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6-09 10:05:15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1

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是人类认识、改造、开发和利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给金融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1. 信息技术为实现金融教学现代化搭建了科技平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全国高等院校中,相继建立了许多内部局域网和大量的开放式金融教学网站。据初步统计,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学可在网上链接的网站有数百个, 初步构成了金融教学信息网。 它使高等院校金融教学相互间真正做到了联系沟通顺畅、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金融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高等院校内部局域网的使用, 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逐步实现从“纸张”的信息处理转变为通过通讯网络、资料数字化等途径,对金融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与处理,使实现金融教学现代化成为可能。

2. 信息技术为实现金融教学科学化提供了先进手段。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教学工作只有充分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广泛集中学生的愿望,才能真正代表学生的意志和利益,使教学的各项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高等院校内金融教学网络的出现,为高等院校金融教学的老师与广大学生间架起了一座新型的现代化桥梁,使两者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双向互动性,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 较好地改善了教师各项教学的有限理性。这种教育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而且还无形中消除了信息源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人为障碍,使得金融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渠道更为迅速、及时、畅通,有利于避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和失真现象。这就为金融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3. 信息技术为实现金融教学科学化开辟了广阔途径。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它的职业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与之相适应,必须按适应性的原则决定教学方法, 所以适用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制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性就成为金融教学价值的必然追求。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为进一步扩大金融教学中学生的适应性开辟了广阔途径。它一方面为从事金融教学的教师广泛深入地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增强了金融教学的透明度,为广大学生及时全面地掌握金融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先进工具。

二、加快金融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增长的产物,它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倍增效应,而且对高等金融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抓住国际特别是国内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机遇,以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加快高等金融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推动金融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1. 解决好认识问题是前提。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呈良好的态势,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金融教学信息化建设仅刚刚起步,至今仍有不少人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不高,尤其是还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不多,重视不够,忽略其对金融教学发展与创新的积极影响, 对于用先进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去提高金融教学效率、增强金融教学效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因此,我们要从用信息化促进高等金融教育建设的战略高度,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金融教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金融教学流程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金融教学水平。

2. 建设好金融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基础。从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有关部门经验来看,金融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是金融教学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交流的先进平台。 目前,各校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拥有自己网络教学平台的为数不多。这与我们自身的地位和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各院校今后要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作为金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实施“金融教学网络教学公共平台工程”, 使有关部门教师都能连接教学公共平台,努力提高金融教学信息化水平。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2

一、引言

现有关于金融集聚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金融集聚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但鲜有研究者对金融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我们以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把金融市场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将中国划分为中、东、西部三大区域后,对这三大不同经济区分别进行了回归,研究了金融集聚对中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性。

二、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

1、产业集聚效应

从供需方面来看,金融产业集聚会改变本地区内资本供给与需求状态,打破原有资本供求平衡,改变地区融资价格,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成本。金融产业集聚会使某一固定区域内聚集大量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类型的金融机构,给当地带来大量的资本供给。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在资本需求基本不变情况下,资本供给大量增加会使资本价格――利率不断降低,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本地区技术创新。

从资金配置效率来看,金融市场可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改善信息不对称过程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将资本集中到大型企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中从而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机构都希望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期望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中去,往往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项目的回报率的高低,故金融机构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因此间接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集聚比较发达地区,金融集聚能有效地降低金融成本,进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另外,金融产业集聚会促生大量金融中介机构,进而促使金融资本从创新效率低的企业或产业流向创新效率高的企业或者产业,促进整体技术创新。

我们提出假设1:金融集聚能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技术创新。

2、服务创新效应

技术创新资金作为一种风险投资,需要良好的金融制度保障。金融机构集聚有利于改善风险投资环境,促进政府对风险资本推出机制建设(程昆,2006)。现阶段,我国金融产业法制不很健全,金融机构鱼龙混杂,威胁金融产业稳定性。因此,金融产业集聚会促使政府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既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又能通过新的金融机制更有效的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服务,保证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

我们提出假设2:金融集聚能通过服务创新效应促进技术创新。

3、信息扩散效应

金融集聚信息扩散效应是指信息在金融集聚区域内借助于良好的通信设施,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趋于透明与充分的状况,即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过程。金融集聚有助于获得“信息外部性”,即金融机构集聚促使区域内金融信息量更透明充分,降低了信息搜索和使用成本、促进了金融竞争和创新,进而提升了金融结构和功能。

在项目甄别方面,金融集聚促进了资本供需者之间交流,增强金融机构信息认知能力,缩小彼此之间技术差距,既促使金融市场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又通过信息处理和项目甄别功能提高了创新效率。金融机构提升项目甄别能力后会对不同融资项目情况筛选,更青睐于边际产出较高项目,进而更有效促进技术创新。

在减少风险方面,金融集聚对于技术创新主要作用在于对不同风险的有效预防与统筹。金融集聚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经营风险。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容易获得所需融资企业信息时,便能更容易控制投资风险,将更多资金投入资信良好地企业中去。实证研究证明,信息外部性能够使得区域内企业加强联系,提升整体的创新能力。

我们提出假设3:金融集聚能通过信息扩散效应促进技术创新。

4、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一方面,金融市场集聚必然伴随着金融人才集聚,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技术管理,促进金融机构对信息收集、风险控制、收益分析和项目管理的把控,促使金融机构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技术水平比较高或者边际产出比较高的项目,这些都间接的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金融集聚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支持和更好的企业管理,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专业性的人才。金融市场通过对教育和培训等金融支持提高了区域内部人才积累,这是金融一体化对人力资本积累最显著影响,同时也相应促进了本地区内生产效率提升。

三、模型设定

国际上对技术创新研究惯用方法是构建包含技术创新在内的生产函数,通过研究各个变量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来确定影响程度大小。基于此,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初步变形如下:

模型(1)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tii,t表示i地区在时间t的创新产出。各地区的创新投入包括研发资本投入ki,t和研发人员投入Idi,t,由于我们选取的是全国257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鉴于数据上的可得性,在衡量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指标时,采用投入法,即以各地区研发资本的投入Ki,t衡量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tii,t。由于研究的是金融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因此把金融集聚fci,t这一变量加入模型中作为本文的关键解释变量,因此,模型(1)变形如下:

在此,产业集聚效应和服务创新效应主要跟居民储蓄率和贷款率有关,信息扩散效应和信息化水平有关,人力资本效应与金融从业人员数量有关。为了体现金融集聚的几个效应,我们将金融集聚和金融发展效率做交互(lnfci, lnfei,t)来衡量金融集聚的产业集聚和服务创新效应,将金融集聚与信息化水平做交互(lnfci, lntIi,t)来衡量金融集聚的信息扩散效应,将金融集聚与研发人员做交互(lnfci, lnIdi,t)来衡量金融集聚的人力资本效应。将这些交互项分别引入模型中,模型(2)变为如下形式:

(5)

将其他影响各地区技术创新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撰t分别加入模型后,模型变为如下形式:

最后将各个效应加入模型(6)中,最终变为如下形式:

分别代表研发人员、金融集聚以及三个效应机制对各个地区技术创新的弹性, Xt是影响各地区技术创新的一组控制变量,包括:FDI、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发展效率、纳税贡献度、信息化水平和城市道路面积,分别用fdi,t,fii,t,fei,t,txi,t,tIi,t,rdi,t来表示。A是常数项,?孜i,t为随机干扰项。

在控制变量选择方面,选取FDI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政府投资、金融效率、企业规模等对技术创新也有重要作用,同样选取为控制变量。同时,考虑到某些解释变量对技术创新影响可能存在时滞,我们还将引入滞后期来研究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的时滞情况。

四、金融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分析

为对比分析我国各城市金融集聚的差异性,列举一下2012年度金融集聚排名的前20名与后20名的城市:前20的城市(深圳、北京、宁波、周口、三明、梅州、三门峡、上海、台州、龙岩、承德、怀化、长治、杭州、晋中、沧州、衡阳、嘉兴、济南、丽水);后20的城市(绥化、宿州、六盘水、钦州、南昌、重庆、眉山、昆明、天水、贵港、抚州、遂宁、巴中、六安、汕尾、保山、广安、莱芜、枣庄、鄂州)

2013年金融集聚排名前20名城市中,东部城市有12个,中部城市有8个,西部城市为零;金融集聚排名后20名城市中,东部城市仅有3个,中部城市有6个,西部城市有11个。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部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在金融集聚方面比中西部内陆地区更加明显,中部比西部也存在优势,这表明我国金融集聚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为对比分析我国各城市技术创新差异性,列举下2012年度技术创新排名的前20名与后20名的城市:前20的城市:(深圳、上海、北京、芜湖、大连、苏州、东莞、无锡、天津、宁波、铜陵、珠海、合肥、杭州、广州、厦门、中山、常州、镇江、南京);后20的城市(绥化、保山、曲靖、安康、渭南、巴中、通辽、汉中、雅安、昆明、信阳、宿州、贵港、上饶、广安、达州、宜春、忻州、遂宁、吉安)

2013年技术创新水平排名前20名城市中,东部城市有15个,中部城市有5个,西部城市仍为零;而技术创新排名后20名城市中,西部城市有13个,中部城市有7个,东部城市为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东部城市凭借着区位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比中西部内陆地区更加明显。而西部城市由于地理和经济等的原因,在技术创新方面与中东部城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表明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五、结论

在科研人员方面,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和金融体系等方面更加发达,极大的吸引了科研人才,因此东部地区科研人才对技术创新影响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3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 %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 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 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注:本文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青年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08YQ24。)

【参考文献】

[1] 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 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4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5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6

引言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进入信息时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拉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加深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让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因此,金融业要巧妙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变业务基础,创新经营与管理理念。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业发现了更多的经营模式,能够弥补原有经营模式存在的不足,改变了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创新了服务方式,对金融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改变资金的流通形式,让资金高效运用很多银行系统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自身的经营体系,通过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等形式,改变了资金的流通形式,让其从纸币向电磁信息转变,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电子脉冲的形式,实现资金在网络上的交换与流通,让人们摆脱货币流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金融的交流,提高资金的运转速度,提高运转效率。(二)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竞争模式传统金融业的竞争模式主要以自身所有的资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形成的规模为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了一个多信息交流的平台,让金融业的信息在这一平台上快速交流、传播,从本质上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营销方式,让银行的经营模式向信息化转变,重组了银行的IT系统。所以,在信息时代,金融业不再以资本和规定优势划分经营水平的高低,而是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新的评判标准。(三)创新金融业的服务方式现在信息技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很多金融人士也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开发,并投入使用,并且,其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以网络媒介,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了解金融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能顺利运行的金融服务来说,如果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这项业务就会停止服务。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业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服务方式,把大部分的服务转移到网络,创新了服务方式。(四)调整金融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优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不仅可以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参考,还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化管理。因此,金融业要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机构内部的整体结构,让其向扁平化转变,同时还要增加企业的整体效益,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并以此带动金融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另外,还要降低金融企业便捷化的标准,把企业作为金融业的前台,增加服务的数量,提高其质量。金融企业也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记录、总结。(五)实现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创新随着金融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创新监管方式与方法,降低监管,开发新的监管技术。首先,监管部门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网络监管机制,降低监管使用的成本,采用新的监管方法,让全国的监管方式向信息化转变。其次,还要实现电子化监管,监管部门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运用方式,并将其归类,建立系统的监管方式,把管理目标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明确指标体系,实施监管。另外,各监管部门之间还要加强沟通,互相交流,提高我国整体的监管水平。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除了会对金融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外,还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带来消极影响。(一)金融工具操作的复杂性,增加了金融业的监管难度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界内的大范围应用,很多副产品也随即出现,像是金融产品、工具等,这些金融产品与工具的运用,可以让资金的流动保持联系。但这类副产品必须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一旦脱离信息技术,其具有的职能和功能的正常运行就会受限,而即便是正常运行,也让网上操作更加复杂。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根据这一现状,制定和金融产品、工具相关的管理机制,产生另一项监管需要花费的费用,增加了难度。另外,因为全球化的加剧,外来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国内,所以,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外部风险防御机制,构建一个系统的金融安全网,和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沟通,又提高了监管的难度。(二)资金和数据的安全性降低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便利,促进其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资金与数据的不安全性。现在,很多盗取资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构成威胁。而对于金融的数据来说,因为某一机构传输数据时,并未对数据尽心加密处理的,导致其安全性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建立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实时监督资金和数据的传输,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确保资金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三)国际风险的快速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资金的流通,让资金高效运转,但这种方式也加快了国际风险的传播。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金融隐患,一旦隐患变大,必然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会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国际金融除了稳定资本外,还有投资性资本,不同国家的炒股人员会实时观察并分析世界经济的走势,从而找到最佳的投资时机,一旦某一环节的资金周转不足,极易引发国际经济走势的变动,有时甚至会引起金融危机。(四)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但国家在制订与货币相关的政策时,除了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外,还要考虑正式实施后,会不会引起经济风险,出现金融危机。现在,网络经济逐渐成为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网络经济中,不管人们使用哪一国家的电子货币,都能够快速完成交易,得到自己所需的服务。这就造成了中央银行无法对本国流通的货币量给出准确的测定数字,所以,中央银行制定新的货币政策时,必须摒除其他国家货币,才可以保证货币量测定的准确性。

总结

金融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金融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突进之一。因此,金融业要正视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改变资金的流通形式,让资金高效运用,创新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建立风险预估机制,积极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娴,邱昕,魏建国.试论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J].市场论坛,2015,02:94-96.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7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过去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信息化一直在快速前进。尤其信息技术在今天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已经不分彼此,当把我们的视角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并变得更宽阔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本文从金融信息化的现状、创新、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一个分析。

1 金融信息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金融信息化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科技人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但是我们知道,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的金融业面临着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这样,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加快金融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以此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与创新能力,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为国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有信心立于不败之地。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信息化也进入了业务的系统整合以及数据分析集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最基层的金融机构的信息人员从改变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从以前的全面管理和系统研发等转变成以贯彻上级规范为主导的,保证本地区的金融网络安全为工作的重点。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我国的金融业的信息化开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发展到现在20多年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信息化的进程也遇到了困难,主要是目前严重缺乏金融业和信息水平都比较高的双重性人才,人才的缺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我国要发展金融信息化,必须要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的金融信息化人才。

2 金融创新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金融业之所所以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是因为金融创新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金融创新也有它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从整体来看,它对金融业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金融创新首先提升了金融业发展能力。金融创新不仅仅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而且在业务发展、机构放大、就业增长和素质提高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金融组织创新促使金融工具创新,金融业务创新使传统的金融措施对顾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润逐渐下降。所有这些,都强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促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模式。

2.2 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和市场一体化,为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各金融机构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大集中工程,建设并完成了新一代业务处理系统,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融资证券化,同时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市场一体化,金融银行业信息化还要不断加快发展,尤其是针对改革和业务发展的要求。比如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

2.3 金融的创新对于融资产生了很大影响,模糊了融资边界。金融创新对融资边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界限在逐渐的模糊,而按照一般的金融学的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都对传统的金融学制度形成了挑战。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3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的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其前景是美好的,但关键是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使得金融信息化发展又快又稳的发展,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8

型企业成长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趋同效应,地缘边界逐渐被打破,世界经济形成了零距离效应,产品同质性竞争表现明显。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以当前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技术生产、技术创造、技术扩散和转移、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对组织内外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追求知识经济和价值的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生产和技术研发,开发有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需求获取商业价值。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创新型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技术创新是高风险和高回报相对应的行为

创新活动是对原有的技术创新,是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改进或毁灭性的颠覆,其技术的有效应尚未得到市场的验证,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世界上很多先进技术虽然具备领先性,但由于缺少市场基础而夭折。早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天才王安博士就发明了“磁蕊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1956年,他将磁蕊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获利40万美元。这第一桶金并没有助其在电脑世界称霸,尽管后来王安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由于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发展战略的偏差,最终公司宣告破产。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要与商业市场的运作协同发展,才能避免高风险,获得高回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难题

(一)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高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银行提供科技贷款后,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不同企业在发展阶段需要的资金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其融资门槛高,对企业的条件和资质有明确的要求,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无法达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二)技术创新型企业与银行存在信息壁垒

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其所从事的项目和技术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客观上,很多技术创新型企业出于技术竞争和商业信息保密的原因,大多不愿意主动披露商业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收集项目信息和技术的同时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难及时掌握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再加上银行对现有的技术和项目的评估手段落后,在分析、识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自身的能力上存在欠缺。这种欠缺会诱使企业隐藏有关信贷决策的信息,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信息也并非越多越好。在假定金融机构理性判断技术和项目的情况下,会对项目和技术信息有正确的评价,但是当企业向金融机构披露较深层次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波动等方面的信息时,金融机构却有可能对这些信息产生曲解,导致采取不放贷或者提早收回贷款的决策,使这些本应有利于企业申请贷款或至少不应对申请贷款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的信息变为不利信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道德风险,造成银行对企业的监管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加大。由于以上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技术创新型企业存在信息壁垒,合作失之交臂。

(三)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及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服务方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其中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国有大银行的挤压,出现支付问题,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另外,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尚没有形成信息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办理手续复杂,结算体系不完备,效率低下,风险程度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壁垒。而且,由于金融机构本身也受到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在资本缩水的现象,造成企业效益不佳,金融衍生发展能力和企业资本参与能力弱化。另外,中小金融机构受国家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加上企业效益差、欠息严重等,造成经营效益下降,削弱了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力度。

三、金融创新与资本创新的整合策略

(一)基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生命周期整合金融资本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如同人的成长历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对资本的需求不同,资本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1.种子期也称创意期,是指技术人员对富有创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开发,形成整体的创业设计和规划。

这一时期的活动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活动,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其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在此阶段技术成功率仅占5%,大多数项目和技术中途夭折。这一时期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不能从银行等机构获得贷款,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本或合伙合资人的股本投入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其数量一般较小,几百万即可启动一个项目。投资周期一般为2-3年,一旦企业进入正常运转状态,风险投资即退出。

2.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创业人员具体实施创业项目,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这一阶段是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对资金的需求极其急迫,资金需求数量大,投入密度强。这一时期的现金流来源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对上下游企业的商品贸易融资、企业资本金盈余,以及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资金需求数量比种子期要高,一般数千万以上。投资周期时间不等,一般为3-5年。

3.高速发展和成熟期。

企业在这一时期已经有成型的、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培育了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企业的扩张行为也逐渐开始,原有的资金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融入外部资金进入企业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政府基金、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这一时期对资本的需求数量较大,一般在千万以上,投资的领域涉及公司的各个业务层面。总之,基于生命周期的角度,创新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对资金的需求方式不同、数量不同,但是这些资金在不同层面上解决了企业的资本难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作为创新型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应该遵循投资规律,谨慎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本的效应,避免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实现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双赢。

(二)创新融资制度以促进高新技术

企业发展当前,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亟需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仅凭借政府财政引导基金和财政补贴无法解决企业长期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鉴于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那种维持金融资产低利率或负数利率及限制贷款发放的政府政策,往往不能刺激储蓄或阻止低效率投资。只有让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凭借自身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资本创新才能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金融市场应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资本供应体制,建立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金融网络,为企业提供造血功能和成长加速剂。近期提出的资本市场转移平台这一理念,是金融创新的具体体现,转移银行的负债,及时消除坏账和呆账,有利于银行轻装前行,把有限的资本应用在能带动经济增长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同时经过资本转移,逐渐形成产业和企业金融资本转移梯度,形成整体优势和合力。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体制,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国内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历程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制度创新息息相关,资本因素成为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跃的因子,激发出无处不在的能量。我国应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疏通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融资瓶颈,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三)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制约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由于多数创新型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资产有限,信用记录不健全,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我国应从宏观上整体把控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政府理应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担保机构的良性发展。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担保机构担保贷款,降低经营风险。完善担保体系,健全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为,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推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方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制定统一的运作规范。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9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活动的监督通过信息化管理,金融企业能够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整合,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分析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判断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对金融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二)信息化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金融企业信息化管理摆脱了传统金融行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潜在市场进行有效开发,实现业务的拓展。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散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加快金融活动工作效率,提高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信息化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升级,发挥出互联网便捷和开放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用户的发掘,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地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防范,进而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奠定金融经济管理基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现代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经济管理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了金融企业和客户之前的距离,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

(二)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金融企业市场交易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在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扩大金融市场范围。

(三)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服务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是金融服务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用户通过网络信息获取金融机构所提供金融产品信息,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进行注册,从而享受到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实现征信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金融企业市场形象。

三、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金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金融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金融企业要扩大人才吸纳和培养渠道,扩大人才资源渠道,从而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实现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要推进金融企业经济管理事务处理系统建设,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获取更多实时信息,提高经营管理的时效性;此外,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金融企业不同部门和分支机构信息交互,对金融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技术升级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金融经济管理涉及的信息量庞大,将金融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相融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将促进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不仅加快了金融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快金融业务拓展,还实现了服务的不断升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先进科技完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速发展。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10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标志,在提升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育机构,财经类院校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回顾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发现:金融信息化最初体现为业务操作的自动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与整合,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就未来而言,将会在集中与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与客户支持体系,即金融信息化将会从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走向风险控制集中、创新集中和客户服务集中的发展模式。从金融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不能将金融信息化单纯理解为传统的金融电子化处理过程,而是必须从新的高度将金融信息化理解为未来金融业服务与创新的基础,即需要高度认识金融信息化教学在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战略意义。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正在经历从“平台开发”与“业务开发”阶段向“创新开发”与“思维开发”阶段的过度。因此,与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学也必然存在一个从“功能阐述”到“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演变与发展过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特征,使得教学环节很难对其保持良好的对接过程,由此也导致了金融信息化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其认知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不断创新,金融信息化未来必然在业务、管理及决策等各方面代替传统金融业务与营销模式,逐渐过渡为金融业主流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其功能不仅将贯穿虚拟经济,也将对实体经济构成重要影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应该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金融教学的传统优势,着力探索和开发金融信息化教学框架与教学模式。但就现实探索过程而言,在各个层次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瓶颈。首先是关于“学科属性”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这一研究方向究竟应该归属于金融学科还是信息技术学科呢?就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金融与经济管理为主导课程,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为辅助学科,因此,其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然而,现实对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则同时强调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需要同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术,而这一复合型特征确实成为困扰金融信息化整体学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关于“人才特征”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即具备“业务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备“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学过程究竟应侧重业务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应侧重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毕竟,业务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以商业银行系统研发中心或分行科技部为例,业务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快速反应、快速学习能力,因为“应用构建”是其主要工作职能,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业务平台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间接口管理、过程改进与调试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则主要包括数据跟踪与数据分析,金融建模、风险测试、业务创新等方面。综上可见,实际教学中究竟侧重业务性教学目标还是研究性教学目标,也是当前困扰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业务型人才培养应作为整体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研究型人才培养应为辅助。这既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符合学科建设“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在二者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平衡上述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其关键点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跨学科教学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重构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为此,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学科框架”、“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金融信息化学科的构建模式与实践思路进行尝试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框架与课程结构设计

(一)学科框架设计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类来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个层面,每个层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各层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参考金融行业信息化进程来做统筹安排。具体来说,从历史发展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有四个层次,渠道层、整合层、业务层和管理层。其中、渠道层、整合层与金融IT技术培训关系密切,业务层、管理层不仅与金融IT技术关系密切,还与金融工程、数据挖掘与计量分析、统计分析、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非技术类金融信息化过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从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学科框架)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侧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金融信息化业务与金融IT技术整合”方向;二是侧重“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产品设计与金融工程创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前者为例说明。

(二)教学课程设计

1.以银行柜员系统、前置系统、核心系统为主线的“银行核心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银行核心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相关的“业务类课程”如:储蓄业务、国债业务、卡业务、中间业务、贴现、同城票据交换、基金、清算业务。(2)与银行业务流程配套的技术规范与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C语言编程B.使用gcc和编写MakefileC.Linux/Unix下C语言设计D.Linux/Unix下C语言编程-通讯应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编程F.SQL语言及Oracle下Pro*C编程G.Tuxedo中间件开发与管理H.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2.以网络银行系统为主线的“网络银行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网银系统”中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应金融背景知识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网路银行系统框架分析;B.网络银行应用架构分析;C.网银系统安全设置与证书操作;D.网银业务:转账与清算系统;E.网银业务:电子支付业务;F.网银业务:信用卡业务;G.网银业务:黄金、外汇、基金、第三方存管、现货延期、国债等;(2)与“网银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与EJBD.数据库技术E.网络技术F.HTTP与SSLG.PKI与CA管理H.测试技术3.以手机银行为主线的“移动金融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移动银行业务与服务模式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移动银行业务构成B.移动银行盈利模式C.移动银行服务与产品设计D.移动银行营销策略分析(2)与移动银行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短信移动网关SMSGB.WPKI与WSLTC.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银行开发D.移动银行中间件开发4.基于金融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原理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统中的一些“基础核心技术”,如:基础编程、核心安全、数据库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实践来讲解,可参考的业务实训操作包括:(1)中国银联接口系统的模拟设计与开发;(2)在线支付接口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柜面缴费业务(中间业务)的设计与开发(5)银行自动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金融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与其相关的知识建设进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任何一种新兴学科的发展,必然存在来自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挑战。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边发展边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领域、实践领域中的新突破与新进展,并将其与教学过程融合,从而构建与现实同步的学科发展体系。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于: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能融合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平台,从而推动从“科研应用教学”的实践升级与知识转化过程。构建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知识储备与课程建设阶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框架;(2)设计并开发金融信息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第二阶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跨领域融合阶段(1)以高校院系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发与上述内容匹配的课程体系。并与金融企业(如银行)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签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体系,开发“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用于培养和考核金融IT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认证课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术”、“金融信息化业务与产品开发”、“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信息化产品定价与风险评估”等。第三阶段: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联合认证与人才输出阶段(1)以院校为依托,开展“金融信息化技术、产品创新与应用智能”研讨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银监会、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研究与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手段、金融信息化相关“标准”。(2)与金融行业及金融服务行业中知名企业签订金融IT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将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从学术及教学领域推广至企业界,并针对人才需求企业开展“一对一”的“定制化”培训,输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阶段:金融信息化教学与职业培训框架的标准化阶段(1)依托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企业,定期金融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与企业界联合开发可用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甚至基于上述创新思想申报横、纵向课题支持,从而推动成果转化。(2)通过与不同协议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模拟系统”及相关模拟教学模块,并最终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金融仿真系统,并可尝试申报部级实践教学成果。如果学科条件较好,还可以将这一系统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品牌质量,另一方面将产品向兄弟院校推广宣传,扩展产品的商业价值。(3)向“银监会”或“信息产业部”申请,成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师协会,并将上述“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推广为行业标准化认证。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11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篇12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