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4 08:36:41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

汽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1886年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汽车已变成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品,汽车制造工业涉及众多的工业门类,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发展及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日益扩大。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与之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黄金”市场。 在此社会背景下,若培养出一批真正懂理论、懂技术的汽车专业人才,则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学生加以引导,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汽车市场的后续人才。因此为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北京市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关注行业和企业需要,从而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我院机电工程系组织有关教师按照2010学年教学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汽车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培养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为切入点,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1 我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产量突破200万辆,产销量分别达到206.9万辆、208.6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辆,产销量分别为328.68万辆、327.15万辆;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量达445万辆,保有量2421万辆。在2002年我国汽车快速增长38%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增长36%和80%。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07.05万辆、507.1万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以14%的速度增长。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570.77万辆、575.8万辆,产销增长率分别达到12.56%、13.54%。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727.97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年汽车消费量721.6万辆,比上年增长25.1%,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8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与此相对应的汽车行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800万辆,继2009年后,再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图1),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约8.9倍。

图1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增长状况

2008年,我国进入汽车服务市场一个快速增长期,汽车服务产业已经进入中国国民经济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目前中国市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城市有车族群对汽车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旺盛。2010年我国将形成规模达1~1.5亿万元庞大的汽车服务市场。如国内汽车租赁市场到2007年已拥有5000多家租赁企业;我国汽车保险业已经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全国4S店发展迅猛,到2008年上半年已经达到7644家(图2),如此数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并且每年正以1.5%的数量递增。

单位:家

图22005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汽车4S店数量对比情况

(摘自中商情报网: 2009-2010年中国汽车4S店市场深度分析及战略咨询报告)

根据上汽集团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工业2015年总值预测为14 620亿人民币,其中整车厂占63%,批发占5%,储运占1%,零售占7%,旧车销售占4%,零件占3%,大修占5%,快修占3%,租赁占5%,融资占4%。汽车售后服务业合计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3强,约有5400亿元的市场规模,汽车服务业的成长性良好。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潜力与外部发展环境问题研究》报告,基于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趋势,对中国未来10年中,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状况预测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2003年汽车市场增长状况的预测结果(单位:需求量/万辆、增长率%)

年份

家用轿车保有量

家用轿车需求量

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率

轿车总保有量

轿车总需求量

轿车需求增长率

汽车总保有量

汽车总需求量

汽车需求量增长率

2010

2344

501

14

3039

589

13

5938

937

9

2015

5020

913

12

5998

1030

11

9633

1352

7

2020

9476

1584

12

10804

1727

10

14509

1890

7

北京作为国内最早启动私家车消费的城市,在过去10年间,北京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在2003年8月、2007年5月和2009年12月,北京汽车保有量相继突破200万、300万和400万辆大关,百万级的增长用时分别为6年半、3年零9个月和两年半。目前北京地区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10年底,已突破480万辆,2011年,预计达到500万辆?,见图3。北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29.33辆,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汽车服务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

图3近几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增长状况(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与需求分析

2.1 近年来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情况

为更好的了解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生共计120余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8份。具体状况分布见图3至图7所示。

2.1.1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从图中看出,就业率(包括自己创业与继续上学深造)已到达96.3%。

图4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

2.1.2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见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约有51.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专场招聘会找到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学校专场招聘会的力度。

图5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图

2.1.3 学生的后续专业分布

在5.6%的创业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6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占14%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备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A. 有直接关系B. 有间接关系 C. 毫无关系

图6创业学生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在16.7%的继续上学深造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7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系占95%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课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备学生有更深远的学习潜力。

图7继续上学深造学生的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2.1.4 学生就业岗位分布

图8为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在企业中就业岗位的调研。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事汽车销售的学生最多,占31.7%;其次是从事其他管理类,占27%;从事机电维修的学生占到比例25.5%,从事汽车保险的学生占到13%。

图8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图

2.2 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现代汽车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企业对毕业生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中也同时感受到了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2.2.1 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

2.2.2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2.2.3 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

3 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设想

在我院调研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现代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办学单位,与各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汽车专业建设调研,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为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的设想。

3.1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双证”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校企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模拟工业环境”中,根据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由“双师型”素质教师指导,运用“双师型”教材,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学习技能,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技术服务于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验室设备、仪器、场地等实训条件应进一步加强

随着近几年招生量的增加,学生人均实训学时、场地面积与前几年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是作为机、电、液整体控制的汽车,技术越来越先进,要不断引进新型、新仪器。同时,大量学生进行实训,正常消耗、损耗也随之增加。所以,应不断加强汽车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

3.3 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要不断的选派一定数量具有相当基础的教师到一线迸行学习、锻炼。同时,要经常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来学校讲课,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与行业接轨,紧跟时展。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该专业进行剖析,从教学方法、实训条件、教学团队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改进,为培养高质量的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繁荣我国汽车服务市场、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2

Key words:Nurse speciality ;Actuality;Develop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疗技术发展及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护理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护士的专业角色、专业形象、专业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发展亟待突出重围。

1 现状分析

1.1 护理器具原始落后,护理操作简单、刻板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机械资讯爆炸、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其精巧、周到令人惊奇,然而护理专业的发展却步伐缓慢,全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中的130万护士依然是一把剪刀、一根锯条,手握注射器,锯开一支支安瓿、撬开一瓶瓶密封瓶吸取药液。工匠式作业令众多护士手缠胶布,老茧重重。打开中国专利网站,翻阅各家护理期刊,各种专利、设想多如牛毛,其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灵活,令人叹服,遗憾的是这些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令各位护理人扼腕叹息,她们翘首以盼这些研究成果早日得见天日、被开发利用。

1.2 护理常规多年不变、操作标准繁琐别扭 低效机械的手工操作与日益增加的护理劳动难以匹配,于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操作方法成为护士的必然选择,违规操作即应运而生(如注射器抽取药液),因为规范操作不可能,为完成任务,右手抓握式的操作方法成为临床护士无师自通的操作形式,既然操作方法不易改变就变得相对合理[1],管理者只能视而不见、心照不宣、无可奈何。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犹似脱离实际的高架桥,可望而不可及,护理人员在摸索中行进、步步艰难。

1.3 护理劳动价值过低、护士地位难以提升 众所周知,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最辛苦、最繁杂的工作,她们执行治疗、护理,兼做勤杂、内务,还充当财务、总管,终日忙碌不堪而默默无闻,繁杂的非护理劳动占据了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加大了医疗投入,从院外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学者;在院内设立各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给予高薪收入、特殊待遇。使得医疗与护理的待遇落差进一步扩大,部分护士一时难以接受,出现失望、不平情绪,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甚至有些护士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到医院其他部门,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再者,如今的护理教育的现状参差不齐,本科、专科、中专教育三剑齐发,一方面输送了高学历的护理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招进来低能力的中专护士(当今中专卫生学校招生是在普通高中招生后,生源素质难以保证。可以看到这几年工作的中专护士,她们和70、80年代的护士相比,无论从智力、情绪、学习能力、意志、态度等各方面都要稍逊一筹),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同时,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合同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也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1.4 护理管理误区重重、步履蹒跚、劳神费时、收效不大 护理管理历来被认为是医院管理中最有力、最有效的管理;同理,护理队伍也被称作最听话、最好管理的队伍。毋容置疑,现今的护理质控体系,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可以说细致入微。但是,面对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和风险与日俱增。护理管理者整日忙于检查、质控、讨论、整改、培训;护理人员则疲于奔波、应付,护理质量提高收效不明显。

2 发展探讨

2.1 改革护理器具迫在眉睫 请出有实际意义的设想、专利,变纸上谈兵为实际效益,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论证,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通过委托、合作等方式进行护理器具工艺、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推广、使用科学、简便、高效、实用的护理器具,实实在在解放护理劳动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2 修订护理教材不容轻视 陈旧落后的护理常规、传统机械的操作方法是阻碍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护理事业送来希望的春风,护理科研、护理设计渐成气候。我们期待科学、合理的护理常规,先进、高效的护理器具,跟随时代前进的脉搏,走向护理科学明媚的春天。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3

1.引言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教师专业化,即“通过教师专业组织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推进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与终身化,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系统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确定教师的专业使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一个成熟的专业”,也就是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1]。

2.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化有四层含义: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又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顾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如果教师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2]。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3]。

3.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县级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而且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因此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感情方面的培养,或者只依靠经验教学;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是一个口号,提高升学率才是首要任务;教学手段落后,很难完成对知识的整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较少,很少意识到进行教育科研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性[4]。

影响我国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也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调查表明,我国县级教育资金的生均投入与城市相差甚远。近几年来城市教师与县级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一些县级学校甚至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对于教学将趋于应付差事,专业化发展更成为空谈。可以说,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第二,基础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地方政府,主要是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际上是由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财政包干到乡,势必造成了地方教育也包干到乡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严重削弱了县级行政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的管理权,不利于资源的统一分配、教师的统筹管理。

第三,县级学校基础设施差。县级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很多农村学校基本上还是黑板加粉笔,很少有现代设施。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可以为教师所用,但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很难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也很难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这些对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都是一种制约。

第四,县级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有调查表明,我国县级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而且年轻教师中的高学历者并不多。学历虽然不决定一切,但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创新和研究能力比较弱,专业化发展十分困难。

第五,工作生活压力大。由于县级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生源比较差等各方面的影响,县级学校的升学压力较之城市更大。评价教师还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是否让学生跳出“农门”为标准,教师面临着来自领导、家长、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种种压力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在提高升学率上,加上一部分县级教师除了教学还要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4.促进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第一,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教师培训资金稳步增长,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应与时俱进,转变工作思路,把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由城市逐步向县城中小学校转移,并建立健全县级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培训的投入及管理力度;县级中小学校要鼓励教师外出培训,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参训教师最大的关怀与帮助,并且把学校的多项奖励政策向参训教师倾斜,保证资金的投入,从而使之成为教师参训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推进县级教师参训进程[5]。

第二,国家和地方要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包括一定的强制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励城市、城镇教师到县级任教,促进教师向城镇地区流动,保证一定数量的新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县级教师队伍中[6]。

第三,加强县级地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对于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有以下方面[7][8]: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在职培训。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积极研究和探索教学规律。

第四,建立示范学校并积极发挥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县级教育整体发展。可以在一个地区先建立少数的示范学校,并对示范学校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由这些教师带动其他学校教师的发展。由县级行政教育部门定期安排示范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或者师范院校教师举办讲座。这样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教师资源,协调各个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培训。

第五,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学习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具有连续性,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六,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县级学校应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对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使县级教师认识到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在指导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以上的策略中,加大县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资源是基础;加强城乡地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关键手段;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开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的保障。

5.结语

导致县级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讨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寻找解决途径是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加大县级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地配备教育资源、完善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是保证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当前的县级远程教育工程和微软“携手助学”工程对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县级地区要充分利用机会加快当地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秀玲.县级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23-125.

[2]赵红梅.关于县级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03,(4).

[4]张素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策略.辽宁教育研究,2003,(8).

[5]钟海青,卢辉炬.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探寻.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4

目前我国内,旅游行业也在GDP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却仍处于比较稀少的境地。国内很多高校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也在陆续筹备。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人对生活水平,生存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和名胜古迹。所以我们现在深入学习、研究国内的旅游资源,总结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未雨绸缪,做出及时的应对,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各大高校还不太成熟,但国外各大高校对这项专业却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和设立。因为旅游业在国外发展的势头良好,所以这又回头刺激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从来都没有衰落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然,有了这些关注和投入,相应的回报也自然没有让人失望。事实上,旅游业的关键是好的人才而不是资本,在其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可能就会出一个不错的项目,一个区域就有可能出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旅游新形态!

(一) 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虽然人员的学历提高了,但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并不容易招聘到。因为中高级的管理人员,例如计调人员,起码需要3年以上的导游经验,才能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出来的产品才有说服力。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必须经过历练,才能胜任类似的工作。但基层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能坚持下来并工作出色的人不多,造成中高级人才的缺失。另外,蔡梓雄也提到,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缺少必要的旅游基本知识,甚至连什么季节最适合到九寨沟旅游都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多为理论性的东西,实际性的知识不多,因此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面对中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山国旅主要还是从公司内部寻找和培训合适人选,升迁出色的员工,也以此作为一个上升的空间,激励基层员工。而且内部员工在公司工作多年,熟悉公司的操作,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够立刻上岗操作。为了招纳、培养优秀新人,中山青旅专门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优秀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特殊补贴、奖励等。

(二) 加强实践教育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被安排到各级酒店实习,实际操作所学到的知识。为了更具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旅游教育将更加细化,而非像现在那样泛泛而谈。据龙良富所知,现时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已开设温泉、高尔夫等学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口人才。政府应创造旅游大环境龙良富提到,中山的旅游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吸引点不够,缺少精品景点精品路线。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开拓更多的吸引点,同时引导学校与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创造旅游同行之间的联动,一同促进中山旅游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山旅游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有了好的大环境和平台,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从业人员也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待遇,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必须的。另外也需加强系统培训,为自己储备中高级人才。龙良富赞成企业和学校合作,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培养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员工端正心态规划职业前途现时许多毕业生都比较浮躁,许多人都把导游工作看作是一个短暂的跳板,希望工作不久后就能从事计调、销售等工作。可旅游业是个讲究经验积累的行业,没有经验,难以胜任较高级别的工作。积累过程肯定很辛苦,龙良富认为,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加强锻炼,培养自己对行业的兴趣,同时也应自我分析,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三)学校教育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近年来,各高校在增强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上可谓是煞费苦心。特别在拓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面,校方不仅大量引进实验设备(实训设备),也努力的寻求与企业方面的合作。从形式上来看,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各校都为专业实验教学积累起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就实验教学的效果反馈而言,却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关于这一点,几乎在各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由此,考察我国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便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考察其发展现状需要引入这样几个条件:(1)师生人数比例;(2)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3)实验项目的完整性程度等。为此,本文将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考察对象。

一、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各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注度普遍较高,并且其所对应的产业也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发展之一。针对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一)师生人数比例

由于不同学校在专业规模、师资配备上存在着差异,因此量化师生人数比例没有太大意义。但从总括层面来看,其可定性为师生人数比例不仅合理。考察实验教师的来源,包括:(1)理论课教师;(2)专职实验教师;(3)企业兼职教师。对此,因实验操作技术的专用性较强,也只是针对部分年轻的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但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师生人数比例。

(二)设备使用频率

一般而言,理论层面的设备使用频率不应低于90%。这就意味着,物流专业的教学将有90%以上的课时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显然,这是不可思议。尽管存在平行班以及多个年级,但因实验项目不同和其它课程教学影响,因此也无法满足理论值。实践表明,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时间大概占总教学时间的30—50%左右。由此,也能推算出大概的设备使用频率。

(三)项目完整程度

从专业角度来考察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项目,其主要包括: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化、模拟配送中心(超市)等环节。不难看出,受各高校配套资金和场地限制,许多实验项目都开设不了。从解决方案来看,即使寻求了企业岗位支持,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二、针对现状的分析

以上发展现状,主要是从该专业实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来谈的。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从应对挑战的角度着手,以下将对现状进行分析:

(一)校内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高校管理层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需求,将在全校实验资源统筹配置下来应对。受到各校专业结构、发展目标、财力资源等多方影响,客观上也会促进或延迟该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师资培养环节,因培养进度的制约也难以迅速满足实验教学之需。当然,对于实验教学器材的购置,也客观受到财力和场地资源的限制。

(二)校外实验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可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在努力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并在顶岗实习以及举办企业商学院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成果。但是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取向不同,也使得在满足实验教学要求上存在着不足。关于这一点,目前诸多高校已逐渐理解,并在双赢的目标引导下寻求校企合作。

三、分析基础上的优化措施

受到校内资源存量约束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优化。因此,以下将从校企结合方面建立优化措施:

(一)二者制度建设方面

在鉴定合作文本前双方应针对各自的目标定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时应将各自的目标解构为能具体规定的事宜,而不能只从概念层面进行阐发。这样一来,双方就能切实明白彼此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所鉴定的文本,应以灵活的姿态体现出来。

(二)二者组织构成方面

若要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就应在学院管理层牵头下建立董事会组织形式。其中,学院方面的执行董事可以由物流管理专业所在系的负责人担任。在制度保障的同时,董事会建设应从召开时间、召开议题、参与会议人员上进行精心安排。实践表明,建立上述长效机制将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严肃性。从而,可引起企业方面的重视。

(三)二者监督机制方面

如何确保双方合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这就需要引入监督机制(特别对于监督企业方的执行情况)。由于考虑诸多影响因素,监督机制应降低刚性而在弹性原则下给予实施。具体的办法为:将高校的主管部门管理者纳入到董事会组成人员之中,这样就能针对企业建立起声誉约束机制来 。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69-04

作者简介

李燕(1975- ),女,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主任,讲师(西安,710105)

基金项目

西安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4XF18),主持人:李燕;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青年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14JK2033),主持人:李鲜花

一、引言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从诞生到壮大,经历了“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1],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呈现出广阔发展前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的颁发,民办高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要跟上“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这是民办本科院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足之处及提出对策,以期为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陕西省4所民办本科院校的80位一线外语教师,其基本情况见表1。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是民办本科院校外语师资队伍的主力军,35岁以下教师占76.3%;从教龄结构来看,教龄在6~10年的教师为主体,占55.17%;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主体,占78.8%;从职称结构来看,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为主体,占77.5%;从教学工作量来看,每周课时在12~16学时的教师为主体,占72.5%。研究对象均来自陕西省办学历史20年以上、在校生规模万人以上的民办本科院校,因此,本研究对象所承载的信息可以反映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吴一安的“优秀外语教师素质框架四个维度”[2]和叶澜的“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3]模式为基础,编制问卷1“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教学工作量5个问题。问卷2“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三级量表形式,即A代表“符合”,B代表“一般”,C代表“不符合”,对教师职业态度、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四个维度进行调研。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2月初发放调查问卷85份,至2015年1月初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4.1%。同时,笔者还对以上4所民办本科院校师资科8位工作人员和部分教师及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上述方法形成对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客观、真实的描述。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职业态度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职业态度端正,热爱教学工作。从表2可知:91.3%的教师喜欢教师职业,位居首位。他们中大部分教师是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这是其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工作,他们和所在民办院校共同成长,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以教学为媒介最终传递到学生。67.5%的教师经常关注学生情况,与学生反馈相一致。但值得关注的是,只有28.8%的教师对目前工作环境感到满意、对工作单位有较强的归属感。访谈中,很多教师坦言所在学校对教师要求高、任务重,教师们自感压力大,对学校“埋三怨四的声音”时常可以听到。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表3可以看出,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整体上较好,82.5%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能力强,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占76.3%。但也存在着教师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灵活运用的占33.75%)、不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的占26.25%)等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来看,教师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现状不甚满意(满意的占58.8%)。

(三)教师的科研能力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不足尤为凸显。从表4可知,教师对科研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认为科研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力的占72.5%,认为科研能够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占71.2%。表5显示,教师科研水平普遍偏低,科研能力薄弱,只有2.5%教师主持过省、部级科研课题,26.25%的教师主持过校级科研课题,工作以来发表过核心论文的教师只占31.25%。这一现状可从表4“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占36.3%,“有很强的学科信息获取能力”占13.75%两个问题的选项找到原因。

(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与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积极,80%的教师愿意参加各种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并对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培训持肯定态度,76.25%的教师认为参加过得讲座对教学、科研帮助很大;但也存在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不明确的问题,有明确专业发展计划的教师只占27.5%,专业发展的参与性不高,30%的教师表示经常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相比较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更关注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60%的教师认为知识体系完善比科研能力提高更重要,见表6。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其自身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结构发展不平衡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队伍结构发展不平衡:一是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6.3%,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呈年青化趋势,老、中、青教师梯队不合理;二是学历结构发展平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8.8%,博士学位的教师严重缺乏;三是职称结构发展不平衡,中级职称的教师占77.5%,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只占1.72%,学科带头人极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师队伍结构严重阻碍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2.教师职业倦怠初见端倪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工作热情不高,对自我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低。用心理学家Maslach提出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来判断,教师整体上虽然喜欢教师职业,但在工作中已表现出无力感,对工作环境不满,抱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以半消极态度对待工作,自我价值倾向降低,职业倦怠已初见端倪,处于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4]。

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

调查表明,民办本科院校包括外语在内的大多数课程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讲授法,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

4.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不平衡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量多,教学任务重,各种教育教学检查多等繁杂教学事务使得教师们疲惫“接招”,而没有精力与热情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度思考。二是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大多为拥有6~10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一方面,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们安于比较稳定的职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生活上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生活压力大,导致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

5.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行动力不足

绝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专业发展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有强烈的意愿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但当这些活动机会来临时,他们又左顾右盼、思前想后,错过了多次专业成长的机会,致使其专业发展的行动力严重不足。教师缺乏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与行动“言行不一”现象普遍存在。

(二)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1.教师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民办本科院校外语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极大地挑战,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与自我提高的专业发展态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就很难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转型时期高校外语教育教学使命。

在教学方面,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师生、生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要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切实提高科研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5],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条腿,两腿必须保持平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依据民办本科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外语教师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解决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科研从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2.学校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

民办本科院校不仅要认识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将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完善和搭建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专业发展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学校师资科、教师发展中心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研讨会,使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专业发展的无助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讲学、作学术报告的形式,开阔教师专业、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消除教师专业发展的倦怠感;加大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如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渠道,使其参加进修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对教师的感情投资,在教师生活与待遇方面给予关心与改善,让教师有归属感,创造人性化、和谐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同事之间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结果的土壤[6]。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专心追求专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7]。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职业态度端正,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却又存在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教学、科研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动态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个体不懈努力与反思,更需要教师教育体系,尤其是教师所在学校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共同促进民办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黄健. 浅谈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2012(20):37-38.

[2]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5):199-205,241.

[3][7]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胡云飞.教师发展路向的批判话语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70-73.

[5]董爱华. 新升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89-91.

[6]王一涛,毛红霞.公益性、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内涵及其建设――第五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0-1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Non-government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i Yan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7

前言

社会体育是指在社会成员余暇时间中广泛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满足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一种渗进社会每一个细胞的体育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迅速增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急速转变,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社会体育成为一种参与程度极高的社会文化活动。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兴体育专业。它从最初只在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院校开设扩展到各大师范、医学、农业、综合等类型的高校。回顾近1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办学规模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同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作为新兴专业在各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任务繁重艰巨。本文从当前社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对目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关加强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对策,力求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提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平顶山学院2009 2010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10年来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参考多所高校,其中包括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新升格本科院校以及部分行业院校等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教学计划和管理方面的资料。

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和调查材料,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综合推理与分析。

数理统计法对相关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数理统计与分类。

2、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作为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课程主干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上,有针对性的解决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使教学方法及教学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

(2)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方向。对现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进行改造,灵活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性。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据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结合高校办学实际而确定。我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缺乏自身特色,专业设置主要依靠借鉴其它院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经验,没有很好的与我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致使学生困惑不清,迷惘不明,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的设置评估论证缺乏科学定位。

(3)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带头人,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体知识结构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据文献资料当中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泛“双师型”和高水平的名师。2)缺泛新兴项目的教材与教法。

(4)科学合理的制定新设学科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充分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虽然我校09年招收了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定向指导应该从现在开始。社会体育专业本身是一个地区差异性比较大的专业,在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地区,人们参加社会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因而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要好。我校位于河南平顶山市这样一个中原地区的工业城市中,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需要进一步考察和认识,只有充分掌握了就业市场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3、对于平顶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体育事业调整的需要。

高校体育院系专业面向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10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京举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这是我们国家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一种职业定位,也表明了高校体育院系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社会体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的,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并能适应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的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中学体育教师,但是随着我省中小学教育结构与布局的调整、教育人才市场的建立,城市和农村重点乡镇中心初中体育教师数量已基本配齐,各级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在逐步减少。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社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调整和完善势在必行。

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需要

首先,可以成立以健身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培训与考核方案等。

其次,通过与健身机构和大众体育社团的接触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分批到健身俱乐部或健身场馆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见习,对将来的就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在第七个学期集中组织学生到协议健身俱乐部进行专业实习,由俱乐部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安排经验丰富的私人教练、会籍顾问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完成专业实习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按照俱乐部新员工的培训计划进行入职培训和考核,根据俱乐部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培训考核情况择优录取。

第三,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广泛挖掘社会资源,与健身行业的相关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把教学、科研、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注重专业教学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教学效益,依托专业兴办相关健身产业,建立了校内模拟健身俱乐部,如健美操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网球俱乐部等,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与比赛工作,初步形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专业建设模式。

4、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结构、课程安排、培养方向等方面的调整,使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初步形成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并着重研究了学校也社会之间如何更好的形成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毕业后在社会中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最终能够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参 考 文 献

[1]吕树庭,招乐辉。构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J】。体育科学,1998,18(4):10-13

[2]马维平,许晓音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1体育学刊,2005,12(14):711

[3]刘善云,仇丽琴,刘保华,马晓卫,田向国。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200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8

健美操是一种贯穿体育教育、文学艺术等为一体的C合性的运动项目,健美操已经是学校体育学及课外活动,竞赛等选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体育学中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态势,当然,也被许多高校列入专选或选修课程的行列。为了使健美操专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对汉水流域高校健美操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为高校健美操专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荆楚理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商洛学院,南阳师范学院9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其他有关报道和评论的网站,查阅健美操相关文献,了解已有成果,发现研究不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访谈法

针对健美操专业发展现状的有关内容设计问卷,就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学生专业选择倾向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访谈了大学有关教授、专业教师、部分健美操专业学生作为补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对本文的撰写非常有益。

3.数理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运用统计软件处理各种有效的数据,结合访谈情况采用归因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汉水流域高校健美操专业师资力量情况

1.性别、年龄和教龄情况

在对56位健美操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女教师有47位,约占总数的84%,男性教师9位,占16%。由此可以看出:在健美操这一行业当中,多被女教师占领。导致这种结果,跟健美操专业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健美操本身属于表演类的项目,因而对身体美与姿态美的要求就相对较高,而女性通常在这方面更为注重;而且健美操在发展的初期,对腰部和髋部动作要求较多,因而又被纳为女性的项目,从而阻碍了男性对健美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但事实却表明,男性在健美操行业更具优势。

年龄特征不仅是体现在生理机能上,在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对其年龄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6名教师中,有8名在45岁以上,占14%,34名在30~45岁,占60%,14名在25~30岁占26%。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都在30~45岁,这也说明现在的教师队伍在年龄上的分配不够合理。但优秀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35~45岁,教龄通常都在10~20年,所以现阶段的健美操教师队伍整体上有利于健美操专业的发展,但就长远发展而言,需注重年经教师的引进,壮大教师队伍,毕竟健美操是新型的项目.

2.学历、职称和学院结构情况

学历虽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但却证明了一个人在过去所接受到的教育程度,也是对他学识能力和接受事物能力的一个综合评判,通常而言,学历与才干学识成正比,所以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对这一方面也做了详细的调查,有3名教师是专科学历,占5%,本科的有47位,占84%,研究生有6名,占11%,博士和博士后在健美操专业中没有;从职称看,副教授占28.6%,教授占7.2%,讲师占61%;从学缘结构看,体育学院毕业的占62.9%,师范院校占23%,综合类院校毕业的占9%,其它占5.1%.

(二)教学条件情况

目前汉水流域的高校中所含体育院校的有17所,其中开设健美操专业班的学校有15所,开课率高达88%。然而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这9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仍存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的不足。

1.硬件条件

室内场地:排热功能不完善,大多以电风扇、玻璃穿等为主,而且通风效果不达标,里面较为闷热,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夏季)会出现憋闷等现象,严重者可导致中暑。而且室内场地空间不大,学生在室内上课易受空间限制而不能完全放开了去展示,从而导致很多动作在学习的过程出现变形。这些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但是好在四周墙壁都安有镜子,可供学生及时纠错,地板木质材料可减缓弹跳时的冲击力,从而有效防止学生的运动损伤。

室外场地:多以操场为主,虽是塑料跑到,但由于时间已久,不再平整,因此在操场训练,易发生意外损伤,而且室外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美操专业课堂内容的实施和安排,阻碍了健美操专业的发展。

而根据调查归纳得出导致该问题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场地方面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体育专业是所有专业中收费相对较低的一个专业,所以导致体院资金匮乏。另一方面:健美操专业在项目获取专利上不易突破,所以领导不重视所致。

2.软件条件

教学纲领和教材:教学纲领和教材的目的都是为更好的教学所服务的,那么教学纲领是由教育局所规划的学期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牵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同样还需要许多的教材工具来辅助我们进行实践教学,例如:音响、挂图、多媒体、光盘、文字等。

那我们在汉水流域高校的健美操教学调查过程中统计如下:在所调查的高校中,都有应用音响来辅助教学,而多媒体方面的应用则相对较少。健美操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带动肢体舞动的一种运动,直观性很强,若是课后靠单独的脑部记忆去将健美操的动作发挥到极致的话是很难的,因此借用我们的书面教材,图文并茂,可以加深我们的脑部记记,从而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书中的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也能使我们学以致用,但书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携带不便,若是能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话,我认为效果一定不错,它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活跃我们的思维,还能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对动作的创编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因此,健美操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因注意多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打破室内学习的局限。

课时安排:根据调查还显示,汉水流域高校健美操专业班每学期的课时安排约为36学时左右,一个专选班共上课四个学期,约为144个学时,而根据学时安排,各高校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都有所不同,有的高校趋向于竞技健美操,而有的趋向于大众健身操,这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特色而定。那么根据教学纲要的要求,各高校健美操R蛋嘁谎年的课时是不能低于72的,因为只有确保足够的课时健美操教师才能充分的将知识传授与学生,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从而全面地掌握应用健美操,将健身、健美、理论相结合,把健美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所以汉水流域各高校在课时方面的安排较为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汉水流域高校健美操专业师资力量

有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汉水流域各高校健美操教师师资方面虽有优势,但依然存在些许不足,现阶段的教师虽多为资深教师担任,教龄较长,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需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并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加强专业程度的把控;而且教师的男女比列不当,在后续的教师招聘中需要更新观念,纠正健美操是女生专业的误区;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此区域的教师多为本科出身,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需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素养,从而完善自我。

2.汉水流域高校教学条件

一个区域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质量成正比,因此,优良的教学条件对是健美操专业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根据以上对汉水流域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条件调查可知,此流域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场地简陋,器材缺乏,并且现有设备也不完善甚至面临老化,整个场地设施只是基础设施,没有系统配备,为了健美操专业在今后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改善现存的教学条件设施,争取做到场地整洁、宽敞明亮、系统配备完善、实用性强。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该流域健美操专业的学生课外活动安排较少,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更深的求知欲望,因此相关教师须根据现有状况寻求机会,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建议

1.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扩充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发展直接影响健美操专业的发展。所以后期不仅要注重新鲜血液的注入,更要加强对专业能力的把控。同时需开展多种渠道,打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培训,定期为教师安排学习的机会,寻找自身不足,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完善自我,从而壮大师资力量,为健美操未来的发展贮备人才力量。

2.要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

领导的重视才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健美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引起领导的关注,比如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热爱精神、早操、各种不同层次的比赛、海报、媒体等方式或通过获取专利来赢得领导的关注理解与支持。

3.充分引导学生选择健美操专业的倾向性

健美操专业本身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可借助生活中的有利武器如电脑、手机、多媒体及现代级健身会所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健美操肢体动作的领悟。另外课堂上,教师采取动律感强的音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不感到疲惫。课外多开展相关讲座,普及相关知识,让学生走出误区,产生探索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宫家秀.安徽省大学生健美操开展现状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2):74-76.

[2] 单亚萍.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85-86.

[3] 王佳丽.关于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俱乐部锻炼的社会动机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24-26.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9

从当前休闲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西方国家百年之前便开始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且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设立了休闲体育这一专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国家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备,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此专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现阶段,我国对休闲体育专业有关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比较小,且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大多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停留在对“休闲”的哲学思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专业基础理论的阐述很少,大多描述具体的现象。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著述为例,只有《体育休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其他著述均在介绍和评判具体项目。近些年来,《休闲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等同休闲体育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重视,但重视度还不够。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定性

目前休闲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涉及音乐舞蹈、生命救援、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因而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差异,有的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1)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了适应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课程设置在体育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休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休闲体育旅游等内容。但与此同时,需要重新配置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学教师不懂经营管理与旅游,懂管理、旅游的教师不懂体育学,两者无法很好地融合。

(2)课程体系漏洞多。休闲体育把实践课程设置视为重中之重,却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课程,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跟不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一是由于休闲体育发展太快,二是由于高校课程的审核时间过长。

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高校必须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搞好教学实践,更要抓好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尽管此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理论支持,依然要做好教材编写。一方面集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权威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休闲体育著述,加强对相应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切实落实休闲体育教学。

2.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尽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产业更青睐熟知基础理论、擅长经营管理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因而,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定好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向,指引着教育单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科学设置课程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休闲体育特色建设。抓住休闲体育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从传统的体育中分割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专业,加强休闲体育的独立性。其次,合理安排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分配。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的分配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休闲体育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加大对理论建设的投入,高校要逐步做好对理论建设的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分布不合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休闲体育专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紧抓建设工作,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0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主要是根据“理财学”的专业而更名来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本专业,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较多的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但是由于近些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再加上该专业办学经验的不足,都需要我们对教学体系进行讨论,并加以完善。本文主要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1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目前财务管理现状,主要就是因为经济发达程度的欠缺,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够规范,财务管理在研究上也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务管理的发展。从该省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来看,陕西省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共33所,其中7所一本院校、9所二本院校、10所独立学院、7所民办院校。各大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陕西省金融业不如沿海城市发达,省内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发达城市的高校亦有较大差异,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大量金融类及管理类课程融入课程计划,该省多数高校则是在会计学核算类课程之上构筑财务管理类课程。

总之,目前该省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经济实体与金融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

2 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发展主要因素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立时间不长,专业特点建设不够明显。为了增强对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进行定位,需要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依然存在纰漏:其一,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提出的改革措施无法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如课程设置的改革只是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之上加入管理类和少数金融类基础课程,但是此类课程设置并无法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与金融学的知识。其二,我们所提出的部分建议和措施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低,因此就需要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虽然一些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的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由于财务管理及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就导致很多协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证书考取趋同性严重 在资质证书方面,陕西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资质证书和会计学业专业同质化严重,无外乎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书、注册会计证书、注册税务师等会计类证书,金融业证书较少;相比较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区域,可选择考取的国外证书类别丰富,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美国注册商业投资师CCIM、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CFA、 北美精算学会保险精算师FIA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PMP、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等。而该省证书考取的趋同性必将影响就业的口径宽窄。

3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相关措施

3.1 明确培养目标 以教育部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陕西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生源减少、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分析,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灞金融商务区,增强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这一规划,考虑到目前该省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且该省工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现确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主要面向的行业为工商企业、金融业。

3.2 改善教学计划,体现陕西特色 高校的就业生的特点是大多优先选择本地,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过程中,我们除了设置上述专业课程外,最主要的是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尽量设置符合自己地区优势的课程。如除去必要的课程外,可以增设一些外语类的学习课程,考虑三星电子在陕的大面积设厂及带动的相关韩国附属产业的发展,我们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学习一些小语种,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和实际紧密结合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地位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由于财务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和理财知识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和管理知识。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本专业的发展起到保障性的作用。主要方式体现在:首先,要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以此形成各方面都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共次,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就要鼓励教学到区内外优秀的大学进行深造,或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便获取最真实、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最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够有效保障教学水平。

3.4 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信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专业学习需要。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积极采用一些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②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内容,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公式等变得形象和生动,并且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和接纳。③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比重,通过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此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习报告、课题性试验报告等任务的设置,再配合自编的系列实践教学教材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完成。

3.5 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和了解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②建立财务管理咨询工作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财务管理咨询工作室,可以承接校内校外企业业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合所学的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的专业知识。③开设讲座、聘请客座教授。学校可以与知名企业进行联合教学,邀请知名企业家或著名教授开展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新动向,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本学科的热情。④开展业务技能比赛。为提高学生实训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业务技能比赛,如会计手工记账比赛、ERP沙盘模拟比赛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各项比赛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能力。

3.6 搭建三个教育平台,凸显“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 目前,该省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课程整合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合,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凸显“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强化学生的未来工作适应能力。结合地域的行业定位,应在专业课或选修课上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和金融之间的交叉融合。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普通金融学有关课程;选定金融业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这样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内外部统一,提高学生对于财管和金融领域的双重能力驾驭。

参考文献:

[1]欧亿容.高校财务管理与办学效益分析[J].求索,2003(05).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20

物流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结合当前时展的背景予以不断创新,基于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市场发展特点,灵活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场所匮乏等问题。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 产业集群背景下对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产业集群背景下,各项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各个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而人才也逐渐成为了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当前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含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及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等。

1.1 需要较多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

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物流行业中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明显较为匮乏。物流行业中多为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较差的货物运送人才,这种行业发展氛围下,物流行业中的错误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利于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更加注重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引入,将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融入到物理企业管理活动中,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制定适合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产业集群背景对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更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验,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语言沟通作为当前服务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中普遍存在着物流工作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物流工作人员沟通能力较差,时常会由于自身的粗心以及责任心不强,造成物流货物丢失等方面问题,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会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行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发展模式,语言沟通不当则会造成物流服务中断等问题,如果问题较为严重,还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所以需要沟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尽量能够通过语言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项物流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降低物流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与损失。

1.3 需要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符合产业,物流行业的自身特点也影响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产业集群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熟悉行业发展环境的物流人才,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类物流知识开展工作,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现状

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主要展现出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方面问题。

2.1 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育中,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用人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定位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结合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2.2 学生实践活动较为匮乏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展现方式,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较为关注物流专业学生理论课程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教学活动中,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结合当前的产业集群背景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存在着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物流行业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

2.3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流知识学习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很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自身的物流专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实践体会,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会索然无味,更无法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体系,难以保证物流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篇12

1 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1.1 以筹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形成增加了资本需求量,改变了企业的筹资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成立了新的管理部门即财务管理部门,由此财务管理的岗位开始形成。早期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1)筹集资本和资本成本最小化;(2)公司合并形成的财务清算。早期的资本市场不成熟,会计报表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1.2 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许多公司倒闭,经济收益受损。企业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对企业内部进行控制。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了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管理阶段,财务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财务管理要加强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2)要用定量方法对资本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中逐渐的应用计量模型;(3)公司按照政府的法律规范来制定财务政策。

1.3 以投资为重心的管理阶段

二战后,各国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励。企业管理当局开始寻找多元的发展道路,投资决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一阶段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方法多样,主要表现在:(1)财务管理注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2)财务管理更加强调决策程序的科学化;(3)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在财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采用;(4)建立了系统的风险投资理论和方法。

1.4 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迫使财务管理朝综合管理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资本运作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通过资本管理能够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情况;(2)财务管理注重资本筹资、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追求利润最大化;(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2.1 资金筹集环境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资金筹集方式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为辅的方式,企业筹资手段不够丰富。间接筹资方面,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增强了自我约束力,商业银行的运作都是以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的。由于我国企业缺少信任体系,使商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只是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发行股票要经过政府的批准,要经历复杂的手续程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了解和认识,企业在筹资时存在盲目性,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部分上市公司债务高达90%仍然无动于衷,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就是圈钱为目的的,对于股东的价值和企业的价值根本不考虑。

2.2 企业成本管理环境

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意识不强,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对产品成本核算时,不是按照产品成本形成的工时、管理费用和材料消耗费用分摊计算,而是凭借主观影响计算成本。各项费用支出由总经理主观决定,成本控制无从谈起,造成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算没有科学性,导致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2.3 收益分配环境

企业在存续期间创造的利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企业和所有者进行分配。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和先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影响,与企业长远发展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企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比较重视积累,不注重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方式,比较重视企业经营成果,很少关系企业的股价,从而在利益分配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2.4 财务管理制度环境

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采用粗放型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无规律和无约束,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灵活的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没有过多的约束,比较方便操作,但是实际上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漏洞,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健康的发展。

3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

3.1 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定位

财务管理是遵循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借助于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公司财务决策为出发点,研究的是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哪里,如何为这些项目筹集资金,以及应该、能够返还多少现金给所有者,即公司投资、融资及分配的决策过程。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稳健理财,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等措施手段的实施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2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毕业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和分配使用资金;(3)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端.我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效果不佳的原因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8(8):45-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