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13

环境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篇1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环境会计论文篇2

1.1.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1.1.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1.1.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1.1.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1.1.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资源滥用成本。

1.2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2.1资本化处理

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1.2.2计入当期成本法

(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1.2.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2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但结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将其经营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纳入到会计核算中。表面上,法律没有要求企业全面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环境会计研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会计作为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的工具,理应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信息,会计人员和会计研究者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使经济、自然和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巨额的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会计的责任以及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是激发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原因。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角度看,既是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现实需要;从微观角度看,则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3如何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

3.1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

目前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

3.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1)环境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的支柱,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葛家澍认为“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据的前提条件”。

(2)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

(3)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方面,目前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六要素论”,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环境会计要素应与目前的主会计报表挂钩,以便经营者了解目前企业的环境状况,体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3.3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以及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

3.4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环境会计论文篇3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

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74-79.

[2]JaschC.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ProceduresandPrinciples.NewYork:UnitedNations.2001.

[3]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55-59.

[4]周舜年.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9):70-71.

环境会计论文篇4

2传统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存在的缺陷

2.1企业会计信息的滞后效果

在传统环境下,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的交换载体大部分是移动光盘、电磁波以及存盘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还有助于为以后的信息环境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会计信息管理方面由于往往是在业务处理之后进行的,因此相关的会计数据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举例而言,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账单所展示的数据信息不能与物流传递保持一致,这种滞后性的信息便无法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帮助。由此不难发现,传统环境下的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缺乏数据与物流的同步运输,不能实现资金的高速运转。

2.2会计管理方面的局限性

人工会计管理已经逐渐被计算机自主运行所取代,虽然人工会计管理可以有效处理煤炭企业内部众多体系模板的数据信息,为企业实现系统化会计管理提供了极大帮助,但是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体系不仅仅包含内部环境,还包括供应商接口、物流体系以及客户系统等等,没有环节都需要整个数据库进行统一的会计项目管理,从而为将来煤炭企业的管理提供数据上的必要支持,这一点正是传统会计管理所不具备的,传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无法实现信息数据的集成运行,对商务电子领域也缺乏发挥空间。

3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的原则及功能

3.1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的原则

在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系统化处理问题,众所周知,企业会计管理的对象需要在会计模式中相互反映,并且可以进行必要的分类流程,从而达到信息数据之间紧密关联的效果。所以要想实现煤炭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遵守系统化处理问题的原则。第二,发展原则,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集成和交换功能,在此基础上系统的研发必须满足煤炭企业自身的基本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取舍,从而达到管理最大效益的目标。

3.2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一,会计审核功能,会计审核功能主要是对企业财务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通过对成本的计算以及实际花销的对比,来完成固定资产审核、成本核算以及投入资金的处理。第二,信息数据收集功能,收集的信息数据主要集中在煤炭企业内部机构、关联客户以及供应商等等,该流程主要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统一性管理,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高速运转的目的。第三,分析与查询功能,该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会计信息查询以及远程操控方面,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全面分析来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买下伏笔。

4信息环境下煤炭企业存在的会计管理问题

4.1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的失真问题

煤炭企业信息管理失真问题主要指的是会计信息形成了违反实际要求、真实可信的原则,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无法科学有效的评判企业的真实财政情况和运营效果。在信息环境下企业的信息管理失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账本的混乱无序,在进行会计管理过程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去执行,会计审核较为凌乱,账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第二,传统凭证缺乏可信度,不少煤炭企业存在凭证填写过程中不规范等问题,甚至通过做假证的方式来使非法资金变为合法。第三,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管理内容时对基金与成本之间的关联出现混淆等情况。

4.2煤炭企业信息披露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然而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财会部门所设定的标准未达到基本要求,比如说一些企业往往在设定标准流程时只注重关键部门的利益,未考虑部门相互之间关联,久而久之便会削弱其中部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难吸引到高水平人才,也无法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效率。第二,对会计信息管理的思想没有充足的了解,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会计审核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缺少对信息评价有效机制的内容上。

5针对目前煤炭企业信息管理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煤炭企业信息失真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避免问题的发生,首先,增加会计信息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可以确保管理的规范性,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其次,增加正确会计管理意识培训课程,让员工树立起基本的财会思想,从而实现科学监管、合理审核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可以通过转变运营理念以及合理设置部门职能等方式来实现,转变运营理念指的是将煤炭企业制定成以快速获益为主的经营体系,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设置部门职能可以有效的保证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环境会计论文篇5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1.法律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为依托。市场经济要依附于一个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才得以生存,这样,政府才能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法律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反映了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反映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债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就是鼓励人们寻求收入的合法性,以增加物质财富,因此,会计信息就成为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让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对权益所有者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目前,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还是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了解自身利益的得失。也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如果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了权益所有者的利益损失,他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才能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证。

2.经济环境的影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也展示出了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然而,会计信息的失真会影响到经济秩序的稳定及经济的良性发展。所以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就应该对会计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会对会计工作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因此,会计就要为会计信息的用户提供符合客观实际的精准的会计信息和优质的服务。真实反映经营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及经营业绩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而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的是投资对象的获利状况、增值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他们要了解这些情况主要还是通过会计信息来获取,因此,会计信息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他们进行正确决策的有效信息。他们对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3.企业内部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1)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将影响到企业会计的惯例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采用,会计组织机构的建设及财务管理的水准。企业的内部环境既可以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同时,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治理水平、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把握政策的导向等都对其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底蕴,实际操作经验,和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最终出之于会计人员的笔下,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及法律意识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社会中,诚信问题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而这两种因素都属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它们不仅会对会计信息的结果产生偏差,并且会对企业的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若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薄弱对企业会计准则把握的不透彻,将使会计信息结果出现偏差;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随之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若当前的会计规范没能涵盖这些新业务,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若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某些利益而故意造假,也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之一。(2)文化教育环境。会计是置于广泛社会实践中运行的,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一定是文化教育环境中的人,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必然对会计环境产生影响。当前,人们突出追求物质利益,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表现较为明显,原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了很大冲击,诚信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下,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行为,一些会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工作不负责任,使会计变成了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环境会计论文篇6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日益重视社会环境对会计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会计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所谓会计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由文化特征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会计模式的表现:利己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同时,会计侧重于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大,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相反,集体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如一个社会中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愿望,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待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处理就比较谨慎,对利润的计量比较保守。小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而大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性强,强制性大,持续时间长。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是某因素单方起作用的。

阿潘和雷德伯格认为对会计实务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文化因素:

(1)人们的保守主义倾向;

(2)人们对保密的态度;

(3)人们对商业活动的态度;

(4)人们对会计职业界的态度。

格雷研究了一种将文化的各种取向与对会计有影响作用的四方联系在一起的会计亚文化(accountingsub-culture)模式,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实务所持有的观点深受文化的影响,并将直接影响会计实务。

根据霍夫斯特德和格雷的研究,佩雷勒和马修斯提出了假设与推论。

(1)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大,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弱,其会计文化中表现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大(或统一性较小),保密倾向小,保守倾向也就小。

(2)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小,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强,其会计文化表现出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小(或统一性较大),保密倾向大,保守倾向也就大。

当前,我国文化特征大致可概括为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避免及阳刚性,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影响表现为:

(1)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2)稳健性,这主要体现在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如各种备抵项目的确认,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及对收入确认的严格规定等;

(3)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由于企业和会计人员对真实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感到不安,在心理上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

(4)传统上,财产归国家所有,个人风险较小,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对有关费用和损失的处理不很积极,对不利事项很少作出估计,力求提高帐面利润水平。从实际影响看,阳刚性与我国会计模式相关性不大。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影响

会计模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关键,深刻影响着会计模式的内容。会计模式的内容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大多是政府部门,后一种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的则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二)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在各国会计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与既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会计准则,应对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出台,摧生了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发展又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可能。

(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环境会计论文篇7

[1]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朱金凤,赵红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08(04)

[3]刘志阔,刘承毅.中国环境管制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2010(14)

[4]魏晓铭.我国煤炭上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完善建议[J].技术与市场,2011(08)

[5]周爱华,孙贵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2(01)

[6]沈洪涛,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02)

[7]赵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12)

[8]张永杰.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2(01)

[9]刘晓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临时公告制度的解读[J].会计之友,2012(01)

[10]王淑英.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01)

[11]李玲.环保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四大细分领域投资机会显现[J].中国经济导报,2014

[12]周生贤.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J].中国环境报,2014

[13]杨福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财会审计,2011(02)

[14]乔英.公司特征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10)

[15]曹慧婷.关于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7)

[16]李晴阳.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0(07)

[17]郑怡.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障碍与对策[J].金融财会,2010(01)

[18]沈洪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与证据[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蒋麟凤.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2)

[20]燕俊.环境会计及其在建筑企业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2008(12)

[21]徐建荣.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13)

[22]蔺红梅.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1(07)

[23]阳静,张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

[24]狄亚萍,武智慧.试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研究,2008(23)

[25]杨秀玉.环境保护要求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0(04)

[26]林乐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2011(13)

[27]胡馨月.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成果分析[J].财会通讯,2011(22)

[28]何本芳,蒋婕.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月刊,2008(21)

[29]万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J].审计月刊,2008(09)

[30]方丽娟,耿闪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动态述评[J].财会通讯,2007(02)

[31]龚蕾.日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借鉴[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1)

[32]赵志卫,李翔.环境会计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J].财会通讯,2011(01)

[33]沈洪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理论与证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环境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1]常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4

[2]常丽.新公共治理、政府绩效评价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8,(4)19-24

[3]曹越,赵西卜.公共财政建设中政府会计改革重大问题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9)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378-379.

[5]郭磊,郭玲.政府会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6]郭向丽.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2):279.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手册[M].2007:103-124.

[8]高立忠.知情权概念评析[J].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67.

[9]何生根.知情权概念之法理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9.

[10]姜志华.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92-293.

[11]刘玲利.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现状与路径[J].财务会计,2011,(4):165-169.

[12]连秋蓉.财政透明度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建议[J].现代商业,2013,(9):64.

[13]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

[14]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6.

[15]刘笑霞.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构建---基于财政透明度的考察[J],当代财经,2007,(9)

[16]刘笑霞,李建发.中国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7]李建发,陆军伟.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若干问题[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9):24-28

[18]李建人.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维度[J].南开学报,2012,(2):44-45

[19]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20]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设计---基于多重理论视角[J].会计研究,2010,(8).

[21]李元.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评述[J],当代财经,2008(7):124-128.

[22]潘俊,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建[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5)

[23]戚艳霞,王鑫,赵建勇.权责发生制、会计透明度和政府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2008,(5):60-62

[24]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5):2-7

[25]石英华.发达国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财贸经济,2006,(11):57-59.

[26]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12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环境会计论文篇8

面对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过于注重财务信息,而环境战略所关注的环境绩效,有许多是不能表现为财务信息的,一般只适宜表现为非财务的定量信息,有的甚至无法量化,而只能作定性说明。即使是那些能够以财务信息表现的绩效,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会计的控制职能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环境管理的需求和会计系统的局限迫使人们寻求管理会计系统的改进,以使其能够反映和控制环境绩效,为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服务。

1.2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首先引发的是人们关注环境负债及其在财务报告的披露。Peace(1990)首次提出环境核算的概念,Gray(1990)研究了环境问题对会计的启示和会计界可能对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从而掀起了人们对企业环境会计问题的重视。环境会计研究,也因此从社会会计研究中以单独的名称独立出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会计研究迅猛发展,出现了与各个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交叉互补的趋势,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在宏观层面上,联合国1992年提出了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系统(Systemof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SEEA)的研究,中国也开展了如何建立中国的资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研究。在微观层面上,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环境信息披露、环境审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研究。1999年,联合国成立了“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并召开了第一会议,统一了各国实践的名称,首次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同时号召各国政府积极促进推行环境管理会计。

2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

Schahegger等(1996)首先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认为环境会计主要涉及记录、分析和报告由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和既定经济系统(如企业、工厂、地区、国家等)所产生的生态影响的各种作业、方法和体系,并将其细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Schaltegger和Burrit(t2000)在上述专著基础上发表了新作,正式使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名称。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SMA,1996)指出环境会计是“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分配,将环境成本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并在嗣后将有关信息传递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过程”。该定义基本上从传统管理会计衍生出来,突出其信息加工的本质,并侧重于为决策者服务。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对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进行管理”。该定义将环境管理会计的本质定位于管理,这与其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一致的。Bennet(t2001)认为与环境有关的管理会计利用会计和相关信息为内部管理提供支持,是“生成、分析并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优化企业环境和经济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该定义将环境绩效置于经济绩效之前,是为了突出其环境倾向,并表明社会目标和企业目标同等重要。1999年联合国统一定名环境管理会计,认为环境会计可以是国家会计,也可以是企业会计,涉及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内部和能够货币化的外部成本。联合国采纳了ECOMAC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是对财务和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使用,从而将环境和经济政策综合起来,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ECOMAC,1996)同时指出,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经理作出资本投资决策、确定成本、进行产品或流程的设计决策、绩效评价以及一系列的面向未来的决策。环境管理会计可以看作是决策支持工具,同时也是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者用来将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和经济信息综合起来以便作出更好的经营和环境决策。在联合国2001年的报告中,又将环境管理会计广义地定义为“为满足组织内部进行传统和环境决策的需要,而对实物流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量等)、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确认、收集、估计,编制内部报告以利用”。(UN,2001)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环境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面向未来的信息(包括财像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则是共同的。综上所述,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基本上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加以扩展,都是为了区别以服务于外部使用者为主的财务会计而提出的。多数定义仍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认识环境管理会计,但对信息处理类型,有的则只强调成本信息,或内部化的财务信息,有的则同时强调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而内涵最广的当属联合国的提法,要求包括外部成本和外部性的信息。

环境会计论文篇9

会计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规范、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会计环境是会计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中同会计相关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的其他职能活动、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有关法规制度、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主要讨论会计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所谓会计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并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国家在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探讨了文化对会计的决定作用,即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以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的价值倾向文化取向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他根据一项对52个国家和地区的IBM员工的问卷调查,用统计方法归纳出4个用以区别民族文化特征的社会价值层面(Aview of Social Value):(1)利己主义相对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ersus Collectivism)。这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保持结合的程度。(2)大跨度的权力结构相对于小跨度的权力结构(Wide2rangedpower structure versus narr-ow2rangedpower structure)。这是指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机构或组织中权力分配的程度。(3)强避免不确定性取向相对于弱避免取向(The strong desire of uricert-ainty avoidance versus Thew-eak desire of uncertainty av-oidance)。这是指社会的成员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能够容忍的程度。(4)阳刚相对于阴柔(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2ty)。这是指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从社会中两性的作用划分来考察的。

由文化特征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会计模式有这样一些表现:利己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同时会计侧重于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大,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相反,集体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小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的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而大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性强,强制性大,持续时间长。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不仅是某个因素单方面起作用。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从生成方式看,任何一种会计模式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起的,都是另一种会计模式变换的结果。会计模式的变换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无组织到有组织;另一种自始至终都是有组织的过程。前者是在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会计模式老化以后,功能减弱,会计活动陷入紊乱时,新的会计模式取而代之。如原苏联、东欧国家当前会计模式的生成,后者则是对原有会计模式有组织的调整,往往发生在会计模式同经济环境部分不相适应的情况,如我国当前会计模式的转变。

从变换方向看,无论何种变换,均受到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各种社会经济变换方向的影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会计模式的变换主要受到本国经济环境的引导而生成新的会计模式,如英国和美国的会计,法国和德国的会计,荷兰的会计。这些国家的会计主要是在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来的并为本国服务的,具有一定的超然性,其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具有独立性,受他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另一种是会计模式的变换受到因输入外来经济环境而带来的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的引导,从而生成新的会计模式,因而这种新的会计模式则类似于输入国的会计模式。如英国的会计模式随着对被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侵略而影响着其被殖民国。如南非,肯尼亚,马来西亚等。当然,随着本国经济环境与输入国经济环境的背离,从而也可能导致会计模式与输入国会计模式的分道扬镳。如日本的会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深受美国的影响,但又不完全是美国式的会计。日本的商法最初是借鉴德国商法而建立起来的,现在日本既以商法为基础,又考虑税法的要求,还制定会计准则。总之,影响会计模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关键性因素,又对会计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其他各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经济环境不仅对一国的会计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还深刻影响着会计模式的内容。会计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下面将阐述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具体内容的影响。

1.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一定的方式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和控制,即各国实际上都存在着会计管理体制。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干预,则 采取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则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大多是政府部门,而后一种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的则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2.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在各国会计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与既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会计准则,应当对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是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公开制度、核准制度、混合制度,由于各国的证券市场发达与否,以及筹集资金的方式渠道不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披露模式。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日本和法国对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详细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相反,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比较笼统,但在事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体现了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的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其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无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与证券市场,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和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要考虑到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以及投资者的心态,也应考虑到本国的经济体制等诸多经济因素。

4.注册会计师制度与经济环境。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达,归功于其社会经济的发达。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是高度民主发达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带来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显然,注册会计师制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

随着当今国际间经济领域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全球贸易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国际会计合作程度更为紧密,而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王开田.会计行为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俞元鹉.德国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Z].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

环境会计论文篇10

1环境会计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世界范围内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目前,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环境会计,都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研究的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到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目前,理论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成果颇多,但还没有形成理论系统,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引起企业的重视。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当前,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从观念方面来看。企业的环境责任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业绩在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等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2)从制度方面来看。目前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环境会计准则。(3)从研究方面来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从实务方面来看,企业没有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与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

2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重要意义

2.1实行环境会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于企业来讲,实行环境会计后能促使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使企业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的道路。同时,对于政府来讲,实行环境会计后,政府就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从而真正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效落实并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因此,环境会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同时,也唯有运用环境会计方法,才能更准确地核算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2实行环境的能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环境会计要求将环境损耗、环保支出、环境资源收益等作相应的会计记录。这必然会对企业的总体效益产生影响,从而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避免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实行环境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几年来,环境管理逐步从“以控制工业化污染为主”向“控制工业化污染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重”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产生工业化污染的企业不仅应被控制,还应该让企业参与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上来,使企业不断地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并相应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环境。拓展了会计主体的活动领域,相应的会计核算范畴也应拓展。当环境事项的核算扩展到一定程度并自成体系时,必然产生会计的一个分支,即环境会计。

2.4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衡量GDP

按照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国民生产总值未扣除环保支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而正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的状态下,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补偿,未能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得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失真。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应该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环境会计能够促使其实现。

3我国实行环境会计的措施

3.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

可以成立环境会计研究机构,该机构可以由会计、经济管理、环境资源、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对环境会计理论、环境成本、企业行为、产品市场规律、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行环境会计的办法。同时,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而许多国家的环境会计都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所以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3.2建立环境会计基本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为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国必须建立环境会计基本准则,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将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披露作为强制性的法律规定。通过这些有关法规制定,使企业更加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和要求,促使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会计;

3.3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其中,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环境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完善。是保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3.4分阶段对环境会计的实行进行逐步提高和推广

环境会计论文篇11

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热潮的掀起,许多国家的会计界也积极投身于环保运动的进程。深入探讨会计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并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与发展。环境会计已成为国际会计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多年来我国会计界一直忙于传统会计改革研究,无暇顾及这一新型热点问题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在我国传统会计改革基本就绪的今天,面对全球性环境保护热潮,国家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会计的建立奠定了客观基础,因此应在我国设立环境会计。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客观条件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对立统一、协调共进的动态过程。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当前经济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证明了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尽快设立环境会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使我国经济高效运行,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保问题,并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条文加以保护和限制。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显乏力,特别是具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只要一运转,必然或多或少地对环境造成损害。由此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妨碍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有些企业还存在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并为此作出巨大贡献。在我国传统经济理论中,一直提倡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效益的一致,在讲经济效益时,强调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因而一般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应尽义务。

既然许多企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那么应将其适当予以反映和对外报告,而这种反映和报告的工作应该由会计部门来承担。因此要监督和反映经济发展与改善环境状况就应设立环境会计。

2、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需要我们尽快创建环境会计。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随着WTO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应该尽快创建环境会计。这是因为:第一,许多国家都提倡或要求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我们国家也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要求我们的企业作这方面的工作,而且环境保护也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二,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环境会计方面的准则。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因而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把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他们把发展中国家当成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们要想了解他们对环境造成了何种影响,了解他们为环境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而这就要通过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来解决。第三,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我们应该培养我们的企业能够适应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使其能适应某些投资所在国的要求。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也需要环境会计的建立。

同其他会计的基本道理一样,环境会计也不仅仅是对外提供信息,它还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包括长期和短期的预测决策、日常控制、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分析评价等,从而保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才能更加体现出环境会计的价值,更能调动企业推行环境会计的积极性。如,企业在核定成本时,是购置一台新型环保设备,还是继续使用老设备但要承担污染罚款或排污费,哪个成本更低更划算?或是保留“三废”产品接受罚款,还是更新技术生产新型环保产品,哪个更能使企业持续发展?如此等等。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更需尽快设立环境会计。

选择一个怎样的发展战略,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进程,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人类的未来命运。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无疑是对以GNP为最终衡量标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因为以GNP为中心,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巨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造成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由于人类对环境的透支而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毁灭性报复,如海啸、雪崩、泥石流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环境经济学的观点,传统的GNP没有扣除环保费用支出,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虚增了国家的富有程度,夸大了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因此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若要客观、公正的评价GNP,必须尽快设立环境会计。5、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需尽快建立环境会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并提出生态环境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显的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那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粗放型的项目,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坚决采取不引进的政策,防止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在开发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发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西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这就需要通过环境会计核算模式来解决。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设立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以便更好的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而服务。

二、在我国将环境会计付诸实践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环境会计理论自提出,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其成绩不容忽视。但由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使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进一步完善还需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新型分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对会计界也是一次挑战。能否付诸实践关键在于政府及政府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把握:

1、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法律体系。

作为规范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会计法》,应将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列入会计法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标准。因此将环境会计理论纳入会计法体系是环境会计付诸实践最有力的手段。

2、健全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准则,使环境会计的操作有章可循。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这将有效地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这也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3、对资源的使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对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免费或免税。免税(费)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有限的资源免税(费)无疑将导致该资源的耗尽和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和完善。其次,环境会计将广义的循环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会由于商品成本中增加了循环成本而使商品的价值能得到更公正、客观的反映,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价值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4、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发展,树立新的节约观念和环境消费观念。

环境会计论文篇12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识别;评估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成本概念的理解还很不一致(CICA,1993;Bouma,1998),从而导致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口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环境管理实践的重要问题(UNCSD,2001)。对此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往往不能基于环境管理会计(EMA)去思考。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

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识别环境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使用目的。为了进行内部决策的制定,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既包括对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流动、最终处理的非货币计量,也包括对有关潜在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与收入的货币计量。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

·评估年度的环境成本/支出;

·产品定价;

·编制预算;

·投资评价,为做出投资上的选择进行计算;

·计算环境项目发生的成本以及带来节约;

·设计及执行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业绩的指导、评价和监督;

·设置量化业绩的目标;

·开展清洁生产和环保设计的项目;

·对外揭示环境方面的支出、投资与负债;

·提供对外的环境报告或可持续性报告;

·向统计组织和其它地方机构上报环境数据。

实际操作中,上述职能所需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执行。但许多企业并没有独立的成本会计系统,只是基于账簿记录中财务会计的数据进行计算。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给环境成本的确认带来了困难。

二、基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及其分类

环境管理会计必须确保企业经营决策时将考虑所有相关和重要的成本,因此企业内部计算环境成本不仅需要包括各种环境保护支出,而且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废物。这里的废物是一种广义的含义,包括所有的非产品输出,如固体废物、废水和气体排放。由于已经购买和支付但未能转换为产品的原料(包括水和能源)所形成的废物也是一种无效产出的表现,因此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污染和处理设备的花费、被浪费的材料、资金和人工的成本也应该被纳入企业环境成本的范畴。于是企业环境支出的总和可表示为:

环境保护支出(废物处理、排放物的处置、环境管理、污染预防)

+浪费的原料的成本+浪费的人工与资金=企业环境成本总和

将非材料输出(废物、废水)购买价值加总到环境成本之中,使得环境成本与其它成本相比,所占的份额将显得偏高。然而并没有必要单独评价环境保护的花费是否过于高昂,或是对于不同的企业严格界定哪些成本或者部分与环境相关或者无关。因为环境管理会计只是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运用管理会计,“戴着环境的帽子”去发现隐匿的成本;环境成本也并非单独的一类成本,只是为了正确制定决策所需的更大的成本集合里的一个子集,是贯穿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的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着眼于材料流动成本的管理会计不再是评估总体的环境成本,而是在材料流动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上的修正。

与之对应,环境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常规的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物的处理成本,包括相应的人工和进行维护的物料成本(如果是依靠相关成本中心进行记录就只有材料的部分)。保险和环境负债准备同样反映的是用于处置而非进行预防的成本实质。这部分的内容符合环境成本定义的惯例。(2)进行预防和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良好的外部家政服务成本(externalservicesforgoodhousekeeping)。如果明显的话,还包括一体化技术中环境因素所占份额(the“environmental”shareofintegratedtechnologies),以及经营型设备中效率损失部分(the“scrap”shareofoperationalplants)。第二部分的成本主要集中于防止废弃物和排放的年度成本,但没有计算节约的成本。同时这部分还主要关注了低排放处理技术所导致的更高的先期成本,确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成本。(3)废弃物材料的购买价值。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角度,需要评估所有投入材料的非生产性产出(废弃物的比例、效率的损失)。在进行存货管理的前提下,以材料的购买价值或材料的耗费价值来估算废弃物材料的价值。(4)非产品性产出的制造成本(productioncostsofnon-productoutput),即各自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总和,包括劳动工时、机器折旧和加工材料。基于生产行为进行的成本计算和流动成本的计量,将能更加准确地确认剩余材料的流动,并且分配给成本中心或者成本的负担者。当然,需要注意避免重复计算已经计入其他分类中的成本。这取决于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质量。环境成本中,由于第三、第四类型环境成本考虑了无效产出所导致的废弃物材料、资本与人力成本,成为材料流动成本计量中精练的核心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成本并不包括企业导致的各种外部性或者发生的社会成本。环境管理会计着力改善企业的信息系统与决策的基础,目前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往往注重追踪既定年份实际的环境支出和材料效率损失费用,并不关注企业对普通公众发生的外部成本,或是与供应商、消费者相关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其他涉及各种“软”因素的社会成本。从会计人员的角度看,账簿记录中除工资、社保、税收以及其他自主获利以外所花费的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外部,不会反映在企业当前的账目中,需要采用另外完全独立的评估方法。虽然这些成本的效应或许迟早会反映到企业的年度账户中,但并不能因此就扭曲以前年度的成本计算基础。

环境成本的具体评估方案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环境成本会计工作组的相关资料。环境成本的评估将首先用于评估企业每年包括以前年度已经浪费原料的环境支出。年度成本是环境成本管理从上至下方法(Top–downapproach)中的首要的一步,也最容易获取数据的来源。随着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再进而逐步分配至成本中心、生产步骤和产品。而相关节约额的计算、进行投资的选择和预计未来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未来的成本,单独进行处理。

三、环境成本评估的材料流动平衡分析

基于环境成本的内涵及其类型,在此假定企业所购买的全部原料在物质形态上都将全部留存于企业,形成产品和废物,或对外进行排放。基于这种“投入必定伴随着产出,或是被存储”的理念,将形成材料流动平衡的恒等关系。因而企业环境信息系统运作的核心是在一个有限的系统范围内,以物质单位表示的材料、水和能源等的材料流动平衡(materialflowbalances)。

企业在最初回溯环境事项的时候,往往并不先深入到细节,而首先关注材料流动的平衡。通过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物理单位记录材料的流动,成为提高企业环境业绩、评估非生产性产出的数量与成本的基础。材料流动平衡表的常规形式可参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提供的材料投入产出平衡账户。其编制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机构的选定的几种原料或者几个步骤,也可以是全部的材料和废物。表中应表述所用的材料及其带来的产品、废物和排放物的数量等相关信息,都将以质量(公斤,吨)和能量(千焦,千瓦)等物理单位来衡量。环境管理会计将材料处理中的平衡关系进行量化,其目的在于从头至尾追踪材料流经企业的路径。同时基于损失比重、功效转换等方法,用生产销售以及带来的废物和排污的数量来反向核对采购的投入部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高材料管理的效率。

进行材料流动平衡分析的起点通常是企业层面(不同的部门编制该表可能需要进行特定的再次细分,但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要求必须能够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整合)。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平衡应当按月或年编制,并实现与账簿记录、成本会计以及存储与购销系统的链接。由于许多信息是以企业为系统边界提供的,环境报告中也将按照相同的层次予以披露。所有材料的流动将按照每年的价值和数量加以列示。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提炼出业绩和信息收集中应加以改善的地方。通过提高可利用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的连贯性,建立一个常规的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将以月为基础,显示资源的输入、加工以及废物的产生。

对于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进行评估,其评估方案将以物理单位表示的数量、价值以及相应的计算进行记录。表中需要表明材料是否经过了材料库存号码登记,是否有存货管理。同时还需要依据成本中心说明材料耗费时是否出现过存货退回,如表1所示。表中的“√”符号表示数据的来源或所需的记录易于获得。企业层面第一步建立的投入产出平衡分析将从会计系统和存货保管系统收集定量数据。

材料投入产出流动平衡的评估方案的目标是在存货管理、成本中心和生产计划中,尽可能持续彻底地追踪材料的流动,循序渐进地改善材料流动平衡的记录状况,而并不一定就要在第一年取得充分的、全部的信息。评估操作工作的起点是原料,然后是辅助材料和包装物,最后是加工材料。遵循这一思路,企业所能够具体加以改进的方面,不仅与材料的存货记数系统和过程控制相关,也与对损失部分的估计与控制,以及企业中其他计量方法的标准相关。

四、环境成本评估的流程分析

在企业层面进行环境成本评估、编制材料流动平衡表之后,下一步将把数据分析的系统边界从企业的范围再分配到具体的内部程序上。程序流程图是在技术处理层面追踪材料流动的投入产出,深入分析企业特有的加工程序,从源头上识别企业的损失、泄漏和废水等非生产性产出,如图1所示。这里需要再次以投入产出的分析形式,更加详细地检查生产中个别的步骤,有时还需要技术上的相关支持。程序流程图结合了成本会计数据中的技术信息,针对特定的生产单位、设备和成本中心操作,在总量上把每年的数量加以汇总。

将企业的材料流动分解到成本中心,甚至是具体的设备,不仅需要对技术改良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而且需要追踪成本的源头。尤其应当重视前后都是以公斤为单位的材料定量记录。基于行为的成本计算和价值流动计量的方法可以解答以下问题:1)哪个成本中心处理了多少材料;2)材料投入能否被更进一步分配到生产线或者具体的设备上;3)导致的排放、损耗、废物到底有多少,是按成本中心、生产线还是设备进行记录更为适宜;4)有多少成本被正确地分配至产品,从而减少了隐匿在诸如管理费用这样一类成本中的数量。

该层次的材料流动分析由技术人员负责,所收集的数据应当反向复核,以确保与成本会计系统保持一致。不过由于内部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技术上的数据和财务账簿记录的数据常常无法协调一致。经验表明,二者核对的一致性将带来极大的最优化优势,并且成为环境会计的主要工具。因此,技术上的处理与财务上的记账相互兼容是最为理想的操作方式。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鼓励企业主动披露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企业的环境保护支出是否是因为污染的罚款、环境管理系统人员的培训,或是为了发起对于自然的保护,是否包括了非生产性产出的成本,对此进行相关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界定环境成本概念、区分相应的类型,以及从材料流动平衡的视角进行披露的原因。

另外,在同一企业组织内部,贯穿企业的材料流动是统一的。就理论而言,二者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相同或至少是一致的。而当前在环境报告领域,也有趋势将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合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目前企业往往单纯依赖财务会计系统,或是为财务和成本会计以及加工技术分别设置两套的信息机制,这从长期来看显然是弊多利少。本文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类型,提出材料流动平衡的思路,引入相关的评估处理方法,将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74-79.

[2]JaschC.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ProceduresandPrinciples.NewYork:UnitedNations.2001.

[3]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55-59.

[4]周舜年.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6,(1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