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分析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1 08:52:02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1

力学是高中物体重要知识,占到高考内容40%以上。要学好力学,首先必要对物体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而受力分析又是力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且伴随着整个高中阶段。所以如何使学生很好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是学好力学的要点。在受力分析中,弹力、摩擦力分析又是难中难点,这是因为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而形变有明显不明显之分。不明显形变我们无法看出其形变的情况,这时要分析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弹力存在,就必须另找方法。在摩擦力中静摩擦力发生在互相接触且有相对运动趋势之间物体,同样物体的运动趋势不明显,物体间到底有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趋势,要判断清楚也非常困难。下面我结合例题来探讨,如何分析这两种力。

一、利用弹力、摩擦力的条件,运用假设法,二力平衡判断

例1:一表面光滑小球放置在竖直板与固定的斜面之间,如图,试判断小球与挡板之间是否存在弹力?

解: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互相接触物体之间没有力的作用,物体的原有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假设挡板对小球没有弹力,撤去挡板后小球不能静止在斜面上,原有状态改变,假设不成立,小球受到挡板对它的弹力.

例2:如图,三个物体A、B、C叠在水平面上,其中B物受到水平向右F=3N恒力作用,整体保持静止,试分析A、B、C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及C与地面之间摩擦力情况.

解:对整体A、B、C受到F恒力作用而静止,由二力平衡可知:地对C有水平向左,F=3N的静摩擦力对C同样由二力平衡可知,C受的B对它水平向右F=3N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同样可知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

二、运用物体的平衡条件分析弹力摩擦力

例1:如图,质量分别为m、m(m>m)物体用一根细线连接跨过定滑轮保持静止,不计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力,试分析地面对m的弹力.

解:m静止,合力为零,即绳的拉力T=mg方向是竖直向上。m也保持静止,合力为零,而绳的拉力T=mg

例2:一物体放在一个倾角为θ,固定斜向上受到一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保持静止,试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解:物体静止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由题意可知物体一定受到重力,斜向对它的支持力和已知力F如图,那么物体是否受斜面对它摩擦力呢?

①当mgsinθ=F时,重力、弹力、拉力合力为零,无摩擦;

②当mgsinθ>F时,重力、弹力拉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心受摩擦力大小F=mgsinθ-F方向沿斜面向上。

③当mgsinθ

三、根据物体运动情况,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弹力、摩擦力

例1:如图所示,a、b、c三块木块叠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b上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使其做加速运动,运动中三木块保持相对静止,试判断a、b、c所受摩擦力,以及b、c所受摩擦力大小关系。

解:因a、b、c相对静止,整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利用隔离法可知:c受到水平向右的合力,从图中可知,c应受到a对它水平向右静摩擦力F,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知,a受到c对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而a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所得a受到b对它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且F>F,同样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知,b受到a对它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例2:如图所示,一木箱以初速度上。沿斜面上滑,箱内有一光滑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若斜面光滑,球对木箱的甲壁有压力

B.若斜面粗糙,球对木箱的乙壁有压力

C.若斜面光滑,球对木箱的甲、乙两壁都没有压力

D.若斜面粗糙,球对木箱的甲壁有压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2

(2)隔离。将所要分析的对象,从整个体系中隔离出来,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当然,根据题意也可以把整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例2:在匀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里,小明将一小球放在水平桌面上相对桌面静止。关于小球运动与列车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小球向前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B.如果小球向后滚动,则磁悬浮列车在加速前进;C.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前滚动;D. 磁悬浮列车急刹车时,小球向后滚动。【点评】这是一道由小球受力和运动判断列车运动性质的题,读完题后明白,结合小球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确定汽车的运动情况较为简单。所以,虽然题中涉及的有火车和小球,但只需把小球从整个体系中隔离出来研究即可。

(3)作图。对研究对象按照一重力、二弹力、三摩擦力、四其他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场力)的顺序进行分析。按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将它们一一画在受力图上。注意,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例3:如图1所示,物体A、B、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上,使A、B、C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那么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受6个,B受2个,C受4个;B.A受5个,B受3个,C受3个;C.A受5个,B受2个,C受4个;D.A受6个,B受3个,C受4个。 【点评】 我们以物体A为对象来说明。在这三个物体中只有A接触的物体最多,相对较为复杂。由题意A受重力和支持力外,还将受到B、C给它施加的压力。但是,注意A物体给C施加的有摩擦力,所以A必定还受到C与它施加的向右的摩擦力。再者,由于A、B、C一起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还将受到地面给它施加的摩擦力f地,所以A共受六个力的作用。受力分析图如图2所示。同样,可分析出物体B和C,分别只受2个力和4个力。故答案选A.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3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强化语言能力,还需要注重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拓展课文的外延,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具意义。

一、强化英语词汇教学

在小学英Z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其中,英语词汇是基础性的内容,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需要注重英语词汇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记忆单词,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找规律,如在学习单词pen,pencil,pencil-case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pen,以此为基础再学习记忆pencil,pencil-case。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些单词。通过对比、分类、联想记忆词汇,还可以将词汇放在句子中或是将词汇变成歌谣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

二、科学提问,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通过以往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Last Weeken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为学生播放与生活相关的视频资料,一个是学生积极做家务的视频片段,另外一个是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与本节课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What can you do on the weekend? 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Why?通过问题提问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方法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知识的建构中强化阅读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小学英语阅读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如龟兔赛跑、小红帽等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通过英文形式展现,学生会感到很熟悉,但是又很新鲜,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比较高。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找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小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故事性的、文学性的、趣味性的,通过阅读对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教师要重新组织已经学习过的语言材料,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给学生,指导其进行阅读。

四、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营造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校的走廊、校园宣传栏中设置英语标语,绘制英语黑板报;创设学校英语专刊,刊登英语小故事、学生写的优秀英语短文、英语文化知识等;校园广播要定期播放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动画片等;在教室中开设英语角,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书籍和材料。通过这些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英语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形成英语阅读的好习惯,营造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真正感兴趣,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快乐,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娟.浅析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30):144.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4

幼儿语言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老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老师既需要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幼儿在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需要掌握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三岁左右的幼儿,其大脑兴奋以及抑制的发展不太平衡,其很容易出现激动的现象,且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观察幼儿的各种表现,在观察中发展幼儿语言,并且掌握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规律。

基于此,老师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此,老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鼓励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提问。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小动物和植物,并让其参观实物展览或者是图片展览,让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和同伴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表达对所观察内容的感情,进而激发其语言表达的兴趣。

要注意,教师需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幼儿,并且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这样幼儿在老师面前才会无所拘束,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敢于讲话。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大胆表达

可以说,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环境要素。

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群的生疏会使幼儿不善言语,出现沉模的现象,有些幼儿也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会阻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基于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用语言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利用户外活动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在户外活动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玩具的名称,并说出自己所喜欢的游戏名称,幼儿在愉快的活动当中就能够更好的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老师则需要发挥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幼儿树立起语言榜样,以便更好的提升其语言能力。可以说,小班的幼儿是处于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以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老师要为其树立好正确的榜样,成为他们很好的模仿对象。老师可以和幼儿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乐于说,这样就会在自然的状态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幼儿的语言环境并不是单一的,因此需要老师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并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幼儿会随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进行足够的沟通,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幼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情感要求,掌握幼儿的不同表达方式和特点,老师抓住这一特点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要保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矛盾,这样会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老师要向家长说明幼儿语言能力对于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而家长则需要跟老师说明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共同努力下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可以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听故事和讲故事是语言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训练幼儿语言的关键途径,老师可以利用教具,用幼儿最容易听懂的语言讲解故事的情景和内容,尤其是对故事当中的重点人物反复强调,让幼儿慢慢听懂故事,并能够模仿故事当中人物的对话。

或者采用情景教学法,老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故事表演、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现一个故事当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这样能够让幼儿亲身感受,并且可以体验语言交流,这也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

老师还需要注意在语言教学中的谈话环境,这一环境一定要轻松和谐,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能够随时随地的和幼儿进行交流,不需要事先设计,要根据幼儿课堂的表现情况随机应变,使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中心。

结束语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老师则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最佳的空间环境和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在交往中进行听说联系,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分析了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几点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帮助作用,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铁梅.试论幼儿园语言教学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华章,2014年第25期.

[2] 贾其芳.浅谈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祖国:教育版,2014年第2期.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5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维系着语音和语法,词汇学习是每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必经过程,是外语学习的核心部分。词汇的学习和掌握是贯穿于整个外语学习全过程的,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如果没有词汇,我们什么也表达不了。词汇量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以及词汇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逐渐放弃就是因为积累词汇量小,看不懂听不懂说不出,逐步丧失了学习外语的信心。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词汇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外语记忆机制出发,科学地采取有效对策。

一、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记忆机制

记忆停留在人脑的时间是不同,针对不同长短的时间,可以将记忆分为以下几类:

瞬间记忆:瞬间记忆的实质是电子脉冲刺激大脑形成的短期的刺激,这种类型的记忆停留时间较短,一般都在20秒之内。如果没有得到后续的及时加工处理存储,那么瞬间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

短时记忆:电子脉冲引起了化学变化,导致部分信息成为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能维持的时间大约为1-2分钟,如果得不到后续的及时加工处理存储,这些信息就很难再现。

长时记忆:大脑细胞的蛋白质发生变化,使长时记忆成为信息的最终存储区。

外语学习要致力于重视学生首次感知单词的机会,借机强化学生的瞬间记忆;强调通过有效的策略,不断强化短期记忆,多复习多联系,最终形成长期记忆。

二、~汇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思考

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小学阶段是外语学习的入门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词汇的正确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加以有效的引导,就会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外语世界的大门。

1.重视首次感知。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否深刻,决定了人们记忆牢固程度。如果单词在学生中留有最初的深刻的印象,那么记忆效果就会又快又好。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好奇心强,贪玩,独特、新颖的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深刻的最初印象,从而有效刺激瞬时记忆。比如在教学一些诸如big,small,tall,short,fat和thin等具有相反意义的单词时,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夸张的漫画图片,或者鲜明的实物对比,或者利用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工具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当学生对这段教学过程感兴趣时,自然就刺激了瞬时记忆。在学习名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图片和单词卡片,让学生通过配对练习,加深对单词的音、形、义的理解。

2.强化短时记忆。强化短时记忆,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学习方法。较低年纪的学生,对歌曲和歌谣具有一定的偏爱性,结合音乐伴奏的英语学习,可以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歌谣学习法,在中年级学生的身上就会见效甚微。现如今的学生,每天通过网络手机等接触到了海量的信息量,他们成长和成熟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如果对中年级乃至高年级的学生,采用歌谣歌曲英语单词教学法,他们在心理有一定的排斥,因为他们从幼儿园早教时代就已经开始接触类似的单词教学法。作为教师,要审时度势,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最主要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多和学生去沟通,了解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和能接受的。

笔者认为,中高年级的单词教学练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带有竞争性质的游戏或者其他实践环节,将学习融入到生活和游戏中去。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好玩等特点,教师不妨设计更多的肢体游戏,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将学生分组。每一组2个学生,面对面站立,一人持卡片,另一个人根据卡片做出动作表现,持卡片的同学根据动作猜测卡片单词。该游戏设计采用的是动作表现记忆法,用形象化的动作表现来加深学生记忆。教师还可以将英语单词的学习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情景表演中感知、理解和记忆。

3.及时的复习,形成长时记忆。所谓“温故而知新”,生动灵活的学习后,如果得不到即时的复习,还是会被遗忘。根据遗忘学原理,学习的内容在最初的一小时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的复习,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才能最终取得单词记忆的良好效果。小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一般都会缺少有效的规划,因此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要安排一定频率的复习。在教授新内容时,不忘穿插以旧联新、以新带旧来加深记忆,在循环反复中熟记所学的词汇,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推理和归纳,形成长时记忆。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6

前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测试改革不断深化,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根据历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普遍偏低。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取高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在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采用认知心理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听力教学理论框架

英语听力教学要注重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包括感知、解码、预测和选择。英语听力教学要考察英语听力理解的性质,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过程,加强对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发挥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本文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图式理论为主,以期在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证明,记忆在较长时间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图式的变化而对记忆进行不断的调整。图式理论在心理认知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图式理论对于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语言图式,一部分是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听者掌握的基本英语知识,诸如语法和词汇等,内容图式主要是指听者脑海中的生活常识和生活场景。因此,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能力:(1)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英语词汇、语法等的积累;(2)加强大学生对听力策略和听力理解技巧的学习,增强大学生预测听力内容的能力。

二、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策略

本文以某大学大三本科两个班级2015年下学期英语听力成绩的统计为案例,对英语听力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案例中的两个班级一个是参照班,一个是实验班。对两个班级上学期英语成绩的分析,可以得出参照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24%,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13%。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词汇、语法的积累,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改善英语听力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成绩。到学期末进行听力测试,分析成绩结果发现,参照班和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大致持平,实验班最高分人数、及格人数和75分以上人数都比参照班的人数要多,而且两个班听力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减少,可见表1。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听力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2.强化听力练习,提供学习策略指导。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英语听力练习。要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听力的有效练习,提高大学生对听力的辨识和理解应对能力。在熟练掌握英语教材听力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听力学习的策略和指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网站和英语听力练习APP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研究四六级听力真题的基础上,提炼出听力考试考试内容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的专题培,培养大学生在英语听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应对能力。在英语听力中,大致有两种听力类型,一种是信息获取的听力类型,一种是会话交流的听力类型。对于信息获取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对题干进行分析预测,在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汇,实现听懂。对于会话交流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实现模拟交流,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互动交流,排除干扰选项,提高听力成绩。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兼顾以上两种教学策略,并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英语听力测试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听力学习策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增强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7

在杠杆和电表示数及功率变化问题中经常会遇到动态问题的分析与判断,同学们大都感到无从下手。现举例子说明动态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1杠杆类动态问题的分析

例1如图1所示,用垂直与杠杆的力F,将杠杆从位置A匀速提升到位置B的过程中,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变大。B.变小。

C.不变。D.无法判断。

分析在杠杆类的动态问题中,都涉及到杠杆原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根据题意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式子,如此题中F×L1=G×L2;然后再分析在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四个物理量中,哪个量不变,哪个量怎么变。此题中,L1、G不变,在杠杆转动的过程中L2变小。最后根据数学知识判断所求量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B。

例2如图2所示,用方向不变的力F,将杠杆从位置A匀速提升到位置B的过程中,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变大。B.变小。

C.不变。D.无法判断。

分析第一步根据杠杆原理列出式子:F×L1=G×L2。

第二步分析各个量的变化情况:G不变,L1、L2变小,考虑到相似三角形知识,得:

第三步,确定F的变化情况:F大小不变。选C。

例3如图3所示,在轻质杠杆的D点挂一重物,C点系有一轻绳,绳的另一端可在弧形轨道AB上无摩擦滑动,在整个滑动过程中杠杆一直保持水平,则绳从A点滑到B点的过程中,C点所受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

A.不变。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先变大再变小。

E.想变小再变大。

分析第一步列出式子:F×L1=G×L2 。

第二步分析各个量的变化情况:L2不变(=OD),G不变,F的力臂L1先变大,(当AC与OC垂直时达到最大)再变小。

第三步,确定F的变化情况:F先变小再变大,故选E。

2电学中的动态问题分析

在电学中经常为了保护电路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等原因要接入滑动变阻器,在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路的仪表示数会发生改变,用电器的功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运用所学习的物理知识解决此类问题时,选择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关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时需要采用转换的思想方法。

例4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闭合S,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可看到的现象是。

分析灯L与电阻R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P向左滑时,R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R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I变大,UL变大(灯变亮),UR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例5如图5所示电路,当S闭合时,P向左移动,两电表示数的变化值的大小关系是。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8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参与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1]。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印象进行评判的重要因素。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现出自己为人处事的缜密态度。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准确流利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文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这就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注重课文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采用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在进行分组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带头人”的方式,让这名同学带领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进而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的方式q,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描绘闰土这一人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如文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这句话表现的是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性格特点,“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表述的是中年闰土的生活处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课文中人物角色众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从范进、胡屠户、张敬斋和邻居等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0-01

1 算术法,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层,会算法:会算法即要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这里,基本的计算方法不单单是指九九乘法表和各种简单的公式,还要让学生探索其他精妙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计算10*10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先计算1*1,然后将被乘数和乘数从个位开始的所有0添加到1的后面,即可得到结果。通过算法讲述和简便算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尝试让学生解决100*10,100*100,100*1000...等式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以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外显能力。

第二层,明算理:明算理即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原理。当然,小学数学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其计算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基本的九九乘法表,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将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当学生熟记了九九乘法表之后,第二步就是验证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让学生求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以各种方法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将验证方法汇总整理到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的验证不同公式的正确性,就可以反复的让他们调用自己的思维外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的层次。

第三层,加难度:小学生在会算法中感受到思维外显能力,进而又在明算理中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术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极限,不断的激发自身潜能,就会在反复的演算中发现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于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水平,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算术题,是分层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思维导图法,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记笔记的形式,不断提高其思维外显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思维外显能力作为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作用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以课堂笔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思路,长此以往,小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其思维外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步,应用思维导图构建错题集,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熟练过渡到习惯: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新时代下,思维导图在“温故”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复习效果更加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错题集,这样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整理e题的时间,还能将错题集以最精炼,最好记的形式落实到纸上,此过程就如同记笔记一样,可以将小学生的思路一遍一遍的具象化,让小学生在不断重复中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

第三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习惯过渡到自然:教学重难点的特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或是难以记忆的,此时,如果小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重难点,不仅可以深化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在理解和记忆的曲折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能不断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将思维具象化,最终,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重难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其思维外显能力,由习惯而成自然,真正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融合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

通过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思维的具象化效果,配合随堂笔记,可以在短时间建立起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外显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的各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自己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动的引导他们的具象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广大教学教师应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10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11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请同学们读P56课本2.6表回答问题: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培养跨世纪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力学分析的方法篇12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6-02

一、引言

国际竞争力(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的定义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解释,但越来多的人赞成这样的看法,即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体长期、可持续、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涨的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美国政府成立竞争力理事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目的是推动有关国家的竞争力讨论、研究和比较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竞争力白皮书(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1994—1998),并从1999年开始,陆续了年度竞争力指数排名。经合组织(OECD)在国际竞争力上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早在1980年,经合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简称CSTP)成立了科技与竞争力临时工作小组,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国际竞争力以及其与技术的关系[1] 。

现有的文献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围绕着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设立一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然后给出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研究成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教授研究设立了“全球竞争力指数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EF)”根据这一体系每年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来综合评价各国的竞争力状况,分析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并提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也同样制定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和借鉴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建立了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基本目标,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与趋势进行测度。IMD每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是目前国际上有关国际竞争力最权威的年度报告之一;中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在2010年发表了《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公布了世界7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的总指数排名,并对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这些分析多为感性的文字叙述,缺乏理性的定量的分析。故笔者想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即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国际竞争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种定量的分析。

二、国际竞争力回归模型

1. 模型变量的选取。根据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相统一的原理,选取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创新能力(Innovation)、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作为拟合国际竞争力的自变量。首先,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将它作为竞争力资产的代表引入模型。它不仅包括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更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其次,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的效率,对竞争力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变量的衡量。用什么数据来衡量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创新能力这些抽象的变量呢?一些国际组织(如IMD和WEF)通过构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相应的指数来对其进行衡量。这些数据具有科学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我们可以采用里面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变量的衡量,可以通过定义([IM+EX]/GDP)计算出它的具体数值。

3. 模型形式的设计。设定因变量国际竞争力指数“IC”,自变量基础设施指数为“Inst”,创新能力指数为“Inov”,对外贸易依存度为“Ddft”。通过散点图发现IC与Inst和Inov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Ddft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数据研究原因引入虚拟变量D(是否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看这个国家是否加入WTO,是否设置高的贸易壁垒等):

D= 0 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1 非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研究发现IC与(Ddft+D)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 。于是设计模型的方程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