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公寓建筑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3 08:51:36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小户型高层精装修公寓应运而生。该公寓楼的一般特点是: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100m,地下2层为车库,地上1层为商铺,2层为架空层花园,3层以上为标准层,阳台多为错层阳台,每户室内使用面积约为20~30m2,最大不超过65m2。虽然每户建筑面积较小,但却要求满足生活起居的要求,达到拎包即住的标准。因此在建筑装修装饰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利用每一寸空间,做到精致、巧妙、适用。本文结合花乡花园等工程项目,对小户型高层公寓从建筑装饰整体布局设计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厅设计

除室内小走廊外,客厅的天棚顶中间不应横穿梁(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中间楼层的转换层位置或顶层屋面结构位置),否则影响客厅的美观。客厅设计时,建议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适当考虑风水问题来调整室内户型布局。因为,目前一部分业主在选房型的时候,会考虑室内风水问题。

二、卧室设计

因为小户型公寓面积较小,所以卧室面积就非常有限,如单身公寓最小户型面积只有20m2,卧室内净尺寸为3m×2.8m,面积约为8.5m2,在如此小的环境里还要设置单人床、衣柜、床头柜及电视柜等,就需要做到“精、巧、细”,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使用面积。入户门不要直接对着卧室,以免客人进门后就看到床,宜将厨房和卫生间设置在户型口部,作为卧室走道。

卧室一般都设置了网络终端、电话及强电的插座,网络终端要考虑如何摆放电脑的问题,电话一般安装在床的两侧,方便使用,而强电的普通3加2插座要避免全都设置在一面墙上,造成其他三面墙没有插座的现象,既不美观,又不方便使用,开关和插座尤其是不要占用可能作衣柜的那面墙。

三、卫生间设计

卫生间开门后,门不要直接正对卫生间内的马桶位。根据工程经验,可以将马桶与柱盆、浴罩对调来解决此问题。

小户型卫生间面积非常紧凑,必须妥善考虑洗手盆、马桶、毛巾杆等物件位置与门扇开启的关系,否则极易出现“撞门”事件,同时还需考虑马桶安装后的两边施工空间,至少保证每边350mm。对于小两房,卫生间不必要太大,例如面积为65.5m2的户型,卫生间净面积就有5.5m2左右的户型,看起来就有些不协调,因此在设计时,在满足房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卫生间应减小一些。

洗手盆宜从卫生间分出来。小两房只有一个卫生间,如居住三口之家,可能会出现卫生间不够用的情况,为提高卫生间的利用率,建议对于两房户型,把洗手盆从卫生间分出来,洗漱和如厕互不影响比较好。其独立洗手台的地面与客厅地面之间必须留挡水门槛石,施工方法同厨房门槛石。洗手盆地面应增加地漏,防止浸泡木地板。

浴罩设置时,应考虑马桶的安装与使用问题。如考虑浴罩,则卫生间尺寸应在1700mm×1600mm以上。浴罩只留其空间,不设专用排水口,从地漏排水。不考虑浴罩则卫生间尺寸可在1400mm×1300mm以上。

四、厨房设计

厨房门尽量不要与卫生间门直接相对,防止气味互串,避免视线干扰。

建议在厨房设计要包括:a、考虑冰箱位;b、应满足基本的洗菜、切菜、放菜、炒菜位;c、应考虑燃气立管与灶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小于30cm)。从工程实践看来,灶台的长度至少要有1.8m。根据厨房使用情况,宜设置单灶,留出切菜、放菜空间,使用效果较好。

对于中档次装修厨房可以不考虑热水。一是热水增加了管线,提高了成本;二是热水器也需要增大容量;三是厨卫间管线太多了,不好施工,也容易在后期装修中造成漏水。洗菜盆水龙头应用可旋转的,其旋转半径最好等于菜盆半径,便于洗菜用水。菜盆给水点距地450mm,排水距墙边150mm,厨房及阳台排水应进小区污水系统,不得进入雨水系统。

五、生活阳台设计

有些户型在设计时,生活阳台尺寸较小,阳台宽度800mm~900mm,因此在设计阳台门时,宽度不宜超过750mm,否则容易导致无法正常开启。当门连窗时,对于窗扇宽度小于300mm的情况,扣减窗框型材厚度,开启扇仅剩余60mm宽,使用非常不便。应将开启扇改为固定扇,不作开启。建议对生活阳台门设计时,尽量考虑阳台的宽度和实际使用问题,比如能否摆放下洗衣机等。

由于建筑外立面复杂,凸窗设计强调正立面的完整性,凸窗的开启扇大都开在侧面转角部位,而部分外墙落水立管也设计于凸窗转角处,造成部分凸窗不能完全开启,开启角度小于30度,或凸窗侧面转角开启扇同位于凸窗侧面布置的空调室外机位混凝土板碰撞,给使用者造成不便(这种问题曾经在工程中出现过)。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将落水管向远离凸窗安装,同时凸窗设计将开启扇放在正立面。

六、其他

入户门不要直接与厨房门正对或相通;入户门门框两侧极易由于门扇受力造成墙体开裂,影响整体装修美观,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有条件的入户门两侧加设构造柱,至少在入户门安装铰链位置增加构造柱,这样将大大减少入户门两侧的墙体裂缝

问题。

公共走廊或疏散楼梯通道在装修时要考虑净宽问题,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高层建筑公共走廊的净宽:单面布房的公共走廊净宽大于等于1.20m,双面布房的公共走廊净宽大于等于1.30m。客观的讲,施工原因导致公共走廊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减少(如粉刷、大理石装饰),施工后会与消防验收规范中的文件有点冲突,可能给后期消防验收时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建议在以后建筑设计时,对于公共走廊和疏散楼梯的建筑尺寸尽量宽些,避免后期消防、规划验收带来难度。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2

概要

一.本文目的

二.建筑概况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四.建筑设计

五.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体量巨大及立面造型的问题

2.交通拥挤问题

1)入口组织

2)电梯组织

3)交通路径组织

3.气候适应的问题

4.增加交往空间的问题

1)增加交往空间数量

2)优化空间品质,引发交往空间的生成

3)多样化灵活的的交往空间

六.结语

一. 本文目的

在我国高校学生多数在校内住宿,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每天停留在学生公寓的时间除睡眠外还长达5.8h以上。因此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宿舍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活及相互交流的场地,对学生健康的社会交往观念,人格修养的培养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学生宿舍的规划与设计的优劣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很大影响。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从过去到现在大概可以分为一下三个时期:

初期:解放到以前。学校的宿舍与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相对独立的生活区域。学生被统一安排住宿舍,按全校统一要求,生活趋于半军事化。宿舍建筑基本上是砖木结构,形体对称中廊布局,建筑层高较高,每层有集中公用的盥洗间和卫生间。

中期:1977年结束以后,高校重新开始招生。这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高校规模扩大。宿舍建筑普遍采用砖混结构中廊式布局平面,多为6~7层,每层也有集中公用的盥洗间和卫生间,外形简单。

后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体制的变化,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改善学生居住条件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宿舍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由简单统一向丰富多元发展,建筑规模趋向较高容积率发展,宿舍生活设施更加完善齐全,学生宿舍也逐渐向生活设施更好的学生公寓转变。

由此可见,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居住模式道改变,的学生宿舍向规模更大化、容积率更高、建筑形式更多样、建筑空间更丰富、生活设置更完善、生活质量更优化方面发展。高层学生公寓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重要的宿舍类型,并日趋常见。因此本文将将此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深圳大学南校区学生公寓为例分析高层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二. 建筑概况

深圳大学南校区学生公寓(以下简称“南区公寓”)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东北侧,北邻白石路;南与高新南九路旁城市绿地接壤;东侧为岗园东路;西侧毗邻南校区校内建筑。(图1)总用地面积:28000平方米, 建筑占地面积:691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05000平方米,容积率:3.75。建筑共十七层,总高度为69.9米。一层、二层架空层高为6米,三至十七层层高均为3.6米。

三. 总体与环境设计

南区公寓基地的所在区域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的校园东部,是整体校园空间序列的收尾部位,通过进入基地内部的天桥系统直接与深圳大学主校区发生联系。总平面布局以南校区的整体空间为系统概念,公寓建筑延用南校区规划建筑的(围合式+ 板式)形态来对接相邻校园建筑,以建筑群体的集合方式形成校园空间构成和完善总体的肌理关系,强化南校区主轴空间的延伸和连续,并引入过渡和联接性空间,建立清晰的空间层级结构,实现南校区整体的校园形态整合和规划空间的完形。

本工程共有两栋高层建筑,各自围合有一内部中心庭院,庭院设置绿化。基本为南北朝向,局部有少量东向布置。

四. 建筑设计

平面功能分区明,底层以架空休息绿地为主,辅助配有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兼有门卫、值班等后勤保障和设备用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处。

首层平面以架空休息绿地为主,辅助配有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兼有门卫、值班等后勤保障和设备用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处。庭院一侧有挑廊形成内衔接空间,与庭院相互渗透,院内布有楼梯方便学生到达公寓层内部。二层为同样为架空平台,布置开放式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及自行车停放区。平台将学生公寓与天桥系统相连。学生可通过天桥直达公寓区域。

南北向为内廊式布局:以中央走道两侧线性均质排列的单元公寓和垂直交通构成的基本建筑单元组。部分双拼单元公寓公用共享阳台,扩大阳台即满足了活动要求又提供了通风条件。东西向为单廊布置方式:房间全部布置在东向,大大减少了西向的不利影响,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3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 and th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drainage desig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 to reasonably and drainage and fire fighting system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system daily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when fir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talk about in the tall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fire control design of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tall, water supply design, fire prote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房地产业也进入的黄金时代,各种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各种新、奇、特的地标性建筑不断建成,人类在一次次刷新世界最高建筑的记录。提到这些高层建筑,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消防设施系统,由于高层建筑物的火灾特点,决定了建筑物内必须设置消防给水设施以自救为主,因其对扑灭初期火灾的成功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消防给水系统是高层建筑消防灭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建筑安装工程。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集商业、办公、公寓、办公为一体的超高层综合商业体,由A、B、C三栋塔楼、四层商业裙房、三层地下车库组成,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生活及消防水泵房设于地下三层。

2、给水设计

2.1 室外给水设计

本项目最高日用水量约2800m³/天。水源为市政自来水供水管网两路供水,并于室外成DN250环状布置,环网上每隔100米左右设室外消火栓。市政供水管道的供水压力为0.20MPa。

2.2 室内给水设计

对于超高层的建筑物,如何合理的对给水系统进行分区,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大前提下,更好的节约能源,方便管理是设计的重点。本工程根据商业裙楼及各栋塔楼的用水要求和用水特点,在竖向上分区供水,而各分区又根据各栋特点采用不同的给水方式。具体的给水系统分区如下:

一区:车库部分及地上一层:市政管网供水。

二区:商业二层~四层:商业给水变频泵组供水。

三区及以上:

办公区(A栋5层~45层,B栋6层~19层)

A栋(办公):

5层~15层:由设在19层的办公生活转输水箱供水。

16层~31层:由设在屋顶的办公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

32层~43层:由设在屋顶的办公生活水箱供水。

44层~45层:由设在屋顶的办公生活水箱经加压后供水

B栋(办公):

6层~13层:由A栋19层的办公生活转输水箱供水。

14层~19层:由A栋屋顶的办公生活水箱减压后供水。

办公生活转输水箱的供水由地下3层的办公生活转输泵组供给。

公寓区(B栋20层~49层,C栋5层~46层)

公寓1区:C栋6层~16层,由公寓1区变频泵组供水。

公寓2区:C栋17层~26层,由公寓2区变频泵组供水。

公寓3区:C栋27层~36层及B栋20层~30层,由公寓3区变频泵组供水。

公寓4区:C栋37层~46层及B栋31~40层,由公寓4区变频泵组供水。

公寓5区:B栋41~49层,由设在19层的公寓生活转输水箱经加压后供水。

公寓生活转输水箱的供水由地下3层的公寓生活转输泵组供给。

各个分区的供水点压力,办公超过0.45Mpa/公寓超过0.35MPa时在给水支管上设减压阀。生活用水在水箱或水泵出水供水主管上采用紫外线杀菌仪进行消毒。

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约为2800m3/d, 地下三层生活水池容积为500 m3,分为2个;避难层的生活转输水箱为2个,容积均为18m3;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活给水系统图

3 消防给水设计

合理的选择消防水灭火系统,是超高层建筑消防水设计的关键。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灭火系统,对于火灾时的扑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工程除了常见的消火栓系统和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气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本文不再赘述)外,在中庭位置还设置了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消防水炮)。

本工程的消防水量如下:室外消火栓30L/s,火灾延续时间3h;室内消火栓40L/s,火灾延续时间3h;自动喷水系统40L/s,火灾延续时间1h。地下三层消防水池储存消防延续时间内,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和自动喷水灭火用水量,共计576m³,分成2格。

3.1 消火栓系统设计

本工程的室内消火栓系统分为四个区:

一区:地下3层~地上4层;

二区:A栋5层~19层;B栋5层~20层;C栋5层~17层。

三区:A栋 20层-34层;B栋 21层~35层;C栋 18层~32层。

四区:A栋 35层-45层;B栋 36层~49层;C栋 33层~45层。

消防水池设消火栓低区提升泵,提升消防水至A栋19层消防转输水箱,然后由本层的消火栓高区给水泵(双出口,2台)加压。高压出水口成环后供给四区消火栓,三区消火栓由三四区之间的减压阀减压后供给。消火栓高区给水泵低压出水口成环后供给二区消火栓,一区消火栓由一二区之间的减压阀减压后供给。当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大于0.50MPa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屋顶设18m³消防水箱一座,另设置消火栓系统增压装置一套,以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静压要求。A栋19层设消防转输水箱1座,容积为96m³。系统图如图2所示:

图2 室内消火栓系统原理图

3.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于扑灭建筑火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根据规范要求,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除游泳池、溜冰场、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卫生间、不设集中空调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的住宅的户内用房和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本工程的地下室,办公区,均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汽车库业按中危II设计,办公区及公寓均按中危I设计。

本工程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共分3个区

一区:地下3层~地上4层,报警阀设在地下1层;

二区:A栋 5层~22层,报警阀设在19层;

B栋 5层~20层,报警阀设在20层;

C栋 5层~17层,报警阀设在17层。

三区:A栋23层-45层,报警阀设在34层;

B栋21层~49层,报警阀设在35层;

C栋18层~46层,报警阀设在32层。

消防水池设自喷系统低区提升泵,提升消防水至A栋19层消防转输水箱,然后由本层的自喷系统高区给水泵(双出口,2台)加压。高压出水口成环后供给三区和B、C栋二区的报警阀,保证阀前压力不大于1.20MPa。低压出水口成环后供给A栋二区的报警阀。消防转输水箱经减压阀减压后供给地下1层的一区报警阀。转输水箱出水管2条,保证报警阀前环状供水。A栋屋顶设18m³消防水箱一座,另设置自喷系统稳压装置一套,以满足最不利点喷头水压要求。系统图如图3所示:

图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原理图

3.3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消防水炮)

本项目室内净空高度超过12m的部位采用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装置(消防水炮),设计流量为10L/s,火灾延续时间时间为1h,喷头水压不少于0.6MPa。本系统供水由A栋二区的报警阀供给,位于19层。消防水泵和自喷系统合用。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服务式公寓与高密度社区

高度密集化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之一,要实现城市的高密度方案,不仅需要有效地使用建筑材料、切实地考虑能源的消耗问题,更需要努力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和谐环境。在当代,高密度社区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主流。一方面,超高层社区因节约土地资源以及标志性作用在许多中心城市盛行;另一方面,超高层以一种集约化的垂直社区,拓展了城市核心区的配套一体化。

对于一个城市人来说,公寓这种建筑类型并不陌生。从建筑学领域或城市规划学领域来看,“公寓”代表着介于住宅和酒店之间的一种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类型。正是由于两种功能之间的宽泛定义,使得公寓建筑在功能及形态的设计上有很多的施展空间,成为住宅和酒店之间多种可能的集合。公寓建筑不论是平面功能还是配套设施,都是按照居住体系和要求建设的,由于受规划用地性质上的约束或者在居住用地上由于不满足日照等等住宅规划的界定条件,因此仅以公寓的名义进入市场销售。公寓建筑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住宅公寓和服务式公寓。服务式公寓更多地模仿包括各种级别的酒店及青年自助酒店等在内的酒店形式,强调“服务”和“品质”。应该说服务式公寓更像是标准的公寓,是住宅和酒店业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公寓类产品进入市场销售,这种做法虽然有打政策“球”的嫌疑,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操作可以使更多的非居住项目在目前市场环境中成立,为城市配套的完善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也改善了我国目前机械式的控制性规划用地类型上的短板,使得城市和社区有机的融合和复合,对城市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生活模式

尽管超高层服务式公寓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超高层建筑也伴随着无法回避的环境和能耗问题。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经济投入巨大,其运营阶段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在运营阶段,超高层建筑往往会产生热岛效应、城市环境综合症等。另外,超高层建筑的运行耗能巨大,比起相同面积的多层建筑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以金茂大厦为例,2002年到2007年间,单位面积年耗电量水平在200 kWh/左右,相当于高档办公楼的能耗水平,为宾馆类建筑平均水平的1~2倍,一般公共建筑的3~10倍。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超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节能型”建筑的概念,如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他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生态节能型”成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方向。

新的技术促进超高层公寓建筑从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空间品质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集成,走向可持续化。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节能省地型建筑等,虽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所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思考,强调建筑应以人为本、与自然相和谐,形成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人工湿地、生态补偿、环保材料等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大大提升了公寓建筑的环境友好性,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得以真正的改善。

三、超高层公寓建筑的节能现状

超高层公寓与一般多层建住宅相比,随着高度的变化,除太阳辐射可以认为基本不变以外,其它的气象参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以取自高于地面10米处的地面风速2m/s为基准,则在100米的高空风速会依据函数规律提高到3m/s,若高达400~500米时则风速可达5m/s以上。同样,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也会有明显的降低,通常每增加100米的高度则温度下降0.6~1.0℃,仅这个变化足可以相当于把建筑物移动了一个2级气候区。而依据国内建筑节能的设计能力来看,大多数设计单位所掌握的用以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建筑能耗的模拟软件,都不能有效模拟随建筑高度变化的气象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的建筑围护结构热交换量无法准确统计,进而影响到计算整个建筑物的能量消耗。科学合理地根据能量负荷配置建筑物制冷、空调、配电等一系列设备系统便难以成行。

另外,现有节能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2005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颁布之后,由于超高层公寓建筑的某些方面具有节能的优势,比如体型系数是完全可以满足各节能规范的要求,该《标准》对于超高层建筑没有太大的约束。并且,对于达到建筑节能65%的目标,显然不能与国家的长远发展要求相切合。超高层建筑为重大工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在投入使用后的不远将来,必然会面临国家节能规划目标的提高而沦为不节能建筑。

四、节能策略

针对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前景和节能现状,将从自然通风设计、幕墙技术、热能节约、再生绿化空间阐述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1.自然通风设计

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带走多余热量达到人体舒适,日然组织新风换气,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可以节省下大量的空调能耗,同时为工作、生活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回归自然。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建筑中合理采用自然通风可节省空调能耗14kWh/~41kWh/。国际能源署在2000年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可使建筑能耗下降50%以上。因此,超高层服务式公寓的自然通风设计在节能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1)热压通风。热压是由于建筑室内外温度差造成的,室内外温度不同,则产生了由于空气密度差引起的浮升力,当室内空气密度小于室外空气密度,热空气向上浮动并从建筑顶部的孔洞、缝隙流出室外,室外的冷空气从建筑底部入口、门窗缝隙流入室内,形成空气的循环流动,其原理与烟囱内部的气流运动规律相同,故被称为“烟囱效应”。超高层建筑内部的“烟囱效应”现象比多层建筑更加显著。建筑设计中常采用“烟囱效应”原理来实现自然通风,通过设计中庭、垂直井道等方法增加高差,促进排风,从而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2)风压通风。当自然风吹向建筑时,由于建筑的阻挡作用,气流会产生绕流,流速和压力都将发生变化,在建筑迎风一面产生正压力,在建筑背风一面产生负压力。风压作用下的通风就是由于迎风面与背风面的压力差而引起的空气流动,从建筑正风压一侧进风,从负风压一侧排风。风压对建筑作用的大小主要受当地气候状况,建筑内部构造及室外遮挡情况等因素影响。风压的作用对超高层建筑来说往往有很多局限性因素,因此超高层建筑护结构多采用密封性处理,尽量减少不利因素而发挥风压的有利影响。

(3)风压、热压、机械综合式通风。对于体积大,进深大的大型建筑,仅仅依靠热压、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是不够的,需要采用机械(即风机)手段来实施全面通风。三者综合作用下的压力分布则是分别作用情况的叠加,但是根据气候条件及建筑结构类型的不同,对建筑气流压力分布影响最大的主导作用将会不同。

近年来,基于整栋建筑物的多区域空气流动网络模型在建筑通风和室内空气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超高层建筑内部的通风设计提供了有效辅助。多区域网络模型CONTAMW从宏观角度把整栋建筑物作为一个与室外相通的空气流通网络,各个房间或区域为网络节点,各节点之间通过空气流通路径(包括外墙及门窗上的开口、缝隙、孔洞,还有各类竖井、楼板及其他可能存在渗透的构件)相连接,利用质量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对整栋建筑的空气流动、压力分布及污染物传播情况进行研究。CONTAMW可以用来模拟由于建筑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所造成的渗透、漏风及室与室之间的空气流动速率及压差分布,并建立起在空气流通路径上空气压差与流量关系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在建筑设计的阶段为自然通风做出合理的预判和设计,在保证投入运营之后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更加系统化地进行通风节能设计。(图1)

2.幕墙技术

为了减少过高的风压和热压对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不利影响,1990年英恩霍文首次在波恩电话大楼的设计中发展了双层玻璃幕墙,双层玻璃幕墙与传统幕墙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在内外两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比传统幕墙采暖时节能30%~40%,制冷时节能可超过50%,对室外的隔声效果好。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通风也是现代建筑的一个特色。

从体系上双层玻璃幕墙又分为内循环幕墙和外循环幕墙两大类。(图2)

内循环双层玻璃幕墙:其结构设计可采用框架断热或单元断热形式。 内外层之间的空腔厚度一般设计在120mm~200mm之间。因此需要增设自然空气进入窗,使之便于清理双层玻璃之间的灰尘。因为使用材料少,因此成本较低。但需用电力驱动抽风。它的换气方式是:夏天,电控管道系统采取强制措施,将白天幕墙“腔体”内过热的空气经排风道排到室外,此时要关闭通往室内的风管;冬天,双层幕墙“腔体”内通过温室效应将空气蓄热并通过管道回路系统将空气加热,然后热空气通过热管被抽到室内,或打开内层开启扇导入热风,达到节能效果。

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其结构设计可采用外层框架、单元或点式接驳形式;内层采用框架断热或单元中空玻璃断热形式。一般外层玻璃选用夹胶透明钢化(安全、可使阳光充分进入双层幕墙之间的“腔体”,形成温室效应),内层玻璃选用中空(low-e)钢化(可将太阳能反射到放射到双层幕墙“腔体”之间),从而减少室内与室外的温度交换 。不需要增设自然空气进入窗,外层幕墙设有进出风口,内层幕墙上设有开启门或窗。 它的换气方式是:夏季,由于白天日光照射,是双层幕墙之间的空气层温度升高,通过烟囱效应,使热气流上升并通过上端出风口排出室外。夜间没有阳光照射,双层幕墙之间的空气层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此时,关闭通风装置,减少能量损失,但可开内侧窗自然通风;冬季,全天关闭通风利于节能。白天日光照射,使双层幕墙通道温度升高,给室内保温。夜间,利用low-e玻璃的节能作用,最大程度减少热损失。但由于使用材料多,因此成本较高。但节能效果较内循环幕墙更优。

由伦佐・皮亚诺设计,竣工于2012年的伦敦桥中心大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垂直城市,它有87层,310米之高,是欧洲目前最高的建筑,造型犹如一座拉长的透明“金字塔”指向天空。(图3)底层用作商业及办公区,高层则有公寓、餐馆和宾馆。它采用了三种模式的幕墙体系(图4),在接近顶端的服务式公寓及酒店部分采用箱式内循环幕墙,弥补了通体使用外循环模式幕墙在随建筑高度增加时“烟囱效应”减弱带来的通风不畅。另外,在大空间办公部分采用横向串联式外循环幕墙,使通风的气流模式利于在大空间内的换气效果;并且使用能改变反射光模式的多种形式玻璃面板,可以有效调整光源分布。

正在韩国首尔建设中的舞龙双子塔,是建筑设计公司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继迪拜帆船酒店的设计之后又一力作。“Dancing Dragons”双子塔高度并不一致,其中一座为450米(88层),另一座为390米(77层),塔内有数十层服务式公寓。大厦的设计灵感来自东方传统文化中关于龙的神话,也启发了设计师采用鱼鳞状的表皮结构,玻璃幕墙板内设置了600mm通风口,创造了能呼吸的建筑表皮。(图5)此外,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大楼窗户设置了3层玻璃。

3.热能节约

(1)辐射供暖,也称红外线辐射采暖。虽然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射能量,但是只有辐射热量占所有发热量功率大于55%时,该设备才能称之为辐射采暖。在韩国的舞龙双子塔设计案例中,辐射供暖系统的热回收是通过电动离心式冷水机组完成的,并以增压的方式提高温度。这种采暖方式类似于太阳辐射,它与暖气片加热不同,它不需要加热大气,而是靠太阳光直接将热量辐射到地球表面上。通过红外线辐射,对辐射到的区域进行直接加热,辐射热量能被混凝土地板、人和各种物体所吸收,并通过这些物体进行二次辐射,从而加热四周的其它物体。不仅如此,红外线还能够穿过物体或人体表面层一定的深度,从而从内部对物体或人体进行加热,这种系统也称为“人工太阳供暖系统”。红外线辐射采暖,房间底层温度高,工作环境温暖舒适,上层温度低,因此其热利用率更高。

(2)燃料电池废热利用。(图6)燃料电池发电作为大型建筑的补充供电设备,具有以下特点:能量转化效率高,它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间不经过燃烧过程,因而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能转换效率在45%~60%,而火力发电和核电的效率大约在30%~40%。与电网供电相比还减少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更加节能绿色。在韩国舞龙公寓大厦的节能策略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项那便是对燃料电池废热的利用。该技术借助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得以实现。其工作原理是:对燃料电池在常规发电中一部分并不足以产生蒸汽的热量,进行回收二次利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空气压缩时储蓄废热,空气膨胀时发电。也就是通过废热给冷的压缩空气加热使它膨胀。同时该技术采用喷水雾的办法吸收压缩空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失,将能量以热水的形式储存。该节能技术不但提高了燃料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也把一部分散发的热量收集起来,采用恒温阀和恒温热水系统为大厦提供恒温热水。该系统使能效从54%提高到95%最重要的是不需要额外添加燃料,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行成本。

4.开拓再生绿化空间

超高层公寓建筑不只是提高容积率、增多建筑面积、节省土地,更重要的是把节省下来的土地转化为绿地,保护并培植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绿色植被。

(1)开辟垂直绿化:与高层建筑的用地面积相比,其外表面积是地面的4~5倍或更多,因此在外墙上开拓绿化,将对绿化环境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2)发展屋顶绿化:开拓绿化空间,另一种办法是发展屋顶绿化。在公共建筑裙楼开辟屋顶花园潜力很大,应进一步提高屋顶花园的质量,发展薄覆盖型种植技术。

(3)营造空中庭园:为了改善人远离自然、罹患空调综合征、生态环境差的缺点,在超高层建筑之内营造空中庭园。

UNStudio设计的The Scotts Tower公寓大楼是新加坡地区第一个亮相的SOHO品牌大楼。这是一个将空间最大化利用于生活、工作、休闲的建筑,展示了新的功能和灵活的垂直维度。设计师Ben van Berkel说:“这个大楼是新加坡城市的一个有趣点,跳出了一般的惯常设计手法,我们创造了一个在天空之中的街区,一个每个区域都很独特功效的垂直城市。”(图7)大厦建筑面积18500,共31层,231个单元(3间卧室的公寓和四间卧室的跃层公寓)。塔内的休憩空间和绿化地带位于1~2层以及天空露台25层。每一个每一个单元都有露台空间可以享受外面的自然风光、全市景观。建筑的设计概念是“天空邻里”。这个垂直城市在三个尺度上得到了解释:“城市”、“邻里”、“家”。并用“天空框架”和“垂直框架”把他们组合到一起。多层次的环境为居民提供退台式屋顶花园及版块式绿化以及不同的休闲区域和设施。该建筑中将节水系统与环境绿化相结合,使用了雨水过滤系统,既能机能控制排水量,又能使用雨水灌溉植被。同时对生活用水回收再利用,从而有效节约了建筑内用水并为环境绿化供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未来节能型超高层公寓建筑发展方向

作为一种在高密度城市发展中的热门建筑领域,超高层服务式公寓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采用生态的技术策略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作为生态子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崛起。超高层建筑与环境存在密切的互动,其设计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维度上,关注建筑系统的能量与物质的流动方式,有机合理整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达到节约能源和资源;时间维度上,从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合理配置能量及物质流动的动态环境,注重于使用过程中超高层建筑系统的协同运行。

参考文献:

[1]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 主编. 现状突破与稀释:服务公寓[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3-145.

[2]史洁.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夏昌. 钢混凝土组合型高层和超高层绿色住宅[J]. 建筑科学,2013,06:6-9+33.

[4]何强. 超高层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3.

[5]李国志. 超高层建筑冬季烟囱效应的模拟分析[D].长安大学,2013.

[6]屈万英. 超高层建筑节能的设计策略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2-23.

[7]孟庆林. 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亟待重视[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8,02:72-74.

[8]李江涛. 节水技术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杭州平安金融中心为例[J]. 建筑节能,2014,10:68-71.

[9]李静. 超高层建筑节能的思考与实践[J]. 上海节能,2008,04:56-58.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94-02

高校学生公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大学校园的重要篇章,其规划建设历来为各大专院校所重视。自我国有现代大学至今,宿舍的建设就从未间断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迅速扩展,高等教育也走向了大众化,突出的表现就是高校扩招,校园扩大。为了应对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宿舍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发展状态,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不仅功能得到完善、建筑形式也更为丰富。

本文将以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校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为例,分析当前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公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及必要性

山东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100多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山东大学东校区现有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院、化学学院、生命学院、信息学院、环境学院等十多个学院、教学部。山东大学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基本建设投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致使现有教学实验、学生生活等用房的建筑面积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21”标准,尤其是学生公寓面积严重不足。学生住宿十分紧张。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需要,为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缓解学生住宿紧张的状况,依据山东大学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东校区新校内建设东校区l吕号综合学生公寓,该地块位于山大路与山大北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南临学生生活区,东靠学校北门及运动场,该区域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50米。

二、建筑概况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位于山东大学东校区新枝学生生活区内,东面是运动场,南面为现有学生公寓10号按,西面为山大路,地处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节点上。

该建筑用地面积为28694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6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2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9317平方米),主体部分两栋十七层建筑,裙房两层,地下室一层,建筑总高度61.45米。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二层层高为4.5米,三至十七层层高均为3.3米。

三、总体与环境设计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在总体规划上沿现有学生公寓纵向布置,在建筑用地红线范围内,在满足济南日照间距要求下布置了两栋十七层高的主体建筑,与西侧的裙房。东侧底层通透的连廊围合成内庭院,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休憩场地。

18号综合学生公寓楼面向运动场有相对集中的实体作为其主要的形象焦点。东南面有一大片公共绿地。

四、建筑设计

平面功能分区明确,两栋十七层高主体建筑在底层分别设有学生公寓出八口、门厅、会客室、活动室、值班室;西侧裙房和主体高层一、二层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公安处、学生在线等相关管理、服务设施用房。

三至十七层为学生居住层(南面一栋从:层开始),中部两台电梯及楼梯作为主要垂直交通疏散,东侧还设有消防电梯及楼梯;楼层有集中的盥洗室,公寓单间开阔尺寸为3.6米,面积24.8平方米,供四人居住,南北有敞开或封闭阳台,学生居住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地下室有设备用房及学生使用的地下自行车库。人车分流。

东侧“门脸”二、三层实体及底层架空连廊可作为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并将两栋主体高层有机的联系起来。

五、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用地紧张的问题。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位于市区边缘的高校渐渐成为市区的中心。同时由于连年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导致校区建设规模的爆炸性扩大,使渐渐挤入市区中心的传统高校感觉到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场地内解决更多的学生住宿问题,18号综合学生公寓主体为两栋高层建筑。对我国来说,高层学生公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新事物,我们知道,高层学生公寓具有节约用地、容纳学生数量大的特点,在用地紧张的地区常出现。最近几年,北京、南京等地也有建设。从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存在上下课人流集中拥挤的现象。笔者认为,在使用上高层学生会寓比较适合作为研究生宿舍,首先是理论上住宿的人数比本科生少一半,其次是他们的作息时间比本科生自由。这样可以解决人流集中的问题。

2.停车的问题。学生公寓的使用者是学生,他们对建筑的使用往往有集中的作息时间。在上、下课或用餐期间会产生集中的高峰人流,对校园内部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大学生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早期的校园规划中,往往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现在的大学校园大都存在停车老大难的问题。自行车场向校园绿地要空间,即便如此,停车场地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园一族,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骑车或将车停在离上课很远的地方。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校老师和学生拥有汽车的人数逐年上升,停车也成为影响校园交通状况的一个主要问题。18号学生公寓地下一层设置了集中的车库,并在两栋高层的地下室部分设置了自行车停车位,如此一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社会交往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Baum和Valim曾对长廊式公寓和单元式公寓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表明:长廊式公寓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感,有躲避的倾向,是消极的,而单元式公寓中的学生却愿意交谈,不躲避,是积极的。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密度较高,高密度的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有不良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社会行为。归属感对交往也有重要意义:空问过大,人数过多时,责任感会减弱,既感到这种空间可能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任何人,因此走道型公寓里的居民,由于遭受了更密集的社交影响,相识了解的人数超过个人所能结识的能力范围。集体感激亲切感降低,普遍有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二是交往临近式原则,住在长廊式公寓里的学生,主要交往集中在走道附近的走廊上,而不是发生在距离较远、缺乏领域感的活动室。但走廊作为交通要道,干扰较大,平时驻留时间短。只能满足短时间的交往需求。

4.造型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公寓的单位空间多重复性,给建筑立面造型的发挥余地较小,建筑造型很容易流于单调、平淡。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地丰富学生公寓简约化的造型和风格,对建筑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工程的建筑师不仅处理好建筑本身的造型变化,而且对建筑外环境,尤其是内庭院的设计均作了全面的考虑。

本工程立面造型时尚、新颖,平面功能布置使得体块在片与面。面与面间交错、穿插。明快的色彩,南面阳台虚实相叠。打破了由于建筑体量长而板造成沉闷、压抑的感觉。局部运用构架手法,使得建筑变得通而不透,极具时代气息:在造型、色彩处理手法上与周围建筑有所协调、呼应,但又有所创新。外装饰面材料为面砖,色彩丰富,简洁大方。

5.功能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公寓的居住环境质量,公寓内出保证有宽敞的生活空问外,还应该设置洗衣房、小卖部、报纸杂志零售点、健身房、咖啡厅、书吧、网吧等服务空间,形成全面满足学生生活需求的新型学生公寓。

从我们常常看到的学校周围被称之为“学生街”的餐厅、酒吧、咖啡厅、健身中心等高朋满座情况,就会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是多么迫切了。学生公寓未来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居住、休息空间,而会是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但它不同于社会上的类似功能建筑,其特点是要有适应性。也就是经济、适用,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枝大学生。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6

【 pick to 】 : as a student apartment, its all have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project is the commercial housing, so they must satisfy the postal service hall space is open to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flexibility requirement.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and designing idea do are described,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 key words 】 : students' apartment buildings;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某大学东面和南面为城市道路,学校主入口位于大街北侧。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急需建设学生公寓。由于学校用地紧张,将地址选在了现学校大门一侧,拟拆除原有临街低层商业用房,新建一幢12层综合大楼,并与一企业达成了联合建设的意向,决定大楼的下部3层及其裙房为商业用房,上面4~12层为学生公寓。

2建筑设计构思

2.1总图

新建大楼南临大街,北侧为校园,西侧为学校校门,所以将高层建筑的下部及其裙房连通,作为商业用房,其入口开向南内环街;大楼主体北移,以尽量减少对学生公寓环境影响,学生公寓入口设在位于校园内的大楼北侧,各出入口完全分开,互不干扰。

2.2平面设计

2.2.1柱网布置

结合上部公寓和下部商业营业厅不同使用功能及室间尺度,首先对柱网布置做了精心设计,即上部公寓采用了不等跨柱距,减少柱子数量,减少走道及房间突出的柱角,同时满足了下部商业营业厅对空间的开阔要求和经营的灵活性(见图1)。

图一一层平面图

2.2.2学生公寓入口设计

学生公寓的使用和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①使用时间相对集中,学生上下楼时间有一定规律;②为了加强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学生公寓入口处一般需设管理值班用房,全天有人值守。根据以上特点,学生公寓设置了集中出入口,入口处设门厅(兼电梯候梯厅),厅内可设各种通知和公告,垂直交通设电梯两部(兼作消防电梯),门厅两侧各设一座楼梯间,门厅内设了管理和值班用房,这种布置方式可以适应公寓楼的使用特点,便于等候、分流和日常管理,同时也使下部商业营业厅内空间更加完整。

2.2.3公寓标准层平面设计

公寓层功能明确,流线清晰。中部为交通枢纽及学生活动室,两侧为学生居住用房,走道的东西两端各设一卫生间和盥洗室。①标准层的柱网尺寸分别为:7.2m×5.7m,7.2m×7.8m,标准居室尺寸为3.6m×5.7m×3.1m,每间房按4人考虑,走道为2.1m(均为轴线尺寸),中部活动室开间尺寸为10.8m,必要时可改造为3个标准居室;②交通枢纽:将电梯设置成背对走廊的形式,使候梯厅空间尽量开敞,楼梯和电梯厅有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除具有经济实用、节省空间、降低运行成本(照明、加压送风等)外,还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休闲、交流的场所,使用上提供双向或多向选择的空间;③卫生间、盥洗室:位于走道端部的卫生间、盥洗室分南北独立设置,在两者之间设公用前室,能有效改善学生公寓的卫生条件,还有利于减少噪声影响(见图2)。

图2 公寓标准层平面

2.3立面构思

学生公寓楼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业主对投资的限制,立面效果容易出现单调呆板,且大楼下部商业营业部分与上部公寓部分处理不好,也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设计中将一些共同的元素融入其中,尽量做到简捷、明快,浑然一体。下部几层,凸出的壁柱与学校大门的柱式在高度和色彩上呼应,成为其延续,正立面及山墙面凸出竖向体块,构成一更大的“柱式”,这种处理还使与学校主校门相邻的山墙变单调沉闷为轻盈、挺拔(见图3,图4)。

图3南立面

图4西立面

3性能化防火分析与设计

3.1有利条件

①作为宿舍建筑,特别是高校宿舍,其结构比较简单,建筑隔间小,有利于限制烟火扩散;②房间及走道一般不做复杂装修,建筑材料均为不燃烧体,火灾荷载有限;③人员居住时间相对较,对环境熟悉;④由于都是青年学生,人员体质比较好,行动敏捷;⑤受教育程度高,有一定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技巧;⑥疏散通道简捷、顺畅;⑦虽然该建筑为12层,但作为学生居住为9层,楼梯与下部完全分离,虽然垂直疏散距离较长,但进入楼梯间,可认为进入相对安全区域;⑧楼梯、电梯共用前室,对人员疏散的选择性更强,不易形成堵塞,也适应人们的惯性思维,解决了日常使用、管理与消防安全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消防人员的停顿和选择。

3.2不利因素

①人员密度相对较大,生活起居时间集中;②可燃物较多。学生公寓有较多的生活用品和学习书籍,还有各种电器的使用,这些都使学生公寓存在一定火灾隐患。

3.3相关措施

根据以上具体分析,决定除按照现行防火设计规范执行之外,对一些薄弱环节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还在一些关键部位采取提高防护标准的措施,具体如下:

(1)按照《高规》及其他规范的规定,建筑室内外设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内走道设机械排烟设施;设置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及手持灭火器。

(2)将公寓标准层东西两端设为临时避难区,利用两端房间几乎无可燃物,且用水便利的有利条件,可以暂时避难、等待救援。同时,在避难区内设置了直通室外的紧急疏散通道,既可到达室外地面,也可通至屋顶平面,为减少人的心理恐惧感,并防止万一失手坠落,将通道内洞口隔层错位布置(见图5)。

图5临时避难区及疏散示意图

(3)为防止学生夜间熟睡时发生火灾,特别在每间宿舍房间和公共走道等处设置了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和火灾应急广播,力争做到及早发现、尽快疏散。

(4)建议公寓管理部门将消防安全管理作为重要管理内容,强化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落实消防安全制度,保持各种消防设施的可靠有效,定期做疏散演练,使人们熟悉各种疏散通道和临时避难区的使用,做到能自防自救。以上措施的实施基本上可以保证人员安全。

4结语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7

引言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一些资深高校原有老旧学生公寓使用年限已经接近或达到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在目前土地成本日渐高昂,学校教育用地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学生公寓高层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新建学生公寓的潮流。而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公寓的建设,以及后续使用管理中,电气系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功能完善,设计合理的学生公寓电气系统不仅可以保障学生业余学习生活的舒适环境。更可极大的降低学校后勤部门对公寓的管理成本。本文主要讨论高层学生供配电系统部分的设计内容。

1、供电电源

1.1 负荷等级

高层学生公寓属于人员密集型居住建筑,一般从造价、内部人员管理及使用的考虑出发。基本为普通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防烟及排烟设施、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水泵、消防电梯及其排水泵、电动的防火卷帘及门窗以及阀门等消防用电根据建筑高度不同可分为一级负荷或二级负荷。公寓内一般居住房间用电为三级负荷。

1.2 负荷容量计算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 计算准确与否,对合理选择设备,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均起决定性作用。

1.2.1 居住房间用电计算。

学生公寓内居住房间用电一般占总用电量的80%左右,而且对于高层学生公寓来说,房间数量相当大。所以单个房间负荷的正确估算,对学生公寓总用电负荷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JGJ36-200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每居室用电负荷标准应按照使用要求确定,并不宜小于1.5kw。对于居室内单独设置空调及电热水器的学生公寓,还须在1.5kw的基础上,根据电器用电负荷,适当提高。

1.2.2 公共负荷用电计算。

在高层学生公寓中公共负荷用电主要包括生活设施用电和消防设施用电。

其中生活设施用电量较大的设备包括公共热水炉、电梯、太阳能公共热水器电伴热、生活给水泵及弱电设备机房等。其中公共热水炉的选用容量,在辽宁工业大学学生公寓中一般按照人均100w计算,此容量可保证每人每小时一升热水的供应。其余设备一般按照设备厂家推荐数值计算即可。

对于消防设施用电,考虑到在火灾时,会断开普通生活设施用电;且消防设施用电负荷往往远远小于普通生活用电,所以一般根据规范,并不计入到总负荷容量内。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为其它建筑供水的消防水泵房,还是建议考虑其用电负荷。

2、供配电系统设计

2.1 供电要求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高层学生公寓应进行整体供配电系统设计,至少需要两路独立市电电源,还需要另设应急电源或备用电源。

2.2 电源

2.2.1 高层学生公寓的正常电源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各路电源应为不同路由的线路,宜采用专线由上级变电站或开关站放射式供电。电源电压等级可以为10kV、20kV、35kV 或110kV。当一路电源断电时,剩余电源应能保证二级及以上负荷的供电。

2.2.2 对于负荷等级较高的高层学生公寓应设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或备用电源。一般每个高层学生公寓群可根据整体规模设置柴油发电机,其中额定输出电压可根据负荷大小、单台电动机最大启动容量、供电半径等因素确定:

2.3 高压供配电系统

2.3.1 在高层学生公寓的高压供配电设计中,一般在高层学生公寓群的负荷中心位置设主配变电所,在每个高层公寓设分配变电所。为节省公寓使用空间,配变电所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条件允许时,也可设置独立的变电站。同时高压系统的配电级数一般控制在两级以下。

2.3.2 配电变压器的长期工作负载率不宜超过60%,分配变电所的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1000kVA。

2.4 低压配电系统

2.4.1 配电方式

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三级配电方式,即总配电(配变电室) 、区域配电(配电间) 和终端配电。三级配电系统相互之间要求保护开关动作具有选择性。

公寓房间配电使用在普通供电母线单独设置回路,至楼层配电间内楼层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当单层面积较小时也可每3-5层设置一个楼层配电间)。各公寓房间及相应楼层公共设备设施用电引自相应楼层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各个楼层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及学生管理值班室总电能控制计算机之间根据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型号使用RS485线缆或UPT5e线缆链接。

2.4.2 高层学生公寓中消防设备供电干线及分支干线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尽量减少矿物绝缘电缆的长度,减少偏移量。电缆端部应防止芯线溅水,连接矿物绝缘电缆的配电柜(箱)和用电设备接线盒的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5。

2.4.3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低压配电竖井分开设置。

(2)当需要末端双电源切换的负荷较多导致电缆数量随之增多时,可分设普通桥架与应急桥架。应急桥架内设隔板,使双电源的两根电缆分设两侧。

(3)公共用电宜保留足够的预留回路。

3、用电控制方式与管理

所有三级负荷供电部分通过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送电并计量。当发生火灾时,切断所有非消防用电;电梯自动降至1层。

3.1 高层学生公寓公共区域用电管理与控制

3.1.1 公共设施控制部分。普通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热水炉、公共淋浴用供水系统、公共洗衣机等。上述设备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连接至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的不同供电回路,通过值班室总电能控制计算机经由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进行控制和计量。其中公共热水炉、公共淋浴用供水系统在学生上课及夜间休息期间停止供电。公共洗衣机在夜间学生公寓普通房间熄灯后停止供电。普通电梯在电梯机房处控制在相应时间减少开放台数。普通电梯、消防电梯、消防用风机、消防水泵、弱电设备等电源直接引自总低压配电柜采用双双电源供电,并于末端切换。

3.1.2 公共照明控制部分。所有公共走廊、楼梯间、电梯间、卫生间、盥洗间、浴室等公共照明首先通过光控模块控制。在此基础上,楼梯间照明使用声控\感应模块控制,公共走廊照明在公寓房间熄灯后减半供电,其余公共照明就地控制。消防疏散照明须带强启触点并设强启线。当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自动强制点亮。

3.2 普通学生公寓房间用电管理与控制

学生公寓房间供电引自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通过值班室总电能控制计算机经由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进行计量和控制。集中电能管理配电柜内为每个房间设置一个回路。将此回路送至设在走廊的公寓房间照明配电箱。在此配电箱内分出两个回路,分别至插座和照明供电。

具体控制与管理见表

4、结束语

以上是作者在本校高层学生公寓供配电设计中所得到的经验总结,包括了高层学生公寓的电源选择、供配电方式及电能管理等内容。希望对其他高校及各位设计同行在高层学生公寓的设计中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3]GB_50060-2008---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new type of cabaret management mode--cabaret type apartment is developing in China, its speed is very fast, b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of it have not form a ripe system.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abaret type apartments which have been buil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summarize some common mode in architecture design, offers the architects some references in design.

Key words:cabaret type apartment; design mode; urban type; vacation type

1引言

90年代末期,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逐渐在我国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酒店式公寓因其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和个性化的服务逐渐受到特定消费群体的认可,从兴起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酒店式公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一种新兴的酒店经营模式,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也应与其独特的经营理念相呼应,彰显其特色,从近年来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些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模式语言。

2综述

2.1概念及源起

酒店式公寓从本质上来说,是将酒店进行产权分割出售,买家将物业出租给酒店经营管理公司,通过分得其经营利润取得固定投资回报的一种酒店衍生品。买家既可以在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后享受酒店的星级服务,又可通过出租、产权转让等方式来获得投资回报。酒店式公寓采取星级酒店式服务、公寓式管理,除了提供传统酒店的各项服务外,还向顾客提供了家庭式的居住布局、家居式服务,使客人在享受酒店服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家的感觉。它集住宅、酒店、会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物业管理概念。

酒店式公寓最早起源于欧洲,是当时旅游区租给游客供其临时休憩的物业。这些客人虽然只作短暂的休息和停留,但物业也给他们提供统一上门管理,所以既有酒店的性质,又相当于个人的“临时住家”,从而形成了酒店式公寓的雏形。这种经营模式在欧洲很快普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如今,酒店式公寓已遍布全球各地。我国的酒店式公寓最早出现在深圳,之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均有发展,现在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度假旅游区。

2.2主题及特色

根据选址不同,可将酒店式公寓分为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两种。前者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消费群体以商务人士、高级白领、跨国公司高管等阶层为主;后者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度假区和海滨城市,消费群体以游客、度假休闲人士为主。在酒店式公寓的设计中,建筑师要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把握好不同种类的酒店对建筑功能和形象上的特定要求。

2.3总体规划

酒店式公寓的总体规划与基地选址以及酒店的定位密切相关,根据前面的分类,城市型和旅游度假型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总体规划有其各自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工作繁忙的商务人士,城市型酒店式公寓选址应靠近城市中心或CBD商圈等城市核心区,以便为顾客提供便利的办公环境。主体建筑应以高层、超高层为主,以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也形成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应充分利用基地面积设置与公寓相配套的网点、裙房等商业设施,商业空间的布局应兼顾为公寓内部和外部的人使用,加强商业空间面向城市的开放性,从而提升其商业价值。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绿化布置应尽量利用建筑与基地之间的空隙,紧凑布置,充分设置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基地绿化面积。城市型酒店式公寓对停车位的需求量较大,应以地下停车为主,利用高层塔楼的地下部分作为停车场。北京银泰中心是此类酒店的代表(图1),它位于北京中心商务区的核心地带,占地面积约3万m2,总建筑面积达到35万m2。主体建筑由两栋42层的办公楼和一栋63层的酒店式公寓组成,裙房部分设有完善的商业配套空间,车库位于地下三层和四层,可容纳1600个停车位。中央主楼高249.9m,是长安街沿线的最高建筑,成为长安街的至高点和标志性建筑。

度假型酒店式公寓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旅游区。由于它针对的消费群体是抱着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目的而来,因此这些酒店的总体规划应将营造舒适优美的室内外环境作为重点。建筑密度不宜过大,以多层、小高层为主。总体规划应尽量争取较多的绿化面积,为营造优美的室外环境创造条件,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将场地周边的优质景观引入室内。对于温泉、海景等主题类酒店,要围绕其主题进行规划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环境,突出酒店特色。以海南白金海岸酒店式公寓为例(图2,图3),它选址在海南高隆湾海岸沿线,东面有大片椰林,东北临铜鼓岭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酒店占地面积约29万m2,建筑面积30万m2,容积率1.05,绿化率达到50%以上。建筑群体规划围绕海景、椰林和海上红树林布置,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此外,还设有潜水俱乐部、游船码头、海景温泉、滑翔翼会所、温泉入户等特色配套设施, 使客人充分享受度假、休闲、养生的乐趣。

2.4建筑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户型,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一般以40m2~120m2左右的中小户型为主。户型设计应充分体现其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房型布局应紧凑灵活,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布置功能,减少户内消极空间的数量,减少公共面积的分摊。居室套型设计可以灵活分隔,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生活习惯的居住者。以威海的海悦国际酒店式公寓为例,其主打户型仅有50多平米,却包括了卧室、起居室、厨房、洗手间、阳台等多种功能,卧室与起居室布置在一个大空间里,厨房结合入口空间设计成开敞式,空调机位在阳台上留出了固定位置,整个户型布局紧凑灵活,空间无局促感。

在物业管理方面,酒店式公寓的物业不仅包括传统酒店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模式,还拥有完善的办公环境,同时为住户提供了家庭住房的格局和家居式服务,如银行、会所、酒吧、便利店、健身房以及秘书、商务中心、信息咨询、翻译等商务服务,与传统酒店相比拥有更多、更全的生活、办公配套功能。因此,在裙房及商业用房的设计中除了设置传统酒店的功能用房外,应充分考虑增加相应服务功能的空间。

在建筑形象方面,位于城市中心区的酒店式公寓应充分体现其统领该区域的核心地位,建筑形象应具有标志性,体现时代感和城市精神;位于旅游度假区的酒店式公寓则应充分发挥自然景观的表现力,以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主旨,建筑形象应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2.5室内设计

酒店式公寓的房间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居住性公寓和商务性公寓。居住性公寓多为精装修,室内空间功能划分较为齐备,一般设有单独的厨房、洗手间、阳台等,提供全套的家居设计和电器。在设计上一般以现代风格为主,将时尚气息、实用主义相统一(图4),对于不同户型有不同格调的设计,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功能划分更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设置开敞式厨房、活动隔断等。

商务性公寓的主要用途为商务办公,也可兼作居住。这种公寓没有单独的厨房和阳台,室内以大空间为主,以便用户灵活划分办公空间。公寓的室内装修以粗装修为主,用户入住后可直接使用,也可对室内进行精装修。

度假型酒店的室内装修则偏重田园、自然风格,将海景、温泉等引入室内,装修材料更多选用木材、石材、竹子等天然材料,给人贴近自然的感觉。(图5,图6)

3结语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9

通过深入调研,近年来,厦门酒店式公寓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主要特点:

㈠发展速度快。2005年7月前,厦门市仅存在4家酒店式公寓,2006年3月迅速发展至近100家,今年4月达到373家。目前经营主体超过100家,有房间5000余间(套),房产总价值约20亿元,从业人员lOOO余人。

(二)经营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车站、码头附近和商业繁华地带,主要在单身公寓等高层民用住宅里,但也有少数在商品房内,在房屋未出租的空档提供一日租或钟点房。

(三)经营范围广,经营方式灵活。大多数经营者向工商部门登记取得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括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等。经营者既有专门酒店式服务管理公司,也有打“球”的物业中介单位,他们将分散于个人的公寓大量承租下来后,集中管理,为旅客及其他租住人提供短期住宿服务。

(四)同一公寓楼多家单位经营,客房交叉。如位于厦禾路268号的源通中心共有29个楼层676户,有7家酒店管理公司分别向业主租赁133间(户)公寓作为接待旅客住宿的场所。酒店式公寓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与星级酒店相似,设有驻店经理、前厅部(总台)、客房部等。

(五)收费便宜,市场较好。经营单位主要是通过网上订房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刊登、张贴、发放广告,以及住客推介、请人拉客等多种方式招徕旅客。客房装修及配置与二、三星级酒店相似。但收费更便宜,根据房间提供的设施及大小,每间每天收费100至200元,豪华间300元左右。据调查,入住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

(六)经营收费项目多样,手续合法。经营公司收费经物价局批准,并执行旅馆价格调节基金,向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使用的发票有房屋出租专用发票,也有市地税局统一印制的。厦门市宾馆、旅馆业(住宿)专用发票或“厦门市服务业统一发慕”,收费项目填写“房费”。

二、设立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消防安全条件状况

厦门酒店式公寓大部分设在已通过消防验收合格的高层公寓楼。经营者将公寓楼的部分楼层的房间集中起来管理,运行一种“名为公寓,实为酒店”的管理模式。然而公寓楼功能变为旅馆后,建筑类别转变为公共建筑。按公众聚集场所进行严格要求,火灾危险性和相应的消防安全要求均大大提升,所以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些所谓的酒店式公寓并不具备作为对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条件。以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为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从消防设施上看,公共建筑比民用建筑要求严格得多。

1、消防疏散设施方面,酒店、宾馆作为公共建筑必须满足双向疏散或袋形走道的相关规定。其疏散宽度是按照人员数来核算的,且其疏散楼梯间的最小净宽为1.2米。而作为住宅使用的民用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为1.1米。

2、在消防用水方面,一类高层普通旅馆室内消防用水量为40L/s,室外消防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按3.00计,折算消防总用水量为540吨:一类高层普通住宅室内消防用水量为30L/s,室外消防用水量20L/s,火灾延续时间按2.00计,折算消防总用水量为252吨。

3、在消防电梯设置方面,作为住宅使用的高层建筑中,只有塔式住宅以及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或通廊式住宅需要设置消防电梯,而一类公共建筑及超过32米的二类公共建筑则都应设置消防电梯。

4、在自动消防设施上看,酒店、宾馆的客房均要求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火灾应急照明装置,而届住建筑则只需在公共部位设置自动消防设施。

㈢从建筑内部装修上看,酒店、宾馆客房内所有装饰、装修材料均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窗帘一类的丝、毛、麻、棉织品应经过阻燃处理。而作为纯住宅使用的公寓,对于住户自家的装修材料无相关的防火要求。

(三)从管理上看,酒店、旅馆客房作为防火重点部位,房内应配有禁止卧床吸烟的标志、应急疏散指示图、宾馆客人须知及宾馆、饭店内的消防安全指南,房内除了固有电器和允许旅客使用的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等日常生活的小型电器外,禁止使用其他电器设备。服务员在整理房间时要仔细检查,对烟痰缸内未熄灭的烟蒂不得倒入垃圾袋:平时应不断巡逻查看。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酒店、旅馆店必须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履行自身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定期组织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加强员工消防教育培训,制定并经常演练灭火、疏散预案。

(四)从法律程序上看,作为对外经营的公共场所,酒店、旅馆在开业前除了取得相关的建筑审核验收文书外,还应申报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在取得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文书后,方能开业。

三、公酒店式公寓存在主要消防安全隐患

公寓楼作为民用住宅虽已经消防部门审核同意使用,但经营者未经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将民用住宅改为经营性质的酒店,改变了公寓楼的使用功能,有的还进行了二次装修,且未经消防部门验收,存在不少消防安全隐患。

(―)没有取得消防前置审批许可。很多酒店式公寓经营者借物业管理之名,行旅馆业经菌之实。厦门思明、湖里两区的118家酒店式公寓中,有103家酒店式公寓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审批,但其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是:房屋出租、物业管理、酒店管理或酒店管理咨询,未涉及旅馆、客房经营范围。根据相关法规,经营旅馆业在工商登记注册之前,必须实行前置审批,取得公安机关《特种行业许可证》和公安消防验收许可。但上述103家酒店式公寓因以房屋出租、物业管理等名义在工商登记注册,避开了旅馆业经营必需的前置审批,均未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和消防验收审批。

(二)消防设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由于大部分酒店式公寓是按普通民房标准进行建造。作为整幢建筑物虽已经消防审核验收,但经营者往往擅自改变用途,二次装修后,消防设施不完善,疏散通道不畅通,不符合旅馆业的消防安全要求,存在诸多消防安全隐患。要是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消防管理责任不落实。由于酒店式公寓

以出租房屋之名,行旅馆业经营之实。如果公安机关按旅馆业来管理,他们大多又没有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和“消防安全许可证”。如果按照出租房屋来管理,而这些酒店式公寓又是以旅馆业的形式进行经营,提供酒店式的服务,客人大多是短期住宿,有的住一、二天,有的住几小时。酒店式公寓这种介于出租房屋和旅馆业之间的特点,导致目前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加上业主从追求经济利益出发,千方百计躲避检查,失控漏管现象普遍存在。

四、规范酒店式公寓消防管理的对策

厦门市政府对规范酒店式公寓管理十分重视。2006年11月,市政府办公厅组织公安、消防、安监、旅游、工商、卫生、法制等部门及思明区政府组成课题调研组,对全市酒店式公寓的现状、管理情况开展调研,2007年6月,联合起草《厦门市酒店式公寓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以征求意见稿形式报市政府。《办注》明确提出酒店式公寓经营者必须按照开办社会旅馆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许可后方可营业,酒店式公寓比照旅馆业要求进行管理。笔者通过调研和参与《办法》的起草,对规范酒店式公寓消防管理提出如下对策。

(一)将酒店式公寓定义为旅馆业。“酒店式公寓”与“酒店式公寓”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居住建筑,而后者是旅馆建筑。公寓式酒店指按公寓式(单元式)分隔出租的酒店,应按旅馆建筑处理。各职能部门应视其为酒店、宾馆进行消防监督管理。

(二)制定相应消防技术标准。鉴于厦门市酒店式公寓的现状,笔者认为可按照“疏堵结台,划线管理”的方法,在确保场所基本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酒店式公寓消防技术标准”,对酒店式公寓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消防技术手段,帮助具备条件的酒店式公寓达到相应的消防安全条件:1、利用多层、高层已建公寓、住宅整幢改为酒店式公寓的,原则上按多层、高层公共建筑的要求进行改造:2、利用多层、高层已建建筑的部分公寓、住宅楼层改为酒店式公寓的,可在满足防火分隔、安全疏散要求以及防排烟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其他消防设施的要求。可设置简易喷淋系统和独立式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来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10

2工业建筑居住型改造的内部空间匹配度

由于多层厂房的空间尺度、开间进深、柱网跨度以及层高等固有因素与公寓式改造目标比较接近,因此,在旧工业建筑居住型更新实践中,多层厂房的改建占了较大比例。对多层工业厂房的改造中一般不需要增设楼板,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平面分隔以及防火与交通的重新设计上,有效降低了土建成本,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

2.1工业建筑柱网尺度与户型平面设计

工业厂房平面一般具有规整的柱网,在跨度和进深尺度上遵循一定的模数制度,比如进深跨度一般为6.0m,而开间跨度一般为6.0,6.6m和7.2m。同时,为了采光、通风的方便,进深一般为两跨或是三跨式柱网,而横向一般比较长,以适应厂房功能的特点,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GB50096—2003《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对住宅各空间的最小使用面积都有明确规定:起居室的面宽控制在3m左右,卧室的面宽控制在2.9m左右。租赁式公寓住宅主要使用对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套型内使用面积较小,一般可以采用下限值作为设计参考依据。而工业建筑6m左右的开间正好对应于现在紧凑型住宅的设计标准,规则的柱网有利于模数化的居住单元的分布与组合。

2.2工业建筑层高与居住空间设计

多层厂房由于生产工艺的要求空间高大的占多数,常采用的层高有3.9,4.2,4.5,4.8,5.1m等几种。而公寓居住单元的层高按GB52096—2003要求,居住空间层高不应低于2.8m,交通空间的净高不低于2.2m。这样既可以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设施设备改造,安排消防和给排水系统,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多余的净空进行多样化布局。一般来说,当改造的建筑层高为3m左右时,可以利用走道空间增加贮藏空间;当层高达到3.6m时,可以通过抬高就寝空间增加学习、储藏的功能;当层高大于4.2m时,可以利用夹层空间做到客卧分离;当层高不小于5m时,可以考虑采用复式和普通平层相结合的方式,既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也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增加住宅室内空间的丰富性。对层高的充分利用也是在更新中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多层工业厂房公寓型空间更新的要点分析

多数由旧建筑改造而成的居住空间以租赁为主,居住者存在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建筑设计应该适应居住者的不断变化,在其改造设计时应采取尽可能多的灵活策略,从而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适应不同住户的需求。

3.1选取经济及破坏最小的平面布局方式

公寓式住宅一般户型以标准化设计为主,以经济有效利用空间为准则,房间规整,分类较少,在进行空间分隔时可以根据原有的柱网确定开间尺寸。增加的分隔墙应尽量依附梁柱,以保持居住单元内部空间相对完整。垂直交通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平面形式和消防要求分散或者集中布置,但要注意不超过GB50096—2003中居住单元至安全出口最大疏散距离。楼梯间最好能有直接的天然采光。如果建筑的进深不大,外廊式加设的楼梯布置可以减少楼板的开洞。如果要安装电梯应尽量利用原有的货运电梯的井道以减小对建筑的破坏。在建筑进深较大的情况下,户型的分割必然造成平面一部分中间的房间无法靠着建筑的外墙,改建时可通过增设天井以解决采光和通风。

3.2模块化与灵活可变的空间组合方式

作为城市中的过渡性住宅,租赁型公寓大多以小面积户型为主,而最受欢迎的就是一室户的套型。这种户型主要是针对单身青年或情侣,室内空间主要解决日常生活起居,单一空间内融合了多种功能,生活设施的布局的方式和酒店式公寓比较接近。因此,在公寓式住宅改造过程中,往往依托建筑原有的柱网形成小型居住单元模块,同时考虑模块合并和重组的可能性,以适应不同类型住户的需求。这种灵活可变的单元空间可以设置在每个楼层的端部单元或者集中在公寓的顶层。

3.3可靠易行的设备改造方式

工业建筑的层高往往在3.9~6m之间,为管线的改造架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为居住型建筑再利用管道布置提供了灵活的设计余地。但是在具体改造中仍要注意竖向设备管线穿越现有楼板时的一些问题。很多旧工业建筑的楼板是预制板,预制板上通常在设计时预留管线孔洞,现场打洞会有安全和尺寸的限制。住宅的排水系统中,因为污水排水管管径较大且数量多,打洞时有可能会影响结构安全。采用同层排水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则可以减少楼板开洞数量,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这种排水方式可以在原来楼地坪以上设置垫层,将污水排至垫层中的水平管道内,再通过共同的立管统一排放。另外,还可以进行局部降板处理,或者在各层顶部设置技术夹层,利用楼面的承重结构设置吊顶,在吊顶空间内部布置管线和通风系统,也是常用的一种方式。

3.4经济适用的围护结构改造方式

平面功能的变化必定带来外墙的改造工程。虽然居住单元的划分基本是遵循原有柱网结构的,但是在开窗的大小与形式上必定与原建筑有所不同,需要进行填充、修补或者重新开洞。此外,根据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居住建筑时,亦需要按规定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旧工业建筑的护结构一般分为承重的砖墙,不承重的砌块墙和板材墙。总之,我国多数地区的建筑外墙节能改造中都适宜采用增设外墙和屋面的保温层、更换节能门窗等做法,外部粉饰多以涂料为主,这样能在增加保温层的同时减小对基层墙体的影响。有些建筑采用建造双层墙体的做法,既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印记,又达到了保温节能的效果,且使建筑的立面丰富起来。公寓式内部改造过程中会增加多道分户墙,为了减轻楼板的荷载,减少对结构的影响,往往使用石膏板、纤维板、胶合板等轻质隔墙代替砌体结构。但常用隔墙材料由于质量密度太小导致其隔声性能较差(往往只有30dB左右),影响居住质量。因此,安装隔墙面板时可以先安装隔墙的一面,在轻钢龙骨缝隙内布置客房电路的管线并填充隔音棉,以增强轻质隔墙的隔音效果。或者分户墙采用隔声效果较好的密实砖砌墙体,而套型内的内隔墙则采用轻质材料,从而将建筑后期附加荷载减至最低。

4旧工业建筑公寓型改造中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

住宅的工业式生产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住宅工业化关系到全社会住宅产业乃至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改变的问题。工业化的建造体系目前在我国推进的速度并不快,但是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有望出台一整套住宅工业化标准体系。一批大企业例如万科、远大等都在研发住宅工业化,万科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构建住宅产业链、搭建住宅产业化平台、试点与推广产业化住宅项目。

4.1预制构件生产逐步成熟

由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公寓式住宅具有户型设计模数化的特点,易于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生产和装配。通过计算拆分,可以定制内部空间分隔体系,比如可以采用预制轻质内隔墙等工业化技术和钢模的施工工艺。在当前国家重视住宅工业化的形势下,在工业建筑改造中推行工业化的生产和装配方式,借助住宅工业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实现通用化住宅部品的供应,主要构件如轻钢龙骨、横梁、内墙板、楼板、屋面板及门框、窗框等构配件均可以工厂预制现场安装,既减少了材料的损耗,又降低了施工能耗,降低施工噪音、扬尘对环境的影响,有效改善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住宅建设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4.2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建造趋势

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建造是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建筑整体性、减少二次装修带来结构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内装工业化也是现在阶段住宅工业化中很受关注的一方面。整体厨房、整体卫浴、设备、管线一体化设计、标准化设计都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以整体卫浴设计安装为例,整个卫生间是一个独立结构,其模压底盘是整体的,防火防漏,且可以现场装配,这种方式在日本得到大量应用。使用后的良好反馈说明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卫生间渗漏、噪音等老问题,且易于清洁。在工业建筑改造施工过程中可以结合同层排水的需要,整体卫浴安装时可以采用架空地板的做法,水、暖、电、气等多种管道均敷设在架空地板内的空间,排气通风管布置在局部吊顶内。这样做兼具施工简便、检修方便、隔声效果好等多种优势。在当前国家重视住宅工业化的形势下,旧工业建筑居住型改造中采用工业化生产,可以借助工业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尽快形成配套体系,提高住宅产业化发展。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11

Abstract:

In practice for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a university怀 student愀愀攀 building, the article focus on how to create a circumstance of cultural,愀愀,昀愀攀, by combing with栀攀愀攀最愀 characteristics and愀 traditions, and the use of愀昀攀砀攀 design愀愀栀 and栀攀攀 and practical攀-technology.

关键词:

云南大学学生公寓地方文化 历史底蕴基地特征现代人性化生态

Keyword:

Yunnan University , Student愀愀攀 ,Local攀最愀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traditions, Characteristics昀栀攀 site, Modern,Humane,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东南侧的雨花片区拟建的大学城范围内,为前卫营社区南侧与尖山北侧之间所夹的广大区域,紧临新昆洛(昆明―洛阳)路。拟建场地的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场区海拔高度在2009.74~1943.97米之间,为浅丘坡地;区域内总体地形东南面高,北面低,最高点位于松树林山顶处,最底点关山水库下游处;拟建区域所处的呈贡新区属低纬度高原平坝地区。气候属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当地年平均气温14.7℃。 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年日照数2200小时。

项目建设用地3800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建筑控制高度24米以内。根据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组团(标段),四个生活园区,提供能够展示云南大学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学生公寓组团及公共配套设施。

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四~六人间的学生公寓,配套的生活、管理、服务用房,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单身教工宿舍等。

设计构思

建筑是文化构成最直接的表现。基于对云南浪漫的地方文化、云南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的考虑,在总体规划设计构思中,更多关注地方生态文化和基地本身的特征给予方案构思的提示,突出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融合,努力创造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与山水共生的建筑空间组合。因此在设计构思之初就拟定本方案的三个设计思路:

对云大文化的尊敬解读、对基地特征的积极应对、对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

1、解读云大文化

文化的内涵源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沉淀。纵观云大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占了主导地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便是其人文精髓,而葱郁的尖山及秀美的关山水库则是基地的生态体现,怎样将人文融入生态、以生态体现人文,成为设计构思的关键。

取“云”之意象,寄山水之情,融历史之蕴。“云”既给人形态自由,自然天成之感,又有广阔万里,包容万物之势。在“彩云之南”的浪漫情怀中,一组行云游弋于广阔山水之间,忽而停伫于尖山北麓,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青山碧水图。

采用与“行云”相呼应的大尺度景观通廊为构图模式,以高低起伏的生态丘陵美景为构图背景,从而实现对云大“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2、应对基地特征

建筑并非孤立地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基地特征。

方案设计充分挖掘基地本身的潜力,利用场地天然的高差,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单体,促成了建筑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而有节奏的建筑轮廓天际线。组团院落形式与单体山地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坡屋顶、平屋面互补,错落的体量变化与地势、地貌高差的组合,形成层层叠叠的传统山地景观意象,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另外,通过单体的局部架空以及组团庭院的高差变化丰富与地形的契合方式。

图书馆南向的森林公园成为公寓组团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组成连接学生生活园区的带状绿化空间。整个建筑空间山水景观带相连,既形成了诗山画水般的校园环境,又对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景观轴起了提升作用。

3、诠释传统空间

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精要的阐述了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重要性。

本方案设计注重了整体布局的“空白”之处,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诠释传统空间的内涵。在具体的空间序列营造方面,以非实体的景观通廊空间为轴,自西向东一直延伸,用一系列建筑实体围绕轴线逐次展开。另外,为了控制宿舍单元规模,降低管理成本,将体块相对,以∏型的建筑单元为模块,形成统一化的建筑形体,为组团留出更大面积、更加完整的外部景观、绿化空间。同时,建筑模式化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起伏的山丘连接东、西的带状景观长廊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形成公寓组团的核心景观。同时,各园区组团尺度宜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与中心景观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内部多个院落空间也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清新雅致的环境。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建筑线性序列过分单调拥挤的空间感受,在设计中,我们对组团作出了“通、透”处理,建筑空间疏密有致,局部留出架空层作为辅助空间,入口等关键部位设置空透的开口,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景观相互渗透。组团空间疏密相间,张驰有度,使绿色景观带、绿化空间广场与建筑单体有机融合,形成“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书画情感。

总平面设计

1、概况:

整个校园基地为平、缓坡相间地形。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学生公寓组团区域位于校区用地西南外侧。西望关山水库,南对风景秀丽的尖山。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学生公寓总设计建筑规划模为37.6万平方米,分成四个生活园区,两个组团(标段)。建筑单体包括学生公寓30.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活动中心7000平方米以及单身教工宿舍1.5万平方米。

2、功能布局:

学生公寓一组团西地块紧靠人文学院,是学校的第一景观地块。我们在主入口景观广场的北侧布置学生公寓,并用开阔的中心绿化广场作为联系。南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及体育运动场地。由此形成南北动静分区,相互联系而又互不干扰。

二组团东西两地块借助与森林公园相连的优势,以之为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收放有序的带状景观绿化长廊。公寓单元按序列布置,公共服务部分均放在主入口景观广场处,对学生的服务便利,与内、外交通联系也方便。

一组团东地块作为景观长廊的延伸,公寓单元沿通廊对称布置,对带状公共空间形成有张有弛的限定作用。学生食堂布置在最东侧,除了服务于就近的学生,还可满足设于该处的单身教工宿舍职工的需求,也可满足紧临该地块的发展用地的需求。

2、社区型的规划模式模块化的单元式布局

每个组团地块形成一个“社区”进行建筑布置,并以∏型的建筑单元为基本模块,用单元式的体量围合成“社区”的核心空间。小院落,大围合,丰富的空间形态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的学生社区场所。

3、建筑空间组合:

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及方便管理,采用了∏型院落式的组合模式,景观绿化、公寓单元顺势而为,逐步过渡,形成自然流畅、贴切宜人的视觉景观层次。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围合了组团内宽敞的绿化景观场地,使之形成疏密有序的集合景观空间。

四个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分别镶嵌在四个组团园区学生公寓入口广场处,成为学生居住空间与道路衔接的功能性节点,既方便学生用餐,又有利于学生停留,成为空间识别、认知的重要场所。

4、生态的山水校园格局:

充分保护和利用基地内原有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山体景观与园林式布局的带状景观长廊组成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构架。建筑组团与地形结合形成空间丰富的组团园林,使生态在园区内实现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化景观广场、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等建筑元素与环境及景观的结合,使建筑组团紧密相联,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以景观长廊与山体森林公园为依托,将绿色景观轴向组团园区渗透、延升。

5、人性化的交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的行为方式,创造方便的学习、生活交流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园区组团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组团道路设计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的开挖,坡度尽量控制在5%~8%以内。在地形有高差处均采用坡道和梯步组合的方式,并满足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在各组团生活区,结合地势设计生活区入流广场,连接学生公寓及公共服务(食堂、活动中心、商业等),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行为习惯,也为人流集散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流线。

建筑设计

整个学生公寓区按要求最终达到3.8万学生,容量较大。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强化院落式布局的合理性,丰富设计细节,通过合理的公共管理、服务、交流空间的配置,组织好单元的集合存在模式。

根据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日照计算分析,宿舍最佳朝向为东西向。绝大多数单元均遵循这个原则,单廊式的围合体量宿舍空间均南向布置,以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生活环境。

1、学生公寓:

设计层高为3.6米,大部分为4人间模式,部分为6人间,每间宿舍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盥洗空间。宿舍单元入口设置开敞的门厅、管理服务用房以及会客接待室,并在靠近入口处设残疾人宿舍,洗衣房、设备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均设在组团次入口位置处。二层提供各单元的学习、讨论室以及娱乐活动空间。各层结合楼梯的布置设交往空间。根据地形情况,利用地势的高差,局部架空作为自行车库。

在立面设计中,充分吸取云南大学校本部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成组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下,采用四坡顶和平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借鉴云大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溶合,在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并结合地势形成的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线,强调流动的韵律。鸟瞰时,屋顶的流畅与绿化的庭院,更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蓝灰色的坡屋顶、砖红色的墙面,乳白色装饰线脚,与蓝天、青山、碧水溶为一体,共同营造云大新校区学生公寓组团人文、和谐的空间组合特色。

2、学生食堂和活动中心:

充分考虑功能使用要求和操作工艺流程,平面布置简洁,分区明确。立面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弧形的线条、架空的构架、实体墙面与玻璃交相辉映。色彩与公寓组团相呼应,而在风格上与公寓楼形成一定的反差,成为环境识别、认知的重要标志。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学生公寓设计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优化了公寓的管理模式,并配合校区的道路系统及动能分区组合,使之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生生活社区。

3、生态、节能及太阳能利用: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材料应用,结合现有的山水自然环境,提升学生公寓园区的绿化景观水平,达到四季生态循环的效果。有序的建筑布局形式同景观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院落空间,以适应昆明气候的特征。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冬季增加南向的日照效果。

高层公寓建筑设计篇12

Abstract: the students apartment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ollege lif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specially after the 1990 s,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ystem, the expanding enrolment. In order to deal with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construction has also entered a stage before, especially top students apartment. Based on the south campus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tudents' apartment buildings, for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partm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sign of,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to it.

Keywords: top students apartment problem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体量巨大及立面造型的问题

由于用地紧张,本工程容积率较高,这决定了建筑采用更经济的高层学生公寓的形式,并与此同时产生的体量巨大的问题。 同时高层学生公寓相似单元空间多、重复量大、开间较小的特殊性对建筑立面造型限制较大,立面造型容易重复单一,流于简单化。如何处理建筑体量和立面造型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体量的处理

南区公寓建筑采用“围合式+板式”形态来对接相邻校园建筑。底层(1、2层2)架空空间开放,中层(3层-9层)三面围合,高层(9层以上)为“板式”对应周边建筑成为校区空间的延续,使本工程建筑从低到高呈现“开-合-开”多层次的空间形态,体量逐渐减小,有效的削弱建筑整体的体量, 避免了巨大体量的压迫感。同时适当围合以产生整个组群的领域感和从属感。

立面造型的处理

建筑的造型处理以及整体的立面肌理的处理上强调图底关系,采用方框这一简洁的几何元素,有序地拼贴成完整的立面构图,加强水平向的舒展并与层高的逻辑联系。利用单元重复的特点结合空中庭院使自身呈现独特的韵律,避免了重复的琐碎与单调。考虑建筑交付使用后,由于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建筑立面变化(晾晒衣物,堆放杂物等),单元方框凹槽处采用深灰色金属穿孔网,遮蔽分体空调室外机安装位,很好的校正立面的差异统一了整体。同时,立面几何图形的肌理强化了建筑方向性,弱化体量感。立面的处理不仅在统一中避免了琐碎与单调,而且还弱化了建筑的体量感。

2.交通拥挤问题

实际情况显示来看校内住宿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对规律集中,在特定时段如上下课、饭后等常常出现人流集中拥挤的现象,同时由于高层学生公寓容纳学生数量大,拥挤现象更为严重。而高层学生公寓在空间组织形式上主要在于垂直方向的交通联系,垂直方向的交通联系主要依靠电梯和楼梯。所以如何处理好此关系尤为重要,本工程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处理:

1)入口组织

校园区总的来说是安全的,所以在总体布局上,不采用一般为了社区集中管理,而使用单一出入口的规划方法,通过围合庭院组织管理公寓区域内的人流。同时根据每层的单元公寓的数量均匀布置出入口,直接通向首层庭院,有利于减小集中时段垂直交通的压力和在首层大量的人流的快速分散。

2)电梯组织

从电梯停靠层的组织方面看,由于电梯停靠层数多,使用人员数量大,在高峰时段停靠几个楼层就已经满员,如果再每层靠势必对电梯提升速度造成影响,对电梯资源是一种浪费。所以本工程通过平面的处理,三层为一组,电梯每三层停靠一次整合了电梯资源。减少电梯厅数量的同时增加了每个电梯厅的面积和层高,改善电梯厅的空间。

3)交通路径组织

由于三层为一组共用电梯,为避免高峰时学生涌向电梯厅而产生的拥堵,本工程充分利用单元组的设计:每个单元组的公共空间内均有室外楼梯通往上下相邻楼层,学生可以通过此楼梯或疏散楼梯到达电梯厅,路径方式自由多样不易重复,解决了高峰时段由于相同行走路径产生的人流集中的问题。(图1)

同时在在单元公寓、单元组的组合上倾向于高层作为研究生宿舍、底层作为本科生宿舍,即有更多公共空间的单元组布置在中层,较少公共空间的单元组布置在高层。因为:一理论上每单元的人数比本科生少一半,二是他们的作息时间比本科生自由,这样可以解决出行时间相同产生的人流集中的问题。

3.气候适应的问题

考虑到用紧张的问题,本工程采用“通廊式宿舍”这种较为经济的空间模式。“通廊式宿舍”是指由一条公共走道将各个独立的寝室串联起来。但是南方气候潮湿闷热,“通廊式宿舍”通风采光较差,不利于走廊卫生环境的保持与走廊亲和性的提高和使用。

本工程以三层为一单元组,在走廊两侧均匀设置了两层通高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内有楼梯联系相邻楼层,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相互贯通,形成采光和通风的通道,引入阳光、流动空气,改善小气候。同时也增加休息、交流平台的可能。通高公共空间的引入,在充分发挥内廊式布局紧凑、经济的特点同时,有效解决公寓的采光与通风,其有节奏的采光空间,使得走道成为充满趣味的空间。(图1、图2)

4.增加交往空间的问题

对于高层学生公寓,学生交往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高层公寓规模大、户数多,不易形成合适规模的邻里交往空间;其次,高层公寓竖直方向的交通联系主要靠电梯和楼梯,但因为消防和经济的因素,其空间大多较为封闭狭小,不利于随意往。因此高层学生公寓适合交往的空间较少.

本工程主要是通过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数量、对空间品质的提升、尺度的优化等各种方面的处理手段创造多样化的、丰富的交往空间。

1)增加交往空间数量

本工程通过取消部分房间,增加空中庭园形成为核心的交流空间。楼层中由空中庭园和单元公寓组的单元组通过线性走廊空间相互串联。三层为一单元组,每组空间均以二层通高的空中庭院为核心,围绕空中庭院的单元公寓共享此空间,为这些单元公寓内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流之用,构成立体的交流空间模式。此空中庭园成为相临的单元公寓和走廊地延续,或私人、或公共、或独立、或共享,满足不同的交行为的需要。(图2)

2)优化空间品质,引发交往空间的生成

在学生宿舍中,出入口门厅、楼梯口、走廊等的场所往往是充满的笑声的地方,是学生社交的重要场所。如何优化这些空间,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空间进行交往活动,是增加高层学生公寓社交空间的解决方法之一。本工程主要对如下部分进行重点设计:

电梯厅部分

如前文对电梯组织优化的处理,扩大了每个电梯厅的空间,加强其采光和通风,优化了电梯厅的空间品质增加其舒适性,更利于学生们在等候电梯时随意性的交往。

走廊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Baum和Valins曾对长廊式公寓和单元式公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走廊式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感,有躲避的倾向,是消极的,而单元式中的学生却愿意交谈,不躲避,是积极的。[1]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高密度的环境会削弱空间的归属感,使集体感及亲切感降低,使人有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二是交往行为有具有邻近性。所以如前文所述,本工程首先解决走廊的采光通风问题优化其空间品质,使走道空间更舒适,能吸引人的逗留与利用。其次,加扩大了走廊的宽度并在走廊的每个单元组之设置隔断,使走廊分为若干段空间,与每一单元相对应,类似于“单元式宿舍”的公共空间,大大加强了其归属感,利于单元组内邻近单元公寓学生使用,成为其相互交流对特有场所。

3)多样化灵活的的交往空间

真正关怀人的建筑不能漠视人们的交往需要,要把交往的概念融入高校学生宿舍设计中,而且公共交往空间应是多层次的。[2]社会生活改善,学生的生活日趋多样、多元化,这样也要求学生公寓但公共除了多层次还要有多样性、多元化。

本工程空中庭园、走廊等交往空间尺度相对较小,在建筑内部用于建筑内部学生的交往使用,属于内向型的交往空间。南区公寓八层局部有屋顶花园,尺度较空中庭园、走廊大属中等。屋顶花园不仅是晾晒的空间,通过景观处理,同时能创造出动静皆宜的谈话、休憩、交往的理想场所。

除了内向型这一层次的交往空间,还需要建筑与外部这一层次,的外向型的交往空间。外向型的交往空间要求空间更有灵活性、能满足更多不同交往活动的需要。所以本工程对学生公寓的首层和二层架空的处理。

首层架空以休息绿地为主,辅助配有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用房,架空首层与围合庭院相互衔接、渗透,成为校园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二层为同为架空平台,布置开放式学生活动交流空间。平台将学生公寓与天桥系统相接形成校园平台系统的一部分,学生可通过天桥平台直达学校各部分,使二层架空平台的利用更便捷、灵活、多元化。

本工程从建筑内部到外部,从满足几人使用的小尺度交往空间到能满足多人使用的大尺度开放公共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多样的宜人的公共空间,为学生的交往创造可能与机会,引导学生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多元的交往活动。

结语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有很大影响。在高校扩大招生,加速学生公寓建设的今天,如何在满足学生公寓“量”的基础上,促进“质”的提高;如何在满足提高生活需求的同时,创造提供适宜多元的交往环境;如何在“经济性”、“舒适性”、“公共性”三者之间的矛盾中寻找新的平衡点,是当今高校宿舍建筑设计共同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