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3 08:51:37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1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理念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方针。对于初中生数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挥发,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能力,在实际运算中计算能力的提高,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从身边环境为出发点,促进初中生逻辑能力的自主性形成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从我国祖产生发展至今,其离不开思维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在不断的进化和改变中,人类的思维日渐完善,而形成思维健全的人类群体。由此可见,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贯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因此,作为初中的助学教育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贯穿学生思维的实际来源和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性,在实际的环境中,去理解思维发展和逻辑能力运作的离去,进而自主的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数学逻辑能力培养的兴趣,以促进数学的学习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学人员,在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时,要紧密结合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贴近实际性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逻辑思维给出疑问的回答自主性。教师对于从实际环境出发,对初中生提出具有实际性的问题,利于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际运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1]。

二、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

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利于促进数学学习成绩,增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效果最大化[2]。教师在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和教学素材建立紧密联系时,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加强自身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把教学的内容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初中学生进行逻辑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偏离于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把数学教学和逻辑教学合理化的结合,避免偏向逻辑能力的教学,忽略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初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数学的应用型习题,作为逻辑能力养成的主要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数学的质变和量变环节,把逻辑思维能力紧密的结合,在思考核实际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2]。

三、进行基础的逻辑能力的培训活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活动时,对于初中生逻辑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让初中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时,要主要培养过程的合理化,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加[3]。

1、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理念理解

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抽象性特点。其出抽象化主要表现在,数学教育是通过理论的实际依据,来对食物进行判断、分析而产生的结论导向。初中数学教育是相数学教育活动的一员,因此也具有极大的抽象化特征。其次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和小学时学生接触的略有不同,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抽象化导向更为严重,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抽象化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抽象化的特点,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把抽象化转为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利于学生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现象,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在实际的案例教学活动中增加反面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的观察和比较中,进行实际的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具体的理论的理解,化抽象化为简单化,其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运用,合理有序的语言把数学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增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4]。

2、激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初中生数学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数学习题的学习量的增加,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交到学生在进行解题环节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扩发力,利于多样的解题方式,尤其是对于与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关的习题练习,讨论性问题、论证题放在首要练习位置,增加学生独立运算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把不同的习题问题进行有序的排列,增加学生对辩证问题和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数量,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四、结论

建立全能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全能型人才包括,建立学生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等,增加学生的身心素质。其中,对于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当下初中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重点环节,因此教学工作人员,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要利用日常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关注度,自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进行数学问题解答环节时,利用证明题和辩论题来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良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晓萌 单位:盘锦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2]仲跻宫.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2:45.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2

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其作用举足轻重,要说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可能说法很多,也就是,数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作用很大,也很明显。但是,我们似乎还未有意识地在中学数学教育中针对性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发展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在古希腊,所有学科就是三类,即物理学(现在的自然科学类)、伦理学(现在的社会科学类)和逻辑学,从学科 的发展源头上看,逻辑学的重要性不证自明。而且,数学的思维最能体现逻辑学的思维特征的,数学 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表现之一。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土壤。在所有学科研究中,逻辑学都是基础,而从基础教育中,特别是数学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淡化小学数学具象性学习习惯,逐渐上升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学生在思维和运算的过程中,有找具体对象来辅助思考的习惯。这在数学学习之初,是一种有效的入门学习方法,能够加深理解和加快学生的掌握。但是,进入初中以后,代数式和几何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抛弃具象思维而使用抽象思维。这个转变过程在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有的学生转变慢,成绩就下降了,自信心也打折扣。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这种思维习惯的转变,其实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逻辑学就是形式的推理,是抽象思维,这里数学正好与之相同,并且,事实上逻辑思维在此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在抽象思维引导上对学生进行强化,让学生尽快熟悉抽象的代数式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并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将学生使用代数式的习惯培养起来。这个过程就体现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代数式就是形式化思维和运算的典型。

到了简单的平面几何,更需要学生的抽象逻辑。一般的教学喜欢在生活中给学生找到例子,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误区,这是形象思维习惯。一些学生在几何题的解答中逐渐养成形象思维习惯。比如一个证明三角形相似的几何题,有些学生不是从公理定理和条件出发,而是先凭直观去看哪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去证明,这明显会出错。久而久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不起来,就无法为立体几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除了抽象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前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比如并列、因果等,这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特别是在几何论证过程中,学生对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和利用不但关系到解题的正确与否,而真正考察的还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解答一道平面几何题,如果在因为环节没有充分考虑条件的完整性,那么结果就不能成立,数学要求的是精确和理据充分,这个精确和充分就需要逻辑思维将之联系起来并找到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才能论证清楚。有时候,逻辑条件之间的先后顺序都关系到论证过程的严密性和结果的精确性。

第三,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虽然不用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分析到解答的示范,教师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完成的,但是,这其中的玄机,学生并不一定能看出来并且理解。因此,需要老师在关键时刻,适当拓展知识来提高和培养学生对逻辑的认知和学习,进而增进其把握与运用。比如,在几何论证中,出现并列条件时,老师就可以适当地对何谓并列关系作比较细致的讲解,同时适当拓展一下与并列结构相关的几种逻辑机构,在教授学生证明数学题目的时候适当地给学生补充拓展一点因果关系方面的逻辑知识,使学生更加明白,前提错误,结论肯定不会正确这样的思想,就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注重对条件的解读和利用,因为数学的结果虽然重要,但是条件和论证过程更加重要,条件和过程的正确性才能保证结果为真,否则,结果真不能被确证,那么,结果就不成其为结果。

就中学生而言,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从数学课上获得的,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则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则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从小学数学具象性思维过渡到抽象性思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从代数式开始,学生就在抽象地思维了,当几何与代数结合,到了函数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就更重要,学生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全面性、整体性以及论证问题的严密性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既是数学教育的本质任务之一,也是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主干课的基本功能的体现,当前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几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领域也缺乏实际的指导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更加系统地开发数学教育资源及其利用,为培养更加全面,更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秋零. 康德:康德全集(第六卷)(第1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明刚.利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3

一、学生的思维形成以教师的思维为基础

古人云:“师者,授业解惑者也。”然而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初中数学教师,只有认真领会教材的实质,系统把握数学的思维方法,掌握思维的规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教学才智;才能当好学生思维的启蒙者与引导者;才能更准确的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才能克服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或完全由学生思维的放任自流的极端倾向;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思维的助动力,真正贯彻新课改中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只有给学生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早就提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要想更好的解决习题,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所以,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例如:在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如果学生记熟了定理,那么在解决一些习题时那便是“小菜一碟”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三、 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三大原则和方向。教学时,可以改编课本的例习题,将具体问题抽象化;或将课本上零散的例习题合并为系统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形成思维方式的教学,从而促进并重视锻炼思维能力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与学习生活之中。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如图所示的运算流程中,若输出数y=3,求输入的数x。

此例取材于苏科版七上第一章复习题第10题,原题是输入不同的数按程序设计图求输出的数,本例在教学中是反之给定输出的数,求输入的数。既锻炼了分类思想的运用又渗透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2、集中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代数式一章的教学中,代入求值是基本的教学要求,将字母换成数字再进行运算是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的事情。但苏科版七上第四章复习题第17题:如果代数式5a+3b的值为-4,那么代数式 2(a+b)+4(2a+b)的值是多少?学生思考起来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学生的思维铺上前进的台阶,尝试如下安排帮助学生架构思维的新形式。

阅读与思考:在求代数式a+b-4的值时,一般的想法是应该先知道字母a、b的值才可以接着进行计算,但有时并不需要知道a、b的值,而只需要知道a+b的值即可,例如a+b=3,a+b-4就可以等于3-4,实际上我们是把a+b看作一个整体代替3。这样将一部分代数式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计算或思考的指导思想被叫做整体思想。它是我们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尝试进行下面的思考!

(1)当代数式2a+3的值为9时,代数式2a+5的值为 。

(2)m、n互为相反数,则3-m-n= 。

(3)如果代数式5a+3b的值为-4,那么代数式 2(a+b)+4(2a+b)的值是多少?

第(1)题有多种解法,照顾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第(2)题只有一种解法,需要添括号才可以整体代入。第(3)题要化简、变形、通过观察特征才能找到整体代入的路经。本例的设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沿着台阶逐步上升,可以逐渐形成整体代入的思考意识并抽象为一般的思想方法加以运用,这样既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换元的思想,也锻炼了学生宏观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的有序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我在学生学完四边形基本内容之后,选用了如下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尝试和体验。

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论断:

① OA=OC ② AB=CD

③ ∠BAD=∠DCB ④ AD∥BC

请你从中选择两个论断作为条件,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作为结论,完成下列各题:

①构造一个真命题,画图并给出证明;

②构造一个假命题,举反例加以说明。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4

悬念;探究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83―01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出一些开放型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练,不能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自己将练习演示给学生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的练习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因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新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备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进而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632-622,582-422,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25和1600。其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咋舌。目睹录像中的学生以如此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这时我告诉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大家也会有如此神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期待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把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5

当前,我市的高效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地稳步推进,笔者一直认为,在全面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广博的数学知识、准确的数学语言、良好的计算能力、周密的独立思维习惯、敏锐的思维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因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本身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更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力求达到和谐发展,培养高品质的辩证独立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为主,以分层设立目标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高效课堂体现了一定的模式,以学生主动化的方式,反映出了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观念和数学独立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独立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独立思维实验”设计一定的情景教学,以趣激性,创设独立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去学习,增强学习动机、独立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中的独立思维活动,明确其中创造性独立思维,让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让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例如,我在讲有理数运算法则时,就设立这样的情景:让几个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同学,在同学面前表演“向东走,向西走”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学生一边表演,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归纳出法则。这样学生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加深了对负数的理解,从实践中体验到实际中需要负数,较好地掌握运算法则,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样的表演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使学生从小学知识中培养出具体形象独立思维形式。

数学解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独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观念,通过解题过程的分析,从理论的高度,总结题中的思想方法和独立思维模式,强化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变换的思想、方程与函数的思想、集合与映射的思想”等,提倡“少讲精讲多练”,在解题中探寻解题思路的关键是应用数学思想,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来开通解题思路,也就是拓展学生思路。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6

一、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就是把从部分对象中抽取出来的部分属性推广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思维过程,或者说是由感性知识的改造到理性知识的形成的思维过程。教育心理学指出,没有概括,或者只有感性概括而没有理性概括,认知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说,“概括”是正确思维的实质。因此,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首先应在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和概括经验的丰富,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进行包括自己展示实例在内的概括,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概括,还应体现在知识产生之后,引导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要求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而敏锐的观察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新课标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探索、掌握新知识。这恰好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并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督促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力。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事例。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又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又需要正向思维。创新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性命题和解题反思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通过这些形式,可引导学生全方位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师只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数学方法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多变,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要求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求各种解题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进行发明创造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在解题时通过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7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而人的思维能力又是能力培养中一大要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本身是基本的思维形式,它是判断、推理、论证的基础,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蕴含着观察、归纳、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式。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在概念形成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经过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往往可以得出定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时,先让学生复习乘方的意义及有关名称,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果所具有的特征,研究其与原来两个幂的底数、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仍是一个幂,且底数不变,指数等于原来两个幂的指数和),并进一步提出,这一发现是不是普遍规律?用什么方法研究?引导学生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举几个例子加以验证,仍得出这一结论,进而将特殊推广到一般来研究,底数由具体的数推广到任意数,用字母a表示,再将指数推广到一般正整数,分别用m和n表示,由幂的意义和乘法结合律同样得到上述结论,从而归纳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在概念的深化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当学生对某些概念理解错误时,需要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举正、反例子反复说明,以纠正错误,深化认识,同时要研究概念的变式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转化,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完有理数这一章后,让学生“谈谈对数零的认识”;在教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让学生思考“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有什么联系”;在教完有理数四则运算后,设问:“你能说说有理数四则运算与算术四则运算的异同吗?”

二、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习题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与具体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1.编撰能发展学生思维的习题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编撰一些看似简单但必须经过仔细、周密地思考方能正确解答的习题。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2.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习题的设计一般分为五个层次,精心设计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巩固双基、发展智能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与例题相仿的基本题,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是与例题相比有一些变化的变式题,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是将密切相关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混合题,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

四是将训练要点糅合在一起的综合题,用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五是设计灵活性强(难度偏大),用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

在习题课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充分发掘习题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

三、在复习课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在复习课教学中概略地提一下概念,选取讲几个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做几题练习,这几乎成了复习课教学和一种模式,为了能让学生“见多识广”和用“模式”解题,教师总要搜集各种类型的题目讲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复习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有的老师虽考虑到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怕占时间影响进度,更怕题目类型讲不全,题目讲少了影响学生的成绩,因而在复习时仍采用以讲例题为主的授课法,这都是不足取的。在复习课教学中应编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去观察、分析、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时,要求学生用多种证法证明这个定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和老师点拨,课堂上列出了十几种证法,这样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思维活动量大,使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定理结论证明本身。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提出如下问题:

1.这十几种解法中有哪些解法实质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

2.每种解法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这些解法间有什么联系?

3.谈谈你探索解法的思维过程,你认为这些解法中哪些解法是理想的?

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识实际,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5-212.

[2]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7-92.

[3]李家煜.一道习题推广及变换.中学教研(数学),2001:6-7.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8

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完成升学考试,而是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其知识运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初中数学课程而言,由于该课程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切实贴合学生自身的数学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属于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另一角度上说,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事实上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而有效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表象而深入了解隐藏在表层下的数学规律本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思路。

一、激发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兴趣

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兴趣,利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堂学习。数学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来设计精彩有趣的课程导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课堂教学基调。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有理数乘方”的相关内容讲解之前,可以以我国古代的经典数学理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为开场导入,此时教师则可以“1”代替长度1尺,第一天取其一半,剩下1/2,第二天取一半为1/4,第三天为1/8……第十天则为1/1024。为学生列举这个案例,能帮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解题中认识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有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此外,由于数学是一门来源于日常生活但最终又真实还原于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学科,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还可适当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数学现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场大厦为讲解案例,将建筑物的线条、装饰物性状、图形作为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度等相关内容的呈现载体,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空间想象以真实具体的物体进行充分体现,增强学生在几何初步接触阶段对于图形的认识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思考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数学原理与应用过程,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便于学生自我探究思考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对其学习方法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按照正确的数学问题思考方向进行探究。例如,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将自己感到困惑或者是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而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学生则可以针对教师的讲解思路再次进行思考。从教师角度上看,课堂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则应为学生适当预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为学生营造课堂自我探索与思考的条件。例如,在为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中平行线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一性质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解题过程中良好应用这一性质。

三、支持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初中生对于未知知识大多抱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由于教师过于沉闷、刻板的教学风格,课堂学习气氛显得十分紧张,在此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注重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发言。积极主动的课堂发言不仅能将学生的学习误区进行充分体现,教师的认真讲解无形中也会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当学生敢于表达自身的困惑或者是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有所质疑时,则表明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有一定的自我思考,所以,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与质疑。例如,在“三角形勾股定理”教学课堂上,许多学生都会对勾股定理的适应前提条件产生误解,即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才具有计算意义,并且,直角三角形均满足勾股定理。

四、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题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初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解题能力相对低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独立探究思考的习惯,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解题思路以后,学生也很少会对同类型题目进行重新思考,所以,当学生在做新题型时,常常会由于解题思路单一狭窄而感到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具体的习题讲解课堂上应注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有效解题。在初中阶段的数学题中,证明题、思考题以及谈论题等题型都能有效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路,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类题目主动进行思考与总结,并善于发现相应题目中的解题规律,从不同方面对解题证明过程进行研究。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均为180°”一题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辅助线的思路进行解题,当辅助线作出来以后,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过一个角的定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可得出平行线之间内错角相等这一隐藏条件,再进行进一步论证,则可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均为180°这一结论。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有效串联,积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解题,帮助学生透过数学问题表层而清楚认识到所掩藏的数学本质。

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采用例题解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培养融会贯通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考虑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及相应的逻辑思维运用能力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与研究,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所营造的逻辑思维学习模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而逐渐掌握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例如,在教授学生“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开展多方面的解题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题目,并善于从题目中发现所隐藏的条件,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不等式计算”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举例,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逐步掌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解题技巧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反复的自主思考、探究过程中完全掌握数学规律。总而言之,教师应充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达到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对其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良,通过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思考、支持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题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共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6,(9).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9

一、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比较大小,用“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47-01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来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 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培养兴趣,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较受欢迎的题材。

2.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考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学关系中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逐渐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同,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遇到难点也会积极地进行分析、思考。

3.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如比较大小,用“<”号连接下列各数16/15、12/11、96/91、32/28,大部分学生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增大,但也有一些学生已看出分子96分别是16、12、32的整数倍,只要使分子相同就可作比较。对这类学生应及时给予赞扬与肯定,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 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阐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上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11

教师的一言一行度影响着学生,课堂上必须是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体验一个严谨、认真的课堂氛围,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树立了榜样。同时体现了教师不光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为人师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我们要注重开展数学阅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完成练习;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于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这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及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把表明学和思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练习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于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那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哪些概念、定理、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篇12

世界未来的竞争,是“三大竞争”:创新思维的竞争、知识产权的竞争、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思维是一种软实力(郎加明 《科学时报》) 。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现代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向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

“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首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重点,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守护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现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多教师或是自己教育理念和观点陈旧、或是迫于升学压力,在教学中仍然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有些许改变往往都是在应付检查或是做给别人看的。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一定要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探究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让学生的智慧在“插嘴”、“争论”中发生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教师在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人们的创新活动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的参与过程中,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自己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和问题进行不断地整合和提升,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养成自己全新的思维习惯。因此,数学教师要全力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