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2-28 22:16:33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2-0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教学内容面临重大变革,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应将移动通信领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应用性[1,2]。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当前正在采用的技术产品以及标准规范有明确的认知;最后,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瞻性。实验教学中应该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很有发展前景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技术、新成果给予关注[3-5]。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移动通信实验往往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简单。这就使得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成为通信类专业课实验教学矛盾的突出体现者[5-7]。在立足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以关键技术和系统教学为基础,融合基本理论学习、关键(新型)技术仿真、通信系统实验、实用技术实训,逐步强化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的工程技能。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及现状

当前阶段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①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主要涉及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及衰落特征、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及传播模型、抗衰落技术。②移动通信中的基本调制技术:例如,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等。③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主要有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等问题。④现行的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系统、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标准等;⑤移动及无线通信中的新技术[8,9]。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2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钮心忻,杨义先.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6-20.

[2]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2.

[3]潘涛,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核心技术[J].通信技术,2002.

[4]赖玉强,王甲琛.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

[5]朱东照,罗建迪,等.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06-228.

[6]张书强,朱守中,金永杰.基于3G通信的软件无线电应用研究.测试测量技术,2008(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熊卿青,邓媛姬.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

[2]赵晗.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8)

[32]纪越峰等,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蒋同泽著.现代移动通信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5]百度及谷歌网站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哲.张正江.尹长川.乐光新B3G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电信工程与技术标准化2008,12

[2]孙常清.王琪琳.张佳麓B3G技术发展浅析电信科学2007,23(7)

[3]万屹.李扬B3G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电信网技术2006,1

[4]林辉B3G研究与标准化进展电信科学2007,23(9)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3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技术问世,它标志着世界领域内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自此,移动通信产业开始了迅猛的发展,该产业也成为了整个全球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与推动力。

移动通信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限可能,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新技术正日新月异出现在世界相关产业领域之内,技术也不在是独立的个体,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会与其他技术形成互动关系,并在紧密的联系当中相互促进发展,技术成本也伴随着这种互动性增加,且一项技术的寿命长度也越来越短。

因此,一项技术的生存规律与生存条件类似于自然界当中有机生命体,蕴含着一套自身的特有的“生存机制”,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生态学视角为研究切入点,将技术生态作为研究模板,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变做深入的探析。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技术生态

“技术生态”首先是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以Hannah与Freeman为代表,它们认为技术之间是以共存的模式为基本状态,在此过程中协同演化,单一的技术发展是离不开其他具有相关性的技术的影响,并且各种技术之间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作用的[1]。

技术生态,是以生态学视角为核心,从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分析视角,所以将技术生态学看作是利用基础生态学理论的方法论,来分析技术系统的内外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

(二)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从萌芽到发展,直至今天的成就可以总结为经历了生命周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已经相对成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整个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其成熟期,即所谓的S曲线的成熟阶段;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该项技术已经开始进入到了第四个发展阶段,即4G阶段,并在该领域内开始尝试与应用。

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中包括OFDM技术、IPv6技术、MIMO技术等等,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2]。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相关领域研究,也经历上述三个主要发展时期,第一代时,技术落后,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供给,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萌芽,第三代,在原来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并开始对4G技术进行尝试并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民众生活的必备品,将来它会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存在,移动通信技术也将会伴随着国家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技术生态系统

技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技术之间存在竞争、互惠共存以及寄生等复杂多变的关系。

技术生态系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多个组成部分,以技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根据辅助技术与核心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其中的辅助技术划分为竞争与共生技术,其中竞争技术是指,与核心与共生技术相竞争的技术,共生技术则是指与核心技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辅助技术。

技术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并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复杂与紧密的联系,技术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存在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移动通信技术分析

(一)演化路径分析

导致技术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作用力,另一种是外部作用力。

内部作用力是在竞争技术的的刺激与共生技术的促进下所产生的内部推动力量;外部作用力是在市场条件的要求下,其中还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多个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所产生的作用力[3]。以内外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为研究界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化路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核心技术元为核心,到核心技术的演变,再到共生技术出现,最后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系统,即组成核心技术的技术元,从产生到改进,不断的更新前进,组成核心技术,各个核心技术无法单独在技术环境当中长时间存在,由此单独的核心技术开始相互吸引形成共生技术与相应改进的核心技术相互兼容,以便更好的辅助新型核心技术,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环境。

第二,以竞争技术为开端,形成核心技术,并在不断吸引的过程中形成共生技术,并组成整体技术生态系统,即核心技术为了不使自身在竞争技术的激烈作用下而被取代,会不断的升级或改变,以此来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出现共生技术,并对生态技术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以共生技术为出发点,衍生出核心技术,将核心技术作为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相应的生态系统。即共生技术在演化时,核心技术为了适应共生技术,以更好的相互协调,自身也会不断的革新,由此影响整个技术生态系统的完善与演化。

(二)演化过程分析

首先,识别相关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将多址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分析该项技术的整个演化过程,再分析技术生态系统的相应演化过程以及核心技术对共生及竞争技术的影响。

其次,识别竞争技术是以识别相关共生技术为基础,此技术是提供类似服务与功能的他种类型技术。

最后,识别共生技术,此项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共生技术实现相应的功能发挥,或在此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用户增加价值的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初期使用频分多址技术,但因其本身缺点,包括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业务等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多址以及码分多址技术取代。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分多址与码分多址共存技术阶段,但其在通信的速度性、智能性等多个方也表现出了众多不足。虽然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解决先前技术的不足,但是其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4G技术还需要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多加考量与更新,以实现新的技术生态环境形成。

四、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本身的生存机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似,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相应技术的进步,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与融合。

“技术生态”理论的应用是在现有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相应技术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技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新型模式。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4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解梅,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02.

[3]宋文涛、罗汉文,移动通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4]何林娜,数字移动通信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6]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52-53.

[2]吕昌春,李林园.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平台竞争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16-20.

[3]刘文婷.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8):66-74.

[4]冯文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竞争均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5]张洁.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01)

[6]马云泽.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9(01)

[7]张平王卫东陶小峰《WCDMA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

[8]詹炳根,《工程建设监理》,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1997

[9]谢坚勋浅谈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接轨建设监理2004(2)

关于移动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实践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漆晨犧.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及管理发展策略[J].电信科学,2013(3):12-16.

[3]刘洁,王哲.基于大数据的电信运营商业务精确运营平台的构建化[J].电信科学,2015,29(3):22-26.

[4]张俊.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4):10-12.

[5]康波,刘胜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管理[J].电信科学,2013,29(3):32-35.

[6]谢华.大数据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4(1).

[7]夏磊.探巧大数据下的智能数据分析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

[8]侯优优,隋化严.网络优化中的大数据应用[J].互联网天地,2014(l):34-37.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59-01

一.4G移动通信技术介绍

4G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外语缩写。这种技术包含FDD-LTE和T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说,LTE只是3.9G,虽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所以,严格意义上它还没有达到4G的标准。4G是集3G与WLAN为一体,能够快速传输数据,比目前的家用4M宽带ADSL快25倍,同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除此之外,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4G均可以被部署,因此,4G有着很好的优越性。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尤其在移动网络数据的传输方面,已成功实现了图像、视频和语音的高速传输。总的来说,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晚,和国际最尖端的技术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随着工信部对4G牌照的发放,我国4G发展也相当迅速,由此可看出人们对4G的需求。以下为我出搜集到的截止去年10月份关于我国4G用户发展数据(表1,图1,图2):

截止2014年10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2.8亿,3G/4G用户占总份额的44%。移动、电信、联通用户规模分别占整个市场的63%、14%、23%。

中国移动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月净增移动用户232.3万户,总数达8.01亿户,突破8亿。其中3G用户总数2.43亿户,月降157.1万户。4G用户累计达5445万户,较上月增长1350.1万户。由此可见,移动资源倾斜4G,套餐一体化,3G已在用户层面彻底短路,4G网络已超3G但仍需加快建设,否则回落2G影响用户体验。

中国电信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10月移动用户数增126万,累计达1.8283亿户;3G用户数增210万,累计达1.1461亿。相较移动,4G发展相对缓慢。

中国联通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移动用户达到2.97747亿,当月增67.7万,其中3G&4G用户达到1.46859亿,当月增114.9万,GSM用户达到1.50888亿,当月减47.2万。

由此可见,联通的4G融合测试并未打动3G&4G用户增长。

三、4G时代网络通信技术革新之对策

3.1 加快4G网络建设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4G网络在联通、电信建设中仍未完全铺展开来。所以,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加快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到2015年底,全国设区市城区和部分有条件的非设区市城区80%以上家庭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光纤接入能力,50%以上设区市城区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建成4G基站超过130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地区网络深度覆盖,4G用户超过3亿户。除此之外,还要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3.2 降低流量费用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流量资费较高,如移动1G流量包需70元,超出平民可接受的范围。所以需政府推动电信企业降低网费,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将具备网络条件的4Mbps以下铜缆用户接入速率免费提升到4Mbps―8Mbps,下调百兆光纤接入网费,更多让利于民。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性价比。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指导电信企业完善流量提醒服务,让广大用户用得安心、实惠。

3.3 支持新技术、新业务发展

除上述之外,政府需支持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研究,把握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三、结论

总之,我们需把握好4G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4G通信技术的对服务设备的各个方面要求,为促进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达到成熟的通信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为国家繁荣新局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14):16.

[2] 陈立伟,王薇.浅谈4G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3,(19):151-152.

[3] 卢学燕.浅谈4G无线通信网络[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33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6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进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科技论文。旅行社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旅行社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旅行社信息化是以旅行社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为战略资源,以人力资源及相应的组织模式为内容,大幅度提高旅行社信息服务能力,以增强旅行社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科技论文。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例如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和饭店的预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主要存在于操作层面,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科技论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重视是在互联网(Internet)以及3w(WorldWild Web),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起来之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3w成为了互联网上成长最快的领域。基于互联网的3w技术集合了媒体、电信和信息技术,可以传输文本数据、图表、图片和声音,增加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为有效地、实时地、适时地交换产品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3w的广泛应用对旅游业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信息化对旅行社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旅行社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信息化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电子商务,还有很多近些年出现的高新技术同样也可以应用在旅行社的发展中,使旅行社更好的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

现代信息技术是20世纪载入史册的重大科学成就,也是当代最具代表的新生产力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其前沿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息技术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近几年,信息技术的成果有很多,而移动商务和网络电视是其中较典型的例子。

1.移动商务

因特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便成了移动商务。在欧洲和日本,用户已经对手机购票产生了一定兴趣。停车场、公交车、电影院和剧院是手机购票的主要领域。在韩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购买地铁车票、进行汇款等服务。移动通信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习惯。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测,进入2010年,通过手机购票将是最主要的零售种类,其收入将达到390亿美元,而全球移动商务的收入则会达到88亿美元。面对一连串的预测数据和和当前厂商频繁的市场活动,一种现象正在凸现——移动商务即将沸腾。

2.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基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提供电视收看节目。接收终端包括两种:一是PC,一是传统的电视机。如果采用PC收看只需要接入互联网即可。但如果使用电视机收看,则需要额外安装一种IP机顶盒,接受来自互联网的电视节目。它的基本功能是让观众能在网上收看实时电视以及选择收看大量的电视节目。

三、新技术在旅行社中应用的设想

各种高新技术只有被应用到实际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对于移动通信和网络电视在旅行社中的应用,作者分别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设想。

1.移动通信在旅行社中的应用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57-05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从电子学习(E-learning)逐步发展而来,借助于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将来终身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移动学习进行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都开展了移动教育或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11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开始逐步在国内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图书馆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及相关学习资源,对移动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支持。

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多种,其基本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开展的自由学习过程。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不仅具有远程教育的优势,它还可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零散分布的时间与学习资源,同时它还具有真实性、灵活性、交互性、个性化、情境智能等新特点,更符合当前学习社会发展的需求。借助3G网络,移动学习实现了地理位置分离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互的逻辑相连,方便他们随时进行交流与协作,因此具有交流讨论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基于3G的移动终端,如3G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兴起,以及3G网络的逐渐普及,为学习者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不复存在,3G网络环境下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必将给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图书馆对移动学习支持的理论依据

1.1 移动通信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3G移动网络的发展,给图书馆的服务提升提供了契机,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为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提供各种不受时间、地理位置限制的服务。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4 年,随着用户对信息利用习惯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构建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力图融入到读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中[1],其服务也从开始单一的依靠短信和1G、2G网络为主的模式逐渐向WAP网站服务模式转变,并逐渐开始了对移动学习的支持。3G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快捷与全面;图书馆可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存储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贴身服务、手机提醒、个性信息推送;可以支持开通移动博客的服务及实现馆藏资源定位、视频点播和视频咨询服务等。特别地,图书馆可以开展对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

1.2 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图书馆借助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功能并实现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进而对移动学习加以支持,是必要且可行的。

(1)据有关调查,手机作为通信工具,在高校中的普及率很高,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0.8%的学生有2部手机[2], 3G时代手机QQ、微信、手机上网等应用逐渐成为手机的普遍功能,这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支持移动学习的3G设备不仅包括3G智能手机,还包括支持3G的其它移动设备,如PDA(掌上电脑)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MP4等,拥有这些设备的大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多数图书馆已经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若能整合各学科学习项目的信息资源,进而建立各学科的学习目录和学习资源供用户使用,充分满足移动用户的信息检索要求和个性化需求[3],则可以较容易构建移动学习平台,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4)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3G时代,网络带宽及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系统的灵活性和实时性有了很大的提高,3G 网络的高速性可满足移动学习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还可满足视频点播和可视电话的带宽需求。

1.3 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支持移动学习应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情境认知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为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国内外开展移动学习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4]。

非正式学习重视的是学习的泛在性,这也说明非正式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据统计,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中大约75%~80%是通过非课堂的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在任何空闲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通信过程的本质就是不断接受新的信息的过程,也即是一个非正式学习的过程[5]。移动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传统教室外开展学习活动,可以让学习者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与别人交流讨论,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情境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结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所处的环境和在交流中创设的环境。人们在进行移动学习的时候,不再是按照单一课程进行学习,而是从一个主题直接跳到另外一个主题,也即是从一个情境到另外一个情境,这样就和原先的课堂教室教学的那种情境固定的形式有了本质的区别;同时,课堂也不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所在的教室,我们可以采用QQ、移动博客等通信软件为其建立更广阔的学习情境;同时,我们还可以为我们接受的信息标记上相应的链接。这样,我们可以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为课堂创造出更复杂、更广泛、也更分散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已有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建构相互之间交流的模式,提出新的想法或概念,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3G网络环境及移动终端设备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种移动的学习环境,借助移动学习的优势,学习者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可以选择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充分体现出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特点。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有很多,基于对以上三种理论的分析,图书馆可以将其应用到基于现有的WAP标准并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和查询的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中,为移动学习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支持服务。

2 3G时代图书馆支持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

2.1 传统的移动学习模式

传统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但由于通信网络带宽有限,所以仅仅是基于短消息的模式,通信数据少,文字描述简单,教师和学生通过短消息交互非常不便[6]。在3G技术兴起以前,移动学习主要有基于短信服务和基于信息浏览两种模式。

2.1.1 基于SMS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短信的发展包括两种模式:SMS短消息业务和MMS简单多媒体消息业务。这两种模式适用范围广,只要有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设备均可实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随时随地便捷使用且可操作性强等实用特点,实现了一定的移动学习功能。

2.1.2 基于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移动通信协议。3G技术成熟以前,传统的2G手机上网跟使用电脑上网存在一定差别。由于一些WAP手机内存小、屏幕小及2G数据业务基本上以窄带字符型业务为主,使得传统的WAP手机上显示的网页内容主要是文字和一些较简单的图片。用户可接收发送电子邮件、浏览网页;但是更复杂的网络服务,如在线观看视频和接收音频,传统2G网络的带宽就不能达到要求了,因此该学习模式受到信息通道狭窄,移动设备自身缺陷等问题的制约。不过随着3G技术的普及,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

2.2 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

3G时代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可以更好地结合,使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得以优化,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基于短信的移动学习的信息量,通过视音频提高交互效果,提高了基于WAP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的访问速度[7]。3G技术使得实现和推广基于视频点播、基于多媒体邮件和基于微信、二维码等的移动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移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2.1 基于3G移动多媒体邮件的移动学习

3G移动多媒体邮件业务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改变移动学习主要依靠短信通信的现状。学习者可以使用手机与其它手机或者电子邮件服务器之间进行互相传递邮件,而传播的内容除了文字外,还支持声音、图象等多媒体信息。

利用3G网络支持的移动多媒体邮件业务,学习者开展的移动学习方式相比以前以文本为主要内容的短信息方式,优势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和现有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兼容,使用方便;适于移动学习者之间大容量学习资源的传递;重要的一点,多媒体信息可以在传递中使用协议对文件(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格式自动进行转换,使之适合在不同终端设备上播放和显示。

2.2.2 基于3G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3G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包括视频通话、视频点播和视频下载三种。依靠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点播教学视频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松地完成从传统的文字、图片点播向音频、视频点播的跨越。

为了增加学习者视频音频移动学习的体验,基于此种学习模式,图书馆的移动学习平台中应当优化和建设一些高质量的适合移动学习者的点片状教学资源, 并多开发适合各种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充分利用3G高速传输、高带宽的优势支持移动学习的自由开展。

3G 网络的普及使得视频学习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通过3G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或下载视频,与传统的电视教育节目和基于有线网络的网上教育节目相比,具有更强的灵动性,便捷性,更适合于想要随时上网、随意学习的学习人群。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同时还有一定的交互性,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更多自由的时间丰富自我,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8]。

2.2.3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为3G智能手机推出的通过网络可以迅速发送文本、图片、语音通话留言、视频,同时支持多人群聊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截至2011 年11 月底,微信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微信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微信还推动了人们沟通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借助于微信,人们不再局限于网络环境下PC计算机上网, 不局限于电话、QQ、飞信等及时通讯工具,也不局限于人人、微博等社交信息平台。

微信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用户只需通过3G或WiFi 即可与好友及时交流与沟通。它的出现和普及给在3G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通过微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有了突发的问题和对某观点的看法,学习者就可以及时地发出信息。同时,借助微信点到点和点到多点通信方式的支持,图书馆可以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构建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通过微信圈子和解答问题,还可以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体会,进而提高移动学习的效果。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将因其随时随地的特性和个性化的优势,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见图1)。

2.2.4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

Twitter是微博客和网络社交平台结合较成功的产物,是即时通信软件的一种。通过Twitter用户可以便捷地和接受消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当前状态通过短信传至无线终端或者Twitter平台支持的IM工具等。相比其他移动学习模式,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优势:

(1)Twitter拥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和学习资源,它把社交网络平台、实时查找和分享链接组合在一起,图书馆和师生可以通过它信息和学习资源,同时学习者通过twitter可以及时地浏览信息、下载资源,这种及时性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

(2)Twitter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师生可以通过twitter及时互动交流,在课堂下营造一种虚拟课堂的氛围,更好地提高移动学习的效率。

(3)Twitter提供开源的代码给有需要的学习者,这不仅方便了技术研究者,也为自己的技术更新和再次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有更广泛和灵活的应用前景。

2.2.5 基于手机二维码扫描的移动学习模式

手机二维码技术是指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作为载体展开的编码、译码、识别、被识别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快速便捷地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资料交换,省去了在手机上输入URL网址的繁琐过程[9]。当前3G网络环境下,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制作成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扫描识别的二维码链接,不仅可以方便读者自由地开展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与检索效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开展移动学习还将大大提升学习者移动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图书馆将以原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为基础,通过构建移动学习平台更好地支持3G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移动学习模式,更好地提供多媒体传播服务,通过图书馆移动微博、微信、二维码、Twitter等信息服务方式,缩短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时间,提高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移动资源并进行自由方便的学习。3G 时代图书馆要继续发挥其基本职能,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更好地服务广大有需求的各类学习者。

3 3G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移动学习平台系统构建及技术支持

3.1 系统构建原则

图书馆移动学习平台是指图书馆在无线通信网络环境下支持用户移动学习的软硬件系统。在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移动接入设备的性能、学习用户时间分散及地理位置变动等特点,采用如下建设原则:

(1)信息资源的建设要适合移动学习的需要,要对学习资源按知识点进行有效组织;

(2)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移动学习资源。如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选用;

(3)建设的移动学习平台要支持前面讨论的各种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

(4)平台建设要求硬件系统稳定,软件界面良好,适合用户及时接入和使用,同时用户界面要简洁,方便用户操作。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与其它系统的通信接口及与4G网络相兼容。

3.2 系统整体架构

图书馆基于3G网络环境,在现有网络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以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速网络技术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作为教学双方的必要补充。

3G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的建立,可以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并开展分布式学习的实践等。

为此,笔者提出一个B/S结构的适用图书馆建设的基于3G网络的移动学习支持系统架构图(见图2),该系统与原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实现上述提出的七种移动学习模式,共同为移动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

3.3 系统功能架构

图书馆建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服务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学习支持服务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知识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见图3)。它们是移动学习平台软件系统的重要构成。

3.4 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相关技术

图书馆进行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WAP2.0、.net+IIS+MSSQL、3G移动通信、 WML语言、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等等。

图书馆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中,要合理和综合利用以上各类技术,保证系统建设的有效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扩充性,为移动学习设计一个适合的学习平台并为其提供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 结语

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当代教育科技相融合的产物,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3G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3G视频、移动微博、微信、Twitter等应用的传播速度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图书馆将3G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资源建设中,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文献、视频、即时信息等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在将来,图书馆需要进一步研究3G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移动模式学习,更好地提供资源、传播资源,缩短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时间,提高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为学习者创设真正意义的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建立提供支持,最终使移动学习逐渐发展成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参考文献:

[1]袁辉,杨新涯,王宁,等.移动图书馆的实践与展望——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6):66-70.

[2]王伟,钟绍春,吕森林. 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0,(9):81-86.

[3]Jim Hahn. Mobile 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ian[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08,(3): 272-288.

[4]叶成林,徐福荫. 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 2004,(3):23-26.

[5]魏洪伟,邸佳奇,孙惠.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135-141.

[6]薛庆吉.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运用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7]傅钢善,李婷. 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4):106-111.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69-02

一 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移动通信的功能、传输速率和通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新型的通信技术作保证,于是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亦有称后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在发展之中。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OFDM和MIMO为关键技术。

受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现有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虽然有《移动通信》课程,但是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以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移动通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技术,路径衰落和损耗,均衡、分集合并和交织技术,蜂窝网的基本概念,无线通信多址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其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只有两个课时,且是简单介绍新型调制解调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多层网络结构技术等,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目前学校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出发,探讨如何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二 MIMO技术原理

如何提供高数据速率、高服务质量的传输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挑战。频谱资源的匮乏和传播环境引起的衰落和干扰需要我们采取响应的措施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传输的可靠性。MIMO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需要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

MIMO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空分复用;空间分集;波束成型和预编码。MIMO信道模型,见右图。

但MIMO的实施需要一定条件,即不同天线间信道衰落需要相互独立。为了达到这一条件,相邻天线之间间隔需要足够大。一般来说,基站端天线之间距离要大于10倍信号波长,移动终端天线之间需大于0.5倍信号波长。第四代移动通信信号频率大概位于1.2~1.8GHz之间,波长大约为0.17~0.25米之间。那么要在小小的手机上设置多根距离0.1米以上的天线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便有了协作MIMO技术。协作MIMO技术指的是多个只有一根天线的移动终端之间的协作通信,达到多发多收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产生一个虚拟MIMO系统来获得发分集增益。

三 结合教学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拥有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的整套运营设备,包括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处理设备、语音和数据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光传输设备和WCDMA终端设备。并且拥有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的师资力量,在开设了双语教学的《移动通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平台上开设了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我们可以对WCDMA手机终端做软硬件的升级,设置一中间客户机,该中间客户机可以被设置在一个通过互联网协议网络与发起客户机通信连接的服务器中。可以确定一个与指定用户相关的移动设备。在中间客户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会话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实现。通过使用中间客户机作为通信中介,可以在发起客户机与移动设备之间传送至少一个协作消息。这样可达到一发多收或多发一收的效果。

下一步再升级基站天线,架设两根基站天线,并做级联升级。分别采用STBC和BLAST两种空时分组方案,比较系统的性能指数。在软硬件的升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既可以让教师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协作MIMO技术,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在课时方面,可以在目前《移动通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到4学时,实验增加到2学时,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增加协作MIMO技术的实验8学时。

四 结论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培训的课程,探讨了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MIMO

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把最前沿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0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4-0057-12;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与格莱珉银行信托基金联合开展格莱珉的中国项目,向中国贫困居民提供小额信贷;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亿元;2011年6月成立重庆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筹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的金融服务;2014年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功能,2015年4月,数据余额宝“全球第二”规模逆市增千亿。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但使百度、腾讯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动,就连平安集团等传统金融企业也在尝试加入网络金融行业。过去银行是货币的结算中心,掌控着客户的清算记录,但是在网络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取代了银行的结算中心地位,掌控着人们资金流动的清算记录,据此做出一系列深度的数据挖掘展开的金融业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正遭受着存款较大分流、传统信贷规模增速受阻、利润空间收窄等的巨大影响。当然,传统银行业对此已经充满警惕,因为互联网金融蚕食的正是它们的利益,那么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利益的继续瓜分?

从现有的文献看,针对网络金融与传统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分析的文章很少,并且在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立足上述问题,指出线下零售的移动支付领域才是传统银行跟互联网金融公司未来真正展开大决战的地方,如果传统银行业在线下零售领域被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二维码、NFC手机等移动结算技术打败,等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把传统银行的线上、线下零售清算业务全部取代,传统银行业就失去了在中国的所有零售领域。而网络金融服务将依托于强大的大数据挖掘功能,通过提供比传统银行更低的利率取得竞争优势,来进一步蚕食传统银行业在生产领域的业务,这样传统银行业的萎缩就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通过调查人们在购物中对移动支付的选择倾向获得样本数据,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实证研究了线下购物中人们在传统移动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这两种选择的因素。最终,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兴移动支付技术在现有的线下零售端被接纳的情况。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预测在网络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为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在现有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文献中,主要应用的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

在过去,多数学者针对移动支付技术被接受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及其扩展模型。Davis(1989)借助理理论,针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意愿最早提出与应用技术采纳理论模型(TAM)。该模型中Davis提出顾客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受五个因素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使用态度和实际使用。[1]我国对技术采纳模型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被学术界重视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徐博艺、高平等,总结出技术采纳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并将其发展划为3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然后对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4个方面的总结: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技术采纳模型、对技术采纳模型具有外部影响的研究、对于技术采纳模型内部影响的研究和技术采纳模型的跨文化研究;最终,建立了TTF和TMA的整合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中的ERP的影响因素。[2][3]汪雪芬、徐博艺等提出了企业接受行为受到隐私权保护、信息产权保护和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这一成果使技术采纳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于信息道德因素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采纳模型。[4]

扩展技术采纳模型(TAM2)是Venkatesh&Davis(2000)在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将效价理论、主观规范等纳入其中。对于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是在扩展的技术接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移动支付的特性加入了成本、移动性和方便性等因素。[5][6][7][8][9][10][11][12]香港理工大学的王玮对技术采纳模型、理和计划行为理论这三个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论述并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研究的方向。KIM(2007)[13]认为传统的技术采纳模型对那些新的信息技术的解释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过去,信息技术的接纳大多是组织情景下的强制使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是由组织承担的。但是在现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接纳情形中,产生的费用和风险都是由个人承担的,因为这是一种个人自愿的技术采纳行为。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用户在此过程中在接纳了移动支付技术和享受移动技术的同时,还要承担其风险和费用。[14]基于此种观点,KIM(2009)在消费者的即时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行为中引入了效价理论。由此,客户在对移动支付采纳的过程中会受到效价理论中正向和负向因素的影响。[15]Schierz等(2010)在传统技术采纳模型的基础上拓展出用于移动支付技术的接受理论模型,并指出,用户态度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移动性等因素影响用户接受移动技术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16]Lin(2011)把技术准备这一因素加入技术采纳模型中,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准备对电子技术服务的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7]

(二)其他理论

Ajzen(1991)引入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用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他认为主观信念和行为信念通过行为意愿来决定人们的行为。[18]创新扩散理论(IDT)中所包括的影响客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有:相对优势、自我形象、可试用性等多个因素。[19]而这一理论中的自我形象与相对优势这两个因素分别测量了移动支付使用过程中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是由Homans提出的,他在这一理论中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可视为一种交换行为,人们在交换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甚至也是一种交换关系。Blau在Homans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得出,人们会对某项活动或是个人那里得到的潜在利益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与其他的一些活动和人进行比较,最终会选择能够获得利益最大化的那项活动或者个人。清华大学的张楠、陈国清等从行为建模的角度对信息技术采纳模型进行了研究,指出应用研究方向、动态研究方向、组织研究方向和跨文化研究方向是未来对技术采纳模型研究的新型研究方向。[20]

从目前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结果看,对技术采纳理论的研究利用技术采纳模型最为普遍,而对其他的各种理论的应用相对少一些,但无论以何种理论为依据,都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交换理论为基础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的接纳的研究更少,而且在模型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在以往利用交换理论对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研究的基础上,将第三方线上支付经历和使用经验这两个变量分别设为一阶调节变量和二阶调节变量建立模型,研究在以交换理论和效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的模型中,对移动支付技术接纳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得出的结果,分析移动支付技术被接纳的可能性。

三、理论假设及模型设计

本文以社会学以及心理学中的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和效价理论作为研究移动支付发生的理论基础。交换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人与移动支付系统的交互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对移动支付方式接受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社会环境以及系统这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共同影响着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两个因素。这里将效价理论引入模型之中。效价理论是根据理性认知的消费者决策理论,从正、负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行为。因此,用效价理论来对交易模型理论中的得失的变量进行设定是非常合适的。Peter等(1975)利用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来测量感知的正效用和感知的负效用。[21]这是由于具备正、负两个方面的考虑,效价理论非常适合用于交换理论中对得失变量的解释和设定。最终,根据交换理论通过衡量感知收益和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手段的选择进行决策。

(一)个性特征

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我们设定个体特征这一影响因素由个体创新和知识两个构念所构成[22][23],这两个构念在过去对信息系统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构念。

Yi等(2006)指出高个体创新性的个体更加喜欢接纳和尝试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更积极地利用新的技术来应对高的不确定情况;同时发现,网上购物行为与个体创新存在着正向的相关性。[24]所以,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2:个人创新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Wortman(1975)提出,知识是感知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25]Klobas(2000)通过研究得出,使用互联网的额外知识可能会影响用户对网络的使用。[2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用户所掌握的第三方平台移动支付的知识越多,对其感知控制和获得利益的评估就越高,就会增加用户的感知收益、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4:用户的第三方平台支付的知识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二)系统因素

在过去对信息技术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基于技术采纳理论(TAM)还是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系统因素都作为外在的因素被引入各模型之中,其中Xu等(2006)最先提出技术的方便性是移动商务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7]兼容性是指现有的行为方式、以往的经验以及价值观三者与使用新技术的一致程度。移动性是指在移动网络的覆盖区域内,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支付或交易。易操作性是指移动支付的过程步骤、订单修改等都简单方便。Lei-da Chen(2008)[28]认为感知易用性、移动性和兼容性等因素都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起到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将兼容性、移动性和易操作性归结为已给变量――方便性,并提出以下假设。

H5: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H6: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方便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风险负相关。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安全性必然变为移动支付手段被人们接受的重要阻碍因素。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是指数据安全、商品安全、协议安全以及法律安全等。Lim(2008)认为安全阐述对用户的感知风险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所以客户在不了解所做交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是很难接受移动支付技术的。[29]因此我们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包括:交易程序、技术保护和安全阐述三方面的安全性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设。

H7:第三方平台支付的安全性与线下零售消费过程中使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关。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1

第三代移动通信,也就是现代生活中常提及的3G网络,这是继模拟语音和数字语音两代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代通信。相对于前两种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能够处理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还能够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网页浏览等多种信息服务,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必然趋势。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问题

首先,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备了强大的功能,能够通过无线网络等方式,实现有效的语音和信息通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无线网络的密码保护比较简单,一旦被解码,就容易出现被窃听等问题,导致个人重要信息外露,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在无线范围之内,如果存在密码共享,在共享范围之内,整个网络的流量就能够被任何人分析、监控甚至改变,如果进行流量分流更改,就会引发部分设备能够获取更多的流量,而其它设备则获取相对较少的流量。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防范对策

1.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孔子,用第三代移动通信进行犯罪活动。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设。以此来对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进行犯罪活动的不法分子进行制裁,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使我们第三代移动通信能够有一个更加合法的环境,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从而让人们能够放心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2.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的技术研究。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黑客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病毒也在不断出现。因此,为了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研究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以保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有着更为优秀的防御各种病毒的软件,能够对那些过期的病毒防御软件进行升级,以确保人们能够安全地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

3.加强个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第三代移动通信虽然能够是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加强个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安全重要的认识。我们要遵守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明合法地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去浏览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一些非法软件,这样可以避免被病毒入侵,导致电脑崩溃,从而避免个人信息被盗。我们要合法地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受利益的蒙蔽,而去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做一些违法违纪的事。

此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学习,了解必要的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技术,从而利用最新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和软件,来预防网络病毒和木马的入侵,从而很好地保证自己的网络信息的安全。这样才能够安全、放心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让他更加便利我们的生活。

三、总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地被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更及时的了解社会信息,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并不是那么完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第三代移动通信,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安全的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2

一、概述

1、5G通信技术的含义。在本文中所论及的5G实质上是英文单词fifth-generation的简称,这个英语单词用汉字翻译过来的意思即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我们现在最常用的4G网络相比较,5G网络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全新的创造和发明。其本质是对2、3、4G网络的严谨,只是在现有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从而提升其使用体验。据数据表明,如果要用网速来衡量5G网络的作用的话,其最高峰的网速是我们当前使用的4G网络的高峰值的一百余倍。可见在网速体验方面带给人们的惊奇感。2、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说到5G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简单的方面来说,可以说其仍未上市。早在2013年,韩国就宣布已经掌握了5G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要素,预计在2020年推向商业化,由此可见,5G通信技术现在仍然处于研发阶段。在2016年11月,美国举行了第87次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推行了极化码方案,并且在各国进行论断以后,中国的这一方案入选了5G网络技术的国际标准,这就意味着,我国打破了传统的国外高通、因特尔等电商对于国际通信标准制定的垄断,是我国通信行业跨越性的提升。而对于中国来说,5G技术意味着我国在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尽管如此,5G通信技术仍然处在上升阶段,我国仍需要进行不断地努力。

二、5G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各国会不断加紧研发进程。由于5G移动通信技术属于一个新的通信领域,各国均未进行公开发行,因此,在国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的趋势。虽然根据各国自己说法的不同,部分国家似乎已经掌握了5G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技术而言,都具有优化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当前具有还是不具有5G网络开发技术的国家,都会加大对于5G通信技术的研发进程,并且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取在通信这一方面的国际地位,或者想利用自己国家5G网络的优先或者是更优化的网络体验,来为国家谋取商机和利益。因此,从5G技术发行之前这一段时间来说,其发展趋势必然是各国都会不断地加紧其研发进程,并希望以此获取国际关注度并增长实力。2、性能会不断得以优化。从当前对于5G技术的研究进程乃至设想而言。5G通讯技术的发行带给人们的将会是与4G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由现在对5G通信技术的了解可以得知,5G移动通信网络与4G移动通信网络相比具有更加快速的特点,这一点上文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此处就不再赘述。除此之外,5G网络相比4G网络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化性。例如,5G网络较4G网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在4G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掉线等现象,但是5G网络就对这一现象机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增加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5G通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技术还具有低能耗的特点,尽可能地节约网络能耗。当然,人们的追求远不可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在5G通信技术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性能会不断被优化直至被取代。3、用户会不断增多。结合4G通信技术刚发行的时候的特点,笔者推断,5G移动通信技术一经发行,其将具有较4G通信技术更多的用户。原因有以下这两个: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通讯设备的使用者也就会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使用5G通讯技术的人绝对数量会不断增多;另一个方面,则是相对于传统的4G通讯技术而言的。根据上文的描述可以得出,5G通讯技术较之4G通信技术具有很大的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其便捷度还是稳定度都必将驱使移动该设备的用户选择5G通讯网络。但是,在这其中存在一个矛盾,那就是WiFi网络的普及,也有可能对本文的推断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总结

总的来说,5G移动通讯技术作为移动通信方面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技术,其发展潜力势必是十分可观的,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具有绝对的优势,而这一点也是支撑本文所有观点的主要原因。但是,虽然5G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我们在通信方面的研究不能就此而止,而应当进一步地进行通信技术的研究以获得更便捷的通讯。

参考文献

[1]刘平.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8):27-28.

[2]何志刚.论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6,(18):106-107.

[3]刘琼芳.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6,(07):13-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