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9-25 05:05:06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1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内容多而枯燥,无规律可循且不易复习和记忆。如果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目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四个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基础与临床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且与临床学科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外科手术时使用的无菌操作技术,临床选择抗生素时所做药物敏感试验,传染病的防治如肺结核、艾滋病、伤寒、痢疾等,这些临床技术及知识都与医学微生物的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授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找出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注重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我们便可采取病例教学法来实现。首先在病例要选真实的、典型的、自然的、内容少而信息量大的病例。比如在HIV的时候,先介绍病例:患者,男,26岁。有不结史和吸毒史。近半年来感觉疲乏无力,体重明显下降,腹泻,咽痛,反复出现口腔真菌感染,近2w出现持续性的发热,(低热或高热),淋巴结肿大(颌下、颈部、腹股沟),全身散在皮疹,未进行过任何治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2.8*109 /L,中性粒细胞1.6*109 /L,淋巴细胞0.9*109 /L,CD4/CD8比值下降。肺部X线检查见双肺弥散渗出影,未见明显结核病灶。思考:本病例可能是什么病?有何诊断依据?应做哪些病原学检查确立诊断?根据HIV的表面结构如何防治病毒颗粒进入靶细胞?如何防治疾病传播?这是一种方案,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案:上课的前1w将病例发放到学生手中[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对病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自己推荐小组成员一名上讲台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教师必要时参与指导。通过病例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综合归纳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典型的病例可使学生得到启发,增强记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拓展知识面。开展病例教学法后,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这个教学方法很满意,只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2理解与记忆结合

医学微生物学由于内容多、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和缺乏系统性。不少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 不易记忆, 在学习上深感困难。 由于微生物的种类繁多, 同种同属的病原微生物的差异不大, 随着所学病原微生物的增加, 往往容易混淆。这时采取有效且简便的记忆方法十分重要,可以采取总结归纳法,使之容易记忆。如可通过比较引起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HIV、人瘤病毒、淋病奈瑟菌等来理解并记住其致病特点[2], 总结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哪些?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有哪些?比较芽孢与孢子、内毒素与外毒素、细菌L型与支原体来掌握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此外还可以采取闭目内视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罗马房间系统记忆法识记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点。这些记忆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但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医学微生物的知识完全是靠记忆来掌握的。其实不然,比如溶原性转换、转化、转导、接合等基本概念,如果学生不理解它们,那么对今后学习细菌耐药的机制、理解白喉外毒素毒性的来源等将会带来困难。因此对于某些知识点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理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如果我们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

3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

近年来,新闻常常报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这些报道有利于学生对病原微生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变得生动,同时也缩短了基础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意义所在。此外,关于这些疫情的报道很容易引起医学生的关注,如果在相关微生物的讲述过程中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思索,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比如,最近2年在我国流行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 H7N9) 引起的,有几百人感染,其中200多人死亡;在2003年流行的SARS,它导致8000多人感染,其中800多人死亡;2011年我国又报道了9例脊髓灰质炎患者等,这些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报道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这些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会爆发流行,如何阻止这些疾病的流行等。教师可结合这些问题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将使学生消极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总论与各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质量是由老师的教学质量所决定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医学微生物学有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是学习各论的的基础,如果总论没学扎实,那么学习各论的内容就会难以理解与记忆,不仅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增加老师教学的负荷。因此讲好总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论部分的学习中又以绪论最为重要,绪论的讲解还将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何讲好绪论方法很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的方法。引导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从问题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生物的本质,让学生主动去开启微生物知识的大门。在学习各论的时候,要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善于提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内容,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归纳 。比如,通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有哪些?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在头脑容易中形成系统概念。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 我们应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四个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最终达到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基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医学检验在医疗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检验技能的实用性的检验人才。《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内容涉及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为后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2014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转型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在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授课总学时为80学时。课程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每篇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分别叙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归纳为“三性两法”)。内容编排上,该课程的各论部分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比如细菌学各论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细菌典型形态来编排的,合计包括了十四类。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授课很难把所有内容讲完,而且面对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体设计时,我们确立了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的原则,选择目前影响较严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为重点讲解章节,而精简一些相对少见和较易理解的章节。

2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任务驱动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每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内容碁本都是从“三性两法”五个方面来介绍的,我们通过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会将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以有奖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在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髙。

2.2PBL教学法

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一些实验项目进行了改革,会提前一个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课上总结陈述和讨论。当然对于较难理解的章节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在授课结束后结合经典的习题练习巩固,推荐给学生一些质量较好的精品课程进行再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3改变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理论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同样重要,我们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都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除了常规的出勤和作业要求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如参与小组讨论、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加分项,实践教学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都是平时成绩考核加或扣分点。

(2)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逼”学生在课后多下功夫。学生自己整理课程的重点知识点汇集成题库,根据出题质量给予评分。学生在出题过程中,回顾和梳理了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易班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或期中考试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样,教学质量和效果却得到明显改善。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3

依据微课的设计原则及相关问题,结合教案,笔者选择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微课制作,各章节采用的制作方法类似,本文以《细胞增殖》一课中“有丝分裂”内容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 选择课题

“短小”容易,“精悍”难。在选题时,首先要大胆地修剪,留下精华部分,适当扩充,不嗦,不夸张。其次,注意选题是否有代表性,内容是否具有课程特点,是否适合高中生思维。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结构,选题也应承接前后知识储备,不会突兀地出现在知识结构中。

2. 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普遍处于抽象具象阶段,具有鲜明个性,需要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和自身特点。要抓住学习者的起点水平,不重复提到同一个知识点,这是保证教学高效的手段。

学习者分析中,注意需求分析。微课与教学的最大差异,就是能否做到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保证效率。这就要建立学习者与开发者之间的反馈联系,实现与课堂提问相似的互动环境。

3. 设置教学目标

微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或过深。教学很难达到情感目标,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足够。

4. 初步设计

对于非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对微课制作有很大帮助,能使制作者条理清晰,很好地衔接各知识块,如表1所示。

5. 微课制作脚本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手忙脚乱、胡乱拼凑,因此,需要准备完善的制作“脚本”。微课“脚本”如同电影脚本将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方便拍摄制作。专业脚本较为复杂,笔者将其简化,留出项目、内容、画面、时间四项。

6. 制作过程

根据脚本,制作微课。

(1)染色体分裂是重点,要生动、清晰地展现,可用橡皮泥。白纸可以作为细胞壁,用马克笔按各个时期画出细胞膜,简单易行。

(2)用手机拍摄染色体分布变化过程,保证连贯效果就需要注意:光线清晰;染色体移动距离小;手机位置变动过大;相同纸张。

(3)利用“会声会影”视频软件,将单张照片拖曳到时间轴剪辑,对照脚本台词粗略判断时长,增加相应标题。按照时期分段制作,生成mp4格式文件。如:前期片段.mp4。

(4)EasySketchPro2是实现手写的动画制作软件,其简单却能够展现动画效果,并且该软件的菜单按钮并不多。将图像放进画板中,选择手的类型及制作标题。右击图片,在设置中可以选择图片的出现方式以及时间,摆放简洁干净,生成mp4文件。

(5)CTApp能够设置动漫人物,甚至将脸换到人物身上,达到人物讲课效果。将录制好的声音导入,在时间轴上排列生成mp4文件后,与前面制作的视频衔接。

选择人物,拖曳到画面合适位置。声音添加进来,选择声音“wave档”或人工智能文字语音转换。在时间轴上合适的位置为人物添加动作(不要过多),生成视频。

(6)用“会声会影”软件将前面所有视频按脚本依次拼接,形成视频。

(7)加入练习题。Adobe Captive8强大的功能就是整合资源,添加练习题。将各个时期视频添加到软件中,每个片段中添加练习题。

选择问题幻灯片,选择问题类型(多选),将准备的问题输入,在右侧属性面板中设置问题的答案数及无限次作答(直到答对为止,否则不会进行下一部分)。无限次作答能够体现学习者是否跟住课堂。学习者回答完问题,课程结束,软件自动提供数据,如正确数及错误数等。

7. 及实施

(1)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学校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观看微课。(2)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硬盘,登录公共账号可以下载课程资源。(3)将微课放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8. 制作流程总结

反馈评价

对所制作的微课,本文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了反馈评价。一是在线评价。我们将微课成品放到校园教学平台上进行展示,对在线观看微课的500余名用户进行数据统计,针对受众的视觉体验以及微课内容评价进行整理,以十分制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分进行分析,得出如表3所示的结果。

二是课堂评价。将制作的微课用于某高中课堂教学,选取普通班中的4个班级进行测试,在学生之前未学习过该内容的情况下,分两个组别进行授课。实际参加实验人数共计173人,一组2个班采用微课授课,另外一组2个班采用教师讲授方法授课,课堂结束前10分钟用纸质试卷(试题数目10个,试题总分数100分)进行随堂测试,统计数据如表4。

安排学生上网进行微课自主复习,一周后,同难度试题测试结果如表5。

由表5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微课授课的方式,学生随堂学习知识的情况要优于课堂教师讲授。随机访谈的几位学生表示,微课画面生动,不易分心,内容讲解直观易懂,印象深刻。由表4和表5数据对比发现,在没有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的前提下,仅依靠微课辅助进行复习,学生的总体得分都显著提高,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良好,总平均分在87分以上,效果比较理想。

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多种媒体结合的微课。动漫助教人物活泼,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随时练习题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跟住课堂,并且结尾自动总结答题率,能够很好地掌握自身学习动态。部分学生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在习题后进一步讲解、互动程度仍然不够,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肯定了生物与微课相结合的意义。

总 结

生物课程与微课能够很好地结合,对于其他科目来讲,微课也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将知识与网络结合就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传递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将本次微课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拓展到其他学科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为今后非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生提供借鉴和帮助。

注:于茂春为本文通讯作者。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云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25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4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增多,微生物与免疫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抽象、琐碎,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比较困难,而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枯燥,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理解。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类院校中是西医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由于把其作为必修的考查课,重视不足。但是目前出现了很多由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SARS和禽流感等,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很大,也使《微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如介绍了正气和脾虚与免疫的关系,都与中医存在一定的联系。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中医院校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中医类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以及传承传统的中医医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一定要提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

2教学现状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果教学的知识没有实用的价值,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掌握程度也低。微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性太强,实际操作很少,学生便不能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仅仅一味的灌输知识是很枯燥的,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单纯地教授理论性知识,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很差。因此,要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能将其用于现实。

3改革方法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很多专业学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同的专业由于其方向定位不同,在应用这门学科时侧重点也不一样。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所有内容都泛泛地讲一遍,学生不能抓住重点,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由于一般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时设置的较少,根据传统的由微生物开始,再讲免疫学的教学顺序,容易造成学生认为免疫是因为微生物的感染而引起误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改变课程的顺序,从免疫学开始讲起,之后再讲生物学,虽然开始可能会难点,但能使内容更有条理,加强学生对免疫学的掌握和理解。

3.2增加互动

目前我国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即课堂上几乎都是老师将教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没有互动。随着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很多缺点,但现在还是以这一方法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现代医学发展十分迅速,加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需要教授的内容量也随之增加,相应的每堂课中的知识很多,导致学生还没跟上上一堂的内容,下堂课又开始了,最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应先制定好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拟定相应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与学生产生互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动力去学习。

3.3结合实际教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很多学科都有联系,内容较多,前后章节的连贯性较差,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其课程内容相对抽象,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仅使教学单调枯燥,且与实际脱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正是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很密切,在现实中的能够体现其课程内容的例子很多,在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现有的事例讲述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在讲述免疫能力时,可以举例:现实中存在很多的传染病,尤其是在冬天感冒多发期的时候,但是有的人就不会感冒,为什么呢?不是他们没有接触到病毒,而是因为他们的免疫力较强,接触到的病毒被他们体内的免疫细胞除掉了,然后再讲免疫细胞如何能够清除病毒。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容的实用性,而且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便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3.4归纳总结

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内容本身不难,但是很零散、抽象,容易产生混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当课程讲完一个阶段之后,将所有知识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出总结性的问题,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找出它们共有的规律和相异之处。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地总结思考,增强学习的激情。同时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对之前知识的记忆,总结之后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同种类型之间的相同性,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便使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得到了归纳整合,加深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西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般院校都将其作为考查课看待,重视程度低。但这门课程与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现在出现的很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都与之存在密切的关系,必须加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改进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多,教师在教授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需要和思维,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提高学习效率。针对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差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首先,根据具体的专业设置,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侧重自身的专业内容;其次,增加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老师的独角戏,很少能跟学生产生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三,在教学时,将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四,在讲了一部分内容之后,及时的对所学知识就行归纳总结,由于微生物与免疫学的课程内容繁琐,且前后的连贯性较差,如不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记忆起来难度很大。采用这些方法,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掌握,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玲,何汉文.中等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3).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5

1.1基于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文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实际教学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放眼于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创新意识。

1.2基于高考大纲标准

高中化学总复习应注重分析高考大纲标准,作为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的高考大纲必定有其重要意义。高考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主要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重要方法作为化学考试的考察重点,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考察学生的所学所知渐渐成为趋势。因此,教师应在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复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现代科学素养意在强调科学知识、技能、过程学习的同时,更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让学生更贴近自然,贴近社会,由社会与科学的方向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并制定解决方案实施。

2.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策略

2.1基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习

在高中化学总复习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内容庞大且复杂,不仅有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内容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有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内容的事实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我们构建基本观念作为总复习的核心任务。在旧式化学总复习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让复习化学成为复习元素符号、化学定律、化学反应现象等,学生只顾机械记忆,只学到事实方面的知识。面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时还能勉强应对,在应对一些创新性、逻辑性强的题目就很难作答。这种复习方式不能满足当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素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一道2007年的上海市高考化学试题为例:

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用斧头将木块一批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

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

D.一定条件下,水在20摄氏度时能凝固成固体

这道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观念,那些只是以为进行机械记忆的学生显然不易选出正确的答案,可那些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复习并形成了元素观和变化观的学生便可以轻松解决。这就是新课程化学高考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变化趋势。

2.2进行基本观念的构建

高三总复习时学会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初中时更深刻,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更精细,学生面对初学化学知识时,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限制,致使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例如,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在必修一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至于更全面的知识详解则要在学习必修二和物质结构选修后才可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总复习时,应适时地打破原有知识的呈现顺序,这样有利于构建基本观念。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构建化学观念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整理,并不是一定按照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复习。

例如:进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的专题复习时,应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基本观念。

第一,明确该部分复习内容的基本观念。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特点的分析,我们应明确学生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后应具备初步的元素观、微粒观、作用观。

第二,明确这些基本观念的基本理解。

我们对这些观念的基本理解如下: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可以再分。化学反应中的元素种类不变。

(1)元素的原子首先形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再通过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或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等相互作用构成宏观的物质。

(2)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构成化学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等。

(3)不同的微粒之间作用是不同的,有强弱不同和性质不同。

(4)物质的不同就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或微粒相同但相互作用不同。

(5)在一定条件下,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物质变化的实质。

第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为促进学生对以上基本内容的理解,我们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问题:

(1)常见的晶体类型有哪些?它们的构成微粒是什么?这些微粒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构成晶体的?

(2)各种晶体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强弱对比是怎么样的?

(3)如何比较晶体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CO2和S2O2的熔沸点高低,HCI和HI的熔沸点和热稳定性等。

第四,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向学生表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学习构建“微粒观”、“作用观”、“微粒观”等重要观念,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合作研究,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或物质世界认知,为此现阶段高考作出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如某理综试题中一题: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人们所使用的物质,都是纯度越高越好

B.混合物的性质比其中各种纯净的组分物质都好

C.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6

二、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7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实验,实验课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微生物学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传统教育模式也面临挑战[1,2]。很多农业院校实验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传统实验教学存在实验内容陈旧、限制学生视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达不到重实践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评估中遇到的突出问题[3],实验教学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开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4~6]。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其下设农业与生物学院拥有理学、农学、工学等多学科专业,针对全院不同的学科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的培养计划既要紧跟农业科技的发展调整实验内容,又要从各个专业视角增加学生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与微生物学的相关性,丰富知识领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农业与生物学院微生物学教学团队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基本不改变实验课时的条件下,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重构,对部分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改革尝试,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放在首位,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验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实验实践环节,促进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重知识传授到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

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

1.1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的重新编排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验证某种认识或假说,使学生获得特定操作技能,在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验证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能力[7],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使学习者善于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8]。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育人要求,而高校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也兴趣寡然、缺乏思考和主动性[9]。开设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构思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的观点已形成共识[10~12]。根据学院5个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特点,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布局(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在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及原核生物染色观察的技能基础上,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与微生物测量大小及计数实验串联合并成一个综合大实验项,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对微生物形态有系统的认知;增加“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内容,并与“细菌快速生化鉴定”实验综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样本中细菌与大肠菌群数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学习。综合实验项目不仅注重了实验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增强了实验项之间的次序性和连贯性。实验教学内容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例如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作为开放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查阅文献等手段进行初步调研、选择适合自己或感兴趣的研究范围,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设计实施方案。教师对学生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并提供技术指导。开放性实验安排在实验课程后期,此时学生已掌握课程大部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自主学习是一种训练,同时又锻炼其创新设计的能力。由于方案思路、具体操作步骤、仪器用具等都是未知数,因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更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实验研究中。

1.2将科学前沿和生活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实验技术方法层出不穷,作为综合性大学,将科研成果或技术路线转化成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项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本学科领域最前沿技术,增加学生新视野,提供学生熟悉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机会。例如由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的实验项目—“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的影响”(见表1)是依托于教学团队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涉及李斯特菌感染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的等研究热点,通过实验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李斯特菌对人类的危害和致病机理,将学术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逐步实现由学习基础知识到科研接触的转化。微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有意识的融入生活中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实时案例,引入当前热点或有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有案例的实验教学。“动物病毒的接种与培养”和“尿素液收集与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H7N9禽流感病毒”的案例阐述病毒抗原与阳性血清反应的原理及微生物学在生活和科研中的价值意义,同时引入病毒性质、疫苗研制过程等知识,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水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中,让学生到公园或餐饮场所采集检测水样,亲自动手检验生活周围的水环境。将生活案例融入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力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学习体验兴趣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13,14]。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在形态观察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与教材图片有一定差异,对于初学者辨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效率低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15]。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引进MOTIC数码显微系统辅助教学,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学生,而且实现了教师讲解和学生显微镜操作观察同时进行,学习更直观生动。借由数码互动系统拍照软件,将学生实验效果较好的视野进行拍片保存,按照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不同属性分类建库,积累不同题材的微生物形态图片,供学生观赏学习,增加辨识度。同时,针对以往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术和容易存在误区的操作方法进行拍摄录制成5~10min的视频,如划线分离、涂布平板、无菌接种等实验操作技术,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结合这些视频演示,增强示范性。学生观看学习演示视频后独立操作练习,老师进行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存在问题再次练习、强化训练,形成“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模式。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结合,观摩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和反复训练的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其操作更趋规范性,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

2.2鼓励学生自主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真核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实验中,分别请不同的同学在其各自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终端显微镜下,现场完成对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等真核生物视野的寻找,指认各不同真菌的孢子形态、梗、根等结构指认,并对其繁殖方式进行简要叙述。学生讲解的视野同步展示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系统终端电脑界面,老师对其讲解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促使学生积极“备课”,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期间,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三开放”,即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实验室仪器材料的开放。具体操作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题目;选定题目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学生可以机动灵活的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而非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学时;在实验研究期间,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破除了传统实验教学“固定”场所、“限制”时间和“统一”实验过程的固定架构,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自由发挥创造的目标。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验处于主导地位,从设计到材料准备,从操作实施到结果分析,都亲自动手完成。整个过程有许多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考每一步操作的意义,对锻炼其逻辑思维及动手能力很有益处。实验结束时要求提交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案、结果分析、创新点、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内容,并以PPT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报告进行点评。自主式教学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完成对自主学习到知识输出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3考核体系的重新构建

建立以能力考察为中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新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成绩方式为:实验报告占30%,实验理论考试占70%。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与实验、抄袭报告的现象,而实验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既保留了实验报告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和期末考试知识水平的考察,又增加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多方面考察。实验报告注重对实验结果分析和对实验成败的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涵盖课程实验项目的多数知识点,知识面考察较为综合;对平时实验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性,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而改变以往只注重实验报告的敷衍态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较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平时实验操作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认真参与和完成实验的督促,也有助于教师得到学生真实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课外拓展知识和查阅文献,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发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方案设计、报告总结和PPT汇报等综合考察,对于设计性实验出色完成者可提供加分项以示鼓励。

4教改成效

4.1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由于考核方式增加了对平时实验操作和预习提问的考察,学生成绩不再仅依赖于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的形式,避免了学生敷衍了事的实验态度和和抄袭报告的顽疾,而且超过70%的学生在报告中主动分析实验结果,还有的同学引用参考文献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验成败的因素。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更加规范化,自觉擦拭油镜镜头、复位机械系统、整理实验用具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爱护贵重仪器、认真负责的科研态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技术“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训练,反响效果较好,学生普遍掌握了规范的无菌操作和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成绩落实到实验具体操作,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同时,由于对相关联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并和调节,学生从整体把握对微生物培养、观察及研究其生化特性的过程,与以往老师提问时学生表现出知识零散紊乱、不积极应答的局面明显不同,课堂回答问题气氛活跃,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问题思路延伸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学习热情饱满。

4.2学生在微生物相关研究课题的参与度增加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运行后,我们统计了在创新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中参与微生物相关课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有32.7%和50%的学生参加了与微生物相关的上海交通大学PRP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IPP项目,在毕业设计论文中,55.6%的学生选择了与微生物相关的论文研究(上一级为42.3%),研究课题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如“灰略红链霉菌胞外蛋白酶产酶条件优化及克隆表达”“萨佩罗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筛选”“噬菌体裂解酶的制备及活性测定”“高产厚垣孢子木霉菌株构建机器拮抗特性研究”等既体现了学科前沿技术,又与实际生产有较强相关性,实用性强,吸引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培养的实践动手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获得了自豪感和满足感,他们有自信能在导师带领的团队大课题中承担部分研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视点多方法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导师的肯定,提升了学术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微生物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摸索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调动积极性和挑战性,从而适应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放,徐广宇,王国庆,等.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01-402.

[2]黄红莹,刘英杰,卫文强,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4):344-345.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黄翠姬,伍时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914-917.

[5]林雁冰,颜霞,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2010(10):20-21.

[6]李凡,刘东波,夏红梅,等.微生物学实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47-49.

[7]贾晓东.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8]李剑平,吴秀珍,陶建华,等.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1,27.

[9]蔡鹰,李思东,吴湛霞,等.高校验证性实验教学质量的控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4-17.

[10]张志洁,王风彬,鞠熀先.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9-10,17.

[11]刘忠华,李小刚,王郑库,等.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作用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91-192.

[12]宋效先,王伟平,王晓燕.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5(7):80-81.

[13]郑春龙,胡惠君,蒋联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73-76.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8

二、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内容选择

一般可选择单元、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或总复习中的某个专题.如《物体浮与沉》,《液体的压强》,《串并电路》等和总复习中《测密度的特殊方法》,《电路故障分析》等专题可制作成微课进行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设计

在用手机、摄像机或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前,要先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总复习的《用特殊法测密度》专题举例.

2.1 教学设计内容: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用特殊法测密度》

2.1.1 适用对象:八、九年级学生物理学习

2.1.2 选题意图 :密度测定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同时又是中考的热点.密度的考查主要以操作性的实验题型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兼顾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利用天平和量筒,只要分别测出被测物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算出被测物的密度,这是最基本的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则往往是天平、量筒不会同时具备,此时只要借助适当辅助器材,同样可以测定物质的密度.

2.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利用天平和量筒或辅助器材,只要分别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以算出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人文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措施: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复习反思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质疑.

(2)课中讲解或活动: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产生的疑问,在教师引导下再看视频,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问,最后完成一定的训练题,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3)课后复习反思:要求学生课后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并通过反复看微课解疑.

2.1.4 教学过程

预习自学(课前8分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过程中可以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产生对测质量和体积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课中前8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测质量和体积的各种方法(5分钟)展示点评、拓展提升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如等量法测密度和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3分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结提升(课中2分钟+课后1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中2分钟)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课后10分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2 设计亮点:

(1)采用PPT录制方式,合理的利用了PPT的动画功能,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不出现教师的身影,使学生少了敬畏,能更加自如地学习.

(2)选择思维方法-典型例题分析-思维总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3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利用天平和量筒等计算物体的密度

学习资源:微课视频《用特殊法测密度》

学习方法与任务:

(1)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可以采用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等方法.

(2)观看后自主完成《强化训练》,并尝试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9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微博、博客、Tudou、Youku等一样,微课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环境中。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核心是组建相关教学视频,同时它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设计与练习测试等。它们以一定的呈现方式与组织关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小环境”,从物理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它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高中物理“微课”教学特点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教学视频作为物理微课教学的核心,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规律,设置微课时间。和40~45分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又被称为课例片段或者微课例。

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微课的问题聚集在突出问题主题,更适合老师要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展现物理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的同时,正确反映教学主题与教学环节,和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单,所以又称微课堂。

从资源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rm.,flv.,mv.等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查阅课件与教案等相关资源;同时它还可以方便灵活地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对物理老师评课、观摩、研究、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

在高中物理微课资源结构中,资源使用更加便利,物理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和相对完整。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这样也就让物理微课具有广大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师生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不断迁移、模仿、提高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新思维方式学习,进一步提高老师教学水平,在帮助老师专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高考和往后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微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物理学习平台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必须做好物理微课整体规划工作,在确立方案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和规范,从而避免物理教学无序开发和重复利用。物理教学内容规划根据新课程具体要求,正确使用教材,在组织一线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确立各个知识体系的同时,征求相关老师以及学生代表意见,支持学校与老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同时,物理微课堂作为一门区域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微课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微课教学内容。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微课要求,在管理、建设的基础上,将物理教学充分应用到微课研究和应用中去,进而形成集应用、管理、建设、研究为一体的微课学习服务环境。

2.注重物理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根据微课的教学理念,从微处入手,重视引导工作的要求,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基础知识与掌握能力、学习能力为导向,注重微课开发。由于物理微课开发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物理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高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另外,高中物理作为一项实验性的学科,它要求更加方便人员观察与控制,进而得到正确的研究结果。因此,在物理微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保障学生学习成长,让学生为高考做准备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意识,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创造更加和谐、高效的课堂作为当今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经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谭德宝.高中物理教学事件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10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临床微生物检验试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学缺乏整体性,内容繁多,与各学科交叉点较多;对临床病例缺乏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无法给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为建设高素质临床微生物检验医师队伍、培养临床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目前临床实验课程很迫切的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法。近十余年来,在全世界许多医学院校都开始推崇PBL教学方法,近来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我院近几年也逐渐开展PBL教学模式。本文针对我院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PBL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微生物z验实验课进行了总结分析。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0级-2014级临床检验学专业每级1个班,共5个班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进行PBL教学法教学。

1.2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简单地来说,PBL教学法就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分别收集资料及分析-学生集体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后评价。

以《革兰阳性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这节实验课为例,教师备课时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结合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疾病,编写病例及问题,课前一周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如图书馆或网络资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基础免疫学、临床医学、和药理学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在查资料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从多方面进行。课下进行分组(5-7人一组)讨论,课上学生(教师依次指定一名学生作为主汇报人)以组为单位来回答,老师来引导,详细分析病例,将各个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与问题中,使各科学相互渗透,培养学生以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有不同的意见时,老师可适当引导,给予部分提示,再由其他组员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不清楚的问题作出小结。PBL教学后,对教学进行评价,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反思,并及时进行修正,完善教学过程,并做好记录。待分析讨论后,选可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同时,应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积极性,遇到的困难等,为下一轮教学进一步的完善。PBL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总结,教师也应加入讨论的阵营中,以相互学习的态度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教师应根据临床微生物学学科的教学大纲,设立临床感染的实际病例和相应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1.3P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课开展PBL教学活动结束后,每年所有受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理论课的期末成绩。5年共157名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是否接受,对知识掌握程度,是否认为能提高其能力三方面。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从是否喜欢PBL教学法,是否促进临床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是否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否能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否能培养创新能力,是否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对PAL满意度等七个方面,表明了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说明PBL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教学上使大多数学生受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参加到学习和讨论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各项结果如表1。

2.2 5年的期末成绩

5年的期末成绩的分别为72.36±20.75分,75.47±16.83分,74.67±15.82,70.32±14.83,76.29±13.26。

3讨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能促进微生物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能促进对临床微生物学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这与许多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PBL教学法确实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同时,结果也表示大多数的学生愿意接受PBL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法。从理论期末成绩上看,虽然每年的平均分差别不大,成波动状态,但标准差在逐年的缩小,说明PBL在教学上使大多数学生受益,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参加到学习和讨论中,把理论课程和实际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扩展了理论课程的宽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11

微生物学是生物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各专业微生物实验课做了相应改革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包办多,仪器经费有限,造成学生动手少。

我院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甚至实验的预期结果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到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结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限制,一个小组往往2—4人,实验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当记录员,这样部分学生养成不爱动手的毛病,只要“认真”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照样能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错过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而且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紧,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3—4学时,有些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等,需要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课再观察结果,就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因此教师通常自行安排课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有些小组不来,有些小组派代表来观察,即使全部到齐,也由于时间短而紧张,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出现问题也无心分析和解决,由此影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4.前后项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连贯性不强,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做了不少实验,但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院微生物课程组的十多名教师,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给学生动手留出足够的空间。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还添置了不少精密仪器,如奥林帕斯数码摄影显微镜、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大小不等的生物反应器、全温振荡培养箱、冷冻干燥机、超声波粉碎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开出顺序,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

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如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中的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各种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其次,从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的内容。第三,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将细菌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特殊结构观察、测微技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结合,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与微生物鉴定结合,微生物紫外诱变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结合,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的结合等。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因课时限制,有时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只能按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求:(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有哪些、预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4.提问精讲加小结,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要求预习,但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既可以强调重点,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精讲,关键示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必须简洁明了,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现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教师时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抽时间让学生过关签名,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验中出现异常,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新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益更大。

下课前小结,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发挥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安排、技术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实验课结束时草草收场,结果一些学生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除和纠正,这一点在操作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纠正普遍性的问题,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与前面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调整)。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食品专业的学生喜欢食品原料或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工业产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想利用微生物生产基因产品,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则想筛选生物制剂,防治水产动物疫病。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谋生路”;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找米下锅”,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分忧解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有的选了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及DNA提取,有的选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选了市场酸奶样品的检测,有的选了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或者产酶菌株的筛选等等。选题之后,学生们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件,干得不亦乐乎,实验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或者论文。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能很快进入角色,论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就有一两篇;另外,通过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帮家人和亲友脱贫致富,帮企业分析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6.考核方式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可单独设课。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予以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生怕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建立实验项目卡和实验档案,为进一步教改提供积累。

实验档案的收集,是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个实验项目建有卡片,每个卡上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所用的仪器台套数,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内容,即使新手准备实验也会一目了然。档案中有教师的预实验报告,记载着教师的试做过程、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实验员有准备实验记录和开出记录,实验设备记录本上有使用记录,教学档案室存有历届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大实验的总结报告、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实验理论考试试卷和总评成绩,这些原始材料的积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总结经验,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深化改革的设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1)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2)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对照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2)加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将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3):76-78.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篇12

医学微生物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高。为切实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质量,我们尝试在教学模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临床联系,注重知识更新

医学微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系统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也要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注意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由于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易懂难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采取结合临床讲解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方法,将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中。基本思路是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先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让学生自学;然后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解释病因,提出诊治方案,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诊、防、治措施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际,因而使微生物学各论的内容变得生动,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我们可以增开选修课,配合教学内容,聘请有关专家给学生做专题讲座,每讲独立成章,讲授内容主要选择临床工作所需要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增加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基础上延伸向临床教学的新发展与新动向。

二、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多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应用。

1.调查体会教学法

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传染病疫情以及某些社会焦点问题紧密联系的特点,在第一次授课时我们采用了调查体会教学法。在每次新学期开学前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一些事件,先让学生体会微生物虽然眼睛看不到、手摸不着,但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系统精讲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总论主要从总体上描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致病机理、机体抗感染免疫、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等,总论的学习为各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好总论至关重要。在总论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系统精讲教学法,结合各种图片和表格,详细介绍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认清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问题为中心教学法

教师在介绍完某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后,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讨论并查阅相关文献,课上组织同学进行交流,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归纳比较式教学法

由于在微生物学各论中讲授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易懂难记、易混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各论教学中采用了归纳―比较式教学法。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化繁为简,有效的使学生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认识问题,加深、加宽对知识的了解。

5.知识讲座教学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的迅速发展,医学微生物学的新知识、新理论也在不断增加,但近年来存在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为此,我们在课外业余时间给学生开办了一些学生比较关心、乐于接受的小讲座,如流感的治疗和预防、社区狂犬病防病知识宣传、艾滋病健康教育,细菌耐药性等方面的讲座。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常见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等都安排在实验课上,通过教学光碟、实验操作、结果示教、镜下观察等手段来完成,使上述各章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对学生尤其是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帮助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变“实验教学”为“实践教学”。具体措施是,首先,拿出部分实验课时间,在实验室讲解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增加学生操作内容,让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进行基本的三基训练,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熟练化。其次,是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连续性、系列化实验,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构建成几项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受到一次实验全过程的训练。最后,将实验室实验教学引向社会实践教学。这种实验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探索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四、小结

我们在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在对我校2008级临床本科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超过90%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效果好,教学改革后的授课更加形象生动、重点更加突出;80%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学改革,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这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开阔教学思维,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学习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