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法治实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05-31 08:36:08

高效的法治实施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1

一、目标导航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依靠自主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目标是关键,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目标的导航,目标的导航锁定了学习目标,明确了核心内容,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实践证明,需要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因素。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便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教材。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课前看、课上看、课后看、全文看、重点看、穿插看、重要内容反复看。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习就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目标导航这一环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具体做法是:

1、以趣引标。

2、明标引学。

3、设法助学。

4、评效促学。

二、激活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强加灌输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这样学生的心智就能被启动,思路随之打开,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意境,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有时组织讨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支解决问题,这便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有拔高题或扩展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高质量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由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提炼出问题。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

3、教师提供信息,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4、学生互动交流提出问题。

5、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三、组织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组织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阻碍学生交流,限制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就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也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思维。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纠错立正,学得生动,学得愉快,学的富有情趣。同时有利于教师发扬民主,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这一环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做法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在合作中交流中探究原因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2、在教师评析中穿插讨论。

3、开展分组对抗赛。

4、课下交流。

四、问题探究

针对以上环节特别是讨论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师生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进行探究。这样,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以上问题的领悟,领悟的深就学的好,学的扎实,课堂实效性就强。在问题探究这一环以教师的点拨为核心,学生的参与为辅助。这一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升华,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的方法如下:

1、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

2、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3、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问题。

五、达标导练

导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练,不能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也不能搞什么题海战术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练得恰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也就是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那么在这一环,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达标导练题呢?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目的性。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

2、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在题目的整体难度、广度、题量的多少上要量力而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2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在保证新增耕地面积达到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系统以及防护林建设,提高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有些在建的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只是为了应付验收,工程建设的标准偏低,新增耕地的质量不高,导致项目很难完全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已竣工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评价,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实施项目。

1.概念及内涵

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是指对照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决策、设计的技术经济要求及其项目的目标,通过对土地整治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找出项目实施实际项目规划设计目标的差异,客观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在营运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的效果、效益、作用和影响,其内涵是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后评价,判断项目目标是否完成,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是否合理,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后评价反馈机制,指导拟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土地整治投资收益水平。

2.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构成体系

2.1 规划目标评价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在项目在立项时所制订的、实施项目所计划达到的要求,比如新增耕地的数量,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的建设情况,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建设情况;等等。通过对项目的规划目标的评价,评定项目的规划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从而判断某项目的成功与否。它是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

2.1 项目管理过程评价

随着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日臻完善,这为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实践中,由于项目管理人员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对各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不足或者偏差,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对管理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重视度不够,导致一些实施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从而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隐患。因此,有必要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或者缺陷,为更好的进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管理过程评价的具体内容如下:

(1)项目实施过程中“五项制度”(公告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的落实情况。(2)项目管理过程中,承担单位与监管人员的配合程度以及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施工单位的协调度。(3)项目的内业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外业工程管护的效果。(4)项目资金的拨付是否与工程进度相一致。

2.3 项目施工评价

项目施工评价即对在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采取分项评价的方法,把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四项主要工程分别评价,将各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中吸取教训,并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项目施工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如:(1)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度、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的耕作层厚度等。(2)农田水利工程:新建的沟、渠、桥、涵、闸、泵站等的规格和质量、新建水利设施的实际工作效果、项目区内农用地的灌溉保证率等。(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建设规格和质量、田间道路系统的通达程度等。(4)农田防护工程: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和数量、其他防护措施的实际效果等。

2.4 “三效益”评价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是土地整治项目成功实施的三个基本标准,因此,对于“三效益”的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效益变化,可以综合反映出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成功的程度。其具体评价指标如下:

(1)社会效益: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值、居民支持率、居民基础设施配套率的增加值、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等。(2)经济效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值、项目区总产值增加值、农地单产增加率、土地利用率增加值、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净现值率、投资回收期等。(3)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率的增加值、土地质量的变化情况、灌溉保证率的增加值、防护林的密度变化情况等。

3.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3.1 对比法

将项目实施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没有进行项目实施所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可以真实反映项目的实施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在进行对比评价时,要分清项目自身的作用和项目实施以外的作用,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通过项目实施前后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该项目的增产效益,从而完成对该项目耕地质量提高度的评价。

3.2 效益测算法

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测算方法从测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入手,把由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带来的效益变化逐一细化测算,从而可以对项目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可以通过新增耕地增加“安置”的农民人数、土地整治失业保险价值、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原有耕地增产增收情况、新增耕地种植收入、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生态效益则通过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情况、水土保持效果、绿色植物覆盖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测算。

3.3 成功度法

所谓土地整治项目的成功度,是指项目实施后对于规划目标、改善项目区的生产条件、生态条件等所实现的程度。

依靠相关专家的经验,通过特尔斐法等方法,可以将项目的成功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表2)。

表1 项目评价成功度等级

成功度 等级 目标实现程度 项目的效益和影响

成功 A 已全面实现 达到预期目标

基本成功 B 大部分已经实现 一定

不成功 C 非常有限 效益很低

非常失败 D 无法实现 项目不得不终止

其操作步骤如:(1)项目竣工一段时间后,聘请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相关专家综合考虑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对项目分别提出各自的评价意见;(3)综合考虑专家提出的评价意见,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3

纳雍县位于黔西北,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东高远的延续部分,地跨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5′54″,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东靠大方县,东南邻织金县,南毗邻六枝特区,西与水城赫章相接、北抵毕节。全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土地多集中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地层为三叠系和石炭系,有部分侏罗系、二叠系及震旦系,地貌类型属中山山地地貌。全县年平均温13.7℃,≥10℃积温4062℃,低于0℃日照天数27.6天,无霜期262天。全县土地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流失面积1530.35平方公里。

2.取得的成效

我县至1995纳入长江上游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通过对荒山荒坡实行封育治理,防护林、经果林体系建设,梯田配套水系建设以及推广液化气、沼气池、节柴灶的使用等生态修复工程设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不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塘库堰等水利设施的淤积,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而且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正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2.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单位和个人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自觉性普遍增强。

2.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伏淡季水果基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生态修复区的群众带来了实惠,农村各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13361.5万元增长到56680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由137元增长到1675元,我县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内的群众正逐步向富裕之路迈进。

3.主要做法及经验

3.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上。二是突出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提高土地生产力,以较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综合治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相应的水利设施。三是突出尊重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采取恰当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四是突出大力发展经济林种。五是突出严格实行六制,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制、承诺制和公示制。

3.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重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依法治理水土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和建立相应的地方性配套法规;二是加强预防监督,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认真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三是加强各类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依法保护治理成果;四是加强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五是加强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执法队伍。

3.3创新机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纳雍县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注重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融资、群众投劳,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投资机制。二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专业大户和各行各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

3.4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乡镇在实施水保工程时,同村社签订水保工程责任书,采取“定任务、定质量、定补助、定奖惩、定时间”的五定责任制,将各项治理任务进行分解下达,按县水保办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质量标准实施。对重点治理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实行分片包干,现场指导,检查督促,解决疑难问题,责任落实到人头,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放线,统一质量标准,分类给予资金补助。

3.5广泛宣传、加强舆论监督

宣传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基础,是维护治理成果的根本,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为了搞好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始终把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置于首位,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作为重点来抓。以城镇为中心,以点带面,面向开发建设项目单位,面向重点治理区,采用宣传车、墙报、专刊、论文、标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全民水保意识得以提高,法制观念更加增强。

3.6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1)按流域内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布设防治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保证。我县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打破村界、社界,全面安排治理项目;二是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为主,乔、灌、草混交;三是山、水、田、林、路一次到位,形成具有“保土、保水、保肥”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2002年在英底小流域治理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一坡双制”的治理模式。“一坡双制”就是对坡陡、土层较厚、滑坡的坡耕地实施石坎坡改梯、对坡嵴地采取大窝种植果树的办法,并合理布设沟、凼、池、路等小型蓄排工程。由于规划合理,措施得当,工程质量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坡四制”既节约了资金,又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2)以点代面、点面结合,1995年以来,我们认真总结“长治”第三、五期工程的经验教训,坚持用科学观点治理水土流失,推动小流域治理向高层次发展。在流域治理工作中,我们注重了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的做法。首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了有典型代表的小流域进行治理试点,新房小流域突出经济果木的种植与管理,英底小流域突出坡面治理工程。通过试点,及时解决了治理中存在问题,提高了治理标准和质量,然后总结经验,积极推广,扩大治理面积。目前,已治理的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拦蓄效益良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已日益明显。

(3)强化监测,健全管护。把监测、管护工作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严格监测是水保工程验收的重要环节,监测工作实行一套人马、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治理到哪里,监测到那里,治理面积逐块丈量,造林植树抽查清点,工程设施随时抽样检查。凡是有问题,该返工的返工,该完善的完善,直到达标。不达标工程,坚决不予验收。健全和完善各项管护制度。对小流域治理的各项措施,分别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对责、权、利作了明确规定。#p#分页标题#e#

3.7预防监督常抓不懈

县政府、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同时建立了水土保持行政岗位执法责任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举报制度、执法考核制度、执法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报告制度。做到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行式,“四合法”。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公开、透明、高效,保证了公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权。在案件的查处方面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4.存在的问题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4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并不属于公共产品,但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部分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也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属性,这部分管理工作可应用新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校实施公共管理的具体方法

1.传统公共管理方法。在传统公共管理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政公共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依托于行政组织所具备的权威性而实现,通过对各种行政手段的运用,如决议、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定额等对被管理者的行动直接进行左右,属于一种权威性、服从性极为鲜明的管理方式。二是经济公共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实现对预期、非预期的公共项目进行调节与控制,如价格工资、利率、货币等。三是思想教育公共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被教育对象的方式,以及有目的的针对系统实施相应的感化与劝导,受教育者的思想与品质在身心上的养成,都是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

2.现代公共管理方法。在现代公共管理方法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系统分析公共管理法。该方法在具体实施时主要采用的观点与方法为系统,在工具方面则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的工具,针对相关的研究问题在系统结构与状态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及替代方案。二是公共管理的控制管理方法。针对公共管理实施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管理活动及相关的管理效果实施的相关检查与调整,使既定的目标级人物能够更好地实现智能活动。三是公共管理中的决策管理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决策的过程中对决策方案实施优化,同时对各种智能化、科学化的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决策方法应与行政决策方案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方法

1.基于管理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方法在具体实施时的主要目的在于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某种思想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及措施。

2.站在教育双发活动模式角度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称,不仅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施教中采用的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方面形成的具体方法。一是在界定时主要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作出的相关解释,而在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能动性方面则并未关注。二是在界定时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与受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相应的说明,充分展示现代教育领域所具备的教育。

三、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内容的充实程度。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学风校风等重要的教育工作。高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下,帮助学生不断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进而使得社会实现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在具体实施教学工作时,应积极地完善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不断对其进行充实,将当前先进的思想观念融入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得到充分的认识,促进各项管理措施得以全面的落实。

2.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思想层面。通过思想层面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认识,使其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二是制度层面。通过制度层面实现奖励机制的构建,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应保证机制的完善性,促使辅导员在工作积极性方面得到有效性的调动,并积极的在实际工作中将公共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机的进行结合。

3.加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完善力度。一是针对评估指标实施相应的分析,以保证每一项评估指标都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还应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状况相结合,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二是针对考核方式实施具体分析,坚持以科学性作为具体评估的相关原则。三是加强评估反馈工作的重视度,教师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

4.在结合中加强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有机结合时最根本的要求,因此应更加积极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当前阶段,人们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时,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进行融合,这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进行有效的拓宽,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质量方面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按照法治城市创建的要求,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文化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法治特色品牌,把我街道建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规规章健全有效、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先进区域。

二、工作目标

各社区结合实际,努力打造具有特色、便于操作、营造氛围、标准较高、可以推广的法治亮点品牌,力争到2011年底,在全街道形成一批法治建设的新典型、新经验,使我街道法治创建工作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三、具体内容

(一)街道法治建设特色:以“法治河埒合格机关”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以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制度为抓手,不断推进法治河埒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社区法治建设品牌

各社区:社区“法治老娘舅”——整合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治安楼组长等基层力量,加强法制宣传和依法管理,在2010年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各社区进行全面推广。

四、推进措施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社区法治老娘舅这个品牌要确定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领导、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把品牌项目实施作为“法治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法治建设的计划和考核之中,并作为社区法治建设必成指标,作为社区主要领导干部述法的重要内容。

二是分段实施,强化监督。按照立项、推进、完成三个阶段的要求,把社区“法治老娘舅”实施过程进行细分,明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进度。3月中旬前,完成立项和方案制定;3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制度规范等,完成整体推进;10月下旬进行检查考核。街道法治办各阶段组织一次以上的督查,通过督查通报、落实整改等措施,确保品牌项目的实施。

三是科学考核,完善奖惩。街道法治办制定具体考核细则,街道依法治理领导小组通过对品牌项目实施述职评议、领导干部述法报告、品牌项目评估等形式,对品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作为创建“法治社区”的必成指标和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6

人类在漫长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共性的文明成果,比如民主、法治、人权保障、限制公权力等,但与各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考察西方各国即不难发现,其政治制度与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等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这些联系在法律体系上形成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分野,在政治体系上形成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内阁制、总统制等制度差异。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在民族传统、具体国情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无疑应走出一条与西方各国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我国现行宪法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首先,在政治发展道路的普遍性上,我国宪法明确肯定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之作为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人民(宪法第2条)、民主(第3条)、法治(第5条)、人权保障(第33条)等等。我国现行宪法对上述原则的确认,也是我国宪法和我国政治发展道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普遍规律的确认。其次,在政治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上,我国宪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比如,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我国宪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确认表明,我国的政治发展,一方面应充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则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实现和政治发展之路。而无论是照搬西方模式,还是拒绝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都是非理性的、错误的。因此,党的十报告指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正因为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此予以制度化、法律化,因此,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主体内容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人民的治国方略,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体内容。因为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治国理政而展开,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然构成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内容。因此,为全面落实这一治国方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主体内容,就必须全面有效地实施宪法。

首先,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概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因而尽管依法治国的依据既包括宪法,也包括其他法律,但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因而宪法实施是依法治国的首要要求,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而以下两点决定了全面有效实施宪法,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意义尤为突出:第一,依法治国的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居于法律体系最根本地位的宪法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而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必然首先要求宪法在政治实践中发挥其最高法律的作用。第二,我国宪法不仅确认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宪法地位,而且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原则、理念与规范上的依据与支持。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也是宪法原则的实现,依法治国的持续深入,必然要求宪法实施的全面推进。

其次,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环节。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承担着建构法治秩序的重任。它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其一,使国家法律成为公民的活动准则,得到公民的普遍遵从;其二,治国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必须在法律设定的范围内活动。然而,要使法律成为公民内心中的信仰,使法律的权威得到根本保障,法律本身就必须体现宪法的基本理念。这至少包括如下三点要求:第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在宪法设定的框架内亦即宪法的权威下活动,受宪法的规范和约束。第二,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的基本理念,如法律制定过程必须体现民主性;法律必须符合人权保障的宗旨;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权力制约原则等。第三,依法治国是依据良法治国,而法律是不是良法则需要根据宪法予以判断。因此,依法治国方略内蕴着宪法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开展和完整呈现,必须以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为前提。

再次,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由于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因而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第一,依法治国必须直面公权力的制约问题。如前所述,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但现实政治中,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背人民意愿的现象却屡有发生,因而依法治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制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而这需要宪法中的权力制约、司法独立、民主监督、违宪审查等制度设计加以保障。第二,依法治国必须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宗旨。法治优于人治的基本特征即是通过法律限制个人的专断意志,从而服务于法律保障人权的根本宗旨。但法律、法规本身也可能存在侵犯人权的现象。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宪法实施制度,依据宪法的精神、原则和规定,对法律法规的合宪性进行审查。正如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宪法实施保障人权,依法治国才能得以顺利推进。第三,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法的关系问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治国方略,但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无法通过一般的法律予以消解。只有从宪法高度重新审视和不断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使党的意志与法的意志切实融合,依法治国才会在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

总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主体内容的发展,都要求必须全面有效实施宪法。

三、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核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和自由,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思想。而全面有效实施宪法,则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从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核心思想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我国宪法对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作出了十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原则;规定了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宪法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并列举了公民广泛的基本权利。根据宪法的这些规定,只有全面而有效地实施宪法,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正因为如此,所以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另一方面,人民主体地位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也需要一系列宪法制度的支持。尽管我国宪法对人民主体地位和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较为完善,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实现需要特定的制度加以保障。相对于宪法的明文规定而言,现实生活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机关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必须从制度上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诸如以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为基本手段,切实保障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彻底而全面地解决法律、法规、规章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加强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性,以诉讼形式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救济;等等。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的全面实施则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因此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人民主体地位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保障。

四、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当前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关键问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一种更为深入的体制性改革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可以说,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正如同志2004年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同志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因此,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解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关键问题的必然要求。

首先,就世界范围来看,当今各国政治一般都表现为政党政治。虽然各国宪法对政党政治或有规定,或没有规定,但在政党政治的精义即是宪法对政治生活予以规范,各政党的行为须依循宪法设定的轨道,执政党必须通过国家机构实现其政治主张,而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方面则是一致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执政党,然而,中国共产党同样必须接受宪法的约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只有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我们党的执政行为才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全面有效实施宪法,是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基本途径。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和执政的基本手段是依政策执政;改革开放后,尽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但在政治现实中,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于按政策办事。这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虽然效率较高,但却有着严重的负面效应,例如:容易导致个人专断;易为腐败和提供空间;影响党和政府的外部形象;等等。由于法治要求任何权力均须依法行使,政党的权力也不例外,否则其权力会因缺乏合法性基础而引发政治危机。因此,中国共产党将依政策执政转变为依法执政,无疑是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而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亦即依据宪法理清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国家机关内进行领导、而非领导国家机关,通过国家机关执政、而非绕过国家机关执政。同时,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努力贯彻宪法的精神、理念与原则,严格遵守宪法的各项规定。也就是说,通过全面有效实施宪法,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

再次,全面有效实施宪法,也是我们党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党要实现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就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党内法治等若干制度建设。这些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应以宪法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另一方面也应切实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提高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内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全面有效实施宪法,将宪法的精神落实于党内建设的方方面面,也是我们党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之一。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7

中图分类号:U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c)-0069-01

我国对交通安全的研究越来越成熟,但对于交通安全的研究多止于事故成因分析、道路安全评价,对于后续治理方案制定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而在道路安全治理中,治理方案制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治理效果的优劣。因此,方案实施前应综合考虑工程经济等因素,对事故地点治理方案进行优选。

1 研究目的

由于安全治理的资金和人力往往是有限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改善方案进行优选排序,确定治理的地点的先后顺序或工程实施的步骤。在方案比选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工程可行性、经济性、工程效力等因素,这些因素有些可以定量判断,有些只能定性分析,因此,在治理方案优选过程中可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种因素进行评分,综合决策,以实现对治理方案的优选排序。

2 层次分析法应用

层次分析法是把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针对事故治理措施的优选问题,按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为拟设的层次结构模型图。其中目标层即为目标道路安全保障对策的最优方案,准则层根据具体方案的实际情况选择其评价准则构成,如经济性、工程可行性、工程效力、工程影响、治理贡献等。方案层为各种措施及方法,如改变道路线形、加强执法巡逻、加设交通标志、设置减速设施等构成。

其中目标层和方案层,根据具体的道路情况进行确定,准则层应针对目标层进行筛选,但不同治理方案的评价因素即准则层通常都会涉及到工程可行性、经济性等指标,因此本文对这些因素在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治理方案优选中的评分原则进行讨论。

4 准则层元素评分原则

(1)经济性。

经济性指的是实施该方案的经济成本,是进行事故安全治理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治理措施的提出不能脱离主管部门的资金预算,要考虑治理工程实施的成本效益比。经济性指标可以通过对实施措施的工程采购成本计算得出一个预算值,在进行综合排序时,根据主管部门的资金实力和计划投入的成本给予经济性指标相应的权重。

对于准则层相对目标层权重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各准则层之间的权重关系,还要考虑工程主管部门对工程预算的心理目标和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如果对工程重视程度高、预算高的工程项目,则对于经济性指标的权重打分相对于工程预算低的工程项目要高些。

而在方案层对经济性指标的权重打分中,应该按照经济成本的大小,对于成本越低的方案其分值应该越高。

(2)工程可行性。

工程可行性指的是施工的难易程度,治理方案如果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在实施后往往会出现实施的阻力,如道路的改扩建涉及周边的拆迁征地,或道路改道涉及架桥等,虽然通过这些方式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道路线形不良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施工难度大,周期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达到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制定改善方案时,对于需要短期达到改善效果的工程,对于工程可行性这一指标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根据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对施工简单、工期短的方案给予较高的权重,对于施工工程量大、工期长的方案给予较低的权重。

(3)工程效力。

工程效力指的是措施实施后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这也是治理事故地点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如通过加强执法或设置减速带都可实现对于超速的治理,但加强执法治理效力会稍弱一些,因为有些驾驶员会有侥幸心理,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而设置减速带,通过引发身体的不舒适,让驾驶员通过生理本能主动降低车速则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工程效力这一指标应该根据治理措施的影响力,对实施效果好、影响力大的措施给予较高的权重,对实施效果不好、影响力小的措施给予较低的权重。

(4)工程影响。

工程影响指的是改善方案的实施过程对于现有正常运行的道路交通的影响程度,尤其是对于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本身承载的交通任务较繁重,且城市道路的交通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对于道路施工产生的影响的消化能力较弱,因此在考虑治理方案时应该关注工程影响这一因素。在选择交通方案时,应倾向于选择对现有交通影响小的方案来实施。因此在综合打分中,针对这一因素,对于对现有交通的影响小的方案给予较高的权重,反之应给予较低的权重。

(5)治理贡献。

由于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所有的地点进行治理,因此需要对治理地点或治理的项目进行筛选,这时可考虑治理贡献这一指标,这里的治理贡献指的是其治理方案的实施其对道路事故次数或严重程度的降低程度。因此,对于治理方案能够减少的事故次数或严重程度多的方案给予较高的权重,反之应给予较低的权重。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事故治理方案选择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论述其在方案比选中的评分原则,在进行治理方案的实施之前,应该对治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与优选,以使对于事故治理的效果更加理想。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8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机关效能和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净化治超工作环境,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为维护和促进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工作内容

(一)继续抓好《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各项规定和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治超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巩固和深化机关作风建设,以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促进作风好转。

(二)推进执法队伍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加大治超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严格治超执法队伍风纪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队伍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保证执法人员依法治超、文明执法。积极倡导执法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把握服务重点,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强化服务措施,使治超工作得到广大车主、货主和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减少相关投诉,树立良好的治超执法形象。

(三)继续提高单位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多媒体学习,为党员干部职工搭建开放、灵活、方便的继续学习平台。以精心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知党、爱党、兴党意识。着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素质和能力。突出党员干部能力培训。继续开展大练兵、业务竞赛,推进文明礼仪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组织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化工程”,整顿执法风纪,进一步规范执法用语、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继续开展规范交通运输行政自由裁量权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行政自由裁量行为。

(四)搞好宣传,营造氛围。编发工作简报宣传开展提升年活动动态、特色工作和成效,并在公路沿线、治超站醒目位置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宣传发展提升年活动。在市公路网开办发展提升年活动专题网页,我站对外服务承诺和服务举措、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全面接受监督。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络和合作,及时宣传报道我站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情况和成效。要注意宣传在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主要经验和先进典型。

三、工作要求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9

在临床上,白内障知识患者眼球晶状体出现浑浊的疾病,在晶状体浑浊较轻的时候,给患者视力带来的影响不明显,极易被患者忽视。在晶状体浑浊较为严重时,其给患者视力带来严重影响,严重的出现失明现象。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老年人白内障术后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的效果,特从我院实施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实施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白内障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52±1.16)岁;平均病程(3.52±1.04)年;对照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02±1.22)岁;平均病程(3.03±1.21)年。对100例实施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100例实施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老年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没有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视力改善状况。

1.2.1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没有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

1.2.2治疗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滴4次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持续滴15天,之后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对其用药量进行调整。

1.3疗效判定[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消失或是基本消失,且视力>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出现改善状况,且视力处于1―3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视力没有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视力改善状况。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4.0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

2.2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00%(2/50),其中,2例为痒感;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8.00%(9/50),其中,4例为痒感,3例为异物感,2例为其他。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P

2.3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改善状况

治疗组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其视力提高(0.71±0.11);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其视力提高(0.43±0.13)。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改善状况,P

3.讨论

白内障患者主要是采用白内障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因术后出现的眼内炎症导致其视力出现低下现象,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在采用白内障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应采用相应措施控制其术后炎症。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属于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较好的消炎和镇痛作用,对环加氧酶生物活性产生良好抑制作用,降低炎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视力。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老年人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的100例实施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视力改善状况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实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方法是获得实效性的根源所在。因此,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才能进一步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交往式教育方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究、积极运用交往式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一、交往式教育方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的时代成果,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顺利贯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和“育”的作用,必须采取适当有效的教育方法—交往式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交往式教育方法,才能保证教育过程的通畅,才能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优势,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交往式教育方法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必然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就需要交往,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归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可以看出人类是处于一定关系中发展的,人类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自我实现。“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一一-d也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①人的这种“类”性.必然决定了人需要交往的特性。交往式教育方法正是基于对人类的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教育方法.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是一种贴合实际的教育方法。

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②人的种种特性决定了人要生存就必须要进行实践,进行交往活动。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这个“虚拟世界”也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构建的,可以反映出现实中人的潜意识,映射出人的理想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世界是人的“镜面世界”。在这种特殊的场域中,人并不是单个独立的存在个体,而是通过人—机—人的形式进行交往的。因此,从人的本质的视角出发,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交往式教育方法,是具有人学基础的。

(二)交往式教育方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交往式教育方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为交往式教育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认识,通过各种传递工具,如BBS,E-maiI,QQ等,随意的表达出来,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此外,互联网还具有很强的匿名性,人们一旦进入网络,就可以脱去现实中的“外衣”,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交往式教育方法作为一种以人的思想、情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为基础的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相契合,能够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交往式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的自由交互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互联网的广阔领域中选取、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教育者不再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垄断者,其权威地位也逐渐被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或者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色彩,由一潭“活水”变为“死水”。交往式教育方法正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施交往式教育方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革新,在教育过程中渗人交往式教育方法是不可避免的。交往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__仁可以破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促进受教育者的主动思考、自我学习,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基于以上,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方发挥才能,集思广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益因素,形成巨大的合力,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顺利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是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的主力军和引导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有效地贯彻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也在教师。教育者在贯彻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时须重视以下几方面:

1.转换观念,树立平等意识,重视交往式教育方法的优越性

随着信息技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大范围的辐射,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与计算机网络联姻,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势必要转换观念,树立平等意识,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动态以及情绪波动,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思想,在感情上相互理解,从而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促进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双向互动发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身份的隐蔽性等特点,教育者不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掌权者”,仅仅只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引领者”“看门人”的角色。角色地位的转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平等的意识,在双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情感相互交融,从而发挥交往式教育方法的巨大作用,产生“润雨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只有转变观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交往式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实践价值,才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辐射力。

2.勇于实践,更新知识,创造有利于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的网络环境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干部都要围绕思想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深人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社会思想状况和动向,以利加强工作的针对性。”面对新情况、新境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深人实际,勇干实践,才能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网络可以说是交往的有效载体,是才华的自我展示场所。然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矛盾。比如,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粉墨登场,鱼目混珠,难辨真伪。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把关人,教育者必须要更新自我陈旧的知识,吐故纳新,全面规划,营造出利于交往式教育方法实施的网络环境,这样才能使置身于教育中的每一个人,把自我的经验、知识等视为共享资源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创造有利于交往式教育方法实施的网络环境,可以从许多方面人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设置专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论坛或聊天室。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教育者可以发表一些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点的问题或观点,引导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激发出人们的潜能,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效果。

(二)受教育者是影响交往式教育方法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交往式教育方法可以有效的并且最大限度的联系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促进知识技能的交流,而且促进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相通,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方法的有效实施不能仅仅只需依靠教育者的努力,受教育者也是影响交往式教育方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网络息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实施交往式教育方法,受教育者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灵转换,提高主体意识,为交往式教育方法的实施提供平台

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交往式教育方法要发挥针对性强、渗透面宽、接受性广’的效果,不仅要依靠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变革,同时还要依靠受教育者在认识上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转变和提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处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状况。受教育者被动的、被“奴役”的心态对现今的教育仍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传统的那种教育方法也要不断改变更新,以适应并促进这种新模式的展开。在此,受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形势的变化,时代的更替,认识到自己再也不是盲从者和跟随者,认识到教育是互动的、相互的、双边的而不是单边的,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交往式教育方法的深远意义。只有在观念上形成正确地认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11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82-02

在临床上,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患儿长期处于胆红素水平下,脑部容易出现损害,患儿如果得不到尽早诊断和治疗,记忆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患儿智力下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蓝光照射成为了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手段【1】。通过蓝光照射,能够有效对患儿的神经细胞进行保护,改善患儿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实施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6月份到2013年6月份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54例,女性患儿有46例。年龄范围为3天到22天,平均年龄为(13.4±3.3)天。所有患儿经过体检,均存在巩膜黄染以及皮肤粘膜黄染,显示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上升,总胆红素的水平范围为247μmol/L到40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范围为223μmol/L到357μmol/L。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指标水平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儿在临床上主要实施间断蓝光照射治疗,先对光疗箱进行预热处理,当温度大约为30℃时,将患儿置入培养箱。将患儿的双眼利用黑色纱布蒙住,生殖器则使用尿布包裹住,之后实施光疗。照射时间为每天8小时到12小时,照射结束后停止治疗12小时到16小时,同时对患儿实施补液处理以及酸中毒纠正。采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以及茵栀黄等药物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胆红素水平达到109.6μmol/L到123.5μmol/L以下时,终止治疗。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在临床上主要实施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照射方法以及常规治疗与实验组相同,患儿除去换尿片、沐浴以及喂奶时间,其余时间均进行持续照射治疗。

1.3 临床疗效评估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对患儿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1)显效:患儿经过照射治疗,2天后胆红素水平在153.9μmol/L以下,巩膜以及皮肤黄染等症状完全消失。

(2)有效:患儿经过照射治疗,2天后胆红素水平为153.9μmol/L到205.2μmol/L,巩膜以及皮肤黄染等症状有所改善。

(3)无效:患儿经过照射治疗,2天后胆红素水平在205.2μmol/L以上,巩膜以及皮肤黄染等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比较

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一般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通过蓝光照射,能够有利于胆红素对光线的吸收,有利于未结合胆红素从1XaZ型转化为IXaE型,进一步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2】。未结合胆红素的转化能够使转化后的异构体得以排除。蓝光照射治疗的应用,有效控制了患儿体内胆红素的水平,传统的治疗一般采取持续性照射治疗,持续性的照射下,患儿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血钙下降、皮疹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与照射时间密切相关。为了改善患儿的预后,我院实验组实施了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与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对照组相似,由此可见,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相似【3】。

对于蓝光照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是血钙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照射过程中紫外线的影响,导致患儿皮肤维生素D大量上升,降低了患儿的血清钙浓度,从而使钙沉着在骨头上,在照射治疗时间大于40小时时,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高效的法治实施篇12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b)-163-02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非药物治疗措施具有降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和高脂学症)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增强降压药物疗效等重要作用,对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常规降压药物对60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从中探讨非药物疗法与高血压病的预后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Ⅰ、Ⅱ级高血压(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血压为21.3~26.7 kPa/12.7~15.3 kPa;②年龄31~65岁,性别不限;③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和严重的传导阻滞;④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⑤有不同程度的烟酒嗜好,且实验前均接受过不正规的降压药物治疗,没有实施非药物治疗措施。本文病例来源于本附属医院门诊病人。60例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55.8岁。其中Ⅰ级高血压32例,Ⅱ级高血压28例。病程5~10年者38例,10年以上者8例,5年以下者4例。

1.2 治疗方法

受试者均在其家属和社区保健医师的监督下接受非药物治疗。具体方法为:①控制体重;②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摄入富含钾、钙、镁的食物(有社区保健医师给病人制定一日三餐的食谱);③戒烟酒;④适量运动,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有氧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健身操等(30~45 min/d,每周4~6次);⑤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由社区保健医师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在此基础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为了更有效的控制血压,又不至于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小剂量联合用药已成为现代高血压病治疗的原则之一[1]。本文入选病例中的Ⅰ级高血压均采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或倍他洛克单药治疗,Ⅱ级高血压均采取联合治疗如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联合,或倍他洛克与硝苯地平联合,服药剂量和次数可以根据病情增减。

1.3 观察方法

使用台式血压计,以坐位右上肢血压为准。每次测压3遍,取其中舒张压差≤0.53 kPa的两次血压平均值作为实验前的血压,治疗期间每周测压2次。治疗第3周的2次血压平均值作为实验后的血压。每次均为专人测压,并记录实验期间的心率及临床症状。

1.4 疗效评定

1.4.1 降压疗效的评定方法将实验前血压和实验后血压比较而评定。显效的标准为舒张压下降>1.33 kPa且降至正常范围(12 kPa);或舒张压下降>2.67 kPa。有效的标准为舒张压下降1.33~2.67 kPa或收缩压下降>4 kPa。无效的标准是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1.4.2 对预后影响的评定评定的方法是:对60例病人均作为期5年的追踪观察,把能坚持非药物治疗者列为甲组,未能坚持非药物治疗者列为乙组,收集所有病例5年后的病情转归资料。

2 结果

2.1 降压疗效

60例病人经4周的实验治疗,其结果为:显效50例(83.3%),有效10例(16.6%)。实验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降低(P<0.01)详见表1。其中收缩压平均下降幅度为3.6 kPa(16.4%),舒张压平均下降幅度为2.78 kPa(19.8%)。对心率的影响详见表1,实验治疗前后心率减慢平均14.83次/min(17.3%)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对预后的影响

通过5年的追踪观察发现,60例病人中能坚持实施非药物治疗措施的甲组病人28例,其中26例病情稳定,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即中青年血压降至“正常”(<17/11 kPa或 理想16/10.5 kPa)水平。老年人降至正常高值(17.0~17.8 kPa/11.0~11.8 kPa)的上限。无心、脑、肾并发症。另两例血压控制不满意。5年中未能坚持非药物治疗措施的乙组病人32例,其中并发脑卒中14例占46.8%,并发冠心病12例,占37.7,血压控制不满意者6例,占18.7%。甲组与乙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统一的观点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2],其后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寒冷、不良行为及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烟酒嗜好等。此外,精神紧张、焦虑、环境噪音均可使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促使高血压的形成和高血压状态的维持。而威胁高血压病人生命安全的的主要是心、脑、肾的损害及其并发症。其中脑卒中是我国目前人群致残的首要原因,血压升高可导致脑小动脉收缩,继而引起小动脉肌层玻璃样变和管腔变硬静脉床的灌注过度增高导致充血、水肿或出血,引起出血性脑卒中;当血压下降时即引起脑灌注不足而导致脑组织缺血,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有资料表明在急性冠心病事件中,37.6%归因于高血压。人群79%的脑中脑卒中事件归因于高血压[4]。因此,对高血压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延缓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其中,非药物治疗措施是高血压病人综合防治的基础。本组资料充分显示,不注重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实施,单靠药物治疗,其疗效不仅不满意,并且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由此可见,非药物治疗措施不仅可以增强降压药物的疗效,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清茹.高血压病的现代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6:134-135.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8.

[3]冯雪华.孙华林.李德瑞.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各参数与其并发脑卒中的关系[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1:40-41.

[4]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