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式创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51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1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创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对于有效统筹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丰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现状

1、公共文化投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三站一馆”免费开放及“十艺节”创作投入的增加,山东省在公共文化方面进入增速较快时期,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山东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累计投入达38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总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

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山东省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知识广泛、个性突出、创造力高的文化团队,为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截止到2013年底,山东省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505人,副高级职称2273人,中级职称5648人,初步建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队伍。

3、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一方面,山东省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1]另一方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理念,鼓励公共文化资源下移,通过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或者优惠向群众开放。

二、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先进省份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当前,山东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人均GDP在全国排在前十位,但文化投入经费远不能和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尤其是人均文化事业费用仅为25.31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99元)。

2、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文化人才的开发、配置、保障等方面重视不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较少,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原创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山东文化创造力的提高;有关文化人才评价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文化评估主体的中立性、客体的完整性、标准的合理性都有待提高,还没有形成靠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调动人才主动性、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良好氛围。[2]

3、文化基础设施作用发挥不实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来看,很多文化设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省级、市级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较高,作用发挥较好,但很多基层文化设施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多设施在参与便利性、设备利用率、布局合理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4、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不畅

一项文化服务工作的推进,往往涉及文化、财政、社会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这种“多龙治水”,可能会产生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等问题,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尤其是在各县市区,由于文化领域机构改革模式不统一,使广播电视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很多方面的工作存在职责不明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造成工作的真空地带。

5、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

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配置要求政府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公共参与原则,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3]以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例,一些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由于针对性的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导致他们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圈,使得这一群体的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三、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策略

1、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制度,确保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加文化投入占非税收收入的比重,鼓励引导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支持和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增加多种资金投入渠道;实现文化发展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无缝衔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政策的落地实施。

2、强化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从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价发展、激励保障等方面着手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让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生活好、工作好、发展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培养和吸纳一批新型文化服务人才,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丰富人才专业技能,优化队伍知识结构,以适应当前文化服务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支撑。[4]

3、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山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完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强化设施建设标准,到2020年,要使市级(及以上)文化馆、图书馆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4、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统筹协作;理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运行机制,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改变以往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工作局面。在市、县两级探索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以进一步融合多个部门的项目和资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使用高效化。

5、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健全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同时,在公共文化的队伍培训、设施建设、项目打造等方面,把保障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专门文化服务。[5]

【参考文献】

[1] 刘佳.山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2] 许华.关于山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10(03).

[3] 杨泽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逻辑原点与路径选择[J].江汉论坛,2012(05).

[4] 钱玉新,吴粉,梁睿.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J].人文天下,2015(08).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3

一、创新组织要有敏锐性

一个企业创新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组织者的领导与指挥,这个组织可以是各级领导,也可以是各级管理人员。创新组织者的“创新敏锐性”应具体体现: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掌握管理新理论、新方法。要站在企业发展的前沿,紧跟管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潮流,对有价值的、可操作的企业外部管理理论、方法,要积极引进、吸收并消化,为我所用,从而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善于发现管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难点和问题。通过不断深人调研、跟踪和分析,摸清企业管理现状,发现和明确制约管理发展的瓶颈在哪些方面,管理的薄弱环节在哪些领域,为创新工作构建突破的平台。能够准确把握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的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并有效地引进、嫁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从而解决管理难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

(1)训练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可以尽量避免和克服这些不足,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发现结症所在,并有利于我们超脱狭隘的和短期的利益,还有利于我们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所在。所以,要进行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系统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以看清事物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和矛盾,产生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按经验办事。系统思维已成为管理创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2)学会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思维逻辑与一般人的相反,善于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具有逆向思维方式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喜欢思考问题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

2、更有效地利用管理方面的知识。知识依其存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know-what)、分析性知识(know-why)、运用性知识(know-how)。在知识经济中,智能通过对信息和理论的综合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事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智能在知识经济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知识。由于管理科学的客观存在性和实践应用性,人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管理科学的共识,即管理是运用性知识。barnard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将管理这种运用性知识称之为“艺术”的论断,他认为“艺术”属于一种“行为知识”,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艺术”。barnard的论断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毕业论文网

三、企业管理创新跨案例分析与理论模型研究

1、案例研究数据的结构化。本文通过“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案例研究,探讨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所以选择“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过程进行剖析需要这样一种研究背景:允许在各关键管理问题上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则具有满足该要求的几个特征。首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是由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主办的评选活动,从2001年第一届至今已经进入了第6年事实数据说明它是中国目前各类评选中最严谨和最认真的,是颇具权威性的评选活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每一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都由几个核心企业所主导并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它们极力宣传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在其官方网站上均有管理经营比较详细的资料,包括大事记、新闻、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这些公开文件和宣传材料为我们理解企业在管理创新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和竞争重点提供了机会。第三,由于这些企业是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著名企业,因而享有广泛的媒体报道,产生了大量较为详细的二手资料,从资料的易获得性来讲,可以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第四,国内外学者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广泛关注,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了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春兰集团这12个案例。为了更加便于跨案例研究的开展,除了以文档形式来表示个案研究报告外,本文还制作了个案研究汇总表,表格结构如表1所示,表1同时标明了每个案例相关研究方面证据的充分程度。在正式数据库中,所有证据都被排列在表格的相应位置,包括资料的来源及其内容,以便于下一步跨案例研究的开展。 论文

2、跨案例研究的分析思路。跨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总结出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并构建理论上的模型,研究将首先依据管理创新概念的分析框架,运用管理特质分析方法中的一种。依据案例分析框架,从“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和“管理目的创新”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和运用。结合理论研究与跨案例分析,以及上述归纳出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本文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模型,见图2。

四、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分析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企业管理创新是顺应现代企业的根本要求,为企业注入新思想、新理念,发展管理企业,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应对市场需求,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创造全新的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制定更新计划。为了顺应时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引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在企业管理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甚至进行重新排序组合以便有效实施可行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种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整合运用科学技术,把企业置身于创新的实践中。 论文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4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5

2.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

3.美国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浅析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取向——从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教育培养谈开去

5.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硕士(电力MBA)项目介绍

6.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报考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7.国际医药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顺利通过评审  

8.他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记工业企业管理硕士魏长霖

9.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

10.食品与涉农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招生 

11.企业管理硕士点

12.内蒙古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简介

13.美国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14.企业管理方法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15.农业综合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浅析  

16.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17.浅谈现金流量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8.企业管理质量的评价模式研究 

19.企业管理人员组织忠诚度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20.中国企业发展与职能战略创新研究——第三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研究前沿论坛观点综述

21.将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入企业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2.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转变 

23.我国民族企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4.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以家族企业为例

25.IT企业管理职能部门成熟度研究

26.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效率与管理变迁 

27.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 

28.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29.对企业管理沟通定律及其创新应用之研究 

30.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32.国有文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从主管主办制度到出资人制度 

33.中外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4.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35.传统企业管理与学习型企业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36.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  

37.基于精益生产的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38.论企业管理中沟通不畅的改善策略 

39.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40.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41.权变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42.论企业管理创新 

43.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思考 

44.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45.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46.集团公司企业管理人员薪酬问题探析——以中信集团为例 

47.企业家个体特征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据

48.价值驱动:当代企业管理伦理实现的重要方法

49.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0.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1.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52.论传统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53.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  

54.探讨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55.企业管理模式的成熟度分析模型 

56.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讨 

57.大数据时代 企业管理决策的发展探究 

58.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9.SWOT与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方法 

60.试论行为科学在企业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6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62.企业管理的道德选择 

63.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匹配生态因子体系构建

64.未来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和主要趋势 

65.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66.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67.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68.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 

69.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与决策合法化的思考

70.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 

71.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72.浅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73.民营企业党建与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兼对温州民营企业党建实践的思考 

74.浅析创新高速公路企业管理 

75.论企业管理标准化 

76.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技巧 

77.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78.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 

79.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80.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究 

81.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82.依托内部控制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 

83.企业管理创新机制与创新空间的建构 

84.中德企业管理文化对比 

85.微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86.企业管理制度内生性的经济学分析 

87.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88.中国企业管理的道德困境及其对策 

89.基于CSSCI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脉络及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90.中小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选择 

91.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 

92.中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比较分析 

93.谈企业管理创新  

9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  

95.浅谈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绩效的作用 

96.论十年建设时期薄一波的企业管理思想 

97.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98.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初探

99.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

100.企业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101.混沌理论对企业管理哲学的启示 

102.基于ERP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

103.企业管理信息化探析 

104.企业管理标准化分析

105.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 

106.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思路

107.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108.浅谈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109.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110.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比率分析及运用

111.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在“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112.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 

113.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6

本文以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创新理论为研究指导,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内涵,提出了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取得的成绩和不足,重点探讨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瓶颈”因素,认为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观念模糊不定位、战略制定非科学性、组织结构僵化落后和企业文化的“不适应”等。在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本管理等。最后,引述了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上海振华沈阳电梯管理创新之路”,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本文从企业的视角看问题,研究对象源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全文紧紧围绕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解决方案。对当前新形势下,管理创新状况相对落后的我国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具有较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1章   序言

1.1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也掀起了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这些管理的新变化表明,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并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建立起崭新的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管理创新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愈义,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缘由。

1.2研究的目标

本文以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思想和成熟经验,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力图构建一个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发展思路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目标。

1.3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首先,表明了研究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缘由及意义;其次,简要的论述了管理创新理论和内容;然后,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对创新中的管理观念、战略制定、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管理创新理论、内容和国外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途径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学习型组织,创建人力资源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引述案例进一步深化主题,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有益的指导。

1.4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采用实证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及现状的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使两方面能够得到相互的说明和支持,为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5研究的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其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目前的效益,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都增加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三)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管理层级制,“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钱德勒1987)即管理层级制的这一创新不仅使层级制本身稳定下来,而且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更新管理观念、改善组织结构、创新企业制度、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促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6论文的结构

 shape \* mergeformat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始终面临着稀缺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做出抉择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组织在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rter, 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 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 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 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我国著名的管理学者芮明杰教授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情况:一是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如果经营思路可行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二是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三是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协调人际关系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四是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五是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还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实物资源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和操作层创新的全方位有机结合。

由上可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管理创新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认为,丙明杰教授指出了管理创新的本质即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整合范式。所以,本文将以之为基础,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给出管理创新的定义。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种新的或更经济的方式来整合企业的资源,并能有效地加以实施,以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2.2 管理创新的内容

就其内容来说,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也即管理思想的创新,很多学者将之看作管理创新内容之首。如王连娟(2000)、冯务中(2001)、李建鸣(1996)等认为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无法奢谈其他方面的创新。叶裕祥指出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企业必须在内部组织机构、固定资产投资、激励、成本、时间等方面加强观念创新。杨清(2001)认为管理观念是在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它指导和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导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须引起管理观念的变革。葛玉辉、娄洁民(1999)也指出了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因为管理创新首先要求管理者从自身的角度认识管理职能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者应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解决新问题,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难以用价值衡量的。而这一局面的创造,其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观念创新。

2.战略管理创新

也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缺乏战略目标,导致高死亡率的现象,提出了私营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将是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如索艳丽似(1998)、方有余(2000)、费志敏(2000)等。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人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其次,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3.组织机构创新

几乎每位研究管理创新的学者都将组织创新作为管理创新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从众多学者,如索艳丽(1998)、方有余(2000)、王连(2000)、杨清(2001)、冯务中(2001)、吴肇光(2001)等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组织创新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白我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和传统型组织相比具有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的特征(见表2.1)。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化的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

表2.1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比较

传统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

公司结构

· 繁琐的汇报要求

· 庞大,僵化

· 灵活的分支机构

· 较小,分散化

决策过程

· 不明确的联系途径

· 视野狭小的资源配置

· 完备的交流系统

· 分享与交流知识

职能部门

· 部门之间的界限与隔阂

· 不同地方/任务的员工互不联系

· 团队拥有数种职能

· 大量任用边界跨越人员

奖励制度

· 各机构自行制定

· 严格的数据标准

· 系统的制度

· 与风险行为相联系

经营的改进

· 各分支机构间极少交流经验

· 网络对个人发展无关紧

· 鼓励分支机构间交流经验

· 网络是最重要的

企业文化

· 不鼓励学习与风险性行为

· 鼓励个人的学习与发展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可以用企业文化同心圆图来表示(见图2.1)。

图2.1 企业文化同心圆图

 shape  \* mergeformat 

企业文化可以描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深层,是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是企业的具体行为和习惯,既“我们做事的方式”;第三层次是最简单最易见的标识、文字。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使得文化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3管理创新的主体

自从上世纪初熊比特提出创新理论并在其著作中认定创新主体为企业家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深受其影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但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主体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只要是企业中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的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具体地说,管理创新主体是由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三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7

本文以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创新理论为研究指导,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内涵,提出了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取得的成绩和不足,重点探讨制约企业管理创新的“瓶颈”因素,认为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观念模糊不定位、战略制定非科学性、组织结构僵化落后和企业文化的“不适应”等。在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本管理等。最后,引述了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上海振华沈阳电梯管理创新之路”,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本文从企业的视角看问题,研究对象源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全文紧紧围绕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解决方案。对当前新形势下,管理创新状况相对落后的我国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具有较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第1章 序言

1.1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也掀起了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这些管理的新变化表明,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并相应地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内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的管理理念、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建立起崭新的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管理创新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愈义,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缘由。

1.2研究的目标

本文以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先进思想和成熟经验,通过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力图构建一个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分析框架,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供发展思路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本文选题研究的目标。

1.3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首先,表明了研究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缘由及意义;其次,简要的论述了管理创新理论和内容;然后,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对创新中的管理观念、战略制定、组织结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管理创新理论、内容和国外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途径方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即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学习型组织,创建人力资源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引述案例进一步深化主题,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有益的指导。

1.4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采用实证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及现状的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使两方面能够得到相互的说明和支持,为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5研究的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其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目前的效益,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都增加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三)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管理层级制,“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钱德勒1987)即管理层级制的这一创新不仅使层级制本身稳定下来,而且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构稳定下来,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更新管理观念、改善组织结构、创新企业制度、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促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6论文的结构

shape \* mergeformat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始终面临着稀缺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做出抉择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组织在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rter, 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 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 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 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我国著名的管理学者芮明杰教授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情况:一是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如果经营思路可行就是一种管理创新;二是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作;三是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协调人际关系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四是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五是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还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实物资源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和操作层创新的全方位有机结合。

由上可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管理创新有一定的差异。本文认为,丙明杰教授指出了管理创新的本质即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整合范式。所以,本文将以之为基础,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给出管理创新的定义。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一种新的或更经济的方式来整合企业的资源,并能有效地加以实施,以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2.2 管理创新的内容

就其内容来说,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也即管理思想的创新,很多学者将之看作管理创新内容之首。如王连娟(2000)、冯务中(2001)、李建鸣(1996)等认为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无法奢谈其他方面的创新。叶裕祥指出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企业必须在内部组织机构、固定资产投资、激励、成本、时间等方面加强观念创新。杨清(2001)认为管理观念是在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它指导和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导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须引起管理观念的变革。葛玉辉、娄洁民(1999)也指出了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因为管理创新首先要求管理者从自身的角度认识管理职能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管理者应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在管理活动中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解决新问题,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难以用价值衡量的。而这一局面的创造,其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观念创新。

2.战略管理创新

也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缺乏战略目标,导致高死亡率的现象,提出了私营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将是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如索艳丽似(1998)、方有余(2000)、费志敏(2000)等。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人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其次,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前列。

3.组织机构创新

几乎每位研究管理创新的学者都将组织创新作为管理创新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从众多学者,如索艳丽(1998)、方有余(2000)、王连(2000)、杨清(2001)、冯务中(2001)、吴肇光(2001)等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组织创新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白我创新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和传统型组织相比具有扁平化、柔性化、虚拟化的特征(见表2.1)。因此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化的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

表2.1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比较

传统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

公司结构

· 繁琐的汇报要求

· 庞大,僵化

· 灵活的分支机构

· 较小,分散化

决策过程

· 不明确的联系途径

· 视野狭小的资源配置

· 完备的交流系统

· 分享与交流知识

职能部门

· 部门之间的界限与隔阂

· 不同地方/任务的员工互不联系

· 团队拥有数种职能

· 大量任用边界跨越人员

奖励制度

· 各机构自行制定

· 严格的数据标准

· 系统的制度

· 与风险行为相联系

经营的改进

· 各分支机构间极少交流经验

· 网络对个人发展无关紧

· 鼓励分支机构间交流经验

· 网络是最重要的

企业文化

· 不鼓励学习与风险

· 鼓励个人的学习与发展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可以用企业文化同心圆图来表示(见图2.1)。

图2.1 企业文化同心圆图

shape \* mergeformat

企业文化可以描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深层,是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第二层次是中间层,是企业的具体行为和习惯,既“我们做事的方式”;第三层次是最简单最易见的标识、文字。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的特质,使得文化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2.3管理创新的主体

自从上世纪初熊比特提出创新理论并在其著作中认定创新主体为企业家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深受其影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但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创新主体绝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家,只要是企业中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的人,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具体地说,管理创新主体是由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三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酒店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关于酒店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丰硕,通过查阅和检索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前些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酒店服务的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视角转向酒店发展的创新研究,通过知网文献词条搜索,酒店的研究高达330,363条,搜索关键词,酒店创新1804条。学者们对酒店创新的关注,很大方面原因得益于近些年酒店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些研究角度转变不难发现,酒店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高质量、高标准服务的竞争,而逐渐演变为酒店服务创新之间的竞争,因此对酒店业发展创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学者提出的创新内容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设计与布局创新、酒店营销创新七个方面。

一、酒店产品创新

唐颖、徐洁(2015)提出超越基于顾客体验的创新产品,酒店产品的创新聚焦在如何为顾客提供惊喜。除了解决顾客的吃、住、行以外,度假酒店还需提供消遣、娱乐、矿泉养生、保健和健身中心等使人休闲、轻松、舒适的配套设施;李肖楠(2010)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创新产品设计,提出了酒店提供DIY的产品服务;郭剑英(2007)提出了花卉在酒店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姜华(2008)酒店产品创新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开发过程。徐仰前(2008)从产品创新风险源、表征及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风险防范对策。并通过对酒店业产品创新支撑条件、创新流程、创新评估体系及推广体系的构建来解决酒店产品创新的不良现状。沈涵(2007)根据顾客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因素的创新性组合的产品创新战略。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主要在于品牌的创新(卢昱霖2014、蔡安平2009);张数遥2013)阐释了中小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模式;易小力(2012)阐述了主题酒店产品创新策略。

二、商业模式创新

易丽娟(2013)探讨了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并提出高档酒店可以开展体验经营业务、冠名权经营业务,实施长租和短租相结合、租赁和再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董博文(2015)指出了国内连锁经济型品牌酒店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成要素创新、价值链创新、二者的混合创新;基于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集中在易丽娟(2013)、王涛(2012)、畅婷婷(2014)、王宠(2014)、卢中友(2012)、张晶妹(2014)等学者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张希(2007)从系统的视角解析饭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饭店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因、时机与路径;黄婧萱(2008)提出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饭店典型商业模式;郭阳旭(2009)用商业模式理论引入饭店集团的战略管理分析,并根据价值连理论、企业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分析了国内外饭店集团商业模式的内部结构与逻辑关系;杜群(2011)提出酒店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生存空间并能持续盈利就得靠系统的安排和整体的力量,即商业模式的设计;黄丽莎(2009)指出以技术为驱动的网络酒店是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经济型酒店的商业模式。

三、酒店技术创新

李沐纯、魏卫、林爱芳、张海等(2012)阐述了基于低碳技术创新酒店业转型升级,并探究了升级的机制。周丹、徐红罡(2010)在文中探讨环境技术在酒店内扩散的影响因素;岳凤(2013)硕士论文从酒店智慧营销、酒店智慧管理和酒店智慧服务三个方面探讨酒店管理系统智能化在问题;唐建兵(2010)分析智慧饭店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智慧饭店建设常规设施和基本服务的内容,对智慧饭店智能系统、智能云服务和智慧管理提出解决方案;杨淑瑗(2015)针对互联网+时代酒店客房智能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酒店自助登记、离店技术方面在领先者Ariane系统方案公司的互动自助入住系统在波兰第一家普罗酒店安装;LINQ360酒店创新中心落成,酒店管理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解决所有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技术升级应用,酒店技术创新是推动酒店发展的源动力。

四、酒店战略创新

刘静(2016)提出微创新战略,并构建酒店实施微创新战略的DID理论模型;金高军、杨保建(2006)结合云南省丽江地区酒店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酒店企业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性研究;唐玲(2013)通过创新战略成本管理连锁酒店竞争优势;刘亦杰(2015)以上海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为例提出竞争战略选择;柴泽亚(2010)以SY酒店为研究对象,提出该酒店发展战略研究。李萍、胥清(2008)主要从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创新、酒店企业文化创新、酒店产品、酒店管理制度与服务创新、酒店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经济型酒店的创新进行探讨。

五、酒店管理创新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6-02

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人们对管理个性的需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从“机会”市场走向“能力”市场的产物。

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国内学术界认为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在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设方面,有些学者,如美国的特雷斯・狄尔、阿伦・肯尼迪(1982),我国向吉英、陈丽琳等,提出了“文化人”假设,而张德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结合“文化人”、“社会人”等理论,提出了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是“自动人”或“观念人”假设。关于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性与物性、非理性与理性、软管理性和硬管理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一、国内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丹尼尔・雷恩(Wren)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就认识到:“管理不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活动,因为管理人员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管理组织和做出决定的;人的行为是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力量的产物,管理学也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产物;管理活动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如果把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均归于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属性,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就是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出和实践正是这种探索的积累和最新反映。

然而涉及企业具体的文化管理模式时,即关系到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模式时,由于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划分或归类也就多样不一。关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分类主要观点有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在《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中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相对外部环境的态度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强力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刘悦坦与丁培卫在《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中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总结为狮子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家长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牧师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李家元在《企业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中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分类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二、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管理现状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是平煤股份公司下属的分公司,主要职能是负责总公司煤炭运销的统一管理和销售,实行统一价格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设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调动和科学组织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是现代化管理的高层次选择。运销公司的领导层也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在永不停息的创业过程中形成和成熟,并推动这一过程的那种经营理念与精神力量。

运销公司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中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系,总结凝练了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为树立“与客户一起成长”的核心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造就世界500强管理水平的营销公司;企业精神为至卓、至上、学习、创新;运销公司十大理念;企业道德为“明礼诚信”“恃德效仁”;运销企业口号为“打造全国最高效的煤炭交易平台,提供世界500强水平的一流服务”。同时运销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管理制度,明确了部门的职责。通过多方面努力,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首先,通过运销公司企业哲学、企业口号的凝练使员工明确了运销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什么,明确了公司员工的奋斗方向,进一步凝聚了员工。其次,由于企业文化重视人的作用,提倡以人文本,注重员工的长期发展,满足了运销公司员工的精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运销公司的文化管理形成的是一种经营理念、企业哲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整合公司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提高运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由于运销公司的企业文化内容多是以口号的形式提出来,对员工进行文化管理的职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文化管理中应注重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良好的沟通可以使得公司领导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可以为领导在决策时提供所需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运销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新

运销公司结合公司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提出的创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独创的以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企业战略实施和绩效管理为两翼,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构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这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途径。

平台――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

运销公司建设的独创的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方法,具有如下鲜明特点:一方面可以为运销公司员工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全体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情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为更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灵活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将运销公司企业文化传播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发散模式,加强了公司员工与领导的沟通,让员工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信息。

两翼――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

平煤股份运销公司的发展战略为职能层发展战略。运销公司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是为平煤股份公司的总体战略服务,为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谋划本单位的发展策略。运销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包括:做好诚信营销,建设平煤品牌;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信息化营销;利用网络系统,加强与大客户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产销更紧密结合。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以企业战略实施、绩效管理为两翼既保证了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的长期的、总体的目标,同时又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保证,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突破点――学习型企业文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节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需要转化为学习型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力。运销公司通过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在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以学习型企业文化为突破点有利于运销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因为学习型企业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是人本管理最高层次的体现。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形成共同价值观、改善心智模式、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进而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四、结论

文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构塑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全方位、大纵深的管理系统工程。企业要抓住机遇,转轨变型,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快运作,积极培育,构塑适应企业内外部情况变化,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柏景岚.企业文化导向的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

2.窦孟华,郭贞红.构塑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山西煤炭,1998

3.刘悦坦,丁培卫.从“约束”到“信仰”――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探析.品牌,2009

4.李家元.文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

5.杨海昌.浅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甘肃农业,2004

6.王庆革.现代企业文化管理新模式二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

7.李坤.论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商场现代化,2011

8.宁建新.企业文化管理及其结构模式.郑州大学学报,2001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也明确提出了“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的要求,强调高等学校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等学校建设创业教育实验班需在培养目标、培养流程、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力争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内涵

创业教育实验班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掌握创办企业所需知识与技能专门开设的教学班制。创业教育实验班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管理学专业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热点行业及创业管理为方向,如工商管理专业(文化创意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工商管理专业(科技创新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二是以其他学科应用类专业为依托,以创业管理为方向,如软件工程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艺术设计专业(创业管理方向)创业教育实验班。

创业教育实验班是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革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多种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融合,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创业相关知识传授和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教学模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教学过程中侧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通过专项性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广阔国际视野,能创立事业、创办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带动学生就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创业教育实验班构建与实施

(一)宽基础高能力——实验班培养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实验班学习,不仅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掌握创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拓宽知识结构,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与自主创业力,善于发现商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能将专业知识进行市场转化,进行独立创业或团队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设计时,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二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三是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四是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信息综合处理、分析技能及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五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的能力,并具备一门外语的基本综合运用能力;六是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科学系统——实验班培养流程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流程,包括专业需求分析、培养方案设计、专家论证、实验班推荐、学员选拔、实施教学、模拟实践、创业孵化、后续支持、效果评估十个部分。专业需求分析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分析经济社会热点行业及方向,二是分析适合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的应用类专业,三是分析学生对实验班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需求的情况;培养方案设计是指根据专业需求分析结果对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革新,构建符合实验班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专家论证是组织相关专家对拟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班推荐通过校园网、校内专项宣讲会等向学生进行实验班的介绍及宣传;学员选拔采用心理测评、经济和文化基础常识考核、综合素质能力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和文化基础知识、思维活跃、团队协作能力强、有学习愿望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施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相关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体,以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为支撑”四位一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特色,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等基础理论相互融合;模拟实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在模拟实践过程中重点突出“复合知识+多元实训+相关创业项目”的培养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业孵化是通过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基地等途径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后续支持是对学生进行后续(创业知识与技能、资金等)支持;效果评估是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九个环节和学生个人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三)学科交叉相互融合——实验班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课堂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专业基础深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特色鲜明、实践创新卓越”的培养特色,加强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支撑,注重专业技术与创业管理融合、基础理论与实务运用融合、人才培养与现实所需融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同时,在理论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强调和突出实践实训部分,每门课程中都体现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填补和提升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素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课程设置也各有差异。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基本理论,可开设创业实验班导论、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心理学、创业项目构思与项目评估、创业营销实务与管理、创业项目团队组建与领导力开发、创业财务管理、创业项目管理、企业战略联盟与并购、创业风险管理、创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延伸学生的创业理论,可开设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创业法律专题、创业项目与消费者行为学、产业发展专题、初创企业品牌与客户管理、经济政策分析与市场调查、创业案例剖析、商务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家专题讲座、企业文化与CIS形象战略等课程。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提高学生创业实战技能,可开设创业实战训练、基地实习、商业计划书写作、创业模拟训练等课程。

(四)多维方式——实验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引实训型”实践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对所学理论及相关经营管理方法的融会贯通,培养其在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协作、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其能从事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项目经营管理及相关工作。校内基地以学生创业园、创业实践基地等为载体,引导学生项目运营与成长;校外基地以专业领域的行业企业为基础,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进行实习实训,从而形成“实验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创业园行业产业园区”五位一体的基地联动培养机制。通过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教学设置,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相关产业政策形势研究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某产业方向市场调研、社会公益项目开展、相关企业实践实习、相关产业自主创业项目运营等实习实训。

(五)全方位立体化——实验班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设立组织管理机构。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包括教学管理组、实践管理组、学生管理组、教学工作组和宣传工作组,各专项工作组按照创业教育实验班整体构建的要求设置各项管理制度与规范,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与实施。

建立“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创业教育实验班的考评机制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和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授课教师积极进行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论文写作、项目演练、实习实训、口试、项目展示、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考核形式。学生课程总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期末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学生评优及奖励办法、综合测评记分标准等学生综合评价机制。针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验班建设课程监督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式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改正与调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师资多元化的方式建设创业教育实验班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学院专兼职教师、学校其他专业专职教师、学校兼职教师、外聘专家与学者,以及专业相关领域企业家与创业者。创业教育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具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教学效果好,且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根据创业教育实验班专业方向特点以及课程教学需要,为学生配备“双导师”。专职教师承担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工作,聘任校外教师、学者、企业家承担创业导师。

配备教学辅助设施。教学辅助设施包括教学场地选择、视觉教具使用、电子课堂建设等。创业教育实验班使用专用教室授课,教室内使用活动桌椅“U”字型摆放,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授课中使用黑白板、彩色卡片、招贴画、模拟钱币、实物或模型、投影仪等视觉教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立体化、时时互动,将课程概述、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案例库、教学游戏、评估体系等教学辅助内容落在电子教学平台中。

参考文献:

[1] JeffryA.Tinunons.《NewVenture Greation》[M].McGraw Hill HigherEdueation,2003.

[2] 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廉永杰.创业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5] 陈明.美国的创业教育[J].江西教育,2005,(9).

[6] 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2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2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磊(1978―),男,安徽蚌埠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戴更新(1970―),男,安徽铜陵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胡劲松(1966―),男,湖北京山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王世伟(1986―),男,河南新乡人,青岛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

一、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根本、国家进步的关键,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哈佛大学前校长Neil 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性。”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扩招,2012年,我国在读研究生总数已经达172万人,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特别优秀,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只能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1]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些方面的创新更是体现为“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大有用武之地,这既是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又是挑战。

二、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推动事务变化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具体到管理类专业来说,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除了应该具备以上一般的创新能力以外,更为突出的是研究管理问题、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本学科文献、实际调研等手段探索、确定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推进管理学科的发展;运用学习到的管理理论解决组织与社会遇到的实际管理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三、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科学

目前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是,博士研究生大多进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很少进入上述机构工作,而是普遍进入企事业单位,很少从事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仍是学术主导。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趋同化,没有因校、因地等制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方面没有和学术型研究生形成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同样一套导师队伍,教学、科研仍是紧密围绕理论问题,很少关注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对研究生将来进入职场帮助较少。[2]

(二)教学内容陈旧,“填鸭式”“放羊式”教学现象突出

部分课程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大,基本上只是少许调整,缺乏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3]许多课程还依然处于本科知识层面,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填鸭式”,仍然沿袭本科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对着教材,照着PPT,从头讲到尾。授课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较为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放羊式”,开学初,任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分给每位学生,以后的课由学生轮流讲授,教师最后点评。这种方式,看似学生人人参与,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限,他们难以准确把握一门新课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佳。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三)研究生与导师管理评价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没有真正实施淘汰机制,学生只要能考进来,从来不用担心不能毕业。这导致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研究的动力,对于研究活动消极被动逃避。很多学生读研只为获得文凭,以便获得好的工作和薪水。许多研究生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各种考试,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创新性的科研与实践活动。他们的论文东拼西凑,质量普遍偏低,缺乏创新性。

另外,存在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或胡乱指导等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增长率远大于导师的增长率,造成青年教师没有经受过专门的培训工作而匆忙上岗,部分导师尚未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一部分导师由于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太多而难以充分指导。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产学研重视不够

产学研结合缺乏深度,形式重于内容。按理说,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创新性国家,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大有作为。但是,高校更多地从自身学科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企业发展角度思考的习惯和动力。导师和研究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纵向项目上,深入企事业内部、解决企事业实际问题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较少,导致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上,调查发现,高达81.3%的人认为产学研相结合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显著”。[4]

四、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一)做好定位,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类型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既要有学术型的科研人才,也要有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商业人才。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例如,对于青岛大学,我们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硕士生毕业后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非常低,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的主要不是理论创新能力,而是强调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创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允许学生选修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开设“管理科学前沿讲座”,由本学科的导师共同参与,每人将近年来代表自己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生分享。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胡劲松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近年来在SCI、EI和国内管理领域重要期刊数十篇,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本人获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荣誉称号。他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梳理总结,融入研究生的课程,如决策分析、最优控制等,深受学生好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前面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我们的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将来成长为企业家、经理人、单位领导等等。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课程,多数需要在这些方面对症下药、下功夫。如采用“讲授+讨论”形式、“案例教学”形式。我们采用以上方式给研究生开设“高级管理学”课程,研究生督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门课程“服务管理”部分时间用于理论讲授,部分时间用于案例研讨,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总之,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不应该单一化,管理部门要支持、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师采取研讨式、辩论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邀请物流管理领域企业家、经理人来我校作报告、担任导师,建立实习基地,签订岗位实习协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参与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建议将现行的单一导师制为主的指导方式调整为指导小组制和双导师制,这两种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更具积极作用。

(四)调整研究生和导师评价体系

针对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和导师的评价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实行研究生及导师淘汰制。建立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力度,严格奖惩。另外,对于学校在导师职务评聘等上的问题,应该提高教师应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考查教师承担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课题。目前,我校商学院的现状是教师都在向部级和省部级科学项目努力,争取将在SCI、SSCI、EI、CSSCI期刊上,争取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这应该只是极少数教师的方向,绝大多数的教师需要做应用型的工作。横向项目使得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深刻理解企业实际运营特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五、总结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将全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彻底扭转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的现实状况。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健全不合格学位授权点强制退出机制。此次改革,实现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向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转变,努力发挥学位授予单位作为质量第一主体的作用,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把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考虑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特色发展。当然,上述意见办法毕竟只是宏观性的指导规定,属于战略层面。在具体的战术方面,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值得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管理方式创新论文篇12

会计服务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是服务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批企业“走出去”,会计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中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我国会计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各国法律制度差异、技术标准不统一、跨境监管等均对会计服务企业提出了挑战,会计服务企业如何面对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以提升会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走向国际市场的会计服务企业如何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存在着本土企业内部管理创新不足、服务产品创新不够、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使其在各种不确定环境中作出迅速反应,从容应对,得以立足壮大。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很少系统地从管理创新角度对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管理学界的学术成果并没有解决会计服务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矛盾。大量的基于会计学、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文献也未能捕捉到前述问题和矛盾。开展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对于推进会计服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和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ay Stata(1989)。他首次提出了公司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并将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区别。Gopalashnan和Damanpour(1997)认为,管理创新是对组织结构、管理过程和人力资源的变革。Mol和Birkinshaw(2005)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提升绩效而采用的新的管理实践。Birkinshaw、Hamel和Mol(2008)将管理创新界定为组织实行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或者结构,而使得管理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并促进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芮明杰(1994)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赵登华(2001)把管理创新定义为包括技术创新以外的各种创新。史仕新(2002)认为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质的飞跃。

(二)管理创新的方法

Kline和Rosenberg(1986)提出了创新过程理论,他关注的是渐进的、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Ray Stata(1989)指出管理创新像产品和流程创新一样,依赖新的技术。他把管理创新看作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这一观点得到FarrokhAlemi(1999)实证研究的支持。国内理论界对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等研究比较多。邹凤岭(1995)提出了“现代式”意识管理、“瞪羚式”组织管理、“破格式”人事管理、“开发式”技术管理、“危机式”生产管理、“式”营销管理、“风险式”投资管理、“松散式”跨国管理等管理创新方法。孙勇等(2002)从柔性管理、组织创新和物流管理三个方面讨论管理创新的方法。程胜林(2001)探讨了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即系统原则、价值原则、理性原则、动态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三)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主要将其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类。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变量、企业区位、网络、知识/技术获取、政府及公共政策以及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一般特征、全球化战略、功能性资产和战略、组织结构、控制、管理者/团队、员工以及企业文化八个方面。其中,组织一般特征、组织结构、管理者/团队以及企业文化四个子维度学者研究得最多。Mol和Birkinshaw(2005)提出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其观念的先进性、员工的受教育程度、集权程度、企业市场范围、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差异化及标杆企业等。Birkinshaw、Hamel和Mol于2005年从制度视角、流行视角、文化视角和理性视角总结了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维度。

国内学者从内外部两个视角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拓展性研究。在外部环境对管理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重点关注了环境的动态性、外部创新源(网络)、客户需求三个因素的作用。在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对管理创新影响机理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重点关注了组织一般特性、领导者、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作用。

(四)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

Salavou、Loiukas、Baltas和Liouka(2003,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学习导向和创业导向是组织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zhou、Yim和Tse(2005)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市场导向促进了技术创新,却对市场创新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技术导向拉动了技术创新的发生,但对企业的市场创新影响并不显著,创业导向同时对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有显著影响。

二、会计服务业的管理创新

(一)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国外学者多从产业组织理论考察会计服务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Simunic,1980;GAO,2003),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会计服务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和方式(Weinstein,1977;Stimpson,2000)。韩晓梅等(2009)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是客户的国际化扩张,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方式由控制程度较高的模式向控制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邱学文等(2009)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途径是联合和兼并等规模化发展战略。谢美萍等(2007)研究了企业文化间的互动度、企业文化创新能力、会计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途径,建议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的作用来有效提升会计服务创新能力。魏江等(2008)通过对管理咨询企业创新过程的剖析,探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客户互动各个阶段互动强度和知识转移路径的变化,进而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过程中服务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机制。张文红等(2010)从制造业如何获取创新知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中介服务的作用(包括会计服务)。

(二)美国会计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

美国作为会计服务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服务的外部环境将经历天翻地覆的改变。婴儿潮时期出生的10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即将退休,领导职位的空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发展迅猛的科技将重新定义会计服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例如,会计基础工作实现了商品化和自动化处理,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管理层级将明显减少;再如,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将放弃按时计费方式,采用固定价格模式或价值定价模式。面对巨变,美国会计服务企业正在引入旨在培训新员工的“成果导向工作氛围”。会计服务企业不进行绩效考核,也没有着装要求,员工甚至可以不用到办公室上班。显然,美国会计服务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变化,其管理创新的理念就是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

(三)我国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求

我国会计服务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下,会计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作为世界会计服务业的后来者,我国会计服务企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竞争优势?如何能够在更加不确定的环境下立足和发展?这些都需要会计服务企业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内部做好各项管理创新,从而增强外部竞争优势。北京、上海等作为我国会计服务企业聚集的核心城市,汇聚了全国最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会计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即将从国内走向世界,急需管理创新领域的相关理论指导。具体在实务层面,他们迫切需要获取会计服务企业的管理创新方法;在竞争战略层面,针对细分市场,会计服务企业急需确定管理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在具体业务层面,企业希望知晓以何种互动方式让企业与客户共同参与创新过程,并进一步提升服务沟通能力。

(四)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

会计服务企业采用“人合”而非“资合”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本身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企业往往采用更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以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是会计服务的普遍特征,它们在新环境和新客户的背景下会进一步演化,形成新特征,要求企业自发管理创新以应对变化和要求。

目前国外文献多从会计服务企业竞争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从管理创新的视角,我们可以考察其从组织创新到产品创新的过程,分析其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迅速调整组织结构、沟通模式和产品质量,开展营销和业务拓展,着力探寻影响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归纳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运作规律。

以国际“四大”为代表的国际会计服务企业,从产品创新到管理创新,无不体现着适应新环境和新客户的特征。国际“四大”从本土扩展到全球,其国际化战略的驱动因素是客户的国际化扩张,但在发展客户时聚焦于其专长行业或领域。为了适应这种全球扩展战略,国际“四大”形成了特殊的组织形式——国际网络,这种网络将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客户服务贯穿到全球各个地区,并将企业规模进行最大化的扩展,成功应对了各种不确定环境的挑战。

由于中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监管环境和宏观政策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宏观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自2006年开始,中国会计服务发展问题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本土已经出现了一批会计服务企业的领头羊。需要明确的是,本土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方法和影响因素与国际企业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更多的被动适应特征。本土企业的组织创新往往是为了满足和迎合宏观政策的要求,而非自发行为;本土企业通常是作为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其国际化管理的过程和形式更多是在模仿和探索;在与客户的沟通合作方面,本土企业更为谨慎和保守。

三、会计服务管理创新的未来展望

会计服务企业自身的“人合”特征以及会计服务的特殊性会影响企业管理创新行为和能力。国际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是跟随客户,其管理创新能力和方式层出不穷,体现了对环境的极大适应性,为客户创造了新知识,搭建了跨界桥梁。本土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往往非自发产生,而是迎合产业政策的结果,在政策面的推动下,体现了作为后发者的能力追赶。尽管会计服务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增值服务迅速涌现,国际化路径逐渐明晰,但是其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新价值?只有解决这个基本问题,所谓的新业务拓展和国际化战略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国外缺乏对会计服务业的创新研究,这可能与国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国内现有研究很少系统地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行为经济后果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至少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加强:第一,研究对象上,缺乏跨学科的、关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多以规范性方法为主,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与计量模型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第三,在研究内容上,未能关注到当前以会计服务为典型代表的知识主导型新兴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未能关注到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的关系,从而忽略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第四,在研究视角上,大多从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学SCP范式的角度开展,缺乏管理理论的支持。综上,在我国会计服务产业全面兴起的当今,理论界尚未完成应有的使命,即:在贯彻实施行业“走出去”战略中,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增强环境适应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Beeheikh N, Landry R, Alnara N.Lessons from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1993-2003[J].Technovation,2006,26(5-6):644-664.

[2] Hamle G. The Why,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72-84.

[3] GAO.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Mandated Study on Consolidation and Competition,Report to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Banking, Housing, and Urban Affairs and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2003:5-12.

[4] Erramilli and Rao.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y-Mode Choice: A Modified Transaction-Cost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7):12-29.

[5] 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 张文红,张骁,翁智明.制造企业如何获得服务创新的知识[J].管理世界,2010(8):122-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