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1-03 15:08:37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

紧紧围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加快生态瑞昌、绿色瑞昌发展步伐,按照“产业化发展、园林化建设”的要求,做到“五坚持五结合”,统筹山上绿化与山下绿化,实施造林6.29万亩,其中山上造林4万亩,山上造林2.29万亩;实施整地6万亩,其中山上整地2万亩,山下整地4万亩,圆满完成了年度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

1、坚持高位推进,做到组织保障与资金、技术保障相结合。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XX年,我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造林绿化工作,专题部署造林绿化,市委书记、市长亲自部署工作,亲自检查调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快速跟进,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狠抓落实,认真做好份内之事,为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确保了工程高速运转、快速推进。二是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市财政投入经费500万元通道绿化专项经费,用于购买通道绿化苗木、支付通道绿化租地和开沟等工程建设费用,确保了有钱办事。三是严格把关,狠抓质量。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干部职工深入到村组,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城建、交通、国土、农业、公路等部门坚持重心下移,深入造林责任地段,做好租地服务、组织实施整地和造林工作。切实推行“四大一深”操作法,严格造林操作规程,确保了造林质量。

2、坚持突出亮点,做主干道绿化与两侧可视村庄绿化、荒山绿化相结合。对照国省道两旁5-10米、县乡道3-5米、通村公路1米的绿化标准,全力做好补植工作。今年确保全面完成已硬化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绿化,推进主干道两侧可视1公里范围内的集镇、村庄及荒山造林绿化,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达到绿化标准。落实责任主体,国道、省道的绿化由公路部门负责,县、乡、村道绿化由交通部门负责,集镇绿化由乡镇政府负责,村庄绿化由新村办负责,荒山造林由林业部门负责,明确造林责任主体,并在技术保障、资金筹措、人力安排上一包到底,跟踪落实。全市主干通道及两侧可视村庄、荒山绿化规划造林2万亩,占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总任务的三分之一。

3、坚持创新机制,做到企业造林、大户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把推进林地流转作为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开展政策宣传、利弊分析,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林地流转给企业和大户造林,办好林地流转手续,签订合同。截止目前,全市13个有林地流转任务的乡镇完成林地面积流转5万亩,解决了农民“有地无钱”与企业和大户“有钱无地”的矛盾,为推进企业造林和大户造林创造了条件。截止目前,参与林业建设的企业和大户达40余家,其中1000亩以上的造林企业和大户有9家,特别是江西省丰林公司建设光皮树基地达3万余亩,3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企业和大户有29家,XX年完成新造林3万余亩。

4、坚持产业化发展,做到注重生态效益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选择经济效益好、生长周期短的树种作为造林苗木,有效调整了林业种植结构,提高了林农经济效益,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荒山造林以种植光皮树、湿地松、油茶、杉木为主。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主要种植杨树,目前,全市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1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杨树林基地有6个;生物森林防火隔离带以油茶为主树种,完成油茶造林1万亩。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2

1.1.1国际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1],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如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与它通过各种方式开发人才资源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在的人均培训教育经费比日本高42%,而在校大学生的人均经费为日本的3.5倍。目前,美国有72.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平均10000名就业者中就有66名科学家和工程师[2]。

1.1.2国内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科学基础。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把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必须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其后又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要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上升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找到了好的形式和途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以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2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及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是指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人力资源是由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所构成的资源。它向社会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1)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和被人们接受,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的思想出现的比较早。人力资源,主要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经济学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1665~1691),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数》中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命题,由此充分地肯定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经济作用。对人的经济价值,从人的资本存量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有J.S.尼克森(1891、1892、1901、1906)、S.S.赫伯尼尔(1914)和C.B.梅茨格尔(1927)等人;对人的经济价值研究最为系统和科学的当属美国的保险统计学家L.杜布尔和A.J.罗特卡。他们都对人的经济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以具体的货币形式予以揭示。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具有经济价值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人的成长、劳动能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花费成本,二是因为人具有收入能力。显然这种人力资源观带有原始的狭隘性。20世纪8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传入中国,90年代,我国兴起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热潮,引进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系列丛书进行消化、吸收,编写了一批这方面的著作,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把劳动人事学院下属的人事管理教研室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把人事管理专业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于1993年开始招生。人力资源概念逐渐被社会人士普遍接受,时间大概是在MBA专业出现以后,并且随着MBA教育的普及而扩大。人力资源的概念提出之初,仅限于企业,2000年随着MBA教育的出现,人们已把人力资源概念扩大到公共行政、政府机构,即所谓公共人力资源。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目前已扩大到“全民皆是”。可以预料,随着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概念还将在我国深入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2)人力资源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普遍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资金、人力、科技、资源等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发展经济、经营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3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产生以后,对其含义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粗略统计一下国内学者有关人力资源的定义,不下10余种,可基本概括为以下6种: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2、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3、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4、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5、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6、人力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5-10]。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同样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由于人力资源是很依附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密不可分,因此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量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现实的劳动能力和潜在的劳动能力。从质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总之,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最终体现生产发展目的的载体。所以,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人员的性别、人数、年龄、素质、动机、态度、知识、技能与品性素质等[11]。

(3)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A、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人力资源以人身为天然载体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离开了人的身体,人力资源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总是处于一定的宿舍范围中,它的形成要依赖于社会为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它的利用要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所从事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B、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人能够有目的改造外部世界,能够根据外部可能性和自身条件、愿望,有计划地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引发和控制社会生产过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C、具有潜能的无限性和再生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可以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恢复、替换、更新而获得再生,是一种用之不竭、可充分开发的资源。D、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就个体人力资源来说,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大约在16~60岁之间,最佳期为30~50岁。若不及时利用或不被适当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而且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人力资源的时代性,是指形成人力资源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时期社会经4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然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办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2-14]。E、具有开发的持续性:由于自身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无限的开发潜能与价值,其使用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直到他的生命终结前,或者更准确地说直到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之前,都是一直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

(4)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资源。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突出,作用更大。A、人力资源居于首要的战略的地位: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软性的、活的资源,而其他物质经济资源则是被动的、硬性的、死的资源[15-17]。在经济发展中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是人制造和操纵机器,是人设计和生产产品,是人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措施。同志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所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首要的战略地位。任何地区、任何企业或组织、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想实现它的战略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B、人力资源起着决定的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力、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具有深刻的意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1929~1959年的生产力增长中,只有13%是依靠资金、商务的增加而取得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个时期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的进步。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在生存与发展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他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都夺走,但是只要他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那么,4年后,他将还是钢铁大王。可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是对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都是关键因素。它们都是要以人力资源作为载体的。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以造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

1.2.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与特点

人力资源开发是伴随着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亚当.斯密就曾提出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人们花费在教育与培训上的费用总和成为积累资本,这些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垫付的资本利息。为什么如此支付劳动报酬?就是因为教育是资本。”他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讨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整套政府。直到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等人建立人力资本理论后,人力资源开发才逐渐形成理论体系[18-21]。舒尔茨等人不仅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而且也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等进行了研究。5

(1)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一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就是国家(含各级政府或组织)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智力开发和全社会的启智服务。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它包括了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调剂等诸多管理环节,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活动,都是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对象、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手段、开发目的、开发时间、开发计划等要素。开发主体即从事开发活动的领导者、计划者与组织实施者;开发客体即接受人力资源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是开发活动的承受者;开发内容,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指向的素质与能力,包括体质、品性、智力、技能、知识等其它心理素质;开发手段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所采用的工具支持行为;开发的方式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对各种要素所表现的组织方式;开发计划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与实施过程的书面描述。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仍然是以单一的正规教育为主,重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正规教育与各级各类培训缺乏衔接[22]。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较早,工作有力的国家,在人员方面培训方面的方法也比较完善,相关的监督措施也非常有力,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早在20世纪初或20世纪中叶即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法规体系[23]。

(2)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界定从广义上讲,林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所有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人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我国林业人力资源主要由林业公务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林业工人和林农组成。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是指从林业全局出发,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对全行业现有和潜在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和激励等措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林业整体发展的需要[24]。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25]。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地处我国国土西北部的青海省虽然还是一个经济小省、人口小省,却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进一步加大系统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未来6的预测,发现问题,找到对策,从而为青海林业发展和整个生态建设提供智力保证。

1.3.2研究意义

与其它省份相比,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分别排第二十五位和二十八位[26],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整体偏低。只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人力资源才是实现自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而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我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和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青海省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确立了林业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的大开发观,,即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经济建设并重,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因此,开展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推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源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省各地在林业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以及人才培训能力等方面数据,采用逐步渗透的办法,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困难及问题的分析,从整体的战略开发到具体的人才配置,结合国家相应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4.2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结合相关实证分析,剖析了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出改善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2)动态与静态分析法。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结合林业工作发展趋势,采用模拟法、配置法对林业人力资源动态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3)类比分析法。在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西部大开发、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对青海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人力资源要求,既立足林业基本建设,又面向未来生态保护,采用类比的方法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述。

第二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青海省森林资源概况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腹地,接近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北部和东部与甘肃省接壤,东南毗邻四川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相连,西北紧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起北纬31°39ˊ,北至北纬39°19ˊ,跨纬度7°40ˊ,西起东经89°35ˊ,东至东经103°04ˊ,跨经度13°29ˊ。东西最长约1100km,南北最宽约820km,总面积7215万hm2。青海省现辖1市、1地、6个州,共有48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县级市2个,县、自治县37个,省会西宁市。2007年年末青海省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0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07%;乡村人口330.58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59.93%。2007年,青海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760.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全省土地总面积721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18.9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林业用地中:乔木林地面积49.2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9%;疏林地面积9.4万hm2,占1.3%;灌木林面积346万hm2,占48.2%;宜林地面积189万hm2,占26.3%。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2%(含灌木林及四旁)[27]。

2.2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及地区布局分析

根据调查,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即2006年底达到9387人。其中干部5123人,占总量的54.58%;工人4264人,占总量的45.42%。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和分类结构以及地区布局上有如下特点: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各类别不平衡。各地区人员类别差异较大,总体上干部占54.58%,工人占45.42%。但有些地区干部结构比率在80%以上,工人结构比率不足20%,有个别州工人结构比率为零。整个林业系统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之前,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州一地一市三个地区占全省林业职工总量的49.4%,剩余的50.6%的职工分布在其它五个州。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地区分布直接影响着各类人员在地区上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三个地区中的工人总量要占到全省工人总数的65.01%;其它五个州和省直单位只占34.99%,平均只有5.83%。8整个人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三个地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森林植被恢复较快,其它六个地区,尤其是五个州气候条件较差,生态条件也较脆弱。这些地区,不仅包括国家批准成立的“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内,而且其余地区也是青海省乃至国家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区域。显然,就目前而言,我省人力资源布局与这种带有未来趋势化的发展需求不相协调。

2.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素质现状分析

2.3.1年龄结构分析

经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的整理,得到如下关于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与其分段比率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有如下特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总体上年轻化。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34%,40岁以下年龄段达到77.03%,林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5.12岁。虽然这一趋势在各地区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程度较小,40岁以下年龄段比例最大的玉树州达到82.83%,这一比例最小的西宁市也达到了65.08%之多。林业公务员年龄结构整体平均分布与整个林业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一致,即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年龄段占76.46%,接近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49%,同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几乎一样,50岁以上年龄段占23.54%,林业公务员的平均年龄为35.3岁。林业干部(含林业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公务员)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64%,40岁以下年龄段占81.04%,平均年龄为34.7岁。全省林业工人平均年龄为36.2岁,年龄结构整体分布趋于合理。虽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与林业干部和公务员相比已有所改变。30岁以下年龄段占24.97%,40岁以下年龄段占72.21%,50岁以上年龄段占29.2%。从以上分析来看,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年轻化。这与我国现时期用人制度中年轻化政策是相一致的,它对于今后在林业建设中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尽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文化结构分析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分析是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比例分布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具有如下特点:(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见图2-1)。林业行业从业人员中,中职以下7625人,占81.23%,大专以上共有1762人,只占18.77%。全行业只有研究生7人,占0.1%,初中以下竟达5060人,占53.90%(详见表2-1)。9表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布局表br2-1Educational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文化结构(人)文化结构(%)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9387506025651220535710053.927.3135.70.1图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分布Figure2-1Educational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2)全省林业干部5123人,初中及以下1814人,占35.4%;中职1717人,占33.5%,这两项合计3531人,占全部干部比例的68.9%。大学专科1046人,占20.4%;大学本科539人,占10.5%;这两项合计1585人,只占30.9%。研究生7人,占0.14%。这与全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文化教育层次上的分布是一致的。(3)全省林业公务员1045人。初中以下366人,占35%;中职240人,占23%;大专以上439人,占42%。这一比例结构略优于全省林业总体人力资源在文化层次上的分布,说明近年来青海省林业系统机关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4)全省事业单位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初中及以下1701人,占41.71%;中职1142人,占28.01%,两项之和为2843人,占到69.72%,比例数较大;大专以上1235人,只占30.28%,这与全省林业干部文化结构层次相一致,这部分人员总量较大,直接影响着全省干部文化结构的构成。就目前来看,它与林业生产本身技术性强,对林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矛盾。(5)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大部集中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市一地一州三个地区大专以上的人才占全省的64.2%,而肩负着全省乃至全国西部开发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主要任务的青海南部及三江源地区的五个州(海西州、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大专以上只占全省的35.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10严重缺乏林业高技术人才。这些地区不仅存在着林业人力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学历层次较低,高学历人才几乎到了匮乏的程度,与这些地区大面积的造林和生态维护任务相矛盾,严重制约着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3.3专业结构分析

根据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在专业结构上的汇总分析可以看出存在如下特点:(1)从总体上看,林业从业人员中以农林业为主。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数为9387人,在已被调查统计的五大专业类型中,农林业有6687人,占71.25%;工科7人,占0.07%;经济和管理共有725人,占7.72%;其它类共有1968人,占20.96%。从专业分配上看,以工科最少,还不到0.1%。除农林业外,其次为其它类人才占比例较大,达到1/5以上。(见图2-2)图2-2青海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分布Figure2-2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2)全省各地区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分布上有一定差别,个别州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上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如果洛州和玉树州,这两个州都属三江源地区,且核心区就在该区域。农林业人力资源的比例分别只有32.67%和17.26%,而其它类却占到61.4%和53.6%。在全省调查和汇总的九个地区和单位中,竟有七个地区和单位的工科专业人才为零。(3)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总体中,从被调查单位和地区反馈来的情况看,一些关键行业岗位人员和林业中所谓特殊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如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和青海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有4573km2的水域面积,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原湿地和生态圈,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常年保护着数十种鸟类却没有一个鸟类专业毕业的人才。除此之外,如森林旅游、花卉、绿色林产品加工、生态工程等专业人才也严重匮乏。专业类型农林业工科经济和管理类其他11(4)青海省现有林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在专业结构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全省来看,农林科2052人,占50.33%;其次为其它类有1513人,占37.1%,依次是管理、经济和工科,分别为241人、223人、49人,只占5.91%、5.47%和1.19%。说明在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科类人才较短缺。对林业生产和建设中现代高科技的应用约束较大。经济和管理类人才配置基本合理,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3.4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分析

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中总体干部职称结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及工人的技术等级汇总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特点:(1)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中中高级人才少,且分布不合理。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有122人,占总人数的1.3%,全省林业行业中中级职称1080人,占11.5%;初级职称896人,达到38.87%。中、高级职称共计还不到15%,只有12.8%。就现有的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这三个地区中、高级人才竟占到全省的64.75%。尤其是高级职称又主要集中在省局直单位,有54人,占全省林业行业高级职称122人的近一半,六个自治州只有8名高级职称人员。(2)受公务员职称结构的影响,全省林业行业中无职称人员比例较大。全省林业干部(含公务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123人,无职称的竟有2456人,占47.94%。无职称人员又主要分布在海北等六个州。这六个州无职称人员占全省林业部门无职称人员的54.21%。(3)专业技术人员中的职称结构同整体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基本一致,在地区间集中分布更加明显。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中级职称557人,占13.65%;高级职称97人,占2.37%;初级职称1746人,占42.82%;无职称者仍有1678人,达到41.16%。中、高级人才同样是集中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占全省中、高级人才比例的70.12%,尤其是高级职称竟达到91.75%。(4)全省林业工人4264人,其中无职称人员1760人,占41.28%;初级职称1372人,占32.18%;中级职称690人,占16.17%;高级职称只有429人,占10.06%;技师以上13人,仅占0.31%。从结构比例看,工人中三类技术等级人数分布不尽合理,而且技师人数偏少,在林业生产中难以起到技术带动和关键技术的把关作用。

2.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进入九十年代,青海省林业行业为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一方面抓林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抓人才机制改革。尤其是在“九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青海省林业系统面对着开发带来的机遇,大胆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改革力度,从现12实与需求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选人用人制度,不断完善行业用人体系。即抓好现有人才队伍的整顿和合理利用,加大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投资力度。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尽量提高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现有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现在着手,立足本地人才市场,逐步深化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潜能,为未来林业生态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创造人才条件。青海省林业行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抓队伍建设,更主要的是强调行业继续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林业行业岗位责任的制定和考核,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即行业自身机制的改组,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劳动部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简化机构、减编人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的行业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就目前来看,虽然青海省林业行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科技教育滞后,水平低,人才队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各种技术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人才观念陈旧,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环境和行业环境亟待完善。总之,从林业行业内部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各方面研究和分析。

2.4.1林业行业人员的录用和调配制度分析

(1)青海省林业行业根据国家人才招聘制度改革的精神,率先在行业内实行公开招聘录用人才,从政策和制度上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录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2)就林业行业而言,大部分新增人员编制仍以国家和地方统一的毕业生分配为主,全面依托人才市场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林业行业虽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了精简编制与严把用人关的政策,但新进入的从业人员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一年一度的大中专分配渠道。如2005~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中新增加169人,其中112人为接受毕业分配进入,占66.27%。

(3)林业行业新增人员的录用缺少科学的论证依据,既不能同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相协调,又没有考虑国家和地方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布局和宏观调控。使人才专业结构与学历结构在现有地区不合理布局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4)林业行业录用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用人单位缺乏选人的自。录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行业内部的人才浪费。林业行业人才的调配受地方经济水平和财政支配能力的约束,与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脱离,事关林业发展的关键部门和岗位得不到用人的主动权。为社会林业和非公有林业服务的林业技术中介机构尚未建立,人员调配统的过死,无法适应林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4.2林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分析

(1)林业行业针对行业内不同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林业工人的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13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绩效与利益挂钩。(2)行业内分岗位把阶段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联系起来,以阶段考核为基础。既注重实效,又兼顾岗位特点。同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职工工资晋升、职称晋升、资金和福利结合起来,基本做到了奖惩分明、劳有所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行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3)就目前来看,对职工在行业内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不能建立在完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

2.4.3人才交流与人才市场现状分析

(1)青海省林业人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林业人力资源调配中的作用不明显。(2)受地方人才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林业人才技术档案缺乏系统性,人才流通渠道单一,环节多,与市场调控机制相脱节。(3)从林业本身考虑,能留人和长期留住人的政策与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仍很严重。

2.5青海省林业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2.5.1林业教育培训资源现状分析

青海省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林业院校,只有青海大学农牧学院2000年才设有林学专业教研室,原有的青海省农林学校因地方院校合并已被青海大学合并为该校的农林中专部(从2001年已停止招生)。青海大学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国家林业职业技能鉴定(34)站等单位主要承担着全省林业干部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青海大学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青海省承担林业教育培训的基地,建筑面积0.96hm2,拥有各种培训设备250台(件)。82名专职教师中,大学专科学历23名,占28.05%,大学本科学历53名,占64.63%,中职以下学历6名,占7.69%;从职称结构上来看,助理讲师22人,占26.83%,讲师35人,占64.63%,副教授和高级讲师7人,占8.54%。近年来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及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的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协助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基地承担部分教育培训工作,现有69名兼职教师中,全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9人,占42.0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2人,占46.38%;在职称结构上,除2名为初级职称外,21名讲师或助研,占30.43%,高级职称46人,占66.67%。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8名,占39.13%。近年来,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青海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迫切要求,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调整办学专业,强化林学班招生,科学配置开设课程,为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培养了一部分急需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还借助现有办学14条件利用假期为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知识更新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尽管青海林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于基础薄弱和手段落后,就现有的培训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从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来讲还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1)缺少一些专门的林业院校。现有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每年只能招生1-2个林学班,所开设专业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满足青海林业建设对高等林业人才的需求。(2)林业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建全,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仍然存在教材短缺,培训内容和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加大了长期教育培训成本。(3)作为林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教学力量,专职教师相对缺少。按现有林业从业人员计算,每百人林业人员中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在现有的52名专职教师中,竟没有一名研究生学历和一名教授。严重约束着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4)林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一方面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业教育培训的直接经费投资极其有限,无法满足需要。

2.5.2林业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青海省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5个校所。其中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属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可直接利用资源。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联合办学在青海设立的函授站为其提供教学服务。自1996年开始这些院校通过联合办学的函授形式,在青海招收了近二百名林学、园林专业成人大专及本科函授生。已有一百多名学员取得大专毕业文凭,为青海林业建设所需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5.3林业行业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培训制度贯彻实施情况分析

(1)“九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局根据国家有关林业行业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首先申请设置了青海省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培训单位,并设立了由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林业技能鉴定站(林34站)。并先后制定颁发了《青海省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条例》、《青海省林业行业干部知识更新培训通知》、《青海省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实施办法》。坚定不移的执行了国家“九五”岗位人才培训指示精神,全面推动了我省林业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在抓好林业行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实施再教育的同时,全面开展对林业行业在岗工人技术等级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了林业行业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

(3)林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长、短结合。既有长期文化层次的提高,又有短期和阶段性技能操作能力的强化。做到有教育就有提高,有15培训就有效果。把教育培训计划同生产建设任务联系起来,严把质量关。

(4)根据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从高等院校到林科站、所都按照省林业局“十五”人力教育培训规划精神,依据林业人力需求,采取各种办学方式,从不同层次招收和培养林科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青海大学下属几个办学点,每年能为青海林业输送近百名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目前尚有七十名林科专业在读研究生。这些都为青海林业今后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综观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再教育培训任务重等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急需知识更新,否则,将导致林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都为今后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青海林业生态建设和人力资源现状,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已迫在眉睫。多年来生态建设步伐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其开发面对更多的困难,而且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6.1面对的困难困难

一:地方经济的落后,使人才开发面对更大的经济压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是科技主体,他不仅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对人力资源开发又必须依托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从人才教育培养到人力管理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没有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将是纸上谈兵[28]。困难二:人力资源匮乏,对其开发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行业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前者该比重达到57%,而后者只有0.14%[29]。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长期以来是入不敷出,人力资源存量强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青海省其它行业。规模小、素质低是它的突出特点,短期内大量引入和规模利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开发时必然呈现出投资成本高,而规模效益低的局面。困难三:缺少系统普查,难以建立详实的技术信息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地方社会条件的限制,青海省现有的林业人力资源缺少系统管理资料,开发研究和分析中存在大量的统计资料失真,难以做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结果。所以在开发中也无法找到科学的开发措施和办法。困难四: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的局限性与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难以协调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必然要考虑林业行业自身的性质,人力资源开发只能局限于行业内政策的完善和手段的强化。但这些做法都无法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同市场经济和国16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全协调起来,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依然存在界沟。这些既影响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在行业内的进展,又严重的约束着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2.6.2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理论研究,却远离林业生产建设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具有实践价值,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限于资料汇总、召开研讨会,很少与林业生产建设结合起来,缺乏实践检验的可行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过于笼统,无法指导和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长期以来,人力资源开发只限于对少数几个技术指标的分析,没有从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抓不住要害,人力资源浪费依然存在。

(3)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对硬件的配置,却忽略了开发软件的作用与价值。比如说,如何从人们的理念上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其它内涵。怎样把生态意识和林业人力配置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理念规范起来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4)人力资源开发中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数量与质量相脱节,使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单一追求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增加,势必造成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但文化水平及业务技能等质量相对下降。虽然学历提高了,但个人本身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改变。

第三章未来十年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预测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水系的生态平衡,促进其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为确保青海林业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战略调整不仅具有现实的迫切性,更加显示出它的经济技术内涵。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逐步落实,青海林业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围绕这一特点从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上进行配置和调整。既要充分考虑青海林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又要兼顾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青海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这一特点,对青海未来林业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整才是科学的。

3.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需求趋势预测的原则

3.1.1立足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对未来林业人力资源的预测,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地区布局上,都要充分面对目前的现状。对不合理的布局要最大限度的加以纠正。使其在配置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逐渐趋于合理。不但照顾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更要突出体现人力资源配置对林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部门的作用。

3.1.2坚持人力资源配置与工作需求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不断加快西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以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为主体的林业建设对青海林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使青海林业生产必须实现“五大转变”:(1)以木材生产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2)从毁林开荒转变为退耕还林;(3)从对林业资源的无偿使用转变到有偿使用的观念上来;(4)把林业生产从部门工作转变到政府和社会工作行为上来;(5)由原来的采伐天然林经营转变转变到采伐人工林经营。为此,在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要满足青海林业这一生产特点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突出林业生态服务意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为目标、强化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格局这一主导原则,从学历结构、专业岗位上预测配置人力资源。

3.1.3确保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原则

结合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课题,确保国家“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建18设对人才需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60万hm2。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0万hm2,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因此,青海在未来十年对林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预测上要充分考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对各类林业人力的需求,从总量和基本业务素质上给予满足。

3.1.4人力资源配置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青海林业生产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各州、地、市的生态建设和基本生产任务由于受所处自然区域的影响从而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决定了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新增配置上要有所区别。不论是学历层次还是专业结构都要提出相应的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去预测和配置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实际需要,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逐步扭转原来不合理的配置结构和布局。

3.1.5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分层配置的原则

林业人才的需求要抓住重点建设目标。重点岗位和重点人才,在强调重点的同时不放松对人才的一般需求,使其能很好的协调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突出轻重缓急,即既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未来林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又要切实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人事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按行业分岗位逐层配置人才,使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3.2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从业人员需求预测

3.2.1林业行业未来人力资源总量预测

(1)总量预测的主导思想:公务员及地方主管林业的主要领导人数2007年以前除满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的需要外,各地区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增加,可略低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幅度有适当增加;为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略高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配比幅度增加;林业工人和林业经营管理者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特点和劳动任务按配比的原则从2007年起到2015年分梯队增加。(2)预测方法采用模拟法预测,根据青海省2005~2006年进入林业行业的职工数,调出林业行业的职工数,正常离退休人数,死亡率1.2‰,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递增率5.24‰,并以人力资源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原则加以预测:19每年新增职工的净增长率=新职工进入率-(1.2‰死亡率+近年平均人才流失率+离退休率)+5.24‰的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增长率年平均新职工进入率=平均每年进入新职工总数/总职工数×100%=243/9387×100%=2.59%年平均调出林业行业职工的调出率=年平均调出职工人数/总职工数×100%=98/9387×100%=1.04%2006年总人数中,41~50岁1687人,51~60岁469人。经统计林业从业职工中,女职工的比例为14.50%,则可推算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累计离退休人员的估计值分别为149人、293人、476人,并由此测算到的累计离退休率分别为1.59%,3.12%和5.07%。2008年职工净增长率=2.59%-(1.2‰+1.04%+1.59%)+5.24‰=0.364%2010年职工净增长率=2.59%×4-(1.2‰+1.04%+3.12%)+5.24‰=6.604%2015年职工净增长率=2.59%×9-(1.2‰+1.04%+5.07%)+5.24‰=17.604%以2006年底林业行业职工总数(9387人)为基数,可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的林业行业职工总数分别为9421人、10007人和11039人。此外,根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调整、充实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计划定编307人(含各州管理机构)。为此,从2010年起,在全省林业职工总数预测估计值中增加307人,达到10314人。到2015年,再增加54人,使全省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1400人。

3.2.2学历结构预测

采取配置预测方法,以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的预测值为基础,充分考虑每年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增长的情况,以及到2010年和2015年新进入职工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占83.15%和85%,并且把学历结构努力控制在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2:4:3.5:0.5的结构上,同时为了提高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尽量杜绝小学以下学历人员上岗。这样,到2008年、2010年、2015年新增加的人员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为28人、771人、1711人(详见表3-1)。表3-1青海省林业行业新增人员学历结构分配表br-1Educationstructureofnewstaff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单位:人年度小计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初中及以下2008346111016201089314929726037150201510861853693234616320按照这一配置原则,在2001年底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可以预测到配置增加后的学历结构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详见表3-2)。表3-2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结构预测结果表br3-2EstimatededucationstructureofgrosshumanresourcesinforestryofQingha单位:人年度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2008942150662576123053613201010314521528731490573163201511400540032421813619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图3-1学历结构在不同预测年度上的分布图Figure3-1Estimationofeducationdegreestructureindifferentyears

3.2.3专业结构预测

与学历结构预测方法相同,采用配置预测方法。根据青海省未来不同时期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从青海现有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出发,全面考虑各专业人才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现在专业布局的不合理性。改变单一的、畸形的专业配置结构,突出主要专业地位,兼顾冷、新、关键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既要体现为生态工程建设服务,又要不断拓宽林业的市场化经营渠道,保证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动物养殖、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的工科类人才适度增长。根据基层抽样调查反馈的资料统计,在2006年的基础上,林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以每年1.1%的速度递减;工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从2008年、2010年至2015年应分别达到3%、5%和7%;经济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可以5%的速度递增;管理类人才在总体结构21中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到2010年达到7.5%左右即可;其它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作适度减少。由此预测到2008年、2010年、2015年各专业人才的配比结构如下表:表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配置预测结果表br3-3Estimationof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林科工科经济管理其它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年度(%)总计(人)(%)(人)(%)(人)(%)(人)(%)(人)(%)20089421656769.712833.005686.035656.00143815.26201010314703468.205165.006866.656706.50140813.65201511400736164.577987.009698.508557.50141712.43在满足分专业人才基本需求配置的条件下,对于其它类人才结构中既要填补如鸟类喂养及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空白,又要适当增加园林花卉、旅游、外语、生态考古等专业人才的数量,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3.2.4布局结构预测

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在总量预测的基础上首先应从地区专业结构布局上分别对2008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年度点上进行预测调整;其次在地区结构布局上应本着人力总增不变的情况下,优先满足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和单位的人力资源增加需求,省内其它地区再按现有人力资源配比状况做适度调整,到2015年尽量实现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之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再次,地区之间专业结构布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和未来林业在地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林业人力资源从2008年起,逐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计算机与信息等方面人才的投放量[30];最后,地区间学历结构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学历层次的特点实现在各地区间的均匀分布,尤其是要与当地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手段和硬件配置相协调,以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预测结果详见表3-4。22表3-4青海省未来几年林业人力资源布局表Figure3-4Layoutofspeciality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nthefuture地区小计林科工科(生态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与信息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其他20088816142653531348742010149010167599972172110省局直单位201517491129122149131227512020081651115150100992489138西宁市20101750119488116114258413020151910123313416214324821312008244717067314814736133205海东2010238316251191581553411517620152410155616920518130104165200812048393673721865101海北201012158296181791758902015125681188107941654862008655456203939103555海西20106244263141419304620156143974352468264220081046729316363155788海南201011547875877751756852015129283490110971656892008864602265252134772黄南201094864647636214467020151280827901099616558820082231567131331219果洛201024716812161641218201527918020242141219200845131514272772438玉树20105033432533337243720156103944352468264223

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及数量预测

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倾斜和青海四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启动,政府和民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正逐步得到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研究的领地。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在青海的启动和林业生态建设意义的宣传,不仅吸引了大量农林中学生积极报考林业院校,而且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学生通过转变就业观念逐步跨进林科院校的大门。根据对西宁市和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和就业状况调查,前几年急剧膨胀的所谓热门专业(如财经、金融)的毕业生已经饱和,就业率明显下降,而林业院校或林科专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当年就业分配上,不但有政府政策的保护,而且又受到当地林业用人单位的欢迎。2005~2006年大中专院校各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年实现分配就业的仅为54.1%,而林业院校学生却高达89.67%。这些都极大的鼓舞着更多的学生第一志愿填报林科院校和林学专业。目前,青海林业系统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和青海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其中青海大学每年为其输送近75%以上的林业人力来源,其它有限的几所院校只能提供不足25%的数量来源。从总量上来看青海每年只能接受到不足五十人的林科专业学生,虽能弥补因离退休而减少的就业空位,但对于青海林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增长所需人才还无法满足。到2010年,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要净增加893人。按每年分配保证50人计算,也只能保证200人,占22.40%,再加上工科、经济、管理和其它类人才即使能保证(共计284人),也还差409人。所以,从现在开始,青海应尽快设立专门的林业院系,扩大招生规模,使每年招生人数提高到80~100人。到2010年,可基本实现所需林业人才从总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的合理布局。

3.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预测

3.4.1学历继续教育预测

根据对全省林业行业2005~2006年在职职工学历继续教育调查统计,经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人数增加值(如下表3-6),这样可使各学历层次结构比例与2006年相比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如下表3-7),可以看出从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统计表中持有证书的人数分别可达到4629人、5391人和6324人,占同期职工总数的49.14%、52.27%和55.48%。24表3-5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情况调查表Figure3-5Continuouseducationsurvey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i年度小计初中以下升中职中职升大专大学专科升大学本科大学本科升研究生200844827412937820104902921444592015549324162549合计148789043513626注:2008年、2010年、2015年初中及以下升中职的比率为5.4%、5.6%和6.0%;中职升大专的比率为5%;大专升本科的比率为3%;本科升研究生的比率为1.5%表3-6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提高后结构对比统计表Figure3-6StatisticsofimprovededucationstructureofhumanresourcesengagedinforestryofQingha职工获证书总人数初中级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年度总数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20089421462949.14479250.87272128.88132214.035656.00210.22201010314539152.27492347.73302129.29158915.416095.901721.67201511400632455.48507644.53340429.86192116.856645.823352.94

3.4.2林业干部培训需求预测

结合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青海省林业局制定的中长期培训规划,从2006~2010年对关键岗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林业公务员和地方主管林业领导等林业系统干部的60%实现知识更新培训,到2015年完成对85%以上的林业干部的轮训工作。2008年计划培训1845人,到2010年包括新进入人员要达到75%的人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3770人。到2015年对在岗林业干部的85%实现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5809人,整个预测期内每年平均培训726人。

3.4.3林业工人培训需求预测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

目录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选题背景

1.1.1国际背景

1.1.2国内背景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2.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与特点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1.4.2研究方法

第二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青海省森林资源概况

2.2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及地区布局分析

2.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素质现状分析

2.3.1年龄结构分析

2.3.2文化结构分析

2.3.3专业结构分析.

2.3.4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分析

2.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2.4.1林业行业人员的录用和调配制度分析

2.4.2林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分析

2.5青海省林业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2.5.1林业教育培训资源现状分析

2.5.2林业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2.5.3林业行业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培训制度贯彻实施情况分析

2.6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6.1面对的困难

2.6.2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未来十年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预测

3.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需求趋势预测的原则

3.1.1立足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73.1.2坚持人力资源配置与工作需求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3.1.3确保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原则

3.1.4人力资源配置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3.1.5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分层配置的原则

3.2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从业人员需求预测

3.2.1林业行业未来人力资源总量预测

3.2.2学历结构预测

3.2.3专业结构预测

3.2.4布局结构预测

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及数量预测

3.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预测

3.4.1学历继续教育预测

3.4.2林业干部培训需求预测

3.4.3林业工人培训需求预测

3.4.4林农培训需求预测

第四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议与对策

4.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思想

4.1.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4.1.2正确处理引入人才与造就人才的辨证关系

4.1.3明确青海林业生态建设基本任务,把握人力资源开发方向

4.1.4把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管理科学化结合起来

4.1.5树立连续和动态思想.

4.2深化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综合配套改革

4.2.1处理好行业内市场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关系

4.2.2处理好不同层次劳动力在行业内部合理流动

4.3加强中等林业学校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4.4强化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手段,提高现有人才的创新能力

4.5发挥政府职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4.5.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证人力资源利用和开发资金的重点投资.

4.5.2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4.5.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彻底打破行业用人的传统模式

4.5.4林业行业内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选题背景

1.1.1国际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1],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如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与它通过各种方式开发人才资源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在的人均培训教育经费比日本高42%,而在校大学生的人均经费为日本的3.5倍。目前,美国有72.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平均10000名就业者中就有66名科学家和工程师[2]。

1.1.2国内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科学基础。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把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必须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其后又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2006年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要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3]。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上升到了民族振兴的高度。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和途径[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找到了好的形式和途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以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2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寓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及人力资源开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2相关理论综述

1.2.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是指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人力资源是由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所构成的资源。它向社会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1)人力资源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和被人们接受,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的思想出现的比较早。人力资源,主要是对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经济学观点。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1665~1691),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数》中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命题,由此充分地肯定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经济作用。对人的经济价值,从人的资本存量价值角度进行研究的有j.s.尼克森(1891、1892、1901、1906)、s.s.赫伯尼尔(1914)和c.b.梅茨格尔(1927)等人;对人的经济价值研究最为系统和科学的当属美国的保险统计学家l.杜布尔和a.j.罗特卡。他们都对人的经济价值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以具体的货币形式予以揭示。他们认为,人之所以具有经济价值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人的成长、劳动能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花费成本,二是因为人具有收入能力。显然这种人力资源观带有原始的狭隘性。20世纪8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传入中国,90年代,我国兴起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热潮,引进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系列丛书进行消化、吸收,编写了一批这方面的著作,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把劳动人事学院下属的人事管理教研室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把人事管理专业调整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于1993年开始招生。人力资源概念逐渐被社会人士普遍接受,时间大概是在mba专业出现以后,并且随着mba教育的普及而扩大。人力资源的概念提出之初,仅限于企业,2000年随着mba教育的出现,人们已把人力资源概念扩大到公共行政、政府机构,即所谓公共人力资源。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目前已扩大到“全民皆是”。可以预料,随着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概念还将在我国深入发展与普及,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2)人力资源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普遍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资金、人力、科技、资源等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发展经济、经营企业需要四大资源:人力3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产生以后,对其含义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粗略统计一下国内学者有关人力资源的定义,不下10余种,可基本概括为以下6种: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2、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3、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4、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5、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6、人力资源是指一切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5-10]。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同样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由于人力资源是很依附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密不可分,因此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量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现实的劳动能力和潜在的劳动能力。从质的角度划分,人力资源包括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总之,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的承担者,又是最终体现生产发展目的的载体。所以,就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力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来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能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总和及其形成基础,包括人员的性别、人数、年龄、素质、动机、态度、知识、技能与品性素质等[11]。

(3)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a、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人力资源以人身为天然载体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离开了人的身体,人力资源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总是处于一定的宿舍范围中,它的形成要依赖于社会为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它的利用要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所从事的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b、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人能够有目的改造外部世界,能够根据外部可能性和自身条件、愿望,有计划地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引发和控制社会生产过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c、具有潜能的无限性和再生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可以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恢复、替换、更新而获得再生,是一种用之不竭、可充分开发的资源。d、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就个体人力资源来说,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大约在16~60岁之间,最佳期为30~50岁。若不及时利用或不被适当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而且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人力资源的时代性,是指形成人力资源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时期社会经4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然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办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水平[12-14]。e、具有开发的持续性:由于自身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无限的开发潜能与价值,其使用过程也是开发的过程。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直到他的生命终结前,或者更准确地说直到他的职业生涯结束之前,都是一直可以持续开发的资源。

(4)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资源。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突出,作用更大。a、人力资源居于首要的战略的地位: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软性的、活的资源,而其他物质经济资源则是被动的、硬性的、死的资源[15-17]。在经济发展中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是人制造和操纵机器,是人设计和生产产品,是人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措施。同志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所以,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首要的战略地位。任何地区、任何企业或组织、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想实现它的战略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b、人力资源起着决定的关键的作用:在生产力、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具有深刻的意义。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1929~1959年的生产力增长中,只有13%是依靠资金、商务的增加而取得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个时期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源的进步。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和激烈。在生存与发展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他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都夺走,但是只要他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那么,4年后,他将还是钢铁大王。可见,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无论是对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都是关键因素。它们都是要以人力资源作为载体的。因此,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以造就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

1.2.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与特点

人力资源开发是伴随着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亚当.斯密就曾提出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人们花费在教育与培训上的费用总和成为积累资本,这些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垫付的资本利息。为什么如此支付劳动报酬?就是因为教育是资本。”他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性,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讨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整套政府。直到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等人建立人力资本理论后,人力资源开发才逐渐形成理论体系[18-21]。舒尔茨等人不仅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而且也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等进行了研究。5

(1)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一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就是国家(含各级政府或组织)对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智力开发和全社会的启智服务。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它包括了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调剂等诸多管理环节,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开发活动,都是开发主体、开发客体、开发对象、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开发手段、开发目的、开发时间、开发计划等要素。开发主体即从事开发活动的领导者、计划者与组织实施者;开发客体即接受人力资源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是开发活动的承受者;开发内容,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指向的素质与能力,包括体质、品性、智力、技能、知识等其它心理素质;开发手段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所采用的工具支持行为;开发的方式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对各种要素所表现的组织方式;开发计划是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与实施过程的书面描述。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仍然是以单一的正规教育为主,重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正规教育与各级各类培训缺乏衔接[22]。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较早,工作有力的国家,在人员方面培训方面的方法也比较完善,相关的监督措施也非常有力,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早在20世纪初或20世纪中叶即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法规体系[23]。

(2)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界定从广义上讲,林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所有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人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我国林业人力资源主要由林业公务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林业工人和林农组成。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是指从林业全局出发,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对全行业现有和潜在人力资源通过教育、培训和激励等措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林业整体发展的需要[24]。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研究目的

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25]。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地处我国国土西北部的青海省虽然还是一个经济小省、人口小省,却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200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通过进一步加大系统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未来6的预测,发现问题,找到对策,从而为青海林业发展和整个生态建设提供智力保证。

1.3.2研究意义

与其它省份相比,青海省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分别排第二十五位和二十八位[26],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水平整体偏低。只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人力资源才是实现自立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而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是我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和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青海省人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确立了林业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实施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的大开发观,,即生态环境建设与地区经济建设并重,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因此,开展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对于推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源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省各地在林业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以及人才培训能力等方面数据,采用逐步渗透的办法,摆事实、讲道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困难及问题的分析,从整体的战略开发到具体的人才配置,结合国家相应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1.4.2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以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源开发概念的界定,结合相关实证分析,剖析了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出改善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2)动态与静态分析法。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结合林业工作发展趋势,采用模拟法、配置法对林业人力资源动态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3)类比分析法。在对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西部大开发、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对青海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人力资源要求,既立足林业基本建设,又面向未来生态保护,采用类比的方法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论述。

第二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青海省森林资源概况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腹地,接近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北部和东部与甘肃省接壤,东南毗邻四川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相连,西北紧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起北纬31°39?,北至北纬39°19?,跨纬度7°40?,西起东经89°35?,东至东经103°04?,跨经度13°29?。东西最长约1100km,南北最宽约820km,总面积7215万hm2。青海省现辖1市、1地、6个州,共有48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县级市2个,县、自治县37个,省会西宁市。2007年年末青海省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0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07%;乡村人口330.58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为59.93%。2007年,青海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760.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836元。全省土地总面积721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18.9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林业用地中:乔木林地面积49.2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9%;疏林地面积9.4万hm2,占1.3%;灌木林面积346万hm2,占48.2%;宜林地面积189万hm2,占26.3%。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2%(含灌木林及四旁)[27]。

2.2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及地区布局分析

根据调查,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即2006年底达到9387人。其中干部5123人,占总量的54.58%;工人4264人,占总量的45.42%。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和分类结构以及地区布局上有如下特点:人力资源总量中的各类别不平衡。各地区人员类别差异较大,总体上干部占54.58%,工人占45.42%。但有些地区干部结构比率在80%以上,工人结构比率不足20%,有个别州工人结构比率为零。整个林业系统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启动之前,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州一地一市三个地区占全省林业职工总量的49.4%,剩余的50.6%的职工分布在其它五个州。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地区分布直接影响着各类人员在地区上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7。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三个地区中的工人总量要占到全省工人总数的65.01%;其它五个州和省直单位只占34.99%,平均只有5.83%。8整个人力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三个地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森林植被恢复较快,其它六个地区,尤其是五个州气候条件较差,生态条件也较脆弱。这些地区,不仅包括国家批准成立的“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内,而且其余地区也是青海省乃至国家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任务最重的区域。显然,就目前而言,我省人力资源布局与这种带有未来趋势化的发展需求不相协调。

2.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素质现状分析

2.3.1年龄结构分析

经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的整理,得到如下关于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与其分段比率在各地区间的分布有如下特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结构总体上年轻化。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34%,40岁以下年龄段达到77.03%,林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5.12岁。虽然这一趋势在各地区间有一定差异,但差异程度较小,40岁以下年龄段比例最大的玉树州达到82.83%,这一比例最小的西宁市也达到了65.08%之多。林业公务员年龄结构整体平均分布与整个林业人员年龄结构分布一致,即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年龄段占76.46%,接近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其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49%,同全部从业人员这个年龄段几乎一样,50岁以上年龄段占23.54%,林业公务员的平均年龄为35.3岁。林业干部(含林业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公务员)中30岁以下年龄段占25.64%,40岁以下年龄段占81.04%,平均年龄为34.7岁。全省林业工人平均年龄为36.2岁,年龄结构整体分布趋于合理。虽然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与林业干部和公务员相比已有所改变。30岁以下年龄段占24.97%,40岁以下年龄段占72.21%,50岁以上年龄段占29.2%。从以上分析来看,我省林业人力资源年龄年轻化。这与我国现时期用人制度中年轻化政策是相一致的,它对于今后在林业建设中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尽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文化结构分析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分析是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比例分布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具有如下特点:(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见图2-1)。林业行业从业人员中,中职以下7625人,占81.23%,大专以上共有1762人,只占18.77%。全行业只有研究生7人,占0.1%,初中以下竟达5060人,占53.90%(详见表2-1)。9表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文化结构布局表table 2-1 educat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文化结构(人)文化结构(%)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9387 5060 2565 1220 535 7 100 53.9 27.3 13 5.7 0.1图2-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分布figure 2-1 educational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2)全省林业干部5123人,初中及以下1814人,占35.4%;中职1717人,占33.5%,这两项合计3531人,占全部干部比例的68.9%。大学专科1046人,占20.4%;大学本科539人,占10.5%;这两项合计1585人,只占30.9%。研究生7人,占0.14%。这与全省林业人力资源在文化教育层次上的分布是一致的。(3)全省林业公务员1045人。初中以下366人,占35%;中职240人,占23%;大专以上439人,占42%。这一比例结构略优于全省林业总体人力资源在文化层次上的分布,说明近年来青海省林业系统机关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4)全省事业单位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初中及以下1701人,占41.71%;中职1142人,占28.01%,两项之和为2843人,占到69.72%,比例数较大;大专以上1235人,只占30.28%,这与全省林业干部文化结构层次相一致,这部分人员总量较大,直接影响着全省干部文化结构的构成。就目前来看,它与林业生产本身技术性强,对林业技术人员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存在一定的矛盾。(5)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人才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大部集中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一市一地一州三个地区大专以上的人才占全省的64.2%,而肩负着全省乃至全国西部开发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主要任务的青海南部及三江源地区的五个州(海西州、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海南州)大专以上只占全省的35.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文化结构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10严重缺乏林业高技术人才。这些地区不仅存在着林业人力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学历层次较低,高学历人才几乎到了匮乏的程度,与这些地区大面积的造林和生态维护任务相矛盾,严重制约着我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3.3专业结构分析

根据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资料在专业结构上的汇总分析可以看出存在如下特点:(1)从总体上看,林业从业人员中以农林业为主。全省林业人力资源总数为9387人,在已被调查统计的五大专业类型中,农林业有6687人,占71.25%;工科7人,占0.07%;经济和管理共有725人,占7.72%;其它类共有1968人,占20.96%。从专业分配上看,以工科最少,还不到0.1%。除农林业外,其次为其它类人才占比例较大,达到1/5以上。(见图2-2)图2-2青海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分布figure 2-2 speciality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2)全省各地区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分布上有一定差别,个别州林业人力资源在专业上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如果洛州和玉树州,这两个州都属三江源地区,且核心区就在该区域。农林业人力资源的比例分别只有32.67%和17.26%,而其它类却占到61.4%和53.6%。在全省调查和汇总的九个地区和单位中,竟有七个地区和单位的工科专业人才为零。(3)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总体中,从被调查单位和地区反馈来的情况看,一些关键行业岗位人员和林业中所谓特殊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如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和青海省的重点自然保护区,有4573km2的水域面积,是世界上重要的高原湿地和生态圈,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常年保护着数十种鸟类却没有一个鸟类专业毕业的人才。除此之外,如森林旅游、花卉、绿色林产品加工、生态工程等专业人才也严重匮乏。专业类型农林业工科经济和管理类其他11(4)青海省现有林业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在专业结构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全省来看,农林科2052人,占50.33%;其次为其它类有1513人,占37.1%,依次是管理、经济和工科,分别为241人、223人、49人,只占5.91%、5.47%和1.19%。说明在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科类人才较短缺。对林业生产和建设中现代高科技的应用约束较大。经济和管理类人才配置基本合理,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3.4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分析

通过对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中总体干部职称结构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及工人的技术等级汇总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特点:(1)全省林业人力资源中中高级人才少,且分布不合理。全省林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有122人,占总人数的1.3%,全省林业行业中中级职称1080人,占11.5%;初级职称896人,达到38.87%。中、高级职称共计还不到15%,只有12.8%。就现有的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这三个地区中、高级人才竟占到全省的64.75%。尤其是高级职称又主要集中在省局直单位,有54人,占全省林业行业高级职称122人的近一半,六个自治州只有8名高级职称人员。(2)受公务员职称结构的影响,全省林业行业中无职称人员比例较大。全省林业干部(含公务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123人,无职称的竟有2456人,占47.94%。无职称人员又主要分布在海北等六个州。这六个州无职称人员占全省林业部门无职称人员的54.21%。(3)专业技术人员中的职称结构同整体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基本一致,在地区间集中分布更加明显。专业技术人员4078人,中级职称557人,占13.65%;高级职称97人,占2.37%;初级职称1746人,占42.82%;无职称者仍有1678人,达到41.16%。中、高级人才同样是集中在省局直单位、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占全省中、高级人才比例的70.12%,尤其是高级职称竟达到91.75%。(4)全省林业工人4264人,其中无职称人员1760人,占41.28%;初级职称1372人,占32.18%;中级职称690人,占16.17%;高级职称只有429人,占10.06%;技师以上13人,仅占0.31%。从结构比例看,工人中三类技术等级人数分布不尽合理,而且技师人数偏少,在林业生产中难以起到技术带动和关键技术的把关作用。

2.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进入九十年代,青海省林业行业为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战略结构调整与布局,一方面抓林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抓人才机制改革。尤其是在“九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青海省林业系统面对着开发带来的机遇,大胆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敢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改革力度,从现12实与需求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选人用人制度,不断完善行业用人体系。即抓好现有人才队伍的整顿和合理利用,加大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投资力度。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尽量提高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现有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现在着手,立足本地人才市场,逐步深化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潜能,为未来林业生态建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创造人才条件。青海省林业行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抓队伍建设,更主要的是强调行业继续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林业行业岗位责任的制定和考核,且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即行业自身机制的改组,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劳动部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简化机构、减编人员,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的行业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就目前来看,虽然青海省林业行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科技教育滞后,水平低,人才队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各种技术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人才观念陈旧,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环境和行业环境亟待完善。总之,从林业行业内部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需要从各方面研究和分析。

2.4.1林业行业人员的录用和调配制度分析

(1)青海省林业行业根据国家人才招聘制度改革的精神,率先在行业内实行公开招聘录用人才,从政策和制度上吸引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录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2)就林业行业而言,大部分新增人员编制仍以国家和地方统一的毕业生分配为主,全面依托人才市场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林业行业虽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了精简编制与严把用人关的政策,但新进入的从业人员主要依赖国家和地方一年一度的大中专分配渠道。如2005~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中新增加169人,其中112人为接受毕业分配进入,占66.27%。

(3)林业行业新增人员的录用缺少科学的论证依据,既不能同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相协调,又没有考虑国家和地方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布局和宏观调控。使人才专业结构与学历结构在现有地区不合理布局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4)林业行业录用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用人单位缺乏选人的自。录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行业内部的人才浪费。林业行业人才的调配受地方经济水平和财政支配能力的约束,与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脱离,事关林业发展的关键部门和岗位得不到用人的主动权。为社会林业和非公有林业服务的林业技术中介机构尚未建立,人员调配统的过死,无法适应林业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4.2林业从业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分析

(1)林业行业针对行业内不同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领导干部、公务员、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林业工人的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13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绩效与利益挂钩。(2)行业内分岗位把阶段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联系起来,以阶段考核为基础。既注重实效,又兼顾岗位特点。同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职工工资晋升、职称晋升、资金和福利结合起来,基本做到了奖惩分明、劳有所得,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行业内部职工的积极性。(3)就目前来看,对职工在行业内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不能建立在完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

2.4.3人才交流与人才市场现状分析

(1)青海省林业人才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林业人力资源调配中的作用不明显。(2)受地方人才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林业人才技术档案缺乏系统性,人才流通渠道单一,环节多,与市场调控机制相脱节。(3)从林业本身考虑,能留人和长期留住人的政策与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失,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仍很严重。

2.5青海省林业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2.5.1林业教育培训资源现状分析

青海省目前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林业院校,只有青海大学农牧学院2000年才设有林学专业教研室,原有的青海省农林学校因地方院校合并已被青海大学合并为该校的农林中专部(从2001年已停止招生)。青海大学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国家林业职业技能鉴定(34)站等单位主要承担着全省林业干部职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青海大学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青海省承担林业教育培训的基地,建筑面积0.96 hm2,拥有各种培训设备250台(件)。82名专职教师中,大学专科学历23名,占28.05%,大学本科学历53名,占64.63%,中职以下学历6名,占7.69%;从职称结构上来看,助理讲师22人,占26.83%,讲师35人,占64.63%,副教授和高级讲师7人,占8.54%。近年来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师及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的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协助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基地承担部分教育培训工作,现有69名兼职教师中,全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9人,占42.03%,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2人,占46.38%;在职称结构上,除2名为初级职称外,21名讲师或助研,占30.43%,高级职称46人,占66.67%。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8名,占39.13%。近年来,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青海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迫切要求,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和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调整办学专业,强化林学班招生,科学配置开设课程,为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培养了一部分急需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还借助现有办学14条件利用假期为基层林业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知识更新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尽管青海林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于基础薄弱和手段落后,就现有的培训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从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开发来讲还存在如下一些突出问题:(1)缺少一些专门的林业院校。现有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每年只能招生1-2个林学班,所开设专业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满足青海林业建设对高等林业人才的需求。(2)林业教育培训制度不够建全,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仍然存在教材短缺,培训内容和岗位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加大了长期教育培训成本。(3)作为林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教学力量,专职教师相对缺少。按现有林业从业人员计算,每百人林业人员中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在现有的52名专职教师中,竟没有一名研究生学历和一名教授。严重约束着高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4)林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一方面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业教育培训的直接经费投资极其有限,无法满足需要。

2.5.2林业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青海省可利用外部教育资源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5个校所。其中青海大学、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属青海林业教育培训可直接利用资源。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联合办学在青海设立的函授站为其提供教学服务。自1996年开始这些院校通过联合办学的函授形式,在青海招收了近二百名林学、园林专业成人大专及本科函授生。已有一百多名学员取得大专毕业文凭,为青海林业建设所需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5.3林业行业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培训制度贯彻实施情况分析

(1)“九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局根据国家有关林业行业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的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情况,首先申请设置了青海省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培训单位,并设立了由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林业技能鉴定站(林34站)。并先后制定颁发了《青海省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条例》、《青海省林业行业干部知识更新培训通知》、《青海省林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实施办法》。坚定不移的执行了国家“九五”岗位人才培训指示精神,全面推动了我省林业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在抓好林业行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实施再教育的同时,全面开展对林业行业在岗工人技术等级和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了林业行业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

(3)林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长、短结合。既有长期文化层次的提高,又有短期和阶段性技能操作能力的强化。做到有教育就有提高,有15培训就有效果。把教育培训计划同生产建设任务联系起来,严把质量关。

(4)根据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从高等院校到林科站、所都按照省林业局“十五”人力教育培训规划精神,依据林业人力需求,采取各种办学方式,从不同层次招收和培养林科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青海大学下属几个办学点,每年能为青海林业输送近百名大专学历以上的毕业生,目前尚有七十名林科专业在读研究生。这些都为青海林业今后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综观青海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学历层次低、知识老化、再教育培训任务重等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急需知识更新,否则,将导致林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都为今后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青海林业生态建设和人力资源现状,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已迫在眉睫。多年来生态建设步伐的滞后和人力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其开发面对更多的困难,而且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2.6.1面对的困难困难

一:地方经济的落后,使人才开发面对更大的经济压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是科技主体,他不仅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对人力资源开发又必须依托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从人才教育培养到人力管理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没有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将是纸上谈兵[28]。困难二:人力资源匮乏,对其开发难以体现规模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行业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最高的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前者该比重达到57%,而后者只有0.14%[29]。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长期以来是入不敷出,人力资源存量强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青海省其它行业。规模小、素质低是它的突出特点,短期内大量引入和规模利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开发时必然呈现出投资成本高,而规模效益低的局面。困难三:缺少系统普查,难以建立详实的技术信息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地方社会条件的限制,青海省现有的林业人力资源缺少系统管理资料,开发研究和分析中存在大量的统计资料失真,难以做出合乎实际的分析结果。所以在开发中也无法找到科学的开发措施和办法。困难四: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的局限性与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难以协调行业内人力资源开发必然要考虑林业行业自身的性质,人力资源开发只能局限于行业内政策的完善和手段的强化。但这些做法都无法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同市场经济和国16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全协调起来,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依然存在界沟。这些既影响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在行业内的进展,又严重的约束着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2.6.2存在的问题

(1)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理论研究,却远离林业生产建设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具有实践价值,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限于资料汇总、召开研讨会,很少与林业生产建设结合起来,缺乏实践检验的可行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过于笼统,无法指导和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长期以来,人力资源开发只限于对少数几个技术指标的分析,没有从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抓不住要害,人力资源浪费依然存在。

(3)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只注重对硬件的配置,却忽略了开发软件的作用与价值。比如说,如何从人们的理念上和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其它内涵。怎样把生态意识和林业人力配置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社会理念规范起来还需要大量的工作。

(4)人力资源开发中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数量与质量相脱节,使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单一追求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增加,势必造成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但文化水平及业务技能等质量相对下降。虽然学历提高了,但个人本身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改变。

第三章未来十年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预测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水系的生态平衡,促进其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为确保青海林业在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战略调整不仅具有现实的迫切性,更加显示出它的经济技术内涵。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逐步落实,青海林业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围绕这一特点从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上进行配置和调整。既要充分考虑青海林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又要兼顾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青海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这一特点,对青海未来林业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整才是科学的。

3.1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需求趋势预测的原则

3.1.1立足青海林业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对未来林业人力资源的预测,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地区布局上,都要充分面对目前的现状。对不合理的布局要最大限度的加以纠正。使其在配置政策倾斜的情况下,逐渐趋于合理。不但照顾到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更要突出体现人力资源配置对林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特殊部门的作用。

3.1.2坚持人力资源配置与工作需求转变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家不断加快西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以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为主体的林业建设对青海林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使青海林业生产必须实现“五大转变”:(1)以木材生产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2)从毁林开荒转变为退耕还林;(3)从对林业资源的无偿使用转变到有偿使用的观念上来;(4)把林业生产从部门工作转变到政府和社会工作行为上来;(5)由原来的采伐天然林经营转变转变到采伐人工林经营。为此,在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要满足青海林业这一生产特点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突出林业生态服务意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为目标、强化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格局这一主导原则,从学历结构、专业岗位上预测配置人力资源。

3.1.3确保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原则

结合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课题,确保国家“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建18设对人才需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60万hm2。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0万hm2,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因此,青海在未来十年对林业人力资源的配置预测上要充分考虑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对各类林业人力的需求,从总量和基本业务素质上给予满足。

3.1.4人力资源配置与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相结合的原则

青海林业生产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各州、地、市的生态建设和基本生产任务由于受所处自然区域的影响从而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决定了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新增配置上要有所区别。不论是学历层次还是专业结构都要提出相应的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去预测和配置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实际需要,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逐步扭转原来不合理的配置结构和布局。

3.1.5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分层配置的原则

林业人才的需求要抓住重点建设目标。重点岗位和重点人才,在强调重点的同时不放松对人才的一般需求,使其能很好的协调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突出轻重缓急,即既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未来林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又要切实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人事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按行业分岗位逐层配置人才,使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3.2青海省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从业人员需求预测

3.2.1林业行业未来人力资源总量预测

(1)总量预测的主导思想:公务员及地方主管林业的主要领导人数2007年以前除满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的需要外,各地区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的增加,可略低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幅度有适当增加;为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略高于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的配比幅度增加;林业工人和林业经营管理者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特点和劳动任务按配比的原则从2007年起到2015年分梯队增加。(2)预测方法采用模拟法预测,根据青海省2005~2006年进入林业行业的职工数,调出林业行业的职工数,正常离退休人数,死亡率1.2‰,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递增率5.24‰,并以人力资源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原则加以预测:19每年新增职工的净增长率=新职工进入率-(1.2‰死亡率+近年平均人才流失率+离退休率)+5.24‰的新产业岗位需求人数增长率年平均新职工进入率=平均每年进入新职工总数/总职工数×100%=243/9387×100%=2.59%年平均调出林业行业职工的调出率=年平均调出职工人数/总职工数×100%=98/9387×100%=1.04%2006年总人数中,41~50岁1687人,51~60岁469人。经统计林业从业职工中,女职工的比例为14.50%,则可推算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累计离退休人员的估计值分别为149人、293人、476人,并由此测算到的累计离退休率分别为1.59%,3.12%和5.07%。2008年职工净增长率=2.59%-(1.2‰+1.04%+1.59%)+5.24‰=0.364%2010年职工净增长率=2.59%×4-(1.2‰+1.04%+3.12%)+5.24‰=6.604%2015年职工净增长率=2.59%×9-(1.2‰+1.04%+5.07%)+5.24‰=17.604%以2006年底林业行业职工总数(9387人)为基数,可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的林业行业职工总数分别为9421人、10007人和11039人。此外,根据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到2010年,调整、充实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计划定编307人(含各州管理机构)。为此,从2010年起,在全省林业职工总数预测估计值中增加307人,达到10314人。到2015年,再增加54人,使全省人力资源总量达到11400人。

3.2.2学历结构预测

采取配置预测方法,以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的预测值为基础,充分考虑每年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增长的情况,以及到2010年和2015年新进入职工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占83.15%和85%,并且把学历结构努力控制在中职:大专:本科:研究生=2:4:3.5:0.5的结构上,同时为了提高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尽量杜绝小学以下学历人员上岗。这样,到2008年、2010年、2015年新增加的人员中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分别为28人、771人、1711人(详见表3-1)。表3-1青海省林业行业新增人员学历结构分配表table-1 education structure of new staff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单位:人年度小计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初中及以下2008 34 6 11 10 1 62010 893 149 297 260 37 1502015 1086 185 369 323 46 16320按照这一配置原则,在2001年底林业人力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可以预测到配置增加后的学历结构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详见表3-2)。表3-2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总量学历结构预测结果表table 3-2 estimated education structure of gross human resources in forestry of qingha单位:人年度小计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2008 9421 5066 2576 1230 536 132010 10314 5215 2873 1490 573 1632015 11400 5400 3242 1813 619 初中及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图3-1学历结构在不同预测年度上的分布图figure 3-1 estimation of education degree structure in different years

3.2.3专业结构预测

与学历结构预测方法相同,采用配置预测方法。根据青海省未来不同时期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从青海现有林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出发,全面考虑各专业人才在未来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和现在专业布局的不合理性。改变单一的、畸形的专业配置结构,突出主要专业地位,兼顾冷、新、关键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既要体现为生态工程建设服务,又要不断拓宽林业的市场化经营渠道,保证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动物养殖、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工程建设的工科类人才适度增长。根据基层抽样调查反馈的资料统计,在2006年的基础上,林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以每年1.1%的速度递减;工科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从2008年、2010年至2015年应分别达到3%、5%和7%;经济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可以5%的速度递增;管理类人才在总体结构21中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到2010年达到7.5%左右即可;其它类人才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应作适度减少。由此预测到2008年、2010年、2015年各专业人才的配比结构如下表:表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专业结构配置预测结果表table 3-3 estimation of speciality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林科工科经济管理其它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总人数(人)比例年度(%)总计(人)(%)(人)(%)(人)(%)(人)(%)(人)(%)2008 9421 6567 69.71 283 3.00 568 6.03 565 6.00 1438 15.262010 10314 7034 68.20 516 5.00 686 6.65 670 6.50 1408 13.652015 11400 7361 64.57 798 7.00 969 8.50 855 7.50 1417 12.43在满足分专业人才基本需求配置的条件下,对于其它类人才结构中既要填补如鸟类喂养及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空白,又要适当增加园林花卉、旅游、外语、生态考古等专业人才的数量,以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3.2.4布局结构预测

青海省林业行业人力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在总量预测的基础上首先应从地区专业结构布局上分别对2008年、2010年和2015年三个年度点上进行预测调整;其次在地区结构布局上应本着人力总增不变的情况下,优先满足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和单位的人力资源增加需求,省内其它地区再按现有人力资源配比状况做适度调整,到2015年尽量实现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之间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布局;再次,地区之间专业结构布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特点和未来林业在地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林业人力资源从2008年起,逐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计算机与信息等方面人才的投放量[30];最后,地区间学历结构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学历层次的特点实现在各地区间的均匀分布,尤其是要与当地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手段和硬件配置相协调,以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预测结果详见表3-4。22表3-4青海省未来几年林业人力资源布局表figure 3-4 layout of speciality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 in the future地区小计林科工科(生态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与信息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其他2008 881 614 26 53 53 13 48 742010 1490 1016 75 99 97 21 72 110省局直单位2015 1749 1129 122 149 131 22 75 1202008 1651 1151 50 100 99 24 89 138西宁市2010 1750 1194 88 116 114 25 84 1302015 1910 1233 134 162 143 24 82 1312008 2447 1706 73 148 147 36 133 205海东2010 2383 1625 119 158 155 34 115 1762015 2410 1556 169 205 181 30 104 1652008 1204 839 36 73 72 18 65 101海北2010 1215 829 61 81 79 17 58 902015 1256 811 88 107 94 16 54 862008 655 456 20 39 39 10 35 55海西2010 624 426 31 41 41 9 30 462015 614 397 43 52 46 8 26 422008 1046 729 31 63 63 15 57 88海南2010 1154 787 58 77 75 17 56 852015 1292 834 90 110 97 16 56 892008 864 602 26 52 52 13 47 72黄南2010 948 646 47 63 62 14 46 702015 1280 827 90 109 96 16 55 882008 223 156 7 13 13 3 12 19果洛2010 247 168 12 16 16 4 12 182015 279 180 20 24 21 4 12 192008 451 315 14 27 27 7 24 38玉树2010 503 343 25 33 33 7 24 372015 610 394 43 52 46 8 26 4223

3.3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供给渠道及数量预测

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倾斜和青海四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启动,政府和民众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正逐步得到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研究的领地。尤其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在青海的启动和林业生态建设意义的宣传,不仅吸引了大量农林中学生积极报考林业院校,而且相当一部分城市中学生通过转变就业观念逐步跨进林科院校的大门。根据对西宁市和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和就业状况调查,前几年急剧膨胀的所谓热门专业(如财经、金融)的毕业生已经饱和,就业率明显下降,而林业院校或林科专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当年就业分配上,不但有政府政策的保护,而且又受到当地林业用人单位的欢迎。2005~2006年大中专院校各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年实现分配就业的仅为54.1%,而林业院校学生却高达89.67%。这些都极大的鼓舞着更多的学生第一志愿填报林科院校和林学专业。目前,青海林业系统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青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几所高校和青海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其中青海大学每年为其输送近75%以上的林业人力来源,其它有限的几所院校只能提供不足25%的数量来源。从总量上来看青海每年只能接受到不足五十人的林科专业学生,虽能弥补因离退休而减少的就业空位,但对于青海林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增长所需人才还无法满足。到2010年,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在总量上要净增加893人。按每年分配保证50人计算,也只能保证200人,占22.40%,再加上工科、经济、管理和其它类人才即使能保证(共计284人),也还差409人。所以,从现在开始,青海应尽快设立专门的林业院系,扩大招生规模,使每年招生人数提高到80~100人。到2010年,可基本实现所需林业人才从总量、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的合理布局。

3.4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和培训需求预测

3.4.1学历继续教育预测

根据对全省林业行业2005~2006年在职职工学历继续教育调查统计,经预测到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人数增加值(如下表3-6),这样可使各学历层次结构比例与2006年相比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如下表3-7),可以看出从2008年、2010年和2015年,林业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统计表中持有证书的人数分别可达到4629人、5391人和6324人,占同期职工总数的49.14%、52.27%和55.48%。24表3-5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继续教育情况调查表figure 3-5 continuous education survey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i年度小计初中以下升中职中职升大专大学专科升大学本科大学本科升研究生2008 448 274 129 37 82010 490 292 144 45 92015 549 324 162 54 9合计1487 890 435 136 26注:2008年、2010年、2015年初中及以下升中职的比率为5.4%、5.6%和6.0%;中职升大专的比率为5%;大专升本科的比率为3%;本科升研究生的比率为1.5%表3-6青海省林业从业人员学历提高后结构对比统计表figure 3-6 statistics of improved education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engaged in forestry of qingha职工获证书总人数初中级以下中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年度总数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人比率(%)2008 9421 4629 49.14 4792 50.87 2721 28.88 1322 14.03 565 6.00 21 0.222010 10314 5391 52.27 4923 47.73 3021 29.29 1589 15.41 609 5.90 172 1.672015 11400 6324 55.48 5076 44.53 3404 29.86 1921 16.85 664 5.82 335 2.94

3.4.2林业干部培训需求预测

结合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现状,按照青海省林业局制定的中长期培训规划,从2006~2010年对关键岗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林业公务员和地方主管林业领导等林业系统干部的60%实现知识更新培训,到2015年完成对85%以上的林业干部的轮训工作。2008年计划培训1845人,到2010年包括新进入人员要达到75%的人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3770人。到2015年对在岗林业干部的85%实现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使培训人员达到5809人,整个预测期内每年平均培训726人。

3.4.3林业工人培训需求预测

按照2006年底统计调查资料,林业行业中有工人4264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45.43%。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910人,占工人总数的68.25%。为了使他们能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适应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必须从现在起到2008年对他们当中的40%共计1164人进行第一阶段知识和技能培训,到2010年和2015年,包括新增加的工人,使其具有中职及以上从业资格的人数要分别达到30%和40%,无技术级别的人25数通过培训控制在20%以内,并且努力使技师以上的工人在总结构比例上分别达到1%和3%。

3.4.4林农培训需求预测

根据青海省2006年底对现有林农的调查统计结果,总人数为183441人。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各县。主要是近几年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而加入到林业行业中的农牧民。其中获得绿色证书的为10476人,仅占5.71%。随着“林业四大工程”以及国家林改政策在我省的深入落实,林农人数还会有所增加。然而,对他们进行阶段性的政策教育和技术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借助各州、地、市、县两级林业站、所对他们进行绿色证书和实用技术培训。到2008、2010和2015年分别实现培训累计达到151683人、189528人和270348人,培训获证率分别达到15%、25%和40%,使获证人数分别达到22752人、47382人、108139人,到2010年使现有的林农持证率达到38%。 第四章青海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议与对策

4.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导思想

加快西部大开发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1]。林业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布局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林业生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作为三江源的青海林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关系到青海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西部乃至全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维护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青海林业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和高科技手段在林业行业中的应用,青海林业生态的举足轻重和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已经把青海林业生产和建设逼向绝境。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新务实,尽快解决这一矛盾就显得更加迫切[32],同时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主导思想,为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指明方向。

4.1.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人才问题历来是关系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古今中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人类进步无不依靠人才的作用,优秀的人才拥有常人不具备的知识和智能,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智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来。邓小平同志曾说:“要发展人才,要不断造就人才,就可以创造出技术,事业就兴旺。”[33-37]进入二十一世纪,纵观世界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无不依靠人才战略。经济和技术密切相关,人类社会自从步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全社会物质转化的劳动生产率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38-40]。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谁拥有了人才,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谁就可以因强大而摆脱他人的束缚。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都聚焦在“人才”这个亮点上,谁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谁就可以控制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41]。青海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除了改革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一个投入要素就是人才。不断引进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才是根本出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问题则是生产力启动的轴心。没有人才,林业行业的科学技术无法渗透,本来就极其脆弱的林业生态系统的维护就会因缺少现代科技手段而举步维艰。

4.1.2正确处理引入人才与造就人才的辨证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青海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客观上存在着劳动者素质低、全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低和外地人才引入不多、本地人才大量东流的情况。27而这些特点在林业行业中更为明显,林业人力资源弱化问题表现的极为突出。如前所述,从青海林业人力资源的统计来看,在人才学历结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不仅低于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数值(仅为38.55%),而且也低于青海省这个结构的比例数值(仅为35.97%),尤其是研究生的比例只有0.1%。因此,在人才问题上,林业行业要“才”生“财”,尽可能把各类有用人才从行业外吸引过来[42]。(1)随着整个西部开发中生态战略的逐步实施,青海林业首先表现为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是地区人才的快速流动,而另一方面,是行业之间人才结构的不平衡。这些都为林业行业作为人力资源的贫穷领域既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也为其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创造了后发优势。(2)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当本行业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受到限制时,一要大胆打开行业大门,引进行业外人才和技术,要科学支配和利用;二要使其带动林业行业内人才培养,进行充电。既不要闭关自守,也不要舍本求末。(3)林业行业引进人才,既要立足本地人才市场,又要敢于面对国内甚至是国际人才市场的资源开发。青海经济落后,人力资源有限,加之开发环境亟需完善,难以满足人才跨行业交流的需要。因而,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目光瞄准省外市场,从外地引进人才,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取长补短、以外促内、达到内静外动的效果。

4.1.3明确青海林业生态建设基本任务,把握人力资源开发方向

目前,青海林业经营管理落后,不管从建设体系还是社会经济效益,都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西部大开发已经实现了青海未来生态大省的定位。所以,从现在开始逐步展开的林业人力资源调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大方向上要结合生态大省林业建设任务的要求。确定主攻方向,不折不扣,从需要出发、从实际出发,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同林业生产的生态效益以及开发所反映出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确保林业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人力资源开发从规模配置到结构调整,要围绕青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题,分地区、分工种进行。在开发的基础上达到科学合理利用,在利用的前提下做好适度开发。

4.1.4把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管理科学化结合起来

人才利用和管理的科学化是青海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如何实现本来就短缺的林业人才的合理利用并进而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却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1)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各种资源,人力资源尤为重要。可是,人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他的一切行为又处处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约束。二者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人才的合理利用不仅涉及到社会为其提供的空间场所和利用方式,而且受制于经济模式和经济水平。正因为如此,对现有林业人才的利用和未来人力资源的开发要28充分考虑青海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封闭,经济总量小,将成为目前人才利用的瓶颈,可它却给未来的深度发展带来契机[43]。(2)体制与政策因素:我国近年来深化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用人政策的完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整体人才资源配置的依据,但林业行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却依然采取的是计划调节方式。这种行政调节方式在人才配置上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第一,由于缺乏人才流动的价格信号,人才配置难以与社会需要格局相吻合,易导致人才供求的结构失衡;第二、计划调节是一种静态、非连续调节,在这种调节方式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刚性状态,一经确定便很难重新调整,即所谓“一次分配定终身”。所以,林业行业人才使用上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层次不合理、地区分布供需不均衡的弊病[44-46]。(3)自然环境因素:由于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与之相比青海林业生产所面对的自然条件更是令人畏惧,作业地点长年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从林地管护到技术作业常常是顶风冒雪,严酷的自然条件,使越来越多人的是走出去而回不来,致使行业人才流失位居其它行业之首。(4)心理因素:它包括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就业的世俗偏见,林业属于艰苦行业,条件差,生活不稳定等在人们的就业选择上具有排它性。既使进入林业行业内,不论男、女性别或专业是否对口,个人都将承受比其它行业更多的就业心理压力,不是想方设法调离,就是不安心工作。从社会心理来看,人们对林业的不理解和生态意识的淡化,让人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对于林业人才来说,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如何才能消除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而给林业人才利用所造成的阻力呢?这在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必须给予明确。①从因素的关联性上,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系统。根据系统论的原理,设计和模拟管理框架,寻找系统内的因素网络,按管理的内容进行归类,从而达到全面地进行科学控制和管理[47-48]。②根据影响因素不同,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体系,确定目标层次,以便实现逐层逐级管理。③寻找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人才管理信息库。④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经常进行管理创新,通过行业管理伦理和管理文化的影响去改变人们的管理理念。

4.1.5树立连续和动态思想林业生态建设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到林业自身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时一定要树立工作的连续性和开发研究的动态性的思想。(1)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要遵守客观规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都有它29自身对人才的需求。这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有其特殊性,林业人力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按照地区特点和部门导向引进人才。(2)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从理论研究到开发应用都应当坚持连续的原则。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可以有所区别,但作为人力资源的系统整体在时间上必须连续进行,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林业行业输送人才资源。(3)林业人力资源开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有动态的倾向性。因此,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上去研究问题。要充分认识人作为资源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都会作用于人力资源开发[49-51]。那么,面对日益多样化的资源开发方式和手段,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

4.2深化市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综合配套改革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配套改革,其中心是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围绕这个中心,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劳动就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行业立法监督体系的建设。

4.2.1处理好行业内市场与社会劳动力市场关系

我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建设的初期,不论是从体系还是从机制上都不够完善,它既需要社会的扶持,也需行业流动人才的参与。因此打破行业垄断,能够使更多的人进入林业行业,使不断消耗的人力资源得到补充,这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4.2.2处理好不同层次劳动力在行业内部合理流动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行业要发展,就要吸收知识,重视人才。行业内人力资源的配置不仅关系到人才的合理利用,更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劳动生产率[52]。但是随着人才自身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与专业技能的发展必然导致人才的就业愿望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好变化后位置的互换和优化配置是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根本目标。

4.3加强中等林业学校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长期以来,不够完善的用人机制导致林业行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具体表现在:一是完全依靠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不能深入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大多数浮在上级机关,缺乏吃苦精神,在基层工作的也难以长期留得住;二是外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和业务特长上不能适合我省林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林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辅助知识如法律、计算机、监理等知识欠缺,实际工作受到很大局限。为此,今后应当建立与我省今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相联系的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根据需要设置专业,确定培养方向。尤其是从生源上面向本地,多培养土生土长的实用人才,使他们走出校门后面向林30业,而且能够沉下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入生产第一线,成为名符其实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4.4强化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手段,提高现有人才的创新能力

林业行业开发人力资源关键应是要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通过行业内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现有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于林业行业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不朽的事业,应该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从现有岗位上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在行业的内部形成人才的梯队建设格局。既要注重引导个人能力的发挥,又要经常组织和协调多数人的集体协助能力。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合理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强行业内培训,提高林业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根据各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和发展目标不同,各州、地、县林业局从现在开始,立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近期与中长期行业内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利用每年的造林和管护淡季,分期分批加以培训,对他们进行知识充电,既要更新理论知识,又要提高业务技能,使之真正成为今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行家能手。具体培训工作的开展,可由省林业局统筹安排,借助外部培训力量,并积极争取培训资金,切实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4.5发挥政府职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有各种林业技术人才的参与。不论是从学历层次、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还是身体素质都要有一个较优化的配置。从干部到工人,各有所长,既要满足生态建设的工作需要,又能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充分体现他们的职业岗位价值。林业人力资源要从地区、部门和作业等各方面加以协调,真正做到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旧的行业就业理念,使更多的人了解林业、热爱林业,不仅认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他们具有济身于林业行业工作的献身精神,倡导树立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依靠政府加强引导工作,建立相配套的有效机制,使人们自觉的重视林业和林业就业岗位。

4.5.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证人力资源利用和开发资金的重点投资

林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多年来受到人们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冷落,不仅在林业行业内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就连政府制定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也没有给予照顾。大多数人依然停留在旧观念上,“照章”办事,使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滞后与于社31会发展。纵观青海林业人力资源的现状,究其原因与多年来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今后,不但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理解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深远意义,更要争取政府在财政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我省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点投资项目,在政策和资金上都得到政府的惠顾。

4.5.2把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青海省林业教育培训基地单一,而且设施较差,难以适应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作为担负着青海省近万名林业职工和十八万林农培训任务的青海省林业局,要加大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工作。采取政府行为和学校协同建基地的办法。合理规划、重点投资,尽快提高其开展教育培训能力,以便满足林业人力资源规模发展的需要。

4.5.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彻底打破行业用人的传统模式

借助人事制度改革和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行业内用人制度化和系统化。引入竞争手段和市场机制,创造一切社会条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林业行业新进人员多年来一直依赖国家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根本没有摆脱计划性分配就业的模式。不仅在地区之间未架起人才引进的桥梁,在行业之间也没能疏通人才流动的渠道。要想方设法吸引人才、招聘人才,林业行业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用人主动权。实行户口、就业分离的办法,解决林业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4.5.4林业行业内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林业行业条件艰苦,科研条件及作业环境有很大的局限性。就业于林业行业的人才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专门人才,往往因为自己的职业追求难以实现而流失。各部门应尽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条件。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增加工资、高额奖金、改善住房条件和特殊的医疗服务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使他们能扎根林业,以林为本。同时,还要把引进人才和引进知识结合起来,引进人才时做到“既为我有,应为我用”,引进知识时做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53]。

参考文献

[1]乔治.伯兰德.人力资源管理(managing human resources[m].美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4~15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33~35

[3]舒惠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求是.2003:16~20

[4]徐宏玲.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1~23

[5]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37~40

[6]雷蒙德.a.诺伊,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11

[7]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5~48

[8]郑少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2~25

[9]亚瑟.w.小舍曼著,张文览等译.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7~69

[10]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23

[11]吴琼恩.公共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9

[12]耿维.人力资源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31

[13]彭建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6~158

[14]陈关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全功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5~58

[15]王克勤,姚月娟.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8

[16]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5~163

[17]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88~91

[18]陈至立.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5~67

[19]朱舟.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91~92

[20]李桂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64~66

[21]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9~61

[22]康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m].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1~341

[23]闵维方,王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2006:214~217

[24]西部地区林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研究课题组.开发人力资源再造秀美山川[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43

[25]王通讯.以全球化为背景,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c].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198~214

[2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3:119~125

[27]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青海天保工程生态工程建设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r].2003:26

[28]玮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资源开发[j].经济地理.2000(增刊):140.

[29]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9~51

[30]青海省林业局.青海省林业发展“十五”计划[r].2000:31

[31]王世坤.西部跨越式发展需要人才开发战略的突破[c].人才战略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332001:211~220

[32]吴忠健.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障[m].人才战略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177~185

[33]惠丽.关于西部开发中人才问题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1:76-77

[34]梁伟年.关于实施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人才.2002:49~62

[35]蒋先继.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探索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子[c].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99~112

[36]陈仲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确保人才战略任务的全面落实[c].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241~247

[37]申均.我国实施人才资源的现状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4:53~59

[38]陈力.西部人才结构与调整[j].中国人才.2004:75~77

[39]华才.人才概念,人才标准[j].中国人才.2004:36~39

[40]罗洪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j].中国人才.2002:42~45

[41]赵永乐.对人才新概念的几点认识[j].中国人才.2004:33~34[42]王健,李敏.青海省人才流失的非经济因素[j].经济地理.2000(增刊):153

[43]张学忠.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理念[j].中国人才.2002:32~35

[44]王峻.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才.2003:2

[45]胡瑞文.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挑战[m].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2005:16~19

[46]赵光辉.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些思考和建议[m].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57~159

[47]邓琮琮.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成为人才战略重点[n]中国青年报.2000.12.22

[48]郭其友.马克思人力资源理论初探[j].福建学刊.1996:29~30

[49]潘马林.中国人力资源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d].西安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999:67~96

[50]徐颂陶.实施人才战略,强化四种机制[m].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14~116

[51]lawler e e ledford g e.a skilled-based approach to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2:45~46

[52]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6~28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4

1.1调查研究内容

1.1.1林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主要调查测算20*年、20*年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公益林保护、林业产业(含一、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情况,预测和分析到“*”末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1.1.2林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调查并测算20*年、20*年度农民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公益林保护中直接获得的补助、林农从事林业产业获得的收益以及林业促进粮食增产所增加的收入情况,预测和分析到“*”末林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

1.2调查测算方法

1.2.1调查方法

(1)收集利用现有调查统计资料:包括《20*年河南统计年鉴》、《20*年河南林业统计资料》、《20*年河南林业统计资料》、《2003年河南森林资源清查评估报告》、《河南省情简介20*》、《河南省林业发展“*”规划》等。

(2)专项补充调查: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分20*年度、20*年度、到“*”末三个时间段,共列出52个调查项目,依托河南林业厅16个相关的职能处室单位组织调查、提出有关数据。

1.2.2测算方法

(1)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20*年、20*年的作用主要依据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林业产业发展实际完成的用工量及就业人员进行推算。用工量计算标准为:

用材林、防护林造林:8工作日/亩.年,1个就业岗位/260工作日(下同);

经济林造林:20个工作日/亩.年;

公益林管护:1个就业岗位/1200亩.年;

用材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林分抚育管护:4工作日/亩.年;

经济林抚育管护:15个工作日/亩.年;

造林苗木培育:65个工作日/亩.年;

花卉及园林绿化苗木培育:72个工作日/亩.年;

林木采运:1个工作日/2.5立方米。

(2)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20*年、20*年的作用主要依据全省生态建设项目投资、林业促进粮食增产和涉农林业产业收入的实际数值进行推算,少数没有统计资料的项目依据经验或典型调查结果推算。20*年、20*年农业人口基数分别为6774万人和6631万人。

(3)到“*”末林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潜力估算:主要以《河南省“*”林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参考各单位提供的预测数据,并考虑了科技进步、林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2调查评估结果

2.1林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2.1.1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主要调查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含长江防护林、淮河防护林、黄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工程项目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情况,调查测算结果汇总于附表1。

从附表1可以看出:我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分别是:20*年28.7232万个,20*年30.7590个、比20*年增加2.0358万个,到2010年可达到43.4752万个、比20*年增加14.7519万个。

2.1.2林业产业发展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

主要调查了我省林业一、二、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情况。调查测算结果分别汇总于附表2、附表3、附表4。

从附表2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一产业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分别是:20*年111.5433万个,20*年125.3680万个、比20*年增加13.8247万个,到2010年可达到167.1283万个、比20*年增加55.5849万个。以20*年为例,第一产业内各产业类别在提供就业方面的贡献大小依次是:经济林培育占62.82%,花卉苗木业占17.67%,用材林培育占9.91%,林木育苗占8.24%,森林蔬菜培育占0.80%,野生动物繁殖利用占0.36%,林木种子采集0.21%。

从附表3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二产业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分别是:20*年81.6115万个,20*年84.7898万个、比20*年增加3.1783万个,到2010年可达到117.3923万个、比20*年增加35.7808万个。第二产业内各产业类别在提供就业方面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林产品加工占74.30%,木材采运占16.10%,林产品储运保鲜占9.60%。

从附表4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分别是:20*年8.8790万个,20*年10.3286万个、比20*年增加1.4496万个,到2010年可达到19.6100万个、比20*年增加10.731万个。以20*年为例,第三产业内各产业类别在提供就业方面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技术信息服务占49.39%,森林旅游业占31.65%,林产品市场占17.14%,森林文化产业(动物表演等)占1.83%

综合附表2-4测算结果,我省林业产业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分别是:20*年230.7571万个,20*年251.2453个、比20*年增加20.4882万个,到2010年可达到347.6*8万个、比20*年增加116.8487万个。以20*年为例,林业一、二、三产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第一产业占68.98%,第二产业占24.87%,第三产业占2.71%。

2.1.3林业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总的作用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测算结果可以得出,我省林业建设为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20*年为230.7571个,20*年为250.2453个,预计到“*”末可达到347.6*8个。

2.2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2.2.1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项目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民通过参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公益林管护,可直接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这次主要调查测算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含长护林、淮防林、黄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等)、公益林管护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调查测算结果汇总于附表5。

从附表5可以看出:我省农民通过参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直接获得的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分别为:20*年12.0304亿元,20*年13.3873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3569亿元,预计到2010年可达到20.8727亿元,比“*”末增加8.8423亿元。

2.2.2林业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林业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主体体现在农民直接参与林业产业的开发经营服务以及林业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这次重点调查测算了林业一、二、三产业与农民增收直接相关的项目。结果汇总于附表6-8。

从附表6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一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分别为:20*年245.0815亿元,20*年273.0316亿元、比20*年增加27.9500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308.9168亿元、比20*年增加63.8353亿元。以20*年为例,第一产业各类别在增加农民收入作用大小依次是:经济林培育占43.35%,用材林培育占33.81%,花卉苗木业占13.02%,林木育苗占7.51%,森林蔬菜培育占1.83%,野生动物繁殖利用占0.42%,林木种子采集0.*%。

从附表7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分别为:20*年94.8400亿元,20*年98.4232亿元、比20*年增加3.5832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137.300亿元、比20*年增加42.46亿元。以20*年为例,第二产业各类别在增加农民收入作用大小依次是:林产品加工占78.09%,木材采运占14.43%,林产品储运保鲜占7.48%。

从附表8可以看出,我省林业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分别为:20*年9.4641亿元,20*年10.9713亿元、比20*年增加1.5*2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20.2680亿元、比20*年增加10.8039亿元。以20*年为例,第三产业各类别在增加农民收入作用大小依次是:技术信息服务占49.28%,森林旅游占35.75%,林产品市场占12.91%,森林文化产业(动物表演等)占2.*%。

综合附表6-8调查测算结果,我省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总额分别为:20*年361.4160亿元,20*年395.8133亿元、比20*年增加34.3973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487.3575亿元、比20*年增加125.9415亿元。以20*年为例,一、二、三产业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49.90%,第二产业占33.75%,第三产业占4.11%。

2.2.3林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方面的作用

通过建立农田防护林,可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粮食增产。据河南省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定位观测站调查,在豫东、豫北典型平原农区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棉花和瓜菜平均增产10%以上,油料增产6.5%以上。预计通过完善农田林网和农田防护林,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增产效能。据此,我们对林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进行了估算,结果见附表9。

从附表9可知,我省林业在促进农业增产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20*年新增农作物产量折合人民币137亿元,20*年达到146亿元、比20*年增加9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149亿元、比20*年增加12亿元。

2.2.4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综合作用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测算结果,可以将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对农民带来的增收和林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这两部分视为林业对农民带来的直接收入,其总额分别为:20*年361.416亿元;20*年395.8133亿元、较20*年增加34.3973亿元,增长9.52%;2010年可达到487.3575亿元,较20*年增加125.9415亿元,增长34.85%。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直接收入及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0*年533.53元,占总收入的18.58%;20*年596.917元,占总收入的18.30%。可以将林业促进农业增产带来的农民增收视为林业对农民带来的间接收入,全省农民人均林业间接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20*年为7.04%;20*年为6.75%。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3.1.1调查测算结果表明,林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林业共为农民提供了230.7571万个折算就业岗位,20*年提供了251.2453万个折算就业岗位,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林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会更加明显,预计到“*”末,林业可为农民提供487.3575万个折算就业岗位。

3.1.2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收入。包括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的财政补助以及从事林业产业的收入,20*年为361.416亿元,人均533.53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8.58%;20*年395.8133亿元,人均596.917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18.30%;2010年可达到487.3575亿元。二是间接收入。即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产生的收入。20*年为137亿元,20*年为146亿元,到2010年可达到149亿元。

3.1.3分析林业各产业类别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出,各产业类别的贡献很不平衡。以20*年度为例,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50%,第二产业为33.75%,生态建设为12.24%,第三产业仅占4.11%;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贡献率:第一产业为68.98%,第二产业为24.87%,生态建设为3.38%,第三产业仅为2.77%。这一方面说明目前我省林业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另一方面也说明林业特别是林业第三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2讨论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5

一、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一)狠抓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监督队伍。

用科学发展观来塑造新时期监督队伍的新形象,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来充实和武装自已的头脑,需要我们从中吸取新的知识和营养。围绕省办20xx年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要点和驻在局资源监督工作实际,我办重新修定了学习规划,规定每月的10日为政治学习日,20日为业务学习日。首先是从政治学习入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受岗敬业精神,二是坚持业务学习,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作为一项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它是高层次管理,目的在于调整行政权的失衡,防止行政权的变异,矫正行政权运行的偏差。这就需要监督工作者有过硬的业务能力。通过学习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增长了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素质。三是学习上级文件、领导讲话精神,年初以来我们学习了省办《20xx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要点》,孙文义副专员在全省森工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赵恩举专员提出的“五个意识”,全省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会议后,驻局专员办利用一周的时间,认真学习了吕维峰副省长、赵恩举专员、蔡炳华厅长、魏殿生局长在全省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几位领导的讲话,高度精辟,意义深刻,为下一步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驻局专员办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业务学习,要求每人必须有学习笔记,每次笔记要求超过500字,年终有心得体会。

(二)严格监督管理流程,认真开展好资源监督各项工作。

1、严把采伐“源头”管理关,去年冬季木材生产开始前,我们将监督检查的关口前移,提前介入,为林业局当参谋,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严格林木采伐环节的跟踪检查,特别是加大了事中伐区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确保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的执行。

2、严格伐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5月10日至27日,驻局专员办按照(黑资监字[20xx]9号《关于下发〈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下半年及20xx年上半年伐区作业质量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统一安排与部署,对桃山局冬季木材生产、森林抚育补贴作业伐区进行了质量检查验收,驻局专员办组成了以资源管理分局局长田晓华为组长的检查组,召开了专项工作会议,对检查组成员采取了以会代训的形式,重点学习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伐区作业质量检查技术方案》、《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下半年及20xx年上半年伐区作业质量检查工作方案》、《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核查、检查工作十项纪律》、《国家林业局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六不准》。本次检查为四季度抚育伐生产和森林抚育补贴作业小班质量5%。一是重点对伐区恁证采伐制度、拔交制度、公示制度、采伐木记录卡、采伐限额、伐区验收等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二是对是否认真执行《伊春市政府1号令》规定全面禁采红松和禁采珍贵树种情况进行检查;三是是否有超了限额采伐,超强度采伐、号外采伐,串树种采伐,抚育伐采大留小进行检查,四是对伐区清理,水土保持,资源利用等进行检查,桃山林业局四季度抚育伐作业小班共37个,总面积512.2公顷,总采伐蓄积7485立方米,总出材量5485立方米,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小班共47个,总面积557.2公顷,总采伐蓄积1508立方米,总出材量为482立方米。

对本次检查存在的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3、加大对林地管理监督检查力度。林地管理是资源管理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桃山局可采资源枯竭,监督管理的重点工作将向林地资源侧重。驻局专员办今春结合三春工作,一是对多种用地拱地头、扩地边等毁林开荒进行了检查,二是对挖沙、取土、采石、旅游、筑路、鱼池、蛤蟆塘进行检查,三是对征占用林地进行检查,采用gps定位,实测面积,与批件核对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和违法侵占现象。四是按照(黑森函字[20xx]99号《关于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的通知 》)的要求,驻局专员办积极参与了《桃山林业局关于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方案》的制定,在检查阶段全面监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建议。

4、加强烧材管理,杜绝烧柴发生,自开始,经过几年烧材管理整治,山上各林场基本杜绝了烧好柴现象。1月9日至18日,驻局专员办结合木材生产大检查,分别对各林场烧材及林政进行了检查,发现白河林场有一户超标准烧材,我们立即把情况通报林业局。驻在局高度重视,由公安局森侦大队进行查处,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刑事拘留,并处罚款5000元,从而有效地遏制了烧好材的势头。

(三)认真完成好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驻省办(黑森监字[20xx]9号《关于下发〈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下半年及20xx年上半年伐区作业质量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有要求,驻局专员办对四季度抚育伐生产、森林抚育补贴作业质量进行了检查验收,外业1%、内业100%,外业抽检了3个小班,分别是白河林场422林班4小班,南河林场509林班3小班,桃东林场249林班3小班,采伐面积:32.6公顷,采伐蓄积:168立方米,出材100立方米,通过检查结果看,桃山局四季度伐区作业质量较上年度有所下降,主要问题是:抚育伐采大留小,个别小班出现应采未采、伐区清理不合格等。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1、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现代化要业为统领,全面落实全省森林资源监督工作会议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上。以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为契机,顺应林业生态建设新形式、新要求,强化各种监督检查,以严管林、管好林为目的,加大林政案件的督办力度,坚决打击一切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实现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工作安排

(一)坚持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努力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督管理水平。

(二)认真把好森林抚育补贴伐区调查设计质量关,严禁虚假设计、现地与设计不符等,

(三)加大作业质量的检查力度,做到严肃认真。

(四)加大各种占地项目的检查力度,有效地保护林地资源。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6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1一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本人严格按照局党委工作安排,按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以森林防火工作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勇于创新,身体力行,为把我县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一、以身作则,切实加强理论自身建设

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提高驾驭林业建设的领导水平。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加大扶持,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据县委、县政府《安字[20__]16号》文件要求,在镇____村挂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局安排由我和另一名干部负责该示范点建设的日常工作。在乡镇挂点干部和当地理事会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使示范点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结合挂点村实际,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现场指导、尊重民意”的原则,及时制定了符合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林业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和目标,严格按照要求,除节假日以外,我坚持在示范点与群众同吃同住,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健全了机制,强化了措施,从而有力地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新农村建设宣教活动有声有色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走访座谈等农民喜闻乐见、通俗语易懂的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营造浓厚氛围,从而转变政府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的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在挂点期间共为该村举办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2次,走访群众95户,召开户长会10余次,发放有关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320张,张贴新农村建设标语12条。

(三)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工作彰显成效

紧紧围绕“五新一好”的目标,本着以示范点的实情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着力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把空心村改造、折旧建新、通水修路、改厕等问题放在首位,做到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钉子户”则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集中时间、精力,全面整治,实现点内无障碍,达到点内区域房屋美化绿化,楼房整洁美观,基本形成示范点新区体系风格。挂点的__村__示范点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拆除空心房、牛猪栏、厕所3384平方米,占任务数的131.2;改水160户,占任务数的106.7;粉刷墙体7100平方米;硬化道路、街檐842.6平方米;新建社区中心73.23平方;新建公共活动中心492平方米;规划新建房屋10套。

三、强化责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年来,全县发生森林火灾2次,火灾发生率在每10万公顷3.9次,火灾控制率平均每次为4.6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2.7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8%;火灾案件查处率达100%。

(一)注重舆论引导,强化宣传力度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森林防火通过县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森林防火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引导全民重视参与森林防火。在防火重点期到来之前,层层发动、书写,更换或刷新森林防火标语,重点林区和重点森林防火单位都设有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标语、碑牌。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张贴、书写“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等标语。全县共张贴标语2430条、刷写固定宣传牌245块、出动宣传车54车次、召开墟集宣传26次。基本做到了宣传不留死角,教育不分老幼,政策家喻户晓,提高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增强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规范防火行为,强化火源管理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关口。一是防火重点期以来,采取非常规措施,严格实行野外火源管理。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点时期组织动员人数1696人,派出巡逻队20个,派出护林员500余人严防硬守。查处违章野外用火7起。二是严格执行双调度和双督查制度,重点加强对野外火源和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双调度:查烟禁火情况调度、火情信息调度;双督查:县查乡、乡查村,林业局查林管站、林管站查护林员);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组织6个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森林防火“六查六看”,落实“五类人”监管措施。确保了火源管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野外违章用火得到有效控制。

(三)不断增加投入,加速“四网化”建设

按照森林防火总体规划,改善防火设施,加强基础建设是提高森林防火效果的重要一环。我县加大了对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森林防火“五网化”建设。一是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完善了以县气象台为主的林区火险预测预报网。二是森林防火交通和通讯系统。建成县、乡镇、林场的森林防火三级通讯联络网,拥有超短波电台129部,有线电话28部。森林防火专用车2辆,基本保证了森林防火巡查和森林火灾扑救调度运输的需要;三是林火阻隔系统。

建设阻火隔离网,维修防火道(线)82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1公里;四是林火扑救系统建设。全县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支,乡镇、场扑火应急队28支,共900余人,并分层次开展了森林扑火的实战演练活动,形成了一支机动能力较强的森林消防队伍扑救网络,提高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2今年以来,___镇林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镇工作重心,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的完成了全年林业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全力抓好护林防火工作

针对去冬今春天气极度干旱,森林防火等级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我镇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森林防火安全。一是及时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与各村及有关单位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二是加大投入,投资数十万元,新购置森林防火专业运兵车一辆,防火服20套、新式进口风力灭火机6台、2号工具及其它防火器材数百件,设立防火了望哨10处并安排专人值班,在区镇边界及重点林区、关键部位开设防火阻隔带60余公里,垒砌护林防火标志,固定宣传碑、牌1200处,新建焚烧炉40个;三是进一步加大扑火队伍和护林员管理力度,多次组织防火队员和护林员收看森林防火教育片,强化安全和扑火技能培训,时刻绷紧防火安全弦,镇上在组建防火专业队的同时,也要求各村成立了10至30人的防火专业队和扑火预备队;四是加大防火值班力度,实行了领导带班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护林防火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每天安排8人轮流巡查,切实做到了遇有火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五是强化宣传,入春以来全镇共书写各类标语3000余条,在集市及人群聚集处发放明白纸8000余份,利用宣传车,宣传栏等各种形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防火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镇上下的森林防火意识;六是强化火源管理,在进山路口及重点林区,风景区设卡,严禁携带火种进山,及时对野外违章用火及发生火情进行处置。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安然度过防火期。

二、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成效

入春以来,我镇紧紧抓住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和有机农业发展,积极开展道路绿化,园区绿化,经济林建设,四旁植树,荒山造林工作,效果显着。上半年共完成道路节点绿化20公里,新栽植杨树,柳树,松树及各种灌木等各类苗木30万株,道路景观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绿量进一步增加。改造提升果园3000亩,完成果实套袋2100万个,新发展经济林面积5080亩,其中在__等村新栽和补植金银花____亩,在__村建起核桃园一处、栽植核桃__万余株,面积___余亩,__村新栽植元宝枫__亩,___新栽黄桃800亩,___村新发展大樱桃200亩,桃300亩,其他各类经济苗木800亩,完成荒山直播造林700亩,进入雨季,我镇抓住汛期雨水增多,雨量丰沛的有利时机,早准备,早行动,组织专业队,大力开展雨季造林活动,现已完成造林任务2000亩,我们将继续根据天气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保雨季造林任务的完成。

三、林改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今年,在区林改办统一部署安排以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我镇组织精干力量,安排专门经费,全面开展了林改外业勘界工作,并圆满完成,全镇共勘林地___宗,面积___万亩。同时我镇对林改工作开展以来涉及到的各种表格资料文件进行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类整理并归档保存,确保了这次林改工作的每个步骤、环节、程序都真实有效,有据可查。10月下旬,我镇和开发区代表全区顺利通过了省里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检查验收。

四、努力做好美国白蛾、杨雪毒蛾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全镇共设立病虫害监测点__处,对美国白蛾等病虫害进行密切监测,同时积极组建病虫害防治队伍,并购置高枝剪、喷雾机等机械设备,储存药物,做好了防治准备,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确保全镇林业资源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镇尚未发现美国白蛾等病虫害。

五、林政工作。

进一步加大护林员巡查力度,严格执法,积极配合林政,国土、安检等部门打击非法采石,采砂,乱占林地,乱砍滥伐及盗伐林木,偷窃名贵树木,木材无证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各类林木案件,较好地维护了全镇林业秩序。

以上是我镇今年林业工作主要完成情况,可能距离镇党委、政府及区林业局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逐一整改落实,争取工作的更好成绩。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320__年上半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县局工作要求,按照乡林业站安排部署,我村部级公益林管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公益林管护区,未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灾害,得到了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未发生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动物,未发生乱砍林地的现象,森林安全得到了有效的维护,现将半年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作为一名护林员,我认真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作为一名护林员,我不断加强学习国家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__县重点公益林专职护林员管理办法,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二,尽心尽责、主动学习完成本职工作,在日常工作方面,每月按时巡山,在本责任管护公益林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和___三个村的同事采用一人、二人组、三人组和四人组等不同方式巡山护林,每月巡山有26天,认真填写巡山记录和工作日记,按时参加乡政府召开的例会,汇报本月的巡山护林情况,下村宣传公益林的法律法规政策。

协助林业工作站开展管辖区的公益林资源管理和防止破坏公益林区的行为。管好本人的责任区及周边的林木及野外用火。所以本人管理的责任公益林区和周边林区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事件。对本公益林责任区各种危害公益林资源的行为,都做到第一知情者并及时向林业工作站领导汇报,半年来,本责任区小班没有发生毁林,侵占林地、森林病灾害、森林火灾等情况。

除了较好地完成我本人的职责工作外。我还积极配合林业站等领导和同事完成县林业局、乡党委、乡政府等上级部门安排的其它工作。例如,乡政府安排上山禁毒踏查、计划生育突击工作等等。

在20__年的下半年工作中,我将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特别是做好公益林责任区

的巡山护林工作,确保森林林地及野生动物不受破坏,促进我乡生态公益林发展得到重点保护,做一个合格的森林卫士。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4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又是崭新的一年。20__年,区林政管理稽查站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及工作实际需要,重新整合了工作队伍和岗位安排。一年来,我站在林业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同时加强规范林业礼貌执法,为我区构成爱护森林、崇尚生态礼貌的良好氛围做出了贡献。现将全年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1、全力以赴做好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群众林权制度改革是今年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按照试点先行,梯级铺开的原则,于4月18日全面铺开。从5月初开始,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安排,我站全体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全力参与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6月底完成全区16.9万亩生态公益林确权划界工作。

目前林改确权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区涉及林权改革村297个,已完成260个村,占林改行政村的87.5%;全区群众林地44.4万亩,已确权面积41.3万亩,占总面积的93%,确权总宗数6661宗,完成林权证办理发证面积15.6万亩;在确权面积中:分山到户面积4.02万亩,占9.7%;均股均利面积4.66万亩,占11.3%;群众统一经营面积18.68万亩,占45.2%;流转面积6.28万亩,占15.2%;基中形式面积7.66万亩,占18.60%。

2、严格临时占用林地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林业局内部分工,我站负责监督采石场等临时占用林地管理,在工作中将采石场临时占用林地工作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并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需要临时使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程序申报各项材料,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根据我区的特殊状况,我们将临时占用林地时效定为一年。由于我区的采石企业大部分都处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导致目前我区采石企业临时占地的手续难以办理。

3、加强木材流通市场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为保护我区森林资源安全,遵照《湖北省木材流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木材收购、销售、运输、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是对申办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申请人,严格实行资格审核。经现场调查核实,报林业行政审批科审批。二是对贴合条件的木材经营(加工)户进行事后监督,使其行为在森林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目前,全区共有木材经营户23家,加工户4家,其生产、经营加工行为都在我们的监管之中,尚未发生违法经营(加工)现象;并对违法运输木材、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进行查处,全年共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20起,其中违法运输10起,违法占用林地10起,无行政败诉案件和错案发生,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公示率达98%以上,切实保护了我区的森林资源。

4、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控制滥伐林木案件

一方面加强对森林、林木采伐伐后管理,实施木材采伐现场监督,对还林实际状况进行检查,制止违法采伐、收购无证木材的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办理程序,对所有的采伐申请单位或个人进行采伐可行性分析和采伐规划,认真做好限额采伐前的采伐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将工作落实到每株树、每个农户,为加强保护我区的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做最大贡献。

5、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今年,我站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培训工作:一是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使群众林权制度改革深入人心。目前全区12个街道、乡、镇297个村,我们已派出四个工作专班,受益群众涉及1800余人,发放相关资料3350份。对采石企业业主的宣传主要是透过发通知,将法律法规附写在通知单上进行广泛宣传。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130份;对来站咨询或是理解处理的违法人员,站长亲自进行相关法律的讲解,让他们心服口服的理解。二是用心宣传我站的工作。我们已在__共青团网和__热线上发表3篇新闻;三是参加3次培训班和1次礼貌执法教育考试。

6、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职责意识

在年初工作会议上,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将在岗工作人员分成外勤人员和内勤人员,因人施用,因事设岗,完善了《稽查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要求大家认真遵照执行岗位职责制,各行其责;并制定了《__市__区林政管理稽查站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每日签到工作制度,由专人管理日常考勤,对于年内的工作根据相关状况分别实行加、扣分,在年终针对平时考核状况汇总,进行评优评先评奖。

透过今年用心努力的开展工作,我站已经取得了必须成绩,完成了绩效考核目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局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展现新时期林业工作者的新形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5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是繁忙的一年,是全局职工团结一心,实干,创新,谋发展的一年。我们围绕县委和政府工作重心,坚持以生态文明统揽林业,以服务大局谋划林业,以深化改革激活林业,以重点工程带动林业的理念,努力促进林业建设由生态安全向生态文明转变,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

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作为党组成员、副局长,上半年,协助局长分管林政资源和行政执法及天保工程,下半年调整分工后,协助局长分管造林绿化后续产业和办公室方面的工作,现就分管工作,做以下简要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

1、我个人始终认为,我们资源管理形势很严峻,矛盾很突出,体制待完善。

年初,根据主要领导的安排,我带领了资源股、森林公安局的同志先后到省内的雨城区、南江县、安岳县、泸定县四个资源大县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通过认真听,仔细看,深入思考,总结了别人的先进的可行的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县资源管理的建议意见,为局党组完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2、牵头组织实施了“绿色飓风”行动。

组织森林公安、林政、审批及检疫执法,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以打击乱砍乱伐、私拉盗运为主的危害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果。多数时候,我是亲自带队,通宵出勤,亲自问材料,不循私情,从严处理。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00多人次,执法车辆50多车次,检查木材车辆40多车次,收缴无证木材80余立方米,没收名木古树3株,处理违法人员17人次,收缴罚款近5.0万元。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遏制了资源补过度使用的势头,维护了生态安全。

3、做好了“林地保护利用、二类资源调查及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三大工程”的初期工作。

制定了“三大工程”的工作方案,向党委政府深入汇报了三大工程的重要和艰巨,争取县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认真考察了实施“三项”工程的企业,向局党组提出了考察意见。

4、组织相关股室,做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级验收复查迎检工作。

集体林改是一项很艰巨复杂的工作,是经全局职工共同努力,完成了改革的主体,还有待不断完善推进的一项工作。通过认真准备资料,补充完善,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下半年工作。

1、牵头组织相关股室做好全省绿化模范县的检查验收工作。

全省绿化模范县要求高,涉及机关、道路、小区、企业、河流、街道、农村、学校、医院等等,资料和现场准备,任务都是比较繁重的。各股室,特别是造林股作为牵头股站,办公室搞好后勤服务,为检查验收取得圆满效果,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营山林业被邀请到全省会议作代表发言,在营山过去的历,还是不多的。

2、组织完成了“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资料”上报,“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设计和实施、“造林补贴试点工程”、“森林抚育试点工程”及“珍稀木材基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涉及乡镇多,都做到了实地查看,防止闭门造车,围绕县委县府打造“核桃”、“速丰林”基地的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做到生态和效益相统一。

3、组织开展了后续产业业主规模造林的指导和检查验收。

促进社会资金介入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防止少数人打着发展产业的晃子钻政策空子。拟定了业主规模造林验收补充规定,待党组通过后实施。核桃发展较好,消水河、绿水安固河、黄渡河速丰林较好,需要加强管护,黄渡和绿井的中药材金银花有一定规模,黄渡带河一片规模大,绿井的业主已经修建了加工的房子,争取延长产业链条,是可以鼓励的事情。

4、退耕还林年度检查兑现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项工作年年都在做,工作量大,审核难度大,但要做好做仔细,基础资料一定不能推到财政农财去,别人是做整个农业口的,而我们是两大工程的实施单位。请相关股室的同志记好。

5、办公室完成了日常后勤保障工作,文件起草工作,上传下达工作和综合协调工作。

岗位坚定是很好的,我感觉坚定岗位是办公室和公安的同志是最值得学习的。能主动协助配合其它股室工作,比如绿化模范县的资料收集工作等。

6、完成了重大检查的后勤接待工作。

今年上级检查验收比较多,接待任务很重,没出什么大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

7、做好了各项年度目标考核的迎检工作。

8、联系乡镇和对口帮扶工作得到深入开展。

安化爬山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修建了一口能容三千方的水池,也安排了珍稀木材基地建设,还有业主在那里发展核桃产业。

三、几点思考

1、今年是近年来工作量,也取得实效的一年。

大家为什么能团结一心做好各项工作,我很赞同别人讲的:用事业鼓舞人,用情感打动人,用待遇支撑人。大家认识到了国家对生态高度重视的大好形势,更因为单位内部团结务实,有干好林业工作的强烈愿望,上下各方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干事业,能够干好事业。其次,要抓好工作,调动积极性,增加凝聚力和活力,离不开以情感人,以待遇留人。待遇不是万能的,但物质是基础,不讲待遇不是市场经济。同时,也不能只讲待遇,一是待遇有限,二是情感有时高于待遇,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职工的具体问题,单位能帮助的,尽力给予支持,比如评职称的问题,职级待遇问题,家庭困难问题,有时仅是职工出面难度很大。单位的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让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会生工作的动力。我觉得,这几个方面,今年是做得比较好的,才形成了活力,充满了生气。特别是执法的同志,和搞项目设计的同志,任务都是很重的,大家加班加点,不讲节日假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是很难得的。

2、部门的工作必须围绕政府中心工作。

我们是林业人,林业的工作必须是以生态建设为统领。离开了生态建设,我们的工作,就说不上林业工作。但同进,我们的林业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必须要有全县工作的大视野,主动配合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来安排我们的生态建设,才能得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转变发展方式,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以点带动面。

平铺直叙,面面俱到,那不是好文章。必须抓好重点,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的力量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抓很多的东西,可以一年抓那么几个拿得出手的东西,几年下来就有看头了。不要怕业主赚了钱,不赚钱谁愿意来投资。关键看他是真投资还是想套钱。如果是真正投资发展产业,我们是应该大力扶持的,农业项目,没有国家扶持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如果通过我们的扶持,能够做大那么几个或者一个象样的企业,它所起到的示范带动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比如,黄渡的金银花,还可以做大,再争取做加工,如果成功了,有很大的利润(金银花市场行情很好),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自动去发展。比如,木材加工企业很多,大多是粗放型,卖树棒锤,或简单加工,那是不可能做成大一点的企业的。只是我们全县人民的造林成果,给几个树贩子赚钱。当然,他们也促进了流通,有利于老百姓的产品销售(木材)。如果我们用有限的资源,重点支持那么一、二个公司搞点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仅能增加附加值,也有利于就业和税收,减少资源消耗。

同进,对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必须导向和加强指导,不能自由放任,用了钱,没什么效果。后续产业也搞了三年了吧,使用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真正拿得出手的亮点并不多,以后要按照规划实施。那就是结合县政府提出的重点发展核桃、速丰林、中药材。在山区重点发展核桃,沿河沿路发展速丰林,条件好的地方发展中药材。业主事前报批,林业局规划设计,业主按照设计实施。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7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1一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本人严格按照局党委工作安排,按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以森林防火工作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勇于创新,身体力行,为把我县林业推向快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一、以身作则,切实加强理论自身建设

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提高驾驭林业建设的领导水平。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加大扶持,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据县委、县政府《安字[20__]16号》文件要求,在镇____村挂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局安排由我和另一名干部负责该示范点建设的日常工作。在乡镇挂点干部和当地理事会的大力配合下,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使示范点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结合挂点村实际,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现场指导、尊重民意”的原则,及时制定了符合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林业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和目标,严格按照要求,除节假日以外,我坚持在示范点与群众同吃同住,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健全了机制,强化了措施,从而有力地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新农村建设宣教活动有声有色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举办培训班,走访座谈等农民喜闻乐见、通俗语易懂的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营造浓厚氛围,从而转变政府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的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在挂点期间共为该村举办新农村建设知识讲座2次,走访群众95户,召开户长会10余次,发放有关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320张,张贴新农村建设标语12条。

(三)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工作彰显成效

紧紧围绕“五新一好”的目标,本着以示范点的实情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着力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把空心村改造、折旧建新、通水修路、改厕等问题放在首位,做到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对“钉子户”则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集中时间、精力,全面整治,实现点内无障碍,达到点内区域房屋美化绿化,楼房整洁美观,基本形成示范点新区体系风格。挂点的__村__示范点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拆除空心房、牛猪栏、厕所3384平方米,占任务数的131.2;改水160户,占任务数的106.7;粉刷墙体7100平方米;硬化道路、街檐842.6平方米;新建社区中心73.23平方;新建公共活动中心492平方米;规划新建房屋10套。

三、强化责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一年来,全县发生森林火灾2次,火灾发生率在每10万公顷3.9次,火灾控制率平均每次为4.67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2.7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0.18%;火灾案件查处率达100%。

(一)注重舆论引导,强化宣传力度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坚持森林防火通过县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森林防火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引导全民重视参与森林防火。在防火重点期到来之前,层层发动、书写,更换或刷新森林防火标语,重点林区和重点森林防火单位都设有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标语、碑牌。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张贴、书写“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进入林区、防火第一”等标语。全县共张贴标语2430条、刷写固定宣传牌245块、出动宣传车54车次、召开墟集宣传26次。基本做到了宣传不留死角,教育不分老幼,政策家喻户晓,提高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增强了林区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规范防火行为,强化火源管理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关口。一是防火重点期以来,采取非常规措施,严格实行野外火源管理。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点时期组织动员人数1696人,派出巡逻队20个,派出护林员500余人严防硬守。查处违章野外用火7起。二是严格执行双调度和双督查制度,重点加强对野外火源和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双调度:查烟禁火情况调度、火情信息调度;双督查:县查乡、乡查村,林业局查林管站、林管站查护林员);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组织6个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开展森林防火“六查六看”,落实“五类人”监管措施。确保了火源管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野外违章用火得到有效控制。

(三)不断增加投入,加速“四网化”建设

按照森林防火总体规划,改善防火设施,加强基础建设是提高森林防火效果的重要一环。我县加大了对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森林防火“五网化”建设。一是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完善了以县气象台为主的林区火险预测预报网。二是森林防火交通和通讯系统。建成县、乡镇、林场的森林防火三级通讯联络网,拥有超短波电台129部,有线电话28部。森林防火专用车2辆,基本保证了森林防火巡查和森林火灾扑救调度运输的需要;三是林火阻隔系统。

建设阻火隔离网,维修防火道(线)82公里,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1公里;四是林火扑救系统建设。全县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伍1支,乡镇、场扑火应急队28支,共900余人,并分层次开展了森林扑火的实战演练活动,形成了一支机动能力较强的森林消防队伍扑救网络,提高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2今年以来,___镇林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镇工作重心,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的完成了全年林业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全力抓好护林防火工作

针对去冬今春天气极度干旱,森林防火等级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我镇高度重视,结合实际,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森林防火安全。一是及时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与各村及有关单位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二是加大投入,投资数十万元,新购置森林防火专业运兵车一辆,防火服20套、新式进口风力灭火机6台、2号工具及其它防火器材数百件,设立防火了望哨10处并安排专人值班,在区镇边界及重点林区、关键部位开设防火阻隔带60余公里,垒砌护林防火标志,固定宣传碑、牌1200处,新建焚烧炉40个;三是进一步加大扑火队伍和护林员管理力度,多次组织防火队员和护林员收看森林防火教育片,强化安全和扑火技能培训,时刻绷紧防火安全弦,镇上在组建防火专业队的同时,也要求各村成立了10至30人的防火专业队和扑火预备队;四是加大防火值班力度,实行了领导带班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护林防火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每天安排8人轮流巡查,切实做到了遇有火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五是强化宣传,入春以来全镇共书写各类标语3000余条,在集市及人群聚集处发放明白纸8000余份,利用宣传车,宣传栏等各种形式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防火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镇上下的森林防火意识;六是强化火源管理,在进山路口及重点林区,风景区设卡,严禁携带火种进山,及时对野外违章用火及发生火情进行处置。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镇安然度过防火期。

二、植树造林工作取得新成效

入春以来,我镇紧紧抓住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和有机农业发展,积极开展道路绿化,园区绿化,经济林建设,四旁植树,荒山造林工作,效果显着。上半年共完成道路节点绿化20公里,新栽植杨树,柳树,松树及各种灌木等各类苗木30万株,道路景观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绿量进一步增加。改造提升果园3000亩,完成果实套袋2100万个,新发展经济林面积5080亩,其中在__等村新栽和补植金银花____亩,在__村建起核桃园一处、栽植核桃__万余株,面积___余亩,__村新栽植元宝枫__亩,___新栽黄桃800亩,___村新发展大樱桃200亩,桃300亩,其他各类经济苗木800亩,完成荒山直播造林700亩,进入雨季,我镇抓住汛期雨水增多,雨量丰沛的有利时机,早准备,早行动,组织专业队,大力开展雨季造林活动,现已完成造林任务2000亩,我们将继续根据天气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保雨季造林任务的完成。

三、林改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今年,在区林改办统一部署安排以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我镇组织精干力量,安排专门经费,全面开展了林改外业勘界工作,并圆满完成,全镇共勘林地___宗,面积___万亩。同时我镇对林改工作开展以来涉及到的各种表格资料文件进行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类整理并归档保存,确保了这次林改工作的每个步骤、环节、程序都真实有效,有据可查。10月下旬,我镇和开发区代表全区顺利通过了省里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检查验收。

四、努力做好美国白蛾、杨雪毒蛾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全镇共设立病虫害监测点__处,对美国白蛾等病虫害进行密切监测,同时积极组建病虫害防治队伍,并购置高枝剪、喷雾机等机械设备,储存药物,做好了防治准备,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确保全镇林业资源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全镇尚未发现美国白蛾等病虫害。

五、林政工作。

进一步加大护林员巡查力度,严格执法,积极配合林政,国土、安检等部门打击非法采石,采砂,乱占林地,乱砍滥伐及盗伐林木,偷窃名贵树木,木材无证经营行为,及时查处各类林木案件,较好地维护了全镇林业秩序。

以上是我镇今年林业工作主要完成情况,可能距离镇党委、政府及区林业局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逐一整改落实,争取工作的更好成绩。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320__年上半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县局工作要求,按照乡林业站安排部署,我村部级公益林管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公益林管护区,未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病灾害,得到了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未发生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动物,未发生乱砍林地的现象,森林安全得到了有效的维护,现将半年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作为一名护林员,我认真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作为一名护林员,我不断加强学习国家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__县重点公益林专职护林员管理办法,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二,尽心尽责、主动学习完成本职工作,在日常工作方面,每月按时巡山,在本责任管护公益林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和___三个村的同事采用一人、二人组、三人组和四人组等不同方式巡山护林,每月巡山有26天,认真填写巡山记录和工作日记,按时参加乡政府召开的例会,汇报本月的巡山护林情况,下村宣传公益林的法律法规政策。

协助林业工作站开展管辖区的公益林资源管理和防止破坏公益林区的行为。管好本人的责任区及周边的林木及野外用火。所以本人管理的责任公益林区和周边林区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事件。对本公益林责任区各种危害公益林资源的行为,都做到第一知情者并及时向林业工作站领导汇报,半年来,本责任区小班没有发生毁林,侵占林地、森林病灾害、森林火灾等情况。

除了较好地完成我本人的职责工作外。我还积极配合林业站等领导和同事完成县林业局、乡党委、乡政府等上级部门安排的其它工作。例如,乡政府安排上山禁毒踏查、计划生育突击工作等等。

在20__年的下半年工作中,我将尽心尽力,完成本职工作,特别是做好公益林责任区

的巡山护林工作,确保森林林地及野生动物不受破坏,促进我乡生态公益林发展得到重点保护,做一个合格的森林卫士。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4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又是崭新的一年。20__年,区林政管理稽查站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及工作实际需要,重新整合了工作队伍和岗位安排。一年来,我站在林业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同时加强规范林业礼貌执法,为我区构成爱护森林、崇尚生态礼貌的良好氛围做出了贡献。现将全年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1、全力以赴做好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群众林权制度改革是今年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按照试点先行,梯级铺开的原则,于4月18日全面铺开。从5月初开始,根据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安排,我站全体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全力参与群众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于6月底完成全区16.9万亩生态公益林确权划界工作。

目前林改确权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全区涉及林权改革村297个,已完成260个村,占林改行政村的87.5%;全区群众林地44.4万亩,已确权面积41.3万亩,占总面积的93%,确权总宗数6661宗,完成林权证办理发证面积15.6万亩;在确权面积中:分山到户面积4.02万亩,占9.7%;均股均利面积4.66万亩,占11.3%;群众统一经营面积18.68万亩,占45.2%;流转面积6.28万亩,占15.2%;基中形式面积7.66万亩,占18.60%。

2、严格临时占用林地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林业局内部分工,我站负责监督采石场等临时占用林地管理,在工作中将采石场临时占用林地工作作为重点进行规范。并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需要临时使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程序申报各项材料,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根据我区的特殊状况,我们将临时占用林地时效定为一年。由于我区的采石企业大部分都处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导致目前我区采石企业临时占地的手续难以办理。

3、加强木材流通市场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安全

为保护我区森林资源安全,遵照《湖北省木材流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木材收购、销售、运输、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是对申办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申请人,严格实行资格审核。经现场调查核实,报林业行政审批科审批。二是对贴合条件的木材经营(加工)户进行事后监督,使其行为在森林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目前,全区共有木材经营户23家,加工户4家,其生产、经营加工行为都在我们的监管之中,尚未发生违法经营(加工)现象;并对违法运输木材、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进行查处,全年共查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20起,其中违法运输10起,违法占用林地10起,无行政败诉案件和错案发生,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公示率达98%以上,切实保护了我区的森林资源。

4、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控制滥伐林木案件

一方面加强对森林、林木采伐伐后管理,实施木材采伐现场监督,对还林实际状况进行检查,制止违法采伐、收购无证木材的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办理程序,对所有的采伐申请单位或个人进行采伐可行性分析和采伐规划,认真做好限额采伐前的采伐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将工作落实到每株树、每个农户,为加强保护我区的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做最大贡献。

5、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今年,我站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培训工作:一是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使群众林权制度改革深入人心。目前全区12个街道、乡、镇297个村,我们已派出四个工作专班,受益群众涉及1800余人,发放相关资料3350份。对采石企业业主的宣传主要是透过发通知,将法律法规附写在通知单上进行广泛宣传。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130份;对来站咨询或是理解处理的违法人员,站长亲自进行相关法律的讲解,让他们心服口服的理解。二是用心宣传我站的工作。我们已在__共青团网和__热线上发表3篇新闻;三是参加3次培训班和1次礼貌执法教育考试。

6、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职责意识

在年初工作会议上,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将在岗工作人员分成外勤人员和内勤人员,因人施用,因事设岗,完善了《稽查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要求大家认真遵照执行岗位职责制,各行其责;并制定了《__市__区林政管理稽查站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每日签到工作制度,由专人管理日常考勤,对于年内的工作根据相关状况分别实行加、扣分,在年终针对平时考核状况汇总,进行评优评先评奖。

透过今年用心努力的开展工作,我站已经取得了必须成绩,完成了绩效考核目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局党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展现新时期林业工作者的新形象。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

林业年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5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是繁忙的一年,是全局职工团结一心,实干,创新,谋发展的一年。我们围绕县委和政府工作重心,坚持以生态文明统揽林业,以服务大局谋划林业,以深化改革激活林业,以重点工程带动林业的理念,努力促进林业建设由生态安全向生态文明转变,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

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作为党组成员、副局长,上半年,协助局长分管林政资源和行政执法及天保工程,下半年调整分工后,协助局长分管造林绿化后续产业和办公室方面的工作,现就分管工作,做以下简要总结。

一、上半年工作。

1、我个人始终认为,我们资源管理形势很严峻,矛盾很突出,体制待完善。

年初,根据主要领导的安排,我带领了资源股、森林公安局的同志先后到省内的雨城区、南江县、安岳县、泸定县四个资源大县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通过认真听,仔细看,深入思考,总结了别人的先进的可行的经验,提出了加强我县资源管理的建议意见,为局党组完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2、牵头组织实施了“绿色飓风”行动。

组织森林公安、林政、审批及检疫执法,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以打击乱砍乱伐、私拉盗运为主的危害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活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的成果。多数时候,我是亲自带队,通宵出勤,亲自问材料,不循私情,从严处理。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00多人次,执法车辆50多车次,检查木材车辆40多车次,收缴无证木材80余立方米,没收名木古树3株,处理违法人员17人次,收缴罚款近5.0万元。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遏制了资源补过度使用的势头,维护了生态安全。

3、做好了“林地保护利用、二类资源调查及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三大工程”的初期工作。

制定了“三大工程”的工作方案,向党委政府深入汇报了三大工程的重要和艰巨,争取县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认真考察了实施“三项”工程的企业,向局党组提出了考察意见。

4、组织相关股室,做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级验收复查迎检工作。

集体林改是一项很艰巨复杂的工作,是经全局职工共同努力,完成了改革的主体,还有待不断完善推进的一项工作。通过认真准备资料,补充完善,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下半年工作。

1、牵头组织相关股室做好全省绿化模范县的检查验收工作。

全省绿化模范县要求高,涉及机关、道路、小区、企业、河流、街道、农村、学校、医院等等,资料和现场准备,任务都是比较繁重的。各股室,特别是造林股作为牵头股站,办公室搞好后勤服务,为检查验收取得圆满效果,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营山林业被邀请到全省会议作代表发言,在营山过去的历,还是不多的。

2、组织完成了“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资料”上报,“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设计和实施、“造林补贴试点工程”、“森林抚育试点工程”及“珍稀木材基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和实施。

涉及乡镇多,都做到了实地查看,防止闭门造车,围绕县委县府打造“核桃”、“速丰林”基地的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做到生态和效益相统一。

3、组织开展了后续产业业主规模造林的指导和检查验收。

促进社会资金介入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防止少数人打着发展产业的晃子钻政策空子。拟定了业主规模造林验收补充规定,待党组通过后实施。核桃发展较好,消水河、绿水安固河、黄渡河速丰林较好,需要加强管护,黄渡和绿井的中药材金银花有一定规模,黄渡带河一片规模大,绿井的业主已经修建了加工的房子,争取延长产业链条,是可以鼓励的事情。

4、退耕还林年度检查兑现工作正在进行中。

这项工作年年都在做,工作量大,审核难度大,但要做好做仔细,基础资料一定不能推到财政农财去,别人是做整个农业口的,而我们是两大工程的实施单位。请相关股室的同志记好。

5、办公室完成了日常后勤保障工作,文件起草工作,上传下达工作和综合协调工作。

岗位坚定是很好的,我感觉坚定岗位是办公室和公安的同志是最值得学习的。能主动协助配合其它股室工作,比如绿化模范县的资料收集工作等。

6、完成了重大检查的后勤接待工作。

今年上级检查验收比较多,接待任务很重,没出什么大的问题,也是不容易的。

7、做好了各项年度目标考核的迎检工作。

8、联系乡镇和对口帮扶工作得到深入开展。

安化爬山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修建了一口能容三千方的水池,也安排了珍稀木材基地建设,还有业主在那里发展核桃产业。

三、几点思考

1、今年是近年来工作量,也取得实效的一年。

大家为什么能团结一心做好各项工作,我很赞同别人讲的:用事业鼓舞人,用情感打动人,用待遇支撑人。大家认识到了国家对生态高度重视的大好形势,更因为单位内部团结务实,有干好林业工作的强烈愿望,上下各方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干事业,能够干好事业。其次,要抓好工作,调动积极性,增加凝聚力和活力,离不开以情感人,以待遇留人。待遇不是万能的,但物质是基础,不讲待遇不是市场经济。同时,也不能只讲待遇,一是待遇有限,二是情感有时高于待遇,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职工的具体问题,单位能帮助的,尽力给予支持,比如评职称的问题,职级待遇问题,家庭困难问题,有时仅是职工出面难度很大。单位的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让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会生工作的动力。我觉得,这几个方面,今年是做得比较好的,才形成了活力,充满了生气。特别是执法的同志,和搞项目设计的同志,任务都是很重的,大家加班加点,不讲节日假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是很难得的。

2、部门的工作必须围绕政府中心工作。

我们是林业人,林业的工作必须是以生态建设为统领。离开了生态建设,我们的工作,就说不上林业工作。但同进,我们的林业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必须要有全县工作的大视野,主动配合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来安排我们的生态建设,才能得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转变发展方式,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以点带动面。

平铺直叙,面面俱到,那不是好文章。必须抓好重点,才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的力量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抓很多的东西,可以一年抓那么几个拿得出手的东西,几年下来就有看头了。不要怕业主赚了钱,不赚钱谁愿意来投资。关键看他是真投资还是想套钱。如果是真正投资发展产业,我们是应该大力扶持的,农业项目,没有国家扶持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如果通过我们的扶持,能够做大那么几个或者一个象样的企业,它所起到的示范带动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比如,黄渡的金银花,还可以做大,再争取做加工,如果成功了,有很大的利润(金银花市场行情很好),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自动去发展。比如,木材加工企业很多,大多是粗放型,卖树棒锤,或简单加工,那是不可能做成大一点的企业的。只是我们全县人民的造林成果,给几个树贩子赚钱。当然,他们也促进了流通,有利于老百姓的产品销售(木材)。如果我们用有限的资源,重点支持那么一、二个公司搞点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不仅能增加附加值,也有利于就业和税收,减少资源消耗。

同进,对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必须导向和加强指导,不能自由放任,用了钱,没什么效果。后续产业也搞了三年了吧,使用了1000多万元的资金,真正拿得出手的亮点并不多,以后要按照规划实施。那就是结合县政府提出的重点发展核桃、速丰林、中药材。在山区重点发展核桃,沿河沿路发展速丰林,条件好的地方发展中药材。业主事前报批,林业局规划设计,业主按照设计实施。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8

    2009年我处共有12项责任目标,目前已完成4项,其它8项正在完成中。

    (一)已完成的4项工作

    1、完成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个、新技术15项。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了一批林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中华红叶杨,红叶石楠,泡桐9501、9502,欧美杨107、108,豫刺1号、豫刺2号,豫楸1号,火炬松、金太阳杏、黑李、豫大籽石榴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同时,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ggr绿色植物生产调节剂应用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经济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5项实用新技术。

    2、完成继续抓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安阳、长葛、平桥等3个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按重点林业工程类别,突出抓了新县、西峡、桐柏、灵宝、济源、陕县等9个科技支撑示范县(市)建设,对我省XX年以来承担的6个科技支撑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项目验收报告。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督促18个省辖市、6个扩权县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60多处。

    3、完成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次数和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河南省冰雪灾害地区林业抗灾减灾技术要点》,省林业厅选派6名科技专家组分赴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全省共选派林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500人次,举办减灾和重建技术培训200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0人,林农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在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按照省科协、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林业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据统计,全省林业系统共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林业职工和林农22万人次。

    4、开展了 “河南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调研工作。4-5月,组织专家深入到林州、济源、新县、西峡等地对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经座谈讨论和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正在开展的8项工作

    1、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新争取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总投资600万元;新争取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行业项目5项,总投资165万元;新取得林业科技成果2项。

    2、切实抓好林业标准化工作,新审定林业行业标准1 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2个。

    3、认真组织实施好林业科技“3386”计划,重点抓了科研、推广、标准化、科普等工作。组织“948”项目中期评估1项,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 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总投资150万元。

    4、认真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与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

    5、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平安林业建设年度工作任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科技成果评定、资金分配、项目推荐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6、积极做好“河南林业信息网”科学技术处相关栏目内容的更新工作,达到每月至少更新2次以上。

    7、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制定了《科学技术处2009年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注意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8、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按照组织制订的优先发展的树种(品种)和重点推广的技术,指导各地的林业生产,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印发了2009年度科技兴林、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对XX年以来我省承担的6个国家林业局林业技术培训项目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交了总结报告。

    2、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技术需求,狠抓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研的7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2项科技成果。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新争取2009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组建一个“河南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使厅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3、围绕中心工作,狠抓科技支撑。一是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印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模式》、《河南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良树种(品种)》等,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选派两批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三是转发了国家林业《科技服务“林改”行动方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处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二是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科技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林业科技投入较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安排,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

    (三)认真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好2009年度国家、省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组织申报2009年度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

    (四)做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是抓好“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项目”的验收工作。

    (五)继续狠抓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是继续抓好科教兴林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林业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

建设等。

    (六)积极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重点解决好林业技术棚架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把林业实用技术送到农村,送到千家万户。

    (七)认真抓好林业科技合作、交流与林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是协助有关单位抓好国外智力引进和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组织好“948”项目、国外智力引进项目的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抓好林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检查工作。

   (八)切实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完善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办法,提升科研、推广手段和设备等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切实加强科技项目的检查监督。

 

 

    二八年六月十九日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9

20*年我处共有12项责任目标,目前已完成4项,其它8项正在完成中。

(一)已完成的4项工作

1、完成引进推广林果新品种20个、新技术15项。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了一批林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中华红叶杨,红叶石楠,泡桐9501、9502,欧美杨1*、1*,豫刺1号、豫刺2号,豫楸1号,火炬松、金太阳杏、黑李、豫大籽石榴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同时,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GGR绿色植物生产调节剂应用技术、抗旱造林技术、经济林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等15项实用新技术。

2、完成继续抓好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林业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等3个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围绕林业生态省建设,按重点林业工程类别,突出抓了新县、西峡、桐柏、灵宝、济源、陕县等9个科技支撑示范县(市)建设,对我省2000年以来承担的6个科技支撑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项目验收报告。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督促18个省辖市、6个扩权县新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60多处。

3、完成了开展林业技术培训和送技术下乡活动,培训次数和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河南省冰雪灾害地区林业抗灾减灾技术要点》,省林业厅选派6名科技专家组分赴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全省共选派林业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500人次,举办减灾和重建技术培训200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500人,林农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份。在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按照省科协、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林业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据统计,全省林业系统共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林业职工和林农22万人次。

4、开展了“河南省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调研工作。4-5月,组织专家深入到林州、济源、新县、西峡等地对黄连木、油桐、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经座谈讨论和分析,已初步形成了调研报告。

(二)正在开展的8项工作

1、认真做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新争取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总投资600万元;新争取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行业项目5项,总投资165万元;新取得林业科技成果2项。

2、切实抓好林业标准化工作,新审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2个。

3、认真组织实施好林业科技“3386”计划,重点抓了科研、推广、标准化、科普等工作。组织“948”项目中期评估1项,申请验收国家林业局“948”项目1项;新争取国家林业局“948”项目3项,总投资150万元。

4、认真抓好林业科技综合管理与改革,切实加强了对林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严把项目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关,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

5、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平安林业建设年度工作任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科技成果评定、资金分配、项目推荐等方面,实行“阳光操作”,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6、积极做好“河南林业信息网”科学技术处相关栏目内容的更新工作,达到每月至少更新2次以上。

7、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制定了《科学技术处20*年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注意抓好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8、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按时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按照组织制订的优先发展的树种(品种)和重点推广的技术,指导各地的林业生产,为林业生态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印发了20*年度科技兴林、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对2003年以来我省承担的6个国家林业局林业技术培训项目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交了总结报告。

2、认真做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技术需求,狠抓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研的7项科技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2项科技成果。新争取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研究项目3项,新争取20*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新组建一个“河南省林业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使厅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

3、围绕中心工作,狠抓科技支撑。一是组织有关单位制订印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村镇绿化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山地丘陵区与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模式》、《河南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优良树种(品种)》等,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林业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的通知》,选派两批科技专家组织开展科技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三是转发了国家林业《科技服务“林改”行动方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和促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处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二是随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科技支撑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林业科技投入较少,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够充分。

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一)根据年度工作目标,科学安排,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继续抓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是认真组织实施好各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

(三)认真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点是组织实施好20*年度国家、省科技推广计划项目,组织申报2009年度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

(四)做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是抓好“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河南鄢陵基地项目”的验收工作。

(五)继续狠抓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是继续抓好科教兴林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林业工程科技支撑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等。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0

1当前森林经营形势虽然趋好但仍不容乐观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2]。这是国家的诺言,也是赋予林业的新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一手要抓造林,另一手要大抓森林经营。

为了支持森林经营工作,2009年财政部安排5亿元人民币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10年起提高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造林苗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中央财政对林木良种生产使用、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给予补贴。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产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同时,财政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经费增加到20亿。

2010年初,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贾治邦局长再次强调:“着力强化森林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一是抓紧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二是抓好森林经营试点。三是建立健全森林经营管理制度。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引进和掌握可持续经营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并且从政策上、资金投入和健全制度方面有新的措施。但总体看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各地普遍存在思想准备不足,表现在,认识不到位、技术支撑不力、基础工作滞后、人才严重短缺等方面,应引以高度重视。

2各层次人才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森林经营工作

的瓶颈森林经营人才包括林木种苗、森林栽培、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采伐更新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设计等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具有现代意义的森林经营,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现代森林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工作人员。目前无论是林业管理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森林经营人员状况极不适应工作需要,表现在:

2.1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森林经营人才相对缺乏

我们调查的情况看,6个厅局长,除了江苏省林业厅,其他5个厅局长是组织部门从地市书记或市长调来的。绝大多数地市林业局长是从县书记或县长调来,县林业局长是从乡镇书记或乡镇长调来的。他们具有较强的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作为决策层的关键人,如果不经过一定专业培训,工作难免受到影响。6个林业厅、局公务员中林学专业占40%,管理专业占29%,其他专业占30%。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的林学专业人员比例更低。

2.2国营林场人才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森林经营一线人才严重短缺

年龄老化据六个省、市、区的741个国营林场调查:职工总数149748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有25410人,仅占16%;具有本科学历有12473人,占8.3%;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仅占0.19%。林场管理人员17285人,林学专业有8063人,占46.6%;本科以上学历有5977人,占34.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0.41%。在森林经营生产一线的林场各分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798个分场2159名管理人员中,林学专业只有259人,占1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0.05%,中级占2.5%。从年龄结构看,国营林场的职工中50岁以上占30%,35~50岁占44%;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占20%,35~50岁占52%。林业基层生产和管理部门真正能担负起森林经营专业的技术干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配来的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在生产一线担负主要角色。

2.3乡镇林业工作站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乡镇林业工作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管理服务组织,是林业主管部门的“腿”和“触角”,是林业工作延伸到基层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国家有关林业的法律和法规、方针政策、各项林业工作(包括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农户、山头林间地块。乡镇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素质、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林业能否快速发展。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对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有明确规定,至今4年过去了,各地普遍未能落实。

截止2009年底,全国乡镇林业站29778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2%。这里有的是独立建站;有的合并在农业综合服务站;有的是县林业局派出机构;有的是乡镇直管。关于经费来源,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各地执行不一,现仍有三种形式,一是财政全额拨款;二是财政差额拨款;三是自收自支。全国乡镇林业工作站有16万多职工,有的是事业人员编制,有的是长期工、临时工,有的是各种关系进来的(如局长司机、村干部)占编制不干活。总体看,面对林业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基层林业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方该建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经费无保障,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适应形势要求。

这次调研搜集1429个乡镇林业工作站中,职工总人数为19062人,具有林学专业知识的有530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7.83%;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73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85%;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职工总数的1.6%,中级的占21%。

2.4基层实用人才进不来少数进来了留不住留下来的动手能力差培养的骨干流失严重

当前,无论是基层森林经营主体,还是管理、服务机构,现有森林经营技术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基层急需补充新人。但是多年来,实用人才很难进得来,一方面受人员编制限制、招人制度规定,要有编制,由人事局统一录用,一般很难招聘到基层所需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林业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不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还要靠自己创收维持生存,缺少发展空间,不但吸引不了人才,原有的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国林科专业2009年大专以上毕业生总人数85365人,其中本科以上56918人,大专28447人。这些毕业生在行政事业就业的占1%,在企业就业的占72.7%,在其它就业的占26.3%。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只有31%,到林区基层就业的微乎其微。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涉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体上是上研究生和出国的占1/3,在北京就业的占1/3,到各地就业的1/3。西南林业大学去年林学专业120名毕业生,在林业系统就业只有3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每年林学本科毕业生120~150人左右,到县市林业机构就业约占1/4,其中仅有5%的人到了基层林业站或林场。南京林业大学面向西部省、区招生25%,但毕业后多者不回西部,在苏南、上海、浙江等地游走打工择业。

2.5林业教育不适应需求

1998年教育改革以来,林业高等院校发展很快,专业数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林业教育体系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中专学校严重削减,形成高、中、低人才培养层次,从以往三角形,变成目前上下一般粗的形态。

1998年,全国高等林业院校10所,其他有林科专业的高等院校38所,在校林科本、专科学生数32924人;中等林业学校59所,其他有林科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林科中专学生数89073人。林业中专在校学生是本、专科在校生的2.4倍。

2009年,全国6所高等林业院校和340所其它有林科高校,在校本科学生数127736人、专科生83575人;34所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和310所其它有林科的中等职生学校,在校学生数102986人,本科、专科、中专在校学生数大至相近,而本科、专科是中专在校生的2倍。

当前林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趋势与动向值得严重关注,突出表现在:

1)师生比。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等林业院校教职工总数20051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4.8;2009年,教职工总数14036人,与在校学生之比为1∶11.1。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杰出人才匮乏,后备人才培养不够,学科梯队不完善,人才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

2)涉林专业相对弱势。学校办学规模很大,但是作为森林经营主导专业的林学专业的教育不但没有发展,还相对萎缩。据调查统计,北京、东北、南京、西南、中南等5所高等林业院校,现有在校本科生7.80万人,教改前在校生为1.39万人,现为教改前的5.6倍。林业院校和其它高等院校林科教育共设置的专业有115个之多,但林科专业只有11个。林科专业在校生5.36万人,但是林学专业在校生只有6029人,只占在校生总数的4.7%,而教改前为17.3%,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3)课程安排不合理。各院校的林学专业本科,全程必修课教学总学时2304个,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林木种苗学、森林有害生物控制、森林生态学、森林计测学和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门课程的学时360个,占总课时的15.6%。四年学制,三年学习,最后一年忙于找工作。

4)教学实习环节薄弱。由于多数院校没有教学实习林场,又受经费所限,影响了学生的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层林业部门反映,现在大学毕业生,专业实用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加强当前森林经营及其人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国建设现代林业,必然要走森林经营科学化、集约化之路,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现代森林经营人才队伍。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做到思想、任务、项目、措施落实,把林业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做好当前森林经营工作及森林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基本对策和建议:

3.1扎扎实实做好森林抚育财政补助试点工作促使森林经营制度和政府补贴制度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中央决定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实行森林抚育补助政策,意义深远。当前要抓好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快出成效,形成机制。森林经营是林业生产的人为活动,森林经营者对森林培育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与经营活动要形成制度。由于林业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经济效益低的事业,又具有改善生态的意义,国家对林业实行经济补贴,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成为发展林业的长效机制。

2)合理布局,保证重点,扩展对象,重在实效。优先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有条件的国营林场及南方九省等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立地条件好、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试点。现行规定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重点在人工林,我们认为也可选择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开展森林抚育试点。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抚育采伐、适宜补植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的效果很好,是天然林经营的好方式。其次,低产林改造也要适当列为试点范围。我们还认为对商品林抚育实行补贴更显必要,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安全问题严重,鼓励和支持商品林经营也需要有长效机制。把试点对象、范围扩展一些,通过认真实施,总结经验,为全面实行森林经营工程打好基础。

3)技术支撑,典型示范,政策保障,人才培训。科学经营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围绕着科学森林经营开展资源调查、编制经营方案、作业设计;修订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编制修订有关森林经营数表、软件。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保障森林经营水平提高。

总结已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不同类型的森林经营模式,指导生产实践。根据我国的情况,可按自然分区、森林类型(树种)、经营目标编制森林经营技术规定。

选择不同类型森林经营主体,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区,探索总结我国科学森林经营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举全局之力,为森林经营做好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当前开展森林经营技术培训很有必要,采用分级办班的办法解决人才问题。

3.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战略重任

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构建人才建设新高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工作规划中,健全林业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基层三级管理体系。要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为基层林业人才服务,办实事。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改善偏远、落后地区林业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加大林业部门的管理权力,各级财政应保证林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待遇。要制定有利于稳定边远贫困地区林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艰苦地区从业人员的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住房待遇、工作条件、进修学习、职务职称晋升等。

建议建立健全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国家林业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要抓紧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国林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突出森林经营人才的发展工作,调动各类林业资金向人才发展倾斜。

3.3完善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围绕现代森林经营的需要,基层森林经营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从我国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实际出发,通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加快培养现代森林经营人才快速、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对林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林业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培训组织和管理机构,把开展全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纳入单位负责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教育培训制度建设,健全培训网络。进一步完善规范各类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培训运行机制。加强培训队伍和现代化教育培训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部门的经费预算。针对基层森林经营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基层森林经营人才的教育培训,摆到整个林业人才培训重中之重的位置之中。建议逐步实行森林经营注册工程师个人专业资质制度和准入制度。实施国家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林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现有施教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部级林业继续教育基地。

3.4强化森林经营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基层森林经营人才配置机制创新森林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人才建设带来机遇,但又给林业等弱势行业人才建设造成极大冲击,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人才。必须在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在森林经营人才中,开展“优秀森林经营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森林经营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森林经营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森林经营人才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加大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配备密度。实行定向培养,对今后去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免收学费。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就业。制定大、中专林业院校毕业生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实施林业行政公职人员到林业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制定和试行森林经营技术特派员到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服务的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参照“师范专业”相关政策、“村官”政策和支援西部建设政策,鼓励学生学林业专业,到林业基层工作、到林区工作、到边疆工作。鼓励森林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向国营林场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流动,实行国家有关人才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1

基层林业站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自己和全体班子成员一道,组织带领林业站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本人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

__年年,我认真学习理论、“”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等理论知识,以发展就是硬道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对林业发展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把恢复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做为奋斗目标,认真履行着一名林业工作者的职责,认真学习了国家、自治区、颁发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发32号文件等政策性文件以及市委、政府《关于加快塔城市林果业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了我市林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措施,为我市的林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林业生产和林木管护工作。

今年地区给我市下达“三北”四期工程造林任务为3000亩,我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乡(镇)场搞规划、落实造林地块,严把苗木、造林质量关,顺利通过了地区林业局9月份对我市“三北”四期工程的保存率和成活率的验收。今年共完成造林5187、8亩,完成任务的172、9%。

为加强造林管护,巩固造林成果,避免再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造林老地方”的局面,着力抓好林木管护工作,落实浇水日制度,从春季植树到现在,多次与市林木管护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到乡镇(场)田间地头,对所有新老林带的浇水和管护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确保造林植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有力地促进了林木管护工作的落实。

(二)资源林政工作依法得到加强

1、资源林政部门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依法规范了林木采伐审核审批程序,做到了伐前打号公告、伐中监督、伐后验收。

截止目前,全市共审批采伐林木5500立方米,占地区采伐计划的91、7%。

2、在林权确权方面,我站在稳定林地的所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放活林地经营权,加快了林权证的发放。

目前,全市共发放林权证318本。

3、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工作步入正轨,林政执法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站为更详细的掌握全市木材经营状况,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市木材经营户进行了逐户检查登记和年审;通过了解,全市共有木材经营加工店41户,截止目前,今年新办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3本。

(三)认真落实经济林发展。根据市委、政府《关于加快塔城市林果业发展的决定》以及万亩经济林基地建设的要求,从10月底到现在,我每天都在阿西尔乡努拉村__亩经济林示范基地,从地块的落实、开沟、挖坑,到配套道路、渠道的修建,积极进行协调人员、车辆等,保障了该项目的正常开展。截止目前,整地__亩,其中,防护林用地200亩,经济林用地1800亩,田间道路基本完成1、3公里。

(四)加强技术人员职称管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站获得中级职称的人员逐年增加,而实际岗位仅有5个,为了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今年,对这五个岗位进行公开竞聘,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优者上”的原则,根据综合素质的评定,最后评出五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聘为工程师。

(五)加强班子建设和行风建设,以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业绩。

__年年,我十分注重组织建设和行风建设。在组织建设方面以班子建设为主,一是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面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约机制。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林业站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对重大问题,重大干部任免,重大事项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全部集体研究决定,有效地避免了“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行风建设,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首先认真学习解读和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审批制度,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推进了依法行政重在服务的工作进程。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现象发生。全面推进林业站事物公开,达到了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内容具体,公开效果透明的目标。

(六)信访工作取得实效

健全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抓信访工作的责任,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好领导接待日制度。共接待来访1次,答复1次,给群众了一个满意的答复。

三、坚持廉洁从政,严于律已,加强自身建设。

__年年,我能够按照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具体工作分工负责的原则,对全站的重要业务事项、大额经费开支、重大行政决议、干部任免工作和办法、制度的出台等工作,都能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办事;对班子每个成员,都能以诚相待,支持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经常与他们谈心交心,注意从思想修养、作风形象、业务工作等方面与班子成员共勉,积极维护和保持了班子的团结、和谐,也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带领大家切实做好林业工作,自上任以来,我就给自己严格立下了“两干”的警示牌,一要干事,二要干净,干事就要勤干事、干实事,干净就要心干净、手干净。也许是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原因,总想着把每件事情都干得尽可能实在和完美,总担心自己工作如果不到位会给政府、给各基层乡站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对工作我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只要不是参加上级的会议,我都是提前到办公室,下班后和节假日加班加点也是常事;站里的重要工作和重要材料,都是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始终保持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对廉政建设,一方面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另一方面带头严格执行林业站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和坚决不做。在住房、用车、通讯工具使用方面,都能严格遵守上级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能教育和管好家属以及身边工作的同志,不搞特殊,不搞例外。做到用权有原则,不管公事私事,超出原则的要求坚决不办。同时,在加强班子和本单位的廉政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预防和制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使本单位各项工作向着法制、正气和廉政的目标稳步前进。

四、加强民族团结,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我站少数民族同志较多,因此,民族团结工作能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年,结合自治区第25个民族团结月活动的开展,在立足正面教育、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和宣传工具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结合市林业站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每当重大节日或单位干部职工及家属生病住院时,都组织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探望;经常与民族职工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吸引干部群众广泛的参与,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了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总结一年多以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学习得不够深入。虽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纪党规进行了认真学习,但学的不够扎实,理解的不够透彻。二是对干部职工教育管理存在着批评时从重,处理时从宽的问题。今后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高效率,为建设“绿色塔城、人文塔城、人居塔城、和谐塔城”和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基层林业站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_年林业站在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站职工精心合作,密切配合,按照上级要求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荣获省级绿化示范乡镇、全市森林防火先进乡镇、县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防火工作

今冬明春是防火关键时期,我站已制定多项防火制度及防火措施,制定防火值班表,轮流按时值班,值班人员及时通报火情火警。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向市防火中心申请调拨风力灭火器60台,二、三工具一宗,防火服60套,油锯4台,以备急需之用。做到预防为主,为森林防火打好坚实的物资基础。

二、造林绿化

植树节期间组织全办事处职工进行义务植树10000株,今年春季,栽植经济林核桃500亩。主要分布在__、__、__、__等村。

三、雨季造林

每年的雨季造林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需造林的地块都是立地条件差,土壤脊薄的荒山,无水源,即使下雨也存不住水。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抢抓夏季多雨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搞好造林村的技术指导工作,林业站全体职工分片包村,责任到人,利用今年雨季雨水多的大好时机,共栽植侧柏10535亩,银花30万墩。

四、美国白蛾预防工作

美国白蛾去年蔓延我省大部分地区,临边县市都有美国白蛾的踪迹,有的地方危害还相当严重,今年美国白蛾的预防使用飞机防治,我们配合好上级业务部门飞防,搞好美国白蛾的预防工作,很好的控制住美国白蛾的蔓延。

五、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配合县林业局林改办做好林改这项工作,圆满完成林改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六、林木采伐

做好我镇林木限额有序采伐的工作,做好依法办理采伐手续,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同时为村居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及时为老百姓做好服务工作。

基层林业站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一年来,我镇的林业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____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继续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现代林业;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镇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防火工作再创佳绩,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林业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状况整体良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站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建工作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一年来我们以学习党的__大、__全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会议精神为重点,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本质为重点,形成识大体、顾大局、谋大势良好氛围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廉政勤政为重点,不断加强党性煅炼和修养,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林业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集中上党课和日常的“三会一课”学习活动。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我站党风廉政建设紧紧围绕全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和谐安市”的建设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党和国家的林业发展政策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林业站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我站__年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分析研究林业站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行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明确。二是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我站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的总体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章》以及大力推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的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__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号召全站职工以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把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我站通过开展____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全站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执行顺畅、政令畅通的管理新局面。四是廉政勤政工作有效开展。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绩效观,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和行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思想、作风、纪律上提供了保证。

(三)党政团结,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林业站党支部在开展工作中,充分认识林业站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工作上努力做到与站行政领导班子既分工各负其责,又合作齐抓共管,团结一致,共谋全站,全面协调开展好林业工作。

二、林业工作

(一)扎实推进政务公开

一年来,我站积极拓宽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渠道,不断提高信息的知晓范围和公众的参与监督力度。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及时公布林业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积极、按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上报林业政务信息。为保证政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我站遵循公开、公正的办事原则。结合我站实际情况,扩大并完善林业政务公开,对政务公开项目、内容、标准等进行了全面的疏理和明确,对外重点公开7项内容,即:

1、部门机构的设置、职责和法定权限。

2、林业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3、行政事业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执法依据和办理程序。

4、办理林副产品外运程序。

5、森林火灾突发预报、发生和处理情况。

6、群众关心的林业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情况。

7、党风廉政建设、奖惩及职称评定、财务收支、车辆使用等重要事项公开。

通过公开既让人民群众对我站的职能有了全面的了解,又增加了我站内部管理的透明度,确保了我站政务公开的效果。

(二)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1、通过全镇上下近三年来的共同努力,现已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的明晰产权及林权登记发证任务,并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为我镇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林改工作成效已初步显现出来:“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林区和谐”。“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后,林改的综合效益日渐显现,林地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向林业汇集,林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组成专班对全镇林权林地纠纷调处,近100起林权林地纠纷进行了调处,调处率78.9%

(三)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1、天保工程稳步推进。

完成天保工程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投资34.95万元,其中:实施森林管护项目48.3万亩,投资30余万元;公益林建设项目1.1万亩,投资4.95万元。

2、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显著。

完成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其中,兑现__年度0.83万亩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金180余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造林500亩。

3、农村能源建设扎实有效。

完成沼气池建设510口,节柴改灶430眼,太阳能110户。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1、资源管理规范有序。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加强了采伐管理。依据上级下达的森林采伐计划,严格把关、严格程序、严格监督。注重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到位,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滥伐林木的发生。全年共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1100份,采伐蓄积3306.25立方米,占全年计划的72.8%。

2、对全镇所有家俱店、木材加工经营场点进行全面整顿。

对无证非法场点下达限时取缔通知;对合法场点下达了安全整改通知。

(五)林业扩大内需增加投资项目积极推进

完成了林业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任务.我镇共完成封山育林0.4万亩,低产林改造0.05万亩,充分发挥了新增投资的增量效应。

(六)二类资源调查外业完成100%。内业计算完成100%。

(七)加强各项能力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林业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筑牢党员干部和职工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促进职工廉洁从政,执法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做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心系群众,勤政爱民,爱岗敬业的榜样。职工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学业务、钻技术、勤探索,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做勤学善思、业务精通、奋发有为的模范;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宗旨,端正工作态度,做理想信念坚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大局的楷模。

2、加强业务建设,强化林业政策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培训,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

林业工作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一年来,认真组织开展各类知识教育培训,使全站职工深入了解当前的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地掌握林业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能。先后参加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业务技术、林业科技和核桃培育管理等培训,使职工了解当前林业发展的动态,及时地掌握林业工作的新政策、新方法、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地开展各项工作。

3、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广泛开展了《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发放《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23000余份,加强舆论引导,为依法治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八)加强内部管理,办事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办事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单位内部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党建、综治、信访、办公室、档案管理、重点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并加强监督管理、注重学习,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办事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全镇林业整体工作有序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无证采伐林木、少批多砍林木、未批先占林地、少批多占林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由于气候异常,森林防火火险等级偏高,林区附近农耕用火现象时有发生,加之镇内从事水电、矿产、林副产品开发等项目日益增多,林区人口流动频繁,林区火险隐患不断增加。同时,我镇地形复杂,林区防火通道有限,森林火灾扑救装备落后,通信保障能力低,使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扑救困难。

林业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2

一、工作情况

(一)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碳汇造林工程。

2020年我市森林碳汇造林任务为10550亩,该项目今年1月中旬完成招投标,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按期完成了种植工作,后续将继续按合同开展抚育管护等各项工作。二是省级森林碳汇林抚育项目。2020年我市碳汇林抚育任务2.96万亩,项目建设资金592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现各中标单位已经进场施工。三是中央森林抚育项目。2019年我市中央森林抚育任务8万亩,项目资金1000万元。该项目是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对我市历年来所营造的碳汇工程林、北江水源涵养林进行抚育。项目9月底已完成抚育作业。四是红色乡村建设。2020年我市红色乡村建设任务2个,项目建设资金200万元。经实地勘察,结合各方面因素初定项目选址在水口镇的水口村、湖口镇的新迳村组织实施,现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并将预算编制成果送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进行造价评审,评审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展招投标工作。五是义务植树活动。全市18个镇(街)及市直属机关共70个单位共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同时建立了《XX市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截至目前,有14个单位采取以资代劳的形式完成了义务植树任务,共收到资金46000多元,义务植树尽责率100%、建卡率100%。六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印发了《XX省XX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8年)》、《XX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19-2021年)》,今年,根据XX市《关于征集2020年XX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项目的通知》,对创森项目任务清单进行收集汇总。并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草拟了《XX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关注公

众号:公

文类写

作;添加

维信:biganzi888获取更多资料)为达到我市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目标。七是国家储备林项目。国家储备林58万亩,分三期建设目标实施,分别是集约人工造林8万亩、现有林改培30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项目总投资441001.3万元。按照《XX省XX市国家储备林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1年)》,现阶段已完成人工集约造林约1401亩;幼林抚育和改培约618亩;现有林改培约7578亩;幼林抚育约3500亩。支撑体系建设工程中苗木基地260亩,作业路15km,标志牌10个。同时做好了林场委托管护协定及林地林木流转方案等工作。八是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地点位于XX市XX镇XX村和柴岭村,面积13710亩,其中综合治理9300亩、封山育林4410亩,总投资2516.95万元。根据资金下达的实际情况,完成红砂岭综合治理可行性进行研究、发改立项、设计和招标工作,现在正在实施,已完成50%工作量。九是XX古驿道建设项目。梅关—乌迳古驿道规划建设总任务3525.53公顷,其中造林更新任务158.73公顷,封山育林任务3366.61公顷,总投资3300万元,目前已进场施工。

(二)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一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我局坚持严管疫木,科学安全的原则,以疫木清理为核心,以强化疫木源头管理的防治思路,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采用飞机空中施药、人工地面施药、应用引诱剂、疫点林分抚育、清理病枯死树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作业面积5.06万亩,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同时,完成了松材线虫病春季疫情普查,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调查监测、黄脊竹蝗、松褐天牛监测等,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定期林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预警信息。二是林木管理。做好下达XX市2020年度商品林木材采伐指标工作。本年度商品林木材采伐指标量75260立方米(其中:主伐采伐指标量54715立方米、抚育采伐指标量12962立方米、低产林改造采伐指标量5656立方米、其他采伐指标量1927立方米)。已召开了2020年度第三批木材审批会。三是木材运输管理。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工作,在一门一户平台上监控好办理木材运输证的合法手续。经统计共办理木材运输证183份,木材放行量1575.825立方米;办理薪柴放行运输证薪柴放行量134.59吨。四是林地管理。XX三期、XX镇四户养猪场、XX镇4户养猪场、XX镇四户“一户一宅”、江头采石场取得林地使用手续,XX市城乡供水、朱安风电场项目已通过审批待XX市新增林地指标后可发放林地使用手续,佛燃管网建设、XX小坑村道路扩建等4宗相关林地申请材料已报XX。五是野生动物管理。我局联合联合公安森林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基层林业站,组织开展打击野生动物交易专项执法行动,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行为。已完成XX市以食用为目的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固化和处置,规范养殖场,并主动对接养殖户,做好转型发展政策宣传、思想疏导和稳控工作。同时,做好了《XX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林业站管理。定期召开了林业站长、林场场长会议,就2019年伐区采伐、木材运输作了要求、同时希望各镇(街道)就农村“一户一宅”、养猪场林地报批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对采石场、养殖场等破坏林地行为加大巡查和查处力度。七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确保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林业局执法部门联合公安森林分局开展林业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共查处森林案件49宗,其中刑事案件43宗,林政案件13宗,治安案件6宗,查处违法人员42人次。八是森林防火工作。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各项防灭火措施,下发《XX市2020年森林防火工作方案》,明确了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工,共同做好春季,特别是清明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认真贯彻“包山头、守路口、盯重点、签责任、打早小”等多项措施。同时,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推动采取疫情防控卡点与森林防火检查站布设结合、疫情卡点工作人员与森林防火检查人员履职结合的工作模式,全市在主要进山路口、墓地集中地和重点林区等地方设立了224个临时检查站。九是履行调处山林权属纠纷职能。制定了调处山林权属纠纷工作目标,共调处山林权属纠纷案件13宗,面积200亩,其中作出了行政裁决4宗,化解3宗,切实维护了我市的山林权属稳定。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我局以模范机关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了2020年全民义务植树、“爱国卫生,清洁家园”主题党日、“战疫情、强自信、建功业”学习等活动。并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以及党费收缴工作。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一同部署、一同落实,确保了全局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总体态势平稳向好。三是落实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我局结合市纪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的部署,制定了《XX市林业局落实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认真抓好保密工作管理。规范文件资料的运作程序,特别是涉密文件资料严格签收制度,严格控制流向,实行专人保管,专柜保存,确保涉密资料、信息的安全;认真做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防范和保密管理工作;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保密宣传教育,不断推进保密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早谋划早规划,突出一个“早”字。

为确保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考虑到造林季节性强、涉及面广,应做到早谋划、早设计、早招标、早动工。在每年8月份,林业局要求各镇(街道)对下一年度森林碳汇造林等项目进行摸底调查,林业局根据调查摸底情况,9月份组织技术人员对山头地块逐一进行核查。然后根据核查情况,结合XX实际,依据有关技术规程,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做好规划设计,争取在10月份完成下一年度项目的招标。二是严抓关键环节,确保工程质量。我局成立了局班子带队的工程项目监督检查小组,同时成立了以各股室为单位的工程项目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各小组不定期对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通过市组建的由人大督查、政府督办、林业与应急森林防火督查组,构建镇、村干部包山头巡查的网格化防火体系,做到“林内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全面保障林地安全。三是积极争取资金,落实部门联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向政府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快国省道绿化、城市绿化等项目落地投产;结合县级创森工作,落实部门联动,压实创建责任,细化创建任务,充分提高水务、农业、住建等部门对创森工作意识和担当精神。四是强化责任意识,构建组织体系。我局坚持“一把手”带头履行主体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树牢党建责任观念,把抓好党建作为自己的“主业”、主责,带动其他党组成员积极抓好主副业。建立挂点联系机制,每个局班子成员分别挂点2-3个基层,每个部门分别挂点1-2个基层林业站,要求每月不少于2次到基层联系林业工作,从而促进各项林业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队伍管理,抓好党建促发展。

通过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明确岗位职责,增强干部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始终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推动林业工作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全方位开展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为确保林业工作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严守生态红线,在优先保护森林、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城区绿地面积,完善公园绿地分布,积极推进镇区、村庄绿化,提升森林经营质量,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创森”的基础性工作。

(三)继续推进林业四大重点建设。

完成2020年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将我市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全力推进我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助推XX全域创森工作。

(四)继续强化林政管理。

加强林区巡查,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占用林地和改变林地用途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进林业行业的扫黑除恶工作。

(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包括林下经济名贵中药材,继续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休闲、康养产业。启动XX市竹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推动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竹产业的发展。

(六)抓好生态文明“亮点”建设。

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关工作,并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雄州森林公园的林相改造提升。

(七)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加大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广泛开展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八)强化森林防灭火工作。

以清明期间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XX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确保我市清明期间森林火情零发生。

(九)抓好林区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