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走势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6 09:02:12

人民币国际走势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1

本文在对经常项目顺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人民币在长期中的走势和引起人民币走势转变的原因。指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扩大内需,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

经常项目顺差;人民币升值

1 经常项目的介绍

1.1 经常项目的定义

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是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项目。它反映一国与它国之间的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1.2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 的关系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与逆差相互抵消后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经常包括经常项目的顺差,资本项目的逆差;经常项目的逆差,资本项目的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平衡。所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对国际收支来说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账户。

1.3 经常项目盈余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前文已经论述国际收支平衡 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关系。在资本项目不变的情况下,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资本项目顺差时,经常项目顺差 会产生更大的国际收支顺差;资本项逆差时,经常项目的顺差是否引起国际收支的顺差将取决于两者的差额 ,这种情况时会产生三种结果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逆差。

1.4 人民币升值与经常项目盈余的关系

经常项目盈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国民消费水平、国家经济政策、及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假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时国际收支盈余,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需求增加,根据供求原理,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汇率。但在长期内,经常项目经常盈余,央行在稳定汇率的同时,在国内市场上本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假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

2 影响人民币走势的因素分析

2.1 我国加工贸易贸易顺差每年增大

自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加工贸易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进口3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同期进口额的41%。

加工贸易的连续顺差,一方面对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资本项目平衡的条件下,经常项目盈余引起国际收支盈余,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在外汇市场上本币需求增多,根据供求原理一国货币的需求增多,一旦需求大于供给,本国货币升值。我国连续多年国际收支盈余,由于以前我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人民币有升值压力时,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稳定汇率。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更加重视价值规律、供求原理等市场经济原理。我国现在是在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双顺差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

2.2 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加

2.2.1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国家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我国贸易进出口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摩擦 。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欧盟,最近几年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不断增多,也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截止到2007年,欧盟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而且每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仅2006年一年对我国反倾销立案就达12起,同比增长50%。

2.2.2国际对中国钢材贸易施压,多国围堵中国“廉价钢材”

2006年11月30日,墨西哥高炉公司现政府申请对中国钢板进行调查,包括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进口的产品。墨西哥经济部日前宣布开始反倾销行政审查,声称怀疑这些产品已对墨西哥本国工业构成威胁和伤害。

墨西哥经济部给出的审查理由显示,中国钢板的进口在2003年至2005年间增长230%,而2006年1月至9月的增幅为1472%,在墨西哥市场的份额也从原来的不到1%升值到现在的20%。此外,中国钢板2006年前9个月平均进口价比墨西哥同类产品便宜22%,比同类国外产品便宜41%。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钢铁贸易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WTO就中国的禁止性出口补贴提起了诉讼;与此同时,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公布了我国部分碳钢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结果,也对原产我国的热轧碳钢板进行反倾销期中复审立案调查;2月6日,从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甘利明处获悉,日本正考虑与美国一道,就中国非法提供补助金予数种产业向WTO提讼;近日,欧盟也决意对我国钢材提起大规模的反倾销诉讼。

2.2.3纺织品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贸易伙伴国不仅在钢铁纺织服装业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反倾销,而且在各个领域各个产业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摩擦国不仅涉及美国欧盟等贸易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更是参与到了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中。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加工贸易、原材料的出口大国尤其纺织品钢铁的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现在欧盟美国等贸易大国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各个国家的进口标准不断的提高,而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改善,这样我国出口产品就会不断的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限制。中国出口的龙头产业在出口中频频遭到壁垒,长期下去这将影响到中国产品出口创汇的能力,国际收支盈余的余额也将会减少,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即使中国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也会需要一定的时期,总之贸易摩擦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压力减少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3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中国消费倾向转变的影响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据巴布亚辛几内亚国民报报导 ,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瑞信银行最新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消费支出占全球消费支出总额的5.4%,位于日本(11.1%)德国 (7.3%)英国 (6.6%)之后。该银行预测 ,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至2010年,中国消费支出总额将位于美国日本之后;至2015年,中国消费支出总额将占全球消费支出的 14.1%,成为今位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的第二大消费国。

近20多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健全,我国的经济总量也挤到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最主要的是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自我良性循环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需求的增加。

从消费形式上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且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以前中国消费者总是多储蓄,少消费,但最近几年来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多储蓄少消费转向了多消费少储蓄的形式。消费者不仅增加了国内商品的消费,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国外产品的消费。例如服装,化妆品这类产品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进口产品的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进口增加将减少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4 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

今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压力艰险形式日趋严峻,因为贸易壁垒频现国内企业低价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出口退税使得国内纺织业出口压力加大;自主品牌短缺导致出口困难,目前国内出口纺织品的自主品牌较少,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在研发、技术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之欧美设限致使国外订单大量转移。欧美服装采购呈现向新兴纺织强国转移趋势,国内企业出口量下降。此外,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也使得纺织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虽然中国是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泰国、越南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也是纺织品出口国,且其资本,劳动力成本比我国低很多,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部分出口市场与中国市场重迭。因此,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纺织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既有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也有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由于经常项目的连续顺差,近期人民币升值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从反面来看中国出口产品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民消费倾向的改变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减小。人民币未来走势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3 中国宏观调控对进出口的影响

3.1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取消的影响

对于钢铁行业的调控和整顿中国一直未曾松懈,去年9月中国政府首次将钢铁成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将为8%。两个月后,商务部又宣布对生铁、钢坯、铁合金等产品加征10%的关税。今年3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对钢铁类产品设置5%和0两档退税率。 面对以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整体形势是有利的,有利于调整钢铁市场的产品优胜劣汰,但会加大钢铁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钢铁企业出口价格上升。这将使得钢铁企业得到分化,有可能使一部分企业经营难以维持而被淘汰出局。产品附加值低的钢铁企业将无法在钢铁出口中获得利润。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中国钢铁市场的产业升级,减少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而且对于减小经常项目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我国正努力提高进口便利化

今年,我国为促进进口首次开启了进口功能的第101届广交会。广交会增加了进口功能,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决心。广交会上,中国欢迎各国尤其是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来参展,并且有6000多家中国专业采购商到会 。这次广交会的启动对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奠定了基础。在进口方面 ,尤其中国将鼓励有关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设备进口,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加中国重大设施装备的进口,鼓励有竞争力的,能国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产品进入中国。进口的增加将会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将会减少经常项目盈余的差额。减轻人民币在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升值的压力。

4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

4.1 出口促进增长为主转变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中,出口占了很大比重。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随着贸易顺差的加大,出口增加带来的负作用更加突显。首先,从出口结构看,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原材料、加工贸易等占的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甚至需要大量进口,这就使得我国国内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加重且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状态。其次,经常项目顺差引起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长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长期依靠出口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尤其是像我国的情况,最终不仅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经济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只有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水平才能实现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增加,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长期会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有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升值。

4.2 人民币近期走势及其预期

在资本项目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经常处于顺差状态,则本国货币升值,经常项目你差,本国货币贬值。在不考虑资本项目的同时,我国已连续11年贸易顺差,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672.6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382.97亿美元,大额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2005年9月,外汇储备余额已达7690.04亿美元。巨额顺差导致了外国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汇率政策的改革,从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再到现在的逐步放开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短期内,人民币有一定的升值压力的;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经常项目顺差逐渐转变为逆差,人民币升值过程是人民币价值回归过程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物(第三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版

[3]范爱军.国际贸易学.山东人民大学.2003版

[4]秦凤鸣,徐涛.国际金融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

[5]詹向阳,樊志刚.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2007年走势预测(J)中国经济时报.2007,1,6

[6]赵新杰.我国正努力提高进口便利化(J).上海证券报2007,3,4

[7]焦建国, 邢岩.我国纺织行业的外贸形势(J).中国经济时报.2007,4,8

[8]魏浩.我国未来将成为进口大国(J)中国国情国力.2005,2,7

[9]于文涛.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探析(J)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1,5

[10]李大伟.关注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J).中国经济信息网.2006,12,6

[11]刘璐璐.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J).新华社.2007,4,3

[12]李敏.欧盟已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2007,4,3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2

过去50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汇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和跨国变量,将全球各个经济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对各国实体经济运行和金融状况的稳定意义重大,而且对各国与伙伴国之间的经济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汇率不仅是衡量实体经济也是衡量国家和全球金融系统的重要指标,汇率波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反馈效应会直接作用于国内及市场的变动。

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加深,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全球经济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自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贬值压力上升,资本流出加剧,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简单对汇率进行升值或贬值,并不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一)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简单来说即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它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货币收人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稳,经常项目/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稳定在2%~3%的水平,外汇流入作为流动性供给的渠道之一,作用在明显下降,当宏观经济逐步进入平衡增长的新常态时,央行主动供给和调节流动性的能力逐步增强。

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若国际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将升值;若国际收支逆差,则意味着外汇供给将下降,人民币会面临贬值压力。

(二)利率

人们最初开始重视汇率与利率的关系是在1980年,当时美国以所谓的里根经济学为理念,推行高利率政策,从海外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美国,这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美元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率反映货币在本国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而汇率则是反映货币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现实政策实践中,汇率调整方式与国内流动性和利率调整相互影响,一国的利率水平直接反映资金市场的存贷关系,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利率水平上升则会吸引外资流入,刺激人民币升值;国内利率水平下降则会导致资本外流,刺激人民币贬值。资本流动会造成整体外汇储备的变化,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产生影响。伴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及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将更加紧密。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会引起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本国汇率波动。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意味着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其必定影响对外的价值,引起本国货币的贬值,导致汇价下跌;反之,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意味着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提高,引起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汇价上升。

(四)地缘政治

本国内部及国际间政治局势的变化,都会对外汇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政治局势变化一般包括政治冲突、军事冲突、选举和政权更迭等,这些政治因素通常在短期内会对国际间资金流动以及汇率产生短期影响。如当一国地缘政治风险爆发或上升时,全球资金的避险需求随之提高,从而引发该国的本国货币及外汇储备资金等形成外流趋势,导致本国货币 价值的下降,形成贬值趋势。

(五)热钱流动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会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随之增加;若投机资本流出则会导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将减小。即当“热钱”流入我国以后,如果央行对由此形成的外汇占款不作反应,则会导致超额货币供给,形成通货膨胀隐患或加剧已有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同时,“热钱”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悄然出入我国的热钱有所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外汇利差加大,“热钱”流入愈演愈烈,我国结售汇顺差上升48.5%,高达648亿美元,如此大的顺差进一步增加央行在货币投放方面的压力和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造成人民币币值的不稳定。

(六)央行干预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卖本国货币或美元和其他货币、提高本国货币利率、收紧本币信贷政策、发表有关声明等几种手段干预汇市,并常会通过以上措施对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形成掣肘,提高其融资成本,抑制其恶意投机炒作,迫使投资者止损平仓,从而使汇率回到合理水平。其中,央行直接购买外汇从而形成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对于汇率的基本稳定尤为重要。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稳定汇率,央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币卖出本币。这也反映在外汇储备的增量上,若外汇储备增加得越多,央行干预的力度可能就越大。Ostry,Ghosh & Chamon(2012)认为,有关外汇干预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否有效的证据是好坏参半的,但其有效性一定高于其在发达经济体中的作用。

(七)美元走势及篮子货币走势的相互作用

美元走势的强弱会对人民币汇率发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若美元走强,则人民币会面临一定的升值压力;若美元走弱,则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贬值预期将产生。人民币除了对美元汇率以外,还有对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即其中的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的汇率变化,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变化反之也会影响人民币的汇率预期,如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升值,那么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其他货币升值的幅度就更大;如美元走强,若人民币继续对美元升值,则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升值压力就会更大,由此会对贸易出口形成不利冲击;如美元走强,若人民币保持相对美元较稳定的运行特征,则有利于减小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升值压力。在我国贸易盈余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须要考虑到对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率的影响,央行须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对非美元汇率这两者间取得平衡,使得人民币对篮子货币的升值速度不宜过快。

(八)公众预期

国民常常会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全球经济体发展的对比分析来预测本国货币的走势,若公众预测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将下滑或本国政治局势动荡等,则会判断人民币将贬值,那么公众会增加持有外汇,用以对冲本国货币贬值的损失,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币贬值;若公众预测本国经济发展增速将提高,整体经济发展将呈现良好态势,则会判断本国货币将升值,公众会减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从而造成人民币汇率的上浮。尤其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居民和企业在境外资产配置过少,汇率的波动会更加容易引起恐慌性购汇,放大贬值预期,进一步导致汇率的大幅下跌。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包括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状况、央行干预、市场预期、全球货币走势变化、微观利率、地缘政治风险、法律制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利率、通货膨胀、地缘政治、热钱流动等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央行干预、美元走势及篮子货币走势的相互作用、公众预期等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步伐。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运行特征

(一)内部双轨制至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过渡阶段

1979年至1984年间,人民币主要采用官方汇率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的内部双轨固定汇率制,并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当时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1.5元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1美元=2.8元人民币;1985年至1993年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采用爬行盯住加自由浮动双轨汇率制,即官方汇率爬行盯住美元、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自由浮动,并向双汇率回归。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1994~199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4.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1美元=8.28元人民币。

(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初始阶段

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0.6%。2008年7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人民币汇率在6.81~6.86元人民币/美元的小范围波动。2010年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2年4月16日、2014年3月17日,分别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区间扩大至1%和2%,截至2015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5.38%。同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45.62%,实际汇率升值55.73%。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运行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市场供求对汇率水平基础作用的影响逐步显现。随着结售汇制度逐步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扩大,供求关系逐步成为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有所扩大;三是伴随境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央行为了维护汇率基本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适度干预,致使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的比例高达80%以上;四是尽管开始强调参考一篮子货币,但人民币汇率运行仍主要紧盯美元,维持与美元走势相对的同步。

(三)“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进行了调整,要求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综合考量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要变动的幅度,并将之直接与上日收盘汇率加总,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报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此次汇改正值A股大跌之际,所引发的市场震荡加剧了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引发了全球经济体对人民币信心的质疑,导致离岸市场汇率持续下跌。我国央行又适度加大汇率市场的干预力度,在实现人民币兑美元企稳的同时实现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贬值,为美元未来可能的加息留出足够的同步空间。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首次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力度,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该指数包括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的14个外汇交易币种,样本货币权重采用考虑转口贸易因素的贸易权重法计算而得。人民币新汇率指数将有助于引导市场改变过去主要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习惯,逐渐把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的有效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照系。

在最新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特别开设专栏对完善后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即“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收盘汇率”是指上一日 16 时 30 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是指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主要是为了保持当日人民币汇率指数与上一日人民币汇率指数相对稳定”。央行指出一篮子货币可包含三个选项:CFETS货币篮子、BIS货币篮子以及SDR货币篮子,在报价过程中做市商具体参考哪个篮子并不确定。由于“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与美元兑日元、欧元、英镑等货币汇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与隔夜美元指数的变化在央行无明显干预的前提下,呈现负相关关系。

上述机制更加公开、透明和具有规则性,在该机制下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既反映了市场供求状况,又反映了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特征更加清晰。也在运行过程中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汇率波动加大,单边紧盯美元汇率的程度减弱,相对一篮子货币来说贬值明显;二是离岸、在岸人民币价差明显加大且波动幅度加大,为外汇投机交易制造了较多的市场机会;三是汇率贬值预期持续存在,资本外流压力增加;四是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的调控政策对于外汇市场的适度干预良性引导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五是市场预期趋于稳定,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三、未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走势方向

(一)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环境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理论依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新因素和新机制更加复杂,著名的“三元悖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中至多只能选择其二。就我国的政策体系要求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必须保持的,而跨境资本流动进一步提高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国内的企业国际化和居民资产全球配置的需求将不断增强,资本账户开放让资本更多地跨境流动必然是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需要,因此,资本自由流动也是三者的必选项之一,由此来看,我们的汇率体系势必会需要从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过渡和演变。

近期Rey(2013)提出了所谓“二元悖论”的新观点,即认为资本的自由流动与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性不可兼得,而与其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无关。根据伍戈、李斌(2016)的实证研究证明,金融全球化可能会削弱浮动汇率制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比如,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本来局限于一些中心国家(如美国)的情绪与恐慌能够迅速传播到全球其他金融市场,避险情绪导致的全球风险溢价的同步变化,阻碍了利差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各国货币政策或将呈现出与全球避险情绪越来越高的相关性,即使是浮动汇率国家,其货币政策的自主有效性降低也可能会逐渐成为常态。然而,“二元悖论”成立的条件是全球避险情绪强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此,未来及时监测全球避险情绪的变化也是我国在从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过渡和演变阶段过程中制定货币政策所需要参考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全球金融市场融合环境下的人民币汇率走向

根据国际经验、实证研究结果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的过程会伴随着风险和艰辛,结合“三元悖论”来看,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将更加适合现阶段的汇改方向,即人民币汇率要参考“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项指标,逐步放弃单边紧盯美元的原有机制,实现不仅参考美元汇率的同时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边”机制,同时,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强调加强与市场沟通对于公众良好的引导效用,未来,舆论宣传方面也需淡化公众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过度关注,强调一篮子汇率对中国实体经济更加突出的影响。

年初以来,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主要是针对美元的贬值压力,由于“收盘汇率”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主要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2015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主要源于资本帐户的外流,同时,人民币从2005年以来升值30%,有效汇率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力。经过阶段性的宏观审慎调控,我国资本外流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我国强调不以人民币贬值方式来博取贸易优势,截至目前,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和预期已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

今年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策略性贬值”的模式运行,其主要呈现以下三种情形:

当美元走强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贬值,但控制贬值幅度的同时,中间价设定会牢牢盯住篮子货币,使得CFETS指数保持稳定,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

当美元走弱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升值,但控制升值幅度的同时,使得CFETS指数下调一定幅度实现适度贬值,以利于不影响我国贸易环境。

当美元走稳时,人民币对美元顺势保持相对稳定,人民币“收盘汇率”没有明显升值或贬值压力,CFETS指数走势主要取决于其他篮子货币的表现。

以上“策略性贬值”的模式,也践行了小川行长的“承诺”:即使推进人民币汇改,也会更加注重时机,不要引起太多外溢效应,不要引起外界太多批评。

如今,美元“独善其身”、问题各归他国的历史即已终结,2015年美联储重启加息,其加息政策对其自身的反馈效应是美国所不能忽视的,单边的考虑加息可能反而会对其经济、投资市场等产生恶性的“溢回”效应,因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合作的意愿将会增加。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尤其是其重点考虑的对象。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3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59-03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就一直保持着稳步单边上扬的态势,而其升值速度也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3年多以来的顶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达6.1%,接近2007年全年6.9%的升值幅度,升值步伐明显加快。进入8月以后,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节奏打乱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其中第三季度仅升值0.6%。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在多数时间内均围绕6.82至6.85的汇率区间窄幅波动,升值趋缓的态势已较为明显。进入第四季度后,受到了美元持续强势、中美利差下降、出口数据疲弱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进一步走出了显著回调、小幅走贬的行情。

同时,由于政府及央行态度纷纷从上半年防止经济过热向下半年促进经济稳健较快增长转变,人民币对美元在这种大环境中突然停止稳步升值的走势,使得市场猜测央行可能让人民币贬值来支撑经济增长,人民币有了贬值压力吗?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发生改变的国内背景下,分析人民币汇率短、中、长期的走势,对国内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以及外汇投资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际因素分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过去四个多月里一直在6.83左右徘徊,这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长时间的稳定期,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和国际市场上美元的反弹有关。

1、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美元强势显然符合美国利益。强势美元有利于改善美国金融体系流动性匮乏的局面。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值对美国银行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尽管美联储采取各种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市场对流动性依然如饥似渴,美元汇率变化作为全球资本流动的风向标,美元的升值必将吸引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回流。从而极大缓解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和信贷紧缩的局面,为危机的解决和经济的企稳创造有利条件;各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为避免他们抛售这些资产,美国货币当局必须保证美元稳定,以吸引海外机构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的救市方案提供资金,并尽可能地降低美国政府的筹资成本。此外,美元升值有利于抑制通胀,为美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作为全球商品主要计价方式和支付手段的美元,币值上升将有效压低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其功效从美元指数和CRB指数走势的对应关系清晰可见,也为经济超预期疲弱时进一步降息打开了空间,这样能为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创造更大的空间。

2、除了日元近期大幅走高外,非美货币普遍下跌,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大幅下跌。据美国商务部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数据,由于消费开支紧缩等原因,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0.3%,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但好于预测的降0.5%:第三季度个人消费降3.1%,个人消费数据是自1991年来首次下滑,为1980年来最大跌幅。最近公布的数据,均显示出美国经济仍面临衰退阴影。但与美国相比,欧洲和日本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更为黯淡。早在2007年9月,美国开始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缓解危机,包括大幅减息和财政退税:而欧洲央行和政府无所作为,目前经济下滑风险更大,降息的预期加大;对其金融机构的援助将使欧洲政府债台高筑,许多国家的债务水平可能会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GDP的60%的上限。欧洲的经济规模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欧洲国家宣布的金融援助计划规模远大于美国的7000亿美元。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财政状况参差不齐,而且由于欧洲央行仅可以为欧元区15国制定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这一非对称性不仅使得欧洲救市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政策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还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和程度都可能超过美国。从金融系统的传导来看,欧洲受到的冲击并不比美国弱。欧洲公布的数据加剧了汇市的紧张气氛,10月30日的欧元区数据显示,10月份商业信心指数由9月的87.5降至80.4,为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10月商业景气指数由0.83降至-1.34,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服务业信心指数由0降至-6,为12年来最低水平,工业信心指数由12降至-18;消费者信息指数由-19降至-24,为15年来最低。这些数据显示,欧元区消费者信心、工业信心、商业信心等几乎所有部门信心都各自创下近年来低点。英镑和欧元的下跌,原因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美元反弹加上金融危机。英镑的下跌幅度更大是因为金融业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会融业的悲惨现状导致了英镑的更大幅度下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仍继续保持稳定,但在美元上扬、非美货币普遍下跌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继续持稳的难度不断增加,对其他非美货币也被动地升值。

3、美元的走势受石油走势的影响也较大,石油价格直接影响了美元的走势。2008年,石油价格在7月16日的147美元之上见顶,然后连续100多天持续下跌,最低跌到61美元附近,跌幅高达59%,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走势。而黄金价格也同时从1043美元,一度下跌到700美元以下。受此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不能幸免,连续下挫,屡创新低。

4、美国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从而使得非美货币高利率更显突出。2008年12月16日,因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美联储将利率水平从1%下调到了0至0.25%的范围,这已降到历史最低点,美元的利率可能已经触底,而欧元、英镑等货币才刚刚开始其减息周期,欧元、英镑基准利率目前为止为2.5%、2%、2.75%,欧盟统计局2009年1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月通胀率降幅超出预期,降至1.6%,低于11月的2.1%,亦远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的目标位,为欧洲央行更大幅降息应对恶化的经济敞开大门。非美货币未来利率下调的空间很大,导致市场不愿过多地持有非美货币。

(五)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真正撼动美元体系的基础。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信用体系备受诟病,但美元地位尚未出现根本性动摇。现在,美国仍控制着全球24%的战略储备,拥有11%的世界贸易份额,在短期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无法找到美元的替代品。同时,目前全球风险交易资金的出逃对美元起到了支撑作用,由于金融

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提前还贷必须用美元进行偿付,对美元的需求随之增加,从而带动美元升值。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因素分析

1、国家宏观调控重点的转移。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30日公布了一系列最近重要的经济数据。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自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GDP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呈回落走势,9月CPI同比上升46%,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的GDP和CPI增速双双走低。通胀水平下降得较快,第四季度可能会到3.5%的水平。中国9月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05.3,比上月的108.0明显下降,达到自2007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此外,财政收入指标在最近12个月首次出现偏冷的浅蓝色状态。由于宏观调控重点从防止通货膨胀转变为防止经济下滑,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操作手法。可能让位于通过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来保障经济增长。

2、出口和贸易顺差实际增速下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外需求的萎缩,中国贸易顺差增速回落明显。2009年1月4日海关总署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8年前11个月的对外贸易数据。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形势在11月时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2009年中国进出口可能出现持续下滑,增速可能在5%以下,国际收支失衡的改善减缓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资本管制力度的加强和国内楼市、股市进入下行周期遏制了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7月14日起,外管局、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开始对出口收汇结汇实施联网核查管理。同日起,外管局也加强了对出口预收货款与进口延期付款的管理与监测。7月18日起,发改委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严防外汇资金通过FDI渠道的异常流入。6月18日起,外管局出台了“报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有关规定,加强了对非居民八类人民币账户的统计与监测。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减少。2008年上半年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同比下降51%。其中,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38亿美元,下降49%;QFII净汇出03亿美元,2007年同期为净流入15,2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企业境外上市规模明显下降;二是国内资本市场价格和交易规模大幅回落,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减弱;三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境外投资者资金紧张,对我国证券投资减少。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4

一、前言

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开启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转而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分析更加复杂。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需要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从总体状况来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长期因素的分析来初步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

二、汇率趋势分析

本文主要从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利率水平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汇率的影响,并且结合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状况。

(一)国际收支状况

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国际收支状况数据显示,我国经常账户出现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即与前几年“双顺差”的状况不同,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一顺一逆”的状况。从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发现,经常账户顺差总计12881亿人民币,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为4703亿人民币。依据最新的国际标准,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必然相对而符号相反。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表明我国对外净资产增加。预计今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其中,经常账户将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货物贸易维持顺差,我国国内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进口变化不大,进口规模仍会低于出口。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将持续逆差,不同项目的跨境资本流动将呈现有进有出的局面。总之,预计我国2016年国际收支状况将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总体可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将与2015年水平大致一样。

(二)通货膨胀率状况

一般情况下,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CPI、PPI和RPI三大指标。在此,主要分析CPI的走势。由图1可以看出,自2015年10月份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CPI迅速上升。在2016年2月达到107.3%。其中,可以看到食品类价格指数是推动CPI的主要内因。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2016年初由于强寒潮的来袭,鲜菜、鲜果的生产运输上升,其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2%和4%。另外,寒假、春节出行人数增加,使交通和旅游价格上升。因此,在2016年初出现了CPI上升较明显的趋势。而CPI又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一外因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从基本面上看,去年,我国货币币值总体保持稳健,居民收入稳中趋升,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并未明显推升物价。另外,由于国际大宗商品表现低迷,输入性因素制约了我国商品尤其是非食品商品价格的上涨。由此,可以预见2016年我国CPI涨幅较2015年微升,但仍能维持在较低的通胀水平。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价格,进口大豆、稻谷、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数量大幅增加,这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也形成约束。食品类价格指数是CPI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就奠定了2016年我国CPI基本维持稳定的基础。

综上,笔者预测, 2016年CPI同比增长比率将控制在2%以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温定,通胀水平较低。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物价水平会上升,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收入会小于外汇支出,从而本币汇率下降。我国2016年通胀水平较低,也预示着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走势偏弱,但基本维持稳定。

(三)利率水平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变动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两种不同货币的利率差异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一国利率水平较高,将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推动该国货币需求量上升,从而导致本币汇率上扬。从图2中可以看到,自1996年至2015年,我国央行的基准利率均高于美国联邦基金基准利率。2015年,我国央行基准利率为5.25%,而美国基准利率为0.25%,可以看见,两国之间利率相差5%。但是,图2中反映,我国基准利率水平自2014年起有明显下滑现象,央行自2014年11月22号开始实施了一系列降准降息的政策,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结合上文的CPI走势分析,我国2016年人民币预计还会有轻微的贬值趋势,那么预计利率水平仍将保持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图2中还能看到,美国联邦基准利率2008年至2014年连续接近零利率水平,这是由于美国自次贷危机起连续实施了4轮量化宽松政策,而2015年美国利率水平回升,表明美国正结束量化宽松,预计2016年美国基准利率将上升至1.1%。综上所述,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利差,但是利率差异在缩小。在短期内,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会吸引大量短期资本流入,使得外汇供给增加,那么本币汇率会上升。那么从利率水平来分析,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有轻微上浮,但上浮空间不大。

(四)经济增长率状况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对汇率水平有决定性影响。因为汇率反映了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而经济实力奠定了汇率水平的基石,其中衡量国内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GDP。由此可见,从长期看GDP与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相关性。当一国的GDP指数逐年上升,并且GDP增长率较高时,则该国的货币汇率就叫高。相反,当一国为低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2005~2015年GDP数据表明我国GDP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76708亿元。GDP增长意味着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在逐渐增加,居民需求不断上升,对人民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这一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有缓步上升的态势。但是近十年GDP同比增速则显示,自2011至2012年GDP增速急剧下降,2012年至今GDP增速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从需求方面看,我国存在需求不足现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全球出口增速十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同时我国低成本优势不再,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已成态势。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的状况。表现在消费领域中,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与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与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圈占资源,不利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总而言之就是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疲软,无力拉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近三年GDP同比增速分别为7.7%、7.3%和6.9%,这表明GDP增速在缓慢下降,其中2015年创1990年以来GDP增速最低点,因此笔者预测2016年GDP增速也会有缓慢下降的态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略微走弱。

(五)宏观政策导向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上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可能使货币的汇率下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持续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基准利率不断下调。自2014年以来,央行不断推出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比如SLO、SLF、MLF等,用于定向增加特定领域,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流动性。从2015年的状况来看,央行采取持续降准降息的政策并且配合使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总之,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过去的一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的势头。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加大改革力度。2015年起国家提出并实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助推“供给侧”,政府同时提出“营改增”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在2016年实现全面“营改增”。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充战略,已初步取得积极成效,今年五月份开展全面“营改增”后,营业税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营改增”的直接作用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从而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这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营改增”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是财税领域“降成本”的重要措施,其实质是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潜在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预测

从图3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持续偏弱,尤其是2015年7~8月期间,汇率降幅较大,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民币汇率除了受到上述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状况以及利率水平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退,导致企业结汇意愿减弱、留汇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是美元升值国内企业和居民加快了海外资产的配置,国内银行也增加了外汇头寸。总之,过去几个季度,我国面临的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人民币走贬。

2016年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不会大幅走弱。从国际收支分析,我国将继续保持“一顺一逆”态势,跨境资本风险总体可控。而在物价方面也基本保持低通胀的水平,预计人民币走贬压力不会太大。从今年年初的汇率走势图,我们可以看到汇率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并略有上浮。预计2016年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很小,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不会超过3%,汇率走势会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态势下略微走弱。

参考文献:

[1]陈辉,博罗中.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分析[J].金融视线,2011(07).

[2]耿晓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因素及走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3]张志柏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均值回复研究[J].商业时代2012(13).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5

而至12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和联邦储备主席访华,市场预期汇率问题将是主要议题之一,引发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加速上行。加上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疲软表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背离趋势加剧。

名义汇率升值 实际汇率贬值

所谓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它反映我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程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剔除目前相对物价指数后为实际有效汇率。当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时,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相对提高,贸易收支顺差增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均出现下降趋势,如2005年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92.12,相比2001年贬值11%,名义有效汇率也出现11%的贬值。

但是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破7.83,累计升值5.76%,然而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瑞士法郎、奥元、加元等11种一篮子国际货币的实际汇率却发生贬值,这表现于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涨幅超过出口价格涨幅。 中国相对较低的物价指数,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低的主要因素,虽然人民币汇改致使实际有效汇率均有所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贬值约1.6%。

流动性过剩加剧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伴随着产品出口额上升,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今年以来,单月一般贸易顺差已从1月的45亿美元,增加到11月的90.5亿美元。 汇改一周年之际的今年7月,当月贸易顺差总额为140亿美元,而今天前11个月的贸易顺差累计为1570亿美元,考虑年底是贸易结算时间,估计12月贸易顺差应在250亿美元左右。就是说,全年贸易顺差总额将突破1800亿美元,较2005年的1019亿美元多增800多亿美元。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6

近期,人民币一改前期持续低迷的态势,走出一波持续上涨的行情。对此,许多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根据人民币升值走势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外汇贷款的需求;百姓消费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尤其是对港币的增值引发了赴港采购的热潮。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对人民币升值心存侥幸心理。但是在国际金融市场纷杂的形势下,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的出现、外汇占款的减少、外汇储备增幅的下降,这一切也预示,人民币贬值走势短期内将不会消失,毕竟这是一次由国际因素引发的人民币贬值。然而,当前人民币升值走势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必然的,国际形势可以压低人民币汇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民币汇率走势,尤其随着近期关于“财政悬崖”讨论的升温,人民币保持升值态势将不是妄想。

具体而言,“财政悬崖”是美国难以逾越的一道坎。首先两党难以达成一致。不希望富人继续享受减税优惠,而希望通过提高富人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中产阶级的税赋负担。但共和党却认为此举会对经济造成伤害,因为企业家或富人会因过重的税务负担而放弃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两党的僵持局面给市场渲染出一种不祥的气氛,经济衰退猜测将越发接近事实。美国股市持续呈现下跌走势,市场恐慌情绪升温,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从当前的形势看未必不出现类似的情况,甚至可能更糟糕。其次,从“财政悬崖”的定义看,“财政悬崖”是指如果美国国会无法在2013年1月1日以前就赤字削减计划达成一致,则增税和节支将同时降临到美国,届时可能会导致股市暴跌20%,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同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 “财政悬崖”一旦发生,2013年财政年度预算赤字将减少6000多亿美元,比2012年减少5000亿美元。但如此财政紧缩将导致美国经济明年上半年萎缩1.3%,2013年全年则收缩0.5%,促使美国重现衰退。面对美国经济复苏未稳的形势,紧缩财政政策不但难以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反而会引发市场的恐慌,失去对美元的信心。鉴于此,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无疑是应对之策,QE3未给出具体时限的做法恐怕就是预留了政策空间,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任重道远,美元或将长期保持低位徘徊,这给人民币升值做了良好的铺垫。

涉及债务问题的国家不只美国,据IMF预测,2012年全球政府债务率将进一步上升到81.3%,其中发达国家将升至110.7%,新兴市场略降至34.8%。日后围绕债务的讨论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当前国际形势短期内市场将陷入一种债务恶化的纷争中。基于此,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将从国际社会的舆论中获益,人民币升值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如此,年底前人们结汇意愿的增强,人民币在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都将推升人民币币值走势。不久前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试点的推行,放开境外回流人民币投资未上市企业、上市企业的非公开交易股权、可转换债券、产业基金,避免了投资产品的同质化,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了人们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所有这些因素均将促使人民币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鉴于此,当前持有人民币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作者简介

党红超,北京中金汇市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外汇分析师,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金融市场研究分析员。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7

201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剧烈,这背后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从外部来看,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分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冲击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新规则――“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表明,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多与一篮子货币相关联。2016年以来,上述国家的汇率均呈现明显波动,美元指数最高接近100,最低值不到92。而且,由于美国经济数据的摇摆、英国退欧等事件,汇率市场波动剧烈。

从内部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和灵活性上升也是汇率正在更多由市场因素驱动的表现。伴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汇市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预期也更为多元化和分散,主体的多元化和行为的变化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16年以来,受企业外币负债去杠杆以及海外兼并收购意愿不断升温等因素影响,中国外汇市场呈现阶段性的外汇供小于求的局面,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汇率阶段性地呈现较中间价贬值的走势。

具体分析这期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以发现,2016年1月份至2月初,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加大,可以视为8・11汇改的延续,市场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离岸和在岸汇差阶段性较大的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化解。2016年2月13日周小川行长接受专访,首次就汇改与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政策沟通,是这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注重政策沟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后,央行不断强化与市场的沟通,在汇率引导上也更加市场化,干预频次在减少,但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积极干预,有助于预期的稳定。

随着央行强化与市场的沟通,市场对汇率形成机制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2月下旬至今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其实更多是汇改的应有之义。随着人民币汇率更多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和市场主要货币的双边波动都会有所加大。以对美元汇率为例:3月、4月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美元指数持续下跌至92左右,而5月、6月又随着加息预期升温持续反弹,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也是先升值后贬值。另外应注意到,在当前参考“收盘价+一篮子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波动幅度通常会低于兑美元的波动幅度,3月初至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化波动率为4.28%,而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年化波动率仅为2.31%。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为灵活,双边波动呈常态化;另一方面,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也在尝试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灵活性,进而提升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波动的程度。

那么,接下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又会怎样?从2016年到现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总体上呈现非对称性策略贬值趋势,也即美元走强时,更多盯住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仍保持稳定乃至升值;美元走弱时,更多的参考美元汇率,跟随美元一起走弱,对一篮子货币贬值。从趋势看,人民币汇率是否延续这一策略,很大程度上与美元走势密切相关。一旦美元的强势得到进一步强化,非对称性、策略性贬值的“两条腿”走路策略就可能面临较大压力。类似的情况出现在英国退欧公投的黑天鹅风波中。美元走强,使CNH一度达到6.7,CFETS人民币指数同样走贬,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双贬值”。如果未来美元再次上演快速升值,人民币中间价仍需在“稳双边汇率”还是“对篮子货币升值”中做出不可回避的抉择。 巴曙松,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美元的走势依旧是影响下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最主要因素。从国内来看,自8・11汇改至今,影响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中,由贬值预期导致的资本外流和贬值压力已大幅弱化,企业进一步去化外币负债的空间也较为有限,但居民和企业部门积极寻求海外资产配置会在中长期持续影响汇率走势。金融高杠杆和资产泡沫能否平稳化解也会是影响汇率走势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从更为基本的影响因素看,中国经济转型的进展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进而直接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另外,人民币与美元利率的相对走势也有很大影响。

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地波动,那什么水平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汇率呢?理论上说,所谓合理汇率,无非就是指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也就是与宏观经济运行中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目标相一致的真实汇率水平。在具体的测算上,学术界有很多研究,如购买力平价法、基本面均衡汇率、行为均衡汇率等,但结果不尽相同。这表明,基于国际收支、价格水平等不同的切入点,汇率存在多重均衡水平的可能。在实践中,人民币资本项目还在稳步开放进程中,仅仅基于经常项目的汇率均衡显然适用性下降。因此,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是与央行对汇率的干预导向以及资本项目的开放步伐等密切相关的,它其实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

监管层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态度:支持基本稳定

从目前市场的政策操作以及货币当局的官方表态来看,可以大致判断,货币当局可能倾向于重点关注经常性项目顺差等基本面指标,支持汇率的基本稳定。近期资本外流趋于缓和也从特定的角度印证了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已处于相对均衡水平。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货币当局可能会期望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既能实现有效汇率随市场变化波动,又能稳定汇率预期。

在应对汇率的波动中,央行应对汇市波动的经验不断积累。可以观察到的应对策略包括:其一,应对短期市场汇率波动和汇率水平的灵活调整相结合。人民币兑美元从2014年年初的6.0到8・11汇改前的6.2,再到2016年7月初的逼近6.7,几度遭受了较大的贬值压力。在稳定汇率预期的过程中,资本外流收窄、汇率水平灵活调整、波动性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注意调节在岸和离岸之间的汇差。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差,减少离岸和在岸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这也客观上提出了如何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丰富央行在离岸市场的调控工具等课题,央行要避免在离岸市场进行调控时引起巨大波动。其三,应对汇市波动与坚持资本项目开放并行不悖,在保持相对平稳的资本项目开放预期条件下,坚持资本账户开放非对称推进政策,即继续推出鼓励资本流入的措施,但在对待可能引发资本外流的开放措施方面保持谨慎。总体上保持资本管制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贸然采取的资本管制措施引发市场的恐慌。

对于监管层的操作,常常有人用“货币战争”的模式去理解。“货币战争”如果用于讨论汇率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也有些戏剧化娱乐化的词汇,很难具体界定其包含的内容。不过,从全球经济看,目前仅仅依靠货币刺激难以解决经济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正在成为全球主要货币当局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竞相贬值显然不会成为主要经济体的长期一致的选择。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确实在抬头,去全球化升温,但主要国家在汇率方面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更多是积极的汇率协调,多次G20会议都一再重申避免竞争性贬值的立场。各国的实际行动也验证了这一共识性立场:日本在步入负利率时代之后,日元持续强势,与安倍期望日元贬值以提振出口和通胀的意愿背道而驰。日本政府多次口头警告,但至今为止,所谓干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英国退欧过后,市场普遍预期会迎来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但即便英国也没有在7月议息会议上第一时间降息,而是确认退欧冲击经济基本面后于8月降息。

加入SDR对人民币汇率及相关产品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8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026-06

2006年是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尽管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改革依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回顾,旨在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图把握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并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作出基本判断。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 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 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 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 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历史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的承受能力也逐渐增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一年之后,人民币升值3%以上,其间市场交易日间和日内波动幅度加大,金融体系运行正常。这与汇改之后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很大关系。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银行现汇、现钞买卖价差限制,引导挂牌汇率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发展,外汇定价从“一视同仁”到差别定价发展。“一日多价”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银行汇率风险意识,并促使商业银行从人民币汇率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全面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各类金融衍生业务的陆续推出,对商业银行在提高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商业银行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通过加快业务创新争取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发优势,并巩固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积极引导客户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避险、保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适时推出新的外汇理财产品,有效规避和控制汇率风险;与此同时,积极开发风险管理、风险对冲及投资产品,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价值互动的机理,分别对进出口企业采取不同的定价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对股市而言,本币升值预期主要会带来四方面的益处: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获得以本币计值资产升值的收益;在实行外汇管制情况下,本币升值会出现将外币资产转换为本币资产的趋势,改善股市资金供求关系;为了抑制更多投机资金进入国内,央行将有意维持一定幅度的本外币利差,倾向于保持低利率,为股市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坏境;国际流动资本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将主要投资于容易变现、流动性高的证券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往往导致以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其升值幅度将远远超过本币升值的幅度。汇改之后,不少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深远影响仍然认识不足,对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板块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支持我国股市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并将成为今后几年市场反复经营的投资主题之一,因此,投资者应乐观看待今后的股市行情,重点关注那些能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板块。当然,下一步将不再停留于人民币升值的概念炒作上,而将逐步转向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挖掘上。

毫无疑问,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新的汇率制度在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与汇率走势

由于汇率走势与汇率形成机制相辅相成,完善汇率机制才能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王元龙,2005)。[2]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又取决于未来的汇率政策取向,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民币未来汇率政策趋势来分析预测2007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预测

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央行提出,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将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地协调起来,其关键是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这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也是改善当前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6)。[3]央行在2006年8月第二次加息之后,我国的利率政策操作已经告一段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心开始向汇率政策转移。可以预计,人民币汇率政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但需指出的是,汇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重心,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本身以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上。

2. 采取多层次的政策组合

我国“双顺差”的失衡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要求合适的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等方面共同入手,多管齐下进行调整。

3. 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述,汇率政策的操作将采取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例如从当前日均波幅的0.3%,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的扩大,将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少,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从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了3.3%,而中美之间的利率差额为3.1%,这种状况使得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热钱流入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纳德・麦金农教授(Ronald I. McKinnon)所指出:中国央行将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这一汇率的日变动幅度限制在非常微小的水平,而人民币兑美元就以这一幅度持续波动着。但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罗纳德・麦金农,2006)。[4]维持货币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我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即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潘英丽,2006)。[5]

4.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逐步放开外汇交易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采用了更为灵活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幅度将逐渐增大,汇率风险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办银行间、银行与其它交易主体间的远期交易、调期交易、货币互换、外币期货、期权等金融风险管理业务,增加外汇交易工具,以满足企业对冲外汇风险的要求。要将以银行为主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扩展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均大量参与的完善的外汇交易市场,并适当放松资本管制,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各类企业按实需原则均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并且企业可保留的外汇额度相当大,这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持有外汇头寸的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外汇经纪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外汇经纪商来规避汇率风险,并进一步使手中的外汇保值增值。同时,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改进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进一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要着力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完善外汇市场风险计量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复合化发展,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避险产品,拓宽市场投资渠道。

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发展汇率衍生品市场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这些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外,还要向这些机构提供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使金融机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风险,提高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推动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风险管理的本领增强了,我们才可能考虑进一步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及加快改革的步伐,这一点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包括汇率衍生品在内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酝酿重大突破。我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配合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循序渐进地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大力推动交易托管集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200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测

1. 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维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趋势

可以预计,2007年人民币汇率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加快的趋势,但这只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短期状况,人民币不可能非理性升值,更不会一次性大幅升值。在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过早实现汇率比较大的灵活性,将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对于人民币汇率要灵活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一个充分探讨并统一认识的过程。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利率、汇率都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给企业一个适应利率、汇率变化的时间。

2007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明显大于实体经济内在升值需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经济、金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浮动汇率尚需有个适应过程;而且在汇率调整对改善国际经济不平衡影响有限的情况下,大幅度轻率调整人民币汇率,风险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面,仍会继续保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将会在双向波动中实现人民币的小幅升值。

2. 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将会在适宜时间放宽

人民币汇率弹性还有较大空间,波幅有望放宽。在较小的浮动空间和较强的升值预期下,汇率走势可能会形成单边上升的局势;而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即在较短时间里,可能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但在更长时间里,则是人民币汇率涨跌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将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使其投机进出的风险成本增大,从而可望抑制其强烈预期下的投机操作。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境外热钱就有可能减少,从而使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200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波动幅度明显放宽,单日波幅多次逼近3%这一限制区间,因此放宽汇率波幅的时机已经成熟。选择此时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有助于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释放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通过行政性升值措施不仅会打破各种市场的均衡,不利于汇率、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会破坏市场的均衡。央行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8月21日开市后,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基本上没有受到加息带来的冲击。这就是说,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为扩大人民币升值波动幅度提供了基础。合适的汇率浮动区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应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扩大,最终将人民币汇率从现行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关于时机的选择,我们认为,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和外汇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在基本吸纳和消化已经采取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因素后,当产生了新的市场供求因素的刺激与推动,才会出现适当的时机。然而,推出的仍是遵循有管理目标的适度的浮动区间;但也不排除在汇率改革措施因各方面原因仍不能释放和消化市场等因素带来的升值压力时,提前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货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市场发育状态和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可以预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存在,但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应该是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汇率政策趋势的预测,可以得出基本判断:2007年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

注释:

{1}本文所引用的汇率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pbc.省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与趋势[J]. 中国货币市场,2006,(7).

[2]王元龙. 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3]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 金融时报,2006-08-09(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pbc.省略).

[4]罗纳德・麦金农. 人民币汇率法则(The Yuan and the Greenback)(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06,(8):29.

[5]潘英丽. 放弃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N]. 国际金融报,2006-08-24.

责任编校:魏琳

The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Wang Yuan-long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9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李稻葵,2012),从人民币可兑换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迈向国际社会的重要步伐(王小奕,2012)。因此,人民币由区域化到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此过程中,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在业务开展上,将有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境外市场,同时也有外国资本流入境内从事银行、证券等投资活动,由此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有鉴于此,本文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基础上,着重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替代效应与银行业改革、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改革,着重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显示,人民币从2010年初到2011年底国际化的程度是从0.02%上升到0.45%,增长的幅度是5倍。这客观反映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国际债券发行以及充当外汇储备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虽然人民币走国际化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但是就目前而言,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上主要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可知,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4.18%,是人民币的120.4倍;欧元国际化指数为24.86%,是人民币的55.2倍;日元国际化指数是4.56%,是人民币的10.1倍;英镑国际化指数是3.87%,是人民币的8.6倍。因此,通过对货币国际化指数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仍然偏低,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二、货币替代、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

(一)人民币货币替代效应与中国银行业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货币替代上。货币替代是指一个居民愿意更多地选择外币代替本币来充当价值储藏、支付手段、交易媒介等货币职能的现象,这种货币替代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国际收支币种结构发生渐进性转变。

目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展开,我国与国外的经济贸易更加频繁,越来越多国外投资者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2年我国的人民币替代情况大部分年份均处于0.45%以下,说明我国人民币的货币替代程度并不严重。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币存款减少,人民币替代值(F/m2)呈下降趋势,但自2012年起人民币替代值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但是,2012年我国外币存款剧增,这是由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国际金融动荡导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所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下,加上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出于资金避险的考虑,更多投资者愿意选择外币存款。但总体而言,随着人民币国家化进程的加深,人民币“反替代”将是始终伴随的趋势和现象。

(二)人民币区域化与中国银行业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中国一直与东亚区域、东盟国家、港澳地区等国家地区保持密切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作为贸易计价和贸易结算货币在我国边贸地区倍受欢迎,人民币区域化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人民币区域化有利于中国银行业拓宽海外金融市场业务范围,吸收更多的境内外客户资源。

人民币区域化的发展会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同样,当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范围也就相应扩大。从浦发银行获悉,截至2012年5月末,该行离岸业务总资产达52亿美元、离岸存款余额达51.7亿美元、离岸贷款和贸易融资余额达26.3亿美元,分别是开业当年的66倍、75倍和51倍,10年来年平均增幅分别为52%、54%和48%,离岸客户从96户发展到1.9万户,年平均增长幅度达70%。

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1997至2009年我国境外流通规模预测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区域化进程加深,近几年来我国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人民币流通数额进一步扩大。如此大的境外流通量,如何建立高效安全的资本回流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安全性的影响

安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第一经营原则,是指银行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银行经营的正常和运营资金的安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有着新的要求,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了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水平,并且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将使我国银行业外汇资产蒙受损失。

汇率风险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国外资产(国外资产侧面反映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就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投资来看,从2009年起,投资额一直在15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近年来,人民币顶受着美元的压力,并没有一步实现人民币快速升值,而是一直处于稳步状态,但即便如此,我国银行业不断增长的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遭受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随时提现和基本贷款需求而保持的必要资金流动。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可以增强银行资金的周转和应急能力,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安全。

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拓展了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同时,稳定的汇率也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和需求。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结构较合理,存贷比以及中长期贷款比值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民币国际化引起的人民币需求量增加并没有对我国银行业的外汇流动性造成过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外汇流动性风险总体不高。

此外,流动性比率是银行业流动风险监控的核心指标之一,常用“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表示。随着人民币国家化进程的扩张,2010年至2012年人民币与外币的流动性均成上升趋势,远高于监管标准的25%,说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比较强,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缩小。

(三)人民币国际化对银行业盈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最终目标。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有效执行,是实现盈利性的前提条件。

1.人民币国际化拓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业务

人民币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跨境贸易结算和对外直接投资结算上。从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看,自从2009年4月国务院开展试点以来,不论是货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等,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就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013年前三个月度比2012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45%、39%和6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国内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也能够有效规避汇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同时降低企业购汇和结汇的费用。与此同时,许多境外企业也会在国内商业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同时国内银行也可为境外银行独立开设人民币同业的账户,这不仅扩大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而且也能够为国内银行创造汇兑、结算以及相关的中间收入。

2.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我国银行业贷款结构由境内贷款为主转向境内外贷款并重

从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影响看,人民币国际化开展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以前的国内业务延伸至国外业务,业务类型也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拓展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就贷款结构来看,2011年至2012年,我国的境内外贷款需求旺盛,贷款数额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地区所接受,甚至有些国家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币种,境外机构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增加,总体贷款数额在增大,我国银行业贷款结构由境内贷款为主转向境内外贷款并重。

3.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将挤占国内部分存款份额

从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以境内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为主,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后,我国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也在逐步形成阶段。

2008至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存款和筹资呈下降趋势,我国直接负债减少。就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来看,2008至2012年,整体趋势平缓。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会挤占国内部分存款份额,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资产业务的增加,适当地减少负债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免受因国际汇率变动带来额外利息费用的损失。

4.人民币国际化迫使我国银行业着重开展中间业务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7%、11.8%、12.5%和14.9%,某些商业银行甚至达到了20%至30%。特别是随着人民币走向国际,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贸易往来更紧密,我国商业银行将有更多机会与国际银行接轨,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借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的契机,大力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有深刻的影响,需要在此过程中,我国银行业需要寻求自身新的定位,着力参与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寻找新的定位

在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首先必须看清国内外金融市场现状和环境,找准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位。其次,洞察金融自由化与政府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条件的变化,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下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务的波动及影响,用理性的目光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再次,合理分析我国银行自身与国外大银行相比较下的优势和差距,并借鉴国外成功大银行的经验和理性分析金融危机中美国大银行瞬间倒闭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寻求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扩张模式。此外,还需把握我国政府政策的导向,认识银行内部机制的缺陷和市场竞争的趋势,及时调整策略,找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基点和契机。

(二)银行业拓展多种途径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

首先,随着人民币从计价货币到结算货币的转变,由区域化到国际化进程的开展,甚至被更多国家纳入外汇储备,我国中国银行业也可以借此机会,走出国门,努力跻身世界前1000家银行前列,扩大国际影响力,争取清算行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民币相关业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由国内银行转变为综合实力强、业务范围广、资金头寸足的国际大银行。其次,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逐步会形成人民币离岸中心,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借此机会通过提供各类离岸人民币产品以及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解决方案来抢占先机,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来源,参与全球竞争。

(三)参与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首先,金融危机周期的缩短,欧债危机的蔓延,汇率的频繁波动,美元的贬值以及其不稳定性导致各国对美元需求的减少,加上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日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人民币的需求增加,给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业务扩展带来契机。其次,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国际上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都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撑和机遇,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奠定基础,为我国银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元旭,黄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2] 柯文,李泽由.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预测:1997-2009[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10

一、人民币汇率年末峰回路转

自2010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国内外市场一致预期人民币升值。这一形式根源在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速;另一方面,也是欧美国家由于深陷经济危机,通过各方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去年年末却趋缓,在11、12月份出现小幅贬值,峰回路转,使得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一现象是2011年国内经济几大硬伤逐渐显现并在汇率上的体现,也是美国市场经济回升使得美元价值回升的自然反应;也有国际做空中国经济、国际资金流动等力量的插足。整体来看,2011年末做空力量开始形成,多空博弈正在进行,进入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还需看各方力量博弈结果。

二、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

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成果,同时也伴随着多方面短期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的GDP增速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源

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力量变化是汇率变化的根源,长期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广泛参与国际贸易,人民币需求量增加;短期因素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保持了年度9%以上的增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好的实现了危机后的稳增长目标。因此市场有理由继续看多人民币。

(二)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呈增长态势

货币供需变化是汇率变动的直接因素。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人民币也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据数据显示,在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过程中,人民币存款总额和人民币债券骤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09年全年为35.8亿,10年全年为5063.4亿,11年前三季度合计为15409.8亿,呈迅猛增长态势。此外,日本拟购买1000亿美元等值人民币国债,更是肯定了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因此,就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量明显呈增长态势,支撑人民币升值。

(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有效对冲人民币做空力量

虽然经济危机后,我国外贸出口行业受到冲击,以往双顺差现象有所缓解,外汇占款也现负增长。但是从总量来看,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庞大,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我们依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对冲做空力量,将汇率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内。

三、人民币看空力量

相对于人民币看多力量的长期性而言,人民币看空力量有明显的短期性因素。当前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及欧债危机等国际性因素是看空力量的主要来源。

(一)中国经济问题凸显

就全球经济形势而言,虽然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有较好的增长表现,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已经随着危机的发展而凸显。曾经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贸易已经明显受阻;而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跌回十年前水平,投资者没有得到合理回报,市场信心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受政府严格调控限制,曾经的繁荣不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扩大再投资几不可能,整体投资水平下降;税改难有定论,通胀仍然存在,国内消费难起。拉动经济的三驾马都现疲力。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是看空人民币的重要因素。

(二)美元信心回升

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整个欧元区陷入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高通胀高泡沫等经济风险,相对而言,美国第四季度的经济有所好转,市场信心回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美国成为世界资金的避险区,资金有回流现象,促进了美元价值回升。这是世界资本货币市场的自然反应,也是人民币汇率相对有所下降的因素。

(三)资金外流

鉴于中国国内各种经济问题凸显,市场对利率汇率预期有可能下降,而美元信心回升,资金开始避险向外流出。外汇占款也现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热钱大量流出。汇率波动是资金流向的指南针,资金的外流现象是看空人民币汇率直接因素。

(四)机构唱空中国

当然,看空人民币具有很大的短期性质,不排除机构投资者及其他一些投机力量唱空中国、插足看空力量的。这些投机力量手上掌握大量人民币资产,一旦抛售人民币资产,兑换美元流出中国市场,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影响。

(五)市场预期下降

当前市场预期下降,存在大量的悲观者认为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的寒冬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不能很好的得到处理,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而股票市场、房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更是加剧了这一市场预期。预期性力量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诉简析,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到多空力量的影响,多方力量主要在于长期性和趋势性,空方力量在于短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多空力量的博弈决定了2012年人民币汇率预期将会呈波动上升趋势,即总体仍呈升值趋势,但不能避免出现短期贬值波动。具体走势仍需看2012年多空力量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出现的强弱变化。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 [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宇航.浅析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下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J].中国商界,2010(9).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11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伴随着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道路更加平坦,且变动幅度也更为剧烈。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就走上了持续升值的发展道路,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旅游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污染、环保以及附加值高等优势,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从理论意义也好,还是从实践意义也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分析

汇率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比价或者价格。汇率具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实际汇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其真正反映汇率的变动;而名义汇率就是我们日常所提到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大体走势上看,呈现着持续升值的趋势特征。人民实际有效汇率从1994年1月份的最低点75.97到近期2011年10月份的最高点126.42,升值幅度达66.41%。同时,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阶段走势来看,处于升值阶段主要是1994年1月至1998年9月和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这两个阶段的升值幅度分别达44.29%和31.55%。

另一方面从人民币兑美元以及人民币兑欧元的名义汇率来看,在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的期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呈现一路下跌,即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走势,中间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调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2005年1月的最高点100美元兑827.65人民币,跌到了2011年6月的100美元兑654.11人民币,跌幅达21%。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在这5年来的升值幅度达到了21%。而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并没有像人民币兑美元那样的走势,而是呈现着来回震荡、调整的走势。整体来说,人民币兑欧元的汇率从2005年1月的1087.61下跌到2011年6月的918.50,下跌幅度为15.55%,略小于人民币兑美元的下跌幅度。5年来,人民币兑欧元升值了15.55%。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现状可以从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国内旅游业来看,据统计,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内需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国际旅游业也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首先,国际出入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为573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率85%;入境旅游人数为5566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率19%。总的来说,我国的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外来入境人数不断增加,而各大洲的入境人数均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旅游业的影响

汇率与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界的两大要素,汇率的变动必然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概括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一)人民币升值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首要积极效应就是刺激出境旅游。因为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相对提高,也就是说国外的旅游和其他服务开支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其价格相对降低,这就必然推动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其中,因私出境人数增长迅速(25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占05年出境总人数的81.0%)。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提高居民出境旅游消费能力,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买到称心的出境游线路和国外商品。汇率升值将通过收入效应对出境旅游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使外汇支出增加。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会促进旅游景点资源的价值的提高。因为旅游资源作为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资产,这种资产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人民币的升值则必然导致旅游资源从一定程度获得溢价。

(二)人民币升值对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在促进出境游的同时,必然会对外国游客的入境游产生消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是价格效应。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国时,除了考虑目的国的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产品的品质、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条件等之外,旅游价格也是影响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人民币升值时,以人民币为基础的旅游对外报价将随之提高,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导致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同时使得在华游客产生“惜兑”心理,因而我国的外汇收入也将减少。这种因汇率变动而影响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从理论上是可以释通的,且在现实经济生活里必然有所反映。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在促进国内游客出境游的同时,也损害了国外游客入境游的积极性。当然,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健康旅游市场的形成以及旅游资源的溢价也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耿选珍,邓建平.浅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

人民币国际走势篇12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4-04

2010年是世界经济在经过2008年下半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和2009年的迅速反弹后逐步复苏的一年。世界经济复苏是否能够持续?是否会二次探底成为人们所担心的首要问题,而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又成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各国汇率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快速复苏以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前期刺激经济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6月宣布再次重启汇改,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时盯住美元两年后再次与之脱钩。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下,人民币有效汇率在2011年的走势如何呢?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并就2011年的走势做初步展望。

一、 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2010年度走势

2010年,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①在2008年大幅上升和2009年小幅回落的基础上,呈现窄幅波动,小幅上升的态势(如 图1和图2所示)。2010年底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114.91,比年初微升0.89%;实际有效汇率指数②为118.22,上升2.56%。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汇率指数为103.56,上升3.27%。模拟指数与实际指数的差距由年初的13.59缩小为11.33,与2005年为基期的一篮子货币汇率比较,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高估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幅度有所扩大,中国与24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价格指数上升1.65%,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2.56%,2010年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竞争力有所下降。

从图2可见,2010年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率指数波动呈现为两个明显的上升和下降阶段;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指数则呈现缓慢平稳上升趋势。

2010年初到6月上旬为人民币有效汇率上升阶段,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在此阶段有较大幅上升,6月8日达到年内最高点(119.81和121.19),分别上涨5.19%和5.14%。而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指数则比较平稳,仅上涨1.39%。该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由于盯住美元而随美元升值的结果。

2010年6月中旬到年底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回落阶段。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在此阶段小幅回落,分别回落4.09%和2.46%。该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6月中旬到11月初,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6.18%和5.23%。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创下年内最低点(112.4),比年初的低点(112.9)低0.5。该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回落主要是受6月欧洲债务危机的缓解和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影响,欧元大幅反弹,美元指数大幅回落的影响。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再次与美元脱钩并呈现缓慢升值趋势(该阶段升值2.31%)。因此,人民币有效汇率下降的幅度小于美元指数回落的幅度(同期美元指数回落13.94%)。

11月初到年底,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再次升温,欧元兑美元汇率在11月4日反弹到1.428的年内次高点后即再次大幅下滑,11月底跌倒1.296,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贬值8.6%。由此带来美元指数和人民币指数的再次反弹。到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0.72%,复旦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值2.23%和2.93%。

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指数在该周期内仅有不足1%的涨幅,相对于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其走势平稳。

2010年6月重启汇改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从6.83元下降到6.62元(升值3.01%);而以2005年为基期的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兑美元模拟汇率从8.01元下降为7.4元(升值7.58%),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实际值仍高于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模拟值,表明相对于2005年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对美元并不存在低估,而是存在高估。年底的高估程度比年初有所加大(差值从年初的0.69元扩大为0.78元),但比重启汇改的6月有所缩小(差值从6月的1.18元缩小为0.78元)。同期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指数升值1.85%,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4.09%,使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与模拟指数的差距从6月8日的-18.11缩小为-11.33,缩小6.78个百分点,说明相对于2005年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高估状况有所改善。这是重启汇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结果。图4和图5分别显示了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模拟值与实际值与其10日移动平均线的波动方差。从中可见,汇改之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没有波动,汇改以后,波动幅度明显加大,但与盯住一篮子货币模拟汇率比较,其波动幅度任然偏小,其平均方差仅0.00385,而后者为0.0242。而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存在较明显的偏向,向下波动较大,而向上波动太小。因此,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特别是双向波动幅度,不仅有利于增加热钱炒作人民币汇率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降低其对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二、 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2010年复旦人民币汇率变动主要受欧元、美元、日元、港币、澳元等货币变动的影响。图6显示了2010年人民币对24种主要货币升值贬值情况。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最大,达11.84%,其次为英镑8.18%;对澳元贬值最大为9.1%,其次为日元8.4%。

各种货币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影响还受其贸易权重的影响。图7显示了各货币2010年平均权重。权重超过5%的货币有欧元、美元、日元、韩元和台币。

综合各种货币变动及其权重的影响,欧元、美元和港币的贬值推动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上升2.13、0.46和0.29个百分点;而日元、澳元和台币的升值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分别下降1.05、0.61和0.35个百分点。综合各种货币变动的影响,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2010年升值0.89%。图9和图10分别显示了2010年6月8日前后两个阶段各种货币对复旦人民币汇率名义有效汇率变动的贡献率。

综上分析可见,对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2010走势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及其驱动因素。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是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构建的,篮子货币的汇率波动会直接反映在指数的波动中,尤其是贸易权重的较大的欧元、美元、日元、韩元等,都经历了剧烈震荡,导致人民币汇率指数也随之波动。名义汇率的波动实质上是各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反应,例如欧洲债务危机拖累了欧元区复苏的步伐,导致欧元大幅度贬值,并随着不断爆出的新问题而上下震荡;美国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疲软的国内经济也成为美元贬值的压力。

(二)规模巨大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2010年我国实现外贸顺差1835亿美元,加上资本项目顺差,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481.86亿美元,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2.847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7%。大量外汇储备的增长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2010年6月21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汇改。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市场供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力增强,累积的升值压力逐步释放,并促使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不断升值,从而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逐步加剧,年底CPI同比上涨达到5%以上,全年上涨达3.2以上。初步估算,这使我国与24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价格指数上升1.65%,使复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2.56%。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对有效汇率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会提高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引起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二是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会促使央行减少外汇冲销力度,允许人民币升值来调控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并降低输入型通货膨胀,从而导致有效汇率的上升。

三、 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2011年走势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双速复苏的状况,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然缓慢,新兴经济体的潜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和资本流动冲击可能更为严重。2011年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尚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但也不会严重恶化,欧洲经济的调整将继续持续。欧元汇率仍将维持一定幅度的震荡,但幅度将比前两年缩小。美元指数目前处在近20年来的低位水平,尽管离危机前的最低水平(70点)尚有14%左右的空间,但在欧洲危机未获得根本解决之前,美元汇率不可能大幅下跌。美国经济在2011年复苏步伐可能有所加快,美元指数可能在80点上下5%的区间小幅震荡。除中国外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在危机中大幅贬值,危机后又大幅升值。2011年除非发生发达经济体大幅升息导致资本大量回流的情况,否则汇率波动将会逐步缩小。因此,在全球主要货币汇率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也不应该出现大幅调整。

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过去长期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主导下,经济结构失衡,劳动力报酬偏低,内需不足,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提高劳动报酬是必要趋势。由此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不可避免。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带来的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也可能加大。由此带来的相对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大于2%。因此,2011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空间并不大。过大的升值将会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估计2011年复旦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左右,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左右,年底分别达到117和123左右。

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对一国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影响最大的是以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而非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民币有效汇率而非仅关注对美元的双边汇率。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维持小幅升值的趋势,估计全年升值幅度在3%-4%。但应该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特别是对美元汇率的弹性,而有助于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

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21)的阶段性成果。

① 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参见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网站:。

5.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中国CPI统计, 2010。

6.中国海关网站,customs.省略/, 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