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管理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7:08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

摘要:医院单位的药品信息和数据纷乱复杂,整理统计费力费时。要做好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就必须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企业单位的信息,这就要求及时统计数据并方便查看,以及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维护。本软件是利用VisualFoxPro6.0设计开发的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对医院药品信息的分类管理和数据分析,从而使信息整理快速、准确、简单,以便于相关部门给予统筹安排,从而提高改进传统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以及程序代码都是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VisualFoxPro6.0;医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

管理系统是一个医药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各类生产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数据处理手段。使用计算机对药品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医院药品流动及库存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1引言

1.1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2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1]。

1.3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持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2]。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系统。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的结合才能使系统在管理中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手段,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从各种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决策工作中去。现代管理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数据和信息,而且要采用数学方法对决策问题进行求解,为此,还必须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如果只有方法而没有相应的手段,仅仅依靠人工是难以实现的,因而,现代管理方法必须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二者的结合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系统是一个医药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

各类生产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药品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数据处理手段。对医院药品的各类信息及数据进行处理,做到数据管理及分析,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一个适用的管理工具[3]。

2医院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2.1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按照MorrisF.Collen所给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atientcareinformation)和行政管理信息(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的收集(collect)、存储(store)、处理(process)、提取(retrieve)和数据交换(communicate)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Authorized)的功能需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像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

2.2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有许多举世公认的成功的系统在医院有效地运转着。像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麻省总医院的COSTAR系统、退伍军人管理局的DHCP系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算起,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单机单任务的阶段,多机多任务的阶段以及计算机网络一体化的阶段,应该承认,这期间我们有了很大进步。HIS的应用已经涉及许多方面,有些系统的功能(例如财务账目管理、药品库存管理、住院病人管理等)也日趋完善。但是,正如在1994年5月于武汉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卫生部陈敏章部长所指出的:“我国还没有在一家部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真正实现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对信息的需求永远是HIS发展的原动力。刺激我国医院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因素已经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广泛与强烈[4]。

3系统简介

3.1系统树状图见图1。(略)

3.2系统内容简介本系统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具体作用有以下5点内容:(1)用统一标准处理和提供信息,排除使用前后矛盾的不完整的数据;(2)完整、及时提供在管理及决策中需要的数据;(3)利用指定的数据关系分析数据,客观预测未来;(4)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缩短分析和解释的时间;(5)用最低的费用、最短的时间提供尽可能精确、可靠的信息,以便使决策者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系统共分两大部分(子系统),即:门诊管理子系统,库房管理子系统。图1系统树状结构图(略)

3.2.1门诊管理子系统门诊管理子系统包括两个模块:医生信息管理、医生工作管理。此子系统主要是监控药品在门诊的流程,做到每一盒药品在进入患者手中时,有明确的路径可查:(1)医生信息管理是对医生工作档案的统计及管理,所含统计要素:医生编号、姓名、科室、职务、职称。此模块可使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快捷,使医院领导针对全院医师的情况做出更加周详的部署[5]。(2)医生工作管理主要是针对医生对药品的操纵情况,即:在每位医生的名字和工作档案下对其每天工作日所开药方做详细记录,可极大地防止商业贿赂。

3.2.2库房管理子系统库房管理子系统包含两个模块:普药库存管理、处方药库存管理。此子系统是对在库房里的药品进行统计、查询的管理。普药库存管理的第一功能是库存信息查询。其所查询的要素包括:编号、药品名、剂型、主治、单价、有效期、剩余量、是否过期。其主要功能是后两个统计要素,即:剩余量和是否过期。可以让库管人员正确把握库中现存的普药应该进货的时间和及时清理的时间。普药的库存信息查询模块下还有两个模块,即流入、流出:(1)流入是在可以了解到某种药品基本信息的前提下记录此种药品每次的进货情况。其记录的要素包括:①编号、药品名、主治、剂型、单价、有效期。②进货日期、药品编号、厂家、负责人、数量[6]。(2)流出同样是在可以了解到某种药品基本信息的前提下记录所有医生对此种药品的每次开方情况。其记录的要素包括:①编号、药品名、主治、剂型、单价、有效期。②开药日期、医生编号、普药编号、普药用量。处方药库存管理的功能和系统结构与普药库存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4界面及功能简介

4.1使用界面简介运行程序首先进入的就是登录界面(见图2),知道密码才可进入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查询统计等。输入密码即可进入操作系统主界面(见图3)。此界面是个过渡界面,单击上方相应标识即可进入相应子系统(见图4、图5)。图2系统进入界面(略)图3系统主界面图4门诊管理界面图5处方药库存管理子系统界面(略)进入此界面显示为请输入编号——查看库存现状——返回;输入编号点击确定即可显示药品信息和统计结果,即:剩余量、是否过期。单击下方两按钮:查看处方药进货记录查看、处方药流出记录,即可进入相应界面(见图6)。单击相应按钮即可打印出各部门报表(见图7)[7]。图6处方药信息及进货记录界面(略)图7打印各部门报表界面(略)

4.2功能简介

4.2.1查询以门诊管理为例,点击搜索按钮,弹出搜索框(见图8),该查询特点可按单一元素查询也可按多元素查询,即在左面字段选出所查询项,多个选项同时查寻要选上两者关系(系统涉及“与”,“或”关系),然后选择操作符其中包括等于、不等于、小于、大于、包含等,然后点击搜索即可找出所查询结果[8]。

4.2.2添加记录对于单一表单的,点击添加按钮即可在表单中添加,添加内容后点保存即可,对于如图9所示多项表单`要选择添加对象(父表、子表、或是两者都添加)。

4.2.3支持打印点击打印按钮弹出(见图10),选出输出类型(打印表中列表、文本文件、导出表、HTML文件等)、选择打印机类型(Windows默认打印机、VFP默认打印机等)、选择记录(包括全部、当前、其他选项)。下面选择来源,数据位置即可点击确定按钮即可打印,要求外致设备打印机一台(注:各个系统界面类似不一一展示)。

5结论

5.1系统评价

5.1.1开发系统所用计算机资源条件CPU:2.0GHz,内存:256M,硬盘空间:20G,操作系统:WindowXP。使用的开发工具:VisualFoxPro6.0。图8搜索框界面图9多项表单要选择添加对象界面图10打印界面(略)

5.1.2本软件遵循软件工程规定的设计方法和步骤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分析技术,对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它不仅涉及的数据量巨大,而且还具有比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其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安全性。此系统可取代手写式的记录,便于对记录信息的查找、统计工作,从而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支持打印则利于对计划传达和审查工作的进行。系统所占资源少、操作简单、便于企业的应用[9]。

5.2本软件特色本软件是笔者经过翻阅大量资料和实践考察,根据医院具体需要并针对药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而设计的。它最大的特色是对药品监控严密,从药品进入医院到彻底离开医院的每个环节都记录详细,并且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医院对药品的管理周详紧密,防止了医院工作者的营私舞弊和商业贿赂。可让医院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患者谋取更多利益,为国家节省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2黄重阳.信息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45.

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5-26.

4唐久耕.实现企业管理电脑化教程,第4版.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33,98.

5宋广森,董安怀.VisualFoxPro6.0中文版入门图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34.

6木林森,高峰霞,路洋.中文VisualFoxPro6.0使用与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7.

7曹国钧.最新VisualFoxPro6.0中文版实用编程手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43.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2

蒙医药学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和中医药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理论和实践体系和中医药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药的取材上,多数来自于植物、动物,在指导理论、制作技术及配方上又有各自的特点。现今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成为蒙医药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讲,知识是抓住机遇、拓展事业的最重要的资本;对企业而言,知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的保障。网络信息的高度发展,呈现出信息海量、复杂多样性的局面。蒙医药学信息也迅速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入,出现了多种蒙医药文献数据库,也有许多蒙医药的单方、验方公布于互联网上。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广泛的重视。

1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知识管理的理念

蒙医药学知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蒙医药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累积,成为蒙医药学组织中智慧的循环。这种循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蒙医药知识管理系统来完成,进而使蒙医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得以不断地转化、综合、升华,使蒙医药学不断壮大和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已发表、出版的蒙医药文献信息的管理,即通过记录、整理、数据库建设,形成一支蒙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信息的检索、分享、开发利用等,形成蒙医药学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升华。例如:我校近年建成的《蒙药文献全文数据库》,完成了我区蒙药文献的储存和管理,同时为全校师生、全社会提供蒙药文献信息服务。

3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中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

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主要指对依附于人头脑中的蒙医药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迈氏定义是这样描述的,“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个人经验的提升、转化,单方、验方的开发在蒙药领域已经有许多的成功案例,然而,还有许多蒙药的单方、验方,只存在于特定场景中,没有被开发出来。“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蒙医药隐性知识管理即对蒙医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和应用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也包括蒙药知识的专业论证、鉴别。隐性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也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隐蔽在一定空间,未被公知公用知识。许多蒙药单方、验方是按照蒙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组方的,经过实践检验,取得疗效的,然而,个体单独实践难免狭隘片面,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论证,阐明其优劣成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显性知识体系。也有些蒙药知识由于语种限制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形成相对的隐性知识。这些蒙医药知识需要交流、验证、分析、整理、综合,形成新的思想、新见解,上升为显性知识。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蒙医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同样离不开群体合作的元素。

4 蒙医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关系

如果说显性知识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知识,那么公开发表的文献信息都属于显性知识,却都来源于隐性知识,是由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经验提炼、升华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其大脑中属于隐性知识,通过著书立说,出版了影响世界科学理论的巨著《相对论》,就形成为显性知识。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通过阅读《相对论》,受到启发,经过实践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这样不断循环,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资本,被用于改造世界,建设世界。蒙医药知识存在于大脑中的属于隐性知识,单方、验方没有公开发表,没有经过科学程序论证也不能算作显性知识,只能算作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一个阶段性知识。有些蒙药的单方验方虽然经过一定范围的一定人群的实践检验,但是,对其合理性缺乏科学的论证,在治疗应用中只有特定的医生,特定的环境,才能有效,也不能完全属于显性知识。没有公开的成方的单方验方,需要通过本专业的理论、科学技术的论证,把经验提升到学术研究的状态,才能算作把经验变成知识,把隐性知识升华为显性知识。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3

1 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艺术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哲学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治疗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 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例如:《史记·扁鹊仓公传》记载:“扁鹊能视垣见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正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列子·仲尼篇》曰:“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我能视听不用耳目,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可觉,心腹六脏之可知,其自知而已矣。”

古人有特殊功能的文献举不胜举,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我国古代大部分文化,这类绝代资料没有了,掌握这些学问的人又屡遭迫害,到秦汉以后这些学问逐渐变为极少数人所掌握,并为宗教神秘色彩掩盖着。到了近代此类人才更是极少见到,即使有极个别者,也是带着迷信色彩出现,造成鱼目混珠,致使真有特异功能者也受到牵连打击。而相当一部分是真正的巫医、行骗者也给诬陷攻击中医者有机可乘。

3 中医药发展之艰难

长期以来,不仅是知识界而且是中医界本身相当大部分的同志对中医药学这些基本理论怎么总结形成,衍化发展是不甚清楚的。现在不少黄皮肤的炎子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视为糟粕,总以为中医理论是古人虚构的,臆造的,不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运用这些理论能治病保健,祛病延年呢?他们又无精确的理论对答。而中医界的部分同志则轻中医、重西医、中改西,甚者不能精通中医药理论而听信慌言诬陷中医。

由于古代医著《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特别是《素问》七篇更是“辞理秘密”,十分难懂,致使不少学习《内经》的同志,特别是初学者在读到难懂之时,学不下去了,往往中道辄止,放弃了学习。更有少数同志自己学不懂,反而大肆宣扬“运气学说是伪科学,迷信”,甚至攻击中医,更是个别挂着“中国科学家”头衔,没深入研究中医药就大肆放风凉话,说中医是滞后的封建医,应当消灭废止。近代有名的余云岫现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医的悲剧。更使现代科学界不可思议的是,中医药科学发展到今天,连外国专家都赞同的中医药,竟有个中国教授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文,攻击中医药是装腔作势,是巫医。公元前就有医和“非鬼非食”的论述。后有扁鹊的“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再到黄帝内经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等论述,[3]可以说中医与巫医一直斗争了几千年。张功耀是现代科学家,竟然于史实而不顾,一再诬陷中医,是没有研究过中医的诽谤还是研究不懂中医的真装腔作势?或是别有用心呢?被外国人称之为“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却要被本国、本民族的黄皮肤人自己否定,甚至废止,真是莫大的耻辱,不可思议。然而中医药的自身发展和中医药政策的弊病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上许多名医都是民间出来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震亨、李时珍等。而当今民间的名医也不在少数。如:广东省电白县有个谢卓邦医生,他治肝病独树一帜,在全国医药刊物上发表过治肝论文25篇,并参加过全国多次肝病学术研讨会,花钱少,治病彻底,可这样的名医现今还是个黑医,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处处受难,非法行医,名符其实的名医而名不符实,这能说明中医不发展吗?还有广东省揭阳市的郑国枢医生,杭州市的邱志济医生等举不胜举。他们全身是宝,却有部分医生不能名正言顺的献给国家,献给中医,献给百姓。这是中医的损失,国家的损失,而像张功耀教授这样名正言顺的“专家“却在真装腔作势,真损害国宝。

近几十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办了许多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却在临床上少有突破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也少有拿出临床上有突破性疗效获重大科技成果奖的中医论文,即使有论文也是在实验室老鼠身上作文章,人是有思维的,怎么能与老鼠相提并论呢?中医是最科学的人类医学,并不是动物医学。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源于临床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其次中医管理两极分化,部分中医执业者处在国家大医院里业绩平平,纸上谈兵,甚者中改西,中医西化。而民间中医用兵如神,却在非法行医。再者中医历史以来都是医管药,而当今中医药分家,中医药技术水平很平常的药管人员可随便指挥医生,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中医药能发展吗?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医药发展之艰难啊!

4 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是认识中医的根本

包括全世界很有名望的许多科学家都指出“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从清朝末年至建国初二百年才有些落后,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实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彻底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药“正名”。“中医药是成熟的科学。”[4]是人类的生命科学,中医包括经验医学,这种经验是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累和验证而来的。医圣张仲景经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才写出了《伤寒论》,一证一方,方随证变,方证对应。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中医的经验医学不是伪科学,是实践检验过的人类生命医学。

外国科学家都能认识中医并深入研究中医。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曼·波克特教授既是西医学家,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专题演讲,题目是《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4]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经过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说:“中国人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群,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4]多么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啊,张功耀教授连个外国教授研究中医和西医的功底都不如,还真装腔作势写文章出丑呢!

波克特教授还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4]外国专家不仔细认真的研究中医能对中国的中医事业有这样透彻的论证和看法吗?现今的中医政刺不是略带有这样的现象吗?中国的医生和个别专家教授不就是这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吗?竟还有张功耀这样的专家教授不研究中医,给中国人丢脸。连外国都当宝贝的中医,中国的教授却要告别中医中药,真是不可理喻,别有用心。

波克特教授也是第一位严历批评中国人背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外国人,他说:“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种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一定的方法学和技术,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常规标准。中国的科学特别是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常规标准,来达到定性标准的单义性。中国科学家反对使用阴阳五行作常规标准,正好像西方科学家禁止使用米制来表达定量陈述的单义性一样荒谬。”他还说:“就医学而言,由于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在中国人心灵上造成的模糊和麻痹,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克服,连一些中国的医学家和政治家都没有认识到上述事实……都是按照这种外来的教条主义和不合理的前提,发表议论和行事。都认为西医是科学的,相反……没有对中医基本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研究。”[5]这是对中国某些医学家和所谓的科学家极其准确的批评。实质是不研究中医,崇洋迷外的模糊和麻痹思想作怪,用西医学改造中医,或干脆攻击和诬蔑中医,这就是张功耀教授的荒谬面。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科学和医学研究都需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思维方式。”[6]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著名科学家李致重教师的《中医形上之思》文中分析了中医的发展和揭示了中外科学家对中医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论述。把中医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国学”之中,“我是谁”——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中的瑰宝,“我从何处来”——我从中国“国学”中来。你是谁,你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你不是国学,保护和发扬国学中的瑰宝是不是你这个中国人的责任和荣誉。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全面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大脑思维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和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在内的系统方法,及以模糊数学,模糊识别等最新科学研究方法同轨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创始者;中国的中医学是世界上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最早,最成功的唯一学科。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实在太浅薄了。这是一个世纪以来,造成中医方法论断裂的征结所在。所以,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中医界,虚心、认真、严肃深入地重新认识阴阳五行势在必行。否则,将因为我们的无知和愚昧,彻底地毁掉中医。这一危机其实已经临头了。只要我们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事求是地审视现实,相信不会将“危机临头”视为危言耸听的。[7]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曹东义老师为了揭露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的导恶行径,用外国科学家教授波克特对中医的研究与论述及对中国医学家的批评实例,来指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感是其反中医情绪的根源。正确认识中医药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在本世纪受尽摧残,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虽然攻击中医,误论中医药的人还会有,因为受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大部分中国人心灵上造成模糊和麻痹,崇洋迷外,不研究中医科学,不懂中医理论,妄加指责。实际只要有爱护和保护国家之心,虚心、认真、严肃、深入地研究中医药理论,您的观点一定会转变的,一定会有波克特教授的感受。但反中医的魔咒紧紧地戴在不少人的头上,扎根在许多人心里,总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立论根据继续攻击中医,废止中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路途的艰难,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负担起保护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深入研究中医古典文籍,吸取精华,充实到临床实践中去,使中医成为人类生命医学的典范。文化自卑感存在于某些人,但永远不存在于自信于中华国学、深入研究国学的中国人。

5 中医的未来战略

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在中医界掀起了一股“重视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潮。刘老师赞同“没有一流的人文水平,就没有一流的学术水平”。“科学从哪里来?从人文中来,所以每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人文精神、人文底蕴都是深厚的。为什么科学家的造诣到达一定深度以后,写出来的东西不但可以启迪本学科本领域,而且可以广泛惠及其他学科,这就是人文的因素。”[8]

中国的科学家们,尤其是中医药的科学家们要掌握一流的人文水平,展示一流的本学科学术水平,把国学中的瑰丽珍宝尽快请回到中医药学术中和临床实践中来,深刻地找出中医药衰落的根本原因,改变对国学的冷漠与背叛,从历史的才识中负起炎黄子孙的责任。

笔者作为基层临床医生,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努力,但振兴中医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中医药的民展战略出发,尽快采取一切有利措施,以实际行动改革求实,首先从中医药管理入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①中医药不能分家,而且要有中医药独立行政机构,由优秀的中医药人员管理。制定《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师法》、《中药药品管理法》、《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医人才培养培训法》等法律法规。

②国有的中医院和中医附属医院应当尽快由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掌握,坚持以中医药为导向,以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导向管理门诊、住院及临床实践运用的研究。可以成立西医门诊,协助中医做一些现代化检验与会诊,并在临床治疗中协助中医解决一些局部问题和紧急问题,但绝对不是中医西化或完全依靠西医。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写病案,一例病拟一堂课,随证加减直至痊愈,最后要讨论分析,有理有据,真正体现中医药在临床中的魅力,以实践充实中医药理论而再指导实践。

③中医院校要在全面系统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各科和四部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再学一点自然科学和西医知识。培养出能在临床中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用西医学知识作辅助中医临床解决局部疾病,以中医药调节整体平衡、治本而提高远期疗效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办好中医院校的附属医院,成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和总结经验的场所。

④中医研究工作不可纸上谈兵,要以实践为导向,用科学手段研究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科学手段不是以动物或尸体作研究手段,而是要在大的中医院或中医附属医院的临床中开展中医药的实践研究。“经验的总结、传授和学习、继承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值得我们仔细的研究和探索,也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源自临床经验。”[9]理论源自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科研人员应该是名医大师或者是名医大师指导和科技人员合作的临床实践研究,以最优秀的疗效回应定科研结论,再充实科研理论。这种最优秀的疗效回应就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可以充实中医药理论,使中医药理论得到完善和提升,再推广指导以后的临床实践,这就是中医药研究的目的。

⑤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上是平等的,理论上是不同的,“想要把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用现代科学的局部病理生理机制去解释,希望中医辨证像西医辨病一样,通过辨认异常的理化指标来实现,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想要合二为一的新概念、新理论,怎么能不事与愿违呢?”[10]绝不能用管理西医的方法来指导中医、管理中医,也绝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中医药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独立的卫生行政机构,不受任何学术思想干扰的国学机构、自然生命医学科研机构。

国家要对民间中医进行全面的统计考核,彻底解固非法行医的枷锁,根据个体差异分别进行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式考核,中医就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西医就是西医,中医特色特效疗法的检验及考核,鼓励民间中医努力奋发,不断创新。对有特殊贡献的民间中医要特殊关爱,给他们评定职称,优秀者奖励,学术贡献较大者评定科技成果,中医人员要纳入中医药人员的管理中来,使民间名医摆脱历史困境,回到21世纪的管理层来,才能与巫医区别,对真正的巫医,一定要通报,打击取缔。

中医药已被世界许多国家重视、研究,尤其中药可能达到被垄断程度。因此,中医药管理势在必行,中药绝不能被外国人垄断,如果有一天中药被外国人掠夺,中国的中医还怎么发展呢?向外国进口中国产的中药的现象,我们绝对不能出现。因此,中医药独立行政机构急待解决和成立,中医药管理势在必行,中医药的对外政策的法规急待制定,中医药不能藏在宝库中当文物保护,但也要有产权和知识产权等相应的保护政策。

6 中医药管理和科技部门改革是中医药发展的保证

中医药发展就要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地、系统地继承和发展途径,根据其特色从中医理论、中医学辨证法和中医临床实践这三个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临床疗效。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医药管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科研、中医药临床医疗这四项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中医药管理又是其他三项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管理应从中央(中央级中医独立行政机构)到基层实现现代系统化管理,建立中医药管理系统工程,将政策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上下通气,及时传达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及时发现中医名医,专家人才、成果转化。有临床科技成果还埋没有民间或基层,基层临床科技不知怎么申报申请,科技后,地方及中央级科技杂志上有名了,甚至各类学术会议上都有名了,但只是有名而已,尤其是临床科技论文,治疗疑难重症、危症、绝症的论文,得不到科技推广,得不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科技部门的重视也是一纸空文,知识无产权,更谈不到转化,永远在恶性循环之中,临床中医师的信心低了,中医药整体水平永远提不高。在实验室搞的实验论文倒是得到科技部门的重视了,也有了科技成果奖了,但永远也转化不到临床实践中去,也是空文一纸,空有其名,这些弊病都是阻碍中医药发展的。

科技于科技杂志上,科技杂志要对其发现评定,对极其优秀者要向中医科技部门及时推荐,尤其是临床绝症、难症、重症、危症、奇病、怪病的论文,要大力向科技部门推荐,作者要申报,但又找不着门路。科技部门要在各地方及中央级科技杂志上刊登各级科技部门的地址及联系方法,使之上下通气。科技部门要及时发现重大科技成果,重新评审,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及时推广到临床实践中再实践,反复实践后再定成果转化,全面推广,这就是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医药的发展要重视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基层医院、农村卫生院、民间名医等高水平临床实践经验,不要看不起基层,看不起民间,从古至今许多名医都出自民间。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中医药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理论不断出新,出高科技。而中医药的独立管理,中医药科技部门的独立管理和有效改革是中医药发展的决定性保证。

7 团结一致促改革,齐心协力求发展

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临床中医师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可挣着国家工资得过且过混饭吃,要把中医药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时刻为国着想为中医药事业着想,中医药在我心中,我为中医药发展努力奉献,肩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你就会首先充实自身力量,加强自身发展。每天想着今天的工作,有无收获和贡献,任务完成的如何?还需要怎么努力和改进,人人都这样想,人人都这样做,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凝聚力,团结一致促改革,齐心协力求发展,中医药才能自身壮大,自身发展。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医药爱好者、工作者、科技人员、中医药师都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分子,一鼓力量,我们的事业就能飞速发展。

2006年6月在中国厦门召开的首届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上,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共谋发展大略。半个世纪以来,中医的数量大大减少,学术水平大大下降,名老中医有的走了,有的年老体弱,中青年中医水平很低,疗效很差。许多中青年中医身居国家大医院,由于长期以来,中医政策不力,严重受压,无行政地位,也无学术地位,致使中青年中医改行成西医,改不了的也无自信心努力学习。中医药学术水平停滞甚至倒退。除了卫生部门对中医不重视和政策路线倾斜西医外,中医自身的发展肯定缺乏自信和悲观情绪,文化自卑感也不可否认。中医药要发展除政策扶持外,实行独立管理,独立科研。中医药工作者和医生要勤奋学习,默默奉献,在平坦的大道上攀不上科学的高峰。

①首先要刻苦攻读经典,要有奋发进取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学术上和临床上要有新的突破,多治几个疑难绝症,反复验证,总结提高,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硬道理,总结出有学术水平的病案论文来,真正体现中医药的无穷魅力。

②关于中医的数量问题,要多培养后代,每一个中医培养两个孩子,从小教育他们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再经过中医学院的正式学习。有条件者要带培中医药爱好者为徒,加强对中医院校刚毕业的青年中医临床带培,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有一个中医就要让他成才,绝不能让他失去信心而改行成为西医。

③像前面提到过的中医院校加紧课程改革,培养出来的是纯中医而又懂一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医后代,绝不是西医或中西结合者。

④中医药发展严禁纸上谈兵,闭门造车,从临床实践中多出名医,多发现名医,多出名医大师,多出临床实践的高科技知识产权和产权转化,多出实实在在成就造福一方的中医大师,未来的中医药定能登上世界生命科学的顶峰。

参考文献

[1] 李致重.从国学看中医[N].中医药通报,2006,1,2.

[2] 刘 云,薛 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体会和概念思考[C].中国特色医疗名医优秀论文集,2006,1.

[3] 曹东义.不能放任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泛滥[N].中医药通报,2006,4,34.

[4] 曹东义.反中医情绪根于文化自卑[N].中医药通报,2006,5:34~36.

[5] M.波克特(德).转引自中医通讯,1983,3.

[6]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1988.

[7] 李政重.中医形上之思[N].中医药通报,2006,5,5.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4

关键词:哈尼族;传统医药;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30-0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才能长足发展这种能力的不断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医药文化理论,哈尼族也不例外。哈尼族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哈尼族没有医药,但在调查挖掘整理过程中,发现不但其有自己的医药,而且还独创一家,自为一体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哈尼族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医病的理论、诊病方法、治病原则和用药识药的规律。这些认识和理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对医药的认识虽然有些粗浅,但简单,易学、易传。

1 哈尼族医学思想

哈尼族传统医药思想深受其传统哲学的影响。哈尼族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天中有天神居住在上层世界被称为奔梭哈海(相当于现代天堂),天地之间有神、鬼、自然和人,人和万物居住在中层世界被称为涅峻磋海(相当于现代地球表面)[1],鬼神居住在下层世界被称为罗梭梭海(相当于现代地域)。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体世界。人之所以产生疾病是由于人与天、地之间未能自然和谐相处或者三层次间的整体世界被破坏,而导致风、寒、热、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各管道,或因先天、后天不足。同时,哈尼族受其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相信“万物皆有灵”。因此,哈尼族医学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及其矿物等均具有药物的功用。这正是朴素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医学思想[2]。

2 哈尼族人体结构的二统学说

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由起支撑作用的骨骼系统和输送各种营养物质的管网系统构成,两系统间以骨骼为中心,盘根错节的相互穿插相互盘绕,构成了人的整体叫做人体结构的二系统学说。其中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又分为大骨头和小骨头,贯穿于人的全身,人的个子大、小、高、低就是由骨头的长短决定。胖瘦由管状网络系统决定。管网系统分为大、中、小、微管等4种,4种管网大小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管网间互相盘结环绕形成大小不同的软柔的网状团块(相当于现代的肌肉)。各种大小管道之间处处相通,人所吃进去的食物经口里咀嚼细后进入大管再分配到中管、小、微管最后又由微管、小管、中管汇聚、流入到大管或中管排出体外。哈尼族医生认为:在组成上如同小溪―河流―汇入大海。由微管组成小管,小管组成中管,中管组成大管,管与管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吸收区(相当于现代半透膜)的形式相通;人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由大管进入,主要是口中摄入的的各种食物,在被摄入的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的推动下在大管中不断向前流动,逐渐分散到下一级别的管道中,从大管进入中管、小管,逐级分散到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在微管中混合交流,吸收利用,多余的废物又不断地汇聚从微管流向中管、大管最后排出体外。

物质交换与循环简图:口―大管―中管―小管―微管―物质交换―微管―小管―中管―大管―排出体外。

因此,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健康必须保障这些管状系统的畅通与活力。只要管道受阻、断裂、损伤、病变、坏死、老化就会生病,根据病的轻重程度也就是视为不同的病种和病症。而且不同的部位生病也就称之为不同的疾病。如头痛证明头部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肚腹疼证明该部位出现病变或外伤。

在人体的所有管道中,都充满了不同的液体或气体。只要被弄破都会流出不同的液体,小破小出,大破大出,这也是说明人体由管道系统构成的佐证。认为液体都是人从口中食入的物质,气体是人从鼻中吸入的空气。在人体的所有管壁上套着一层薄薄的肉眼都难以看见的半透膜,起到保护管道、传递神经信息和过滤的作用,其受损就会出现疼痛或病变等。

3 对发病的原因认识

3.1 饮食因素与发病 民以食为天,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生成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正常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饮食失宜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饥饱失调: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损伤机体的改变、导致各种排送管道的受损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导致气血不足、营养缺乏,热能不足,抗病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2)饮食过量(暴饮暴食):超过人体各种管道、脏器、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影响肠胃功能的消化与吸收,导致疾病的发生;(3)饮食不洁:食用不洁生冷瓜果,误食禁忌食物,易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3.2 天气变化与发病 (1)气候变化致病: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哈尼族医生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关系很密切,气候的变化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哈尼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令,气候变化之时,人易患疾病,如插秧季节多见鸭赖,桃花开时易患桃花病症等;(2)风、寒、湿、火致病:风或火在管网系统中、积留或赌塞,流通不畅,导致机体的发病,如膝盖好冷痛为寒气所病;一切热症均为火而起。长久居于潮湿处所而为湿气所因,骨节肿痛等;(3)过度劳动致病:如虚劳性疾病,人体久耗气血,虚损而病,如肺痨,劳损等;(4)外伤:跌打损伤,外伤、蛇伤、虫伤、兽伤等;(5)情志致病:常见的怒气伤肝,而引起的郁气病;(6)气滞血瘀致病:气、血是人生存的生命物质基础,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环,气非血不和,气非血不运,内行脏器,外走毛窍,供给各种器官的动力,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必需依靠气、血来完成。气血壅阻,过度劳累、情志变化或导致气血壅阻,从而发病。

此外,个人的体质因素不能忽视,常见胖人多喘病,瘦人多痨病,体内调和平衡、和谐,气血调和,是为正常人。

3.3 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的发育 哈尼族医生认为生命起源于父母,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中包含了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强调了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物质性与意识性的关系,这在民族医药学理论的认识中是难能可贵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由多种组织(骨、筋络、管道)组成,在男女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特殊物质,骨骼、体内管道、机体组织(也就是男女之间的区别)等。认为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后天失养均可致疾病的发生。

4 哈尼族医药的理论核心

基于哈尼族人民对人体结构与发病原因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其医药理论的核心:土杰毛若,毛若土杰(相当于现代中医中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一样具有风生火、火生热,热生风;风生凉,凉生寒,寒生风;风归风。见图1。

此图的含义是人身与自然是和谐相通的,在自然界中,风给自然界带来了万物的生机与灵气。风进入人体后变成气,有气才能生火,有火才能给人带来冷热。因此,风进入人体后,才能给人带来了温暧与生命,使人体内物质燃烧,形成人体各方面的生命活动。人出生后形成生命就是因为吸到了风,才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否生病就是人体各管道内的风、火、水、气与自然界的相通或平衡,否则产生疼痛亦为病。

5 疾病的诊断方法

哈尼族人民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疾病的侵犯,遭受痛苦,为了解除疾病的痛苦,就寻求、摸索、总结出诊断疾病的方法,这种认识疾病和解决疾苦的方法,逐步地积累、总结、提高找出一定的规律,在民间传承下来。哈尼族医生诊断疾病也注意人体内外、体质的变化,根据年龄、神色及脉象来正确的、综合的判断疾病,主要用3种方法。一看(看诊):就是哈尼族医生借助眼睛观察患者的1种方法,也是哈尼族医生最常用的诊疗方法。(1)患者的精神(看患者的神气、常态的反常变化、神智);(2)患者的面色、行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二问:是哈尼族医生和患者或患者家属以问答式的谈话,从正面或侧面了解有关疾病情况的一种方法,如问患者的生活环境、家属史、疾病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患者的自觉症状。三摸:就是哈尼族医生用手在患者的身上或痛处触摸疼痛位置,摸手中的脉相(脉搏或脚上的脉搏),通过脉相的跳动轻重、快慢,决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到患者内在变化和体表反映,脉相的盛衰等诊断出病因或那几根管网出了问题,是堵塞、损伤还是断列等,再结合患者家属的询问为辅助参考诊断疾病。

6 哈尼族医生的用药原则

6.1 哈尼族医生治疗方法 哈尼族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归纳起来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根据疾病的情况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或内、外治疗方法同时应用。内治法(内服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主要是以药物内服的方法治疗疾病;外治法:是指除内服药物之外,根据发病的时间、地点、部位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哈尼族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哈尼族特色的治疗方法,总结归纳起来有薰蒸疗法;洗药疗法;包药疗法;拔罐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6.1.1 薰蒸疗法 是指哈尼族医生根据病情配取药物(多用鲜药材),将药材切碎,放入锅内或者桶内加水使之产生药物蒸气,让患者坐浴盆或捅之上,使药之蒸气薰蒸患者身躯(发病部位),从而达到发汗、通血脉、祛风除湿、止痛的目的。由于主要适用于因体内风、水失调而导致的疾病,风寒感冒、皮疹、排酒毒等。

6.1.2 洗药疗法 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选配一些药物煎煮取水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浸泡患处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感冒、皮肤病、中风偏瘫及后遗症等患者。

6.1.3 包药疗法 是指根据病情(多用鲜药),将药物冲细、粉碎或者调成膏状,加酒或水炒热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将药包敷于患处,主要适宜于风湿病、外伤、骨折、疔疮肿痛等患者。

6.1.4 非药物疗法 包括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在哈尼族医药的治疗方法中针罐疗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哈尼族民间医生是只有针罐不用药物,且功效卓著。推拿按摩疗法是指根据病情,用适度的推拿按摩方法对患者进行在治疗,是哈尼族医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中风偏瘫、感冒全身酸痛等。

6.1.5内外合治 将药物(鲜品)捣碎绞汁后口服,外用药主要以中草药组合成方剂,煎煮后用药液薰洗伤部或将中草药捣碎调和后直接敷于患处。

6.1.6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很早,哈尼族民间医生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至今广泛在哈尼族民间流传,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快,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治好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刮痧的机理是通过拔刮皮肤使局部充血,使小血管的循环加快,宣通透泄,疏利筋络,促进发汗,调整气血平衡,特别是通过局部刺激背部督脉和挟背膀胱经,进而调整脾胃等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6.1.7 形象类治疗及用药 在中医药中,也采用形象类的方法诊疗疾病,这说明哈尼族传统医药与中医药学是相通的,说明了哈尼族传统医药是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同样这种方法也在其他民族的医药学中广泛应用。①以黄治黄:如黄疸型肝炎,哈尼族医用黄姜、黄连、田基黄、黄藤等黄色的药物进行治疗;②以红治红:如妇女月经不调,哈尼族民间医生常用月月红、红牡丹根、红牛膝、茜草等,贫血者用鸡血藤、血参;③以白治白:如妇女乳汁不通或者是乳汁少,哈尼族医用白浆木瓜和猪蹄脚顿吃;④以黑治黑:少年白发,哈尼族医用黑芝麻、何首乌、乌骨鸡顿吃或用黑芝麻、何首乌泡酒内服;⑤以毒攻毒: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疗疾病,如无名肿毒,用新鲜重楼、粉葛根冲细外敷等;⑥哈尼族的药引:放不同的引子治不同的病,指同一剂药如三台关音(三台红花)加酒引破气;加糖引凉;加草果提气、生姜等提热。哈尼族医生认为“药走筋骨、酒走五筋”(药借酒力、酒助药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6.2 哈尼族医药急救措施

6.2.1 小夹板固定 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在生产活动中外伤患者较多,伤势过重,而医疗器材又极为缺乏的危急时刻,哈尼族民间医生发挥自身特殊的优势。就地取材,用小板,小竹板、树枝等对受伤部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

6.2.2 内服外敷 对骨折或被重物压迫,出现瘀血,挤压综合症,脏器衰竭;民间医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归尾、血竭各适量,水煎通过内服,外敷消肿解毒。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6.3 单方验方 在哈尼族的传统医药中,单方验方居多,即便是复方,药味也很少,往往只是3~5味药。这些单方验方是哈尼族传统医药长期医疗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使用简便,疗效神速。如用“虎掌草”治疗腰腿痛、胃痛,用“苦楝子”治疗内外痔、湿疹、烧伤、皮肤溃疡等,用“五眼果”治疗各种眼疾等单方验方,疗效显著,如皮肤顽疾“银屑病”,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内外治法结合,疗效显著,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治疗疟疾及恶性脑型疟,其疗效不亚于现代医学治疗疟疾的物资药“青蒿素”,且后遗症轻。丰富的单方验方且疗效显著是哈尼族传统医药的又一大特色。

7 结语

哈尼族医药以其民族的独特性而独特的存在于世,其不仅为哈尼族人民生息繁衍提供了健康保障,也为人类医药思想与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启迪,从而为疾病的诊治、医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保留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哈尼族医药,填补哈尼族医药理论的空白,具有较高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

参考文献: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30-0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才能长足发展这种能力的不断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医药文化理论,哈尼族也不例外。哈尼族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哈尼族没有医药,但在调查挖掘整理过程中,发现不但其有自己的医药,而且还独创一家,自为一体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哈尼族人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医病的理论、诊病方法、治病原则和用药识药的规律。这些认识和理论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对医药的认识虽然有些粗浅,但简单,易学、易传。

1 哈尼族医学思想

哈尼族传统医药思想深受其传统哲学的影响。哈尼族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天、地和人构成的。天中有天神居住在上层世界被称为奔梭哈海(相当于现代天堂),天地之间有神、鬼、自然和人,人和万物居住在中层世界被称为涅峻磋海(相当于现代地球表面)[1],鬼神居住在下层世界被称为罗梭梭海(相当于现代地域)。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体世界。人之所以产生疾病是由于人与天、地之间未能自然和谐相处或者三层次间的整体世界被破坏,而导致风、寒、热、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各管道,或因先天、后天不足。同时,哈尼族受其原始的影响,相信“万物皆有灵”。因此,哈尼族医学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及其矿物等均具有药物的功用。这正是朴素的哈尼族医药理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医学思想[2]。

2 哈尼族人体结构的二统学说

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由起支撑作用的骨骼系统和输送各种营养物质的管网系统构成,两系统间以骨骼为中心,盘根错节的相互穿插相互盘绕,构成了人的整体叫做人体结构的二系统学说。其中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又分为大骨头和小骨头,贯穿于人的全身,人的个子大、小、高、低就是由骨头的长短决定。胖瘦由管状网络系统决定。管网系统分为大、中、小、微管等4种,4种管网大小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管网间互相盘结环绕形成大小不同的软柔的网状团块(相当于现代的肌肉)。各种大小管道之间处处相通,人所吃进去的食物经口里咀嚼细后进入大管再分配到中管、小、微管最后又由微管、小管、中管汇聚、流入到大管或中管排出体外。哈尼族医生认为:在组成上如同小溪―河流―汇入大海。由微管组成小管,小管组成中管,中管组成大管,管与管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吸收区(相当于现代半透膜)的形式相通;人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由大管进入,主要是口中摄入的的各种食物,在被摄入的液体物质和气体物质的推动下在大管中不断向前流动,逐渐分散到下一级别的管道中,从大管进入中管、小管,逐级分散到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在微管中混合交流,吸收利用,多余的废物又不断地汇聚从微管流向中管、大管最后排出体外。

物质交换与循环简图:口―大管―中管―小管―微管―物质交换―微管―小管―中管―大管―排出体外。

因此,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健康必须保障这些管状系统的畅通与活力。只要管道受阻、断裂、损伤、病变、坏死、老化就会生病,根据病的轻重程度也就是视为不同的病种和病症。而且不同的部位生病也就称之为不同的疾病。如头痛证明头部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肚腹疼证明该部位出现病变或外伤。

在人体的所有管道中,都充满了不同的液体或气体。只要被弄破都会流出不同的液体,小破小出,大破大出,这也是说明人体由管道系统构成的佐证。认为液体都是人从口中食入的物质,气体是人从鼻中吸入的空气。在人体的所有管壁上套着一层薄薄的肉眼都难以看见的半透膜,起到保护管道、传递神经信息和过滤的作用,其受损就会出现疼痛或病变等。

3 对发病的原因认识

3.1 饮食因素与发病 民以食为天,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生成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正常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饮食失宜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饥饱失调:饮食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损伤机体的改变、导致各种排送管道的受损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导致气血不足、营养缺乏,热能不足,抗病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2)饮食过量(暴饮暴食):超过人体各种管道、脏器、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影响肠胃功能的消化与吸收,导致疾病的发生;(3)饮食不洁:食用不洁生冷瓜果,误食禁忌食物,易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

3.2 天气变化与发病 (1)气候变化致病: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哈尼族医生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关系很密切,气候的变化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哈尼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令,气候变化之时,人易患疾病,如插秧季节多见鸭赖,桃花开时易患桃花病症等;(2)风、寒、湿、火致病:风或火在管网系统中、积留或赌塞,流通不畅,导致机体的发病,如膝盖好冷痛为寒气所病;一切热症均为火而起。长久居于潮湿处所而为湿气所因,骨节肿痛等;(3)过度劳动致病:如虚劳性疾病,人体久耗气血,虚损而病,如肺痨,劳损等;(4)外伤:跌打损伤,外伤、蛇伤、虫伤、兽伤等;(5)情志致病:常见的怒气伤肝,而引起的郁气病;(6)气滞血瘀致病:气、血是人生存的生命物质基础,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环,气非血不和,气非血不运,内行脏器,外走毛窍,供给各种器官的动力,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必需依靠气、血来完成。气血壅阻,过度劳累、情志变化或导致气血壅阻,从而发病。

此外,个人的体质因素不能忽视,常见胖人多喘病,瘦人多痨病,体内调和平衡、和谐,气血调和,是为正常人。

3.3 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的发育 哈尼族医生认为生命起源于父母,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骨骼系统和管状网络系统中包含了物质与意识两个方面,强调了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物质性与意识性的关系,这在民族医药学理论的认识中是难能可贵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由多种组织(骨、筋络、管道)组成,在男女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的特殊物质,骨骼、体内管道、机体组织(也就是男女之间的区别)等。认为骨骼系统和管网系统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是后天失养均可致疾病的发生。

4 哈尼族医药的理论核心

基于哈尼族人民对人体结构与发病原因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其医药理论的核心:土杰毛若,毛若土杰(相当于现代中医中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哈尼族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一样具有风生火、火生热,热生风;风生凉,凉生寒,寒生风;风归风。见图1。

此图的含义是人身与自然是和谐相通的,在自然界中,风给自然界带来了万物的生机与灵气。风进入人体后变成气,有气才能生火,有火才能给人带来冷热。因此,风进入人体后,才能给人带来了温暧与生命,使人体内物质燃烧,形成人体各方面的生命活动。人出生后形成生命就是因为吸到了风,才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哈尼族医生认为人是否生病就是人体各管道内的风、火、水、气与自然界的相通或平衡,否则产生疼痛亦为病。

5 疾病的诊断方法

哈尼族人民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疾病的侵犯,遭受痛苦,为了解除疾病的痛苦,就寻求、摸索、总结出诊断疾病的方法,这种认识疾病和解决疾苦的方法,逐步地积累、总结、提高找出一定的规律,在民间传承下来。哈尼族医生诊断疾病也注意人体内外、体质的变化,根据年龄、神色及脉象来正确的、综合的判断疾病,主要用3种方法。一看(看诊):就是哈尼族医生借助眼睛观察患者的1种方法,也是哈尼族医生最常用的诊疗方法。(1)患者的精神(看患者的神气、常态的反常变化、神智);(2)患者的面色、行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二问:是哈尼族医生和患者或患者家属以问答式的谈话,从正面或侧面了解有关疾病情况的一种方法,如问患者的生活环境、家属史、疾病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患者的自觉症状。三摸:就是哈尼族医生用手在患者的身上或痛处触摸疼痛位置,摸手中的脉相(脉搏或脚上的脉搏),通过脉相的跳动轻重、快慢,决定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到患者内在变化和体表反映,脉相的盛衰等诊断出病因或那几根管网出了问题,是堵塞、损伤还是断列等,再结合患者家属的询问为辅助参考诊断疾病。

6 哈尼族医生的用药原则

6.1 哈尼族医生治疗方法 哈尼族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归纳起来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根据疾病的情况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或内、外治疗方法同时应用。内治法(内服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主要是以药物内服的方法治疗疾病;外治法:是指除内服药物之外,根据发病的时间、地点、部位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哈尼族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哈尼族特色的治疗方法,总结归纳起来有薰蒸疗法;洗药疗法;包药疗法;拔罐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6.1.1 薰蒸疗法 是指哈尼族医生根据病情配取药物(多用鲜药材),将药材切碎,放入锅内或者桶内加水使之产生药物蒸气,让患者坐浴盆或捅之上,使药之蒸气薰蒸患者身躯(发病部位),从而达到发汗、通血脉、祛风除湿、止痛的目的。由于主要适用于因体内风、水失调而导致的疾病,风寒感冒、皮疹、排酒毒等。

6.1.2 洗药疗法 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选配一些药物煎煮取水将药液倒入桶或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浸泡患处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感冒、皮肤病、中风偏瘫及后遗症等患者。

6.1.3 包药疗法 是指根据病情(多用鲜药),将药物冲细、粉碎或者调成膏状,加酒或水炒热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为宜将药包敷于患处,主要适宜于风湿病、外伤、骨折、疔疮肿痛等患者。

6.1.4 非药物疗法 包括针刺、拔罐、刮痧、按摩等。在哈尼族医药的治疗方法中针罐疗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哈尼族民间医生是只有针罐不用药物,且功效卓著。推拿按摩疗法是指根据病情,用适度的推拿按摩方法对患者进行在治疗,是哈尼族医治疗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中风偏瘫、感冒全身酸痛等。

6.1.5内外合治 将药物(鲜品)捣碎绞汁后口服,外用药主要以中草药组合成方剂,煎煮后用药液薰洗伤部或将中草药捣碎调和后直接敷于患处。

6.1.6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很早,哈尼族民间医生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至今广泛在哈尼族民间流传,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疗效快,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治好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刮痧的机理是通过拔刮皮肤使局部充血,使小血管的循环加快,宣通透泄,疏利筋络,促进发汗,调整气血平衡,特别是通过局部刺激背部督脉和挟背膀胱经,进而调整脾胃等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6.1.7 形象类治疗及用药 在中医药中,也采用形象类的方法诊疗疾病,这说明哈尼族传统医药与中医药学是相通的,说明了哈尼族传统医药是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同样这种方法也在其他民族的医药学中广泛应用。①以黄治黄:如黄疸型肝炎,哈尼族医用黄姜、黄连、田基黄、黄藤等黄色的药物进行治疗;②以红治红:如妇女月经不调,哈尼族民间医生常用月月红、红牡丹根、红牛膝、茜草等,贫血者用鸡血藤、血参;③以白治白:如妇女乳汁不通或者是乳汁少,哈尼族医用白浆木瓜和猪蹄脚顿吃;④以黑治黑:少年白发,哈尼族医用黑芝麻、何首乌、乌骨鸡顿吃或用黑芝麻、何首乌泡酒内服;⑤以毒攻毒: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疗疾病,如无名肿毒,用新鲜重楼、粉葛根冲细外敷等;⑥哈尼族的药引:放不同的引子治不同的病,指同一剂药如三台关音(三台红花)加酒引破气;加糖引凉;加草果提气、生姜等提热。哈尼族医生认为“药走筋骨、酒走五筋”(药借酒力、酒助药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6.2 哈尼族医药急救措施

6.2.1 小夹板固定 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在生产活动中外伤患者较多,伤势过重,而医疗器材又极为缺乏的危急时刻,哈尼族民间医生发挥自身特殊的优势。就地取材,用小板,小竹板、树枝等对受伤部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

6.2.2 内服外敷 对骨折或被重物压迫,出现瘀血,挤压综合症,脏器衰竭;民间医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归尾、血竭各适量,水煎通过内服,外敷消肿解毒。加速了患者的康复。

6.3 单方验方 在哈尼族的传统医药中,单方验方居多,即便是复方,药味也很少,往往只是3~5味药。这些单方验方是哈尼族传统医药长期医疗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使用简便,疗效神速。如用“虎掌草”治疗腰腿痛、胃痛,用“苦楝子”治疗内外痔、湿疹、烧伤、皮肤溃疡等,用“五眼果”治疗各种眼疾等单方验方,疗效显著,如皮肤顽疾“银屑病”,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内外治法结合,疗效显著,用哈尼族传统医药的验方治疗疟疾及恶性脑型疟,其疗效不亚于现代医学治疗疟疾的物资药“青蒿素”,且后遗症轻。丰富的单方验方且疗效显著是哈尼族传统医药的又一大特色。

7 结语

哈尼族医药以其民族的独特性而独特的存在于世,其不仅为哈尼族人民生息繁衍提供了健康保障,也为人类医药思想与疾病诊治提供了新的启迪,从而为疾病的诊治、医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保留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哈尼族医药,填补哈尼族医药理论的空白,具有较高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

参考文献: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6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edical market, the role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hospitals. No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en affected by formalization and utilitarian, western-oriented construction and repetitions are found in many different place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CM hospitals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Successful experiences gained in the image design of enterprises by using 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lesson for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ospita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81 TCM hospital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S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CM hospitals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我国医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富有卓见的策略。如何构建凸显中医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院文化是当前中医院思考的重要问题。

1.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医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正在稳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中医院打造成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并在2009年制订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医院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1.1 医院文化形式化、肤浅化

主要表现在:①把中医院文化建设等同于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职工文体活动;②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医院文化与医院管理结合不够理想;③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开展到基层,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2 追求效益功利化、短期化

首先,在定位中医院文化建设功能时,往往偏向于文化建设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建设的其他功能。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1.3 文化建设西医化、雷同化

由于客观经济因素,目前很少有中医院能脱离西医的技术和设备,导致了中医院为“西医”而代言,在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难免带有西医色彩。另一方面,中医院之间的文化建设雷同化严重,千院一面是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回顾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时中医医院由西医模式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开始引进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2],由此可见,中医院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企业化组织管理方式转型。医院与企业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表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这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y system,CIS)理论体系导入中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行性空间。

2.1 组织结构的相似性DD借鉴企业CIS经验

企业组织结构的制度形式主要包括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中医院需要建立一套权责明确、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作为载体。

2.2 功能目标的差异性DD创新医院CIS体系

企业最终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主要衡量指标,因此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与策划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营销学的理论,带有明确的推销导向,即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医院之间都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但是医疗行业毕竟不同于企业,中医院不仅以盈利为目的,自身还具有公益性质。

3.中医院文化建设运用CIS理论的重要性

3.1 树立正宗中医的医院形象

我国中医院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医院的“医院”功能得到了巩固,但“正宗”中医院文化传承却面临后继乏人乏术,有些中医医院的科室设置、就诊方式和医院环境已经完全“西医化”,甚至可以说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面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医药在中医人手里逐渐丢失,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人手里慢慢隐失。要使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中医药特色,不变味、不走样,就必须要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3.2 应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提供一种长期的牵引力,与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等共同构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就是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将是提升中医院市场竞争力,获取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院的文化形象建设要突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元素,中医药文化是中医的文化基因,中医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文化底蕴。中医院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于将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与当代的文化观念相融合,以塑造当代中医院的文化品格,便于现代人能够直观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和认同中医药。

4.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CIS是由理念识别(mend 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fication,VI)三大子系统组成,其中理念识别是CIS的灵魂和核心,行为识别是CIS的实现途径,视觉识别是CIS的传播手段。为了认真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大力繁荣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文化,2013年6~7月,由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设计了调查问卷,展开对江苏省81所中医院进行中医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对医院职工和患者采用了了问卷调查法,得到了大量一手材料。本研究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CIS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全面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在医院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3个方面的建设情况。

4.1 理念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1.1 概念 CIS体系中的理念识别是确定企业组织独特的发展理念,以及组织发展、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医院理念识别系统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指导医院管理者如何运营医院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来源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文化的理性正确的思考、对医院情况的全面科学的诊断,对于医院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

4.1.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您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院训或宗旨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72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54.4%;“体现得较好”的有1222人,占38.6%;“一般”的有202人,占6.4%;“不能体现”的有18人,占0.6%;“完全不体现”的仅有1人。

4.1.3 分析与思考 医院的院训或宗旨是理念识别核心内容,也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调研的81所中医院中,93%的职员认为本院的院训或宗旨能够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4.3 视觉识别建设情况调研及分析

4.3.1 概念 视觉识别主要是传达中医院理念,是中医院表层的形象,是将医院办院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符合和形象,塑造出独特的医院形象。视觉识别在CIS理论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收,所以通过视觉识别设计展示中医院文化,是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

4.3.2 调研情况 调研问题一:“您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是否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中医院职工认为医院的环境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1550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49.0%;“体现得较好”的有1279人,占40.4%;“一般”的有313人,占9.9%;“不能体现”的有19人;占0.6%;仅有4人“完全不体现”,占0.1%。

调研问题二:“您对这所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深刻吗?”,可供选项:A.非常深刻;B.深刻;C.一般;D.不深刻;E.毫无印象。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对医院的院名、院徽等标识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27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7.1%,“深刻”的有963人,占20.9%,“一般”的有2185人占47.5%,“不深刻”的有905人,占19.7%,“毫无印象”的有222人,占4.8%。

调研问题三:“您认为这所中医院的就诊环境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吗?”,可供选项:A.体现得非常好;B.体现得较好;C.一般;D.不能体现;E.完全不体现。经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居民认为中医院的就诊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得非常好”的有563人,占有效回答总数的12.2%;“体现得较好”的有2009人,占43.7%;“一般”的有1780人,占38.7%;“不能体现”的有214人,占4.6%;“完全不体现”的有31人,占0.7%。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7

1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www. /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8

 

引言

近些年来,频频出现的医药品安全事故使公众对医药品生产工艺和用药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部分事故就是由于现在医药品物流系统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为此,商务部将出台《医药物流企业分级评估指标》、《医药物流服务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和《药品现代物流企业标准》等针对医药物流企业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可见,改善医药品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其服务水平,增强医药品监管、维护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1 RFID的基本概念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利用电磁感应、无线电波或者是微波等信号通过空间耦合进行非接触式的双向通信信息系统,通过这种形式的数据交换从而达到识别目标的一种技术,俗称电子标签。[1]

由于具有可非接触式数据交换、有效读写距离远、读写速度快、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品、数据记忆容量大、安全保密性高、读写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耐恶劣环境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因此RFID主要用于军事、航空、交通、物流、制造、汽车、零售、医疗、动物、食品、票证、服装、图书、煤矿、防伪等广泛领域中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

RFID的初次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EAS)中的比特电子标签。从七十年代开始,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如RFID技术逐渐融入到动物追踪识别系统以及电子车牌系统。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到商业应用阶段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此后各种规模的RFID系统开始出现,RFID技术及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也日趋得到重视论文服务。自本世纪初开始,RFID技术开始向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渗透。[8]

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应当由RFID数据采集器、中间件或接口、应用系统软件以及信息管理平台构成;其中数据采集器内包含标签、芯片、阅读器以及天线,这其中的芯片主要用于数据交换时的储存。正是由于芯片的这一独特之处,使得RFID与传统的条形码技术有所区别。[9]

整个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RFID系统工作时必须有个前提,就是要处于一定的有效磁场区域内。带有信息的电子标签进入到有效磁场区域内,当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查询信号,这时电子标签凭借感应电流获得的能量而被激活,将存储在芯片的信息经自身解码后通过内置天线发送出去。阅读器的接收天线接收到信号后,传送给到阅读器。接下来信息系统,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解码后的信息通过应用系统软件最终输送到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相应处理和控制。[2]

图1 RFID系统工作原理图

2 医药品物流系统分析

医药品物流是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品供、销、配、运等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等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订单处理能力,减少货物分拣差错,降低库存及缩短配送时间,进一步降低

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典型的医药品物流过程如图2所示:[3]

图2 医药品物流过程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医药品物流的发展是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医药品自身的一些特性,医药品物流系统相比较于其他物流系统而言,对于逆向物流的管理更为重要。

2.1医药品物流复杂性高

医药品行业是一个集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与高回报等特点于一身的行业。医药品物流最大的特点就是分类复杂、品种繁多。医药品行业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医药品行业分类

 

序号

标志值

类型

1.

按照自身性质分

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以及保健品等

2

按照来源和性状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类、生化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放射性药品等

3

按照温度分

常温品种、低温品种、冷冻品种等

4

按中国药品管理制度分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85-02

0引言

制度经济学强调从组织层面研究制度的形成、变迁和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制度的作用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规则、规范来降低组织经济的复杂性,提升组织运营的理性计算、理性预期合理的程度。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费用亦不断增长,特别是药品费用激增,同时药品的安全性、合理性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医疗组织的药事管理系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医疗组织药事管理系统诞生以来,其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之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药品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对加强医疗组织的层次建设,提升医疗组织的整体服务水平,有效减少医患纠纷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基于单纯为了按照相关要求设立药事管理系统而盲目设立的思路,很多医疗组织在建立药事管理系统后,忽略了其组织内涵的建设甚至是纯粹摆设不加利用。这种现象很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服务问题。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含义、管理内容和主要作用

1.1 含义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即医院药事管理。医院药事管理是结合现代医院药学和临床药学实践,运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医药学等学科理论,以医院药学技术和管理工作为对象,通过医院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以药促医的系统工程。

1.2 管理内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运行、支持和扩展三个基本分系统组成[1]。这个系统是各个部分相互制约与促进的统一体,也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医疗机构药学部门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以及如何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功能。其内容很宽泛,有药学部门的人才组成、组织机构设立、人才素质高低、技术人员配置、专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养、领导方法和管理等。②对药品的购置更换、药品调剂、药品临床使用、药品质量监督、药库质量管理、医疗机构药物制剂管理、新药信息、药品安全性检测和不良反应报告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利用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职能部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培养和教育、发展与提高。③制定相应的药品临床使用规范手册和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建立健全药品质量检测体系,特别是形成一套规范的药品检测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④根据药品采购和使用要求,对保证药品质量所需要的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标准化评估。⑤运用药品经济学理论,正确评价药品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为患者提供经济合理的药品。⑥合理建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信息网络,在不铺张并且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建立能及时反馈药品信息,保证药品供应和合理指导药品临床使用的基本信息网络。

1.3 主要作用①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通过药事管理委员会设立专职药品采购人员,研究制订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目录和药品处方集,确保临床常用药及时按需供应。②协调与各临床科室的职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系统的日常工作由医疗机构药剂科承担,药剂科应定期与临床科室统筹规划阶段性的药品需求,由药剂科进行药品采购。③指导各临床科室合理用药。药事管理系统中的药剂师承担着为医师临床用药提供可行性方案的重要作用,有权审核医师开出的处方,并且善意指导医师使用经济合理的药品。④为医疗机构提供国内外先进的药品资讯,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与缺陷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1月21日颁布新修订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第2条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内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第4条规定“医疗机构药事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工作实际需要,应设立药事管理组织和药学部门”[2]。基于此,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二级以上的医院都成立了药事管理组织如药事管理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除外)也都成立了相应的药事管理组织[3]。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在监督、指导医疗机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药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考虑到我国医疗机构数目庞大,利益诉求不一致,城乡、区域医疗机构发展水平差异大,医疗卫生政策滞后且连续性不强等因素影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系统的职责和法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过程缺陷主要表现为:

2.1 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系统缺乏医院高层领导的重视我国的大多数医院,药师中的90%仍从事调剂及生产供应,仅有5%~10%的药师从事与临床药学有关的药学服务项目[4]。缺乏医院领导的重视,不转变医疗机构发展理念,是很难真正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活动延伸到以病人为中心这一主题上去的。

2.2 药事管理系统中的药剂科服务职能没有落实到位尽管2009年4月新医改开始推进实施,但是我国大多数医院仍没有转变医院药房经营制度,这导致药房仍以核实处方、配发药品为主要职责所在,没有深入到患者中,为患者提供药品使用咨询服务。

2.3 药剂科人员素质不强 我国从1994年施行执业药师制度规范药师职业门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强化了一定时期内药师的执业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药师再教育的不完整和学习理念长期没有更新,依然导致药师的素质能力不强。加之传统的以配发药为主要工作职责的思维束缚,药师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0

1依据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自1987年公布实施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简称ISO9000族标准)之后,经过补充和修改,分别于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再版,从关注产品合格的质量、产品满意的质量到系统管理的质量、持续成功的质量,引领全球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自2000版以来,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规范化的文件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实用性、适时性和与其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其质量管理包括原则: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坚持预防为主,做到事前控制;强调领导的作用,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强调质量管理是每一个人的事,要全员参与;强调过程管理,通过控制过程来得到预期的结果;强调系统化管理,通过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来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过程和职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寻找改进方向,实施改进并监控和测量;特别强调持续改进,通过持续改进,增加顾客和其它相关方满意的可能性;强调决策要基于事实,广泛应用统计技术,科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互利的供方关系,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它把诸多质量要素融合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服务提供)和测量分析改进,形成质量体系过程网络,充分体现了PDCA循环,体现了系统管理。因此,ISO9000族标准为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为医院药学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实施规范化、系统化质量管理的新策略。围绕4大过程,建立和完善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清晰明了,不断持续改进。ISO9000族标准在国内医院药学工作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如战旗等引入ISO9001:2000,将日常工作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轨道,使医院药学工作走向标准化、科学化的道路[1];李彩霞总结了ISO9001标准质量认证体系对药剂科工作的认证体会[2];孙玉刚等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了探讨[3];周玲等得出对医院药学工作而言,就是要以ISO9001体系认证工作为契机,完善药学工作优质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在市场的竞争能力[4]。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够深入,研究方法单一,大多为定性研究;研究内容单一,大多为宏观研究;研究理论单薄,所发文章表现为探讨性或心得体会的文章。这些研究皆在医院依据ISO9001标准建立医院整体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认证的情况下,完善药学工作得出的结果。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广州总医院药剂科于2003年10月通过由广东省质量认证中心组织的ISO9001:2000标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和全军为数不多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药剂科,袁进等不但总结了药剂科实施ISO9001体系认证的体会,也研究了以ISO9001质量认证促进住院药房管理和制剂生产情况[5],成为为数不多的微观研究的个案。

2融合JCI标准持续改进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ISO9000族标准既然广泛运用于各种行业,可见其管理思想的普遍意义近乎一种哲理。但是,ISO9000族标准是以管理企业为基础而诞生的,缺少对医院的针对性,缺少对药学工作的针对性,其原标准在医院管理范围内的等同理解尚待进一步深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只能是一种框架,需要管理者学习与探索,付出努力。要通过ISO9000族标准去把握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同时要把国际标准中国化、医院化、科室化,注意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必须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和药学行业标准相结合,和医院现有药学工作规章制度相结合。同时,也要和国际最新的行业标准相结合。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JointCom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简称JCAH0)是美国一个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性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医疗机构评审,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机构绩效的提高,以促进全球卫生保健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善。医疗机构国际联合委员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JCI)是JCAHO下属的一个国际性分支机构,创建于1998年,1999年开始推行国际医院认证计划。由JCI组织的国际特别工作组开发的《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s,简称JCI标准)第2版中文版于2003年发行,2008年发行第3版中文版,2012年发行第4版中文版,它是专门为医院管理评审制定的标准,无论在术语应用、内容选择和基本标准的提出方面,都能反映出现代医学发展、医疗护理和药学工作服务内涵的变化,与医疗服务、药学服务的规律更为贴近,缺点是它还属于质量体系要素管理模式,系统性不够。所以,依据ISO9000族标准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医院药学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其中融合JCI标准,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没有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医院,主动学习和运用JCI标准是主动加强质量管理的具体体现。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来说,ISO9000族标准是框架,行业标准与专业技术标准是内容。实际运用中,由ISO9000族标准指导应该做什么,由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指导应该如何做;由行业或专业标准来给出具体的医院药学服务操作流程和应得的结果,由1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对这些过程和结果标准化。而JCI标准就属于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2003年9月,JCI标准第2版的中文版出版发行后,和运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一样,我国将JCI标准应用于医院也是探索式的,经历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由于认证费用可接受,而且从事ISO9000族标准操作的咨询公司比较多,国内还是有比较多的医院去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JCI认证的医院很少。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民营医院)获得中国第一张JCI认证证书,北京和睦家医院及其管理的诊所成为亚洲地区首家获得该认证的综合性医疗集团,200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过3年的努力,成为我国首家获得JCI认证的大型公立医院。2010年,上海华山医院这样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JCI认证,也为更多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范本。JCI标准中关于“药品管理和使用”是其第一部分“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中的一块内容,对药品的组织和管理、选择和采购、贮存、用药医嘱和抄录、制剂和调剂、给药、监测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应适用有效的流程设计、实施和改进的原则。JCI标准在医院药学工作方面研究并不多,周薇探讨了JCI标准下药学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6],张虹,杜天信研究JCI标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7],都属于理论探讨;孙佩男等讨论如何运用JCI标准加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软件建设和管理[8],张翠莲等总结从JCI标准到减少药房调配差错的实践探索[9]。可以看出,虽然医院没有通过JCI认证,依然可以应用JCI标准;沈丽蓉、程丽丽等则总结了医院在通过JCI评审获得认证过程中,如何提升医院药物管理水平,促进药师发挥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保证药物管理与药物安全的经验与体会[10,11]。陶宜富、杨大锁提出在遵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要求的基础上,参照JCI标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了药剂科的各级文件,进行药剂科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2]。这表明,JCI标准作为一种医院的评审标准,就象ISO9000族标准一样,它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思想的推广和相关标准的实施,并不一定非得去通过认证。如果自觉认真、持之以恒地学习与运用其内容,医院药学工作质量将会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

作者:杨大锁吴晓明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1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医药管理系统论文篇12

中日两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传统医药教育资源,大胆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基础理论课程在日本校学习,各类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学生来华完成。目前日本部分医科、药科大学以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讲座,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只是使部分医学、药学学生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4]。日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与此不同,改变目前日本中药教育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的弊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中医思维导入中药学教育体系,用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同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又不全是照搬中国的教学课程,而是针对日本国家资格考试做适当、合理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科目及学时符合参加日本国家资格考试的标准,在保证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计算机及部分选修课程替换成中药专业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日本学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在中国的医药大学毕业后,取得日本的国立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还有来自日本当地医科大学的外聘教师,再加上天津中医药大学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日授课,使得教师队伍汇聚了中日的医药教育专家,最大可能的整合优化了中日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日本校毕业生全部参加了日本药品销售师资格考试,很多学生在医药品、化妆品企业找到了理想职位或是计划独立经营药店,还有学生选择继续在华深造,将来从事中日传统医药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双语教授中医药,打造“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新模式

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学习中医药的困难很大,很难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双语教学,70%课程日语授课、20%课程汉语授课、10%课程中日双语授课。前3年学生在日本校学习,入学初期汉语相对薄弱,采用日语授课使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中医药的教学,期间不断学习汉语基础课,还利用每年暑假来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和部分专业课。第4年学生来中国学习,1年专业课及实训实习阶段采用汉语授课,并用汉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还有部分学生提前来中国先进行半年汉语强化,加强对汉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随后进入1年专业课学习及实习。通过4年循序渐进学习汉语,特别是在中国学习期间强化,最终圆满完成中药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内容。“日语入学、汉语强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国留学生克服了学习中医药专业之初的语言屏障,缩小了文化差异,提高了中医药国际学生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吸引了医学类国际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医药。

3加强中医药行政、学术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创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两校众多部门全面合作的产物,需要两校行政系统和教学单位的密切合作。中日两校每年多次在两国召开教育教学会议,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用、考核方法、教学评估、教师资格认证等进行严格监控,同时探讨机构组织和学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运营方法。两校的行政部门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管理、住宿管理各个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国学习阶段管理模式由单独编班授课,转变为与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实现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在教学单位增设了一名日语流利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时刻关心帮助日本学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发现不足、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学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深化了中医药院校国际化进程,树立了中医药来华留学的良好品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