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49:4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

1.研究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正式专业是在1998年第四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仍在持续兴办,四川省目前拥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已为数不少,在高校兴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这直接影响到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工作不稳定,更换频率增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平台搜索与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相关文献20余篇进行整理,借阅相关书籍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支撑。

2.2调查问卷法

在研究文章目的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调查问卷。对四川省310名社会体育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回收问卷305份,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分别为98.4%与94.5%,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数据支撑。

3.结果与分析

3.1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279份有效问卷中155名男生,124名女生,所学专业有方向细分的89人,占31.9%,无方向细分的183人,占68.1%;另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广,涉及自主创业、公务员、参军、考研等各个方面。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欠理想。

3.2对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

表 毕业生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情况的对比分析表

3.3工作稳定情况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关于“您从毕业到现在为止更换过工作吗?”的调查中发现:有101人明确表示自己更换过工作,占调查样本的36.2%,而选择没有更换过工作的有178人,占调查对象的绝大部分。

3.4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关于“从毕业到现在,你都从事过哪些职业?(可多选)”的调查中发现:个体经营的有88人,合伙参股的有68人,一线员工有66人,基层管理的有67人,中高层管理16人,其他的有55人。从统计结果来看,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与社会体育背道而驰,这一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3.5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相关性调查分析

在对四川省历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性调查中可以看出(详见表2):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吻合的仅占一小部分(15.1%),而与所学专业无关联的占有绝大部分(68%);另外,还有16.9%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与所学专业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希望各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时,考虑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面较广,涉及自主创业、公务员、参军、考研等各个方面,但就业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目前就业情况与该专业相分离的情况较严重,可以看出目前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读学生的就业前景,希望各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过程中重审社会需求。

4.2从四川省历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刚毕业及目前就业三个阶段的就业情况来看:三个阶段的变动比例较大,这也反映了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变化。另外,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情况不容乐观,且原因较复杂,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4.3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与所学专业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希望各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时,考虑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体育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体育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客观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生存现状,对于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高校局域网、河南省教育厅档案室、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参加有关会议,收集课题所需资料。

1.2.2访谈法采用召开专访和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高校,随机抽样进行实地走访。

1.2.3理论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理论分析方法,对获取材料进行处理,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1.2.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材料,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分析

2.1.1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特征及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由于毕业生分配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省份、高校采用召开毕业生分配洽谈会的形式,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分析用人单位类型,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工作。下面以河南省教育厅在洛阳师范学院举办的2005年和2006年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为例加以分析。

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统计(见图1),59个招聘单位中,中等学校(含中学、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有48所,占82%;人才服务中心有2个,占4%;小学1所,占2%;教育局4个,占7%;俱乐部(含宾馆业)2个,占4%;幼儿园2所,占4%。95%的用人单位都分布在教育系统,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功能依然强大,但体育俱乐部和宾馆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说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正在形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另外,对学历的要求明显提高。有51个用人单位要求必须是本科学历,占87%;对专科生的需求量占13%。说明本科生的社会需求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2.1.2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问题根据白文飞等2002年对全国15所体育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河南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5%,初次就业率为70.9%;《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第44期报道,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率为73%,河南省77.76%,其中灵活就业率28.66%。本次调研发现,河南省2005年体育专业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最能反映就业情况的初次就业率平均在50%左右或更低一些,新升本院校考研率在10%以上,河南大学、河南师大高于20%。

2.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2.2.1河南省全日制学校学生、教师数量从河南省学生人数的发展趋势看,高中人数成上升趋势,2002年以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在校生人数成明显下降趋势。虽然高中人数处于上升期时期,但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结合全国人日宏观走势,可以肯定今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的在校生人数将进入到明显的缓慢下降趋势中,预示着今后若干年内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激增(见图2)

河南省专职教师数量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学前教育、高中逐年攀升,其中高中的增幅较为明显。初中小幅下降,小学下降幅度较大。分析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关系,学前班学生数量在下降,而教师的数量则在攀升;小学、初中则呈现了师生数量同步下降的态势;高中师生数量呈上升态势。以上分析说明,近期教师的社会需求量应该较为稳定,但从今后5—10年的中期发展来看,将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见图3)。

2.2.2河南省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

根据河南省高校现行的引进人才制度,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能进入高校任教,故只讨论中学所需教师情况。

(1)河南省中学校体育教师数量。本次调研显示,河南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初中1:435,高中1:350。截止2004年,初中在校生人数591.35万人,高中在校生人数278.7万人。由此推算,河南省现有初中体育教师约1.36万人,高中体育教师约7963人。

(2)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据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刘贤龙、周绍忠两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教师每年减员率(退休率、其他原因离岗等)稍有不同,2006年至2010年平均减员率为6.927%。从河南省初中、高中生总数量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故不考虑学生数量变化带来的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情况。所以,普通初中每年需要补充942名,高中需要补充552名。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约为:1494人(见表1)。

但必须注意的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在每年所需的将近1500名中学体育教师名额中,中心城市、城镇中学教师基本处于满编状态,而大量需要教师的边远、贫穷落后地区,毕业生并不情愿前往,即便是落后地区走出来的学生宁肯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去。这就会使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大打折扣。

2.3运动训练专业现状

研究显示,教练员队伍的自然减员率为5.6%,河南省每年需要补充的教练员数量仅为86人。由于一线的优秀运动队教练员都是国家队和省体工队退役的队员,故此重点分析二、三线专职教练员情况。接受访问调查的河南省l7所中专、体校领导大都表示,没有技术或专业理论特别好的毕业生,他们宁肯不再进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用人单位在进人问题上的谨慎,同时地市级中专体校近些年由于出口不畅导致的招生困难,以及单位编制所限导致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以开设运动训练专业较早的河南师大为例,该专业毕业生2005和2006年灵活就业率高达58.14%和57.0l%,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当然,考虑到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的可能性,如进入中小学任专职教练员或进俱乐部当教练员等,学生的出路会更宽广一些,一些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就业更容易一些。但总体上看,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大大超出社会需求。教练员是一种经验依赖型的职业,需要悟性、智慧和大量的竞赛实践,批量生产显然是不合适的。鉴于河南省目前已经拥有5个运动训练专业点,建议再审批新的运动训练专业时要慎之又慎,同时适当压缩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数量。

2.4社会体育专业生存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科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1994年升格为本科。随后,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也设置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新增量一直高居体育学类5个本科专业之首。

据调查,现在还有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和社会实践表明,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据此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文化素养较好,但技术能力较差。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招生也都是按照先划定体育专业分数线,按文化课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方法对“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

从毕业生分配的角度讲,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一是专业工作失范,二是有职无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有受过专门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另谋高就。还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并且有些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强,比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截止2005年,河南省已经拥有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通过考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万多名。他们大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专长,他们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更多具有业余性、义务性、荣誉性的特征。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较晚,目前有6所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年招生总量400人左右。理论上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要,但由于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性的认同,加上已有过多的从业人员,理论上庞大的就业岗位要想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加大市场的培育力度。

2.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南省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共有5所,分别是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在200人至250人之间。从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见表2),

到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分别占到就业率的28.46%、16.05%。有极少数专业技术突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目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高学历要求的普及,使得本科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不再成为可能。而由于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全面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一专一能”就逊色不少,再加上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非师范类专业,教师资格的获得仍是一大困难,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到中等学校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在逐年减少,除非是作为武术教练员到校任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者中,很多毕业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也有少数人从事了商业工作。

大多数人表示,这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无奈选择。另外还有出国、入伍、自主创业等,所占比例达到了14.97%,到武术馆校任职和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仅分别占5.49%和3.83%,但临时就业或待业者高达31.2%。这样看来,改行的毕业生高达47.25%以上,值得我们深思。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较适合到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馆校以及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但目前各地市专业运动队和运动学校的教练员多是退役运动员,工作状态较为稳定,因此各级教练员岗位缺编较少。有少数毕业生到民办武术馆校就业,但也属于临时状态,求稳定、求待遇的心态决定了他们随时会重新选择职业。通过调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保安工作的。据此推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将日益萎缩。

2.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状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50名,黄河科技学院每年招收体育康复保健专科学生40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工作。从就业经验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社会需求量小,学生知识面太过专一。河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超过了9o%,但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是灵活就业。那么如何看待体育康复保健专科生就业问题呢?从优势上讲,高职高专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从业的适应性也应该更好,体育康复保健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黄河科技学院每年40人的毕业规模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是否有符合实际的从业态度从事康复保健一线工作,将会决定其就业状况。

2.7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现状分析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三个专业很有特色,它们以郑州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了郑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很好地进行了校内资源整合,3个专业每年各招收30名学生。据调查,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院校在师资力量、软硬条件方面远远不如综合性院校的旅游、新闻专业。笔者认为,在综合性院校旅游、新闻专业招收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3结论与建议

(1)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继续提高,原来以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为主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世纪河南省高等体育院校学历教育的方向,今后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

(2)扩招在给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创造出良好硬件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比如:体育学科各专业扩招与面临控制招生规模的矛盾;理论上的社会需求旺盛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体育专业报考生的递增与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矛盾等。只有适当控制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过快膨胀,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4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体育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体育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客观分析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生存现状,对于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招生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高校局域网、河南省教育厅档案室、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参加有关会议,收集课题所需资料。

1.2.2访谈法采用召开专访和召开座谈会形式,对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高校,随机抽样进行实地走访。

1.2.3理论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理论分析方法,对获取材料进行处理,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1.2.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材料,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分析

2.1.1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特征及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由于毕业生分配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省份、高校采用召开毕业生分配洽谈会的形式,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不同的要求,分析用人单位类型,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工作。下面以河南省教育厅在洛阳师范学院举办的2005年和2006年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为例加以分析。

两次毕业生分配洽谈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统计(见图1),59个招聘单位中,中等学校(含中学、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有48所,占82%;人才服务中心有2个,占4%;小学1所,占2%;教育局4个,占7%;俱乐部(含宾馆业)2个,占4%;幼儿园2所,占4%。95%的用人单位都分布在教育系统,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功能依然强大,但体育俱乐部和宾馆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说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正在形成,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另外,对学历的要求明显提高。有51个用人单位要求必须是本科学历,占87%;对专科生的需求量占13%。说明本科生的社会需求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

2.1.2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问题根据白文飞等2002年对全国15所体育院校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3年河南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5%,初次就业率为70.9%;《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第44期报道,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率为73%,河南省77.76%,其中灵活就业率28.66%。本次调研发现,河南省2005年体育专业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最能反映就业情况的初次就业率平均在50%左右或更低一些,新升本院校考研率在10%以上,河南大学、河南师大高于20%。

2.2体育教育专业现状分析

2.2.1河南省全日制学校学生、教师数量从河南省学生人数的发展趋势看,高中人数成上升趋势,2002年以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在校生人数成明显下降趋势。虽然高中人数处于上升期时期,但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得到缓解。结合全国人日宏观走势,可以肯定今后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小学以及初中的在校生人数将进入到明显的缓慢下降趋势中,预示着今后若干年内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激增(见图2)

河南省专职教师数量的发展趋势呈现为:学前教育、高中逐年攀升,其中高中的增幅较为明显。初中小幅下降,小学下降幅度较大。分析教师与学生的数量关系,学前班学生数量在下降,而教师的数量则在攀升;小学、初中则呈现了师生数量同步下降的态势;高中师生数量呈上升态势。以上分析说明,近期教师的社会需求量应该较为稳定,但从今后5—10年的中期发展来看,将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见图3)。

2.2.2河南省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

根据河南省高校现行的引进人才制度,本科毕业生原则上不能进入高校任教,故只讨论中学所需教师情况。

(1)河南省中学校体育教师数量。本次调研显示,河南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初中1:435,高中1:350。截止2004年,初中在校生人数591.35万人,高中在校生人数278.7万人。由此推算,河南省现有初中体育教师约1.36万人,高中体育教师约7963人。

(2)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据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刘贤龙、周绍忠两位老师的研究成果,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教师每年减员率(退休率、其他原因离岗等)稍有不同,2006年至2010年平均减员率为6.927%。从河南省初中、高中生总数量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故不考虑学生数量变化带来的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情况。所以,普通初中每年需要补充942名,高中需要补充552名。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约为:1494人(见表1)。

但必须注意的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在每年所需的将近1500名中学体育教师名额中,中心城市、城镇中学教师基本处于满编状态,而大量需要教师的边远、贫穷落后地区,毕业生并不情愿前往,即便是落后地区走出来的学生宁肯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去。这就会使每年河南省需要补充的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大打折扣。

2.3运动训练专业现状

研究显示,教练员队伍的自然减员率为5.6%,河南省每年需要补充的教练员数量仅为86人。由于一线的优秀运动队教练员都是国家队和省体工队退役的队员,故此重点分析二、三线专职教练员情况。接受访问调查的河南省l7所中专、体校领导大都表示,没有技术或专业理论特别好的毕业生,他们宁肯不再进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用人单位在进人问题上的谨慎,同时地市级中专体校近些年由于出口不畅导致的招生困难,以及单位编制所限导致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以开设运动训练专业较早的河南师大为例,该专业毕业生2005和2006年灵活就业率高达58.14%和57.0l%,现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当然,考虑到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的可能性,如进入中小学任专职教练员或进俱乐部当教练员等,学生的出路会更宽广一些,一些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就业更容易一些。但总体上看,河南省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规模已经大大超出社会需求。教练员是一种经验依赖型的职业,需要悟性、智慧和大量的竞赛实践,批量生产显然是不合适的。鉴于河南省目前已经拥有5个运动训练专业点,建议再审批新的运动训练专业时要慎之又慎,同时适当压缩运动训练专业的招生数量。

2.4社会体育专业生存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科层次的社会体育专业,1994年升格为本科。随后,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也设置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布点的新增量一直高居体育学类5个本科专业之首。

据调查,现在还有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和社会实践表明,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据此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文化素养较好,但技术能力较差。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招生也都是按照先划定体育专业分数线,按文化课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方法对“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

从毕业生分配的角度讲,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一是专业工作失范,二是有职无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有受过专门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另谋高就。还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并且有些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强,比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截止2005年,河南省已经拥有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通过考核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万多名。他们大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专长,他们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更多具有业余性、义务性、荣誉性的特征。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较晚,目前有6所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年招生总量400人左右。理论上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要,但由于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性的认同,加上已有过多的从业人员,理论上庞大的就业岗位要想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加大市场的培育力度。

2.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南省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共有5所,分别是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在200人至250人之间。从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见表2),

到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分别占到就业率的28.46%、16.05%。有极少数专业技术突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进入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目前,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高学历要求的普及,使得本科毕业生进入高校就业不再成为可能。而由于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需要的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全面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一专一能”就逊色不少,再加上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非师范类专业,教师资格的获得仍是一大困难,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到中等学校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在逐年减少,除非是作为武术教练员到校任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者中,很多毕业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也有少数人从事了商业工作。

大多数人表示,这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无奈选择。另外还有出国、入伍、自主创业等,所占比例达到了14.97%,到武术馆校任职和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仅分别占5.49%和3.83%,但临时就业或待业者高达31.2%。这样看来,改行的毕业生高达47.25%以上,值得我们深思。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较适合到学校、体育运动学校、武术馆校以及俱乐部从事教练员工作。但目前各地市专业运动队和运动学校的教练员多是退役运动员,工作状态较为稳定,因此各级教练员岗位缺编较少。有少数毕业生到民办武术馆校就业,但也属于临时状态,求稳定、求待遇的心态决定了他们随时会重新选择职业。通过调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保安工作的。据此推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将日益萎缩。

2.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状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每年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50名,黄河科技学院每年招收体育康复保健专科学生40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工作。从就业经验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社会需求量小,学生知识面太过专一。河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超过了9o%,但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是灵活就业。那么如何看待体育康复保健专科生就业问题呢?从优势上讲,高职高专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从业的适应性也应该更好,体育康复保健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黄河科技学院每年40人的毕业规模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是否有符合实际的从业态度从事康复保健一线工作,将会决定其就业状况。

2.7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现状分析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三个专业很有特色,它们以郑州大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了郑州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很好地进行了校内资源整合,3个专业每年各招收30名学生。据调查,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院校在师资力量、软硬条件方面远远不如综合性院校的旅游、新闻专业。笔者认为,在综合性院校旅游、新闻专业招收体育旅游、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3结论与建议

(1)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继续提高,原来以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为主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世纪河南省高等体育院校学历教育的方向,今后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

(2)扩招在给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创造出良好硬件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比如:体育学科各专业扩招与面临控制招生规模的矛盾;理论上的社会需求旺盛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体育专业报考生的递增与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矛盾等。只有适当控制体育专业招生规模的过快膨胀,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5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6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作为对教育质量的考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社会评价是教育评价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评价,不仅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判定,而且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方案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社会评价少之又少,而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尚属空白,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已成为高职教育急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评估较少,其评估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和专家进行,而且评价内容大多集中在办学水平,即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仅仅停留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况的考察等较浅的层面。欠缺在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跟踪调查和社会反馈等方面的评估。

我国尚无针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估体系,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现在并无科学的、可行的和专业的指标评价,虽然陆续已有一些本科医学院校在进行教育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与探索,但真正依据评价学、教育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社会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未见报道,目前高职教育管理与评价更是一项空白,急需弥补与完善。很多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效果反馈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苦于目前还没有科学、有效、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迫切需要量化、可测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在高职教育中引入新的教育评价管理方法与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鉴定,衡量和检验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与社会需求是否吻合,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衡量本专业毕业生工作成绩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的方法及途径。

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通过对国内近期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考查发现,对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护理人才的临床能力评价以及对学位质量的社会评价的相关研究存在有一部分,相对于以往已有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关于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论述目前还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为切入点,建立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注意在研究中通过多种研究方法与实证方法相结合,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地验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这些是以往研究所欠缺的。同时对现有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评价,以丰富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而对其他相关医学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2 实践意义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余年,由最初的懵懂探索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与年俱增,就业形势看好,甚至有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带动着我国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卫生事业单位纷纷创办康复专科,因而相关康复人才紧缺。相对于康复医师,从事具体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更为抢手,因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越加快发展,越应该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因此,认真总结经验,加强评价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大力开展多层次和多种类的评价活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经济的迅速腾飞、科技的大力发展的形势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用人单位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度逐渐增加,如诚信品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心态、合作沟通能力、灵活变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它有关内容的研究,不仅是教育学、管理学和教育评价领域的重要课题,也可以通过对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的研究,为当前的教育实践与导向提供评价依据和反馈信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研究的思考:(1)目前尚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行业发展动向、本着专业建设依托市场需要的原则,完善在校教育体系,探讨并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结构体系――适宜于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且科学、系统、全面、简便的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可以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研究,能更深刻地了解和分析毕业生与工作实际及与其他同类院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逐渐完善培养目标,更有效地制定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探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另外,本研究能帮助本专业及时掌握行业需求及发展现状,便于有效地帮助毕业生提前做好择业、就业准备、和谐融入社会。(3)建立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丰富高职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充实教育评价领域的内容,为其他相关医学类高职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奠定基础。(4)在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并运用统计技术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应该从多层面、多角度论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0-01128-07

一、研究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从政府包揽毕业生分配到毕业生市场求职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高等教育急速扩张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尚有争议,但教育行政部门以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发展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却是坚定不移的。因此,研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去向的各种因素,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让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学界围绕大学生就业这一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从非个人因素着手,致力于分析宏观制度、政策、阶层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有学者致力于分析个人因素,包括人口统计特征、学习成绩、择业观念、面试技巧、人际关系和高校层次等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某一个横剖面进行分析,较少呈现纵贯性的过程观照,很少关注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如何交织影响个体生命历程轨迹中的转折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带有深深的历史和制度的烙印。而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问题正是在历史、社会和个人三重影响和制约下个人能动性选择的体现。抛开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去谈毕业生就业问题都略显单薄。此外,以往的研究没有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一视角来挖掘其对毕业生毕业去向和就业的影响。同时,大多数研究结果来自问卷调查数据,基于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期间的平行数据的研究却很少。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拟在综述现有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以纵贯性视角研究本科生毕业去向,利用生命历程理论研究范式,将本科生毕业去向问题置于其生命历程的整体脉络中加以理解。以使我们对本科生就业问题有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具体而言,本文力图研究个体的能动性在历史背景、社会政策和个人人力资本的三重影响和制约下如何形塑个体独特的人生轨迹。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1.历史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1994年,我国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国家包下来、毕业国家包分配的做法,国家不再以行政手段来分配毕业生而是以方针政策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来指导和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实现了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转变。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即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改革政策,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为了避免传统的苏联高教模式过于强调专业教育的弊端,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打破狭隘专业教育思想的束缚,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布劳和邓肯的经典的地位获得模型强调代际地位继承机制受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因素的影响。显然,它也适用于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分层和流动受再分配经济整合体制和意识形态系统的影响,呈现的是以社会成员的权力和声望差距为基础的单一化政治分层结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代际地位继承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生了变迁。单一的政治分层结构被经济体制的转型打破,教育资源成为个人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工具变量,社会分层的依据由单一的政治资源向权力、收入、声望和教育资源等多维度转变,这反映出在地位获得的过程中先赋性因素在减少,而获致性因素在增加。有研究发现,在高度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美国社会,父亲的先赋因素对子代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虽然微弱但依然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中国,也有研究验证了精英阶层的再生产和阶层继承机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增强,大多数阶层与相邻阶层间的流动增加,特定阶层的代际继承优势逐渐下降,跨阶层的循环流动越来越困难。

2.社会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赖德胜从制度转型视角分析发现,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这其中主要是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行为。另外,赖德胜等人还发现,决定大学生毕业起薪水平的是人力资本因素,而决定能否进入国有企业工作部门的是社会资本。张秋山等认为,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非正规就业的出现。陈成文等的研究发现,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匹配促进政策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

3.个体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对个体因素的分析,学者们大多聚焦于人力资本理论。陈成文等发现,人力资本诸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和就业质量存在有区别的影响,其中外貌条件和专业背景仅对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工作经历、工作能力等因素却对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有显著性影响。孟大虎等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后发现:那些能够积极影响求职结果的人力资本变量,例如职业资格证书、兼职经历等并不一定在决定就业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陈成文等通过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发现,毕业生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陈成文和孟大虎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了学习成绩对就业机会获得的显著负面影响。其中孟大虎的研究发现,“成绩好”比“成绩一般及以下”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性减少了0.25倍。这可能与学习成绩优秀学生较高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相冲突时选择自愿性失业行为有关。而岳昌君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学习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找到工作的概率要比其他学生高。

从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无疑充分认识到了宏观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从个人层面出发的分析也给我们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更细致入微的视角。然而,这些具有建设性和引导性的研究也存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局限性:或者是结构决定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制度和社会结构)或者是个人决定论(将就业难问题归为个人资质问题)。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解读都没有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历史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生命时间的综合体,而大学生毕业则是其学生生涯轨迹中的一个重大转变,代表着新的角色的建立和学生角色的丧失,是职业生涯轨迹的标志。作为一个转折点,毕业去向的选择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大学生的毕业去向不仅受到社会结构和历史时间的约束。更受到个体能动性选择的影响。而生命历程理论个人、历史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为我们解读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问题提供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分析框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代际地位继承机制变迁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培养模式与个体的学习成绩、专业背景以及综合能力是如何交织影响个体生命历程中毕业这一转折的。

(二)理论框架

生命历程研究范式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对生活史的研究。1965年,诺曼・雷德尔在《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同龄群体概念》一文中率先明确指出要使用“同龄群体”(cohort)这一概念来研究生命历程。20世纪60―70年代,埃尔德通过《大萧条的孩子们》对生命历程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生命历程理论模式是一种社会界定的并按照年龄分级的事件和角色模式,这种模式受文化和社会结构历时性变迁的影响。该著以社会经济变迁为焦点,通过研究出生于1920―1921年的美国人及其父母在大萧条中的经历,力图探索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对家庭变迁和代际关系的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有四个相互关联的范式性主题:(1)历史的时间和空间(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个体的生命历程是嵌入在他所处的历史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之中的。与此同时,个体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2)时机(Timing)。时间决定着生命历程转变和生命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3)相互关联的生活(Linked lives)。相互依存、关联的社会网络是社会一历史的影响的载体。(4)个人主体性(Human agency)。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个体突破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利用个体能动性和时机的选择而建构起来的。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主要是通过轨迹、转变和持续三个概念来描绘社会变迁过程中个体的发展。其中轨迹指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或社会状态;转变则关注各种状态的变化,这种转折点是轨迹方向改变的代表;持续是一种介于转变之间的时间段。转变和持续都是轨迹的元素。转变往往以特定的事件为标志,它嵌套于一定的轨迹当中,以一种角色的建立和丧失为标志,往往被生命历程理论视为联结社会背景与人类主动性的节点。

生命历程理论在强调个人主动性的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确定某个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社会和历史的制约因素。历史性力量塑造着学校、家庭和工作的发展轨迹,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发展途径。人们能够选择他们要走的路,但是他们的这些选择并不是在社会的真空(Social vacuum)中做出的.所有的生活选择都取决于社会的和文化的以及历史的制约因素。社会历程理论所强调的是个人、历史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范式。

生命历程理论在人口学、社会政策和教育学研究领域备受推崇,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它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综述概括,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证研究当中。李强等人首先系统地向国内推介生命历程理论,阐述了生命历程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包蕾萍就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拓展。在实证研究方面,默怀霆和白威廉考察了国家政策对社会群体生活机会的影响@;周雪光等人以中国政治变迁为背景,分析了中国的“上山下乡”政策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郭于华等人研究了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状态下悖于常态的个体生命历程,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文本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的裂隙;徐静等人通过对北京市贫困老人展开生命史访谈,探析了贫困老人的生命发展轨迹。在本科生就业领域,仅有李卫东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分析了家庭结构、阶层背景和人力资本对本科生就业的影响。本文试图用生命历程理论探析在通识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成绩等因素对其毕业去向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及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W大学2010级本科生的综合信息,包括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成绩、外语水平和就业类别等信息。研究时选取2010年入学、2014年毕业的6782个本科生作为分析样本。选取的理由有两点:首先,大学毕业是个体生命时间中的一个重大转变,W大学2010级本科生群体入学时间处于中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期间的最后两年,将学生个体生命历程中毕业这一重大转变与高校扩招、通识教育改革等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分析,运用历史、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第二,W大学作为全国的重点高校,其本科生毕业去向问题更能体现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问题,选择其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实践上的合理性。

表1的描述性分析表明。在6782个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中,升学读研所占的比例高达36.1%,远远高于其他四个去向:其次是出国、出境和进机关、部队、事业单位,二者不相上下,所占比例分别是17.8%和17.5%;进企业的比例为16.8%;自由职业和待就业去向所占比例为11.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通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理解微欢的行动者如何在宏观社会结构的影响下通过能动性选择来应对生命历程轨迹中的重大转变,我们提出本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如何影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选择的?综合能力对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选择有何影响?不同学科背景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何影响?

(二)变量

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为2010级本科生的毕业去向,由“升学”、“出国、出境”、“机关、部队、事业单位”、“企业”、“待就业、自由职业”五种去向类型的虚拟变量来表示,以企业组为参照组。

2.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1)通识教育:包括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成绩和体育课成绩。本研究对成绩进行取对数处理。(2)专业教育:专业必修课成绩代表专业教育成果。(3)学科背景:由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和医学部六种类型的虚拟变量来表示,以医学部为参照组。(4)综合能力:包括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英语水平和承担项目的情况。获得奖学金次数为连续性变量;此处用通过CET6与否来代表学生的英语水平,以虚拟变量的形式进入模型;承担项目情况分为承担过项目和没有承担过项目,以虚拟变量的形式进入模型。

3.控制变量。(1)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女性=0。(2)城乡:以农村为参照组,农村=0。(3)政治面貌:以非党员为参照组,非党员=0。

(三)统计模型

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关于毕业去向的多分类变量,同时参照国内外研究的惯例,本研究采用多项逻辑斯蒂克回归的方法,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分析结果

根据研究设计的多项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通过6782名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数据检验个体毕业去向选择模式,表2记录了这一回归结果。

(一)升学

相对于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成绩和外语水平对升学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专业课成绩还是公共必修课成绩都对升学具有显著性影响。专业课成绩越好越容易升学,公共必修课成绩越好也越容易升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育课成绩好的学生却更不倾向于选择升学,体育成绩每增加10个单位,其升学的优势比下降99.5%(0.005-1=-0.995,p

(二)出国、出境

相对于进入企业,成绩对出国、出境具有显著影响。公共必修课成绩和专业必修课成绩均对出国、出境具有明显作用,成绩越好越容易出国、出境。相反,体育课成绩对出国、出境却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体育成绩每增加10个单位,其出国、出境的优势比下降99.8%(0.002-1=-0.998,p

(三)进入机关、部队、事业单位

相对于进入企业,各类成绩对进人机关、部队和事业单位均无显著影响。性别优势对进入机关、部队和事业单位的作用十分突出,男性进入机关、部队和事业单位的优势比比女性高62.9%(1.629-1=0.629,p

(四)待就业、自由职业

相对于进入企业,对待就业、自由职业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专业课,专业课成绩每增加10个单位,其待就业和自由职业的优势比就下降99.5%(0.005-1=-0.995,p

五、结论与思考

我们将本科生毕业问题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代际地位继承机制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分析高校本科生培养政策变革的效用和学生个体学习成绩、综合能力以及专业背景等社会和个体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命轨迹的。本科生毕业既是学生个体生命历程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就业”与“深造”等毕业去向的选择就不仅仅是单个生命体的一种人生选择,也成为既定制度设置下的精英社会分流。从而转变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分析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发现成绩和综合能力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两个因素对于不同的毕业去向的影响却有所不同。

就成绩而言,我们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探讨成绩对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在毕业去向为升学和出国、出境两个选择时,通识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当毕业去向为机关、部队、事业单位和待就业、自由职业时,通识教育的影响却并不显著。专业教育对升学和出国、出境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从成绩视角来说,成绩对于深造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升学或者是出国、出境。作为个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门槛时所作出的理性的人生选择.升学和深造可以使毕业生与那些依据年龄等级和生命历程轨迹所确定的职业生涯的一般期望一刀两断。这是一个不用承担职业发展责任的暂时休整或延迟实现的时期。在一个强调和崇尚知识和文凭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升学或深造的选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摆脱就业、婚姻和家庭压力的暂时调整的机会。而人们不会去质疑其深造的动机,也不会批评其职业生涯毫无进展,相反,人们会对其职业发展抱有更高的期待。体育课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相挂钩,体育课成绩越好的人越倾向于选择进企业。这与企业看重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活力的原因有关。从学校培养层面来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理智,使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选择升学和出国、出境去向上,对进入机关、部队、事业单位和待就业、自由职业却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对理论的学习促进了本科毕业生更深层次的求知欲望,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出国、出境,都是一种理智的升华。

就综合能力而言,本科毕业生升学和出国、出境的选择显著地受到获得奖学金次数和外语水平(CET6)的影响。尽管科研能力(承担项目与否)并没有成为选择升学和出国、出境以及进入机关、部队、事业单位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承担过科研项目的学生却不会倾向于选择待就业或者自由职业。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8

1.研究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目前,虽然综合类高校和体育类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点多,但办学目标不够清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到社会体育专业的整体办学效益[2],直接导致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不高,学生跨专业就业甚至脱离本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

2.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法

对四川省内各企事业单位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37份,其中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2.22%和83.78%。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国知网查阅下载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研究的学术文章,参考省内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企事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识现状

3.1.1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

对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印象的调查统计发现:认为四川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与认为其怕苦怕累,工作浮漂的各有17家,并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能安心工作,从小事做起,有15家企事业单位;认为社会体育毕业生志大才疏,要求过高的仅有7家企业,排在第三位。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印象处在两个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

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

社会体育毕业生业务能力现状调查统计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虽然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不能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这与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一定关系,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向被所有企事业单位认可看齐。

3.1.3企事业单位聘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现状。

对四川省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中是否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调查发现:18家企事业单位有,占58.06%,13家没有,占41.94%。通过分析可知:在四川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还是可见社会体育毕业生的身影的,但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毕业生的也不占少数。相反,对四川省企业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中是否有该专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的仅为10家单位,占32.26%,而没有的达21家,占67.74%。这说明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四川省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需求对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未饱和,需求缺口还很大,这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好现象。但从另一角度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中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偏少是否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四川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现状存在如下问题: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存在极端: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与怕苦怕累、工作浮漂并存,好与坏共存;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得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但未被所有的企事业单位认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中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不占少数;专业人才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数量偏少,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比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未饱和。

4.2建议

4.2.1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规划。

面对四川省各企事业单位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印象的现状,各高校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吃苦耐劳、踏实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实用型人才。

4.2.2强化学生多方面社会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应用性强、实务性强与操作性取向高的工作,这一点,国内学界已达成共识。[3]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认为应以通才教育培养为主,强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培训,针对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社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伟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9

一、引 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全民参与的大众体育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逐步形成国际性的体育浪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国内一些体育院校结合社会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精神,积极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试办社会体育专业。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建设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截止到2010年底,辽宁省普通高校有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点8个,分别是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当前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本文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为依据,通过对这8所院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的调查和比较,为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辽宁省设置社会体育体育专业的8所院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论著,其中涉及领域包括教育学、训练学、管理学等。国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学刊》、《体育科学》等十余种刊物中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访谈法。访谈的对象:教育界课程理论专家、参与和制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家和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等,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验证。

(3)问卷调查法。问卷Ⅰ《社体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做社会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141份,回收121份,回收率85.8%,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

问卷Ⅱ《社体专业在校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做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335份,回收321份,回收率94.6%,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98.7%。

(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0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统计过程遵循客观、求实、准确的原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1)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情况、地区分布和培养规模。学生生源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城市相对集中。八所院校中有5所位于省会城市沈阳,其他3所院校校址位于抚顺、鞍山和大连;从专业培养规模上看,沈阳体育学院招生相对较多,最多一年招生达到90人/届;东北大学和沈阳化工相对较少,20人/届左右,而其他院校的招生人数平均在40人/届左右。

从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现有规模的调查得出,有80%的专家认为发展规模过大,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有规模认识调查,有60%的专家认为现有规模过大。

(2)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增长情况比较。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启发演绎而来的。就辽宁省而言,沈阳体育学院在1998年最先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的几所体育院校之一。在1999年首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60人;东北大学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2002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身抚顺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大学后创建了体育学院;之后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在2003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在2004年,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分别开设此专业。这几所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两点:学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求,占80%;国内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占73.3%。

(3)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任何事物在其发生发展中会遇到各种矛盾,社会体育专业也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调查显示,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较低、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场地设施不足等。

2.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情况。社会体育专业在我省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1999年沈阳体育学院首次招生至今,师资力量各校不均。从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62%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要,这8所院校中除了沈阳体育学院外,其他四所院校3所是师范类综合院校,4所是理工类综合院校,在解决师资不足时,可以借助本校的师资优势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同时各院校大都实施对本部分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吸引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等方式来满足师资力量的需要。

从学生对教学授课情况的满意度来看,多数学生对术科教师有较高的满意率,而对理论课教学的满意率略低。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几乎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或公共课改行过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教学方法都不能突破旧的框架,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的讲授,由于本身是新专业、新的知识领域,大多数的授课教师没有几轮的讲授过程,所以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虽说有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很高,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能力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2)体育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辽宁省的8所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中有一所院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其他所院校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求,各校积极地采取措施,有75%学校采取投资新建;25%租用外单位的体育设施来满足需求。

学生对学校相关实验室设置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满意。反映出辽宁省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基本不能满足该专业的主要实验要求。

社会体育所需的场馆设施,往往经费上投入较大,如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等。据调查,目前我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而且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时,几乎没有新专业开办费,这严重影响、制约着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许多院校是许多专业在一起共享实验室使用的,虽可节省资金,但在管理及实验室的投入方面存在矛盾。共享的实验室里许多仪器设备在体育专业使用不能完全的吻合,应付、替代的结果势必影响实验的效果,影响培养的学生质量。

(3)实践活动及实习基地情况。至今为止辽宁虽然只有五所院校有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院校基本已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基地,主要是体育用品公司、健身俱乐部、社区等部门。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校主要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参加实习基地的实习、亲自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实习和实践始终贯穿,提供时机施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实习。由于实习基地中专业的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条件、实习内容等方面的不规范,人才信息反馈的缺乏,同样影响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

3.学生基本条件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生源情况。调查显示,有47.1%的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自于城市、有28.9%来自于城镇、24%来自于农村;毕业生中有61.2%为独生子女;父母中有32.2%是工人、31.4%是农民、有27%毕业生父母是公务员、教师或技术人员、5%厂长经理,8.3%是个体户。

(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外语水平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3所院校毕业生中,有15.7%通过四级考试,5.8%通过六级考试,二级占27.3%和三级占38.8%水平;还有12.4%没有外语的等级级别;计算机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49.2%通过计算机二级,21.5%通过计算机三级,还有25.6%的毕业生在计算机方面没有等级。由此可以看出,我省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思想和学习动态。在对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看法的调查中显示:3所院校中有近41%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有兴趣,平时能够认真学习;有33%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表现一般,只限于完成学业任务;有12.4%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实际上更注重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14%的毕业生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感兴趣,感到没有前途。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

(4)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看,多数学生参加过训练队,但都是学校组织业余训练队,一部分还是高考前补习训练队,训练时间基本都是短期的。不足一年的占学生总数的43.7%,不足三年的占86.3%,运动时间和经历基本是非常短暂的。

(5)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对108位调查人中,已有40位签约,占37%,从已签约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计算机和外语等级上有一定的要求,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与就业率基本成正比的关系,但不是水平越高就业率就越高,计算机水平在三级以上、外语等级在二级以上就业率明显高于计算机无等级和外语无等级的就业率。所以,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的培养要求是外语水平要在二级以上、计算机要在三级以上。

要想有好的毕业去向,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毕业生就业获得信息主要途径是上网查询、参加招聘会和校园信息公布栏,由于参加招聘会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就近就需的参加寥寥的几次,不可能参加所有的招聘会,因为需要一定时间和大量的资金费用,就一个普通毕业生来说,不可能承受。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上网查询和校园信息公布栏这两方面为学生开辟就业信息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有57.8%的毕业生通过上网查询获得信息;有38%通过参加招聘会获得信息;28%通过校园信息公布栏获得信息;有19.8%通过报刊杂志获得信息;16.5%通过父母获得信息;6.6%通过老师获得信息;5.0%通过亲戚朋友获得信息。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非常了解占19%;比较了解占38%;不太了解占38.8%;不了解占6.6%。毕业生就业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近90%的学生靠自己来寻找就业的出路,但其中有近50%的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形式处于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境界,这势必影响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1.结 论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实习内容及形式丰富,但规范性不足;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建 议

国家政府部门加快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扶植社会体育就业市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力度,增进教师信息的交流;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场馆设施尤其是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和学生专业思想;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提出适当的培养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维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71~7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0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1

随机抽取80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该文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在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总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国内其他研究者设计的问卷,在老师及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自身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60份。 

(3)访谈法。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往届以及应届毕业生进行电话采访调查、当面采访调查。对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统计分析。 

(4)逻辑推理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影响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 

2 就业焦虑的概念 

根据查阅资料文献,就业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上心神不宁、紧张烦躁,行为上茶不思饭不想、频繁翻看就业信息,严重者呼吸急促、心脑电图变化等。该课题认为就业焦虑是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而出现的情绪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健康与顺利就业。分析自身原因。 

3.1 自我认识不清 

经过大学的学习,体育专业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了相应的提高,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也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了解自身有哪些优势与特长,有哪些劣势与缺点,在面试时,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尤其所学是体育专业,社会能提供的对口岗位有限,就业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适合什么工作,出现就业焦虑。 

3.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青年初级,他们对美好的未来非常憧憬。由于涉世未深,前期都是处在学校和父母的翅膀长大,接触社会较少,其理想和抱负较大,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留在城市工作,尤其是一线城市,不考虑在农村工作,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工作薪酬待遇,认为留在城里总会比农村乡镇好。当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时发现理想与实现相差甚远时,心里产生落差,对就业就会产生焦虑焦、焦躁。 

3.3 个人能力不强 

社会一直在进步,信息化也普遍带入人们生活,手机、电脑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也占据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对于文化理论课程兴趣不浓,文化基础理论基本功不扎实。而毕业生大体朝教育方向发展,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而现在大多的毕业生掌握程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育学生很多个人专项能力也不强,在面对就业面试时,对本就较少的同等岗位机会,竞争不过他人,从而焦虑不安。 

3.4 就业动机过强 

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虽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在大学期间靠的是家人经济支持完成学业,尤其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高中时参加体训,就花了家里不少钱,一面临毕业感觉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急于找工作,能够经济独立。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考教师编制,而且选择那些较好的市区学校,非好学校不报,动机过于强烈,担心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焦虑加剧,站立不安。 

4 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4.1 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体育专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特长而针对自己缺点努力改正。可能理论知识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短处,那就发挥自己体育生该有的体育特长,宣扬出豪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为以后留下广阔的人脉。 

4.2 调整职业规划 

毕业生经过高三一年体训的魔鬼生活,再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一路有太多的苦与笑,在即将走进社会大多是抱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走出校门,他们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毕业生追求的职业与自己条件不符,认为自己是上了大学的,应该毕业后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业期值设置过高,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遇到挫折就导致心里不安。因此需要调制职业抱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打算从事教育行业考取教师编制的,选择上不一定非得城市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岗教师,避免多人同时竞争,先选择就业再择业。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值,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抛弃理想化的东西,才能将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才能避免就业焦虑。 

4.3 提升自身能力 

自身能力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保障,只有当自身能力足够,走在哪里都不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玩手机、谈恋爱、玩游戏,每天都是混日子过,到了即将毕业是,一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光,心里就慌神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产生了就业焦虑。毕业生应及早提升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知识的短缺,对于体育项目花时间去重新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想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可以观摩老师现场上课,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也可以向前辈请教,他们也会帮助你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建议,这样,你慢慢地掌握了,能力就上升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要锻炼的,不断锻炼,才可以得到提升,不要怕失败,失败了积累经验,下次避免方可胜利。书本里,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大家掌握,当然,也可以求助网络,看网络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这样,慢慢地就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人的所有的能力都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生有的。所以,慢慢地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沉淀,才是关键。只有自身能力够了,心里做任何事有了信心,才能不会产生就业焦虑。 

4.4 降低就业动机 

毕业生学成之后,急于找工作,急于经济独立,都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所以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动机,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该明白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平衡的心态对待毕业就业问题。在毕业时适当转移就业注意力,不一定毕业就必须参加工作,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旅游,去感受一下世界,感受一下世界的广阔,释放一下行为动机,让自身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茜,王雪峰,董能.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9):118-12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篇1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