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8 09:09:21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1

一、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据统计,国际上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1%,知晓率仅有1%。而我国患病率也有8%~11%,其知晓率更低。实际上,肾脏疾病即可通过简单的常规方法进行检测,如检查尿常规、血肌酐、血尿素等而发现,也可通过其他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能更早期地发现肾脏病。因为早期发现和预防是最有效的防治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方法。慢性肾脏病的原因在我国主要是慢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而西方发达国家则主要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性肾损害。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2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医治的48例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5月,年龄最大75岁;体重最轻4.5kg,最重112kg,病种分为先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脏肿瘤、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1.2 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除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CPB)下采用直接结扎手术,其余均在CPB心脏停跳下行畸形矫治手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瓣膜性心脏病在CPB心脏停跳下二尖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或成形术,三尖瓣、肺动脉瓣采用成形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并逐渐过渡到口服地高辛、卡托普利等治疗,适当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大血管疾病在CPB或非CPB下行人工血管植入、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或补片修补术。心脏肿瘤在CPB心脏停跳下行肿瘤摘除手术。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搭桥、大血管疾病病人,手术后使用倍他乐克、尼福达、卡托普利、消心痛、硝酸甘油等药物减弱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控制血压等治疗[1]。

2 结果

疗效显著,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康复出院。

3 讨论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3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4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5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放之四海皆准的“康复”二字意义不是很明确,现在社会上却对其有定的误读。有的甚至把在休闲娱乐场所接受一些放松疗法与康复医学混为一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会长周谋望医师认为,康复医学是指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心理功能障碍,利用现有医学手段,通过定的医学综合措施(医学的、职业的、教育的、社会的)减轻,补偿或代偿因疾病而失去的功能,克服功能障碍,使其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的医学。

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在北京各大三级甲等医院,都已经慢慢建立起康复医学科,但是有的医院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如果在各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如果能与骨科、神经科、心脑血管科等领域的临床治疗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转移病人,缩短医疗资源占用时间,更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使病残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并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价值。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康复医学还有很多新兴领域有待奋战在医疗前线的战士们去开拓。

四大板块共建康复医学全新领域

康复医学包括主要包括骨科康复、运动医学康复、心血管疾病康复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四大板块。周谋望主任医师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手术后的康复,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化治疗(team approach)体制。开展康复治疗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但如何坚持下去并且做大做好,除了要打好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医学界学习,康复科的医师、治疗师与骨科医师、护士等组成一个一体化治疗小组(teamwork)共同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评定及康复。这样才能把治疗及功能恢复有机而密切的结合起来。使病人更好、更快、更全面得到康复尽快重返社会。这一先进的工作制度已被我们及国内其他同仁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证明在我国也是行之有效的。

心脏康复:让生命拥有健康心脏

20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疾病流行模式由传染疾病转向心血管疾病,直至本世纪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2002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提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死因,指出锻炼和康复治疗对心脏是有益的。2002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提倡有氧运动。

康复医学中心张宝慧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心脏康复的萌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对急性心肌梗死绝对卧床2个月的传统做法提出了质疑开始实施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和分级运动方案,70年代创立了住院期心脏康复方案,成为心血管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80和90年展了以评估和防治为核心的综合医疗,在工业发达国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正经历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心脏康复也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是心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与上述治疗相结合可以增加各种治疗的效果。冠心病人经心脏康复治疗可较理想地促进心脏的侧支血管的生长,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缓解由冠脉阻塞造成的缺血,改善由心肌缺血而产生的症状,如心绞痛、气短和乏力等。心脏康复可延缓和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心脏康复有抗血栓作用,减少和防止动脉斑块阻塞冠状动脉的危险性。

心脏康复能维持冠状动脉再通的疗效,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发生再狭窄,并能维持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桥的通畅。心脏康复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约为19%-29%。心脏康复可缩短和减轻心脏移植术后体能下降的过程和程度,从而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治疗的组成部分。心脏康复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心脏康复在防治这些疾病的同时可有效地防治冠心病。

心脏康复: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不可忽视

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已被重视最早是从急性心肌梗死开始其治疗的效果使心脏康复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近20-30年来扩大到冠脉血运重建术如冠脉成型术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手术如心脏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室壁瘤切除术等。心脏康复也适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病死率高和预后不良的严重心脏病,心脏康复能改善功能状态和提高生命质量。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他们是处于冠心病发生和意外的高危人群,心脏康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可有效地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

心脏康复的临床有住院和门诊两部分。住院期主要对心脏病进行疾病诊断、功能分级、制定短期治疗目标和实施住院期的治疗方案。门诊期可以是住院病人的延续也可以是来自门诊的心脏病人。门诊期的心脏康复内容主要有:临床诊断,危险因素的评价、心功能和体力活动的测试,对低、中和高危的心脏病人制定治疗目标和方案,监测和定期的复查,目的是降低危险因素,心脏病人疾病进展和冠脉事件的发生。

心脏康复医疗队伍由心脏康复医师、护士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组成的医疗小组,心脏康复方案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的。

心脏康复医务人员应具备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血管医学的医学背景。因为心脏康复是综合的医疗,它基于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临床心血管医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较为新兴的临床医学。北医三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心脏康复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北医三院有国内知名度高的运动医学,中一荷培训基地和医疗技术发展迅速的康复医学中心,因此心脏康复的综合医疗能力是较雄厚的。

心脏康复医务人员是经国内和国外如美国、加拿大和荷兰培训的。心脏康复队伍成员有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他们担负着心脏康复的全部康复医疗。

心脏康复有结构严谨的评估系统,包括心脏功能,运动贮备能力和危险因素评价生活质量和心脏病人重返工作的评价等。采用动态气体代谢谱测定和分析心脏病人功

能状态设置了适于不同心脏病人应用的评估方法,以便选择治疗方案。发展了多种严密的心脏康复方案和治疗流程、如心肌梗死期康复方案,和住院期三阶段方案。冠心病人的住院期和出院后康复方案。心脏手术后的康复方案包括术后和出院后的康复方案。起搏器植入后的康复以及设计不同运动试验方案对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心力衰竭病人的康复方案和心衰病人运动分级评测。

骨科康复:治疗、康复一体化迈向发展新阶段

现代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与“二战”后伤病员的增多及骨科治疗的发展不无关系。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都已广泛开展了骨科康复,使骨科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随着各家医院康复科的建立,骨科康复在许多医院得以开展。但是,相对于骨科的日新月异发展,骨科康复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康复尚开展得不够广泛与深入较骨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周主任强调,目前正是发展骨科康复的良好时机: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康复医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二,随着越来越多骨科医师从国外学习回国,以及康复医学在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使骨科医师逐渐认识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希望开展骨科康复,其三,WHO把2000年以后的10年定为“骨关节疾病的10年”。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瞄准骨科康复的世界水平,把骨科康复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

周主任介绍道,骨科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师首先要有康复医学的理念,现代骨科疾病的治疗已经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吃药、手术的阶段,这是“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在我国大城市中我们的手术设备,内固定置人物及人工关节等都与国外几乎没有差别,手术技巧也不必外国人差。但是治疗的最后效果并不是比手术而是要看病人最终功能恢复的结果。这就需要康复医学的干预,只有把骨科康复开展起来才能是我国骨科的发展真正跟上世界水平。

要开展骨科康复,需要具备定的与康复医学相关的知识及治疗设备,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常用方法有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术、助力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连续被动活动仪(CPM)。康复医学科的医生讲解到,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在运动创伤的康复中主要应用于关节僵硬、关节疼痛明显及关节粘连术后的患者。在不引起病情加重或不加重疼痛的情况下进行,范围尽可能接近正常最大限度的活动,动作要轻柔速度缓慢。

关节松动术则是通过治疗师进行操作的一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以缓解关节疼痛,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其基本于法有摆动、滚动、滑动、旋转、分离和牵拉等。助力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当患者主动力量不够或有疼痛时,由治疗师通过滑轮和绳索装置,棍棒等简单器械或患者用健肢施加辅助力量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其所加助力要随肌力增加而逐步减少。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采用徒手形式或利用简单的辅助器械如体操棒肋木绳索滑轮装置等进行锻炼。有条件时还可采用水中运动,以利用水的浮力和温度的作用,使动作更易完成。

连续被动活动仪由加拿大著名骨科医师sall发明。可以提供可控制角度速度持续时间并围绕着与关节运动轴心相一致的机械运动装置,可以防治关节伤病及制动引起的关节孪缩、粘连、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还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的作用。

周主任强调,肢体功能的训练不只单是肌力或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而应是包含了关节本体感觉协调性、活动度、耐力、力量及速度的综合性训练,基本目标是尽力恢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恢复工作及运动能力。要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据悉,关节本体感觉是包含关节运动觉和位置觉的种特殊感觉形式。它主要包括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关节运动的感知能力、反射回应和肌张力调节回路的传出活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两者反映本体感觉的传人活动能力,后者反映其传出活动的能力。躯体的力学感受器视觉,前庭感受器提供的神经传人由中枢神经系统融为体,产生运动回应。这些反应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运动控制水平,大脑活动脊髓反射和认知程序。

北医三院在我国率先实施骨科一康复“一体化”(team appmch)模式,开展运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后,治疗项目主要包括:膝关节交叉韧带术后康复、半月板损伤及关节软骨修复术后康复、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跟腱断裂术后的康复及肩关节外伤踝关节外伤的康复、骨折手术后康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功能康复,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等项目。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是骨科病人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

运动康复:帮助运动员重返赛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康复研究室,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运动创伤康复、骨科疾病康复及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研究,为我国运动员及广大民众的康复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运动创伤康复、骨科疾病康复方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并于1999年与荷兰HvA大学合作,建立了中一荷康复医学培训中心。

据悉,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全国重点学科,运动员的康复比一般大众要求高,这也促进了运动康复的发展。中心在运动损伤的保守治疗、手术后功能康复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膝关节外伤如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康复肩关节肩袖损伤,踝关节运动损伤,跟腱断裂等方面的康复已有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特色,曾为很多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过康复治疗,帮助他们重返赛场。

据悉,国际花样滑冰运动员赵宏博、乒坛名将刘国正、足球运动员李金羽等知名运动员都曾在北医三院康复中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并在重返运动场后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屡创佳绩。

“腰背痛学校”――康复治疗新阶段

在高强度的现代生活,因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使用电脑,阅读书写等等造成的所谓“办公室病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工作性质要求人们长时间坐、站立、弯腰、低头完成各种操作。聚精会神之中时间过得很快,等我们想到或可以活动一下身体的时候,往往几个小时都过去了。于是颈肩腰背的肌肉酸痛几乎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而且大家都知道,腰背以及颈肩的疼痛预防复发和治疗是同样重要的。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的错误习惯和动作,都可能使治疗效果慢慢消失疼痛,反复发作。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6

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其起病急骤、症状重、梗死面积大,病情迅速进展达高峰。由于栓塞所致的突然血流中断,使大脑难以产生足够的侧支循环,故致死致残率较高。因此寻找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对指导治疗很重要。本研究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72例心源性脑栓塞进行临床分析,旨在寻求更好的防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2 例患者确诊为心源性脑栓塞。其中男41 例,女31 例。发病年龄48~84 岁。其中原发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29 例(40.2 %) ,其中二尖瓣狭窄15 例,二尖瓣关闭不全9 例,二尖瓣脱垂5 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中18 例伴有慢性房颤(AF) ,其中12 例AF 病史为2~16 年; 无瓣膜病变的房颤(NVAF)20例(27.8 %) ,其中冠心病伴AF 9例,高血压心脏病伴AF 7例,肺源性心脏病伴AF 4例; 心肌梗死(MI) 10 例(13.9%) ;细菌性心内膜炎(BE) 7 例(9.7%) ;心肌病(CMP)2例(2.78%) ; 心肌粘液瘤2 例(2.7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2.78%) 。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CCE诊断标准: ① 突然起病,病情迅速达高峰; ② 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病证据,无或少大动脉病变的证据,并有心脏超声、心电图、头颅CT和(或)MRI等检查等支持; ③头颅CT和(或)MRI检查显示梗死灶。

1.3 方法 本组CCE住院患者的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监控血压、血糖,预防治脑水肿、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剂、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在处理脑梗死同时控制治疗心源性疾病及并发症,严密监控心肺肾功能,防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和吸入性肺炎等。注意加强护理,尽早开始康复锻炼,符合2003 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的治疗原则[1]。

2 结果

本组2例心房黏液瘤转外院手术治疗。死亡24 例(33.3 %) , 院内死亡者20例,其中死于脑疝9 例、急性左心衰竭7 例、室颤2 例、心脏骤停1 例、全身衰竭1例,4例放弃治疗者于出院后数小时发生。出院时生活不能自理11 例,严重致残率为15.3 %;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37 例,占51.3 %。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 %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等。而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心源性栓塞在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6%~23% ,平均为15%[2] ,多系重症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据文献报道[3], CCE 急性期死亡率为5 %~15 %。本组72 例CCE,总有效率为51.3 % ,死亡24例(33.3 %)。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塞合并脑疝、高颅压者,常规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衡,防治并发症、应用神经营养剂等处理,治疗中注意维护心功能,病情平稳后适度应用扩管及活血化瘀制剂,并配合康复训练。

CCE 预防主要在于治疗原发性心脏病、转复房颤、降低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 及早发现病因,积极有效预防各种原发心脏疾病,减少或消除栓子来源,就可显著减少CCE 的发生。恢复期后长期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或抵克力得起到很好作用,疗效可观[4]。

本组在诊治过程中有以下体会:①心源性脑栓塞容易复发,尤其在发病10 d内容易发生第2次栓塞, 故发病后, 嘱患者绝对卧床至少2周, 每餐不能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尤其是房颤患者,应避免活动以减少复发的风险。②脑栓塞易发生继发出血,如脑栓塞发生后,病情已趋向稳定,突发意识障碍加重或肢体瘫痪又加重,常提示“继发出血”可能,应及时复查头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血加重。③由于心源性脑栓塞易反复栓塞,同时又易继发出血之矛盾, 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又易致继发出血加重可能,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充分权衡利弊, 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全面估计预后把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及早告诉患者及家属,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曲东峰,陈兴洲, 李宏建, 等.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 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11(5):338.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7

中医“治未病”历史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认识,突出了治病在先的主题。张仲景发展了《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千金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叶天士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所说的“治未病”,全面来讲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

1.1 饮食有节,固护脾胃

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保持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反之,如果饮食失当,就会影响脾胃运化,致使精气生化不足,脏腑机能减退。因此,在饮食方面,除注意卫生,不吃不洁、霉变或有毒的食物外,也不能过饥过饱,尤其不能暴饮暴食,还要讲究营养,切忌偏嗜寒热,偏嗜不但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且会引起多种病证,如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或生痈疡等,大辛之品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等。

1.2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晨兴夜寐等生活规律。“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千金要方·养性第一》)。这些规律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节律固定下来。顺应这些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反之,如果打乱了既有生活节奏和生理规律,就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相互配合,使人体的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劳或逸太过,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人们在生活起居和劳动休息时,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限度,这对保护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1.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医从病理角度将外界致病因素称为“邪气”,将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如果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也不易发生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锻炼身体,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强体健身的方法和经验。如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此外,人们还用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而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形成合理的膳食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度运动锻炼,如步行、慢跑、登山、体操、游泳、各种球类活动,以及太极拳等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还可转移或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利于预防和缓解疾病。

1.4 调摄情志,修身养性

情志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密切,它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促使疾病痊愈或导致疾病加重。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保持精神的平静安宁,对保持健康防止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医形神相关理论,运用中医的养生与情志学说,注重精神调摄,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在亚健康预防和调治中不失启发和借鉴,亦是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的实际应用范例;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超越了生理调节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1.5 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现在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和腮腺炎;用茵陈、板蓝根预防肝炎;用大蒜、马齿苋预防痢疾等。中医借助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体现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如针灸、按摩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节脏腑气血,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针灸的合理使用,对疲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灸百会、四神聪以提神;刺合谷、太冲以止痛,灸足三里以益气补虚。中医学有药食同源的悠久历史,利用食物或配合天然药物,结合具体症状表现辨证施食,通过食疗扶正、祛邪以协调阴阳,辅助治疗亚健康。其他如音乐疗法能明显改善失眠、疲乏、体力下降等症状,对情绪低落、易激动烦乱、紧张不安等症状有较好疗效。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转化。

2.1 早期诊治

疾病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过程。任何疾病在初期或萌芽阶段,病位浅、病情轻、正气尚足、邪气易去。如果外邪侵袭人体,不作及时处理,病邪就可能逐步加深,由表传里,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也就愈来愈困难。如外感风寒邪气,初期在表,如果用辛温解表药治疗,祛除邪气于疾病的初起阶段,就能阻止其深入和防止其转变。感受温热之邪,初期多在卫分,但温热之邪转变迅速,所以在治疗卫分证的同时,应兼清气分之热,及早采用辛凉药物清气透表散邪,以防气分证的出现。内脏杂病在始发阶段,都有内伤的早期证候,如果能及时识别其证候,加以适当治疗,可以在早期控制或终止病情的发展,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2.2 依据疾病转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疾病的发展和转变是有规律的。因此,在治疗某一病证时,应根据疾病的转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预先对可能受影响的部位加以固护,增强其抗邪能力。对此,古人也有深刻认识。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就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克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措施。因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疗肝病时,应配合适当的健脾和胃药。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秋分的时节,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拔药罐等综合疗法,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缀治其本”。“三伏”之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穴位上贴药,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借以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旨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于”以防冬春季发病。再如,伤寒病是感受寒邪所致,寒邪易于伤阳,在治疗时应注意固护阳气,以防其变: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致,温邪易于耗伤阴液,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阴液,以防温邪深入。

2.3 体质的特殊性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8

有人问,“糖心病”的全名是什么?最早于1972年在国外有人提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说法,我国已故的著名专家钟学礼教授也主张此提法。主要指因糖尿病引起的心肌、营养心肌的微血管以及心脏的自主神经等病变。就像其他内分泌疾病可引起特异性心脏病,如甲亢性心脏病一样,糖尿病也有其独特的心脏病,即糖尿病性心肌病。可是这观点受到一些心脏病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的这种病变,是冠心病的扩展,不必另立名称。

近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两者是等危症。我国学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据国外统计,初诊糖尿病患者和全部糖尿病患者中有心血管并发症者各占25%和50%以上。而我国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高达76.9%。而且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较国外低,脑血管病发病率较国外高,由此可见,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5倍,45岁以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脏病的比例较非糖尿病者高10〜20倍。实际上,糖尿病患者有60%〜80%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

治病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就解决了一大半预后问题。所以从“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这个意义讲,“糖心病”指的是“糖尿病性心脏病变”,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内。作为病人,不必计较这些学术上的名词不同,反正得了糖尿病就应警惕心脏是否有问题,要同时防治糖尿病和心脏病。

怎样知道有“糖心病”

上述糖心病包括冠心病在内,因此,本期有关冠心病防治的许多材料都适用,最简单的就是作心电图,遇到心悸、心痛等情况及时请心内科专家诊治。

除此以外,糖尿病患者有下列情况也应注意:(1)安静时心跳快。早晨醒来尚未起床时,自测脉搏如>90次/分,就要找医生诊治。这可能是心脏的自主神经受长期高血糖影响的结果。(2)性低血压。指快速从卧位改变为立位时引起的低血压。如起床动作太快,感到头晕、眼前发黑等。也可能因自主神经改变引起。(3)不典型心肌缺血症状。因有糖尿病,心绞痛可能会不典型,甚至无痛,因此,常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增加了危险性。所以糖尿病患者有各种症状时,都要想到糖心病,查一查心脏。

“糖心病”如何防治

糖尿病的发生在血糖处于正常偏高值时,可能已经开始了。而心血管病变很可能是同步的。因而预防糖尿病的许多措施,实际上也预防了心血管疾病。如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及健康饮食,如减少饮食热量,减少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荤油),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粗粮、鱼虾等,还有戒烟,控制体重、腰围。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015-02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析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1]。主要疾病死亡分析,是对死亡的原因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出各类疾病中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现将东陵区2006~2010年死亡资料进行主要疾病死亡分析,为我们的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沈阳市东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10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库。5年的数据库经过核查复实(即死亡证明书输入数与公安局销户口数一致,符合率达100%)。人口资料来自沈阳市东陵区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根据年末人口数计算当年平均人口数。标化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2006~2010年死因资料按ICD-10编码进行分类统计。死亡资料通过DeathReg2005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性检验。

2 结果

2.1 主要疾病的死亡情况

东陵区2006~2010年总人口数为1 609 488人,其中男性为809 720人,女性为799 768人。男女之比为1.01∶1。主要疾病死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死亡数及死亡率相近,死亡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位居前3位。另外,除心脏病外,其他4种疾病的男女死亡率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见表1。

2.2 不同时期主要疾病死亡率、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根据主要疾病死亡分析报表,位列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种疾病的死亡总数占全部死因的82.63%,其中脑血管疾病占25.41%、心脏病占24.81%、恶性肿瘤占24.70%、呼吸系统疾病占4.41%、损伤和中毒占3.30%。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所占比重较大。不同年份疾病死亡情况经趋势性检验无明显差异,见表2。

3讨论

2006~2010年五年来主要疾病死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比较相近,差异无显著性;除心脏病外,4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均是男性多于女性;5种疾病的死亡率占全死因的82.63%,死亡排序几乎没有改变且以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这给我们今后的慢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区、农村慢性病死亡比例高达85.3%和79%[2],东陵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慢性病死亡率已接近这个水平。

根据当前的形式,疾控中心在健康教育内容及慢性病防治方针上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主要通过降低危险因素的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主要采取改变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改变饮食习惯等来预防,实行分级预防策略,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对肿瘤病因认识显示,多数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通过环境改造、个人自我保健等措施,可以推迟和防止肿瘤的发生[3]。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可通过疾病监测、接种疫苗和服用化学药物预防。损伤和中毒主要以预防交通事故为主,近几年车辆巨增、人口密度大、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应建议改善道路的状况及进行交通安全的宣传,另外中毒、溺水、自杀发生比例也在增加,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多数慢性病的死亡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的老人,因此应重视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4]。针对男性有更多的不良嗜好,暴露于更多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及接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以及缺少运动等情况[5],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并进行慢性病干预。

总之,根据疾病的死亡状况采取针对性的疾病防治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工作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必须双管齐下。通过告知信息、传授技能,使个体能够做出健康的选择与改变,这是必要但非唯一的策略;政府还必须同时建立支持的环境,为个体创造健康生活的公平机会,使个体赢得健康而付出的努力是一种轻松快乐的选择[6]。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孙振球. 卫生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L]. .cn/ n272442/n272530/n272742/appendix/manxingbing. pdf2008-09-22.

[3] 戴龙. 厦门市区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资料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3, 19(9):116.

[4] 顾志兰,张宏,黄建萍. 2004-2006南通市港闸区主要慢性病死亡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1):90.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1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子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215例,合并心脏病26例,占同期妊高征的12%。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0.5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8例。孕周小于32周6例,32~36周12例,大于37周8例。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既往无慢性高血压和心脏病史,本次妊娠并发子痫前期或者孕中期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体检心脏叩诊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在安静时心率均大于110次/分,有奔马律,心尖部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st段抬高,或者仅表现为心动过速,妊娠晚期、分娩期或产后数日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心慌、气短者7例,8例出现干咳,常以夜间明显,5例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心悸,夜间胸闷不能平卧。本组16例发病急剧,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呼吸困难、气促、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体检心脏叩诊14例有不同程度心脏扩大,26例在安静时心率均大于110次/分,10例出现奔马律,20例心尖部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15例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st段抬高,9例心电图仅表现为心动过速。22例x线检查见心影扩大。

     结  果

     治疗经过:在治疗子痫前期的基础上,用酚妥拉明20mg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滴,并根据血压调整滴注速度。速尿20mg静脉推注,4~6小时重复应用。强心剂用西地兰0.4mg加入25%的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4~6小时后重复给药0.2~0.4mg,24小时不超过1.2mg。低流量氧气吸入,取半坐卧位。分娩方式:经控制心衰后24小时或以上,及时终止妊娠,26例中剖宫产分娩21例,占80.77%,阴道自然分娩5例,阴道手术助产3例。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对母亲的影响: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26例中,产妇死亡1例,占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的3.8%,发生产后出血2例。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对新生儿的影响:新生儿26例发生早产9例,占34.6%;胎儿宫内生长迟缓4例,占15.38%;胎儿窘迫13例,占50%;新生儿窒息10例,占38.46%。围生儿死亡3例,围生儿病死率11.53%。

     讨  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是在子痫前期的基础上发生的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心力衰竭症候群,严重威胁着母婴安全与健康。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对母亲及围生儿的影响:5年间我站产妇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死亡1例,占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的首位。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婴儿的影响很大,如果出现并发症则影响更大。本文2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对围生儿的主要损害有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围生儿死亡。子痫前期时的胎盘血管痉挛,胎盘床存在着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影响母体血流对胎儿的供血,影响胎盘功能,致使胎儿缺氧和生长迟缓。这主要是因为胎盘能量的能力减弱,而影响胎儿发育。因此,妊娠高血压疾病在孕期保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防止胎儿发育不良和早产,同时又要防止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病死率。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68-02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综合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将对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造成孕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例为初产妇,10例为经产妇;年龄: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39岁,平均年龄为28.6岁;发病孕周:27-30周7例,30-32周6例,33-35周9例,36-38周7例,病程:最短病程为4天,最长病程为5周,平均病程为3.2周;心衰发作时间:32-34周4例,34-37周8例,超过37周10例,产后7例。

1.2 临床诊断

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检查得出,29例产妇均出现不同程度心衰。主要临床症状以及具体检查结果为:主要临床症状:心慌、胸闷、气短、咳嗽、咳痰为粉红色泡沫、喘憋、端坐呼吸、无法平卧;心率:休息时心率不低于110次/min,出现奔马律;呼吸频率:呼吸频率不低于20次/min,肺部出现细湿罗音;心电图:T波倒置或者低平、ST段上升、电压低;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

1.3 治疗方法

(1)选用速尿混合5%葡萄糖给予孕妇经脉推注,用量分别为20-40mg、50ml,注射频率为4-6h/次,用量总和在24小时内不能超过1000mg。(2)选用酚妥拉明混合5%葡萄糖给予孕妇静脉滴注,用量分别为20-40mg、500ml,滴注速度根据孕妇血压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用以降低心脏负荷。(3)选用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混合25%葡萄糖给予孕妇经脉滴注,用量分别为0.4mg、20ml,滴注频率为4-6h/次,根据孕妇情况用药,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每次用量范围应控制在0.2-0.4mg内,用量总和在24小时内不能超过1.2mg,滴注速度缓慢。(4)硫酸镁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孕妇出现抽搐现象,但无法快速降低血压,且容易沉积体内造成孕妇中毒[3],因此必须谨慎使用。(5)孕妇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时可给予吗啡注射,一般用量为5mg,若孕妇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必须减少用量或避免使用[2]。(6)孕妇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在控制后应及时终止妊娠,终止方式以剖宫产为首选。

2.结果

本研究组29例产妇,22例有效控制心衰后进行剖宫产,7例顺产6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心衰;28例产妇存活,产后进行恢复治疗,血压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出院时恢复正常,1例产妇死亡,死亡诱因重度贫血,存活率为96.55%;29例产妇共分娩26名新生儿,存活23名,死亡3名(均为胎死),存活率为88.46%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综合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将对孕妇及胎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造成孕妇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的早期治疗对于病情控制,减少死亡率十分重要。在发现孕妇心慌、胸闷、气短、咳嗽、喘憋等症状时,必须及时进行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及时控制病情。该病的病理机制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排出能力受限[4]。因此,治疗应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为前提。本组研究中,选择酚妥拉明混合葡萄糖给予孕妇静脉滴注,用以降低心脏负荷。选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混合葡萄糖给予孕妇经脉滴注,进行强心治疗,均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为前提,疗效显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治疗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孕妇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在控制后应及时终止妊娠,目前认为最安全的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5],该生产方式能够减轻产妇心脏负荷,降低心衰威胁,同时可在最短时间内使胎儿脱离母体。个别产妇治疗超过48小时后依然无法有效控制心衰症状者,应及时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说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剖宫产结束妊娠,降低产妇死亡风险。

除此之外,该病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本研究组中成功存活的26名新生儿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主要有:胎儿窘迫、宫内成长受限、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主要原因为血管流通率降低或胎盘血管痉挛,子宫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胎儿出现窘迫、缺氧、生长受限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孕妇病情控制,同时要防止胎儿在子宫内出现窘迫、缺氧、生长受限等现象出现,保证胎儿安全,减少胎儿死亡率。

综上所述,孕妇在妊娠期应注意加强检查,对于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脏病应做到及时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应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为前提,并积极治疗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并发症,同时防止胎儿在子宫内出现窘迫、缺氧、生长受限等现象出现,根据孕妇病情适时选择终止妊娠,降低孕妇及胎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赵纪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眼底变化的特征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6(03):109-113.

[2] 刘向蕊.心脏病手术后妊娠52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6(04):189-193.

防治心脏疾病的方法篇12

“善治者治皮毛”:阳气者卫外而为故也。天之阳邪,始伤皮毛气化,故善治者,助阳气以宣散其邪,不使内入于阴也。即“止于萌也”。“其次治肌肤”: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肤矣。肌肤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故其治之次也。即“救其已生”。“其次治筋脉”:邪在肌肤,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络矣。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身形,善治者,知邪入于经,即从经而外解,不使内于脏腑,此为治之法,又其次也。即“攻其已病”。“其次治六府”:邪入于经,留而勿治,则入于里矣,故止可从府而解。即“治其已甚”。“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邪在五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藏则死矣,故曰半生半死也。即“救其已成”。

因此,笔者认为上文主要体现了《内经》“治未病”思想中的一部分,即“邪伏防发,既病防变”。“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未衰,所以比较容易治疗。倘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由表入里,逐渐加重,正气受到严重耗损,以致病情危重。因此,既病之后,就要争取时间及早诊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局部到整体,防微杜渐,这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所谓“见微知著,弭患于未萌,是为上工。”

1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起源

春秋末期的老子初步察觉出一些防微杜渐的现象。如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事物在安静、平稳、正常的时候容易持守,一旦发生动荡、祸乱、疾患就难以把持了,没有形迹时容易图谋,脆弱时容易分解,微细时容易消散,因而无论治国、治病等都应当在未发生祸患之前,未兆之先,微小之期,防患于未然,消弭于无形,而且祸乱病患的初浅阶段,都容易得到治理。认识到本来细小的事情,发展下去会变化而成为大事,刚刚萌芽的问题容易解决,拖延下去会成为难办之事的道理。所以他主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并明确指出:“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是说时常害怕有病而先作预防,就可能避免疾病为害[1]。“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所以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显然老子这一“治之于未乱”的思想引入到医学之中,就发展成为《内经》“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治则的确立,可以说是老子的这种辨证思想与医疗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另外,《易经》中对防止疾病传变也有记载。《豫》卦六五曰:“贞,疾。恒不死。”病久,但可痊愈,未致死亡。说明发病之后,由于诊断正确,治疗恰当,可转危为安。病情虽重,尚未深入传变,则可救治。《无妄》卦九五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了病,保持心境清静,神志安和,不用吃药亦可痊愈。此言既病之后,不忧虑,不悲观,怡然自乐,不仅可防止病邪由此及彼发生传变,而且由于最佳心理状态,充分调动了整个机体的抗病能力,故收不药而愈之功。此卦说明既病防变在临证诊治过程中之重要,亦可见《内经》之既病防变说,乃源于《易经》之不药有喜观[2]。

2 《内经》“治未病”思想观的内涵

《内经》所论“邪伏防发,既病防变”有二层含义:其一为邪气内伏而症状尚无或症状较少的状态,类似于今之“亚健康”状态;其二为已病时邪气将累及其他的状态,即“传变”。

2.1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即通过治疗邪已内伏而病尚未发的状态,以防止疾病的形成。有时疾病虽未发生但邪气已内伏,或出现某些先兆,此时当须善于观察并发现微小的变化,分析其病因病机,及时进行正确有效的治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热刺》云:“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根据赤色之见而刺之,则“病虽未发”当为已受邪,此时通过恰当的治疗就能防止疾病的形成。《素问·调经论》认为,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之时仍可有微病发生,此时亦当抓住有利时机,如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并可采用多种方法,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从而使机体气血畅行,驱邪外出,“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内经》中有多篇对受邪而未发病的“未病”状态有详细论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为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虽已有虚风中人,但邪浅病轻,尚无明显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都指出受邪后,邪伏体内而不发,遗时乃发或新感诱发的现象,成为后世温病学伏邪学说的源起。

转贴于

2.2 既病防变,治在证先 既病防变,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途径“卒然逢之,早遏其路”,而且要“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病之脏,即根据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资生、制约的规律及整体关系,从脏病惟虚则受,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传,虚则不传的原则,对未病之脏预先调理。《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因而,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以控制其病理传变。《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从以上诸篇所论可见,邪气侵入人体内有一定规律可循,外邪多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五脏病气则多以生克的顺序传变[3]。因此,治疗应及早动手,迅速治愈邪仅在皮毛的“极微极精”阶段,或及时阻断脏腑间的传变。

以肝病为例,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4]。强调肝实之病,开始证见头昏、胸闷、胁痛、苔黄、脉弦等,假如误治或失治会继续发展,出现饮食减少、全身乏力、腹胀便溏、苔腻等脾病证候。若在肝病初起,能够知道肝病传脾这一规律,在治疗时,不使因泻肝而伤脾,或在治肝的同时辅以健脾药,就可以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然而,四季末各十八日,脾土正当旺,此时不需加以调补,肝病亦不传。反之,肝虚之病宜用甘味以培土荣木“即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故实脾,则肝自愈。这些既病防变思想,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后世医家治疗肝虚病,用酸甘焦苦之法,以白芍、山茱萸、五味子补肝阴,以丹参、生地、当归养心血,以大枣、白术、淮山药、淮小麦、炙甘草益脾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所谓治在证先,就是在典型症状尚未表现之前,预先用药。

3 后世医家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

后世医家对《内经》治未病思想多有发挥,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论述了疾病传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还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柯琴说:“邪在皮毛,犹未伤形,故仲景制麻黄汤,急汗以发表。邪入肌肉,是以伤其形,故制桂枝汤,嘬热稀粥以解肌,是渍形以为汗。若正邪交争,内外皆实,寒热相乘,故制大青龙于麻桂中加石膏以泻火,是散以泻之也。”《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悉是,不必悉具。”即在伤寒或中风的过程中,只要出现一部分少阳病证,就可以少阳论治,不必其证候全部具备,从而争取时机,防止病情深化。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病虽无危候,但阳衰阴盛之本质已见,故急用温法以救其阳。若不及时使用温法,就会延误病机,吐利、厥逆、烦躁等症必接踵而至。

《金匮要略·痉病第六》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提示病虽在表,却有里传之势,是发痉先兆,若不加治疗,将发展为角弓反张,卧不着席的痉病,故方用葛根汤以生津养筋解痉,以杜邪深入,先安未受邪之地。《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蜀漆散方后注云:“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此为张仲景认识到疟病的服药时间对疗效有重大影响,提出的预先服药方法[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诊候第四》中云:“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从预后良恶论治未病的意义。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治疗温热病要保津液和防伤阴。另外,王叔和云:“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云:“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凡此种种,皆有“见微知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文林,吴弥漫.《内经》“治未病”治则的思想探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6887

2 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