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创新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创造,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基于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本文对近三年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7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1.1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石。有学者研究得出: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干预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对创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之后,巴西认为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往往脱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加入,起到连接作用。对此,巴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促进计划。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使巴西可以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水平下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口,阻碍了和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等,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巴西再次利用立法以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和扶持中介组织等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正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1.2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巴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较为复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的大型企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俄罗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国家公司和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以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这种模式使俄罗斯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特定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形成社会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这将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1.3印度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典型的以点带面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通过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实行了税收减免和扣除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倾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超过60%的世界500强公司向印度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4中国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巴西一样,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立法,制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当然,这一模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创新体制呆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订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更加注重民生,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5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有学者提出,与金砖四国相对应的科技强国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基于技术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是与日本战后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日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引进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和积极指导,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生产基础后,日本企业强大的模仿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5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活动逐渐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利润链逐步向上游转移,这种“逆向技术创新”为日本带来了后发优势。这一模式与当时日本政府制定的“赶超先进国家”战略相吻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日本企业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主要表现为二次创新。这一模式的选择适应了日本政府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创新模式逐步由市场推动型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知识创新逐步成为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制定对这一转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世界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情况、技术现状以及发展特点,采取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走多元化创新道路。
2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
2.1技术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性企业的环境变动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高,是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对技术的要求高于一般性的企业,因此要建立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战略,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对于这类企业具有特殊意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可以防止由于技术引进而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和技术侵略。而对于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创业初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等劣势。图1、图2所示分别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流程。总之,技术型企业在进行技术模式选择时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或者将几者相结合。
2.2农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农业方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显的地域性,较高的风险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公共属性。农业的这些特质使得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技术类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创新模式需要较高的投入且投入的风险大;模仿创新的过程复杂,因而这两者都不适合农业。然而,如果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话,可以使各个同业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劣势。因此,合作创新的模式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首要选择。因为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弥补农业这一领域的各种技术障碍以及资金障碍,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图3为三种创新模式的区别。
3不同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复杂系统》的专辑中对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对系统一个分量或者部分的理解,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质完整理解,M.Waldrop将它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无数种可能的关联和作用在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线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涌现性,不确定性和智能性。基于这些特点,复杂系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彼此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来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自动选择的一种结网行为,通过合作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和演化。同时,政府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政策的制定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3.2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有的专家明确提出:在技术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模式。曹素璋等专家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是企业有效创新的关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不同,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有相应水平的企业技术能力予以支持,因而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十分具有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所处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来看,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度量,只能运用相对宽泛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要求,即对模仿创新的要求较低,对合作创新的要求较高,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总体很高。这一点从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总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唯一标准,但必须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
4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企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陈勇星,屠文娟,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3]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0.
[4]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于珍.陕西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1.
制造业主要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及再加工的行业。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可以被称为低技术制造业。庞大的低技术产业群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转移,其技术创新效率低下。因此,如何针对低技术制造业的特点,研究其技术创新模式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过程,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指导当前低技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技术制造业的界定
低技术制造业是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关于高、中、低技术产业的衡量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是按研究开发(R&D)的含量对产业进行分类的:R&D含量小于1%,为低技术产业;R&D量在1%-3%之间为中技术产业;R&D含量大于3%为高技术产业。如果套用经合组织的定义,中国国民经济的低技术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中就有23个行业处于低技术制造业范围内。
一般认为,低技术制造业是指研发强度、知识员工比率都低于产业平均数的制造行业和部门,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塑料与橡胶业、交通设施业、家具业、饮料业、金属制品工业等技术与市场条件成熟的产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不同,低技术制造业的市场相对稳定,产出主要是必需品,因此产品缺乏需求弹性,该类产业主要使用已有的技术进行生产,技术不是企业获取收益的主要渠道,技术绩效与商业绩效也无直接关系,生产商很少关注技术功能而更重视产品与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依赖于产品差异、成本优势和对补充性资产的控制。
二、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分析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从科学技术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表示技术依存度,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出口经费)。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技术出口经费的统计数据,且在我国的技术出口量很少,所以在规划的测度公式中将技术出口经费忽略为零,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采用上述方法,选取1996年、2001年、2004年以及2007年四个年份的数据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6年平均高达48.22%。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快速下降,到2001年降至23.50%。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逐渐放开国内市场,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1年的23.50%迅速升至2004年的30.12%。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整体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于下降的序列之中。
三、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分析
尽管对外技术依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水平,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有统计口径涵盖对象欠全面、技术依存度自身受经济开放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等原因,其数值的高低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据,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结合R&D强度指标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1、低技术生产阶段(1978―1992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与研发强度双低,此阶段我国低技术制造业自身研发能力低,同时因经济开放度很低,也无法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一时期,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由于整体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一般通过大批引进成套实用设备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企业只能从事技术水平较低和产业价值链中具有较低价值环节的制造活动,技术创新的内容只是进行适应性改造、开发一些零部件及简单设备。由于市场割据下区域性市场保护造成的重复引进,短期内特定产业和制造环节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同一产品的产量迅速大幅度增长,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小、利润较低,价格竞争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技术依赖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自身研发投入低,自主创新能力低,对国外技术高度依赖。这一时期,因经济开放度较高,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有了广泛的技术来源,故都倾向于直接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低技术制造企业开始尝试在引进部分关键设备与零部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外形设计,这使得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在不断提高加工制造能力的同时,其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产业配套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逐步进入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过程,开始形成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双重优势,产生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3、模仿创新阶段(2001-2004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在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同时自身研发投入也在逐步提高,创新活动多以模仿创新为主。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开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低技术制造业也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原来所引进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我国低技术制造业不得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4UK,收,并开始模仿创新。虽然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转移,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开始进行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在一些领域内实现了技术突破,形成了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了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4、自主创新阶段(2005至今)
这一阶段表现为高研发投入、低对外技术依赖度,此阶段的产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积累以及产业集群的不断形成,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形成了开放式创新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整体上看,企业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注重自主创新,减少了对国外的技术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在下降的通道之中。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来,纺织业一直作为广东经济的一大支柱,纺织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一直作为缩小与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纵观广东省纺织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创新的过程,陷入“落后―引进―简单模仿―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不仅取决于选择适用性的先进性技术,还取决于引进的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评价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各项创新内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协调性。企业通过循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新的投入组合,使自身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通过众多企业的模仿,可实现纺织业“引进―吸收―创新―扩散”的集群效应。
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从技术创新所固有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本质出发,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创新全过程中,以创新主体内部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强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断增进创新各类人员,特别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员和销售人员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从而保证创新整体行为取得最佳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是企业内科研、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充分参与的过程。创新主体整体行为功能是各类人员行为功能的积关系而不是和关系,任一类人员功能弱化都会带来整个创新的失败。因此,消除各部门孤立性,减少从R&D―规模生产―市场实现道路上的组织障碍极为重要,只有采用图1中图b循环型而不是图a下属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各类人员间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据统计,在美国,产品创新的市场成功率大大低于产品的技术成功率,而在收不到应有实现效益的创新项目中,约40%以上其最大的损失正是发生在由R&D成果向生产销售的转换环节上。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许多企业在推进创新一体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新认识和树立销售人员功能形象; (2)强化“销售带动开发方式”;(3)从组织结合方式的高度来寻求R&D与销售部门间的有效协调;(4)跨职能培训,如英国H-Packard公司实行有计划地将技术在R&D和生产部门间定期互换制度。
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体化创新模式典范。该公司2000年被定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纺织产品展示、纺织产品技术开发、花样设计、网络信息化服务、法律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能采用销售人员直接参与创新的功能的思路,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术基础,采用企业创新协调机制(如图2),一直成为广东纺织面料开发的前沿阵地。
二、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
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创新的不对称性竞争原理,利用或寻求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领先优势。即做“抢先打开窗户的人。”
实现抢先占位创新的“第一次”,要求企业具有创新行为超前性,其主要分为信息和知识获取超前、决策与实施超前和市场开发实现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独特性又具有互补性。如实力和水平较低企业依靠第一方面赢得抢先优势,而实力水平较强企业可凭借两方面优势弥补某些延缓性失误。这三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聚合知识,结果在计算机式电话交换机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抢先动手生产出实用产品,而把构思发明青霉素和喷气式飞机的英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纺织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领先创新在超额利润、成本价格、技术垄断和企业信誉形象多方面具有后来者一般难以超越的优势。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实,企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上的竞争,而创新竞争的焦点是时间抢先上的竞争,最终,时间抢先的主要目的和效应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国知名学者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一书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程度,将“意想不到”排在创新各种来源之首,因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产生“第一次”的效应。杜邦公司首次开发出尼龙并引入市场,引起纺织业的震动,再如竹纤维、玉米纤维、改性涤纶等新原料的开发、创新,也使更多企业申请专利加入纺织新原料开发、应用的创新实践中来。
三、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突出技术创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寻求企业优势与市场机会的耦合,依靠创新学习和资源积累,在较低基点上,逐步实现创新水平和层次递增的连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总有风险,但风险程度则与创新选择类型密切相关。仅从需求角度看,以现有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创新,是被动性创新,其目的是满足或适应需求;而以知识技术更新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是主动性创新,其目的是创造或更新需求。显然,两者对企业状态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前者对企业条件和创新机会的约束有更大的宽容性,使起点较低企业能够有效回避较大创新失败,随着学习经验和经济实力积累,逐步走向创新良性循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采用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由主体机制(技术创新者)、动力机制(市场需求)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 ,同时采用滚动积累创新,作为扩展创新效益和承受高风险创新的准备基础。
滚动积累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拉动效应,市场显性需求及其变化机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是规模小、方向窄,力求寻求企业现有优势同更多市场机会的结合,当这种结合得不到满足时,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别是外部技术力量的帮助。三是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学习效益相结合,整个创新呈现明显的连续递进发展特征。
许多成功企业在腾飞初期都经历过滚动积累技术创新阶段,如广东的张槎、西樵两镇上的许多中小纺织针织企业,由于早期资金缺乏,开始时只购买二手设备,以较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完成早期的资金积累过程。随后逐步发展壮大,走出滚动积累创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较小投资较低价位,确立了需求量较大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2)逐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与技术,以性能领先的新产品抢占纺织品市场。(3)在技术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创新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工艺独特的新型产品,从市场渗透到市场开辟。(4) 将新技术成果扩展到其他市场,扩大经济效应。(5)再上技术等级和扩大产品系列并举,综合开发多种纺织新设备、新产品。这“五步曲”使企业能从低起点开始,逐步取得竞争优势而稳步发展。
四、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以高层次高水平上的技术推动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多种形式的再创新,使企业成功实现外向型发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的技术起点高,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还是开发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国内水平相比,其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技术水平递增都具有较大飞跃。二是其具有强烈的技术推动倾向,从创新实现看,其表现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一次”效应(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和国际市场上的渗透打入,显性需求拉动不是决定作用因素,其主导形式是新技术新知识直接推动创新开发。三是创新的投入产出与国际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紧密联系,创新作用效应不再局限在项目本身,而反映为对企业发展的全面重大推进。
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企业,要达到技术推动型创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产经营,还需相当长时期。但实践证明,只要企业成功地引入和实施部分外向推动技术创新,如创造性模仿某项国际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就能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加速改变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获得全新性变化。我国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自觉借鉴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坚持在高技术水平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如高明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档新型面料领域,如高档欧洲手感面料、高档纳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档免烫整理面料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再如,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顺德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着手创建“广东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研发力量,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高档高速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技术升级和研究开发工作,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在纺织机械上的应用。
经验证明,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内高水平企业和国内“拥挤”行业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认识到,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有更广泛的涵义,其不仅仅局限在以产品直接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发展,而且还包含以追求国际技术水平为特征的成功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变革。引入和采用国外技术标准、进行来图加工、联合设计、联合生产和联合销售等多方面循环渐进的合作,是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整个发展过程的起步与转折阶段,是我国企业在相对较低起点上获得技术创新较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又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在原有技术改进提高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跨行业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和方法间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和全新产品,成功地获得根本性创新的重大实现效应。
目前广东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技术开发机构;(2)政府支持或企业集资建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3)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组建的创新中心;(4)由学校、科研机构承办的创新中心,如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中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基地、东华大学博士后站,并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 )已全面开展产、学、研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项 。四种模式形成由企业、政府、学校等二元或多元组合的开发技术创新主体。如由政府、企业、学校参与“广东省纺织服装开平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推动开平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结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通过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策划推广、培训等方式加大技术革新。
鉴于组合开发技术创新的以下主要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1)与专项技术突破的创新相比,组合创新的主要手段是现有成熟或适用技术改进上的多种技术融合应用,其创新的技术起点和难度相对较低,投入少,风险小,周期短,经济效益高。(2)创新范围广,机会多,即蕴含着新生产技术领域的开拓,又更有利于开发实现更多全新产品满足需求和诱导需求。(3)从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点上寻求新的技术变革经济效应,是专项技术创造性模仿的高层次形式,具有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4)推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现有技术优势和潜力,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联合。
六、模式应用
就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实际而言,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有限,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率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可以先走模仿创新的战略,通过模仿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在模仿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再追逐率先创新。中小企业多采用“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在现阶段,还可组织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基于共同的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 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行零起点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许多规模大的现代纺织企业采用“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七、结论
在实际中,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包纳一类技术创新,但这并不妨碍从经验方法上对其进行抽象总结。各类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明朗.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经济论坛,2008,(5):49-51.
[2] 冯德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判断与模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2):78-82.
[3] 陈金怡,何新闻.广东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082
0 前言
当前,随着能源问题的突出,寻找可替代能源成为汽车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发展电动汽车成为企业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注重对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1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
1.1 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能源种类的多样化以及电气化,氢能与电能一样,能够发挥能源载体的作用,实现能源向燃料的转化,因此,成为动力电气核心部件的主要选择,氢能燃料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佳选择,被世界诸多汽车企业所追捧,但是,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实现。在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进行大量的专题研究,将发展的重点立足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两个方面。指出,要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强对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汽车的研究力度,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国外也加快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这对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
1.2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在当前的电动汽车技术上,纯电动汽车仍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类型,最大的难题是电池的性能问题。因此,要确定电池的发展类型,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电池种类,明确优势。通过比较,我国动力汽车电池应以锂电池和锌碳电池为研究重点。
1.3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目标的分析
首先,对车用能源,在近期仍然以含氧燃料为主,从中期来看,天然气是主体,而从长远考虑,鉴于氢气自身的环保性,仍是车用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为了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混合动气汽车汽车要加紧研发,尤其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动力系统的转型;加强政企合作,加快对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促进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发展;第四,加快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促进其在电机、电控和电池三大领域的研究力度;第五,发展混合动力发展平台,实现规模化,加强商业化;第六,突破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瓶颈。
2 对我国电动汽车创新模式的介绍
2.1 以原始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模式
对于原始创新,主要是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发挥能源作用,晋宁县重大技术的创新行为,促进商品化,最终获取利润。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最高阶段,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原始创新需要较高的技术研发实力。原始创新在市场显示为开拓的过程,初期彰显垄断性,也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同时能够进行技术规范的优先制定。原始创新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企业的资金压力比较大,同时,也承担较大的风险。鉴于创新领域的复杂性,需要执行原始创新的时候进行综合考虑。
2.2 以技术模仿为目的的创新模式
对于模仿,主要是指借组购买技术,实现相关要素的融合,通过对相关技术的改善和进一步开发,实现合理的结合。对于这种创新模式,是将诸多领先的创新因素进行结合,形成私自的核心竞争能力,或者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收益。之所以采取模仿创新,目的是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这种模式的创新,在资金投入、风险方面的威胁都较低,同时也能被避免被市场淘汰。模仿创新具有高度的集成性的特点,对于市场和技术,不是开拓者,却也是积极的学习者。模仿创新也需要企业在管理方面水平要较高。立足技术角度,模仿创新节省了大量前期投入,同时,加强了产品的稳定性。但是,模仿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模仿创新对企业的要求相对不高,不需要进行技术的长期积累,在短期内,企业实现了市场的占据。但是,如果长期模仿,不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长远来看,无法在市场上长期存在。
2.3 立足技术引进合作的创新模式
对于合作创新,主要是将企业、机构以及大学进行有机联合,积极发挥各种机构的优势。合作创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合作创新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承担风险,有效推进研发的进程。这种创新方式风险降低,市场化阶段的速度加快。合作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合作创新加快了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有这样,才能明确各自的需求,有效发挥整合后的效应。
3 对我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方法的介绍
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要对创新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要关注电动汽车整体环境的变化,分析诸多影响因素,将其作为整体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原因,避免独立存在。对于企业环境,包含外部环境,如国际环境、政策、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等。企业要结合自身因素,考虑规模、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等,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鉴于电动汽车行业处于新兴产业,但是,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企业在诸多影响下。都需要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鉴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需要谨慎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4 结束语
综上,针对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环境,汽车企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缓解能源危机。
参考文献:
1 对技术创新及模式的研究
创新方式的主导模式及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大致经过5个阶段,即创办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
创办期和求生存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多采用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和扩散,形成新的技术能力,从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高速成长期,企业的实力加强,有了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已经形成,开始盈利,扩张欲望增强。因此企业此时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意识地向自主创新进行转变。
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理想的一个阶段,进入成熟期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管理日趋成熟,此时的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强,企业适于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民营企业在进行重大技术创新时,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金分摊和风险共享,从而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进入衰退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想僵化症”等企业病,企业创新精神受到了排斥。但衰退并不是必然命运,只要企业不断地进行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企业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成长。
民营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创新模式,各种创新战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民营企业可以进行创新组合,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配合使用多种战略,以产生最好的创新效果。
2 国外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一般由跨国公司充任创新主体,跨国企业一般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标致兄弟创立的标致集团就是一个从个体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并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成功的最好典范。
3 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创业的基础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立业之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其阶段性。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分为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二次创新。
(1)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当今许多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百度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企业,从模仿Google起家推出网页、图片和新闻搜索,以及模仿盈利模式推出baidu主题推广,再到模仿hao123推出网站网址(干脆把hao123收购),现在继续模仿和新浪爱问iAsk推出百度知道等等无不可以看到模仿的影子。
(2)自主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方式。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勇于拼弃原有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行业领先,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以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3)二次创新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战略。民营企业采取二次创业战略,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和转折点。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威胁,我国民营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创业。例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经过自身的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后,企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产品的衰退期的到来,现有的技术水平显然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重庆摩托车兵团冷静的分析了市场竞争态势,紧紧围绕中国的市场需求,实施不同的策略,开发新机型。使得重庆摩托车产业又一次走出低谷,迎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3.2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制度性质根深蒂固,这对其技术创新行为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2)从总体上看,生产企业多,制造能力强,主要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主导技术仍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3)加入WTO后,竞争加剧,创新成为必然选择。(4)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经济规模偏小,企业创新能力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企业创新发展步伐缓慢。(5)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投入的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比重较高,而用于“购买技术”和“新产品有关的培训费用”等方面的比重较低。(6)创新要素的错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重资金轻人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形成了创新要素的错位。资金固然是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创新人才的作用更显突出,然而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相当匮乏。(7)技术创新的环境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支持”、“提供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支持”,同时多数企业希望构造“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良好法律环境。(8)创新观念的错位,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展了技术创新,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简单地把上项目和开发一、两种产品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造成创新观念的错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夯实人才基础,促进创新工作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重视技术创新,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把企业的权利下放给真正的“能人”管理,让家族企业不再以“家族势力”为核心,而是以“能人集团”为核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务实、灵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政府应开展智力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采取柔性引智方法解决急需人才问题。要充分利用本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优势力量,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外资和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要素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减税、财政补助、优惠用地等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引导、扶持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有效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构建基础平台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针对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内部的开发机构,也没有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检测、试验的基础支撑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关键产业的检测、认证、试验分析平台(中心、基地),建立面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训平台(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情报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服务。
(4)向高科技要市场,立足于技术自主开发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但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
(5)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改变创新观念的错位。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创新同科技发明不同,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的源泉,但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首先要成为商品并市场化。技术创新首先要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特、求精。创新技术是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技术创新,推动了产品技术革命,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这正是企业必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
4 技术创新模式现实路径及选择方法
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旦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产品就失去市场,企业进入衰退期。但部分企业在创新目标上贪新求全,急功近利,没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创新目标的错位。实践证明,技术并非越新越好,脱离市场需求,漠视竞争环境,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失败。
为了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技术引进的模仿创新模式。然而,这种技术创新要求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协调,厂房要改造,设备要更新,尤其是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否则就会造成创新模式的错位。企业技术创新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面向市场。许多企业把“面向市场”简单地理解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把目光盯在市场热销的产品上,产品开发消极地跟着市场走,这就造成创新市场的错位。
第二,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且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明确投资重点和方向。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主体。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动,确定研发计划、重点和项目,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再次,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作为利益分配主体,有权对收入进行自主分配。企业在选择和启动技术创新项目的同时,不能只就项目抓项目,要研究创新技术的转化工作,第四,企业应加强对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结语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技术创新为基础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研究自身的条件背景,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紧跟市场、开发市场和寻求市场,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克莎,韩建军.中国最有影响的企业案例-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3,78-90.
[2]刘苏燕.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8-170.
[4]魏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0-40.
[5]张晓东.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4.
[6]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3-45.
[7]杨晓峰,杨晓荣.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技术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60-80.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8,64-70.
[9]胡继灵.高薪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7-48.
一、技术创新的模式
目前,技术创新主要包含三种模式,分别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和综合作用模式。
(一)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企业(或个人)依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自主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并实现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的模式,其特点在于领先性和独占性
1.这种模式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①自主研发新技术可以实现企业(或个人)对关键技术的控制,可以在行业中获得一定的主导权,从而建立竞争优势;②由于科学技术的关联性,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可以引发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即连锁创新,从而推动行业发展;③自主创新初期的完全垄断帮助企业更早地适应市场,从而在市场上获得先机以及更大的利润。
2.这种模式的缺点包括以下几点。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一些小型企业很难负担;②新技术的创新时间长,不确定性较大,成功率较低;③市场开发难度较大,以及法规不健全会带来专利保护困难等问题。
(二)需求拉动模式
需求创新是指通过市场的反馈,即利用市场需求的自发调节,当这种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迫使市场中或者行业内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科技创新。
1.其优势包括以下几点。①此类型的技术创新涉及到市场中或行业内更多的企业或个人,技术力量较强大,所以新技术的创新周期较短、成果易于转化;②此种模式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开发出来的技术、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认可,更契合消费者需求。
2.其不足包括以下几点。①这是被动的进行技术开发,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科技进步的滞后;②会导致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一些技术不达标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降低市场中产品质量。
(三)综合作用模式
综合作用模式即是指将技术推动、需求拉动两种模式相结合,兼具二者的优势和不足,相对比较平均。
二、我国当前国情与技术创新模式的结合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但由于教育总体水平落后、国外在高科技领域的封锁等因素,在部分科技领域,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鉴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三种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首先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分析:
(一)高科技领域
我国高科技领域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差距也较明显。加之外国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保护,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多采用自主研发。总体而言,我国虽然完成了工业化,但高科技行业在我国经济产业中比重很小,因此市场需求较小。同时,一些高科技在我国市场属于有无两可的状况,即如果有,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替换旧技术,从而让该生产体系完成质变;如果没有,暂时使用的技术也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这一领域应用技术推动模式。
(二)低端制造业等我国传统优势行业
我国制造业发达,可称为“世界工厂”。加工、制造也是我国市场中存在的极为重要的生产行业。在这一行业中,由于企业众多,加上国内外客户对低价高质的追求以及受到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竞争,对我国的制造类企业来说,开发应用新技术十分重要。这也促使这些行业不断改进生产,创造新技术。随着竞争更加激烈,能迅速应用新技术的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而不能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企业则会被淘汰。因此在诸如制造业、纺织业等我国传统优势行业中应用需求拉动模式。
(三)电子信息领域
近些年,我国市场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以手机为例,消费者对手机价格的关注有所下降,但对手机配置越发关注。现在我国手机行业的主要企业有华为、魅族、小米等。由于技术铺开成本较高、良品率底等因素,我国在手机零件领域发展并不靠前,因此许多手机厂商采用购买零件、组装成品的模式。以魅族为例,其采购最新的韩国三星处理器等零件,并通过自己的工业设计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后推出新款手机。对于零件配置的选择基于市场中消费者的总体需求,为了更好的提供售后,魅族公司需要摸透其所采购的零件性能、原理等,这属于需求拉动模式。同时作为我国老牌的多媒体设备制造商,魅族公司有自己的一些领先于行业的新技术。为保持竞争优势,魅族公司也会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他的产品中。从现在看来魅族所应用的一些新技术,的确引导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这又属于技术推动模式。总之,这种现象在电子信息领域十分普遍,是一种综合作用模式。
此外,在行业门类之外,不同行业发展阶段也适用不同的模式。
行业起步初期,由于我国在相关行业没有技术积累,但国内产生了该行业产品的硬性又简单的需求,因此可发挥“拿来主义”,引进国外技术,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行业发展中期,企业自发的针对市场开发了新技术,也受市场中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影响,二者综合实现了综合作用模式。
行业发展后期,市场对产品需求较为固定。但企业为保证竞争力,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由于国外技术的封锁或者全球总体上行业科技发展瓶颈,需要厂商自行研发,即应用技术推动模式。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充分理解三种不同模式的特点,并在不同的行业以及发展阶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将三种创新模式分别适用。因此,加强对创新模式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苏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模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
[2] 刘利勇.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及政策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2007
Abstra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aintain it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of economic strength, its good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ke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still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echnical ability, lack of resources, lack of talent stage, there is no ability to engage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creasingly close with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o the advocacy of our count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o a self positioning,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as the main innovation mode selection their.
Keywords: imitation innovation; SMEs; intermediate cluster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创新模式选择的背景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本。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其技术创新更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一些相应政策出台的基础上,发展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创新的内部障碍:(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生产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并且,中小企业的R&D投入只占全国R&D经费的4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管理不规范,劳动力素质差。企业缺乏制度规范,内部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人员缺乏等等。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这种现状,国内许多学者围绕就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以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作大作强,逐步形成自己的标准。所以,笔者认为,加大R&D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创新模式的选择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模仿创新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最佳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Abstract: Currently, both the business pattern and the patter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entered into a new era, and meanwhile, big data technology is restructuring business model and people’s behavior in an open, equal and public-participated way. Under such background, technology-driven and demanddriven have become an impetus that complements each other rather than favors one more than the other for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and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lated changes under new business pattern deserve more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textile enterprises to learn and adopt new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ep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of these new models and find the best and adaptable path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pattern; product development; textile industry
技术创新是提高纺织产业社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行业发展困难的工作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科技、国家科技和学院科技三足鼎立、协同发展,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下,世界商业和制造业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涌现出新的发展潮流。
1 技术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1.1 知业社会到来
回看人类的产业发展历程,农业社会在地表层面上开发了自然的物理世界;工业社会进而从地下到太空对物理世界进行了深度开发;“知业革命”就是利用自然矿藏之外的信息与智力“矿藏”,进行第三次“人工世界”的大开发,进而回头更加深度地开发第一和第二的物理与心理世界,实现 3 个世界的和谐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地表资源的大开发,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地下资源矿藏的大开发,而知业社会的特征是信息和智力的大开发,以重视和利用矿藏的方式,重视和利用数据。
1.2 商业3.0时代到来
大工业代表了商业1.0时代,PC主导的信息革命是商业2.0时代,移动互联网席卷下,人们将进入商业3.0时代,移动互联网将重构传统产业,必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简言之,工业化是1.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是2.0时代,工业化+信息化+移动化是3.0时代。商业3.0时代将会呈现如下鲜明的趋势:线上线下融为一体,产业链上所有的要素都将重新组合;用户将真正释放,产品概念将再次定义;移动互联网重构一切,3 年公司可能超越30年公司;金融、零售、本地生活服务等将率先发生革命性变革。
1.3 工业4.0时代即将开启
工业1.0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2.0形成了生产线生产的阶段,开创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3.0的标志是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最优化。工业4.0将通过网络技术来决定生产制造过程,实现实时自动化管理。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WIFI、数据采集(RFID、一维和二维条码)、GPS/GIS、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汇,制造业正在进入智慧互联新时代。
1.4 “再工业化”推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组
目前,发达国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占据显著优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主要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随着推动新工业革命先导技术的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高成本国家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未来在制造领域的实力对比将重新向发达国家倾斜。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产出方面追赶发达国家的速度将较此前显著放慢。这会影响到全球产业的地域布局,进而导致全球产业格局出现大重组。1.5 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根据IDC监测,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意味着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找到背后的规律。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大数据为商业3.0时代带来新的特征:商业体系互联网化;新商业要素从“资本、劳动力”扩展到数据;新商业模式以数据分享与驱动手段,实现柔性化制造、个性化营销和社会化物流,从B2C到C2B、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客制化;产业格局从“大企业+小企业”发展到“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经济形态从“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发展到“大范围、个性化、高价值”。
1.6 大互联(Web3.0)时代到来
Web1.0是门户时代,Web2.0是搜索/社交时代。Web3.0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一开始仅仅是大互联时代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一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2 技术创新模式的转变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同时也是时尚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为很多工业部门提供重要材料支撑。但纺织工业发展面对的挑战也是不可回避且亟需破解的,这也亟需改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并进行创新模式的转变。
2.1 拥抱互联网思维
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本质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至今,已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提出九大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以专业的视角全方位剖析移动互联网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变革,涉及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组织转型、文化变革等企业经营价值链条的各个方面。
用户思维是对市场、消费者的理解,法则有三:得粉丝者得天下;兜售参与感;用户体验至上。简约思维是对产品规划、设计的理解,法则有二:专注,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极致思维是对产品/服务、用户体验的理解,法则有二:打造用户尖叫的产品;服务即是营销。迭代思维是对创新流程的理解,法则有二:小处着眼,微创新;精益创业,迅速迭代。流量思维是对经营模式的理解,法则有二: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社会化思维是对关系链、传播链的理解,法则有二:利用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众包协作。大数据思维是对企业资产、竞争力的理解,法则有二:数据资产成为关键竞争力;用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平台思维是对商业模式、组织形态的理解,法则有三: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把企业打造成员工的平台。跨界思维是对产业边界、产业链的理解,法则有二:携“用户”以令诸侯;用互联网思维,颠覆式创新。
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得越早,受益也将越多,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在新一波浪潮中失去竞争优势。
2.2 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支持政策。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应用研究。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开发试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区别和联系,比作为水、鱼和鱼市场之间的关系。
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著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公有的知识”,评价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注重国际同行评价;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专利、图纸、配方、诀窍等,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评价更多地参考专利数量和质量;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一般来说是“属于”某个特定的“主体”的,评价更多地参考工程实体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和工程都注重应用部门、用户和市场评价。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增进认知、分类管理、统筹推进,确定科学、技术与工程在创新活动中的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应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 3 个突出问题:一是在理念上理清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与作用;二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但也只能根据自身的技术储备、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己所能及的创新活动;三是在科技项目方面,应解决创新链各环节相互脱节、各自为战、无序发展的问题。
2.3 寻求需求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平衡
企业在开发产品的时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技术为驱动,多年来业内对此话题争论不已。需求导向策略就是跟着市场走,从产品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维度的需求,例如吸湿排汗的服装可以满足运动员等特定人群的需求。技术驱动策略就是跟着技术走,能创造新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甚至推动产业革新及消费趋势变革。例如,海尔推出的洗土豆的洗衣机就是这样的案例。
可见,二者同样重要,只不过在消费品制造业,多数企业的口号均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因此,需求导向成为形式上的主流。然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可以创造需求,其实际效果应该甚至超出需求导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优秀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需求,从优秀到伟大的过程就是需求导向加技术驱动协调发展、灵活变化的过程,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的事情。
同时也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有培育出有效市场需求之后,才能成为真正实用的技术。最适宜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但一定是市场最需要的技术。技术可以创造需求,但并不能盲目发展技术,特别是可能被市场束之高阁的技术,而是注重技术创新定位的重要性,即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与平衡。
2.4 引入“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纺织技术创新,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源创新”、“流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当前和未来提供多方面的技术保障。
“源创新”挖掘新型市场,运用技术为消费者创造新的需求、引导新的消费方式、创造新的市场。例如,现有技术可以将老年人的脉搏、呼吸频次等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附着在服装上,并通过手机通讯,将老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信号实时显示给家属,可在超限时自动报警。源创新就是技术驱动型的创新,是利用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新技术。
“流创新”需持续保持。流创新在原有生产体系中挖潜改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稳定质量、创造产品的差异化来迎合细分市场的需求的措施。此类技术创新会连续性地增加价值,但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飞跃和升级,其带来的优势都不能持久,要维持竞争优势,需要持续进行“流创新”。
“集成创新”促产业速升级。集成创新运用已有技术特别是外专业的技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分析,针对某一特定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功能创新、性能组合互补,创造出新的商品和市场需求。从超出纺织行业的范围找出成熟技术,并与纺织原有技术相结合,将是在短期内实现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快速推动纺织经济升级的有效手段。
“原始创新”要大力支持。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其往往是在基础理论和高技术方面有独到的发现或发明,具有科学创新层面上的意义。中国纺织产业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与国际差距尚大,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来支撑,而原创性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5 完善企业内部创新体系
信息技术为企业竞争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移动互联网带来人的高度协同;物联网也会带来物的高度协同;银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兴未艾。互联网将人联网、物联网、金联网三网合一,进入信息化普惠工业企业、制造业的时代。
在新产业格局下,企业应完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信息资源收集、跟踪研究;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科研项目申报与执行;企业技术资质申请与管理等。在完备的体系保障下,进而打造企业强大的设计力、技术力和管理力。
3 下一步的技术创新方向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之一。目前,全行业已形成共识:科技强国是纺织强国建设的首要战略目标,科技贡献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以智能技术提升劳动生产力、突破纤维资源瓶颈、节能减排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强化基础研究、技术向生产环节之外的消费环节延伸,是科技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均衡性、包容性问题。
3.1 提升劳动生产率是首要问题
劳动生产率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新型纺纱、织造、印染、针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以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作为标志。在线监控、数字化设计、RFID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化纤、棉纺、印染、服装和家纺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推动纺织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3.2 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根本任务
保障纤维原料供给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纤维材料产业已确立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技术及其产业化,即一方面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另一方面是高技术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如提升化学纤维差别化率的在线添加技术、连续聚合技术、纳米改性技术、原液着色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PTT、PLA、PHA等生物质合成纤维等关键技术突破,仿棉纤维的研发等。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酰亚胺、连续玄武岩等纤维基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些代表纺织工业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
3.3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存续保障
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战略意义,包括无PVA环保浆料、膜技术处理废旧聚酯瓶片清洗废水回用技术、粘胶行业废水废气的治理和回收技术、印染行业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废水分质分流及处理回用技术、太阳能板集热系统、空压机热能回收技术等。
3.4 基础研究软硬兼顾是必要手段
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需要软硬兼顾。以产业需求、消费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及时融入新技术的元素,才能有效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矛盾的化解。特别是软技术,如标准的完善、技术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流行趋势研究、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技术等。
3.5 创造需求、引导需求是更高目标
纺织行业亟需引发新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纺织技术。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主线,纺织服装产业与IT产业、时尚产业的交叉融合,注定要在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营销方式方面做出表率。如人体工学技术(三维测量和试穿技术)、设计和裁剪技术、体现健康和功能性理念的智能可穿戴技术等。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当今世界科技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J].中国科技产业,2013(7):12.
[2] 王飞跃.“数据矿藏”对于“知业革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9.
[3] 万建民.商业3.0时代[J].中国企业家,2014(13):3.
[4] 张茉楠.全球制造业变局 中国如何突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8-11.
[5] 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白春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N].光明日报,2014-
作者简介:张忠德(1966—),男,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0-02
国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市场引导型、日本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型、印度的重点行业技术扩散型、芬兰的网络型几种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力的必然。
一、不同国家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一)美国—市场牵引为主的技术领导者创新模式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采取的是技术领先者的创新模式,即依靠其厚实的基础研究优势,以市场牵引和调节为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主要创新生力军,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创新模式。美国没有专门的产业政策,虽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政策较多,但都是普适性的,政府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实行对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保护,对内容的适度监管,营造适宜创新的环境;产业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与私营企业的基础地位作用。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全方位的,以雄厚的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还注重充分发挥企业实验室的作用,注重信息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投入,夯实了美国的基础研究,推动了各领域不断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领域更是得益匪浅,最新的产品和工艺方法源源不断,使美国长久处于信息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的研发段,引领着世界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日本—政府扶持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的日本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弥补差距,政府采取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包括大量的优惠性投资、财政补助、减免税等等,以及鼓励战略联盟的措施大力推动信息产业,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三)印度—资源倾斜的重点产业扩散型模式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四)芬兰—注重产学研结合的网络型模式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二、几种典型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之比较
(一)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共同之处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二)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区别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
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
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
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三、各具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二)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三)创新依赖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四)创新需融入到相关业务实现融合创新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注释:
①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11JK005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1,(03):86-90.
一、引言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技术创新主导着企业的创新活动。新技术的开发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复杂程度。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后盾,因此,企业独立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是很难实现的。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作为互补,提高研发的成功率,降低创新风险。开放式创新的既可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以借助外部突进使得企业自身的技术商业化,激活某些封闭创新环境下无法实现的技术模式。
二十多年来,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立了领先的大品牌,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然而,在从前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宝洁公司只强调单独强化研发,对公司外的创意闭门拒之,一直沿用 “靠企业内部出创意”的旧模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巨人”的倾斜折射出公司必须寻求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研发模式,如何在新的创新环境下,寻求外部创新源,采取各种方式与外部主体开展交流与合作,进而获取创新资源,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已是迫在眉睫。
二、理论基础
(一)封闭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是指企业从技术概念的萌生、创造科学知识、产品研发到最后的产品推广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企业自身的资源所完成的。企业的任何创意都是源自于企业内部,和外界环境是灭有任何交流合作的,也就意味着封闭式创新只能是在原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与重组。
(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而言的。开放式创新的显著特点就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与企业外部的资源相结合,通过技术合作、风险投资以及联盟等形式实现技术商业化,进而产业化。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创造方式,通过互动交流,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弥补自身不足,节约创新成本,降低开发风险。
(三)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建立高效节约的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产生新工艺、新市场、新原料的过程,是建立新组织、新秩序的过程,是将技术、商业、经济和组织融为一体的过程。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程序、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体系,旨在实现企业的技术开发目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能够促使企业在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宝洁公司研发新模式―开放式“联发”效应
随着产品中技术多样性增强、系统复杂性变大以及现代科学和技术融合的日趋紧密,保洁公司开始意识到封闭式创新的局限性。认为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活动过于强调强有力的控制,这不再适用于新的经营环境,而在开放环境下企业的边界变得可以渗透,企业因此能有机地整合和利用来自企业内外部有意义的创新源。宝洁创新模式正在经历一个从封闭到初步开放再到全面开放的过程,且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协作的特点。
保洁公司通过Innocentive网站的“创新中心”平台将企业内部的部分研发任务到该网站,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囊团提供解决方案,并提供丰厚的报酬,近年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Web2.0的信息共享优势,使企业和大众真正获得了学习创新知识、寻找创新灵感、交流创新思想、改进创新产品、分享创新成果的大舞台。
除了新品推出失败让宝洁变得谨小慎微之外,来自宝洁的传统创新机制也抑制了自有创新功能的发挥。宝洁现任董事长兼CEO阿兰・乔治・雷富礼10年前就推出了产品研发的“CD模式”, 即所谓的“联发”(connect and develop)模式,要求宝洁的创新项目必须有50%来自公司外部。“联发”模式由于重新定义了宝洁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关系,使得宝洁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外部创新源泉。资料显示,如今宝洁在市场上的新产品有35% 以上包含有外部原创成分,正在开发的产品中有45% 左右含有外部发现的主要成分。作为组织结构的创新成果,宝洁的“联发”模式也被写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中。
四、结论
伴随着消费巨人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难题,宝洁公司采取的急速“瘦身“活动,能否让其重新赢回市场份额,众人拭目以待,虽然宝洁固有的一些保守因素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稍逊,但是最为拥有巨大规模的一个庞大公司来说,宝洁以其庞大的品牌群和早巳深入人心的低价形象,还有它“功效合一”的实惠形象,依然极受欢迎,或许这就是宝洁继续生存下去的超长的尾巴。但是,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宝洁也不得不放弃单一的传统的创新模式,而是采取了开放式的,可持续式的,颠覆性式的创新模式,在Web 2.0的潮流下,借助众创平台创立虚拟创新社区,开启万众创新的新篇章。宝洁这一开放式创新的联发效应无不体现了宝洁高超的管理能力,然而,“联发”模式近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行业专家的诟病,主要是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和压制了宝洁重量级产品的推出,同时,人们比较发现,与前10年相比,宝洁自我创新项目缩减了50%。因此,宝洁能否重新站在巨人的高度上还有待于考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盛济川,吉敏,朱晓东.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9-1273.
[2] 董洁林,李晶.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4-11.
[3] 杨志强. 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一个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2009:5-31.
[4] 杜晓静,耿亚青,沈占波.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背景、特点和组成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8):11-15.
[5] 倪自银,刘强.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软科学,2013,27(10):59-63.
[6] 葛秋萍,辜胜祖.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2011.32(5):44-48.
[7] 夏恩君,张明,朱怀佳. 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15-19.
一、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中小企业特点
中小企业,通常是指规模(雇员人数、资本额、营业额等)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与自然人企业。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所处行业众多,此外,同行业企业自身之间在生产规模、技术、管理结构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很难得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的一致性概括,在这里,我们只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照把握,相对于大型企业,有如下特征:1.分布面广、数量众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2.投入产出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3.人力资源素质级管理者水平较大企业要差;4.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5.经营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化,较大企业而言更适应市场需求。
(2)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形成的标志主要是美国学者伊查克.麦迪思博士发表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本文主要参考麦迪思博士的划分方式,取其中的产生、成长、成熟三阶段来来研究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及问题(由于衰退期是每个企业都想尽量回避的阶段,因此此阶段在此不予讨论)。
二、技术创新模式概述
技术创新模式通常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关技术的产生、选择、组织、应用与扩散方式的综合。它涉及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组合、配置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就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的模式也不同。从技术开发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三种,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顾名思义它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没有获得外部的的直接支持。自主创新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果一般都属于企业自身,这能为企业在竞争中带来先发优势。但其缺点也能突显,企业在开展自主创新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研发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技术。
模仿创新主要是通过对领先创新者的方法进行引进学习,但模仿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搬,它仅是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合作创新是一种多个创新主体共同进行创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兴技术和高科技技术领域尤为显著。
三、中小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综上可知,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中小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以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所选模式是否有利于解决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遇到的正常问题,使中小企业能平稳的快速的从一个阶段过渡下下一个阶段。
中小企业初期模仿创新模式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选择。由于这一阶段物资的匮乏,本身底子就弱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在自主或合作创新上投入过多的资源,而且生存这个更大的目标在此阶段一直威胁着企业,所以除了模仿企业别无选择。模仿能使中小企业大量的节约投入、降低风险;同时,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率,创新成果也可以迅速地为中小企业带来收益,从而缓解中小企业在初生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
当企业平稳的不如成长期,由于已经在前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资金问题也大大得到缓解,尤其资金的缓解会带动企业的机械设备等设施的提高以及优秀工作人员的积累。这时候的企业应当以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等非实体式技术合作创新为主。这类合作创新模式目标比较明确,可控制性也比较强,能够有效的遏制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盲目性。
当中小企业进入到最为理想化的成熟期后,市场地位日趋稳固,销售收入的增长逐渐放缓,利润长期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难度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周期变长,企业的资源要素将长期保持稳定的缓慢增长。而管理、组织创新以及创新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突出。这些都成为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首先,自主创新可以促使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集群和国际供应链,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使之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自主创新还可以督促中小企业查找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增强进取心,长久地保持创新精神,保持自身的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中小企业因创新精神的逐渐消退而进入衰退期。
技术创新模式是指革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改革创新行为的倾向和机制。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是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企业的发展模式或技术创新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促进下不断进行的调整与更新。
长期以来,日本中小企业的高技术实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汽车和数码家电等高级装配产业被公认为是竞争实力超强的产业,在生态市场领域也保持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日本中小企业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其拥有的高技术实力及技术创新有很大关系。日本的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适时选择了“先模仿、再改革、后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有其特征。
第一阶段: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
战后初期,为了让国家经济从战后的废墟中迅速恢复起来,日本提出了“贸易立国”战略。1949年9月日本公布的《经济复兴五年计划》中指出:“将来经济规模乃至生活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我国的出口规模。”由于大企业深受战争的破坏,很难迅速恢复过来,所以出口产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而出口的轻工业产品大多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因此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小企业作为新兴的经济体显现出它的活力。不过,当时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和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国家通过成立一些公共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及经营建议。
这一时期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准确把握国外技术信息,进行信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技术信息大多以文献资料、海外考察、技术引进等方式被介绍到到日本。技术引进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是先进机械设备、新产品及新生产工序的引进。这一时期,日本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量进口先进机械设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很快实现了现代化,成功赶上了欧美先进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中小企业在轻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达到顶峰。1968年日本的GDP上升到世界第二,1969年日本的国际收支由出超转为入超。靠引进技术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技术能力的飞速提高,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尽管战后的日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本国技术的快速提升,但政府意识到引进国外技术不是简单的使用和模仿,要想使中小企业有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政府进一步深化同行业间的技术引进及技术普及机制,依法制定了中小企业各行业的现代化计划,并认真研究分析其中的技术差距及应对方法。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中小企业着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对于引进的技术,中小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于国外技术不是简单地模仿和使用,而是在消化的基础上予以改良和创新,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
第二阶段: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欧美先进国家的水准,日本的产业和技术结构都发生了质变。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水平上,日本在43个主要技术领域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标志着日本从国外引进技术阶段的结束。日本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已不是体现在生产技术层面上,而是在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方面。1971年,日本经历了“尼克松冲击”,日元升值,汇率由固定汇率制变为浮动汇率制,导致日本轻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急速下滑,又由于当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特惠关税制度,这样不仅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受到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冲击。所以,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保持产品的竞争实力就显得越发重要。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8年)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稳定增长期。产业结构开始从消耗能源的重化学工业向节省能源的高级加工组装业转变,这一转变给零部件产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1975年中小企业厅成立研发型企业培养中心,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70年代是开始由赶超他国企业期进入自主创新期的转折点。
1980年日本各省厅召开联席会议,把该年定位为“科技立国”之年。通产省制定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的设想》,经国会批准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该战略强调由赶超向领先、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变,将过去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被动性模式,变为依靠创造性的自主开发技术来促进经济、科学、文化多元建设的主动性、多样性模式。进入80年代,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的扶持,鼓励中小企业开拓新的技术和市场领域。1983年,由中小企业厅主导的“地方新领域技术开发事业”开始启动,由各都道府县选出一个行业,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中小企业和公共实验研究机构、大学进行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制度不仅仅是帮助现有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事业拓展,更重要的是鼓励创业。1985年,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这是和中小企业技术相关的首部法律,它规定对勇于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鼓励这些中小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
于是,众多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积极地同不同领域技术相互融合、同其它行业相互交流,进行共同研发。其中,在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区,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和公共实验研究机构的合作,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拓新的领域。此外,通过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事业拓展。
第三阶段:知识创新驱动模式
以往日本的自主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引进消化基础之上的再创新,其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企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它是以自身的技术条件和技术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自行完成的技术创新。所以,日本的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更多地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是一种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模式。虽然在“科技立国”战略的推动下,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有了较大增强,甚至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稳固的市场由于新兴国家的参与而变得难以确保,使得以市场需求为主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开发模式遇到了发展障碍。因此,必须从争夺市场向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方向转变,必须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产业,这就要求日本技术的创新模式由传统的市场驱动模式转变为依靠新知识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知识创新驱动型的转变。
90年代的世界发生了巨变,世界经济逐步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更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日本大力推行“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力争改变日本“大技术,小科学”的状态,积极提倡开展独创性的研究活动。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一大批以大学为核心的风险企业,这批风险企业将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事业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得日本积极投入到风险投资热潮中。截至2007年3月末,风险企业数量达到1590所,直接经济成果达到2800亿日元,雇佣人数18000人;间接经济成果达到了5200亿日元,雇佣总人数达37000人;公司类型方面,生物技术占39.5%,IT软件占30.2%,机械制造占18%。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知识产权战略的全球化态势也在不断加速。21世纪初,为了增强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的源泉,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引下,日本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加大基础领域的研究,向自主专利过渡,增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