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35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1

二、“三制”体系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实施内容

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制定“三制”管理体系,即:专业辅导制、跟踪评价制、学生党小组负责制。

(一)专业辅导制

1.谈心谈话。结合我校举办的知心工程谈心谈话活动,针对毕业届学生的特殊性展开知心谈心谈话工作。对于谈话对象,要把握他们思想导向,加强其修养,使其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其克服、改正,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负担。2.开展就业指导会议。针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2012级毕业生的特殊性,开展专业的就业指导会议。从社会的整体趋势到我校的就业形势,分析近几年高校就业趋势,结合我校就业特点及铁路工作需要分几方面对毕业届学生进行专业性就业分析指导。3.专业知识培训。毕业生情绪复杂化影响继续教学效果,这种局面不应长期下去,必须面对现实,主动出击,针对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对毕业生展开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1)优化课程结构,适当调整课程安排,尽量把就业冲击所带来的课业损失降到最低。(2)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3)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反对放任自流。4.开展专门针对毕业届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高校可做的工作包括:利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这个平台,充分挖掘发挥心理咨询与辅导专业人士的专长,主动积极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缓解心理压力,尤其是应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个现实可行的定位。

(二)跟踪评价制

为了保障毕业生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加强专业设置和市场供需的密切结合,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并制定毕业生跟踪评价制。毕业生跟踪评价制是针对其目标对象—毕业届学生,以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基础而做出的全面调查、分析、评价和反馈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及加强毕业生管理。它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一种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途径,是对学校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补充,与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质量监控等这些同类的保障教育质量的方法相比,教育跟踪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择业观变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Key words: employment outlook chan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1-02

0 引言

传统的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使得毕业生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存在流于形式化,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变,逐步的改变以往的封闭并且保守的教育模式,要尊重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并坚持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以毕业生为中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对比进行取舍,并要树立起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政政治观点。

1 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准确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通常都是由他们自身对自己在整个社会或者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与其他的同龄人或者同校毕业的群体来做对比。根据这些认识对自身的未来就业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就业定位,但是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影响就业期望。

1.2 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个体所做的决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难免会自己考虑的比较少。而往往家庭都期望子女有一个好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因此,毕业生也受此影响将择业的期望值增加。

1.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影响毕业生择业观的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毕业生就能够及时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否则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容易无所适从,难以对自己、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

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目的

2.1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本文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三体一要素”相关理论,设计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主体),毕业生(客体),就业环境(载体)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三要素”等六个相关因素。锥型模式即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毕业生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为“顶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椎型模式的“材料”和“底面”,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而成为锥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叫显性教育过程,是以“要素教育者毕业生”为路径的、教育目的很强的线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相关的理论与个人的经验以灌输方式开展线性教育活动。

而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要素毕业生”为路径的通过大量的媒介组织及社会化的力量,力图突破单一“授一受”线性灌输方式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隐性教育过程为线展开新型模式,也称隐性教育过程。

通过对“三体三要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椎型模式的整体建构,在新就业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使各要素及教育过程更加清晰化、系统化、更具持久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

3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他们应作为为毕业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把毕业生当作资源来开发,在尊重毕业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尽量为每位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毕业生们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应该达到的主体觉醒程度和潜力开发程度。

3.2 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的建构,要求教育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毕业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抱有的成见,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关怀,进而改变他们那种视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以说服、诱导人们牺牲个性来服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而对其漠视、避而远之的心态。使毕业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主动配合整个锥型模式建构过程的实施。

3.3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

3.3.1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传统的以就业指导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要努力促进毕业生的自我实现,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掘每个毕业生的潜力。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心毕业生的终极发展、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毕业生大度宽容的性格品质为目标。

3.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新的情况,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为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毕业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二是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终生择业的观念。三是开展毕业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培育他们的敬业精神、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加强诚信教育。

3.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 一是要充分发挥灌输教育方式和渗透教育方式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课堂所学与现实所见能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把显性教育的目标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三是进一步探索人际互动教育方式,发挥双向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0-53.

[2]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5-120.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55-02

从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一百多万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七百多万。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如何应对就业压力?高校在不断扩充就业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开始进入到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视野中来。儒家文化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它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它的继承和发扬,对个人的影响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润物细无声。我们如何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把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到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

一、当代毕业生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即将结束十几年的教育生活,即将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即将圆一个家庭梦,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群体。这个群体在这个阶段会不得不再次面临人生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出国,还是就业?同时也面临人生的第三个“断奶期”,再次离开父母、熟悉的校园、朋友、同学,走进学校或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们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

1.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虽然我们说大学就如一个小社会,进入大学是他们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他们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毕竟依然生活在相对纯洁的校园里,依然有可亲、可敬的老师相伴,还有知心、可爱的同学相依;而对毕业生而言,家庭和学校在此刻能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三次“断奶”。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压力,并且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就业最难季的今天,让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子们不知所措;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招聘单位人才需求的素质之间的差距;就业市场和体制的不健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行业的竞争激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差距大;一次次的应聘失败等等使得他们感到不适应。他们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自信遭到了质疑,对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可能一部分同学会由此而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双重评价体制

现阶段的毕业生已全部为90后,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他们身上突出表现为太“自我中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考虑自己,不愿意顾及他人。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在求职阶段一旦发现自己的不足,会在短期内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不遗余力地想办法推销自己。但是对理想和信念的认识相对来说比较弱,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做一个有志青年,但对事物似乎没有常性,容易随波逐流,对逐年增加的违约率,当问及原因时有学生会这样回答:当时看大家都签约我就跟着签了,后来才觉得不合适。还有就是有迫切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责任心不够。在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家庭是倾其所有培育一名大学生,对他们给予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厚望。但当学生毕业工作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几年和家人失去联系。

3.诚信意识的缺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在鼓励人们的逐利行为,导致个人私有利益不断增加,诚信意识缺失。这个问题在毕业生身上表现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一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主要问题并非放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上,而是各显神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企图侥幸达成就业,如因为一些单位在就业招聘时要求出具成绩单,一部分学生在考试的环节中选择作弊;还有一些学生则弄虚作假,修改成绩单。在就业过程中,简历制作中借用他人的获奖证书,出现一个班几乎都是班“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现象;在求职过程中向招聘单位隐瞒自己的真实意愿,本来对某份工作并不满意,但是想着先确定下一个单位再找更好工作的想法,增加了违约率,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儒家文化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吸收一些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1.儒家“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1]而“以人为本”是自古有之的观念,尤其是儒家很注重以人为本。孔子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论语・颜渊》)。“仁”,即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看,正视人性优点与弱点[2]。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与引导力,也就更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以人为本”,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毕业生存在的这些问题,认识到这个阶段出现的失意、压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等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接受他们的这一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面对面谈心、利用网络交流与咨询、进行心理健康培训等形式进行有力的疏导。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抗压能力。其次通过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协助他们选择并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切身需要,只有满足学生的切实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否则“假、大、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会使得该工作裹足不前。

2.儒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因材施教是儒家最重要的教育原则,读《论语》我们从孔子对“仁”的解释就可以理解,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颜渊问“仁”,他答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解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3]。仲弓问“仁”,他让仲弓掌握“仁”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论语・颜渊》)[2]。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2]虽是同一个“仁”字,孔子却根据学生性格和天赋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答。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即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品格、智力、才能、兴趣等因素,同时还要因时、因地、因事施教。对于不同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推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真正的教育。其次要根据毕业生个体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智力、能力、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给学生做初步分类,如对于性格内向的毕业生,我们首先要让毕业生明白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也就难免会与他人发生冲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总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对自身的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儒家“诚信”思想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儒家文化中,“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对“信”做了表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安横木的r,小车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路呢?”孟子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孟子说:“只给吃而不,那就像对猪一样;而不恭敬,那就像养牲口。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3]。从这两位儒家圣人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在儒家文化中具有何其重要的位置。

而在当今社会,“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德品质,是衡量一名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虽然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毕业生是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一步强化诚信教育。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完善“诚信”档案体系,在学生毕业时,有一份诚信档案与其随行,这从体制上就有力地防范了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要有一批素质较高的老师,老师言传身教胜过圣贤书。要求学生的事情,我们老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舆论引导,从“八荣八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一直是国家所引导和提倡的,我们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学生,用舆论引导他们的行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毕业生的诚信问题会有比较大的改观。

如果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借助多样的载体,真正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运用其中,让毕业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并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可以丰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4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3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QQ、飞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品德和就业心理素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新技术,以QQ、飞信、微博等为典型代表,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传播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传播主体多元化。传统媒体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其主体是固定的新闻机构,传播权掌握在少数编辑人员手中,普通大众难以参与节目的编辑与制作。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统媒体所开办的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政府网站、网络游戏网站,甚至每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新媒体信息者不仅包括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也包括了普通的大众。

2.传播形式多样化。传统媒体中,书籍、报刊主要以文字为传播形式,广播主要以声音为传播形式,电视主要以声音、图像为传播形式,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而且受众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少与媒体间的互动。而新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所有的传播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视的有机结合,并且受众还可与新媒体进行互动,传播形式更加多样。

3.传播内容广泛化。传统媒体由于受传播篇幅和时间的限制,的内容一般都是经过编辑人员修改过的信息,信息量小,而且更新速度缓慢。新媒体的出现克服了这个缺点,如互联网可以将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高速传播,内容及其广泛。

4.传播效果迅捷化。传统媒体从信息到收到反馈,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从而产生了滞后性。新媒体由于能够进行即时的互动传播,从而将这种滞后性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如在2011年5月1日,世界头号、“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的消息震撼了整个世界,最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是著名微博网站Twritter。该消息披露出来后,社交媒体分析和监测服务公司Sysomoss统计了这则新闻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结果显示,首条声称拉登被击毙的推文出现后不到12小时,Twritter一共了大约220万条相关推文。在公布拉登死讯的速度方面,Twritter又一次超过了传统媒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根据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要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就业品质、就业心理等就业综合素质。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前调查数据显示,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大学生获取的信息中62%来源于新媒体。因此,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注意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期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积极影响

1.拓展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空间。在新媒体环境中,招聘单位可以利用新媒体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毕业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种各样的就业信息,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

2.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长期以来,以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为主、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为辅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QQ、飞信、微博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全新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传播优势。新媒体能够各类个性化信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教育信息传达给毕业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毕业生不必像过去那样必须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接受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受教育。

3.增强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新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信息传播工具,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是其它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改进,新媒体在毕业生中的普及率日益提高。高校就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一新情况,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新媒体中去,不断增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4.提高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打破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借助新媒体,毕业生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将真实身份隐去,进行数字符号间的互动,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得毕业生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产生的各类思想困惑倾诉出来,有助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消极影响

1.就业观念出现偏差。由于新媒体在信息内容上的自由性,使得新媒体空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教育信息,真伪并存,很多错误的就业信息还会误导学生,产生就业观念的偏差。有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存在网络从众心理,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有的大学生就业时过度依赖于新媒体,通过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和开展面试,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缺乏在现实空间就业的经验和技巧。这些观念如不及时转变,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问题。

2.就业诚信意识淡薄。受新媒体自由性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材料。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够在众多的招聘者脱颖而出,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不同程度地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如在填写材料时把低分换成高分,给自己随意加上学生干部头衔,伪造各类获奖证书和资格证书。签约时也常常出现违约现象。这种行为不但对学生本人同时也对学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就业心理弱化。新媒体如QQ、飞信、微博等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新媒体空间,毕业生多以匿名方式进行交流,其在新媒体中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使得毕业生认为可以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新媒体空间异常活跃,现实空间极其沉默,出现就业心理上的反差。这种反差如果持续过久,则会引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危机,产生人格障碍。

三、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从“大众”到“小众”的传播模式,信息的选择与利用较为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转变教育观念,如放低姿态,以朋友的身份与毕业生展开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与全方位沟通;还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的观念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提高自己利用新媒体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2.加强毕业生媒体素养教育。媒体素养是人们对于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及反馈能力。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它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体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随着技术手段不断改进,一些新媒体为了引起受众的注意,经常对一些就业过程中的负面新闻进行恶意炒作。这大大降低了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毕业生难以分辨媒体信息。另外,一些暴力、犯罪性的就业信息还有可能降低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得她们对新媒体出来的就业信息产生怀疑,不愿意到陌生地方参加就业面试。当前各大高校可根据毕业生特点开展以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为重点的教育,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毕业生对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异同点的对比研究,增强自身辨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体素养。

3.开展就业服务与指导。新媒体在毕业生就业服务与指导方面优势明显,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善于利用和把握。一是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起毕业生、招聘单位、学校三方的交流平台,及时各类就业信息;二是对于地理距离较远的单位,学校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开展远程面试,节约学生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三是通过新媒体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新媒体接受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四是引进先进的职业测评工具,如朗途职业规划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职业锚测评等,让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测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4.培养专业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当务之急。从工业发达国家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有成熟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思政厅[2009]1号)文件强调指出:“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导向。”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就业质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熟练的新媒体技术,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恢复教育者的话语优势,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发挥出媒体“把关人”的作用。善于通过新媒体传播先进文化,主动占领就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诚信意识,增强就业心理素质。

5.建立新媒体信息监控机制。由于高校对QQ、飞信、微博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的各类信息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这就易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阻碍毕业生获取真实的就业信息。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熟媒体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面的监控机制,通过信息审查来规范新媒体空间的信息行为。同时成立新媒体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新媒体自律则是一种对新媒体基本职能的认识,为维护新媒体的权威性而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约束。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在信息时,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须要考虑到信息对他人可能会产生的影响。此外,各级公安机关、文化、广电信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给予处理。

6.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新媒体文化则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大众性文化,具有创新性、活跃性、综合性等特征,传播范围广泛,穿透力极强。因此,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QQ文化、飞信文化、微博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发挥出校园文化的功能。依托高校环境育人的优势,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洪流中去,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营造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只有认真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本文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9年度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09JDSZ2016)】

参考文献:

1.Sysomos:Twitter拉登死讯12小时内逾两百万条[EB/OL].it.省略/416057/385876797279.shtml,2011-05-03.

2.董平.金融危机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分析及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3.高爱芳,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4.文学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09-2.5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直接、更密切地和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思想斗争更为激烈,心理震荡更为频繁,是思想政治状况易于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对于科学、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有效发挥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提升素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作用和功能,意义重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罗洪铁、董娅曾这样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接受他们所传授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下的各组织,以科学理论教育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各革命组织,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陈秉公曾经这样给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下了个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张耀灿、郑永廷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不过陈秉公先生给出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张耀灿、郑永廷等先生明确了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核心教育内容。

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这样加以表述:为了保证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个特殊的时空内,以宣传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取向为重点,及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类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最终促进毕业生顺利成功地就业,及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即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生人才资源。由于他们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国民正规学历教育,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属于待就业大军中能够胜任高科技、高知识含量工作的“精英分子”,有针对性地、富有实效地做好他们就业过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其时空的特殊性,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1-02

0 引言

传统的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使得毕业生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存在流于形式化,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变,逐步的改变以往的封闭并且保守的教育模式,要尊重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并坚持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以毕业生为中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对比进行取舍,并要树立起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政政治观点。

1 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准确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通常都是由他们自身对自己在整个社会或者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与其他的同龄人或者同校毕业的群体来做对比。根据这些认识对自身的未来就业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就业定位,但是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影响就业期望。

1.2 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个体所做的决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难免会自己考虑的比较少。而往往家庭都期望子女有一个好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因此,毕业生也受此影响将择业的期望值增加。

1.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影响毕业生择业观的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毕业生就能够及时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否则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容易无所适从,难以对自己、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

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目的

2.1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本文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三体一要素”相关理论,设计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主体),毕业生(客体),就业环境(载体)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三要素”等六个相关因素。锥型模式即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毕业生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为“顶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椎型模式的“材料”和“底面”,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而成为锥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叫显性教育过程,是以“要素教育者毕业生”为路径的、教育目的很强的线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相关的理论与个人的经验以灌输方式开展线性教育活动。

而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要素毕业生”为路径的通过大量的媒介组织及社会化的力量,力图突破单一“授一受”线性灌输方式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隐性教育过程为线展开新型模式,也称隐性教育过程。

通过对“三体三要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椎型模式的整体建构,在新就业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使各要素及教育过程更加清晰化、系统化、更具持久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

3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他们应作为为毕业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把毕业生当作资源来开发,在尊重毕业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尽量为每位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毕业生们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应该达到的主体觉醒程度和潜力开发程度。

3.2 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的建构,要求教育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毕业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抱有的成见,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关怀,进而改变他们那种视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以说服、诱导人们牺牲个性来服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而对其漠视、避而远之的心态。使毕业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主动配合整个锥型模式建构过程的实施。

3.3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8

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深入研究高校恩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创新,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网络、心理、就业等问题逐步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热点问题,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教育部门对网络信息传输方式和大学生网络生存方式的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总的来说应该注重以下的工作原则:

1.确立“ 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所谓“ 大”,一是要把整个网络都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争论的空间;二是要把大学生的现实社会环境也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系统结构中来。

2.用系统的思路整合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偏重于“中观”层次( 如校园网站) 的建设, 任何单一网站无法做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应首先考虑自身特色。其次,考虑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态原则。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原有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进而引起舆论生态和结构的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上发展, 显现出一种动态结构态势。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要具有一般思想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还要具有信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信息素质”,善于通过网络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需要四方响应,发挥优势正确引导,通过网络形成一种信息交流、行为干预的格局。

二、复杂社会关系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大学生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的恶性事件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随着大学办学的开放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都能在高校找到缩影。大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理还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使得一些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把“健康的心理与成才”等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推进心理咨询工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设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咨询常态化,以此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调查档案。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调查档案,排点“帮扶”对象。

4.利用各种宣传媒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开设心理健康网站或是论坛,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窗、校刊、校报等有效媒介普及有关知识,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三、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主要原因有: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不容乐观。二是高校专业的调整和学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三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不良的心理误区。部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好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针对毕业生思想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毕业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2.加强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辩证地看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同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加强毕业生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马立梅.浅谈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信.2013(13)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9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到了更高层次的教育,但在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下,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也已由皇帝女儿不愁嫁进入总量上供大于求的阶段,必然过渡到大众层面就业。在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状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可从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两方面破解该难题。

现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矛盾的现象,一是“无业可就”,二是“有业不就”。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日趋功利,强化个人利益,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就业观和择业观是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的择业过程的细化体现。“有业不就”现象的出现说明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出现了问题,其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功能欠缺。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使毕业生建立应对新的就业形势的思想基础,并以此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表现成为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一块重要敲门砖。这种需求导向说明高校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觉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良好就业观

1、净化社会大环境与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大学的小环境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整个社会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可以说,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状况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平等竞争、贫富差别等社会不公现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社会失信现象,、贪污腐化等社会消极现象,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而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要加紧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作为这个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非常大,除了正式的思想政治课之外,校园文化如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电影、录像和网络等等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受学生青睐)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环境显得非常必要)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立就业指导课教研室,保证就业指导经费的充足到位,人员配备要合理,人员的专业类别、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配置要科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总体部署并负责监督考核)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由“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应该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主要是通过“两课”教育给予指导,将“两课”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既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能使就业教育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专职书记负责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指导学生作好就业准备,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就业指导辅导员,专门从事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推荐就业,开展招聘活动,为学生择业提供服务)同时加强就业观念、择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使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聘请心理专家,教授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科学定位,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更高层次上解决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就业观和择业观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的形成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要将就业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从入学教育开始进行直到毕业教育,把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大学培养的全过程中去。重视社会体验,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观实习机会,增强学生对就业的直观感性认识。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相融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促进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周卫华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0(09):23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10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布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in、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42-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但单纯的就业技能指导已无法满足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尤其要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及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难的现状,准确定位自己,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与政府政策激励相一致的就业偏好。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意识淡薄问题,通过在就业指导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意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

4.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能够增强就业指导的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保障其顺利就业。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实际不能紧密结合

目前,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均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其职责范围主要包括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事务性工作,几乎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基本上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政工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导致不能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双重影响。

2.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和材,涉及的有关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观等方面的教育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这种教育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就业实际,使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滞后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情况却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造成了工作滞后。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定位于毕业班,没有提前准备,导致毕业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就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三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根据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不断转变指导模式,在就业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转变。一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二是在就业指导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三是在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实践等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对自身的认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高校应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所准备,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中西部地区等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观念。

3.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队伍,保证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高校就业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能够深入到学生个体层进行个体化指导和全程化指导,有条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利用辅导员自身的条件,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辅导和培训,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队伍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8(12)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篇12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论文摘要: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既无很多经验可借鉴又有很多新问题要解决.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生源比较复杂

高职教育的生源不象普通高等教育生源那样较为单纯,主要有四类,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对口升入高职的三校生(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职录取的初中毕业生和大专以上毕业的第二学历生。在同一年级、班级中,往往有几类生源的学生,他们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入学后的期望值不同、学习心态迥异。

2、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差异大

在高职教育四类生源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受过较为正规的高中阶段教育,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专业学习须从零开始;对口升学的三校生、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的专业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英语、数学的基础差,在高职阶段学习与这两门课程有关的课程时有一定难度;二学历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较为薄弱。学生在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给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了很大的难度,亦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难题。

3、学习态度差异大

高职教育学生中,大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对专业课的热情高,少部分学生由于对就读高职感到“无可奈何”或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大,不少学生眼盯着三年后的“专升本”,不愿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下功夫;对口升学的三校生由于学习与外语、数学有关的课程时有难度而对这部分课程有畏惧心理,又由于入学前已学过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吃过夜饭”的感觉,对专业学习易产生厌学情绪;二学历学生抱着对所学专业较大的期望值而进入高职学习,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高、学习自觉。

4、自律性差异大

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中职学习阶段对自身要求不高,染上不少陋习,教育管理的难度大;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思想不稳定,自制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大;二学历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目的是为了较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对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5、心理问题多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认为现在本科生毕业就业普遍较为困难,高职毕业生就更没有出路了,因此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就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表现出遇到困难、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极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那就是全方位,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整合一切教育资源,从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天直至走向工作岗位,对其进行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1、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引领者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变革和高职教育本质任务的迫切要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及早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并在开发自身内在潜能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正确掌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价值。 在抓好课堂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这里首先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谈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性情率真、说想说的、做想做的、追求独立、自由,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课堂教学若采用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即使事实再翔实、内容再丰富,也往往很难打动他们的心,很难引起共鸣。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采用互动模式的课堂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来执行。专职教师掌握到的学生信息资源有限,而辅导员、班主任却常常掌握着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深入细致,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及时与学生交流思想,关心和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生活老师,应该成为受学生欢迎和值得信任的良师益友,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困惑。

4、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

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学生社团的力量,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塑造自我有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增强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会、演讲会,拓宽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

5、做好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到企业顶岗实习会占很大一部分时间。顶岗实习,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研究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新审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