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概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2 11:35:17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1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2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3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4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

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5

模式二: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有条件、有特色的农田进行精雕细琢,赋予它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使其成为市民休憩的家园。大连市的农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迷宫图案种玉米,长成的玉米迷宫吸引了大批游客;北京市大兴区包装了150多个各类蔬菜园、瓜果园和花卉园,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有10余条,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总收入近6000多万元;南京农业嘉年华举办螃蟹节、梅花节、葡萄节等20多个农业节庆活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提升了当地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模式三: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北京市门头沟区在煤矿和非煤矿山关闭后的废弃地发展蘑菇栽培,将废弃的采石坑变成一个景观湖。建成休闲公园、果园和特种养殖基地,发展干鲜果品、食用菌等特色经济,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改造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修复示范基地。

模式四:农业生态环境的利用。上海奉贤每年4月上旬前后举办菜花节,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奉贤农副产品展销等24项主题活动,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

模式五: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的创意利用。用废弃的鱼骨或农作物秸秆作画,编织手提袋、动物、宠物篮等。麦秸工艺画已经成为不少地区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模式六:农产品奇异化生产。培养特大南瓜、方型西瓜、饲养袖珍宠物、特种颜色花卉以及其它具有特种极端品质的农产品等。随着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经济会飞速地增长,定会带动从业队伍快速壮大。由于我国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专业类人才紧缺,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现象相当普遍,造成了休闲农业市场严重的混乱局面。除了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人才匮乏是造成该产业人才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

1.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正在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等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闲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系统的构建,休闲农业实践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急需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6

 

 

 

 

 

姓    名

魏文豪

20124040718

农林经济管理

指导教师

 

 

 

 

2018年5月10日

 

 

摘  要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近年来休闲农业在带动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富裕农民的同时,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品牌效应弱,土地流转存在困难,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及产品创新尚显不足等。因而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体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国内外学者研究休闲农业所著作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对中牟县及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盘点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底蕴所在;第三部分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分析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旨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四部分论述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为各界持续关注,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中牟县休闲农业区域竞争力提供可靠依据;第五部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即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注重宣传、提升品牌效应,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及职业农民的培养,同时也要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步伐,以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牟县;休闲农业;SWOT 分析法;互联网+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brought higher economic benefit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ich farmers have also met new market demand,which is a bright spo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brand effect, difficulty in land circula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personnel ,and product innovation are still insufficient, etc.Therefore,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e topic,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tudy of leisure agriculture, which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ater text stud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Zhongmou County and it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compares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look at the detail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ou; the third part uses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link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e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y face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ou, which aims to provide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posing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u for the purpose of all walks of life to increase support and enhance the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Zhongmou so that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which is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pay attention to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brand effect, increase the introduction of excellent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rely on “Internet+”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Zhongmu County.

 

Key Words: Zhongmu County, Leisure agriculture, SWOT analysis ,Internet +

 

 

 

 

 

 

 

 

目  录

1引言    1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方法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1.3研究方法    2

1.2相关文献综述    2

1.2.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研究    2

1.2.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4

1.2.3文献评述    5

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5

2.1中牟县概况    5

2.1.1自然地理概况    5

2.1.2历史文化概况    5

2.1.3经济发展概况    6

2.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

2.3中牟县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模式    7

2.3.1农家乐    8

2.3.2休闲农庄    8

2.3.3现代农业产业园    8

3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9

3.1优势(Strengths)    9

3.2劣势(Weakness)    10

3.3机遇(Opportunity)    11

3.4挑战(Threat)    12

4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    13

4.1提高农户综合收益    13

4.2提高农民素质    13

4.3深化农业转型升级    13

4.4促进经济发展    13

5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改进措施    14

5.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    14

5.2注重农业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14

5.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职业农民    14

5.4依托“互联网+”,加快发展步伐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1引言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方法1.1.1选题背景2010年3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城市化快速推进,目前全球一共有961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而这其中就有236个城市就在中国,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①]。现今中国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57.35%,短短8年时间就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但是城市的高速扩张,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空气污浊、焦虑加重等问题。城市市民迫切想要放归自己、愉悦身心、了解自然生态,返璞归真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包括双休、五一在内的闲暇时间增多,这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明确:“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效用,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2017年4月份,农业部在浙江安吉又牵头组织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发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安机倡议》,用实际行动大力开创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更强调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引和方向上的指导。《河南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积极发展集体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科普教育、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创意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建成一批都市生态农业连片示范区。”可以说,未来一段时期,休闲农业正处在利好的政策机遇期。

中牟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上势头很足。闲时去中牟旅游已经成为附近城市居民的首要选择,同时全域休闲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在由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向环保生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都市型生态农业过转变程中,规划建设了500余平方公里的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901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得正视劣势,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在中牟县的休闲观光农业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资金短缺融资难,宣传力度不强、品牌效应弱,土地流转困难重重,农产品品牌保护力度不够 ,缺乏规划、生态环境一定程度遭到破坏等。如何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保持行业稳步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当地休闲观光农业的竞争力,是现今面临的主要任务。

1.1.2研究意义从理论角度来看,此次研究通过实践考察中牟县不同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找出比较优势所在和不足之处,同时充分结合国内国外研究休闲农业的理论文献等,得出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近些年休闲农业的行业发展规律。除此外,本研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态势和中牟县的现状,对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经营形式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就是充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走“互联网+休闲农业”的路子,对后续研究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从现实需要来看,近年来尽管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及依托郑州和周边城市,中牟县休闲农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相比国内一些起步早发展好的休闲农业区还是有很大差距,更不用说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国家、日本、台湾相比,故而通过此次研究,在找到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从而更好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1.1.3研究方法研究文献法。利用学校图书馆所藏图书、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源等系统收集研究休闲农业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

现场访谈法。主要通过与园区、企业采摘园工作人员现场访谈,了解中牟县休闲农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管理问题。请教部分专家学者,了解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发展问题和发展态势。对消费者进行谈话式访问,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点,及以切身体会,提出对当前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SWOT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发掘发展自身优势与机遇,从而把握好整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

1.2相关文献综述1.2.1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及功能研究在1865的意大利,以“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为开端,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旅游方式开始首次出现,经过百年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逐步受到大家的认可,相应地,研究休闲农业的理论也随之发展,从休闲农业的概念释义到功能研究,再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众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自己的研究结果,支撑起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在国际学术研究上,对休闲农业的解释不尽相同,如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Farm tourism(农场旅游)等。而“休闲农业”一词,则是在**年由台湾学界率先提出,因为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由于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及其立足的理论基础不同,所以认识也各有不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旅游活动。一些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汇总见表1-1:

表1-1                      国外学者定义汇总

国外学者

休闲农业定义

年份

Gilbert Tung

农户提供食宿,使城市居民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体验休闲娱乐的一种活动项目

1998

Davies等

属于乡村旅游,游客支付相关费用,可住宿下来,参与和体验农村的生活方式

1999

Roberts

城市居民为了摆脱生活压力而远离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到农村体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2002

Clarke

属于一种旅游性活动,可以使城市的居民下乡体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2004

Weaver等

在营运的状态下,农场和商业性旅游有效结合的经营活动

2006

Ilbery等

一项不同于其他的农场化企业模式,是7种“农场事业发展途径”当中的一个种类

2008

Arie Reichel

Oded Lowengart

Ady Milman

在农村组织开展的旅游休闲项目,具备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特性

2010

Deborahetal

是一项农业经营生产活动,目的就是休闲娱乐,集农业体验、教育、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形式

2012

Sonnino

农村家庭提供的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接待活动

2014

资料来源:范水生,朱朝枝. 201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 (02):72-78.

白有光(2002)认为观光农业是有机地把旅游业和农业联结在一起,利用农村广大空间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品味品尝、放松休闲、劳动劳作、消费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余美珠(2004)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格性,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把旅游与乡村的各种要素相结合基础上, 让观光者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情的乡村旅游活动。王云才等(2005)认为,作为休闲产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生产业,在通过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基础上,满足城市旅游者的休闲需求。赵国如(2009)认为休闲农业可以表述为观光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经营方式,尽管这些表述各不相同,但都能够被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所涵盖。

卿前龙用下图来展示对休闲产业架构的外延划分,可以看出,他把休闲与传统上的一二三产业相结合,从而延伸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休闲第三产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分支,单列在休闲第一产业下,具体休闲产业架构见图1-1:

 

 

 

 

 

 

 

 

 

 

                                                    图1-1  休闲产业架构

而对于休闲农业的功能研究,郭焕成(2007)认为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七个功能,既是经济功能、游览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医疗功能和文化功能。王松良等(2014)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具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功能。范水生(2011)创新性地将休闲农业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食物保障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求,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认知教育功能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会需要,参观游览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放松休闲功能对应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要。

1.2.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国内学者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因所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程度不同、研究角度不同等原因,总结出的发展模式也各有不同。舒伯阳等(2006)根据在休闲农业中农民参与度的大小,把休闲农业分为两类,既是直接与间接主体模式。钟平(2016)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为四类,一是运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来发展休闲农业,二是运用特色资源发展来休闲农业,三是运用独特的民风民俗来发展休闲农业,四是运用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来发展休闲农业。张姝然(2014)提出我国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有以田园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科普知识教育、回归自然、乡土民俗风情、村落古建文化等为侧重点的发展模式。张亚玲(2014),认为我国休闲农业有市场拉动型,产业支撑型,景区带动型,企业集群型四种经营形态。

1.2.3文献评述综上所述,虽然有学者已经对休闲农业发展课题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在我国休闲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是滞后于实践的,加之研究各有侧重,所以我国的学者对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的高度统一的认识,因此学者们也没有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的定义,并且在研究中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实地调查研究少而理论分析较多,缺少大量详实的数据资料来分析休闲农业的运行情况,有闭门造车的嫌疑。二是侧重于微观,热衷于个案,同时具体可操作性较少提及,没有实施系统化的研究,研究成果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所以说,以后我们在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中,还是首先搁置争议,注重调查研究,多看重其实际操作性,多追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2.1中牟县概况2.1.1自然地理概况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发展的程度,也影响着休闲旅游景色的整体质量,进而决定着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能力。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北濒黄河,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达616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农耕期多达 309 天,有高达240天的无霜期,这为多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复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中大蒜、西瓜、花生、等是中牟特色农产品,优越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这是中牟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最大的优势。

同时中牟县处郑州、开封之间,与二者相距的车程均不过30分钟,交通便利,连霍高速在县城北11公里处穿过,极大便利了郑州北环和西环的市民来中牟参观游玩,加之郑州国际机场也仅仅距离县城28公里,机场高速可以快速高效地带来大批游客,同时京港澳高速从县域西部横穿而过,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陇海快速路和计划建设的地铁4号线,更是极大地节约了郑州和开封市民到中牟的行车时间,便捷的交通使得郑、汴城市居民进入中牟休闲度假异常方便。

2.1.2历史文化概况中牟县位于黄河之滨,黄河在县域北面呼啸流过,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见证地,中牟县具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县域内众多的文物遗迹交相辉映。据上世纪文物普查情况得知,全县拥有百余处古文化遗产遗址,主要有仰韶文化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也涌现出了包括朱固村、官渡桥村等具有鲜明风格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出土的珍贵文物有龙山文化遗址的古磨棒、镂空鼎足、古磨盘,裴李岗文化遗址的灰陶器,仰韶文化遗址的沙质陶鼎、古斧等,这些世所罕见的文物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珍品,是中某县悠久文化传统的见证者。同时,境内著名古迹还有战国时期的梁惠王墓,建于宋代的寿圣寺双塔、贤王赵德芳墓等,多重历史重大事件使得中牟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旅游纪念意义。

2.1.3经济发展概况作为郑州都市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区叠加的中心区域,中牟县处于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带上,尤其是近年来在科学确立“三大主导产业”(汽车产业、时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都市生态农业三大产业),打造三个产业园区(汽车服务业博览园、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树立三个“一千”目标(汽车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旅游人数达到千万人次,农产品交易额达到千亿元)过程中,深入发掘了发展潜力,凝聚了发展动力。据《中牟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述,中牟县在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亿元,是2011年19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1.5倍,年均增长高达9.3%,在经济的突飞猛击中,文化旅游产业随之生长壮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的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面积达到132平方公里,现已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华强、海昌等优质文化企业相继入驻,同时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50余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海宁皮革城、绿博园、方特、杉杉奥特莱斯等项目相继投产运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中牟县因此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和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县。中牟县历年地区生产总值见图2-1:

图2-1  中牟县历年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图

2.2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在2010年,为持续推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中牟县提出了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由此带来了近年来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牟县的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末的12.8:50.3:36.9调整升级为2017年末的8:32:60,现代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为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产业基础。截止2017年底,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余家,建成了晨明、汇艺、天邦、茂源等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数十家,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倍增长,万亩西瓜、草莓、大孟镇宽海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更加完善。

生态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环境,才能吸引来游客,才能留得住游客。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建成各类总计980公里的155条生态廊道。实施了雁鸣湖生态水系、贾鲁河生态水系、三刘寨灌区中央湖引黄调蓄等7大生态水系工程,水域面积新增了1500余公顷。同时以新建的3个森林公园为抓手,带动群众新增绿化面积6500公顷,使得全县林地面积总计高达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8%,在积极开展常态精细化大气污染防范治理工作的基础上,中牟县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荣获省级大气污染防治先进单位的市、县,由此持续优化了乡村人居环境。全县共涌现出一大批生态镇生态村,其中有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的雁鸣湖镇,包括白沙镇、官渡镇在内的省级生态镇4个、包括雁鸣湖镇韩寨村、姚家镇姚家村在内的生态村23个,为休闲农业搭建了优质平台。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中牟县生态农业渐成格局,2016年中牟县农产品交易额达到八百多亿元,旅游人数达一千万人次,闲时就近到中牟休闲旅游的人数持续增多,休闲农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中牟县三产业结构变化见图2-2:

图2-2  2017年中牟县三产业结构变化图

2.3中牟县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模式2.3.1农家乐我们现今所说的“农家乐”旅游模式,最初是借鉴国外的乡村旅游但同时带着及其鲜明的农家印迹,这种产业模式以农业和乡村消费为消费点,以城市市民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吃住游玩为一体的旅游场所总称。农家乐依托的是好看的自然田园景色,突出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能够极大地舒缓都市人所面临的各种精神压力,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中牟县依托草莓种植的优势,并结合域内河湖水塘众多的优势,注重开发以草莓采摘、垂钓烧烤为主农家乐旅游形式。比较有名的是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罗宋村草莓合作社、岳氏草莓采摘基地、万滩镇桃园农家乐、郑开垂钓基地、渠首渔村等。

2.3.2休闲农庄作为乡村旅游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休闲农庄多是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但是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资金充裕的大中型公司也开始开展此项业务,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和志义庄园是中牟休闲庄园的代表。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运作的万邦雁鸣湖休闲渔庄,占地570余亩,投资人民币高达3亿元,园区以三个不同功能的小岛作为主体,一个小岛营造出精美的景观,游客可以登岛进行观光旅游,第二个小岛拔高定位,作为高级会所,主要接待高端客户,最后一个小岛集吃、住、娱为一体,是综合体。园区养殖有特种鱼类、种植了彩色蔬菜,是集观光游览、采摘垂钓为一体的都市型休闲农庄。河南志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400余亩的志义庄园,以养殖生态鱼类、进行农业观光和提供休闲度假为主打业务,打造围绕渔业进行旅游开发的休闲庄园新模式。

2.3.3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现代科技, 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在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和推广基础上,兼顾农业观光旅游业务。作为河南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牟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先头指导、辐射引路全县农业升级为目标,园区内主要有设施农业区、精品果蔬区、农业文化创意区、高档花卉区等功能分区,现已入驻企业16家,累计投资达30亿元。近年来园区连续多年圆满举行农业嘉年华、中牟西瓜擂台赛等节日、比赛,极大提高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等荣誉称号,创建成果显著。同时,中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当前中牟县水系规划建设、雁鸣湖风景区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在给城市居民带去体验田园生活、旅游观光休闲的基础上,吸引城市大批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注入到农业,更进一步地打造科技领先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休闲产业园区。三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如表2-1所示:

 

 

表2-1                三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农家乐

投入少、经营灵活;回报快,盈利能力强

同质化竞争严重;配套设施较少,服务水平整体较低

突出创新特色,开发体验项目;突出服务特色,保持朴实淳厚本色;突出卫生特色,注重餐饮住宿整洁

休闲农庄

企业经营为主,服务水平高;设施较齐全,娱乐项目较丰富

收益较高,但对运营难度较大;景观体验性较差;产业依托不够

引入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改进家族经营模式;明确经营理念,找准依托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园

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具有稳定的产业收入;经营状况较好,提供大量安全丰富的农产品

投入和规模较大,回报周期长;普遍面临用地、资金、人才、规划定位等问题

引入社会资本、分摊本;找准定位,为科技产  业园,紧跟农业科技前沿

 

3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调查,一一列举出与研究对象有紧密关系的各类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把这些不同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把研究对象的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在对中牟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时,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SWOT 分析法将会为促进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1优势(Strengths)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中牟位于河南省中部,作为郑州市的市辖县,东面紧挨着开封,向西紧邻着郑州,集空运、铁路、公路各类运输方式优势于一体,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京九铁路、106国道在县域东部穿过,京广铁路、107国道在县域西部穿过,组成纵向路网。县域内连霍高速、220国道、郑开大道、郑民高速等横贯东西,组成横向路网,县域北面濒临黄河,城南距郑州国际机场25公里。郑州中心城区将有5条地铁通向中牟,优越的位置,便捷的交通为中牟县带来了大量的游览参观人群。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见图3-1:

 

 

 

 

 

 

 

 

 

 

 

 

 

图2-2                                                                 

 

 

 

 

图3-1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二是资源丰富,创建成果丰硕,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7年,全县共建成有1.5万亩都市型生态农业带,超过5000亩的湿地农业带和1.5万亩的生态林。中牟县大力实施县域内水系治理工程,贾鲁河全面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后续的二期工程正在快速推行,小清河和丈八沟两条河流疏浚、连通工程稳步推进,结合鸟类保护课题,大范围修复黄河湿地,为鸟类提供了超过3000亩的新增栖息地,在持续不断大规模的水系治理工作基础上,全县水域面积新增稳增。同时作为承接大量观光休闲游客的载体,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三星级以上的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达到10余家,各类小而精的农家乐庭院遍地开花。在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基础上,中牟县连续16年圆满举办“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

三是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部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通过资金拨付,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引导广大休闲农业从业者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休闲农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2015年郑州市下发的文件《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配足郑州市各县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用扶持资金,以完善配套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加大招商引资为举措,支持以中牟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时都市型现代农业也被中牟县政府确定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用各类用心有趣的节日活动,打造田园特色旅游线路,把县域各个景点纳入一个互联互动的分享体系中,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

3.2劣势(Weakness)一是宣传力度弱,品牌辐射能力不够强。休闲农业目前在全国已经是一个热点产业,但是中牟县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休闲农业业主对观光农业的宣传重视不够到位,即便是做了宣传工作,也是笼统宣传,持续时间短,覆盖面窄,宣传平台、宣传方法单一,产生不了有效的带动吸引效果,并且只对一些名气较大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进行宣传,而对那些规模较小的休闲农业项目,要么不了解,要么不愿意花费成本宣传,而小规模休闲农业业主,也没有资金去进行有效长期宣传,各方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

二是土地流转有体制机制障碍。在2010年国土资源部的115号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和农业园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②]。这条规定加大了休闲农业用地约束,因为在休闲农业开发中,成一定规模的园区为了一定会建设上述基础设施,这就设置了一定的制度障碍。同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本农田只能种植大宗粮油作物,而休闲农业大多是凭借此类经济作物赖以取得收益,这就使的休闲农业缺乏景观和产品基础。可以说,所涉及的土地违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中牟县大型农业项目中。

三是季节性强,冬季经营惨淡。因为农业总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所以休闲农业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令性、季节性,春、夏、秋三季是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旺盛季节,而在冬季,除了个别园区有温室大棚能够提供采摘服务,因为农作物凋零,加之中牟县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独特冰雪景观,所以休闲农业无法实现常年的持续性营收。

3.3机遇(Opportunity)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大量客源。随着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和地方战略“郑汴一体化”的提出,“大郑州”格局逐步确立,未来随着郑州市及周边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圈将会持续扩大,城市人口也必将大幅增长,这些都代表着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旅游观光人群数量增加,给中牟县休闲农业带来了预期持续向好的市场潜力。

二是面临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生态环保,中央层面更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相比较传统旅游以取得经济利益为重的目标,农业生态旅游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收益。所以说自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极其重视休闲农业旅游,纷纷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同时,生态旅游的兴起,也表明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持续看重,可以说,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蓬勃发展。

三是经济收入持续提高,引导消费结构调整升级。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逐步得到满足的,只有收入提高,满足于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后,才会转为追求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在2013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9700元,城镇居民达到20000元,经济的发展促使居民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大量有旅游观光需求的消费者为中牟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长期的客源。中牟县四年来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见图3-2:

   图3-2 中牟县四年来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

3.4挑战(Threat)一是休闲农业旅游模式面临省域内其他旅游模式的挑战。河南省孕育着丰厚且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嵩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开封清明上河园、焦作云台山、栾川老君山、巩义康百万庄园等均在河南这篇土地上巧妙融汇,天然孕育的景观和创造出的人文资源相互争辉,再加上这些景观、建筑发展的时间早,也比较成熟,并且风格多样,宣传力度强,有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以在游客中的知名度也较高,这样消费者就能够有更多其他的景区可选择,从而造成分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游客。

二是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人才。中牟县多数休闲农业管理运作人员多是由原来农村人口直接转化而来,并且休闲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直接转变,这就使得原来受教育水平低,相对服务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大量涌入休闲农业产业,使得服务质量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产品创新尚显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中牟县休闲农业项目尤其是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主的小规模服务方式提供者,在看到此种方式能够取得经济效益时,纷纷效仿,有很多在前期并没有进行项目开发设计规划、致使特色不足,在开发经营模式、打造服务体系方面高度趋同,无非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再辅以采摘、垂钓、烧烤等活动。这就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以至于特色不足价格来凑的局面,由于缺少核心竞争力,阻碍了中牟县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4中牟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及重要性4.1提高农户综合收益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交叉的产业,服务要求很高,与之相匹配的度假村、酒店、超市、种植园等需要大量包括厨师、服务员、种植员等在内的服务人员,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休闲农业产业经营者大多是选择在当地招聘大量农民,并加以专业化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极大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上,使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7

休闲农业指通过对农村景观、农业资源、农家生活、村寨文化等的综合利用开发,除提供特色农业产品外,更向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度假、疗养、学习、体验、购买等休闲产品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现农村功能拓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乐山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禀赋独特,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乐山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以当地农民为主,受资金能力限制,缺乏统一规划,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无序发展,大批游客的涌入,农村环境承载力严重超标,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土文化也在悄然流失。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乐山市发展低碳休闲农业的条件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乐山旅游市场为导向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借鉴。

1、乐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乐山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农户型、村落型、农场型、庄园型、产业庄园型。全市形成规模的乡村旅游点达500多家,其中被乐山市评定的特色旅游村有4家,评定的星级乡村旅游点有90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5家,二星级46家,一星级8家),为游客提供多种乡村游憩活动:农园观光、农业生态游、鱼塘垂钓、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乡村牧场休闲、乡村民宿度假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唯经济论严重阻碍着当地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在休闲农业兴起之前的区域经济极为落后,同时,当时的乐山农村极其缺乏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人才,当时的经营者最初基调便是“发挥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临场收入,搞活经济”,即以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为开发的终极目标。故在开发过程中,低碳概念仍然常常被忽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经营者仍然以扩大农家规模,提高经济收益为发展重中之重,对于农业资源的浪费、农村环境破坏情况不愿提及,这是目前无法根本扭转的事实,毕竟资金问题始终是农庄发展瓶颈,并制约着整个乐山市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所以短期内以资源破坏换取旅游收入的做法只能得到些微改善,无法实现根治,同时这些问题也正折射出当前全国低碳旅游发展的问题所在。

2.2农庄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仍然严重

由于自然风光风农庄比起人文景观旅游地更容易受到人为的影响与破坏,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合理规划以避免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但通过对十多家休闲农庄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仍然受着很大的人为威胁。首先,游客数量在暑假、黄金周期间激增,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旅游舒适度,而从游客处的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休闲农庄人数过多的不满。同时,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乐山休闲农业园和休闲农庄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农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被大量侵占,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威胁。

2.3当地低碳旅游的概念普及程度不高

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以及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低碳旅游概念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在游客中的普及程度。在游客中听说过、有一定了解的游客占到了90%的比重,仅有不足10%的游客表示完全没听说过。而通过在农庄附近的小区走访,我们得知低碳旅游在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度大大低于预期,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并对其了解甚少的居民占到了接近一半的比重。旅游区的居民在整个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协助政府完成相关政策的实施,也要对于当地旅游政策的最新进展有一定了解,否则政府制定的各项计划措施将不能很好地得到基层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会遭遇一定阻力,从而降低政策的实施成效。

3、对策

3.1提升低碳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

当前乐山旅游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即依靠旅游相关产业数量的扩张推动旅游收入的发展,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隐患。同时,随着全国旅游业整体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靠山吃山”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山岳型自然风农庄越来越多进入人们视线、同质旅游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乐山旅游业更是面临着由盛转衰或进入更高发展层次的关键转折点,只有通过抓住机遇促进转型才能实现旅游业效益而非仅仅是旅游人数的上升。通过转型,将单一观光型旅游地变为低碳生态实践地、休闲农业观光地,例如在村居板块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庄,打造环农庄生态农业休闲娱乐长廊,在城镇周边的山地板块,重点发展低碳体验游,推出森林浴场、林间观鸟、风中放飞、科学普及、自行车体验等特色产品,在远离城镇的村落,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游,打造小镇游憩、生态度假、森林休闲、户外运动等产品体系。这既是帮助游客挖掘农庄除了美学意义外的生态意义、自然意义,也能使得建设开发目的由吸引大量游客变为实现游客与旅游地环境共赢;通过转型,提升服务品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改变当前旅游收入单一依赖于资源直接利用的现状,也可以加大当地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高山有机茶、雪魔芋、手工宣纸等,减少外运食品带来的碳排放,打造天然物污染的绿色产品,还可以新增如低碳旅游装备、徒步旅行用品、“大氧吧空气”等新概念产品,改变单一旅游产品结构,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高游客在农庄的消费水平,摆脱旅游发展“旺丁不旺财”的困局,既能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又能使得农业资源受到更少的破坏。

3.2搞好休闲农庄的整体规划

休闲农庄在建设之初就应该以乡村旅游规划要求为准则,采用乡土气息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设计生态循环工程,处理污水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电梯等高能耗交通工具,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碳排放的增加。

3.3合理分流农庄游客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推行“山上游,山下住”的游览模式方便游客及时从农庄返程,以减少游客过长时间逗留给农庄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应构建农庄完全信息系统,合理调配客流量。乐山农庄客流的季节性波动问题比较突出,旺季如暑假等时期农庄环境压力很大,污染隐患四伏。与此同时,农庄水体的纳污能力随水期不同也存在差异,可结合生态环境实际制定不同时期游客接纳量及相应的价格调控方案,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反馈给游客。通过信息系统构建,形成一种高效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旅游产品预售体系。保证旅游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合理利用,促使旅游经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3.4加强宣传引导

宣传营销要从网络到实地进行分析,从多种手段,例如网站、报纸、提示牌等,旅游相关产业、当地居民形成“政企推进,游客配合”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需要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自觉自为。从此次实践采访过程来看,当地居民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了解途径也非常单一,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这样一方面可普及低碳旅游,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居民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当地新闻联播是每天必看的节目,所以政府可以通过播放低碳旅游相关新闻引导舆论,也可以在新闻联播节目前后插播低碳旅游建设的宣传广告等创造积极氛围;对于上班族,政府可通过向企事业单位发放相关报纸达到宣传目的,也可以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中进行适当宣传,譬如“乐山公众论坛信息网”等网站就是很多公务员了解当地新闻事件的场所;当然对于一些社区居民,政府也可以通过在宣传栏张贴低碳旅游介绍、定期举办社区大会等途径普及低碳旅游。在农庄,政府应该完善倡导低碳旅游的指示牌来引导游客,虽然现在各种介绍低碳事项的牌子已经陆续出现,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但仍然存在指示牌间隔距离太大、数量不够的问题,对于与游客密切相关的农庄经营者、导游等,政府也应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其在运营过程中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工作,譬如提倡农庄在浴室张贴诸如“拒绝一次性用品”、“资源有限、节约用电”等字样,以教育游客注意低碳环保,对于表现良好的低碳酒店可以进行适当的宣传表扬或者给予一定奖励;另外,导游也是帮助游客实现旅游低碳化的重要引导者,由于全程陪伴游客,具备一定低碳素养的导游能在游客乱扔垃圾、采摘花草时进行适当提醒,保证游客在旅途中减少碳排放,政府应加强在旅行社中的低碳旅游宣传,适当进行低碳旅游相关的评比活动以及对表现良好的旅行社进行表彰都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5强化人才保障

低碳旅游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旅游业界都仍然是一个前沿新锐的概念,它的建设过程以及成效监测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而由于各地发展低碳旅游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专业人士只有常年在旅游地进行监测观察才能为当地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与开发建议,所以政府有必要聘请专门人士、强化低碳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从而实现低碳建设的专业化、合理化,同时也应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增加奖励金额,鼓励更多外来专家留在当地,从而建立起低碳旅游专家库和低碳旅游研究机构,助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旅行社、宾馆等旅游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需要服务人员对于低碳的强烈认知,政府可以通过将低碳旅游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等途径扩大低碳旅游在从业人员中的影响,并建立健全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与境外旅游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培养本土旅游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建立起对于低碳旅游等前沿领域更深的了解,从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3.6建立低碳休闲农业示范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低碳旅游发展初期,无论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发展方向都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取一些低碳旅游发展较好的休闲农庄,重点建设“低碳旅游示范区”、“ 低碳农庄示范单位”等。或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国外成熟的低碳旅游农庄、酒店进行参观学习,根据各自示范点的特点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同旅游企业发展低碳旅游的模式,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对于乐山武陵源农庄而言,在已经拥有众多低碳生态旅游资源的情况下,应最大化自身优势,努力创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点,并进行全国性的推广。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8

阿留林正,男,四川乐山,硕士研究生,自然地理学。

摘要: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为基础,归纳总结出农旅综合体的概念内涵及其四大基本特征。提出农旅综合体体系的四大构成要素,并以都江堰为例,结合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四个不同类型的农旅综合体开发模式,为农业旅游开发探索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旅综合体;都江堰;农业

1.农旅综合体的概念

农旅综合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目前,对农旅综合体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可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因此,农旅综合体的概念主要基于国内外对相关概念如城市综合体、旅游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等的研究。

农旅综合体是基于农业综合体,把旅游作为其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

2.农旅综合体体系构建

在新型城镇化架构下,农旅综合体实际上是有五大构成要素(L,P,I,C,F):即景观吸引核、旅游休闲区、农业生产区、旅游居住区及旅游服务配套。

2.1 景观吸引核。景观吸引核(Landscape)是吸引客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旅综合体打造的关键。其包括以农业生产区本底资源为基础的大地景观化建设和人造景观的建设。农旅综合体往往以观赏型农田和瓜果园、观赏苗木及花卉展示、农业科技展示、水域风光、原生态民风民俗、观赏型景观小品等作为景观吸引核。

2.2 旅游休闲区。旅游休闲区(Products)是为满足游客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旅游休闲产品体系。是以体验原生民风民俗及农家风情为主题,集体验、娱乐、科教、会议、美食、养生、度假、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即多种休闲业态的聚集。旅游休闲区使游人能够深入体验农家特色生活,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2.3 旅游居住区。旅游居住区(Communities)主要分为因发展现代农业及旅游业而修建的居民安置点、因土地集约而由农民转变而来的产业工人聚居区以及游客居住区三大类。从而形成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居住社区。

2.4 旅游服务配套。旅游服务配套(Facilities),是农旅综合体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主要包括一是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基础服务设施,二是服务于农业、旅游休闲产业及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配套。从而形成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网络。

3.农旅综合体的开发模式

3.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包括都江堰市东部及南部地区。该区域具有“九河十八岸”的地理特色,30万亩优质良田,构成独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本底。区域内第一产业主要涉及猕猴桃产业、粮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及茶叶产业等。其中,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并已建成10万亩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年产“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和粮经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示范基地,“都江堰厚朴”和“都江堰川芎”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目前都江堰已有多家农业企业入驻,并建有西南区最大的组培中心。

3.2 科技导向型农旅综合体

此类型农旅综合体以现代农业科技为主导,依托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都江堰市崇义高科技农业园聚集了多家农业企业,拥有西南区最大的组培中心,农业科技行业领先。依托此园区建设农旅综合体,具备了以下特点:(1)农业科技科普教育成为其主要功能。这不仅包括对农业生产科技的科普,还包括农作物培育技术、现代水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科普。(2)农业总部经济特征明显。综合体是产业聚集、产业融合的载体,因此,农旅综合体的开发为农业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3 农业本底资源导向型农旅综合体

此类型农旅综合体主要依托已有的农业本底资源,打造高附加值、景观性较强的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基地,以“工厂化生产、公司化运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的农业开发。

3.3.1 以猕猴桃产业为基础的度假庄园。都江堰市猕猴桃现有种植面积12万亩,向峨乡是国际山地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拥有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依托其规模化的猕猴桃产业,美化其大地景观,发展产品生产与精加工,并打造欧式风情小镇,营造独具特色的主题庄园景观,发展多功能高端乡村旅游。

3.3.2 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的颐养基地。都江堰市的中药材产业主要包括川芎、泽泻和三木药材。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颐养、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在以养生为主题的前提下,不仅包括了养生生态环境,还包括亲力亲为的体验项目。依托项目地的良好生态环境,设立休闲会所,提供养生颐养类项目如药膳、药浴SPA等。

3.3.3 以茶园为基础的休闲基地。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工艺技艺成熟,丰富多彩。都江堰市宜茶面积10.43万亩,依托这些茶园,打造茶文化休闲体验基地。发展融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旅综合体。

3.4 文化导向型农旅综合体

都江堰拥有历史悠久的水文化,在水文化的浸染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农耕文化,其又包括自流灌溉文化及林盘文化。

3.4.1 自流灌溉文化。此类型农旅综合体其功能主要以参与体验与科普教育为主。以水利文化博览与农耕文化展示为基础,以乡村游乐体验、回味农耕文明为主题,以体验农家生产生活、体验农田自流灌溉为依托,集美食、娱乐、休闲、体验、科普于一体。

3.4.2 林盘文化。川西林盘是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是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因此,此类型农旅综合体主要发展川西特色民宿。通过“理水、修盘、造田、营城、宜人”的规划策略对其进行土地整理及资源整合,打造微湿地、微田园风情,形成居住环境良好、生态景观优美的原生态川西林盘水乡民宿典范。

3.5 创意导向型农旅综合体

此类型农旅综合体主要以川派盆景为代表。川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是园林艺术中的珍品。川派盆景公园以乡村庭院、园艺基地为载体,充分展示川派盆景发源地文化气息。以创意文化为吸引力,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

4.结论

都江堰市农旅综合体建设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农业本底及地域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农旅综合体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各产业相互融合渗透,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将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9

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亦是第一产业。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第三产业都无法强势跻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赫地位当中。随着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农业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营销,农业因此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内涵的延伸使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其他诸多相关产业比如餐饮、文化、交通等等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休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诸多研究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共识,认为在旅游业当中,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与之对应的产业便会直接产生三个以上的岗位。休闲农业对于旅游业的依赖众所周知,唯有休闲农业的“休闲程度”能够达到旅游业所要求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体系流程,才能谈及发展。而这样的形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可见,其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其再就业。

3、有利于扩大农村的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人们可以借旅游途径深入农村,切身体验农村风光的同时,亦可以直接买到最为“新鲜”的农业产品。与此同时,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便可以直接卖给人们,减少了诸多冗赘之销售环节。另外,由旅游需求所推动的游客体验需求量的增加,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宽泛的经济收入途径。除了农产品本身之外,休闲农业还赋予农产品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以科技促效益、以低碳促发展,通过低消耗、小污染来推动农业实现转型。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和废物再生,也就是理论概念层面所指的3R原则。

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降低污染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减量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成本最大化节约的基础上来满足游客们的消费需求。其实不单是在休闲农业领域,现代旅游业的宏观政策亦在倡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秉着此原则。而休闲农业的特别之处主要就在于其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立足于农村,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实为至关重要之大计。然而通过汇集诸多研究发现,目前仍有较多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采用粗放式,为了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根本难以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本文观点亦认为,长此以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阻碍性作用。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好的解释。概括来讲,就是要确保农业资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保其使用周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休闲农业既然根植于农村,则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必将直接取决于资源环境,而资源环境一旦成为“一次性”事物,则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基准。但是包括森林、土地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农业资源又都不可再生,所以此原则的实现,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中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又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指导,对可再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在实现资源运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美观与健康。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当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更高品位与层次上,并且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1、环境导向模式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在于其休闲环境的特殊性。立足于循环经济原则的休闲农业项目覆盖了农林渔牧等产业,除了旅游产品本身外,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以观光参与为主的体验。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提供最为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有效唤醒农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家园的健康与完整。

2、资源导向模式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城乡的有效结合来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下,休闲农业亦可以通过现代化资源的引进,借人们旅游之机,最大程度地普及农业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以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可借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普及来全面提升各个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此的认识,进而加大力度引进全新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加大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成本的节约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3、文化导向模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就凝聚成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均有着较高的吸引力。立足于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使不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得以被保留与传承,包括饮食文化、休闲活动、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大面积拓展,以文化为导向,为循环经济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在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休闲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发展建立于循环经济基础上,已然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上述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本文认为探寻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均需要以完整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这也是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农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结合诸多产业的共同力量,包括当地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等,为休闲农业的功能与形态做好明确的定位,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并突出优势,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力。

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休闲农业的增收,绝不应当仅仅依靠盲目建设。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固然需要不断完善环境设施与拓展功能范围,但循环经济理论依然时刻在警醒着休闲农业的建设必须要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休闲农业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和谐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赋予休闲农业以更为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使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

3、加大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不断被完善。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应当由地方政府带头,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辅以政府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持,以扶持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确保相关配套建设能够完全符合各个行业的相关标准,使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坚实循环经济之后盾。

4、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10

[1]顾善松.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6,(11):70-76.

[2]姜长云.关于当前农产品价格问题之思考[J].农村经济文稿,2011,(3):5-8.

[3]姜长云,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J].全球化,2014,(12):80-90.

[4]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姜长云.转型中国:农业农村农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6]课题组.当前农产品贸易形势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文稿,2015,(3):26-30.

[7]蒙丹.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演变趋势及启示[J].发展研究,2011,(2):9-12.

[8]倪洪兴.农业贸易政策选择应注意的六大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8,(2):27-32.

[9]倪洪兴,等.WTO规则下国内外农业产业保护对比研究[J].农业贸易研究,2010,(10):36-42.

[10]彭超.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研究:宏观效果与微观行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1][日]速水佑次郎,神门久善.《农业经济论》新版[M].沈金虎,周应恒,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张合成.应用紧平衡理念调控农产品市场[N].经济日报,2015-4-29(7).

[13]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7.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农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周嘉玲.台湾省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县休闲农业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2]张胜利,周清明.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探析[J].世界农业,2013(8):133-135.

[3]陈廷源,曾广南,翟丽红.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J].农产品加工(上),2013(7):66-67.

[4]徐莉青.浙江与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5]黄靖,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1(1):30-33.

[6]曹莹锋,周其良,范武波.借鉴台湾经验实现海南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J].中国热带农业,2011(5):12-14.

[7]汪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大陆休闲观光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8-100.

[8]蔡建明.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推动晋江乡村休闲发展——赴台休闲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2009(1):32-34.

[9]黄钟慰,李彬,朱虹.借鉴台湾经验加快漳州休闲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11):109-110.

农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何春林.湛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22~23

[2]百度百科.特色农业,定义一:http://baike.baidu.com/view/582242.htm?fr=ala0

[3]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分类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国网,2006-2-9.

[4]黄启祥.关于加快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东宝政协网,2008年4月8日,http://zx.jmdbp.gov.cn

[5]城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6]盘县概况.盘县政府网:http://panxian.gov.cn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11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营销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条件下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技术和介质,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概念不断变化,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与计算机相关的,都是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

2.新媒体营销解析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市场定位、产品促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活动的总称。其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模式健全与前景广阔等特征。

3.新媒体营销的类型

基于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将其营销类型分为四类:网络新媒体营销、手机新媒体营销、数字电视新媒体营销及户外新媒体营销。

4.新媒体动态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模式下的双向信息流通使得营销的主客体界限模糊,在节庆筹备及推广的初期阶段,征集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同样是营销过程的一部分。在新媒体营销的模式中,沟通的方式是信息双向传递和沟通,并且多向交叉的互动过程,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效果,还可以随时改进产品,引发主体和客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实现定制化营销。

二、休闲农业营销

1.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群体,以休闲为目的,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或农事体验、健身等多项需要的旅游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形态。

2.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从休闲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1)发展休闲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了解民生、享受乡趣,还可度假、休闲游乐、参与体验农耕,休闲农业可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功能,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2)城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群更加向往接触大自然,而城市人的根就在农村,他们骨子里就对农村有一种向往,休闲农业带来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3)人们的闲暇时间快速增加,周末、黄金周、国家法定假、带薪休假等使得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加之交通运输的便利,带来了休闲消费的急剧增长。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逐渐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以农业景观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休闲农庄等的需求。

3.传统休闲农业营销及存在问题

(1)传统休闲农业营销解析

休闲农业营销主要是指农产品营销,传统休闲农业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交易四大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户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的认识流通渠道呈现“两头下,中间大”的不平衡性,“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同时,农产品在营销成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条件制约下,品牌价值难以实现。

(2)休闲农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①休闲农业产品营销观念意识薄弱,营销组织化程度较低。当前农户生产多以分散式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指导与营销培训。绝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进行随机售卖。

②流通环节过多,流通半径过小,销售渠道单一。农产品的脆弱性导致其在物流环节中容易腐败变质,这就对物流系统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所以,保证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就成为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多数农户自产自销,辐射范围有限,农户的上级组织合作社在渠道对接过程中难免有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销售价格不高。

③营销销售信息闭塞、对市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差。农产品销售缺乏网络等交互性强的覆盖范围大的工具,产品宣传信息不到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产品成熟后大量的积压在家没有销售渠道,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4.新媒体时代的休闲农业营销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休闲农业及农产品的新媒体营销也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新媒体营销模式对于农业增产增收、树立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借助新媒体营销思维,提升农户农产品营销信息意识

三屏合一和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即把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三屏合一”,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引导农民参与新媒体营销知识体系培训。具体落实到休闲农业的营销需要做到,网络上要有休闲农业品牌特色、服务项目、自有产品的相关信息,这才能进入顾客的电脑屏;手机上要求休闲农业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有价值的图文,这些图文能够在消费者的手机流转起来。

(2)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农产品物联网追溯体系

近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民合作社开始采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监督、展现,提升百姓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3)构建新型的农产品电子销售渠道,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进一步利用现代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多视角、多维度与电商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进行农产品产销直面对接。而且,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物流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消费者可以直面的利用网络浏览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交易过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力促农产品信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及政策优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定位、包装、宣传。引导消费者大众农产品品牌感知,树立良好形象。

我国休闲农业的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工具、一种介质,借助新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或解决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生产、流通、信誉、品牌等问题。新媒体+农业对农产品市场营销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形式,通过新媒体营销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大坝乡农业产业现状

大坝乡位于青川县中部,全乡幅员面积62.39平方公里,总人口3313人,耕地9307亩、林地80477亩,森林覆盖率84%。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业生产(种粮、养殖、药材、食用菌)。

境内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半山、高山地带地多冬闲轮歇,大春作物多种植一季玉米或在上年种一季老头油菜,后种玉米或春荞后种黄豆或马铃薯后种秋荞或巴山豆、小豆,小麦收后种黄豆或小豆。在半山以下或河谷,以前有在玉米地里间种油菜,或在油菜子、豌豆收后种中晚熟品种玉米,或种黄豆、秋荞,或小麦,豌豆收后种黄豆或黄豆、玉米间种,沿河有田村社,一般在冬季轮歇后栽早、中熟品种水稻,近年来亦有在油菜子或小麦收后插栽早、中熟水稻品种。

2.休闲农业营销的趋势

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宣传推介平台。

新媒体时代,信息扁平化。休闲农业的新媒体营销要做好两个关键,一个是营销内容,一个是营销渠道。内容里面重要的是话题和创意。渠道里面重要的是阵营和平台。话题和创意,关键要构思巧妙,能够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激发公众的讨论热情。说到阵地和平台,关键要形成自己的阵地,如微博阵地、微信阵地。要在这些平台建立阵营,创造可供传播的内容、开展话题营销或创意营销,让更多人分享休闲农业产品、服务等。休闲农业应该及时适应营销大趋势的变化,用更细更精巧的手段来获得更好更明显的效果。

3.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探索

(1)整合资源、节庆营销

整合郊区特色农产品资源,推出“休闲农业季”系列活动(包括草莓季、樱桃季、花季、香草季、瓜季、鲜桃季等),带动青川市民到大坝采摘、休闲、体验,把农村产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自特点,举办农耕节、美食节、采摘节、登山节、赏花节等宣传推介活动。

(2)虚拟社区、网络营销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等特定消费群体,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开展营销。推出“农田观光使者”招募、农田观光使者采风、农田观光博客大赛等活动,吸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一批博主参加,通过发表农田观光主题博文,转发、评论,吸引青川县都市休闲旅游者的眼球。

(3)“互动”助建立信用评价,提升产品透明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下,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做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做出购买决策。

4.新媒体下大坝乡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总结新媒体营销和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出新媒体下的休闲农业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倩.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12(05).

[2]肖凭,文艳霞.新媒体营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1).

[3]栾轶玫.新媒体营销的特点[J].视听界,2011(4).

休闲农业概论论文篇12

一、休闲农业相关概论

1、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

休闲农业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引导着城镇人口探寻返璞归真的脚步,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兴起了休闲农业模式,来确保城镇人口舒缓压力,重返自然的需求得以被满足。休闲农业的具体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向城市民众展现农村风光与农村劳动,来达到城市人口返璞归真的目的。休闲农业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以休闲观光为手段、服务城市人群为方向,最终达到农业生产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农业旅游的其他旅游形式尚存在一些差异,这类差异令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其中,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劳作为与农村生活为主要卖点,相对的乡村旅游则是更加看重乡土民情、文化历史等内容。相对的,农家乐与休闲农业之间,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二者应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农家乐应囊括于休闲旅游之中,是确保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与劳作行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2、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休闲农业作为陶冶人们情操,提供人们返璞归真渠道的重要休闲劳作项目,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产业集合性强。休闲农业不但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也将第二产业涵盖其中,从而达到了劳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类型,有效地推动了三方产业发展。同时,借助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各异的情况,休闲农业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随文化不同、劳作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会为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另外,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产业性质活动,其受季节影响性也较大,因此,在不同季节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确保了休闲农业的丰富性。

休闲农业的特征也注定了其功能性的多样,首先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带动了三项产业的共同发展,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无论是提升社会精神状态还是经济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其社会功能带动了参与者精神文化建设,从而确保了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休闲农业活动确保了其文化教育传承功能。在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并且感受农村文化,无论是对休闲农业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还是对其接受相关教育,都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传统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3、休闲农业与体验经济的关联性

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原有三大产业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形势,其囊括了众多行业种类,目的在于亲身体验某些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前,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了现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休闲农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休闲农业是体验与感受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的重要劳动活动,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则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立在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而重视体验、重视弘扬农业文化的休闲农业如何发展,则成为休闲农业开发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探寻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方向,成为了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知不到位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各项职能与管理方法尚属于试水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管理方法无法推进休闲农业有效开展,管理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滞后了休闲农业的前进脚步,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本身的新颖性与特殊性,加之人们对体验经济这一全新经济体系认知不全,因此管理没方向、没方法等情况并不可避免。这是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经济发展组织高度认识,并合理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发挥作用,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发展。

2、休闲产业单一化

当前,休闲农业的试水性导致了其管理人员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方法与方向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类同的效果。完全无法凸显地域性与地区特色,无法真正地吸引消费者,没有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未体现休闲农业丰富性的特点,从而桎梏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管理者将休闲农业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混淆,因而导致了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方法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无法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重点,令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3、土地供应困难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活动运营基础,才能实现其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并未给予这类活动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支持。多半的休闲农业活动并未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来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同时,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动物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这些时间的消耗使土地的租借环节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农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性,从而使分配给休闲农业的土地更加不足,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4、环境保护方法不科学

环境保护在任何一项经济发展中都是重要的探讨课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之下,由于体验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本身并没有良好的农业知识,其种植方法不当,思想认知不到位,进而引起当地环境发展与资源维护的不良后果。对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无法有效应对与处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方法的不科学,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科学的保护方法,对于休闲农业发挥其本来作用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5、政府政治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了休闲农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作为执政部门,其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权威性,由其引导的经济建设普遍能受到良好的成效。然而,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认知不足,令其忽视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与引导,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走入误区,无法借由政府的支持达到招商引资或者政策优化建设等结果,不利于其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失去了其原本先进而科学化的存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体现经济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道标与指挥者,其优秀的判断力与精明的决断力可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政策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其需要拥有精明而果断的管理人员指引,才能冲破发展瓶颈,走向完善大关。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与特征的认知培养,确保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拥有足够的理解与思想,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下茁壮成长,不断完善。

2、明确休闲农业功能,丰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的同时,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群体灌输休闲农业的具体功能与具体特征,使经营者明确其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的差一点,深化休闲农业的侧重点,确保休闲农业的特征性得以发挥到极致。丰富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并且开拓思路,创造全新的合作理念,保证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消费者真正休闲的场所,而不是徒增厌烦的无聊旅游。对此,开展承包果树或田地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季节性消费;或者借由当地特色,组织节日性消费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确保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实际作用。

3、土地供应合理化

对于休闲农业用地,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待与扶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开展,且达到对外经营的规模。要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建设,弘扬该地区文化传承,展示该地区农业风貌为主体,积极配合休闲农业建设,敦促休闲农业带动三产发展,为三产达到实际性创收。与此同时,对该地休闲农业经营人员要进行合理化培养,使其可以优化土地使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

4、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存在于休闲农业之中,而是存在于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中。然而,休闲农业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理念却要架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是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的。对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其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不能单单针对乡村,同时要拓展到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了解文明出行的必要性,确保其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份子。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自然环境人员的惩处力度,以规治行,从而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加大政治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也急需相应的排解方式来达到舒缓精神的效果。因此,对于休闲农业的推广与建设,政府应作为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可靠的引导。身为行政职能部门,政府部门内部应高度重视其自身职责,了解休闲农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以及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合理发挥自身领导责任与决策责任,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开绿灯,从而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推动三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