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

时间:2022-08-06 10:12:22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摘要: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且这也是两国政府及学术界与实业界最重要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飞速发展,不过,其整体发展程度与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中俄两国实际经济实力及发展潜力差异较大。本文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为中俄两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

摘要: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且这也是两国政府及学术界与实业界最重要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飞速发展,不过,其整体发展程度与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中俄两国实际经济实力及发展潜力差异较大。本文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策略,为中俄两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俄 区域经济 合作路径

近年来,国家市场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持续深化,从而推动了国际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已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俄罗斯亦持续加强了与我国的经贸合作,加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使其成为了推动中俄经济合作的新契机。因此,分析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对中俄两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俄两国都纷纷注意到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到经贸合作发展滞后于政治关系发展的弊端,为此两国都在不断探寻更好的处理方式。加上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两国实际经济实力及发展潜力差异较大,说明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应高度重视其间关节打通。

具体而言,近几年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充分改善了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困境,本文从下述几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其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及经贸合作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也是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一度成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促进的新切入点;其二,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国为了振兴东北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俄罗斯提出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战略,且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开发程度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更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东北亚和我国之间形成的经济合作关系。可以说中俄两国地区间区域经贸合作的飞速发展,与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息息相关,比如能源及科技和轻工产品等。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应充分发挥两国各自的优势及经济互补性,着眼于两国区域经贸合作进行深层次开发,这对两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亦是两国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析

(一)强化中俄政治互信基础

应不断强化中俄政治互信基础,从而着眼于战略高度发展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应该说国家之间若缺乏良好的政治关系,则经济合作关系就会缺乏基础支撑。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方面应不断强化政治互信基础,这是拓展中俄经济合作的主推动力,且不断创新机制,并赋予其各项机制新的内涵。着眼于各项战略性项目的推动,强化两国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这是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贸易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

(二)强化中俄经济合作模式

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应不断打造适应两国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并积极探寻相应的经济合作增长点,强调相互投资合作平台的构建,比如油气资源合作及林业资源合作等,要以产业需求为基点创造新型经济合作模式,以此拓展双边经济合作规模。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增长点选择应着眼于两国都具备强烈需求的合作项目,以此为基础构建双向跨境连锁加工,从而建立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强调中俄经济合作扩大及产业持续发展的结合,且构建适宜的载体平台,推动两国产业的集聚及互补融合,使其形成联动发展。

(三)强化中俄双边合作机制

应不断强化中俄两国双边合作机制,且加强两国的互利共赢理念。要持续健全中俄双边合作机制,不断优化中俄经济合作投资环境,以中俄经济合作政策指导及产品宣传来加强中俄两国企业及其产品互相吸引。还应以中俄经济合作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新要求及新目标,且快速完善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机制,使得两国能够于多个领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确保中俄两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中俄两国应全方位分析“一带一路”的契合点,以此处理中俄两国经济合作不均衡的情况,在此期间,还应不断加强两国的互利共赢理念,促进中俄两国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也能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三、结束语

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极具代表性,两国的产业结构及能源和科技等能够充分互补,这也是两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俄两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促进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深化,以“一带一路”为基点加强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使得中俄两国着眼于大规模、高层次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北极航线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分析

[提要] 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地区的冰层不断消退,使开发北极航线成为可能。北极航线已经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尤其是临近北极航线的东北亚国家。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对各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同时也有助于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经济的良好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北极航线;区域经济;合作;影响

一、北极航线开发的动因

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层消融,这使得一直无法正常通航的北极航线被开发变为可能,所以关于北极航线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狭义的北极航线被定义为北极航海线,即包括西北和东北两个航道,分别为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这两个航道更是连接太平洋北部与大西洋北部的最短航线,从亚洲到欧洲远洋海运航程至少可以缩短3,000~5,000海里的航程,从北美到亚洲通过北极航线,要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缩短6,500公里,运输成本比传统航线要降低大约四成以及可以缩短运营周期的船舶航次,其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可想而知,同时北极航线资源的丰富性和地理位置重要性使得世界各国引起高度的关注。首先,北极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油气、矿物和渔业资源,人类目前尚未探明的油气资源中至少有1/4,大约100亿吨;其次,北极航线投身于世界海运产业不仅会分担传统航线上的部分运货量,同时也会对北极延长线上的国家及经济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北极地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影响。

东北亚地区临近北极航线,因此从任何方面讲北极航线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亚相关国家也先后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同时中日韩三国对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

二、北极航线与东北亚地区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学角度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大经济主体。2003年中日韩三国在巴厘岛签署《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2004年在青岛举行三国外长会议,成立“中日韩三方委员会”共同制定在贸易、能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显而易见,想要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快速,必须要大力地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一)中国。我国作为东北亚国家之一,对北极航线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对北极方面治理的参与度特别低,对北极地区的研究很多,但仅停留在科研探索方面,忽视深层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十八大”指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并不意味着追求海洋霸权。因此,要科学处理海洋关系、积极扩大话语权、与各国积极往来、不断拓展海洋权益、进一步加强北极地区的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虽然并非北极沿海岸线的国家,但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高度重视海洋运输的国家,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北极航线的开发。2015年中远集团永盛轮3日抵靠天津港,永盛轮此次成功往返北极东北航道,创造了中国商船首次经过北极东北航道从欧洲到中国的纪录。“再航北极,双向通航”项目,开辟了中国往返欧洲的新航线,提高了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中远北极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对于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北极航线通航将深刻改变世界海洋运输格局,并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也为中国在北极航线的开发历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步。

利用北极航线可以大大减少航程,从中国沿海诸港到北美的距离相差不多,约比走传统路线的巴拿马运河要节省2,000~3,500海里,到欧洲各地港口将缩短25%~55%,据中国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如果全面打开北极航线代替传统航线运输,每年中国可以节约533亿~1,274亿美元的贸易运输成本。很明显,北航线开通不仅能拉近各国之间的市场距离,使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战略布局。

(二)韩国。韩国重视北极自卢武铉时期就开始了,但韩国对北极的关注和研究起步不仅晚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即使与东北亚国家相比,韩国的发展起步也较晚。韩国已经意识到,自2003年后对北极的研究更是加大了力度,创建韩国极地研究所,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隶属机构,自行建造破冰船,增加财力物力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韩国极地科研水平。韩国建立的北极政策一直秉承着“开创可持续发展的北极未来的领先国家”的理念。由于开发北极地区要受到北极周边国家的限制,因此韩国更倾向于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北极地区相关活动的开展。韩国在北极开发方面凸显了北极地区开拓商机的重要性,随着北极航线的开拓与北极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关的北极地区旅游业的开发、破冰船及北极航运等相关产业商机浮现,同时韩国也将重心放在了环保型产业的开发上,注重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韩国也力图通过参与北极事务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扩大韩国自身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并且北极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对资源匮乏的韩国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日本。日本参与北极航线的起步很早,从20世纪中叶就开始北极科研的历程,因为在日本看来,北极事务关乎着国家切身利益。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北极国家的霸权条款使得日本在北冰洋的海上航行和飞跃上空的权利受到限制,从而使日本的北方领土安全受到威胁;同时,北极气候变暖也会造成日本国内气候的不稳定,所以说北极关乎日本的国家安全利益。日本是能源资源最大的进口国,并且正在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契机,而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日本的能源供给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岛国,渔业捕捞也是日本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北极寒带海洋生物丰富,对于日本的渔业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两条北极航道能够实现通航的话,日本海就会成为繁忙的水道,位于日本海的各大港口都将获得重大利益,同时日本到西欧的贸易运输距离将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必然推动日本经济贸易。当然,日本在北极地区还拥有科学研究、实地勘测,由此全面启动了对北极的研究。在国内,政府整合北极管理部门,成立北极工作组,提高日本在北极的存在感。在科研领域,专业的机构与学者长期致力于北极地区的勘察探测和科学实验工作,积极组织和参加北极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会议,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勘探成果;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政府鼓励企业财团参与北极地区的油气、矿产开发项目,等等。现有的日本的北极研究强调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强化北极国际合作与“北极外交”,重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主张国际多边治理。

综上所述,都分别从不同的政策和战略对北极航线展开不同分析,但从长远的眼光,想要东北亚地区快速蓬勃地发展,合作是必然趋势,以上观点证明中日韩在北极航线的开发问题上,携手合作的效益远远大于各行其是,自立阵营;并且北极航线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进步的空间。

三、北极航线对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影响

针对北极航线的开发,促使以中日韩为主的东北亚国家各自出台各项政策,从此可见北极航线的开发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1)借助北极航线推动东北亚国际航线的多元化,缓解原海上航线的运输压力。有助于加快东北亚货物运输流转的速度,节约时间成本;(2)参与北极能源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东北亚国家能源进口多元化;(3)削减北极权益争夺给东北亚军事安全带来的风险;(4)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北极航线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东北亚地区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建立多元合作外交,深化合作,航线的开通更加有助于加强各国在经贸上与东北亚间的合作与联系;(6)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北极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相关法律的出台以保障北极航线及北极相关资源的顺利开发;(7)减少运输成本,北极航线的开发大幅缩短了东北亚地区到达北欧和北美洲的距离。

(二)不利影响。(1)东北亚经济合作模式发生变化,北极航线的开发缩短了部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地区间合作多元化的同时,强强联合不利于经济较弱的国家发展;(2)战略通道受阻碍,部分国家将临近本国的航道视为自己的海域来管辖,会使通航加大难度;(3)能源与资源争夺加剧,东北亚地区部分国家能源资源依赖进口,北极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会使能源资源争夺愈演愈烈,出现能源争夺战,不利于东北亚经济的良性发展;(4)原著居民迁移问题,北极航线的开发涉及航线沿岸的土著居民迁移问题,迁移过程中产生的迁移费用、迁移居民安置问题涉及当地安全稳定问题,对经济稳定发展也有一定的挑战。

四、结论

北极航线开通,东北亚区域最大的受益国是中日韩三国。北极航线的开发使各国的经济、政治等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东北亚区域来讲更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保持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同时更应合作出台新的政策以保持东北亚经济区域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应对来自各方的新挑战。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摘 要: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将从多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互联互通

2013年9月,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在访问东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1]。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二)区域性协定加快向高标准、全面性迈进[2]。随着各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快速发展,在市场化、开放和创新三大驱动之下的区域性协定也开始向全面性和高标准迈进。在区域性协定下,各国间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度和广度均在不断提高,区域内各国之间在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业市场准入、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都在向更加开放和非歧视方面调整,协定内跨国间的纵向生产关系,企业内、产业内和区域内贸易投资日益成为主流,一国的企业已经无法独享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内和企业内贸易投资在全球进行资源及政策整合成为国际贸易投资的主导形态。如美国主导的TPP以最终完成完全消除各领域商品服务贸易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实施成员间贸易和投资的高度自由化为目标,实施全面的市场准入。

二、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一)应对美国TPP、TTIP带来的外部压力。以美国为主导的TPP和TTIP谈判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并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使中国有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是TPP和TTIP所追求的高标准,并不是所有加入谈判的国家都可以达到的,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的传统盟友和体系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等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美国的高标准要求,将是美国实施TPP和TTIP战略能否成功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国际合作新架构,通过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以应对美国TPP和TTIP所带来的挑战。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性政策,构建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积极发挥中国在区域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二)发挥中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中国始终是全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和区域贸易合作进程,通过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和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要素。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印度等南亚国家,还是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及哈萨卡斯坦等中亚国家,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均面临着缺乏资金、技术与经验,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因此,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一是可以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发挥中国的带动作用;二是可以在扩大双边投资和贸易上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三是可以在开放经济制度上安排上发挥引领作用。

(三)提升中国开放经济的质量。近些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成本上升、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等,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被削弱,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外贸竞争力重塑的必然之路。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优化区域开放格局;二是通过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在政策、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文化等领域的对接,可以为中国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过剩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通过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或区域性贸易投资协定,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规避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一方面通过双边或区域协定建立起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确保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

(四)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

63%和29%。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三、“一带一路”建设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落实同周边国家和区域的“五通”建设。按照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通道方面的建设。一是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南亚、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签订相关双边或区域性贸易协定;二是提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三是依托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放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资对华投资准入;四是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促进作用;五是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免签证工作,为促进双方之间的人员往来、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构建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顺应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性协定迅速增长和国际贸易标准逐渐向高端化发展的新趋势,着眼于发挥中国在解决下一代贸易和投资问题中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此,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高标准的开放性政策。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相互开放和制造业领域的全面开放,大幅度放宽相互间在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方面的外资准入限制。二是建设全面性的制度安排。在包括货物贸易、投资保护、原产地规则、海关手续、贸易救济、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和环境、临时入境、透明度、争端解决、伙伴关系、行政制度与条款、一般与例外条款等领域,建设既顺应世界贸易标准高端化发展,又符合沿线及周边国家具体国情及发展需要的制度安排。

(三)立足重点领域,扩大国际区域合作。立足贸易的互补性,推进与东北亚、东南亚及澳洲的区域合作。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日本与韩国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中日韩三国都主要以进出口为导向,中间产品贸易流量较大,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和互补性,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三国之间的竞争水平和效率,提升三国间贸易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水平,加速促进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立足能源、投资等领域,推进与中亚、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间的区域合作。海湾地区与中亚地区均以能源的出口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均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和加工业、服务业不强的困境。中国作为此类地区能源资源出口的重要市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该类地区也有引进中国资本参与其工业发展的迫切愿望。

扩大经贸投资,推进中国与南亚之间的区域合作。南亚地区如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外资、扭转外贸逆差、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与经验等方面都有拓展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中国也有扩宽南亚市场、深化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需求,与印度的自贸区协定也正处于研究之中。未来依托陆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南亚之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经济合作水平将会大幅度提升。

立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提升中欧合作水平。中欧分别位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彼此互为双方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欧加强合作,在丝绸之路两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战略的实现,并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和亚欧经济一体化发展。

(四)提升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近些年,在国家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已经具备了吸引外资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延边地区转移的条件。为此,国家应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一是适应在地区间采取差别化外贸政策和技术倾斜政策,以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向内陆延边地区企业转化和扩散;二是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转移;三是积极鼓励内陆沿边企业加大对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的投资力度;四是推进合作型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国内企业和沿线内陆地区依托现有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合作、合资等灵活方式,在境外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各种类型产业合作区。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简论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提出各区域应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区际产业链,并辅之以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增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分工

一、引言

源于美国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金融风暴,引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向实体经济扩延。在经济全球化中迅速崛起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损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我们必须抓住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产业重大调整和重新洗牌的机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这其中,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至关重要: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型企业而临生产要素供给从紧,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用群体的力量增强区域抗风险和经济高增长能力。二是,加强地区政府间的合作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减少市场的盲目性,保证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区域融合不断深化,国家四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生力量。目前,东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经济合作活跃,如“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通过协议分工的方式,在旅游业合作等方而达成协议,共同开拓和开放市场,共同获利。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处于浅度竞争层而,中部地区在经济互补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经济合作,西部地区在较低的经济层而上开展了制度导向互补型合作。

(二)区域经济合作程度较低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由于白然条件差异、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长期以来,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合作、资本提供、环境污染治理及管理经验交流等方而的合作上缺乏积极性,这增加了企业在地区间投资交易费,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竞争力。同时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及相关的法律保证,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未成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在区域合作出现摩擦时仍主要由中央协调,并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同时由于缺乏区域性空间规划,导致区域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粗线条”的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我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市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和四大板块为基本范围制订的,虽然比“一刀切”的政策有所进步,但仍失之过粗。区域政策的制定应按照区域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三、加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搞好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规划

做好区域经济合作规划,根据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力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内城市功能定位、骨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努力实现区域内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共享、文化互融。

(二)建立相互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

加紧清理地方立法和政策体系中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的规定和条款,建立相互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各地方政府遵循同样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共同的经济行为规范,大大减少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如大体一致的就业条件、充分合作相互支持的市场管理机构以及大体一致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和制度等。

(三)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

成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负责编制区域性空间规划、主持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负责跨省市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实施,负责跨省市行政区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促进国际次区域的合作等。

(四)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链

各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型,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转移,实现产品的横向分工。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在各产业中努力构建相关产业链,各地区分别承接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如此形成的一条产业链有利于发挥各区域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五)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突出企业主导

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地方政府尽快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企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取消企业合作中地方政府的审批环节,企业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企业间更多地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来实施完成区域经济合作。

四、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展望

我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受影响国,但是从中央到区域决策层的辩证思维和实践说明: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金融危机鞭策我们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也可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进’步发展。未来几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将明显加快: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区域合作从各地方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大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进一步提升,形成对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引;产业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出现一些新型的产业分工;各类开发区会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区域经济合作路径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与机制创新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区域规划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00项左右区域规划及相关的政策文件上升到国家战略,剔除一些重复规划,主要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有60多项。“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主要是三大战略:“一路一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这三个战略与以前提出来的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层非常重视,都是国家高层领导直接提出来的;二是格局大,兼顾东中西和南北,强调区域平衡发展;三是全球布局,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四是海陆协同发展。

“十八大”以前,我国的区域性战略规划大多是在一个省行政区域内的,而三大战略都是跨区域的,具有明显的区域整合特征。区域经济合作存在困境(“集体行动”困境、“囚徒博弈”困境、“公地悲剧”困境等)和矛盾(不确定的远期合作收益与直接的支付成本、合作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摊、利己主义与信息不对称、非正式制度协调与短期利益、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与产权收益补偿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是区域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的制度基础。所以,发展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就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区域的合作一定要合作双方、多方共赢,不能玩“零合”;要共赢或者多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蛋糕要做大,再合理地分配出去。如何做到这点,区域合作机制非常重要。从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践来看,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路径(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代表),其优点是:具有中央高度权威性,协调成员利益冲突效率高,在跨区域重大合作问题、长期项目决策和公共物品供给方面能力突出,对于合作决策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不足在于:可能缺乏充分协商,各方信息未能有效反馈,权力寻租,资源整合效率低,容易造成政府合作超前、政府合作多而企业和社会组织协作少的局面。二是“自下而上”路径(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代表),其优点是:具有鲜明的区域治理特点,合作成员地位平等,合作内容协商充分,协调组织灵活、适应性强,区域自组织,区内资源整合效率高,社会组织参与,合作形式和内容丰富;不足在于:协调机构的权威性不足,对合作成员的约束力不强,当区域整体利益和重要成员利益产生冲突时协调能力弱,重大项目、公共物品提供效率低,容易产生“议而不决”的境况。

长江经济带不同于京津冀和泛珠三角,是一个包括三个大的次区域的“带”,经济合作范围比较宽,而且是多层次的。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就有“长三角”“成渝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江苏沿海地区”等,其已有的区域合作也各具特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其区域合作的深化和扩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应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长江经济带要发挥“串联效应”,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形成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的经济区,应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经济合作机制:一是成立超越行政区划、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协调机构,以制定整体性的合作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确保合作决策高效落实;完善区域合作决策落实的考评机制。二是建立高级别决策咨询机构,保障合作内容、合作制度的科学高效。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市场原则,协调好合作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补偿,保障各利益主体能够在专业化分工中获益;建立各类专项基金,实现基金支持方式多元化,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落后地区产业转移对接等。四是推进相关机制的制度化、合作方式的规范化。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约束合作成员政府对经济合作的任意干预以及合作组织机构偏离公平原则的权力运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