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37

民生档案论文

民生档案论文篇1

二、民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

(一)服务手段创新是民生档案工作创新的关键

要想使民生档案为人民提供更加高效、快速的服务就必须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过去管理方式和操作手法,依靠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平台创建新型的信息数据库。针对群众对档案的需求,从最基本和最需要解决处理的地方入手,帮助群众解决诸多社会难点和热点,优先创建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如医疗档案、保险档案、产权档案、户籍档案、低保档案、养老金档案等等信息化数据库,为人民创建一个最方便、快捷的查询民生档案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数据服务信息平台,确保实现民生档案的信息数据共享,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权益。除此之外,还要创建电子民生档案备份体系,构建政府信息和开放档案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民生档案在信息查阅方面的范围并使其内容有所突破,坚持丰富,民生档案的信息内容和来源,建立特色性较强的民生档案。通过创建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档案管理人员的不足以及服务质量不高等,并且更好的达到服务群众的目标,为群众提供最优质、最精准最迅捷的服务,解决诸多与群众直接利益相关的问题,维护群众自身的社会权益,为稳定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二)培养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以适应民生档案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民生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因为民生档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包含的种类十分繁多,这就进一步要求民生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精通档案管理理论和方式、熟悉档案整理和分配流程、及时更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能和理论,还要求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理念,能够对档案的管理方式运用自如。由此看来,有关民生档案管理的机构应当加大档案管理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有组织、有重点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应用技能,以便更好的满足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的飞速发展需求。

(三)更改观念、关注民生档案的资源价值

民生档案具有体察民情、解决民忧、维护民权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应用性。我们应当根据民生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尤其是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法律条令是管理和限制人民行为的主要方式,而民生档案则是最为其权力行使的重要依据,不但是惠民的基础,更是一种合法的信息来源。

民生档案论文篇2

因此,民生档案在其形成过程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突出的独立性。三是动态更新,隐私性强。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大量的民生档案需要不断增加新记录、新材料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比如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婚姻状况、人事政策、购房信息、纳税记录、独生浅谈民生档案建设文/高绮梁艳子女档案等大量民生档案数据都是处于实时更新的状态。同时也由于这些档案信息与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旦被公开,极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严重危害到自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民生档案具有较强的隐私性,必须加大民生档案安全的保护力度。

2.我国民生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民生档案论文篇3

2.与学生相关的档案资源建。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的记载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历史依据。学生名册:每年的录取新生名册和毕业生验印花名册是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经常用于为往届生开具在校证明、学历证明等,而且其参考利用价值期限较长。学籍档案:职业学校的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特长爱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客观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面貌,对学生就业、开具出国等有关证明都发挥着凭证和依据作用。收集毕业生学籍表时,首先需确保学籍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各项签名是否完备、学生照片是否已粘贴、个人信息栏是否已填写等。若干年后,当年的学生前来母校查考其在校期间的历史记载,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仍然能够准确而真实地说明当时的情况。技能考核: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可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工种等级工证书。其间产生的各工种的资格考核审批材料属于归档范畴,这些资料真实反映了历届学生在各自专业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教学业绩,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记录。大赛获奖: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是他们的成长履痕之一。“普通学校看升学,职业学校看大赛”,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突出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刻苦训练,在部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不仅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里程碑。除技能大赛之外,文明风采、创新能力等项赛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档案工作者应切实做好这方面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职业学校民生档案的利用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做好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系广大师生利益并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4]55。如在学校师资培训方面,以培训学科和培训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相应的培训人员和内容,按年度将相关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师资培训工作信息库;又如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方面,以参赛专业和大赛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历年获奖学生的姓名和获奖名次,按年度将相关文件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学生参赛获奖情况信息库。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将原本分散的档案资源整合成脉络清晰的信息库,不但使学校的办学业绩一目了然,也方便了查询利用。

民生档案论文篇4

二、民办院校就业档案服务程序

1.开具证明。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且档案还存放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可以享受一下服务:凭就业报到证开具存放档案证明、开具未就业证明其他与档案相关的证明。

2.档案提取。择业期(2年)内就业手续办理完的毕业生,可以凭就业报到证、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到各级人社局进行档案提取。择业期内没有就业毕业生不能进行档案的提取。

3.对于自谋职业、出国留学、择业期未满的毕业生档案和派遣期内自谋职业或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择业期满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档案保管。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主要区别

民办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档案,它以文字资料形式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高考成绩、在校期间表现、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由学籍档案转换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当中,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学籍档案也就正式成为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它需要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取得报到证后才能得以实现。

四、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是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用人单位本身具有人事管理权,他们可以直接接收毕业生档案。二是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与民营机构他们没有档案管理权。毕业生毕业后一定将档案交由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方便又安全。三是毕业生在档案的转递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不能完全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人事管理权之前,不能把档案转入该用人单位,应将档案转交给该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

2.个别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单位违规接收档案,导致档案丢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毕业生应首先询问用人单位的性质,在确定对方是否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后再决定将档案投向哪里。

3.档案的归属是有相关规程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要制定好档案调离时间,不要将档案来回调离,最好做到一步到位。

4.毕业生毕业后在异地找到工作单位,户口不落回本地的毕业生、考研的毕业生以及无法确定是否在用人单位长期就职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档案交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托管。

民生档案论文篇5

Abstract:The memory properties become archives after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 new paradigm, and file memory view has become a hot discussion of the archives work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epen its theory connotation has been mi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y, and under this theory attention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functions of archives work in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archives work, deals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ituation objectively, so as to put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

Keywords:File memory view;Fil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rrelation

1 档案记忆观理论溯源

社会记忆是区别于个体记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个体记忆是大脑的产物,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给予过充分的重视和科学的分析描述。由于人脑的记忆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万事万物存储于大脑中,为此需寻求各种方法辅助人脑进行记忆,这就是所谓的“人脑记忆的延伸”。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同层次的群体如家庭、地区、阶级、民族乃至人类整体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着他们关于过去的历史记录,从中汲取力量,树立信心,形成凝聚力。社会记忆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使社会历史代代相传,保存和传递,促使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康奈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记忆不仅属于人的个体官能,还存在着叫做“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现象。他认为:社会记忆的提出是对传统记忆观的挑战,记忆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对所获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它更强调记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强调个人记忆的社会制约性[1]。哈布瓦赫认为:“一个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长大的人是没有记忆的,人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才形成记忆。尽管“拥有”记忆的仍然是个人,但这种记忆是受集体影响的。虽然集体不能“拥有”记忆,但它决定了其成员的记忆。”[2]综上,社会记忆理论范畴超越个人生理记忆拓展为社会集体记忆,研究范围由西方蔓延至东方,它从最初兴起就得到各门学科的关注,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档案学、传播学等众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社会价值,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的课题,联结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社会记忆从主体上讲包含世界记忆,国家记忆、(单个)民族集体记忆、城市记忆、个人记忆等,同时又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存在,它强调记忆的社会性与主动性,对社会当时的一种反映与映证,对历史与文化的留存与保护。

档案记忆观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和“世界记忆工程”实践的推动下成为档案学界的新视点。关于档案记忆观内涵的概括目前尚未统一,但旨趣趋于一致。冯惠玲教授认为:“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第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护和传承。”[3]潘连根教授认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4]特里・库克认为:“档案就是我们的记忆,档案不能仅限于有权者或官方的文件记录,应有更广泛的档案文件记录,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档案馆要反映出适合于新世纪的新‘后保管’秩序。”[5]尽管国内外档案学者对此内涵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对其理论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承认社会记忆存在并具有建构功能,档案本身也是一种记忆,同时是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的载体和资源,探索档案背后的记忆,需要根据留存档案进行情景化分析和再造。档案馆不仅仅是记忆储存库,更是为开展研究提供依据和素材的研究所。档案工作者的角色更加重要,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记忆的存损程度,关乎民族的未来。档案记忆观理论为当下档案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工作便是此理论应用的最好实证。

2 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分析

档案早已有之,它凭借着自身的记忆属性与独特的管理方法,参与着非遗保护的整个过程。在记忆观的理论关照下,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记忆的两种主要形式更是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文化性与记忆性尤为凸显。探析二者的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和科学化管理,有助于档案工作今后的发展。

2.1 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甚至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国家或民族的进步和社会开化度,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由物质层面向非物质层面的拓展,是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和重要表现形式,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的,是认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方地域的鲜活的方式和手段。它们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时空关系中,反映了历代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年深月久传承下来成了传统和现代真实完整的、活态流动的见证,具有无以替代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6]档案是由载体和内容信息构成,具有着双元价值。其载体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体现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变迁,载体就是人类历史演进史及人类文明进步史,其内容信息更是传达着人类、社会、国家的知识与文化。档案保存的完备程度直接体现着国家的文明和开化程度。

2.2 二者具有共同的记忆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程式化、代表性的集体记忆,是历史的活态遗存。由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种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围的人们世代沿袭所传承下来,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并对当时的社会形态、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有所保存和反映;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遗存,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印迹,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容。

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是一种记忆载体和工具,是记忆之地。档案既是社会记忆建构的资源,同时也参与社会记忆建构过程,它作为集体知识存储器的前提是物质的数据载体,作为记忆的支撑物的主要是指文字。档案馆不仅是保存过去的文献的地方,也是构建、生产过去记忆的地方。它作为社会记忆的固化,无论是作为事实的文本,还是作为材料的文本,在建构社会记忆中都起到重要的解读作用。“人类社会记忆的表现形式无非是文本记录、仪式、文物等,社会记忆不能和传统的文献记录划等号,但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重构社会记忆中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影响着社会记忆的形成予以补正和校验。”[7]

2.3 二者又可相互转化。在档案馆的馆藏中,部分的档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被物化的社会记忆。如重要的口述历史档案、少数民族艺术档案等,这部分档案主要是以影音、影像、录音等技术形式存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是某一群体集体记忆的重要体现和稳定形态。因此,利用档案的社会建构功能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化保存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一种活态的精神层面的记忆,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转化成为档案家族中的一员。因此,无论是档案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社会比较重要的记忆形式,二者基于文化和记忆属性而成为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档案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建构功能

3.1 留存记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质性而不易留存与保护,更不易传承后世,“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采取拉网式普查的方式,全面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更好地留存社会记忆,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世界遗产。[8]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这两种档案在管理及利用上较普通的档案文献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在管理和利用上需要特殊的技术维护和专人进行保管。而对于传承人档案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搜集最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主动建立新的传承人的档案。

3.2 凭证参考:档案馆为非遗保护提供丰富的档案史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丰富的资料来论证保护的必要性和其价值,体现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档案史料起到了重要的可资借鉴的作用。历史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依据原有的历史档案资源重新塑造和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档案物化为固态信息,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加以保护和传播。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守护民族记忆的当下环境中,此举更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今天的档案馆更加重视特藏的收集。辽宁省档案馆发出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历史档案资料,如东北大秧歌、踩高跷、皮影戏等。[9]

3.3 科学管理:档案工作为非遗保护提供经验与技术支持。当前,我国非遗体系尚不尽完善,充分借鉴档案管理和保管工作的现有的基础,依据档案分类方法为非遗信息资源设置类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档案部门的参与力度,实行非遗信息备份归档与容灾制度,将非遗信息资源备份后统一保管于档案馆,有助于防止突发性灾害对非遗信息资源造成的损坏。必要时也可赋予档案行政部门在非遗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中的指导和监督权,便于科学合理地管理非遗信息。另外,邀请档案专家参与非遗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方法标准的研究制定及相关培训,指派档案工作人员参与非遗数据库建设和非遗建档工作等。[10]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档案工作的深刻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目的就是传承和保护社会记忆,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为新时期的档案学拓展了学科阵地,燃起了新的档案职业使命,提高了社会对档案的认知,更赢得了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4.1 丰富了档案种类,开拓档案研究新的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种类,无论从载体类型上,亦或是从档案内容方面均可窥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变为非遗档案的物质固化形态,通过拍照、录音、录像、文字等建立口述档案、声像档案、文献档案等留存文化和记忆。面对非遗档案这一新的管理对象,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这给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实践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档案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使得档案学研究走向深入,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说开启了档案学研究新的思维。

4.2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提升档案部门社会参与能力及认可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规定,部级联席会议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组成。”[11]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积极参与,与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积极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主动宣传档案工作,挖掘档案工作新的发展空间和社会价值,通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了档案部门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民生档案论文篇6

一、以拓展民生档案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在继续加强区、镇机关文书档案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民生档案建设为龙头,以“档案服务企业年”为重点,带动基层各领域的档案工作,积极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充实馆藏,拓宽便民、利民通道。

(一)深入推进民生档案建设

巩固民生档案建设成果,继续发挥民生档案通联组的有效作用,加强对涉及民生档案各单位的指导。在去年首批民生档案基础上,一是扩大范围,由区级机关向镇(街道)机关延伸,把民生档案作为收集重点,列入考核;启动病案、残疾、仲裁、老龄、未成年人保护档案等第二批民生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民生档案检索体系、服务体系和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方便、快捷地提供民生档案的利用。三是围绕服务民生的需要,调整馆藏建设思路,由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专门档案及部分基层单位档案。为强化政府各机关单位专门档案的管理,争取区政府出台《区民生档案接收办法》,为其管理和接收进馆提供政策依据;对拆迁档案、劳模档案、学籍档案、公民出生档案等民生档案将与相关单位联合发文,规范民生档案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民生档案排查和登记工作,并实行有效监管,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档案基础管理范畴,每年对归档整理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联手培植家庭档案典型

2014年将与区妇联等部门联手继续开展“家庭档案”工作。一是加强3户社区家庭建档的指导工作。二是在总结社区家庭档案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工作向村组延伸,召开现场会,发放一封致全区家庭的公开信,扩大影响,力求使家庭建档工作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三)切实深化基层档案建设

一是巩固完善村级档案工作。从2014年开始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对建档合格村检查,促进村级建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持久化。要求部分条件好的村达到省一星级标准。紧紧依靠各镇(街道)档案工作协作指导组,全面推进集镇社区档案工作,组织合格验收,争取所有社区建档合格。二是积极探索“社区一点通”。今年将争取邗上街办的支持,对档案管理与社区管理一体化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开发,通过应用“社区一点通”来建立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三个数据库:社区信息数据库、社区档案数据库、政策依据数据库。

(四)扎实推进规模企业建档

为企业开展档案服务,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市委办今年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与区工商联、经贸局联手在全区开展“档案服务企业年”活动。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着力以指导、监督、检查、培训为主要内容,根据“全面推广,重点扶持”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帮助企业建档,重点扶持2-3家注册资金亿元企业上规范,并启动园区企业和国资监管企业建档工作,对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和流向进行监管。

(五)试点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

我区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活力。2014年起,在全区范围内为大学生村官建立成长档案,建档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大学生村官业务能力方面的文件材料,二是反映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方面的文件材料。通过为大学生村官建档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建档方法。

二、以发挥新馆三大优势为重点,努力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我们抓住新馆建成这一契机,努力创成国家二级馆,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按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举全区档案系统之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工作,在创建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新馆的三大优势。

(一)用足用好馆藏优势

坚持以创建国家二级馆为动力,以新馆库房为支撑,以丰富馆藏为目标,不断加强档案征集和资源开发工作。一要切实做好1997年—2001年应接收进馆的近7万卷(册)档案的接收工作。各单位要将需移交的档案规范整理,输好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拟写好全宗介绍、组织沿革、立卷说明等材料,于4月底前移交到区档案馆。二要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接收进馆。三要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做好接收各类民生档案的准备工作。四是继续做好民间档案、名人档案及其他反映历史变迁的档案征集工作。五是发挥档案学术研讨小组的骨干作用,提升我区档案工作者理论水平。六是始终关注并做好现藏档案的保护、管理及利用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省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评定办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为顺利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联手发挥阵地优势

深入贯彻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制定的《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发挥新馆500平方米陈列室和二楼(报告厅)多媒体设施室及一楼西外走廊宣传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一是围绕反映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及未来发展蓝图对陈列室精心设计、打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开展各项活动。二是围绕党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与区教育局、文体局、团委、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围绕重大活动及人物典型,制作走廊宣传橱窗、壁画,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三)科学利用史料优势

开展“两个走进”活动,积极探索馆藏档案的宣传、教化之路,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与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少年走进档案——了解、认识、热爱系列活动,组织全区千名三好学生走进档案馆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以此增强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与老干部局、史志办共同打开“老干部走进档案”通道,通过建立老干部文档阅览中心和地方史学习研究基地,让老干部来宣传档案、支持档案工作,积极发挥老干部自身经历、地情熟悉、情况明、有见识的优势,来研究历史、人物,为编纂地情资料发挥积极作用。

三、以档案数字化工作为重点,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围绕构建四个硬件平台,即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构建建立四大数据库,即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努力打造数字化档案馆。根据“两心一馆”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档案信息化工作拟分三年实施。按照《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全新规划,2014年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依托机关办公网平台,覆盖区直各单位,对中产生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电子公文等电子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启动建设“两心一馆”工作,对馆藏重要全宗,重要档案以及利用频繁、易损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以尽快适应档案现代化步伐和更加便捷地满足百姓需求,向“不上门,只上网”的目标迈进。并进一步强化区、镇(街道)机关及村(社区)的档案电子化工作。在实现档案室室藏全部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文数据库,对室藏永久、长期的档案实行数字化,以第一批民生档案部门为先导和动力,分期分批推进并组织检查。

四、以依法管理为抓手,认真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

(一)注重档案执法工作

要进一步组织学习贯彻《档案法》、《省档案管理条例》和国家档案局8号令,加大档案执法力度,突出电子文件归档、实物档案等重点,进行年度检查。同时对市二级以下达标单位认真组织抽查和对民生档案、村级档案及档案安全等组织执法检查、抽查和专项检查。

(二)建立相关规范体系

为了规范以民生档案为重点的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区政府和劳保、卫生、教育等部门出台相关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涉民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继续加强档案规范化建设。按照《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在普遍推进的基础上,确保创建省二星级以上5家达标单位,其级1家。以示范镇档案工作,推动镇(街道)档案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村档案工作,带动行政村的档案规范化建设。

五、以深化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不断推进档案工作队伍建设

(一)突出局机关人员素质建设

按照区委十届八次全会和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服务型、集约型、创新型”机关为目标,以创建国家二级馆为动力,继续弘扬“三自境界”、发扬“三苦精神”,围绕“精一门、懂二门、会三门”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局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贴紧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主题,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创新和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本职工作出经验、理论研究出成果、指导基层出典型的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完善强化档案人才库建设

民生档案论文篇7

“社会档案观”的形成

1956年4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机关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1959年1月,中共中央的《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指出: “在档案工作统一管理之后,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可见,建国初期人们对档案的基本认识是:所谓“档案”即是“国家档案”、“党政档案”;档案馆是党和政府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公共性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因而,党政机关之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档案不被认可、不受重视,普通民众更是难以步入档案馆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国家档案观”逐步悄然发生变化。1983年4月,国家档案局的《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 “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该通则明确了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性质,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服务范围。1987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时,档案界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的公益性事业,而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政治性活动。因而,在《档案法》中,档案是指“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基本原则也从原来所提倡的“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发展为“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1996年修正后的《档案法》再次肯定了这一定义与原则。

进入21世纪以后, “社会档案观”越来越为我国档案界所认可。许多有识之士撰文呼吁:还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的本来面目,传统的综合档案馆应该向公共档案馆转型,要强调档案馆的公益性、服务性、开放性。2001年杜长安同志在《上海档案》第1期发表了《打造真正的“公共档案馆”》一文,最早提出建设公共档案馆。2003年时任上海市档案局局长、上海档案馆馆长的刘南山同志在上海市第二届档案论坛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公共档案馆》的演讲,2004年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馆,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办了“公共档案馆利用服务社会化研讨会”,自此国内掀起了研究和建设公共档案馆的高潮。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的王刚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特别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工作。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提出,档案馆应该基于“社会档案观”实行“亲民”战略。

在“社会档案观”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档案部门将档案工作的重心从高层、宏观转向基层、微观,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科技、文化、生活领域,从党政机关转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家庭,从服务党和国家转向服务社会和老百姓。2003年9月的全国社区档案工作座谈会,2004年4月的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2005年4月的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2006年3月的全国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座谈会,2007年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中国・沈阳家庭建档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层论坛”提出家庭建档这项工作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家庭、社会、档案工作,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上述档案工作重心的转移,说明了“社会档案观”的深入。

尤其是2007年9月,王刚同志对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12月,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使“社会档案观”更具“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会档案观’将公共档案馆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天地”。“社会档案观”的形成是档案工作向从“国家模式”过渡到“社会模式”的思想根基和前提条件。

馆藏档案的多元化

1999年,赵跃飞同志在《中国档案》上发表了《未见平民史》一文,感叹在中国历史中几乎看不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而导致了历史的残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平民丧失了历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平民几乎没有历史记录――档案。“在旧中国的档案中,基本上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记录,大量的普通百姓的历史记录被排斥在外,使大多数的历史档案有形无神,有骨骼而无血脉肌肉毛发。”在古代西方,档案也从来只是“国王的安慰”和“君主的珍宝”,而不是人民的记忆。民主社会之前,档案馆只收藏记载统治者“丰功伟绩”的档案,而不保存反映普通老百姓“油盐柴米”的记录。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馆长弗朗西斯・布劳因把这一现象称为“档案的空缺”。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批评档案工作者在收集档案时“偏心于社会权贵,而忽视卑微人群”。

随着民主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增强,现在, “极少数公民会同意将他们交纳的大量税金用于资助其馆藏大多反映政府官僚活动的档案馆。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且更多的还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于是,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主席F.杰拉尔德・汉姆提出,档案应该“广泛地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霍华德・津恩呼吁,档案工作者要“创造一个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喜好、需求的全新的文献材料世界”。实践中,以加拿大的“总体档案”战略为代表,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将私人档案纳入国家档案馆收藏范围,让档案更充分地反映社会活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室计划到2008年年底为100个个人博

客进行备份存档,到2010年年底对在新加坡注册的所有博客进行归档。

过去受“国家档案观”的影响,我国档案馆主要收藏党政机关形成的文书档案。例如,1986年2月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就明显表现出,重视党政机关形成的档案,轻视基层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尤其轻视普通民众形成的档案的倾向。以至于各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几乎是清一色的“红头文件”。据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统计,在馆藏118521卷档案中,反映政务内容的档案占846%,而反映科技、财务、艺术等内容的档案只占154%。

20世纪末以来,“社会档案观”促使我国档案馆开始调整档案收集范围。全国各地档案馆一方面大力帮助基层社区、农村乡镇、民营企业、普通家庭等建立档案,并有针对性地接收部分社区档案、农村档案、民营企业档案、家庭档案进馆保存;另一方面加强与老百姓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行政类专门档案进馆保存。例如,沈阳市档案部门自2002年起连续六年在全市广泛开展“档案进家庭”活动,帮助13万户左右家庭建立了家庭档案。长春市档案馆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涉及100万余人的工人调配档案提前接收进馆。浙江省各级档案馆加强婚姻、房产、移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信息的收集,不断提高馆藏民生档案比重。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已经接收婚姻档案的档案馆67个,占总数67%,共接收婚姻档案120余万卷;接收公证、房产、移民、山林延包等档案的档案馆72个。许多档案馆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家谱、照片、书信、日记、合同、账本、粮票、布票、成绩单、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奖状等记录家庭生活、个人成长的档案材料。一些档案馆还着手采集口述档案。

2007年12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馆藏档案来源与内容的多元化,是档案工作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体现。

档案服务的社会化

1794年法国穑月七日档案法令提出了“档案的人权宣言”――档案开放原则。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颁布了信息权法,公民利用档案的信息权成为一项基本的民利。今天,个人档案用户人数占到西方档案馆利用总人数的80%左右。

过去,我国档案和档案部门一直被蒙着一层秘密性、政治性色彩,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1980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1986年国家档案局了《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暂行规定》,为档案开放奠定了基础。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规定: “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此后,《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1991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 (1991年)、《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档案试行办法》 (1991年)等有关档案开放的法规、规定相继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档案开放的法规制度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档案馆不断拓展社会化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2000年深圳市档案馆建立了全国首家现行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从而揭开了全国各地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高潮。2005年6月,全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召开,至此全国已有2367个国家档案馆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占总数的76%,累计接待利用者100余万人次。

民生档案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88-01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共分五章四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专题,即《历史档案史研究》,对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历史档案以及现在的历史档案进行专题研究。第三章为第二专题,即《名人与明清档案》,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档案所做出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为第三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商到清,分朝代、按专题论述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五章为第四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这一部分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遥相呼应,互为一体,他们都是中国档案史的主体内容。下面重点谈谈书中对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看法。

1.“六经”皆档案,见解独到。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还是《乐》、《春秋》,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六经”源于档案,这自然不用怀疑,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满文档案研究,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满文源于蒙古文,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由此可见,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清政府对地区颁诏,通常是满蒙藏合璧,而且满文居多,这对研究的历史也很重要。

3.清代玉牒研究,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与此同时,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皇族内部的纷争,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民国档案研究,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我们也无须保留,对于重要的档案,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唐代管理制度研究,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金代档案工作研究,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金代利用档案修史,其中,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民生档案论文篇9

电子信息化和管理多元化

一、 发展与困惑

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所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民营企业的真实记录,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

然而相当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关壁江山,档案工作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大的状况而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却发展十分迟缓。一是从国家管理层面来说。直到2005年,才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联合首次召开“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会上明确民营企业档案须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范围,纳入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范畴。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操作层面,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几乎“无章可循”或操作针对性不强,民营企业事实上成为国家现有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之外的档案群体。二是从档案学术理论探讨层面上来说。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学术理论探讨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性很强、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如有的认为,档案部门有指导民营企业的责任,而企业没有法定的整理和保管的义务,如此等等。可以说,我国目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还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三是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艰难,成效甚微。除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市县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相当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认为,民营企业档案属于企业主的私人财产,不受行政干预,档案部门无权过问,也无精力过问,只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就可以了。故而忽视了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工作。同时,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已经习惯多年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靠红头文件”、“靠国有性质的行政隶属关系”开展工作,“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档案工作模式,对无主管上级、享受充分自的民营企业,一时还很难适应。四是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目前大体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极少部分快速发展、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因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需求,对企业自身档案十分重视。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还是档案管理设施,都比较先进。但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专业机构联系不够,基本上处于自成体系、自我管理的“封闭”管理状况。第二种状况是大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不大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处于分散、无序、流失状况。第三种状况是相当部分民营企业,懂得档案整理和利用的重要性,但考虑降低成本及具有安全、快捷等功用的档案社会服务化不完善因素,因而没有花精力批评家好档案管理工作,企业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 思索与剖析

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推进迟缓的原因何在。人们对此提出许多看法,其中较为集中的看法是:“新时期民营企业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被民营企业有意识或无意识淡化而不注重收集整理,缺乏建档建制的意识和法规意识。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意识和档案沅规意识淡薄。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民营企业建立之初,确实大多数民营企业不了解档案对企业的作用,不太注重档案收集与管理,也不愿意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和指导。但这都是表面现象,不是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的根本原因。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树立品牌、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处理国内外市场纠纷的实践中,不断加强档案工作,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已经达到目标管理省级或部级标准。在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大大超过以往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二是随着民营经济对档案需求的多样性,已经出现一些新型的社会化民间服务机构,如文件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服务中心等,实行服务、有偿提供存储空间、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整理、价值鉴定、保管修复、电子文件技术维护)等等,甚至在上海还出现外国文件管理中心,承揽上海外资企业档案的代存代管服务业务。这些社会服务中心就是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层思考。笔者认为,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相当迟缓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管理方式。

1、 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模式,突出在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而民营企业则注重企业档案自身的实用价值及经营,竞争的成本。这两者目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操作上很难达成一致。

2、 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模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动作的成效是靠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国家行政隶属关系的力量。而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而档案部门的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进程。

3、 我国现行档案机构网络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归党中央或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是本单位的内部机构,同时接受所辖区域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监督指导。这是一个整齐划一、有很强行政约束力的档案工作体系,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管理特色,政治任务色彩较浓,许多普通人对档案部门还有一种“神秘感”,这各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保证国家档案财富的齐全完整发挥很好作用,但与民营企业需求多样式相矛盾。

4、 以“封闭型、行政管理约束型”为主要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管理方式,造成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手段相当落后,基本上还固守在“归档”位置上,与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的“文件生成处理信息化”、“文档一体化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的新兴民营企业不是不重视档案工作,而是不要仅仅是“归档”的档案工作,它们需要的是能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竞争的、以信息化、网络化、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 对策与趋势

1、 社会服务化主要是指导建立社会共享的档案资源。一是要突破“国有”与“非国有”传统档案工作概念,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二是强化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各项服务。主要是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档案代存寄存、档案技术和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及输送等等,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客户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应诉反倾销案的档案管理和应用,资产重组及电子文件的惧管理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服务指导。三是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经营的风险加大,非公务利用档案的需求不断攀升。民营企业急需了解和掌握有关经济贸易、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及国际国内政策等方面的事实记载。这都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丰富及时实用的档案信息,民营企业也正是在查询、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逐步增强档案工作意识。加强和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四是档案工作机构要改变现有工作方式,即由现在的各类文件收集归档的“后台”工作方式,转变为开发各类文件的生存、处置“文档一体化”的“前台”工作方式。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对这方面的需求日趋增多。

2、 商品产业化

就经济活动而言,档案就是一种以文字或电子媒介记载并保留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利用或交流就是资源的利用和资源交换。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档案住处资源的价值也不断增值。商品产业化,就是把档案资源作为一种商品,按照产业化要求布局规划,发展档案事业。一些民营企业为什么不重视档案工作,就是没有认清档案资源的商品价值;一些档案管理工作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为什么对迅猛发展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是没有注意到民营企业档案资源的价值。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也是因为没有发现或没有确定这是一个很大很有前景的信息资源产业。(1)针对民营企业一切活动都是以增效蠃利为目的特点,要宣传管好、用好档案产生效益的典型,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民营企业经营与发展,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开展档案工作。(2)要按照“档案资源信息产业化”的要求,重新布局和构筑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空间。包括档案学术理论上突破,观念更新、职能转变,业务拓展,多层次多领域档案工作机构布局,档案信息产业集团聚以及筹资融资等等,都需进行反思和研究。

3、 电子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及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档案生存方式和档案资源的整理利用等都发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1)要加快“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重点,以档案数据库为核心,建立适应所有经济组织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从而高起点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2)要重点选择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进行以电子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档案工作,迅速提高民营档案工作水准。(3)要加快培养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民生档案论文篇10

一、关于“民生档案”概念

时下,有关民生档案这一概念的解释有很多种叙述,尽管不十分明确,但大多数的内容相似。一般所指的是那些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婚姻生育等;有的说民生档案,顾名思义就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是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民生档案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档案。民生档案数量庞大,涉及范围宽广。其内容涵盖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做了和正在做的民生档案已经很多很多,但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吸纳归档管理的内容,这既是个繁杂的庞大的工程,又是需要我们去系统化、规范划和科学化管理的工作。

二、关于民生档案特点

民生档案论文篇11

一、现行文件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用概念

现行文件是指没有失去行政和法律效力的文件,现行文件公开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利用除了文件之外的现行文件。根据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中的概念,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亦称档案利用服务,是指档案保管部门以所收藏的档案文化财富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直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一项业务活动。

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档案的前身不仅包括文件,还有许多其他的具有原始记录作用的信息,比如图纸,实物等。其中从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是文件中有价值的、需长期保存供今后工作查考的那部分文件。因而,现行文件与档案之间的关系是交叉重合关系。这也就决定了现行文件公开和档案提供利用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与区别。

二、现行文件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用的联系

(一)信息资源来源的相似之处。观察档案的形成,我们会发现许多档案都是从文件转化而来的,文件办理完毕,经过鉴定、整理、归档后形成档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档案的本质是文件,只是在文件的运动过程中,产生了不文件和档案阶段,由此可见,现行文件的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的客体都属于文件。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资源来源的相似性,造就了两种开放信息在处理过程中的许多相似之处。

(二)开放利用的目的相同。现行文件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开发信息资源,从而为社会服务。现行文件公开是提供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各种政务信息,这顺应了公众对政府透明化要求日趋强烈的趋势。观察当前我国的现行文件公开实践可以发现,其正是围绕公民对与其生活紧密联系的政策信息的需求开展的,不断推进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这与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一样的。现行文件的公开与档案信息的开放,相辅相成,互利互补,在实践中有利地方便了公众。

三、现行文件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用的区别

(一)开放利用理论依据不同。现行文件公开是建立在政务信息自扩散性理论基础上的。政府所产生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实现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一方面也要满足社会需求,因而政府信息必须向行政环境中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扩散,以实现其最终行政目标。这种自扩散性,内在地决定了公开现行文件的必然与合理。

档案开放利用的理论依据则主要是档案作用理论和档案价值理论。档案的作用只有在档案利用实践中才能实现,在档案提供利用实践中,档案部门应该自觉地根据档案利用价值的实现程度、档案机密性的变化,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二)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现行文件公开的主体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其主体往往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下属单位,以及经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这是由于现行文件仍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运行阶段,属于以上机构管理。至于档案的提供利用,则没有对服务主体加以限制。我国的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根据档案法规定,在其形成后满30年即可向社会开放,但被动提供利用并不受这一时间规定的限制,因此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成为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对象。

(三)满足的利用需求不同。现行文件公开的内容主要是当前政府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一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以及一些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等等。这些信息都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者会根据自身需要及时查询利用相关信息。由此可见,现行文件公开需主要满足利用者“现实的”利用需求。至于档案利用,不论是非现行期的文件,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档案,记录的都是在档案形成之前一段时间的事物,保存下来以备查考。因而利用者从档案中得到的往往是历史信息,所以,档案提供利用更多的是满足利用者“历史的”利用需求。

四、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文件公开与档案提供利用之间存在着许多区别与联系,二者都是我国现行文件,公开方式方法仍需摸索,相对于现行文件公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开展的更加有序,更加成熟一些,但是仍需不断改进,我们应当利用以后经验,再公开加快政治民主化建设,真正实现公民知情权。

【参考文献】

[1]桑丹.现行文件开放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07.

[2]高殷.“现行文件”的档案属性辨析[J].四川档案,2005(06):34-35.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杨霞.政府信息自扩散性与政府信息公开[J].档案学通讯,2004(06):25-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9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2007.

民生档案论文篇12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基建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企业具有查考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势不可挡,而作为其发展一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逐渐得到重视,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旨在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对CNKI(http:///)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与统计,以“民营企业档案”为关键词,共获得文献342条记录(1989—2013),删去具有新闻报道性质等非学术性文献以及重复发文等,共获得有效文献203条。笔者分别从期刊种类、发文时间、作者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期刊种类及分布

通过统计发现,与“民营企业档案”相关的文献主要发表在52种期刊上,其中与档案相关的有26种(159篇,占78.33%),大学学报9种(9篇,占4.43%),其他17种(35篇,占17.24%),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关注度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6种与档案相关的期刊中,核心期刊10种,共发文67篇,这说明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水平一般,研究层次较浅,质量不高。

(二)时间分布

从CNKI检索情况来看,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论文研究最早始于1996年,共有相关论文2篇,分别是陈嫔发表在《四川档案》的《浅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发表在《档案与建设》的《亟待加强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具体发文情况详见图1。

由此可以看出,从1996年之后,随着年份的增长,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的文献不断增加,特别是2005至2007年,数量达到最高值。这与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而有关民营企业的关注与研究也随之增多。

(三)作者机构分布

笔者对文献作者的单位进行统计,发现来自学校的研究者有29名(占19%),来自档案局馆的研究者93名(占60%),有关公司企业的研究者14名(占9%),其他20名(占12%),这从侧面反映了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界,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四)地域分布

同样,通过对文献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进行分析,发现:有关民营企业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西部以及中部研究较少,这可能与东部经济发达、政策水平较高、人们思想意识较为开放有关,东部的民营企业发展也高于中西部,也可以反映出东部地区对档案重视程度高于中西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

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点:综合性、现实性、知识性、经济属性。综合性是指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从生产到经营整个管理活动的全貌,记载了企业的过去,预示着企业的未来;现实性是指它伴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积累、发展,同时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利用,此外,还体现着企业的现实利益;知识性指民营企业档案包括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蕴藏着从企业创建者到企业员工的各种见解、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从民营企业项目活动的开始,就伴随着销售、效益测算、贷款资金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就使其档案呈现出经济属性,此外,它的经济属性还体现在民营企业档案是以有形资产存在,是企业特殊的资产[2]。

(二)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