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4-08 11:50:12

建筑工程系论文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

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城市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日趋复杂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施工企业的优良服务,如此庞杂的项目想要全方位的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向着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信息沟通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信息是庞杂巨大的,不仅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为了建设更加高效快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也逐年增加。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中。

1.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当今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工作效率较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使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2]。有些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已经开发了适应本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参考一些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具体分类,最终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网络。研究伊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不同层次种类的信息分门别类,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设计最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则是验证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效果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每个研究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在项目集成框架构建阶段,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论。在最后实际开发验证阶段,则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实际应用、项目共享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3.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参考“需求指引、技术推动”的指导原则,从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系统的整体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实际的设计规划。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设计者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各个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方式,全程控制工程管理的各个子项目。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的程度,用户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系统能否对用户的信息及时反馈就是系统交互性的判定标准。对于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应对施工过程的不断变化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突发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科学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户界面,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易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差异性标准就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因素。用户界面一般需要包括信息的输入控制、多窗口协同控制等功能。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体验,就要避免界面的杂乱无序,种类太过繁多等问题,种类太多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信息处理负担,还会由于信息处理太过频繁而导致错误频率增加。最后,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达到项目管理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3.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包括了业主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工程监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下面以采购系统为例进行实际分析。采购部门主管在接到新的采购任务之后,将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到各个采购业务员。采购业务员在分析采购任务是否可以直接执行后,对可以直接采购的任务,直接进入采购流程。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应当进入不同的采购流程,如果是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就应当指示招标业务员来执行具体的招标工作,最后才能进入采购合同签订流程。询报价类的设备采购与招标采购流程不同,它需要按照询报价标准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这些采购项目进行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生成计划费用和实际费用的对比图以及实际执行进度,这为采购人员及时管理采购流程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2

 

1、前言

云南某千年古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两度遭遇火毁。2009年的地震导致古寺大部分建筑受损,现正进行统一修复,而消防系统设计与实施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2、火灾危险性分析

1)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寺院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形式,火灾危险性极大,而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很低,并且由于寺院是建在山上,发生火灾后火势能够迅速蔓延,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2)建筑之间无防火间距,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寺院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3、消防系统设计

由于寺院存在上述火灾隐患,而对其实施保护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对策。古建筑消防安全不仅要以扑灭火灾为第一目标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论文,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的整体结构及形式。因此,火灾探测技术及消防安全措施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能够因地制宜的达到早期探测和早期灭火。整个工程中消防系统包括消防电气系统及消防灭火系统。

1)消防电气系统设计

消防电气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1]。

(1)根据本工程对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要求,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论证,为该工程提供以下配置方案如下表1所示论文格式范文。

(2)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2],并参照故宫等国内古建筑领域的常用探测保护方式,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了点型感烟探测、点型感温探测、极早期吸气式探测以及视频火灾探测。

其中,视频火灾探测系统是现代消防的最先进技术。本工程在大雄宝殿设置一套8路视频火灾探测系统,大雄宝殿空间高大,点式探测器不能满足规范的设置要求,其他探测方式对古建筑的美观及使用会有一定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设置了视频火灾探测系统。它的特点是:

l系统不仅能够探测烟雾,还能够探测火焰

l能够起到视频监控的作用

l现场设备只有摄像机,安装方便

l管线少,不破坏建筑结构

l能够夜间探测

l能够适用于如大雄宝殿这类大空间古建筑

表1消防电气系统设置一览表

 

序号

保护区域名称

保护措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联动控制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

消防电话系统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

鼓楼

 

 

2

钟楼

 

 

3

藏经阁

 

 

4

禅房

 

 

5

客堂

 

 

6

大雄宝殿

 

 

7

地藏殿

 

 

8

方丈室

 

 

9

圆通殿

 

 

10

后轩北院

 

 

11

斋堂

 

 

12

消防控制室

 

 

13

消防泵房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3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确保建筑工程达到预期成本的主要控制与管理工作,建筑成本管理主要有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核心部分工作构成,GIS系统可以通过参与建筑工程成本数据的录入和编辑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功能,通过GIS系统可以使成本计划、预算和实际成本的输入与编辑更加规范化,使传统的分离式大量数据具有可操作和可加工的性质,以便实现建筑成本信息及时地修改、增加和删除。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操作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查询功能,并且可以形成各种图形和图表,这不但提高了GIS系统的处理和查询能力,也使查询工作更加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成本的管制。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的大量运输实现分析和统计功能,以专题图、直观图表的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客观呈现,有利于施工企业对建筑成本的全面性、专门性把握。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将建筑工程成本信息转化为各种通用的格式,这一特点将会扩大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对成本的全面管理,而且有助于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内容和结构上的重新定义与构建。

1.2建筑工程计划控制管理中GIS系统的利用方法

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计划和网络图输入到GIS系统之中,通过GIS系统的加工来明确材料、机械、人工、设备的关系,使建筑工程施工各要素得到有效地调配,这样有助于设计出科学的建筑工程计划,在提高计划控制和管理科学性的同时,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计划数据的查询功能,以此来获得建筑工程各时期、各项目和分段的计划要点,例如可以获得各项工作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节点,有助于实现对建筑工程工期的控制,并可以随时掌握人员、设备、机械使用和调配的基本情况,做到对建筑工程深层次、全方位的掌握。GIS系统可以自动形成统计报表,实现对工程进度计划的跟踪、检查和管理,特别是GIS系统采用直观的柱状图、饼图、曲线图等方式,实际反映出施工与计划的差距,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控制实际的进度、消耗、成本和质量。GIS系统可以将建筑工程施工计划、施工实际以图文的形式输出,这有利于建筑工程对计划的进一步管理和控制,以GIS系统的差异性应用达到对建筑工程总体的提升。

1.3建筑工程项目测量信息管理中GIS系统的利用方法

建筑物浇筑进程数据控制工作中可以利用GIS系统使各个建筑段的月初和月末浇筑高程、累计上升高度、月累计浇筑层数,月浇筑混凝土量等数据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法。GIS系统可以应用到建筑工程强度统计工作中,对运输设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累积月浇筑强度、月浇筑强度、建筑物累积月浇筑强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对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GIS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各月各建筑段上升高程、各月各建筑段浇筑高程、各月各建筑段混凝土浇筑量、混凝土施工系统的不均衡系数的检测上,使建筑工程得到准确的信息支撑和GIS系统保证。

2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展望

近20年GIS技术得到了迅速地提升,GIS系统正在不断地完善,这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有高度的契合,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GIS系统的直观性、高效性将会进一步体现,GIS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将会逐步加深和扩展。未来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应该通过GIS系统数据库和数形结合方面的优势来进行创新,通过对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的加工来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空间结构和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其他类型的系统和技术得到GIS平台的融合,创建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模式,构建建筑工程管理的新结构,推进建筑和建筑管理的不断发展。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4

工程信息的管理主要是对工程的信息进行管理,主要业务流程为:工程项目部进行的投资估算,制订项目建议书,根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并形成可行性报告,依据报告的结果判断,如果可行,就交由设计部门制订设计方案、技术的设计和施工的设计,依据施工图列出工程量的清单和要求来编写项目招标书并招标信息,由建设单位依据招标的要求来填写自己的投标书,由项目部从众多的投标中选最适合的单位,双方签订项目合同并正式启动项目,并对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存档。

1.2定额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工程造价是数量与价格的结合。定额管理主要是对这些价格的管理。主要的工作是编制人均日工单价、材料的预算价格,这些工作的基础均是原始价格数据的收集。在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均日工单价、材料的预算价格、机械台班的单价都是变化的。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设计

2.1系统的总体设计

基于系统的需求的分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项目部、财务部、采购部、设计部、施工部等都是通过浏览器方式进行操作的即系统采用B/S模式。这些部在行政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逻辑上的统一整体,都是为工程建设服务。

2.2系统功能的模块划分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应该包含用户管理、造价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查询统计系统以及系统辅助功能7个子系统以下一个别子系统的详细介绍。

2.2.1用户管理子系统

用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所有人员信息,包括添加用户、修改用户信息、为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当用户离开该工程项目后,删除用户。

2.2.2造价管理子系统

造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进行管理,包括进度款审批、施工进度统计、工程资金计划管理、材料计划审批、预结算审核、造价分析等。

2.2.3工程信息管理子系统

工程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添加、修改、删除、项目划分,工程量统计等。

2.2.4材料设备管理子系统

材料设备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管理,包括采购计划的编写,招标管理、采购合同管理、材料的入库登记和出库登记。

2.2.5数据库设计

实体ER图是一种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用于对信息世界的建模,是数据库设计者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利工具,也是数据库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因此概念模型一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的表达并运用各种语义知识,另一方面它还应简单清晰并易于用户理解依据业务流程和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系统存在的主要实体有:用户实体、工程信息实体、分项工程实体、设备材料实体、定额实体、工程造价实体、工程合同实体等。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5

1.1.1滑模体系

在模板施工技术中,滑模体系具有先进性,其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且施工工艺较文明,有利于工程施工进度的加快。滑模体系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的确保施工的质量,有利于节约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可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1.1.2爬模体系

爬模体系属于一项新的模板技术,其通过将爬升支架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墙体上,模板的承载力主要依据钢筋混凝土的墙体,这样就可以确保物体的同时移动和固定,使物体交替爬升运动,模板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各种工序。爬模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当前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2模板体系选择的依据

1.2.1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模板体系的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需要确保其与建筑结构和工程的特点相符合,同时还要能够有效的满足整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确保建筑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使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1.2.2在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配备

而且机械设备还会对模板体系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对建筑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尺寸和重量都会对其带来较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模板体系选择时,需要针对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使所选择模板体系与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1.2.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是模板体系的选择

这不仅与整体工程施工的进度息息相关,同时还与施工的成本和施工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需要在选择模板体系时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可以在短时间即可完成的工程,可以选择早拆体系的模板,这样对于施工质量及完善施工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2.4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模板专业设计公司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不仅设计专业的模板,而且还可以对模板进行租赁。这些专业部门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我国模板设计和生产的水平,加快了模板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在对模板体系进行选择时,则需要对施工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模板设计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在企业现有基础下,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模板体系,从而更好的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工程质量的提升。

2模板在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分析

2.1模板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模板安装前需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而且要做出样板来,在监理人员检查确认后,才能大面积的开始进行模板的安装及架体的搭设。

2.2模板安装的具体措施

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模板及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的承受住混凝土重量、侧压力和施工的荷载。不得在安装过程中遗漏模板上的预埋件及预留孔,不仅需要确保安装时位置的准确性,而且还要确保其具有较好的牢固性。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对重要预埋件进行精确加工,使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确保其牢固性和可靠性。严格检查模板的轴线尺寸、平整度和垂直度,还要执行自检和互检程序,待一切准确无误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3模板架体搭设完成之后的验收

当模板架体搭设完成后,需要由各部门人员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签定手续履行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对于构架体杆件在没有技术人员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拆除。

3建筑工程中模板的安全性和验收

3.1模板体系的安全性

模板体系需要承受较重的荷载,从混凝土从流动状态到固化状态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力都会直接作用于模板上,所以模板体系需要具有足够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所以需要将模板体系作为一种结构系统来对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把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作为加在这种结构系统上的荷载,来计算各个结构部分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满足整个模板体系的安全性要求。混凝土对模板的作用力的计算,在国内可以通过查施工手册来获得。在国外一般可以通过混凝土的压力曲线图来获得。国内、国外的计算方式形式上虽然不一样,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混凝土压力的影响因素也是相同的,主要与混凝土的自重,混凝土的流动性,周围环境的温度,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以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影响等等有关。

3.2模板的验收

模板方木等支撑体系材料进场后,要从外观质量、规格尺寸等方面对其进行进场验收,不合格者严禁用在结构支模中。模板必须选用经过板面处理的胶合板。未经处理的板为素板,缺少一层保护膜、耐久性差,经一次使用后表面光洁度差。模板工程施工中,应随做随检,做好验收记录。模板在安装完毕后,必须经过检查验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并如实填写模板验收记录。根据设计施工图、施工方案及模板验收规范要求,对模板及支架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必须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不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涂隔离剂。不宜采用油质类等影响结构的隔离剂,不能使用废机油。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当跨度不小于4m时,应使梁、板底模中部略微起拱,以防止由于浇灌混凝土后跨中底部下垂。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6

作者:刘世超 李永喜 沈玉秋 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旭隆工程经济技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技术应用:处理施工技术的问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编制与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技术管理。(3)相关课程: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实务。质量监控: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进行工程质量评定。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原因分析、质量事故处理。(4)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撰写合同文件:撰写一般经济合同、书写合同文件、招投标管理。编制工程造价:工程计量、编制与审核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标标底、编制投标报价文件。(5)相关课程:建设工程投资控制项目,经济分析评价:工程经济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经济预决策。

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按专业岗位的需要,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三大领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4个学期在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第5~6学期把学生分散到建筑企事业单位在监理、预算、施工、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既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又能让学生展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与企业之间充分相互认识、了解,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教学模式工程监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产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项目引导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教学,导入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本专业共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占58%,选修课占42%。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专业课包括:建筑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实务、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整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专业拓展课包括: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美术鉴赏、摄影技术、应用文写作、数学文化、普通话基础、文学鉴赏、工程经济、城市规划原理、建筑节能技术、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英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房地产开发概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数学建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企业管理、建筑机械。课程考核主要方式公共基础课主要通过考勤、学习态度、调查报告、实践操作、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专业课需要考勤、作业、模拟训练、现场考核、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专业拓展课以考勤、作业、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等结合进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的制定需要以《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国家先关文件为依据,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建设行业发展步伐,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体现工学结合特点,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8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业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建筑物单体的高度与体量急骤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单体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规模的增大与工程建设的技术难度不仅体现在高度与面积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内分层区具有办公、酒店、商场、公寓、娱乐等使用功能)。各类使用者对建筑物的服务要求多样化与服务性能日趋提高,越来越重视生活条件与环境的舒适性、与社会和人际沟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间的安全性、设施服务的完善性、管理组织的严密性等。在解决这些复杂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对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论与学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人士认为智能建筑就是把计算机、控制及电子设备运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而已,并无理论可言。

然而,笔者认为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胧,在长期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中,已经凸现其深层的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图1所示为智能建筑理论的结构,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

a.应用对象层。智能建筑为人类活动提供信息化、自动化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它的应用对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层。只要是按现代化、信息化运作的机构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办公建筑的专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军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设。近十年来,中国与全球一样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办公楼、酒店、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医院、学校、法院、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住宅、电子厂、食品厂、化工厂、发电厂、军营、应急指挥中心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与设备配置往往受建筑物个性、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投资力度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别。

c.应用技术层面。这是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由通信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等组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及其形成的装备会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建筑业。如在5年前,当软件工程界刚开始讨论中间件技术时,市场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间件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软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又如当工业以太网技术出现突破,随即出现了基于工业以太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

d.基础理论层。虽然从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许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术,但实质上智能建筑并不仅是新技术的综合与新装备的组合,而在其深层次中是有基础理论的支撑。

1945年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建系统论形成了“系统哲学”,这是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组织的机体主义世界观,它包括了系统本体论、系统认识论、系统价值论和系统方法论。系统理论的概念(等级秩序、渐进分化、反馈、开放等)与方法(图论、集论、控制论、对策论、排队论等)是智能建筑总体设计与工作流程规划中的重要工具。

美国人香农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传统的科学从以材料与能量为中心的体系,转变为以材料、能量与信息为中心。当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们已不满足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声抑制、数据加密上应用信息论,而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及随机过程的分析来讨论语义分析、信息的嫡的应用。

“以人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为一句时尚的语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针对使用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虑,缺乏以人机工效学对人机界面、机器与人的共享空间的设计,缺乏在智能化、数字化环境下对不同职能与层次人的行为处理分析和对策,那么任何再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也是失败的。

智能建筑不仅仅是当前高新技术的尽情应用,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建筑物的一切进行考量:设备与材料的环保、系统运行方式的综合能效设计、建筑物节能模式的选择、建筑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都需要从有利于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关系,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来考虑。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项工作:选择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推进社会公平化的社会体系、重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科技体系、保持自然生产能力的生态体系、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环境体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人口体系和规范合理行为的政策法规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深人到整个社会。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覆盖之下。

显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关领域,以上的理论都在工作过程中起着宏观导向与微观指导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论的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智能建筑不仅存在理论,而且其理论结构相当复杂,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多目标的优化智能建筑不是机械的技术与设备集合,而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多视角地考虑技术、管理、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大系统运行目标,并且调动各种手段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综合目标。即系统的优化目标函数为:s=f<技术、效率、价格、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程大章发展、环境、人气等)。

b.多学科的综合这一点是显然的,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问题,都必须有效地应用各学科的知识成果来解决。

c.多因素的相关性智能建筑与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装备技术发展、政府导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就表面来看智能建筑仅是一种建设行为与经营管理方法。但是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见图2)来看,当某种设备与技术采用后,可改变其生命周期中许多相关的分项状态。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进行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按照度、时间、夜间最低照度、分区等),可以有效降低电耗与照明设备的运行时间,而照明设备因此而延长寿命减少了照明设备的维护更新费用。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费与设备更新费用减少。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设置完善的ba系统,要增加建设的一次投资.同时,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仅仅体现在lcc的图中,它对于广义的环境保护价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实践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国各地的智能建筑热潮有涨无退。由于我们已经历了较长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无论是建设方/业主,工程技术人员,还是物业管理人员,都逐步趋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设智能建筑的地区(暂称为后行地区),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先行开发建设的大城市(暂称为先行地区)有更好的建设效果。我们将之称为后发优势,见图3

智能化系统工程先行地区由于一开始处于探索前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设中存在着各种过份的行为(控制论中称之为超调),随后又出现因失误而放弃的行为(称之为振荡过程),最后趋向于合理的装备与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区由于可以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比较合理稳妥地确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目标与行为,虽然起步稍迟,但最终可以与先行地区趋向于同样的建设效果,而他所化的代价则比先行地区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成本高达230元/mz,而近年来则在60元/mz左右,而且装备的性能与质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产业链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状态上升建筑业必然兴旺,建筑业发达了,国民经济必然形势大好。中国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其中就有1---2个百分点来自建筑业贡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奥运会与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会,大大刺激了建筑业发展,智能建筑与智能住宅小区则成为建筑业的精品。在工业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军事建筑物与市政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投资已从上世纪80年代总投资的6%一7%,增长到总投资的10%----18%,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市场中的各类智能建筑电气设备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技术与产品,也推出了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与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相关的国内企业约有6---8千家,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民族企业在稳定成长。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各方关系可以用图4来描述。

图中箭头表示各方的相互关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统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②提供智能化系统设备功能信息、设备使用改进意见;③提品与设备技术信息;④提供系统设备需求信息与系统设备功能信息;⑤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与供应。

图4智能建筑的产业链示意图

图4所示的关系中,工作的基础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注:gb/t50314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39为《智能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5智能建筑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要求不断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与相应的标准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建设技术的核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9

Abstract: The editors of journ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audit, distributing, large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I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cost, ensure project quality. Journal Edito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ineering the audit, this paper from the journal editor's point of view, the importance for engineering review papers editing of journal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qualified editors should have the quality of occupation, and then pointed out that journal editors exists in the examination paper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combining project thesis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journal editors in the audit process.

Keywords: journals, thesis project, the audit process, important rol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2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建筑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建筑工程在我国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规范建筑施工管理成为重要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建筑期刊的指导,建筑期刊的优劣决定建筑工程发展的进程。期刊编辑在建筑工程论文的审核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期刊编辑对于工程论文审核的重要性研究。本文根据期刊编辑的职业要求,结合当今工程论文的审核工作,浅谈编辑期刊对于工程论文审核的重要性。

期刊编辑在期刊的从审核到发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期刊所配备的编辑水平的高低,因此说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十分重要。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精准的专业知识,在审核论文的过程中尊重实际,一切以论文的实际质量出发,把握好论文的审核工作。

期刊编辑的工作主要是对论文进行整体把握,稿件进入编辑手中,编辑需要对稿件进行反复阅读,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字功底,查阅相关资料对稿件进行审核。期刊编辑按照分类不同,承担不同的职能。期刊编辑主要由编辑部主任和各个专业技术总工程师组成。各个专业技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全程审核,例如:投稿人把稿件投个期刊报社,稿件首先就进入专业编辑之手,他们对所有投稿稿件进行删选,挑选出质量较高的稿件。然后根据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使稿件达到既尊重著作权人的创作思想,又符合稿件发表的要求。最后通过期刊编辑部主任和其他人员的合作顺利完成稿件的发表工作。各个专业编辑总工程师在稿件发表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掌握着稿件的命运,决定稿件可否进入期刊报社直到稿件可否发表。编辑部主任对于稿件起到把关作用,他们对于稿件要把好政治关、学术关、文字关等工作[1][

[1]余朝锡:《浅谈期刊编辑与期刊质量的关系》[J],载于《编辑素质》。]。编辑部主任编辑相对于专业编辑来说,承担责任更加重大。编辑部主任从文章的总体把握,审查文章内容是否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文章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文章是否达到相关学术领域应具备的质量。总之,编辑的任务就是通过自身运用相关知识,加工处理手头的稿件,使稿件达到符合国家的政治要求,符合相关学术要求,符合读者的要求,负责稿件的挑选、加工、发表等工作。

期刊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编辑的素质,有什么样的编辑会有什么样的期刊,因此说编辑期刊的素质对于期刊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编辑期刊的任务是负责稿件的审核、加工,对于稿件的审核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职业素养,对于编辑来说,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从事实出发。编辑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政治素养,编辑对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政治关进行审核,如果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政治修养,不能完成对稿件的把握。其次编辑要具备专业知识,编辑的任务是对相关论文进行审核,审查论文是否具备学术性,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编辑对论文的质量无从把握。最后编辑要具备文学修养,编辑工作需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把关,没有良好的文学素质,很难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审核。编辑的素质代表期刊的素质,严格要求编辑素质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辑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素质高的编辑选出的稿件质量要,通过高标准选择出的稿件不仅符合期刊报社的要求,而且满足读者的要求。编辑在审核稿件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有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期刊编辑的职业素质对于树立期刊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期刊报社在选任编辑时一定要严格要求,选择合格的编辑。

期刊编辑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尊重实际,一切从期刊的质量出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期刊编辑出现很多问题。期刊编辑任务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我国整体实力的提高,尤其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于从事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职工来说,如果要获得一定职称,必须,由于教职工忙于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从事学术创作,因此产生用金钱来换取文章的需要。期刊编辑的工作能够解决教职工遇到的难题,在需求和供给之间,二者形成高度的一致。编辑被需求者用金钱买通,不遵守职业道德,发表质量低劣的文章。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报社期刊的编辑素质逐渐下降。报社期刊不在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章为准则,而是以营利为目的,利用发表大量的劣质文章换取大量的金钱利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期刊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纸质版的期刊、报纸、书籍等有形工具,现代电子资源成为巨大的信息载体,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方便,更加经济实惠的阅读文章的途径。随着信息载体的变化,新时代对编辑也提出新的要求。在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精准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必须符合新时达的新标准。第一,编辑观念要不断更新[2][

[2]唐莉:《浅谈期刊编辑的变革与完善》[J],载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13卷第3期。];第二,要革新编辑方法;第三,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编辑在新时代下,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以论文的质量为发表的唯一标准,以维护期刊的形象为准则,严格审核期刊。在审核期刊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思想,结合自身的专业素质。编辑要认真处理好编辑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3][

[3]王继卫、朱毅:《浅谈期刊编辑的内外部关系建设》[J],载于:《编辑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内部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外部关系主要是编辑与读者、作者等关系。编辑在工作中要协调好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以稿件的事实为依据,不参杂个人感情因素。编辑要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准,加强对读者的关注,处理好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新时代对编辑提出新的要求,编辑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思想、工作方式。

3.期刊编辑对于工程论文审核的重要性

期刊编辑在论文的审核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审核文章的遣词造句。工程论文在工程施工、工程学术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做好工程论文的审核工作对于编辑来说义不容辞。

3.1工程论文的作用

工程类专业论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建筑工程系列论文和土木建筑系列论文。建筑期刊主要内容是刊载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以建筑学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的期刊。[4][

[4] 刘源:《国内建筑期刊研究综述》[J],载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8卷。

修改意见:

全文格式均有不准确之处,望整体调整。

第三点 和 3.3中的重要性 看似有些题目重复 是不是可以将某个题目进行变向改动一下。

3.1中,刷红色字体部分,删除

3.3中,刷红色字体部分,可将关于建筑业词语修改的更扩大一些,诸如工程类,因为不是只有建筑业。

3.3中,与3.2有部分重复感觉,写的混乱,望再梳理一下。

2中,名字望加上“期刊编辑的素质”,因为从引言的工程切换下方的编辑显得过于生硬。

2中 刷红色字体部分,可以改的更结合我们实际一些,我们不是报社,没有总编辑,只是编辑部主任和各个专业技术总工程师进行最后审稿。不用讲完整的报社和著作权人的说法详细讲解。 所写的流程我们一致,就是人员上稍微有所不同,我们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终审。可以改的更贴近工作。

谢谢编辑。O(∩_∩)O]建筑工程期刊主要刊登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论文对于研究工程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论文为建筑工程理论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通过阅读相关建筑论文了解国内外建筑工程发展状况,为学术创作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建筑施工通过了解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实现节约成本,保障安全施工,提高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程提供指导。建筑工程论文在建筑工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论文的重视。

3.2期刊编辑审核工程论文应注意事项

工程论文在工程整个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工程论文的审核工作。工程论文在审核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第一,严格审查工程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编辑在收到稿件后要熟读内容,从整体把握工程论文的内容。第二,要对论文的布局和语言进行审核,工程论文是要求十分严格的文章,要对文章中公式的计算结果、公式的应用进行严格审查。第三,工程论文不仅要审核理论部分,而且要结合实际对工程论文进行严格把关。编辑人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采用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对文章中的数据材料进行审查。编辑期刊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对工程论文进行审核,结合工程活动实际情况,严格审查工程类论文的质量。期刊编辑在审核工程论文的过程中实事求是,以文章的质量为标准,不能参杂任何个人因素,保证工程论文受到平等对待。

编辑期刊决定工程论文是否合格,对工程具有决定性作用。工程论文在建筑工程和土木建筑工程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管理中也具有指导意义。经过编辑严格审查的建筑论文具有良好的质量,它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建筑工程和土木建筑工程等工程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通过研究工程类论文,可以从中获取国内外工程类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工程类学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利用已经研究出的技术成果指导实践,可以节约成本。第二,通过研究文章,可以为工程学术领域提供充分的参考资料。第三,通过研究文章,加强对工程类活动的认识,可以合理的避免风险。第四,文章中提供的观点,可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理论,改善原有的管理模式,创造新型的管理模式。第五,通过文章提供的资源,研究出合理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很好地协调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之间的关系。

期刊编辑对于工程论文的审核具有重要作用,以文章的质量为标准,严格审核论文的观点、调整论文的结构、修改论文的语言。期刊编辑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结合相关资料的查阅,对工程论文进行审核。通过期刊编辑的严格把关,使得工程类论文具备发表的条件,从而为工程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也为我国工程类论文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期刊编辑在论文的发表过程中承担论文的审核工作,对于论文能否被发表,能否被读者阅读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期刊编辑在审核论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相关资料,遵守职业要求,严格审核文章的质量。期刊编辑在工程论文的审核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质量,为读者能够阅读到优质的文章提供保证,为工程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变化,期刊编辑要遵守更加严格的标准,更新观念,改进技术,充分协调好编辑与读者、作者的关系。期刊编辑在审核工程论文的过程中要更新已有观念,结合时代的特点,为新时代建筑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供资源。

参考文献

[1]余朝锡:《浅谈期刊编辑与期刊质量的关系》[J],载于《编辑素质》。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0

虽然国内的建筑行业方兴未艾,在国际建筑领域里已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建筑领域的发展过快以及部分建筑工程人员的管理思维仍受传统的拘束,国内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依然落后于国际水平,这同时也阻碍了国内建筑行业工程管理的进步和完善。 1.1 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合理、高效的工程管理方式对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因此建筑管理部门应将完善工程管理方式作为其工作重点,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然而实际工程中,但仍然存在许多工程管理人员缺乏重视工程管理的认识,以部分基层工程管理人员更为突出。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缘由可以列为三项:首先是因为部分工程管理人员深受传统工程管理方式的影响,倾向于简单直接地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来完成相应工作;其次是国内目前依然有部分工程的施工现场不能满足应有的条件,比如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不足等无法为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最后是目前整个建筑领域都没能创造重视工程管理的气氛,致使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经常流于形式化。 1.2 落后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机制 除此之外,落后的管理理念同样是亟待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克服的一项重要阻碍。从某种角度分析,管理理念可谓是革新管理模式的基础。进步的管理理念是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革新和进步的动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进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然而目前的建筑领域现况显示,大部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理念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平,应用的是传统的工程管理方式,导致和现代管理技术二者间严重错位,这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不能够更为合理化和高效化,从而使工程各流程出现问题,不能保证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现今尚未完善的管理体制也是牵制国内建筑工程管理进步的又一要素。部分建筑企业仍然没能建立相对独立的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部分企业也因为没有科学处置各员工间和各部门间的联系,使得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能落实职责,使其流于形式化。此外,员工责任分配的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建筑工程管理无序化,导致建筑工程不能顺利施工。

2.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2.1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需求

无论是怎样的理论体系,其完善的前提就是展开主观意识的改革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的理论系统也不例外。唯有革新思维方式才有机遇推动建筑工程在实际中的进步,并且将理论系统地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建立起新的管理理论系统。故国内建筑行业可以学习国际上进步的管理理论体系,取长补短式与国内的理论体系相结合,为促进国内建筑工程管理系统的发展革新思维方式与管理体制。

2.2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跃而成为国内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因此建筑行业的良心发展密切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是能否推动国民经济有序稳步发展的前提。调控建筑工程的质量要以管控好各个流程为先觉条件,凭借合理化的管理机制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层次。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管理的进步又要求我们持续革新管理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持续推进社会与国民经济的进步。

3.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创新思维的方式

3.1 做好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工作 为了解决现今国内建筑领域工程管理中的一系列障碍,我们唯有改革我们的管理观念,创新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想科学合理地将创新思维引入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去,我们首要任务是落实组织结构的创新事务,也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便是指为了对一个建筑企业各个组分更科学地运用,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工程管理创新部门,同时确保其具备充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企业同时须要求管理人员不断丰富与健全自身的专业素养,并加强促进基层管理人员提高受教育水平,增大硬件设施的投入。除此之外,企业可以制定终身责任制,明确各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各责任人有各自的任务,从而有利于确保工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可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依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从而加强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

创新管理手段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论也存在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创新主要指的是创新生产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对已有的产品、生产流程和服务行为做技术改革或创造的行为。而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其技术创新由计算机及互联网信息手段等内容的发展组成,使最终使其可以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发展,其包括的事项也逐步增加,传统的互联网手段已无法适应工程管理的需求,所以充分革新工程管理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建筑领域的长期发展应不断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信息手段来管控工程,以确保其能够及时对丰富的工程设计图纸、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数据等有关资料及时科学地分门别类,并且创建相应的技术文档,也可凭借网络技共享这些信息,增大工程的管理效率,促进建筑工程的有序进行。

4.结束语 要想推动建筑企业能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进步,企业就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新思维和新方法,注重革新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建筑技术等内容。唯有将创新思维运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才可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在建筑工程建设中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保证企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单连勇.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54-55.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1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政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建筑工程系论文篇12

 

引言

多数情况下多层房屋惯用的基础形式、设计与施工方法,不能简单地搬用于高层建筑,而必须在认识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和创造与高层建筑特性及要求相适应的基础形式、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因此,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论述。

1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

基础是高楼正常使用和稳定与安全的根本。高层建筑基础工程需要保证建筑物具足够的稳定性,同时要求基础和地基具有足够的刚度使沉降和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高层建筑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情况更复杂,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更严、责任更重。由于它的高、重、大、深的特征,一旦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当,将导致远比一般多层房屋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轻则产生难以纠正的过大沉降、倾斜和不均匀沉降,造成结构局部损坏或几乎永久地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重则导致整个建筑的倾覆或破坏,造成比一般多层房屋大许多倍的经济损失。例如,上海某宾馆,地基为深厚软土,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箱型基础。由于这种加固方法在软土中的设计理论尚不够成熟,对施工质量与加固效果还缺乏完善的检测手段,加之承包商施工管理不严,偷工减料,致使该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能允许的沉降与倾斜,裙房局部挤压损坏,不得不采取昂贵的地基加固措施。又如南美洲某大厦,设计时未查明地质情况,桩长不足,未达到坚硬土层,桩基承载力也不足,结果当结构施工到顶尚未装修时便开始倾斜,几天后,一夜之间整个大楼倾覆于地面。

很多高层建筑出问题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质量乃高层建筑安全之所系,设计、施工人员必须给予极度重视。此外,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造价和施工工期在建筑总造价和总工期中所占的比例,与上部结构形式和层数、基础结构形式、桩型以及地质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论文大全。除了钢结构和直接建造在基岩上的浅基础以及岩层埋藏很浅的桩基础以外,就钢筋混凝土结构和一般地质条件而言,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工程(包括基坑支护与开挖施工)的费用约占建筑总造价的1/10-1/5,相应的施工工期约占建筑总工期的1/5-1/4,因此在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合理与否对整个高层建筑工程总造价与总工期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可将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地位概括成两句话: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高层建筑正常使用与稳定安全的根本,其造价与工期对高层建筑总造价与总工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发展现状

高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而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则是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和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科学。我国现代高层建筑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迅速兴起的。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千百幢各种类型的高层建筑在各大中城市中迅速地兴起。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别极大、地震区覆盖面又很广,因而各地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多种多样。有采用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少数条形基础的,也有采用大直径嵌岩桩、中长混凝土预制桩和超长钢管桩的。建造在良好地基上采用筏(或箱)形基础的高层建筑已达52层170米(广东国际大厦)和67层190米以上(北京京城大厦);建造在深厚高压缩性软层土地基上的箱形基础高层建筑达到14层41.6米(上海陆家宅高层住宅)。

近30余年来高层建筑在我国各地迅速发展的事实有力地说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成功地解决了广大地域内各种地质条件下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设计理论还是试验研究,都有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论文大全。

近20年来在我国召开了多次有关高层建筑的国际会议。在全国性高层建筑学术会议上,基础工程总是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问题也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与试验观测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成果的报导从未间断过,显示出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技术领域。

这些经验与成果已陆续反映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和各地区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表明我国在高层建筑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方面已逐步形成整套的理论与经验,并在今后将继续不断地发展。

3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进展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即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三者实际上是相互联系成静力平衡、变形连续协调、彼此不可分离的整体系统来承担荷载而发生变形的,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每一部分的刚度均对自身及其他部分的工作性状产生影响,每一部分的工作性状都是自身及其他部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层建筑基础工程也是如此,它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及上部结构刚度和地基压缩性及均匀性等因素影响下的力学性状(例如它的变形挠曲特征、基底反力和截面内力分布等)都与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相对刚度特征有关。

高层建筑基础的分析与设计不能不研究这个整体系统的共同作用性状并进行计算分析。共同作用分析就是把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看成是一个彼此协调工作的整体,在连接点和接触点上同时满足静力平衡和变形协调条件下求解整个系统的变形与内力。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它们在外荷作用下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安全、经济、合理和先进的设计目的。论文大全。

整体共同作用分析是相当复杂的,这意味着不但要建立能正确反映结构刚度影响的分析理论与有效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要研究选用能合理反映土的变形特性的地基计算模型及其参数。而且整体共同作用分析是一个高维与无穷维的超静定问题,只有在计算机技术与数值分析方法的迅、应变关系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代,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才能得以开展受到重视。

4 结论

利用共同作用理论可根本上提高和改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水平与质量,取得比以往设计更大的经济效果。有效地利用上部结构的刚度,使基础的结构尺寸减小到最小程度。把上部结构与基础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箱形基础高度可大为减小;当上部结构为剪力墙体系时,有可能将箱基改为筏基。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考虑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以加大桩距、减少桩数,合理布桩、减少基础差异沉降及内力,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基础工程的造价。

参考文献

[1]咸大庆.基础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剖析[J]. 岩土工程界, 2004, (4) .

[2]田德武.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J].大众科技, 2006, (5) .

[3]徐海航.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与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7) .

[4]田允寿,吴义梅.工程事故实例剖析[J]. 工业建筑, 1993, (7)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