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实践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8 11:12:54

思想品德实践

思想品德实践篇1

在初中阶段,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应对升学考试的状况比较突出,思想品德课被边缘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其实践教学在经费安排、时间保障等方面也被边缘化。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没有列出专门的时间安排表,存在随意性现象。

(二)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目前,各学校以年级组或者班级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都欠缺活动经费,经费紧张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瓶颈。之所以学科教师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是因为活动经费难以保障到位,举步维艰。由于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它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经费做支撑,但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一向被认为是费时费力且无多大价值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经费上没有得到足够保障。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指导者。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都不太丰富,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协调协商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由于学科教师的综合能力比较欠缺,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升高中,面对升学压力,学科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升学指标压力大,要用大部分精力应对升学考试,加之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难度大,实践过程涉及选题、设计、组织协调、评价,尤其是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学科教师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够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即基地。只有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很少,另一方面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这就给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安全措施不力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生的安全保障责任重大。目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时,学生的组织工作比较难,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比较多,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思想顾虑多,措施又不力,既怕出事故又怕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六)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不全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考评体系。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方案中,考评项目不够全面,考评指标不够具体,考评方法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一方面影响了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要制订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标准,颁布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考评办法,提高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二)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关于加强经费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作保障。各学校应该把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纳入年初的财政支出预算,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一是用于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交通费用开支;二是用于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支出;三是用于学科教师的校外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学相关的其他支出费用。2.关于加强师资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是学校在寒暑假要安排学科教师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或红色基地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感悟生活,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弥补不足,提高能力。其次是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老教师给新教师传授经验和方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再次是鼓励学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踊跃参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科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参与中实地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具体指导学生。3.关于加强基地保障工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各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前提,也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科学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就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也就没有初中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因此,建立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既是思想品德课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深化思想品德课科研改革的有效途径。各学校应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红色基地、人文资源,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宽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域,实现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制度化与阵地化,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开展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保障。4.关于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明确学科教师的安全责任,制定出有关学生安全的具体措施及学生安全工作应急方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

思想品德实践篇2

一、前言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积极贯彻“让老师工作着快乐着辛苦着幸福着;让学生成长着进步着学习着感悟着”的教育思想,秉承“以人为本、厚德启智、强能育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办“精品+特色”的学校、育“合格+特长”的学生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在思想上给予教育与引导,在心灵上给予熏陶与感化,把学生思想行为引向自觉,形成良好习惯。一是注重打造优质德育课堂。课堂是培养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主阵地。在教育内容上,商丘市一中要求教师在深入开展德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实施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初中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等活动,灵活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感染学生,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商丘市一中一方面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办学及教育教学理念、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入校舍、道路和其他景观之中,美化、绿化和净化校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橱窗、校内广播电视等形式,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公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激励和升华。三是注重创设德育活动载体。创设德育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策略。商丘市一中鼓励和动员全校师生以年级、班、队为单位,积极开展诸如文明诗歌朗诵、文明动漫大赛、文明礼仪对对碰等活动,促进了德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加强家校密切联系

家庭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渗透、配合和补充。一是密切联系,凝聚教育合力。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班级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坚持开展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实施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探讨活动,有效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二是强化指导,促进教育互动。通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组织教师开展家访等活动,引导家长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规律,指导家长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及时反馈,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手册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行为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评估,并制订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关心,为学校科学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强化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社会服务和调查、农村社会实践、军政训练、走进大自然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商丘市一中注重挖掘、利用和融合社会教育资源,一方面,坚持“走进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学生家长到校作报告、谈体会,深化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献爱心活动等载体,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素质、外化为文明礼仪行为,也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

五、结束语

商丘市一中的成功经验表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重要策略和根本保证。学校要在着力打造优质德育课堂、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同时,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实践篇3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7-01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在地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学生缺乏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有的不爱惜劳动成果、生活奢侈浪费;有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更有甚者,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淡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因此思想素质教育应当提升为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利用好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说的利用好这块阵地,不仅指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讲清道理,激感,更要重视行为实践。只有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在实践教学中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呈现情境,增强现实体验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间情感的有效沟通、交流和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点燃情感的火花。自然也就能直接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通过创设出逼真的情境来实现。那么这些情境的创设不要只有花架子,只图热闹,脱离实际,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接地气,说人话”。即通过学生的讨论、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呈现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仅仅靠听课来学习,思想品德课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课,而“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体验。

如我在教学《少年能自强》这一课时,讲授到第二部分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杨佳老师失明后的痛苦与无助,我让学生做了一次盲人独立穿越障碍的模拟体验:学生蒙住双眼,利用一分钟熟悉场地,然后独立穿越障碍,学生穿越过程中人仰马翻的状况给了大家切身的感受。这样的模拟体验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能感同身受。通过模拟体验,犹如身临其境,体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真实感受,进而达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

2.加强活动后的实践指导,使学生的体验内化为日常实际行动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自身独特的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亲身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一种观念的形成,最重要的首先要在“心”的层面上受到影响。要达到这一点,根本的途径是实践。

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一次感恩亲情活动:(1)算一笔感恩账。将自己一年的各项花费算个总账,想一想父母的艰辛和奉献。(2)开展为父母做一顿饭、照一张相、说一句祝福的话、洗一次脚、做一些家务、捶一次背、买一件礼物等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许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都发出了“原来父母是这样辛苦”的感叹。可见,这次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爱意,也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要感恩父母。

3.落实课后效果,让学生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靠完成一项作业,也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全实现,而是要通过点点滴滴、长此以往的生活实践把道德教育进行下去。

为了强化感恩行为,我又上了一节《难保三春晖》主题课,课前让学生做好假期“感恩亲情活动”的总结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有一位女同学讲道:在寒假妈妈生病了,我和妹妹第一次学着做家务,虽然熬粥的时候差点把手烫到,洗碗洗衣服也让手指冻得发疼,但是为了让妈妈安心养病,我要像妈妈一样帮家务干好。在汇报结束后,经全体学生投票产生了“感恩之星”。通过反馈活动,我对学生的感恩行为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树立身边的榜样。在强化、引领学生“感恩”行为的同时,也抑制了冷漠心态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了让感恩活动能成为一种持续性的行动,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一项感恩亲情的活动(如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用一次行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逐渐懂得了要感恩,学会了怎样去感恩,逐渐把感恩活动当成了一种习惯。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周末能主动做一些家务了,更体谅父母了,与家长的争执也变少了。

4.创新评价方式,坚持“以评促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性质作出明确界定:“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因此,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就不应该仅仅限于认知领域,而关于学生的情感、品性、理想、信念等非认知领域,则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要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既评价学生的智力,又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我的具体做法:

(1)勤写观察笔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与行为,并随手记录,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思想品德实践篇4

1.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遵循以下四个步骤: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动总结。

第一部,活动准备。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心理状况,做好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寻找活动的切入点,选择好适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兴趣需要的活动,确定主题后,要设计好活动步骤,形成活动方案。

第二步:活动导入。

导入阶段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明确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中的问题一般是指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也是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理想的活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质量。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

第三部:活动展开。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组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并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顺利地开展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操作、体验、思考的过程,并最终实现活动的德育目标。

第四部:活动总结。

在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的交融、碰撞中得到启发。最后,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和辩证的评析,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下面以人教版初一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活动为案例,简单归纳活动教学的操作程序。这节活动课的主题是“我爱我班”,在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了诗朗诵、歌曲、图画。我把一节课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学生通过表演表达对班集体的热爱;第二阶段是由老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

活动主题:“我爱我班”

活动准备:事先布置学生写诗、设计班徽。

活动导入:让学生自己主持,朗诵读自己创作或收集来的诗歌。

活动开展: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班徽设计比赛评比,第二阶段:分组讨论。讨论话题“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怎样改进”。组织学生分组,把学生分成6~7人的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中,深入各小组作好积极引导。

活动总结:最后在展板上展示各小组的建议。师生共同评价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出几条最佳建议。通过这节活动课,学生们都为怎样建设班集体而积极思考、努力献计献策。

2.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思品活动教学中,突出存在着教学的数量不足,活动的质量不高、实效性欠缺等问题。楼江红老师将当前活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度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具体体现如下:

2.1 实践表面化、形式化。活动课流于形式,盲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落实“三维”目标,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短短四十五分钟,热闹非凡,但美丽的外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当下活动课重视课堂活动,忽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2.2 理性缺失。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学生盲目地活动,只停留于玩,没有从活动扩展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

3.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开展活动教学必须讲求实效,而衡量活动教学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主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学生来说,要能理解深化课本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教学活动能提升生活经验,促进了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趣味驱动,理性深化。

丰富的活动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把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引进课堂。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因此,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活动形式,必须把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到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磨炼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最终将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动静分明,动而不乱。

活动教学的开展过程,也是师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只有有效地调控活动节奏与活动频率,使课堂动静相谐、有张有弛、动而不乱,才能展现活动教学的节奏美。过于频繁的活动会影响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最终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3 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思想品德实践篇5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根据地,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有着更大的兴趣及热爱?我从事思想品德教育多年,愿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堂导入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力求在每一节课的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率最大限度上得到提高。比如,在学习“做自立自强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我会让学生观看《背着爸爸去上学》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讲述了主人公在贫苦、穷困的条件下仍然背着爸爸坚持求学的艰难经历。电影较长,所以我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主人公自立自强的部分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观看电影的片段,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在我还没有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而对我接下来的讲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升华,也为他们日后建立自立自强、顽强不屈的高尚人格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活跃、融洽、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课堂氛围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整体状态和气氛。研究表明,课堂气氛的好与坏,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上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只有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照搬教材,学生在底下兴趣乏乏,一片死寂,试问这样的课堂气氛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吗?反之,良好的课堂气氛则能帮助学生在活跃、融洽、积极向上的环境下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的大脑更有效地接收学习信息,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非常重视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与环境。

比如,在学习“感悟青春”这部分内容时,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举办以“青春”为主题的课堂班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他们对于青春的理解和想法,讲讲他们的青春故事,聊聊他们对青春更多的畅想与希望,共同分享属于他们独特的青春之美……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一扫平时课堂上萎靡不振、呆板枯燥的消极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激励着他们更主动、更积极、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部分知识内容,我预想中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完美体现。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开阔、积极的视野对待知识,对待社会

思想品德实践篇6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83-02

近年来,微课在国内外的运用日益广泛,成为思品教学教研的热门话题。截至目前,以“微课”为主题,搜索中国知网得到文献条数达7362条,期刊3785条,硕士博士论文251条;以“微课+思想品德”为主题,仅查询到21条,硕士论文4条。总结微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正视存在问题不足,对于深化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思品微课实践情况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思品微课的成功实践与探索

思品微课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效俱全、形象生动等优势和特点,适当穿插运用在思品教学环节,有效调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促进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1.对课前学习的热身、动员。“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内容等设计制作一些主题明确、简单明了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习。”[1]学生则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学习的侧重点,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控制微课视频的播放次数、进度快慢等,有选择性地回放进行预习。

2.对复习课堂的复活、再现。“教师在复习时要利用微课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对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原理进行归纳、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激活记忆的细胞,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复习的效果。

3.对新课讲授的引领、主导。思品微课聚焦教学重点、难点,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吸聚着学生注意力,引发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新课的引领、主导。“微课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思维方向,学会思考,主动学习。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大大提高课堂效率。”[3]

4.对习题讲解的辅助、辅导。教师在习题讲解类思品微课的制作中,先把关键问题梳理出来,“利用微课讲解试题,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重在总结答题技巧和规律,重在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增强学科素养”。[4]

二、反思思品微课存在的问题

思品微课掀起了教学教研实践新热潮,获得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认同。但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们有必要在微课热中保持必要的冷静思考。

1.微课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花费时间精力制作的微课,如果缺乏相应的素材储备、技术支持,或者知识密度过大,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对教与学的帮助微乎其微。如“一些复习微课,教师只求重点知识的堆砌,忽略了知识的整合、内容的优化以及拔高和提升,导致很多学生利用微课复习后效果平平”[5]。

2.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各地教学资源开放程度、教学改革方向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省市的微课运用存在不同步性”[6],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跟不上本地本区域实际思品微课教学需要。网上微课资源虽多,但真正可借鉴、可利用的很少。“大部分的微课平台建设不好,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教师难以找到合适的微课资源,由此大大降低了教师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教师无法尝试应用微课进行教学”。[7]

3.学生认知负荷加重。根据心理学家J・Sweller的研究发现,教学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认知负荷有密切关系。有些思品微课的制作没有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基础,难易程度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相匹配,没有控制好认知负荷,造成认知负荷过大,效果就不得而知了。“思品教学决不能因为微课的出现而加重了其学习负担。思品教师应对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量有相关的规定。”[8]

4.教学风格模式化。思品微课本身并非十全十美,“微课程不适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所有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仍需要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微课程在教学运用过程,师生互动性较弱,传统教学则具有这种优势。”[9]盲目跟风机械搬用微课,容易导致思品课丧失必要的“思品味”,教学缺少教师的个性风格。

三、思品微课实践给予的启示

思品微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给思品教学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有效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伴随着出现不少问题,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

1.应倡导合理适度运用。使用微课贵在恰到好处,能带来教学实效。“在运用微课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等来合理选取并使用,切不可盲目滥用,使得微课流于形式。”[10]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够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制作微课。一单元内容、一框题内容、一课时内容,因知识点较多不适宜也不应该制作成微课,特别是七八年级大部分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没有必要做成微课。

2.当重视分类指导运用。各环节教学侧重点不同,要求不同,制作微课时必须做好内容取舍。“课前预习,要重激趣,以提高预习主动性”;“新课导入,要重激情,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知识分析,要重理解,以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小结,要重拓展,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练习编制,要重巩固,以产生知识引领作用”。[11]

3.需力显学科生活气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制作微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12]微课的制作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凸显生活气息、学科特征。

4.要融入教师风格个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确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教师要坚持走个性化教学之路,努力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微课制作之中。“也就是说要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让微课更具魅力与活力,能够换来学生活跃的思维与集中的注意力,换来学生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13]

四、深化思品微课运用的对策建议

思品微课是思品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但其运用还需不断探索、升华。

1.建立区域性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微课制作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凭一己、一校之力难以完成庞大的素材收集、知识梳理、微课制作等工作。应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普教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牵头,成立微课资源中心,建立微课库,统一梳理需要制作成微课的知识点,并组织微课设计、开发、制作。

2.组织校际间微课教学研讨活动。微课教学教研需多校交流,多方会诊,深入探讨。可组织校际思品微课公开课、观摩课,“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共享。”[14]

3.引导学生参与微课制作过程。推行开放式微课,将微课录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参与教学,让其他学生观摩并学会同龄人是如何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观看思品微课的习惯。

4.丰富微课内容设计与呈现形式。微课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该微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提供或完善4个方面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15]

5.注重微课的预设和动态生成。思品微课教学是动态的过程。运用微课要根据课堂施教、师生交流情况,用足用好微课半结构化、扩展性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反馈交流、转载引用等方式不断扩充,修改和完善生成了一个半结构化的微课资源构成与应用环境框架”,[16]力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6.推动微课与传统课堂的融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王燕在《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认为,两者主要差异有:“①时长差异。②内容差异。③师生关系差异。④传播差异。”[17]教师要综合运用微课和传统课堂,使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总之,相对于常规课堂,思品微课主题更集中、内容更精致、形式更新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是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毕竟推行时间不长、融入不深,还存在诸多需要持续探索、深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传芸.微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的催化剂[J].新课程(中学),2015,(10):171.

[2][4]郑丽红.微课堂大智慧――微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2015(13):5-6.

[3]范秀华.微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4):52-53.

[5]周彦.“微课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28.

[6][10][17]王燕.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9,30,13-14.

思想品德实践篇7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的过程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及培育新型人才目标相一致的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调整好现有德育资源的供给与中学生成长及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无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矛盾的客观存在,乃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式机械、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欠佳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在矛盾的认识,包含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以及中学生现有德育认知水平两个方面。从理论层面探究,则表现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实践方向问题。

一要从学科属性揭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社会意识形态起着指导作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范畴,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建设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宣传阵地与实践渠道。尤其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价值取向复杂多元的现实环境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使得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要从实践方向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特色。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涵盖了公民道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常识等内容,虽然学习内容广泛,但这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过程,并不以懂不懂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标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应从学生解决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_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也是通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回答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彰显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色,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化解决问题的环节,延伸并拓展实践空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特点

一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性。所谓导向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有着明确的政治方向。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过程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要以实践为依据和出发点,要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为归属。

二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肯定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但也更为强调道德品质的塑造与道德潜能的发挥。随着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开始以自身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来指导行为,这种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的生成从自发走向自觉,主要表现为一种实践创造。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提供中学生道德创造的内容,而且要提供道德创造的条件,让他们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产生道德认同与共鸣。

三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过程性。所谓过程性,就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能否同步协调的问题,即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要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成长期,这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行为养成的实践过程。这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最根本的区别。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原则

思想品德实践篇8

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改变在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使命。为此,重视其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符合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到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经费短缺等“瓶颈”的制约,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

(一)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得不到保证

目前,初级中学还没有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仍处于三无状况——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要求,无时间保证,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这影响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对中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相比,前者具有后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应该把它们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学生来讲,长期的、纳入教学计划的、有目的的实践教学,能够确保全体学生都有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

(二)经费得不到保障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学校的资金资助。因为,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还是教师自身充电——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

二、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

同志说:“刨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观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此,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实践教学模式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实现培养学生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当代教师不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有艺术性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应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存在性关系指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即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只有在融洽的、心智对流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二)重视课堂实践教学

思想品德实践篇9

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估。当前本课程教学目标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因此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出现,否则就演变成追求表面形式,这样做反而会对教学造成干扰,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

二、活动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

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

[活动案例]《做诚信的人》

为帮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出现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的要求,懂得诚信的核心是善的观点,老师可开展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的两个活动。

活动一:课前,老师指导学生小组对100名12-18岁的中学生做“有关诚信问题”的调查,比如:择友时你最看重他哪个方面?你认为做人之本是什么?在诚信与金钱之间选择什么?在社会中发现的不诚信的事主要有哪些?从择友标准、从人对诚信的态度、从诚信与金钱的关系等角度呈现了同龄人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有不诚信的事发生?”“怎样做到诚信?”等问题的愿望,为整个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动力。

活动二:课上,老师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两个实例《说与不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在诚信、友谊、责任的权衡中认识到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对“是否违背诚信道德的标准”问题的思考中辨识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从而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诚信的智慧,更从方法的角度学会了辩证分析、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

活动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源于课堂又延伸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选取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将它们物化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上。

三、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思想品德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思想品德实践,人际交往的思想品德实践,社会公益性的思想品德实践,自立自理的思想品德实践等。实践性思想品德活动是促进思想品德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思想品德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入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思想品德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四、注重活动教学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在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等,通过设计、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宣传、表演、交流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任何课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节课中可以有多种活动形式交替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教育教学效率更高。

[活动案例]《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这一课采用了活动体验教学方式,通过调查、采访、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创设了积极的师生沟通的情境。

活动一:师生关系调查活动。课前老师对本校初一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了网上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沟通和理解。

活动二:学生采访活动。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对教师的采访活动,尝试沟通,经营现实的师生关系。

活动三:创作心愿卡活动。出示班主任老师的希望,请同学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为老师留言,制作心愿卡,可以是一句真诚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点歉意或者一个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在自己最喜爱的纸上写出来,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放到事先准备的心型的幸运盒里。

多种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主动沟通,最终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思想品德实践篇10

一、实践式教学内涵

实践式教学方式是指以诱导学生参与、吸收学生进入实际和围绕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方式。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实践式教学是指根据教材学习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或者学习方式。

二、教学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学科大纲要求和学科特点,努力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将“抽象”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实践”,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使自己行为和认知的统一。

实践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实践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的实践式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一些诸如“小悦悦事件”的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上,可以适当地通过教学视频或者软件向学生图文并茂地讲解和评析,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道德”。

2.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例如,在讨论八年级下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知识点时,可在教学中由学生自愿组成3-5人的模拟小组,在设定的情景下,模拟一些销售场景,深刻地体验到了消费者和销售者的角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社会上销售”的理解。教师也逐步由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监督者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协调者,同时对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学习气氛大有裨益。

3.案例讨论教学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式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而且在案例选择上,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真爱生命》这一课时,结合近期发生有关时政事例:2008年5月汶川地震、醉酒驾车、吸毒贩毒等时政热点事例,然后,鼓励学生分别从天灾、人祸,不可抗力、人为因素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咨询父母,亲友,然后轮流在课堂上发言,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言论,并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

4.社会实践教学

这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并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的实践式教学形式。一般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做好组织、动员和活动结束后的交流、检查、评价工作。如在其中每一个学期,抽出一个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广场当志愿者,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5-8人的小组,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募捐或者“学雷锋”活动。这种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克服书本的枯燥,把书本的说教变成动手亲历的过程,对正确树立人生观或者人生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5.生活体验教学

生活体验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体验事物,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生活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活是做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后,布置学生回家完成一道家庭作业,为父母剪一次指甲或洗一次脚,要求完成后父母写一个反馈意见,最后学生写心得。通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框题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体验。

三、注意原则

首选,要具有层次性。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实践式思想品德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其次,要考虑整体性。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初中素质教育体系中,同时,可把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任务穿插于各项素质教育的教学环节中。再次,要具备有效性。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一种实践式的教学形态出现在教学中,是一次有探索意义的尝试,它体现了教育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大创新。同时,也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成和感悟,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魏国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8(10)34—37

[2]林利梅。实践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0—21

思想品德实践篇11

实践课教学面临的现实是,基于应试的需要,加上实践课教学备课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很多教师采取了不上,或者就是上了,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做法。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让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实践课变得可有可无。究其根源,都是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实践课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无论是教材中的实践课设计,还是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或是学生在家中收集材料、制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如小区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绿化问题等,接着会去思考解决,有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实践课教学是增强学生凝聚力的手段。班级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综合实践活动就更是如此。学生在日常班集体活动和实践课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凝聚力的增强。

3.实践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上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如编写小报,写感想,做调查报告,思考社会实际问题等,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会丰富实践课教学资源

思想品德实践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资源的手段,课上得枯燥乏味。其实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无论是“最美女教师”,还是“神九升空”“伦敦奥运”,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一节实践课能否成功,与教学资源是否生动有趣有很大的关系。在采集思想品德实践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将采集得来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如何采集整合教学资源呢?

1.从感知的生活信息入手。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首先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这种事可信度高,影响力广,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说服力胜于其他事例,容易感染和传播,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教育效果。如校运动会上接力比赛的最终成绩不单单是由哪位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决定的,而在于每个人的出色表现,加上接力时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科学,从而认知一个集体的荣誉力量是集体成员每个人责任感的高度体现。面对众多的生活信息,作为教者应具体分析,要有选择性筛选,要从中找出关键环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校运动会上同样是安排服务的同学,有人热心投入各项为运动员服务的活动中,有人抱着消极怠慢少干一事就好的心态。在教学中选择性列举其中的活动镜头,点到为止即可,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就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品质的锻炼和培养。

2.借助现代科技,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为实践课的教学打好准备。如2012年的“神九升空”和伦敦奥运会,中日两国针对有关报道的实况录像,在教学爱国主义内容时加以灵活运用,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对于社会性实践的信息,通过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上传播的消息故事、各种案例等,只要教师稍加整理,就能够成为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实践课教学的重要资料。

三、处理好实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

1.新课标中要求,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活动是与课程联系在一起,以教材线索为依托的,学生应带着一些问题去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活动后,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收获进行评价。

思想品德实践篇12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担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思想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