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02

医学生论文

医学生论文篇1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医学生论文篇2

2实验内容

我们给留学生一共开设了两大部分的实验内容,一是动物实验部分,二是人体机能实验。这样既让他们学习和实践到经典的动物实验,又能接触到用于人体信号记录的世界先进技术。动物实验以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机能实验学》为指导开设[2],包括蛙心灌流、反射弧、期前收缩和蛙心起搏点、呼吸运动的调节、尿量的调节、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心率调节、小脑功能研究等经典实验[2]。人体机能实验主要应用安全性高的可应用于人体的Powerlab信号记录系统记录人体的心电图、脉搏、呼吸运动、肌电图等[3]。我们在参考国外先进的人体生理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操作性强的实验,包括呼吸运动记录、血压和血型测量和血液凝固实验、脉搏和心电图记录、运动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潜水实验、人体骨骼肌收缩实验、人体肌电图记录等。留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生理实验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所开设的这些实验内容都强烈吸引着他们踊跃参加。

3全英文生理实验教学授课特点

面对主要来自南亚地区的留学生授课,要求授课老师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验课的开始阶段主要由老师讲述,介绍实验的背景原理和本次实验的目的,然后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以便于留学生能融会贯通。虽然有实验的动画、录像、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但关键还是要靠授课教师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实验的各项要素。在实验结束后,授课老师还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结果和学生表现作出总结,并且带领学生分析此次的实验结果。这些都要求授课老师英语讲解能力强,发音标准,语言熟练,努力做到不照念PPT内容,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内容讲述出来。所有授课教师都花费了很多精力用于备课,积极准备PPT,准备讲稿,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非常熟练,努力做到脱稿教学。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老师做好指导工作,随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能恰当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提问。这个环节对教师英文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这不光涉及讲解,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交流。而我校主要招收的是来自南亚地区的学生,他们英文发音普遍不是很标准,如印度裔学生“t-d”、“b-P”等清、浊辅音不容易区分,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发音和习惯等,给授课教师的英文听力带来了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只有加强训练,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的教师积极训练自己,平时多听多看英文节目,加强听力训练,课下有时间多和学生聊天,不仅练习听力,还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久而久之,慢慢习惯了他们的发音,交流自然不是问题。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4.1采用启发式、提问式、互动讨论式教学留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生理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往往思维活跃、讨论问题气氛热烈,他们随时可能会打断老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要求老师解答,或者集体讨论。他们的这一特点非常值得鼓励,也提示我们应采取启发式、提问式、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我们一般在实验课结束时告知他们下次实验课的内容,比如蛙心灌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其先进行预习,例如“蛙心起搏点在哪里?蛙心被离体后还能搏动吗?什么因素能影响蛙心的搏动呢?”然后在蛙心灌流实验课上,首先提出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蛙心的搏动呢?为什么?”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知识点一一列举,然后组织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主动性,因为是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他们将会非常乐意用接下来的时间和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整个实验使他们印象深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加强操作技术培训留学生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强,对生理实验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加强对他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动物实验中,我们教授和训练他们使用正确规范的手术器械握持方法和操作手法,如剪皮、手术切口、气管插管、膀胱插管等手术方法。在人体实验中,教给他们正确的用于人体实验的仪器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实验中遇到失败,鼓励他们再次尝试,熟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或结束后争取一段时间进行基本操作的训练,鼓励他们多动手,比如兔子泌尿实验之后,还可以训练他们进行气管插管、动脉插管等操作,力求让他们手术操作规范、熟练。这样的训练为他们以后接触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以后走上临床、为临床实践做好铺垫。

医学生论文篇3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生论文篇4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学生论文篇5

二、PBL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式

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学习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独立的知识点化作整体的知识链,进一步突出“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9]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实施PBL教学时各有所异,但其中心内容相差不大,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方案、归纳总结等步骤。1.组成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小组,根据临床场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由多学科的临床和专业的人员组成问题设计小组,设立问题,建立好完善的学习模块[10][11],如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设立对某一病例的PBL手册,提供给教师、学生、模拟病人,让他们组成真实或虚拟的场景,在公开讨论课上,围绕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2.查找资料,探索问题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可以安排一至数天间歇,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教材、软件、参考资料、图书馆等学习媒体对此病例的发病情况、病理生理、解剖、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查找资料,寻求答案。3.讨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得出报告结果每一次的讨论都会有相应的主题,首先会针对患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问题,由学生对某一症状或体征进行发病机制分析,接下来会针对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进行分析,另外还要对医生的关怀职责进行讨论,由学生将这些信息和之前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4.归纳总结,进行反思教师将每小组学生多次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归纳得出正确结论。此外,小组成员不仅需要反思自己在案例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效率,而且要思考改进的方法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途径,使小组在接下去的案例学习中发挥更大的效能。作为教师,也要思考怎样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PBL的教学模式。至此,一个核心专题的学习方告一段落。概括起来说,P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每一个教学模块中包含的核心知识或问题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获取医学知识的逻辑过程。[10]

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上的优点

目前PBL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造型的医学人才过程中,会有着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12]具体表现如下:1.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引导,学生才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这能够使医学生及早树立自学意识,在遇到疑问时能主动地问“为什么”,并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合理的答案,打破传统的照本宣读、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2.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下的医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查阅资料,和老师与同学进行讨论,这种知识体验的获取过程更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使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医学知识的整合运用,培养临床思维PBL教学使医学生在学生时代就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一个真实的病例能够包含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使医学生能够培养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逐步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全面贯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思维的素质。总之,PBL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得到明显发散与提高,更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和开拓型医学人才。[13]

四、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各院校实施PBL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国式PBL教学的改革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师资不足PBL是一种导师制的教学小组形式,如果一个班级(30-40多人组成)被拆分为几个小组,对于教师的需求数量显然明显升高。此外,PBL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较高。[14]教师不仅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PBL理念,掌握PBL教学思路和实施方式,还必须了解PBL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等。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PBL教学的效果。2.教学条件不足PBL教学对场地、图书、网络等教学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所以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及电子工具等,才能满足学生拥有足够信息来源的需求。但是教学资源的匮乏不单单是PBL教学的缺陷,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3.现成的PBL教材缺乏由于PBL目前仍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一部适合其教学使用的教材。特别是医学院校,目前的传统教材是不符合PBL的教学模式和要求的,因此,如何重新编写教材成为推广PBL医学教学的关键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条件的欠缺我国的医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毕业后直接考入医学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如果让学生们突然接受PBL教学,会使不少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搜索信息、整合判断、表达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PBL教学的方向之一。

医学生论文篇6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

(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二、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渗透,更依赖于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校园德育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如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适时灌输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教育活动,讨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例如“抗击非典”“5·12汶川地震”等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源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学习环境,并定期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座谈会或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医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教学情况。将人文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德育成绩与奖学金挂钩,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医学事业的神圣,激发其从事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医学生论文篇7

在“养生”一词出现之前养生学就已经出现了,事实上我国古代之养生观念则出现更早。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家族,而且是生命智慧最高的一族。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保障,是人类的朋友,同时它也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抗争中发现了不少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体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通过祖先不断总结出的这些宝贵的生存经验,终于成为了一门特殊的养生经验和学术。例如在《易经》中就有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记载 。古人因此发现和总结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阴阳八卦学说,并领悟出了不少养生之理。到我国商周时期,祖先们对养生已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我国早期的养生文化中,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叫做“寿”的健康观念,这种观念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洪范》中论述“五福”之说中有:“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寿,即日长寿是古人认为最重要的健康活动,被安排在了首位。古代的“寿”限指120岁,其中“寿康宁、考终命”等都是健康长寿的意思。此时期的养生观念还包括对疾病的认识,《尚书》中还提出了“六极”观念:“一日凶短折;二日疾;三日忧;四日贫;五日恶;六日弱。”六极中有四极即凶短折、疾、忧、弱与长寿有关。由此可见,商周时人们已对长寿及影响长寿的因素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这时的人们认为,健康之本在于寿,始终是把长寿放在养生与健康的首位。在一本西汉人辑录的殷人著作中如《伊尹子》:“凡是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心,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可见养生的根本在于“天年”即长寿。我国商周时期人们早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养生知识,从而为春秋战国时期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百家论道的春秋战国之养生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与思想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诸子百家根据中国人“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及其惯常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生活理念,做学问与分析事物习惯于用近身的事物作比较和比喻,因此分析中经常引用生理或医理作比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的学术间彼此交叉、互相渗透,这种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体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人和社会、自然等问题。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人的生命运动和自然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而推论出了如“无为”“虚静”“纯任自然”的人生观;而以阴阳五行学派为代表则提倡“制天”或“盗天”以用之;诸子百家中以政治礼学为追求的和最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则以“仁”和“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实现人之社会价值的追求,注重人类社会道德与内心的修养等;仁所追求的乃是一种“均衡”的思想。中医学之强调的平衡(阴阳)意识多是受到儒家“仁”学思想的影响。其它如法家、墨家、兵家、数术神仙家等,其或法于道,或儒,或阴阳,而强调术或道的治身或胜天的思想,又以人身的生命运动为“养形”“全生”之道。而从养形发展成为导引之术,而医家多从上述诸家中间杂而出,春秋时期的医学流行大体与诸子百家的发展相始终。这一时期的养生观念仍然是注重内心气质的培养,由于受道家“虚静”思想的影响,因而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意识与健康观念(养生观)也开始趋向内化,并逐渐成为了一种较内向的民族性格且影响至今。以下就几种较著名的学派观点分述如下——首先,谈一点老子养生观。老子认为要想维持生命的长久,或维护国家的安定,都离不开“啬”这个原则。而“啬”的根本则是老子再三强调的“无为”,并进一步指出要想做到“无为”就要“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让人们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并抛去“五色”“五味 ‘五音”,他的最高理念是:“死而不亡者寿”,体现了其思想上的消极和保守。另外,老子思想中也存在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意识。他认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且并不孤立。老子的生活观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即“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指出事物强盛就会衰老,这是违反道的原则的,凡是不合乎“道”的东西,按照“天意”必然很快消亡。他的“道”中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即指去掉那些极端、奢侈、过分的东西,达到“返朴归真”复归于道的作用。作为老子道学继承者的庄子,其思想比较老子则更为消极。提出了“死生,命也”的宿命观念,接着引出了庄子著名的聚散理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庄子最著名的观点则是“通天下一气耳”,把生死看成是天地问的气化过程。庄子的这种观点,成了传统的医学气功起源的依据。以春秋老庄道学发展起来的道教,一方面继承了老庄原始道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加以改造,作为老庄后学其养生思想保存在《庄子外篇》等文献中。道教养生又分为养身养形派和以修养内心为主的性命双修派等,而各派间又多彼此对立。传统的气功导引通常属于后派,而本派对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大。道教提倡的养生和修养境界是,形体健全,精神充足,天人合一,同时提出了一种“至人”的理念。所谓“至人”指“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恒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御风振海而不能惊”。又如“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执,行乎万物之上而不要”。这种标准对于自然人来说显然是过高了,这便又引出了道教的“玄”来(清王夫之《老子衍》)。这也便是老庄之学与现代科学的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在实践传统养生术时容易出现误区的根源。而伪“气功”则多是利用古人认识上的不足或缺陷来作为自身宣传的“理论指导”或附会。道家最原始的著作乃是老子《道德经》,现代中医学家们公认 是奠定中国养生理论的经典之一。后世医家或宗教家多对此书加以注释阐发,而其中有些是科学的,而有些则是曲解附会之言。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养生家葛洪就是这一学术的集大成者,今日流传的传统养生理论中有不少是经葛洪阐发附会而出。

另有同时早期道教传人葛玄,亦是注释阐发《道德经》较出色之人。例如老子“上善若水”一句曾被葛玄注解为“善者谓口中津液也。以口漱之则甘泉出,含而咽之下列万神”。又如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葛玄又注解为“谓脑中元气化为精也”。加之别家的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亦被注解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它们虽背离老子本意,却都创造了新意。又如“深根固蒂”被注解为“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 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等,这些不仅是古代的养生之说,而且是我国最早的导引与运气疗法(气功)的论述。古代的道教传人借用先秦圣贤的言论,加上自己的故意曲解和有些任意发挥,发挥中又不断补充一些当时的医学之说,不断使得导引与运气理论逐渐完善起来。可以说,所谓“气功”的渊源其与先秦道家最深。由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玄学与佛教的兴盛,也使得导引与运气学说兴盛起来,到了唐朝达到了一个高潮,因此出现了《神气养形论》一书,该书反复强调神气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时的运气养生家认为,只要神与气保持不失,形才能得到涵养;形得到涵养,就能长生。这时作者还提出了“服气”和“胎息”之法,并把服气之学形容为“殊乖真人之妙旨,盖是古来之末事”。此后的许多养生家或其著作皆习惯于在书前冠以“老子”或“太上老君”的称谓,以加强其书的权威性。许多古现代医家皆重老庄,是因为老庄思想深藏着养生之旨,且论述精辟含蓄,很适合人们发挥。近现代以来的许多医家或史家都认为,道家思想尤其老子《道德经》完善了我国的养生理论,并且成为秦汉以来养生学的理论渊源之一。道家思想与道德经在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即使学术正统的儒家或佛教也常引用其语,特别是唐宋以后,三教合一,理学兴起,几乎所有养生著作都以老庄为出典。其次来谈儒家思想的有关养生理念。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最大学派。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在整个封建时代极受尊崇。《论语》是儒家经典,按照传统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融汇了许多生理和生活常识。比如《论语 •乡党》中既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寝不尸,居不客”。“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等。而孔子学说多选于饮食和养生的礼仪或礼节,而食理又多用于政治或群社礼仪的分析,这亦是古人的思维习惯。再次则是孔子的“仁”的理念。孔子之仁,即可认为是政治核心,同时在生活或养生之理中又是提供给人们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人们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饮食方面,处处都应以“礼”自持,有礼才能饮食有节,欲望有度,才能健康长寿。因此,孔子养生观则是如同政治追求一样,亦是围绕“仁”来展开的。同时,孔子养生观又是一种把个人的政治修养同人体的生理需求相和谐一致的一种朴素辨证关系的生活方式。这在生命科学与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倍受当代人青睐,重提孔子“仁”理养生观更具有维护人体健康的现实意义。而孔子之“仁”的核心则是使人达到一种人性的“中和”和“致中和”的思想境界,即要求人们在饮食起居劳逸等方面能有一个合适的度,也就是要求人们对待身体要节制有节不放纵,孔子的这种加强内心修养的生活方式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巨大。围绕着“仁”,孔子养生观还包括如:“疾杀”思想0,从而引出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极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极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从上述论述中可知,孔子的养生观念是因人而异的,他比较重视个人自身的思想修养。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能提出,把人类的身心状态与生理健康相联系,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因此指出,人类要想健康长寿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个人的内心修养,他认为“仁”的追求也是达到健康状态的核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在《孟子》中的许多篇章都蕴涵了养生思想。从孟子的政治思想看,是一种“平治天下”的“用事”思想,其思想核心为“心”和“气”的统一,如“心之官则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意思是说,心身通过气的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而心为主导。孟子有关运气理论如“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还提倡,修身应从养心、养气二途下手。并认为人的生命受之于天,天与人的关系体现为“性”,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在孟子眼中的道则指,凡是循行而行,就符合天赋于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这也是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道家之道在于人所看不见的“内心”追求,而儒家之道则在于人所共知的事物中探索。所以儒家认为“性”乃与人的内心密切相关,养心要在于“率性”或修性;儒家认为天的本性是诚,所以应思诚,时时处处事事思诚,才能体现出天赋于人的本性,使它达到“中和”的高级境界。这种境界亦即前文“疾杀”思想所述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而,孔子的养生之道则提倡“自省”和“慎独”,从而引申出“寡欲”的概念,而这一点似与道家相通,这本源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本有相通之处,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于是,孔孟便从生理养身中的“寡欲”中引申出来人类政治修养上的忧患意识,这便是儒学成为中国人的头等学术的非常可贵之处。而孔子是从修身到正心,再到去忿恐,最后到忧患。而孟子把它描述得更加细致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接下去孟子又进而描述养气之理,他把养气分成二个步骤,其一是“求放心”与“存夜气”,其二为“思诚”与“养浩然之气”。到了南宋朱熹理学时代,儒学传人又从“浩然之气”中引申出“义”和“道”的概念,发挥出“义理”与“天道”之说,从而思诚发展为“至诚”,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而此时朱熹所提倡的正是让人之心灵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的养气之说也已被朱熹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了。宋明理学为了培育人类的良好的政治素养,而偏偏却走到了它的反面,反而禁锢了正常人性的伸展。这也便是理学被现代之人认为是极端之学与多多误会的根源。但是,南宋人所进行的哲学的论证过程,由于同样蕴涵了中国人传统的医学与技术的思辩思维,养生修身之理也蕴涵其中,加之那种与中医医理相关联的细致入微的哲理分析过程,又不能不使后人慨叹,我们又怎能因其个别推论结果的错误而全盘否定它的科学的成就呢?这也应是我们对待朱熹理学的正确态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养生观还有一位著名代表人物——苟子,在《苟子》中,他的政治理念的核心即后人总结的人定胜天,而养生观则是“治气养生”“治气养心”,主张“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强调人的外部改变要靠内部来起作用。对于治气养心,苟子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唳,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险犏小则廓之以广大 ”(《荀子•不苟》)从中引申出能虚能静的“虚壹而静”的医学气功理念。通常我们在评价苟子的哲学成就时说,在于他改造了早期儒学的天命观,首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后天思想,这本身是一种进步意识。而他这种进步思想的基础或来源即是对当时的人体生理和医学的分析中得来的,其内容含有非常的唯我主义思想,例如苟子在讨论天人关系时曾讲了下面一番话:“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人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行,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天德。”这里的变和至诚又来源于对老庄思想的吸收。从而把孔孟的“仁礼”变成了至诚的“实在之礼”,并提出了“凡治气养心之术,莫经由礼”,他把礼的社会价值看得更高,还把礼当成了一种社会发展规律。苟子认为“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 ”,在后更客观地把礼描绘成“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强调了人在礼中的位置。使人处处以礼制心,达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的境界,反过来又使医家从中感悟出适合导引与养气的灵感和道理,达到“虚壹”的境界。

三、《易经》为本的传统医学和传统养生思想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本著作即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本书中的理论来源一部分为远古时代的医疗实践与前述之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而另一部分更重要之则是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五行之说。我国的传统医学从来非常重视养生,这也是东方与西方在医学上的一个显著区别。东方医学从先秦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全方位的诊疗方法,其特色除前人公认的有名的“望 •闻•问 •切”的诊断方法外,还应包括中医学之“预•识•食•养•药•针”等整体型的医疗手段,并经长期的医学实践而形成了整体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作为西方医学则只重人体局部生理的探讨,虽然西方医学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医学,也曾遇到同我国先秦时代类似的文化繁荣时期,也曾有过哲学派别的论战,古希腊的智慧之士也尝试过把古代哲学上的整体观念应用于他们的早期技术与科学实践,但是在医学发展上的道路毕竟走了一条与东方不同的路线。而作为西医的特点正如有关医史学者提出的是“找病灶”似的诊断方法,西方医学始终遵循一条西方特色的实验唯物主义思想在发展。由于这种哲学思想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较强,所以也使得西方医学按照自己的特色,追寻着技术与机械发展的轨迹不断前进。特别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的“文艺复兴”所掀起的产业革命热浪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不仅使科学而且也使医学从此有了伟大的进步。应当说,两种医学都有其悠久的文化渊源,虽然其理论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间的成就也不尽一样,但是那种互相诋毁的“门派之争”其实是两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双方间的误解,即要想认识某种医学的本质,首先应从它的文化人手,在比较彼此技术优劣的同时也应先比较它们的文化,从文化差异中再来认识彼此技术上的差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我国的阴阳五行文化对祖国医学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本论述医学诊断和理论的中医典籍,通过上古与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之学,开始以脏腑经络和五运六气等形式或思想论述了我国古代的人体生理之学,初步架构了一个有关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而我国阴阳五行之学最早的来源则是传说和流行于西周初年的八卦术,八卦曾经是我国上古时的一种运算法和记录法,它曾首次在世界上采用二进制运算。并把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按照其特有的规则加以排列,用以发现自然界诸事物间的某些规律,并借以推演或创新与其它物品间的规律,最终求得人与自然间的“平衡”。其中八卦的演算过程中,通常是人类不断积累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经验”或臆造是并存的,这也是八卦术在当代科学进步与各种文化并存的社会里所受到误解的根源之一。阴阳五行之学与八卦术不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古代巫师的推演事物的手段,很容易被社会中之伪“医学”或伪“气功”所利用。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及中国科学事业的指导者之一的于光远教授在 1999年5月16日西安国际孙思邈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指出:“中医界内部常有一些比较熟悉中医但对科学思想准备不足的人,他们时常发表一些不利于中医科学化的言论,给中医规划工作造成困难。”近年来伪“医学”伪“气功”泛滥,亦是我国之医学科普教育不得力所致。然而,八卦术作为古代的“技术”学术比较于今天的科学与技术尽管有其落后与不足,但是就其合理的内容来说也应待之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的评判,武断或片面地视其为历史遗留下的巫蛊迷信恐怕是不足取的。而对于那些读了一点洋文的人,自以为了解了西方文化,因此而鄙薄祖宗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们,更应当耐下心来虚心地学习一点东方的和西方的文化,然后再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答案。八卦术的集大成者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春秋末年孔子在整理上古典籍时把其定为儒家的经书之一,称为《易经》,也叫做《周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这短短一句话却说出了自然界的一个永恒的真理,而且蕴涵了朴素的辨证思维,因而才引出了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奇妙的创新和组合。我国传统中医学的成就就是这种创新和组合之一,中医的医理也是从中创新而出的,比如《黄帝内经》中说:阴阳是天地之间的规律,万物的纲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本文开篇所论的古代的人地关系,据现代科学证明所论至今依然是科学的。《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了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成熟或定型,从此中医学就在《易经》等其它古代思辩学说指导下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充实和提高。

医学生论文篇8

2.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价值主体上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由狂热的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现实主义,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的发展。“个人本位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叛离,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盲目服从长辈,他们崇尚自主自立,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规律得到重视,象征物质利益的金钱有了正确的定位。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又一价值冲突———利益和道德冲突。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旁落,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性的支撑。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而忽视道德,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危机”等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里:少数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毕业生在个人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行业薪酬高、工作条件好和技术水平高的职位严重稀缺,但是据调查,90%左右的医学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等级医院、国有医药卫生机构,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的毕业生为了好择业或者择好业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啃老族”、“宅男”现象在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也有体现,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逐利性的就业观制约着就业愿望实现。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一方面,特别是高校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迅速上升,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有所缓和,但地方院校为了学校生存和扩大影响度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内涵式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长期挂在“嘴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背负着职称压力和科研压力,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只是把“教师”岗位作为纯粹养家糊口的职业,远没有达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这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难以有真实的依据,出现自我价值判断偏高的误区。

2.主观原因。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与现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浮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社会,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择业上就是对个人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冲突时,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数以百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医院,最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农村、社区无人问津,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还深受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支出与回报的计算,这种高期望值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

三、对策分析

1.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要从严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引导医学毕业生到缺医少药的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等。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并给予相应的救济。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医学生论文篇9

学校追求的惟一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而医院追求的目标是根据行业发展和实际需求调整经营、优化管理,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加之很多医学职业院校与医疗行业归属于不同的体系,医院的核心工作任然是医疗,尚未充分认识到参与医学人才培养是为自身事业发展积蓄人才,医学教育弱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医疗实际。因此,导致医院教学的应付、交差、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结果必然会严重影响学生实习质量。

1.2医患认知矛盾的制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患者对医学生的实习视为“试验品”,拒绝学生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恶性“医闹”事件层出不穷,一定程度制约了临床带教教师的热情,减少了实习学生动手的机会,带教教师往往只让其参加一些基本的医疗活动,如写病历、贴化验单等,一定程度导致了实习质量下滑。

1.3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高校扩招,虽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医学人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软硬条件,盲目扩招,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欠缺,实践技能不强;二是医院接纳实习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带教教师不足及教学能力欠缺,学生管理床位数及进行临床技能培训的机会减少。同时,为满足实习的需要,一部分不符合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标准要求的医院也进入了实习医院序列,无疑会影响实习质量。

1.4实习质量监管操作的非规范化

许多医院虽然有实习出科考核,但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量化考核标准,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习成绩。为此,本研究对学校36所综合性实习医院妇产科出科考核调研发现:进行出科考核的医院占调查医院总数的80.56%(29/36),其中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的占63.89%(23/36),技能考核的占52.78%(19/36);试题多为网上下载或借鉴各种考题集,按学校实纲要求出题者仅占16.67%(6/36);同时比较二乙、二甲、三甲医院出科考核情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改革的主要举措

2.1重实习过程管理

(1)创新实习常规管理模式:为确保实习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效能,学校专门设立了实习管理部,全面统筹实习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划片区管理的模式,即:1个实习片区由数家地域相近的实习医院构成,由1名实习管理教师负责,通过巡查的方式,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及与实习基地的衔接联系工作,充分掌握学生实习信息及实习医院教学管理与实施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反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对策。通常每届实习常规巡查5次,特殊情况另行安排。有效避免了“放羊式”的实习管理。

(2)专业教学巡查常态化:为加强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与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其教学意识与水平,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学巡查的常态化机制,每年分批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分赴实习医院,开展临床教学质量检查与指导、示范性教学查房、临床教学与管理能力培训讲座等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实习医院的教学内涵建设。

2.2建立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2.2.1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实习管理相关制度,如实习管理办法、实习质量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严格实行实习基地的遴选、淘汰机制,以保障实习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工作能够切实组织实施。

2.2.2强化理论学习阶段技能培训

加大各专业实训室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按各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技能要求组建实训室,合理增加“理-实一体课”、实训课的比例及全面开放实训室。同时,实习学生进岗前,针对各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强化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岗实习。

2.2.3加强岗前综合教育

学生进岗前,由实习片区教师分别组织本片区实习学生进行岗前教育。内容包括强调实习期间学校的有关规定、明确实习生的职责及诊疗过程的注意事项、介绍实习基地基本情况、加强职业风险防范及安全教育等,为学生能较快适应实习生角色作好充分准备。

2.2.4规范出科考核方法

由于各实习医院出科考核各行其道,缺乏统一的出科考核方法,学校聘请了校内外专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纲的要求,出具了出科理论考试题库及技能考核项目、评价标准,实习医院必须按照学校实习质量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培养与考核,学校对考核情况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

2.2.5制订评估指标,切实组织实施

学校组织专家依据《重庆市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指标》,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实习医院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所有实习医院开展评估工作,能有效地监控实习医院的教学工作,促进实习质量的提升。评估指标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分别选取5个主要影响教学质量的因数作为二级指标。教学条件选取医院等级、科室设置、带教教师、学习条件、住宿条件;教学管理选取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制度职责、档案管理、教学督察;教学实施选取岗前教育与入科教育、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出科考核、教学研究。每个二级指标制订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综合各个二级指标得出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期限为1年,整改不合格者,予以取缔。对评估为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

医学生论文篇10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医学生论文篇11

从20世纪初,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通过临床实验证明它是有效的杀死和抑制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药物。随着医学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抗生素在对革兰式阳性病菌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兰氏阴性病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之而来的是真菌、厌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几年来,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袭来,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更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药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医学生论文篇12

2加强师资力量,实行导师、教研室团体培养模式

为加强我院研究生临床轮转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保证研究生培训质量和考核通过率,临床阶段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二级学科管理,每个教研室选派一名执行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一起共同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过程培养。学生按临床轮转时间表进入科室,接受科室业务培训、考勤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和医德医风管理。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应针对学校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督促学生按要求进行临床轮转,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意识,督促学生发表与临床应用相关、符合毕业要求的科研论文,按期拿到学历和学位证书。

3课程弹性化,加强临床准入培训课程建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培训时间为36个月,而研究生从入学到最终毕业实际参加轮转时间一共不到34个月。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修满一定的分数,如何有效利用时间保证研究生完成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实行弹性课程实习,尽量减少课程学习与临床轮转冲突,统一安排晚上和周末上课,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创建精品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专业覆盖度。加强临床准入培训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展了两门岗前培训课程,临床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和临床通用技能训练课程。前者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教育、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合理用药原则以及医患沟通技能等,后者主要是“三基”训练,病例书写质量、急救基本操作流程、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护理相关知识等。使研究生对医院在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临床轮转环节的过程管理

抓好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条件。为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有学生必须在合格的住院医师基地内轮转。切忌“流水式”管理和“跟班式”管理,入学之初,由教研室为学生制定轮转计划,一旦确定,不能随意变更。如确须变更,应至少提前2周由学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及修改后的轮转计划,经由导师、教研室主任、教育处审批后方能执行。严格考勤制度,教研室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负责带教,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导师和导师组的群体指导作用。为保证教学时间和质量,一个带教教师最多指导2名硕士研究生。积累临床经验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对转科时间和目标都提出不同的量化要求,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际操作机会。每月至少撰写3份普通病历,让研究生参与到科室的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有意识安排研究生在实践中多与患者沟通,在实践中提高沟通能力,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临床实践培训中应以病例教学及手术(操作)演示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习小组,开展情景式(PBL)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规范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监控机制

每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至少为3年,培养过程长、涉及专业、科室、带教教师较多;只有统一标准、严格要求、把握好每个环节才有可能保证学生学业结束时能取得相关证书。因此要加强研究生在临床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其考核方式、标准要与住院医师培训考核要求相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第一年临床轮转后,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日常考核:研究生应根据每天完成的临床培训工作如实填写《研究生培训登记手册》,带教教师审核并签字,作为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参加阶段考试的重要依据。出科考核:在研究生临床培训过程中,各专科培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在完成规定的每一科室轮转培训后,由专科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指导老师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检查培训内容的完成时间与数量、重点考核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将考核结果认真记录在《研究生培训考核手册》中,作为参加住院医师第一阶段考核的重要依据。阶段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要求完成临床实践培养后,于毕业当年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和实践考试,合格者获得北京地区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模拟考核:教学管理部门分学科选拔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有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学专家成立学科考核委员会,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阶段考核前各组织一次模拟考试,一方面旨在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大致客观的了解,继续强化自己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模拟考核,使教研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或调整培养计划,提高培训效果,保证临床培养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