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贸易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1 10:33:54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1

引言

国际物流无疑给全球贸易带来重要的支持,在逐渐升级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物流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逐步深化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一方面,国际贸易频繁的活动打开了物流的市场,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式,国际物流在全球经济形势下相应地提高了要求,强化国际物流质量,进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加强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探讨国际物流的推动作用,对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介绍

国际物流实行在不同地区之间将贸易货物的运输,是商业性质的活动,其过程为多个运输点所连接,构成体系共同完成贸易。如果在物流的任何点上出现延误,都会影响其操作的完成[1]。影响国际物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设施配备是基础,其构建了物流的通道,如公路、铁路、桥梁等。合理的交通网对物流的畅通至关重要,国际物流业务涵盖全球,因而海陆空交通建设水平决定了某个地区国际物流的水平。国际物流为进出口的枢纽,维系着贸易的实现,为其重要的媒介,简而言之,国际贸易的具体流程即为物流。物流从成本、基础建设、效率等方面对贸易施加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下物流可将其优惠条件注入到贸易当中,促进发展。

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货物流通,主要表现为出口,其总体上持续稳步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2]。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变化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如金融危机的爆发降低了贸易额,阻塞了其的扩大。而贸易企业的水平、管理质量等也对其有不小的作用,信息化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贸易水平,推动各地经济的交流、合作。国际贸易在物流的配合下不断拓展业务,同时,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提高了物流要求,在安全、效率等方面都加大了质量的比重,这不仅加深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推动着物流、贸易结构的调整与重组。

二、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活动的扩张,提高了全球资本的流动,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使贸易现代化进程的发展[3]。面对变化,物流陈旧的模式显然难以应对贸易更高的需求,促使本身做出调整。国际物流从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投入等措施上提升自身的质量,使之满足需求,进而反作用于国际贸易,推动其发展。

(一)高效物流形式拓展贸易,消解贸易缺陷

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交通运输,国际物流将贸易的实现过程做了统一的整合,通过与当地区法律、政策等的结合,尽量排除各项干扰因素,使贸易活动的阻力得到有效的降低。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在物流中实行大量应用,进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高效的形式降低了运输的困难程度,为贸易往来搭建了畅通的桥梁,推动了贸易发展[4]。由于不同国家的交通水平不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层次不一,物流形式的丰富可以适应航海、陆路、航空等各种运输环境,其高度的运输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条件调整物流形式,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高效的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地区极低水平的基础建设以及不高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制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运输差距,实现彼此的贸易往来。

(二)规范的物流操作,提高贸易效率

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必须采取某种有效的语言实行沟通,以保证其顺利达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物流成为了各地区贸易的衔接点,减少了贸易乱象,促进了国际贸易进展的规范化。国际物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规范操作,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操作流程,使其任何环节皆有章可循。如设备的使用、检验程序等,利用条形码等技术能够辨别货物真伪,强化了货物的管理。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革新了传统物流,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迅速提高。通过物流的规范化操作,形成国际秩序,可以加速国际贸易的开展,减少阻碍,同时物流技术的提高,使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便捷,而且运输安全更有保障,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简化了程序的同时却提高了物流的质量。这使国际贸易的两端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增加贸易量,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现展。

(三)多元化物流增进贸易交流,提高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实际上是为国际贸易提供服务的环节,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本身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同时往往具备大量货物的交易,资源的流动、资本的全球转移,使国际贸易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多元化物流的建设不仅指运输形式的丰富、设施的增加,更是技术应用的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多样化。国际物流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再只是国际贸易的运输环节,而是透过运输,挖掘更高的价值[5]。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各种贸易信息、物流信息,形成综合的数据库,方便检索,提供对各项资源的查询。这种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建设,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运输条件的改善拉近的物理距离,而数据的整理拉近的国家间的信息距离,从而提高了交流。只要国际贸易所需,通过信息,建立最优化的运输方式,设计最佳路线,可以推动贸易周期的缩短,加快贸易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最优化运输的选择实际上排除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对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因而能够保证贸易的顺畅。物流的多元化提高了贸易的质量,推动了贸易由追求速度向质量的发展。

三、加强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推动作用的措施

事实证明,国际物流能够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改进物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国际物流的推动作用,使国际贸易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建设中更有建树。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物流管理

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交易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要提高国际贸易的水平,必须加强政策的引导,对物流活动进行制度规范,排除物流的散乱现象[6]。根据国际局势,通过交流、探讨,强化国际政策的制定,完善制度,使其合理、可行,形成国际约束力,转变国际物流滞后的形式。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管理,探索、创新物流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管理模式,丰富途径以满足贸易需求。通过政策的引导,减少物流的盲目性,指点物流建设的明确方面,制定目标,推动效率的提高。相关企业在拓展自身优势业务的前提下,依托政策扶持,强化竞争,可以有效促进物流的健康提升。

(二)加强运输设施配置,提高物流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逐步加大,在这种趋势下,要提高物流的水平,加强贸易的竞争力,必须结合本地区的条件,进行设备配置的完善,加强设施建设。竞争的加大客观上提供了动力,完善的运输网络的实现,必须有充分资源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际物流的重要保证,因而在提高建设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利用率,如在码头,更换旧设施,增加集装箱等,提高货物吞吐能力,保证设施的实际功用,提升物流实力。当前国际贸易中,港口是重要的设施之一,应当作为重点加强完备,发挥其国际贸易的枢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依托基础设施,加强物流的优化,增强物流的服务,拓展多项增值服务,从而形成国际物流强大的推动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化进程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2

(一)高效物流形式拓展贸易,消解贸易缺陷

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交通运输,国际物流将贸易的实现过程做了统一的整合,通过与当地区法律、政策等的结合,尽量排除各项干扰因素,使贸易活动的阻力得到有效的降低。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在物流中实行大量应用,进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高效的形式降低了运输的困难程度,为贸易往来搭建了畅通的桥梁,推动了贸易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交通水平不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层次不一,物流形式的丰富可以适应航海、陆路、航空等各种运输环境,其高度的运输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条件调整物流形式,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高效的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地区极低水平的基础建设以及不高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制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运输差距,实现彼此的贸易往来。

(二)规范的物流操作,提高贸易效率

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必须采取某种有效的语言实行沟通,以保证其顺利达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物流成为了各地区贸易的衔接点,减少了贸易乱象,促进了国际贸易进展的规范化。国际物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规范操作,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操作流程,使其任何环节皆有章可循。如设备的使用、检验程序等,利用条形码等技术能够辨别货物真伪,强化了货物的管理。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革新了传统物流,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迅速提高。通过物流的规范化操作,形成国际秩序,可以加速国际贸易的开展,减少阻碍,同时物流技术的提高,使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便捷,而且运输安全更有保障,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简化了程序的同时却提高了物流的质量。这使国际贸易的两端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增加贸易量,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现展。

(三)多元化物流增进贸易交流,提高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实际上是为国际贸易提供服务的环节,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本身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同时往往具备大量货物的交易,资源的流动、资本的全球转移,使国际贸易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多元化物流的建设不仅指运输形式的丰富、设施的增加,更是技术应用的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多样化。国际物流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再只是国际贸易的运输环节,而是透过运输,挖掘更高的价值。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各种贸易信息、物流信息,形成综合的数据库,方便检索,提供对各项资源的查询。这种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建设,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运输条件的改善拉近的物理距离,而数据的整理拉近的国家间的信息距离,从而提高了交流。只要国际贸易所需,通过信息,建立最优化的运输方式,设计最佳路线,可以推动贸易周期的缩短,加快贸易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最优化运输的选择实际上排除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对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因而能够保证贸易的顺畅。物流的多元化提高了贸易的质量,推动了贸易由追求速度向质量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推动作用的措施

事实证明,国际物流能够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改进物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国际物流的推动作用,使国际贸易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建设中更有建树。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物流管理

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交易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要提高国际贸易的水平,必须加强政策的引导,对物流活动进行制度规范,排除物流的散乱现象。根据国际局势,通过交流、探讨,强化国际政策的制定,完善制度,使其合理、可行,形成国际约束力,转变国际物流滞后的形式。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管理,探索、创新物流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管理模式,丰富途径以满足贸易需求。通过政策的引导,减少物流的盲目性,指点物流建设的明确方面,制定目标,推动效率的提高。相关企业在拓展自身优势业务的前提下,依托政策扶持,强化竞争,可以有效促进物流的健康提升。

(二)加强运输设施配置,提高物流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逐步加大,在这种趋势下,要提高物流的水平,加强贸易的竞争力,必须结合本地区的条件,进行设备配置的完善,加强设施建设。竞争的加大客观上提供了动力,完善的运输网络的实现,必须有充分资源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际物流的重要保证,因而在提高建设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利用率,如在码头,更换旧设施,增加集装箱等,提高货物吞吐能力,保证设施的实际功用,提升物流实力。当前国际贸易中,港口是重要的设施之一,应当作为重点加强完备,发挥其国际贸易的枢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依托基础设施,加强物流的优化,增强物流的服务,拓展多项增值服务,从而形成国际物流强大的推动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化进程

国际物流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建设,依托信息产业,物流加快了现代建设的步伐,所以,要充分注重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整合物流数据,应用现代技术,开拓网络系统,形成庞大的网络库,促进物流资源的共享。提高国际物流信息的联动,实时掌控货物流向,贸易动向,从而占据优势。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国际技术标准,物流标准的建设,强化协调,提高信息的接轨。信息化的建设,提高了国际物流的主动性,降低了贸易成本,加快了运作速度,使物流更加便捷化。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3

(二)欧盟经验分析欧盟促进物流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做法:一是大力扶持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在专业化与系统化上有着突出的优势,欧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全球排名前十的国际货运企业中,有6家来自欧盟国家。由于实行了标准化合同,服务统一,欧盟的贸易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关系比较稳定,沟通也比较顺畅。同时,物流企业高度重视客户需求,倾向于为客户打造属于自己的物流服务。加之服务领域的创新与拓展做得比较好,使得越来越多的贸易企业形成了请第三方物流的惯性思维。[5]得益于第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使得欧盟间货物的规模化运输十分普遍,极高的配送效率,更是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使欧盟众多外贸企业有着更强的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行物流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欧盟成立了物流协会,此后对公路、航运、铁路以及仓储等物流各个领域进行了标准化统一。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中,有专门负责物流行业的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识、物流设备等一系列标准进行了统一,这使得欧盟的物流效率大大提升。三是大力发展物流园区。通过建立数量众多、配套设施完善的物流园区,促进区域物流组织管理功能的提高。以此为支点,构建全欧盟发达的物流体系。

(三)日本经验分析日本的物流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重视港口发展。通过建设港口,为物流和国际贸易的融合提供条件。早在5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将海运视作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海运和造船业,并在2002年开始了“超级枢纽港建设”,围绕港口建设货物中转站。港口的建设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实行一站式港口服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加之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了发达的海运网络,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支撑作用异常明显。二是航空物流发达。日本根据国际贸易特点,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业,极大地促进了其国内电子产业的发展。从表3中不难看出,日本在机场建设上的巨额投入,其机场不仅硬件好,软件更是亚洲领先。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早在1997年,日本政府就出台了《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对物流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列入首位。逐步将由卡车运输这种排放大、能耗高的运输方式转变为整合公路、船舶、铁路等多种方式的综合物流形式,并建立了循环物流体系,使日本出口商品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其商品竞争力。

二、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物流产业发展理念,推动物流产业的信息化与第三方化现代国际贸易竞争十分激烈,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调整物流产业发展理念,以信息化、绿色化及第三方化为目标,推动物流产业改造升级,跟上现代国际贸易竞争需要至关重要。[6]一方面,物流企业应加快面向客户的信息系统建设,为外贸企业提供安全的物流信息采集、交流和管理平台,建设覆盖物流全流程的信息服务与监督,进而使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其物流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物流产业的第三方化。第三方物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金融企业产生的第四方物流,是未来物流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物流服务相比,第三方物流具有更明显的专业化优势、更低廉的物流综合服务成本、更高的物流配送效率。通过出台相应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努力培育更能符合现代外贸企业物流需要的企业。与此同时,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物流产业的绿色发展。比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推动冷链、精细包装等绿色先进物流技术在物流企业的运用,引入逆向物流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动力,促进外贸企业向更高效率、更加绿色环保发展。

(二)加强行业协作,促进现代物流与外贸企业的融合物流行业与外贸行业的良性互动,是物流产业发展积极影响国际贸易最理想的结局。一方面,要加大外贸企业的物流需求。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16年我国现代物流市场需求有望超过100亿美元,到2020年则有望达到250亿美元,年均增长26%左右。[7]从长远来看,这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良机,但由于中国出口企业大多从事来料加工,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下游,本身的利润率很低,为了压缩成本,很多外贸企业都会自己来做物流。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直接成本,却带来了间接成本的上升,并使整个社会的效率与质量都会降低。因此,政府应考虑到企业的现实需求,既通过引导产业升级与转型,使外贸企业在技术与创新上获得更大利润,进而提高物流的需求。同时,通过出台财税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并在车辆处置、仓库盘活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最终实现物流业与我国外贸行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物流为外贸服务的能力。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开始进入我国的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相对于外资物流企业,国内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物流企业受制于人才、技术、资金等问题,很难与之进行竞争,特别是在外贸物流这样的高端物流领域。因此,可以积极开展与国际物流巨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学习其技能,不断扩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种类,进而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4

2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对策

2.1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1)我国物流业发展缺少政策支持,特别是税收支持。就物流业的营业税来说,仓储业营业税可能达到其营业收入的5。且我国土地价格偏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物流企业需要高价买进土地来建设仓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其运作成本,使我国物流企业发展面临不利影响。

(2)当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发展模式存在重大问题。根据相关报道,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有近3O万家,而这些企业当中有不少仅有不到1O名员工和几间办公室而已,它们往往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实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3)我国物流行业的管理体制及水平存在着很大问题。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地区及行业规则限制,构建一个统一、开放与高效的物流体系。当前物流管理仅仅强调某一或几个环节,缺乏整体规划与通盘考虑,发展前景不明朗,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4)我国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金融行业往往不太喜欢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即使支持也是小额支持,且条件要求较高,利息也不低。

2.2加快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1)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改造传统物流业,引领企业落后管理方式的转变,从而缩减物流成本及提高服务质量,重新促进业业务发展,优化供应链及提升效率。同时不断完善物流体系与网络,扩大经营领域,提高综合供给能力。

(2)国家应当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对物流业进行深入调研,对物流业的税收、杂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进行相对应的优惠支持。比如说,将优惠物流企业的税费,对于一些需要进口的设备进行关税减免等等。

(3)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人才培养较为落后。因此,应该鼓励我国教育体系完善相关专业的设置,开通如物流商务等专业。多多引进发达国家物流体系发展理论与实务,成立专门的物流研究机构,从而培养起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5

一、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问题

1“一带一路”的新机遇新挑战。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服务贸易和国际物流又迎来了发展的新一轮高峰。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包括广东省在内的18个省。广东顺应发展大势,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及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及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终都要通过“一带一路”沿“带”和沿“路”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来落地。现代物流被广泛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1]。“一带一路”沿“带”沿“路”的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是贯彻“一带一路”的新课题。国际物流的实质是利用国际物流网络、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实现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伴随着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国际物流同步得以不断扩大。[2]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纽带,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共同构成了世界贸易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并且国际物流服务业对促进货物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根据协议规定,我国的物流相关领域在2006年已全部对外资开放,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但是“入世”也给中国相关的一些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3]。许多国际物流企业巨头都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争相到我国投资和发展国际物流业,已经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国际物流业既提供了更广泛的机遇,同时我国的国际物流业也面临沿“带”沿“路”各国更广泛的竞争。[4]我国“一路一带”大战略的实施环境下,实现我国服务贸易的长足发展,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其别需要有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思维和理念,促进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战略协同,这对于我国落实国家“一路一带”战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5]2.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物流国际化已经成为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已经开始逐渐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从本文整理的文献来看,在有关的权威期刊上,都发表过一些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进行协同研究的论文[6],但都还很少有对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龙江(2002)研究了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对物流在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及逆向联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了详细阐述。[7]国际物流业属于生产业,夏晴(2004)以运输服务业为例,阐述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而货物贸易优势的发挥与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与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8]王莉(2004)认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力保障。[9]杨长春对北美、日本和欧洲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性的互为因果的关系。[10]协同论是促进国际物流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协同论(synergetic)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1971年哈肯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并著有《高等协同学》的著作。所谓协同论,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开放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时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协同效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均存在着协同作用。[11]上世纪末,英国管理战略学家安德鲁•坎贝尔和K•S•卢克斯,将人们对协同问题的探求成果编纂成书,书名题为《战略协同》。两位管理大师的书名表明他们的思想理念,协同更应从战略的视角去把握和应用。现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层面更强调应用于经营多元化的企业集团。按照此思想之精髓,所谓战略协同,即:具有多元化的一定集团,通过对子系统的相互协作,可以使该集团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的效应。由此,战略协同论在一定集团中运用具有更为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状况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今日了《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报告。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保持稳健发展,贸易规模增长迅速,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已开始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2016年1~8月,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18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服务出口1777.7亿美元,增长1.8%;服务进口3411.2亿美元,增长20.7%。2016年1~8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1633.5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服务贸易逆差总额1366.2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旅游贸易逆差为1015.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62.2%,是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以留学为目的旅行服务逆差458.5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28.1%,位居第二位。运输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的逆差额分别为259亿美元、153亿美元和54亿美元。1~8月,加工服务实现顺差120.5亿美元,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实现顺差103.1亿美元,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实现顺差1023亿美元。[12]1.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迅速,服务贸易大国地位显现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其中,出口18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8.5%;进口237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0.0%;增速比同期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7%上升至5.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5%提高到4.4%,世界排名从2002年的第12位升至2015年的第2位;服务贸易进口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中的比重从3.0%提高到8.1%,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2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4248.1,同比增长18.6%,服务贸易逆差1366.2亿美元。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对外贸易总额(货物与服务进出口之和)15.4%,占比提升2.7%。[13]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断改善,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出口稳步增长,对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其中,金融服务增幅居首,出口增长41.9%,出口额达27.3亿美元。电影音像出口增长31.4%,金额为1.2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7.4%。咨询出口增长8.7%,出口额达314亿美元,占服务出口的比重为20%,仅次于旅游出口。一些新兴服务进口也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为46.4%、37.1%、27%和22.4%。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服务贸易附加值,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远远逊色于新兴服务贸易。2014年,三大传统服务(旅游、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出口合计仅增长4.5%,占比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游出口总额仍居各类服务之首,但同比仅增长6.8%,在中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下降至24.1%。运输服务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占比降至17.6%。建筑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8.8%,占比为5.7%。2015年1~10月,高附加值行业与新兴服务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1~10月,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02.8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至10.8%;广告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分别增长20.7%、51.6%和74.9%,均大幅高于平均8.5%的出口增幅。[14]3.重点领域国际服务贸易出口成效显著,文化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2011年,建筑服务出口增长10.8倍,顺差增长36.9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出口分别增长了18倍和21.2倍,年均分别增长38.7%和41.1%;文化、广播影视、教育、中医药服务等服务出口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74.1亿美元。其中出口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2013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95.6亿美元。其中出口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3.2倍,文化服务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2015年中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比提升1.5%,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出口增长2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占比提升0.7%,广告、文化娱乐、知识产权等服务出口增幅分别达37.1%、43.9%、64.9%,占比均有提高。[15](二)数据、变量的描述。国际物流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业的国际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以下基于我国的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服务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1990~2015年的年度时间数据为样本,样本容量为26,数据来源分别为1990~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等。按照三次产业的统计,为使统计口径一致,物流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交通运输与仓储邮电业的相关数据来近似替代物流产业相关数据。所以在本文中以我国的交通运输与仓储邮电业的相关数据来代替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另外,因为统计单位的不一致,故在本文利用汇率(当年),全都换算成亿美元(美元)。用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用FJCK、FJK、FCK分别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用HL表示汇率,我们采用SPSS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LOG(WL)、LOG(FJCK)、LOG(FJK)、LOG(FCK)分别表示WL、FJCK、FJK、FCK的对数值,以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和异方差性。(三)协同发展分析。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服务贸易进口、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服务贸易进出口协同发展的线性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这可以用线性相关模型来进行分析。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额值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下面,我们分别用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进口、出口额来分析它们的协同发展模型。(1)服务贸易出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CK)=C(1)×LOG(WL)+C(2)(2.1)得到:LOG(FCK)=0.089830LOG(WL)-148.555419(35.770874)(-4.168554)(0.002511)(35.637156)R2=0.981589R2=0.980822其中LOG(WL)表示广东省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CK)表示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从方程可以验证该方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的方程也可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2)服务贸易进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JK)=C(1)×LOG(WL)+C(2)(2.2)得到:LOG(FJK)=0.134105LOG(WL)-372.587687(26.786661)(-5.244363)(0.005006)(71.045360)R2=0.967634R2=0.966286其中LOG(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JK)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方程可以得到该方程的拟合度良好,该方程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也可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3)服务贸易进出口——物流协同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LOG(FJCK)=C(1)×LOG(WL)+C(2)(2.3)得到:LOG(FJCK)=0.224787LOG(WL)-525.774951(35.532211)(-5.856519)(0.006326)(89.776012)R2=0.981345R2=0.980568其中LOG(WL)表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LOG(FCJK)表示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解释能力相当高,调整的R2值为0.99,F检验高度显著,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高度显著,系数符号也具有预期特征,且各自t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水平检验,模型的其他检验指标也都表明回归结果可靠。从模型的方程也可看出,我国国际物流总产值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6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7

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统计

(一)全文转载情况统计

【文章标题】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中国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刘光溪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3.4~8

【全文载于】F8《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6期

【文章标题】中国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及产业安全问题分析

【作者】张晓莹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1.82~85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文章标题】金融危机下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作者】樊敏,洪芸

【原发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9.9.85~87

【全文载于】F14《物流管理》2009第12期

全文转载数:3 篇

(二)摘要索引情况统计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现状的五点忧思/邱少明(载《国民经济管理》2009第06期)

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实践/郭晨(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9第06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09第09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9第05期)

发达国家物流管理体制特征及启示/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航运物流业路在何方?/王凌峰(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中外物流绩效指数差距与制约因素分析/吴爱东(载《物流管理》2009第08期)

广西国际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邹忠全(载《物流管理》2009第09期)

多哈回合谈判评析/朱启松(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5期)

日本农产品进口卫生安全检查的新变化/张明峰(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08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农业经济研究》2009第11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生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周蕾(载《产业经济》2009第04期)

中国与巴西的钢铁业竞争力分析/赵丽红(载《产业经济》2009第06期)

外资并购的垄断倾向及其防范分析/李宁顺(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我国钢铁业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陈爱萍(载《产业经济》2009第10期)

浅论美国跨国企业中的多元商业文化/陆颖,刘星(载《企业管理研究》2009第05期)

我国两大家电连锁集团的市场比较分析/山静静(载《贸易经济》2009第05期)

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王丰(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本土零售业生存之路:“沃尔玛”还是“阿尔迪”?/段满珍,郭芳,陈光(载《贸易经济》2009第09期)

文化营销:我国外贸企业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利器/周婷,李文静(载《市场营销(下半月・理论版)》2009第08期)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包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出口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注册方式选择/孙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5期)

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现途径/吴汉嵩(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对外开放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思考/张燕生(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国入世与反倾销歧视性的变化/汪小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张少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齐述丽,俞会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WTO对“相同产品”认定是否要引入PPMs标准?/牟文义(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新形势下我国FTA的特点及战略取向/姜茜(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影响我国对俄贸易的几个关键问题/刘长生,邹革新,安永明(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分析国际经贸形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中日韩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贾燕霞,胡丹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6期)

科学评价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冯雷,张宁(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当前金融危机中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之道/盛水源(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车文立(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浅析《亚太贸易协定》优惠原产地规则/钟昌元(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比较与分析/董勤(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美国WTO争端解决政策与实践评析/孙立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7期)

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李健(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化与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胡涵景(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与中国的对策/毕夫(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WTO贸易救济权的行使与规制/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中国与美国、印度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赵书华,张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论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王玉婷(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8期)

我国纺织品出口遭遇TBT的困境及出路/米薇(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外贸强省的冲击及对策分析/蔡春林,陈万灵(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当前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与应对/宋林飞(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特点及我国的应对之策/程燕(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金融危机下多哈谈判前景影响及中国之对策/孙磊(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美国FTA政策协调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高越,付松(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09期)

探求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转型之路/杨永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加工业的“倒逼效应”解析/范蓓,朱发根,刘拓(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金志刚(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广东出口贸易外部市场结构问题的分析/刘亚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及我国应对策略/丁宝根,闫娅(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陈万灵,任培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多哈回合谈判屡陷困境的原因及其前景探析/陈松洲(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跨国公司在华R&D新趋势及对策/孙本芝,吴凤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湖北水产品出口遭遇美欧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与对策分析/陈玉祥,王京(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竞争与合作:日本、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三角关系/邓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中美纺织服装贸易的现状分析/张燕芳(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1期)

论中国FTA贸易救济权制度之构建/高维新(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江苏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思考/董海英(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马强(载《国际贸易研究》2009第12期)

“国家破产”危机的实质与根源探讨/陶士贵,孙玲(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2009’国际金融新秩序如何迈步?/成万牍(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鲍洋(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洪涓,白燕(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董今飞,郭继鸣,牛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及其影响/孙中和,王红霞(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沈晓丹(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从日本经济急速衰退中想到的问题/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5期)

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卢国正(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全球化还是区域化?/邢倩倩,张卓,彭静(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8期)

美元汇率变动的原因、影响及我国的应对之策/梁艳芳,顾宝志(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探析/密桦,程勇(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跨国公司基于“退出”动因的战略联盟及其策略选择/王宗光,黄聿舟(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09期)

国际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黄范章(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分析/段炳德(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0期)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孙立坚(载《世界经济导刊》2009第11期)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8

国内外关于保税物流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文献主要从我国保税物流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可借鉴的经验等角度切入研究,主旨大多是为更好更快地建立、发展保税园区(或区域性自由贸易区)以及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对策。

张少峰、李锦飞(2007)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保税物流的特点及保税物流形式的变化,指出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实际运作保税物流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平台与加强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流程再造等有效建议。杨新华(2008)则从微观层面研究个体保税物流园区的发展,采用实证方法来探索保税物流园区的选址、营运模式以及功能表现、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内容。段伟常(2008)以税收政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欧盟和我国现阶段的保税政策,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采用单一税管机制及宽松化监管体制等建议,试图从政策层面来推动我国保税物流的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区域经济紧密合作现状,秦熠群(2006)针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赵传君(2010)则探索了创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均通过近年来的贸易数据,系统比较了参与各方的外贸政策、产业竞争力状况等,模拟了所建自由贸易区对本国和区域的经济效应。

国外有关自由贸易区物流体系的研究较国内更深入,已将自由贸易区物流纳入到国际物流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的一体化研究。美国的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人提出了“全球物流”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国际物流的特点,从当代商业的角度思考物流的运作方法,把对物流的研究放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框架内,通过将其纳入到一体化的商业战略中来扩充供应链管理的应用领域,从而突出物流在维持全球经济的供应长链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二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多元化研究。自由贸易区物流属于国际物流范畴,涉及到多国之间对接的问题,而国际物流是国际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者的多元化发展,对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多元化研究也日趋深入,此类研究也可见于鲍尔索克斯、克劳斯等美国学者的著作。

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制度和政策的比较

(一)国际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随着各国意识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不断上升。

世界上现行的自由贸易区具有以下几种类型:转口集散型,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事货物转口及分拨、货物储存、商业性加工等;工贸结合、以贸为主型,以从事进出口贸易为主,兼顾一些简单的加工和装配制造,发展中国家较普遍;出口加工型,以从事加工为主,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保税仓储型,以保税为主,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

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性。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具有鲜明的全球性特点。第二,复杂性。由于涉及到多国之间的贸易,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面临各国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使其复杂性加大。第三,风险性。除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均对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产生影响。第四,长期性。相对于国内物流,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复杂的多国背景导致其运输周期的长期性。第五,规范性。因为多国之间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具备严格的标准性,从而可以在多国之间不产生分歧。第六,技术性。国际自由贸易区物流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后者是产业集聚的强大助推器,有助于产生巨大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税区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在制度和政策上的异同

保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制度设计的根本依据来源于国际自由贸易区理论,但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我国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

根据我国有关现行政策,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外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也实行较区外相对优惠的政策,同时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保税物流园区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具有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就其内涵而言,可用“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这十六字来概括。

由于我国保税区参照自由贸易区理论进行设计,所以在本质上与国际自由贸易区一样,执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但同时,因与西方国家社会体制的差异,我国保税区的保守型政策导向以及本土化发展,又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区别参见表1。

表1反映出,我国保税区虽然从根本上已具备自由贸易区的一般特征和功能,但在总体上还未发展到一定高度,相对于国际自由贸易区而言还处于初始阶段。

(三)我国保税区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存在的差距及问题

我国保税区相对于国际上发达的自由贸易区,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我国保税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就整体而言,排除一定程度上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保税区在功能方面还远不及国际主要自由贸易区那般丰富和灵活。

2.我国保税区存在多部门管理的弊病。我国的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宏观管辖机构,海关、工商、税务、外管、商检、边检等多个部门均对保税区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从而导致多头并进、矛盾丛生。

3.我国保税区缺乏统一立法。 我国保税区在实际运作中,各部门自行制定政策,缺乏系统性、一致性。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实行属地原则,导致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不一,影响到国际投资及贸易的积极性。由于对保税区的立法监管存在不合理因素,海关权限受多方牵制,导致其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全面监控,给走私等违法行为以可乘之机。

国际经验指导下我国保税区政策与场所功能的改进

(一)政策导向层面

近年来,我国境外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大幅增加,使国内各地对保税区更加重视。各地政府从经济效益出发纷纷寻求或尝试设立保税区,以拉动地方经济。鉴于此,本文在政策导向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主管化。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境外自由贸易区相关经验,设立宏观政策主管部门,使职权集中,可避免因多部门监管导致的混乱和冲突。同时,确立国内统一的保税区相关法律,统一和细分各地保税区优惠政策,使对保税区物流的监管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

2.集团化。组建强大的集团化国有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统一物流程序。该举措也可增加国有物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集团化的国有大中型物流企业可担当保税区的开发商、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标准化物流设施和全方位个性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进而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实现多元化供应链管理。

3.信息化。随着国内国际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保税区加强物流信息交易也势在必行。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易,对于保税区物流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保税区物流监管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也离不开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和技术的提升。

4.多样化。国内保税区物流宜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要求具备准确、大量、高速、舒适等特征,以最快速、最优质、最有竞争力的方式,实现“点对点”运输,建设保税区陆海空交通网络,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5.环保化。物流运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通、意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内要求降低碳排放量的形势下,减少公路运输,发展海运和铁路运输势必成为大趋势;此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也应提上日程,保税区物流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6.灵敏化。国际物流的生命线在于便捷和高速,高效的保税区物流可保证对外贸易货物的快捷收付。借助灵活多样的物流方式,在发生突发状况时企业可积极应对,从而提高安全保险系数,降低损失。一方面,建立保税物流的长效应急机制,可以有效抵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保税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可对物流运输进行及时调度,提高灵敏度。

(二)场所功能层面

在实际运作中,我国的保税物流受区位、地理条件及政策法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要实现长足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进一步推动区港联动,实现区港一体化,积极发挥中转、配送等功能。这种转型可先以东南沿海一带的保税区为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

第二,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拓展保税区离岸金融等商业服务功能。我国虽然在宏观层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是在微观层面,还缺乏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具体操作措施。如能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的资金蓄水池,有利于获取资金,推动保税物流区域的规模化发展。

结论

借鉴境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对实现我国保税区物流的健康快速成长,达到乃至超越国际自由贸易区水平有现实意义。保税区的积极转型将会为国内外贸易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有利于提升我国保税区的国际竞争力,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习国际先进的保税物流管理理念、政策和措施,改善我国保税区物流,也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通,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综合运输,2003(10)

2.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段伟常.我国与欧盟的保税物流相关政策比较分析[J].中国储运,2008(11)

4.卢仁山,赵海峰.现代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贸,2006(3)

5.秦熠群.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和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6.涂江丽.中国海关泛珠三角各关区进出口企业通关指南暨企业名录[M].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5

7.熊晓亮.保税物流园区的产业簇群化发展[J].综合运输,2008(5)

8.杨新华.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保税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章建新.基于全球产业链的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经济问题,2006(5)

11.张万里.批判性分析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J].中国商界,2010(6)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带一路”即我国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在21世纪制定这一战略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要强大必须变得更加的开放,“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有利于把我国的开放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中国更好的融入世界,了解认知世界,从而对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带一路”战略是全球化的一种战略,有利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全球化的更好表现形式,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而且对相关参与国都是有意义的,其他相关国家应该与中国努力,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很好实现。“一代一路”战略是一个高度空间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概念,必须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国用“一代一路”战略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合作、和平、共赢和发展”的友好理念[1],中国从这个理念出发表明中国愿意与世界和平相处和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推动世界的和谐友好发展,是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论述

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一种贸易来往,对于每个国家都是比较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向世界学习的机会,通过向世界展示自己从而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到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贸易,有利于各国的发展,同时给自己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现代社会如果不学习,那么将会落后的,所以可以说国际贸易,值得每个国家去重视,同时应该很好的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会。国际贸易的很好发展导致贸易的成本不断下降,有利于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服务水平的改善[2]。国际贸易的水平会不断的提高,贸易的数量会有巨大的增长,伴随着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提高国际物流水平来保证贸易的很好进行,好的物流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例如中国的高铁不但给中国带来了利润,同时加强了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二、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相互之间协调问题

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是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问题[6],都是全球化发展的一部分。国际贸易应当是先于国际物流产生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国际贸易而言国际物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希望这一滞后性变的越来越小,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一滞后性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比国际物流的发展慢,即使这样国际物流也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即物流的发展速度与国际贸易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物流的供给不能很好的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只有在极少数的国家国际物流可以很好的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物流企业本身对国际贸易的了解不深入,导致国际物流企业的投入不能产生很大的价值,即国际物流企业不能很好的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在加之本省的资金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如今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很好的处理这一问题,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问题的会很好处理,将会有利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反过来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机制构建的具体措施

1.政府的角度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协同问题。首先,从理念的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战略,让企业了解全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从而让企业从观念上重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其次,国家应当从具体的实施过程让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看到未来的发展机会,国家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从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企业起到示范的作用。最后,在中国目前经济下行的状态下中国企业应当放款金融政策,给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在交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果有必要,可以让政府给企业来争取相关的有利于企业交易政策。

2.企业角度

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问题,必须是深度的合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国际物流企业与国际贸易企业各自应当分别从两个方面努力来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很好发展,第一,国际贸易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应当加强对全球化和其他国家的了解,其次,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企业应当加强自己的实力。如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必须很好的利用好这些因素,同时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当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尽量要节约企业的资源,从而有利于国际物流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从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带来很大的不便。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很好的重视这一点。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来解决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的问题,分别为政府的角度、企业角度和相关公众角度。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会更加的好,有利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展,使得离“一带一路”目标战略的实现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10

1 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1 有利于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

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行业中,这对于国际贸易活动成本的减少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运输难度明显下降。国际贸易活动是跨地区或者跨国家的经济活动,商品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交流,与同国家之间交流有着较大不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物流模式,这也使得现代物流行业技术难度较大。但是,在现代物流的发展大环境下,物流工具与设备得到更新,条形码技术的统一化,使得现代物流发展问题得到解决,国际贸易因此而变得快捷起来。美国的物流业发展比较成熟,其具有较为完善且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制度,货物从订单设定到发送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这足以说明现代物流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1.2 有利于国际贸易多元化发展

现代物流行业的运输模式具有多样性,运输模式的品质对于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直接影响。现代物流业主要是利用全球化联运以及分段式运输为主要模式。全球联运模式的出现,给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际化的多式运输,就是运用多种运输工具开展的混合运输,方便可靠。一般来讲,国际运输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货容量大,运输安全。不同的运输模式可以满足不足的国际贸易货物,有利于满足国际贸易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1.3 有利于国际贸易联系加强

国际贸易的升级发展,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物流行业也快速升级。现代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量,也加大了国际贸易信息量的传递,给相关国家贸易时效性的提高带来了动力。现代物流行业中所应用的高级讯息技术,使得国际贸易物流的操纵流程更加完整,促进了国际贸易中物流运行周期缩短,提高了物流速度,加大了国际贸易的便捷性,从根本上加大了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让国际贸易联系逐渐密切,发展潜力得到开发。

2 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2.1 加快我国物流行业与国际物流接轨

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要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跨越式进步,使之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就要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物流企业的供应链。加大物流行业的变革力度,做好流行行业的升级,对部分物流业务进行组织与重新定义,以此来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降低流行的运行成本。另外,物流企业要对物流服务的系统进行更新,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创新型物流系统的建立,从而提高物流行业的供应能力。丰富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对物流经营的范围进行扩大,结合国际贸易活动的多种需求,进行物流服务内容的改革。明确国家物流行业发展的标准,制定属于每一个物流企业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物流企业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更能让我国的物流体系与世界国际化的物流体系和谐统一。

2.2 加强物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要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应当加大物流市场发展需求,以科学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对物流业的土地应用问题,税收问题进行有效审核,将企业发展的问题如实地反映给上级。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物流企业的税收问题上给予优惠,从而降低相关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在物流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急需的机械设备进口,要适当地减免关税,通过政策支持,让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更加稳妥。

2.3 加大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育系统。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学校内部教育思想的落后,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物流行业缺少高端人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门应当鼓励学校针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设置更加细化的专业,并将计算机或者电子商务课程融入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让物流专业人才具有综合性与实用性。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企业的管理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发展实力与需求,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良好的国家请一些专业人士,在企业内进行一线培训,传递先进的物流思想与方法,让在职物流员工意识到丰富的物流管理模式。社会更要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建立满足物流探究需求的相关机构,吸引物流行业

的行家聚首,讨论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与问题。做好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现代物流服务于我国国际贸易活动的关键一步。

3 总结

综上所述,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让我国具有国际贸易能力的重要实践。现代物流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物流支持,才能促进商品交换行为的有效完成。关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滞后性,在政策与建设方法上进行调整,缩小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程度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我国融入到国际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宁.浅析现代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1).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11

所谓国际贸易,就是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它也将世界各国紧密的联系起来,互为依存。国际贸易要想实现,就必须有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吗,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

1.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物流的发展前提是有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必须有国际物流的支撑和保障。如果没有国际物流,国际间的商品就没办法互相流通,国际贸易也就进行不下去。而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

国际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候的出口属于偶然性,没有正规的国际贸易组织。二战后,WTO等成立,这些组织开始制定贸易原则,协调各国贸易。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国际贸易产生后,就必然带来商品、劳务在各国的输出,于是国际物流开始产生了。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双方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又促进了物流的发展。于是,国际物流从原始的劳务、商品的流动变成现在采购、包装、运输、流通的整个过程。国际的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1.2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国际物流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国际物流就会在要求、压力下发展壮大,努力的使自己能够满足国际贸易的要求,这样国际物流就发展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原有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系统物流就开始产生并进入到国际领域。在物流技术上也在不断发展,如: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50万吨的油船、30万吨左右的散装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同样,国际物流在现在这个信息系统社会中,开始构建国际物流系统,使得国际物流的水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国际物流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依托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

1.3 国际贸易的发展给国际物流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信息越来越快捷、便利。这个时候的国际贸易的种类也在逐渐的丰富,在不断的发展中,这个时候的国际贸易给国际物流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量要求。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材料等贸易品种逐渐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随着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效率要求。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来完成的,那么国际物流如何在运输工具、运输过程、卸货等环节进行衔接,国际贸易合约的快速完成。这就要求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第三,安全要求。国际物流所涉及的环节多、情况复杂,而每个国家在进出口方面的规定不同,国家文化也不同,国际物流要受到各国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的进行。因此,只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保证国际物流安全、有效的运行。

第四,经济要求。国际物流费用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一项重要开支,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企业要选择最佳的物流方案,控制物流费用。

国际物流企业要抓住现代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自身着手,将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在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国际物流的更新换代和发展。

2.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水平

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国际贸易水平。国际物流的高水平是国际贸易的基本保障。国际物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并得到发展壮大,随着两者之间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开始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就算国际贸易再怎么发展壮大,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进行下去的重要桥梁和工具,没有国际物流的支撑和保障,国际贸易也是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的。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国际物流能够最大程度的打破地域和国界的控制,在物流的每个环节进行改革,以期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国际贸易中物流的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全球跨国企业的生产、贸易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在物流方面的年均支出达到了19000亿人民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够最大程度的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国际物流朝着科学、合理、系统、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构建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的发展速度要跟上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贸易要求国际物流构建起现代化的科学的物流系统。现代化物流体系主要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时间短。现代国际物流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国际贸易合作,在配送时间上越来越快。

第二,功能齐全。国际贸易要求现代国际物流能将物流和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联系起来,环环相扣,达到物流与制造的相扣。

第三,管理网络化。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资源整合和优化,建立起全球的物流网络管理系统。

第四,标准统一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系统内分领域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标准。

第五,配送的精细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物流就是联系这些复杂关系的纽带,所以物流要实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同,要加强预测、规划和供应,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管理执行以及完成绩效评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是互为作用的关系,两者谁离了谁都无法单独存在。其中,国际贸易的正向发展能够很好的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促进国际物流将整个世界“缩小化”,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形成全球资源一体化。而在同时,国际物流的水平又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没有一定水平的国际物流的支持,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无法进行顺畅,无法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本文简要的论述了现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现代国际物流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出。各国要从不同的方面来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贸易论文篇12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高校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前言:高校是人才输送的基地,开设课程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与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缩小了人才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物流方向当前的状况以及如何推动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一番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国际贸易专业是十分必要的,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但是随着形势的迅速转变,市场经济的完善,传统的人才模式明显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的目标缺乏独特的优势

从各大高校毕业的学生来看,每个专业的学生区别性很小,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缺乏地域性的人才优势。

2.知识结构单一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来看,结构单一,这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3.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问题是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缺陷,缺少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整体来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推动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发展的有效对策

国际物流在今天的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开展此项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对策: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从当前各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明显带有过去的影响,课程也以过去相关的课程组合而来,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很多课程没有体现出当代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十分不利人才的培养。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国际贸易物流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可以从招收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开始,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加以针对性的教育,相信可以更好地满足发展的需求;其次,可以邀请国际贸易物流的成功人士进行实践理论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注重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结合当前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完善。

2.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体系的设置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相关的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照一定的比例及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要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互相匹配,从发展的需求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物流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一整只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为基础,同时具备一些相关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组织协调、人际交往 能力等等;另外,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相关的经济学内容,贸易基本理论也掌握全面,同时可以运用这些理论对实际的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掌握 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对物流相关术语掌握全面,阅读相关的知识信函,掌握电子商务与国际结算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悉掌握物流对外发展的基本流程。同时,必须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可以适应物流对外业务,因此,当代国际贸易专业设置了相关的必修课,可以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程5类。具体而言:

2.1通识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把握正确的方向,这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综合素质过硬才能社会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

2.2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针对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为主,同时包括国际贸易的实务,结算技术与服务标准、理念等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让学生充分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后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技能,为后期担任相关的负责人奠定基础,国际物流与国际商务两个课程互相扶助,互相指导,前者旨在培养熟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流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国际物流师、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后者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精通国际贸易业务拓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外销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师等。实践课程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快实现学习、实习与就业的对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