涂鸦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0:56

涂鸦文化论文

涂鸦文化论文篇1

二、街头艺术

街头艺术是在街头巷尾展示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包括街头涂鸦艺术以及街头行为艺术。在国外的街头,有一些艺术爱好者会把自己装扮成雕像,摆出各种姿势,在游客的注视下静静的站立着,还有的会在地面上创作,而他们所需的只是一盒粉笔和每个人的目光,那些地上的画作充满了立体感,给人们一种在视觉上的震撼。这些人的创作往往让人看不出真或假。街头艺术是反映了群众生活的外在表现。街头艺术主要是以街头为主要场所,主要以群众参与为主,年龄不受限制,风格呈多样化,其作品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力。

三、涂鸦艺术的存在价值和图形语言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对枯燥乏味的文字艺术感到厌烦,人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图形这个时候就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图形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传达传播信息。涂鸦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特征,并且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发展。目前,涂鸦被应用于众多设计领域,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创新、自由、夸张的特点迎合众多年轻人的需求。在城市大街小巷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涂鸦,这些涂鸦通常是在墙壁上,涂鸦不仅装扮了城市,也为枯燥的市井马龙都市节奏增添一抹缤纷的色彩。涂鸦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图形语言。涂鸦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从色彩、线条以及造型上都极富有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这些都是涂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图形语言。特别是最近在大连流行的一种涂鸦艺术延伸作品—一树洞画。沿着正仁街,原本丑陋的树洞和电线杆现在已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街边涂鸦形式不同的是树洞里的每一幅涂鸦作品都是按照树洞的形状和大小量身打造的绘画内容,这些涂鸦和周围的景色自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树洞画里的涂鸦起到了装饰效果,让涂鸦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自然。这让涂鸦艺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原始破坏式画法受到人们的诟病,人们为此争论了几个世纪,一直排斥这种“污染环境”的艺术。但是,现在看来,涂鸦不仅不是一个环境的“破坏者”,反而是个环境的美化师。

涂鸦文化论文篇2

1.涂鸦与涂鸦文化

涂鸦是指在墙壁上随性涂写的图像或字。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壁画,看到涂鸦的雏形。涂鸦是一种接近书写的行为,起初是形象地记录某些主要东西演变成一种符号直到图像,简要表明意图,不刻意地去描绘。图像直观的向人们传递信息,逐渐成为了主导。大量的简化图像支撑着涂鸦的多元化形式存在。二十世纪末,在街头巷尾,铁皮车厢、废弃建筑物等视野范围内都能看到颜色丰富、随性的涂鸦。亚文化状态的涂鸦步入社会文化的主流,正在从地下走到地上,渗透到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拥有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气息。多数人习惯用涂鸦来称呼涂鸦艺术或街头涂鸦,但是涂鸦与涂鸦艺术本质上却各异,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涂鸦都成为涂鸦艺术。涂鸦艺术自身的发展和与不同地域艺术形式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以其作品强烈的色彩碰撞.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感知.内容诙谐幽默等特点在世界各地不断传播,形成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涂鸦文化。新世纪初涂鸦者活动在任何超乎常人想象的地方。同时,涂鸦与商业圈的合作,在全世界刮起了涂鸦设计风。随处可见的海报,短袖,甚至杂志封面都能看到涂鸦风格的包装设计。涂鸦以城市环境特殊的组成成员存在着。涂鸦的存在证明了视觉艺术的表达形式对其表达形式的影响。

2.涂鸦文化的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现状

涂鸦艺术渗透到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它冲破了了艺术只能被珍藏、被崇尚、被瞻仰的定律,将带有草根情节的视觉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涂鸦在服饰上的应用,无疑将涂鸦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度。美国涂鸦艺术家考斯与诸多品牌服饰携手,甚至在日本东京共同开设专卖店。南美驰名人字拖品牌哈瓦那与南美本土涂鸦艺术家弗莱克推出城市酷炫系列的人字拖涂鸦款式,用迥然不同的卡通形象构筑了城市建筑,生动、复杂的形象加上丰富的色彩成为众多哈瓦那粉丝的大爱。涂鸦艺术爆发式的色彩、夸张形象的形态、张力十足的笔调以及诙谐的图案,充满了活力.自由与亲切感,甚至是带有破坏力。服饰向涂鸦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载体和媒介,涂鸦也为服饰打造了流行与时尚,它们共同促进、发展,更影响了涂鸦的消费文化。

2.2国内发展现状

涂鸦在国内悄然走红,对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时尚文化的发展和和文明的进步,国内的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展现涂鸦的魅力。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亮相的“中国首届涂鸦魅力艺术展”,展览基本覆盖了国内涂鸦创作优秀团队及个人的作品,很多作品带有浓烈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色彩。“杭州涂鸦Graffiti群展——迷墙”等在国内举办的大型涂鸦会展,越来越多的涂鸦齐集地,都在昭示着涂鸦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和本土化。涂鸦创作者正在摸索着符合中国社会意识的.带有中国式创作内容的涂鸦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浙江省台州市金满坑村巧用涂鸦,利用旅游脱贫;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创办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人可以参与的涂鸦创作“DIY”。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藏.羌.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重新规划村庄,设计建筑图案,使其具有浓郁藏羌文化,细部的图案装饰纹样,是本地传统符号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把水磨打造成为了拥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镇。绵竹年画村对传统年画手工艺进行加工、制作,开发了传统手工艺结合时尚的年画服饰,古老文明与现代结合的装饰品、纪念品等,不仅拯救发展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也使绵竹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国内关于涂鸦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也出现了专业的涂鸦交流网站,众多涂鸦模式的游戏,不仅艺术设计领域热衷于涂鸦,其他领域的专家也在研究涂鸦文化,虽有待于补充,但是能够看出在国内的涂鸦文化已经由边缘阵地逐步在向主流区靠拢,逐步“合法化”。

3.新农村环境设计现状

3.1现状分析

新农村环境设计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农村地区整体环境布局.居住条件的改善等方向的建设,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状态,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政府部门提出把科学规划作为环境建设的指导,进行农村地区的建设。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实行经济要发展、生活要富足、乡风变文明、村庄面貌变整洁、管理更民主的目标与要求,因此,除了不留余地的加快经济建设,还要把农村特有的乡土风俗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改造硬件设施的同时,浓烈的乡土气氛孕育了有农耕文明的印记.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态度等这些宝贵的财富,宣传栏的力度远远不够,除了口头说教,让本土的传统,更接地气.能够直观的去感化和引领人们重视自身的文化涵养,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我想当下流行的涂鸦文化会利用自身的特性对其有准确的诠释。

3.2发展趋势

农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蕴藏着诸多的民俗文化形式,在时空上记载着农村社会的变迁,是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建设过程中,发展日新月异,大体归纳为名俗旅游型.生态文化型.古村保护型。乡村旅游型的开发是在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当前的乡村旅游多是以民间民俗文化的舞台化作为主调,乡村生产生活.饮食.服饰等物质文化,节日.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精神民俗的展演,农民自主经营为主体,以相对的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来保护和推广本土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意义。生态文化是人类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农村一直是生态地的代名词,但是建设过程中的盲目开发使得生态环境堪忧,让生态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努力建设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不是一味的把农村拆旧建新,把乡村物质文化和历史感毁之殆尽。积极保留富有乡村韵味和历史价值的元素,保留和创新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让原生态的自然生活气息.时代相传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不仅传承,还要让老一辈的智慧结晶散发新的活力。

4.涂鸦文化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4.1涂鸦与村内规划结合

我国相关的法规对乡村规划都有详尽描述,其中从农村根本出发,尊重本地村民的意愿,体现本地原有特色,用地布局,对不同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房屋安全等的详细规划。在村庄内融入新表现形式,要服从村内整体规划,结合当地特色,把握每一处独有的风貌作为节点,由点及面;用色讲究整体性和创造性,让色彩成为涂鸦节奏的灵魂,注重图案设计感.韵律感,避免本末倒置.乱涂乱画的现象发生。涂鸦的原貌是以文字加工为主的字体艺术设计,后来3D形式的写实.物体写实.相关场景写实.卡通人物等等,村内的交通标示.温馨提示等可以采用艺术化的涂鸦文字,涂鸦的易辨别性能够强化导向目的;在交通要道.活动广场周围,选题以弘扬当地风俗文化和宣传积极健康社会价值观为主,对当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整理加工,利用涂鸦以不同的叙述方式创作,在用色方面,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宣传效果,主色调与本地建筑色彩相吻合,要用搭配色体现出图案的特性和涂鸦的个性。涂鸦与规划一样都对节奏和韵律有强烈的要求,某些地方,需要图案立场坚定.色彩明快.尺寸讲究,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从涂鸦里能读出本地的一些文化脉络;人们从涂鸦的图案和色彩上能够有所交流,减少与村内的陌生感。村庄的硬件设施的需求满足后,涂鸦作为建筑物与土地的中介,纵向扩展着村庄的连续性;作为建筑物与乡土文化的交流媒介,又焕发了建筑的活力和新鲜感。

4.2乡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

乡土文化建设是增加乡村地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力的内在驱动,正确对待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新具有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技术、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的项目,发挥人民群众在农村文明建设板块中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入当下不同的时尚艺术文化形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样性文化需求。时尚文化是指流传广泛的普通心理反应和社会行为,在处于事物交替、时代转型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时代的到来,促成了时尚文化的产生,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消费,具有流行性.前沿性和奔放性。时尚文化要求强烈的相互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艺术乡建和文化乡建有着共通之处,乡土文化也是在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努力寻找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在时尚文化中有机融合的契机。乡土文化建设需要对象化的进入,乡村的土墙青瓦.青石板巷.老树枯井;有精神底蕴的历史人物;山歌民舞.土特产和特色饮食等等都是能引入时尚元素进行意象创作,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可以涂鸦.实物改造,在不破坏原有氛围下,让景色散发着本土气息,又向人们展示着与时尚融合的态度。乡村不仅有山清水秀,更有自然、朴实、纯洁、厚道、直爽、纯粹、宁静,超越功利的审美。涂鸦时,不是照抄国内外涂鸦作品,借鉴和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发挥涂鸦的快捷性和易传播性,内容选取.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在传统与时尚之间传递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视觉宣传。

4.3名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马克斯说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她的文化可能会处于领先地位。农村地区作为经济落后的一个群体,乡村民俗文化成为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承是一代人从一代人接力的过程,民俗是作为一种生活过程.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地方文化繁衍、汇聚和传承的表现,肯定民俗文化是对自身自信心表达的重要形式,了解过往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创新,每一件东西.每一门手艺.都是历史与文化.民俗与艺术的碰撞物,我们对当下的艺术形式.设计元素事物应用,也影响着本土民俗文化的发展朝向。传承和改良农村淳朴的乡风,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也尤为重要,增加人们的参与感,向人们传达新型的表达方式,积极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大众整体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向往更甚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关注“软实力”的提升,乡村自身在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经济,各种形式的古村民宿,都说明了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乡村,正在从衰败转向兴旺并散发着成长的活力,抨击了乡村灭亡的谣言,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在新兴艺术形式的介入下,成为了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过程和文化创新与融合的过程。不管怎样的表达方式,目的都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保护好民间优秀民俗文化,要走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刘建一:涂鸦——世界街头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NicholasGanz.涂鸦世界:五大洲的墙上艺术[M]出版社HarryN.Abrams,2004.

[3]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英国卢德里奇出版公司1998.

[4]林加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

[5]凌霞:涂鸦文化对设计领域的冲击[A]时代教育,2010.

[6]冯丽娜:浅谈涂鸦文化的现实意义[J]艺术论坛,2009.

[7]何博:论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A]山西建筑,2014.

[8]雨夜桂花:乡村建设:乌托邦文人的无病和左支右绌——“艺术乡建”系列评论之一产业人网,2016.

[9]赵月枝:农村衰败叙事的知识症候,破土网,2016.

[10]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

涂鸦文化论文篇3

2、作为大众文化的涂鸦艺术

作为大众文化的涂鸦艺术,其实与同时期的波普艺术(PopArt)有着密切关系。它们都是在美国现代文明里孕育诞生,都是源于年轻一代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与批判,是年轻人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两者均以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为特征,力求最大化的表现自我。从某个角度看,涂鸦艺术可以看作是波普艺术的延续与发展,都倾注于大众文化的通俗表现,建立了一套独有的视觉文化符号并以其为主要表现语言。所不同的是,波普艺术的创作者多经过专业艺术训练,有着较好的艺术修养,其中不乏着名的艺术家、建筑家、批评家,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他们直接将大众的日常生活品作为创作的素材,以表现特定的大众文化主题。而涂鸦艺术的创作者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功底,他们多由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失业者、辍学者、苦力劳动者、问题青年组成,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贫民区,生活的艰辛与强烈的个性使这些人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他们需要将这种情绪得到释放,因而他们游走于城市角落,在反战、反种族歧视、反压迫和权利争取的浪潮下,用各种喷涂工具进行自我宣泄,这些人构成了作为大众文化的涂鸦艺术的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

由于涂鸦的广泛参与性和自由随性的特点加上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在涂鸦的世界里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也没有专家与业余之异,只要是对生活有所感触就能成为创作者,这也是涂鸦在大众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

3、涂鸦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思想的不谋而合

涂鸦在形成初期,由于其夸张怪诞的风格并不被人们接受,甚至被视作视觉垃圾,然而就是这种显得不入流的街头艺术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70年代的美国,它几乎占据了整个纽约地铁系统,形成了纽约的一道独特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参与,由于创作群体的扩大,各种新奇的元素被不断注入进来。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涂鸦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因此,创作者们开始寻求更多新奇的元素来进行创作,以期在众多作品里突显出来。这种标新立异寻求突破的思想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思想不谋而合,它们都渴求以其前所未有的创作来获得人们最大化的关注和认可。

创意是设计的核心,创意的来源首先即是敢于寻求对已有的突破,故步自封或者盲目抄袭自只会使设计走向失败。时至今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很多设计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支撑,才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强调必须要推陈出新,还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就如同涂鸦艺术在不断需求变化一样,它总是耀眼、醒目,伴随着夸张的图案造型和鲜艳的色彩,还有用涂鸦艺术独有的字体标示的各种尖锐的语句,带有明显的反叛精神,目的都在于吸引来往人群的注意,形成一种反文化社会的氛围。

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改变,设计业发生了很大改变,平面设计也因为媒介的转变而发展为多元媒体设计,这种趋势目前依然在进一步发展。现代设计越来越讲究跨界的交流与合作,主张多元风格,强调设计应该清晰易懂,同时还应富有个性,反对设计上的单一,设计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设计知识和素养,还要与时俱进接触处在时代前沿的各种新思潮和新技术,此外还应对传统的、民间的文化艺术有所掌握,对商业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材料学等还应清楚了解。因此,现代设计往往是融合了声光电、二维与三维、传统与现代等多个领域的跨界设计,而涂鸦艺术也在不同的时代吸收了不同的元素,使其表现领域得以扩展。

4、涂鸦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有着共同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平面设计的组成基础,对平面设计的研究更多是对视觉语言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类的平面设计可以看作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符号来记录信息和解决问题,这些符号实际就是视觉语言,包括点、线、面、形状、色彩、文字、图片、肌理、空间、声、光、电等。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每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海量信息,而最终能留下深刻记忆的只有少数的视觉冲击力强、创意鲜明的内容,更多的是“传而不达”,对平面设计而言,视觉传达的有效性直接决定设计是否成功,也就是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传与达”,其中关键在于视觉语言的准确与有效。

涂鸦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在视觉语言的表现上有着共同之处,它们主要都以文字和图形为主要视觉语言,和其他相比,这两种最为有效和直接。图形是人类最早用于记录信息的符号,它形象而生动,也是最易实现表述功能的方式,不同种族地区的人在语言上或许有很大差异,但利用图形的表意功能却能较易实现沟通。涂鸦的图形元素多是一些符号与图案,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它都是涂鸦者借以抒感或传达信息的载体。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还包括图片,原本这些孤立存在没有任何意义的线条、色彩、图片等元素,按照对称、均衡、变化、统一、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重新整合,就会表现出某种特殊意义,也就是涂鸦艺术或平面设计所要呈现的主题。当图形不能完全满足所要传递的信息时,文字作为约定俗成的信息载体就会得到应用,相比较图形而言,文字的传情表意的功能显得更为精确,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图形的意义,甚至是将文字图形化,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美化和节约版面,使空间的利用更为合理,这是其他视觉语言所不具备的优势。涂鸦艺术中的字体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其丰富的变化和夸张的造型再加上对比鲜明的颜色,与周围的图形相得益彰,现在这种看似另类的字体已经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涂鸦字体体系。

5、涂鸦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涂鸦艺术与字体设计。涂鸦艺术在起源之初主要就以文字为主,人们在墙上涂画上造型怪异的文字作为帮派符号,后来一些具有绘画天赋的人对文字进行了重新设计,使文字不但变得好看而且具有了符号化的特征。文字在涂鸦艺术里占有很大比重,欧美的涂鸦艺术尤其注重对字体的设计,也诞生了一些着名的涂鸦艺术家,如隆尼伍德(LonnyWood),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涂鸦字体叫“气泡字母”,其他还有石块体,斜体等,多用箭头作为字体笔画,通过透视、变形、叠加使文字体积化、方块化,在涂鸦者对于字体的狂热追求下,又出现了狂野体、机械体。涂鸦艺术传入中国后,汉字被应用于涂鸦创作,使汉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涂鸦风格。涂鸦的字体设计是一种艺术贡献,由于涂鸦创作具有很强的随

意性和即兴发挥的特点,无论是图案还是字体都较有创意,其中涂鸦字体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如“劲浪口香糖”在广州和武汉的公交候车亭广告,其广告的主要篇幅即为一个夸张的大号黄色涂鸦文字。此外,涂鸦化的字体还被用于标志设计,鼎盛广告公司的标志就为涂鸦化的“鼎”和“盛”的组合,富有个性又不失现代感。 (2)涂鸦艺术与海报设计。涂鸦艺术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视觉符号,这些抽象的、怪异的、夸张的符号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与其他艺术相比,涂鸦艺术没有专业上的限制,也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它是人们即兴发挥的创作,正是这种随兴而发的创作形式使涂鸦具有了质朴、率真、自由、大众化的特点,又因涂鸦者的差异而个性十足,这也是涂鸦艺术能吸引人的地方。涂鸦艺术的视觉语言既有卡通形象、名人、明星、文字、数字、生活品等大众化形象,也包括个人创作的抽象符号和图案,但它们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将涂鸦艺术应用到海报设计中,同样也会带来相同的视觉效果。

海报设计中的涂鸦元素主要是图形和色彩,涂鸦中的色彩一般都有很高的纯度,色彩间的对比也很强烈,彰显出自由不羁、狂放自然的情怀,常用黑、白、紫、黄、蓝、玫瑰红等几种颜色。例如,国外爵士音乐会的海报设计,就常借以涂鸦的表现形式,用点、线、面、音乐节奏符号组成涂鸦风格的图形,其文字也常是涂鸦字体,整体上看就是一副涂鸦作品,刚好吻合爵士乐自由、活泼、即兴的演奏风格。

涂鸦文化论文篇4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面对乏味的空间,冷漠的白墙,更需要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当生活出现了色彩、跳跃出跃动的图案,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放松。北京人民大学南路的涂鸦墙、上海交大的涂鸦墙、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内的涂鸦……无一不彰显着大学生的艺术气息,并成为了著名景点。

一、艺术涂鸦发展的现状

“涂鸦”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街头的随意宣泄到80年代艺术家的加入,渐渐呈现出更具艺术感、更具沟通性的特色,慢慢发展为一门公共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特别的技法,工具简单随意,绘画材料丰富,如喷漆、刷子、画笔、油漆、丙烯颜料等,内容大多是因周边环境事物表达出的随机创作,绘制手法多变,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今的涂鸦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沟通传递的媒介,是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这种媒介也与起初单纯的墙壁绘画不同,而是更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种空间里,如井盖、地面、树干、路障等。在涂鸦向着公共艺术方向发展的同时,它有了新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与生活的相互结合,成为现代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涂鸦的表现形式

最初的“涂鸦”是年轻人为了宣泄而在墙面喷绘简单的标记或句子,以“标签、文字、图像”等为主要视觉符号载体。现在的涂鸦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涂鸦艺术在中国也已经被不少城市所接受,有很多大学生还自发地在校园里创建涂鸦墙。涂鸦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的高校的涂鸦墙还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风景点,也有的城市为了宣传一些活动而组织学生或是艺术家专门打造了涂鸦。就总体而言,目前的涂鸦大部分是一些字母变形或者漫画,有些外来的意味,本土特色不足。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校园的涂鸦都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和对现实的诉求。归纳来看,校园中的艺术涂鸦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文字变形

起初的涂鸦就是字母变形,在字母原有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变形、添加,使画面更华丽、更富动感或者更立体。文字变形有多种形式,普通的美化文字、字体风格的创造、字体透视效果处理、气泡文字、空心字、立体字、卡通字、抽象字,等等。以字体展现的涂鸦一般注重美化效果,因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字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文字也有着特殊的可识别性,字面的意思往往也透露出涂鸦者所要诉说的话。对于我们而言,除了曾经常见的英文字母变形,我国的汉字文化也可以进行多种效果的处理,甚至将书法融入墙绘设计中。

(二)图案效果

图案涂鸦有的是独立的图形,有的是与文字穿插在一起、图文相互借用,形成具有风格的视觉特征。早期的涂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符号,颜料的出现使得图形的装饰更为绚丽,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图案的直观性和表现出的张力更容易吸引参观者阅读。如今绘制材料越来越多,涂鸦的色彩效果、肌理效果也更加地丰富。涂鸦的图案元素可选性很多,比如人物、动物、风景等,校园涂鸦如果能够和本地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就会更加整体,更富有特色。

(三)漫画

漫画的表现形式多变,有的是展现某种技法,有的是表述某种情结;有的是单幅,有的是连环;有的是对校园的怀念,有的是对生活的感触。富有人文精神的漫画能够吸引同学去驻足欣赏,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漫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易懂的表现手法也受学生喜欢,同学之间也能达成共鸣。

三、校园涂鸦的运用题材

涂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它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色彩、线条还是造型都极富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及夸张的造型都是涂鸦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将周围的景与画上的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地方特色元素

涂鸦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涂鸦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一个城市的市花、特色美食、典故、传统节日都可以作为题材。结合了本地民俗、人文特色的涂鸦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学生在绘制的时候也能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参观者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文化,充满地方特色元素的涂鸦能够更深层次地展示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文化元素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学校的育人方针、建校历史、名人故事都是涂鸦者可运用的元素,不管是学校方针的文字涂鸦还是学校历史人物的漫画涂鸦都可以被灵活运用。校园文化元素是最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除了宣传本校的文化,还可以和国家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联系起来,如端午节文化宣传、反法西斯纪念日宣传等,也可以作为征兵宣传或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商业文化元素

中国涂鸦的发展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商业涂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是以宣传校园中举办的某个活动为目的,通过涂鸦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吸引人注意力的目的。

四、校园涂鸦的造型语言

恰当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以及适宜的周边环境可以让涂鸦艺术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趣味性

随着涂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写实、写意、卡通等多种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色彩以及耐人寻味的图案含义。涂鸦本身有种童真的感觉,像孩提时代的乱涂乱画诉说着最淳朴的故事。如今的校园涂鸦多是些卡通的形象,趣味性的元素和并不成熟的手法,给人以童趣、温馨的感觉。

(二)装饰性

在我国,涂鸦大多都是作为一种宣传和装饰性存在,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绘制想要的纹样。图案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用画面本身的触觉、视觉、故事搭建绘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传递出语言信息。涂鸦的装饰图形包含图形、文字等内容,没有特定的排版样式,造型多变、层次丰富,不管是绘画工具还是颜色都和传统壁画不同,有着现代化人文气息的装饰意味。

(三)个性化

充满个性的大学生们更喜欢具有有视觉冲击力的新事物,而涂鸦恰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涂鸦的表现内容、形式、展示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美。绘画风格自由、张扬,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喜好,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抛开传统绘画纸张和材料的束缚,释放着对现实的表达。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作品内包含着绘画者的情感,由于涂鸦者和欣赏者的年龄段接近,这种情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五、艺术涂鸦在校园中的意义

涂鸦的意义在于它鲜明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其所营造出的个性、时尚的空间意境。这种表现手法艺术感强烈,主题鲜明。随着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枯燥单一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到厌烦,他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涂鸦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既有着美观性又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涂鸦不仅装扮了校园,也为枯燥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一)体现审美价值

涂鸦使得空间和人紧密联系,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这种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涂鸦的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现在很多涂鸦并非是专业的艺术家所绘制,不论你是否擅长绘画,都可以用画笔将内心情感宣泄出来,通过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营造出个性、时尚的意境。

(二)传递宣传价值

涂鸦可以将单调的环境注入新的活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渗透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涂鸦将艺术有机融合在校园文化当中。不论你是想宣传最新的社团活动、还是想纪念某个节日,都可以通过涂鸦表现出来。

(三)发挥娱乐价值

涂鸦不单单是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影像,经过仔细推敲后你会发现它更深一层的信息。它通过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读者思考,随着欣赏者年龄、心情的不同也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们有可能通过画面读取到共鸣。涂鸦特有的画面刺激感让学生缓解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也是这种娱乐价值让很多学生参与到涂鸦的活动中来。

(四)促进学习价值

通过涂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在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及创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涂鸦并不是一门非常主流的艺术,上手容易、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法,通过绘制,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个性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艺术作品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不同,由于绘制材料和载体的特殊性,一旦绘制成功便很难更改,所以对学生手绘基础能力,色彩调配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构图找到兴趣点,激发对手绘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面积的涂鸦往往一个人完成不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结语

校园艺术文化是在特定场所内满足特定受众的心理与行为需求的公共艺术,由于校园公共空间这一场所的特殊性和以师生为受众群体的性质决定了校园艺术设计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校园的艺术涂鸦不仅要起到提升校园文化气质、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作用,还要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艺术涂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精神,通过视觉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仅需要学校本身的育人方针,也需要师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来共同搭建,而涂鸦这种平民化的形式能引人注意、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陈洁.当代涂鸦文化的视觉语言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4,(03):84-89.

[2]王安澜.涂鸦———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另类插画[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董凌.涂鸦风格的广告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4]王冰冰.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8.

涂鸦文化论文篇5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面对乏味的空间,冷漠的白墙,更需要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当生活出现了色彩、跳跃出跃动的图案,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放松。北京人民大学南路的涂鸦墙、上海交大的涂鸦墙、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内的涂鸦……无一不彰显着大学生的艺术气息,并成为了著名景点。

一、艺术涂鸦发展的现状

“涂鸦”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街头的随意宣泄到80年代艺术家的加入,渐渐呈现出更具艺术感、更具沟通性的特色,慢慢发展为一门公共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没有特别的技法,工具简单随意,绘画材料丰富,如喷漆、刷子、画笔、油漆、丙烯颜料等,内容大多是因周边环境事物表达出的随机创作,绘制手法多变,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今的涂鸦文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沟通传递的媒介,是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这种媒介也与起初单纯的墙壁绘画不同,而是更广泛地出现在了各种空间里,如井盖、地面、树干、路障等。在涂鸦向着公共艺术方向发展的同时,它有了新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这种形式与生活的相互结合,成为现代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涂鸦的表现形式

最初的“涂鸦”是年轻人为了宣泄而在墙面喷绘简单的标记或句子,以“标签、文字、图像”等为主要视觉符号载体。现在的涂鸦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涂鸦艺术在中国也已经被不少城市所接受,有很多大学生还自发地在校园里创建涂鸦墙。涂鸦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有的高校的涂鸦墙还成了游客慕名而来的风景点,也有的城市为了宣传一些活动而组织学生或是艺术家专门打造了涂鸦。就总体而言,目前的涂鸦大部分是一些字母变形或者漫画,有些外来的意味,本土特色不足。不管是模仿还是创作,校园的涂鸦都体现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和对现实的诉求。归纳来看,校园中的艺术涂鸦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文字变形

起初的涂鸦就是字母变形,在字母原有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变形、添加,使画面更华丽、更富动感或者更立体。文字变形有多种形式,普通的美化文字、字体风格的创造、字体透视效果处理、气泡文字、空心字、立体字、卡通字、抽象字,等等。以字体展现的涂鸦一般注重美化效果,因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字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文字也有着特殊的可识别性,字面的意思往往也透露出涂鸦者所要诉说的话。对于我们而言,除了曾经常见的英文字母变形,我国的汉字文化也可以进行多种效果的处理,甚至将书法融入墙绘设计中。

(二)图案效果

图案涂鸦有的是独立的图形,有的是与文字穿插在一起、图文相互借用,形成具有风格的视觉特征。早期的涂鸦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符号,颜料的出现使得图形的装饰更为绚丽,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图案的直观性和表现出的张力更容易吸引参观者阅读。如今绘制材料越来越多,涂鸦的色彩效果、肌理效果也更加地丰富。涂鸦的图案元素可选性很多,比如人物、动物、风景等,校园涂鸦如果能够和本地的文化、历史相结合就会更加整体,更富有特色。

(三)漫画

漫画的表现形式多变,有的是展现某种技法,有的是表述某种情结;有的是单幅,有的是连环;有的是对校园的怀念,有的是对生活的感触。富有人文精神的漫画能够吸引同学去驻足欣赏,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理解,漫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易懂的表现手法也受学生喜欢,同学之间也能达成共鸣。

三、校园涂鸦的运用题材

涂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它讲究视觉冲击力,无论色彩、线条还是造型都极富特点,浓重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及夸张的造型都是涂鸦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这种语言将周围的景与画上的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地方特色元素

涂鸦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涂鸦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一个城市的市花、特色美食、典故、传统节日都可以作为题材。结合了本地民俗、人文特色的涂鸦能够充分展示城市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学生在绘制的时候也能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参观者也能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文化,充满地方特色元素的涂鸦能够更深层次地展示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

(二)校园文化元素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学校的育人方针、建校历史、名人故事都是涂鸦者可运用的元素,不管是学校方针的文字涂鸦还是学校历史人物的漫画涂鸦都可以被灵活运用。校园文化元素是最反映校园文化特色的,除了宣传本校的文化,还可以和国家重大的节日或纪念日联系起来,如端午节文化宣传、反法西斯纪念日宣传等,也可以作为征兵宣传或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商业文化元素

中国涂鸦的发展很大一定程度上也是依靠商业涂鸦,校园中的商业活动虽然不多但也可以是以宣传校园中举办的某个活动为目的,通过涂鸦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吸引人注意力的目的。

四、校园涂鸦的造型语言

恰当的构图、丰富的色彩,以及适宜的周边环境可以让涂鸦艺术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趣味性

随着涂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写实、写意、卡通等多种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化,画面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色彩以及耐人寻味的图案含义。涂鸦本身有种童真的感觉,像孩提时代的乱涂乱画诉说着最淳朴的故事。如今的校园涂鸦多是些卡通的形象,趣味性的元素和并不成熟的手法,给人以童趣、温馨的感觉。

(二)装饰性

在我国,涂鸦大多都是作为一种宣传和装饰性存在,这种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绘制想要的纹样。图案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用画面本身的触觉、视觉、故事搭建绘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传递出语言信息。涂鸦的装饰图形包含图形、文字等内容,没有特定的排版样式,造型多变、层次丰富,不管是绘画工具还是颜色都和传统壁画不同,有着现代化人文气息的装饰意味。

(三)个性化

充满个性的大学生们更喜欢具有有视觉冲击力的新事物,而涂鸦恰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包含着丰富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涂鸦的表现内容、形式、展示的媒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美。绘画风格自由、张扬,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喜好,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抛开传统绘画纸张和材料的束缚,释放着对现实的表达。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作品内包含着绘画者的情感,由于涂鸦者和欣赏者的年龄段接近,这种情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纳。

五、艺术涂鸦在校园中的意义

涂鸦的意义在于它鲜明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以及其所营造出的个性、时尚的空间意境。这种表现手法艺术感强烈,主题鲜明。随着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枯燥单一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到厌烦,他们想追求更简单、醒目的视觉感受。涂鸦语言是图形与色彩的结合,既有着美观性又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涂鸦不仅装扮了校园,也为枯燥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一)体现审美价值

涂鸦使得空间和人紧密联系,实现了情感的传递,这种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涂鸦的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现在很多涂鸦并非是专业的艺术家所绘制,不论你是否擅长绘画,都可以用画笔将内心情感宣泄出来,通过与众不同的造型语言,营造出个性、时尚的意境。

(二)传递宣传价值

涂鸦可以将单调的环境注入新的活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渗透着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通过涂鸦将艺术有机融合在校园文化当中。不论你是想宣传最新的社团活动、还是想纪念某个节日,都可以通过涂鸦表现出来。

(三)发挥娱乐价值

涂鸦不单单是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影像,经过仔细推敲后你会发现它更深一层的信息。它通过特殊的视觉效果带给读者思考,随着欣赏者年龄、心情的不同也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他们有可能通过画面读取到共鸣。涂鸦特有的画面刺激感让学生缓解了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也是这种娱乐价值让很多学生参与到涂鸦的活动中来。

(四)促进学习价值

通过涂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在丰富了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及创意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涂鸦并不是一门非常主流的艺术,上手容易、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法,通过绘制,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了个性的心理需求。然而,这种艺术作品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不同,由于绘制材料和载体的特殊性,一旦绘制成功便很难更改,所以对学生手绘基础能力,色彩调配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构图找到兴趣点,激发对手绘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大面积的涂鸦往往一个人完成不了,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结语

校园艺术文化是在特定场所内满足特定受众的心理与行为需求的公共艺术,由于校园公共空间这一场所的特殊性和以师生为受众群体的性质决定了校园艺术设计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校园的艺术涂鸦不仅要起到提升校园文化气质、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作用,还要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艺术涂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精神,通过视觉形象表达主题思想。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仅需要学校本身的育人方针,也需要师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来共同搭建,而涂鸦这种平民化的形式能引人注意、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作者:骆阳 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洁.当代涂鸦文化的视觉语言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2014,(03):84-89.

[2]王安澜.涂鸦———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另类插画[D].云南艺术学院.2012.

[3]董凌.涂鸦风格的广告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涂鸦文化论文篇6

在这些房屋中徜徉,你会在某些角落遭遇一些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比如戴防毒面具的大象、洗澡的小孩、长发如瀑布的女人等等。当然,还有涂鸦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变形字母。这些涂鸦画作或诙谐或写实,虽然风格前卫,却透着亲切。尤其是表现人物的,比如那个“洗澡的小孩”,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的情景,而且构思巧妙,画面很有立体感,正好与旁边真实的水管和水槽相呼应,“澡盆”巧妙地连着下水管道,亦真亦假,十分有趣;再有那个长发如瀑布的女人,深紫色的头发一直从墙上延伸到墙角下的水斗上!这长发女人的画像在弄堂里有两幅,尺寸小一些的前面摆着一个裁缝摊,摊主一边忙碌一边招呼笔者随便坐。她说自从5月份德国人在这里画了这些画以后就常常有人来看。听到她的叙述,有邻居过来介绍别处的画,还对笔者说了一些这些画引起的风波,“那时电视台都来拍,她也被拍了进去。”

事情的起因有些偶然,一些德国涂鸦艺术家在上海某创意园区为老厂房做了涂鸦设计之后在中国朋友的牵线下,又到这里给居民画了一些画。当时很多居民不知道他们在弄什么,就跟着看看热闹。“其实他们一开始是来找涂鸦公园的,后来才在我们这里画起来。”一个当地的住户告诉笔者。上海涂鸦公园由国内首支专业涂鸦艺术团队ReloadCrew创立,租借在弄堂里面的普陀育光进修学校,以涂鸦风格的设计、壁画、动画、培训和现场秀活动为主,学校的围墙成了涂鸦爱好者练手的好地方,长长的围墙上满是绚丽的涂鸦作品,很多居民虽然没听说过“涂鸦艺术”,但也常常好奇地往学校内张望。直到一些德国人来到他们中间,给许多面墙“穿上新衣”,让涂鸦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新鲜”、“有趣”成为居民们共同的感受。看得懂或者看不懂,喜欢或者不喜欢,各人反应不同。有的人很喜欢自己的窗子周围出现很多色彩:“蛮漂亮的,看着心里也好像会开心一点。”有的人却不太高兴,比如那位缝纫阿姨:“丑死了,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画,那么深的颜色,还有那么多皱纹。谁长得这个样子?”她朝“长发女人”呶了一下嘴,很有些不满,她说看不懂这画有什么好。的确,这是一幅用色非常大胆的画,深紫色的头发衬托着橙红色的面颊,并且布满纹路。这和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大相径庭,但是虽然极其夸张,却别有魅力。至于那些被缝纫阿姨称为“皱纹”的纹路用“涂鸦达人”Jessica的话来说,是“不加纹路的话,这幅画会变得很单调。而且这是这个艺术家很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它,我一眼就认出了是谁画的。”

其实,像涂鸦这种非主流艺术形式,误解与质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人们有些议论是很正常的,涂鸦爱好者们并不介意这些,毕竟街头涂鸦艺术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

涂鸦,古老而又年轻

涂鸦的概念可能有点宽泛,如果人类早期在居住的石洞壁上涂抹出鹿形、人形就可以算作涂鸦的话,那么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从原始时代就有了。然而随着书写载体的改变,建筑形式的变化,墙面更多地承担起建筑构件的作用,即使要装饰美化也不会采用涂鸦的方法。谁想在上面写写画画,会遭到批评。这种态度也影响着人们对涂鸦艺术的认知。尽管如此,色彩明艳、个性张扬的涂鸦艺术却从未消失过。

作为视觉语汇,喷涂或者手绘在水泥板、建筑外墙和地铁隧道的涂鸦艺术,或狂野迷醉,或平和宁静地用色彩和图形表达着作者的内心。业内认为该艺术形式起源于1966年美国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当时,城市里到处被不知名的人喷漆涂抹,多半是一些潦草签名、口号、符号。1972年,纽约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成立涂鸦艺术家联盟(UGA),邀请各区的地铁艺术高手在大学的一面墙上作画,涂鸦开始成为一种“合法”的艺术。这前后,大量富有才华和想法的涂鸦艺术家涌现,他们开始在绘画技法和字体上下功夫,许多新鲜的笔法和美术字体都在涂鸦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特别是那种胖胖的,好像一个个气泡的字母,引起了很多人的喜爱。当罐装喷漆可随处购得后,从地铁的车厢到街道的墙面,到处可见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涂鸦。早期的涂鸦者通常是匿名的,流行用街道号码取假名,分割地盘的意味十分浓厚,渐渐与帮派黑社会混淆不清,美国政府便作出“大扫涂”行动,禁止涂鸦。但是人们对涂鸦的热情还是很高,一些画家认为在墙上作画是很好的创意,于是撇开了帮派意识,逐渐形成街头涂鸦艺术。除了喷写字母,墙头和地面还出现了许多精致的图案、画像。到了嘻哈文化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流行开来之时,作为嘻哈文化四大元素说唱、DJ、涂鸦、街舞之一,涂鸦成为年轻人非常喜爱的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年轻的艺术家们认为嘻哈文化可以把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街头涂鸦艺术可以把各国的艺术家都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这是超越语言、超越国籍和种族的艺术。涂鸦者不自诩为艺术家或者直接叫涂鸦者,而是自称“writer”,或许这反映了他们更加注重图像之上的内涵表达。1996年左右,随着HIP-HOP热潮涌入中国,嘻哈文化进入国人视野。涂鸦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在北京、上海等与海外接触相对较多的大城市。尤其是国内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待拆的老建筑、建设工地围墙增多,涂鸦者有了表现的阵地。街头涂鸦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的风景。“”起初处于一种表达自我、自由发展、自我满足的状态,随着爱好者的增加,有组织的涂鸦活动渐渐出现,相关的“”团队也应运而生。

“艺术亮点”抑或“破坏市容”

上海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专家梁永安认为,涂鸦族盛行于上海是必然的。他认为社会应该留出这样一片空白的天地,让人们能自由舒展自己的个性:“大工地总是枯燥的,而涂鸦的出现却让它有了生机。”梁永安对涂鸦的态度是宽容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友善和包容。“”们并不想捣蛋添乱,正相反,他们想给这个自己居住的、经过的城市增加一些色彩,留下一些最直接最生活化的视角。对于他们的不被理解,他们却很能理解。很多“”也并不十分在意作品生命的短暂,对他们来说,曾经存在过就已经足够了。他们不追求自己作品的不朽,在他们看来,生命力短暂是涂鸦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之一。此时此刻挥洒精彩才是真。所以无所谓短暂,无所谓留名。只要世界曾经看到过他们的作品就够了。

如何界定涂鸦是个新课题。爱好者认为这是艺术,但认为这是一种乱涂乱画的人也不在少数。《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应该“保持市容整洁,无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乱吊挂、乱堆放等行为”;“禁止在树木和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刻画、涂写。”几乎所有的涂鸦者都遇到过城管的责难,这种情况也并非只出现在上海,国内国外都有相似情况发生。

捷克艺术家Cryptic热衷于街头涂鸦艺术,而且崇尚涂鸦艺术的“匿名精神”,“人们不认识你的脸,但能认出你的作品,这感觉很棒”。他希望涂鸦爱好者能在街头随意买到各种颜色的涂鸦工具,随意发挥自己的创意。“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所有writer的梦想,因为在许多城市不允许随意涂鸦。”他表示,在布拉格合法的涂鸦场地之外进行涂鸦创作会遭拘留。很多“”都曾经被逮到。在上海,不少“”也在和城管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常常趁着夜色搞突击,如果被发现,就拎着大堆“作案工具”逃跑。但是也常常会被抓住,挨批评或者被罚钱,甚至被要求亲手把自己刚创作的作品抹掉。不仅是这样的“散户”,就是已经有阵地的也会面临困难。前文提到的涂鸦艺术团队ReloadCrew的“上海涂鸦公园”是很多爱好者的聚集地,场内围墙也很多。但是随着名气渐响,以及铁路新村的惊艳换妆,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租方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拒绝这种高爆光率,进而结束了与ReloadCrew的租约,转租别家。看着已经被重新粉刷的空空的墙面,ReloadCrew的骨干感觉十分可惜。不过他们告诉笔者,新址已落实,不久的将来,新的“涂鸦公园”将重新和人们见面,届时还将举行各种活动,“”和爱好者们可以随意参加。他们还设想加强与国外涂鸦团队合作,引进新的活动,开办涂鸦培训课程等等。

那“长发女人”、“洗澡的小孩”也差点因为违反了《上海市市容环境管理条例》而被清除。由于老外们在新村墙上进行涂鸦没有事先与当地街道居委会商量,被视为破坏市容、糟蹋环境的“乱涂乱画”。当时的事情还颇有点一波三折的味道。有居民打电话把这事反映到了电视上,他们说,“艺术家免费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干嘛不让人家画?涂掉太可惜了!”虽然多数人对所谓的艺术是门外汉,有点“看不懂”,但却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喜欢这些五彩斑斓的画,希望保留这些涂鸦。清理了一半的工作在舆论压力下搁浅了,因此今天人们仍旧能对那如瀑布般的紫色长发发呆,能对那澡盆里的胖娃娃微笑。“电视拍过好几次,来看的人也很多,像你一样跑来拍照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有。”居民们说。

寻找更多的墙

“我们没有墙壁可画了。”有时候“”们会发出一声叹息。虽然涂鸦的概念很宽泛,可以承载的载体也很多,但是“”们最爱的还是墙壁。“因为墙是有纹路的,无论是砖墙还是水泥墙,都有自己独特的纹路,所以表现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墙的面积足够大。”M50创意集聚区里的涂鸦墙也曾经引起争议,M50创意园是在上海市经委挂牌的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沿着莫干山路往昌平路走,那里的围墙渐次被涂鸦爱好者作为练手的地方而形成涂鸦街。看着这些另类涂鸦作品,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但是随着M50艺术号召力的加强和世博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与活动、加入交流,人们开始对涂鸦作品产生了好感。城管部门也开始用欣赏艺术景观的眼光去看待。M50总经理金伟东认为,一个城市离不开艺术,更需要有人把艺术带给一个城市。把艺术做到城市建筑中,更多市民在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到。涂鸦可以使市民自然而然地近距离接触艺术。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本身就很开放,在这样一个开放空间当中的市民或个体,也应该有相同的心态,否则便会不适应。M50作为这个城市中的个体,就其品牌精神来说,符合上海这座城市开放的特点。M50的涂鸦墙可以算是一个“”们的据点。街头涂鸦达人LEVI告诉笔者,M50的涂鸦墙很受欢迎,但是作者以初级学画者居多,那里总是被画得满满的,每一幅新的涂鸦作品在墙上诞生之后很快就会被别的涂鸦作品覆盖。“挺可惜的。就是那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她说。

涂鸦文化论文篇7

1.20世纪60年代:涂鸦兴起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涂鸦潮流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费城,但其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发展则始于七十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各地区贫富差距较大,二战后大批非洲裔和拉丁裔移民搬入布朗克斯区,因此该地区作为繁华纽约影子下的“边缘地带”,主流文化也难以得到适应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破败简陋的生活环境成为了当地少年偏好反叛文化的铺垫,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涂鸦的空间。

涂鸦最初以签名式涂鸦出现在城市街墙和纽约地铁里,但这种大胆宣扬自身身份的作品却往往是匿名的。此时的涂鸦行为已具有了明确的初衷:身份不明的涂鸦者以夸张的方式在城市中展示个性签名,而实际上又恰巧彰显了涂鸦者的真实身份。“这种个性化名字的呈现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必然会与作者的身份及其地位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在亚文化范围内发展起来的视觉化运动。[1]”此时的涂鸦运动仅限于圈内人士的交流沟通,尚未与公众建立连接。

2.20世纪80年代:后涂鸦艺术。对于涂鸦的大量出现,城市居民往往抱有不同的态度,但随着涂鸦者对涂鸦形式及寓意的追求以及涂鸦工具的正规化,涂鸦文化开始获得了社会普通人群的关注与尊重。城市涂鸦由于其大尺寸、丰富夺目的色彩及反叛性的内容很快就在其他地区开始传播蔓延,而正是由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涂鸦不再局限于它最初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和风格。一些涂鸦者为了想要展现更多的想法和意义,让涂鸦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城市公共场所,他们开始寻找全新的视觉表达方式,由此街头涂鸦逐渐演变为后涂鸦艺术。

后涂鸦艺术并非是对传统涂鸦的颠覆,而是秉持着涂鸦文化的精神与态度来发掘更多在城市中可行的艺术表现方式。涂鸦艺术家们认为涂鸦理应作为一门城市公众艺术而存在,因此西方涂鸦开始跳脱对字母的限制而偏向于抽象的图形与符号,艺术家们也开始使用更正规的艺术技巧来进行创作。这种风格与形式上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革新了视觉传递的方式。涂鸦艺术家企图透过具有标志性的形象特征来宣告信息,某些时候这种行为是带有政治意图的,而这恰巧符合了涂鸦的本质精神――“反叛性”的宣扬与表达。如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涂鸦风格以幽默、反独裁为主,他擅长用夸张的手法绘制不实际的场景,作品通常传递宣扬和平的信息。如图1中,班克斯将士兵与小女孩的形象倒置而达到讽刺战争的意味与警示作用。

图1 无题 作者:班克斯

图片来源:《涂鸦与街头艺术》

以此看来,后涂鸦艺术逐渐发展为向公众传递社会信息的平台,在用诙谐易懂的绘画内容表达艺术家个性的同时又不断涉及当代社会话题,真正建立起了与公众、社会的交流关系。

二、后涂鸦艺术中的视觉文化

涂鸦本身作为给涂鸦艺术家提供精神世界创作的平台外,同时也是一种传达时代观念与反映社会问题的视觉文化窗口。后涂鸦艺术由于渗入了更多的艺术性而转变为高雅艺术,虽然这种形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原本涂鸦肆意妄为的特征,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新方式使涂鸦获得了一定的艺术地位,并成功构建了“对话社会”的艺术体系。这些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都能明显地有所表现,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涂鸦艺术家Jean-Michel Basquiat(让?米切尔?巴斯奎特),以及九十年代的中国涂鸦先驱张大力。

1.Jean-Micheal Basquiet。Jean-Michel Basquiat(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至今在艺术及商业领域中仍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最初,巴斯奎特以“SAMO”为落款的签名式涂鸦代表了身处主流艺术圈之外的涂鸦文化运动。但他具有可读性的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在视觉和结构上完全区别于其他的涂鸦者,成功地引起了媒体和画廊经营者的注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涂鸦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时反而能够引起公众的理解与好奇,而并非像仅以圈内斗争为主的涂鸦令人费解与否定。但恰巧是这种形式引起了涂鸦圈与艺术圈的争议,巴斯奎特的作品究竟能不能被划定为涂鸦?

“涂鸦者和街头艺术家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着共鸣的,比如,它们的发展都依赖着与城市有关的材料、质地、概念以及符号。对于城市建设和文化环境的依赖本身就是这项艺术的关键要素。[1]”从巴斯奎特本身的角度来看,他擅于运用各类元素及流行文化和角色进行创作,杂乱无序的单个元素又能构成一个完整极有风格的整体。他的作品通常配合Rap与Hip-pop音乐文化,利用骷髅、十字架、露着牙齿的大嘴和亢奋的元素和表情呈现出他对社会的反叛与生活暴力的写照。这种风格迎合了流行文化的大众偏好,首先就从视觉上征服了受众群体。并且这种直观表达的方式使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领会到作品的深意与影射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加迅速地传播。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巴斯奎特的作品值得肯定的部分就在于其通过较高的趣味性与艺术性而参与城市视觉文化的构建,以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 对话与拆 作者:张大力

图片来源:99艺术网 2015-9-12

2.“人头像”张大力。如果要追溯中国涂鸦文化的代表,张大力算得上是内地较有成就的涂鸦先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张大力就凭借其街头涂鸦作品“对话”而闻名,不同于西方街头涂鸦的是,张大力从一开始就是结合时代与社会话题来进行创作的。与巴斯奎特作品类似的点在于,张大力作品中的“人头像”符号拥有绝对的视觉标识,而其之所以在那个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作品通常创作于被拆迁的残破墙面上,因此“人头像”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拆迁的标识,即便是一般的普通群众也能对此符号有一定的认知。这种创作场景与方式使涂鸦能够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实地反映了极具话题性的社会现象,影射出现象背后人们的内心渴求与呐喊。张大力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其对于自己的“人头像”是这么说的:“透过这个洞,你能看到后面的风景,比如说有老的建筑、新的建筑、这个洞本身也是残墙的一部分,这样一结合,他们这些东西变成了有层次的好几道风景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在理论上与环境以及和当代社会的关系就成立了。[2]”实际上,“人头像”中蕴含的城市视觉文化很大一部分与作品外形有关。当人们面对一个抽象的人头时,没有人能断定这究竟是反抗的还是沉默的。将人们带入一个深思的地步,也是涂鸦文化艺术性的一个表现。

三、城市涂鸦艺术的视觉文化表现与发展

就涂鸦而言,无论是精心设计还是随意涂绘,都是城市视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后涂鸦艺术不仅成为涂鸦艺术家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建立起了关于公众、城市、社会理念的关系网。并不是说所有地区的涂鸦都必须遵循一致的风格与规则,正是由于依附在不同的环境与立场,涂鸦才拥有不一样的话语权。

如果要探究城市文化与涂鸦艺术相交融的呈现方式,巴西艺术组合“双胞胎”就是很好的案例。他们的作品虽然基本偏向商业化,但其内容着实与家乡圣保罗有着紧密的关系。巴西涂鸦在模仿其他地区涂鸦的同时由于掺入了自身文化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特色更新了巴西涂鸦的内容限定,反之涂鸦的创新又彰显了城市文化风景,创造独有的城市视觉文化。巴西的涂鸦艺术可谓“在缓慢地从偏向传统的涂鸦转变到现在的商标式的角色涂鸦过程”[1]。 “双胞胎”的涂鸦取材很多都来自巴西的民俗和城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作品从城市文化中获得灵感,同时又反映着家乡的文化。

涂鸦文化论文篇8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儿童开始涂鸦的年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也有儿童自身条件的不同。柯思修泰纳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白特认为,2-3岁儿童处于涂鸦期,3岁时为涂鸦期的巅峰。赫伯特?里德认为,4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阶段是错画期,即乱涂乱画的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杜玫认为,1-2岁的儿童就开始会画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的儿童,会出现无目的的乱笔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论国别、性别,儿童涂鸦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绘画的刺激因素不尽相同,如儿童接触绘画工具的机会不同、家长引导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时间自然具有差异性。当代绘画治疗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出现涂鸦的时间过晚或者4-5岁以后仍然处于完全无控制的涂鸦水平,那是值得家长引起注意的。

2.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将涂鸦期细分为几个子阶段: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陈鹤琴认为涂鸦期可以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波形图是一种从左到右的连续弧形线条,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乱丝图是由于儿童无法表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而画出的类似于乱丝状的涂鸦;圆形图是在儿童执笔作画有了相当经验以后出现的,儿童画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儿童,无目的的用笔乱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在涂鸦后期,已有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一种颜色笔涂画。杜玫认为涂鸦的儿童开始画出的线有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认为儿童涂鸦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

3.儿童涂鸦的动作方式

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运笔姿势所调整的部位来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杜玫也认为1-2岁的儿童作画时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运用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二、儿童涂鸦的心理基础

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响;既有儿童个体动作发展的原因,也有儿童认知水平的状况所决定。我们试从心理学对婴儿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寻找儿童涂鸦的心理学基础。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人类这一物种生来就对新奇刺激感兴趣。在研究婴儿知觉过程中,研究者就发现婴儿对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爱,这是人们所称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当出现一个新奇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时,婴儿就逐渐减少对它反应的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这表现为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等,即为习惯化。习惯化发生后,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奇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即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表现了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婴儿不是被动的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立即做出反应,他在不断地习惯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断地转向更新的刺激,这就保证了他不断地汲取环境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展他对环境的知识,提高了认知的能力。与麦独孤的观点一致,一般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儿童大概在1岁的时候第一次握起了笔。笔,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刺激。儿童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会被涂画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线条、图形所吸引,对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儿童在乱涂乱画之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但儿童对绘画的运动会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从视觉上感到愉悦。由于涂画在不同材质上的绘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儿童在墙壁上、床单上、家具上乐此不疲地涂画的兴趣所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了笔带给他的快乐。

2.模仿与强化

人们发现,新生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国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儿对人类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头,婴儿也跟着伸舌头,成人张嘴,他也跟着张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婴儿模仿的精确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许多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婴儿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头部姿势的能力。婴儿在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延迟模仿的能力。皮亚杰对他女儿学会发脾气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学步儿已经学会了延迟模仿。学步儿已经能够记住和再现过去看到过的原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记住了过去经验过的事件,并产生和保持了有关的心理表象。

人们不难发现,儿童在1岁半左右就会很频繁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当一个成年人在扫地、搬椅子、写字……的时候,儿童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甚至会与成人抢夺有关的用具。与此同理,当儿童看到别人绘画或写字时,他也会从事与此相仿的动作,握起笔开始乱涂乱画,甚至能够画出类似他曾经见过的事物。由于动作技能较差,所画的“原生态”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总能引起家长的兴趣。家长此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与鼓励,恰恰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涂鸦行为。所以模仿是儿童的又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手段,而家长的强化促使儿童更投入的从事涂鸦活动。

3.动作与认知建构

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知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改变、相互适应,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他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个体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在1岁到1岁半的时间里,儿童已经能够通过尝试错误发现新的动作方式。此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出现象征符号机能,可以凭借符号对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进行象征性表达,儿童绘画——涂鸦就是象征性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儿童最初的无目的的涂抹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增加了动作经验。当儿童手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的时候,就有能力画出类似于经线的线条,随后又以连环弧线的方式画出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圆。儿童会画圆形的时候并会用圆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这说明儿童已经进入命名涂鸦阶段,其象征符号的机能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圆形来指代一切事物,这也说明儿童绘画的符号象征机能相对比较弱,这种绘画活动还是属于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涂鸦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涂鸦平面设计创新文化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存在便有存在的理由。”涂鸦,这种草根艺术形式的存在,正是多元化城市下的产物。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的涂鸦艺术,给人们的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涂鸦元素,以其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特性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变得无处不在。

一、涂鸦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涂鸦,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涂,指的是涂涂抹抹,涂画;鸦,指的是颜色。“涂”和“鸦”加在一起指的就是随意地涂抹色彩之意。涂鸦艺术史20世界60年代中后期地下作品的产物,和我们熟悉的波普艺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是继波普文化之后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们所占的高度不同,涂鸦艺术是来自城市随意的大众文化,而波普艺术则是对大众文化的思考和审视。涂鸦绘画中的的各种颜色交融,以抽象的感觉描绘出一种图形、文字、色彩相互搭配的特殊风格。在信息化资源更新换代的今天,社会学家认为涂鸦不纯粹是个美学问题,而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问题。

二、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

涂鸦艺术就是随感而发、热情直接、简洁明快的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它的张扬,不受约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涂鸦艺术最初正是以“反叛”著称的文化艺术逐渐变为一个真正的艺术的分支,成为与传统绘画拥有一样性质的艺术类别,从最初反对主流文化逐渐成为商业文化艺术的主力军,它地位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一)单一的平面化的视觉感受

从最初的街头艺术慢慢成为一种流行的绘画风格,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热爱涂鸦艺术。涂鸦特有的艺术效果被大胆的设计师广泛的使用在服装、广告设计、产品包装上。

涂鸦作为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就是利用对比强烈、丰富多彩的造型语言和观者进行直接交流。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迎合大家的审美习惯,涂鸦的出现对死板、压抑的生活进行了有活力的补充,巧妙的迎合了当下年轻一族的喜爱,对这种轻松随意的艺术形式颇有好感,而涂鸦正是在这样一种空白中发挥了自己特有的魅力。我们最常见的涂鸦一般都是墙体涂鸦,它直接、大胆、图形富有极强的延伸动感,图形、符号、字母的巧妙结合,透视感极强,很有张力。

(二)二维的视觉艺术三维错视

在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涂鸦设计师也大胆的将涂鸦的元素和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在街道某个角落利用平面的涂鸦表现手法绘画各种近乎三维的真实场景,将思想的表达和环境进行结合,视觉冲击力很强。由于这些图像都被创作在本身就带有交流性的公共空间,涂鸦的图像和空间里真实存在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开阔了人们对单一涂鸦艺术的新理解,这种带有互动的视觉感受在开启的人们的想象力的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涂鸦艺术家大胆的使用综合材料,制作出的涂鸦作品更像是某个场景的再现,大到一种空间的装置。

三、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涂鸦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扩张渗透到了流行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时尚、设计、音乐、甚至纯艺术领域,从而使涂鸦产品成长为一种新的产品。

涂鸦艺术作品不再是我们了解到的户外墙体创作,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大胆的将涂鸦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商业进行结合。充分的利用涂鸦本身草莽、张扬、怪诞、狂野与众不同、反叛的性格与很多知名的潮牌进行结合,从中扑捉灵感。比如,我们熟悉的可口可乐、里维斯、知名的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在产品的设计以及包装上都吸取了涂鸦设计的设计元素,打破以往陈旧的形式表现。吸引了很多热爱收藏的朋友,纷纷购买。如今,涂鸦与商业结合的范例举不胜举,越来越多的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品牌都谋而和的与涂鸦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也有很多品牌策划利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环节,举办各类的涂鸦比赛,收集年轻人的涂鸦创意点,对产品进行设计改良,让消费者本身参与其中,李宁运动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个性化的创意宣传方式就是在涂鸦创作本身灵活、随意、大众的特点下进行的。还有很多的平面广告也是以涂鸦设计为元素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种商业形式的涂鸦最大优势是覆盖面广、传播快、制作周期短、发行量大等。比如产品的包装、各类广告的招贴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运用十分广泛。

设计者巧妙地将涂鸦艺术运用在室内房屋的墙面彩绘、服装、鞋子等等,逐渐将涂鸦艺术变成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流行的风景线。

四、结 语

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涂鸦与纽约喧嚣放肆的风格相对应,是一种乱涂乱画,色彩丰满,节奏断裂,笔触,刀痕,指印或污渍的大杂烩。”这样一种源于自由、即兴以及富有个性和原创个性的绘画,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不受任何风格的约束,为了就是宣泄情绪,张扬个性,获得一种纯粹的。

涂鸦,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并体验这种“玩味”十足的视觉运动中去,在超越现实社会的广告表现之外,呈现出一番新的视觉形态。涂鸦的出现带领平面设计有了新的力量,成为视觉传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新鲜的观念和富有生命力的力量,丰富了我们的艺术表达,让一切宣泄的情绪看起来更加的合理和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刘隽编著.涂鸦变迁[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涂鸦文化论文篇10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儿童开始涂鸦的年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研究者观察视角的不同,也有儿童自身条件的不同。柯思修泰纳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此时的儿童只会画事物的局部,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白特认为,2-3岁儿童处于涂鸦期,3岁时为涂鸦期的巅峰。赫伯特?里德认为,4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阶段是错画期,即乱涂乱画的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认为,2-4岁儿童处于涂鸦期。杜玫认为,1-2岁的儿童就开始会画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的儿童,会出现无目的的乱笔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还有人基于更为细致的自然观察后认为,儿童在15-20个月时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贝利量表测量的结果显示,有90%的儿童会在10-21个月期间出现了乱涂乱画的现象。

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论国别、性别,儿童涂鸦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儿童动作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绘画的刺激因素不尽相同,如儿童接触绘画工具的机会不同、家长引导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时间自然具有差异性。当代绘画治疗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出现涂鸦的时间过晚或者4-5岁以后仍然处于完全无控制的涂鸦水平,那是值得家长引起注意的。

2.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

根据儿童绘画内容的不同以及动作的灵活程度,研究者们对儿童从一开始有涂鸦行为到基本有能力绘图之间划分了更为细致的若干阶段。维克多?罗恩菲尔德将涂鸦期细分为几个子阶段:未分化涂鸦,即无控制的涂抹;经线涂鸦,重复性地上下方向涂直线;圆形涂鸦,即重复画圆,并用它来表现一切事物;命名涂鸦,即认识到绘画内容与外界物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启发而命名绘画内容。陈鹤琴认为涂鸦期可以分为波形图、乱丝图和圆形图三个阶段。波形图是一种从左到右的连续弧形线条,而且这些线条总是略微向上的;乱丝图是由于儿童无法表现不同方向的直线和曲线而画出的类似于乱丝状的涂鸦;圆形图是在儿童执笔作画有了相当经验以后出现的,儿童画圈的方向一般是顺时针的。屠美如认为1岁半至4岁儿童,无目的的用笔乱画,反映在画面上是杂乱的线条。在涂鸦后期,已有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的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一种颜色笔涂画。杜玫认为涂鸦的儿童开始画出的线有波形线、乱丝线、直线、圆形线等。

从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认为儿童涂鸦内容也存在差异,但儿童涂鸦内容一般都会经历从线(直线、弧线)到形(有缺口的圆、封闭的圆)的发展,从单一形(圆或连续的线)到形的组合(圆表示太阳、两条交叉的弧线代表鱼或圆上添加线条表示蝌蚪人)的发展。

3.儿童涂鸦的动作方式

儿童涂鸦动作的进行依赖于儿童握笔与运笔的过程。所以从握笔与运笔两方面可以了解儿童涂鸦的特点。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握笔的时候,手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动作。随着在绘画活动中偶然的尝试以及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代替,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运笔姿势所调整的部位来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下降。赫伯特•里德分析4岁以前儿童绘画时运笔的情况:一是无目的的笔画,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赖肩部的肌肉动作。二是有目的的笔画,依赖肘部与手臂的运动,能说出所画线的名称。三是模仿的笔画,手腕的动作代替了手臂的动作,手指的活动代替手腕的动作,通常努力模仿成人作画的动作。杜玫也认为1-2岁的儿童作画时大部分由肘部、腕部用力,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儿童涂鸦时,无论是握笔还是运笔,都遵循从大肌肉到精细肌肉的过渡,从躯干中心运动到远离躯干的肢体运动,遵循“经济性原则”。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可以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运用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二、儿童涂鸦的心理基础

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也有文化教育的影响;既有儿童个体动作发展的原因,也有儿童认知水平的状况所决定。我们试从心理学对婴儿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寻找儿童涂鸦的心理学基础。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人类这一物种生来就对新奇刺激感兴趣。在研究婴儿知觉过程中,研究者就发现婴儿对新奇刺激具有天生的偏爱,这是人们所称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当出现一个新奇刺激时,婴儿最初是一个强烈的反应,然后刺激重复出现时,婴儿就逐渐减少对它反应的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他的注意。这表现为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等,即为习惯化。习惯化发生后,当刺激发生了改变,再次变得新奇时,婴儿兴趣重新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即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表现了婴儿惊人的学习能力,婴儿不是被动的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是非常敏感的注意周围环境事物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立即做出反应,他在不断地习惯新刺激,并把注意力不断地转向更新的刺激,这就保证了他不断地汲取环境中的新信息,从而扩展他对环境的知识,提高了认知的能力。与麦独孤的观点一致,一般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儿童大概在1岁的时候第一次握起了笔。笔,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奇的刺激。儿童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会被涂画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线条、图形所吸引,对儿童来说这是非常新奇、好玩的。儿童在乱涂乱画之前确实没有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游戏而已。但儿童对绘画的运动会感觉兴奋,对纸上出现的线条从视觉上感到愉悦。由于涂画在不同材质上的绘画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儿童在墙壁上、床单上、家具上乐此不疲地涂画的兴趣所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到了笔带给他的快乐。

2.模仿与强化

人们发现,新生儿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有惊人的模仿能力。国外研究表明,出生2-3周的新生儿对人类面部表情就具有模仿能力,如成人伸舌头,婴儿也跟着伸舌头,成人张嘴,他也跟着张嘴,成人笑了,他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尽管婴儿模仿的精确性并不高,但世界上许多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婴儿都具有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及头部姿势的能力。婴儿在1岁半左右开始出现延迟模仿的能力。皮亚杰对他女儿学会发脾气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学步儿已经学会了延迟模仿。学步儿已经能够记住和再现过去看到过的原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记住了过去经验过的事件,并产生和保持了有关的心理表象。

人们不难发现,儿童在1岁半左右就会很频繁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当一个成年人在扫地、搬椅子、写字……的时候,儿童就会模仿成人的动作,甚至会与成人抢夺有关的用具。与此同理,当儿童看到别人绘画或写字时,他也会从事与此相仿的动作,握起笔开始乱涂乱画,甚至能够画出类似他曾经见过的事物。由于动作技能较差,所画的“原生态”的作品往往非常抽象,但也总能引起家长的兴趣。家长此时表现出来的兴奋、喜悦与鼓励,恰恰强化了儿童的这种涂鸦行为。所以模仿是儿童的又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手段,而家长的强化促使儿童更投入的从事涂鸦活动。

3.动作与认知建构

皮亚杰认为,动作图式是婴儿认知结构的基石,个体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环境,而是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主体为认知客体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改变、相互适应,从而使得个体的心理结构不断改组与重建。他指出,个体与环境最早实现的平衡是以最初动作——先天性无条件反射为中介的。个体从出生到1岁左右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在1岁到1岁半的时间里,儿童已经能够通过尝试错误发现新的动作方式。此时的儿童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出现象征符号机能,可以凭借符号对所指向的客观事物进行象征性表达,儿童绘画——涂鸦就是象征性表达的一种具体方式。

儿童最初的无目的的涂抹以尝试错误的方式增加了动作经验。当儿童手与眼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的时候,就有能力画出类似于经线的线条,随后又以连环弧线的方式画出了半封闭或封闭式的圆。儿童会画圆形的时候并会用圆来指代具体的事物,这说明儿童已经进入命名涂鸦阶段,其象征符号的机能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圆形来指代一切事物,这也说明儿童绘画的符号象征机能相对比较弱,这种绘画活动还是属于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9. 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涂鸦文化论文篇11

一、街头文化中涂鸦艺术的显现

街头文化即Hip-Hop文化,中文译为嘻哈,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街头说唱文化。装扮上如安鼻环,戴一溜数个耳环,着宽的T恤、板裤、运动靴、棒球帽,或佩戴粗粗的银质耳环、项链、手环,戴墨镜、MD随身听、滑板车、双肩背包等,走起路来上下起伏,编发辫、烫爆炸头或束发……表现得动感十足的风格。

涂鸦艺术是街头文化的一种,在出现街头音乐RABRAP(说唱音乐)、摇滚音等。还有街头舞蹈、滑板族、滑旱冰,伴随出现的服饰是街头服饰、涂鸦等。然而,涂鸦艺术巧妙的作为图案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在2005年ADIDAS旗下复古品牌三叶草在日本推出了城市涂鸦系列的运动鞋;另外涂鸦作为一种自由、随意的手绘风格形式的图案广泛地运用服装到设计中,最常见的是T-shirt图案。

涂鸦与街头服装背景的结合,两者同属街头文化的一种,都是年轻人喜欢的自我表达方式,他们需要一片空间,完全的属于自己,无拘无束,无论人们质疑他们逃离现实,还是简单的喜欢耍酷,都不用太在意。一方面他们是想要宣泄自己梦想,希望有人关注,需要的是一个大家庭来共同延续个性。如果说涂鸦是静态宣泄自我的直接方式,街头服装就是动态的宣泄芥蒂。

二、如何把涂鸦的表现方式巧妙运用在街头服装中

涂鸦手法在服装大师设计中:涂鸦的表现方式是现代服装大师青睐的惯用手法,如韦斯特伍德,常常把涂鸦手法用在设计中,她对服装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常用的混搭手法,如在T恤上写着:“我很贵”等字眼,直观且趣味十足。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象,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题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巴斯奎特那些具有爆发力的杰作,我们可以在服装大师Vatentino2006年秋冬系列中看到,将有如此魅力把品牌高贵形象与相差甚远的街头文化运用到设计中来,把两极元素发挥到极致很值得推崇。美国普普艺术家汤姆・奥登斯(Tom Otterness)的作品《渡渡鸟》那种具有卡通角色的欢乐趣味的特征对他影响很大。哈林的作品充满了非常欢乐的小人物形象,描绘的手法非常流畅而简单、明确、游戏娱乐感很强。他的许多作品都被称作(无题),他的(小人)形象目前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服装设计中,

配饰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件精致的配件,即使搭配一件平淡无奇的服装,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遇见精美的华服更是锦上添花。把涂鸦风格的配饰和街头风格结合起来,强调的是一种风格统一,主张叛逆,怪异的,正如无声的呐喊,震撼你我心灵,即随意,看着狂妄不羁,不屑世事。但是只要一抹阳光就已足够,手舞足蹈, 哼着小调 ,随便涂鸦……把涂鸦艺术与服装统一,重点可涂画出DIY面具,包具,箱子等,以这个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设计作品当中,用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元素和处理手法打造更加神秘诡异的服饰风格。

三、涂鸦艺术和街头服饰结合的意义

服装设计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街头服饰、涂鸦等,是年轻人追求自我表达的方式,年轻人且是追求时尚的先驱者,代表新生代的着装趋势,因此在服装设计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自由自在,轻微的狂妄不羁,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新事物,都为成为时尚主人打下基石,甚至代表未来的方向,自然服装设计师把眼光投放在他们的身上,再者,现在街头风逐被人们喜爱,街头风在如今的经济社会里。呈现是一种休闲风,让人觉得放松。涂鸦也是街头文化的一种,涂鸦的方式更显随意,在风格相同下,有着共同的喜爱人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

研究街头风格是服装设计的一小部分。仅仅是某角落的某类人文化和习性,不断尝试风格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局限的人群所钟爱,反常识设计是一种新趋势,打破常识设计理念,第一种方法是两极元素的结合,比如运动风格和礼服元素结合在一起,繁复的反面是简洁,无序的反面是有序,暗淡的反面是明朗。第二个方法是尝试,与常识谐音,它是突破常识的锐器,在第一个方法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每一个尝试都要求自己有所突破,积累在一起就是对常识的颠覆了。没有比为更多的人设计所爱的服装更让人享受。街头风格呈现的是一种惬意,休闲的装扮。解放西装革履的时代到了,放松的生活方式是都市人所向往的。西装革履,内衣,礼服,时装,更多的时候是为别人而穿,但是休闲服装是极度喜欢自由的人们所钟爱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更不用在意他人眼光和猜疑。他们只为自己而穿。所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感性世界和感性市场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也面临着无限挑战和升华空间。通过研究涂鸦艺术和街头服装的过程中,渐渐对涂鸦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和兴趣,也看清街头风格是一种趋势,更深刻感受到服装设计要以人为本,除了设计出很美的衣服以外,现在的我慢慢考虑到-----是否有人愿为它埋单这件事情。抓住顾客的心理,确实是一件蛮难衡量的事情,如何把握设计尺度等问题都随之而来,我想成熟的标准;就是是否敢不断否定以前。服装设计亦如此。

四、结语

街头风格设计是一种新的趋势,作为服装流行的典型代表,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影响带来的变化,运用反常识观点,在设计领域中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涂鸦元素和多元素结合,使喜爱人群有一定的扩展性,并带动这种趋势日益成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拥有涂鸦文化以及街头风格的目标顾客,而且不断扩大喜爱人群,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消费者。有人曾说:“人就是在不断寻找同类,然后成为朋友,情侣,爱人。”在服装设计领域也如此,只不过多了个桥梁。就是服装本身。希望源源不断的人爱上街头风格,每个人都能够穿上让自己隐约愉悦的服饰。

参考文献

[1] 王笛.街头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44;

[2] 萨拉.布利斯.异域风尚【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67;

[3] 罗莹.服装人体美术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07;

[4] 吴卫刚.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7;

[5] 罗文言.首创名牌饰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6;

[6] 果果.时尚私生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74;

涂鸦文化论文篇12

社会公德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某学生用铅笔在墙壁完整写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精彩句子,他知道墙壁不可以涂鸦吗?知道!典型的知行不一,公德缺失,透露出涂鸦者公德意识模糊,道德水准的低下。教室(阶梯教室、实验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所有教学、生活设施是学子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孵化器和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学生对于公共设施应该倍加爱惜,绝不应该污染损坏。

1.2学生中某些人品德低下

道德分领域和层次,但人的德性应该相通,不可能某方面非常高,其他方面非常低。说某人私德非常好:心地善良、彬彬有礼、孝敬父母,公德却一塌糊涂,假公济私、伤风败俗、违法乱纪,可能吗?梁启超先生所谓“中国人重私德而轻公德”的观点并不能包括全体中国人,对某些人,不仅公德心严重缺失,私德也好不到哪儿。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涂鸦问题上应该能够分清是非曲直,如果是非不明、美丑不分,随意破坏公物,污染环境,只能说是素质堪忧,品德低下。面对屡禁不止的涂鸦,许多人怒不可遏,将涂鸦斥为“精神垃圾”,将涂鸦者斥为流氓。冷静思考,涂鸦是某些人抵抗教育、拒绝高尚、甘愿低俗的作派和表现。它促使人们对德育教育反思: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使德育的实效性彰显,功效持久?

2根治涂鸦德育为先求实效

涂鸦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道德缺失是其中重要原因。根治涂鸦,必须德育为先,注重实效。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有:教学目标泛化,教学过程简化,教学效果淡化。如果细化教学目标,做实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就不会出现涂鸦泛滥的情况。安徽某学院思政部的教师们关注到涂鸦问题,他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理论教学,针对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发挥实践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开展了“爱我教室,杜绝涂鸦;绿色环保,我的责任”为主题的自己动手清洁环境刷墙系列活动,让同学们直观、感性地认识到整洁的环境对人类的重要。通过适度劳动让同学们体验责任,感受艰辛,尊重劳动,提升公德。

(1)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努力细化教学目标。《纲要》中有“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内容。“明”就是讲文明“;礼”就是讲礼貌、守规矩。涂写乱画既不讲文明,又不守规矩。“诚信”要求人们“待人以诚,言而有信”。学生把试题答案写在墙上就是为了作弊,何来“诚信”?恨谁骂谁,何谈“团结友善”。讲清了道理,他们还注重践行,从小事着手,从身边发力,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进行“拒绝涂鸦”签名宣誓,为清理涂鸦献计献策,最后学生志愿者擦除涂鸦。入心入脑的教育让学生完全融入道德教化中,思想和行为全面淘洗,使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自律自觉长入规定和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