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管理体系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4 08:36:34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1

一、概况

新巨龙能源公司是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设计规模600万t/年的特大型矿井,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井工矿井之一。井田面积180km2,地质储量16.8亿t,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主采煤均厚8.82m,以肥煤和1/3焦煤为主,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炼焦煤。矿井服务年限82年,配套建有设计规模600万吨/年的亚洲最大的炼焦煤选煤厂,工程二期将建设热电厂。

龙固矿井所处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储量最大、煤质最好的煤田。尽管煤田的开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它同时存在着一个困扰整个世界的难题:表土层厚、地温高、地压大,其中井筒施工的综合难度在我国建井史上是最高的。围绕巨厚表土层建井是这一世界性难题,集团公司先后组团赴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考察,经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最后确定矿井两主井及风井表土层段采取钻井法施工。涌水量大是井筒基岩段掘砌施工遇到的最大难题,实际涌水量比技术资料中预计的高出10倍以上。龙固矿井复杂的建井条件和先进的建井技术引起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美、英、德、日、韩、南非、瑞典等16个国家的专业人士前来考察交流。龙固矿井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攻克世界难题、刷新历史纪录、填补建井空白的过程。龙固矿井建井技术取得成功对世界建井技术领域是一个巨大贡献,给同类矿井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行之路。矿井先后创造了穿过表土层厚度、钻井法施工井筒深度、冻结法施工井筒深度、井壁强度四个世界第一。《龙固矿井近600m特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龙固矿井特厚表土层钻井技术与应用》成果更是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龙固矿井建矿初期面临管理难度大、资料不完善、科技管理不健全等困难,我公司针对相关的技术难题,制定了一套健全的《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贯彻并落实到实处,为矿井的顺利建设打好基础。

现在,我矿在对科技创新项目及科技相关的所有入档资料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进行层层把关,认真审查,指出资料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为矿井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保存依据,对矿井建设起到莫大的作用。

二、科技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

(一)研究方案

近年,国家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调整创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措施。

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新巨龙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路子,突出人才、装备和科技创新体系三个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攻关、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显著增强科技促进安全生产、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能力,为企业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方案实施

1、管理方面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新巨龙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为组长、领导班子副职、专业副总师、各部室主任、副主任、主任工程师为成员的科技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其基本职责是:

①研究和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负责制定年度与远期创新发展规划;

②负责项目管理与技术开发费用管理的指导、项目立项资金的预算审查;

③组织创新成果的评审鉴定与奖励等;

④确保创新规划项目的完成率不低于80%,成果转化率不低于40%。

(2)规划总体目标

新巨龙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化矿井为目标,按照“高起点、高境界、高标准” 建设矿井的总体思路,依靠科技创新,统筹规划矿井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科学合理组织施工,保证了矿井的顺利投产。以矿井为依托,以“一矿四厂一园”为构架,筹建电力、建材、煤化工项目和职工生活园区,努力延伸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打造新型生态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以总工程师为首、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配齐了必要的专业人员,明确工作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制定了下发《新巨龙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实施办法》等管理文件,实行科技项目调研立项、科技攻关、提高实施全过程的责任制度,严格考核标准,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并努力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逐步实现矿井生产装备现代化、生产组织集约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科技投入产出最大化。

2、技术方面实施措施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2

科技已成为推进社会、 经济 发展的关键 因素。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有成熟的科技成果,更为关键的在于市场转化。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临近签约说分手”,“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流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失信挫伤了科技成果拥有者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成果转化 中的科技信用

2004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信用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科技信用概念包含经济信 用和商业信用的本质,存在 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因为科技成果转化本身也可看做是涵盖科技产品研究、生产全过程的一种交易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 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 品、新工艺 、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在完成这些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科技成果是一种 以知识形态为主的劳动产品,它 的产权交易,集中反映了科研——生产——消费三方面的供求关系,交易方式灵活,需要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于是就会出现是否按条款履行契约,有无失信行为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产权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信用的原则,都要求按契约的承诺行事。科技信用 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

二 、科技成果转化中建 立企业科技 信用管理体 系的必要性

科技失信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深远,一方面科技资源环境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技产出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科技转化投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增加,进而科研合作 (交易)行为受到抑制,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连续性遭 到破坏 。科技活动是一个生产知识的投入产 出过程,科技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科研活动的探索性、科技成果价值的难测性及科技活动的长期性。这些特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双方之间的约定 (如项 目合同计划任务书或委托协议书等 )具备了更为明显的不完备性契约的特征 。项目合 同或委托协议中的刚性 内容不多,可测性和可考核性较弱。

在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技成果的拥有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合作 (交易)充满博弈的味道 ,科技成果拥有方对交易的期望值高、警惕性也高。科技成果拥有方想通过合作 、转让等方式将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往往担心需求方的信用度而产生顾虑。如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无法协调、解决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失去转化的信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失信行为,如 “临近签约说分手”、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和“合同协议违约”等现象,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 “流产”。“临近签约说分手”表现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需求方在寻求科技成果时积极热情,但在科技成果拥有方拿出技术方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需签订合作协议时,企业需求方却以多方面原因拒绝签约,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失信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的夭折。“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表现为企业以 “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名义来申请 国家科技项目课题的经费,当申报课题项目未予立项无法争取到政府经费支持后,便将科技成果转化项 目搁置。“合同协议违约”表现为科技成果整套研究设计技术的合作交易。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方或需求方往往为了尽快回收购买科技成果的投资,未获科技成果持有方或出让方许可便擅自转让或扩散该科技成果,致使一些具有机密性的内容经多次转手泄密而降低甚至丧失价值。

企业科技信用缺失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企业 “临近签约说分手”会使一个做 了大量工作的科研群体因项目不能签约无后续开发资金而分崩离析,破坏了科技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忽视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带来的效益而直奔国家项目经费的 “产学研无经费不合作”功利主义,会使一项具有很大社会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企业对接而被束之高阁;企业 “合同协议违约”侵害了科技成果开发、拥有者的利益,严重挫伤 了科技成果拥有者继续与科技成果需求企业继续合作的信心。为此,必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建立、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健康有序的进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建立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体 系的建议

(一)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要解决在 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企业科技失信 问题 ,科技主管部门必须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评估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科技信用的信息采集、评价、管理 、、回馈等各项工作,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科技信用管理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服务中介间要协助机构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另外,机构在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信用的评级制度。只有做好企业科技信用的记录,才能形成对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行为规范的有效监管和竞争压力,使企业意识到一旦信用缺失,将可能带来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永久性的淘汰出局,以此从源头上杜绝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科技失信的发生。

(二)加强 企业 科技信用的研究

加强企业科技信用的研究,提高对新时代企业科技信用本质的认识。通过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误区,少走弯路。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存特点,建设有

2.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的具体科技成果需求及成果转化 目标达成度的考察管理;

3.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计划评估考察管理

4.加强科技成果需求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匹配的相关人、财、物等资源是否到位的监督管理;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后鉴定过程的评估管理,保证项目鉴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出现因评估不合理带来的协议纠纷。

(四)建立完善 法律 体系

要使企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予保障。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公平、公正以及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环境,这对科技成果转化尤为重要。企业科技信用制度的的法律化与法规化,将使科技信用制度的推行有法可依,行之有据。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使失信企业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改变 目前对企业失信行为无法约束且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 ,提高法律监管的威慑力。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企业科技信用管理保障的关键是要建立企业科技信用激励机制,只有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奖惩体制,才能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用环境。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3

由于传统人才流动机制的体制性制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区域人才培养机制远未成熟,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政策也严重缺乏,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匮乏、人才补给不足状况,后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其发展瓶颈。

(2)管理创新型人才匮乏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或是科研院所分化转制而成,企业管理者多具较高科技水平。但由于体制局限或技术偏好,其思维模式普遍缺乏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推广中相对落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管理者的技术自信及管理技术缺失,基本上尚未建立起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事后管理为主、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及资源配置优化理念的管理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4)有效的激励机制匮乏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维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构成中以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更需要肯定和激励,否则就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长期忽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造成的战略短视和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缺失是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1.改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环境

(1)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服务于战略需要,为战略目标提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以战略为指针,处理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及其它管理职能间关系。在包括技术开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活动中,处在核心地位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故必须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基础。

(2)明确“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核心

公司战略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价值核心是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才价值衡量为管理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本”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为资本”、“人为创新之本”。

(3)加强人才能动管理、提高人才资源战略地位

企业的战略资源有很多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具有价值、最有能动意义的莫过于人才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调动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全员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升等均从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将人才提高到科技型企业的关键战略资源地位。

(4)营造“员工价值实现,组织价值认同”环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个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对员工能力、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而能激发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织价值建立在对员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营造员工价值实现和组织价值认同环境来实现双赢。

2.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保障”基础平台

(1)组织保障平台:团队管理,强调柔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能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起到人才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是团队式管理,团队式管理一方面强调团队自我管理、成员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又通过目标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使组织具有较好的柔性,符合科技型企业中的战略要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经常处于动态 “平衡”中,成员高流动使组织知识管理难度加大,人才是知识的最大载体,在组织设计层面营造互信、协作、共享的氛围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及成果研发效率和成果的产品化与商品化速度。

(2)专业保障平台:战略管理、强调文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通过营造自由、创新的创业氛围和组织文化,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在人才规范、配置、开发、评价、激励中充分促进及实现人才资源的核心价值地位。

专业保障平台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要提到战略高度,让其充分参与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了解组织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特征,其次可以更好把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激励,第三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包含技术和战略能力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便于从组织战略高度提供专业保障。

(3)制度保障平台:规划管理,强调效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范管理不足,是现存的根本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问题之源,如何将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中非规范因素加以制度化,通过规划管理提升运作效率是企业永恒的管理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到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庞大系统,要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协调部门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保证战略实施和战略价值,也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保持人力资源管理连续性、一致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同样需要制度保障平台。制度平台包括全员参与制度、人才考评制度、职务说明规范、员工行为手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3.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块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在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强调战略导向,强调其前瞻性。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立足于企业战略,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制定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这就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在探讨企业发展的重大策略时,应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参与,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能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也有利于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要充分了解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

(2)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

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包括招聘和选拔,优化调整两个内容。在招聘和选拔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战略导向,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聘标准和程序。这就也要求在招聘和选拔中,除了要关注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性,更要关注应聘者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匹配性,如价值观的相符,具有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心,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等。

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的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战略人力资源开发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和健全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建立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应从培训制度体系、培训内容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方面体现企业层面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全员参与、自觉学习等个体层面体现员工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视。另外,培训项目的选择是多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可以把学历教育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结合起来,把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

与其他性质企业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着眼的不仅是眼前的绩效,更有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传统的评价指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评价中,不能体现其对员工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开发出符合其自己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指标,在考核员工的绩效表现同时,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5)战略人力资源激励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基础是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其方向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并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4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0127-02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 结 语

当前,水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必然依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引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将水利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思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价值回报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为实现水利科技企业的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方新.浅谈国有水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研究,2014,(6).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5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规划纲要中对烟草行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构成,以及体系中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明确阐述。

2011-2012年,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处成立了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课题组,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路径、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和重点领域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和规章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这些成果和规章制度在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研究素材。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

科技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结构性基础上,为达到技术的创造、扩散与利用,在每个特定科技领域中的组织或经济个体所形成的网络关系[1]。科技创新体系包括观念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五个子系统[2]。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包含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8个要素[3]。

从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烟草行业工商管理分开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集中在开展烟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上,烟草信息化建设、卷烟流通领域、烟草专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项目偏少。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看,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的项目开发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明显不足[4]。

安徽省烟草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是以科技创新目标管理为引领,以科技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工作并规范管理,从而使烟草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目标地开展。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了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制度建设、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等。

从内容上来说,技术创新、以科技为引领的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又包括了不同的领域。技术创新分为烟草农业科技领域、烟草商业科技领域、专卖技术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烟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分为烟草营销管理创新,烟草销售供应链管理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包括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库和专家库建设等。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定范围内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人才构成的开放网络,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和进行新的创新、传播与应用。科技创新体系在组成和功能上有部分交叉,通过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和科技创新机制的调节,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体系内的组织与机构、科研力量、科技人员、资源信息、科研经费等要素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层次是否清晰、功效是否互补以及整体运作是否高效。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由多个要素的组合,各要素之间的组合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必须要形成有序的整体。体系中的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有效运行,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发挥。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来说,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过程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和衔接必须适度。因此体系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和过程。

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建构立制、争取资源、重落实、强管理、创氛围”的步骤逐步完善。注重虚实结合,重点加强了保障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流程的优化。在路径选择上,安徽省烟草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同一职能部门可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先解决,对于需要多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后解决;对于流程清晰的管理先优化,对于涉及对象的管理后优化。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要形成,重点以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完善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形成有显性效应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创新氛围,推动整体建设的开展。实践表明,通过较为科学的制度构建和路径选择,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知识成果保护最重要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知识产权的有无、多少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了科技创新的程度[5]。烟草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知识产权战略,从顶层设计上给烟草商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烟草知识产权战略中列举了烟草行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标志及植物新品种等。安徽烟草商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多种知识产权,如烟叶原产地、烟叶新品种、信息化建设中的计算机程序、客户管理中的商业秘密、营销和品牌建设中的创新方法、销售模式等等。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科研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的著作权。安徽省烟草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中还规定,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求对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申请的专利等相关科研成果标注由安徽烟草资助标志等。

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四个环节。知识产权创造是源泉,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保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手段,知识产权的运用是目的。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是知识产权活动的三个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这些环节,保障每个环节良好有序地运行。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的立项,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创新成果保护形式的选择与具体手段,研究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烟叶新品种的开发与保护,烟草流通领域的服务商标设计、注册与管理方案,商标权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商业秘密的开发、管理与保护,电子烟务中的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和保护,客户名单和渠道秘密的保护等等都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展定期监管活动,检测侵权行为,在系统内部、项目资助方与承担方、系统与消费者等之间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制定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

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工作[6]。综合创新体系的自身特点,结合安徽省烟草公司的实证研究,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领域应包括科研项目管理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科研项目管理建设

科研项目管理包括了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设,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体系结构,可为今后制定科研管理规定及具体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层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促进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项目培养、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奖励等形式形成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但要满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行业、提升竞争实力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科技人才配置,构建评价机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激励机制在人才队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人才跟踪管理及后备科技人才管理,不断提高系统内部人才的素质,优化人才的成长及发展环境。

(三)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烟草商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建设创新型烟草商业企业的重要内容,对建设世界一流烟草商业企业至关重要。应该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文化的创新工作,形成烟草商业企业重科研、重创新、人人争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市场营销创新

作为流通组织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就是通过经营思想与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变革与重组以使组织创新得以巩固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市场实现的根本前提,也是管理创新的前导。没有不断的市场营销创新就没有流通组织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谈不上在我国对国外烟草企业逐步放开市场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参与国际竞争,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赢得市场竞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和不竭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烟草商业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核心动力,才能保证我国烟草商业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为主要抓手,开展科技开发与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以管理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促进科技活动的计划管理和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B.Carlsson,R .Stankiewicz.On the Nature, Function,and Composi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1(1):93- 118.

[2] 何树全.试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问题与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3):64- 68.

[3] 李庆东.技术创新能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2005(9):8- 13.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7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8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22-01

一、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和评价

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概念,一般由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整合能力三方面构成,从企业的多个侧面得到体现,比如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

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以卷烟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主要是通过对卷烟的购进和销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运输和储存业务,完成卷烟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于卷烟的购进、销售、储存、配送四个流通的基本环节,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组织卷烟流通的四个基本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当前考核评价无烟叶商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很多,相对集中的指标包括创新体系、创新成果、创新人才、服务营销等四个方面,创新体系可以较全面反映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成果直接体现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人才在另一层面体现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服务营销最直接反映创新营销能力。因此应该从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入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效提升服务营销水平,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无烟叶商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特点,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能力

(一)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涵义、特征和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创造新产品和满意高效服务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就是通过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企业能够在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配送等各环节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效满意服务,使营销服务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调整性等特征,其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诸多观念,大体上是三种视角:一种是按照功能,一种是按照职能,再一种是把两者结合。本文认为,将功能和职能结合,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目标等方面构成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建立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主营业务这个核心,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为目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积极合作,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创新成果不断出现,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奖励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创新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开放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立和完善商业企业创新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四级创新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创新机构职责,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1)第一级,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创新的领导机构,比如烟草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本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组织、管理和协调。

(2)第二级,领导机构下设烟草商业企业技术中心或负责创新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安排、企业自主研发、与工业企业、零售户和行业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活动。

(3)第三级,在企业各部门或跨部门成立创新小组,开展创新研讨活动,组织技术革新、发明创造。

(4)第四级,技术推广站,在烟草流通营销、专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等诸环节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构建四级创新机构,明确各级创新机构职责,实现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创新机构组织的建立健全是创新体系构建的前提。

2.构建三维一体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三者相辅相成,确保企业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个维度包括创新管理维度、科技创新机制维度、科技创新文化维度。管理维度中卷烟营销业务、物流配送业务、专卖监督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以及其他支撑业务是核心,科技创新的科研组织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科研资金管理管理是基础。科技创新机制维度包括组织保障机制、绩效激励机制、信息机制等。是创新体系的支撑。科技创新文化维度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组织创新氛围、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文化维度是创新体系的是保障。三成互相促进,以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平稳、有序、高效的运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质量和数量持续增长,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3.加强创新管理,完善创新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创新管理水平。加强创新管理要从创新人才管理、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创新资金管理和信息管理几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使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有目标、有制度、有方法,使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从项目选题开始,贯穿实施全过程,成果评价科学,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及时有效,使资金管理科学规范合理,既保证创新资金落实到位,又保证研发经费专款专用,使信息管理畅通高效。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贯彻落实是创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

4.建立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协调竞争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完善创新人才评选表彰、职务晋升和薪酬分配机制,加大对在科技项目、专利、专著、论文以及小改革小发明中有贡献人员的的奖励力度,使创新人才待遇更加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使创新成为企业各级单位和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自觉要求和行为。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9

高校科技产业是指高校独资或高校部分出资,由高校负责或由高校主要参与经营管理,以发展高科技为主,以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隶属高校法人的各类经济实体的总称。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历了1978年到1985年的孕育阶段,1985年至1992年的蓬勃发展阶段,1993年12月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它的发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高校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产学研联合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科研体制的改革,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办学条件,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是高校科技产业在学校事业体制内,寻求建立企业体制的模式与制度规范,从而规定科技产业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法律地位与相互关系,确定校办产业各经济实体和产业管理部门的权利划分与隶属关系,并在一定决策与管理层次上,协调与解决校内事业体制与企业体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过程中生产关系与体制摩擦问题。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的作用,一是通过领导体制、组织结构、政策调整和制度建立,为科技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二是为科技产业各经济实体提供一个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赋予产业一个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市场机制、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为科技产业的运行,创造宽松条件与开拓活力源泉。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的确立和高层决策、管理机构的组建与授权。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要求在处理学校事业部门与企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坚持事业单位按照事业体制的组织、领导、制度、机制和权责关系进行管理,对科技产业的管理部门和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则按照企业的体制与机制,进行组织、授权和管理。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的“2004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592所普通高校的4563个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2355个,占全部上报企业的51.61%;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806.78亿元,占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的82.23%,比2003年度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07亿元增加了138.71亿元,增长率为20.76%。 高校科技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其优势,为推动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呈现出许多弊端,制约了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校企不分

大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仍然以行政为纽带,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企业基本依附于学校,受事业机制的支配和约束,自不落实,不是完全的法人实体。主要体现:

首先,部分企业没有具体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靠、要思想较严重,重大问题主要依靠学校领导拍板,资金不够找学校借,人员不够向学校要,有的企业负责人还向学校要行政级别,另外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干预过多,常常使校办产业失去了非常宝贵的机遇和时间。正因为校企不分,企业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等都显得不伦不类,高校企业在引进人才、薪酬分配、资金运作等方面都受到多方面牵制,难以按社会企业方式运作,企业负责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淡薄。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企业负盈不负亏,巨大的债务包袱让高校背着,高校承担着无限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企业没有自,缺少活力。

其次,一部分校办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还是用主要的精力从事一般性的经营,或充当人家的,或科技项目服务,没有去从事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校办科技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主要放在企业进行,不宜放在科研组进行,因为科研组缺乏经济观念和市场开拓的经验。为了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学校应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应该下决心把一些技术骨干调入企业,充实校办科技企业的技术力量。

最后,有些校办科技企业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运行机制,其中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风险机制、破产机制等等。这套机制没有形成,也与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企业依附于事业紧密相关,企业缺乏环境和条件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很难有所创新。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高校应解放思想,进一步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企业逐步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长。

产权关系不清晰

高校科技产业产权关系不清晰是导致高校科技企业权责不明、校企不分、资产流失、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罪魁祸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权界定不清。高校的科技企业大多是由其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几名教师,利用学校的几间房子,几台设备,还有校名等无形资产,通过艰苦创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积累的这些资产是全部归学校所有,还是部分归学校,部分归创业者所有,各有各的说法。产权主体归属不清,产权收益归属不明,导致谁都有份,谁都不问,产权责任不明确,企业负盈不负亏:校企职责不清楚,学校领导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时有发生;企业自得不到保障,经营者和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经营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

产权主体单一。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大部分企业都是学校独资企业。这种产权结构,存在很多弊端:一是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一旦破产学校将蒙受很大损失;二是企业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较深,缺乏面向市场、追逐利润的价值取向;三是学校对企业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更多的是对学校及领导的负责,难以负起应对市场的责任。另外,这种投资主体过度单一的企业,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企业缺乏压力和动力。

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学校为单一投资的企业,还有一个与社会国有企业相同的问题,就是产权所有者缺位。对于谁是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及其代表,应有哪些责任、权利、义务,都不明确,也未落实,这是影响校办企业运营效率的体制性原因。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问题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高校科技产业中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企业管理人才缺乏。一方面高校相当部分的科技企业的老总是科技人员,还不善于经营管理,缺乏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和市场运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企业主打产品一般都是学校科技成果开发出来的。而成果持有者往往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既要教学,又要科研,由此造成精力分散,多少给教学和科研带来一定影响。另外,部分高校科技企业“学校天下”的情形十分严重,从董事长、总经理到技术骨干甚至一般销售人员,都是所属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虽然高校科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但“学校天下”的做法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不利于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和发展。

人事关系不灵活。校办科技产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劳动人事关系问题。现在校办科技企业中有事业编制人员和非事业编制人员,随着企业改制变化,有些有事业编制的人员要求回校,有许多学校只准出,不准回,这些人员后顾之忧严重。另一部分的非事业编制人员因没有事业编制,觉得比前者缺乏保障,人心浮动,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管理。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三大对策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通过对高校科技产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通过逐步加大高校科技产业的高新技术含量,提高教育系统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针对上述部门所阐述的弊端,提出以下改革对策:

重塑校企关系

要改变高校与企业之间以行政为纽带,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的现状,必须重塑校企关系。高校可以授权成立产业集团母公司,负责学校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校办企业可以控股、参股、联营、合作、合资等形式成为产业集团母公司的子公司。建立起母子公司制的管理体制,学校以其实际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校办企业以其全部资产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委托经营、指导性管理和自主经营的关系。

理顺产权关系

界定产权。首先要对高校科技产业进行资产评估,确定资产总额,然后切割资产。这里牵涉到对存量资产及增量资产的切割和产权归属问题。有关这方面,可以根据“谁投资,谁受益”内涵,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把改革的重点从“存量分割”引导到“增量规范”上来,产权归属无法确认的,可以一部分归原企业集体,另一部分由企业个人以优惠购买、赠与等方式处置。

对高校科技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建议:(1)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集团母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引进外部人管理。这样做的优点是:①独立董事可以摆脱学校的影响,客观决策;②避免关联交易,有益于企业发展;③从外部角度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同时,监事也要通过选举选择有专业能力者担任。(2)投资公司所属子公司应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增加职工持股比例,避免股权过分集中的一言堂公司,形成各利益主体的有效机制。

建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高校科技产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就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起代表高校校办企业中国有产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产权所有者到位,改变对校办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符合经济规律要求和适应企业特点的管理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担当起明晰科技产业产权,推动校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校办企业健康发展的重任。

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进行科技产业产权制度改革,还必须建立起国有资本退出机制,这是市场经济本质的要求。国有资本的退出,可分为战略退出和自然退出。战略退出,是指按照比较经济的原则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将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涉足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的校办企业中的国有产权通过变卖置换出来,让其他产权所有者进入。因为管理企业本来就不是高校的强项,而管理这类企业更是高校的弱项。自然退出,是指那些无市场前景,无能力吸引投资者投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校办企业退出市场(包括依法破产)。这类企业退出市场的时间越长,退出的成本将越高。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10

一、 问题提出

1988年,“火炬计划”的实施正式启动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渐完成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变。1995年全国共有7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12年,这一指标增长到1 034家。期间,被孵企业数量从1995年的1 854家增加到2012年的60 936家(中国火炬计划年鉴,2012)。

近年来,基于硬件条件、物业服务等常规服务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逐渐趋同,全国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速度全面放缓。孵化对象日益增长的孵化服务需要与落后的孵化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孵化器发展创新的主要问题(赵黎明、付春满,2007)。研究指出,创新服务体系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张玉琦,2009;林德昌,2010)。

从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科技中介组织,主要为被孵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资源配置、人才、管理咨询等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以支撑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许进强,2011)。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是指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提供通讯、网络与办公等共享设施,提供培训与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服务的综合系统(段志英、王江,2002)。

2002年,Tae Kyung Sung、David V. Gibson和Byung-Su Kang以韩国大田市被孵企业为调研对象,形成了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创业成功影响因素列表。研究指出,被孵企业清楚了解自身所需的服务内容,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扶持被孵企业发展时,应从“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的观念转变。

ALEDA V.ROTH和LARRY J.MENOR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服务战略策应三元素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制定服务战略时应同时考虑目标客户需求、服务形式及服务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需求导向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ALEDA V.ROTH 和LARRY J.MENOR的研究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方向。

许进强在对广州市被孵企业进行调查后指出,一些被孵企业认为孵化器目前提供的部分服务并不重要,而被孵企业真正需要的服务又没有提供。

此外,2011中国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峰会暨投融资洽谈会也提出观点,孵化器或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服务;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2009)指出,孵化服务是孵化团队依托孵化资源的供给,针对孵化对象的个性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服务的综合;林德昌、陆 强、王红卫的一系列研究均表明企业服务需求是进行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创新服务体系是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被孵企业需求是创新的主要依据。

文章首先归纳总结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需求,在此基础上对长春市三个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调研,分析被孵科技企业成长需求与现行服务体系之间的缺口,最后针对被孵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性地提出一套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希望为长春市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二、 科技企业成长需求

科技企业成长由若干特点各异的阶段衔接而成。随着科技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企业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体现了需求的阶段性特征。

1. 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92)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组织能力的增强与市场范围的扩大。

格瑞纳(Greiner,1972)提出企业成长五阶段模型,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蜕变期)。当企业创办人将创业计划付诸实践后,企业便进入创业期。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便进入了成长期。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处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当企业成长状况良好、达到孵化器设定的毕业标准时,即可退出孵化器。因此,本文认为科技企业仅在孵化器内度过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文章将集中研究科技企业在这两阶段的服务需求。

2. 科技企业阶段需求。罗博特·D·西斯瑞克在其著作《创业学》中指出,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管理复杂程度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往往超出许多创业者的想象。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组织管理不善、企业资本短缺、市场开拓乏力等问题,某些问题在企业成长的特定阶段尤为突出。

科技企业将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度过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创业期,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需求是其主要需求。当企业顺利度过创业期进入成长期后,资金需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人员需求逐渐减弱,组织管理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如图1所示。

(1)科技企业创业期的主要需求。科技企业在创业期将面临诸多机遇,企业得以不断成长。然而,由于经营经验不足,资源积累不足,企业发展也将遇到各种困难。创业期,人员招聘与培养和资金投入是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张玉明、段升森,2009)。

对深圳市南山区150余名科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91%的企业需要孵化器为其提供人才招聘与培训服务(林德昌、陆强、王红卫,2011)。科技企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企业成长对人员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由于创业期的科技企业知名度低、经营风险高,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很难招揽到期望的人才。

除技术密集性外,科技企业还具有资金密集性特征,企业成长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受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收益不足及金融体系高“门槛”限制的影响,处于创业期的科技企业很难从市场和银行获得维持资金。

(1)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主要需求成长期是科技企业发展最快的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张,产品和企业知名度逐渐提升,企业开始有较多的利润,“高投入、高产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此时,组织管理和后续资金支持成为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

步入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市场将更广阔,内部组织结构也将更复杂。此时,企业管理涉及知识产权、法律、组织机构设计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营销等问题,科技企业领导者需要掌握更丰富的管理技能。然而,科技企业管理者往往专于技术而轻于管理,组织管理问题对管理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虽然,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来自市场的资金流仍然不稳定。此时,企业需要进行市场开拓、技术改进、人员扩充,各项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产品市场收益远不能满足企业成长期的资金需求。

三、 长春市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及分析

1. 长春市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本文选取长春市三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优秀孵化器,孵化器在以往运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六大技术平台,期望以六大平台为中心为被孵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创业服务及中介资源。

(2)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隶属于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力图在提供通用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关专业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3)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是长春市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全资建立的部级孵化器,于2013年得到部级认证,它的建立标志着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向市场化运营,是孵化器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对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三家部级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如图2所示。本为认为,长春创业服务中心作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优秀孵化器代表,其服务体系建设构想健全,逐渐形成由服务平台支撑的统一服务体系,体系基本涵盖科技企业发展过程所需的各项服务。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专注于孵化光电子科技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特色孵化项目。虽然,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孵化服务项目繁多,但统一性较弱,尚未形成整体服务体系。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也具有较浓的专业特色,着力孵化动画产业科技企业。由于该孵化器具有市场化特征,其服务项目建设构想较另两家孵化器有所区别,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摸索建立。

2. 长春市部级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为分析长春市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与被孵科技企业服务需求之间的缺口,本文在上节研究的基础上,摘取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需求强烈的相关服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与组织管理。

通过研究发现,针对科技企业以上三方面的需求,孵化器在提供通用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些特色服务,如表1所示。

(1)人才招聘与培训。长春市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致提出建立人力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实施力度较弱,不能切实解决被孵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仍然很难招聘到高级、专业型技术人才。同时,在人员培训方面,各孵化器多专注于提供普适性员工业务培训及名家讲座,培训及讲座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面对面交流,不能满足被孵企业专业领域运营需求。

(2)组织管理服务。目前,长春市三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都能够为被孵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会计、项目、销售等问题的咨询服务,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孵化器主要发挥中介作用,搭建起被孵企业与相关事务所的桥梁。其中,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性的采取了“一对多”辅导员制度,由孵化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同时监督多家企业成长,这一制度的实施便于孵化器及时掌握将被孵企业成长情况。

本文认为,在被孵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孵化器仅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将无法发挥充分发挥其辅助孵化作用,长春创业服务中心的辅导员制度值得借鉴。

(3)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被孵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政策性基金扶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基于长春市资本市场现状,政府政策性基金往往是被孵企业最易得到也是主要的扶持资金来源。实践操作中,出于政府资源有限的原因,专项基金扶持力度相对较弱,远不能满足被孵企业的成长需求。同时,由于银行采取“保守经营”原则,被孵企业在创业期和成长早期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

认识到风险投资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长春创业服务中心和吉林省文化创意科技园尝试性地向园内被孵企业引入风险资金。然而,由于长春市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风险投资者在长春市的投资较为慎重,被孵企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除以上问题外,本文发现长春市三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均没有根据被孵企业成长需求的阶段性特征提供孵化服务,而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将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同一力度、均匀地提供给园区内所有企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够切实、及时地解决被孵企业需求。文章将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现行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总结,结果如图3所示。

四、 创新长春市孵化器服务体系构思

本文认为,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服务体系创新应采取两步走的方法。首先,长春市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认识到园区内科技企业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其次,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有其主要服务需求,科技企业孵化器应集中资源服务于主要需求,为被孵企业解决阶段性突出矛盾。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提出一套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如图4所示。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在该服务体系的指导下,为创业期被孵企业重点提供人才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服务,为成长期的科技企业重点提供组织管理、资金供给服务,具体创新路径将在本节以下部分进行详述。

1. 被孵企业创业期服务体系创新。孵化器应集中人力、物力资源着重为创业期被孵企业提供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两方面服务。

(1)人员招聘与培养。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人才招聘与培养服务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人才服务平台的实施力度,切实搭建起高校、研究所与被孵企业之间的桥梁。科技企业孵化器应与高校、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高校、研究所将高技术人才就业取向、研究方向共享到平台上,同时鼓励被孵企业将用人需求到平台中,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②定期组织园区内被孵企业进入校园,与高校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增加被孵企业在高校学生中的知名度,激励高校毕业生就业。

③科技企业孵化器对被孵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提供讲座,而且要针对不同领域被孵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指导。

(2)资金供给。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认识到,处于创业期的被孵企业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此时政府政策基金和风险投资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协助被孵企业与风险资金对接应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被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为此,长春市部级孵化器应建立健全投融资服务中介作用,雇佣高素质的复合型投融资服务人才。

2. 被孵企业成长期服务体系创新。顺利度过创业期后,被孵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此时人员招聘与培养需求转向次要位置,组织管理与资金需求成为被孵企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需求。

(1)组织管理。被孵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管理问题不同,同一阶段不同领域的被孵企业遇到的管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孵化器不能通过提供统一的管理培训解决园区内被孵企业遇到的所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长春科技创业有限公司的“一对多”辅导员政策值得推荐。

王红卫、尹红(2009)的研究指出,只有客户化的指导项目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人员配备充足时,应积极推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员制度,针对不同孵化企业的需求特点,配备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同时,孵化器领导应视被孵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为其更换辅导员。

(2)资金需求。被孵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其产品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有一定的现金流入,但现金流仍不稳定,被孵企业发展仍需外部资金支持。此时,孵化器可在为被孵企业引进风险资金的基础上,为其搭建银行融资对接服务,发挥好被孵企业贷款申请的后盾作用。

五、 小结

文章首先对以往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改革的文献进行整理,提出创新服务体系是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接着,文章将科技企业服务需求与长春市三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对比,指出现行孵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本文针对科技企业创业期与成长期不同服务需求,提出创新服务体系的途径建议。

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创新任重而道远,创新工作应建立在长春市整体经济、技术产业基础上,要切实改变孵化器落后的服务体系,就要深入改革长春市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健全科技产权交易平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火炬计划年鉴,2012.

2.赵黎明,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开发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12):79-83.

3.张玉琦,刘爱军,万琦.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初探——以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9,(11):79-82.

4.林德昌,廖蓓,陆强,王红卫.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28(6):921-925.

5.许进强.基于在孵企业需求的孵化器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段志英,王江.北京市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2):34-37.

7.Tae Kyung Sung,David V. Gibson,Byung-Su Kang.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business ventures:the case of Daejeon,Korea.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3(40):449-446.

8.ALEDA V. ROTH,LARRY J. MENOR. INSIGHTS INTO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A RESEARCH AGENDA.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12(3):145-164.

9.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探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4.

10.张玉明,段升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21-225.

11.林德昌,陆强,王红卫.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因素分析及服务创新对策——基于对全国百余名孵化器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企业管理,2010,(7):146-153.

12.王红卫,尹红.孵化器服务评价:来自深圳市高科技孵化企业的观点.软科学,2009,23(3):28-36.

13.解佳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助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06-18.

14.邓淑华.马凤岭:孵化器应深化孵化服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10-22.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11

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就跟经济价值。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很多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很多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很多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很多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很多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统计是科技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对档案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监督,以计量化的管理,科技统计系统的所有报表均采取网上电子报表形式。对各类统计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标准化、实用化。基层单位可以录入、查询、统计、修改、打印。

在科技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于企业建设。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核心,它可以带动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也一定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篇12

在当前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但影响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也不利于企业更好发展。对于科技孵化器企业来说,为了迎合市场发展要求,不被社会所淘汰,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方式,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所以,科技孵化器企业需要给予内部控制工作高度重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有序进行,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一、科技孵化器企业内部控制要点

对于科技孵化器企业来说,其是以发现并培养有发展潜力,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经营发展战略,对投资风险综合评估和把控,是所有科技孵化器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构建以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给科技孵化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价值发挥提供支持。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内部控制工作要求有充分了解,确定内部控制管理目标。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应对内部控制目标进行优化处理,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决策,提供真实的信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发展水平,保证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完成。结合科技孵化器企业经营发展特点,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财务部门需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等相关要求组织进行,严禁财务人员兼职此项工作。其次,投资项目审批人员不可同时兼任资金发放,并且,建立完善的集体决策体系,对各个投资项目负责人审核通过的项目进行集体表决。再次,对于已经投资建设的项目,如果需要增加投资,需要经过企业经理人或者项目投资负责人等审核通过,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管理费用、招待费用等,需要做到科学预算。最后,在被孵化企业成熟发展以后,如果资金足额,需要及时回收。为了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科技孵化器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二、科技孵化器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一)内部环境基础薄弱

在内部控制环境中,通常包含组织治理结构、岗位权责分配、内部控制监管、人力资源管理等。以某科技孵化器企业为例,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比较简单,董事长之下设有财务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这与大部分企业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企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权力主要集中在董事长手中,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充,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使得企业经营效率逐渐下降,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由于该企业没有在内部成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分配与管理方面,主要交由行政部门负责,缺少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没有设置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无法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格局,给后续内控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科技孵化器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缺少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实际情况的思考,内部控制体系设置比较简单,缺乏完善性,没有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相融合,在内部控制对策上存在各种问题,缺少专业的审批体系、决策机制、资金管理制度等,权责划分不清晰,各部门相互脱节,没有形成闭环管理格局,影响内部控制管理目标的完成。

(三)风险评估不深入

现阶段,我国部分科技孵化器企业在经营生产中,比较注重产业服务和经营管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力度比较低,更不会注重风险控制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将会面临一定风险,让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即便部分科技孵化器企业已经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但是主要以事后管理为主,缺乏事前调查和事中控制,使得企业风险评估不深入,不能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调查,无法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发展决策,影响企业经营,让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

(四)内部控制监督不严

内部控制监督效果将会给内部控制执行带来一定影响,因为部分科技孵化型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经营规模上比较有限,导致企业诸多岗位设置不清晰,不利于后续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因为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全面,诸多企业没有在内部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企业监督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监管职能,无法及时识别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对其精准的判断,不能提供有效的改进对策,导致内部控制监督过于形式化,加剧审计风险出现。

三、科技孵化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应对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结合当前我国部分科技孵化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情况来说,在内部控制环境上需要及时改进,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为后续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实际中,要求科技孵化型企业秉持成本效益原则,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特点,对各个部门工作职责科学划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市场发展要求,调整组织框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员培训,防止由于人才大量流失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除此之外,科技孵化器企业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责任意识,激发员工归属感,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长效经营与发展提供支持。

(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化工作,需要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层、业务层等多方面入手,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严格按照科技孵化器企业经营发展要求,科学划分工作职责,明确管理权限,保障各项管理活动相互对接。在实际工作中,科技孵化器企业需要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加强授权审批体系建设,明确责权利,从根源上防止现象出现,加强资金流与现金流行动管理,保证资金流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与此同时,科技孵化器企业还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全方位全员参与等方面入手,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根源上防止重视编制执行现象,为企业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参考。除此之外,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发挥财务监管作用,积极找出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在科技孵化器企业经营发展中,应该加强经营风险分析,合理使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生产采购销售等信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科学规避,保证科技孵化企业健康经营。

(三)加强风险评估防范

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风险评估作为重要部分,包含预算管理、风险评价等内容。为了减少风险出现,需要对科技孵化器企业经营发展状况有充分了解,分析企业经营发展数据,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加强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并且,对于已经产生的经济业务,需要第一时间落实好风险评估工作,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如果存在风险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即便风险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对风险产生原因和背景进行具体调查分析,总结经验,重新审视企业现有的风险预警体系,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调整,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科技孵化器企业应该加强预算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科技孵化器企业还要根据风险类型和等级进行科学划分,为企业今后运营提供数据参考,制定不同环境下风险防范对策,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内,保证科技孵化器企业稳定发展。

(四)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为了减少内部控制问题出现,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要求科技孵化器企业在内部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配备专业人才负责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中,审计部门需要将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充分融合,相互补充。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工作重点在于企业是否做到不兼容岗位充分分离,核要岗位人员是否具备工作能力,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而专项监督的工作重点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对企业内部控制造成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由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状况,总结工作经验,调整工作方案,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部分科技孵化器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处理,如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给内部控制价值发挥带来一定影响,不利于科技孵化器企业更好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内部控制价值,在企业内部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做好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工作,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及时找出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部控制价值充分发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孵化器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7(23):67-71.

[2]谭建英.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2):98-99.

[3]马强.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策略分析[J].中国商论,2019(03):145-1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