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语文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28

海外语文论文

海外语文论文篇1

在国际经营活动中日语居统制地位。首先,绝大多数日本总部向海外分支机构发出的指令和信息都使用是日语;第二,在日本公司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之间交流的信息中,属于经营决策等重要文件,基本上全部是日语;第三,即便是在海外分公司内部,重要议题的讨论,作决策,或仅有日本人参加的会议,使用日语是最为普遍的。 而美英等母语为英语的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基本上使用的是英语。荷兰、德国、法国等非英语圈的欧洲企业,以及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企业在国际经营活动中的语言也是英语。

懂英语的或外语专门人才,有专业知识的优秀毕业生对待遇优厚,能见世面,从事国际经营活动有较长历史的综合商社趋之若鹜,商社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的挑选,多数商社职员都要在海外分公司进行多年的历练,在商社供职的职员是日本企业员工中英语最好的一批人才。日本综合商社本应当推行海外分支机构经营干部的本地化,给英语作为经营语言的地位,但为何综合商社在此方面甚至于比制造企业更加因循守旧?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以下分析。

1.日本人经营海外分支机构 在所有日本商社的海外机构中,日本人永远是主角,最高责任人几乎全部是日本人。被雇佣的当地人的主要工作是人事,后勤,秘书等管理部门的岗位,在销售部门只能当日本人的助手。当地法人和分公司的经理会议,均只有日本人构成,有幸能进入到管理职的当地人只是凤毛麟角,虽然当地人被培养为经营管理干部的机会有所增加,但他们的数量和所居重要位置的数量都远远不能与日本人相比。 近年来,商社为了确保优秀的国际人材,开始积极引进从国外著名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也在日本企业总部吸收外国人职员。三菱商事设置了“国际人才开发室”,导入了国际人材(International Stuff)制度就是一个例证。工作业绩优秀,有两年在该公司工作经验的外国人,可以取得参加国际经贸“领袖能力培训计划”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的资格。担任美国三菱商事肥料部长的美国人,是在日本总部工作三年后被任命为此职的。各个商社都采取了相似的措施,不过成效并不显著。 外国籍职员能升至管理职是十分少见的,只有伊藤忠,三菱商事和过去的兼松有几例而已。而这些有幸进入高层的外国人往往需要长年在该公司供职,具有非凡的能力,并具有与日本人同样的日语水平。

2.英语难以替代日语成为国际经营语言 在商社内用英语进行交流已不是什么新的尝试。五十年代初期日本企业本部与派驻国外的机构的联系通信已开始使用电传,由于当时电传是以时间来记费的,成本较高,因此便于双方理解和操作的英语便成为电传的语言,从那时起英语成为商社人的必要条件。大商社在海外雇佣大量的当地员工,提倡和奖励用英语交流,三菱商事原董事长槙原稔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长期生活在国外,在1992年就任社长时,曾提倡将英语作为公司内的公用语,槙原认为英语在国际经贸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曾说:“在国际性公司内部交流,对国外发送信息一定要用英语”(日本贸易会月报2000年8 /9月合并号),积极在日本商社内推行英语交流,但由于公司内不使用英语的部门很多,遭到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他的美好愿望没能得以实现。在美国的三井物产也做过同样的尝试,例如要求在会议中使用英语,但最后还是无功而返,会议照样使用日语,只不过留下一份英语的会议记录罢了,丝毫没有撼动日语在国际商业活动中主导语言的作用。

三、原因 1.与日本企业的业务仍占大头 日本综合商社的主营业务是贸易,可以分为国内、进口、出口和三国间贸易,在日本九大商社的平均比重分别为:45%、18%、17%和20%。除了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均要与本国企业打交道,占商社总销售额的80%以上,即便是进行三国间的贸易,日本商社的主要交易对象仍选择日本的其他海外企业。 作为日本国内企业对外的桥梁,商社在与外国公司进行业务谈判时所形成的文书,如电子邮件,会议资料,来往函电等,基本上都要翻译成日语后向日本企业送达,如果日本国内客户得到的是原封不动的英文资料,会认为是商社是对他们不敬的表现,因为日本制造业与外国企业进行交易通过综合商社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用日语进行联系和交易。

2.以日本商社总部为中心的经营 日本海外公司的绝大多数重要的业务的最终判断和决策是在日本国内的总部完成的,其机制形成的理由是:综合商社在强化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政经信息、产业及企业信息、高科技信息、市场及营销信息、法律及税务信息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每天的市场情报和相关信息都在总部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换,用于制订科学的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推动商品和服务贸易,提升信息的高附加值化和速度化,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日本商社认为在总部以集权的方式做出的决策和决定比海外机构分权所做出的决策和决定更为合理。海外分公司如果没有本部的各方面的支持,要想成功地经营是不可能的,因此以日本总部为中心的经营是日本综合商社的基本模式。 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向总部集权化还在进行。

当然对外派到当地人员的判断并非不重视,他们不但能与总部相关部门,而且能与世界各地对某方面最有知识和经验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TV远程会议,手机等手段进行交流。各海外分支机构做出的重要决定,一般都要上报给总部,在这一过程中与总部的联系是频繁的和必要的。派出的职员与总部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之间的交流当然是日语,如果与总部交流的人是不懂日语的当地人,许多问题是难以沟通和解决的。 在日本总部工作的外国人职员担任营销部门的部长,课长的机会几乎是零,在人事,计划等重要部门的管理者当中也没有外国职员的身影,而专门从事翻译,广告,法律等专业的职员中有一部分是外国人,但外国职员几乎都不是正式公司职员,而是合同制聘用人员。

海外语文论文篇2

一、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识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著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海外语文论文篇3

我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刊物,并加入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阵列,可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网站浏览和检索。我刊所载的论文题目全都被收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各有关分册的索引部分。近年来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摘载情况在同类期刊中排名靠前。 

《海外英语》创刊伊始即面向全世界公开发行,近10年来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力。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外语类学术期刊,内容涉及语言学、外语教育、翻译学、文学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它注重反映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的前沿动态、报告国内外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或信息;兼顾纯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不仅载有文论型的文章,而且报导可直接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的成果。 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得国家外交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特别支持,代表中国权威的英语杂志。它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家普及性英语读物类杂志,在全国英语期刊市场上和读者中已经具有了影响力,读者层次主要固定在高中生、大学生,以及部分教师。

栏目设置

教授讲坛:国内知名高校知名教授的学术前沿类论文; 

博士论坛:“985、211”类重点高校博士生的研究论文; 

语言学研究:介绍语言学领域理论创新成果; 

外语教育:重点介绍高教外语教学的理论成果; 

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方法以及翻译史的研究;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对外国文学作品、作家思潮、跨文化的分析与评论; 

教改新论:侧重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介绍; 

海外语文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6-0021-003

外国语学社是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直接指导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同时也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公开办学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上海外国语学社虽然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建国以来,一批学者对上海外国语学社这所新型的培养青年的革命学校进行了研究。由于“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外名义是外语学校”[1],外国语学社的研究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研究密不可分。截止到目前为止,关于外国语学社以及相关的书籍一共有四本,文章有二十篇,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价值认证阶段――从建国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外国语学社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资料收集、价值认定以及对团中央机关旧址建筑复原而进行调查的阶段。1954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先后送发了《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问题的请示》和《关于成立革命历史纪念馆、渔阳里6号团中央机关与中共“一大”的第一馆》的文件,首次提出将渔阳里6号恢复为举办外国语学社时的面貌布置。口述史料是这一段时期资料征集的一个重点。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了复原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社的原貌,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其中有许之桢、李达、包惠僧、董锄平、陈望道、萧劲光、周伯棣等,在他们的回忆中主要对外国语学社的布局以及当时的老师、学员在外国语学社所从事的一些革命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1961年3月4号,国务院将渔阳里6号正式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初步研究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对外开放,上海外国语学社渐渐被人们熟悉,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上海外国语学社,并且开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着手进行研究。

书籍方面,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收录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大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运史研究室编的《青运史资料与研究》(1982年和1983年)、上海党史资料丛刊编辑部编的《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以及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的《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等书中关于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外国语学社的人物回忆录和文章,是关于外国语学社资料比较齐全的一本书。

文章方面,由于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研究性文章比较少,主要有三篇,均对外国语学社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申培仁在其文章《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写到“外国语学社的出现在上海教育史上尚属创举……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一所以学习俄语为主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创立,为上海教育史和中国革命史增添了光彩,它是为青年革命者赴俄留学采取的重大措施”[2];陈绍康的《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创建及其影响》则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第一,外国语学社的学生“既是学生又是革命者,既学外语又兼学别样,团员与青年从学社中受到很好的革命影响,有助于他们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问题”[3]。第二,外国语学社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很大,“二十年代中期曾在中国参加革命活动的苏联人葛萨廖夫认为:‘在上海成立外国语学校,聚集了优秀的革命者,准备把他们分配在国内工作或以后派到苏联东方大学去学习……分配在国内工作的学生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形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4]付克所写的《延安时期的俄语教育》一文也提到了外国语学社,认为外国语学社和延安时期的俄文学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特定的培养外语人才的任务,这为解放前后大规模培养俄语人才,创办几所俄文专科学校创造了经验,在外语教育史上应该肯定它们的积极作用和应有的地位”。[5]另外,一些学者还对外国语学社的基本情况以及人物做了简单介绍,如叶累的《外国语学社》、《少奇同志和外国语学社》和徐燕的《我党早期的外国语学校》。

史料的挖掘和公布是深化外国语学社研究的基础。这一时期,史料方面的文章比较丰富。王迪先写的《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赴俄学习的几个问题》考证了当年四川青年去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时间为1921年2月下旬,人数是17人,以及廖划平、杜小马、徐敦让等人都曾参加过赴俄学习等几个问题[6];陈少康在《鲜为人知的俄语女教师――外国语学社教员王元龄》一文中揭开了王元龄的身世以及当年所从事的俄语教学活动[7];沈海波写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解散的问题――兼论外国语学社结束的时间》一文认为“文件所谓‘暂时解散’,应指1921年5月临时团中央外国语学社遭搜查及大批团员骨干赴苏学习而暂时停止工作,而外国语学社的结束时间,则应在1921年‘五一’前后”[8]。在《丁玲不是外国语学社的学生》(作者不详)一文中,作者通过考证证实了丁玲并没有参加外国语学社的学习,也不是外国语学社的学生。[9]这些史实考证为学者研究外国语学社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脉络,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这一段历史。

初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外国语学社及学员的介绍、史实考证及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在价值认证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有关外国语学社的资料,如对萧劲光、魏以新、曹靖华等人的采访以及对一些时间人物的史实考证,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宣传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阶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以建团70周年和80周年为契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渔阳里以及外国语学社,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也是比较丰富的。

著作方面,1990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筹办建团70周年展览出版了一本纪念特辑,即《红旗飘飘》(31集),这本书在以往的基础上收录了革命先行者的家属、亲人、战友写的回忆录,熟悉老团员生平事迹的专家、作家为他们写的传记和故事,以及挖掘了新的关于人物的历史资料和调查,如俞秀松烈士书信(19封)、王一飞烈士给妻子陆缀雯的信(36封)等,为进一步进行人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04年4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编的《渔阳里的故事》一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渔阳里的历史背景、渔阳里的人物、今日渔阳里,将渔阳里的历史沿革做了细致的梳理,使人们对渔阳里以及从外国语学社走出来的革命先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文章方面,有研究性论文也有史料挖掘的回忆性文章。研究性论文有三篇:陈绍康、刘荣珠写的《略论外国语学社几个特点与人才的作用》论述了外国语学社创立时社会背景具有时代特点;外国语学社工作与活动具有开创性与多样性以及外国语学社处在“租界”的特殊环境与条件下,中俄两国革命者不怕干扰与困难显示了团结一心合力办学的特点。[10]肖洛等的《试论外国语学社对刘少奇思想的影响》则认为外国语学社是刘少奇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刘少奇在外国语学社的革命实践中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真理,并对他在建国后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打下了思想和理论基础。[11]另外,张玉涵的《浅谈建党时期党在上海的革命干部学校》把上海外国语学社与平民女校、上海大学进行了对比,认为这几所学校,虽然是早期党领导办学的最初摸索,但也积累了一些如何培养革命干部的可贵经验。[12]这些文章都对外国语学社在当时所发挥的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使很多有志青年转变了旧有的世界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关于史实回忆以及考证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柯庆施的女儿柯六六写的《柯庆施就读上海外国语学社前后》,以柯庆施的回忆介绍其当年在外国语学社的学习情况以及在莫斯科参加的一些活动。[13]朱政着重介绍了外国语学社的世界语老师斯托比尼在外国语学社期间一边传播世界语,一边宣传共产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4]慕水则做了一份外国语学社的师生名录,除事迹不详者仅列其姓名外,其余的人均以姓名、生卒、字(曾用名)、简历的方式一一做了介绍,[15]这份师生名录是至今对外国语学社人员记载人数最多也是最全的一份。另外,沈海波对外国语学社的学生赴俄的时间也进行了考证,如第一批是1921年3月启程赴俄的,第二批是4月初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派遣赴俄的,第三批是4月11日出发的,第四批是4月下旬,第五批是在5月初。[16]

此外,在一些对社会主义青年团研究以及留学教育的文章中也以略短的篇幅提到了外国语学社,如李永春的《关于1920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外国语学社“此项组织尚系各个社会主义混合物,而非马克思主义之干部”[17],冉春的《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认为“北洋政府后期留学苏俄运动,是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直接产物”[18]等等。

纵观这一阶段的成果,学者们在求真务实基础上下功夫,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史料,在对史料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去再现历史的真实;研究领域大大拓展,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视角更加新颖,如将外国语学社放到教育史中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看出,外国语学社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尤其是对史料的发掘。但是相比社会主义青年团方面,对外国语学社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的,一方面,外国语学社存在时间很短,在敌人的监视下,一些活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留下的原始资料不多,仅现存的有两则招生广告,即“本学社拟分设英、法、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由本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额满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语者请速向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次白。”[19]以及“本社添招英文、俄文、法文、日文学生各一班。有志向学者满廿名以上即行开课。报名费一元;学费每月二元。”[20]另外一方面,人们对外国语学社了解较少,理论宣传不够,致使这段历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扩大对外国语学社研究的队伍,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进行深化研究;其次,现存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回忆性资料,而历史研究应以原始史料为基础,所以我们期待前苏联秘密文件中对这段历史的解密;最后,在青少年中加强对外国语学社、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理论宣传,抓住建党90周年的契机在青少年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运史研究室.柯庆施谈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的情况(1957年)[A].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1集[C].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

[2]申培仁.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A].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C].百家出版社,1991.

[3][4].陈绍康.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创建及其影响[J]上海党史,1990,(08).

[5]付克.延安时期的俄语教育[J].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83,(04).

[6]王迪先.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赴俄学习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资料,1985,(01).

[7]陈少康.鲜为人知的俄语女教师――外国语学社教员王元龄1990.07[J].党史研究资料,1990,(07).

[8]沈海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解散的问题――兼论外国语学社结束的时间[J].党史研究资料,1990,(08).

[9]丁玲不是外国语学社的学生[A].党史资料丛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陈绍康,刘荣珠.略论外国语学社几个特点与人才的作用[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肖洛,王美娣,毛亚蓉.试论外国语学社对刘少奇思想的影响[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张玉涵.浅谈建党时期党在上海的革命干部学校[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柯六六.柯庆施就读上海外国语学社前后[J].江淮文史,2008,(06).

[14]朱政.外国语学社学员与世界语学者斯托比尼[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5]慕水.外国语学社师生名录[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沈海波.外国语学社学生赴俄时间考[J].上海党史研究,1992(09).

[17]李永春.关于1920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几个问题[J].世纪桥,2009,(02).

[18]冉春.南京国民政府留学教育管理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海外语文论文篇5

一、民营企业海外发展风险中跨文化冲突的法律问题

法律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法律意识薄弱。在国内,不少人习惯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延伸到海外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缺陷,阻碍着企业的海外发展,遇到问题时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往往存在侥幸心理,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的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如果不采取专利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就有可能在海外遇到专利的攻击。往往竞争者攻击的时机是当民营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还没有收到回报的时候发起专利诉讼,逼迫民营企业接受专利的费用。民营企业为了解决意识薄弱的手段是有备无患,在民营企业进军国外市场之前要了解当地的法律,这样才能转变被动的局面,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二、民营企业海外发展风险中跨文化冲突的语言问题

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沟通交流的问题,经营管理的必要手段是交流。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中方企业管理层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民营企业的外派人员会英语就行。其实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错误理解,中方的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无法对海外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主要是母语交流不顺造成的,通过母语的交流只能传递意思,无法传递意识。两个母语不同的人即使是使用同种语言沟通交流,也很难进行思想上和意识上的交流。在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语言问题的主要方式是二代移民。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引进移民子弟到国内熟悉业务后再外派到国外工作,从而解决语言问题。

三、民营企业海外发展风险中跨文化冲突的宗教问题

宗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个人信仰不一样。人们彼此建立诚信的基础是具备共同的信仰,按照对神的认识,世界上普遍认可的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两种。其中无神论者普遍集中在中国,中国是一个崇尚宗教自由的国家。而有神论者通常认为不相信神存在的人是不道德的。所以,在大多数的国家,在方面,无神论者往往是遭受社会道德的谴责和公议。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发展市场中,往往都崇尚有神论的国度。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还崇尚无神论,所以往往他们往往会遇到道德危机等问题。对于信仰问题,建立一种有神论的信仰是没有问题的,崇尚有神论对于中国人到海外发展还是有意的。如果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要突破宗教问题,可以通过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民营企业海外发展风险中跨文化冲突的伦理问题

伦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值差异。特别是政治、民族、历史等方面。例如中国的纺织品、玩具、家具被海外市场抵制主要也是因为伦理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过程中,要解决好伦理方面的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确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时候要考虑人类共同坚守的伦理道德,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不受地域的限制,企业可以永远坚守相同的价值观。企业注重文化的交流,在传播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的同时利用中国的悠久历史来吸引当地人们的眼球,以此达到扩大企业影响力的目的。

五、民营企业海外发展风险中跨文化冲突的习俗问题

习俗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分歧和偏见,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市场运作时,对当地的人文风俗一定要反复的思考和斟酌。一般的,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人对于国外的习俗都非常的好奇,感觉很怪异和新鲜,于是私下或公开场合会展开讨论,就会产生一些偏见和漠视。对于这个问题,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接受本地员工的建议,这样就避免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和分歧。

从严格意义上讲,规模不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要缩减管理的层级,加强技术的指导,减少过多的闲杂人员。当遇到文化冲突等管理问题的时候,采纳意见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海外团队的意见。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的时候可以设置海外总部的形式,在海外培养相对稳定的管理层;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袁静怡.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法律风险及对策[J].法律与社会.

2009(6)

海外语文论文篇6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英汉语言中出现了数目众多的与海洋相关的习语。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8)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的定义,习语通常是一种具有隐含义,并且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习语仅指成语,而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李建军,2004)。本文采用广义的习语分类,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习语,阐释两个民族在文化思维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二、背景介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主要观点是语言塑造思维模式。迄今,国内外语言学家(Carroll J.,1956;Brown,1967;Carroll D.W.,2008;高一虹,2000;胡壮麟,2002;刘润清,2002;姚小平,2002;卢植,2006;陈运香,2007)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势形式,称为语言决定论;另一种是弱势形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文化和思维相互联系。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展开论述,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三、英汉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具有很多与海洋相关的习语表达,本文将基于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88),《现代汉语词典》(2005)及搜索引擎对英汉语言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习语

    1.关于sea(海)的习语

    由于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所以英语常用“a sea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 sea of clouds(云海),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经常在海上作业的水手们也创造了许多关于sea的习语: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go to sea/follow the sea(当水手),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纳百川)。

    2.关于fish(鱼)的习语

    海洋生物中,鱼最普遍。英语有很多与fish搭配的习语,既指鱼这一概念,如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钓鱼),strike a 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认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cool fish(冷静而大胆的家伙),a dull fish(头脑迟钝的家伙)。下列习语,既体现了鱼的特征,又展现了英国人民的智慧,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挖到篮子里便是菜,来者不拒);Don't cry stinking fish(不要喊鱼腥,卖瓜不说瓜苦);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引申为勿操之过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弱肉强食)。

    (二)海洋文化与汉语习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毫无疑问,海洋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从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捞,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动,再到郑和下西洋及现如今发展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有关。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习语中也出现了不少涉及“海”和“鱼”的习语。

    1.关于“海”的习语

    因为海面幅员辽阔,英语有“a sea of something”,汉语有“沧海一粟”“海纳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灾难伴随着台风及暴风雨来袭而到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大海非常强大,产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啸”等习语。

    2.关于“鱼”的习语

    汉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既有指鱼这一概念,如:白鱼登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放鱼入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常伴随着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鲍鱼之肆;鲤鱼跳龙门。有的指信函,如:鱼传尺素;鱼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鱼米之乡”。

    (三)英汉民族文化在习语中的体现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与文化相互影响。由上文可知,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关的习语,有的习语表达中英汉语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则不是,这表明英汉民族思维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

    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习语中有一些相似的表达,都可以借助海洋事物来实现,体现了思维的共同点。如:“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因为英国人民主要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而汉民族主要受农耕文化影响,所以英语常借助与海洋相关的事物来实现意义的表达,汉语习语则更多地借助农耕文化中的相关事物来表达意义,如:英语习语“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对应“挖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语习语“Don't cry stinking fish”,汉语对应“卖瓜不说瓜苦”。

    四、结语

    本文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比较分析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发现两种语言表达中所用的意象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间思维的共同点及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影响所致。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性,也要寻求其相似性,趋同存异、异中求同,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Brown,R.L.Wilhelm Von Humboldt's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M].TheHague:Mouton,1967.

    [2]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Carroll,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New York:The MIT Press and John Wiley,1956.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1998.

    [6]Victoria,N.&David B.Guralnik.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8.

    [7]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8]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3).

海外语文论文篇7

二.中国话语之拼音译法

季羡林在一次讲演中就提出要东学西渐,“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3]。这一翻译策略受到了广大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这充分反映出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外国读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

1.在中国话语词汇翻译中多采用拼音译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起到填空补缺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罗曼 ·雅各布松认为,“人类一切认知经历及其分类都是可以用某种现有的语言来表述的。一旦出现词语空缺(deficiency),就可以通过用外来词(loanwords)或外译词(loan translations)、新词(neologism)等手段来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 [4]

(2) 可以避免意译或直译不当导致的文化亏损或语义不全。

(3) 从文化交流平等性的角度而言,从英语输入汉语的音译词远远超过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应取得平等的“话语权”。

音译,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方梦之[5]解释说:“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2.案例分析

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分布在东经123°20′-124°40′,北纬25°40′-26°00′之间的海域,由、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飞屿等岛礁组成,总面积约5.69平方千米。位于该海域的最西端,面积约3.91平方千米,是该海域面积最大的岛屿,主峰海拔362米。黄尾屿位于东北约27千米,面积约0.91平方千米,是该海域的第二大岛,最高海拔117米。赤尾屿位于东北约110千米,是该海域最东端的岛屿,面积约0.06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75米。[6]

Diaoyu Dao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which consist of Diaoyu Dao,Huangwei Yu,Chiwei Yu,Nanxiao Dao,Beixiao Dao,Nan Yu,Bei Yu,Fei Yu and other islands and reefs,are loc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s Taiwan Island,in the waters between 123o20-124o40E(East Longitude)and 25o40-26o00N(North Latitude),and are affiliated to the Taiwan Island.The total landmass of these islands is approximately 5.69 square kilometers.

Diaoyu Dao,situated in the western tip of the area,covers a landmass of about 3.91 square kilometers and is the largest island in the area.The highest peak on the island stands 362 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Huangwei Yu,which is located about 27 kilometers to the northeast of Diaoyu Dao,is the second largest island in the area,with a total landmass of about 0.91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highest elevation of 117 meters.Chiwei Yu,situated about 110 kilometers to the northeast of Diaoyu Dao,is the easternmost island in the area.It covers a landmass of approximately 0.065 square kilometers and stands 75 meters above the sea level at its peak.

在上述例子中很多地名直接翻译成拼音,如,译成Diaoyu Dao,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南屿、北屿、飞屿分别译成Huangwei Yu,Chiwei Yu,Nanxiao Dao,Beixiao Dao,Nan Yu,Bei Yu,Fei Yu。这一政府文件采用拼音这一中国话语翻译策略,表达了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

本人统计了在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英译本中,除了这个词频繁出现之外,共有124个词语采用了音译法来翻译。在此政论文的翻译中传达出的中国话语不言而喻。

三.小结

当代中国话语,作为一种中华文化和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形式和内容,因此也含有其中国自身的特殊关切。我们今后在英译时,要考虑到中国话语的翻译策略,使其更好地运用其中。(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

参考书目

[1] 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一期

[2] Shi-xu·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London:Palgrave Macmilllan,2005.

[3] 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

海外语文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海外语文论文篇9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等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6]。《中药学》以中药理论和单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知识为核心,是认识中药、使用中药的基础知识[6]。本课程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以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用药禁忌为重点内容。各论以功效为依据分为21章,包含500多种药物。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沿袭传统授课模式,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再加上药物数目多、各种药物体例的重复,学生感到易懂难记,单调枯燥,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PBL在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提出鉴于海外留学生在学习习惯、语言基础、文化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药学难学难记等课程特点,结合PBL针对性强、高效率、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河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早在2003年就帅先提出了将PBL应用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并已在教学效果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习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基于PBL的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模式

中药学所含药物数目众多,单个药物之间又缺少必然的联系,需要记忆的内容甚多,即便是中国国内的学生,也都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更何况对于还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海外留学生,则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于海外留学生的中药学教学,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显得至关重要。鉴于此,作者将PBL优秀教学理念应用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学生针对问题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海外留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教学模式,现与各位同仁分享。

2.1选取适合于海外留学生的案例,做到中英文对照目前本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中药学教学用案例均是经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提供。针对海外留学生教学用案例则要求更为严格,在案例既来源于临床,又依托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三个必须,即案例内容必须贴近生活、文字表述必须通俗易懂、语言呈现必须中英文对照,从而最大程度的克服海外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导致的课程开展的障碍。

2.2将海外留学生分组,每组安排1名经培训合格的Tutor为提高讨论的成效,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宜过多。因此,首先应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且每组安排1名Tutor。这里需要强调的是,Tutor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培训后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本学科现有从事PBL的中药学教学十余年的教授2名,他们深刻领会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具有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为本学科从事PBL教学的教师的培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培训模式及考核,本学科主要采用让有兴趣并愿意接受培训的教师参与到中药学PBL教学现场,两位PBL教授对其进行要点介绍,之后让其自身开展一次PBL教学,两位教授再对其开展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考核,直至考核通过,才有资格通过PBL的方式教学上岗。目前,两位教授已经培养PBL青年教师教学骨干1名,另有3名青年教师也成功作为了PBL教学的Tutor,在本学科中药学PBL的开展过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3每组应少于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的人数对于中国国内的学生,本学科一般以每组9~11名学生较为多见;然而,对于海外留学生,由于其具有有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不同,本学科在开展时常减少每组学生数,经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本学科认为以约5名学生较为适宜,可以提高每组海外留学生的讨论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2.4每个案例分2次进行,累计时间应多于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的学时数目前,本学科每个PBL教学案例多开展2次,时间间隔多为一周。第一次开展时,学生接触到案例内容是全新的,此时激发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后,留出约一周时间间隔让学生针对第一次讨论后形成的问题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如此以来,到第二次开展时同学们带着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见解深入讨论和交流,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在对初见案例发现问题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而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学科在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每个案例多为4学时,但考虑到海外留学生语言、文化等差异,因此开展的学时数多于国内学生,一般多以6学时为宜。

2.5在讨论过程中,融入PBL理念PBL理念的精髓在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5]。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应时刻牢记该精髓主旨,让学生主动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Tutor只是适当引导的辅助作用。本学科将PBL理念良好融入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2.6讨论过程中,允许中英文并用,提高讨论成效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语言背景差异较大,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多数国家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学过英语,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允许中英文并用。比如,亚洲国家的学生中文好的可以多说中文,而欧美国家可以多说英文,从而可大大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讨论难度,使PBL开展的顺畅和富有成效。

海外语文论文篇10

引言

 

教育部于2001年8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纷纷开设了双语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我国高校双语课的开课数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虽然各个高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受到教师、教材及学生英语水平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我国高校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仍然存在有待提高的空间。为了切实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以中文理念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英文思维角度掌握同样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从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从质和量的角度全面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鉴于此,我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试点改革,将ICBE教学模式应用到《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该模式如何应用到双语教学中,构建最优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英文理解及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

 

1.ICBE教学新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做中学“,并通过学生在相关技能或活动上的表现来评价教学和学习效果。依据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特点,以及当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能力本位教育(CBE)和创新相融合,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ICBE(Innovation and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将ICBE教学模式贯穿教学整个环节,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的教学体系。

 

2.厘清“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目标

 

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入门学科,“环境科学导论”是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本专业的指明灯,为学生的后期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风能(兼顾海洋能)开发技术,以及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管理、保护与监测修复方面的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运用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物理海洋学、工程学、数学及环境学、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环境科学导论”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因此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环境科学导论”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明确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两种语言角度掌握专业学科知识;达到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3.基于ICBE教学模式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实践

 

3.1“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材改革

 

对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在校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广泛调查,结果表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志愿考进淮海工学院,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是他们的第一志愿专业。因此,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在第二学年四级通过率平均达到90%。而“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在第四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能胜任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经过两年中文教材授课发现,第二语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度不够,学生在了解当前国际前沿知识、提高专业词汇量和英语口语水平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2014年授课时,选用全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该教材是国际上比较经典的环境科学导论英文书籍,书中各个章节语法较为简单,容易理解;每章最后面还有小结,容易掌握每章重点。

 

3.2“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主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所限(32学时),不可能讲授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就因材施教。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开发技术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略选择,尽量做重要教学知识点的专题讲授,突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表1列出了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中的讲授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侧重海洋方面,尤其海洋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变化、海岸带人口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海洋在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废物倾倒、濒临物种、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及如何保持海洋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原有教学内容章节中列举的案例已无法匹配当前的环境科学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案例及最新发展趋势均需要通过互联网、期刊、书籍、微信等方式,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案例、新的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搬到课堂,从而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认识度,增强专业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表1 “环境科学导论”所授内容一览表

 

3.3“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跟踪检测改革

 

《环境科学导论》自开课以来,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7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考勤和平时作业来评定,且平时作业一般都来自于教材,并无任何难度。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教学考核问题,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阶段性测验的手段跟踪检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一学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在思想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更好地掌握了环境科学领域的常用专业词汇和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3.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能否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之外,还需要让学生侧重了解海洋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增强学生对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蓝色海洋”环境保护的参与和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的重要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其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动力,培养出全面、创新、有责任感的新型海洋环保人才。

 

3.4.1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比例

 

当前,高等学校的课堂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很多老师已经彻底遗忘传统的“板书”教学,而有些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板书”练习,黑板字不堪入眼。绝对的多媒体和绝对的“板书”教学都让学生生厌,如何合理布局多媒体和板书教学之间的比例,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介绍一些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来表述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动态的图像演示理论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形象又直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专业环境科学词汇选择“板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认识和拼写。

 

3.4.2互动式教学

 

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组织、最新研究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制作PPT,并在讨论课上由每个小组讲解,营造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无缝沟通的学习氛围。讨论课上,每个小组上台双语演讲,其他同学双语提问,教师适当点评,为学生提供创新型的学习空间和环境。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点赞,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制作PPT的水平,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3.4.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对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课堂教学外,该课程教学还引入一些野外参与和环境行动、环境竞赛参与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展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在授课期间,我带学生参观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和资源环境保护处,了解这两单位在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在研项目和日常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课堂之外,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海资121学生组织的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蓝色海洋,保护环境”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践活动。海资131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环境保护大赛,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一些学生在参与这些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存在性、实际解决途径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性,深刻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有效结合,为今后学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方向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受课题经费的限制,课题组成员主要利用QQ群构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在该群的共享文件中,主要包含“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基本材料如教学大纲,课程进程表及考核说明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授课材料如教学PPT(以PDF格式上传)、全英文教材的扫描电子版、课外阅读材料等;“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互动教学材料如分组情况、专题研究报告或国内外网站、制作PPT技巧、国内外环境科学导论相关开放或精品课程视频等材料。学生可随时下载群共享中的文件资料;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随时与我沟通、交流,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基于QQ群构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共享平台为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零距离互动学习提供了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种网络平台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以上提出的《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自2014年教学大纲开始修订之日起实施,将全英文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完全体现;此外,考核方式还体现了教学过程检测的重要性。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3级学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互动式教学、阶段性测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观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竞赛等活动)的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显著,成绩斐然。期末总评统计结果表明:本班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例占到了82.15%。此外,针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让每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班级有71.4%的学生已过英语四级,35.7%的学生已过英语六级,89.3%的学生都认为“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有必要开设双语课;82.14%的学生认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选用的教材合适,71.43%的学生同意“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设置阶段性测验,71.4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例;64.3%的学生喜欢教师设计的学生分组、查阅文献、PPT制作、双语演讲等教学改革环节;100%的学生都喜欢教师为这门课设置的参观实习;82.14%的学生很满意教师对该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方式改革;17.86%的学生参加过环境类的社会实践或竞赛。以上数据表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分析学生对“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建议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师资英语水平能力有待提高;第二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增加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全英文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问题。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流利讲解双语课程,还需掌握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担任“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科学导论(双语)”课程课时为32,一般8周就结课;学生在短短8周时间里需要掌握课内的理论知识和教材中的环境专业词汇量,课后完成的工作量非常大,占用学生太多课余时间。

 

结语

 

海外语文论文篇11

由于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暨大作为侨校的主要海外学术交往联系之地,因此,本次会议的研究主要围绕东南亚汉语方言展开。如作为主办单位的暨大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教授陈晓锦早有专著《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被誉为“海外汉语方言研究先声”,本次会议她把研究拓展到有百年乃至数百年华人生活的中南半岛(含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五国)的14个方言点,涉及当地广府话、潮州话、福建话、台山话、客家话、云南话,其调查范围最为广泛。

中亚汉语方言,由于其形成的历史、使用的民族、生存的多语环境和发展演变的趋势都有其特殊性而成为国内学者的另一关注重点,与会学者周磊、刘俐李和林涛等特别探讨了中亚汉语方言的命名方式(东干语、中亚回族话还是中亚汉语方言)、它的历史形成原因、目前的生存环境和已经形成的族际现象,出于对其发展态势的忧虑,赵晓娟呼吁要“抢救中亚回族语言,保护中亚回族文化”。

由于海外汉语方言与华人移民史、华族所在国多语生存环境以及故国文化密切相关,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与本土汉语方言研究有所不同,因此,李如龙、张振兴等学者特别提出要吸收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并注意与本土方言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移民史和当地社区的语言特点开展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与影响研究。张双庆《菲律宾闽南方言的借词》、邵敬敏《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林素娥《新加坡华语句法特征及其底层方言成因初探》、甘于恩、《漫谈新加坡华语的混杂性》、严修鸿《新加坡客话要略》、冼伟国《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孙玉卿、张赛英《汉语方言对印尼城市中文名称影响的语音分析》、刘镇发、袁方《泰国北部的西南官话方言》、苏轩正《台中东势客家话的归属初探》、施其生《台中方言的结构助词“讲”》、汤翠兰《澳门土生葡人粤语特点初探》、伍巍《马来西亚吉隆坡粤语浊上归去探讨》、邵宜《吉隆坡现代粤语阳上变阴去现象解因》、张屏生《大陆福建、新加坡、台湾三地同安腔闽南话的比较》、以及周清海《海外华人在多语背景下的语言生活和语言态度――兼论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意义》等,都在各自具体的研究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种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论上的自觉。

海外语文论文篇12

2018青海海西成人高考考试科目导语:2018青海海西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安排在2018年10月28日至29日期间,

【青海海西成人高考考试科目】1、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化(物理、化学合卷)。(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2、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3)医学类(含中医学类和药学类)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4)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开设的监狱管理、劳教管理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5)公安类院校各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注:(1)外语设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考生可根据招生院校对外语语种的要求选择一种。(2)高中起点升本科和专科的公共课:语文、数学(文)、数学(理)、英语、日语、俄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理化(物理、化学合卷)实行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3)高中起点升本、专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4)艺术、体育等专业需加试的专业科目和考试时间,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并通知考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1)哲学、文史及中医、中药学类: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4)经管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6)教育学:政治、外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外语、医学综合。注:(1)外语开设英语和日语两种语种。(2)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除统考科目外,是否再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如需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向社会公布并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专业课加试规则:除规定的统考科目外,招生学校可在考试院成招办统一组织下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专业课加试。其中艺 术类、体育类专业必须加试专业课,其它专业是否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决定,专业课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

【考试时间】根据根据以往经验,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00语文外语14:30-16:30数学(文科)数学(理科)史地(高起本文科)理化(高起本理科)公民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专升本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30政治大学语文艺术概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考一门14:30-17:00外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