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8: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音乐表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表演这一中间环节才能把音乐作品传达给欣赏者,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
而实施这一环节的又必须由人来完成。因此,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很好的诠释和通过自己的技术传达给欣赏者,将是音乐表演者永恒思考的问题和永恒奋斗的目标。
1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的本质
第二度创造是音乐表演的本质,而第二度创造的本质意义就不仅限于对第一度创造的传达与再现,它还必须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音乐演奏机器人已经出现,而人们却依旧喜爱活生生的人来进行音乐表演,这是因为有个性的人在演奏时会溶入了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让欣赏者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之产生共鸣,这种过程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任何机器无法替代的。那么这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就是演奏者的第二度创造。
1.1读谱。理解作品属“内化”过程中的再造性想象。因为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呈现在演奏者面前是已经抽掉了灵魂的作品,所剩的只是一些毫无生命力的乐谱符号而已。无论哪一位作曲家的乐谱有多么详尽,都没办法记录出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并且乐谱与他们的生活乐思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要得到弥补,使乐谱中潜在的生动乐思得以发掘,使得它们重获“新生”,必须依靠音乐表演者的再造性想象。要读懂音乐语言,需要专门训练,特别是需要作品分析能力的训练。因为演奏者并没有作者的直接体验,只能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类似的体验。
1.2演奏技术的处理。这是思维与实践的结合,更需创造性。例如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执棒演绎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就是一个范例,我国声乐表演艺术家郭淑珍教授演唱的《黄河怨》同样堪称范例。她运用声音控制的技术,对作品内涵的诠释更是深刻独到。当代德国指挥家瓦尔特总结说:“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见解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该作品”,“只有伟大的个性才能明白揭示伟大的创造”。
1.3演出。更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深刻感悟,通过技术技巧全面地传达给欣赏者,并与欣赏者一起共同分享音乐艺术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表演的第二度创造,是赋予音乐作品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它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而且还要对原作予以补充、丰富、甚至超越作曲家的思想,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2第二创造性又该如何培养呢?
第二创造性又该如何培养呢?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鼓励学生采用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但不是只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而不给予指导,而是在自主动脑动手,自主发现创造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予示范,并且要将正误告诉学生,指出思路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一个“悟”字。这与禅宗的教育方式有类似之处,别人告诉你的并非你真知,只有自己去悟才能获得真知。例如《六祖坛经》中“炉中灵火”这一案例说的是,老师百丈让学生沩山拨一拨炉子,看看有没有火,沩山拨过后,没有发现任何火星,就说“炉内已无火”。百丈拨开盖在上层的灰,火星立刻呈现出来。沩山顿时开悟,在看似不存在问题的地方,其实是存在着问题的,也就是说,教师不须在教学过程中从头讲到尾,把所有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原型”。2.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因为在第二度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它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2.3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2.4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破除思维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象。那么,这时的自我应该努力做到什么呢?①努力克服思维定式,敢于大胆地对似乎成定式的生活现象或学术权威提出质疑,提倡立体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暂时抛开本本,建立起自己的处事原则。②重视自我表象,并扩展自我表象,这样也就扩展了成功的范围。③通过“学、练、演、恒”等途径磨炼自身的意志。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相衔接,而且要注入新时代的特征。
二、音乐表演中的想象
想象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个心理要素,它使人在音乐原有的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上,经过重塑而构成新的音乐形象。这个过程给予了作品崭新的生命力,它不仅将原作再现,而且还将其创作给予独特性,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色彩。表演者想象得越丰富,作品中心思想就会展现得越清楚,观众的感受也会越深刻。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包括对场面环境的想象,也包括对作品所持有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的深刻领悟。例如在歌剧《原野》中,有一首声乐作品是《啊!我的虎子哥!》,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以金子的身份融入到剧情之中,展现出对虎子哥敢爱敢恨的情感,将作品完美的展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想象是音乐表演心理要素中的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重要要素并运用到音乐表演中,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感化观众。
三、音乐表演中的临场心理调控
(一)全神贯注的投入
音乐表演的时候不需要我们再考虑什么地方该改动,攻克哪些技术难关,此时要做的事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本身,将自己平时练得东西发挥出来展现给观众就可以了。临场表演时我们平时对作品的研究和所获得的各种感受都已经潜移默化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是这种潜在的东西支持着表演过程。全神贯注是保障音乐表演顺利完成的重要心态之一,如果左顾右盼只会给音乐表演现场带来消极的影响。训练全神贯注最方便的一个方法就是,音乐表演者把平时的每一次训练中都当成演出对待,这样在正式演出的时候,做到全神贯注也就不是那么难了。
(二)情感的自然流露
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求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把音乐情感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使听众或观众的感觉很舒服,而非刻意模仿。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使表演者和听众达到水融的状态。要做到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熟练的表演技巧、至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真正的把音乐融汇于心,使音乐从心中自然的流淌出来,最终使音乐作品的演绎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调节和克服怯场心理
音乐表演在上场前通常会出现紧张和怯场心理现象,而临场表现恰恰是决定音乐表演质量的最关键时刻,克服怯场心理,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摆平自己的位置,不要想着一鸣惊人,这样不但无形中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发挥不正常。我们应把心态放正,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更重要的是表现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表演中,竭尽所能的表现音乐作品,争取最好的表演效果。
2.自信。自信在音乐表演中尤为重要,是充分表达情感和演唱效果的前提。表演中面对台下的观众应做到“眼中无人、心中有人”的境界。自信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如果连自信都没有,又何来勇气去完美的展示自己。当然建立自信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对于表演者来说需要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练习和熟练把握。另外还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将自己优秀的地方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容的完成作品表演。
3.娴熟的技巧。表演者要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技巧,表演时便可水到渠成。古人说“艺高人大胆”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只有在具有充分的实力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无所惧怕。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要在演出前反复的练习作品,这样在表演中就不会害怕,可以更好的做到用表演取悦观众,用情感感染观众。
4.经常的演出实践。经常的演出实践可以使表演者不再畏惧台上和台下的感觉,不再畏惧观众多与观众少的落差,演出的次数越多,表演者在舞台上整体形象和演出效果就会越好。另外,音乐表演和人体的生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经常演出可以学会如何在演出中处理自己身体的不适,将演出的负面效果降到最小化;经常的演出实践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及时应对演出中的突况,这也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解决方法。如果音乐表演者能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在表演时的紧张和怯场心理会减弱,这对于确保音乐表演的完整演出是至关重要的。
二、个性与共性,规范了发展表演艺术个性的合理前提
表演艺术家是连接音乐作曲家和听众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遵守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再度创作,而且还需要全面感受所有听众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心理。其中大众的审美要求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但是,在音乐作品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盲目从众也是不可取的。音乐表演者、音乐听众和音乐作曲家三方应该相互进行交流。其中音乐演奏者是音乐作品表现内涵的主要执行者,是作曲家和听众沟通的主要载体,需要他们担负起提高听众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责任。在满足大众对音乐审美要求的同时,还应该不断丰富当前音乐作品表演艺术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