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36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并背诵教材中精选的古诗词,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均有较大帮助,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生在理解并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以及气质,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使小学生接受深层次的人性教育。

一、通过体味意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境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小学生去体验并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的思想境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形成健康积极的乐观情怀,净化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大帮助。

二、通过理解内涵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诗人一般是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在

理解诗词内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并真切

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在理解不同内涵的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以及感恩意识等,进而

使其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以及思想认识有很大

帮助。

三、通过诗词朗诵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部分都有极强的节奏及韵律,小学生在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感受并体验到诗词传达的情感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学生在节奏的平仄起伏以及乐感的体验中受到诗词美感以及情感的熏陶,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以及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感以及人文精神,对其成长及发展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2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解意,读懂诗文内涵

解意,主要是解释字意,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意。古诗语言含蓄凝炼,思想隽永,情感细腻,只有正确理解,才能领略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内涵美。首先,是理解字义。除了要准确理解基本的字词含义外,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一些变化,避免望文生义。①注意一词多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②注意单音节词,有些单音节词现在已经发展成双音节词,如“飞入黄花无处寻”的“寻”,理解字义的时候需要注意;③注意双音节词,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变化,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现在就是指一个人――妻,但在古语中妻是妻,子是子;④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雨比拟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也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合适,就选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全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

3 悟境,领略诗意境界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

4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那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我们要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3

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教师重点抓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内容也做了新的调整,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辩赏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阶段我们需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在现行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克服,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快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老师的教学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往往通过灌输式教育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训练,学生对于老师讲解的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主动性较差,往往更多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忽略自身主动性的学习。

2.相关教材较少

对于适合学生的古诗词教材一般只是课本,相对应的课外教材较少。虽然以课本作为教材使用比较专业与权威,但是课本上的内容大多是固有的模式,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与学生的实际脱轨。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大多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进而对古诗词赏析这一科目产生厌烦感,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实例分析现阶段的阅读培训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相关知识,以下是三个具体的古诗词教学实例,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古诗词能力。

1.引入小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一些固定的诗句解读,小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但是对于小故事的引入,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被动语态,这一时态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引入相关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反复讲述被动语态,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练习,模拟小故事中的情节,将被动语态深化。这样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一部分知识就能更好地掌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自己组织语言

古诗词的学习,除了固有的学习模式以外,更需要学生自己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把握古诗词的写作方法,进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质。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将平时生活中的细节,与课堂相联系,让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故事。充分明白古诗词的来源也是生活,进而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每一个人对古诗词中的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于一些古诗词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古诗词进行剖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思考。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论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F结合作能力,这种小组讨论的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古诗词赏析的思维发散,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小学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方法

1.以理论为导向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仍然不能摒弃这些古诗词的固有理论知识。在进行授课时,仍然要以此为原型,进行古诗词知识讲解。通过对古诗词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某一类型的古诗词,做到批量学习,批量消化,并且不容易遗忘。

2.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习东西的前提条件,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尽量选用快乐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故事、小组的方式,将古诗词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古诗词的乐趣。

对于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提高来说,单纯地依靠老师对知识的灌输,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进行创新,争取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并且,小学古诗词教学关乎孩子整个学生生涯的语文学习,这个阶段的古诗词能力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和家长都不容忽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40-01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诗人词人深挚的情感。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古诗词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才能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真正实现美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前提。(一)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美育?“审美教育,通称美育。指自觉的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培养完善的人。而要培养完善的人,就应当从人的童年时代开始。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必须从童年时起就对人实施严格的教育,这是因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灵魂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就是说,小学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开始阶段,任何印象都很容易在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而对小学生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俄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审美教育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他特别重视美育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在他看来,儿童时代美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7―11岁孩子的审美感知以及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将会在人的情感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一个人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二)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体现了美育。古诗词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激情浇灌而成。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古诗词中的自然美开拓学生视野。古诗词中,无论是天象,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古诗词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的作用,让学生徜徉在诗人创造的氛围中,感知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里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的失衡。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的智育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的培养,其结果将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审美情趣与创造热情的泯灭,不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有创造性的解读,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但不少小学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合乎逻辑”的书本结论去回答问题,对背离既定结论的观点加以否定,斥之为荒诞。(一)教学方法欠新意,教学程式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多以串讲或背诵法为主,教学过程程式化。许多老师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阐释,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中的流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免就“小学而大遗”了。这样,就导致以语言、分析为主的逻辑思维得到了片面得发展,而以非语言、非逻辑为主的直觉思维却没有得到相应得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结构失衡,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古诗词的美育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二)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现在的小学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精妙语句、词语使用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一些教师以这些参考书为依据,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感性的领悟更无从谈起。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一)选择语言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在于语言的音乐美。“诗”“词”与“文”的形式差别就是“诗”“词”强调音乐美,没有音乐美无以成诗词。由于古诗词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所以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二)选择画意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词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就常用自己的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三)选择哲理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美。所谓哲理,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古诗词中的哲理,真、善、美贯穿其间,引导小学生把握古诗中的哲理,实质上就是感悟自然的美、社会的真、人生的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几千年来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似空气般无处不在。先秦诸子百家策论,激辩真理,汉赋大气磅礴,魏晋小品文抒发性灵,唐代诗人层出不穷,诗余宋词吟柳咏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当属古诗词了,孔子修编《诗经》礼乐教化,士大夫阶层借由诗词言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一定地位,而通过古诗词来渗透传统文化给学生,将是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必要手段。

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三、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诗词浩瀚,许多古诗词作品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等。比如,《诗经》中蕴涵着古代爱情故事的结晶,可以通过对诗经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爱情故事。又如,李白的《九月十日》,是表现我国传统习俗重阳节的一首诗歌,通过对诗歌的品鉴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发展等等。这些诗歌给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和索引,因此,古诗词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的载体。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讲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优美的意境,并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读、写的过程中,使得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生中。在教学中,既要给小学生提一定的高要求,促使他们能更早地融入古诗词所包含的深刻的传统文化中,又得照顾到小学生自身的身体、心理发育特点,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古诗词。总而言之,要懂得因材施教,灵活应变,最终使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7(09).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7-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背诵的量和实施建议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量上,要求一至三学段学生共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在教学目标上,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要求。

教材是达到以上数量和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小语教材以课标为要求,在各年级古诗词编排上颇具匠心,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了古诗词中的精华,成为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对小学各年级的古诗词编排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选取数量适中,依学段有序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词61首(《青松》《长征》仍为古体诗),与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有41首吻合,既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又体现了编者的自主,二者有机结合。

61首古诗词,又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分阶段呈现,由易到难,第一学段,每册书安排了4~5首,第二、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类型上看,第一学段都为五言诗,到了三年级出现七言诗,到五年级以后才安排了律诗、词,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诗词主题鲜明,与同组教材保持一致

61首古诗词有写四时景色的,有描写儿童生活的,还有边塞诗、哲理诗、送别诗、爱国诗等,内容丰富多样,在单元的编排上又注意了与同组教材内容保持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为主题,选取的是古今中外爱国的人物、故事,这一单元编排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与《示儿》就与本单元的主题契合,和谐统一。

三、编排形式多样,创造性地多种呈现

(一)直接呈现

这是教材最为传统的呈现方式,教材几乎没有任何注释,但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底版,大幅生动的配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抓手,为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境创造了丰富的情境。

(二)“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所独创,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但愿人长久》以记叙的方式,描述了苏轼与弟弟的分别,中秋夜时思念弟弟而思绪万千,由埋怨而宽慰,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千古名词。

(三)融入课文

如《师恩难忘》一课,讲述了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将古诗意境描述成有趣的故事。这些古诗融入课文的安排,又不同于上面的“文包诗”,体现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学文中不知不觉就认识、理解、背诵下来。

(四)读读背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栏目,这个栏目重在让学生背诵积累成语、谚语、俗语、古今贤文、古诗词等,全册共安排17首,如《小池》《村居》《风》《竹石》等。只要求背诵积累,不要求精讲,有的还配有注释,供学生理解和记忆。

1.加强诵读,循序渐进。教材无论在量与难度上都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古诗词虽好,但不必贪多,循着教材的安排,将学生小学阶段的诵读量分解至各个学段,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学中,可淡化对诗意等的背诵,多在背诵古诗词、感悟诗情上花时间,在诵读、吟诵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2.根据难易,合理教学。古诗词,往往言浅而意深,看似简单的二三十个字中包含的意境深远,但一首诗放在小学、中学、大学所要达到的理解程度会因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以《寻隐者不遇》一诗为例,若在第一学段,安排学生会读、会背,体会诗人没有遇到隐者的失望心情即可,本诗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理解上就应有调整,可以在体会诗的意象和感受隐者形象上进行深入探究。

3.形式多样,吐故纳新。教学古诗一般有模式,但随着教材中古诗词呈现形式的不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如《英英学古诗》本身就是对话表演式的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就可以活泼一些。许多古诗均可入画、题诗,也可以与书法、绘画等结合起来。古诗词意境深远,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习“文包诗”等形式将古诗词写成文,也是高年级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兴趣与古诗词的编排有机结合,会找到许多教学形式,将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编者的匠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才可以不走偏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铺好路。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学习古诗词,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对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客观分析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手段,保证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着重于对古诗词朗读、背诵方面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往往教师强调让学生朗读、背诵、抄写,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背下古诗词的内容,却无法深层次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更不能体会到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淡薄。

2.以机械记忆学习模式为主

教师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老师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而古诗词中生僻字词、难以理解的内容较多,如果教师不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采取多样化、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就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

3.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很多教师仅讲解作者的背景、所处的年代、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往往教学中不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入挖掘,教学重点与新课改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仅讲解理论层面的内容,而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二、突破古诗词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1.采用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古诗词教学不能过于深奥,教学目标仅停留于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上,但是这一过程却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趣味性的教学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情境中,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为了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可在课前准备关于“庐山瀑布”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壮观的瀑布景观所吸引,此时教师再引出庐山瀑布所处的地理位置、瀑布的特征、李白作诗的背景等知识点,让学生对庐山瀑布充满兴趣和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与庐山瀑布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大有益处。

2.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与理解

我国古诗词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字优美、言简意赅,通过简单字词的组合,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因此古诗词的学习不应停留在字词表面,要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这样才能体现古诗词学习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中。首先,让学生朗诵古诗词,通过反复咀嚼字词意思,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美感;其次,教师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用词特色;再有,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意象,在了解古诗词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例如,在学习“咏柳”一课时,学生通过“万条垂下绿丝绦”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春风拂面、柳枝轻摇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学生通过朗读与背诵,也能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保证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小学生便于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中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古诗词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例如,在学习《清明》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介绍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情感等,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更利于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与记忆。

4.组织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

我国的古诗词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仅在课堂时间内学习古诗词,只能掌握皮毛,想要挖掘古诗词的精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组织有关古诗词学习的活动。例如,教师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鼓励学生课下自己朗读、背诵和理解;定期在班级或年级内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评定冠军并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鼓励学生多背诵古诗词、多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保障古诗词学习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自身着手,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古诗词情境的熏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感悟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8

古代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学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净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但是,传统古诗词“字字解释、句句过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倍感枯燥乏味、生涩难懂。在课堂上,我们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展现了文言诗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希望。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老师作为语文课的“总导演”,一定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演”好“开场白”。由于古诗词时间上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表达的不同意境设计不同导语,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描绘的意境和谐。导语的情绪色彩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积累运用,提高素养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的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描写与朋友的友谊时常运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学生在抒发壮志时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指导学生引用古诗文要做到“有感而发”,切忌“为引而引”。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不仅为学生交际与作文增添色彩,更是内化语言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重视文言诗词字、词训练

文言字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公开课中很难“出彩”,很多上公开课的教师都会淡化甚至绕过这个环节。然而,文言字词教学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学实践中,我们很明确文言字词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重要性、长期性。传统做法是在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小组讨论解决疑难,然后以多媒体课件出示注释加以勘误,最后用学生接力翻译的方式完成通篇文言翻译。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但是在很多简单句子翻译上浪费时间。如果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学生诵读文章时对不懂的字词采取个人查阅、小组合作解决,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学生提问,教师点拨。这种模式在实现师生互动中节省了课堂时间,但是对学生自身素质和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由于一般文言诗词篇幅比较短小,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采取言文合一模式进行字词教学:把疑难字词放在文章中进行理解,在师生共同快乐地品味诗词内容的过程中解决疑难字词。这样能避免枯燥地讲解疑难字词,使学生学习、品鉴古诗词的过程成为对古代文学艺术的享受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强化诵读,深厚文化底蕴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达到“气自华”的境界,必须强化学生的诵读。严格的背诵检查制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基本的管理法,如常用的“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法,教师负责课代表和一些“钉子户”的背诵,课代表负责小组长的背诵,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的背诵。其次,创设竞赛情境,奖励提前完成的背诵者,很多时候,笔者干脆在早读课上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名字写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营造良好的背诵氛围,提高整体背诵效率,最大限度地带动和促进后进生的诵读。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者,吟咏性情也”。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五、科学使用多媒体课件

适当的多媒体课件使用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再现情境,使诗词直观化,对学生理解诗词语言、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都有帮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古诗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审美情操,体会诗词语言的魅力。

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广大教师有共识,可以不同程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新课导入、字词释义、文章理解都可以设置多媒体教学。诚然,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诗词中抽象的,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再困难。

六、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诸如此类的错误在所难免。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9

一、诗文理论

胡应麟的诗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诗学著作《诗薮》中,现代学者认为《诗薮》是诗学批评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集大成之作。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诗文理论对戏曲小说研究的影响,现简述其主要诗论如下:

1.“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理论是胡应麟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诗薮》提出,诗体随时代而变化,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这些诗体出现在不同时代,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诗体,这就是“体以代变”。而诗体的格调、品级也会下降,胡应麟所说“格以代降”指诗体随时代变化而品级代降。按胡应麟这种观点,他推崇时代靠前的作品,越靠前越优秀。

2.注重文词

胡应麟对宋诗评价不高,认为“宋人专用意而废词”,就不如唐诗具有那种色泽神韵充溢其中的美。

宋人以道理言诗,不注重语言修饰,故胡应麟批评宋诗“专用意而废词”,缺少文采色泽,即使“根干屈盘,而绝无畅茂之象”,胡应麟认为宋诗和唐诗相比,声与色俱亡。可见,胡应麟非常重视诗歌由意象气韵表现出来的文采。

3.虚构

胡应麟认为诗歌是一种“假借立言”的创作,不可拘泥事实,如果一定苛求事实的真确,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论诗赋创作时,胡应麟批评了因拘泥事实而穿凿附会的曲士,楚辞汉赋本来是想象丰富的文学,其虚构性很强,子虚乌有,无计可寻,不能用真实性考查。

虚构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论诗赋时就注意到文学作品这个特点,虚构也是小说的文学特征,在这一点上,诗赋与小说有共同之处,所以胡应麟能提出关于小说虚构理论的一些精彩批评也就很自然了。

二、胡应麟诗文理论对其小说戏曲理论的影响

从胡应麟的诗文理论看,他常从作品的文学特征出发,比如,作品的情感特征、虚构性,注重文词的修饰,而反对理性对文学的束缚。这和他的小说批评也是一致的。他对小说也常从情感、虚构、语言这几个方面评价,如评价唐传奇“绰有情致”、“纪述多虚”、“藻绘可观”,批评宋小说“彩艳殊乏”。胡应麟很少从教化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而是从文学的特质出发。作为诗文理论家,其诗论难免会影响其戏曲小说的研究,比较直接的影响有:

1.将诗文理论直接运用于小说戏曲批评

“气韵”是古代文论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气”和“韵”是胡应麟诗文理论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如《诗薮》中提及“魏之气雄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气也。晋之词工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词也。宋之韵超于汉,然不及汉者,以其韵也。”又如,评林贞耀的诗:“先生之治诗才高而之以法,气厚而标之以韵,骨澹而永之以思,情与景适象与境。”有无“气韵”成为胡应麟评价诗文的一个标准。胡应麟将“气韵”这个诗文理论中的词汇用于《世说新语》的批评:“刘义庆《世说》十卷,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

2.通过诗文的风格判断小说作者

通过文体风格判断小说作者是胡应麟进行辨伪的一种方法,而这种辨伪方法是从诗文理论中借用过去的。胡应麟的辨体理论以“本色”为核心,认为诗体的形式、作者的风格都是相对固定的,胡应麟曾说:“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寻其本色,庶几当行。”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固定体制,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会有差别,也就是胡应麟所说的不同的“面目”,正是这种体制、风格之间的差别为文体辨别提供了标准。胡应麟曾批评郎瑛不辨诗文面目,才会误把《剪灯新话》的作者当成杨维祯,而杨维祯和《剪灯诗话》作者瞿佑诗风差别很大。

3.通过小说中诗歌水平的高低评价小说

胡应麟很关注小说戏曲中的诗歌,他评价唐传奇中的诗“诗词大率可喜”。因诗词不足论,“格律卑弱亡论”,胡应麟便称《剪灯新话》、《剪灯馀话》“鄙陋”:

若今传《新》、《馀》二话,则鄙陋之甚者也。二书骤读之类村学究小知声律者,不足当大雅一噱,夷考其人,实皆国朝名士手笔,《新话》则瞿广文宗吉,《馀话》则李方伯昌祺也。瞿,国初钱塘人,所著诗集、诗话今传,格律卑弱亡论,而才情缥缈,工语绝多,词尤婉缛,今诗词附见《新话》者亦绝不足言。

胡应麟又因《琵琶记》用韵与古韵不通,用字不雅而批评《琵琶记》“似村究声口”:

汪司马颇取此诗,谓《西厢》诗无一成语者,《琵琶》此首差可观,然“瑜”字与“姿”字古韵绝不通,又宋弘二语大似村究声口,仅胜王、关可耳。

由此可见,胡应麟对小说戏曲的批评常从诗词格律用字的角度去褒贬,诗词水平的高下成为胡应麟评判戏曲小说的标准。

4.文体尊卑

胡应麟诗论中的“格以代降”的观点也体现在小说批评中,如评《赵飞燕别集》“其文颇类东京,而末载梁武帝答昭仪化鼋事,盖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复补缀以传者也。第端临《通考》、渔仲《通志》并无此目,而文非宋所能,其间叙才数事多俊语,出伶玄右而淳质古健弗如”,在胡应麟看来“淳质古健”的作品只有汉人才能写出,宋代品格下降,宋人写不出汉人“淳质古健”的作品。

胡应麟“格以代降”的诗论让他对诗体之后出现的文学体裁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他认为词曲不如诗文重要,而且愈趋愈下,“汉文、唐诗、宋词、元曲,虽愈趋愈下,要为各极其工。然胜国诗文绝不足言,而虞、杨、范、揭皆赫史书,至乐府绝出古今,如王、关诸子,亡论生平履历,即字里若存若亡,故知词曲游艺之末途,非不朽之前著也”。胡应麟对词曲表现出极大蔑视,“然诗至于律,已属俳优,况小词艳曲乎?”此外,对创作传奇的作者评价也不高,“高则诚在胜国词人中似能以诗文见者,徒以传奇故并没之”,认为高则诚的诗文成就因为写作传奇的缘故而埋没,也就是认为诗文地位比传奇高。

胡应麟的这种文体有高下的观念和他崇尚古雅的复古文学思想有关系,他认为时代越靠前的文体越古雅,格以代降,随着诗体的俗化,离“风雅”的传统越来越远,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愈趋愈下,所以胡应麟对明代传奇评价也不高,认为它们“俚俗”,“本朝新、馀等话本出名流,以皆幻设而时益以俚俗,又在前数家下。”可见,胡应麟在品评文体时常流露出诗文理论中的崇尚风雅的复古思想。

胡应麟对小说的批评研究,多从小说本身的文学性,如文词特点、情感性、虚构性等多角度评价,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但作为明代诗文理论家,他又受时代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四库全书本).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明]王世贞.州四部稿(四库全书本).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古诗词是最难学的课程,古诗词是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一直是初中教师比较注重的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教学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甚至慢慢产生了厌恶古诗词之情,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关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教学,即使有的教师会培养学生学生古诗词的兴趣,但是教师本身没有对古诗词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是给学生朗读下古诗词,然后根据教案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讲解一下所学古诗词的读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据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词与文言文混为一谈,甚至根据文言文的教法即重点讲述句子的解释而不注重整体内容的解释来讲解古诗词,古诗词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表达,而不是单独诗句的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这一重点。

其次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在诗词讲解中遇到一些拟人或排比等手法时,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告诉学生这是拟人的手法,没有真正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加以分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最后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整体分析古诗词,而不是逐个诗句的讲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因此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引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按照教材上讲述,先带学生朗读古诗词,然后逐个分析诗词,最后再简单的告诉学生这篇古诗词用了什么手法就完成了一节古诗词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时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这句诗词体现了作者的博怀,却不进一步解释这句诗词为什么体现了作者的博怀,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到知识。临近考试时,部分教师会告诉学生哪部分古诗词是考试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古诗词失去了意义。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点代表,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表达方式主要以普通话为主,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学了也没有意义即在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又不会使用古诗词交流,很多学生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是靠死记硬背记住古诗词的,没有真正去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刚开始接触古诗词的时候由于之前从没接触过,感到新奇,于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古诗词。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默写古诗词,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便丧失了兴致,甚至慢慢开始产生厌恶之情,因为古诗词比较绕口不像普通话那么流畅,所以学生记起来不是很容易,部分教师没有设身为学生考虑,只注重结果如今天该默写的古诗词今天就必须默写完成,没有完成的学生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课后罚写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传输带,让学生快速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先给学生讲一些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即利用作者在写这篇古诗词的相关情感等穿插成一个小故事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古诗词,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诗词的背景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故事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培养学生古诗词朗读能力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要想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能力。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诗词中包含的情感所以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标准范读,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朗读诗词,其次让学生自由朗读,总结出自己不会读的地方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再进行分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即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再一起朗读古诗词。课后,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在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看一些古诗词朗读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中国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独有的意义与情感,其实古诗词就是用生动短暂的语言描绘的一幅美景,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境与思想。中学生要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没有很好的审美能力,但是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当分析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去想像园子里的景色,将美丽的春景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想像的景色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4.启发学生感受诗词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诗词,更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每篇古诗词都包含了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生活,往往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比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可以从诗词中读出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衷心,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启发,告诉学生要珍惜年轻时候的时光,不要等老了之后后悔自己没有珍惜时光。

5.教师提高自己的古诗词素养

古诗词不仅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古诗词不像其他科目那么通俗易懂,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古诗词素养。第一,在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仅要熟读教材中的古诗词还要并扩大自己的古诗词阅读数量,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熟练的为学生朗读古诗词并讲解古诗词的意思;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要做到充分了解诗词,并分析出诗人的写作情感与表达意境,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第三,教师还要积极的去了解现代诗歌,并与古诗词相对比,充分了解现代诗词与古代诗词的区别,增加自己对诗词的知识量,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方式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结论

古诗词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地位,古诗词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刚开始形成的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还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古诗词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11

古诗词是诉诸心灵的、内心精神世界的文学形式,是人类美好情感体验的结晶。它们是通过读者的感悟、咀嚼、体味、深思、积累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古诗词赏析作为语文考试的又一大亮点, 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头疼的。

新编《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要有意识地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要能灵活的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时代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在在西安市临潼区油槐初级中学校的教学经历,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目前中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学生古诗词现状尝,试在中学生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中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中学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其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理论的缺失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对其的鉴赏和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但这些研究大多在文学的层面上,对中学古一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连语文课程教材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具体化,理论界还缺乏研究"的结论。

2、现代中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赏析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多数中学生因阅读与积累太少,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阅读赏析时间不够充裕,阅读范围较为狭窄,阅读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被动, 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基本审美、想象能力和赏析方法, 难以感受其魅力,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词而排斥古诗词。学生感觉古诗词太难,理解不了,平时考练中古诗词鉴赏类题目得分较少,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任课教师在古诗词的讲授过程中也缺乏一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另外,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诵读都是影响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因素。

二、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1、以新课标为依据,及时转变对古诗词阅读观念

要改变现今古诗词课外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就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在思想上明确古诗词课外的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理解,陶冶学生美育情操,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尤其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走出新课标,树立大语文观念,而且要加大对阅读的宣传指导力度,向学生和学生家长提出具体的古典诗词课外阅读目标,使阅读的活动在中小学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教师应该从学生及学校实际出发,整合教学大纲

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也作了明确要求:“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内蕴,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现在的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授课对象大都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学生,与“80后”和“90后”的学生相比,生活和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自我意识比较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状况,再经过详细的调研之后才能结合新课标去制定教学大纲,与时俱进的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感觉教学能真正贴近自己的生活,能真正调动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自身的认知结构。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是把社会经验、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观念、情感、意志、习惯,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学习活动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下才能进行和完成。

4、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的古诗词阅读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兴趣和习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地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与肯定,所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很重要。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可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这样,学生赛得开心,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效果明显。

5、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名言名句,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古诗词中作者把万千心绪都凝聚其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不妨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篇12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图,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