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背景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4 08:36:23

跨文化交流背景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1

关键词:跨文化 文化冲突 价值观 国际商务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国际商贸往来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国际贸易双方在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道德价值观与法制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就造成了国际贸易双方有效交流的障碍。本文系统地研究分析了造成中外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并就如何在国际商务中有效应对中外文化差异提出了处理策略。

二 跨文化现象对商务交流的影响成因与分析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一些国外文化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我们作为典型的东方文化思维模式则是以直觉整体性为主。思维方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属性,即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

1 中外人们的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思维定式是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人们一种固定的产物,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式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式中,每个定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从而影响国际间的正常商务经贸往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的差异,致使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思维定式是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在国际商务经贸往来中这种不同的文化交流沟通在商务经贸往来呈现出来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例如:美国欧洲等西方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欧洲人则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

例如:一些国家很注重个人的身份与职务等级,在安排他们的座位、房间以及向他人介绍时应该倍加注意。在同英国商人谈判时不能称呼他们为ENGLISH(英国人),而要称呼其为大不列颠人(Britain);国外人和其交流时不要谈论英国皇室的私事;更不宜穿戴有条纹的领带(因为英国人会联想到那是旧“军团”或老式学校的制服领带。)。如果不了解经贸商务往来的对象思维特征,在商务经贸往来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甚至影响到整个商贸交易的成败。

2 中外之间语言及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1)语言差异。在国际经贸商务交流中,语言交流是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也是出现交流障碍的最初出发点,许多商务交流中就是因为对语言理解的偏差导致浪费时间,延缓商务进程,甚至导致经贸合作失败。英国人比较含蓄,在交流中发音时很多单词只发半个音,另一半隐去,所以,听起来没有听美国英语那样听得那么彻底,美国英语发音字正腔圆,就像说中文一样,比较易懂。但英国英语比较传统,也比较地道,中国人从小学时学英语也是从英国英语开始的。英国口音清脆而高雅,英国人说英语时多喜欢用比喻、暗示,丰富多彩,而美国人相比之下更直接。事实上美国人讲英语卷舌音厉害,但总体上发音还是完整的,较易听懂,而英式的就不同了,虽然发音很清脆,但很多单词只发半个音,另一半隐去,当语速快的时候,很多人会听得云里来雾里去。虽然同为英语语系一源,但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拼写、用词和意思上总体上存在一些差异,有时两者之间相差甚远。如果你告诉一个美国人,你讲得“相当好”,美国人会高兴甚至笑起来接受你的赞赏。而你对英国人这样“赞美”的话,英国人会问你哪里不对或者错了?

(2)肢体差异。肢体语言也是人们交流的方式,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国家中所传达的文化意思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南亚一些国家,印度人用点头表示NO(否定),用摇头表示YES(赞同),这与中国人所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在一般的情况下竖起大拇指是表示0K,非常好、很棒的意思,而在孟加拉国、一些伊斯兰国家和巴西对人竖起大拇指,是表示对人的蔑视或者是侮辱,使用这个手势将引起他们的愤怒。人们将大拇指与食指连成的圆圈在北美洲的美国则表示“OK”,而同样在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里看作是对人的侮辱,但这个手势在日本表示是钱的符号。另外在与人谈话时把两手插在衣袋里,在我们东方国家里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是非常粗鲁无礼的。不同文化的国家就连对视对方也需要视情况而定,还包括一个人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长短,他们也是随着文化背景而定的,同样是对视但眼神却有不同的解释,在东南亚国家里对印度人而言,不盯着人看表示尊敬;日本人在谈话中注视的是对方的颈部,而不宜直视对方的面部,除非是在问责或者批评。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表示尊敬;在南欧一些国家注视对方常常带有挑衅的意思,会造成冒犯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3 中外人们风俗习惯上存在差异

不同的国家及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中国做生意的人喜欢“8”意味“发”的意思,而在日本,数字“4”表示厄运,美国人认为“13”表示不吉利一样,“13”这个数字,美国人最为忌讳。他们在“13”号(特别是星期五)一般是不举行活动的,甚至连门牌号、旅馆房间号、楼层号、宴会的桌号等都不用“13”这个数字,如果“13”号与星期五正好是同一天,那这一天便被称为“黑色星期五”,预示着这一天可能会有灾难降临。他们认为“13”不吉利,会给人带来不幸。所以在和美国人进行商务经贸往来中,大家尽量在宴会上不安排13个人同坐一桌,也不能点13道菜。

而与来自西亚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商务贸易交往时,都不能谈到涉及妇女的问题,更不能派女性作为翻译人员或商务代表;中国人习惯按姓来称呼对方,如“陈先生”、“张女士”,而泰国人不是这样,他们喜欢用名而不带姓来称呼对方,如称 “丽红女士”、“建国先生”。在泰国人面前,盘腿而坐或者用鞋底对着别人都是不礼貌的,因此商务交流交谈坐下时,千万别把鞋底露出来,因为这在泰国被认为是极不礼貌、极不友好的表示。我们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不能让泰国人明显地看到你的鞋底。

三 跨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商务交流策略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我们分析国际间的商务经贸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自1992年韩礼德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开始使用这一语言学理论分析不同语域的语料和跨文化现象。跨文化是指“通过越过体系界限来经历了文化归属性的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些,跨文化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参与和进行的交流。根据韩礼德的理论,成人语言包括三大元功能: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国际商务经贸往来中,头脑中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要认识到不同文化类型背景下的商务经贸合作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要懂得、接受、尊重和了解对方文化。以避免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而导致的国际商务交流障碍或失败。

1 提高跨文化意识。例如:我国服装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对其名称的描述中人们出现的错误也是最多的。中国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旗袍,大多数人会用汉语拼音予以具体表达,忽视了这种具有中国文化服饰的模糊性。事实上它应是按中国的广东方言“长衫”音译为“cheongsam”。同样地,文革中我国男子流行穿的中山装在英语中是“Chinese tunic suit”、“Mao’s jacket”或“Mao’s suit”。

造成跨文化的原因其中就是各国的价值观不同,例如: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各种文化背景的国家的俗语及谚语中,看出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例如,中国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美国:“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Run quickly, die quickly);尼日利亚:“不是时钟发明了人类。”(Not the clock invented the mankind);埃塞俄比亚:“如果等得久鸡蛋也会走路。”(If wait long, egg will also walk);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Run before then all too soon;fall behind then too late);仿佛时间是有形的一样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 使用第三方语言。在国际商务贸易交往中,语言是的国与国之间最首要的交流工具,也是实现这种跨文化之间交流的工具。如果不能够理解对方的语言或者意思,就无法进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例如:在和法国人进行贸易谈判或者磋商,法国人一般都要求对方使用法语作为交流沟通的语言,哪怕他们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他们也会如此。因为他们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语言。但如果法国人听到蹩脚不流利的法语,他们又会非常不适。在所以在与法国人谈判时,如交流商谈的人员法语不标准,最好通过翻译或建议法方人员使用英语进行谈判。在使用英语沟通时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或者带有歧义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涉外商务交流中要灵活多变,使自己的沟通语言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贸易伙伴所属的文化类型。

3 求同存义除偏见。造成跨文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指参与者在交往中,只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不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正确的商务贸易中不可以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或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例如:“yes”(“对、我明白了”和“我将考虑一下”),而“no”的使用和理解就不是简单的“不”的意思,表达方式就复杂多了。一些国家的人不喜欢和别人正面发生冲突,一般人们不直接说“no”,而是用类似一些模糊的词句来表示拒绝,巴西人用“some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翻译人员要慎重,要做到求同存义,注意本国与异国的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再现。

四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自我参照”,总以自己价值观念去解释或判断其它一切群体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对外来文化的隔阂。所以面对国际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员,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对方国家地区的文化,维护良好的交流沟通局面,使商务经贸和谐进行。我们不可以以自己国家的文化来衡量其它国家的文化,但也不能崇洋媚外,不坚持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时,要理性地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实现人格、国家尊严和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als,Asian Business,1997 April 21.

[2] 赵湘:《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第2期。

[3] 王雅梅:《论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中国文化论坛》,2002年第3期。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2

随着外语教学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逐步得到加强。而我国的许多外语院校也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河北传媒学院作为以艺术类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其外语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理性地审视“艺术类外语人才的传统文化教育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教育”的关系,在充分重视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有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一、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

为了更理性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课题组在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组织了问卷调查。针对国际传播学院2014级和2015级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15名青年教师共计198余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0份。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虽然在语言学习中会有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但是母语的语言功底对外语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95%以上的被访者认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汉语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70%的被访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遭遇母语的“失语”现象,认为在外语人才培养中非常有必要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我们的外语类程在讲授语言专业技能和传播外来文化方面功不可没;但从文化的相通性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对外传播方面远远不足。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要培养传统文化素养深厚、语言能力突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传承中国特色文化和进行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的需要。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语言之间有很多普遍现象,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是以我们的母语为参照,外语及其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必须首先经过母语文化“过滤”,其中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为背景,通过两种文化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来看,大学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表达方面却不尽人意。所以作为艺术类院校的外语专业人才,要成为国际交流的使者,承担“学习世界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就需要在语言文化学习中具有国家情怀和国际眼光。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外语教学中的途径

为了在人才培养中更好地融入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评价体系以及教师个人素养等环节进行改进。目前国际传播学院对英语,西语、葡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的学生以及英语笔译专业硕士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西方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并且加强了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外语言比较等课程的比重。在教材选择方面除了选用国内高校较为权威的专业教材之外,也在自编教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也从传统的语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评价逐渐转向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以论题研讨和论文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正在被广泛采纳。课堂组织尤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在这些课程开设一年以来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改善外语专业课教学存在的语言环境和交流的缺失的现象;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因素的了解和理解;强化我国艺术类外语人才保护母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具有中国认同和国际眼光、传播中西文化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艺术类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3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24-03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文),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根本就是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外语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在2006年国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文)以来,我国高职职业英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为面向使用的交际性教学原则的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在英文里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外,还包括对非母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非母语语言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正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跨文化能力作为与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行不悖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的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系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职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不同的民族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不同,故而在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与生活环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语言使用习惯、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人们可以方便进行跨地区、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突破区域性的差别,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以及不同经济环节上密切联系,实行不同层次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跨越国家、民族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日益普及的行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经济制度的产物,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础,同时,跨文化研究也有利于对文化全球化的具体分析与深入理解,经历改革开放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展开各家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此而开展的职业英语学习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始。故而职业英语学习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和语言能力,以模块化的职业英语课程设置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产教融合中实施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自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其内涵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一从内涵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两个概念的等同、大于以及小于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Hymes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对应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等四个关键要素组成。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功能、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知识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与对方的交流中,根据文化背景、话题、语境讲出得体、恰当的话。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目前研究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领域,逐步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及商务和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并日益深入。

三、高职大学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高等职业大学英语对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遵循跨母语语言教育的基本模式,跨母语语言教育的目的解释培养学习者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日常工作生活之间的交流,在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育学习者开展基本单词、句法、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应在主动创设利于非母语语言学习的模拟语言环境及创设语言氛围,积极为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学习的时间、环境和实践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来源,一是从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由于自身对社会、对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少对大学的社会环境及语言文化差异的深入认识与认同,使得他们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学校为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主动从行业企业接收一批有具体应用能力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但是这部分师资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对学生的培养欠缺知识积累,也就是大学英语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致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针对不同环境交流不同信息。三是高职院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教师转岗位到职业英语教学的行列,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承担着专业英语一类的课程,注重对专业科技英语文献的学习,关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国家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相应对面向不同语言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有深刻理解力、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方式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全日制大学英语教学,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最大优点就是他们普遍具有较好英语会话基础,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弱,而职业要求注重行业企业背景下交际应用能力培养,注重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教师,在施教的同时,还应根据成人学员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教学的突破口。

1.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我国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先天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培养广泛兴趣、拓展知识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涉猎多学科领域,博览群书,积累跨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发专项项目,开展专项知识的介绍、讲解和阐释,提升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例如,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不同,西方人对于吃东西时发出稍大一点声音认为是不好的,但是到亚洲地区则认为是对主任或厨师的肯定与赞赏,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积累知识,其后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东西方社会关系中的这样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做一名适应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教学要求的教师。

2.构建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立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把握职业英语课堂教学,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国家或地区、民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比学习与母语单词的不同内涵或外延及其跨文化含义,掌握不同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宗教、习俗、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历史、地理、文艺、礼仪、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民间谚语、成语典故乃至形体语言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互赠礼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方式存在许多不同,中国人接受别人礼物相对西方人则是表现得更为含蓄,接受礼品多表现为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避免显得接收者眼界小、贪心,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对他人赠送的物品决不推辞,多是当面打开并加以赞赏,以表示对对方的衷心感谢。又如同为西方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也需注意,英国人习惯将教名和中间名起步缩写,如M. H. Thatcher;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 W. rReagan.可见这些不同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开展文化交际十分重要,需要教师适时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国内外几十年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周边社会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人们在这个社会进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设置学习情境,凝练学习文化知识,了解语言特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新版涉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材中有较多章节与篇幅表现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内容,要充分挖掘不同背景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以注重能力培养的教材为线索,通过课堂教学或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课堂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

3.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适时转变思维方式。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不同历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不同区域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因时因势产生诸多不同解释,产生不同交际效果,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千百年来形成讲求谦虚的文化,在与人交际时,将“重人轻己”视为一种美德,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来表示谦虚有礼,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交际现象,英美国家人士乐于接受。这就是因为中国人多养成谦卑性格,西方国家多形成外向性格,故此使得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因此,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中,应该是让学习者学习并接受交际对象民族、国家的特别思维方式,这必将促进跨文化交际效果。如涉及到个人及家庭隐私或社会禁忌语的使用问题,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及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以示对朋友的关心而不会引以为怪,但是英美国家对此则是表示唐突和不礼貌,这涉及到别人的隐私和禁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创设文化教育情境,要求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高认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同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外语学习的时效性,又能够使学员通过情境学习参悟不同国家民族思维方式与表述习惯,转变学员对外语学习的固有看法,在创设的文化氛围中学习。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生存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授外语语言的同时应该注意同步传授文化及背景知识。在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跨文化的因素就已经存在,当前各种各类语言学习的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学习语言素材,教师需要将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原动力,并将文化知识及背景知识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9,(02).

[2]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4).

[3]牛东育.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成人外语教学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吴彦蓓.如何在外语教育中实施跨文化交际的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7,(8).

[5]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6]方汉文.比较文学高等原理[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4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00-02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推进,英语在国际上的交际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要想较好的掌握这门语言,还必须克服诸多方面的影响。因为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如何规避这一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际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1 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语用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同国际交际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英语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语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高英语语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交际双方才能准确理解对方交际意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好的交际效果。其次,在国际化这种跨文化英语学习背景下,其学习效果必定会受到大多数学习者的重视。比如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化比赛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比赛,其背后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种语言,在这中国际交流背景下,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研究,就这层意义上来讲,跨文化交际背景具有促进英语学习的作用;再次,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提高英语语用对英语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英语交际在当前国际交际背景下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语用的提高是提升学习效果重要的保障。

2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影响因素

2.1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概念

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方面,此外还有文化层面的影响。语言的语用失误主要是语言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失误,而社会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特定发展环境影响,因为交际双方都有其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其社会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因此其产生的不同说话习惯和其它因素相应,导致这种情况下的交际效果受到影响。

2.2 语言本身失误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主要是受交际者自身语言传统语用习惯影响,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会将这种习惯不觉中运用在英语交际中,在这一过程中,其语法可能没有问题,但在英语国家的习惯表达中可能不太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国家寒暄常用的“How was the trip?”中国交际者很可能会说成:“I’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再比如在我们日常寒暄用的:“你要去哪儿啊?”在翻译成英语时,当然可以用“Where are you going?”但是在交际中这样用却不太妥,这种寒暄表达在英语国家可能被认为是在探寻别人隐私。

2.3 语法失误

语法知识是语言交流中的基本因素,但是在有些学习者常常会将母语语法搬到英语语法学习交际中,导致交际语用失误。比如汉语交流中可能会省略主语,而在英语交流时,省略主语会违反英语语法规则,破坏句子完整结构。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研究英语的这些特点,克服将母语语法迁移到英语语法的毛病。

2.4 社会语用失误

语言在社会层面的运用应该注重交流对象的社会地位和同自己关系的亲密程度等,重点在交际对象上的语言运用习惯和技巧的使用方面。如果不重视这些方面的影响,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背景本身就存在差异,在使用对方的语言同其进行交流时,就不得不要考虑对方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2.5 文化层面失误

语言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说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和影响。具体来说,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包括词汇、语法、语境各层面,而语言的运用在文化层面上就更加复杂了,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代表性产物。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自己文化风俗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我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对交际对方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能实现无障碍的与之沟通交流。目前跨文化交际领域语用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对交际对方文化不了解所造成的。

3 跨文化语用交际失误规避策略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会风俗习惯造成的交际语用失误。其实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中程度上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使用本身就带有某个区域的特定文化背景,其中或多或少可以窥见该地域文化的影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学习交际语言的特点,将语言的学习扩展到对一个区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以更好的探索和掌握规避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误的规避策略。

3.1 强化语言对比观念

我国在跨文化语言对比学习方面早有研究,有研究专家就指出学习英语过程中运用对比法的重要性。语言对比层次可以分为结构、表达和语言心理几个方面的层次。要做到认知语境和这三个层次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意识到母语同英语之间的差异,只有将认知语境中的主体要素进行认真分析对比,才能为跨文化交际奠定语用基础。

3.2 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跨文化交际中,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规避语用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国家和语言文化背景和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和文化内容上。要想实现跨文化语言交际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和缩小汉语与英语语境在交际中的差异,就必须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全面深入的了解。

目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交际者没有充分考虑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英语国家也不例外。在使用英语同这些国家进行交际时,如果不考虑这种语言习惯影响,就会减弱英语语用在实践中的发挥效果,最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英语语用的有效性,获得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英语国家语言习惯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切实提高英语语用使用效果。

3.3 全面了解英语语法实际情况

英语实际语法和汉语是有区别的,不可将汉语语法的学习方法简单的搬移到英语语法学习中来,因为汉语对应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我们在学习时主要是将汉语对应的字词含义进行理解记忆,如果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英语语法学习中,可能会造成英语语用失误。保证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效果的最基本办法就是,全面了解英语语法实际情况,提高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用的准确性。

英语中副词不同于汉语具有固定的位置,即置于动词的前面,英语中的副词运用比较灵活,比如“He is eating quietly.”和“He started to cry loudly.”表示程度和方式的副词不是放在实意动词前面,而是后面,这样的副词有很多,像very much,slowly等。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一些交际者还是会受母语语法影响,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I very like it.”(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like ti very much.”)这种情况在英语交际中影响还不是很大,因为英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理解的。另外英语语言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形式比较一致,为了凸显这种效果,英语中常会使用各种组合关系,因此其结构看起来会比较严谨。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影响交际效果,英语学习者在语法学习中应该特别注重对语法规则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哪些是可以省略而哪些是不能省略的。比如英语中不能省略主语,很多情况下则可以省略谓语。

3.4 用语用实践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交际中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组合组能力和语用能力个方面。语用能力是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合理的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的到提高,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的掌握,要求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注重将语用能力与其结合起来培养,将所学的书本上不变的语法结构知识转化为实际交际运用能力。即这两部分的学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过程,其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观赏自己喜爱的外国影视作品,并将其在创作,改编成自己理解的角色对话剧本,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其进行演绎;再比如各种英语演讲、英语晚会、交流会等。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热情,在不同文化交际场景的实践中,自由表达思想,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4 结语

总的来说,文化涵盖的领域之广,表现在语言上更为细致复杂,交际者如果遗漏了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环节,都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的失误。只有充分认识到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中语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语言对比观念,全面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背景和语法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用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的失误,提高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5

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重点发展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地域的交际能力培养。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2003年就已经对商务英语教学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总结,他们认为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门十分具有研究前景的学科,是需要认真研究和专研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对比中美商务贸易的文化异同,提供一些启示给商务英语教学的商务英语教育:商务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商务环境中不仅需要能不断的适应各种文化差异,而且还要在商务和交际过程中能够与不同文化的商务人士共同创造商务英语教学环境营造跨文化交际的和谐氛围,商务英语应该重点培养商务人员在面对跨文化交际时候能够具有超强的商务英语交际能力。在最近的几十年来,无论是中国还外国对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都是处于稳步发展探索前进的状态,商务英语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商务英语教学、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管理等领域。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现在日趋于成熟,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缺乏培养应有的商务英语交际基本能力,那么就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导致商务实践的失真和错误。所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应该立足于培养和满足国际化与全球化人才需求为基本点,探索在新经济形式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高水平跨文化交际与高能力的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计划与培养模式。但在目前形势下,如果要贯彻和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应该解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不足问题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足问题。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还是非该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人才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达不到要求。

世界上任何文化的载体都是语言,汉语言正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绝大的贡献。文化传承者不仅要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跨文化跨国际之间的交际能力。文化传承者如果只是掌握一门或者数门外语,就算他们具备的相应专业知识多么的扎实和博学仍然不能保证文化传承者在跨文化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进行成功或有效的文化交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的“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的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我们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多元文化的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外语语种的多元化以及英语语言变体知识的差异。根据中国制定的丝绸之路战略经济带的特点,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贯穿其中,这些国家与地区与我国会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经济贸易合作,或者是与我国签定了服务外包经济项目合作和技术外包经济项目合作等合同。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准确流利的使用国际语言工具进行交流是商务英语人才与外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实际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同行很多年了,由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会使大家即使在使用国际通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语音与语调,或者由于使用不同的母语语言拥有不同的语言思维可能会产生英语变体现象或特殊的语言词汇,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造成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障碍。因此,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跨文化商务交流活动中应该具备高标准高复合型的国际化外语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存在着沿线经济带国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文化断层或文化缺失的问题。将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显著的时候,我国企业必然会“走出去”进行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同样也会有许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加入到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聚集一地进行商务洽谈,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都有着自己祖国和家乡培育和生长出的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许他们能够进行?贤ê徒涣鳎?同时不同的文化习性使他们之间在具体的商务行为和跨文化交流过程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些现象和障碍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商务活动的主体,即商务交流人才没有及时了解和沟通双方国家、国情和各地风俗等,没有形成具体的文化共识,没有构建形象的国情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对学生实践沟通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6

一、跨文化的交际存在意义

跨文化交际现如今成为人们热门商讨的话题,因为它已经普遍存在于外交贸易、国际旅游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学会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意义存在于自我未来的发展空间,学会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还可以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学习跨文化的交际不仅是学习各国语言的精髓,更应该学习跨种族、跨民族以及跨国家的文化精髓,了解各国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这样可以有助于有助于提高人们未来的职业能力,提升事业发展空间,促进国际经济发展。

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西方文化共有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共同的事物在各国家眼里都大相径庭。人们可能听过一则笑话:“一群动物在聊天,聊到人的时候,猪说人笨,却说笨猪;猫说,人在搞阴谋的时候,偏说玩猫腻;狗说,我的词最多,狗东西、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等类似的一些以畜生为词的成语、谚语,这些都会在我国汉语词典中找到含义。可是,对于其他国家,种族都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比如对于德国人来说,猪却代表了富有和兴旺,一句话中如果有“猪”这个字,一般都会是好运的意思;猫在我国看来就是奸诈的代名词,在埃及猫却是神圣的象征,是神的化身;而狗,在一些西方国家被看做忠诚的象征,西方人把人比作狗,比如英语谚语“loveme,lovemydog”中“狗”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说水性好的人也会说成“waterdog”,这些文化的差异如果不留意,就会产生文化的冲突。

(二)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所谓的社会文化差异,指的就是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西方的思维模式都是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而我国就是总含糊其辞,说不中重点,使其他国家的人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我们具体要表达什么。而且,文化背景也不同,人们对人的称谓也不同。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人的职业背景,会直接就喊“姓+职业名称”等,而西方人则非常讲究,一般他们会把未结婚的女子叫“小姐”、已婚的叫“女士+丈夫姓”、不知已婚否的叫“女士”。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文化礼仪,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这些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容易被他人误会成“你没有礼貌”。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各国语言,更应该掌握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待人处事的思维模式。

(三)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上的差异

所谓行为,就是平时待人处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行为。我国很多行为在他国则是不可取的,比如我们的语言行为,我国见面寒暄经常会问一些类似于“吃饭没?”“今天干什么了?”“你去哪?”等问题。在中国人眼中,这些寒暄再正常不过,可在西方人看来就会特别反感,觉得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再来说风俗习惯,中国人比较忌讳说数字4,就如同西方人不喜欢13一样,都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人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可很多西方国家认为龙是魔鬼之意。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各国语言,还要学习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防止在交谈中产生不愉快。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研究

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的出现,研究者就中西方文化共有事物、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上的差异等,展开了相应研究,以下是研究所做的一些解决策略。

(一)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文化的了解应从日常交际以及从事工作入手,增强各行业之间文化的交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资料,或者通过文化身份、民族身份、社会阶层身份以及角色身份等不同身份,来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并做出相应的笔记记录。还有一种是对比文化差异学习法,人们可以对比本国与他国之间语言词汇的含义、世界观的差异、行为习惯的不同,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举止动作,找出出本国与他国的不同之处,并定期跟同行业之间进行各国文化差异的交流,以提高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熟识度,提升自我职业的发展空间。

(二)接触各国文化资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人们可以定期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视频以及报刊资料等接触各国文化,整理文化资料,了解各国人民思维模式,或者到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术探讨,从而增加文化交流知识与实践力,从根本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问题。通过观看各国家电影,定期举办跨文化交际交流会,以强化跨文化意识,从而锻炼自我在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转化能力,并将每次研究商讨的交流会意见及结果写成论文形式,从而强化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背景问题。

(三)设立虚拟环境,探索行为举止

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记忆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可以记得更牢固。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也就是交际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公共场所进行文化知识培训,通过虚拟模仿的场景进行语言模式、行为模式以及交流方式等等的实践,比如:模仿餐厅场景,控制交流音量;模拟等车场景,控制排队意识;两个学者通过模拟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实践,并由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者进行点评和指点,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增加对各国文化差异的了解,做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研究发现,交际者在交际前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准备,在完全了解对方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行为举动、文化素养以及风俗习惯等后,不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还可以达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与体验。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7

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单元之间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必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跨国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了解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源,有效处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跨文化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价值观差异带来认知风险的可能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接受某种特定的行为和存在,而拒绝与其相反的行为和存在的态度。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基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沟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因此造成了双方之间交流难度的加大,有时会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当沟通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及到必须表明态度的价值观时,矛盾就会显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沟通双方涉及到的价值观的兼容性较大,那么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语言差异带来误解风险的可能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思想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差别是将文化沟通与跨文化沟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跨国企业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主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因对语言沟通符号的误解,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引发歧义,使企业中跨文化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文化休克”带来感知风险的可能性。“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多元文化背景致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而产生深度焦虑的情况。跨国企业中成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国企业中的人员在沟通时难免遭遇“文化休克”,而这必然导致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的出现。

二、跨文化沟通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跨文化认同。价值观反应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态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跨国企业中员工的深度交流和理解,进而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构成了员工归属意识的思想基础,也将带来员工积极的自我开发以及发挥自我潜能的欲望。在落实了企业内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员工的自我教育热情也会被激发。

2.了解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因此,在面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冲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给人的心理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选择逃避冲突,结果是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人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特点,然后加以比较,以明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忌。通过学习加强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做到正视文化冲突,首先要找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能够洞悉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明确这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和途径。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沟通亲和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淡化需建立在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上。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将会越发难以解决。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比如节日聚会和文体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加强跨国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疏导员工内心的冲突,因此,跨国企业应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避免员工个人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但是,文体娱乐活动不能代替思想教育的工作,要使企业中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从员工自身入手,培养员工献身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企业有计划的内训,使企业文化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自发的动力机制。

三、结论

多元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文化的根深蒂固,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长时间的交流来消除,跨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跨国企业中的凝聚力,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 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2]聂春玉. 论跨文化的管理与沟通[J]. 市场周刊,2007,4.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8

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当信息的编码者和解码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交流的双方会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1]。美国学者Gibson在“文化冰山”模型[2]中指出,文化差异存在不同的层次:“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和“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真正的麻烦。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媒介环境,廉价便捷的互联网、功能齐全的手机以及各式各样SNSs社交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了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因此西方社会文化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在他们眼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撞击必定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从表层到深层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小到服饰、饮食与休闲,大到行为、观念与心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逆反心理较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理念,更有甚者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工具,这就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正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所言,“关系到我们能否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对下一代进行西化与分化的图谋。”[3] 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从而有效地抵制西方自由思想观念的侵蚀。高校通过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好地应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跨文化传播》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从而有力地抵御国际势力的西化。在《跨文化传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西方的各种文化客观地介绍给学生,同时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的视角。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与世界融合过程中素质的提升,还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抵制西方的西化潮流。 二、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 1.时展的呼唤———走进跨文化交际的新时代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抛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到电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到西餐厅吃一顿西餐、到欧洲走一圈逛一逛、交一两个外国朋友,已是平常之事。麦克卢汉(M.McLuhan)1964年就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至今仍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地球村”概念。[4]如今,“地球村”概念早已经成为现实。21世纪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加大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互相对话、频繁交往的时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张力作用,跨文化交际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现象正在日益突显,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此外,软件(大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渴望凸显、结识不同背景朋友的热情高涨)和硬件(互联网的普及、传媒技术的发展、即时交流工具的多样化)条件的成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时机和开阔平台,体现着人类精神、思想交流和融合的跨文化交际慢慢走入普通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个人进步的标志———成功人士必备的交际能力 身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娴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熟识、沟通,以充分地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成熟的市场资源促进外商来华投资,进行各种成功的贸易活动,它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向其学习并同时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采和精华,将中华文化成果纳入全球文化的体系之中,并最终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大环境也渐渐融入多元文化的因素,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感觉到知识更新的频率更快,竞争的激烈程度更深。岗位竞争的压力使人们意识到,应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习其中的相处之道,因为那些精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会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办事圆满,而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导致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中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彼此误解,无法克服交往障碍,最终导致交流失败,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产生激烈冲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定义有了新的补充,即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才的国际化,这一国际化的过程应从意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各个方面入手。不可否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代人们获得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承载着教育功能的大学就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因此高校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就成为时代的必须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搞好当代大学生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1.把握宏观、钻研细节,积极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远大的社会理想、健康的价值取向和昂扬的精神状态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做好宏观工作的同时,高校也不能忘记关注细节,增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格外值得教育者普遍关注。虽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定义尚不明确,但是拜卢姆(Byrum)等学者认为,态度(attitude)是跨文化交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5]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正确的态度,首先要提高文化意识,也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中积极去探求交际对象不同于自我的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特征,在交流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主动解决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交际对象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p#分页标题#e# 2.放眼世界、立足现状,潜移默化地积累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掌握跨文化交际场合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注重平日的逐步积累。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显性的表现,教育工作者们应首先培养大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跨文化传播》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来引导并指点他们广泛阅读英文著作,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刊,最重要的是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大家,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3.丰富多样、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除了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之外,《跨文化传播》授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刮痧》、刘烨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暗物质》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影素材,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充分发掘人文内核,探讨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异国的风俗礼仪和该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语言的特定规则,影视中人物表现出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手段、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对跨文化差异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普通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免费浏览和下载网络资源的机会,网络上储藏了大量关于不同文化的介绍、跨文化交往的案例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等资源,有自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浏览,筛选并下载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最新的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跨文化交际的经验。 4.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提高《跨文化传播》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跨文化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属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因此《跨文化传播》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培养当今通才奠定基础。作为跨学科的一门课程,《跨文化传播》既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课程,也可以开设为针对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针对前者,《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增加专业知识的讲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跨文化传播基本概念和理论简介;(2)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知识;(3)非语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4)文化的差异、冲突与适应等。[6]作为选修课程,《跨文化传播》教学应该减少纯粹理论部分的涉及,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做更多思考:(1)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宗教观、人际交往观念等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2)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文化交往是否会导致文化的“全球化”与“同质化”;(3)如何更好地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从而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和沟通;(4)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来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正在加速,大学生在求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个方面都会面临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往,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应被视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跨文化传播》教学中,教育者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关注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彼此的差异,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并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交流效果的最优化。当代大学已经不是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从事该教育,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机,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开拓教育的崭新领域。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9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在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能力已经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重视语法和阅读而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纲领,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与人交流时却听不懂说不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困惑的现象。而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摆脱“聋哑英语”,使学生能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就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学习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由于社会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故障。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则更为重要而迫切。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目标语言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仅仅了解一两个目标国家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与宽容来源于换位思维能力的提高。即一旦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会对异国文化感到奇怪或者觉得不可思议。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兴趣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听说方面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自己设想的英美文化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短剧等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做跨文化交际的表率。作为教师,特别是外语教师,其个人素质特别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课堂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尽量体现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在教学中把更多的异国文化融入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引导学生以一种宽容的心理对待外族文化,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心理上接受外族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尊重别人的交际习惯,不要将自己的交际习惯强加于人。从而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调动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开始,进而端正他们对异国文化差异的态度,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最后再训练他们处理异国文化差异的技能和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这三项任务不能看成是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应花相当一部分精力于介绍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交际规则等语言本身之外的东西。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融入文化因素,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背景输入、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组织课堂活动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帮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提高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方法上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参考资料:

[1]杜英秋.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3]黄志福.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化差异.韶关学院学报,1994,(1).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10

2国际项目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交流策略分析

Burk(e1997)曾指出“,文化的多样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在集体决策时提高创意,但同时也带来满意度下降﹑高投入﹑集体整合度不高等弊端。”这表明跨文化管理是国际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又在于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管理与解决。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对项目运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对于整个项目运营的成败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要保证国际项目管理中妥善解决文化差异和冲突问题,提高项目运行中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水平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形成健康而多元的企业文化氛围任何项目管理都必须处在一种文化氛围之中,这种文化氛围在最直接的层面上是企业文化氛围。因此,具有强大包容性和兼容性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国际项目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水平的意义不言而喻。包容性是解决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必需品质。健康而多元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宏观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情怀。对世界各国文化﹑各宗教文化都有怀有尊重,同时对自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坚持,在坚守与包容中引导整个企业形成健康而多元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说,企业应提供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如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者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留在本国的职员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国际项目管理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管理政策等刚性层面上,它还必须同时兼备员工之间在工作及工作以外的交流﹑学习等软性内容。这就要求国际项目管理者积极思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硬件设施,为之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环境。比如食堂﹑公共学习空间等,同时定期开展相关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企业活动,比如课题研讨会﹑外出旅行﹑徒步﹑野营等等,这些都可以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极大的淡化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三)完善员工相关培训工作为了减少员工之间因为彼此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交流﹑沟通障碍,相关的知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次,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技能培训课程。将一些基本的跨文化间的交流方式方法﹑技巧等教授给员工。此外,不同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宗教禁忌也应该是培训课程的重要内容。这种培训工作的展开不能仅是课堂﹑书本知识层面,更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现场进行场景模拟,既能增进员工间的交流同时也使得培训更加形象生动。员工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员工了解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也是让员工可以避免只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思考问题,可以从对方的文化角度去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言行。员工培训可以帮助项目管理团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国际项目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四)建立和谐而团结的项目管理团体最后,跨文化的成功管理还必须仰仗和谐而团结的项目管理团体。任何一个国际项目的运营或者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机制绝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各自为政的人能够完成和支撑得了的,因此一个和谐而团结的项目管理队伍十分重要。要建立这样一支符合条件的队伍和团体,就必须选择那些对各国文化文明了解较广较深﹑具有丰富的跨文化差异和冲突处理经验﹑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来组成,一支好的团队是项目正常运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维持较高水平的基本保障。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11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它的主要职责是交流。高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但是,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要真正实现良好的英语交流,就必须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跨文化交流背景篇12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现状;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学院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交流 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断交织与碰撞。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不断挑战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通晓世界规则,熟悉中西方沟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满足开放的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如何切实通过有效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礼的同时,冲破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内的软实力,成为日益凸现的课题。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为高校教育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组成部分

人是文化动物,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广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发生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沟通。狭义上讲,跨文化交流还可以发生在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大陆大学生与香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随处都有可能发生。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方式。鉴于人们在交流内容、层次和方式上有所差异,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

1、双重意识层面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意识等同于接受异国文化,认同异国文化只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际意识”;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树立“民族意识”。跨文化不是“西化和分化”,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是有机统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历史,会认为日本侵华战争是世界上最惨烈的悲哀;不学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无法对当今的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走向国际,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又要辨别是非,捍卫民族利益与国家尊严,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开放交流。高科技、新技术、大资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泥土――文化、历史、信仰和语言。国际化是手段,保护传统、共同发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识层面

当外来文化震荡中国传统文化,当西方价值观融入东方人的血液,我们走出封闭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欧美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大学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阵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方式需要知识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将其兼容并蓄、传承发扬。同时,知识的掌握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层次与实践水平。因此,大学生应当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涉外礼仪、日常交往准则等通用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常识。

3、语言技能层面

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变化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传承又要靠语言交流来进行。掌握不同的外语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可以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目的语习得与异国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必须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将其与文化同步结合。

4、情感因素层面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学生不适应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要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大学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对抗力,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寻求合作,增强对外交流的情感纽带。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

1、片面理解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仍旧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语,这导致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现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好就是掌握了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视了语言背后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发生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轻视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还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实上即使是使用中文与国外友人交流,仍旧需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能力。

2、应试教育下的语言能力的缺失

在实际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解。以英语为例,很多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结果导致大学生很难用得体的英语与来自他国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沟通。

3、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轻视

翻开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除英语、语言学和新闻传媒等专业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课程都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设置,几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网络资源外,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世界文化的机会较少。

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语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实行“浸泡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全英文授课、英文课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师等优势条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用英文学习、思考的习惯以及真正的英语思维。浸泡式英语学习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获得目标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时,也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学院通过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柏林学院不仅能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还在课余期间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语学习氛围中,充分享受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乐趣。

2、重视跨文化交流实践环境与平台的构建

为塑造学生积极、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注重通过系列文化讲堂、企业参观实习、与留学生互动等渠道为学生营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环境。学院每年以奖学金形式资助优秀学生假期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加深对西方文化习俗、都柏林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认识。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参加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的开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学中国校友会成立仪式、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社交媒体见面会等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扩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异同,学院在新生头年教育计划中开设以文化、习俗、节日、法律为主题的西方文化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学院还开设通识教育系列公开课,以超市自选形式,让学生择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真正做知识的主人。

3、提高教师队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努力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与融合,在日常知识传授中渗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学院要求外语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鼓励非外语类教师加强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归经历、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确保辅导员队伍、学业辅导团队、学术生涯导师团队、课堂助教答疑团队、心理咨询服务团队等,在课堂外仍旧坚持使用英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展,在知识传授和生活引导中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中的培养,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