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性能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3:38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篇1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与仪器

实验材料:三层UV型瓦楞纸板,A型,克重为180g/cm2,南宁新大海纸箱厂。实验仪器:17-76型抗压强度测试仪,美国TMI仪器制造公司;LP-80U型恒温恒湿实验试验箱,广东宏展科技有限公司。

2.2实验方法

选择在流通环境下比较常见的温湿度。一般在车厢里面或集装箱内的温度为10℃-50℃,湿度为30%-80%。结合实验室相关条件,相对湿度选取40%、50%、60%、70%、80%、90%,100%的7个水平。温度选取20℃、25℃、30℃、35℃、40℃、45℃、50℃的7个水平。裁切100mm×25mm(长×高)的试样,试样采用GB/T22906.2-2008《纸芯的测定第2部分:试样的温湿处理》[7]进行试样温湿度处理。平压强度采用GB/T22906.9-2008《纸芯的测定第9部分:平压强度的测定》[8];边压强度采用GB/T6546-1998《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法》[9],粘合强度采用GB/T6548-2011,《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10]。

3结果与讨论

3.1温湿度对瓦楞纸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温湿度对瓦楞纸板平压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20℃-30℃和40℃-5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30℃-40℃范围内的变化大,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平压强度在温度为30℃-40℃时的影响大;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在30℃-40℃时,在各相对湿度下,瓦楞纸板内的纤维之间容易散失水分,瓦楞纸板的含水率不高,纸板纤维间的氢键力作用比较大。相对湿度为80%时的曲线波动最大,说明温度对相对湿度为80%时的影响是最大的;相对湿度为100%时的曲线波动最小,说明当相对湿度达到最大值时,在各个温度条件下瓦楞纸板内的含水率都非常高,平压强度在此湿度下随着温度的变化比较小。当相对湿度为40%,温度在35℃-45℃时,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纸板内纤维之间的水分含量比较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不同温度时,当瓦楞纸板的相对湿度增加到70%-80%,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下降明显加快。影响瓦楞纸板平压强度主要因素是纤维的作用力,纤维间水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纤维间的相互作用力,当环境相对湿度增加到70%后,纸板纤维润胀达到最大程度,纤维间的氢键就会被破坏,使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下降。

3.1.2温湿度对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20℃-30℃范围内,变化大,在30℃-50℃范围内,波动值小。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边压强度在低温时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当温度升高到25℃左右时,纸板纤维之间的作用力变小造成的;相对湿度为90%和100%时的曲线波动最大,说明在高湿度环境下,瓦楞纸板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散失严重;从图可看出边压强度最大值范围出现在相对湿度为40%温度在35℃-45℃之间,这是因为在低湿高温的环境下,纸板内的水分含量低,水分对纸板结构力学造成的影响比较小,所以纸板结构力比较大。边压强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不断地变小。不同温度时,当瓦楞纸板湿度增加到80%,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下降更快,说明当瓦楞纸板的湿度到达80%以上时,瓦楞纸板的平压强度受湿度的影响加大,若湿度继续增加,瓦楞纸板就可能失效,在运输中就丧失了作为运输包装的保护产品的功能。

3.1.3温湿度对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影响

不同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各条曲线呈上下波动趋势,波动值在30℃-40℃范围内,变化比较大,说明三层UV型瓦楞纸板粘合强度对高温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粘合强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粘合剂,在此温度范围内,水分的散失比较慢,导致粘合剂的含水量大,降低了粘合剂的粘合力。从图3还可以看出,随着湿度的增大,粘合强度都在不断下降。粘合强度的最大值范围出现在相对湿度40%,温度为40℃-50℃时,在高温低湿环境下,粘合剂的含水量比较少,粘合剂的粘合力比较大。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粘合强度下降速率非常大,可能由于相对湿度大于70%时,水分增加较快,瓦楞纸板的粘合剂开始慢慢变软,粘合剂的粘合力不断下降,使得瓦楞纸板的粘合强度下降的速率变大。综合图1-图3所示,在温度为35℃-45℃的运输条件下,当相对湿度为40%时,三层UV型瓦楞纸板的三种力达到相对的最大值,在此条件下最适合物品的运输,可以更好的保护产品。对三层UV型瓦楞纸板力学性能影响比较大的是相对湿度,温度次之。

力学性能论文篇2

要克服“想当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为什么存在,怎么存在的,不是人的意志能决定的.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养成科学理性素养的第一步.例如,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电冰箱,教师可以引导其提问思考:电冰箱是怎样制冷的?冰箱工作时间为什么不连续?冰箱的门和体壁为什么那么厚?

2.学会从现象上升为理论

通过观察寻找本质物理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真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是要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参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寻找内在的能力.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们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以看热闹、玩游戏的心态来看待实验.教师要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训练学生找出现象发生的原因,使其认知水平不断提升.

二、以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又有—定的规律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1.纠正学生的“感觉”、“好像”

从思想上克服主观意识学生在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时,经常是凭空想象的,毫无根据地得出结论.如果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觉是”.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往往认为此时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会浮起来呢?这属于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漂浮时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状态,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分析习惯,学会寻找证据.

2.帮助学生脱离感彩

深化意识,用客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物理不是人文科学,科学分析和感情无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例外情况,状态也只有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提出问题:一个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如何运动?学生脱口而出:一直转下去.丝毫没有根据刚刚所学的理论去判断,是典型的感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义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谓抽象,就是从众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过程.抽象,离不开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概括.

1.“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实验数据上升为理论的重要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将众多干扰因素中的一个提炼出来,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数据研究,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力学性能论文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

母语是最美的,语文课堂品质具有天然的审美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学生就会对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感兴趣。而对语文知识和内容感兴趣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绪就会产生,就会感知语文知识的“温暖和力量”,它能够让人实现成就感和满足感。

因此,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会反感一些语文基础性知识,觉得它们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学生怀着对语文知识和内容的兴趣、迫切需求获得语文素养的渴望,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新颖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思考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探索、获取各方面语文知识。

例如,学习鲁迅的名作《孔乙己》,其中有一段写孔乙己喝酒付钱时的动作,第一次短衣帮取笑孔乙己时,他边说边“排出了九文大钱”,有些同学不理解这个“排”字,我就特意叫了一个小个子同学走到讲台上来示范这个动作,虽然,他也“排”出了“几文大钱”,但做得很吃力(因为讲桌比较高),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排”的很轻松,是因为人家个子高,符合他“高大的身材”,证明作者写的真实:“九文大钱”一个一个“排”过去,他是为了显示给短衣帮看,可见他的虚荣心,通过这个“排”字可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人物形象。学到课文最后,有学生对孔乙己“坐着用这手走来”不理解,我便又叫一位学生上来模拟这个动作,告诉他必须“坐”着“用手走”,表演完后我问他有何感觉,这个同学回答感到手上特别吃力。我便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学生想到孔乙己的腿断了,用不上力,所以,力量都用到手上了。可见,丁举人心太狠了,同是读书人,只不过丁举人考中了科举,而孔乙己没有考中,竟然残忍的把孔乙己的腿真给打断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度造就的都是什么人才?通过情状模拟,学生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也加深了理解。

这样的语文课堂情境设计,唤醒了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耕植。

二、巧设课堂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惑就会思维活跃,就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和解疑的内驱力,就会在想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考时,调动起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就会养成多问、好问、深问的学习品质,这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最后一课》时,老师用课文最后一段中“法兰西万岁”一语进行课堂设问在《最后一课》的末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会用颤抖的手写下这五个大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纷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老师顺势再现场招聘“小秘书”,课外书查找普法战争的相关资料。这一小小的设问立刻掀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且不着痕迹地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课文背景,为后面热莸钠肺鲎隽撕芎玫钠痰妗

当然,课堂上如果学生能独立地自主提出问题,那么课堂的学习效果会更佳。例如学习《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有学生问“移山会破坏生态环境,愚公搬家不是更容易吗?他这样挖山不是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环境吗?”又如读《背影》这篇散文,有人问:“作者二十多岁上火车怎么还要父亲送,还要让父亲去买桔子?”这些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语言等独特的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学生今后质疑、发问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这种课堂生态的设计成功,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将得到增强,学生课堂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到位

力学性能论文篇4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我们的国家发展呼唤着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目标,关系到振兴中华民族、富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创新性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与创造的现代高素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创造性地看法和见解。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强大的动力,并且是起着决定性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新奇感的课堂情境,给与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一旦说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并对自己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产生责任心,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以及长造型学习对于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价值所在。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兴趣,引发出创造性地活跃的思维意识,创造性创新意识得到探新求异的独特的发展,最终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心情。

二、质疑式创造性学习,树立敢于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固定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式的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固步冰封。致使学生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学习效率受到限制。要想使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精神,关键根源在于课堂教学的灵活运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吕叔湘先生认为,一种教学方法就是一把钥匙,而在每一种的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为“灵活式教法”。在灵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很多问题产生的质疑,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本身是值得鼓励的,也是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的点滴创造性,应该给予适时肯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教学目标为标准有意识的使学生产生疑问、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步步为营,逐渐推进课程进展,思考、探讨、发现、创造,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言论精辟到登峰造极。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导引了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发散与整合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基本分为两种形式即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在求异、不遵循常规的基础上,多样性答案在多角度、多方面求得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培养发散思维应该从其特点着手,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并逐渐形成习惯。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教学模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固守一隅是不可取的方式。正确的方式为应该结合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想象力,一个问题多个方向逆转思维。所以,多方向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广阔无垠,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组词的练习题中。进行“一词多组”;填空练习题中“一空多填”,作文写作练习中“一个文题多种模式表达”,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可以从概念的对立面立意,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为“远墨者未必黑”这种反弹琵琶方式,利益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主张的也是真理之言。应该大力提倡并加以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形成了,其创新意识会逐渐的自然而然的与日俱增。学生从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中,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展现出了跳跃式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现象。从而经过缜密的推理式逻辑思维,得出独特而新颖的创新型结论。

四、整合思维

是使学生用概括、判断、抽象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重组推理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一种对相关问题收敛式思维方式。教师要正确引导理性分析并掌握推理演绎出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以及相对策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合思维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中,解释词语时,可以先将词语的所有义项罗列出来,再结合课文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境、意境,来选择义项,或者分析一下课文的语段部分,经过鉴别和比较。从纷繁的相关资料中与各种的理解方式中进行论点和要点的概括总结。这样能够更好地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五、创造性实践学习

理论知识需要事实的证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肥沃的土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可以提高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古人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都充分的说明时间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的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不但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非常必要的知识储备力量,而且应该为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的全面的素质的高度提高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学校既是让学生提高知识的创新能力、传播新知更是学以致用的重要基地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丁润生.《现代思维科学》,1992年8月第一版

[2]章剑和.《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8月第四期

[3]李暾.《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12)

力学性能论文篇5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我曾结合人教版九上“青春随想”和九下“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以“成长”为主题在自己所教班级开展了“青涩年华六月繁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青春、诠释青春,回首并总结三年青春时光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整个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间老师只对策划方案做了两次简单修改,活动具体过程及内容如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 在班上宣布开展活动的消息,告知学生活动目的及意义

2 学生自主报名竞选导演。

3 学生自主报名并准备节目表演。

4 各位导演商量整个活动时间及节目安排,写出策划方案,与老师交流意见。

5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完善活动策划方案,并提醒学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开场:(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主持人开场白,引出主题

2.叶杨飞、文意诗歌朗诵《青春的赞歌》

3.向前、夏爽 演唱《淋雨一直走》

4.互动小游戏 “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

从班上随机抽取三组同学,每组3人,一个人比划两个人猜,猜的人背对黑板,不得回头偷看PPT。猜词过程中,不允许说出词条中包含的任一字,否则该词条作废。根据词条难度,有三次选择放弃的机会从班上随机选取3名同学,每组游戏时间为三分钟。由兰莉媛随机抽取三组同学,缪钰统计最后的结果,输的那一组由同学决定用什么摆POSS,如打成平局则由石头剪刀布决定胜负。

5.房鹏、王冀演唱歌曲《老男孩》

6.余婷婷展示三年班级成长PPT《我们的初三》

7. 向前,肖鹏杰,王冀三位同学发言,总结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

8. 叶杨飞、文意、向前演唱歌曲《有形的翅膀》

9.留下梦想的足迹: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你们的梦想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放到信封里,收集起来放到老师处收藏。几年之后,我们长大回来时再拿出来看。自己的愿望是否实现,自己对过去是否无憾。

10.凌若风演唱《毕业季又来临,我们永远在一起》

11.老师寄语(请各位老师上台发言,讲讲自己想对同学们说的话,期望及鼓励)

12.主持人总结班会,结束语

三、活动后记: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体师生都为之动容,活动过后笔者很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

“青涩年华六月繁花”主题活动后记

今天是孩子们回首青春、总结成长的日子。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音乐声起,一曲《同桌的你》,便把我带到了那遥远的青葱岁月,我们一起唱着,回顾着,感受着。似乎相识在昨天,转眼便要别离。一起走过的日子,是那么短暂而美好。孩子们和我都进入了活动营造的暖暖氛围。

节目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凯、陈达芳大方得体、激情洋溢的主持令人刮目相看;向前、夏爽活泼欢愉的演唱扫去了一切烦恼;文意、叶杨菲深情并茂的朗诵让我如痴如醉……我欣赏着,也感动着,那喷涌而出的感动似乎将要把我淹没,强忍住感性的泪水,望着眼前这群我爱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认真、那么可爱啊!

我想说,初中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美丽驿站,我们有幸能够一起走过。今后,我们还将走更多的路,遇到更多的人,但是,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回头看看,总结得失,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四、活动反思

活动过后,反观整个活动及活动后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主动积极地筹备和安排节目,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为之感动、欣慰,可再对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一标准时,马上发现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标中所提到的效果相去甚远,而且问题还不小。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班会课,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它应该具有语文的特点和特色,应拥有语文独特的味道。

五、综合性活动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活动的改进建议

此次活动对写作这项内容有所涉及,但涉及内容不多,不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反思过后,笔者认为,此次活动,想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活动进行以下改动:

1.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自己对青春或对初中生活的认识、感悟等。

2.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初中生活中最让自己难忘的一件事、一节课或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同学老师,全班分享。

3.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寄语,写下对自己青春路上的美好祝愿。

4.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走好这一美好阶段。

5. 改动的第3、4环节可以形式设计新颖一些,做个展板用于班级文化布置,也有利于初三后期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士气的提升。

(二)关于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除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改动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以下几种形式:

1.媒体资源善利用

学生步入初中以后,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家长老师的说教,却乐于从电视和网络中去感悟人生,接受教育。为避免“青春成长”这一主题活动的单调枯燥,可下载湖南卫视“5・4成人礼”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写观后感受,写人物颁奖词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更好的“青春成长”的洗礼,抒发他们的内在感受,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力学性能论文篇6

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开放的活动中、情境中展开,要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更有自信、成就感和愉悦感。在不断地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适时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真正实践了“语文学习是学生的心灵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这一理论。

一、辩论的两种形式

1.正式辩论

所谓“正式辩论”就是指有准备的辩论。具体而言,就是老师提前就课文中某个话题让学生着手准备,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正式的辩论。这样的辩论往往很精彩,因为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在辩论中学生经常会旁征博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对某一个话题进行完整的阐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见学生对阅读的个性化理解。

2.即兴辩论

“即兴辩论”是相对于“正式辩论”而言的,它是指老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或生成进行短时间的即兴辩论,让学生有一个展现阅读个性的舞台。课堂辩论是一种非常能营造气氛的学习方式,面对一些可能有多元选择问题的学习材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最后老师做总结。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辩论,都是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深入探究,在合作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二、开展辩论的流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及初中生特点,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辩论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开展的流程简要阐述如下:

1.总体设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我们对新教材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特点的研究,我们班进行的语文辩论活动的总体设想如下:(1)推出系列辩题;(2)课后撰写辩论稿,并积极开展小组内部讨论;(3)组织具体的语文辩论赛;(4)评选优秀辩手和团队,并及时给予颁奖鼓励。

2.辩题的选定

辩题的选定应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选出的辩题既要具有可争辩性,还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也就是说论证辩题的材料要符合语文逻辑和客观事实,苏教版语文新教材中引进了许多新材料,如,《长城》专题中的三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的文章,对长城有无存在的必要作了新的评价,这就给语文学科的辩论提供了可能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这样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选定辩题,如,“秦始皇有无造长城的必要性”。在选定辩题后,老师应该再向学生具体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给学生一个指导性参考。在具体指导学生写辩词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去搜集、整理、运用、归纳资料,要求学生必须用翔实的案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样,学生基本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查阅书籍,搜集相关资料,研究辩论程序和技巧,整理自己的辩词。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让老师熟知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

3.辩论比赛

学会写辩论词,本身就是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所以,辩论比赛的具体过程,我们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

(1)课堂讨论。结合学生自己写的辩词,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各组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及时修改好小组内部的辩论词,力求具有全面性和说服力。

(2)辩论比赛。每组派代表进行参赛。在赛程中我们要随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同时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不过分夸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意愿及时给出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我们定能为学生找到一片自由澄碧的天空。在这一方天空中,我们会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语文个性阅读的星光。

参考文献:

力学性能论文篇7

为加强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中,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进入第8学期,多种形式介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学期毕业论文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7.9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的分别达到9167%、85.4观、70.83%、70.83%、81.25%、66.67%、70.83%;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知晓情况,学生于第1234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10%、12.50%、37.50%和16.70%,还有6.20%的学生到第5学年才知道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信息获取能力、统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大检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前,33.33%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62.5%学生仅偶尔开展文献检索,仅4.17%的学生经常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检索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辅导与帮助,分别占85.42%和58.33%,检索方式主要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占91.67%;认为文献检索可帮助选题、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35.4观、43.75%和79.17%。

在论文过程中,仅14.58%的学生认为能熟练翻译与文题相关的外文资料,79.17%学生认为外文翻译困难特别是较难准确表达专业含义,即使是己通过了六级测试的学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译工作。

通过专题讲座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题依据、研宄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87.50%87.50%和54.17%。

在毕业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但在论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应用错误,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表线、有效数字和单位、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21.83%、31.25%、33.33%、22.92%、20.83%有关统计指标的正确选用调查结果显示,有20.83%的学生在资料分析中不能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指标。

毕业论文过程中,87.50%的学生采用了统计软件,12.5%的学生因为原始资料的限制,仅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SPSS和Excel,虽在论文工作前,77.0极的学生己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统计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14.5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而85.4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通过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论文书写格式的学生分别占43.75%、56.25%,论文撰写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占93.75%)论文撰写的难点主要为讨论、英文文摘和结论,分别占66.67%、41.67%和27.08%。

三、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过程、自己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精力投入、影响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评价及对毕业论文工作环节的具体建议,结果显示,认为毕业论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学生分别为37.5%、5&33%、4.17%;72.9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保证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27.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评价,6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投入,35.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未投入。

通过挖掘资源、过程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逐年提高,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论文优良率分别为85%、87%、94%,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丝毫不能忽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别占81.25%、77.08%、75.00%、70.83%、50.00%。

亲历毕业论文工作后,学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40%学生建议应于第9学期开始布置这项工作;关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54.17%的学生认为3-4学年学习较合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网速慢、图书馆数据库不全和学生文献检索方法的欠缺,影响了文献检索的质量,建议今后信息获取条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改善还有何建议?”的开放式问卷中,不少学生提出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论文前期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指导老师、增加工作经费、严格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四、结语

力学性能论文篇8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何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核心成分。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保护好奇心,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动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相反,阻止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就会使其探索活动受挫,从而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展。

惧怕错误是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在用知识来武装充实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惧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一些尝试。

4.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提供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在教育活动中,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得既快又准。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具体体现在:(1)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2)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结合起来加以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应结合训练等。(4)鼓励首创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自由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于创造的氛围。注意为学生提供其创造力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心理方面的条件,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的身体、情绪、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单纯追求创造性的教育是片面而畸形的教育,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它的含义十分丰富。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看,主要指与创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如独立的性格,坚韧的毅力及和谐的情感因素等等。

创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造力水平的高低,美国学者曾对150名最成功的人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智商高,知识渊博而无建树的人,其创造精神都不如成功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管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还是听故事,看录像等间接的接触,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如改进教案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授课风格,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对教材提出质疑等,都不失为影响学生的有效途径。

6.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性格的独立性。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迁移能力差,创造力必然低。

同时,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能够容忍长期得不到反馈和回报的模糊状态,这是需要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最终的满意结果。反之,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就容易退缩和动摇,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性格的独立性,恒心和毅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创造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性性格的发展和韧性与耐心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学”而不是“教”展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第一版)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袁桂林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第一版)

力学性能论文篇9

英语语言学习的意义即通过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达到涉外交际的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通过语言最终达到无障碍的自由交流和沟通,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还要加强语言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

一、培养跨文化学习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是工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集中表现和载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和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对英语国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进一步了解,实现跨国交际。正是由于各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人们在思想意识和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就会产生很多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使交际失败,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对外国语言进行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能离开对语言背景文化的学习,要在学习语言结构规则的同时,加强使用规则的学习。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对方可以谅解偶然或少量的语言结构规则错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你要表达的意思和要传递的情感,但是假如语言使用规则被违反了或使用不得体,小则感觉上不舒适影响沟通,大则伤感情,甚至破坏双方的关系。可见,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多会重要,这也是新课程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困境

1.学生单薄的知识背景还不具备进行深度文化学习的能力

从初中起,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英语学习和训练,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初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单一,知识面也较狭窄,大都停留在对基本词汇、语法的学习上。同时,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也非常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通过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文化学习的能力。

2.应试导向是阻碍英语文化教学的最主要障碍

由于中考的压力一直存在,这就决定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语言学习一定是围绕语言知识的灌输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而展开的,尤其是现在市场上形形的英语辅导班,大都出于商业利益驱使。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铺天盖地的英语考试,从少儿的剑桥等级考试,到中考,高考,大学的四六级,以及其他各种等级证书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及应用的考查,这都决定了英语教学的过程只会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文化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不甚理想

外国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尽量让学习者沉浸在外国语言环境中,而在实际的课堂中,老师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他们的母语和文化背景与学生都是相同的,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也与学生没有本质区别,这在某种意义上很难建立真正的外国语言交流环境,对于树立跨文化学习意识更加难以做到。

4.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意识不能与时俱进

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形成了“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心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以语法和词汇教W为重点,许多教师无论是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还是课后测试练习,始终围绕语法和词汇积累而进行,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英语教育的边缘地带。很多老师既没有跨文化教育的意识,也没有跨文化教学的能力,教学模式一直停留在教师主导、灌输式教学的老路子上,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也只能停留在较浅薄的层面上。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路径找寻

1.加强背景知识学习

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设置大多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背景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更多西方文化习俗,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领会,这无论是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是深入体会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都十分有益。

2.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往往不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含蓄,在语言表达上喜欢用谦让的措辞,西方人往往直接、奔放,他们的语言特色也比较直率,肯定性与否定性表态都很直白,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并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行交流。

3.通过词汇学习彰显文化魅力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单元,它的起源、变化、意义的扩大或缩小,无疑都与一定的文化变迁有关系。英语中很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词汇意思和掌握词汇用法以及了解一国政治文化、历史变迁都是很有帮助的。

4.加强口语训练和阅读训练

在具备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对于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十分有益。课外,可以指导学生读一些外国名著,看一些英语原音外国电影,或阅读一些有名的英语报纸杂志,让他们在阅读时养成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的习惯,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外国人的交际方式和一些非语言表达方式,譬如手势、语气等的运用。

总之,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与此同时,更要重视文化的导入,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中英文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的得体转换,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力学性能论文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力学性能论文篇11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现行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在诸多专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适用于职业学校其他各大类专业。

一、“现行大纲”与专业设置要求的不谋而合

在对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正是落实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特点。“现行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各个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定了知识结构及要求为:掌握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审美能力。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具体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契合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行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现今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已成为个人素养、品行、人格、道德情操评价的标准。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争相比拼企业文化、比拼美的内涵,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笔者以旅游管理和工艺美术这两个本身就是美的代表的典型专业为例,分析“现行大纲”如何有效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审美能力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即欣赏美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行社外联、文秘、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审美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去讲解景点,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游客。

2.让吃成为一种美丽和享受

烹饪专业亦是如此。“吃”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美食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夜火爆荧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氛围下,社会对烹饪的要求由量入精。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协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大赛最重要的口就是“用最节约的成本制作最精致的菜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高手齐集扬州,各显神通。选手们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给人视觉的冲击,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原料的选取、菜名的由来处处渗透着美的内涵。

3.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工艺品

力学性能论文篇12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 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