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技术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9 09:25:00

高效农业技术

高效农业技术篇1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81-01

引言:现阶段,为了促进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众多农作物种植人员都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内进行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复种指数得到了较大程度提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高产的典型代表,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进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农村城市的贫富差距。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往农业栽培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栽种技术过于落后

农业栽种技术过于落后是我国北方农业种植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也是限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区域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不仅种植的农业经济作物种类较多,而且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农业种植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我国建筑行业与制造行业目前发展非常迅速,促使农村很多青年劳动力向城市区域转移,寻求更为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不良情况影响下,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村农业种植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的特点。这些农业种植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习惯于应用传统的农业栽种方式,不能及时吸收外界先进的栽种技术和高产栽种理念,对新型栽种技术应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农村栽种技术一直停滞不前。农作物栽种人员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更多时候是根据农业市场经济变化选择种植物种。例如:今年大豆市场价格加高,很多农业种植人员就会在自身承包的责任田上更多的进行该物种播种,并没有考虑到土地土壤现状是否符合大豆物种的播种,从而导致农作物耕种产量较低,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业耕种机械化程度较低

虽然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了很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大型农用机械购买补贴等等。这些政策落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民对农用机械购买承担的巨大压力,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我国农业耕种机械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一些农业种植人员可以承担大型机械设备采购的资金压力,但是因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较差,只懂得农用机械设备的维修,对农用机械设备养护知识缺失严重。一旦农用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发生了故障问题,农业种植人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从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对高校栽种技术应用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文叙述可以了解到,我国农业栽培种还存在着很多不良问题,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这些不良问题的影响,提升农业栽培工作效率,降低农业栽培工作人员承担的劳作压力,促进农业种植产量提升。

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东北区域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所以本文以该农作物物种为例,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一)科学整地

整地工作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工作成效与水稻产量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水稻种植人员要打破传统栽培技术的限制,根据水稻种植区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整地方式。整地过程中,栽培工作人员可以机械设备辅助整地工作开展。土地翻耕是整地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机械设备可以更为良好的控制土地翻耕深度,保证整地工作开展达到最优化。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重要作用,除了需要注重扶持政策落实,还需要注重相关机构建设,从而帮助农业栽培人员掌握农用机械应用、维修知识,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合理选种

种子选择也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种子选择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环节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帮助水稻栽培人员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五常是东北优质大米的重要产地,该区域大米产量、质量都非常出色,使得区域生产的大米市场供不应求,其收购价格也要比其它种类大米高出很多。政府部门为了避免农民选择劣质的米种,对区域水稻种植质量造成影响。要求农民可以从政府规定机构采购水稻种子,从根源上避免水稻种植人员应用劣质米种。

(三)改栽种密度为少本稀植

季晚稻养分发展期较长,高产种植重要走小群体壮个别、足穗年夜穗门路。稀植是掌握早栽后群体过年夜的主要配套办法。是以,单季晚稻高产种植一要改恰当密植为少本稀植。杂交水稻以单本移植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成8寸×5~7寸;通例粳稻每丛本数由2~3本改成2本阁下,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成7~8寸×5寸;二要下降基本群体,即淘汰终点苗数。

(四)施肥要领

一是重视增施无机肥。高产田请求每亩施无机肥至多10担以上,以改良地盘壤构造,稳固肥效,并对进步稻米品德非常有益。二是凭据目的产量、种类特征和泥土供肥才能肯定公道的用肥量。杂交水稻根系蓬勃,吸肥才能强,施肥量可比通例种类淘汰。亩产550千克以上产量目标施肥量通例粳稻每亩总氮肥折纯氮16~19kg,杂交稻13~18kg。三是肥料运筹淘汰基肥和分蘖肥的施用比例,进步穗粒肥的比例,有益于减缓群体生长速率,下降岑岭苗数,淘汰有效分蘖,进步成穗率。无机肥于翻耕前施入。

结语:对我国农业栽培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我国农业经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应用,可以弥补我国传统农业栽培种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我国农业栽种向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高效农业技术篇2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 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 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 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 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高效农业技术篇3

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

2、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3、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效农业技术篇4

高效节水技术组装了水利、农机、种子、施肥等现代化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昌吉市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播种、灌溉、施肥、施药、收获全过程机械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1.2节水节肥、作物高产和农民创收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滴灌节水40%左右,节水80~120m3/666.7m2;节肥30%,增产2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5%~7%;节约劳力费30%~50%,节约机耕费20%~40%。高效节水较传统地面灌溉对比可概括为“两节、两高、两促进,一提高”,即节水、节肥;高产、高效;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1.3促进土地流转进、增加农民收入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模式,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新的增收方式,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按照《新疆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划》进程,到“十二五”末,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将达到3000万亩,到2020年达到4000万亩以上。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最终将加速新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对策建议

2.1将农业高效节水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农业高效节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关粮棉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大战略。各级政府应将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和任务,统筹安排高效节水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投资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高效节水事业发展。

2.2建立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农业高效节水的公益性地位很强,新疆应将其纳入财政优先安排范畴,稳定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各类补贴政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3创新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用水机制和水权改革,建立农民参与的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机制,扶持和引导农民应用节水技术和设备,把农业高效节水发展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水资源危机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农民自觉参与农业高效节水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效农业技术篇5

节水灌溉是指依照当地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降水或少量水资源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并取得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最核心的是减少在灌溉作物途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

一、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地表水资源开始出现匮乏,北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了16%,且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19个省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不仅是地表水资源出现短缺,我国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出现短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用水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已经出现匮乏现象,所以,国家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上个世纪相比,全国的用水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开始保持稳定,制约了南方的用水量呈现上升现象,北方的水资源在国家的控制下已发挥到最佳利用状态。

(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高效节水灌溉是工作者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将当地水资源进行最高效的利用灌溉,以此来节约水资源,并且获取农业的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农业用水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和在运输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水、水资源蒸发以及作物灌溉时所损耗的水,将水用到实处,做到不浪费,高效率的效果。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必须抓紧对农业的发展,因此,每年的农业用水量是所有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80%。目前我国虽然有节水意识,但是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很低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节水灌溉的利用率高达60%-70%,而我国对该方面的利用率仅只有25%-40%左右,且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完全不成熟,覆盖的地方也不多。

传统的灌溉方式中,每年1hm2耕地将会用9000m3,比西方国家高出四千多立方,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农业在不断地发展,且农业的用水量本身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因为旱灾而导致庄稼减产收益下降的事件发生。2000年的旱灾所带来的损失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据统计,该年的粮食因旱灾减少了600亿KG,在粮食的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为13%,经济作物也损失了五百多亿元。由此可见,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常见问题

其一农业节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就目前我国的缺水状况来说,一些地方使用了不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不能根治缺水问题,农业用水量照样还会上升。一些农民为了预防旱灾,提高作物产量,在作物周边挖井,并且就农民而言,井越多水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越有益,完全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就该情况建立完善的节水体系,让节水灌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从宏观上对农业用水进行控制。

其二相关部门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建立河网水系,方便农民对作物的节水灌溉。在对农田进行规划时,必须依照当地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使灌溉模式起到最佳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减少灌溉的成本。建设节水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建设节水工程的资金大部分是由国家补助,也有农民筹资建设。就中国目前的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国家的补助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关部门应向国家提出该问题,并提出建立相关体制的意见。

其三在对农作物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前,首先应考虑在当地条件下所选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否合适。如在选用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技术时,应首先考虑该片区的产量效益高低,对于产量低的片区,应加强对该产区的资金投入,将片面式灌溉方式改为主体式灌溉,对该产区的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升。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一)适合北方的节水灌溉技术

微灌的节水技术对于北方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微灌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水以微小的流量流进作物的根部,以达到浇灌作物的作用。该项节水灌溉技术比较适合北方的干旱天气,并且微灌技术能很好的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程度,因为微灌技术针对的是作物的根部,所以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在北方地区还适合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用专用机器抽取井水,再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入农田,此做法减少了水在运输途中被增发的风险,且此技术目前在北方地区被盛行推广。

同时,对于干燥的北方地区,还适合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坐水种。坐水种又称注水灌溉法,该技术是为了满足种子的保质发芽和保苗育水而将一定量的水注入泥土中。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大部分作物在发芽时缺水而死亡,这是令普遍农民棘手的问题,而该项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此节水灌溉技术简单易操作,且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

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所以,在北方地区可采用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来说,既浪费水资源,又是灌水不均的罪魁祸首,还造成对农田的破坏。该技术便是针对平原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平原地区的农田进行稍微改造,就可以在该作物区实行沟灌或隔沟灌。该技术操作也简单,并且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适合南方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是喷灌技术,喷灌技术简而言之是一个喷灌机,将水以雨滴的形式喷洒到农作物上,使农作物得以吸收水分。该项技术是最简单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于南方所有农作物,并且该技术成本低,对水资源的损耗较小。

南方地区大多为季节性缺水,应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步行式灌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操作程序,是用机器进行操作,且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有灌溉用水的基本设备便可以开始灌溉。此项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很适用。

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在南方地区最常见的灌溉方式为沟渠灌溉,而该方式非常浪费水资源,水在沟渠流动的时候,大部分水都会渗透地下。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用混凝土等形成沟渠的保护层,有效缓解了沟渠渗透问题。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的需水程度以及该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设立的。所以,在选择灌溉技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技术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效农业技术篇6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在我国北方,季节性尤其明显,由于农忙时间长,作业力度大,导致农业机械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农忙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一般都是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的高峰期,就是说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随着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技术水平逐渐上升的特征。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但随着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

2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维修与保养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看,农业机械保养与维修十分关键,切实做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针对当前的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也存在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宣传力度小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本身不是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常识也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不足,发挥不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反而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2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新时期的农民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例如针对农业机械常见故障的识别和维修保养问题,就应该知晓,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但由于当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学习能力有限,从传统的农民过渡到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机手还不具备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一部分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使用农业机械,最常见的现象如拖拉机的超速超载行为,就十分危险,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2.3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很多地方都存在维修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上岗资质,没有取得相应的证书,全凭经验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加之部分地区的维修点设备简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3提高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3.1加大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管理力度

建立一体化的农用机械维修管理部门,并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农用机械体系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使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推动机械维修保养工作的展开;加强基层维修站点的建设。根据村的大小和人群聚集度相应的设置维修站点,定时对农用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工作。

3.2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进行指导

大力培养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并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确保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例如技术人员可以向农机手讲解农用机械的功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技术人员可以现场操作,进行演示指导,然后让农机手进行操作,并纠正农机手的操作误区,确保农户正确掌握机械的操作方法。此外,技术人员需要向农机手详细介绍机械的一些日常维修保养方法,例如在机械使用前,要检查机械各零件是否完好、有无磨损现象,机械是否需要涂抹润滑油等。对广大农户进行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指导,可以让农民正确操作机械并及时对其维修保养,减少机械的磨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3.3加强维修人员培训,严格上岗准入门槛

高效农业技术篇7

中图分类号: S232.8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9.023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深入及发展,农业机械越来越智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可以说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设计复杂的农业生产设备。农业机械分为大型机械、小型机械以及非动力型机械和动力型机械等。无论哪类型的种机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都会产生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农业机械的寿命,甚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加强农业机械的使用与保养,保证其使用寿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效益。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在我国北方,季节性尤其明显,由于农忙时间长,作业力度大,导致农业机械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农忙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一般都是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的高峰期,就是说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随着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技术水平逐渐上升的特征。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但随着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

2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维修与保养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看,农业机械保养与维修十分关键,切实做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针对当前的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也存在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宣传力度小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本身不是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常识也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不足,发挥不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反而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2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新时期的农民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例如针对农业机械常见故障的识别和维修保养问题,就应该知晓,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但由于当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学习能力有限,从传统的农民过渡到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机手还不具备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一部分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使用农业机械,最常见的现象如拖拉机的超速超载行为,就十分危险,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2.3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很多地方都存在维修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上岗资质,没有取得相应的证书,全凭经验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加之部分地区的维修点设备简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3提高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3.1加大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管理力度

建立一体化的农用机械维修管理部门,并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农用机械体系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使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推动机械维修保养工作的展开;加强基层维修站点的建设。根据村的大小和人群聚集度相应的设置维修站点,定时对农用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工作。

3.2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进行指导

大力培养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并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确保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例如技术人员可以向农机手讲解农用机械的功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技术人员可以现场操作,进行演示指导,然后让农机手进行操作,并纠正农机手的操作误区,确保农户正确掌握机械的操作方法。此外,技术人员需要向农机手详细介绍机械的一些日常维修保养方法,例如在机械使用前,要检查机械各零件是否完好、有无磨损现象,机械是否需要涂抹油等。对广大农户进行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指导,可以让农民正确操作机械并及时对其维修保养,减少机械的磨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3.3加强维修人员培训,严格上岗准入门槛

加大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脱产式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机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农机维修与保养质量。对于维修点的技术人员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选拔维修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要致力于解决农机维修与保养难题,加大对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的管理力度,对农用机械维修保养进行指导。加强维修人员培训,严格上岗准入门槛,多举措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孙世桢,童红欣.河北省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12).

[2]周星飞.农机要发展 维修须保障――发展新型农机维修模式的设想[J].现代农机, 2017,(01).

高效农业技术篇8

高校作为一个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基地,拥有着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研究实践,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农业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本,其载体就是高校及其科研单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经过专业化培训,可以通过系统的研究对于知识和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农业高校具有互补的专业化知识,不同知识的融合及交流,加速了新知识产生。农业高校在技术转移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现实中高校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问题,如何寻求一套合理的以高校为依托的推广模式对不断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1 高校农技服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应用性问题

农业高校往往存在“农、科、教”相互独立的现象,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高校科研组织内部多数按专业设置、分工过细、缺少综合功能,这使农业技术缺乏交差与互补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应用性较差。一些科研部门为获得拨款或经费,将能否通过鉴定看得太重,常忽略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问题。农业高校过于重视研究项目的鉴定、评奖,轻视成果的推广转化,使许多有良好产业前景的科研成果被当作样品、展品仅供参观。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成熟度不高,导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科研成果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更多地偏重种植业,对其他行业研究开发不够,更多地偏重产品产中技术,而忽视了产前产后的技术研究等。

1.2风险与利益问题

农业技术转化尚未建立合理的风险转移机制。诸如转化效益、技术是否先进、管理手段是否有效、市场需求不确定等因素,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极大的风险。在承载着较高风险的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要得以顺利转化,必须通过技术市场才能有效实现,完善的技术市场必须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激励机制。

1.3资金问题

现阶段,农业高校普遍缺乏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为例,该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时期,它既不是有科研经费的技术研究阶段。也不是技术的商品化阶段,由谁来投资进行产品的中试就成为一个资金问题。相反,近年来,有些地区或机构又限定农业科研事业费,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往往引向搞钱求生存,这严重影响农业科研开发的健康发展。

2 高校技术服务的模式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配备一套合理的推广体系对于高校参与农业技术服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选择了适当的推广体系,技术服务的主体行为才是高效率的。以高校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才能得以稳健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以讨论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以期为发展并完善以高校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相关建议。根据“技术溢出效应”理论,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通常被归纳为以下三种途径:人力资源流动、竞争与示范和前后关联效应。其实,高校技术服务也是一个技术溢出的过程,根据其作用机制,本文将高校技术服务体系划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园区示范”模式和“产业关联”模式。

2.1“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或选派人员等途径,扶持农村以发展农业技术的人力资源,比如,“科技大篷车”,这种形式就是将各种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农村去,通过科技讲座与技术培训使农业生产者真正掌握技术。此外,“送科技下乡”也是人力培育与流动模式的形式之一,十多年来,南农大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为该县进行综合开发服务,累计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

以人力培育与流动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模式。培养并补充了农村的农业技术人力资源,提高了农村的技术水平。该模式对于技术提供者而言不存在明显的风险与利益问题。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应用性不高的现象可能继续存在。此外,该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与高校的自身投入,在资金的可持续性与推动技术进步的实际效果方面不容乐观。

2.2“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某项或多项农业技术为核心。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以实现技术溢出,主要形式包括“生产科技示范区”、“科学试验示范基地”等,该模式使农业生产者将技术和生产资料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技术的使用效率,通过示范等途径,增加了技术溢出。高校主要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如蔬菜的栽培技术、禽类的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等。

南农大在灌云的“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就是该模式的具体形式之一。通过技术服务,灌云县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棉花“150工程”被特批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该模式在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种双向的技术交流模式,使农户和专家之间形成了沟通,进而使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有利于农户在使用技术方面遇到特定问题时进行后续研究,同时,高校可以及时地提供技术服务,使得技术被更有效地推广。但在现实中,园区示范效应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而且。示范园区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卖门票”维持经营,经济效益并不可观。

2.3“产业关联”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校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与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来实现农业技术服务,高校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某个特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如蔬菜产业,不仅帮助农户解决如何栽培等技术问题,还向农户提供关于蔬菜加工、销售、市场定位和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等信息。这样的“一揽子技术”推广模式,具有一定外部效应,当在高校扶持下的产业初具规模和市场效益时,那些技术追随者,也会采用这种技术或者加入这个产业,产业就会进入下一个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该模式通过高校与某农业产业的紧密关联,使得技术的应用性与实用性较强,通过市场化运作,技术服务的资金也较为充足,但是,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成果定价难等诸多问题,由技术本身带来的收益不确定。

3 高等学校农业技术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高效农业技术篇9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26-02

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满足灌溉需要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的应用

1.1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实施时期

苍山农场自部级小麦良种基地建成后,全年种植模式基本上是小麦—大豆轮作。为了解决大豆连作带来的根腐病造成的危害,从200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地块改种夏玉米,由于夏秋季自然降雨基本能满足夏作物的生长需要,喷灌的实施一般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秋、冬、春3个季节和夏季大豆、玉米播种后遇旱不能出苗时。一般规律是小麦播种后浇出苗水,越冬前浇越冬水,春节后浇返青水,拔节前视降雨情况酌情浇起身水、拔节水。

1.2 苍山农场节水喷灌的具体操作

节水喷灌的田间操作一般由各分场进行具体实施。半固定式喷灌,在管网首部修建加压泵站,主管采用Φ200 PVC硬塑管,主管垂直等高线布置,设置若干泵站系统,每个系统布设有1组固定支管,埋置在冻土层以下,长度1 000~2 000 m,在支管位置留有快速接头,共设置32个接头。每个系统装置16条移动支管,支管间距23 m,支管长度80~120 m。每个系统分设2个轮灌组,控制8条支管,48个喷头。每个轮灌组灌溉面积2.00~2.67 hm2,每移动1次为1个作业区。在作业区喷灌时严格控制作业方向和顺序,从作业区的一端开始,先左后右,依次向另一端进行,以后各次喷灌仍按顺序喷洒,不得随意变更[1-2]。在所覆盖的地块上,喷水量为7.5 mm/h,若要喷洒相当于30 mm的降雨量,一次移动需连续喷灌4 h。田间操作可全天候24 h连续作业,每组设备每班需劳动力5~10人。

1.3 节水效果

喷灌采用管道输水,输水损失很小,目前的喷灌工程多用硬质PVC管材作为地埋管,用薄壁铝合金管材作为地面移动管,输水效率可达0.95~0.98[3]。管理良好的土渠的渠系水利用率在井灌条件下可以达到0.6。若考虑渠系渗漏的补给水量,土渠输水的水资源损耗率估算值为0.28左右,而喷灌仅为0.02~0.05。

喷灌虽存在飘移蒸发损失,在极端情况下这部分损失可占喷洒水量的7%~28%,大多数情况下在10%~20%[4]。另外,喷灌时一个作业点的喷洒时间长达4~5 h。因此,在比较典型的条件下,喷灌的水资源损耗率比传统地面灌溉低15%~20%。

田间灌水均匀度高,喷灌比地面灌溉可省水30%~50%。苍山农场的农田地块由于长期机械作业造成的凹凸不平和砂礓渗水,节约水量应该在理论节水上限以上[5]。

1.4 增产效果

一般认为喷灌比传统地面灌增产10%~20%。喷灌可以有效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生长的危害,可以有效利用化肥,有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可以在冬小麦返青时保持较高的地温及保持土壤团粒结构等。有研究资料表明,农田水分的生产效率与单产水平呈正相关[6]。例如冬小麦产量为3 0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仅为0.737 kg/m3,而产量为7 500 kg/hm2时,农田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420 kg/m3。

2 节水喷灌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和不同的种植结构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

2.1 喷灌适宜性

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喷灌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节水型地面灌溉3种节水型灌水方法。喷灌适宜于各种作物,可用于地形复杂、土壤透水性大等进行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地方。喷灌投资弹性大,要求有一定的机械设备和动力,技术也较复杂[7]。

2.2 种植结构适宜性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与种植结构适宜性分析。为了降低种植业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喷灌工程应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劳力资源紧张、已具有多年种植优质高效旱作物经验基础的地方发展。同时,每个喷灌系统的控制面积应适中,一般以6.67~8.00 hm2为宜[8]。

2.3 苍山农场生产条件适应性

苍山农场原有耕地666.67 hm2,现有400 hm2以上,生产管理模式以全场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灌排、统一产品经营为主。全场分为3个分场,1个科研试验中心。逾400 hm2土地按区域分布划分为近12个耕作区(条田),逾50个地块,每个地块逾6.67 hm2,可独立形成二级耕作、排灌区,也可以根据田间路网形成一级耕作区。

全场从事大田生产的人员不足70人,人均耕作粮田面积6.67 hm2,劳动力相对不足;各类科技人才40名以上,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经过近几年的财产积累固定资产已达2 000万元以上,经济实力较强。依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以产业经营为手段”的原则,大力发展良种产业,相继被确定为“山东省农科院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临沂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部、财政部农业科技跨越项目优质小麦示范基地”。自基地确立10余年来,苍山农场的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为主,经济效益与单一的粮食生产相比效益高,收益好,工人们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科技投入及基础建设投入的群众认可度较高。这些都是实行全场节水喷灌的良好基础。

3 参考文献

[1] 祁春吉.隆化县喷灌技术应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53.

[2] 王爱丽,钱万元,李丽敏.浅析喷灌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61.

[3] 董美芳.浅析喷灌技术应用的优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5):89-90.

[4] 苑文杰.浅谈农田喷灌技术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1(4):141-142.

[5] 王凤民,张丽媛.微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9, 31(6):115-116.

高效农业技术篇10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由于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新疆的水资源在地域和时空分布上极度不均,与水资源需求极不匹配,因而,形成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季节性缺水突出,春旱情况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由于缺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湖泊干涸,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效益低下,灌区内综合灌溉定额居高不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新疆正逢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时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新疆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总引水量的95%以上,而目前灌区渠系防渗率还不高,田间节水尚未全面推广,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节水型农业,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工作,才能缓解新疆缺水矛盾,这也是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制约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1.水资源严重缺乏,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农业用水总量紧缺,供给能力增长有限。新疆干旱,蒸发量大,降水稀少,单位面积产水量只有4.8万m3/km2,不足全国的1/5,水资源十分紧缺。新疆是灌溉农业,工业发展、城乡发展用水量迅速增加,除伊犁、阿勒泰富水区之外,其它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很多地区靠挤占生态水来满足需求,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就现有的灌溉面积长期以来都处于不充分灌溉的状态,季节性工程缺水十分严重。因此,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

2.领导的重视。对于发展节水农业,领导一般都很重视,层层下达节水农业任务指标,抓节水农业样板,但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就是对农民缺乏深入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这里的思想距离是:领导层对于发展节水农业的思想阻力普遍认识不足。

3.农民缺乏高效节水灌溉的观念。农业是节水农业的主力军,农民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迫切性还认识不足,水价较低,农民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串灌等灌溉方式,无需投人过多成本,缺乏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浇水越多越增产”的错误认识根深蒂固,以及无偿用水在农民思想上形成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须珍惜”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4.节水灌溉的配套综合管理不完善。(1)工程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新疆水利建设始终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主要表现为河流众多,缺乏骨干控制性水利工程,多数已建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设施老化,效益降低。在这种水利设施条件下,难以实现灌溉所要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实时调高效利用和保证供水。因而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建设。(2)组织管理。①政府行为,现行各灌区“重建轻管”的思想还有一定程度存在,农业供水管理体制还有待继续健全,在灌区内还未真正作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政策措施不到位,节水政策、激励机制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等尚处于滞后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导致了生产部门及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淡薄, 不利于节水工作实施。②农户行为,虽然政府支持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农户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如果采用新技术不仅不会提高收入,而且还会增加劳动力投入,那么农户做出的理性选择是仍然采用传统灌溉技术。政府行政干预下实施的新技术只是起到临时的“示范”作用。

三、影响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主要因素的对策

1.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要切实提高和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与力度。制定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并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经济布局。明确节水灌溉的重点地区、技术与环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农业结构;要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奖励节水,惩罚对水资源浪费的责任者。制定鼓励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贷款、贴息等金融政策。

2.加大领导对节水农业推广的重视。为加快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应尽快制定新疆的节水农业规划,制定好各项建设内容完成的时间表,分解到各地县,由有关部门定期专-项检查,把任务落到实处,作为各级领导考核的内容。

3.大力宣传节水灌溉意义,提高全民意识。加大对节水农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意识,今后应多统计一些新疆节水农业的统计数据,让社会各届都对新疆节水农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和了解。

4.积极完善配套的综合管理制度。(1)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和器材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向生产企业提供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国家能够给予贴息支持或适当补助。并将节水设备和产品列人农资产品目录,享受农资产品减免增值税政策,进一步降低节水器材的生产成本,工程管理需要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加大推广力度。(2)采用节水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尽快出台新疆农业节水的激励机制,对节水贡献大的单位和农户实施奖励政策,不能因他们实施节水灌溉和节水管理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要切实抓好人员技术培训,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把节水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原原本本地交给农民。以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理念,创建用水合作组织。并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用人政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队伍。

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新疆的节水灌溉工作仍然有着许多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的发展新疆的节水灌溉产业,是当前摆在各级水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6.

高效农业技术篇11

“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周长吉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齐飞担任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紧紧围绕温室的节能增效这一研究目标,分别在温室的标准化平台建设,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温室中的应用,钢渣混凝土墙体、相变蓄热墙体以及凹凸墙体,PEF热合保温被,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的节能技术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课题建立的温室设计基础数据库及相关设计平台为国内首创。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等两项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起草的农业行业标准《温室钢结构安装与验收规范》和参与起草的《温室覆盖材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近日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审定。

(丁小明)

来源: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20亿元加速发展设施农业

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投资20多亿元提速设施农业发展,新发展设施面积3.6万亩(0.24万公顷),9条产业带、13个产业群、27个产业点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

据介绍,2008年北京市把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体,2008年~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0.27万公顷)左右,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要达到35万亩(2.33万公顷)左右。为此,北京市重点实施了“百村万户一户一棚援助型设施农业推进工程”、“两区两带规模化设施农业推进工程”、“多群落特色产业推进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工程”等5项推进工程,出台了设施主体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最高给予80%资金扶持等8项具体扶持政策。

据北京市农委负责同志介绍,2008年北京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累计投资20多亿元,对设施主体建设、配套基础建设、科学技术转化、规模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等重点加以扶持。截至2008年底,全市温室和大棚面积累计超过了20万亩(1.3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大兴区庞安路、五区县京承路等9条设施农业重点产业带,通州区于家务东升方圆设施产业群、大兴庞各庄镇西甜瓜甘薯设施产业群等13个设施农业产业群;房山良乡后石羊村、密云太师屯镇太师庄村等27个重点低收入村设施产业点。

来源:《农民日报》

天津:解决设施农业融资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日前,记者从天津市农委获悉,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本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突破,截至目前已先后推出银政合作、政策性农业保险、村镇银行和银企对接等四大创新模式,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推广了银政合作。为加大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力度,有效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天津市总结推广了蓟县、宝坻区银政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有农业的区县成立银政合作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用于农业设施建设贷款担保。银政合作为更多地争取银行贷款支持,加快农业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了保障。

二是推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了农房、农财、农民意外伤害保险。为进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防止农民因灾返贫提供保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12个有农业区县以及市农垦集团,全面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在2007年能繁母猪保险的基础上,目前险种补贴扩大到小麦、水稻、玉米、生猪、奶牛和温室、大棚,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

三是探索建立了村镇银行。2008年,蓟县与天津银行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首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金融服务保障。

四是促进了银企对接。天津市采取政府搭台的办法,召开农口和金融部门重大项目对接会,实行银企对接,受到了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的欢迎。

来源:《天津日报》

大连市今年将建900个日光温室小区

记者近日从大连市农委获悉,大连市2009年计划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约0.67万公顷),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小区1200个,其中,日光温室小区900个,大棚小区300个。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2009年,大连市设施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集约经营,逐步形成“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格局,提升小区的规模和档次。

来源:《半岛晨报》

鞍山在设施农业中试行政策性保险

记者从辽宁省鞍山市政府获悉,该市采取农户投保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近期对设施农业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从而为农民防灾增收提供保障。

据鞍山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介绍,近年来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设施种植业面积已经发展到50万亩(3.33万公顷),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4%,实现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50%,已成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主渠道。2009年起,鞍山市在3个设施农业示范带推广保险试点,保费由省级财政补贴20%,市级财政补贴15%,县级财政补贴15%,农户承担50%。

试点区内凡符合建造技术标准要求,能正常使用的设施农业大棚均可作为保险标的。保险责任包括火灾、雪灾、雹灾、暴雨、暴风、洪水等6项。如果试点区全部投保,将有温室大棚26,764栋,全年保费预计204万元,其中农户可节省保费102万元。

2008年7月,鞍山市对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4个种植业品种进行了政策性保险,全年完成保险额3.1亿元,保费1470万元,参保率22%,因灾赔付总额350多万元。

来源:新华网

辽宁开原市百座大棚应用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辽宁省开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推广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来,采用这项技术的大棚户已有100多户。

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新型大棚增产技术,去年纳入了省财政补贴项目,辽宁省财政每棚给予农户120元补贴。该项技术利用玉米秸秆做原料,添加菌料,按垄(床)埋于地下,带有菌料的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对改良保护地土壤结构、提高冬季棚内温度和蔬菜增产增效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地温3℃至5℃,减少湿度30%以上,并可减少病害,比正常用药的大棚减少20%至50%病害,可节省专用肥和农药方面费用400多元,还可节约三分之一的灌溉用水。由于改良了土壤结构,棚内作物根系粗壮,结果多,质量好,可促进增产30%至50%,提高果实商品率20%,并能提前半个月上市,使棚菜能卖上个好价钱。

来源:生意社

高效农业技术篇12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正迅猛发展开来。但是,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并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所谓信息技术,指的是有关信息搜集、加工、储备、传输、利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加强了我国农业领域技术力量,提高了我国农业领域科研水平,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高产高效和整个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方式

2.1应用于农业机械的内部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越来越智能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农业机械的内部,每一个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系统内部都安置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与计算机实现有效连接,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水平和效率,并且具备了远距离处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2.2应用于人机信息的沟通交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操作,即使现代农业机械日趋智能化,也依然需要依靠人的力量。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注重人及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例如,农业机械的驾驶室内安置了智能化电子显示器,操作者能够通过这项智能化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了解作业情况和系统运行的情况,及时实现远距离操控,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和质量。

2.3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通过室内计算机系统和室外农作机械间的设置,形成无线连接,建立无限信息的瞬时转换,形成有效的人机管理和操作。室内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监控田间作业情况,并通过调动相关存储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农业作业效率。例如,通过数据的储存和有效分析,进行田间作业的具体规划和决策,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故障,即使出现意外事故也能通过远程监控及时解决。

3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作用

3.1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现代农机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机械,提高了农机应用的水平和效果,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的教育工作,强化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机应用更为现代化,方便了农机手的操作,使农机手更易上手,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把控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好地完成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3.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强化科研开发

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强化了科研开发的力度和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强化了农业机械的革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和资金投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科技力量带动农业机械的研发,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田间作业的高效和优质,带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有效渗入,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使现代农业开始依靠高科技的力量,促进科技研发,变革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3.3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与三农问题的有效对接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必须与三农问题有效对接,从农业的根本出发,切入到农业机械的开发、销售和使用,提高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对农业机械的革新,并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管理水平,使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都能够有效地惠及农村和农民,强化农民的信息技术使用和高科技农业机械的操作,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村的日新月异。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一定不能忽视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只有将高科技的农业机械应用到农村和农民,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