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6 10:28:45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1

为满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完善社会经济和国土资源的共同发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监督与管理,强化底线约束、保障空间安全,统筹划定“三线”,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锁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总量。

1“三线”划定的必然趋势

1.1社会经济主要矛盾变化对国土空间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着全局性的变化,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品质阶段转变,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更要创造美好生活,统筹推进三条控制线划定,是加强源头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1.2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划定

“三线”切实落实底线管控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亘古不变的历史思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思维,发展到“坚守资源上限、环境底线、生态红线”的底线思维,最终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思维[1,2],这一过程体现着人类对生态文明认知的进化,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科学划定“三线”,优化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1.3编制“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规划,“三线”是重要内容随着多规合一和“三线”划定工作的逐渐深入,“三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推进多规合一的根本,是后续规划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对“三线”进行统筹优化[3],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需要在“三线”的范围内去做功能优化调整[4]。

1.4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求统筹有序划定三条控制线

之前我国空间治理的对象出现分裂管控与交叉管控共存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的规划通常缺少有效衔接,管控对象存在交错重叠,以至于实际管控过程中矛盾屡见不鲜[5]。空间规划推动了空间治理对象的全域化和统一化,在全区域内划定“三线”,确定全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格局,落实对空间治理对象的全域统筹管控。2“三线”的划定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十以来,国家重视并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要求树立尊重原生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从生态安全、生态承载力、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功能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把生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2.2底线管控原则

所谓的底线就是指包含生态、生产、生活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值[6]。国家一直强调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而基本农田划定就是落实耕地保护的关键手段,就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都是以城镇规模预测确定城乡的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考虑有不足之处,缺乏控制性边界合理约束城镇发展。因此遵循自然资源供给上限、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的同时,还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刚性约束,科学地预测城镇发展方向与规模,合理预留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是城镇开发边界的底线管控。

2.3动态变化原则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尊重自然生态变化、城镇规模增长以及产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变化归类,结合空间规划期限,适时地评估三区三线的合理性,合理确定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空间规划对底线进行严格把控,凸显其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建设与布局,以达到动态平衡。

3“三线”的划定与管理策略

3.1坚持底数统一和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划定

“三线”科学划定“三线”,首先需要统一形成“一张底图”,而这底图底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一致性处理和统一基础数据。结合目前国土空间的利用现状,将土地、海洋、草原以及森林等资源按照分类标准完成分类统计,将统计和调查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完善和划定三条控制线。基于三调调查成果,归并规划所要的现状数据和相关信息,经处理达到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形成一张底图[7]。

3.2基于双评价成果科学划定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是三线划定研究分析的基础,是协调三线划定矛盾的统一标尺和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旨在探索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风险,以明确可操作实施的生态环境的底线和资源利用的上限,综合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通过归纳分析与评价,明确国土空间在生态、农业、城镇等主体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和潜力[8];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则是对各种状态的开发保护利用方式进行适宜性程度的评价,此评价需要明确生态保护重要和极重要程度,确定国土空间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同时还需要划分生产、建设规模和结构,完善空间分布,是统筹划定与落实“三线”的科学依据。

3.3依据主体功能着重有序划定

基于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以自然保护地为主,将生态极重要和极敏感脆弱地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对矛盾图斑先行合理扣除,再按照国家要求进行补划,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应依据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划定,基于现状耕地,根据耕地质量、土壤质量、粮食作物种植情况等,在严守红线的基础上,把分布集中连片、质量等别高、生态环境好的耕地依法优先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同时为满足发展需求,应建立储备区,允许在担保“质量不降低、数目不减少”的前提下,对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按照上级规划导向,合理地策划发展空间,明确城镇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9]。基于现状,对资源承载力、人口、经济、布局、重点项目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地框定建设规模总量,优化并形成城镇开发边界的初期方案,同时还要考虑未来城镇规模发展,科学地预留一定比重的留白区,即划定弹性空间,作为将来的开发空间,形成城镇开发边界方案。

3.4分类协调冲突统筹划定

三条控制线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交叉重叠时,处理这类矛盾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协调,由各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同步划定“三线”,避免交叉重叠,要做到城镇开发边界避开生态功能,尽量不占基本农田,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保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保证永久基本农田规模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当前已经划到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内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业权等逐步有序扣除、予以退出,落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内的,要按照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根据对生态造成的影响,确定其要不要退出。对于协调退出的基本农田,必须要在县级行政区内进行同步补划,确实没有办法补划的,可以在市级行政区域内进行补划。

3.5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级划定

基于空间结构和空间治理的优化调整,构建和完善全国统一、互相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三线”作为核心要素,各层级在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任务和执行政府管理事权时,必须从上而下逐级划定“三线”。对于不一样的空间规划来说,要明确“三线”划定的标准和各个协调划定方案,明确需要保障的重大项目,同时还要按照“三线”总体布局和重点区域,完善各层规划的任务,并进行有效衔接,明确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

3.6结合用途管制实施严格管控

对于生态保护而言,应该按照禁止开发区的管制要求实施管理,严格控制不适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除持续生产生活和提升生态功能的各种利用活动外,严格禁止肆意改变土地用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后,要求“不能减少、鼓励增加”。对于某些用地性质较强的,须要以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重大项目要求,经过论证确实没有办法避让的、确实必须占用的,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另一方面,除列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外,在不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工作的情况下,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规划工作顺利实施,改善管控举措,进而加强并完善国土空间的管制。

4结论

三条控制线作为环保领域的“底线”、土地领域的“底线”、城镇发展的“空间上线”,文章通过当前时展的社会经济主要矛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对空间规划有着更高的要求,引出“三线”划定已成为国土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多规合一的编制工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线”空间布局,遵守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底线约束、保障空间安全等原则,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合理地逐级划定“三线”,依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三线”实施严格管理与控制。“三线”不仅仅是规划空间上的三条引导线,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实施政策和管理机制,强调各项政策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和协同性,这是对管理提出的更加精细化和高效的新要求。三条控制线要划得实、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冬荣,麻战洪.“三区三线”关系及其空间管控[J].中国土地,2019(7):22-24.

[2]吕冬敏.浅谈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的划定与管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265-275.

[3]刘勤志.基于“多规”整合的“三区三线”划定及空间管控探索———以浏阳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5):88-94.

[4]祁帆,谢海霞,王冠珠.国土空间规划中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与管理[J].中国土地,2019(2):26-29.

[5]许景权.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对我国空间治理变革的认识与思考[J].城乡规划,2018(5):14-20.

[6]刘仨.县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8.

[7]韩青,孙中原,孙成苗,等.基于自然资源本底的国土空间规划现状一张图构建及应用———以青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50-2162.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2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planning system,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rgent need to integrate. On the basis of 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regulatory plan integration proje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its background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planning, it explores the path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tegration from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value integrated system three aspects. On this basis, the focus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tegration is combed.

Keywords: integration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integrate, path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我国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规,直接指导着规划许可的行为。它通过技术手段结合行政力量来约束市场开发建设行为的负外部效应,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它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最大量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规划类型,由于缺乏“一体化”规划思路而饱受各方的批评和非议,修改工作也是规划编制中最为频繁的。因此如何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协调好城市开发、城市管理和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规划业界关注焦点。

为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落实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实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一体化联动的目标,保障广州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张图”管理,广州规划主管部门以区为单位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工作。白云区作为广州北部以空港为核心的重要区域,白云区成为这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市白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项目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项目,需要按照“一体化规划”思路进行操作。首先,规划尺度非常大,范围涉及广州市整个白云区,面积达80.20平方公里,要求从全市统筹视角展开,对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整合;其次涉及到城市开发、城市管理和个体之间的利益,“整合”并不同于单纯的规划编制,更多是协助规划主管部门,从规划管理角度对于在编规划进行检查、校正、调整与拼合。本文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按照“一体化规划”的思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进行了初探。

2.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主要问题

2.1规划体系衔接脱节

从本次整合项目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上下层次规划衔接脱节,纵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尚未形成。这其中可以分为两类矛盾:第一类,上层次规划之间自身产生的矛盾,即以《广州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代表的城市规划与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矛盾;第二类为上下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即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在下层次规划没有得到具体反应。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类:第一是信息掌握不全,对于一个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要掌握各个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难以甄别其有效性;第二是上下层规划之间的传递规则不明确,虽然依据《城市规划强制性条例》明确了具体的控制内容,但是上下层次规划间如何传递具体控制要素的技术方法并未明确。以城市用地为例,按照上述条例,规划期限内的用地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是规划要求控制的强制性内容,但是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而言,在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对于规模如何落实到空间上并无明确规定,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超出界限一部分,当所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拼合后,整个白云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超过原有总规边界的21.65平方公里,违规用地比例为26.96%,十分严重。

2.2规划管理存在缺陷

作为规划管理依据的技术规范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各个规划之间的横向“一体化”联动尚未形成。以公共设施规划标准为例,在白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第一,规划人口计算口径缺乏统一标准,造成标准执行不统一,十个整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竟然存在八种不同的人口算法,差异非常大,造成同样区域内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差异非常大;第二,公共设施规划选址缺乏可行性,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公共设施选址在现状改造难度较大的居民区或者工厂区,造成规划设施未来执行时难以落地。而这些在现有技术规范中均未提及,给规划的实施带来一系列问题。

2.3价值体系尚未统一

城市、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互协调的价值体系尚未统一,用地权属的落实带来一系列问题。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的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现阶段的规划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市场效应推动的用地权属分布与强调城市整体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些矛盾。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绿地、公共设施与用地权属产生重叠;二是环卫等公共设施的布局给用地权属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三是城市结构与用地权属的使用性质产生冲突。如何在公权与私权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构建“一体化”的价值体系,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必须回答的问题。

3.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思路和对策

3.1构建“一体化规划”的技术线路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现有规划编制体系与各个规划层次构成的纵向规划体系及各个部门编制的横向规划体系之间是相互脱节的。本次白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从“整”和“合”两方面入手,提出“一体化规划”的思路。

“整”就是校正与调整,包括:(1)检讨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规模、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等对上层次规划的落实情况;(2)检查现行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落实情况;(3)核查现状信息、行政许可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合”就是拼合与协调,主要包括 (1)分析各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衔接与协调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整合规划方案,保证空间整体协调性;(2)分析拼合后的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近期重点工程的协调情况,协调城市近远期发展布局,具体整合技术框架如下所示。

图: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技术线路

3.2“一体化规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对策

(1)规划体系一体化

建立一套“活”的总体规划的维护和运转体系。目前国内的城市总体规划,由部分规划师在特定的环境下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完成,报上级部门审批后,则总规定型。这样的规划实际只是反应特定时间的特定意愿,实际是应付审批的规划,并不能成为城市统筹建设的抓手。在城市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很难保证总体规划编制的绝对合理并能够有效指导城市发展10-20年发展,能够有效指导城市各个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要做到上下衔接,首先要提高总体规划质量,把总体规划在一些刚性原则下,变成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有效对接各个建设部门的专项规划,一方面以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保证一部分刚性内容不改变,同时切实与地方发展需求所对接,切切实实以项目与行动来改变城市。

设计一个合适的弹性制度。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常常是难以预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弹性是恰恰针对城市的不确定性。刚性控制内容应强调否定式的消极控制,即控制对象“不该做什么”;而弹性内容,则应偏重于包括诱导性的积极控制,即希望被控对象“该做什么”。根据传统的规划理论,一般从“定性、定量与定位”的三个方面构建规划体系上下传递的控制内容。首先要明确刚性内容,然后应确定弹性内容明确其传导与弹性实施机制。我们以用地为例,上层次规划应明确职能与规模作为刚性内容。但是对于定位,即城市增长边界(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边界)则应该赋予一定的弹性,保证其符合一定程序和技术要求(比如整体规模不变、不与刚性要求如区域绿地冲突)前提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赋予其一定的调整权力(比如国土规划设计的“弹性圈”就是一个较好地对于“定位”进行弹性控制尝试)。

(2)管理体系一体化

地方规划主管部门有必要设立相应的动态的检讨和更新制度,保证规划技术规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采取合适的反馈措施,适应形势的变化。技术规定作为通过一定技术方法演绎而得出的一个部门规章,实际上相当于规划主管部门针对现有条件对于城市规划技术作出的一个相对合理的假设或者是判断,他需要通过实际管理来检验,针对一系列管理目标来分析其实施绩效,并遵循 “假设——检验——再假设”这样的程序不断的完善技术规定,保证其实施绩效。同时将技术规定的调整,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整体调整的一个前置性依据,在技术标准更新后,对于城市控制要求变化的地区,可以依据技术标准要求的改变,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计划,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灵活性与严肃性,使规划管理体系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

(3)价值体系一体化

从物权角度来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在于从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出“一套保护与管理地价的法律机制,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物权法强调“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也将“公共利益”作为政府行使征收权与政府对私有土地利用自由的限制方面的前提条件。因此,实现城市、集体和私人价值体系的一体化是解决多方面的矛盾的必然选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用地权属信息的收集与甄别。按照法律效率的不同,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详细调查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国土规划许可证信息,同时按照各个证照的办理时间与法律效率,来核查地块权属的有效性,同时明确法律认可的容积率 。原则上来讲,与公共利益没有冲突的用地权属,必须在规划中予以落实。

第二,基于公共利益对于用地权属进行相应的处理。a、对于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与用地权属发生冲突时,并且在绿地与公共设施无调整可能时,公共利益优先,按规划控制;b、某些区域内由于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建设,对于周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类项目,按照安全与环境保护原则,公共利益优先,个体物权按照规划调整,比如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产生了噪声区,按照规划在75分贝噪声区内的居民区一律搬迁。

第三类比较复杂,具体可以分为两类:a、用地权属虽然与城市结构冲突,但是功能间并无重大干扰的情况,规划应予以保留;b、用地权属与城市结构冲突,功能间并无重大干扰,但是业主自身体希望调整,比如某镇中心工厂申报“三旧”改造项目,规划鼓励调整;c、用地权属与城市结构冲突,并且功能存在重大干扰,规划按照城市整体利益优化的原则,对于原有功能进行调整。第三,公众参与。规划用地权属和用地布局的调整涉及到业主、土地使用者、周边居民等多个群体的利益,需要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到规划设计中来,反映他们的发展诉求,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提高可实施性。

4. 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重点

根据上述“一体化规划”的思路和对策,广州市白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4.1统筹各层次用地规模布局

城市规划要关注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也必须重视城市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白云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空港门户地区,规划重点关注近期相关重大项目的落户问题,保证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依据上层次的法定规划《广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协调城市边界拓展与规划指标调整问题,保证规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确定规模以外区域作为城市拓展待定区域,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储备,等待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后再开展相应审批工作。规划通过上述手段将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放到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中加以整合,保证重大项目与城市总体发展格局相协调,同时也引导重大设施项目建设与公共投资方面能够形成结合形成合力,使其在引导城市空间优化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各个层次用地规模布局的协调。

4.2构建一体化生态绿地系统

规划以城乡空间整体为背景,以用地空间为载体,通过规划手段实现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规划重点关注区域绿地、 重点抓好区域绿廊、绿轴保护。使城市建设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转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关注水系保护,落实了水利部门的蓝线控制,同时设立增加水面率核查指标,针对水面率不足地区,核查现状,重新疏理蓝线控制体系,有效降低城市应对强降水的抗灾能力。规划关注环境容量控制和人居环境改善,衔接《城市绿地专项系统规划》,根据可达性与可能性等多重指标,切实增加城市绿地,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3平方米提高至15.2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4.3完善各级各类公共设施配套

规划注重与民生息息相关、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在新区生活的人们能够享受齐全完善的生活设施和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依据《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的要求,通过与城市、分区及镇的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将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进行核查,补充不足公共设施,一共增加1395.21公顷,为社会各阶层居民创造舒适、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对接近中期的重要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进行核查,更正道路红线96处,并在轨道站点周边配置机动车停车场及非机动车停车场;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与实际建设项目,对于市政设施进行核查,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市政设施用地及历史已批市政设施用地共52处,增加市政设施面积245公顷。

4.4统一城乡建设管理体系

从两地规划、旧村改造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分类引导的方式,有效处理城乡问题,引导城乡有序发展。规划根据基础条件与自身意愿的不同,将规划范围村庄可以保留类、改造类与重建类。根据不同的建设模式确定,以政策法规与经济测算为依据,确定合适的开发容量。并按照城市住区的相关指标对其进行控制,保证未来城乡建设标准与公共服务标准的均等化,同时通过容积率的预先提高,在城市郊区地区预留充足的公共服务空间,保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接村经济发展留用地与村宅基地规划,协调新区开发与镇村一级利益,空间上落实两地,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对于村宅基地新增分户用地,按照城市居住社区上楼模式来确定用地空间,并按照城市居住区来安排公共服务与绿地规划;而对于村经济发展用地则按照城市工业与商业用地进行相应指导,有序引导其开发建设。

图: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后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5.展望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自其出现以来,一直以实践为基础而经历发展、成熟和变化,并在不断的变化完善中前进。随着《城乡规划法》、《物权法》及系列相关法规出台,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环境愈来愈完善;而城市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背景下,需要有更多的规划来支撑。以“一体化规划”思想来指导控制详细规划的编制也和整合,是适应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尝试。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业界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思考,进一步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S].2007.

[2]黄珍.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思考[J].广州建筑.2005(4).7-10.

[3]王世福.完善以开发控制为核心的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4(1).40-44.

[4]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p205-206

[5]孙晖,梁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控制什么——美国地方法规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24). 19-22

[6]谭纵波.《物权法》语境下的城市规划.国际城市规划[J].2008(22).127-133.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规划设计的含义

(一)城市规划建设的含义

城市规划建设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规划。简单点说,城市规划建设就是对人们活动的区域空间以及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城市布局,让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原则,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都能有更好的发展,适应人们的生活状态,方便人们的生活。

(二)建筑规划设计的含义

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建筑作为城市的象征和核心的产物,必定要有它独特的特点和意义,建筑规划设计决定了建筑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要做到建筑群在整个城市中的协调,不但要追求室内的经济价值和美观,同时也要在建筑的外观上和建筑群在城市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要和谐美观,是城市规划建设在空间上具体落实。

二、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存在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建筑规划设计主要是由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发展而来,学科上依然属于城市规划范围,其主要就是利用建筑学理论,对城市空间展开建筑规划设计,并且其涉及内容也比较广泛,主要有城市规划学、环境行为学、景观设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

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所研究的对象均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方面不同,两者都是以创造有序、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为目标,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性,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以及各类工程设施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并且满足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趋势。规划的平面图是城市设计三维空间的主要前提与基础,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如果交叉部分无法实现统一,就会出现规划与设计改动幅度大,增加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问题;而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不进行大的改动,就会导致城市规划与建筑规划设计无法落到实处,进而只能以一种书面形式存在,影响了城市发展与进步。所以,一定要确定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与地位,理顺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科学指导城市建设的目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规划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主要就是一种动态解决与协调各种建筑关系、建筑群整体形象的基础,以生态、可持续理念延续城市历史文化,促进城市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对城市的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构成元素,一定要服从城市规划内容,在空间中形成点、面关系,然而建筑也无法脱离城市环境,一定要和城市环境相融合。在城市规划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建筑规划设计一定要服从城市规划。

三、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要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就得先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可见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要想把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做好,就必须先要把建筑规划设计做好,建筑师不单单是要从建筑本身来对建筑追求一种现代的独特,更应结合城市本身的人文环境和背景,来对建筑做好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反应出城市的特色,也能不受城市发展的制约,甚至被淘汰,要把热爱自然,和城市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的建筑规划设计中,才能真正把城市规划建设做好。

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具体表现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特点,所以建筑规划设计在对建筑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把握好建筑的形象特征,应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还应该做到简单中体现出复杂,复杂中诠释出特点的变化,整体性强之外,还应重视整个城市的环境,把建筑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潮中去,让建筑和城市周围的环境相和谐,理性的规划并传承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

建筑规划设计不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着代表的作用,同时

建筑规划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建设,因为建筑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单独的设计,它还涉及到场地的选择和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项目所要选择的地方,它所伴随着一系列的建筑群的产生,场地设计是要让场地中的各要素能够和谐,更好的相互作用,而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重要产物,而除了建筑物之外的要素则是要满足场地设计的其他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建筑规划设计还制约着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大的方向,才能更好的适应整个城市规划建设,否则如果建筑规划设计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发展,而独自设计各自的,那将严重制约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

四、正确处理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的措施

(一)强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就是对城市发展、城市布局合理性等工程建设综合问题进行研究,是一定阶段内城市发展的主要蓝图,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依据。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和城市规划设计水平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稳定、快速发展。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遵守以下三项原则:社会化、安全化、经济化,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综合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利益的最优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按照城市规划原则,设计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城市规划为前提,强化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实质指的就是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与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完成各项建设项目的全面安排与合理部署,其焦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整体和谐的美的艺术。大部分城市建设均是由很多个体项目组曾,相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比如,建筑规划设计或者小范围空间设计,只需要一位委托人、一位客户、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实现。从性能角度而言,建筑规划设计主要就是对业主要求、想法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体效应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主要强调的是个性工程产品。如果人们可以利用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指导建筑规划设计,那么就会拉大现实需求与客观实际的距离,导致出现现实与设计脱节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定要对城市社会空间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进而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予以改善。

(三)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效果,建筑规划设计的效果都是以人的视觉体验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视角。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于高层建筑视角难以企及的地方应该坚持秩序性原则,保证做到简洁,并且兼备一定的俯瞰效果;其二,对于局部高层处理方面,应该注重人的视野与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空间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三,坚持设计建筑方案的基本原则,不仅仅需要关注于建筑物本身,还需要处理好建筑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城市规划的需求来做好设计处理工作显得很有必要。

(四)立足建筑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一般都是从主观感受出发,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建筑体积、形状等进行限制,进而实现视觉审美目标。因为用于此方面的时间比较多,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导致设计产品脱离了实际情况,过分重视外表。因此,一定要立足建筑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协调;策略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较之以前有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类、社会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和平共处,从当前的城市建设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尤其是标示性建筑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介绍

1.1城市规划设计介绍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含义是基于城市现有的各种资源以及空间,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制定出合理的建设计划,并对具体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形势为主要目的,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整合原则,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环境、眼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现象;坚持安全原则,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危机能力,要保护好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景观;坚持社会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1.2建筑设计介绍

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建设目的,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图纸、模型等方式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效果进行模拟,为实际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建筑的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美观性等多方面提高建筑质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理念和形式都会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风采,是城市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设计工作,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市政给排水等多个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为建筑和园林建设预留所需空间,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从建筑自身进行考虑,还需要立足于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处地位,从城市的多方面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明确建筑与整体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方向标,严格遵守其规划方式和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城市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将所有的建筑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体城市建筑形式,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将会对城市规划设计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效果是通过建筑设计来进行实践验证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初阶段,经常会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对不合理指标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科学、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或者重要地段,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3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策略

3.1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城市中的各种设施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进行整合及协调,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决定了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要想实现城市更好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明确其重要作用和实质性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其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城市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特点,从心理角度和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出发,实现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调节人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3.2建筑设计遵循城市规划设计

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建筑整体建设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情况下,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从基本功能方面逐渐转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从建筑的整体性进行考虑,遵循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建筑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以保证建筑的基本应用功能为前提,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为指导,结合建筑本身特点,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以及各种设施,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整体上提高协调性和美观性。

3.3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

重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象征和标志,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城市的发展理念,其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与城市形象有着很大关系,为了更好的向外界展现城市风采,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建筑设计评价指标,利用规范的标准对建筑设计水平进行评估。首先是以城市规划设计为主要依据,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在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其质量及安全性的同时,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正确把握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

4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遵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城市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促进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探析[J].科技风,2012(10):181.

[2]程晓航,侯锦.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6):95-95.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5

一、两个规划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电网规划大多由电网企业自行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镇发展趋势,有些规划目标过高或过低,缺乏科学性,与县域规划建设存在较大差异。

2.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存在一定的单项性,电网规划建设虽属电力基础性设施建设,但在电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往往更偏向于城市规划建设。

3.信息交流不畅,形成你编你的规划、我编我的规划,电网规划建设因不能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地方政府规划部门审批难度大,因而常常抱怨电网企业电网建设无计划、无顺序,随意性强,想到哪、干到哪。

4.科学性不够、实施不好、规划之间不衔接等,是各种规划共同的问题,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不好,从根本上说是政企关系问题。电网规划应属行业规划,更多体现行业特点和电网发展目标,并具有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特点。而城市规划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编制的综合性规划,在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相比,地方政府往往更偏重于城市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另外,在规划间关系方面,电网企业不能主动向政府汇报规划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也简单以“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划定两个规划间关系,认为企业要服从于政府,其规划也应服从于地方规划,从而淡化了两个规划间的有机衔接。

二、两个规划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规划编制出发点不同。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确定电网建设类型与时间,以达到规划周期内所需要的输电能力,在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使输电系统的费用最小;电网规划从城市用电需要出发,重在解决城市供电和电网布局问题,以满足县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原则。城市规划是综合研究分析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规划的目的,是要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的素质,取得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综合效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从城市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重在解决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空间走廊。

2.规划编制起点不同。城市规划产生较早,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吸收借鉴了许多优秀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城市规划大都具有较高专业资质的机构进行编制。我县电网规划20世纪90年代末才在电力系统范围内开展编制工作,大部分规划由企业自行编制,企业站在自身的角度,视野不够广阔,信息也有限,且过去电网规划考虑比较多的是与发电资源规划结合问题,忽视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往往由于对地方经济发展考虑不充分,城市建设较快,造成电网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

3.规划区域范围不同。电网规划的区域和范围比城市规划的区域和范围大,它要对整个供电区域(包括城镇)范围内电网网架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并做出安排,同时对跨区域电网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而城市总体规划则根据城市发展特征,着重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综合规划,并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包括对城市电网建设用地和走廊做出安排。就规划范围而言,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是点和面的关系。

4.规划所处层面不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法律政策的要求编制,是指导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综合发展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法律保障性。电网规划是一个行业性的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比,应属专项规划范畴,电网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统领,做好规划的有机衔接。

5.规划编审程序不同。电网规划的编制、审批原则上说是电力企业行为,具有“行业性”特点。地市级电网规划编制主要由地市电网企业负责,经专家评审后报省电力公司审批。而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都是政府行为,经专家评审后报批,在评审报批前,城市规划要有方案论证、政府会议研究、人大审议等环节,同时,城市总体规划需报省级政府审批。

三、如何实现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

1.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规划之间不能有机衔接是当前的共性问题,如果是两个规划不协调,电网规划建设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形成矛盾,所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其实任何一个规划都应有自己的体系,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城镇到乡村,相互衔接,层次关系清晰。各级各类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衔接,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相关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同级规划相互协调,城市规划、电网规划也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就县级电网规划而言,目前在层次上要考虑与省、市级电网规划相衔接,在层面上要考虑与电源规划、高压电网规划以及城配网规划、农网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包括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则包括环保、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城市总体规划不但要做好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同时还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那么电网规划既属专项规划,其电网建设的用地及走廊就应给予保障,但由于规划间存在的不统一性、不准确性和不协调性等问题,往往在具体问题上存在相互制约、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去梳理,将规划的衔接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上进行统一规范。

2.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电网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渠道的互通,形成两个规划间的常态沟通机制。具体组织两个规划的编制单位电网企业和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联系沟通,互相探讨,建立两个规划间的长效的协调机制,应共同就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规划的范围、规划的技术方法、规划的周期与编制、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协商,从规划编制、修编、审查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从变电站站址用地、线路走廊、电网布局等各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两个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电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电网建设应当与城市化进程协调一致。

3.处理好两个规划关系。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非常必要,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规划间的关系。电网规划的目的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应该说电网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内电网的科学合理布局,更多地强调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综合全面规划,更侧重于规划市区的科学合理的布置,更多地强调规划实施的管理与指导。两个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都涉及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和空间走廊,规划年限都要求到2020年,它们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因此,两者的衔接首先要落实到规划的编制阶段,在审批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衔接。电网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编制,以往电网规划仅是将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变电站位置和线路走廊都是未定数,政府规划部门难以预留与控制,往往形成“建时再定”、“随建随定”的状况,不能做到实际上的有效的衔接。根据实践,我们目前的主要做法:一是实现规划同步,确保规划编制时间、年限的一致,并同步进行调整与滚动修编;二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电力企业与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开展城乡供电专项规划和10千伏及以上电网的布局规划编制,实现城区变电站和线路精确到地理坐标点、廊道宽度和转角位置,乡村变电站和线路走廊落实到具体乡村位置 ,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作为电网建设和城市用地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三是建立统一规划体系,搭建平台,实现信息畅通。

4.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电网规划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网网架布局,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需要预留站址用地和线路走廊。而城市规划建设则更侧重科学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资源约束,寻求集约紧凑的布局模式,强调内涵发展,两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电力基础设施,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应该是两个规划衔接的总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电网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着两个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关系着县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规划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负责编制规划的电力企业和城市规划部门应本着城市电网与城市设计协调原则,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根据城市综合布局,确定电网网架布局。电力企业应依据城市建设规划,从电力建设适度超前和贯彻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出发,不断优化和完善电网结构。尽量使输电线路走廊与交通规划紧密结合,避开人口密集的城镇和村庄,将新建线路及改造老旧线路尽可能建设于规划走廊内,便于土地总体规划。新建变电站选址既考虑位于负荷中心,还应考虑占用荒地,合理控制用地,对距离居民区较近变电站,选用新型高科技设备,紧凑型布置、全封闭组合电器、低噪音变压器等先进技术以及典型设计,以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多回路杆塔、紧凑型设备、大容量导线,低噪音导线等技术,优化基础型式、铁塔结构、总平面布置等,少占土地,少占通道,少占经济林区,少拆房屋。

四、完善规划实施措施

1.电力职工全员参与措施。加强规划的宣传,增强全体电力职工的规划意识,争取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电力工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2.法律机制措施。确立规划的权威性,依法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对规划预留的用地和空间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人民防空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也就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制定城市人防建设专项规划,进而为人防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有效地组织指导一个城市的人防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防专项规划设计探索性地开展,“十五”期间快速推进,直至“十一五”时期,人防专项规划设计才引导人防工程建设,历时十多年。在此发展过程中,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设计也不断推进,但还存在着只注重城区中心而忽视组团,空间布局不合理;人防专项规划目标与城市规划目标脱接;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和选点的准确性不高等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兴国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以“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为规划方针,以“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为规划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现状,注重中期,放眼长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

一、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的意义

(一)是指导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管理依据。城市人民防空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期内)有效指导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整体防能护力。人防专项规划中,主要规定了规划期内人防工程发展的目标,以及体现该目标的人防工程建设规模、进度、体系和布局,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序、合理、重点发展。避免随意性、不均衡性,减少浪费,尽可能提高工程互联互通,因此,它是一个城市人防工程建设的全面部署,也是人防工程建设的管理依据。

(二)是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主要保证。城市防护是城市在组织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功能之外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人民防空是城市防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人防专项规划确定了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发展水平、建设重点、整体布局、建设步骤,使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建设尽可能好的满足城市防护需求,具备较高的防护效益,是搞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平时发展经济、抗御自然灾害,战时防空抗毁、保存战争潜力整体综合防护能力的主要保证。

(三)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防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子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将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保持协调一致,例如人防地下工程的平战结合、地下交通与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商业开发等,将能实现与城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达到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城区中心忽视组团,空间布局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县级城市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这不仅表现在空间规模的扩大,也表现在人口规模的扩大,如此,自然促使城市规划从老城区逐步向外拓展,这就要求人防规划应随城市总体规划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只是近十多年才逐步发展起来,而我市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更是近几年才提上议事日程,起步较晚,人防专项规划资质队伍我省几乎没有、参考范例缺乏,其规划的指标体系、规划的内容、规划的技术途径等均不够成熟,致使做出的人防专项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只注重城市的中心区域,而忽视了开发区、埠头区域组团,跟不上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化(如近、中、远时空变化、城区变化、组团变化等),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等大多集中在某一区域,呈现分布不均、空间布局、时空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二)人防专项规划目标与城市规划目标脱接。一是时空脱接,人防专项规划只有近中期规划而没有远期规划,这显然是不够的,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相符、脱接、滞后,这就无从谈起“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与城区规划脱接,人防专项规划没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变化而变化,这将使人防专项规划在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中严重缺乏现实指导作用,专项规划也就变成了“绣花灯笼”;三是地下互联互通通道与城市道路脱接,专项规划没有有机的将地下人防工程互联互通通道与城市道路相衔接,对此几乎没有作出任何规划表述!这显然也是违背“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四是疏散体系规划与疏散地建设脱接,仅是泛泛而谈,没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三)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和选点的准确性欠佳。一方面,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结构中,生产工业区、生活休闲区是相对分离的格局,生产工业区一般远离生活休闲区,而人防规划中强调战时防空片区要种类齐全、功能配套,现实中,市民生活休闲空间影响了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和选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县级城市人防专业队相对集中某一区域,新规划开发的城市片区多以住宅小区居住为主,人防专业队就地就近组建存在一定困难,在独立的防空片区内形不成体系。还有,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是人防规划中的重点,选点和定位时要考虑战时对城市的影响,由于其相对集中于某一区域,布局和选点的准确性欠佳,指导性和操作性偏弱。

三、针对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开展人防专项规划设计资质审批,保证规划质量。人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规定,设置相应城市级别人防规划专项设计资质门槛,开展人防专项规划设计资质审批,编制专项规划应公开招标设计单位,只有相应资质、相应业绩的规划设计单位才能做出相应质量的专项规划,才能从源头上、根本上提高人防专项规划质量。

(二)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实际,合理规划人防工程空间布局。以兴国县为例,该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3-2030年)对城镇空间结构作了规划布局:如图1所示该县在中心城区基础上又增加了城市规划区,最终形成依托县域主要的交通廊道,强化一个中心,培育6个中心镇,规划构建“一核六心、三轴五区”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一核”即由中心城区形成的县域发展极核,包括潋江镇和埠头乡,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业集聚平台,城镇化发展核心地区;“六心”是县域的六个中心镇,分别为高兴镇、古龙岗镇、均村镇、良村镇、江背镇、龙口镇;“三轴”即县域的三条城镇发展轴线;“五区”是县域的五个发展片区,即中心片区,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西部片区和东部片区。在这种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下,人防规划的布局要随之变化,合理规划人防工程空间布局。一方面(近期、中期)完善“一核”中心城区的

图1 兴国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图

人防规划建设,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形成人防规划的“核心”;另一方面(远期),与六个镇的规划相衔接同步实施人防工程规划,设置各防空片区,将远期的片区指挥机构分散在相应的防空片区,并与行政管理体系相吻合,同时利用城市交通四线规划,使之互通互联,便于战时组织指挥,最终形成“一个核心、六个片区”的人防空间格局。

(三)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来规划人防专项目标。由于人防规划仅是城市总规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因此在做人防规划前必须拿出大量的时间来熟悉、了解、调研城市总规以及这个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绝忌闭门造车,只有在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实情的基础上,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近、中、远期规划目标来确定人防专项规划近、中、远期相对应各项目标。如时空目标、区域目标、交通目标、疏散体系目标等。疏散体系应对疏散路径、疏散区域、接收地域、接收人员数量、后勤保障等作出规划,近期我县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送”工作来推进疏散体系建设。只有这样做出的规划才接地气,才真正符合“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才有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

(四)提高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和选点的准确性。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是人防规划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在对重要经济目标工程选点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战时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对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产品、仓储要远离城市,对战时需要坚持生产的供水、供电、食品供应等企业以及仓储单位,必须修建用于人员隐蔽的人防工程,并适当提高防护等级,减少平战转换量,尽量一步到位。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程单靠一个或几个人防工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综合规划,综合防护,才能提高其生存率。因此,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此类目标,应修编针对性详规和防护方案及抢修预案,落实防护措施。人员隐蔽工程口部数量(特别重要)、位置及宽度要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工程保障区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贴近工作岗位,以满足拟定人员快速进入工程的需要。城市人防工程建设规划要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突出和强化城市水、气、电和食品等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并使之与城市同步发展和同步建设。

四、结束语

宁可百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防空。 如今城镇化快速推进,县级城市规划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也为人防专项规划提供了有利时机。虽然县级城市人防专项规划还存在上述等问题,但只要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现状,注重中期,放眼长远,抓住机遇,就能编制出好的人防专项规划。

参考文献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10-04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空间约束性规划薄弱,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衔接性不够,并且指出,可以在县(市)探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以下本文简称“三规”)。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土地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1],空间用地规模的扩张加剧了规划矛盾,实现空间协调发展迫在眉睫,提出 “三规合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国内学者在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发展理论上提出了空间规划协调的理论基础[3,4]。由于我国规划职能部门多,规划类型丰富,因此根据自身需要编制的规划侧重点自然有别,为解决我国规划工作衔接不到位、规划内容交叉重叠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低、浪费等现象,不少学者提出要梳理规划之间的关系、强化规划间衔接工作以及实现创新机制改革等[5,8]。此外,我国多地相继开展了“三规合一”实践工作[9,10]。2008年,广东省多个城市开展了“三规合一”实践,完成了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这一大转变。同时间段,上海市将城市规划管理局与房屋土地管理局进行整合,组建了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纸面上的统一”。上海市通过"二规合一”工作建立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一张图”管理流程,实现了在统一的土地数据底板上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城乡建设用地范围控制线、产业区块范围控制线的“三线”管控。此外,北京市朝阳区还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及人口规划“四规合一”的探讨。

本文 “多规融合”立足哈尔滨市阿城区全域背景,基于长期发展的潜力研究,重视“三规”部门的相互协调,针对“三规”在规划目标、空间管制、功能分区、用途分类、用地规模上的不同,对各规划进行梳理,找出差异性图斑并进行原因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多规融合”的技术方法,在黑龙江全省推广应用。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三规”的全方位比对,梳理分析当前各规划间的差异性、矛盾点和多规在工作协调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GIS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将土地利用规划(简称“土规”)与城市规划(简称“城规”)的用地类型、布局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土规与城规的差异性图斑,从而提出差异性图斑进行合理调试的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市规划中心城区的所有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采用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

(三)研究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规划间的关系,立足于阿城区规划存在的问题,通过GIS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和简化后的城乡规划数据进行叠加,提取差异性图斑,同时对差异性图斑进行合理调试,提出实现“多规融合”技术方法的运行机制。

二、“多规”的现状和现存的大难题

(一)规划间的关系

“三规”目标的相似点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目标区域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不同点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落实每一块土地的用地开发方向,是宏观层面上的框架性规划,自身并不具备落实空间管制方案的手段。而土规则具体落实到某地块的用地性质,即开发使用方向,以此作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以在空间上协调各类城乡建设活动布局为目标,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开展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实现城乡各种建设活动规范化管理,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构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近期的展现,并依次形成指导关系。

(二)阿城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向

1.划编制单位不统一,协调困难

由于哈尔滨市存在农垦这一独立机,故该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哈尔滨市和农垦分开编制的。在编制的过程中这两个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好,这就导致同一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本身就存在冲突与衔接性问题。但就城市规划而言,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工作是统一进行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编制两者的不协调。

2.产业园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趋势不匹配

因缺乏要素、资源、发展趋势的整体评估,造成阿城区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活动遍地开花,加剧与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产业园区的产业选择又存在问题,产业项目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发改局与招商局的积极引入,缺乏与国土部门、规划部门及环保部门等部门的有效沟通,容易造成产业选择不合理、成本投入过多,资源浪费等现象。

3.建设用地不足,产业发展对农业、生态造成潜在威胁。

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规划体系存在冲突,产业选择、空间发展的无序性问题日益突出,未来产业项目落户所需要的建设用地缺乏,而不同空间的管控机制不完善,产业落户时极容易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4.规划之间用地分类不同,审批过程存在问题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地块分类存在歧义,审批流程复杂,审批时间长,导致产业项目无法落地,损害了企业、个人及政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差异性图斑分析及调试方法

由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没有涉及到具体地块的开局,故本章在进行差异性图斑分析和调试时仅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存在的差异性图斑及其调试方法。

(一)差异性分析

1.基础数据入库整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目标地块的使用性质提出意见。两者的不同在于规划对象的土地利用性质不同,因此规划过程中需要研究考虑的因素条件也各不相同。同时,要构建两规之间图件的平台坐标系统转换系数,形成统一坐标格式下的图形数据。此外,还要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规划数据,梳理两规图层要素间的关系,并保证图形无拓扑错误,形成西安80格式下“两规”基础数据库。

(二)差异处理原则

1.坚守底线,保护生态

差异图斑处理时要强化底线思维,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2.严控规模,突出重点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城市建设时序,统筹协调差异图斑。

3.上下联动,有序衔接

差异图斑的途径处理办法应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协调阿城区与各区之间用地布局。

(三)用地分类对比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标准采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7-2010)》。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简化后的规划地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进行比较分析,合理分析城市规划分类中适宜布局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的类别,建立城乡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对应关系。

本研究根据阿城区实际情况对阿城区城市规划地类进行了简化和归并,具体情况见表1。同时形成阿城区城乡规划简图,见图2。图3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图。

通过对阿城区城市规划简化后的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管制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确定一致区域和差异区域的面积、位置,分析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区的差异类型,包括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土规超城规)。城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土规为城乡非建设用地(城规超土规);土规为有条件建设区,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两规图叠加之后得到差异性图斑,见图4。图斑差异性情况见表2。

1.城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土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1)城规为S类城市内部路网、土规为限制建设区。处理措施:①已建路网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设区,可节省建设用地指标;②未建路网原则上调入城乡建设用地。

(2)城规为A、B1、M、R、U、W类,土规为允许建设区。处理措施:涉及基本农田部分予以调出,处于近建范围内部分调为允许建设区,其余部分待处理。

(3)城规为G1类公园绿地,土规为限制建设区。处理措施:已建成公园绿地一般不会被建设行为占用,故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设区。

2.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1)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城规为水域。处理措施:城规中这部分土地在土规中是不可建设部分,故原则上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为限制建O区。

(2)土规为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城规为H2类用地。处理措施:现状H2原则上保持不变,继续安排为城乡建设用地。

3.土规为有条件建设区,城规为非城乡建设用地

处理措施:原则上将该区域内的有条件建设区全部进行调整布局。

四、实现“多规融合”运行机制探索

“多规融合”的本质是利益的协调,通过技术手段仅解决的是“多规融合”的表面问题,根本上解决“三规”冲突与不协调的出路重点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使得“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指导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解决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建立一套相互制衡、严谨高效的管理和协调体制,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多规融合”的最优选择。

1.建立统一的工作组织机构

市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牵头打破部门冲突,建立统一的工作组织形式和规划衔接协调工作机制,推进基础数据、规划标准、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等方面的衔接性,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有助于解决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市级与农垦“分家”的问题。

2.规范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编制技术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8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就城乡规划如何实现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1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城乡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规划即对城市空间进行布局控制,对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美观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在外部形体上协调建筑与城市控制性规划、城市文脉、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针对城乡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 重视城乡规划管理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建筑设计、城乡管理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管理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3 城乡规划管理中应结合建筑设计的运用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难度。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规划,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4 正确处理城乡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4.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管理是一种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管理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管理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管理发展到综合管理。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管理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管理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管理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4.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对城乡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振宇.促进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契合有效途径[J].江西建材,2012,01:41-42.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规划管理信息化概述

1.1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龙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监察等各项工作日益繁重,涉及的规划编制业务量和数据量涵盖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信息面广量大,80%以上属于空间信息,加上公众对规划政务公开、规划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以及《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对规划的业务信息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国家关于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的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深入引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2规划管理信息化关键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并以其独特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使城市规划所需基础信息数字化,城市规划设计立体化、决策准确化与科学化及城市规划各部门管理系统化,进而促使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1]。

2.渭南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根据市信息化建设和“渭南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市规划局高度重视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数据管理方面,启动了渭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作为2014年我市信息化建设及渭南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同时得到国家、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部分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项目市级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没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仅收集整理了现存的和省级共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规划业务审批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比较欠缺,目前还处于传统的审批流程中,停留在纸质资料上报及部门间传递,图纸表现形式上缺乏空间信息的效果图和设计图,工作人员需借助计算器、直尺或CAD制图工具等进行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评估分析规划方案,此审批方式存在数据规划性差、规划成果管理、共享困难、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局网站作为规划信息对外沟通平台,已对规划许可项目的时间、地点、建设单位及用地面积进行公示等,但在规划成果可视化表达等方面还需完善,以便公众理解参与规划。

3.渭南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针对我市规划管理工作基础资料多、工作效率低、规划任务重等问题,应用GIS技术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2]。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一书两证”办理过程中的申报、跟踪督办、流转控制、周期控制、核发证书为核心,将OA、MIS和GIS相结合,实现覆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图文表一体化办公的自动化系统[3]。其系统工程很庞大,根据我市信息化建设及规划管理需求,应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3.1建立城市规划信息化标准体系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标准规范的支撑。目前根据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渭南实际情况,重点建立以下三方面标准体系:针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基础空间信息数据标准和共享交换标准;针对规划“一张图”管理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标准,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成果要素编码规范、动态更新管理数据标准等;针对电子报建及三维规划辅助审批建立电子报批制图设计标准、数据库标准、项目报建规范等相关内容。

3.2搭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管理平台

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重点建设全市统一完整的地理空间数据库,逐步将GIS的电子政务应用集成到同一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基于以上地理空间数据平台,对规划成果数据进行归类管理,建立规划“一张图”成果库(规划编制成果数据、规划审批成果数据、规划控制线数据等),使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管在“一张图”上进行,促使规划编制和管理高效衔接,实现规划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规划“一张图”管理系统[4],使各规划层级上的空间数据一致性管理,实现一张图成果数据分别基于地块、项目的调阅、查询统计、分析、输出及动态更新应用,保证数据的唯一性、现势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的规划管理应用需求,也为“多规合一”的规划统筹协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构建规划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系统

根据规划办公实际需求,重点建设电子报建和三维规划辅助审批系统,实现规划办公业务流程信息化及决策信息化,也为领导、专家、公众及规划相关管理部门论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真实的辅助决策依据[5]。市规划局根据标准设计电子报建工具,提供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向规划局提交经电子报建工具处理后的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的项目电子文件,办公人员应用三维规划辅助审批系统,对送审方案电子图形进行整理,自动计算和统计方案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审核自动化、审批成果信息动态入库即实时更新规划审批数据库。同时在三维虚拟环境下进行方案可视化模拟,为规划审批提供多视觉的定位分析,如在建筑、文化设施的合理性及各种周边综合环境的考虑等方面更能说明问题,比平面图更直观更科学。也可实现三维对象和属性的互相查询及其他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大大提高规划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3.4完善面向公众服务的规划信息化平台

在推动规划业务审批、规划基础数据建设等信息化的同时,还需加强对规划项目审批咨询公示、规划方案成果社会参与及规划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即通过局网站为规划管理部门、相关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简捷的规划信息服务。重点完善规划公示公告、成果三维可视化表达及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内容,大力支持规划政务公开和规划公众参与,构建阳光规划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郝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付跃超.城市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3,(7):23~26

[3]陈明辉,高益忠,欧阳南江,叶伟祥.东莞市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电子政务,2006,(9)

[4] 黎栋梁.城市规划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的建立[J].测绘科学,2004,(03)

[5] 郑睿,吴俐民,冯亚飞,莫忠荣. 昆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1,(06)

The per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of city planning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10

城市雕塑规划综合说明书的前期研究是针对城市雕塑艺术本义、城市性质和特色、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现代精神文明等重要方面,在严格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积极配合各专项规划的同时,为城市雕塑规划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体裁,为科学布局、规划、决策提供有效有力的前期基础资料和技术指导。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能促使城市自身特色的形成,城市特色是城市地域风情和城市精神内涵的总称,也是体现城市精神价值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雕塑规划这一专项规划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需要更高的决策指导建设方案。综合说明书正是对城市雕塑规划文本最好的解释和深度研究配合。而其前期研究是综合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城市雕塑规划说明书的前期研究共分五章,分别从城市雕塑研究、规划总则、城市现状分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研究以及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研究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述。

第一章的城市雕塑研究从理论上重新对城市雕塑概念进行科学与规范的阐述,包含着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指导下对书本知识的梳理与再认识。内容包括城市雕塑的定义、城市雕塑的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城市雕塑的分类、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城市雕塑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雕塑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经营理念与公共艺术规划的意义、城市雕塑规划理念等部分,使规划建设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对城市雕塑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明晰了雕塑艺术本义和城市雕塑的关系、架上雕塑和城市雕塑的交际和并际关系以及市民、城市雕塑与雕塑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其中城市雕塑的作用,概括为历史承载作用、文化宣扬作用、教育感化作用、社会纪念作用、美化装饰作用、特色标志作用。城市雕塑的特点则从环境性、社会性、持久性、公众性的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城市雕塑的分类方式有按展现题材分类、按体现方式分类、按艺术方法分类、按构造材质分类、按运用区域分类、按功能效用分类、按时间概念分类、按环境空间分类。并系统介绍了雕塑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新兴材料以及雕塑的色彩和声光电等综合应用。强调了城市雕塑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战略、梳理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文化资本、创造城市本质的当代典范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准确地弘扬城市精神文化,创造富有城市生命力的雕塑精品。

第二章的总则是对项目进行宏观总体分析和控制,涵盖了项目概况、规划目的、规划依据、规划基本内容、规划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及规则中应避免的问题和如何提高城市雕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基本内容和衍生性思考。项目概况中要考虑到项目背景、自然条件和内容界定三方面。规划基本内容中重点要掌握城市雕塑的地位和作用、规划内容、规划深度、规划范围、规划期限等几大重点。严格明确规划目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这三大主要结构,科学梳理规划的基本内容,强调规划依据的科学性,提升规划指导思想。另外,要运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从经济的角度提出更有效地发掘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主要从优化城市雕塑的经济价值结构和重视城市雕塑的经济增值性两点出发。

说明书的第三章是对城市雕塑现状的分析。其中包括城市雕塑历史沿革、基本状况、现状分布、现状评价等,从总体上掌握城市及城市雕塑的概况、城市雕塑的题材、城市雕塑的数量与形式、城市雕塑的材质和色彩、城市雕塑的高度和体量、城市雕塑与音乐、水景、灯光及动感因素的结合。从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城市雕塑的管理等细节方面考虑,分析城市雕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市民调查表来收集市民的意见,倡导公众参与,集思广益,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考虑到城市精神的主体能动性,使城市雕塑能够成为整个城市精神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11

开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谢剑锋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十一五”以来,开化县在建立健全县域规划管理体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践。2005年,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制定了县级“十一五”规划编制计划;2007年,县政府制定出台《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对县域专项规划的立项、编制、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程序作了系统规定;2 011年,开化县编制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定初步实现了“两规融合”;2012年,成立县规划委员会,在近三年的全县建设项目选址工作中切实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2014年11月初,正式形成《开化县“多规合一”试点方案》,并由国家发改委报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试点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化在县域规划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在规划编制实施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多规合一”试点加以解决。

第一,发展规划统领性不强。宪法明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统领性规划,但在实践中其统领作用并不强。主要原因有:一是规划在地位上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对地方政府刚性约束不强,难以实现对其他规划的依法统领,规划权威性偏弱;二是规划期限短(5年),难以在规划目标、战略任务等方面指导规划期限较长的城乡、土地和环境功能区等规划(10~20年);三是规划在内容上突出战略性、全局性,对空间规模、布局、结构及其管控的指导性、约束性较弱,缺乏技术导则规范。

第二,各类规划之间不统一。一是基础数据不统一,发展、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对人口、用地等的统计口径、技术标准不统一,基础数据出入较大;二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各类规划的空间管制分类不同,制图技术体系不同,用地边界不能重合;三是空间定位不统一,各类规划对同一片国土空间的功能定位、管制要求等时有矛盾,规划实施主体存在部门利益阻隔,部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协调难、落地难;四是边界范围不统一,大部分规划有定位扩大化、范围全包括、内容全覆盖的态势,规划间内容重叠、边界模糊。

第三,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规划编制依据不充分,部分规划是上级政府或职能部门,乃至领导指示要求编制的,随意性较强,未充分考虑规划编制的必要性,造成目前规划数量越来越多(达到50个左右);二是规划编制修编时序混乱,目前部门规划的编制或修编时间选择,多由上级职能部门确定,各类规划编制或修编的完成时间、基期及期限等均不一,造成规划间的衔接困难;三是规划审批行政层级错位,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统领性规划,目前由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而城乡、土地和环境等专项规划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县级自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权限不大。

推进试点工作开展的对策

依据开化县域规划管理现状基础,针对上述“多规合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深入分析研究,开化拟着力从“六个统一衔接”上来实现“多规合一”。

第一,建立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编制开化县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统领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国土空间合理布局的顶层规划、综合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优化编制三大空间规划,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具体管制土地用途和规模,城乡规划具体管制城乡建设空间、方向和布局,环境规划具体管制生态保护空间和环境准入,从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有效缩减专项规划数量,合理精简专项规划内容,将专项规划转化为行动方案、行动计划或专项政策。

第二,推进统一衔接的空间布局。按照“一套规划、一张蓝图”的总体要求,建立县域空间开发与保护统一格局,配套综合性空间管制政策,显著增强空间管制的约束性和指导性。科学划分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三条红线,明确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对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等指标的控制。

第三,明确统一衔接的基础数据。各类规划要形成一个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等统计口径统一的数据库,所有规划编制必须依托统一的核心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必须统一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面积和生态保护区面积三大数据,基本数据必须统一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6个数据。同时,统一基础图件、基础数据库和建设用地图斑。

第四,制定统一衔接的技术标准。对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涉及的功能区分类、划分标准等进行对接。统一衔接技术标准包括统一规划的划分方法、分区类型、图件比例尺和地图系统坐标系。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重点对接统一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标准,统一比例尺图纸,以ArcGIS软件系统为统一的运行平台。

第五,建设统一衔接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规划“一张图”的必要载体,是落实“多规合一”协调机制和管控规定的技术保障。县级中心平台统一管理和维护县域规划的成果数据,为各部门空间管制提供统一的管控数据和检测功能。中心平台通过与各业务部门子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跨部门规划和审批信息共享,向各子平台提供选址查询、规划协调等服务功能。子平台通过各自的工作库及时向中心平台提供本部门的规划数据和审批数据,供其他部门调用。

第六,形成统一衔接的管理机制。完善县规划委员会工作机制,全面规范县域规划计划管理、立项、编制、衔接、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环节。形成合理、灵活的规划审批制度,由省政府实施县发展总体规划审批,提高审批层次;城乡、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由省政府授权县政府审批。形成各类规划编制的合理时序,规划修编统一为五年一次。

对县级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上述试点思路只是“纸上谈兵”,欲全面实现“六个统一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必须对县级规划管理体制进行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省、县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在国家层面上,重点要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规范。一要增强发展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规划体系进行立法,就发展规划的定位、作用、期限、内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其权威性、统领性,切实发挥顶层规划作用。二要明确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边界。建议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明晰或调整现有城乡、土地、环境等规划的功能定位、范围边界、编制要求和内容,减少不属于本规划职能与范围内的相关内容,避免重复冲突。三要改革规划审批行政层级要求。建议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县人代会审议后,报省政府审批,省政府重点审查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主要任务等。其他专项规划建议授权县政府审批,以增强县政府的自主权和统筹权。四要出台“多规合一”技术导则。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希望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制定“多规合一”技术导则规范,具体包括基础数据标准、空间分区标准、用地分类标准、信息平台标准等,并统一规划期限、基期、基础底图、坐标系统,以满足各类规划间的衔接要求。

在省级层面上,重点要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推进试点工作。要出台相应的实施条例或办法;统一部署开展各类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并统一时间节点、期限、基期和大纲等;组织开展规划编制或修编技术培训,并提供相应资质的技术咨询中介机构名录,供地方公开招标选择。

在县级层面上,要建立“多规合一”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及信息平台。一要加强县域规划综合协调管理。将县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设为正科级常设机构,全面协调县域规划编制实施的计划管理、立项、经费安排、衔接、评审、、实施及评估等系列工作,确保县域规划编制实施的有序、有效开展。二要建立规划编制实施咨询队伍。在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聘请熟悉规划业务的专业人才,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立项、衔接、评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进行技术咨询,适应“多规合一”涉及部门多、专业知识多的需要,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三要建立地理信息管理平台。采用“1+X”总体架构,即1个县级中心平台和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交通、林业等部门的子平台。

广西省贺州市:坚持“一张图”方针贺州市多规合一领导小组办公室 罗良干 胡志国

根据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广西贺州市被确定为“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也是广西唯一的试点市县。

贺州市“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启动构建规划协调机制。贺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县两级“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构建了由市政府统筹、多部门参与的协调咨询工作机制。市领导带队多次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保部和自治区相关部门进行“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汇报。二是借鉴先进地区和权威专家的经验。市领导带队到浙江嘉兴、福建厦门等地市,交流学习“多规合一”试点经验。同时,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就“新型城镇化与多规合一规划”举办讲座,增进对试点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三是完成工作方案,开展规划编制。由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完成《贺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送审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已批复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开始编制“生态贺州发展战略”和“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暨远期展望)”。配合广西发展和改革委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完成贺州市的“一张蓝图”。

“多规合一”探索新方向

第一,完成“一张图”绘制。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结合一定的自然边界,在各县区划分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进而拼出一张市域空间功能区划图,通过三类空间的合理布局,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国土、环保等各个规划都纳入到“蓝图”中来,形成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生态控制线边界、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区块控制线等“多规合一”控制线管控图。在此基础上,继续绘制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分层图,实现土地利用指标、城市发展指标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的协调统一。

第二,落实“一张图”效率。一是梳理规划矛盾,整合规划体系,构建以“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暨远期展望)”为龙头,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空间专项规划为基础,以其他领域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为支撑的“1+3+X”市县规划体系;二是同步开展“多规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包含统一坐标、基础图件、规划图件、参考数据和编制标准的业务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审批联动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三是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遵循“精简高效、理顺关系、权责一致、执行有力”的原则,开启绿色审批通道,建立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联动会审工作机制,优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坚持“一张图”到底。把总体发展战略和各领域发展任务与空间布局、空间管控相结合,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布局融为一体,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以产业布局图为指引,努力打造生态循环产业体系;二是以城镇空间布局图为指引,结合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三是以社会事业布局图为指引,努力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四是以基础设施布局图为指引,努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引导能力;五是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空间,创建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

浙江省嘉兴市:确定“一三四七”路线图

嘉兴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盘棋”为抓手,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领导挂帅,调动全市力量,共同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四组”,即办公室及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四个领域专题工作组,并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会商制度,定期召开规划协调工作会,开展技术培训,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促、评估和检查。

第二,加强市县联动,强化市县规划联动统筹,推进市县规划协调、配套发展的联动协调机制,提高市域规划与县(市)相关规划的对接程度。指导各县市开展专题研究、图斑比对、基础数据对接等工作。

第三,加强多方联动,强化部门之间联动,指导各部门修编相应规划,推进发改、国土、建设和环保等部门之间衔接沟通,破解规划主管部门之间的“自成一体”。强化规划公众参与,坚持开门搞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民智民意,凝聚社会共识。建立“多规合一”咨询专家库,邀请有关专家、有相关经验及实践的城市领导或专业机构参加规划协调工作会。“三红线”为原则,全面落实空间管控

第一,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布局,完成国家统筹下达的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土壤环境安全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边界范围内。

第二,严格划定生态控制边界线。从嘉兴市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本底出发,坚持底线安全的思维,把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放在“多规合一”的优先位置。将主要的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及生态廊道、重要河流水系和城市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划人生态控制线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生态红线。

第三,严格划定城乡开发边界线。遵循“紧凑布局、集约高效”的原则,以生态控制线及基本农田保护线为控制边界,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布局和村庄布点,合理预测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乡开发边界。在规划的城镇建设范围内,进一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明确综合交通、重大设施布局,划定基础设施“黄线”,提出河、湖、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要求,划定“蓝线”,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绿线”。

“四重点”为突破口,实现“一张图”管理模式

第一,狠抓市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突出市级层面规划的融合和协调。统一市域总体发展战略导向、发展目标及定位,缩减横向部门间的规划内容和空间重叠,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城市功能完善性的需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整合,达成“目标、指标、坐标”三统一,消除规划差异,形成同一层级统一合理规划体系。增强市对县规划的纵向调控指引。调整优化市县规划管理,进一步理顺市县规划管理职能,增强市级规划的纵向统筹力。

第二,狠抓“多规”技术标准对接。从技术层面协调“多规”在基础数据、规划目标、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诸多方面的冲突,通过试点形成“多规合一”成果的技术标准。加强规划年限对接,统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规划期限。加强地理空间数据对接,采用统一口径的底图、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基础数据,以实现“多规”编制基础的统一。加强用地分类标准衔接,研究制定“多规”用地分类的内涵和使用范围的统一标准。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规范,构建相互协调的用地标准体系。

第三,狠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以智慧嘉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整合环保、国土、规划、发改等各级各部门数据库,打造“1+X”公共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和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和多部门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等信息,并通过协调各个系统运作模式,建立分级共享机制,满足各级用户对数据平台的查询需求。

第四,狠抓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建立实施联动反馈机制,规范规划修改流程。相应的规划修改,需同步反馈至“一张图”的数据成果中,并以关联修改后的“一张图”成果为基础,开展其他规划协同修改,确保各项规划实现动态调整衔接。探索完善规划协调机制。以尊重当前各主管部门法定规划职能为前提,以推进“多规合一”为目标,积累和总结规划协调管理的经验,探索建立嘉兴市和各县市的规划协调平台。通过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多规”涉及的用地边界、空间信息、建设项目等多元化信息统一到“一张图”上,最终实现“一张图”的规划平台、“一张图”的审批流程、“一张图”的反馈机制和“一张图”的监督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和压缩审批时限,实现“报得进,审得快,批得出”,极大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促进城市的高效管理。

“七统一”为目标,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工作

统一发展目标。开展“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研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提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方面的市域总体发展举措,统一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的指标体系。

统一规划体系。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空间属性以及规划期限的匹配功能,实现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及下级规划与纲要的对接,最终形成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嘉兴市规划体系。

统一规划蓝图。形成全市明确的“三生”空间的面上布局、范围、边界,以及综合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的点线布局,突出规划引领,实现规划全覆盖。

统一基础数据。从“多规合一”重大任务与关键要求出发,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一基础图件、基础数据库,确保各类规划目标实施的一致性。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12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tered a new period, the situation is auspicious, the city is in a series of fierce soci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economic system shunt,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ity and city change process is accelerated and many other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city planning by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City planning is a city in the brain, a successful plan to make the city a rejuvenated vitality, make the city development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 and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 the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now most city has begun to its a new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世界发展的历史几乎就是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在世界以及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城市规划对城市化进程的引导作用是极其显著的。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好比是城市的大脑,一个成功的规划, 能够使城市焕发出强大的青春活力。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这意味着城市管理者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当前, 我国城市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建设、轻管理;城市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许多问题症结所在。俗话说 “三分建,七分管”,说的是建设重要、管理更重要。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可以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杜绝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吐乱扔等现象,可以从根本上去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所以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二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城市规划制定方面

城市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和管理的依据;是指导城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目标, 协调各方发展利益,统筹安排各项建设,集约节约利用空间资源,促进城市科学、协调、 合理发展的必要措施。同时城市规划的制定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需要相互协调,否则用地控制将无所适从。

1、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规划行政部门通常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但控规中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内容,往往易被忽视。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园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来建设特色城市。

2、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对城市发展底蕴的提升、也是重要的历史责任。如纽约曼哈顿、旧金山等城市,其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完好,而且不断修缮,以展示昔日的辉煌,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味等。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文化品牌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3、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的规划

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园林绿化是城市的 “肺” ,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公园、绿地、开敞空间等的安排和营造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城市规划、管理方面

1、 完善规划委员会制度,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城乡规划法》 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切实维护好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2、 严格执行 “一书两证” 制度。

“一书两证” 制度包括用地管理和建设管理,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手段。

严格按控制性详规进行规划管理、出让国有土地,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按规划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限定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及绿化率最小值,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退后红线的距离;提出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3、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新管理方法。

建成公共汽车、出租车、私家车、非机动车等多样化、网络化的交通体系,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可采用一票制、一卡通的方法,以方便市民出行,间接地促进人口集聚,刺激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科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

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或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防止城市骨质酥松症,在实现城市 “长高” 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

2、 推动城市规划走向法制化、制度化

目前我国具有基本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法律是《城乡规划法》,它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很完善,规建管的关系还需要广泛的磨合个衔接;同时,要完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定符合镇村发展规律、以确实促进城乡统筹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则、技术标准等,以切实引导和控制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能为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规划实施的各个层面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及技术指导,是发挥城市规划科学预见、安排和管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有效地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简化规划编制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使城市建设在各个层面都有合法的规划编制成果作为依据。

4、 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执法监督

对规划审批过程及行使权力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 避免执法者犯法, 执法不严等现象发生。一是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定期到政府部门检查依法行政情况。 二是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互相监督和审视执法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办理合法手续。三是部门内部自查, 对办结项目的卷宗完整归档, 定期由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对项目的按时办结、依法办理情况进行检查, 查漏补缺, 改进工作。四是充分发挥规划督察员的作用。督察员通过列席地方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的相关会议、查阅审批资料等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制止违规行为,在维护城市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遏制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地方领导遵守规划意识及预防规划腐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者之间关系

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

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

城市运行就是指与维持城市正常运作相关的各项事宜,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所承载服务的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城市运行,服务市民。城市设施在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后方能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一种专业设计及地方立法行为,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行为,参照GBCP和谐三角模型,我们认为城市运行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围绕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而产生的所有动态过程,正是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推动了城市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存在较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必然的,为之规划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市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手段。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尊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律,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一个城市才能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 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良好生存空间。

通过加强规划编制、规范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从而协调好空间形态的集中与分散、空间结构的封闭与开放、空间组织的均质与多样、空间分布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城市规划管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建设趋于平衡才能实现人、城市、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规划[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