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传播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49:57

体育传播论文

体育传播论文篇1

体育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体育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竞争性、激励性的社会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在受到全世界追捧的同时必然受到大众媒体的青睐,大众媒体对体育新闻的传播力度越大,体育信息的传播量也随之增加。体育教育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蓬勃发展,各类体育赛事如夏季、冬季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以及各单项世锦赛、世界杯、亚锦赛等国际综合和单项性重要体育赛事,在各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媒体的力量功不可没。回顾我国大众体育的传播状况,发展体育教育,预测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开拓视野,确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选定发展目标以及采取相应举动,避免在前进道路上走弯路,发展“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将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坚持方向。全民体育教育是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具有中国特色战略思想的“体育强国”概念最早在1983年原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提出,而正式被重视则在2008年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得以体现,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体育强国的内涵和本质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要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体育教育理念。这个理念不是单纯的指在体育竞技中的领先,而在于体育教育理念是否具有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如中国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国甲等是将市场经济与体育赛事完美结合的探索;二是全民体育教育发展的质量。纵观世界体育强国,无不具备高质量的体育竞技水平和全民体育素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正式提出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借助大众体育传媒的力量,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正向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现状

体育运动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愈发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体育运动全球化交流也逐渐加深,大众体育传媒承担了对外传播中国体育内容和对内增进国际视野的双重任务。由于体育是面向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媒体需具备影响力才能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建立起社会公信力,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从我国对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和世界杯等国际顶尖赛事的转播和内容报导,让国内受众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国际体育水平情况,反过来,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龙舟、武术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项目也在向外展现其独特魅力,传播了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所以,体育事业关注度的提高促进了体育运动全球化的发展和全民体育教育素质的提高。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体育强国也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重要内容,是无数人的中国梦。完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完善全民体育传播媒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新闻内容和大众媒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众传媒是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最佳载体,完善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完善体育新闻内容,有利于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把体育划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应的体育传播方式则主要以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体育专题报道以及与体育娱乐节目等组成。此外,我国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以来,涌现出许多体育新闻媒介,但对受众群体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实际受众面单一,在传播时长和内容信息量上远远不及其他新闻节目。模糊的定位和乏善可陈的信息导致较低的关注度,限制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力较弱、传播覆盖面较小,不能有效实现向受众实现传播、引导、教育的作用。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存在的不足。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但在个别方向存在传播的偏差,要实现大众体育传媒更好服务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改进自身不足是现阶段亟需做好的工作。首先是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的作用是引导民众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实现真善美的判断,实现身心发展、提高修养,团结和谐的正确价值导向,而体育媒体正是传播这种精神的最佳载体,有利于体育教育思想健康发展。其次是体育教育目标偏差,过分重视竞技体育,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全民体育教育应该具备健身、娱乐、休闲的作用,由于竞技体育对名次、金牌数等有较高的吸引力,导致大众体育教育的内涵偏离正轨。最后是体育教育途径与体育新闻传播失衡,主要体现在过分商业化、娱乐化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的商业操作反而会适得其反,扰乱体育赛事的正常秩序,而过度娱乐化则脱离的体育精神的本质,弱化了体育文化价值的传播。只有体育的参与者和传播者都肩负起各自责任,全民体育教育才会健康有序发展。

体育传播论文篇2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体现了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教改内容和要求,确定了改革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其中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原则,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了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余锻炼,为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现西部地区高校民族体育特色等提供了改革依据。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文献资料和个人研究成果,深刻认识、理解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文化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其民族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战争、迁徙等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演化而成,并世代沿袭相传,表现出民族生活的一种文化模式。作为流行在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内质,它产生在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不同时期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传承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世代沿袭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任何民族的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产生、演变、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狩猎、战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宗教祭祀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接受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民族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稳定性和封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封闭性。在民族传统的节日庆典和大型的活动中都有举办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民族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传统文化内质的优秀成分不与现代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直接的激烈冲突,依靠其巨大的传统惯性和民族在心理上对它们的适应和依赖,就能比较稳定地保持和传承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新疆赛里木湖畔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已发展成为融民族文化交流、旅游、商贸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就是例证。

独特性和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内质上各具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维吾尔族的摔跤、拔棍、达瓦孜,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表现出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了保护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意识,正是这种民族意识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对本民族而言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可以显示民族独特性的深刻内涵。

通过实地调研和多年在新疆地区高校任教的老教师、专家以及少数民族、汉族学生的专题座谈,教师和学生对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期望。新疆本土成长的少数民族、汉族学生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其中民族学生67人、汉族学生12人,认为他们从小就生长、生活在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喜闻乐见、亲身参与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部分汉族学生表示他们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很多就是和民族同伴在民族传统的游戏、娱乐活动中学会的,并且与民族同伴的感情、友谊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座谈会的一个共同点是,大家认为,他们熟悉的、会玩儿的、能发展个人体能、体现个性与智慧、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游戏,如果能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汉族学生参加,同时对现行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提出了意见,普遍认为教材内容陈旧、单调,重复中学教材,有相当一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能基础弱、运动技能差,在学习像田径、体操这类运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的教材时表现出学习困难和不感兴趣的现象。这说明现行的传统体育教材不利于发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民族文化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游戏等深深地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课余、休闲、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游戏以衬托活动气氛、抒感、交流信息、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优势

在高等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形势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部地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校有比较完善的体育场地、运动器材、教学设施和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极强的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为改革与创新高校传统体育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可以充分展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区域特点。

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为推动西部地区大众体育和全面健身活动深入、持久的发展培养社会体育后备力量,为发展西部经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丰富高校体育内涵,逐步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训基地,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和观赏价值,与全国民运会接轨,扩大对外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竞赛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易沟通人们的思想、促进民族交流的社会文化形式。体育具有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的特质,被世人公认为是沟通人际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美国的NBA、足球世界杯等世界级体育盛事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参与的人数之多是任何一项文化活动都不能比拟的便是例证。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史,当今在世界上盛行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产生于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域,与某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民俗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开始时只在极狭小的地域空间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和的加强以及教育领域的拓宽,使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体育活动不再只从属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在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播过程中,一些具有民族特点,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较强的体育活动便从该地域向外扩展,逐步向周边地区、国家之间的体育交流方向延伸,经过各种文化传播因素的协调和民间组织的运作,具有民族传统形式和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完善,为不同的国家、民族所接受并成为其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传播的文化内因在于它本身内在的价值功能,即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价值因素。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满足人类的身心发展需要,满足整个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例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军事、医疗等发展的需要,并沿着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方向向前延伸,不断地拓宽内涵、发展完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范围、效果和进展的程度,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健身、竞技、娱乐、医疗等内在的动因外,外部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文化动因也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外部传播的途径一般有移民迁徙、教育、大众媒介和组织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运动竞赛等。其中教育在传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教育的独特功能所决定的。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具有很强的传播和深化文化的功能。任何民族要想使他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保存、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这一中介方式。

教育不但具有传播和深化文化的功能,还具有构成社会文化本体的功能。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任何社会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构成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本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能共存于一个文化体内,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从、互相适应和互相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活化是指从储存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健身、医疗、娱乐、竞技、观赏等价值,可以通过挖掘、整理、完善等推广到学校和社会,使之融入大众体育活动中。历史的发展证明,教育是把储存形态的文化直接转移到人的载体上,使之呈现出参与人类生活和生产高度活跃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结论与建议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发展、弘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是时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发展的需要。在西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开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学或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各民族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中分享民族体育完美的艺术、精巧的技能,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丰富高校体育教材和活动内容,体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点和地域特色。

有利于建设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与全国民运会接轨,为西部地区和国家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为西部经济建设服务,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作出贡献,推动大众体育深入发展。

有利于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采和民族精神。(项目来源: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LB030661)

参考文献:

1.傅继利:《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徐万邦:《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体育传播论文篇3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大学生 体育文化 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微博、论坛等网络传播日益贴近我们的生活,各种信息科技技术逐渐成熟,这为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伴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逐渐普及,视频、微博、论坛以及手机电视等都给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以及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而且人们欣赏和学习途径也多样化。所以研究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解和认识网络传播的作用,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正面影响分析

(一)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时间、兴趣等影响,使得体育行为方式存在多样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学生们对体育方面相关信息关注的越多,就越容易激发参与体育的兴趣,促使自己改变行为倾向,产生体育行为。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经常会因为体育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在奥运会、NBA、世界杯足球赛、各单项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会明显的增多。通过目前对大学生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比例较高,学生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各个球类项目以及街舞、跆拳道、体育舞蹈、游泳等。网络传播的介入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大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影响

学生是体育明星追逐者的主力军,体育明星大多都气质逼人、英姿飒爽,在竞技场上更有扭转乾坤左右全局之势,很容易让年轻人崇拜、迷恋甚至疯狂。由于学生们从众的心理,生活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加重视群体的认可程度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公共兴趣和公共信息满足人际交往以及获得他人的肯定。大学生中热爱体育以及追捧体育明星的势力很大,使得原本没有多大追星热情的学生,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追星的行列。总之,在心理作用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去留意关注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甚至生活状况,明星们赛场的表现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三)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大学生是体育信息受众的主力军,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都会不同程度的吸引他们的关注,如NBA以及足球、篮球的各大联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掌握运动技能,而体育技能通过影像传播到大学生的感官,会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大学生在获取体育信息时,通过赛场画面以及明星的精彩表现而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时刻触动参与欲望,他们往往会在欣赏完一场精彩的比赛后,从而激起强烈的模仿欲望而立即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体验明星的风采。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网络体育传播用语粗俗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提高竞争力,提高网站流量,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有暴力倾向的图片、语言文字、或者将镜头对准赛场内外的球迷骚乱、体育暴力等事件,使网络体育新闻始终弥漫于浓烈的火药味中。体育竞技比赛弘扬的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当不道德的新闻报道以及暴力粗俗充斥体坛时,大学生心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观念会受到污染,有的同学道德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

(二)网络体育传播娱乐化

网络传播的娱乐化、色情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网络传播娱乐化、色情化现象一直是新闻业屡禁不止的顽症,在网络媒体中的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目前,大量低俗信息的体育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网络媒体不将传播的重点放在新闻本身,反而将娱乐等作为噱头,来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大学生处于生理已经成熟但心智还处于懵懂阶段的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网络体育传媒将各种不良信息广泛传播以及进行过分渲染,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其恶劣的危害。

(三)过度宣扬“金牌至上”体育思想,使得学生们的体育价值观扭曲

体育比赛都会有胜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过度宣扬“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导致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扭曲。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是因为他的运动比赛能力,但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是因为体育明星的经济收入高等原因而崇拜。“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还将会对我国的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要加强对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注重把握不良体育信息传播的度,并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该类体育信息的合理正面解读。针对网络上的负面体育信息,要注重形成讨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这些体育现象,并在讨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意识。另外,要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学校网络传播平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大众传媒和体育明星的正面宣传,合理利用体育明星在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带动和改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双等.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4):110-111.

[2] 刘成为.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105-108.

体育传播论文篇4

一、引言

没有大众媒体参与下的体育,满足不了大众体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得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充其量是“部落化”的水平。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体的诞生,“萍水相逢”的媒体与体育,因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悬念性、刺激性等特点,引起了媒体的主动“施爱”,二者极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媒体和体育之间,从早期的报纸体育新闻报道到广播、电视、网站等体育传播的广泛出现,经历了从偶尔邂逅到难舍难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从业余到专业、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的“体育园地”不断巩固和扩大,以及传媒影响功效及传媒技术、方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接受体育文化传播对于现代人已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在商业文化畅行的现代社会,媒体开始对体育百般“挑剔”起来,使得当下通过媒体而传播的大众体育文化“精彩纷呈”的同时,亦带来了诸多现实疑难问题。

二、从体育新闻传播到体育媒体化

1、体育媒体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受众、揽进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利用和支配体育——选择媒体人认可的体育信息及形象,使之符合媒体自身的逻辑及其传播的准则,并经过某种过滤、放大、修饰等过程使之更具有生动性、娱乐性、观赏性、冲突性和悬念性。这种将体育现象中经选择过的信息及形象等内容制作为媒体体育作品再呈现给大众的过程就是体育媒体化。简言之,体育媒体化即把体育的部分形象及信息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它体现在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对媒体特性的依赖、妥协,以及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成为引导和影响受众对体育思考、领会和参与的媒体文本。

2、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的关系

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媒体化是两个既密切相关而又大相径庭的概念。尽管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涉及体育和大众媒体的关系,都着眼于大众媒体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选择与呈现等,但体育媒体化不等于体育新闻传播。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尤其是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背景下,媒体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而呈现出的与现实体育别若天壤的媒体体育文化倾向。

从本质上看,体育媒体化和体育新闻传播都是以媒体文本形式而存在,且都属于媒体文化范畴,但两者在概念上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体育新闻传播,是指媒体对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其中,体育事实应包含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里的所有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的信息,具体应包括体育领域里新的事情、事物、人物、信息、现象以及所有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东西等,而不应像当前所谓的媒体体育传播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的人、事、技术、战术、娱乐及其负面产品如暴力、性、兴奋剂等。

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提供体育信息、宣传体育精神、监督不良行为、传播体育知识、提供娱乐和赢得利润等。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满足着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要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然而,在体育媒体化景况下,媒体的功能开始变化,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娱乐和赢利上,且娱乐大众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眼球经济”。在这样的功利追求下,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导致体育文化传播的失衡、人们体育观的改变以及大众的人格分离等消极效果。

3、体育媒体化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与意义的讯息。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_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0世纪30年代,随着电视的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体育报道中的运用,是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兴起的里程碑,也是其与传统体育报道的分水岭。其标志为1964年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夏季奥运会的现场直播。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里向电视机前的受众逼真地呈现了体育竞赛的魅力与优秀运动员的风采。无疑,电视是表现对抗冲突和展示明星魅力的专家,其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放大“体育”形象的同时,引领体育新闻发展的方向,并培育了受众新的体育欣赏口味,使得接收媒体体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体育作家伦纳德。科佩特就曾说:“体育新闻的一个目标是‘生产越来越多的无关紧要的娱乐材料”’。大众传播时代,随着人们以及体育传播对大众媒体的依赖,主流媒体在商业化背景下,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实现对体育的主导,是其本质属性。其将体育裹胁其中,并把自身的价值逻辑强加给体育。一方面媒体要寻找具有轰动效果的体育选题,另一方面,媒体又必须在编辑技巧、报道角度和形象设计上对体育精心包装。商业体育中的优秀运动员、高水平运动队、单项俱乐部、精彩赛事等,因其能够经常提供新鲜、刺激、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和事件而备受媒体关注,成为媒体竟相报道的对象和体育传播的内容。同时,这些形象和事件也是传媒获得大众市场,并获得市场回报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的支撑。这样,体育新闻传播就必然会赋予体育以媒体的基本形态,即体育媒体化。

三、当前媒体化体育传播的问题解读

媒体在体育与大众之间建立了一座关于体育信息流通的桥梁,它扩展了体育信息及其文化传播的范围,并改变和丰富了大众接收和认知体育的方式……应该肯定的是,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无论在其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是在传播方式、报道风格、新闻样式、文化传播、全民健身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在商业化的深刻社会背景下,媒体化了的体育传播已深深陷入到了自身难以解脱的现实困境之中。

1、传播失衡,体育分化。

处于信息时代的大众接收体育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接触到的体育主要是媒体体育。所以,那些适合于大众媒介传播的体育项目必然会对大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在受众中赢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使得该类项目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另外一些体育项目来说,会因为媒体的“冷遇”,逐渐被大众所忘却而边缘化。体育机构也已认识到:传媒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各个项目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体育机构与体育组织之间的贫富差距。

媒体在给人们带来精彩的赛事的同时,也深深地介入、影响并干预体育本身。对于当下体育的发展,媒体尤其是电视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几乎到了体育项目先要有观赏性,且适合于电视转播,才能有机会彰显个性魅力,拥抱大众。美国人洛伊认为:“电视实际上控制了职业运动的命运,既表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经济基础上。”而萨马兰奇的预言——“将来的体育运动会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可见,媒体并没有对体育文化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有帮助,而恰恰加剧了非媒体化体育(如:民族传统体育、大众体育等)的进一步边缘化。

体育作为一种精彩纷呈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为适应生产劳动和自我发展等需要,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一种以体力出成果而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从古到今在人类纷繁复杂的各类体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是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根本区别的,体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必定还是一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当下媒体将体育片面或单纯理解为娱乐、运动、对抗、游戏或者是脱离人的身心发展的其他教育和活动等的做法,违背了体育本质,导致了体育价值目标的偏离与异化。

2、受众式微,人格分裂。

从传播的意义上看,当下体育传播系统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体育精英“领袖”与媒体建立了一种直接的“刺激——反映”模式;二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生产——消费”模式。在这种分解中,体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成了媒体而不是大众,大众的意见和要求已渐渐处于边缘化地位。因为在社会大众的面前有一个巨大的媒体系统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所以,面对媒体化体育,受众只能是“被邀请来参加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表演”的客人而已。尽管现代生活、体育及体育产业日益发展,但社会大众却更多地趋向于随着媒体的指引,而把注意力投向体育精英们的表演,把媒体精选后的“体育”当作单纯的娱乐来消遣。在商业化背景下,受众已成为特殊的体育消费者,他们更多的是去消费精英化、戏剧化、仪式化、娱乐化和可视化的媒体体育产品,而不愿去参与体育。因此,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体育传播中因受众的式微而造成了他们的人格分裂。

3、男性至上,暴力追求。

全球化的媒体体育,总体说来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尽管媒体没有明确强调对于运动而言男性在本质上优于女性,但媒体对男性体育有着特殊偏爱。即使女性运动中能引起媒体兴趣的,也是那些与传统女性形象一致的强调文雅、平衡和审美的少数运动。而媒体中的男性运动往往是那些强调体形、高度、力量及其使用与恫吓,并在身体与技能上可支配对手的运动。媒体总是把更多的版面、时段、优美的文字及其煽情的评论留给男性及其运动。

当下媒体体育充满着暴力和战争的语言。它常将粗鲁、有侵略性的竞争描述为信仰和技巧的标志,如将篮球中的严重侵入的犯规描述为对对手的警告,甚至体育新闻报道的比赛结果也充满了暴力形象,如“姚明两手力压奥尼尔火箭季前赛挑落卫冕冠军”,“湖人痛宰公牛”,“ITF北京挑战赛晏紫杀进8强”等,如此描述,听起来更像战争的结果。媒体化的体育绝大多数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有时甚至是放大成“敌意”的宣传。

4、娱乐至死,低俗过度。

当前体育媒体化过程中,不少媒体过分追求“眼球”,盲目模仿西方媒体的不良做法:虚张声势,夸大其词;“无事搅三分,得事乱发挥”;热衷于明星包情,于一时盈利。动辄就拿“星”、“性”、“腥”说事,如《新周刊》就曾专门把肩部以下腹部以上的女性部位图片作为封面,让指向“性”的文字兴奋受众神经的同时,麻痹他们的心智。

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追求新闻的趣味性、生动性、娱乐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对娱乐的“效果”盲目崇拜,把体育事件本身的“成色”无限放大,而想当然地一味追求某些受众内心那隐蔽的“”脉动,而全然不顾新闻传播所应有的客观追求、知识弘扬、文化批判以及人文关怀等。其做法最终只能使有良知的人们抛弃这种低俗化的“新闻体育”,远离那妖魔化的“体育”运动。

5、成败说事,人文欠缺。

在强调和崇尚成功和胜利的媒体化体育中,冠军成为克服各种艰难而取得成功的英雄,在欢呼、拥簇、聚焦于金牌获得者的胜利时刻,“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则几乎不被议论”,其他运动员早已被遗忘。如十运会期间,上海某报在其短评《冠军落马》中写道:“十运会主项大项尚未开始,奥运冠军已连续纷纷落马,着实令人兴奋。随着赛事进入高潮,估计会有更多的奧运冠军、一流名将落马。我们相信也希望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后继有人的象征,这是08年奥运辉煌的预示。奥运冠军落马,真好!”透过这句话,笔者很难体会到作者高兴的理由。因为体育运动竞赛的结果取决于技术、战术、生理、心理、对手状态、自我发挥,有时甚至涉及到时间、地点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冠军也好,运动员也罢,他们首先是人,常年的训练和比赛,已使他们伤痕累累,心力交瘁,怎能奢望他们永葆冠军。

冠军难能可贵,金牌固然重要。但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那种锲而不舍、不畏强手、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才是展示于人的真谛与启示。我们现在大力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入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我们更要强调和传播一种健康的、以人为本的“体育竞赛观”与体育价值观,追求体育新闻的人文关怀。

6、恶性竞争,虚假成灾。

体育传播论文篇5

一、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传播属性

电影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电影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传播形式,具有文学艺术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所有的优点;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传播渠道进一步整合。网络的普及使网络电影成为了一条范围广大的电影传播渠道。在大众传播领域,电影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往往会变成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力。论文百事通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媒介即是信息”的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所以,电影可以帮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电影中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并将其视为必然。不同的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在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是奥林匹克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体现人类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和维护人的尊严与和平的社会建立。

二、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特点

体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体育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体育题材电影具有一般电影所具的娱乐、审美和教育功能,体现了三个传播特点:一是传播的受众目标高度集中,有关体育的信息接受度强。体育信息在影院渠道进行传播,具有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强制性”因素,令受众不由自主去接受。二是“窄众”传播。电影院的广告干扰信息相对较少,目标受众对体育信息传播的记忆度高。三是对传播的信息能动接受。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嵌入”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

劝服性传播学家霍夫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试验,利用电影《我们为何而战》来鼓励和激励士兵,成为了现代传播史上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影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当某种行为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产生。体育运动是人类认识自身,改善自身,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体育运动是通过某种竞技比赛形式具体反映出来的,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的教育功能,以作为竞技体育最高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最具有代表性。体育题材电影传播介绍体育和奥林匹克知识,倡导奥林匹克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国家自豪感,宣传大众体育,介绍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通过电影中的象征性中介物呈示榜样的行为方式,吸引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身体力行,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由于人的社会化贯穿一生,在最为重要的青少年阶段通过体育题材电影所无意中学到的关于人的社会模式行为方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体育题材电影进行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意味着对体育比赛或奥运会竞技体育比赛形式的介绍、展示,更重要的是展示体育和奥林匹克丰富的文化内涵,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世界和平进程的愿望和宗旨,将奥林匹克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确立一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达到《奥林匹克》所提的宗旨: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三、体育题材电影和奥林匹克精神

获得1982年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始音乐四项大奖的电影《火的战车》讲述了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获取100米、400米冠军的两个英国人的故事。影片表现了高尚的奥林匹克精神和道德精神,体现了反对种种对于竞赛、种族、宗教以及国家等等狭隘的理解的社会准则,是关于理想、奋斗与信念和信仰的励志电影。威廉?布莱克在诗歌《耶路撒冷》中写到:“请给我一把火炼金子的弓!给我欲望的箭!给我矛吧!云啊,请不要遮住!给我火的战车!我不会停止思想的战争……”。“火的战车”一词出自于《圣经》,代表着执着和信仰的光芒。电影《后继有人》是一个关于一支橄榄球队勇气、热情、永不磨灭的意志与梦想实现的真实故事。《冰刀双人组》展现了两个昔日的竞技对手不但尽弃前嫌,密切合作,达成高度的一致和默契,在冰场上再现辉煌的情景。在《重振球风》中,一支感化院橄榄球队的小伙子们,通过结合团结与对抗等多重拼搏内容在内的对抗性比赛—橄榄球赛,逐渐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重拾自信,得到社会的重新认可。在《幸运搏击》中,法国泰拳的标志性人物DidaDiafat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91年成为了泰国泰拳公开赛的冠军,并获得了11次世界冠军。《车神》让人们看到了两支世界顶极F1方程式冠军车队之间的激烈竞争。而《铁拳男人》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神奇力量和人性非凡的的忍耐力。刻画出一个不但具有勇气,而且体能和拳击技巧上也十分优越的拳击手。《银牌车手》讲述的是一位曾经与金牌只差0.01秒的中国国家自行车赛手的故事。即将放映的《出水芙蓉》是有关中国游泳运动的励志电影,美国电影《出水芙蓉》讲的是一名青年男作曲家和美丽的女游泳教练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爱情与篮球》、《安娜与武林》、《百万金臂》、《棒球少年》、《冰上奇迹》、《冲锋陷阵》(美国)、《大联盟1、2、3》《呆呆向前冲》、《愤怒的公牛》、《高山上的世界杯》、《红粉联盟》、《滑板狂热》、《火爆教头》、《空中大灌篮》、《洛奇1、2、3、4、5、6》、《梦幻成真》、《少林足球》、《赤道雪车》、《乒乓特种兵》等等电影,以体育的各种不同项目为题材,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展现了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运动员们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对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搞好人际关系和建立合作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的竞技原则与社会的行为准则一致。《奥林匹克》基本原则第2条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顽强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结友谊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对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体育题材电影应该体现出一种受众所普遍认可的稳定的价值观,拥有特色鲜明的表现方式,最终达到影响受众于无形的效果,实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价值。使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创造一种以奋斗、教育和公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怡,于浩飞.论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5.(3)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体育传播论文篇6

随着体育一文化一传播研究的日益深人,业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成为无法回避的瓶颈。热点散乱、话语芜杂既是厚积薄发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模糊混沌的困局。北京奥运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越积越深,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支撑还是其现实的发展指向,都需要在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

一、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皿待理论整合与创新

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研究对象都会发生拓展与迁延,这就对学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理论诉求,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体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

1.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拓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

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涵盖几乎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人类传播活动,关于“体育一媒介一社会一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几年前以内容分析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的范畴,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提法,诸如体育文化传播、媒介体育、体育景观、体育媒体服务等,都反映出研究视域的扩展与问题。北京奥运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事件,引发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关注,特别是在体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概念相互包容的现实研究范畴中,更是带有浓厚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加上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新兴理论的大量引人,体育媒介研究一时间聚集了人文社会领域的诸多思潮,新的命题与阐释迭出,也带来了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的混杂,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梳理、沉淀与反思。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对象的扩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本土理论架构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起点并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直到今天体育文化传播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支撑,而是与中国本土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建设性的观念。

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使得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一元的话语体系逐渐被多元化的话语所取代,众多新的关键词与提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重新予以界定,此外,社会变化加剧,新的问题与新的危机也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运行。可以说体育文化传播自身在消化中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并生产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题。

二、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发展应从关注现实路径出发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依然是现实指向的问题,既然关注发展就不能回避现实路径的选择问题。文化传播中任何现实的路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已有历史积累的结果,是已有历史的延伸。按照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的路径依赖观点,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体制变迁与技术演进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并且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存在两种路径—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

1.政府主导模式要求体育文化传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伴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空前有效的高度。这种路径依赖仍将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实际,对于传播内容不能脱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国家/民族认同凝聚力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传播在为国家主流价值观服务的同时,也被鼓励在彰显个体特质、体现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方面多做文章,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一进步与传播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相结合,将体育的功能延展,凸显出社会个体丰富的文化选择。

2.资本主导模式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资本主导模式更多的体现为全球资本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作,体育无法脱离资本运作的模式对现存文化价值的迁延与影响。英国学者雷蒙德·波伊勒(Raymond Boyle)就明确指出电视、体育和赞助之间构成了运动的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三角关系。可见,媒介与资本合谋下,体育赛事的叙事手段与影像风格甚至是自身体制的结构,都不同程度取决于跨国市场的目标性,充满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资本也正是借助不同中的矛盾平衡,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中腾挪跌宕,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这样的过程的确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博弈,反映出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话语流变。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资本力量,都不愿看到同质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因而今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还将以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这两种路径为主,二者相互作用并惯性化的矛盾态势必将持续很长时间。

三、现阶段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中有待开拓的几个理论视角

正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实的存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拓展才显得真实而又迫切,如今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还处于发韧期,理论成果是初步的,若干年后才可能进人成熟期,因而无法也不必追求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的前提。

1.充满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

传播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对于体育媒介研究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这些符号可以是某种体育运动,可以是某位运动员,也可以是被赋予的某种虚拟的精神价值;有着相同目标指称意义的群体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以外,这一视角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等全球性体育事件中表现的同样明显。2010年6月一7月的南非世界杯中,南非传统乐器呜呜祖拉(Vuvuzela )的响声经由世界杯的转播响彻全球,虽然备受争议,但这一细节正是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的典型案例:南非世界杯中的呜呜祖拉象征了非洲草原生活的口常工具(一种用来驱赶拂拂的发声工具,在古老的非洲用于召集部族成员集会),代表了非洲球迷的个性特点(1990-1998年世界杯的球迷看台上,我们都能发现吹着呜呜祖拉的非洲球迷),今年世界杯上改良的呜呜祖拉经过世界球迷的推动,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俨然就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文化象征之一。

2.体育媒介景观在国家/民族/群体文化认同中的建构作用

不仅仅是奥运,现今世界由媒体再现的众多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群体的身份标识,体育竞赛在很多时候早已超越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被有意或无意的赋予复杂的政治因素,成为个体身份认证的重要维度。媒介通过奥林匹克盛会的全球化,对各种不同的影响加以传播,诸如各国鼓励可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的体育政策出台,对比赛的胜利在经济上和象征力上加以利用,将各种情感因素融合为想象中的共同纵酒狂欢时,这种力量才最为明显。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后,西班牙国脚们捧着大力神杯欢庆游行的镜头让我们回想起1998年世界杯法国足球队夺冠后香榭丽榭大道上万头攒动举国狂欢的盛景。这些恰如戴维·罗伊(David Rowe)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此外,体育自身的凝聚力从来就是社会群体动力的有力证明,加之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而培育成的大量参与群体与观众群体,无疑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群体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

3.建设体育强国语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日常生活视角

体育传播论文篇7

随着体育一文化一传播研究的日益深人,业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成为无法回避的瓶颈。热点散乱、话语芜杂既是厚积薄发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模糊混沌的困局。北京奥运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越积越深,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支撑还是其现实的发展指向,都需要在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

一、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皿待理论整合与创新

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研究对象都会发生拓展与迁延,这就对学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理论诉求,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体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

1.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拓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

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涵盖几乎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人类传播活动,关于“体育一媒介一社会一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几年前以内容分析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的范畴,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提法,诸如体育文化传播、媒介体育、体育景观、体育媒体服务等,都反映出研究视域的扩展与问题。北京奥运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事件,引发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关注,特别是在体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概念相互包容的现实研究范畴中,更是带有浓厚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加上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新兴理论的大量引人,体育媒介研究一时间聚集了人文社会领域的诸多思潮,新的命题与阐释迭出,也带来了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的混杂,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梳理、沉淀与反思。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对象的扩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本土理论架构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起点并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直到今天体育文化传播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支撑,而是与中国本土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建设性的观念。

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使得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一元的话语体系逐渐被多元化的话语所取代,众多新的关键词与提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重新予以界定,此外,社会变化加剧,新的问题与新的危机也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运行。可以说体育文化传播自身在消化中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并生产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题。

二、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发展应从关注现实路径出发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依然是现实指向的问题,既然关注发展就不能回避现实路径的选择问题。文化传播中任何现实的路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已有历史积累的结果,是已有历史的延伸。按照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north)的路径依赖观点,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体制变迁与技术演进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并且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存在两种路径—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

1.政府主导模式要求体育文化传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伴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空前有效的高度。这种路径依赖仍将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实际,对于传播内容不能脱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国家/民族认同凝聚力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传播在为国家主流价值观服务的同时,也被鼓励在彰显个体特质、体现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方面多做文章,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一进步与传播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相结合,将体育的功能延展,凸显出社会个体丰富的文化选择。

2.资本主导模式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资本主导模式更多的体现为全球资本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作,体育无法脱离资本运作的模式对现存文化价值的迁延与影响。英国学者雷蒙德·波伊勒(raymond boyle)就明确指出电视、体育和赞助之间构成了运动的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三角关系。可见,媒介与资本合谋下,体育赛事的叙事手段与影像风格甚至是自身体制的结构,都不同程度取决于跨国市场的目标性,充满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资本也正是借助不同中的矛盾平衡,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中腾挪跌宕,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这样的过程的确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博弈,反映出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话语流变。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资本力量,都不愿看到同质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因而今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还将以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这两种路径为主,二者相互作用并惯性化的矛盾态势必将持续很长时间。

三、现阶段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中有待开拓的几个理论视角

正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实的存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拓展才显得真实而又迫切,如今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还处于发韧期,理论成果是初步的,若干年后才可能进人成熟期,因而无法也不必追求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的前提。

1.充满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

传播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对于体育媒介研究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这些符号可以是某种体育运动,可以是某位运动员,也可以是被赋予的某种虚拟的精神价值;有着相同目标指称意义的群体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以外,这一视角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等全球性体育事件中表现的同样明显。2010年6月一7月的南非世界杯中,南非传统乐器呜呜祖拉(vuvuzela )的响声经由世界杯的转播响彻全球,虽然备受争议,但这一细节正是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的典型案例:南非世界杯中的呜呜祖拉象征了非洲草原生活的口常工具(一种用来驱赶拂拂的发声工具,在古老的非洲用于召集部族成员集会),代表了非洲球迷的个性特点(1990-1998年世界杯的球迷看台上,我们都能发现吹着呜呜祖拉的非洲球迷),今年世界杯上改良的呜呜祖拉经过世界球迷的推动,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俨然就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文化象征之一。

2.体育媒介景观在国家/民族/群体文化认同中的建构作用

不仅仅是奥运,现今世界由媒体再现的众多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群体的身份标识,体育竞赛在很多时候早已超越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被有意或无意的赋予复杂的政治因素,成为个体身份认证的重要维度。媒介通过奥林匹克盛会的全球化,对各种不同的影响加以传播,诸如各国鼓励可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的体育政策出台,对比赛的胜利在经济上和象征力上加以利用,将各种情感因素融合为想象中的共同纵酒狂欢时,这种力量才最为明显。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后,西班牙国脚们捧着大力神杯欢庆游行的镜头让我们回想起1998年世界杯法国足球队夺冠后香榭丽榭大道上万头攒动举国狂欢的盛景。这些恰如戴维·罗伊(david rowe)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此外,体育自身的凝聚力从来就是社会群体动力的有力证明,加之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而培育成的大量参与群体与观众群体,无疑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群体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

3.建设体育强国语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日常生活视角

体育传播论文篇8

随着体育一文化一传播研究的日益深人,业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整合成为无法回避的瓶颈。热点散乱、话语芜杂既是厚积薄发必然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段模糊混沌的困局。北京奥运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越积越深,无论是体育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支撑还是其现实的发展指向,都需要在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

一、北京奥运后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皿待理论整合与创新

任何一个学科,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研究对象都会发生拓展与迁延,这就对学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理论诉求,作为新兴的跨学科研究,体育文化传播也不例外。

1.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容拓展需要新的理论支撑

目前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涵盖几乎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人类传播活动,关于“体育一媒介一社会一文化”的相关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几年前以内容分析为主的体育新闻报道研究的范畴,学界不断出现的新的提法,诸如体育文化传播、媒介体育、体育景观、体育媒体服务等,都反映出研究视域的扩展与问题。北京奥运作为一场盛大的媒介事件,引发了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关注,特别是在体育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概念相互包容的现实研究范畴中,更是带有浓厚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加上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人类学等新兴理论的大量引人,体育媒介研究一时间聚集了人文社会领域的诸多思潮,新的命题与阐释迭出,也带来了研究范式与概念范畴的混杂,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梳理、沉淀与反思。

2.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对象的扩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本土理论架构

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起点并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直到今天体育文化传播实践中依然沿袭着西方现代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对体育精神的界定,因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支撑,而是与中国本土体育这一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建设性的观念。

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使得体育与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一元的话语体系逐渐被多元化的话语所取代,众多新的关键词与提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重新予以界定,此外,社会变化加剧,新的问题与新的危机也在以加速度的方式运行。可以说体育文化传播自身在消化中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应对随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何有效地吸收并生产创新,已经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破局之题。

二、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发展应从关注现实路径出发

北京奥运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依然是现实指向的问题,既然关注发展就不能回避现实路径的选择问题。文化传播中任何现实的路径选择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已有历史积累的结果,是已有历史的延伸。按照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的路径依赖观点,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体制变迁与技术演进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并且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当前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存在两种路径—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

1.政府主导模式要求体育文化传播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伴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主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空前有效的高度。这种路径依赖仍将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实际,对于传播内容不能脱离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在国家/民族认同凝聚力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是,体育文化传播在为国家主流价值观服务的同时,也被鼓励在彰显个体特质、体现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方面多做文章,以适应以人为本的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一进步与传播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相结合,将体育的功能延展,凸显出社会个体丰富的文化选择。

2.资本主导模式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资本主导模式更多的体现为全球资本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作,体育无法脱离资本运作的模式对现存文化价值的迁延与影响。英国学者雷蒙德?波伊勒(RaymondBoyle)就明确指出电视、体育和赞助之间构成了运动的当今世界体育运动的三角关系。可见,媒介与资本合谋下,体育赛事的叙事手段与影像风格甚至是自身体制的结构,都不同程度取决于跨国市场的目标性,充满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资本也正是借助不同中的矛盾平衡,在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中腾挪跌宕,以求得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这样的过程的确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播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博弈,反映出着不同社会阶层的话语流变。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不论是民族国家还是资本力量,都不愿看到同质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因而今后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还将以政府主导与资本主导这两种路径为主,二者相互作用并惯性化的矛盾态势必将持续很长时间。

三、现阶段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中有待开拓的几个理论视角

正是因为上述理论与现实的存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拓展才显得真实而又迫切,如今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还处于发韧期,理论成果是初步的,若干年后才可能进人成熟期,因而无法也不必追求大而全的理论体系,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才是对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作出合理的判断的前提。

1.充满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

传播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我们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与象征来感知我们身处的世界,对于体育媒介研究的理论逻辑而言,符号学的视角当属最有效的一类。作为截取的文化字段,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体育文化符号向来是不同文化人群相互接近并加深了解的最直观的印象载体,这些符号可以是某种体育运动,可以是某位运动员,也可以是被赋予的某种虚拟的精神价值;有着相同目标指称意义的群体间的言语指称意义的形成与传播也最为便捷,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以外,这一视角在世界杯足球比赛等全球性体育事件中表现的同样明显。2010年6月一7月的南非世界杯中,南非传统乐器呜呜祖拉(Vuvuzela)的响声经由世界杯的转播响彻全球,虽然备受争议,但这一细节正是文化符号的创新与整合的典型案例:南非世界杯中的呜呜祖拉象征了非洲草原生活的口常工具(一种用来驱赶拂拂的发声工具,在古老的非洲用于召集部族成员集会),代表了非洲球迷的个性特点(1990-1998年世界杯的球迷看台上,我们都能发现吹着呜呜祖拉的非洲球迷),今年世界杯上改良的呜呜祖拉经过世界球迷的推动,兼具多重文化身份,俨然就是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文化象征之一。

2.体育媒介景观在国家/民族/群体文化认同中的建构作用

不仅仅是奥运,现今世界由媒体再现的众多国际赛事俨然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群体的身份标识,体育竞赛在很多时候早已超越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被有意或无意的赋予复杂的政治因素,成为个体身份认证的重要维度。媒介通过奥林匹克盛会的全球化,对各种不同的影响加以传播,诸如各国鼓励可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的体育政策出台,对比赛的胜利在经济上和象征力上加以利用,将各种情感因素融合为想象中的共同纵酒狂欢时,这种力量才最为明显。2010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后,西班牙国脚们捧着大力神杯欢庆游行的镜头让我们回想起1998年世界杯法国足球队夺冠后香榭丽榭大道上万头攒动举国狂欢的盛景。这些恰如戴维?罗伊(DavidRowe)论述的那样,所谓“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围绕着其代表性的体育活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这一概念通过媒体机构进行对内和对外地广为传播,从而成为在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连接媒体和体育的重要文化象征。此外,体育自身的凝聚力从来就是社会群体动力的有力证明,加之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而培育成的大量参与群体与观众群体,无疑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群体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一环。

3.建设体育强国语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日常生活视角

体育传播论文篇9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如果缺少了文化学上的观点,就如同隔靴搔痒,是难以完全体现其精神本质的。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成熟,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方法及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全面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我们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无论是现在仍处于蓬勃发展的还是因各种历史原因已部分消失的,我们都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展科学理论研究。要搞清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历史渊源等方面,同时也要清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其科学的一面,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科学的发展。

我国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其基础理论建设非常的薄弱,而且有一些领域甚至没有涉及到;其应用理论的研究则范围较窄,对于传统体育的研究多是一些有一定竞技性的项目研究的重点也是如何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全运会等。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更有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进行研究的太少。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来说,这种形式的研究也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我们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工作,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百花齐放,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各种不同文化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走向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我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无优劣之分,要用平等的跟光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考虑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意实用性与时代性相协调;民俗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与群众性相统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补充,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业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另外,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将体育看成是一种身体的练习,而是包含有精神文化在内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又由于不同的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和看法也不一致,那么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形式,而是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1.3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必定要产生相互的影响。未来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人们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过度推崇,希望通过竞赛的获胜而一举成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辉煌,使得很多非正常手段在体育场上应运而生:各色兴奋剂,球场上的暴力以及场外的球迷骚乱,假球、黑哨,裁判员金钱丑闻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体育界开始寻找可以缓解这类现象的另一种文化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礼让等,恰好可以与这种现象发生的文化根源形式进行互补。因此,可以通过改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崇尚科学性,摒弃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积极的内容来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在与世界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要“以自我为中心”,结合世界文化的优势内容,实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合理的选择和消化传统文化的养料,使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成果。要兼采中西,并揽古今,有效地促成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在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可以受碰撞而激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和外来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

2.1学校教育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好载体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高校开展。学生在走人社会后就会自觉的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学生时代所习得的知识则成为他们传播的主要内容;另外,在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养生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养生思想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体育的理论内容,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了解并学会一套古健身养生法对学生以后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白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控,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这个环节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集。

2.2在全民健身中宣传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提炼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生活质量的优化组合,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承载数代前辈的心血,沿袭相传,不断地丰富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全民健身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它的传播与全民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项目繁多,健身效果显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问。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加强普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不失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好途径。

2.3现代传媒工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门就可获得海量信息。电视以及网络已经变的非常普及,利用这些传媒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作为现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媒工具,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创建自己的因特网体育文化基地,通过创建我们自己的民族传文化网络,向其它民族和世界宣传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对网络传媒的适当管理,并利用它传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另外,一些与体育相关的传媒应该全面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构建体育网络媒体工程,利用这些方法来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体育传播论文篇10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如果缺少了文化学上的观点,就如同隔靴搔痒,是难以完全体现其精神本质的。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成熟,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方法及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全面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我们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无论是现在仍处于蓬勃发展的还是因各种历史原因已部分消失的,我们都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展科学理论研究。要搞清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历史渊源等方面,同时也要清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其科学的一面,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科学的发展。

我国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其基础理论建设非常的薄弱,而且有一些领域甚至没有涉及到;其应用理论的研究则范围较窄,对于传统体育的研究多是一些有一定竞技性的项目研究的重点也是如何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全运会等。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更有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进行研究的太少。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来说,这种形式的研究也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我们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工作,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百花齐放,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各种不同文化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走向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我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无优劣之分,要用平等的跟光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考虑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意实用性与时代性相协调;民俗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与群众性相统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补充,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业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另外,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将体育看成是一种身体的练习,而是包含有精神文化在内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又由于不同的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和看法也不一致,那么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形式,而是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1.3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必定要产生相互的影响。未来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人们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过度推崇,希望通过竞赛的获胜而一举成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辉煌,使得很多非正常手段在体育场上应运而生:各色兴奋剂,球场上的暴力以及场外的球迷骚乱,假球、黑哨,裁判员金钱丑闻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体育界开始寻找可以缓解这类现象的另一种文化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礼让等,恰好可以与这种现象发生的文化根源形式进行互补。因此,可以通过改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崇尚科学性,摒弃宗教信仰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积极的内容来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在与世界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要“以自我为中心”,结合世界文化的优势内容,实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合理的选择和消化传统文化的养料,使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成果。要兼采中西,并揽古今,有效地促成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在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可以受碰撞而激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和外来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

2.1学校教育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好载体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高校开展。学生在走人社会后就会自觉的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学生时代所习得的知识则成为他们传播的主要内容;另外,在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养生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养生思想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体育的理论内容,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了解并学会一套古健身养生法对学生以后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白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控,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这个环节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集。

2.2在全民健身中宣传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提炼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生活质量的优化组合,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承载数代前辈的心血,沿袭相传,不断地丰富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全民健身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它的传播与全民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项目繁多,健身效果显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问。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加强普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不失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好途径。

2.3现代传媒工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门就可获得海量信息。电视以及网络已经变的非常普及,利用这些传媒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作为现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媒工具,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创建自己的因特网体育文化基地,通过创建我们自己的民族传文化网络,向其它民族和世界宣传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对网络传媒的适当管理,并利用它传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另外,一些与体育相关的传媒应该全面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构建体育网络媒体工程,利用这些方法来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体育传播论文篇11

前言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是传播岭南文化的大好时机,它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华民族为弘扬团结、友谊、和平、欢乐、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做贡献的又一次展示,要传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一系列理念和宝贵经验,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亚洲体育盛会。它以“激情盛会,和谐亚州”为主题,以“动感亚洲,感动世界”为口号,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竞技体育与娱乐、休闲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也进一步迎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讲究“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那么,广州亚运会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通过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为传播载体,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将广州亚运打造成亚洲休闲体育盛会。2010年广州亚运的休闲体育文化元素

1.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州亚运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争取金牌第一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的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其中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其中龙舟进人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理念。

1.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因此,实在有必要建立属于我们东方的体育文化思想,但是现在的亚运会只不过是山寨版东方奥运会而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思想,成为奥运会的预选赛,失去了东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融合传播对策

2.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我们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2.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2.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将亚运会志愿者加强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那么,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需要精通亚洲各国的语言、要让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岭南武术在他国的发展状况。所以,这批志愿者的来源,需要国家政府下放有关文件,让高校的精英人才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奉献一份力量,将部分亚洲国家留学生出来为志愿者翻译。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院校,及其体育会、社、馆的传播作用,开展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的有机结合,使亚运会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使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体育传播论文篇12

1.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与休闲体育文化的联袂

1. 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一届亚运会,用的是“红色太阳”的口号,是当时亚洲追求初升之日的发展愿望。广州亚运必然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地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对于亚运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 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在42个大项中,既有28个奥运会比赛项目,也有14个非奥项目,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龙舟进入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

1. 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亚运会的雏形,菲律宾、泰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最初,每两年举办一届,到1934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届,后被称为远东运动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于湮没。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分析

2. 1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体育文化形象

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是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独秀一枝,成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集合体,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是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传递。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历史悠久,而且有一段发展变迁过程,其传播与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既是一种通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各地区体育文化形象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认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还是一种通过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解读了解广东兼容博大精神的过程。

2. 2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武”、“狮”

武术和南狮是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在海内海传播最为广泛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自古有狮武合一的传统理念,其中南狮是一门集南拳、跳跃、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打造了岭南休闲体育特色,成为岭南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精髓。随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与娱乐意识加强,每逢佳节,舞狮与武术成为庆典的主要亮点节目。此外,在公园常见踢毽球、打太极拳、羽毛球等,成为全民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主体部分。

2. 3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体现亚运主题思想

体育大国进军体育强国,必须拥有我们自己的体育思想,那就是休闲体育文化思想,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核心—“中和”、“不争”,建立我们东方体育思想,与强烈的西方体育形成冲突,让我们中国为亚洲体育作出重要贡献,感动亚洲;将“休闲”思想灌人亚洲人民的脑海中,将我们中国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风行世界。

3融合传播对策

3. 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3. 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3. 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加强亚运会志愿者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

3. 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3. 5让广州亚运与旅游相结合,使国外友人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