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保险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6 19:07:33

少儿保险论文

少儿保险论文篇1

社会流动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典型性特征,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给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家庭和教育机构就是被冲击最大的单位之一。

一、抗逆力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

抗逆力是关于个体改变过程和长期发展轨迹的理论,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风险性因素的分析和对策,也就是保护性因素的建立,通过保护性因素的有效作用抵御风险性因素对个体的伤害。

二、流动儿童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性因素的有效分析对此次调查实践至关重要,同时其也是抗逆力理论的基础性部分,只有在风险性因素得到有效廓清的情况下,才能根据风险性因素的类型构建和形成对策,进而促进保护性因素的合理发展。

(1)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指的是,环境因素或缺乏家庭照顾导致儿童受到伤害,生病甚至死亡的因素。在赛虹桥的调查事件中,发现赛虹桥地区由于群在城中村格局,主要发现的对流动儿童的风险存在于卫生,建筑,河流,交通方面。

(2)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指的是对流动儿童的身体和生命产生危险的意外、伤害发生的概率。。在本次赛虹桥的社会实践中,调查员发现,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路边自由玩耍,旁边家长确实没有伴随左右,这种情况对拐卖孩子的人贩子来说,是比较容易下手的。

(3)学习风险

学习风险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儿童相比在主客观方面在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教育方式受到不平等对待的机率。在此次实践中,社区对该方面加强应对,积极协调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学校生活,组织夏令营活动,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使得流动儿童早日融入城市群体,获得心理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4)人格风险

人格风险是指由于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关爱缺失和成长环境的恶劣造成人格结构的缺陷,脱离正常生活和行为模式,表现出偏离常规的心理和行为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表现为性格不合群,心理素质差,更有甚者参与到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在此次实践中,社区积极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暑假夏令营的活动中,但具体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障碍,很多父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意识。

(5)社交风险

社会交往风险是指流动无法建立积极的社会群体关系,无法和周围人形成正常的交际互动结构,受到本地群体的排斥和伤害。在流动儿童中,他们由于生活水平无法和城市儿童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和城市儿童建立身后的友谊,并且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一分子。

三、保护性因素分析

(1)健康保护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农村医保如何实现异地对接是给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健康保护的关键步骤。

如何在充分解决全民医保以及异地就医入医保的情况下,保证医保基金健康成长实现全民获益是一个更加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契机。当下的问题主要解决的突破口在于实现流动人口在异地可以具有和本地人一样的参加当地医保的暂住程序和许可接口。只要实现局部或者部分时期入保既是实现了很关键的一步。

(2)安全保护

配合南京市建设文明南京的政策,赛虹桥地区正在进行棚户区建设改善,相关不合格建筑正在接受改建,住户的住房安全正在获得进一步保障。另外配合改建,社区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社区警卫等力量都会上一个台阶。从安全保护的内容来看,住房安全、人身安全、流动儿童放拐骗等等方面,赛虹桥社区以及取得了积极成效。

(3)学习保护

从融入学校方面来看,流动儿童子女需要城市儿童更多的接纳和包容。赛虹桥社区为此举办多届暑期夏令营,活动中,流动儿童子女和城市子女互相交流、促进感情,使得双方好的形成次级群体。从防止学校暴力来看,他们注重宣传,奖罚分明。积极引导青少年远离校园暴力,和青少年团体,以及黄色暴力文化影视作品。

(4)人格保护以及社交保护

少儿保险论文篇2

1、少儿医疗保险或者重疾险。孩子年纪小,抵抗力相对来说也比较查,患病的机率要更大一些。不论是医疗保险还是重疾险都可以在孩子患病的时候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2、少儿意外险。小孩子是处在一个对世界非常好奇的阶段,常常无法快速对身边的伤害作出反应。意外险能够在发生意外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保险金,以保障意外之后的治疗。

3、少儿教育金保险。根据不保守估计,我国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教育费用是非常高昂的。教育金保险能够保障在家庭经济不济的状况下,孩子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少儿保险论文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29

儿科护理风险识别

社会环境因素:由于儿童缺乏生活能力,又是当今“小皇帝”,一旦生病住院,全家人照顾,给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干扰。另一方面,父母由于爱子心切,情绪急躁,对护士缺少信任,态度挑剔、否定,甚至拒绝,极易造成沟通障碍,引发医疗纠纷。

自身因素:①理论知识低下: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医疗护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儿科病人往往起病急、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且不能自我表达,需要医生和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地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容易忽略隐蔽的病情,而导致病情恶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②业务水平不高:临床护士大多年纪偏小,学历较低,且流动性大,造成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③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儿科医护人员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心理压力大,同时还要对患儿家属的质疑给予合理的解释、耐心诱导患儿配合治疗,均需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冷静的处理各种冲突及一些突况。

管理因素:①文件书写不规范: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过程记录不完整,记录数据不准确;记录时间不准确等。②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后盾。

儿科病房特点:儿科患者的住院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与天气变化情况紧密相关,病人周转快、工作繁忙、技术操作要求高,较成人科室容易出错。

风险管理

①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修订完善制度、流程,使风险管理活动有系统、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进行。②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③重视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④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⑤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

通过将风险管理引入到日常管理中,护士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的热情及主动性提高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服务满意率大大提高。护理纠纷明显降低,无差错事故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少儿保险论文篇4

张连增、尚颖(2011)运用面板回归的分析方法,对中国老龄化背景下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率与人身保险密度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关于人口社会结构对商业保险的影响,从婚姻家庭结构角度,Lewis(1989)认为寿险需求取决于受益人、配偶及子女的效用函数最大化,因此保险产品发展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从人口教育结构角度,郭金龙等(2005)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人口因素,研究认为,提升文化教育无疑延长了自身被抚养的时间,增加了家庭对死亡保险的需求,而且由于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加,提高了未来收入预期,会促进本人对储蓄类保险产品的需求。Preeti和Rajesh(2010)通过研究印度寿险需求,发现寿险需求与家庭主要收入者的教育水平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购买寿险。从人口职业结构角度,张冲(2013)考察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人身保险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社会结构中的已婚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对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人口地域结构与商业保险发展关系的论述中,主要是通过城乡和行政区域结构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人口城乡结构方面,郭金龙等(2013)对我国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城镇化推进有利于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保险意识,从而提高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人口行政区域结构方面,孙秀清(2004)分析人口区域结构变化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人口的经济区域结构失衡加剧了保险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廖海亚等(2012)研究发现,人口区域结构对保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人口对保险的观念差异;二是人口聚集程度对保险网点布局的影响;三是人口流动带来的风险转移和风险增加导致的保险整体需求上升。基于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目前有关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开始引起中国国内学术研究和决策部门的重视。综观目前现有的研究,发现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影响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缺乏从动态角度分析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的影响,因此,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的动态冲击效应。

二、现实描述

(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累积效应带来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呈现出如下趋势:1.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一般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根据联合国国家人口学会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做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因为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所致,在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逐渐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图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表1),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78亿,占比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接近1.19亿,占比8.8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例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例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这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2.人口教育结构的高等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有1.18亿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1.87亿人,具有初中文化程的人口为5.18亿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7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7400万人,增速达到168%,说明我国人口教育结构高等化趋势明显。

从绝对数量来看,全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累计达到1.18亿人,是全球唯一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数量超过1亿人的国家;从相对数量来看,每10万人口中的大专及以上人口数达到了8930人,比10年前增加了1.5倍(表2)。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和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各级各类教育中增加最快的。例如,普通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61万人,1997年达到100万人,2005年突破500万人,2012年达到689万人,20多年间,大学招生人数和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扩大了10.8倍和18.0倍。3.人口城乡结构的城镇化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逐渐扩大的社会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居住点向城镇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经济特征,表现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其次是社会特征,主要是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增加;再次是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化方式转变。一般而言,城镇人口按照城镇常住人口来统计,目前我国的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区实际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统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0.32%。从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49.68%,累计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人口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中国商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商业保险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不管是从保费收入、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的增长来看,都取得了巨大进展。1980年全国保费收入仅为4.6亿元,2012年保费收入达到1.5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远高于同期GDP年均9.5%的增长率,也高于全球保费收入4.6%的年均增长率,商业保险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2000年起中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个位次,2012年保费收入的国际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比2000年上升12位。中国自1980年恢复保险业以来,保险市场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反映的是保险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代表了一国经济的整体保险保障水平)由1980年的0.1%增长到2012年的2.98%;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代表了一国公民的平均保险保障水平)则由1980年的0.47元提高到2012年的1143.82元(图2);2012年末,保险资产总额达到7.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3%。

三、实证分析

由于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影响机理相对比较复杂,本文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VAR)进行计量分析,试图克服传统计量方法在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其分析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方面的不足,寻求人口结构对我国商业保险动态冲击效应的直接影响。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选取了一系列指标对人口结构和商业保险进行计量。1.人口结构指标人口自然结构中,本文选取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指标,即用传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AR)和少儿人口抚养比(CR),分别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0~14岁少儿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人口数之比进行衡量。人口社会结构中,本文选取的是人口的教育结构指标,教育结构的量化指标为教育深化度(ER),定义为大专及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地域结构中,本文选取的是人口的城乡结构指标,城乡结构的量化指标为人口城镇化率(UR),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2.商业保险指标对于商业保险的测度到底选用什么指标?Thorsten等(2002)根据Lewis的模型,通过选择23个OECD国家和40个非OECD国家的数据,研究人口结构因素对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影响,发现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因素对保险密度的影响要大于对保险深度的影响[13]。考虑到人口数量因素对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保险密度(ID)来衡量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情况。3.数据来源本研究根据数据实际的收集情况,最终将样本期确定为1990—2011年。历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人口城镇化率三个变量的数据皆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保险密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保险年鉴》和中国保监会网站;历年教育深化度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历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到。各变量的统计描述见表4。

(二)实证模型设计为了研究人口结构对商业保险的动态冲击效应,本文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VAR)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人口结构各方面对商业保险的影响。向量自回归(VAR)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VAR模型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式中,Yt是由5个内生变量组成的向量,即Yt=(AR,CR,ER,UR,ID),其中AR:老年抚养比;CR:少儿抚养比;ER:教育深化度;UR:人口城镇化率;ID:保险密度,εt为K维扰动向量,A1、A2为参数矩阵。对Yt所选用的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满足协整关系。这表明,所选的人口结构指标与保险密度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由于随机干扰,这些变量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利用Eviews7.2软件使用上述模型对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教育深化度、人口城镇化率和保险密度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方程的形式如下: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刻画的是在一个扰动项上加上一次性的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利用上面公式建立的VAR方程,分别给予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教育深化度和人口城镇化率一个冲击(选择乔利斯基分解),采用广义脉冲法得到关于保险密度动的脉冲响应图,如图3所示。在图3中:(a)图表示老年抚养比冲击引起保险密度变动的响应函数;(b)图表示少儿抚养比冲击引起保险密度变动的响应函数;(c)图表示教育深化度冲击引起保险密度变动的响应函数;(d)图表示人口城镇化率冲击引起保险密度变动的响应函数。人口城镇化率引起保险密度变动的响应函数由图3中的(a)可见,当在本期给老年抚养比一个正向的冲击后,保险密度会反向微弱变化,在第2期开始同向变化,影响强度逐渐增强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这表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保险密度先是产生短暂的负向的拉动作用,随后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这种现象说明,1990年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在老龄化加速运行的背景下,保险密度不断提升,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b)可见,当在本期给少儿抚养比一个正向的冲击后,保险密度会同向变化并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并开始缓慢下降,在第5期以后趋于反向变化。这表明少儿抚养比的某一冲击会先给保险密度带来正向的冲击,即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会先带来保险密度的上升,并在第2期以后达到最大值,随后对保险密度上升产生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在第5期后,少儿抚养比的提高会对保险密度产生反向的拉动作用并持续增强。产生这种影响的机理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社会医疗保障不完善,随着少儿人口比重的上升,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减少了保险方面的费用支出。

由(c)可见,当在本期给教育深化度一个正向冲击后,保险密度会反向变化并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并开始缓慢上升,在第3期开始正向变化,影响强度增强且此影响的效应持续。这表明教育深化度的某一冲击先会给保险密度带来负向的冲击,随后对保险密度产生正向影响且具有长期的效应持续,即教育深化度的提高会对保险密度先是产生负向的拉动作用,随后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这种影响现象说明,1990年以来,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身需求和相关保险产品有了更科学的判断和认识,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促使人们把理性分析的保险需求转变成现实的保险需求,从而助推商业保险的发展。由(d)可见,当在本期给人口城镇化率一个正的冲击后,保险密度会反向变化并在第2期达到最小值并开始缓慢上升,在第4期以后趋向于正向变化,影响强度逐渐增强且影响具有长期效应。这表明人口城镇化率的某一冲击先会给保险密度带来负向的冲击,即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先会带来保险密度的下降并在第2期以后达到最小值,随后对保险密度上升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产生这种影响的机理主要在于中国城镇化所处阶段的影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人口漂移阶段的影响后,目前正处于农村居民身份转移阶段,因而,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首先会对保险密度产生负向拉动作用,然后会对保险密度产生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少儿保险论文篇5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少儿保险论文篇6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措施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明程度与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解我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亡)的危险因素,正确评价儿童意外伤的危险性,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回顾性分析了97例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亡)原因,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意外伤(亡)在我院急诊抢救死亡或收住ICU、儿外科(包括脑外、骨科、烧伤科)及儿内科治疗的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亡)共97例,其中意外烫(烧)伤44例,交通意外16例(死亡2例),跌伤16例,溺水10例(死亡2例),砸伤4例,意外中毒4例(死亡1例),窒息3例(死亡1例)。

1.2 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和电话咨询,得出不同意外伤(亡)原因在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以及在不同地域(或外来人口)的构成比。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亡)原因在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见表1

3 讨论

我国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明显增高[1]。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意外死亡均为1--4岁儿童的第1位原因[2]。因此制定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的措施是摆在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3]。

3.1 原因分析 从表1可见婴儿期意外伤原因主要是跌伤、烫(烧)伤、窒息,意外致死原因主要是窒息;幼儿期(1-3岁)意外伤原因顺位是烫(烧)伤、交通意外、跌伤、溺水、中毒、砸伤,意外至死原因主要是溺水;学龄前期(3-5岁)意外伤原因顺位是烫(烧)伤、交通意外、跌伤、溺水、砸伤、中毒、窒息,意外致死原因主要是交通意外。对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经过很好伪装的危险:滚烫的浴盆,游泳池和繁忙的街道[4]。儿童用品安全系数欠高。意外伤与环境因素有关占比例较多的有溺水、烫(烧)伤、交通意外,公共场所对孩子的安全系数也较低,如水池边没围栏等。从表2可见意外伤农村要明显高于城市,而外来人口更为严重,由此可见意外伤与文化文明层度、经济条件有关。

3.2 预防措施

3.2.1 提高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台州市地处沿海,湖泊众多,是小儿溺水的危险因素,近年交通意外多,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必须由家庭、社会及每个人的共同参与,而且学校及社会亦应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及安全设施的建设。

3.2.1.1 加大宣传力度 新生儿期在产科就应做好健康宣教、创办产妇学校,提倡母婴分床,科学喂养和添加辅食等科学育儿方法,特别是季节性好发的意外伤原因,如夏季的溺水,冬季的窒息。

3.2.1.2 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护是减少伤害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加强防火意识,加强厨房用具及烫、热用品的管理;药品等危险物品要放柜子高处或孩子看不见,够不到的地方或加锁管理;电器插座另外加以保护如覆盖塑料盖子;检查地板上有没有孩子可以吞咽下去的小物件;使用假时要检查其是否会破裂等。

3.2.2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借助法律的威力,也可消除和避免某些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另外,动员社会各方面,建立起儿童意外伤害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加强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宣传。

3.2.3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卫生保健服务 有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综合水平明显低于常住人口,从表2可见,台州市区非户籍人口的5岁以下儿童伤亡率高于常住人口的死亡率。因此政府对流动、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妇幼保健服务,改善其居住环境,加强预防意外伤的知识教育等。

3.2.4 加强消费产品的安全管理 建立消费安全委员会,并参与婴幼用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如儿童用的高椅子要求基底宽,婴儿座底部要覆盖有不光滑的材料等。

参考文献

[1] 张世平,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中国儿童中心[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58

[2] 全国儿童意外损伤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1):656

少儿保险论文篇7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HUANG Yin-j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4):074-07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Method: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146 prematur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72) and the control group(n=74)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plan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predictiv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i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27%)(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mature infant; Nosocomi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No.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Huizhou 51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4.020

院雀腥臼侵富颊咴谧浩诩湓谠耗诨竦玫母腥荆以及在医院获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出院后出现症状的感染[1]。早产儿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环境器具或医护人员携带病原体等原因发生院内感染[2-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干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能产生伤害的风险[4]。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明确护护理风险所在、掌握其规律、提高防范意识以及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5-6]。故本院实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156例,排除患有先天重大疾病及病危患儿,按照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72例,其中男37例,女35例,平均胎龄(34.58±1.36)周,平均体重(2078.01±36.47)g;对照组共74例,其中男31例,女43例,平均胎龄(35.31±0.63)周,平均体重(2053.58±41.98)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生产方式、Apgar评分、喂养及入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对新生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等;(2)早产儿保暖:早产儿室内温度保证在25 ℃左右,相对温度为55%~65%,体温较低的早产儿给以恒温箱保暖,每2个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做好记录;(3)喂养:尽早喂养,尽量母乳喂养,不能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可收集母乳,再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等实际情况而定;(4)呼吸管理:密切检测早产儿呼吸、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根据实际数据确定用氧浓度和用氧方式;(5)其他,如并发症观察等[7-9]。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1.2.2.1 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在新生儿科中成立早产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医护人员在对以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和早产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护理工作在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事件时可能存在的失误和做法,根据相关条例,以及分析得到的结果[10],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方案,以期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频率,和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自我思考能力[11]。

1.2.2.2 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 结合新生儿科平时的护理工作需要,定期组织新生儿护士进行学习,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做法,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对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途径发表建议,深度地自我剖析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强化护理自我思考能力,已经增强护士在护理早产儿的责任心[12-13]。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如进入早产儿室前进行个人清洁、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护具、身体如有不适申请调换岗位等。

1.2.2.3 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 在早产儿的治疗和早期护理时,由护士填写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其中包括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等,护士写上自己的观察以及建议,交予医生进行讨论补充修正,在早产儿的护理过程中注意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中的注意项,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每3天更新一次,由值班护士填写[14]。

1.2.2.4 积极与早产儿家属沟通 家属探视也是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5]。家属大多心急想要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尽早地接触,但这也加大了早产儿感染细菌的风险。护士应积极尽早地与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早产儿由于自身抵抗力低下而易感染的原因,感染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增加治疗的风险,既要体谅家属焦虑的心情,也要尽量做到减少探视。家属探视时,应让家属进行清洁消毒,并更换消毒隔离衣,佩戴口罩帽子等。

1.2.2.5 应用PDCA循环改进护理风险管理 每周开展一次护理质量检测评估,并遵循PDCA循环对早产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发现问题并总结原因,纠正问题并列入到护理实际执行中[16]。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17],对早产儿是否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1.3.2 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产儿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有用呛奶、误吸、皮肤损伤、非计划性拔管、药物外渗等。

1.3.3 比较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 设计相关满意度调查问卷,每卷共设10项,每项10分,共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50~69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 观察组早产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48,P

2.2 两组早产儿护理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83%,低于对照组的3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84,P

2.3 两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家属满意度为84.72%,高于对照组的6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3,P

3 讨论

早产儿是一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特殊群体,对病原菌有易感性,主要原因有:皮肤pH高从而利于细菌繁殖、角质层发育不良导致病原体易入侵机体、且黏膜通透性高е虏体易侵入血液循环、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功能、血脑屏障功能不成熟、淋巴结发育不全等免疫特点,使早产儿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而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由于喂养不耐受、侵入性操作增多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原因,故在较长的住院时间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9]。

而早产儿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来源有:(1)早产儿育婴房或温箱没有进行彻底的灭菌消毒;(2)早产儿的衣物奶瓶奶嘴等没有使用高温消毒,并做到一用一消毒;(3)医护人员带菌,即医护人员在进入早产儿育婴室前没有进行全面仔细的自身清洁,或没有穿上灭菌后的防护服和口罩,尤其是没有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导致将病原菌带入育婴室;(4)早产儿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等[20]。

而为了预防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可以对早产儿可护理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评估、识别、评价和预防潜在的和现有的护理风险,高效系统地减少或消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的危害和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一种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此基础上进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进行探讨,提前制定相关计划。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主要分为:(1)建立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2)定期进行护理业务培训:就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对新生儿科护士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其熟悉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的步骤及重要性,增强早产儿护理的责任感;(3)制定早产儿护理风险报告:使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个体化,护理类型具体化;(4)加强与早产儿家属的沟通:缓解家属焦虑心情,减少医院矛盾风险,有利于医院工作;(5)PDCA循环改进护理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

本院为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故试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预见性护理风险管理,不仅有效减少早产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了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故推荐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红葵,周仕丹,张秀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44-146.

[2]李惠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9):4170-4171.

[3]张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551-3553.

[4]梁春风.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I0001.

[5]陈小丽.儿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218-219.

[6]邓敏芝,钟春霞,熊少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76-77.

[7]吉淑颜.68例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49.

[8]赵文静.早产儿管饲喂养的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3,11(23):2127-2128.

[9]慧丽,徐瑞琴,兰海利.优质护理服务在早产儿病室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72.

[10]谢金华,谢汉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71-272.

[11]刘霞.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分析与管理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0):1465-1467.

[12]陆青梅,林梅.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效果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050-1051.

[13]王文丽.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8):1506.

[14]郭月梅.优质护理服务对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25):346.

[15]张爱新.早产儿感染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0):150-151.

[16]陈健.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儿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7):2409-2410.

[17]施丽萍.早产儿细菌感染的诊治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6):564-569.

[18]卜倩倩.儿科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特别健康:下,2014,(3):175.

[19] Greenough A,Limb E,Marston L,et al.Risk factors for respiratory morbidity in infancy after very premature birth[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5,90(4):F320-323.

少儿保险论文篇8

儿童险是保险公司针对0至15周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的人群提供的一种人身风险保障。由于新生儿死亡几率大,学龄前儿童抵抗能力差,容易得一些流行性疾病,而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险种一般医疗赔付比例不高。保险专家认为,为刚出生的孩子投保时应该优先考虑健康险,尤其是住院医疗补偿型的险种。相对而言,这个时候,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险种赔偿率不高,一般只有在年满4周岁后身故,才能100%拿到身故赔付。

据平安保险理财规划师张先生介绍,重大疾病险的赔付,一般是在确诊后即按照保险金额全额给付,保险责任也同时终止。儿童重大疾病险的保费较低,因此应该尽可能将保额买高一些。

而住院医疗保险多为消费型险种,是以一年为保障期限,既有主险,也有附加险。住院医疗费用型险种以住院期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为赔付依据,住院医疗津贴型保险则以住院天数为依据,按合同约定给付住院津贴。

儿童时期保意外

来自多项研究的数据表明,与上百种导致儿童死亡的疾病相比,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儿童致残的首要因素。为自己的宝贝购买一份儿童意外伤害保险,提供一份高额保障,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国内各大中外资寿险公司均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儿童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购买这些产品,儿童由于意外引起的死亡或残疾以及相关的治疗费,都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赔付。

比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推出的友邦阳光儿童综合保障计划,除了涵盖其他同类产品的保险利益以外,还具有一个非常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月度残废保险金利益。

一旦孩子因意外导致一级残废,最高可以获得每月2500元的津贴,长达20年,总计60万元的高额保障。

对于遭遇不幸,经济状况又一般的家庭来说,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还有,当孩子在学校内、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往返学校到家的路上遭受意外伤害,可以获得双倍的赔偿。

少年时期多储蓄

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会花掉多少钱?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很多”。

中国人寿资深人殷红说,孩子就读普通幼儿园到小学毕业的学费负担不重,到了初中开始加重。根据广州市物价局近年的数据,孩子12岁-18岁的教育金开支在2.5万-4万元。上了大学以后,每年学费约5000元,4年共2万元。这些只是接受普通教育单纯的学费开支,没有将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等计算在内,也没有旅行、出国深造的预算。仅仅是这样,总共算下来,殷红认为在教育金保险的投入至少应为10万元保额。

如果此时还没有买教育类的保险产品,可以不必局限于少儿险,因为一些针对成人的险种,14岁以上就可以购买。这类险种中,宜选择返还时间间隔短的分红产品,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教育金给付。当然,也可以考虑缴费和支取都非常灵活的万能寿险,这类险种不仅有保障性,还有很高的投资性,大人孩子都可以受益。

投保顺序有讲究

专家指出,儿童保险实际上比成人保险更复杂,购买时要强调购买顺序。

首先,必须保证孩子有一份学平险。学平险的承保对象是在校学生,一般是团体购买,不零售。学平险便宜,保障也不少,每年仅需几十元保费,就涵盖了意外伤害保险、意外门诊、住院医疗等,是孩子投保的第一选择。

少儿保险论文篇9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经历着剧烈的生理、认知、情绪和社会变化。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整个社会,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年龄、性别、健康有关的机遇和危险同时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正面或负面截然不同的健康结局。

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危害主要包括少女怀孕、感染性病与艾滋病和性暴力等,这些危害造成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并严重损害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例如,怀孕少女失去了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未来罹患宫颈癌的风险增大,而且少女母亲产下的婴儿面临着高死亡率的风险。

这些危害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儿童青少年不具备对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缺乏避免危险行为的知识和技能,缺少能够被儿童青少年所接受的获取生殖健康信息服务的渠道,加之贫穷和失业等环境危险因素的存在,这些都将儿童青少年置于极度的高危状态。而且,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通讯和电子技术在某些程度上也促进了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如网络色情内容、电视电影中的暴力情节等。[3]

实际上,在儿童青少年性态度与的形成过程当中,会受到外界暴露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例如各种媒体、同伴或是同学、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等。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正确和科学的,这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而言是非常困难且不现实的。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学校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儿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已有证据表明,促进儿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学校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在社会上对性教育实际上还存在恐惧感,认为性教育会促进青少年的性活动,增加少女怀孕的危险,增加患性传播疾病的几率。但是,有调查研究证明综合性的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青少年面临性问题时有助于他们做出健康的选择并采纳健康的。美国对性教育和性病与艾滋病预防项目的评估显示,开展性教育并没有促使发生率上升,没有降低年轻人初次发生的年龄,没有增加的频率,也没有增加的人数。[4][5][6][7][8]

当然,要开展有效的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体现年龄适宜性

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年龄适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而言要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分层,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所开展教育的内容、方式、重点应有所不同;二是同一年龄段学生所处的发育阶段也会有所差异,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对于分年龄段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教育部于2008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已有明确规定。[9]《纲要》把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纲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五个领域的内容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合理分配其中,每个水平都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鉴别在学校性健康教育中如何体现年龄适宜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儿童青少年所生活的背景如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和社区等不同,因此,无论是个体间还是群组间,男孩和女孩在性和生殖系统的成熟,以及与批判性思考和冲动控制有关的认知能力发育的时机与顺序会有所差异。[10]正是由于儿童青少年的年龄与发育阶段不同步,导致某些生理现象的发生时间在个体间有很大差异,例如女孩的月经初潮和男孩的首次遗精,同一班级中的孩子其发生年龄可以相差4~5岁。而且,一般而言,男孩的发育通常晚于女孩。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授课上可以考虑采取男、女生分班上课,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性发育阶段分班教学。

对学校性健康教育进行需求评估也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的内容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想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和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还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对所传授的信息做出何种反应。儿童青少年对于所获取信息的质量评估、理解程度以及与实际生活关联度的评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也使教育人员能够知道哪些教育内容和信息最贴近儿童青少年目前的发育阶段,能被他们所接受。

二、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与生活技能教育相结合

生活技能是专指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指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积极的行为能力。生活技能教育采用的是全参与式教育方法,已被证明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能力;(2)增强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3)预防儿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4)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终生健康的有效途径。[11]生活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在避免与预防危险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项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以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对北京市5所初中、4所高中的1 257名学生分组进行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教学干预,对实验组进行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专题教育,研究结果显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态度的转变和拒绝技能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与家长、同伴的交流。[12]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的系列学校健康文件之《以技能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中明确规定,在性与生殖健康和性病与艾滋病预防方面,学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生活技能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沟通和人际交流技能,包括沟通、倡导、协商或是拒绝;第二,做出决定和批判性思考技能,包括决策与批判性思考;第三,应对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压力管理、提升个人自信、控制、承担责任、促成改变或是转变。[13]

三、学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要与支持性环境建立相结合

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他们会面临众多的与性和生殖健康有关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有观点认为,就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而言,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可能会比单纯的改善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更加有效。而且,相对于单纯地减少危险因素而言,儿童青少年要获取和保持安全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比提供更加多的保护因素会更有效且更可行,例如减少逃学现象和保证校园安全等。[14][15]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有关的问题,由于其话题的敏感性,由父亲或是母亲与孩子进行交流更易被接受。但是,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性教育相当缺乏。例如,有35.8%的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分别只有15.2%、23.8%、20.2%、19.8%、33.3%的家长和孩子谈论过预防艾滋病、如何避免性骚扰及犯、青少年不应该发生婚前、如何抵制可导致婚前的诱惑、如何抵制来自同伴的不正确压力等问题。在有男孩的家长中,只有23.7%的家长和孩子谈论过男孩的遗精现象。[16]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性与生殖健康服务非常重要,包括的使用、紧急避孕和少女怀孕的应对等。但是,有许多因素制约了儿童青少年利用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有些地区没有配备适当的设备、设施和人员以提供适宜的服务;第二,有些地区缺少适当的设备、设施和人员,不能够满足所有人员的需要;第三,在大多数地方,虽然提供相应的卫生服务,但是由于某些政策和法规的原因,包括未婚妈妈之类的少女不能有效利用相应的卫生服务;第四,由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青少年不能够使用相关的卫生服务,例如服务机构位置偏远、费用过高、就诊时间不方便、医护人员的不友好和存有偏见态度以及缺乏保密措施。因此,要增加儿童青少年对相关卫生服务的利用,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消除他们的偏见;卫生服务机构要向用户友好型转变;要争取社区的支持。[17][18]

参考文献:

[1].

[10]Awusabo-Asare K..Adolescent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Ghana: Results from the 2004 National Survey of Adolescents[Z]. New York, Guttmacher (Occasional Report no. 22), 2006.

[1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王超,马迎华.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3):167-171.

[13]WHO.Skills for Health -- Skills-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Life Skill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hild-friendly/Health-promoting School[Z].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14]王书梅.社区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5]WHO.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Younger Adolescents―Research Issu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16]陈晶琦,李宝光,孔艳秋,王冬梅,肖文平,王瑜.某中学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6):467-469.

少儿保险论文篇10

产前筛查是指通过母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来发现孕妇怀有某些先天缺陷胎儿的风险度,是一种简便的检测方法。目前,浙江省各地、市已全面开展了此项工作。杭州市余杭区于2004年初与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签订工作协议,采取由各区属医院定点采血,区妇幼保健院集中将标本递送到省产前诊断中心进行血清筛查检测。通过几年来的操作,筛查工作已逐步走向规范。本文对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我区的筛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余杭区辖区内已分娩的、并对孕15~19周的孕产妇进行产前筛查。

1.2 方法

1.2.1 按余杭区卫生局《产前筛查工作规范要求》,全区各医疗保健单位围产保健医师在早孕建卡时向每位孕妇发放产前筛查指南,宣传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的意义,普及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基本知识。

1.2.2 各医疗保健单位动员孕15~19周的孕妇就近到各采血点(5家区属医院为定点采血点)进行采血,各采血点于每周二前将血清标本递送到区妇幼保健院产前筛查办公室。

1.2.3 区妇幼保健院确定专人对全区产前筛查工作进行管理,对递送的血清标本和产前筛查申请单进行核对、整理后集中送至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筛查。

1.2.4 实验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检测血清中AFP、β-HCG,同时对孕妇年龄、体重等相关因素进行校正,通过产前筛查软件计算风险率。

1.2.5 省产前诊断中心每周将筛查结果反馈到区妇幼保健院,区妇幼保健院对每例高风险孕妇都进行电话通知、同时将报告单反馈到辖区医疗保健单位,并动员高风险孕妇去省产前诊断中心进一步确诊。

1.2.6 每季度由各医疗保健单位围产保健医师上报产前筛查工作和分娩结局随访情况报表,如有胎儿异常的上报具体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风险发生率 2006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期间,余杭区辖区内分娩产妇6 336人,参加产前筛查的孕产妇4 713例,产前筛查率为74.38%;其中筛查出高风险孕妇171例,高风险发生率3.63%,3种疾病的高风险构成比见表1。

2.2 三种疾病发病率 参加产前筛查的4 713例孕产妇中,高风险孕妇中经产前诊断确诊21-三体综合征1例、NTD 2例、18-三体综合征未发现;21-三体综合征发病率为0.21‰,NTD的发病率为0.42‰;我们对低风险孕妇分娩结局追踪随访,未发现以上三种疾病的患儿,说明未出现假阴性情况。

2.3 高风险与低风险胎儿异常发生比较 171例高风险孕妇,随访171例,随访率100%,高风险孕妇经产前诊断(羊水穿刺、产前诊断B超、脐血检查),发现胎儿有结构或染色体异常5例,高风险孕妇缺陷儿发生率为2.92%。4 542例低风险孕妇,随访4 542例,随访率100%,低风险孕妇发现胎儿异常35例,低风险孕妇缺陷儿发生率0.77%;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孕妇发生缺陷儿的概率大大高于低风险组,OR=3.87,95%U(1.50~10.03)见表2。

2.4 胎儿异常及分娩结局情况 高风险孕妇中发现的5例异常胎儿,均采取治疗性引产终止妊娠,其中

3 讨论

3.1 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的重要措施 产前筛查是通过简便、经济和无创伤的检测方法,从孕妇群体中发现某些怀疑有先天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胎儿的高危孕妇,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根据目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开展了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NTD三种发病率较高的先天缺陷进行筛查。从筛查结果看,高风险孕妇中经产前诊断确诊21-三体综合征1例、NTD 2例,另外发现严重畸形2例,我们均采取治疗性引产,这对降低我区出生缺陷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从筛查的结果分析,高风险孕妇中发生其他出生缺陷儿的可能性也高于低风险组。

做好三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有效措施。婚前保健是实现优生的第一关,属于一级预防,国家取消了强制婚检制度后,使一部分新婚青年失去了一级预防的机会。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属二级预防,它是对一级预防的较好补充,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措施。

3.2 产前筛查结合三维超声筛查可大大减少先天缺陷儿的出生 我院从2004年开始开展孕妇血清学产前筛查,2005年底又引进了三维超声筛查技术。通过二项技术的结合,提高缺陷检出率,减少较严重畸形儿的出生,对提高我区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做好产前筛查孕产妇的随访工作非常重要 产前筛查是对胎儿先天缺陷的预测,该项检查具有局限性,有关资料提示,筛查目标疾病的预期检出率NTD为85-90%,21-三体综合征为60-70%,18-三体综合征为60-70%。筛查低风险或阴性只表明发生该种先天异常的机会很低,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异常或其他异常的可能性;筛查高风险,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因此,做好筛查孕产妇的随访是产前筛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了解到筛查中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少儿保险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19―03

在心理弹性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很多社会学、人类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学者们就已经发现,同样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有的人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物质滥用、犯罪率偏高等问题严重;而另一些人则和普通人一样,心理健康,生活积极向上,甚至有些人比一般人获得的成就更多。

1 心理弹性的定义

心理弹性(Resilience)一词曾被译为“挫折忍受力”“复原力”“压弹”或者是“心理韧性”,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心理弹性”这个翻译。至今,学术界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未达成共识。总结起来,定义心理弹性的方法一般认为有以下3种。

1.1能力品质类定义 侧重从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或品质来定义心理弹性,强调个体在面对逆境时反应特征上的差异,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Wemer EE: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1.2结果类定义 此类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积极发展的结果,Masten AS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现象,特点是个体处于逆境,不仅不会被压垮反而会发展得更好。所以这一类的研究一般是探究那些早期经历多种危险性因素的儿童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1.3适应过程类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重点关注心理弹性的动态发展,Luthar C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不良环境中仍能够适应良好的动态发展过程;1998年,Luthar C又将心理弹性的定义完善为:个体在不利环境时对良好状态进行调试的动态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心理弹性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不断作用的运动过程。美国心理协会帮助中心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遭受不利时,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发生动态交互作用,从而使个体迅速恢复并良好适应的过程。研究的角度不同,心理弹性的概念就不同,但在大部分的文献及研 究中,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属于个体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质。

2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

2.1早期的补偿模型此模型认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共同作用并共同预测个体的发展结果。其中,危险性因素起消极作用,保护性因素起积极作用,两类因素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如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面临家庭贫困、母亲精神异常、父亲物质滥用等危险性因素时同时存在一定的保护性因素,如悉心照料的祖辈、支持性的学校及社会环境等。根据补偿模型的作用机制分析,该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远远多于其保护性因素,因此,该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2.2条件模型(或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保护性因素影响危险性因素对发展结果的消极作用。如一个自身积极向上、具有正常的交际能力等(保护性因素)条件的孩子会克服家庭贫困(危险性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且发展良好。这说明无论逆境水平高低,保护性因素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个体的发展功能还是会受到危险性因素的消极影响。然而,只要有保护性因素的存在,总体功能不会受到重大损伤;若保护性因素不存在,则发展功能很可能会受到较为重大的损伤。

2.3Kumpfer的弹性框架 Kumpf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一个相对完整并广泛应用的弹性框架,见图1。

此模型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包括危险性因素或保护性因素)、作为心理弹性个体的特征、压力事件后对人、环境、结果之间起到种介作用的动态作用机制以及个体的发展结果。

3 心理弹性的结构

研究者发现,关于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是心理弹性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研究者们一般将心理弹性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

3.1内在保护因素

是指个体本身就具有的保护作川的心理能力和特质。Bandura等13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独立自主、自我动机、自我价值与自信、信任他人等。如物质滥用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儿童,其最主要的内部保护因素是其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情绪特质。许书萍等115]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也说明其内部保护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的认知、能力、行为以及心理资源4个维度。

少儿保险论文篇12

1、重疾保障。保障120种重疾,最多赔付一次,赔付100%保额。就重疾疾病病种保障来看,是不错的。因为银保监会规定,所有重疾险都必须包含25种高发的重疾。但来看,国寿福庆典版只有一次理赔次数,且没有癌症二次赔付的附加责任。

2、轻症保障。保障60种轻症,最多赔付3次,赔付20%保额。虽然高发的轻症均有保障,但理赔比例低,很多重疾险轻症理赔比例都到了45%,甚至更高了。

3、身故保障。由于国寿福庆典版分两个版本,所以①少儿版:18岁前身故,返还已交保费;18岁后身故,赔付100%保额。②成人版:180天内因疾病身故,返还已交保费;180天后不论因疾病还是意外身故,赔付100%基本保额。由此看出,国寿福缺少全残的保障。

4、少儿特定疾病保障。保障15种少儿特定疾病,如严重肠胃炎、要种哮喘等,赔付100%保额,但费额外赔付,而大多数的少儿重疾险对少儿高发重疾都有额外的保障,且额外赔付1倍,甚至2倍保额。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