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6 10:28:46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1

数学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及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团结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这样一种背景和趋势来看,合作与交流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谓势在必行。

一、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合作交流模式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时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似乎难以达到标准和要求。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

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主导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习状态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步骤及设计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就这一过程来说,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丝毫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当整个教学过程依靠外在压力推动时,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越发艰难。

(二)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初中数学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霸”的存在,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但是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高分低能”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一,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性格较为内向,与同学、同伴交流较少;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较弱。如果回到十年前,这些被我们定义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该是标准的学习霸王,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成绩法则”、“分数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教育领域人才的要求。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除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应用能力急需提高的问题外,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单一。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对数学课程兴趣不浓厚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极度难捱、极度枯燥的过程;加上教师亘古不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教师模式是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如果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关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学生对相应模式下的课程知识也会提不起兴趣。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似乎都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样一种背景和现状,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丰富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合作交流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提升整个数学课程的课堂张力。

二、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种更新的、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合作交流模式凭借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激发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具体教材内容出发,围绕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及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及学生知识基础出发,合理选择搭配模式

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又分为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与专题交流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一般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在遇到较为重要且具有一定争议的内容与知识点时,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最好能有合理的固定搭配,如前后桌为一小组等)。但是就这种模式来说,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自觉性有很高的要求,建议可以在一些概念性知识,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科学计数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建议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灵活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探究题目的合理设定,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上,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构成出发;专题合作交流、探究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就专题合作探究模式来说,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但是就这类合作交流来说,教师一定要注意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把握,符合当时学生知识层次及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还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水平都应保持在均衡,并且一定要注重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穿插。

(二)教师角色的合理扮演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但是在初中数学合作交流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信心和成就感的获取,如“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完全由学生单独完成的话,可能会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利用具体的数据为学生示范一些数据中存在的规律与现象的话,必然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思考、学习的效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小组活动,同时还应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开展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去,争取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3-02

其实,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作为一种新发展形式出现,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某种角度来说,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不仅是经济学的一种,更是管理学的一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加快,对现代物流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运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为主要导向,对交通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供应链系统的紧密为真整合运作的核心。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对其方式方法的有效利用,从而提升现代物流的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了我国现代化物流行业的经济效益。

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分析

(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概念分析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是现代物流行业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市场的变化,衍生出来。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将分散的交通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形成无缝化的一种动态管理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制度、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基础内容,是我国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目标导向是其运作中重要的一项原则,主要是以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将客户作为重要的目标导向。并且,在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客户,因此必须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另外,在交通物流Y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2.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作为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在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其实,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这一原则主要是要求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利用专业的知识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就要对自身的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而专业知识就是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并且为再造物流运作流程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3.统一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企业在展开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实现统一优化、管理、发展等性能,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的竞争力。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对运作的范围进行明确,不能有含糊不清的现象,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顺利展开。

二、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分析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作为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如何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进行有效的运用,成为每一个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主要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此提升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进程。

(一)提升交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我国现代物流行业自然也是不例外的。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新技术,有效地实现现有的交通物流资源共享。换句话说,就是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对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力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例如综合交通物流运输信息、物流企业信息等方面。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传统的运作形式进行全面的区分,提升交通物流运输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性能,更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交通物流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交通物流资源的包装、运输、仓储等各个方面作为主要建设的基础,这样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展开的时候,可以形成良好的统一性能。

(二)加强业务交流

现代物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人们在物件传输的过程中,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我国现代物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业务量也在逐渐地加大。因此,加强业务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保证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顺利展开的重要方式方法。同时,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交通物流基础设备,通过“点”和“线”的方式方法,对其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并且将交通枢纽作为资源整合的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运输工作的效率。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重点建设资源整合的数据库,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对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除此之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良好的结算方式,将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有效的连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先进性,并且也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的业务交流性能。

(三)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核心就是客户,这也是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要与客户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现有客户的管理,培养与客户长期合作的关系,这也是我国现代物流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客户资源方面进行分析,就是在企业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优质的客户资源。因此,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整合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在客户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需求的形式,进行全面的整合工作。

2.“大客户”和“小客户”的方式方法,是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3.“去程”和“来程”,是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方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方式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业务交流的紧密性。

4.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客户运输较为特殊的物件。因此,企业应当对这样的客户进行全面的整合,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加强物流技术的运用

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形式是非常之多的。因此,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相应的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利用,加强交通物流技g管理方面的发展。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我国现有的技术、资源、制度等各个因素,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升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性能,对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客户沟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也为我国现代物理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为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及方向。因此,本文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一些相关内容,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其原则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只有对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提升交通物流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不管是对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张彩利,席恒.陕西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方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19):9-11.

[2] 马晓燕.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9):92-95.

[3] 李吟龙.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模式决策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1,(29):24-25.

[4] 王自勤.物流资源整合与运作一体化[J].商场现代化,2016,(20):118-119.

[5] 张美娟.整合出版物流资源 提升供应链竞争力[J].出版发行研究,2013,(12):54-56.

[6] 钟蓓蓓.城市交通物流现状及提升交通物流的运作效率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6,(7):9-10.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4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24-03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误解会时有发生,而话语交流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基本途径。通过话语交流,人们可以分析产生误解的原因,化解矛盾和分歧,增进彼此了解,促成相互信任。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特点各不相同,跨文化交流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隔阂甚至矛盾和冲突。为了增强沟通,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交流,人们可以协调内部与外部行为,促成个体收益和整体收益实现合理化。因此,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必需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

一、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新自由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基欧汉认为国际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相反,合作与冲突是同时共存的,而话语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诱发性”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1](p46-50)。不管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还是促成国际合作,话语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话语交流是国际合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话语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换或者讨价还价,话语交流还可以塑造指示对象,使其“富有感召力”[2](p14),从而使国际合作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话语的功能不单是将指示对象符号化并加以传达,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话语行为人的形象,体现话语行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正如法国话语理论大师福柯所说,“不能把语言的能指简单地归结为其内容或者表达,而应把语言当作系统形成这些话语以及所言及的对象来研究[3](p62)”。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无一不是以话语交流为先导,在经济合作中所涉及的权利、收益、分配等关系无一不是话语交流产生的结果。因此,不涉及话语交流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国际合作其实就是话语交流形成的结果,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达成共同的合作目标。

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构主义合作理论代表人物温特教授指出国际合作从来都不是在“沉默”中进行的[4](p152),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国内不少学者也认为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是“代价最小的博弈方式”[5](p29),因为对话与交流意味着允许对方做出反应和评价,如果话语行为人能就话语内容的真实、真诚和正当性达成相互理解,就有助于从冲突走向合作。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加强话语交流的互动意识。互动是指交流各方在交往过程中交替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以达成共识的行为模式[6](p18)。话语交流互动的模式包括协调互动和趋同互动两种。协调互动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调整自己的话语以影响对方,这一机制包括一系列针对受话人的人际间话语互动策略,即“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言语方式以适应受话人的个性特点[7](p38)”。趋同发生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话语行为人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特征如语音、语调、停顿、话轮长度、词汇特点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话语以适应对方[8](p14)。话语交流中的互动涉及到一系列影响交际行为的动态社会心理过程,交际各方应当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际能顺利完成。在话语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注意运用话语交流的各种互动机制,通过协调趋同,消除误解,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从而使国际合作得到稳步发展和巩固。

话语交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话语交流并不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所以,在国际合作的谈判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话语交流的各种机制,协调互动达成“同一”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的不同等,从而使国际合作更加容易实现。

(二)话语交流促成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国际合作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为国际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个行为主体的某种利益[9](p64)。这些利益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各国在交往过程中总是理性地思考着自己的策略,以实现自己收益最大化,其中话语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话与商谈可以协调合作各方的需要问题,还可以平衡权益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从而使国际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各国合作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目标也只有在充分话语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果没有充分的话语交流,合作各方就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就不可能形成共同一致的合作目标。即使已经形成临时的合作事实,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话交流与沟通,还是不可能使合作参与者对已达成的合作目标保持忠诚,也不可能使合作得到稳步发展。

在经济合作过程中,谈判是促成合作,实现共赢的基本手段,而谈判本身就是话语交流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里,所有国家都是通过话语交流这一方式进行沟通,从而达成合作,并最终使合作收益实现合理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话语交流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合作中,理性话语交流的形成有赖于多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首先,话语交流应遵循伦理规范原则。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伦理强调话语的道德理性和伦理规范,它不仅为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际合作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起到缓解作用。其次,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还应当遵守互主体性原则,即话语行为主体之间应当奉行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

(一)话语交流的伦理规范原则

话语伦理是一种互动式道德理论,它建立在平等对话理念的基础之上,其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话语交流提供基本道德准则。话语伦理通过话语行为人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言语从而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德国著名的交际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话语伦理学。话语伦理是指某一话语规范能够得到所有交际参与人的赞同,那么这一话语规范才是“有效的”,合乎伦理的[10](p179) 。根据这一原则,在国际合作中,话语交流的实践应当是互相包容,而不是排他的,每一个话语参与者都应当有平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权益都应得到平等重视。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不论是说话人还是受话人都应当采取有利于达成共识或“同一”的交往态度,并按照所有话语参与人的平等利益调整各自的话语规范,使交流既没有内在压抑,也不受外来强制。

哈贝马斯提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思考自己的话语是否符合伦理规范,并通过协调趋同这一话语交流互动机制调整自己的话语,从而达到一种自制状态。在交往过程中,话语伦理意识有助于话语行为人之间达成“同一”,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为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话语伦理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话语恰当是话语伦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话语行为人在交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恰当的话语应当满足三个条件,即话语的“真实性、真诚性与正确性”[11](p126-128)。话语真实是指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真实有效,即话语的信息内容符合事实,而不是虚构或凭空臆造。话语之所以能够影响受众的意志、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因为在交往过程中受众认为说话人的话语真实可信。所以,话语行为人应当自觉遵守诺言,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其次,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诚恳,以取得受众的信任。总之,在交往过程中,话语行为人应当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流,真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才能使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话语交流中的互主体性原则

哈贝马斯认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就必须承认和尊重社会中一定的共同规范标准――互主体性原则[12](p2)。互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行为人不应当推行话语霸权,更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人,而应当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研究表明,话语行为人往往通过推行话语霸权来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而话语霸权常常导致交流失败,不利于国际合作。所以哈贝马斯提出,“在奉行自己存在方式的同时还应承认不同存在方式的合理要求,不论对陌生人或异己者是否反感或不理解,都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利,不追求自身价值的普遍化”[13](p153)。

互主体性原则强调话语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即在话语交流的过程中,说话人与受话人都采取一种平等、互利的态度进行交谈,这样的交流才能得到所有话语参与人的普遍接受,从而有利于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国际交往中,合作各方只有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不推行话语霸权,不追求自身价值普遍化,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合作秩序。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人们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营造良好的话语环境。合作各方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制定并遵守合作规则,在承认和尊重一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话语交流环境,这是国际合作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良好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

美国交际学家伯德对话语交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良好的话语交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4](p207)。1.会话的进程为交互式。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话轮转换体现了双方交换话题的过程,话轮的长短反映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控制话题程度的异同。交互式会话进程是良好话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2.交际是理性的、诚实的。理性话语的形成有赖于话语行为人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对话语伦理规范行为进行自觉运用,说话人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评判社会,这样才会取得受话人的信任与支持。3.交际人履行自己的承诺。承诺是话语行为人向受话人许下的诺言。承诺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诺人与受诺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赖关系,受话人会因为承诺人的承诺而产生某种期待。承诺的遵守是信任得到实现的基本方式,不守诺言,话语就会变成谎言,承诺人的形象也会因此受到损害。4.信息交换真诚,说话人比较专注。所谓专注是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一个专注的话语行为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凝聚到交流上来,使交际对方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话语互动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与哈贝马斯话语伦理的变量相比,伯德话语交流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些特征代表了话语交流的基本规范,是良好话语交流活动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于人们的学习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在会话交流过程中,人们应当自觉遵循这些规范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话语伦理意识和话语交流能力。

根据伯德话语交流的基本特征,良好话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鼓励话语行为人多说话,常交流,因为只有对话才可能促进交流与合作,而沉默不利于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其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互动机制,尽量协调趋同,消除误解,逐步达到“同一”与共识。话语交流需要各方互动,因为交往行为是由交际各方各自构建的意义和话语规则构成的。话语交流各方应当认识和理解交谈时自己和对方的意义,进而调整自己的话语以使交流能顺利完成。再次,在话语交流过程中应允许各方持有异议,尽量避免中断谈话。只要话语交流能不断进行,就可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给予解决。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话语交流来化解矛盾、消除误解是促成国际合作取得成功的基本途径。在国际合作过程中,话语交流应当以沟通为目标,以达成合作为导向,充分发挥话语交流互动机制的各种作用。掌握话语交流互动的技巧,善于言语交际,能使国际合作更加顺利愉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试论话语交流与国际合作[J].晋阳学刊,2007(5).

[3]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4]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惠耕田.沟通理性与国际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2).

[6]Philipsen,G.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Theory of Pearce,Cronen,and Associates[A].In D.P.Cushman & B.Kovacic (Eds.),Watershed Traditio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pp13-43.

[7]Coupland,N.,Coupland,J.Giles,H.,& Henwood,K.Accommodating the Elderly:Invoking and Extending a Theory[J].Language in Society,1988(17),pp1-41.

[8]Giles,H.,Mulac,A.,Bradac,J.,&Johnson,P.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J].In M.Mclaughlin(Ed.),Communication Yearbook 10.Newburry Park,CA: Sage,1987,pp.1-48.

[9]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汪行福.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6

现象二:合作交流时放任自主,成了传统课堂的复制品。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交流,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则洗耳恭听或似听非听,教师见问题得到了“解决”,竟陶醉于这样的教学效果。深入了解可以发现,这样的交流者通常是学习尖子,一到小组合作他便是小组的“首席发言人”,全班汇报他又是小组的“首席代表”,教师的充分肯定让他逐渐成为交流的“权威”。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课堂便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中复制出“学优生讲,学困生听”这种不平等的缺乏真正合作交流的形式。

现象三: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缺乏有效的指导及引领。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或讲台上、或踱步等待学生讨论,或者做自己的私事,不介入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也不参与小组反馈和进行必要的指导,致使小组合作“乱”“杂”“滥”,合作交流效率低下,学生未能真正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

由此看来,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缺乏对课堂交流实质的领会和把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中获得的有关认识和经验,尚未转化为课堂常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许多课堂仅仅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缺乏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习惯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引领。

其实,有效实施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需要从合作交流的实质与精髓出发,以强化和改善合作交流的机制为抓手,把握合作交流的学习时机,加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和引领,促进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高效运行。

一、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行为

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机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全体学生的通力合作,学生个体思考、交流的动力与能力,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习惯。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逐步努力。

1.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交流,是个人对问题理解的阐述,是个体思考基础上的表达,并由此达成共识。因此,组织学生交流,需要有学生自身思考的基础。一般说来,数学课堂需要交流的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与由此过程产生的结论、对数学事实的解释与应用方法等。这是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对新内容进行思考的结果,抑或是新内容的应用策略等。徜若没有了个体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不准确、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交流便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显得肤浅,必然成为形式。因而,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进入思考状态。

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倾听是一种伴有思维的活动,因为课堂倾听是听取他人的思维过程,了解发言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分析的,思考其思维的角度、方法,由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与甄别,帮助自己理解相应的内容。因此,合作交流时的倾听需要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而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应该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意会与思考。

在合作学习与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儿童往往不习惯听取别人的发言,或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或对交流发言的内容缺乏敏感度。因此,要着力使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另一方面应参与学生交流,通过适当地提问或补充,启发学生听懂和领会他人所表达的内容、意思。

3.引导学生养成交流表达习惯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能力。有效的合作交流,必须通过语言的表达阐明对内容的理解,从中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认真思考、大胆表达的习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数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的机会较多,相对的有些同学发言机会较少。对于发言机会少的学生,首先应调动他们参与表达的欲望,鼓励他们敢说;其次,要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三,要特别重视给予这些学生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的交流内容是个体的思考成果,会有从一般原理出发,也会有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思考。因此,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需要有思维的碰撞,需要有质疑与辨别,从而使对知识、方法、规律的理解不断深入。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要让学生在倾听时逐步学会思考对方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判断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甚至辩论;认为不全面或者错误的,要勇于补充和修正。特别要鼓励中等生、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想法,从保护这个“弱势”群体的质疑出发多作肯定和引导,让他们在质疑与思辨中理解所学内容。

另外,也要注意交流要在一定的组织和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语而不乱”。

二、合理把握合作交流的恰当时机

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通过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分享学习成果,取得共同知识。因此,交流是以学生自身的探究、思考为基础的,是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过程。所以,课堂合作交流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根据理解知识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

1.针对学习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数学课上,并非所有内容不分轻重缓急都需要交流,主要应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或需要排解的难点。数学课的重点是数学的核心知识,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难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障碍,解开难点有利于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因此,教学时可以围绕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由合适的起点开始,向合理的方向思考,在获得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问展开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数学,最终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达到知识理解的程度,但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疑问。这些新的问题或疑问,一般是多数学生在理性程度上不能理解的,或者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时,就需要组织学生明辨是非,消除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去伪存真,或者通过讨论、争辩明确事理,统一观点。这既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升理性理解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针对规律、结论的抽象概括展开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的许多规律、结论是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获得的。一般说来,这些规律、结论,都是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合作交流自己发现的。但具体实施教学时,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水平较差,难于独立发现并总结规律、概括结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相互启发、补充,取长补短,逐步完善和揭示规律和结论,完成在感性认识和初步体验基础上的抽象概括,获取相应的数学事实。

4.针对易混淆的内容展开合作交流

在小学数学里,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在表面和内涵上都有相似之处,这在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凭个人思考不易区分不同点而在认识上出现泛化现象。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较不同的知识,通过讨论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和不同点,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理解分化,达成共识,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5.针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展开合作交流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里,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特别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有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应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个体往往只能想到某一种或两种解法,不易得出全部思路,需要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有些问题开放度较大、方法灵活,需要综合应用多项知识解决,单靠学生个体的思考难以解决,需要学生共同研究。因此,在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中体验不同的策略并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沟通不同方法间的联系。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并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三、教师重视合作交流的组织过程

课堂交流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群体学习方式,应该有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和活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全程参与以及对合作交流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指导。

1.合作交流前的指导

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是教学过程中即时出现的,它是教师预设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安排。

(1)注意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小组交流要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成员的搭配就需要合理,要适当运用组间共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好合作小组,力求小组特质均衡。要使学生明确小组共同学习时,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特别是学优生要有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分享的责任感。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能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交流的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当成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2)明确探究、交流的任务。合作交流,一般是围绕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期使学生获得对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或获得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设计与呈现,对呈现的问题做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了解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必要时可以借助板书、幻灯等形式列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

(3)给予恰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学生个体的思考,便不会有交流的内容。因此,在提出问题或任务组织合作交流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成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甚至拟写发言草稿,这样合作交流才能言之有物,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谈不上思维碰撞、成果分享。

2.合作交流时教师要适时介入指导

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向班内同伴交换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见解,分享学习成果、获得共同认识的过程。学生是交流和分享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认真倾听、把握典型,及时引导、启示和引领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向,促进学生能围绕知识的实质,获得正确的认识。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1)协助学生排除障碍。在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同学意见难以统一,或者理解问题的角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使合作交流陷入僵局,有时会出现迷茫或找不到继续的方向等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参与交流的讨论,进行必要的点拨,解除一些疑点或困难,或作适当的解释说明,确保合作交流能按正确的思维方向展开讨论和研究。

(2)规范交流的学习行为。合作交流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特别需要学生自觉的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但正是由于交流活动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往往会有少数学生缺乏自觉而游离于交流之外。因此,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当发现有个别或少数学生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处,特别是缺少认知参与的状态时,教师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激发其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新回归交流、认知的活动。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7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频繁出入于国际贸易场合,而作为商务英语就决定了服务范围限定于商务范围的服务性商务工具,是在国际商贸交流中产生的商务交流亦或是经济交流发生时多采用的辅助性的语言工具,精准的表达双方含义和意思,明确商务往来的范围和合作项目的意图的整齐划一的功能性语言。不同于广泛英语含义的是,在产生国际贸易交的时候多会产生贸易商务专有名词和专有意义,而作为商务英语的掌握者还必须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具体细则和专业特殊性以及基础商贸知识等。

但在当下,专业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在,职业细分化逐步严重,导致国际贸易中的交流和联系日益繁复和复杂,仅仅依靠过去单一的传统的商务英语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日益复杂和联系加深的时代。交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和加深的国际贸易中不断充实和加深每一名商务英语的学习者的英语程度迫在眉睫。由于现如今的国际关系复杂,由国际贸易中而产生的多方面的交流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制度、政治、文化、经济等习惯方式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互相虽然运用商务英语,但在交流过程中、合同签署以及商业谈判中仍然会出现以思想的偏差乃至于误解。因为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理解商务英语的词汇以及含义的时候会出现侧重点不同的情况,进而导致认知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在当下社会中商务英语的多元化较之先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二、国际贸易中影响商务英语应用的因素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世界的贸易复杂性远超以前,因此即使双方都使用商务英语交流时还依然会出现偏差,那么影响国际间贸易交流的商务英语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点:

1.精通商务英语更要首先精通国际贸易

许多商务英语的精通者仅仅是书本上的了解英语,或者说英语交流也仅限于日常的英语交流,造成了商务英语不商务的情况,许多人仅仅是了解到了商务英语的商务交流的皮毛而没有长时间的和贸易打交道的实战经验而容易忘却。而商务英语是商务在前英语在后,首先得熟悉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正常交流方式、合作往来的专业性词汇和专业性术语,要能洞察商界的动向和基础的贸易往来的国家间的经济动向等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交流。若商务英语精通者之间的交流不熟悉商务运作的业务的话,即使在进行交流时也不能清楚相关概念的重要性,是一场空对空,没有实质性的交流。若要能熟稔商务运作就可以依照不同的情况中,做出最合适的判断。

2.精通商务英语交流的方式

语言和音乐一样都是一种流动的艺术,仅仅是直白的商务英语的展现方式和机器人无异,应该注重商务英语交流者自身的术语表达、语气、音高、调性等因素都符合应有的商务交流礼仪,更要为对方的母语着想,采取适当的侧重点和必要词汇术语,这样有利于双方的贸易发展和合作伙伴形成的加深。

3.精通商务英语的交流技巧

进行得体的商务英语交流固然重要,若不注重交流技巧的使用,就发挥不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性和活泛性,怎么在商务贸易中灵活自如的进行商务交流关乎到深入交流的程度。而掌握适当的交流技巧需要商务英语者进行广泛的综合实践经验和多次的商务英语交流实践,积累广泛的经验,懂得临时发挥的语言艺术,即时应答都和交流者的经验积累以及知识储备息息相关,然后由交流者创新性的进行双方有利的交流和疏导,选择商务英语在进行交流时的谋篇布局和措辞搭配等都展现着交流者的语言技巧能力,从而展现商务英语交流者的人格魅力,让商务贸易可以如期保量的完成。

三、在国际贸易具体方面中商务英语的应用

1.商务英语在贸易谈判中的应用

在商务英语所要涉入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由于本着“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港口和海关每天需要和许多国家物品和商贸进行交易,难免产生商贸摩擦和制定合同,而出现歧义时还需要进行商务谈判来解决商务纠纷,但是港口海关每天吞吐量巨大,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完成贸易谈判,为双方节省时间和金钱。所以在短时间的商贸交流中要尽可能的将商务英语的用词准确性和术语的规范性重视起来,高效的解决贸易谈判,为双方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麻烦。

2.商务英语在商务广告中的应用

而商务英语在广告中的应用就不需要向进出口贸易谈判时那么精确而又高效快捷,相反的则需要利用语言的暧昧性和模糊性来进行广告英语的产品推广,要广泛地利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优美性,用华丽和引人入胜的丰富辞藻去吸引产品所要吸引的受众范围。用语言的优美性吸引观众达到第一步之后,紧接着就需要利用广告英语中的鼓动性,鼓动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为产品进行消费。所以商务英语在广告中的应用多大胆和标新立异,利用商务英语语言的魔力,赋予商品和产品以新的活力,并为其注入灵魂,符合受众心理。

3.商务英语在商务邮电中的应用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8

Abstract:The import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offers a new theoretic visual angle of research in the exchange model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subject-subject" structure is the basic exchange model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ject-subject structure" takes the affirmation of subject and the awareness of dialogue as its logic premise, and takes the construct of culture space and modern media as its basic medium.

Key words: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change; model; inter-subjectivity; subject-subject

交流与对话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必不可少的涉及到办学主体相互关系的动态因素。哲学领域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中外合作办学交流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为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哲学依据,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寻找和建构行之有效的交流模式提供了思维和操作方法。要保证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交流的有效性,前提在于对办学主体的确认,途径则是“主体—主体”之间能体现合作者较大能动性的合作空间的建构。

一、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哲学基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话、合作和交流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关于交流、对话的哲学必然成为当今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研究作为交流主体的自我与另一交流主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主体间性问题,开始成为哲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焦点。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巨大恐慌:人类和谐诗意的生活环境正在失去,人沦为自我中心性的动物,人与人似乎越走越远,更不用说在更深程度上的交流与对话。在这种背景下,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巴赫金等人的理论得以产生,人的生存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因此,在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性的同时,对他人的关注成为了自然科学和当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主体间性的凸现是在主体性走入黄昏的情况下出现的,正如多尔迈所说:“在我看来,主体性的观念已经丧失了它的力量,这既是我们时代的具体经验所致,也是因为一些先进的哲学家探究所致。”[1]尽管众多的哲学家致力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探讨,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统一的哲学命题和哲学流派。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在其中找出一些共性,在哲学的范畴内,给主体间性做如下界定:(1)主体间性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指存在主体与对象主体和谐共存的生存状态;(2)在实践的层面上,主体间性体现为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流理解如何实现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就个体层面来说,这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个体独立、自由并创造与他人的交流空间的问题;在群体或民族层面来说,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保持群体或民族的质的规定性、并与其他群体或民族展开有效对话、交流或合作的问题。我国有些学者洞察到了主体之间这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特性,在哲学领域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并逐步将其运用于哲学、文学、教育等理论研究中,使之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前沿。

哲学领域对主体性问题及对主体间性问题的关注,使其在教育理论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的教育理论界开始利用主体间性的交流与对话意义作为理论基础,开展了大量新的教育理论的探讨。首先是对于教育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的定义。王光明指出,界定教育中的主体间性应在注重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突出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在法律、各项学校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下的相互理解的关系特征。其中,‘相互尊重’既指人格上的相互尊重,也是对不同意见和不同认识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既指相互宽容、容忍、同情和换位思考,也指相互了解和认识”[2]。也有学者着重从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理论等角度探讨主体间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其中,教育交往理论的研究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交流模式的探究更有启发意义。“交往是社会性的交往,它是社会中主体与主体间的社会—实践系统的实现,交往反映的不是主体—客体关系,交往的双方,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它们塑造的不是对方,而是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3]。著名哲学家任平给交往实践作了如下定义:“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的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4]交往实践就是要用交往实践的观点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把当代社会看成是全球性的交往社会。因而,交往实践的提出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它打破了传统实践观把主体和客体看成是对立的两极的实践结构即“主体—客体”单一结构,而体现为“主体—中介—主体”整体结构。

从国内对于教育主体间性及教育交往理论研究的回顾不难看出,主体间性意味着交流与对话,是一个由对话到理解再到共享的渐进过程。对话意味着两个主体以上的交流活动,正如有学者指出:“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5]尽管目前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主要运用于教学和师生研究关系中,但其主要思想尤其是教育交往理论思想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模式研究来说仍具有较大启发意义。

二、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的逻辑前提

转贴于 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教育交往活动。合作办学的双方分别作为主体参与合作、对话、交流,及至资源和利益达到共享,并进而能够共同创设新的文化和教育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双方正实践着当今教育的主体间性发展方向,即“主体—主体”交流模式。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全球性话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实践,应该是双向度的,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国际化的实现形式却往往是单向度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相对来说热衷于输出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则更感兴趣于引进和吸收。”[6]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拒绝“主体—客体”交流模式,只有如此双方才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由“主体—客体”模式所带来的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或异化,从而使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1.合作者主体地位的确认

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确认无疑是开展交流合作及其他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合作者主体地位的确认不是指某一单个的个体主体对自身的确认,而是指在合作过程中,作为智力、财力及其他相关主体特征的承担者的合作者主体意识的形成、确认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主体地位的确认主要通过合作办学自主权的确认和对话意识的确立得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些自主权中即包括国际交流权。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认往往比较复杂,主要归结为国际视野中的“高校—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并进而实现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理顺“高校—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首先,以各要素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互动过程为指导思想,确立各要素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高等学校是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是独立办学的主体,应该独立行使办学自主权力”[7]。简言之,对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有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影响也相对较大,因而,尽管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具有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权利,政府仍应在对外交流政策、对外交流范围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放权与指导,真正实现高校在对外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遵从市场机制对高校自主权利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和它对于高校自主权利的制约。缺乏制约的主体只是一种西方哲学上的“大写”的主体性,缺乏交流的有效性。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制约在于要求其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出现,就是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面向市场,主动参与竞争,在市场中实现其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教育主权得到有效保障。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对教育主权及其主体地位的确认主要通过立法体现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就从合作办学的性质、目的、原则、内容以及各种规范方面,规定了国家具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管理和监督权和维护教育权,主要体现的是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导权。在实践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应树立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发展观,要正确理解坚持教育主权与处理国际机制之间的辨证关系,坚持教育主权不能排除国际化和国际机制;要理解教育主权的发展动态,处理好短期和长远目标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认识到教育主权的重心、程度和范围必须依据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我国的合作办学即使面对西方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时,也能充分保障我国的教育主权,确保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

2.对话意识的确立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实现有赖于合作者对话意识的确立。交流与对话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质,作为不同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交汇产物的中外合作办学同样如此。艾柯曾深刻地指出:“整个文化都属于意指和交流,还有,人性和社会仅仅是在交流及意指关系得到确定时才存在。”[8]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其作用的。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作为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及“主体—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模式,合作办学者必须树立全球化的对话意识,主要体现在:

首先,将主体思想的确立与全球观念相结合。也就是说,主体应摈弃封闭式的办学理念,将中外合作办学和我国高等教育置身于全球高等教育的整体框架之中,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在国内外的水平和地位,并以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作为参照系,为我国国际合作办学准确定位,找出差异,开发优势。没有差异也就无所谓交流,因此,这是确立主体思想的过程,也是与国外合作办学主体开展对话和交流的前提。只有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提高竞争力,进而开辟高等教育的海外市场,真正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主体—主体”的交流模式。

其次,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拒绝“主体—客体”合作模式。在办学过程中,合作双方应树立平等互利原则,避免只是名义上的中外合作,或者利用中外合作的幌子进行其他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活动,要拒绝各种侵犯教育主权及有损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虚假合作,这也包括中方合作者应拒绝国外某些高校在中国出售质量低劣的学历文凭等活动,从而真正保证对话的平等性和有效性。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上,要强调双方的融合性和渗透性,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充分融合到中外办学模式之中,并以此促进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在实质上实现“主体—主体”交流模式。

三、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具体途径

如果说主体的确认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基本前提的话,那么,“主体—主体”交流模式中文化空间的建构和现代媒介的介入,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合作主体交流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主体与主体之间以文化空间和现代媒介为基本中介,实现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

1.文化空间的建构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有文化发展的要求,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大学要主动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无论采取怎样的合作模式,也不论其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要实现交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都离不开合作主体的文化交流。具体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主体间文化空间的建构应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全球性交往实践,即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主体与主体之间文化空间的建构要通过某一中介体现出来,即以“主体—中介—主体”模式,使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中介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络化的对话关系。全球化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每一个民族、国际和地区可以作为参与交往实践的一极主体,同时由于各极主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生存发展权利,并且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因而能够在交往实践中协调互动。也就是说,多元化、异质化的合作办学者构成了全球教育交往中的共同操作者,成为教育交往实践中的主体,从而使交往成为可能。

其次,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创造中外合作办学中外交融的文化空间,实现共同文化空间的建构。如上文所述,差异是交流的前提,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差异的存在。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即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开放的意识,在林林总总的多元文化中保持传统的优秀文化,吸纳异质文化中的精华[9]。对合作的另一极主体来说,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中外合作办学共同文化空间的建设是双方主体的价值诉求和共同利益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只有如此,才能使各自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共同的文化空间中,真正实现“主体—主体”交流模式。

转贴于 2.现代媒介的介入

现代媒介对公众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的介入已是不争的事实,用马克·波斯的话来说,即现代社会已跨入“第二媒介时代”,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主体建构是通过互动性这一机制发生的。”[10]后现代的信息方式标明的教育交往实践建构的是不稳定的、多重的、分散的交互主体。迈克卢汉宣称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1]。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人类和媒介息息相关,人无法脱离媒介而存在,同样,媒介或新技术的每次发展和延伸,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发展的烙印,不难看出,人和媒介互为主体、共同发展,这是媒介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现代媒介的发展给国际化教育带来了契机。正因为其交互作用和与现代人们的密切关系,现代媒介对于国际合作办学主体间交流意义的建构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因而更能符合和满足国际合作办学主体的交流需求。要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确保现代媒介对 “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合作办学主体看,要加强合作办学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能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2]。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大多是高校、企业、政府,而拥有文化、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高等院校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中更是责无旁贷。高校一方面要利用母体学校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优势在校内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校园外部主体要素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逐步丰富传媒教育的经验,建立面向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对政府和企业来说,要建立迅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也要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在对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现代传媒角度看,要加强现代传媒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及其对于国际化教育的责任感。媒介自身的发展也要求具有宽广的视野,它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结合无疑对两者的发展都具有创造性意义。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介入,媒体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沦为合作办学主体的“赚钱机器”和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因此,媒体应率先自律,遵守行业规则,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起到示范社会、引领未来的作用。如果大众媒介放弃了社会责任,背弃了社会道义与良心,不仅媒介素养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无从谈起,整个民族和国家也可能陷入文化殖民的危险境地。

再次,从受众的角度看,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加强大众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热心和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受众是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通过现代媒介而发生某种联系的主体,包括合作主体、学生、家长、人才市场、各种服务市场等等,如何使这些要素为中外合作办学发挥最大潜能是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现代媒介加强与受众的联系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换句话说,现代媒介应让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媒介的透明性、责任性,让受众在了解传媒运作的同时,使媒介牢牢把握受众的关注点,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从而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立体的层面上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

当然,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和交流中介,都不仅仅限于上文所述部分。就其交流模式的逻辑前提而言,还应包括合作主体办学思路的确认、对于对象主体的承认等等;就其交流模式的中介而言,也至少还应包括中介组织的建立等要素。应该说,以主体间性视角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模式及“主体—主体”交流模式的提出还是一种新思路和新名词,它丰富的内涵和理论价值远非本文所能涵盖,期待更多的学者实现进一步探讨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5.

[2]王光明.关于人本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概述与认识教育视界下的主体间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8.

[3]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7-88.

[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4.

[5]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6]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1):197.

[7]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6-227.

[8][意]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原理[M].卢德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5.

[9]鲁洁.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7-30.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9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农产品物流重要性、特点和作用的研究(丁俊发,2002;厉以宁,2003),强调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制度研究(侯立军,2002;王新利,2003;黄祖辉,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整性和制度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夏文汇,2003;王新利,2004;刘联辉,2006),强调采用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丁华,2004;朱毅华,2004;庞胜明,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内外部整合和供应链整体优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和政策研究(李家曦,2005;陈绍慧,2006),强调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而关于农产品物流组织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主要是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杜小芳,2003;刘丹,2005;武云亮,2006),其它相关研究,如物流中介组织、产销一体化组织、联盟或虚拟组织等方面研究多散见于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文献中。

从组织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问题主要有:原有的商粮供企业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核心力量,但企业制度落后、物流功能单一,很多只能算是传统的储运企业;个体私营运输类企业正在成为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规模小而且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联盟组织以及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但总体数量较少,并且多处于发育的初期,物流功能不够完善;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程度低,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加快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现实要求。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创新就是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其动力是节省组织内部管理交易和外部市场交易的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交易的形式、物流组织的边界以及物流组织模式的选择,创新就是要寻求能够有效节约交易费用的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及其相匹配的组织形式。

1.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和影响的程度。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两个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是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基本因素。只要不确定性或复杂程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经济主体就很难对交易活动做出充分合理的决定和选择;组织创新就是要构建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先进组织,从而提高经济决策主体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能力,减少因“有限的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组织化和运作规范化程度较低,如何减少因“人或组织”有限理性和利己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应该成为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关注的重点。

2.物流组织交易费用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趋势。交易费用是指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使用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组织发现需要其提供物流服务的消费者(包括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寻找其他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提供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价格等信息方面的成本;与交易对方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提供物流服务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既要重视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与构成,同时应考虑组织与物流交易费用变化趋势相适应,组织自身规模的扩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变化。

3.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威廉姆森认为除了人的因素外,还存在另一类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即“交易因素”或“交易维度”,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并且认为交易的三个维度决定了交易特性,从而决定了交易协调的四种方式,即市场规制、三边规制、双边规制和统一规制。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地区发育极不平衡,而且不同农产品的属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所面临的交易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频率等差别可能较大。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易特性,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应该采取不同的交易协调方式,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及其创新方式的多样性。

从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来看,当农产品物流交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适合采取市场规制的方式,交易条件通过多次“讨价还价”达成,如农产品运输等公共物流服务;对于混合型或具有一定特质性资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适合采用三方规制结构,如农产品综合物流服务;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且交易比较频繁的农产品物流交易而言,双边规制是比较适当的交易协调方式,这时农产品物流联盟组织就成为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而当物流资产专用性进一步提高且交易频繁时,则更适合采取纵向一体化方式,如某些农场或农业产销一体化企业的农产品自营物流组织。

(二)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参与者多、市场力量不均衡、市场不确定程度高、物流数量大、要求高等特点,物流是实现农产品或相关服务价值增值的关键性活动,物流管理始终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组织创新对供应链绩效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契约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企业间充分合作与协调运作,建立信息共享、合作与信任的机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物流合作是物流组织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对抗走向合作,以契约为基础规制各自的行为,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采取物流联盟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和运作的有效衔接。

2.将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高效率的供应链不仅要求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明确的分工,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出发考虑物流业务的外包问题,通过外包促进企业间的物流合作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以实现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及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3.发挥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在供应链的构建和优化中,特别强调核心企业的作用,农产品供应链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型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企业很少。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领域社会分工的深化,第三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作用将不断加强,从而迫切要求通过组织创新,培育具有较大的规模、比较完善的信息 系统和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商。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点问题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是指农产品物流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满足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作用机制的创新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功能、权力系统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以组织中的人和文化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制度、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组织观念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基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总体思想是:坚持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和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并举,注重现有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强调组织功能的扩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鼓励发展适应物流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物流组织。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与结构创新

农产品物流的面广量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属性,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剧,要求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要不断向新型化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培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组织、农产品配送中心组织、农产品储运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联盟和虚拟物流组织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促进农产品企业由“多流合一型”向“物流分立型”转变,实现农产品物流由自营物流为主导向社会化物流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在组织结构方面,应强调以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为指导,改变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缓慢且失真、决策时滞较长的传统科层结构,重点建立面向客户的流程导向型组织,如矩阵型组织、工作团队等,满足农产品物流时效性要求很高的需要,提高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农产品物流组织由职能垂直化向过程扁平化、由分散化向一体化、由实体化向虚拟网络化方向的转变。

(二)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

能否有效地把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众多物流环节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运作,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要目标,而通过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扩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沿农产品物流链向两端延伸扩展,重点以仓储和运输为主,并选择性开展简单的农产品分类与包装、收购、面向零售终端配送和多式联运等活动,这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二是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功能,主要有加工增值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特种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功能(如冷链物流服务)、农产品物流策划等,这主要适用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拓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产品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并产生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

以产权制度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尤其对于传统储运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等更为重要。民营物流企业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通畅,经营灵活,市场反映速度快,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多数以业主制、合伙制为主,产权模糊且结构单一,产权与经营控制权不分。因此,应促进其向公司制度转变,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扩大治理主体的范围,合理分配治理权,通过渐进式自主创新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保障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如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并把制度创新与组织结构、功能、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互动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10

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农产品物流重要性、特点和作用的研究(丁俊发,2002;厉以宁,2003),强调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制度研究(侯立军,2002;王新利,2003;黄祖辉,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整性和制度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夏文汇,2003;王新利,2004;刘联辉,2006),强调采用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农产品配送;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丁华,2004;朱毅华,2004;庞胜明,2005),强调农产品物流内外部整合和供应链整体优化;农产品物流环境和政策研究(李家曦,2005;陈绍慧,2006),强调物流基础平台建设和政策扶持。而关于农产品物流组织方面的专门研究很少,主要是围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杜小芳,2003;刘丹,2005;武云亮,2006),其它相关研究,如物流中介组织、产销一体化组织、联盟或虚拟组织等方面研究多散见于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经济文献中。

从组织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问题主要有:原有的商粮供企业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核心力量,但企业制度落后、物流功能单一,很多只能算是传统的储运企业;个体私营运输类企业正在成为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规模小而且分散,组织化程度很低;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产品物流合作组织、联盟组织以及网络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但总体数量较少,并且多处于发育的初期,物流功能不够完善;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程度低,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加快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现实要求。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出发,组织创新就是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其动力是节省组织内部管理交易和外部市场交易的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交易的形式、物流组织的边界以及物流组织模式的选择,创新就是要寻求能够有效节约交易费用的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及其相匹配的组织形式。

1.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和影响的程度。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两个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是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基本因素。只要不确定性或复杂程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经济主体就很难对交易活动做出充分合理的决定和选择;组织创新就是要构建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先进组织,从而提高经济决策主体进行科学合理决策的能力,减少因“有限的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组织化和运作规范化程度较低,如何减少因“人或组织”有限理性和利己行为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应该成为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关注的重点。

2.物流组织交易费用的构成及其变化的趋势。交易费用是指协商、谈判和履行协议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使用费用。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组织发现需要其提供物流服务的消费者(包括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寻找其他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提供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的价格等信息方面的成本;与交易对方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提供物流服务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履行和制裁违约行为的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既要重视物流交易费用的大小与构成,同时应考虑组织与物流交易费用变化趋势相适应,组织自身规模的扩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影响交易费用的变化,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变化。

3.农产品物流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威廉姆森认为除了人的因素外,还存在另一类影响或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即“交易因素”或“交易维度”,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发生的频率,并且认为交易的三个维度决定了交易特性,从而决定了交易协调的四种方式,即市场规制、三边规制、双边规制和统一规制。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地区发育极不平衡,而且不同农产品的属性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所面临的交易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者的数量和交易频率等差别可能较大。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易特性,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应该采取不同的交易协调方式,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及其创新方式的多样性。

从交易方式与规制结构的匹配来看,当农产品物流交易资产专用性较低时,适合采取市场规制的方式,交易条件通过多次“讨价还价”达成,如农产品运输等公共物流服务;对于混合型或具有一定特质性资产的农产品物流交易,适合采用三方规制结构,如农产品综合物流服务;对于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且交易比较频繁的农产品物流交易而言,双边规制是比较适当的交易协调方式,这时农产品物流联盟组织就成为节约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而当物流资产专用性进一步提高且交易频繁时,则更适合采取纵向一体化方式,如某些农场或农业产销一体化企业的农产品自营物流组织。

(二)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参与者多、市场力量不均衡、市场不确定程度高、物流数量大、要求高等特点,物流是实现农产品或相关服务价值增值的关键性活动,物流管理始终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组织创新对供应链绩效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契约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组织。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企业间充分合作与协调运作,建立信息共享、合作与信任的机制,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物流合作是物流组织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对抗走向合作,以契约为基础规制各自的行为,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采取物流联盟或供应链动态联盟的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和运作的有效衔接。

2.将非核心物流业务外包。高效率的供应链不仅要求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明确的分工,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出发考虑物流业务的外包问题,通过外包促进企业间的物流合作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以实现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以及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3.发挥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在供应链的构建和优化中,特别强调核心企业的作用,农产品供应链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一般都是大型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而农产品物流企业很少。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领域社会分工的深化,第三物流企业和配送中心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作用将不断加强,从而迫切要求通过组织创新,培育具有较大的规模、

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的专业化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商。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点问题

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是指农产品物流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满足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作用机制的创新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结构、功能、权力系统以及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以组织中的人和文化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组织制度、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组织观念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基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总体思想是:坚持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和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并举,注重现有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强调组织功能的扩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鼓励发展适应物流市场化、信息化、集约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物流组织。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与结构创新

农产品物流的面广量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属性,从而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同时,由于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剧,要求农产品物流组织形式要不断向新型化发展,创新的重点是培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组织、农产品配送中心组织、农产品储运合作组织、农产品物流联盟和虚拟物流组织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促进农产品企业由“多流合一型”向“物流分立型”转变,实现农产品物流由自营物流为主导向社会化物流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在组织结构方面,应强调以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为指导,改变管理层次较多、信息传递缓慢且失真、决策时滞较长的传统科层结构,重点建立面向客户的流程导向型组织,如矩阵型组织、工作团队等,满足农产品物流时效性要求很高的需要,提高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农产品物流组织由职能垂直化向过程扁平化、由分散化向一体化、由实体化向虚拟网络化方向的转变。

(二)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

能否有效地把农产品收购、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众多物流环节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物流一体化运作,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重要目标,而通过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扩展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创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沿农产品物流链向两端延伸扩展,重点以仓储和运输为主,并选择性开展简单的农产品分类与包装、收购、面向零售终端配送和多式联运等活动,这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农产品储运企业;二是拓展物流增值服务功能,主要有加工增值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特种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功能(如冷链物流服务)、农产品物流策划等,这主要适用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农产品物流组织功能的系列化拓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产品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并产生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

以产权制度为中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尤其对于传统储运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等更为重要。民营物流企业组织层次简洁,内部信息通畅,经营灵活,市场反映速度快,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多数以业主制、合伙制为主,产权模糊且结构单一,产权与经营控制权不分。因此,应促进其向公司制度转变,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扩大治理主体的范围,合理分配治理权,通过渐进式自主创新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保障和促进创新的机制,如内部管理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并把制度创新与组织结构、功能、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互动的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11

(一)明确方向,统一思路。____区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宁夏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实施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明确干部轮岗交流的指导思想、交流范围、原则和形式。明确“三结合”指导思想。即着眼于干部培养锻炼,把推进干部交流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健康成长,把推进干部交流与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回避制结合起来;着眼于干部的科学使用,把干部交流与调整优化班子结构结合起来。明确轮岗交流范围。即干部交流轮岗范围在党政机关之间、事业单位之间、群团组织之间,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区直部门(单位)之间、乡镇之间、区直部门(单位)与乡镇之间交流。明确干部轮岗交流五项原则。即:公开透明原则、交流时限原则、锻炼助长原则、职能相近交流原则、考察反馈原则。明确干部轮岗交流六种形式。这六种基本类型是:任期交流、培养交流、调整交流、回避交流、转任交流和提拔交流。

(二)积极探索,健全机制。干部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探索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第一,采取横向、纵向方式增进干部轮岗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纵向交流,从区直部门(单位)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提拔交流到乡镇锻炼。对经历单一的干部进行横向交流,使一批年轻干部在各种岗位上锻炼成长,同时有重点的将有发展潜力干部交流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任务繁重的地方经受锻炼和考验。同时我们把部门(单位)、乡镇干部交流轮岗作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乡镇、部门(单位)工作需要,根据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坚持合理使用,优化组合的原则,按照人岗相适、专业接近的要求,科学调配、合理交流。第二,分类指导,形成干部轮岗交流常态化。一是选取部分业务相近的部门(单位),在系统内开展干部轮岗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二是轮岗交流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相结合,优先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调整结合进行,通过交流,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组合,配好队伍;与回避工作相结合,落实回避的有关规定,减少和消除亲属聚集现象,简化一个部门(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三是认真做好交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干部调出前,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责成本单位领导干部与被调整干部谈话,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干部正确认识轮岗交流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激发交流干部干好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跟踪管理,做好交流轮岗工作成果的运用。通过回访、谈话、跟踪培养、考察轮岗交流干部,及时全面了解轮岗交流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与生活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轮岗交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把轮岗交流工作同干部的培养、考察、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轮岗交流后表现优秀的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素质较高、有培养潜力的,列入后备人才库进行组织培养,促进其成长;对进入角色快,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实行表彰奖励。

(三)创新机制,务求实效。____区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环节,积极创新机制,在干部交流轮岗工作中务求实效。一是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交流。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____年以来,面向____市先后公开选拔17名年轻科级领导干部。开展法检两院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先后有69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性选拔到领导岗位工作,其中,正科级2名,副科级67名。二是选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结合部门实际,先后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开展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乡镇卫生院长公开选聘工作,共选聘中学

校长10名,小学校长32名,幼儿园园长4名,乡镇卫生院长13名。三是选拔移民村村支书。尝试在现有在职干部(科员)中为移民村公开选拔5名党支部书记。四是挂职交流锻炼。对年轻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基层干部,有意识地交流到新的部门(单位)重要岗位任职锻炼,使他们丰富经验,锻炼成长。近两年来,先后选派13名年轻领导干部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生态移民安置地挂职锻炼,选派79名后(预)备干部挂职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或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普通干部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拓宽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范围,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工作新机制。(四)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干部轮岗交流因行业或专业不同,加之各单位性质、交流干部的专业、文化程度各异以及人们对轮岗交流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轮岗交流工作中要以极稳妥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本单位内部轮岗工作由各单位负责拟定干部轮岗初步方案,经本单位党委会议研究后,由本单位负责落实。二是跨部门(单位)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负责拟定干部交流初步方案,并分别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后,区委组织部、人社局报编委会,集体研究干部轮岗交流方案。三是在干部调转任工作中,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调任和转任审批,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调任,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并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没有超范围、超编制、超职数调转任人员。四是加强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做出明确的规定。干部轮岗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强、非常严肃的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公道正派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事,坚持集体研究确定交流对象,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不准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五是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虽然在干部队伍管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许多好处,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在表现在:一是普通干部轮岗交流覆盖面低。从我区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普通干部(科员)在原单位一呆就是好多年,“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交流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轮岗交流到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容易接受,若把重要岗位干部交流到一些普通岗位,许多干部群众首先想到的是交流干部有问题,而不会认为这是工作、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给被交流干部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三是干部交流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干部交流激励制度,一些被交流干部到岗后,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本单位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四是交流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对干部交流后到岗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解决办法不是很多,存在为交流而交流、重交流轻监督管理等现象。

干部轮岗交流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做到明确轮岗交流的原则、形式、范围、程序、纪律。

一是实现合理有序交流,扩大覆盖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单位)、本系统实际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计划,进一步扩大干部交流的覆盖面,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力求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同时要坚持用人所长、量才适用原则,做到被交流干部能够学有所用,用其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篇12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标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交际、与人相处的过程。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与合作规则的约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励和影响,对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民主精神、个人责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初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和数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