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赏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36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1

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是舞蹈艺术发展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通过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分析、辨别促进舞蹈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创造出更适合时代需要、更符合人们欣赏水平、正确积极引导人们思想和审美的作品。

一、舞蹈评论

舞蹈评论是对舞蹈家、舞蹈作品、舞蹈艺术思潮、群众舞蹈活动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鉴别、评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对舞蹈艺术的创作、舞蹈艺术表演、舞蹈理论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评论的标准和方法

舞蹈评论的基本标准是“真”“善”“美”。“真”是指舞蹈作品的表演内容需真实的反应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心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舞蹈表演所传导出的情感应该真实。“善”是指舞蹈作品应传递积极向善的能量,舞蹈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必须正确,对观众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美”是指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应该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塑造出的形象生动感人,表演者的感情应该真挚饱满,引起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简单介绍舞蹈评论的主要方法:

1.形象描绘法。将舞蹈作品的内容、舞蹈作品中的故事发展情结、舞蹈演员的表演技术、舞蹈动作的特色风格、整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评论方法叫做形象描绘法。形象描绘法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再现舞蹈作品,以达到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导读者和观众形象地感受和认识所评论的作品、欣赏表演者的表演艺术。

2.分析品评法。分析品评法主要的评论对象是舞蹈艺术家的艺术生活,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舞蹈表演技艺,而对舞蹈作品的形象介绍着墨较少。分析品评法通过对艺术家、舞蹈思想、舞蹈表现艺术或整体或局部的分析剖解,指出舞蹈的真伪优劣、高低深浅,有时评论者会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设想,辅助艺术家和表演者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高度。

3.书信对话法。评论家和舞蹈者以书信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的评论方法即书信对话法。有时是双方互通书信、往来交通;有时则是评论家单方面的寄语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来抒发和表达对特定作品或演员的评论和建议。

4.展开议论法。由一点及全面是展开议论法的特点,先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论,由作品中的一两个突出的优点或问题展开议论,引申到同一类题材或同一类形式风格的作品,展开具体评论分析。

5.综合评论法。综合评论法的特点即综合性,是对某一段时期内出现的某种可能会影响舞蹈艺术全局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论,对某一有重大影响力的舞蹈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及时传送舞蹈界新动向、新理论、新观点。

(二)舞蹈评论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舞蹈评论主要是对出现的新作品、新人才及时评论;对舞蹈艺术中出现的突出现象和重要问题及时评论;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评论;对舞蹈艺术家和舞蹈作品的评论。科学正确的舞蹈评论可推动、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蛮横错误的舞蹈评论会阻碍误导舞蹈艺术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舞蹈评论者应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综合素质,提供科学正确的舞蹈评价。

1.舞蹈评论工作者应具有广博且精深的专业知识。我国舞蹈艺术历史悠久,舞蹈种类众多,舞蹈形式多样,舞蹈评论者只有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对各类舞蹈进行科学专业的评论。

2.舞蹈评论工作者应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广大人民的真实想法。茅盾先生曾说,一个批判家应对社会生活有系统的了解,对社会现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判断作品的“真实性”,掌握时代对舞蹈艺术的要求。

3.客观、公正的评论方法。舞蹈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尊重舞蹈编导和演员的工作,要在对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评论,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进行推荐支持,对没有内容实质、思想不健康的作品进行严肃批评。

4.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舞蹈评论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追求艺术真谛,引导舞蹈艺术正确的发展。

二、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和舞蹈评价是相互依附、同时存在的,但是两者有一定的区别。舞蹈评论的活动主体是舞蹈评论专业工作者,有明确的目的,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要求评论者在工作中保持客观、准确、公正。而舞蹈欣赏是凡是舞蹈爱好者都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在舞蹈欣赏中个人的兴趣爱好起着较大的作用。

(一)舞蹈欣赏的对象

舞蹈欣赏的对象主要有舞蹈形象、舞蹈动作、舞蹈情结、舞蹈情感等几个方面。

1.舞蹈形象的欣赏。舞蹈形象是揭示舞蹈作品主题内容哲理性美――艺术意蕴的文化物质载体。观众通过舞蹈表演者的形象塑造、动作表现唤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舞蹈形象是综合了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通过舞蹈语言与演员肢体的美感形态,来欣赏舞蹈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社会生活本质与自然现象中的千姿百态,也是在欣赏舞蹈律动中所传递出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意境。

2.舞蹈情结的欣赏。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来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或反映。舞蹈艺术也有一定的情结,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一个关系紧密的画面。来表现舞蹈主题、人物性格、舞蹈所蕴含的思想。舞蹈情结是展示、演绎艺术形象的逻辑符号,舞蹈艺术始终坚持“在叙事中来抒情,在抒情当中来叙事”的特点,就是让情节在富有抒彩的舞蹈中展开,在抒情中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叙述的情节和人物感情、情与景的抒发融为一体。

3.舞蹈动作的欣赏。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段、是建设艺术效果的基本方法。舞蹈者在形象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舞蹈动作,形成舞蹈队形的变化,这种和谐变化而有机组合的舞蹈队形称为舞蹈构图。舞蹈构图将舞蹈的各个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舞蹈构图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动感所组合成的系列自然段落形成舞蹈画面,体现在为舞蹈作品创造意境、渲染气氛,促进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舞蹈画面与舞蹈构图的连续性的变化,塑造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交代环境情结。舞蹈语言是舞蹈构图和舞蹈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精当的舞蹈语言有助于反映舞蹈作品内容。

(二)舞蹈欣赏的过程

舞蹈欣赏的过程一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步骤:

1.观赏舞蹈表现形式,形成第一印象。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和技艺性都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观众欣赏舞蹈总是从观舞品技开始,看看舞蹈演员的外形如何,技巧有多高。

2.由形入心,体会舞蹈中的情感。观众渐渐被舞蹈所吸引,从舞台上反复出现、不断更替、相互关联的各种形态中看到了人物、事件、情感的变化。

3.感情和思想上产生共鸣。随着情绪情节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观众的情思也走向深层,深深地被舞蹈所感染,有时甚至感同身受,浮想联翩。

4.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舞蹈表演已经结束,但是舞蹈家创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却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里,并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受到某种启示,进一步净化自己的心灵。

(三)舞蹈欣赏的条件

舞蹈欣赏对观众有一定的要求,要进行舞蹈欣赏活动首先舞蹈欣赏者应该有一定的舞蹈审美能力,对舞蹈有的风格、种类有一定的了解,观赏舞蹈时注意力集中、主体情感开放。

三、结语

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是相互依附的,活动对象都是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都需要活动主体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活动对象作出合理的评价,舞蹈评论和舞蹈欣赏的意义在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进舞蹈艺术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2

原始时期,舞蹈的审美功能并未提及,但到了现代,这一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了。舞蹈鉴赏是舞蹈教育的桥梁,更是美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舞蹈理论知识普及不够,所以与音乐、美术相比,舞蹈艺术鉴赏还是个薄弱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艺术事业蒸蒸日上,艺术演出市场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各大剧院不仅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演出季外每年还有两个大型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其中舞蹈类演出场次也在逐年增加,东方艺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舞蹈类演出场次占总场次的6.98%,高于戏曲曲艺、音乐会等其他演出,到2013年该比率增加到9%。的确,除了平时剧场正常的舞蹈剧目上演外,两大国际艺术节期间是对国内外优秀舞蹈作品进行集中调演。此外,全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等落户上海,加上每年的群文新人新作展演和全国大学生、中小学生的艺术展演,可以说上海的舞蹈演出市场十分兴旺。

观赏舞蹈是笔者从小就有的爱好,读研后,上海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吸引着我穿梭在各大剧院间,从平时剧场的舞蹈演出到艺术院校团体的作品汇报、展演,从每年的国际艺术节到群众性的文艺汇演,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舞蹈节目我都不会轻易错过。量的积累让自己有了思考的意识,但除了对演员舞姿技术的表现、服装灯光的运用和外在情感喜怒哀乐的表达上可以辨别优劣外,对于作品本身好在何处,弱在哪里却不得而知。自己也曾写过一些短小的观后感,从对演员肢体动作的迷恋逐步转为对舞蹈的全方位探索,但文字总是停留在浅层,抓不到关键道不出作品的真正魅力,也不能向没有观演的人传达舞蹈作品的美感和意涵。在随后的观演听讲过程中,笔者有意的与普通观众交流,发现很多人士对舞蹈的喜爱更胜于笔者,但同样的问题是对观演的迷茫,优秀的舞蹈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经笔者对舞蹈鉴赏研究相关资料的初步搜集和整理发现:我国目前市场上以“舞蹈鉴赏”命名的书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至今已找到33本之多,尤其以2008年和2009年为盛。近几年的新作,上演前有导赏活动,演出后,报纸杂志上均会刊登评论文章。但教材中,导赏时,评论间,对作品的描述多是讲些创作的背景故事,演员的生平来历,剧情的内容介绍等信息,而少有对作品本身即作品如何通过舞蹈手段来塑造形象从而表情达意的阐述。

普列汉诺夫曾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可见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与哲学、自然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不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的。任何艺术都需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舞蹈也不例外。吴晓邦老师曾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认为“舞蹈家是从生活、情感、想象到形象,即情、意、形,换句话说是从内心到外形。而从观众欣赏角度来说,就恰恰相反。观众是要通过形、意、情来感受的,从外形到立意而获得的感受,即从外到内。”吴晓邦老师关于“情、意、形”和“形、意、情”的总结给了笔者很大启发。舞蹈创作是作者有情而发,通过主题提炼立意,然后创造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与之相反,鉴赏则是从作品的形象入手进而把握立意,然后引感共鸣来体会和获取美感。因此,在舞蹈鉴赏时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分析入手,通过舞蹈形象去把握作品主题和编导意图的舞蹈体现,从而才能体会该舞蹈作品的魅力所在。隆荫培、徐尔充在《舞蹈概论》一书中指出:“舞蹈形象是运用舞蹈家的人体动作(即以人体为物质材料),创造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饱含主体情思、富于美感的飞舞流动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应当具有典型性、直观动态性、情感性和审美感染性。它可以是一个特征鲜明的动作和姿态,也可以是一个以主题动作为核心的动态系统,还可以指以舞蹈语言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因此,舞蹈形象是构成一部舞蹈作品的核心,是作品中最具有艺术个性因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动态形象。”舞蹈作品中的动态形象也是它能够吸引万千观众的魅力所在。观众鉴赏舞蹈,就是进行一种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鉴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动态形象――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姿态、构图、技艺、表情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地感受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及在其中活动着的人物(也包含拟人化的花、鸟、鱼、兽、神仙、鬼怪等)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乃至思想启迪和陶冶性情。

舞蹈鉴赏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观众对舞蹈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舞蹈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解析舞蹈形象的角度来鉴赏舞蹈、分析作品,是从舞蹈本体入手来探索方法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舞蹈艺术审美的特点,研究舞蹈形象的特征和它的构成等,突破以往感性认识的文学表述,使感性的感觉用一种理性的表现方式传达给观众,来培养鉴赏者具备“懂舞蹈的眼睛”。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03-01

引言

近年来,大众对舞蹈艺术的学习热度持续升温,社会对舞蹈教学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中职教育培训的舞蹈类专业也倍受追捧。但相比其他专业,舞蹈专业学习门槛较高,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身体条件、较强的模仿能力作基础,还需要深刻理解和认知舞蹈作品内涵的能力素养[1]。本文从分析中职舞蹈教学现状入手,比较意境赏析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探讨提高学生舞蹈意境鉴赏能力的具体方法措施。

1.我国中职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舞蹈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传授方法,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为突出。一方面,有力促进了中职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符合国家对舞蹈教学的相关标准,院校加强了专业舞蹈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能够使青年学生在系统专业的舞蹈学习培训后,具备满足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基本能力。这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舞蹈专业人才,更有力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中职舞蹈教学的功利性和简单化。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舞蹈人才必须面对应聘求职的竞争。这使中职舞蹈类专业划分更加细化的同时,也影响了舞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入。在这样大背景下,中职舞蹈教育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约束技能标准,而轻视舞蹈艺术内涵的发掘和演绎。要么过分重视舞蹈基本技术的教授,只有大量对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却缺乏对舞蹈外在形式之下所构建的深层意境的剖析。致使课堂教学有内容无趣味,有技术没技巧,教学互动贫乏,教学质量一般。要么过分强调教学课程设计形式上的标准化,使学生始终被动地学习舞蹈作品、机械地重复舞蹈动作,却不重视传授舞蹈语言表达上的精髓,学生对舞蹈只有动作的记忆,缺少心灵的触动和交汇[2],更难谈及在舞蹈上追求艺术创新和自由表现。

简言之,中职舞蹈教学弱化了艺术教育熏陶对人的全面培养和提高,限制了学生的舞蹈思维发展和创作的生命力。

2.舞蹈意境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舞蹈是有灵魂的艺术。舞蹈通过表演勾勒出的意境,饱含着作者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追求。

对学习者而言,舞蹈鉴赏能使学舞者较快了解不同类型舞蹈的专业标准和表演风格,直观感受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所谓舞蹈的意境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对背景的介绍和描绘、解读音乐烘托的基调和氛围,代入作品塑造的独特情境,引导学生逐一解构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学元素组成。帮助舞者充分运用想象力构建以我为主的虚拟情景,让教学在作品营造的艺术空间中展开,使学生领悟舞蹈主体思想,体味舞蹈细腻情感,身心浸入其中去演绎作品主题赋予的灵动和激情。以《云南印象》为例,为展现特有的云南民族文化而包含着大量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3]。而传统民间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艺术凝练的缩影,常常拥有着丰富的人物情感,蕴含着广博的历史渊源和唯美意境。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知舞蹈的外在形式美,如从讲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入手,对区域内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服饰进行大量深入的背景研究,教学生体会作品中美的观感;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动作场景美,如播放舞蹈所反映的各族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明确讴歌的对象,教学生领悟作品中美的定义;再次,要把舞蹈向实际生活取材凝练的动作返璞归真,从具象化的生活动作向抽象化的肢体语言正向学习,教学生感受舞蹈美的塑造。如果单纯强调学习民间舞的肢体动作技术,是难以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水准的,更何谈舞蹈表演的感染力。所以说,重视传授对意境的欣赏和品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精髓的认知力与创造力,可以更好地去用舞蹈表现和创造美的意境。

3.推行舞蹈意境教学的对策措施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无论是幼教专业对学前儿童的审美启发,还是表演专业对艺术功底的积淀历练,都非常适宜推广和开展舞蹈意境体验式教学。

一是加强案例式教学,历练学生对舞蹈的分析能力。舞蹈,是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艺术载体。舞蹈学习和表演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对意境本身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之上[4]。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源于生活、意境丰富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典型案例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舞者身体、神态,及舞台场景的声光变化等,形成对舞蹈的直观体验,并结合主体形成舞蹈意境的内在心理认知。然而,由于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的差异,各自形成的心理认知也不尽相同。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可以权威地剖析经典舞蹈作品的创作意境,有效矫正各类错误认知,形成学生对舞蹈意境认知的正确经验。

二是提倡自主式教学,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知能力。在意境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学会欣赏发现舞蹈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舞蹈美的构成[5]。首先,要改进课程设计,增加舞蹈鉴赏的学习比例;其次,要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探讨舞蹈意境的良好氛围;再次,要支持学生进行基于意境体验的自主式舞蹈教学,并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既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后通过自学提高舞蹈技艺奠定基础。

三是注重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舞蹈意境同样来自于生活实践[6]。学生对舞蹈作品意境的体验,只有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才能够达到移情共情的心灵感悟,形成出对舞蹈原汁原味的表现潜力。因此,舞蹈意境的课堂教学,同样要鼓励学生用艺术的眼睛重新观察和审视生活。在两者的比较中,多去思考如何将客观生活用舞蹈语言去内涵式、抽象式地表达。既能增强学生的意境感知能力,又使学生善于根据生活感悟进行舞蹈创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舞蹈教育培训还面临许多问题,谋求中职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积极推进舞蹈意境赏析式的体验式教学,赋予舞蹈教学应有的艺术涵养教育,是今后中职舞蹈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占东.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 民族艺术研究,2000,(4):68-75

[2]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作为人类艺术之母,它以身体为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创造出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用身体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舞蹈鉴赏,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批评的思维活动及过程。舞蹈鉴赏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舞蹈鉴赏是一种多维审美心理活动

(一)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舞蹈鉴赏与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一样,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

“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舞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高度和谐共振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情境。强烈的共鸣往往使鉴赏者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净化”,是指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籍、疏导和升华。“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净化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在舞蹈鉴赏中,对舞蹈“意境”的领悟,是舞蹈鉴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把艺术鉴赏看做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些悲剧作品,明知看了要伤心落泪,但还是忍不住要看,这是由于悲剧往往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得到崇高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由张继刚执导的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融于地域的风韵、石墙的森严、古道口的荒凉、大院的奢华、酸枣林的浪漫之中;“盘鼓舞”愤懑的呐喊,“大漠相拥”的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绝唱,让观众肝肠百转,魂魄震撼。如果我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就不能算作舞蹈鉴赏。

(二)舞蹈鉴赏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方式

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我们观赏舞蹈作品时,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到动情之处,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你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便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联想”与“想象”在起作用。

在舞蹈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度与跳跃;二是建立形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联想调动我们有关生活、情感、思想的积累,从而更深切的感受舞蹈艺术形象。例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一个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情感表现性的优秀抒情舞蹈作品。由舞蹈中连绵、流畅的“圆场步”联想到到涓涓细流的“小溪”;由徐徐而颤的手臂联想到“江河”的波涛;由漫卷飞舞的纱裙联想到“大海”源流,完整的形成了从潺潺小溪汇聚成涓涓江河,而后形成滔滔大海的完整的流动的祖国美好山河的“意象”。

而想象是引领观赏者真正走进舞蹈艺术世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舞蹈作品《五彩云霞》,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舞者半脚尖碎步慢移,轻轻漂浮的披风曼妙舞动,把观众带入了想象的境域:在袅袅烟雾和变幻的灯光中,舞者的肢体与披风合成同一意象。

(三)舞蹈鉴赏以情感体验为认知目的

情感体验是舞蹈鉴赏中最活跃的因素,舞蹈鉴赏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就舞蹈作品来说,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舞蹈作品,不仅渗透了编导和舞者的情感,其塑造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第二,鉴赏者在鉴赏时,不仅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而且要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第三,鉴赏者对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渗透他的主观态度与体验,表现出情感化的审美评价;第四,在鉴赏中,情感是推动各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发审美注意和期待,强化审美知觉。

二、舞蹈鉴赏是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鉴赏是实现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桥梁”

舞蹈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但这些价值和功能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鉴赏才能转变为现实。比如《千手观音》这么美的舞蹈,如果大众不是通过央视春节晚会鉴赏到它,那么它即使具有再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舞蹈鉴赏就是在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二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当观众被放射状的“千手观音”造型所感动、所震撼时,光芒四射的艺术的“太阳”,也真正让人心燃烧,舞蹈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才成为现实。

(二)舞蹈鉴赏是推动舞蹈创作的动力

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事实上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了鉴赏者的需要、爱好和兴趣。当一个舞蹈作品与观众见面后,观众的评价会影响到创作。仍以《千手观音》为例。2005年《千手观音》在海外得到追捧, 世界友人热情的掌声激发了张继刚的创作热情,继续精练,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全国观众的热情评价与支持激励编导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重新编排的新版《千手观音》出现在“鸟巢”时,原来的21名演员扩展为126名演员,从六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不仅消除了视觉盲点,还以立体式造型阐述人类圣火。掀起了第三潮《千手观音》热。假若观众的反应是冷淡的、否定的,那么编导就会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

(三)舞蹈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

从文艺消费的角度来看,舞蹈作品一经推上舞台,它就是“艺术商品”;而从精神方面考察,这是“艺术接受”——主要体现为鉴赏与批评。舞蹈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舞蹈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舞蹈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意蕴,或寻找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分析,阐释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介优秀的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三、舞蹈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

(一)舞蹈鉴赏与审美需求

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精神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基本的生活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 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三者因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舞蹈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舞蹈鉴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美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舞蹈鉴赏与其它艺术鉴赏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者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5

一、舞蹈鉴赏是一种多维审美心理活动

(一)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舞蹈鉴赏与一切艺术鉴赏活动一样,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审美享受主要通过“共鸣”、“净化”、“领悟”等鉴赏心理来实现。“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舞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高度和谐共振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情境。强烈的共鸣往往使鉴赏者达到如醉如痴的状态。“净化”,是指鉴赏者的情感在共鸣中得到调节、慰籍、疏导和升华。“领悟”,是鉴赏者在共鸣、净化的基础上主动追索作品深层意蕴的结果,它是一种生命智慧的飞跃。在舞蹈鉴赏中,对舞蹈“意境”的领悟,是舞蹈鉴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舞蹈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这是其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把艺术鉴赏看做人生的一大乐事,有些悲剧作品,明知看了要伤心落泪,但还是忍不住要看,这是由于悲剧往往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使人得到崇高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由张继刚执导的中国当代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将凄美的爱情故事,融于地域的风韵、石墙的森严、古道口的荒凉、大院的奢华、酸枣林的浪漫之中;“盘鼓舞”愤懑的呐喊,“大漠相拥”的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绝唱,让观众肝肠百转,魂魄震撼。如果我们在观赏舞蹈作品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就不能算作舞蹈鉴赏。

(二)舞蹈鉴赏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方式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形象性。我们观赏舞蹈作品时,都有过这样的审美感受,到动情之处,或者怦然心动,或者潸然泪下。当你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时,可能瞬间感到物我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便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联想”与“想象”在起作用。在舞蹈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度与跳跃;二是建立形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联想调动我们有关生活、情感、思想的积累,从而更深切的感受舞蹈艺术形象。例如《小溪、江河、大海》是一个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情感表现性的优秀抒情舞蹈作品。由舞蹈中连绵、流畅的“圆场步”联想到到涓涓细流的“小溪”;由徐徐而颤的手臂联想到“江河”的波涛;由漫卷飞舞的纱裙联想到“大海”源流,完整的形成了从潺潺小溪汇聚成涓涓江河,而后形成滔滔大海的完整的流动的祖国美好山河的“意象”。

而想象是引领观赏者真正走进舞蹈艺术世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舞蹈作品《五彩云霞》,在天籁般的音乐声中,舞者半脚尖碎步慢移,轻轻漂浮的披风曼妙舞动,把观众带入了想象的境域:在袅袅烟雾和变幻的灯光中,舞者的肢体与披风合成同一意象。

(三)舞蹈鉴赏以情感体验为认知目的情感体验是舞蹈鉴赏中最活跃的因素,舞蹈鉴赏始终伴随着情感体验,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就舞蹈作品来说,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舞蹈作品,不仅渗透了编导和舞者的情感,其塑造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第二,鉴赏者在鉴赏时,不仅要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而且要对这些情感作出反应;第三,鉴赏者对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渗透他的主观态度与体验,表现出情感化的审美评价;第四,在鉴赏中,情感是推动各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引发审美注意和期待,强化审美知觉。

二、舞蹈鉴赏是舞蹈艺术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鉴赏是实现作品价值与功能的“桥梁”舞蹈的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但这些价值和功能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鉴赏才能转变为现实。比如《千手观音》这么美的舞蹈,如果大众不是通过央视春节晚会鉴赏到它,那么它即使具有再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舞蹈鉴赏就是在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使二者的沟通成为可能。当观众被放射状的“千手观音”造型所感动、所震撼时,光芒四射的艺术的“太阳”,也真正让人心燃烧,舞蹈作品的价值和功能才成为现实。

(二)舞蹈鉴赏是推动舞蹈创作的动力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事实上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了鉴赏者的需要、爱好和兴趣。当一个舞蹈作品与观众见面后,观众的评价会影响到创作。仍以《千手观音》为例。2005年《千手观音》在海外得到追捧,世界友人热情的掌声激发了张继刚的创作热情,继续精练,登上春节晚会的舞台;全国观众的热情评价与支持激励编导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重新编排的新版《千手观音》出现在“鸟巢”时,原来的21名演员扩展为126名演员,从六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不仅消除了视觉盲点,还以立体式造型阐述人类圣火。掀起了第三潮《千手观音》热。假若观众的反应是冷淡的、否定的,那么编导就会及时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

(三)舞蹈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从文艺消费的角度来看,舞蹈作品一经推上舞台,它就是“艺术商品”;而从精神方面考察,这是“艺术接受”———主要体现为鉴赏与批评。舞蹈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舞蹈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舞蹈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挖掘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意蕴,或寻找作品与历史、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分析,阐释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艺术批评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介优秀的作品,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鉴赏。

三、舞蹈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须”

(一)舞蹈鉴赏与审美需求

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精神文化决定着一个人的宇宙观、生命观和基本的生活态度,因此,精神文化是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艺术文化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三者因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舞蹈艺术文化是超越于具体宗教、哲学理念和范畴的本源性和本体性存在,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二)舞蹈鉴赏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美学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舞蹈鉴赏与其它艺术鉴赏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鉴赏者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6

引言

从根本上讲,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经过必要的提炼、加工、组织以及美化之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性质的人体活动。同时,舞蹈也是一种文化内涵所需要表达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舞蹈可以将语言文字、声乐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人们精神的深层次产生共鸣,最终使得人们对这种细腻、鲜明而深刻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通过舞蹈,还可以将人与人、自然界以及整个社会整体之间的所有矛盾与冲突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审美的情感等体现出来。舞蹈所具有的这些审美属性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情趣、陶冶性情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的舞蹈赏析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舞蹈的具体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舞蹈赏析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

一、舞蹈的分类

从舞蹈的基本属性与形式来看,我们可以将舞蹈分为这样两类:生活舞蹈、艺术舞蹈。人类最初的舞蹈是从自然生活不断的演变与提炼过来的,其中的生活舞蹈就体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生活舞蹈主要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教育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用于高校、少年宫或者是院校的教学等所开审的舞蹈课程而设置的。

体育舞蹈――这是一种将体育融入其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一种加入了体育锻炼元素的舞蹈形式。

宗教舞蹈――这种舞蹈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和祭祀性质,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等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习俗舞蹈――即民族舞蹈,各个民族在其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舞蹈。

交际舞蹈――人们在生活交际的过程中,诸如宴席、舞会等舞蹈,诸如各种交际舞,像探戈、伦巴、恰恰等。

而艺术舞蹈主要是舞蹈艺术家在生活和创作过程中对生活进行总结、创新等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情感鲜明的舞蹈。通常,这种艺术舞蹈都是有专业的舞蹈人士来进行表演的。根据舞蹈的特点可以将艺术舞蹈分为:芭蕾、古典和现代等;根据舞蹈动作的形式可以将之分为:组舞、独舞和舞剧等;同时,还有反映生活故事情节的舞蹈和表达情绪等舞蹈。

在对舞蹈赏析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舞蹈作品所具有的形式与种类进行了解,通过学习来提高对舞蹈的赏析与欣赏水平,能充分体会到舞蹈艺术作品所需要表达的群情感。

二、舞蹈的审美形式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和舞姿等来表达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就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审美情趣。其一,舞蹈的形体美。形体美指的就是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体现在身形上的协调性与匀称性,使之具备更佳的视觉欣赏价值。其二,其优雅的动作和挥洒自如的舞姿往往是充分表达编舞者内在情感的有效手段。观赏者的思想随着舞者身形的动作而深深地陶醉在舞蹈艺术作品当中。

再次,在赏析舞蹈的过程中,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舞蹈的背景音乐,它是整个舞蹈动作的灵魂。每一个成功的优秀舞蹈作品除了必须要有优雅协调的动作和饱满的情感之外,还肯定要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背景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可以完全地展现出舞蹈内在的意蕴,它在舞蹈中得到完美的融合,大大地增强了舞蹈渲染力与感召力,在观舞者之间产生共鸣。

三、高校舞蹈赏析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

1.准确定位,因材施教

高校的舞蹈赏析课程由于与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内容的特色,决定了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准确定位、因材施教。要想提高舞蹈赏析教学课程的水平,首先就应该对教学的对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当前舞蹈赏析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校的文理科大学生,舞蹈赏析课程的这种特殊性是教学者教学之前必须了解的。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且“因材施教”。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属于知识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科学知识与其所匮乏的舞蹈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映出了当前高校美学教学的不完整现象。为了有效的弥补大学生在美学,尤其是舞蹈方面的“空白”和“缺失”,在高校中进行舞蹈的赏析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沟通艺术和高校学生之间的一个有效的“桥梁”。“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积极的开展舞蹈教学,可以将舞蹈作为一个有效媒介来提高学生的美学文化功底,锻造学生的灵魂。同时还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使得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把握时间,浓缩精彩

在课堂的时间安排方面,普通高校的舞蹈赏析与舞蹈专业学校的时间安排不一样,这是形成其教学特殊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普通高校在舞蹈赏析课程在实践的安排方面一般为一个学期,而专业的舞蹈赏析学校一般要开设四年。授课时间的这种“短”和“少”直接导致了赏析课程教学难度的增加。因此,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有限时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赏析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而把握好教学时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舞蹈赏析课程虽然没有进行形体训练,但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动作艺术”,而“动”作为整个舞蹈赏析的核心,缺失了“动”将不能称之为舞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进行的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感悟舞蹈的美。例如,在进行蒙古舞蹈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硬腕”动作;而在进行新疆舞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移颈”动作;在进行古典舞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练习“小五花”。在这些简单的练习和互动的过程中,不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赏析水平打下了情感基础。

3.明确目的,培养能力

普通高校的舞蹈赏析课程在教学目的方面与舞蹈专业方面不一样,这是形成其教学特殊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通高校舞蹈赏析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得学生发展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专业的舞蹈院校在进行舞蹈赏析教学时,其目的在于培养舞蹈教师或者是舞蹈艺术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到这种不同点,通过这种不同点体现才能体现出培养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舞蹈赏析课程中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我国高校在艺术教学理念方面的落后,导致我国青年学生在艺术方面“短板”问题严重,对真、善、美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导致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问题。应该通过进行舞蹈赏析的教学来提高其审美能力,有效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而创造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它还是美学教育的极高境界。当前在进行舞蹈赏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的教学依然停留在仅仅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层面之上,没有通过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总的来讲,普通高等院校在进行舞蹈赏析课程的教学时要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因材施教,把握好课堂时间,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为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高校舞蹈赏析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媛. 浅谈舞蹈艺术的审美赏析. 大众文艺. 2011-15.

[2]刘米佳. 对高校舞蹈艺术赏析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财智.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7

一、舞蹈的审美体现

1.舞蹈内容的审美体现

笔者从事舞蹈教育多年认为在舞蹈在内容上,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题材的选择。题材的选择是舞蹈创作中的关键部分,因为题材是塑造形象提炼主题的基础,并且对于舞蹈风格的把握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主题的确定。顾名思义,主题的彰显往往决定内容的选择,而主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意义,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因此,主题的审美不仅是舞蹈者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对整个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群众情感的艺术化的反映。第三,对于意境的营造。舞蹈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是通过对孔雀灵性的描写,寄予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因为它对人们灵魂的震撼,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向往,对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触动,所以《雀之灵》能够给广大舞者和欣赏者最崇高的审美愉悦和心灵升华。

2.舞蹈动作的审美特征

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最为基本的艺术手段,通过肢体动作将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性格的特征创造表达出来。舞蹈动作是伴随着节奏而存在的,舞蹈的节奏表现在舞蹈的动作中,把生活中的节奏抽象化为舞蹈节奏,把生活中的动作提炼成舞蹈动作,就形成了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有节奏的舞蹈动作就起着抒感,刻画人物,表现思想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欣赏中,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是舞蹈审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舞蹈情感的审美体现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给万物以精神上的升华,而舞蹈作为一种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这一点就使它更鲜明和突出,同时有别于其他艺术。而舞蹈作品真正留在人们心中的还是抒发感情世界,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作品。舞蹈演员在展现作品时都是根据作品角色的需要,把自己的饱满的感情去演绎传达出来,而并非自己的情感。舞蹈演员在演绎作品时会去刻画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动作,自己的追求,但是舞蹈演员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去炫耀个人的技巧展示,不能脱离角色基调去展现舞蹈演员的人体美,也不能过分的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从而忘记作品的原始情感。在作品的演绎中,不仅可以看到舞蹈演员的四肢及整个身体所表达出的角色,还可以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勾勒出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是欢乐或是悲痛,从而将作品的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二、深入生活,品位动作的美

笔者认为舞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身体艺术,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高度提炼,艺术美化,表现思想与情感世界的人体动作艺术,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从作品中体味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舞蹈用人的形体“说话”,一系列动作组成舞蹈的特殊语言,构成流动状态的视觉现象。“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舞蹈艺术形式审美,首先要学会品味“动作”。

1.了解“动作”的不同功能,把握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有多种功能,一是描绘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性动作。二是展示人物行动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再现性动作。这些动作带有明显的“具象”、“模拟”痕迹。

2.了解“动作”的不同风格,把握舞蹈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通过动作得以具体表现,而不同风格的舞蹈又有不同的美化造型化的标准。以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为例,二者同属经典舞蹈,但用比较的眼光欣赏,却能找到由文化精神的差异延伸到舞蹈风格用动作表现形式的差异。

三、观赏优秀作品,融入深层境界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欣赏能力的提高依靠观赏优秀的、代表那一个历史时期的、那一民族与文化的舞蹈作品。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人具备美的评判能力,如,芭蕾舞《天鹅湖》中的精彩舞段,快板中的四人舞天真、活泼、快乐。舞蹈欣赏者只要学会从丰富多彩的人体舞蹈动作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领略舞蹈的氛围与意境,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舞蹈在人类视觉活动中是最为丰富、鲜明、集中和创新的,它以流动着的画面展示了人们难以感受、体会的内心世界,创造着自己内心世界的各种神话,无论对思想的深刻性冲击,对美的美好追求,对情感的多种体会和抒发,都会通过舞蹈的表象来传递,在完成舞蹈所独具的心理活动时,不是用文字而是一种特有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它寻找美的灵魂,升华美的成分,传送美信息。身体语言可以昂首挺胸地把“听其言而观其行”改为“观其行而后听其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纯粹身体化的舞蹈才有其无限的魅力,不仅成为个体,而且成为群体的无声的言说。

参考文献:

[1 ]矫立森.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二卷中外巴蕾舞蹈作品赏析 上海音乐出版社.

[2]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一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赏析 上海音乐出版社.浅谈舞蹈艺术形式的审美

朱珂苇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笔者从事高校舞蹈老师行业多年,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审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在现代生活中,舞蹈已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舞蹈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共识。舞蹈是“艺术之母”,不仅久远,而且渊深,令人敬而远之。全世界的人们都用手、头和身体传达他们深沉的意思。如果没有身体动作,世界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只有通过舞蹈身体语言的解读,才能把艺术化的人体表情、姿势、动作还原到它们的原生态意义上。

关键词:舞蹈艺术形式;审美

一、舞蹈的审美体现

1.舞蹈内容的审美体现

笔者从事舞蹈教育多年认为在舞蹈在内容上,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题材的选择。题材的选择是舞蹈创作中的关键部分,因为题材是塑造形象提炼主题的基础,并且对于舞蹈风格的把握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主题的确定。顾名思义,主题的彰显往往决定内容的选择,而主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意义,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因此,主题的审美不仅是舞蹈者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对整个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群众情感的艺术化的反映。第三,对于意境的营造。舞蹈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就是通过对孔雀灵性的描写,寄予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因为它对人们灵魂的震撼,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向往,对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触动,所以《雀之灵》能够给广大舞者和欣赏者最崇高的审美愉悦和心灵升华。

2.舞蹈动作的审美特征

舞蹈动作是舞蹈作品最为基本的艺术手段,通过肢体动作将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性格的特征创造表达出来。舞蹈动作是伴随着节奏而存在的,舞蹈的节奏表现在舞蹈的动作中,把生活中的节奏抽象化为舞蹈节奏,把生活中的动作提炼成舞蹈动作,就形成了有节奏的舞蹈动作。有节奏的舞蹈动作就起着抒感,刻画人物,表现思想的作用。因此在舞蹈欣赏中,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是舞蹈审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舞蹈情感的审美体现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给万物以精神上的升华,而舞蹈作为一种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这一点就使它更鲜明和突出,同时有别于其他艺术。而舞蹈作品真正留在人们心中的还是抒发感情世界,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作品。舞蹈演员在展现作品时都是根据作品角色的需要,把自己的饱满的感情去演绎传达出来,而并非自己的情感。舞蹈演员在演绎作品时会去刻画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动作,自己的追求,但是舞蹈演员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去炫耀个人的技巧展示,不能脱离角色基调去展现舞蹈演员的人体美,也不能过分的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从而忘记作品的原始情感。在作品的演绎中,不仅可以看到舞蹈演员的四肢及整个身体所表达出的角色,还可以通过舞者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勾勒出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是欢乐或是悲痛,从而将作品的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二、深入生活,品位动作的美

笔者认为舞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身体艺术,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高度提炼,艺术美化,表现思想与情感世界的人体动作艺术,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从作品中体味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舞蹈用人的形体“说话”,一系列动作组成舞蹈的特殊语言,构成流动状态的视觉现象。“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舞蹈艺术形式审美,首先要学会品味“动作”。

1.了解“动作”的不同功能,把握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有多种功能,一是描绘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性动作。二是展示人物行动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再现性动作。这些动作带有明显的“具象”、“模拟”痕迹。

2.了解“动作”的不同风格,把握舞蹈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通过动作得以具体表现,而不同风格的舞蹈又有不同的美化造型化的标准。以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为例,二者同属经典舞蹈,但用比较的眼光欣赏,却能找到由文化精神的差异延伸到舞蹈风格用动作表现形式的差异。

三、观赏优秀作品,融入深层境界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欣赏能力的提高依靠观赏优秀的、代表那一个历史时期的、那一民族与文化的舞蹈作品。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人具备美的评判能力,如,芭蕾舞《天鹅湖》中的精彩舞段,快板中的四人舞天真、活泼、快乐。舞蹈欣赏者只要学会从丰富多彩的人体舞蹈动作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领略舞蹈的氛围与意境,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舞蹈在人类视觉活动中是最为丰富、鲜明、集中和创新的,它以流动着的画面展示了人们难以感受、体会的内心世界,创造着自己内心世界的各种神话,无论对思想的深刻性冲击,对美的美好追求,对情感的多种体会和抒发,都会通过舞蹈的表象来传递,在完成舞蹈所独具的心理活动时,不是用文字而是一种特有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它寻找美的灵魂,升华美的成分,传送美信息。身体语言可以昂首挺胸地把“听其言而观其行”改为“观其行而后听其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纯粹身体化的舞蹈才有其无限的魅力,不仅成为个体,而且成为群体的无声的言说。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8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9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以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的方式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乐记·乐象篇》中说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我国古代乐舞理论有言:“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由人内心生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舞蹈若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不能拨动其情感的琴弦,就不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快和喜悦。然而,由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局限性,以及对舞蹈及音乐知识的缺乏,缺乏对舞蹈形象外在美的表现以及内在美的体验。因此,有必要研究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使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做到形神兼备。以下将探讨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深入分析作品

在舞蹈教学中,每一个舞蹈都是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由音乐和舞蹈动作组成。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作品传达的信息,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寻找情感共鸣,以舞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首先,要向学生解析音乐作品的全部信息,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能单从音乐形式和结构来分析,而是要把音乐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解析。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非常有限的,只有了解舞蹈作品所要反映的人物、风俗、历史和思想内容,才能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其次,要把音乐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音乐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舞蹈语汇与音乐的结合,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这样,内在的素质才能在动作中自然流露,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舞蹈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审美情趣是一个人判断事物真假美丑的水平和标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客观审美对象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直觉反映。正确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艺术真谛,然后用自己的肢体去体现心灵的共鸣,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因而,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舞蹈欣赏。优美的舞姿,悠扬的音乐会很好地营造艺术氛围。舞蹈欣赏有两种,一是舞蹈视频欣赏,二是现场舞蹈观看。不管是哪种舞蹈欣赏,老师和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都需要摒弃所有不良情绪,抛开功利心情,怀揣一颗单纯的舞蹈心来观看舞蹈,用心感受舞蹈带来的艺术感受。观看过程中,不应有私心,私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舞蹈欣赏的作用发挥至极致。舞蹈欣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后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舞蹈审美情趣与情感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他们学会运用心灵和形体技术去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让他们懂得,舞蹈艺术的表现在于以情带舞,以舞传情,想要感动观众,必须首先感动自己。利用美妙的音乐创设教学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学曲目《天鹅湖》时,先让学生的情绪融入美妙的音乐旋律,再引导学生伴着音乐旋律的流动进入想象空间,透过明丽的音色产生美妙的遐想,使他们的情感走进那优美的意境之中,由心底油然而呈现出和谐的舞蹈动作,营造“天鹅世界”脱俗的纯美品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是流动的音乐感应着她们的心灵,牵引着她们的律动,漫过她们的身躯,呈现出由音乐的浪花堆涌而成的舞蹈动态。如此,借助音乐产生的想象,使舞蹈成为音乐的视图,音乐成为舞蹈的精魂。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对于提升舞蹈情感表现力尤为重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流露出真情实感。一方面,通过对民族舞蹈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民族舞蹈是以情感渲泻为主要目标的。在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没有绘画的远古时期,捕猪后的娱乐,新生命诞生时的喜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等等,我们的祖先都是凭籍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全身活动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舞蹈欣赏,也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冲动,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学生在欣赏舞蹈时切忌冷眼旁观和情感封闭,注意力应当高度集中,主体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这样才能迅速地与舞蹈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对舞蹈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葛忠泽.试论培养舞蹈学生想象力[J].艺术百家,2000(1).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10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三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一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一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七嘴八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一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一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四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一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一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三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其次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层面上,而更重要的是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文理科大学生来说,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而是将舞蹈欣赏作为催化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在人们的眼里似乎科学与艺术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很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中国舞蹈教育理论家吕艺生在《舞论》中也说到:“实际上,我们每个跳舞的人,几乎无不天天使用90°、180°、720°等数字概念,天天生活在“一八零”的几何图形中。”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共同的目标都是认识客观世界,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从广义的教育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发展,是生活和工作中获取成功所必须的,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受到严肃的关注。”⑥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提高文理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专业特别有帮助。一位外语系的学生写道“对于外语系的同学来说,舞蹈欣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对我们了解外国文化,促进外国文化的普及,对于开拓视野,以及对外国文明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文科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无数的文学家和艺术有很深的联系。艺术给文学创造带来灵感和动力,文学给艺术主题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课程中对各种舞蹈作品的欣赏,使我们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对我们在文学方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更新的材料。”“我的专业是数学,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数学符号能如音符般跳动,思维能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一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今天,舞蹈教育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的颁布,使《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凸现。我们相信《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高校已不再是“点缀门面”“附庸风雅”,它将在探索和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并将会建立独立的舞蹈学科体系,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性、创造性的跨世纪人才,发挥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3-02

鉴赏课的特点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感官形象给人一种直观体验,同学们感兴趣,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缺点在于,由于直观感受作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统分析和理论导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觉、兴趣、爱好,而忽略了艺术中的思想内涵、理性知识及审美意蕴。对于鉴赏课,同学们常常是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因此,上好这门课首先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时,开宗明义地申明艺术赏析不仅需要感性和直觉,同时也需要理性与思辨,在严肃的环境下运用想象和进行欣赏。这种引导,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识及审美观念的确立。

1.从技术层面到身体语言的理解

艺术是对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于纯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艺的模仿和学习不应是高职艺术课堂的重点,而更好地理解艺术本真的意义才是我们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当今多数同学眼中,观看舞蹈,特别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术技巧。有此观点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转翻”能力和惊人的“柔术”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阵掌声和欢呼过后,除了惊叹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也步入了误区,课堂的焦点和兴奋点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为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舞蹈发生兴趣。但其实,这样的行为诋毁了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败坏了同学们的审美趣味,降低了他们的艺术眼光,这样的“鉴赏”与高职艺术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高职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职艺术课程虽说是以普及和通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普及并不代表肤浅和简单。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肢体表现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语言魅力与杂技的极致和体操的力量是有区别的。“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文化与审美记忆的载体。”舞蹈技术除了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舞蹈技术的高层次是艺术表达,而不是技术本身。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对艺术应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或是一味迎合。在对舞蹈作品的鉴赏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讲解的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舞蹈的历史流变、身体语言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和作用上。

2.以符号性的形态分析舞蹈本体

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现什么?就动作讲动作,对于舞蹈老师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分析舞蹈语言之中的奥妙才是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义。舞蹈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当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观赏作品时,要从对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舞蹈的“形式”――人体姿态及其连接、运动,其实是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以人体动作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写意的。舞蹈语言的流变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方式、习俗特点和审美判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语言乃存在的家园。”舞蹈语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着这个世界。

舞蹈语言的符号功能极强,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概括一个民族的什么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这些,同学们的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就将敦煌“飞天”的形态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造型对照展示,让同学们从动作的不同形态、线条质感和走向当中寻找其内在的答案。从这些极具典型性的身体符号当中,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体悟了东方舞蹈语言之“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涵和西方舞蹈语言“开绷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舞蹈语言中,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蕴。

3.以科学的视角走进舞蹈文化

在舞蹈鉴赏课中,作品的介绍必不可少。教同学们“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环节的关键,如何让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需要授课教师反复思量。有几种课堂现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观看”。有的老师认为鉴赏课就是观看,便从头至尾的播放舞蹈剧目,同学们在没有文本知识的辅垫下浑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跃式观看”。有的老师只为课堂内容好看,全然不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学生上课只为看热闹;三是“孤芳自赏”。有些老师认为作品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观看之后不提问、不讨论、不做任何点评,同学们看了没机会说,不明白的也不敢发言。

作为选修课的舞蹈鉴赏,对于课程内容的凝练、概括和含金量要求很高,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当中,把舞蹈的种类、表现手法、文化历史、一般规律,包括交叉学科的艺术问题等方方面面的话题作深入浅出地讲解梳理,因此课程体系的系统与严谨非常重要。其次,教学思路决定教学结构。第三,对经典作品的文化再认识。鉴赏课上老师们都会选择介绍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我们往往是将“经典”置于“文化偶像”的地位,一味的膜拜,不能有疑义,否则就是你看不懂。艺术欣赏中这种“毋庸置疑”的态度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力的培养,况且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此时经典作品受人倾慕也好,批判也罢,但总是充满着让同学们无法摆脱的吸引力。

总之,舞蹈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肢体的“美观”和形式的“装饰”。正如已故著名舞蹈家孙颖先生所说:舞蹈风格、色彩、情调、意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趣的凝集……”舞蹈鉴赏课是舞蹈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

舞蹈作品赏析论文篇12

一、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关舞蹈欣赏的论述,多半是和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论述融合在一起,散见于中国的乐论、文论和诗文笔记中。如傅毅的《舞赋》、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舞蹈欣赏水平,也大大推动了舞蹈的流传和发展。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空间与时间中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舞美、服装的整体效果中。舞蹈鉴赏仅仅是以人体动作为对象的瞬间感受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的感召和凝聚。

构成舞蹈鉴赏活动,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鉴赏主体(作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人);鉴赏客体(被鉴赏的舞蹈艺术作品)和鉴赏中介(舞蹈审美实践)。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通过舞蹈审美实践后,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舞蹈鉴赏活动。对于那些谙熟舞蹈艺术的鉴赏者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在鉴赏过程中,舞蹈作品积极影响着鉴赏主体,唤起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鉴赏者又要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与之相结合,并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鉴赏者的介入,努力领会和揭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思想意蕴,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的形象,使其更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使鉴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舞蹈鉴赏过程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舞蹈鉴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作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鉴赏舞蹈大致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第二层是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第三层是通过对流动人体形象的想象、内蕴的探究而得到领悟。这一层可以说是鉴赏者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了。一个舞蹈作品经过审美体验,呈现出丰厚的内涵,成为一段柔情、一片风光、一个梦境。

在舞蹈鉴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三、舞蹈鉴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大学生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