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必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7 10:16:5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25-04

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议题,不论是质性研究的归纳演绎,还是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都一再强调亲子沟通在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的重要性。但是据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亲子关系的测评指标中,与亲子关爱、亲子包容、亲子互助等测评点相比,中学生在亲子沟通测评点上的得分依旧较低,他们能够关爱家人、积极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宽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等,但在遇到困难或者有心事的时候,却很少愿意主动找父母诉说,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倾诉对象进行沟通,亲子沟通不尽如人意。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并与定量数据相结合,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和框架来探讨亲子沟通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工具来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都将置于生态发展观的理论视角之下。

1. 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是在一系列强调环境作用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关注环境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态学思想引人发展心理学,使有关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现实环境中活生生的个体,认为行为的改变是个体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用符号表示,即Kurt Lewin所提出的经典方程式: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当我们看待个体的某种行为表现时,必须给予P和E两个元素相当的重视,并且对于两者的互动也应格外重视。生态发展观的三大理论主题为:(1)有机体处于复杂的系统网络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处于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2)所有有机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的交互影响中;(3)环境塑造着个体,个体也主动塑造环境,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所以,生态发展观有关发展的概念与传统进化论下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它将发展定义为一种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与外界适配,寻找平衡点,而平衡是暂时的,寻求平衡才是始终的。

布朗芬布伦纳作为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在一系列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他在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个体在互动中对环境的主动建构性基础上给予了环境一个更大的概念。他研究中的环境并不限于单一的直接环境,而是可以延伸的,不仅包括这些直接环境的连接,而且来自周围更大的环境所发散出来的影响,这个生态环境可以想象为同心圆,一层包围一层,按照其对个体的影响由直接到间接的程度可以称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一个具独特物理与物质性质的环境中所经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其中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自然的面对面互动的地方,例如家庭、托儿所、游乐场等等,而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则组成了微观系统的成分或建构元素。微观系统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最直接的系统,也是传播社会文化最直接的渠道。

中间系统是指由一个发展中的个人活跃参与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环境之间的连接。例如,对儿童来说,即家庭、学校,以及邻近社区的同侪团体间的关系;对于成人而言,即家庭、工作及社交生活间的连接。一个中间系统乃是一组微观系统的系统,当一个发展中的人进入新环境,中间系统就被形成或延伸了。

系统指一个或多个发展中的个体未主动参与其中的环境,但其中所发生的事件却会影响到个体所在的环境,或被其所影响。例如,对幼儿而言,系统可能包括父母工作的场所、兄妹上学的班级、父母的朋友圈、地方学校委员会的活动等。宏观系统指在较其底层的系统(微观、中间和)之形式与内容上的一致性,其存在于或可能存在于次文化或文化整体的层析,包括在这些一致性底下的信念或意识形态。宏观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了社会的宏观层面,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经济政策等各方面。①

2. 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观点、态度的互动过程。良性的沟通状态能够达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升华。亲子沟通是在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过程,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这种功能的作用机制。②生态发展观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双向性,亲子沟通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的主动性。父母倾尽全力塑造积极的互动模式,孩子也需要愿意将父母看做朋友,能够积极回应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父母并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够打造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使父母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优势资源。所以本研究将把孩子是否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把父母作为朋友讲述自己的心事,作为沟通状态是否良好的评价指标。

二、定量部分的研究设计

1. 研究工具和调查对象。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除去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所以,学生在每个测评点上的平均分取值均为1-5分,分值越高,表现越好。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量表中与研究有关的题目和其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取题目除2道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量表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为随机抽取的北京市5个区县6所中学的学生,总共发放问卷1621份,之后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了必要的筛选,最后使用spss17.0对其中1379份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 测量数据的呈现。

(1)亲子沟通的现状。

由量表数据显示,初中段学生在大多数指标上的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表现良好,但在亲子沟通指标上的平均分仅为3.66分,相较其它指标,其得分显著较低,亲子沟通状况不佳。上图为初中段学生在是否愿意主动将心事与父母讲的测评点上的表现状况,40.8%的同学表示自己有心事的时候,愿意主动与父母交谈,但其余59.2%的学生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不愿意主动与父母讲心事的情况,甚至还有13.6%的同学完全不愿意主动与父母交谈。虽然数据显示有40.8%的同学能够主动与父母说自己的心事,亲子之间拥有相对良好的沟通状态,父母能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避风港,以及遇到困难时的优势资源。但是不可忽视的现状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其亲子沟通状态不佳,有心事的时候,主观上不愿意找父母畅谈,因此父母也不能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寻求的优势资源。所以,亲子沟通缺乏的状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亲子沟通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亲子沟通对孩子心态的影响。

上表中的数据是将亲子沟通的状态作为自变量,学生面对各种负性境遇时的心态作为因变量,然后通过spss17.0分析得出的数据。

整体情况来看,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愿意在自己有心事时主动找父母诉说的学生,在面对负性境遇时能够积极想办法排解,遇到困难时能够乐观面对,面对他人的优异成绩能够鼓励自己积极努力三个测评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在亲子沟通中不能够积极发挥主动性的学生,而且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总体上会随着亲子沟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得越主动,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便越高。同时,第2张图的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状况不同的5组学生在积极排解、乐观面对、积极努力三方面的F③值分别为22.599、19.670、25.930,P④值均为0.000,均小于0.001,说明5组学生在这三方面表现存在的差异性,在统计学意义上十分显著。

(3)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况的影响。

ANOVA表

在探寻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时,生态发展观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广阔的思路,本文在亲子沟通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选取了父母亲学历作为自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样本选取时将是否知道自己父母学历作为筛选条件之一,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明确知道自己父母学历的学生。

表4和表5的结果显示:父母亲的学历均会对亲子沟通状态产生影响。父亲的学历越高,亲子沟通中孩子愿意主动沟通的得分越高,尤其父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孩子的得分3.83,明显高于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学生的得分3.58,但父亲学历不同的四组学生的组间差异并不显著,F值仅为1.281,P值大于0.05。母亲学历越高,亲子沟通中孩子愿意主动诉说的得分也越高,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生的得分3.92,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学生的得分,且母亲学历不同的四组学生在亲子沟通状态中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值为2.978,P值为0.031,大于0.05。同时,可以看出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中孩子主动性的影响比父亲学历产生的差异性显著。

三、生态发展观视角下对相关结论的分析

生态发展观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布朗芬布伦纳为我们提供的大环境视野不仅让我们拥有更庞大的视线来看到每时每刻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发展的多种环境,也让我们愈加重视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操控自己环境的能力。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视角,结合定量数据,展示了环境影响个体,个体塑造环境这个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中亲子沟通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态影响的数据来试图说明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1. 结合数据,论述亲子沟通对个体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微观系统的定义中有一个关键词为“经验到”,这鲜明地指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不是指客观的环境,而是指个体觉知到的环境,他指出对人类行为及发展影响深远的外在力量很少可以被客观的物理情境与事件描述的完全,环境中对塑造心理成长轨迹最有力的面向,绝大部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对个人有意义的部分。换言之,他着重于人类所觉知到的自身在其中并与其互动的环境。来自于Kurt Lewin的观点也指出,最能适当地科学化地了解行为与发展的环境,并非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心中所呈现的世界的现实情况。①所以,生态发展观认为与个体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始终都是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建构出的环境,而个体自身的特质势必会影响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的建构,比如在沙漠中,面对不小心洒了半杯的水,乐观的人会说:“真幸运,幸好我们还有半杯。”悲观的人会说:“怎么办,没水了怎么走出去。”

生态发展观将发展定义为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个体,个体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塑造环境,才能达到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适应,而个体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建构,积极、正向的建构将会促进个体发挥主观性的能动度,而对环境的积极建构势必需要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负性环境的冲击,积极的心态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觉知,引导个体看到困难中的曙光,从而使其不会把自己的境遇看得太过悲观,并最终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克服困难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亲子沟通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其良好状态将会对个体积极心态的形成产生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数据分析部分也鲜明地呈现出,亲子沟通的不同状态对个体心态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亲子沟通状况最好的同学其积极心态明显好于沟通存在问题的同学,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更积极地想办法排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更勇敢地面对,别人优异的成绩能刺激他更努力地奋斗。所以,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继而让他们对自己面临的负面环境产生积极的觉知水平与建构能力,从而发挥主动性与环境间达成平衡,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2. 利用数据,分析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中提出的环环相扣的四个环境圈让我们对环境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每天生存于其中的巨大的网状环境,认识到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意识到之前生活中从未想到过的一些连接与关系。但就是如此庞大的关系网让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存在必然的缺陷,因为涉及到的环境因素太过庞杂,所以无法一一做出实证来说明各种环境对个体产生必然的影响,也无法设计出精确的、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实验来验证某一独立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本人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一书的前言部分对自己研究的此种缺陷也表示遗憾和无能为力,所以,他基本上都采用别的学者设计精良的相关实验来说明自己的某些观点,证实生活中的某些联系。本文也无法将影响亲子沟通的所有因子穷尽,只能应用仅有的数据来呈现父母学历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数据部分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父母亲学历的不同会对亲子沟通的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学历的高低对亲子沟通状态的影响十分显著,母亲学历越高,孩子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就越主动和积极。虽然学历被看做是父母亲的一种特征,但学历本身承载的和带来的却不只是一个符号。学历不同,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质量等也就不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与行为方式。比如对父母亲学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发现,父母亲学历之间的相关值达到0.667,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学历的高低会明显影响一个人的择偶标准。所以,不同程度的教育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亚文化圈,而每个亚文化圈又会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当父母与子女沟通时,这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他们与子女沟通的理念与方式。学历越高,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就会越久,随之占有的文化资本也就越丰富,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会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在他们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会采用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沟通理念和方式,会让青少年更加愿意主动与他们交谈,把他们当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学历不只是一个标志,更代表着父母亲被影响过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过的意识形态。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存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的人群,每个人群又为什么会产生各自的特点,这些都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时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所以透过学历,应该看到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四、生态发展观视角下改善亲子沟通现状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 重视微观系统,改善亲子沟通的现状,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通过以上数据及分析,我们看到了亲子沟通作为微观系统的一份子对孩子成长产生的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重视亲子沟通,从而着力改善亲子沟通缺乏的现状。其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比如,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真诚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信任他们,关爱他们,采取平等、和谐、共情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只有父母真正把他们当做朋友,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把父母当做最亲密的朋友,分享心底的秘密。家庭是一个人最紧密的纽带,父母需要用心缔造孩子信任的避风港,让孩子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2. 放眼巨观系统,找寻沟通缺乏的症结,构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通过对学历影响的论述,不仅要让大家看到学历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必然影响,也希望通过这一点引起大家对其他可能影响亲子沟通状态的因素的重视。巨观系统包含的因素太广,学历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点,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地理因素,父母亲的职业特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在看待沟通现状缺乏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细心找寻症结的所在,然后尽力改善,努力构建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如果父母倾心倾力但依旧没能如期所愿,在面对危险环境时孩子缺乏主动平衡的心态和能力,最终导致行为失衡时,切莫将全部原因归结于孩子,因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圈告诉我们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并左右个体行为的产生,所以问题可能滋生于其中任意一个系统,需要我们耐心找寻。

注释:

①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23-28,24-25.

②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③F值是几个样本所得数据情况的差异检验值,F值越大,表明几个样本的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④P值是对F检验差异的标识,P

参考文献:

[1]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初版.

[2]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3]廖敏.长沙市城区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二)、父母子女的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亲子双方的性别也影响着亲子沟通。我们的研究发现,孩子会比较倾向于与母亲进行沟通。可见在家庭中,母亲与中小学生的沟通较积极,沟通的开放性较强。同时研究还发现,中小学生在谈论私人性的话题时,与母亲沟通的感觉更轻松。这主要是由于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性和接受性更强,反应更敏感,而父亲则比较决断,拥有更多的权威,因此中小学生不愿将一些情绪性的和个人的事情告诉父亲。

同时研究还发现女孩与父母的沟通比男孩多,女孩与母亲可以谈论更多的话题。这主要是因为女孩认为自己与母亲有更亲密的关系,所以相对而言,与母亲的沟通也会比较多。反而男生的性格属于比较刚强的,有些时候不愿意把比较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在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与父母谈一些个人的问题,而是自我进行解决。这在很多程度上也决定了男性孩子家庭的亲子沟通的困难性。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

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最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

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亲子沟通能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能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融洽、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父母可以花多一点时间来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如每周约定固定的时间,来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是非常有益的,在定时沟通中能达到情感的交流。因此父母无论工作多忙,也应该想办法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谈,促进双方的了解。另外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不一定非要选择大块的时间,可以选择工作生活的间隙轻松交流。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家长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跟孩子进行沟通,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选择一些愉快的话题,与孩子交谈些彼此生活上的经验。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讨论节目内容,引导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工作忙碌时,给孩子打个电话,给予亲切的叮咛与关怀。总之父母应利用生活中和孩子方方面面的接触,找准时间言传身教,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父母与孩子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父母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工作和家庭,而孩子主要的生活范围是学校和家庭,两者之间很难做到了解彼此的生活。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能够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并能融入进去。比如,在假期或者工作清闲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到他们的工作场所,让孩子能够体验他们的工作方式,了解他们维持家庭的艰辛。

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语 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关系着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而目前亲子沟通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思考和构建新型亲子沟通方式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亲子沟通还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加快、社会的发展,亲子沟通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因此,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要不断改进,为亲子沟通提供依据和方法,进而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35-03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了亲子沟通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该领域获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纵览这些研究成果,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亲子沟通内涵界定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太清晰、研究方法比较单调,为提高研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反思与探析。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沟通”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论是在我们的日常口语表达中,还是在许多研究领域,如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会提到“沟通”这个词。也许正因为“沟通”是一个我们很熟悉且使用广泛的词,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亲子沟通”这个词的明确界定。由于核心概念的模糊,使得亲子沟通的研究也就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研究者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测量指标,造成众多结论分歧。2003年就有学者提出,现有研究在亲子沟通的内容、沟通满意度、沟通对象和青少年性别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迄今为止,查找相关文献,我国该领域的研究仍未对“亲子沟通”形成统一的明确界定,有的即使有定义,但也未做深入剖析,在研究设计时,不知不觉偏离核心概念,使得研究取向不清晰。

在英文中“com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层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路上找到了路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我国目前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中,大量存在由于核心概念模糊导致研究内容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如亲子沟通问题的研究。“沟通问题”是当前国内亲子沟通研究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一个词,在亲子交往中,亲子沟通与亲子冲突是相对应的,长期的沟通不足或沟而未通,可能产生亲子冲突,导致亲子矛盾或亲子交流方面的种种问题。若沟通了,亲子冲突就可以避免或及时化解。沟而未通是未沟通、误沟通、假沟通类非沟通行为。因此,亲子沟通问题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亲子交流中的非沟通、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问题。与此类似,又如“亲子沟通的改善研究”之类提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确切说应是亲子沟通的达成(或实现、促进等)研究。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沟通模式,如Fitzpatrick提出的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模式,进而根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组合成亲子沟通的四种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不同的沟通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结果,即在相互理解、情感相通、达成共识实现的层次与程度上会有差异,但沟通的信息源方一定有努力“连通”的目的,且架起一座桥梁把信息源方与接受方连通在一起。所以,沟通不是交流。如果我们把它们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如“沟通问题”类自相矛盾的提法。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根据亲子沟通内涵的界定,按照“5W”的思考路径,亲子沟通的要素应包括:沟通者(who)、目的(why)、信息(what)、沟通方式(how)、环境(where)。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沟通双方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人格特征、性别特征、沟通态度、沟通兴趣、沟通技能、地位结构等;二是沟通重要性研究,主要考察亲子沟通与子女心理健康、压力应对方式、问题行为、学业成就、同伴交往及社会适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三是沟通话题研究,包括亲子沟通话题涉及范围、亲子性别匹配差异等;四是沟通方式研究,主要探索亲子间如何做决定、问题解决过程等;五是沟通环境研究。根据生态系统模型理论,所有影响父母行为及儿童发展的因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环境系统、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家庭、学校是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微系统,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中间系统,而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的环境,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条件等构成了外环境系统,最后,儿童所处的具有一致信仰、习惯、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或亚文化的社会机构组织构成了宏观系统,这些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父母—儿童之间的参与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亲子沟通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如宏观层面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外环境层面的父母学历、职业类型等,中观层面的家校关系亲密度、家校之间联系方式等,微观层面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氛围等,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发展机制等。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目前国内亲子沟通相关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多以问卷法获得数据资料,通过统计的方式获得结论,问卷也较多使用的是单方报告法,近两年也有少量的亲子双方报告及行动研究、质性研究。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从干预的角度来说,行动研究是现有阶段一种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法。关键是,怎样在行动中提炼出沟通得以实现的要素,并将之转变成比较高效的可复制的训练模式。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是空白,尽管社会上很多亲子培训机构在如火如荼开展着相关培训,但作为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还未查到。当然,若要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验法应是最佳的选择,但在核心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变量的选择及无关变量的控制等方面需要周密思考,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这在本领域研究中将会非常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子女互动共振的教育工程,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关系结构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顺利推进。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成功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取决于亲子之间的和谐互动,而在这和谐互动之中,班主任的有效指导与协调则是必不可少的剂,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家庭教育阶段,实现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适度参与和积极影响成为了家庭教育和谐施行的关键环节。

一、班主任对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

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全局的稳定。在这个子女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由认知、情感、行为与态度等不相容而导致的亲子冲突①常让家庭教育陷入无序的非实体化状态,据最新研究分析,青春期不仅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而且随着所处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冲突程度,如王云峰等在其《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②中就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详实的阐述。

家庭教育的无序非实体化状态一方面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异化”,降低家庭对个体的支撑程度,另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子女个体的人格完善、行为倾向、学习兴趣等,阻碍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无论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还是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自杀犯罪的案例中,有很大部分就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或者缺失导致的。因此,作为学生个体在学校成长发展的主要责任者――班主任而言,科学施行青春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实现家庭教育的积极转化,努力促进亲子冲突管理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必要的,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必要举措。

二、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

作为班主任来说,客观分析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是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基本前提,就目前学术研究而言,主要还是遵循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模式的趋势,即从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及其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分析③,我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将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构成要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家长专制意志”和子女的独立价值选择。在青春期中,子女个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有不稳定性,但越来越突出自主性、独立性,而作为习惯为子女做主的家长,却仍然希望一如既往地以家长意志设计子女的发展路线。但由于受时代环境、教育水平和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意志与子女的观念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亲子之间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存在着分歧,甚至是南辕北辙,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亲子间没有必要的有效沟通和相互尊重,就势必会引起父母家长意志和子女独立倾向的日益分离,而这种分离最后会形成亲子冲突,引起一系列其他亲子问题。

2.父母的严厉管教和子女的争锋相对。在许多家长的思想观念中,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的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为了督促子女金榜提名,往往会从幼开始,就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强加给子女许多他们所认为的必要训练与经历,长期的被动选择不但会使子女形成强烈的压迫感,更会从本能上产生各种形式的抵制。而当这种压迫与抵制随着父母期望与子女表现差距的增加愈演愈烈时,特别是在子女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度落差很大的青春期,必然会致使亲子间关系的恶化、沟通的失效和亲情的淡化。

3.家庭结构的不完善和子女亲情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相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家庭结构不完善,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将会影响子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在家庭结构不完善的条件下,很多个体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性格相对孤僻,处事相对偏激,而到青春期时,面对急剧的生理与心理变化,面对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孤僻、偏激会更加强烈,所承受的社会化压力会更大,因此,对家长意志的抵触与反抗会更加剧烈,亲子冲突的程度也会超出一般家庭。学术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尤其是对离异、单亲家庭结构对子女个体的影响方面④。

三、班主任对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态度改变策略

青春期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态度是决定其中所有环节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来说,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⑤,对个体行为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从冲突根源出发,科学利用态度改变理论,不失为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另一蹊径。

1.宣传说服是前提。宣传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即改变、巩固或加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态度”⑥。而在宣传说服的要素中,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两个重要部分。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血浓于水的亲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积极进行宣传说服。对学生家长来说,班主任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他们积极地沟通,充分利用他们周围的成功教育典范和他们的爱子之情,通过家校信息通、父母网络学堂、家庭教育展览、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其认识到亲子冲突的根源,学会尊重子女,学会无条件接受子女,让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而不是一种强制的压迫和因受压迫而感到的恐惧。对学生来说,班主任也需要通过一系列宣传途径,如阅读书刊、班级陈设、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父母无私的爱,感受到父母的含辛茹苦和殷切期望,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和无条件接受父母。

2.实践参与是途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够引导他积极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或是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或是在活动中让他发挥自己的主动性”⑦。这些都是个人态度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除了理论上的说服宣传外,班主任还需要举办各种形式的亲子实践活动,诸如素质拓展、团体辅导、换位表演、联欢活动等,培养他们的亲子协作关系,深化他们的认知、互信、互爱,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子感情,实现亲情的有效传递。

3.循序渐进是标尺。在态度改变理论中,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除了注重宣传说服、实践参与等方式之外,还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原先的态度立场与其后所要达到的态度改变之间的差距,在充分权衡这个差距的前提下,需要注重态度改变的循序渐进。在青春期的众多亲子冲突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问题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积累过程的,并非一蹴而就,面对亲子稳定和坚固的态度防线,班主任应从长计议,制定阶段性的持续指导计划,一步步深入亲子的内心,逐渐改变两者之间的对抗状态,而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使亲子关系更加恶化。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首先通过感恩教育和促进父母家教方式的改变,缓和子女对父母的敌对情绪,其后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引导双方的心灵沟通,使双方都能感到对方的爱意,最后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对之前的指导进行巩固和反馈,及时引导双方消除在再沟通和再教育过程中的误区,进一步强化正在形成中的新态度。

4.群体规范是辅助。在著名心理学家海德的“平衡理论”中,特别注重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而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则进一步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因此,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班级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通过群体指导的方式,逐渐引导子女的心理倾向,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互助的形式,促进子女对父母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通过召开家长交流会、心理咨询会等形式,实现父母之间的群体讨论和经验分享,从而改变其原先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从内心中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5.有效沟通是关键。“沟通又叫通讯和联络,指的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它意味着沟通双方分享经验、思想、感知和情感”⑧,因此,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环,而在所有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根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双方的无效沟通,父母对子女的猜忌,对子女行为解读的歪曲,逐渐形成了子女对父母的误解和恐惧,加剧了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态度,进而导致双方的信任危机,并引发了诸多亲子问题,因此,首先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是和谐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所谓的有效就是通过沟通我们要达到互知、互信,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积极搭建亲子间的沟通平台,让父母理解子女的内心,让子女体会父母的望子成龙,只有这样,亲子之间才能找到和谐的共同点,也才能在这个共同点的基础上,实现家庭教育的和谐与共赢。

家庭之爱,需要亲子共同编制,和谐之爱,需要亲子共同支撑,班主任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落脚点,努力搭建家庭教育的有效平台,恰当运用宣传说服、实践参与、循序渐进、群体规范、有效沟通等态度改变策略,实现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干预,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注释:

①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②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③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④关于具体研究的成果和动态,可参见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06,(7).

⑤⑥⑦吴晓义,杜金锋.管理心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47-148,171,171.

⑧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224.

参考文献:

[1]吴晓义,杜金锋.管理心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45-03

“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上一代人,是年轻一代的受化者反过来影响充当施化者的年长一代的社会现象。“文化反哺”现象通常发生于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在新的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比较剧烈冲击的时期内,“文化反哺”现象比较明显。

一、家庭文化反哺现象趋于常态

南京大学周晓红教授通过实验研究指出:“文化反哺”的形成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社会变迁的加剧,新事物和新规则的层出不穷,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是“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宏观背景;其次,面对同样急剧的变迁,亲代常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子代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这是造成两代人在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再则,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是子代获得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的方式之一,同辈群体成为子代影响或“反哺”父母知识的“蓄水池”或“扩展内存”;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孩子第一次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一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子代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照看孩子,这样看护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亲代身上,这也使得反哺文化教育进一步趋于常态化。

二、家庭文化反哺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年青一代接收了更多的先进理念,亲代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失去传承价值。凭借着对新生事物的广泛接受,年轻的“网上一代”不仅掌握了最前的潮流、新技术的使用与操作,还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对长辈起到感染作用。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将改变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年青一代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将得到提高,亲代对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子代家庭文化反哺的推进也将得到提升,代际鸿沟将缩小。文化反哺能弱化代沟,增进亲子感情沟通,实现家庭融合。长辈从子代那里获得先进的观念与技术,增强了他们时代适应和社会生存的能力。宏观层面来讲,青年人全新的观念与变革精神,推动经济新技术的普及和文化新文明的建立,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家庭文化反哺的现状及困惑

1.家长权威观念依然严重,家庭沟通功能不足成为文化反哺的主要障碍。“反哺”是家庭亲子互动的形式之一。家庭文化反哺的前提主要是子代与亲代之间的良好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观念中强调权威和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不可回避的是,权威观念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中,导致家庭沟通不足。家庭类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沟通功能的发挥。有家庭功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的沟通功能水平偏低。平均得分5.64分(总分8分),沟通功能一般及较差者占总数的42%,家庭类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沟通功能的发挥,单亲家庭成员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实现其沟通功能的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实现家庭文化“反哺”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大;反之,容易导致家庭不和谐。

2.子代对亲代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始创于2008年1月18日的一个名为“Anti-patents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发起的网络讨论至今在天涯、豆瓣等网络空间风靡。该讨论小组宣言: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戕害。《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他们将孩子当作“物”,而不是“人”》、《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谁在操纵你》等多个帖子引发万人网上批评父母的大讨论。“我们要爱父母,但不是孝顺父母。爱父母,也爱自己。而孝顺,则抹煞了做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独立空间。”“父母的行为伤透我们的心,他们永远在替我们做出选择,替我过人生,美其名曰:这就是爱。不让他们插手干预就是不孝。”以上来自网友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显示家长在孩子面前多以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则是必然。有人总结这个讨论小组的特点是:50后父母用自己的时代特征留下来的印记在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径,从而造成80后子女的叛逆。所以,对于50后的亲代和80后的子代来说,正常的“哺育”难以实施,“反哺”更是难上加难。许良光于《在祖荫下》说道: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父子关系是主轴。在这种中国背景下孕育的中国人的性格因素首先是服从权威的长上,其次是恪守本分。不惜变迁,不鼓励个人主义,为了家族、国家的利益,要牺牲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所形成的权威家长制根深蒂固,致使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今天,家庭文化反哺行动遭遇瓶颈。

四、家庭文化“反哺”尚需“接力”,给亲代与子代几点建议

现阶段,代际差异的存在既成事实,由于亲代与子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以至于所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也大不相同。在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产生分歧,这是正常的。家庭文化反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之一,在形势必然的条件下,传统家庭结构中处于权威位置的父母如今应当怎么做,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正确面对乃至坦然接受的现实问题

1.作为亲代的父母,应该加强学习,尽量让自己的思想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潮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让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的唯一方法。特别是现在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电视、网络、微信,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孩子,才能了解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缺什么,该干什么。缩小与子代思想、生活上的代沟,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子代的思想以及生活、工作上的建议,并最后形成一致意见,而达到反哺教育的成功。

2.传统角色的家长观念和姿态亟待转换。笑对子代反哺,与孩子共成长,亲代在家庭文化反哺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绝对权威的守旧观念。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当人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亲代已越来越意识到“生而有涯学无涯”,作为父母,只有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当孩子的表现比父母出色时,父母理当笑着告诉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孩子用实际行动来提醒父母改进或弥补过失时,父母理当笑着谢谢他,感谢孩子的纯真童心。家长要告别传统父母角色,重构现代父母角色,消除消极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转变。(1)从管控角色到支持引导角色的转变。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权利、情感和个性、自主判断和选择,认同子女的抱负和志向;鼓励赏识子女,不把子女与其同龄人加以简单比较,尊重子女与同龄人的个体差异,父母可以家庭文化反哺为契机,实现由权威管教为主向引导子女发展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做子女成长的支持者和见证者。(2)从判官角色到沟通协商角色的转变。父母应深度挖掘与子女沟通互动的价值,与子女保持一定时间量的交流沟通,对家庭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实施,鼓励欢迎子女参与家庭教养计划的决策,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变旧模式下对子女的一味训斥、谴责为主动和谐交流,做到有问题协商解决,父母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身意愿强加于子女的行为,为子女树立有效沟通的典范。(3)从固守陈规的教育者角色到终身学习角色的转变。“好学不怕根基浅,只要举步就不晚”。进入信息时代,父母应注重接受个人自我的再教育、完善自我,放下原有姿态,真心诚恳向子女学习,实现由教育子女为主向加强自我教育为主的转变,与子女同学习、同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熟悉并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3.家庭文化反哺中子女应讲究的肢体和言语艺术。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简单相加,更要力求大于各成员相加之和。面对社会新信息、新科技层出不穷地更替,特别是面对电脑的出现和网络的兴起,很多家长在子女面前开始变得“压力山大”。基于此种现状,子代在反哺亲代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讲究语言和肢体艺术。其一,子女与父母在一天学习工作结束回到家里时,可主动向父母询问他们白天上班工作的情况,辛苦不辛苦,有否遇到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父母可能在短时期内无法一下子改变传统的话语方式,子女可以引导父母与自己和谐交流情感,而不是简单粗糙的问话。其二,子女应努力让家长知悉自己的感受。有些家长习惯于把目光和判断力聚集在孩子所做成事情的结果上,往往忽视结果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子女有必要引导家长摒弃指责式的交流方式,耐心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家长听,可以表达:“妈妈,您这样批评我,我很伤心,很委屈,事情不是您想象的那样,请听我解释可以吗?”语气要平缓,不卑不亢,平静中流露出坚持澄清自我的力量,这样可以轻松击退父母的焦躁甚至是愤怒,让父母明白,来自于他们的暴跳如雷已经给你造成二次伤害。再次,子女要善用神态、肢体语言。在交流中,不但要会说,还要善于表达。子女在反哺家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适度尊重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邀请他们共同成长的真诚友善,把父母当朋友,用适度亲近的体态姿势、面部表情、温暖的目光神情等多种元素来影响父母,而不至于让父母在接受反哺的同时感觉到颜面尽失甚至是难堪得不可承受。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家庭文化反哺不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笔者认为,这一提醒适用于走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的每个人,无论是身为亲代的父母,还是身为子代的青少年,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变革的当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正视“家庭文化反哺”现象,更有必要把“反哺”荣耀接力下去。

参考文献:

[1]吴丹,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J].高教研究,2005,(28):50-53.

[2]周晓红.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51-6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幼儿园的孩子通常都没有独自认字学习的能力,还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孩子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的交往能力都不健全,特别是对于独立阅读的能力来说,孩子的自身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要求。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书中的乐趣,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对亲子阅读进行探究,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效沟通概述

有效沟通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这也是广义上的定义,针对具体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于想要达到有效沟通的必备条件一般都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第二、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针对具体的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就要运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运用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此三方面进行沟通。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声音和行为下,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就要使此三方面有效的进行结合。

二、亲子阅读概述

亲子阅读就是指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亲子阅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三、目前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亲子阅读的理解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的家长人为家长认为亲子阅读适用于幼儿园,很多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不认识字,思考能力不强,没有必要进行亲子阅读,等到孩子上到小学之后才有必要进行亲子阅读,然而等到这时,亲子阅读的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的消失,亲子阅读的意义也就得不到显现。

2.环境营造不到位

在当今社会,许多的家庭都愿意为自己的住所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装饰,但是却很少配备较为实用的书房,使孩子无法拥有能够安静阅读的环境。例如,一个家庭刚买的新房,也都给孩子配备了书架和书橱,但是书橱上却是空荡荡的,没有一本书。如果一个家庭没有一个温馨的读书环境,却想要做好亲子阅读,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四、基于有效沟通的幼儿园开展亲子阅读的意义

1.能使孩子们爱上书本,激发自身求知欲

儿童天生就爱听各种故事,例如《格林童话故事》、《365夜故事》、《伊索寓言》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故事中人物或动物等的形象,孩子们会特别的喜爱。然而,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因为自身年龄的限制,导致自身并没有独自能够完成阅读的能力,所以对于“听”故事来说就格外的感兴趣。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将孩子们引入到自己的奇幻世界中,同时还能使幼儿自然的爱上读书,帮助孩子一步一步的走进文学知识的殿堂。

2.可以帮助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发展

读书,不仅可以吸取前人的知识,同时还能启发自身的灵感,最终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具体的根据幼儿园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让书籍中经典的童话故事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亲子阅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阅读方法,父母负责对孩子讲,孩子听,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会产生许多天马行空的问题,父母无法回答。所以,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美丽的语言,同时还能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孩子们能够健康聪明的成长。长期坚持亲子阅读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都很强,对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保证孩子时刻对未知知识保持强大的好奇心,对以后孩子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光华.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的构想[J].理论观察,2009(02):23—2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家长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进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成长。

特殊家庭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同于普通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特殊,或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缺失的家庭。此类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橹匾。特殊家庭比较典型的有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这些家庭的有效沟通,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与隔代教育家庭的沟通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有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在外导致的隔代教育,也有因父母忙碌导致的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趋于理性,而隔代教育则趋于感性。隔代教育,隔开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感情与心理。缺少亲子交流,孩子内心孤独、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而祖辈们平时只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思想变化,不知如何是好。祖辈对孙子过分宠爱,加上父母觉得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有亏欠感,使得隔代教育孩子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厌学、逃学、恐学、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自身认识、体能等条件局限,一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即使主动或被动与老师沟通,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心理、情感、性格等很少触及。沟通方式基本限于面谈或电话,沟通的频率不高。鉴于此,班主任在与这类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尽量利用他们接送孩子的时机。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指出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看管孙子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二、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乐园,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不幸福,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及世界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敏感、内向。由于家庭的破损,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内心无法解脱的困惑成长,而单亲家庭的父母将承受终生的失落与遗憾。单亲家长独自抚养孩子、独自撑起家庭,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完整的爱,所以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和偏执。

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沟通时,要在汇报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应该就孩子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同学交往情况等方面与家长交换看法,争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和单亲家长沟通时,还要选择妥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的唯一家长是母亲,而班主任恰好又是女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不妨主动上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家庭内外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男班主任遇上女家长,建议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当面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以便采取合理的对策。

三、与问题家庭的沟通

家庭问题一般分为父母自身有问题、父母不和、父母犯法等几种情况。

(一)父母自身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自身有问题主要指父母有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性格极端等。孩子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性格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说服力,往往自顾不暇,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类父母,班主任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把孩子的养成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跟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问题家长受性格、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错误观点和做法各不相同。所以,在与问题家长沟通前,班主任先要了解家长,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样,班主任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班主任要带着家长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孩子角度重新审视大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父母不和的家庭

指父母感情不好,有家暴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情人,或者经常闹离婚等的家庭。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在问题家庭中,夫妻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或战争的气氛,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目睹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并时常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样就形成了性格内向、偏执自卑等人格障碍。

针对此类家庭,班主任应该告知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问题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和班主任主动联系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就孩子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式可以为电话或面谈,也可能通过QQ、微信等。在问题家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几乎无人监管,这些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头上。此外,班主任还应给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判断是非等。

(三)父母犯法的家庭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触犯法律而服刑的家庭。此类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却很少得到社会救助和关注。家有服刑人员,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孩子的管教成了问题。这类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学习、心理、发展诸方面,都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孩子经常出现自卑、逆反、嫉妒、做事极端等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部分家庭成员在服刑,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多方疏导,使孩子从家长犯罪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补上;二是对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访情况要严格保密。

总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特殊家庭的有效合理沟通,不仅关乎班主任工作的成败,还关乎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理有节,在学校和问题家庭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把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引导到光明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班主任工作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顾静连.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中收.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三,父母要善于接纳孩子的情绪,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在听女儿说她的宠物龟死了之后,对女儿说:“哦,是吗?我也感到好突然啊!”小莉补充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回应说:“是啊,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受的!”小莉接着自豪地说:“我以前每天都喂它,还和它玩游戏呢!”爸爸说:“你真的是很细心照顾它!”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纳和顺应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认同和理解,因而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让孩子愿意说,是成功的亲子沟通最基本的标志;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最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总之,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父母在通过沟通引导孩子成长的同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表达的意愿。只有用心,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郑福明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主任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7-02

[作者简介]朱赛花(1982―),女,福建福州人,大专,福建省宁德军分区机关幼儿园教师,二级教师。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本质关系,常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会有显著的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并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良性的亲子关系即家长与孩子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

一、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整个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长期习惯的教育行为。过去,传统且保守的社会较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以父母为重,而现代民主社会则倾向于亲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态度。

(一)完美型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近乎苛求。强求孩子凡事都必须达到父母的标准和预期,绝不允许孩子犯错。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当低,亲子关系亦紧张。

(二)权威型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忽视幼儿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仅会使家长身心疲惫,更会使孩子丧失最初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致使其一事无成。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孩子,过分顺从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愿望,还事事代劳。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这种类型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不完善、行为表现比较幼稚、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二、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它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影响性。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即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而在此阶段中父母又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亲子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

(一)亲子关系淡漠疏远

当代大多数父母缺乏科学的教养观念和知识,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指导,使得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重要阶段产生了断层。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内容单调、贫乏,情感逐渐趋于弱化,父母在孩子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密等情况频频发生。父母采取的威吓教养方式见效快,但易导致亲子关系淡化、疏远。

(二)导致亲子关系极端化

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问题上,更多的是重“惩罚”轻“奖励”。大多父母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刻板、乏味、重复说教的模式,不能给予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说教。

(三)加重幼儿逆反心理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出现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亲子间亲情疏远,甚至出现对立的紧张格局,父母处于家庭中心的主控地位,子女处于被动边缘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不考虑子女的尊严和心理,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亲子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要改善亲子间的互动和关系可以从改变父母教养观念着手,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重视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采取合适的沟通策略,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

(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幼儿的第一叛逆期出现在1.5―3岁阶段,主要是发展自主性,即希望自己做主、发展自由意志的阶段。此时的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自诩超人,不需要别人命令和指导。父母如果过多干涉就会引起冲突,导致孩子的逆反。此时最好还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由发挥、尽情挥洒,即便需要管教,也要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基础上给予指导。

2.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异常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幼儿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幼儿是两个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不应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于孩子身上。父母要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转变粗暴严苛的教育方式,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正确处理和对待孩子的是非对错,鼓励并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父母不要以成人的尺度和眼光去衡量评价孩子,应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

(二)父母需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1.针对年龄段,实施不同的方式交流

0―3岁,同步回应孩子的愿望与需要,过度回应与回应不足会产生非安全型依恋,模仿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夸张面部表情和声音,与孩子玩不同的游戏。3―6岁,以民主的方式交流,多商量,少命令,多支持鼓励,少批评限制。

2.倾听幼儿的观点和想法

学会倾听与尊重,倾听会增加信任感。与孩子进行长时间接触,多倾听、多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孩子共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尽量少些抱怨批评,多些心平气和耐心地聆听,这有利于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也是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对孩子的成长速度、能力大小做出适当的判断,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让子女与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有交流的机会。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间的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促进亲子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家庭氛围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要爱而不惯、言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卧室、客厅等地布置出温馨的环境。

(四)加强亲子相互之间的沟通

1.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沟通

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是不可缺少一个环节。然而要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如果必要,每周2―3次,每次沟通1―2小时。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选取。沟通时,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孩子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2.组织多样化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父母多抽空花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喜欢的活动。与孩子成为朋友,进行亲子阅读或亲子游戏等。关注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多换位思考,深入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兴趣和需要。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1

幼儿教育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成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家园共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从不同方面给予幼儿积极向上的教育,确保幼儿接受到的是相同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

一、优化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实现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优化家园共育是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保障

要想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必须要将家园共育提到足够的高度,采取积极措施来对其进行优化,为幼儿教育水准的提高提供保障。家园双方应该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型教育观的指导下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将家园双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两方教育的不足都能得以弥补。家长与教师要努力消除隔阂,开展畅通无阻的沟通,双方都应发挥出自身功用来使家园共育得以优化,幼儿教育得到保障。

二、优化家园共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同携手

家园共育的首要条件就是园方与家长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关于幼儿的信息,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在建立沟通时,首先要注意沟通的频率,双方应该根据孩子不同时段的成长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沟通,避免沟通过少导致的教育滞后。其次要注意沟通的双向性,家园双方都需将自己掌握到的幼儿成长情况传递给对方,使双方对幼儿的了解更加全面,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第三,开展经常性的家园沟通也应有所侧重,从幼儿及家长的不同情况出发,采取个别化的沟通方式,如QQ、电话及信件、家访、填写家园联系手册、接送孩子时进行即时交流等。良性沟通的建立需要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成长足够用心,用高度的责任感来开展工作,作为幼儿家长必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良好态度和责任心,会更加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使家园沟通更加顺畅,为教育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学习宣传,提升教育能力

要进一步优化家园共育,就必须使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具体做法包括:首先教师要加强《纲要》《指南》及其教育理论的学习,切实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其次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学校或家教讲座的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切实解决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家教水平。第三通过家园简报、家教栏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幼教新观念、新理论,家教好经验等知识。第四,可以以家教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借助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的力量,在各种家长交流会中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认识、谈家教经验,使教师和家长共同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实际教育当中。另外,幼儿园还可以根据本园、本年级、本班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教问题、难题开展专题讨论,调动家长的群体智慧,汇集家长的经验,提高认识,研究教育对策,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幼儿园经常组织家园共育活动能够使家长更加贴近幼儿园的教育,领会教育思想,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家园共育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第一是家长开放日,幼儿园可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来园观看或参加活动。让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看到幼儿在园表现及教师工作情况,增进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有益于家园配合教育。第二是亲子活动。为了紧密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促进家园共育,增进幼儿与父母间的亲情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关系。幼儿园可以依托各种节假日、结合课题及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游园活动、亲子木偶制作、亲子图书制作、亲子科技制作、亲子贴画、亲子秀、亲子表演、亲子包水饺、家庭小分队等活动。第三开展家长助教活动。由于家长拥有不同的专业和特长,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开展家长助教活动。例如,有当交警家长,我们可以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开展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如何正确过马路、了解一些交通安全标志及交通规则等。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的不足,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也取到了良好的作用。

结束语:

家园共育意义重大,幼儿园与家长都必须看到家园共育的积极作用,携起手来共同进行教育策略探寻,为了达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目标而努力,力求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5-1

一、“钥匙儿童”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钥匙儿童”顾名思义是脖子上经常挂着钥匙的儿童,他们一般十来岁,生活在城市,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学习进修或经营公司等,他们被留守在家,或是被寄托给亲戚、祖辈、祖辈,成为有别于农村留守孩子的一个群体。

如今,这些“钥匙儿童”面临的环境远不如农村淳朴,他们生活的城市中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和各种游戏厅等,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于农村要好些,却往往更加脆弱,对情感需求更强烈。

于是,一种全新的孤单形态被嵌进“钥匙儿童”这个名词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学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大部分父母在外头工作了一整天,最多是回家煮一餐饭,做一做家务,就已经身心俱疲。

“钥匙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可能主要与“钥匙儿童”家长的工作生活状态有关。作为“钥匙儿童”的父母不是不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无奈,没有精力与能力。

二、解决“钥匙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钥匙儿童”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解决好“钥匙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钥匙儿童”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外来务工家庭的稳定和城市社会的稳定。

“钥匙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主要来自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家乡,都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素质高低必将对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中,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规有效的教育,不加强“钥匙儿童”的家庭教育,任其盲目随意发展,将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效亲子沟通的作用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思想、情感和态度,以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互动状态和结果。[1]近年来,在亲子关系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系统和亲子双向关系的变化,亲子沟通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钥匙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减少问题行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组成单位,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儿童获得教育和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心理学以往的研究都证明了家庭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钥匙儿童”来到城市,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庭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亲子双方的了解,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可以缓解“钥匙儿童”的不良情绪和孤独感。当“钥匙儿童”面临适应性的问题时,充分的亲子沟通是一个有效的资源,可以帮助“钥匙儿童”正确认识问题,恰当解决问题。相反,不良的亲子沟通可能不利于“钥匙儿童”的良好适应和健康发展。

由于“钥匙儿童”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体现出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我们更注重有效的亲子沟通,以保证亲子沟通的质量。

四、学校如何引导有效的亲子沟通

学校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周末沙龙或者家长会等形式,由老师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帮助家长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各种建议,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其次,适时通过家校通、电话或者教师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实现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管理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监督,保障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平时的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可以通过发放《假期生活小贴士》、《告家长书》等,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安全、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当设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我校的亲亲心语室),由专门的心理老师担任辅导人员,在“钥匙儿童”产生不适应等心理问题时,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地给予开导与帮助,使“钥匙儿童”的负性情绪得以释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使“钥匙儿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钥匙儿童”的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促进“钥匙儿童”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