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决问题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01 04:46:15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1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2

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质量

1.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教师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某种疑问,学生在困惑心理的驱使下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该探索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引导工作做好。科学本就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通过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实践中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师在讲空气知识前可以创设以下场景:在某容器中装水,水进不去,此时科学教师让学生自行猜想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科学教师在讲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科学知识时,可以事先准备竹牙签、泡沫、鹅卵石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并探究其中原因,使学生对密度、质量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表达,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中学习新知识,并快速理解知识的内部原理,并将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到科学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运用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将学习迁移理论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主体,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期间科学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做到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想象、研究给予充分认可,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2)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还可以通过游戏、趣闻竞答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

在实行“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可以以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摸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3

1.1对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对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在合理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以章节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既要符合法医学教学内容,又要近贴法医案例实际问题,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是要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问题体系,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1.2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实施过程

1.2.1组织学习小组,创设法医案例情景,根据法医案例提出问题根据法医学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特点及学生构成特点,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并通过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小组成员收集资料、讨论问题、总结等。然后根据法医学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我们精心创设了法医案例并提出了3-4个问题。让同学讨论分析法医案例并迅速融入到法医案例情景中。当同学们融入情景后并及时提出问题,引起各小组解决问题的兴趣。

1.2.2小组讨论,收集资料(1)小组交流讨论,探讨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交流讨论,在真实的法医案例情景展示后,提出问题。各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寻资料、查阅文献,紧紧围绕所选题目认真讨论并记录,时间控制在2-3天内完成。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小组成员讨论方向发生偏离,同时又保证讨论自由有序地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先给出解决问题的初稿,然后由小组长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未解决的问题制定下一步解决方案。(2)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各小组将未解决的问题汇报给教师。教导教师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老师提供的建议,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材料,小组成员利用网络、书籍、期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3)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各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带着自己的答案与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评论,通过多次的小组讨论,在分析-归纳-再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各小组同学才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最后答案。(4)展示成果。各小组形成统一的结论后,各小组推选出一位组员,通过PPT课件的形式来展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发现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是通过真实案例情景围绕问题展开,在PBL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断强调的是,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各小组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首先,各小组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同时根据其他小组成果展示发现本小组在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各小组互相讨论、反思,并由小组长整理成总结报告的书面材料。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同学们相互之间展示成果,弥补了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把一些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再一次加深[5]。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出各小组出现的问题以及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同学们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医学知识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因此法医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而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法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地自愿地学习,才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应用过程中提出具体法医案例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后及时提出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渴望。PBL教学法将法医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当法医案例情景中的问题被解决后,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2.2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医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学校只是安排了法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书面的知识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具体的法医案例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然后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渴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兴趣解决这些情景中的问题,就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同时,各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讨论提出对知识的质疑、比较、选择及分析、概括、反思等认识活动,学生之间通过各种思维和认识方式的转换最终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讨论,将5-6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并且有小组长。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磨合、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专业知识,小组成员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更有效的完成任务。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今后的法医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能力。通过学习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善于合作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法医工作者。

2.4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各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或搜寻相关答案,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另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或参看相应的期刊杂志,利用文献检索找到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小组成员根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讨论、筛选、总结,最终得出正常的答案。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正常的运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同时,也感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强大,为以后工作、学习中进行检索文献奠定基础。

2.5PBL教学法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引入法医情景案例并提出问题。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教授者,而更多是和同学一样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只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教师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相互沟通。学生会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而教师又会通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同时教师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所以,PBL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法医学中实施PBL教学法可实现“教学相长”,更有利于法医学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3PBL教学法在法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不够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引入具体的案例情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对PBL教学法有一定的不适应,所以出现了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汇总积极性不够。指导老师在PBL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保证了PBL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指导教师在PBL教学开始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奖励等。

3.2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资源不充足法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教学任务比较繁重。PBL教学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和分析总结,这就使课堂的时间变得比较紧张、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同时,法医学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以后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在法医学教学资源上明显短缺,如教师数量、法医学教学标本、文献资料等等。PBL教学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仅靠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学懂、学好,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4

语言是大脑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外化产物。说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说是发展学生智力、训练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重视“说”的训练,谈见解,说感受,议观点、编故事等层出不穷,并在不断创新,占据了课堂不少的空间和时间。这些教学设计形式新,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参与时表现得比较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说”训练进行得非常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给他说的机会,这些学生就垂头丧气,无心再听;甚至有些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抢着回答;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表达。

应对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与“说”应该并重,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学会全面考虑问题;还能使学生在别人的见解中产生思维的灵感,引他山之石攻玉,并能懂得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有助于学生养成虚怀若谷的品行。可见听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听”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仔细地听、耐心地听、虚心地听、辩证地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均衡发展,营造高效的课堂。

二、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主流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组织小组讨论这种形式,这个问题刚刚讨论完下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根本就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过于频繁的小组讨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正常的师生交流,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可以这么说,学生只有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才真正有效。否则,小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优等生的表演舞台,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发展。

应对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小组讨论,在备课时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区分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哪些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以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优势加以解决。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等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观点在争论中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是真正有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

问题学习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说学生在学习时以问题为中心自觉围绕问题进行发现、接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收获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锻炼其逻辑能力,并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问题学习理论在各种教学中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讨论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学习理论运用的原则

1.1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生动有趣幽默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创建的问题为中心,将其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先创设一个古代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完成一次穿越,使其通过角色的演绎带着一些问题来发现文言文的奥妙。

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也才会对教师充满敬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强制要求他们怎么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去观察、思考和感悟。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都应当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真正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限制他们的思维,教师也应该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一)》,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给人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其中真正的含义却无人知晓,全凭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你怎么能知道,我说的不是对的呢?当学生对这首诗提出新的见解的时候,教师应该是鼓励,而不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就否定。

1.3 合作学习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四五人一组的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探寻问题所涉及的几个要素,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几个小组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进而获取新知识。

2.问题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首先教师应该创建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其次让学生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小组间互相评价,看是否全面与客观。

2.1 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题为中心去探求、解决。在问题情境下深刻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诗歌与散文的时候,就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什么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得到自己的理解,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2 分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问题学习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尤为重要,让他们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比如在诗歌鉴赏的课上,先将他们分为5人一组,一人为组长。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看法,组长进行记录,针对大家提出的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这样的想法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们在交流中就会明白诗歌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2.3 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是每个课堂都不可或缺的一项,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理解课文之后对其进行评价,但是,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们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诗歌的学习中,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会是完善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足,这时在别的同学提出新的看法时,学生就应当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我不能想到这一点?”“他是怎么想到的呢?”“我的想法也不错但是不够完善。”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他们组说的对。”“他们说的不够全面。”“他们说的带有主观性,不够客观。”最后可以由老师和各组组长共同选出最合适、最全面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开发。

总而言之,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问题学习理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等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求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才。简言之,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得到广泛应用,应该在每个学校的每个课堂得到充分运用。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6

笔者曾观摩了一节“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的示范课,课题为《爱莲说》。教师在安排学生听录音朗读、齐读、两人互读之后,即安排了下面的教学环节:1.四人小组细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课文意思。两分半钟后,全班交流,共同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2.围绕三个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作者为何对莲情有独钟?由莲花联想到君子哪些品质?作者爱莲贺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对牡丹等的描写,用意何在?合作之后全班交流。3.理解:文章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全班交流。4.围绕问题“你认为现代社会的君子之德有哪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分析上述案例,执教者确实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分析。然而不难发现,上述环节和问题有些是不利于小组合作的。比如翻译环节,这更适合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自主完成,个体完成后再小组互相解疑,这样才能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还比如“你认为现代社会的君子之德有哪些”这个问题,这个是很主观的问题,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和认识,这样的问题无需合作学习,各自发表观点即可。实质上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部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出发,合作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程、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讨论价值,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方法、集体合作才能解决。力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能带着热情去主动探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地解决问题,彼此交流思想,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所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提高语文能力。

二、急于求成,忽视思考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

上文所举的《爱莲说》课例,执教者在实施教学时,每个问题出示后立即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没有自主阅读文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三个问题同时讨论,共给时4分钟,笔者下到小组观察,几乎每个小组都只是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学生有的旁听,有的游离在讨论之外。没有读透文本,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全员参与,没有充分讨论……如此不和谐的合作氛围,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有效的合作学习应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沸沸扬扬的讨论不利于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潜心”才能“会文”,“感受、体验、品味”就是强调阅读是学生主体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智力活动。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同样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所能替代的。因此,小组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为后面讨论交流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广阔和深刻。

三、着眼问题,淡化过程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7

自主训练。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常规活动,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和巩固提高。教师精选习题,典型示例;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对于学生们在自主练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学生们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自由组合进行课下讨论解决,亦或者进行重点标记,在进行小组习题分析活动时重点解决。

板书答案。学生们完成自主训练,进行课堂习题解析,板书答案是解析习题的第一步。教师将各题在黑板上分定区域,随机抽点部分学生板书自己所做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个人训练成果的展示。选择题可以直接写出选项,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写出简析;简答题则应严格要求、科学规范,培养学生们规范答题的习惯。将学生的习题答案落实到黑板上,可以使习题分析更加直观,针对性更强,学生习题答案的优缺点也一目了然,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评价,学生们从板书者的答题思路上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小组讨论。板书答案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将专题训练的各小题按难度合理分配到程度各异的各个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长组织讨论,并进行讨论成果的整理和记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组员们轮流担任本组“学习成果发言人”。待相对应小题的答案板书者板书完成之后,讨论小组的“学习成果发言人”就可以到黑板上对习题答案进行更正、补充,或者对比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供师生参考评价。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8

Abstract: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published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in 2000.In this document, they say that the “process standards of problem solving” adheres to the original fundamental views,and they claim that “solving problem is not only a goal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but also a major means of learning”, and add the new goals that “enable all students to monitor and reflect o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he change of the goals indicates that the making-up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a proces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ince “solving problem” was raised as a goal in our country’s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re have appeared some changes and problems . As we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carry on our own achieve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real conditions of China so as to produce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gra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problem solving

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不难看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概念和理念是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本文先对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解决问题”的现状进行反思,并试图从国内外“问题解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的变化

自1989年起,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 NCTM )制订和颁布了《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89年)、《数学教学专业标准》(1991年)及《学校数学教育的评估标准》(1995年)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美国的数学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评价或看法。在总结各地数学教学的实际和各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对以上一些文件进行更新,于2000年制订了新的《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以下简称《原则和标准》)。《原则和标准》与《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89年)相比,无论内容或表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笔者对这两个文件中的“问题解决”标准进行了比较。它们都把“问题解决”作为过程标准之一提出,并坚持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解决在数学及其他情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各种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坚持上述基本观点的同时,《原则和标准》中的“问题解决”标准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二,增加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调控内容──“使学生能够检验和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1](50)

2000年《原则和标准》中“问题解决”标准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美国在此方面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提高。

第一,“问题解决”理论研究在不断完善。1980年,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80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这一口号得到了数学教育界的响应,掀起了“问题解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热潮,至今未衰。[2]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表现的方面进行研究。从80年代下半叶起,广泛吸取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问题解决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到了9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反思“问题解决”教学与评估的得失,提出“数学地思维”等更全面体现数学实质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首先,随着人们对学习本质认识的进一步关注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改变,对“问题解决”有了新的认识。“问题解决”的目的不仅仅针对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知识与技能性知识,问题解决还是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理解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方式。针对这一理论成果,《原则和标准》中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1](109)

其次,通过对于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系统分析,获得了关于“问题解决”的新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学生解题失败通常并不是因为缺少数学知识,而是因为没有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好的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并不断地检验、自我评估他们的进展情况并调整他们的解题策略; [3]一个出色的问题解决者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计划者,但是他并不盲目地抱住一个计划不放,他时刻关注取得的进展,当事情不合理想时当机立断考虑调整;成功的与不成功的解题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对自己作为问题解决者的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 [4] “认识的资源、启发法、调控和观念”被看成是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要素,而后两者是问题解决研究的重要突破。针对这一理论研究上的新进展,《原则和标准》中就增加了问题解决过程的“调控”要素──使学生能够检验和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还指明了教师在促进学习形成这样的思维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说明。

第二,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口号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由于对“问题解决”认识的肤浅和做法的简单化,在美国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探索,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其一,片面强调“问题解决”,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不足。虽然理论研究已经证明“问题解决能作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数学观念和技能的工具”, [1](167)但“如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进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仍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课程组织过分强调问题情境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按照这种思想所编制的一些中学数学教材(如“Coreplus”等)中,传统的关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区分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合性数学”(integrated math),即围绕实际生活来组织有关的数学内容的学习。尽管后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实际意义,但从近些年美国的教学实践来看,却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5] 随着教育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数学学科的学习,重要的是在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之间达到平衡”“数学教育应当‘过程’与‘结果’并重”,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一些积极的研究仍在继续,如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匹波迪学院的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所开发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Jasper problem solving series)是一种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代表了一种与案例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充分发挥了问题解决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的作用。 [6]

其二,过分强调“解题策略”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更多的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的机会。美国教材对“解题策略”的安排采取低年级渗透,三年级正式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适当配合,分散编排,都用小标题标出,且许多解题策略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原则。 [7](381—382)教师为了增强“启发法”的可接受性,常常采取“问题—策略”的教学方法,即按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并指出相应的解题策略。这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把数学问题解决自身的因素、策略、技能视为静态、客观的知识,教学就是对这种知识的加工和传递,其结果是在学生的“数学工具箱”中,除了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数学事实与运算程序之外,不过是增加了数学问题解决的技巧。 [8]因此,在《原则和标准》中就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制定必然有一个继承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解决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在比较美国前后两个标准中的“问题解决”之后,笔者也想探讨一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小学部分的“解决问题”目标与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当前“解决问题”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什么样的变化和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与大纲中“解决问题”的比较

从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始,到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直都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1978),“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988),“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000)的教学目的。而且均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和指导。

与以上一些大纲相比,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这一目标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继承了我国大纲中历来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传统,并把“解决问题”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课程目标提出。

其次,取消了“应用题”这个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中没有采用“应用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这条途径,但也没有给出另外一种明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这一研究的任务就落在了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身上。

(二)在当前“解决问题”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和问题

首先,在教材编写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和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所以各版本小数教材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把解决问题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信息丰富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但在编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程标准》取消了“应用题”这个独立的领域,各版本教材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编排方式,而是做出了新的尝试。有的在少数册书中安排“解决问题”单元,有的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但多数内容是采用分散编排的形式。而在我国解放前强调随机教学,“有些教材编入应用题时,通常采用的就是学了哪一种方法就做哪一种应用题目。这种编排方式儿童不必加以思考,应用计算技能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不容易有发展了”。 [7](231 )这样编排的另一个弊端在教学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本文在下一段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再如,认为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采取的唯一形式就是“问题解决”。对“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一目标,有些课程设计者过分强调“问题情境”,绞尽脑汁地把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置于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而情境中这些问题的最大作用可能是,让学生感受到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但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的知识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再采用这种编排形式就会显得太过肤浅。

其次,在教学实践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问题。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学生不能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题目,每一个解决问题的习题都需要像例题一样处理;由于分散编排且不对数量关系进行整理,学生缺乏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就出现了在一个年级的期末考评之前,教师要把以前学过的所有类型的问题再一一进行整理等一些问题。

又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些教师就不敢再从数学本身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而事事处处都要从生活实际问题引入。例如,有的教师由于找不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生活情境,就决定换一个公开课的课题。再如,一位教师上“角”这节课。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角吗?生:见过。师:哪儿有角?生:牛角、羊角。师:还有什么?生:嘴角、眼角……15分钟也没找到几何的角。

三、如何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可以从国内外“问题解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丰富成果与新发展中去寻找答案。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以来,“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研究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前文已经对国外在问题解决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论述,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的研究情况。

首先,我国研究人员除了对国外数学“问题解决”进行相应的介绍和引进之外,在理论层面对“问题解决”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例如,在数学问题的表征、数学解题策略、数学解题能力的心理结构、数学解题的迁移、数学解题中的元认知因素等方面,我国学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究和成果。[9]又如,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我国学者利用“抽象度分析法”等成果,对数学的研究工作、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10]再如,我国学者还对数学习题(问题)本身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进行探讨,着力于理清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规律,很大程度上在为回答“解题过程与方法怎样,哪些因素影响解题,如何学会解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即通过进一步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其次,在教材研究编写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借助方法论、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例如,改变了“全国通用教材”的应用题范围不明确;编排分散,缺乏联系;与运算意义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分析应用题和选定正确的运算方法;变化少,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问题。确定了“按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材组织原则;通过操作、直观突出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以及与运算意义的密切联系,并突出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教材编排思路。再如,曹飞羽先生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文中,从国内外研究趋势、大纲采取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建议。[7](119—142)

再次,在教学方面,研究者也在不断总结、提升。如曹培英先生在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应用题及其加工度”“简单应用题及其教学研究”“分数应用题教学探讨”等方面对“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上,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一样,一直在进行着理论的研究和改革的尝试,并不断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和经验,而且世界各国的“问题解决”改革有一些共识。1.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而且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2.“过程”应与“结果”并重,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新的数学知识。3.“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并且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也有一些共同趋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但是,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展我国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恐怕是更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难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进行“问题解决”课程改革,认真分析、比较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继承并发展这些成果,进行长效的对比实验,研究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恐怕才是一条科学合理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S].蔡金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Bransford,John D,Rodney R,Cocking. 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Experience,and School.[M]Washington,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4]Kroll,Diana Lambdin,Tammy Miller.Insights from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the Middle Grades.[A]In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Middle Grades Mathematics[C].NCTM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Project,edited by Douglas T.Owen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93.58—77.

[5] 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 王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曹飞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9

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它需要学生把在精读课课文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完成。学生讨论问题,要积极思维,发表意见,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这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见讨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论得好呢?

1.论旨要明

讨论是手段,是方法。手段和方法只有为目的服务才能显示其使用的价值。一堂的教学有总体目标,每一项活动还有具体目的。课堂上所所的问题,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总体目标或活动的具体目的来进行,或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因素的开掘或关键问题的探索,难点问题的攻克等都要跟总体目标相联系。离开了教学目标的讨论,再热闹,也是不足取的。因此论旨明确,讨论就集中,引导也不会出偏差。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论题要精

讨论,应集中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为课堂的论,只能是一、二次,多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

多则滥,滥则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提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需要解决而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精巧,要有启发性。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给每个学生以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参与讨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胆量。一般来说,小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让后进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组人员少,发言的顾虑少些,胆量大些,这是全班共同学习所不及之处。从学生发展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也离不开合作。同时,各小组之间会产生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10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运用Moodle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完成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应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具有信息技术的技能,训练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增强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能够使高中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借助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可让高中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与处理简单的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灵活性较高且实践性很强,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不断更新与变换的趋势,所以以往的教学办法早已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了。要想做好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传承工作,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高中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就一定要全面了解与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之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以经验性学习、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情景中,学习者通过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使教学从知识的直接呈现或告知走向知识的建构或生成。“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要求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师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探索策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过程必须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作与交流。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能对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管理,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充分合作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Moodle平台进行“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在上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开放Moodle平台的学习网页和讨论区来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浏览学习资源,在讨论区中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就能让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如在《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采集与加工》的教学中,笔者用“为亚运会喝彩”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亚运虽已精彩落幕,但带给我们的精神体验和留给世界的中国印象仍在延续,我们一起加入为亚运、为中国喝彩的行列,学习声音的采集与加工,创作主题音频作品作为对亚运盛会的贺礼。这个音频作品应怎样去设计制作呢?”在Moodle平台的讨论区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制作方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出设计制作中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确定具体问题

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声音的采集与加工》课例中,师生共同归纳出音频作品设计制作的过程中的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后,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①如何设计创作富有个性的亚运喝彩口号?②如何录制感染力强的亚运喝彩口号的声音文件?③如何根据之前的设计对录制的声音文件进行剪辑(选取、复制、粘贴等)?这些问题都比较适合进行探究,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探究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第一要设计学习资源网站,网站中的信息量要足够大,且与要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资源结构要合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第二要恰当地引导,使学生都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资源来学习,并在小组的协作下探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网站要具有交互性,如果完全由教师自主开发会比较耗时耗力,且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在Moodle平台的课程模块通过“编写网页”功能,很方便地组织各种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清晰的学习指引。各小组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学习资源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声音的采集与加工》课例中,确定了三个具体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都通过Moodle平台的学习资源网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解决的方案。如对于“如何根据之前的设计对录制的声音文件进行剪辑(选取、复制、粘贴等)?”。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上的资源所提供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制订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协助,或向老师请教,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并展示和评点部分同学的作品。

4.展示总结与评价

在学生通过探究策略解决了问题以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阐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示结果(包括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在这一阶段,可利用Moodle平台的论坛和文件上传的功能,实现小组之间在资源、方法、过程和成果的共享。学生可以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把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在讨论区中,供其他同学分享评价,师生们还可以通过投票和在讨论区发表见解,充分地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交流。有了Moodle平台的支持,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受课堂的时间限制,在课外继续进行教学评价和分享交流。如在《声音的采集与加工》课例中,当学生通过协作探究、完成亚运喝彩口号的音频作品后,教师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并在Moodle平台的讨论区中,然后对第二环节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情况,归纳出声音的录制与编辑的方法。最后教师点评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并通过同学的投票选出最佳作品。这样,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会根据实际需求,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习得方法。

5.发现探讨新问题

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源问题”进行引伸推广,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对于一些生成性问题难以在课内全部解决,就利用Moodle平台的讨论区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课外进行协作学习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课外分小组围绕这些新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互动讨论。在《声音的采集与加工》课例中,教师开放Moodle平台的讨论区,引导学生由“源问题”引伸出新问题,比如:“在声音的录制过程中出现了噪音,应该怎样去除”、“如何为亚运喝彩口号音频加入特殊效果,使声音更完美”等,引发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小组的各成员确定适合本小组的要探讨的问题后,通过查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在小组讨论区中交流探讨,努力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在讨论区上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参与讨论,做必要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培养了合作能力、交流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运用Moodle教学平台更有利于“问题解决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教学情境及教学尺度,让基于Moodle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 史瑶.基于“问题解决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6)

[2] 谢良军,张葵.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1)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11

        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它需要学生把在精读课课文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完成。学生讨论问题,要积极思维,发表意见,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这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见讨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论得好呢?

        1.论旨要明

        讨论是手段,是方法。手段和方法只有为目的服务才能显示其使用的价值。一堂的教学有总体目标,每一项活动还有具体目的。课堂上所所的问题,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总体目标或活动的具体目的来进行,或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因素的开掘或关键问题的探索,难点问题的攻克等都要跟总体目标相联系。离开了教学目标的讨论,再热闹,也是不足取的。因此论旨明确,讨论就集中,引导也不会出偏差。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论题要精

        讨论,应集中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为课堂的论,只能是一、二次,多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 

多则滥,滥则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提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需要解决而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精巧,要有启发性。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给每个学生以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参与讨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胆量。一般来说,小组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让后进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组人员少,发言的顾虑少些,胆量大些,这是全班共同学习所不及之处。从学生发展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社会要发展,也离不开合作。同时,各小组之间会产生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99-02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础开展学习,然后通过问题过滤方法,使带有共性的问题得以呈现。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阐述课堂讨论法中的基础方法――问题过滤法。

一、问题过滤法及其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一)背景分析

传y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大班的演讲为主,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指定的作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或者难以发挥。

进入新课改后,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学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来对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为此,笔者以课堂讨论法为依托,借助问题过滤法来开展课堂教学。

(二)问题过滤法及其应用基础

1.问题过滤法的界定

过滤法是来自化工制作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分类,从而获取需求。有鉴于此,将其迁移到课堂教学中。

问题过滤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逐一解决,将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清晰呈现,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2.问题过滤法的应用基础

应用问题过滤法的基础是学习小组。学生以 6 至 8 名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有本学科或者学习成绩良好者,能有效组织组员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交流,形成本组对问题的共性认识并提交班级。

3.问题过滤法的应用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具有前瞻性,并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三)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对课堂上生生互动具有积极作用

物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者少发言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理解有困难的原因,而且也有学生个体害羞等性格因素。通过组内、班级交流讨论,针对具有个性化的问题进行探索,使生生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通过这样的全班学生参与活动,最终找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从而得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很好地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要求。

2.对课堂上师生互动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在教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学。通过问题过滤,把具有个性的问题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解决,把具有共性的问题以全班共同学习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小组内、小组间、全班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3.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推动作用

对学生个体,存在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不足或欠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过滤,明确自己的学科知识缺陷,借助小组、班级集体讨论、交流机会,获得问题解决。同时,也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班级教学中体现自我,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

4.对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前置性的预设和解决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它体现在备课环节中。对学生个体的学习问题,采取小组内解决办法;对学生小组的共性问题,采取小组间相互解决办法;对全班共性的问题,采取引导、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办法。

二、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过滤法一般应用在章节学习后的章节检测讲评,以学生的章节检测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如何让学生通过个体、学习小组、班级三个层次对问题进行过滤的方式上。针对教学重点组织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针对学习难点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学生探讨学习。学生在教师组织下,通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课前的前瞻性备课

1.问题过滤预设

问题前瞻性预设,指在教学前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要有预见性,并进行必要的预设。具体而言,先按照从简单的某一个知识点到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直至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顺序进行排序,再对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或者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情况,把问题进行排序,过滤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并进行预先设置,然后对问题的描述、分析以及解决的思路、方式、办法、过程、效果进行针对性备课。从笔者目前进行的研究分析来看,这类共性问题大多集中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部分在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方面。

2.章节检测的问题过滤预设

从学生完成的章节检测卷中,随机抽取10份检测卷,按照试卷题号进行统计,累计每题做错的人数。从笔者平时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每道题目都有学生做错,有部分题目的抽样做错人数偏多,其中,计算题最多,其次为填空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的检测卷中,每题都有学生能正确作答,只是有的题正确率不高。因此,对做错人数偏多的这部分题目教师要进行前瞻性备课,包括审题、析题、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知识点的运用等,同时也要视具体情况,从一题多解的角度来备课。在备课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如学习习惯、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因素,做好问题过滤预设的同时,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二)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四个环节

问题过滤法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共性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四个环节。

1.学生自主查询环节

这是第一个环节,5到7分钟。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先自主检查,将自己的答卷进行重新梳理过滤,再次确认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题目进行标注,提交小组进行小组交流。这个环节,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失误,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有模糊认知的问题。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和再认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学习问题寻找到解Q的办法。有的查阅课本,有的再次做题,最后把自己不能完成的题目确定下来。

2.小组组员交流环节

第一个环节结束后,笔者再次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目的在于使组员的个性问题能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解决。同时要求学习小组把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题目过滤出来,并板书待解决的题目题号到黑板上,提交班级。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激烈。当学生无法达成共识时,笔者适当进行点拨。在这当中,生与生的互动、师与生的互动自然形成,组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全班交流、讨论环节

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提交的题目已经呈现在全班面前。笔者针对各个小组所提交的题目,组织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组组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其他小组提交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课堂效果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需求,所以课堂上学生关注度高,而且,又是学生对学生的讲解,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常常是让问题在学生的一片开心的笑声中得到解决,也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掌声里获得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教师引导环节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依然还不能解答的全班共性的问题,教师就要进入讲解阶段,也就是第四个环节。其他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已经得到解决,最后过滤出来的这些问题便是全班的共性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进行集中讲解。

这个环节的设置,在于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在前面的学生互动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教学备课中所预设的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对共性问题的解决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问题过滤法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问题过滤法在课堂讲评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新知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以高中物理(人教版)3-1第二章第一节“电源和电流”为例,这个知识点在高、初中物理中有一定的衔接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电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过滤,提取高中物理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的新内容,并根据各个小组确定的共性内容进行课堂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学习小组的构建和功能发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共性认同、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等,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在新知课中更好发挥问题过滤法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问题过滤法与课堂教学讨论相结合,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等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