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1 08:12:50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1

作者简介:陈萍(1979-),女,湖北广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0年度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编号:SM20101077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09-01

一、重科研但不轻教学

这里的地方高校指主要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院校。从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和关系角度讲,除国家列为“211工程”的极少数院校属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属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要不要重视科研?反言之,教学型高校不重视科研行吗?从理论上讲,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使命之一(另外两个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就实践而言(准确地讲,是就现实而言),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政策导向和大学评价导向下,任何一所公立大学,尤其是有生存之虞的地方高校都无法做到不重视科研。

先说政府投资政策导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均衡投入成为我国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投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对各高校的投入分配跟科研密切相关:“211工程”、“985工程”、各种级别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基地、××示范中心、创新团队等名目繁多的建设项目成为政府推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抓手,同时意味着大笔的投资经费,对高校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高校要想得到这些建设项目,首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科技实力;高校只有得到政府的这些重大支持项目,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规模和实力,进而提升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能吸引优秀的生源。由此可见,高校只有重视科研,才有可能最终在政府投资、高校科技实力、高校社会声誉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再说大学评价。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学门前的入学乞求者转变为受大学欢迎的顾客,大学也逐渐开始从挑选学生的时代向被学生挑选的时代过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生源争夺战。高校争夺生源凭借的是综合实力(也可以说是社会声誉),学生挑选大学依据的是大学评价,而无论是哪一种大学评价――社会组织的大学排行亦或政府开展的高校评估,论及大学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意味着社会声誉),科学研究都处于核心地位。以科技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高校能逃避评价。

然而,地方高校始终不应忘记自身作为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对科研的重视还须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前提下。当前,科研篡夺教学中心地位在地方高校相当普遍:由于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学,相当多的教师承担教学是为完成工作量,得到一定的报酬,至于教学质量则无暇顾及,课堂外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科研使教师感到心累,科研压力使教师无心向教,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殊不知,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全力以赴,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钻研教学。从这个角度讲,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技管理政策应侧重奖励教师紧紧围绕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从事的科研,将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落到实处。

二、尚“精细”但保留“粗放”余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强调对大学的科学管理,管理涉及大学作为一个庞大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科技工作也不例外。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相应地就会制定配套的政策。高校科技管理思想有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两极。“粗放”与“精细”都只是相对的概念,由粗放到精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结果,后者注重过程。

精细化管理是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管理各个环节的一种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强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制订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去落实,且配有完善的监督检查及奖罚激励机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一般认为,精细化管理是粗放式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粗放式管理长期改进的结果,它注重细节、细致、细化,是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表现。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观点。[1]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科学管理思想,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对于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推动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确大有裨益: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建设,一方面使热衷科技工作的教师能够有“备”而来,减小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彰显科技工作竞争的公平、公正,保护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创新”是它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不可组织性。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把科学发现比喻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奇妙的小精灵,往往“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他曾说:“科学上的创新是不能够组织的,从上而下的指引将抹杀创新。”[2]科学研究的本源是人类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驱动而从事的追求真理的探索行为,它是一个思维跳跃的过程,它可能是好长时间的思想积聚如河流拥堵,也可能是瞬间的顿悟如清泉汩汩涌现。鉴于此,建立在平稳的、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程式化管理诸如检查、监督等,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可能是一种打扰、一次不够全面的诊断。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在引进精细化管理思想来规范科技管理活动的同时,仍然要部分保留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管理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立项、审批、结题、科研经费的使用等方面,而对于科研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则采用粗放式管理。

三、用实力也挖掘潜力

即使科技综合实力远远赶不上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也会有科研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诸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少数科研优秀人才是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的依靠力量,因而在地方高校科技管理中备受尊崇与重用。有科研实力,能够受到重用,既是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重视人才的表现,也是教师个体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得以彰显的幸事。

不过,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在重用极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教师队伍中的科技潜力,尤其是对尚未成科研“气候”的青年工作者,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当前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较高,青年工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科学训练背景,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但与已经取得较好科技声誉的资深教授相比,他们科研资源获取通道受阻,导致科技实力发挥不畅。

事实证明,勇压重担是高校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具体到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方面,勇于在青年工作者身上压重担,主要指科技管理政策适当向青年工作者倾斜。常见的做法是,规定某些科研项目主要面向青年工作者,减少青年工作者科研立项的竞争,增加他们科研立项成功的几率,逐步锻炼青年工作者主持科技活动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还可以鼓励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中青年教师的参与。青年教师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既可以增长见识,学习优秀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技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构思、集中攻坚以及全面协调能力,又能够丰富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经验,增强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信心。

要想科研后继有人就应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甚至脱颖而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对青年工作者的扶持还可以进一步体现在主动与学校人事政策的沟通上,适当放松职称评聘政策带给青年工作者的压力,为其创造一个专注于学术的环境。否则,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青年工作者即使得到科研资源,从事科技活动也很容易受功利驱动,不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独立思考,不利于杰出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2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求企业必须更加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商管理工作,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意识,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商管理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要求广大企业既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工商管理改革,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3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一系列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工业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条件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对象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高速增加,使得行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改变了物质资源的获取完全依靠自然界产量的状况,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人们几乎不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也就不至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了满足吃饭穿衣而奔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这就不断壮大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队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上述状况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供求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而人力资源恰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科技创新提高了各行业科技的水平,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革命为能源行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行业内岗位增加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自身最大价值的发挥。这种条件下,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鼓励科技创新,是发挥各级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科技快速健康发展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为科技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担当了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依靠占有和控制固有物质资源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的各方面才能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行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能源的价值不断提高,改变了资源管理方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占有人力资源是占有技术制高点的必要基础。而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巨大潜在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为其创造了有利于发挥创造潜力的条件。现代社会物资条件的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推进,为人获得在思想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现实。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人力资源在行业领域中可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而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保持了人力资源供给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科技创新与高科技的发展在这其中起到了调控作用,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配置与科技合理调控,这就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以技术知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在促进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采取切实的促进措施才能有可能完成这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要把握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坚持科技创新方向,完善科技发展战略,以加强自主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具体的企业中,要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科技进步的推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柱和支撑,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还要充分重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各级领导层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认识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好科技发展的方向,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努力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队伍。大到社会,小到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人才。

这就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采取培训、再教育的手段,加快培养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人才竞争,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竞争机制,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为有创新才能和激情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提供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机会,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以增强内部自我优化的动力,实现创新队伍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完善保障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转化管理体系,等等。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出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还要重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的命根子。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通过体制引领科技发展,把企业的科研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促进整体发展的合力。

2整合技术知识,占领尖端领域

科技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暂时的领先不一定具有持续性。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占领技术的最尖端领域,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最尖端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原创性的技术。实现这一点较为快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就是整合技术知识,另一种就是进行自主研发。其中,整合技术知识被科技发展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这里说的最为有效,是因为这种途径的见效快,这种方式的效果显著,风险性相对较小。“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指高科技企业在交叉整合企业内外、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成效取决于过程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为了达到高效的过程管理,要求我们在技术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要做好3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要做到分工专业化,二是要实现内部合作集成化,三是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

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专业领域人才分布在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探讨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和研发要求,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和整体组合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才能,在内部合作的组织管理上成立整合小组,在不进行大的人事调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创新团队,这个创新团队的人员在人事管理上仍然属于原有部门的人员,只是在创新活动中是创新团队成员。这就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聚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交流知识经验,共同提出创新思路,共同制定实施技术创新的流程方案,从而可以在共同解决整个研发、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通力合作,以远远大于内部元素简单相加的强大合力快速获取新技术。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完全是突破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这就更要重视共同探讨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流程和方案,以增强内部技术整合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相互协调。

另外,技术创新总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第一任务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技术知识的整合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高科技企业应实施技术创新体系战略,强化对技术知识整合的管理,注重内部创新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以较低的企业研发成本,获得较强的创新竞争力。

3构建管理系统,激励技术创新

构建管理系统,首先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要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培训、在教育等实用途径,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科技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协作。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促进员工交流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鼓励员工分享科技知识,促使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增强团队合力。其次,要激励技术创新。培养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这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要将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还需要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努力多出创新成果。

再次,要设置专职的知识管理岗位,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严谨性,对知识管理要增强严肃性,在知识获取、存储、传递、积累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细致,并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良好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励各类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为企业发展贡献知识。从管理角度上,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配套激励措施要从员工岗位、员工未来发展、员工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在制度上对员工进行引导,增强员工贡献知识意识,教育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协作配合意识,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从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既要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技术知识从获取、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和积累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效率,又要注重制定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以便实现企业创新追、赶、超的目标后,能够持续占领技术高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现代技术设备和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加快知识传送,提高技术知识在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利用效率,扩大技术知识在实际创新活动中的利用范围。另外,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员工突破思维惯性,打破部门界限,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创新,增强创造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不同能力类型的员工创造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动各类员工进行创新、出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4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9-03

新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意味着生存的能力,创新学分的设置能激励学生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活动。[1-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少数高校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到本世纪初,国内高校大范围内开始了推广与实施。[3-4]湖南科技大学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进行了创新学分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将创新学分制度推广实施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长期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应用效果良好。

一、创新与技能学分

湖南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与技能学分。创新与技能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或技能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经学校认定后被记入学生课程成绩档案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技能学分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认定标准为每项1.5学分,同一项成果不重复计算学分。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可免修同等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4.5个学分。也就是说,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获得最多只能免修部分公选课,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面拓展、了解不同学科以优化知识结构。

二、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

要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认定,必须首先确定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项目,也就是说,必须先设置好哪些项目可以认定为创新与技能学分。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主要涉及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管理和创新与技能学分申报管理。创新与技能学分的主要管理环节如图1所示。

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的申报和审定,根据“宁缺毋滥,分批申报,分批审定,逐步放开”的原则,由各教学院申报、教务处组织审定,每学年进行一次。

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与认定由学生本人申请、教学院初审并公示后,提交教务处核定。在教务处组织核定后,由各教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归档。每学期集中进行一次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请和审核认定。为保证创新与技能学分的认定严肃性和有效性,学院必须将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结果公示2周,经公示无异议后方予以认定。

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根据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的主要环节,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模块、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认定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等。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由于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管理涉及学生和教学管理以及学工管理等多个部门,甚至涉及学生家长进行远程查询等,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和使用职能设置不同用户群。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用户信息、密码以及用户权限的管理,允许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权限进行访问和操作。

认定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认定项目的各类代码的管理与维护、认定项目的申报和教务处审核管理等功能。教学院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已有的认定项目、申报新的认定项目,教务处对基础代码进行维护、查询分析各类认定项目情况和审核教学院申报的新的认定项目。

在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管理模块中,学生可以查询本人已申请和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也可以进行新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和修改、取消等操作。学生班级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查询分析本班学生获得和申请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以便及时提醒本班同学及时申报。

创新与技能学分审核管理模块中,教学院用户可以查询分析本学院学生申请和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情况,并对学生申请情况进行初审、打印公示表、审核认定等操作。教务处用户可以查询分析全校学生的创新与技能学分申请与认定情况,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提交的审核结果进行核定,核定后自动进入学生电子档案,并最后核定结果。

查询统计功能模块可以对学生获得的创新与技能学分进行各类分析统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查询分析统计,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进行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总结取得的成效和今后进一步扩大推广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四、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的实现

湖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一直推进和实施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10多年来的引进和自主开发,已经形成了培养方案制订与日常管理、教务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教学大纲管理、评教评学管理、社会考试报名管理、教师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综合性的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教学信息公开。因此,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作为子系统集成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共享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中用户管理、查询分析统计等许多管理功能,如图3-图6。

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运行4年多来,共设置了近200项认定项目,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并获得创新与技能学分3万多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结论

高校实施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度,对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各高校基本建立和实施了与本校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在实施和应用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系统时,应结合学校本身教务管理系统特点进行引进或开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实现教学信息公开。

参考文献:

[1]阮彩萍,章联军.论创新学分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5.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5

1、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企业,涉及的知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对知识与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只有提高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越强,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特点决定的

知识可分为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显形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隐性知识是技能知识与人力知识。一般来讲,隐性知识比显形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因此显形知识必须在知识创新与应用中转化为隐性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其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用的知识一部分来自企业的内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关注,随时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另一部分知识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员工不断积累和归纳。再者,知识不会因为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或产生损耗,而是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对企业越有价值。最后,员工是否愿意把自己头脑的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取决于他个人的意愿,不能强迫进行。知识的这些特点,使企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

3、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正确决策和持续创新的基础历史与实践证明,不实施知识管理,当员工需要某类知识时,他可能得不到或无法及时得到所需的准确知识。若他得不到所需知识,那么他做出的决策可能是“拍脑袋”式的;若他无法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识,那么企业无法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若他得到的是过时的或错误的知识,做出失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当这些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时,根本谈不上持续创新。而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所以不实施知识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然会在知识经济中被淘汰。

二、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模糊,片面或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得到企业高层在战略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建立上,资金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高层认为知识管理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是一种追赶时髦。他们始终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知识技术密集,员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这种管理模式不就是知识管理吗?有的企业高层虽然提倡知识管理,但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号召企业员工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企业有没有用则不去研究。还有些企业高层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哪些员工需要这些知识,什么时候需要这些知识等情况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层对知识管理认识不全面,不深刻,没有对知识管理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

2、企业的管理者对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不清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推动知识管理的重要力量,必然要求各级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有明确的认识。有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知识主管,首席知识官,知识经理等。有些企业虽然设了这些岗位,但图有虚名,没有明确的职责。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就不可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达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

3、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存在很多误区,导致知识管理的成本高昂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资源的动态管理,企业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许多领先的厂商都开发了支持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软件,于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管理系统上,他们希望购买一套现成的包含一切的知识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包治百病”。事实上厂商已经捕捉到这些系统软件的广阔市场,再加上工厂技术迅猛发展,厂商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厂商们为了在市场上大捞一把,不管产品对客户有没有用,通过广告大肆宣传,鱼目混珠。结果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停地购买系统软件,但是知识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于是企业得出一个结论:知识管理的成本太高了,没有必要进行知识管理。

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

1、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应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巨变的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永葆创新的活力,那么组织必须具有灵活反应的能力,组织结构也就需要不断调整。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知识交流与共享(2)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更新与转化(3)有利于增强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4)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5)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 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知识管理型组织结构应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

1、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拥有自己独特的,很难模仿的,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2、灵活性原则:在组织设计思想上以“满足新需求”为中心,创设一种能够迅速集中全体员工技术和决策的灵活的具有可塑性的组织。 3、信息化原则:通过系统地利用信息和专门技术,最大限度地将企业传统经验与员工拥有的知识资产有效整合,实现组织机构的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2、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准则和行为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重塑面向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营造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倡导,推进与激励,高层管理者应该带头参与知识管理文化建设。(2)要求企业的知识管理者积极地为企业营造一种全员共享学习的宽松组织环境,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快乐理念。(3)建立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员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责任。(4)培养员工相互学习的态度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以合作促竞争,以竞争促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5)要求企业中的个人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强调共享的团队精神并不排斥个人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6)要求共享与交流不仅在具有相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之间进行,更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的随时随地的共享与交流,还可以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攻关,这样就能拓宽知识创新的空间。

3、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是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体。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重构与这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功能;强调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柔性化”管理,鼓励员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企业全局利益为重,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扩大企业的知识储备。2、以人为本,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分散式管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主要从事思维性工作特点,在工作设计上不要将员工束缚于企业原来的僵硬的规章制度而被动地工作,实行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3、注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给员工提供丰厚的报酬外,更要重视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同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建立明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员工的知识创新成果;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为后面的员工奖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建立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激励模式。

4、 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改善薪酬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

一是用拉开档次的方法将同样的总工资水平制造出最高工资来,并且高报酬者是不断变化的;二是员工的薪资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所需人才一旦被聘用,就会享受优于同行业外资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三是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者提供报酬(使这一部分的收入占员工收入的相当比例);四是可实行福利沉淀制度,留住人才。

(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6

二、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全面推动产业发展

(一)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做好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工作,重点做好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完善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加大创新型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示范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突出科技主体地位。贯彻落实省、市、县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政策的宣传落实,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加速成果转化、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努力形成“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转化”的科技工作新格局。

(四)强化三项工作,构建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政策、管理、投融体系及平台。

健全科技政策体保障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国、省、市、县科技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对国、省、市法规、政策的研究,推动全镇科技进步政策措施的建议,不断优化全镇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强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全镇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构建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统筹配套协调机制,建立重大科技政策决策机制,建立起镇党政领导抓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提升服务科技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搭建科技投融资平台。深化科技与金融合作,搭建企业银行之间的科技投融资平台,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向我镇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抢占发展先机。一是要继续开展科技金融宣传和融资培训,强化科技融资理念。二是建立起与商业银行的联系机制,积极推荐优质科技型企业和优秀科技项目,促进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拓宽企业融资途径。

三、以实施六大科技工程为重点,实现科技服务经济发展目标

(一)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加大国、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工作力度,鼓励申报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具有创新性的科技项目。继续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对全镇经济社会重大工程、重点工作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严格执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项目申报、审批、立项、监管。

(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按照省、市、县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工作方案要求,抓好推进落实,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收入转化,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

(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继续开展好省、市创新型企业和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挥专家支撑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我镇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力度,制定相关措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合作,完善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确保重目及时有效跟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

(五)落实人才“双百工程”。深入落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双百工程”),开展“双百工程”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工作。

(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一是认真制定知识产权定年度推进计划,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二是实施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增强知识产权储备。三是引导企业抓好知识产权工作。以专利申报为抓手,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基础工作,推进科技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四是推动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快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渠道和保障。五是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围绕“4.26”国际知识产权日,在全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重点以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维权、打击假冒伪劣等为内容,强化群众、企业经营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六是增强维权力度,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认真调处专利纠纷,做好协调工作。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贴近实际和需求,探索工作新机制。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7

20XX年,我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我县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将20XX年工作情况及20XX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XX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1.抓科技项目管理

一是强化项目申报。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专项,共立项17项,争取到项目经费87万元。其中,省公益性项目1项(XX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钝化技术研究》, 项目经费XX万元),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申报省科技特派员专项11项,市特派员专项3项,县级科技项目20项。二是强化科技重大项目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县第二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XX黑木耳产业提升与发展”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立项,获得国家、省两级专项经费25万元。强化项目实施管理,积极应对问题,探讨解决方案,该项目已进入验收准备工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我县崇头镇崇头村的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项目于20XX年立项,共获得省补助资金XX0万元,这是我县首次获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项目立项。该项目实施已基本完成。

2.抓科技优惠政策落实

帮助科技型企业用好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兑现落实。完成20XX年度全县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农业科技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返还奖励;国家、省级科研计划项目验收及省级研发中心的奖励;国家授权专利补助等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共兑现科技优惠政策资金达317万元,比上年增长近46%。

3.抓主体培育

高度重视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一抓培育规划。结合我县的实际,深入企业调查摸底,筛选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二抓过程指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XX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XX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的要求,指导企业积极做好科研费用投入、科研人员比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各高新技术企业按要求已在9月底前开展自查,10月县高企认定办在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抽查。今年,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审,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被认定为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通过复核1家。积极跟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9月,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491万元,累计增长9.3%,全市排位第一。

4.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对木制玩具、浙南早熟果业两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工作专题调研,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为产业升级的服务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建设,今年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对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的指导和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以项目支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奖励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三是是及时出台《XX县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截止目前已经发放创新券XX8600元,创新券的推广使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降低企业和创业者创新成本,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气象。

5.抓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相继开展了XX大学的木制品行业的调研活动;成功举办了XX农林大学与XX木玩产业木材加工技术成果对接会;促成了XX省金尔泰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与XX农林大学的合作签约;组织XX汉威阀门制造有限公司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项目对接活动。县科技局与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将极大提升石浦花海、梯田花景的景观价值,基本实现“四季有花”,为XX的花卉景观打造建立技术支撑,助推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

6.抓知识产权工作

围绕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一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市场监管、文化、质监等部门开展广场咨询服务活动,在机关、社区和中小学组织知识产权知识竞赛活动,加强知识产权集中宣传。成功举行XX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二强化服务指导。联合中介机构开展规上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专利提升行动,对活动期内的专利申请进行补助,促进专利申请快速增长,效果显著。编印知识产权宣传资料下发给企业,加强专利申报工作指导,帮助企业挖掘专利。三及时兑现专利补助政策,兑现2014年专利补助49.2万元,其中授权专利补助36.2 万元,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奖励13万元。据统计,今年1-10月,申请量89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7件),同比增长264.63%,授权量409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同比增长20.65%。四做好示范引导。积极组织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内审员等相关培训,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新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通过复核1家。积极推进专利产业化工作,在年度县级科技项目计划中立项实施3个专利产业化项目。五加强执法保护。及时处理3起专利侵权案件,既有效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专利执法的影响力,11月,联合工商等部门的执法人员对万家惠等超市企业进行了专利、商标假冒侵权等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消费者、创新主体与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营造了促进创新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六有序开展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县的各项工作。

7.抓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领导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等一行先后走访了部分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二是召开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述职会议,并取得预期效果。三是项目申报。组织申报第十二批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11项,争取项目经费55万元,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获得项目经费20万元,市级科技特派员项目3项,争取项目经费12万元。“XX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被认定为20XX年度XX省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11月,省科技厅摄制组一行到XX拍摄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宣传片。

8.抓科技创新服务工作

一是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初稿编制工作。二是完成省、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申报工作。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向省级推荐评奖1项,市级推荐评奖5项,目前市级已有3项入围。三是完成全县科普调查工作。四是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XX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的作用,1-10月,技术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788万元,技术难题发布XX条,新增上网企业22家,发布动态信息42条,已基本完成了20XX年度的任务。五是参加XX市第二届中小学“之光”科技大赛成绩喜人。XX三中代表队取得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得五个单项冠军(总共8个单项);县实验小学代表队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9.抓防震减灾工作

一是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宣传。二是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考核。各乡镇、街道均已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组织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进行防震减灾应急演练和培训。三是完善地震台站设备,安装地震台站自动查障系统,从而实现对台站基础设备动力环境的远程监控。四是配备了应急器材,进行应急演练,提高防范意识,确保应急响应。

10. 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和28条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二是实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三是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四是严格执行廉政制度,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五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科技投入的意识还不够强。部分企业只重视产品订单生产而忽视科技研发投入,企业研发设计人员、研发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还达不到要求,财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是科技创新产业基础薄弱。在产业技术基础方面,我县几大主导产业技术水准普遍较低,企业核心竞争力较薄弱,多数企业尚未真正步入依靠科技推进企业发展的轨道,缺乏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难度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产业规模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水平还比较低。在科技人才方面,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到位。我县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中,财政、地税、国税与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业务指导不够到位,存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难等问题。

三、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是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县科技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八增长、两提高”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认真做好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童话般的“美丽XX”提供有力支撑。

1.强化主体培育,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抓过程管理。对20XX年的筛选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对象,精心规划,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二是抓宣传引导。针对很多企业对自己的后继发展不明确、积极向上的动力不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不强等现实,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宣传,积极动员广大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方向发展、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三是抓保障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企业发展战略培训,搞好服务,促进企业不断做优做强。

2.强化科技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水平

一是抓好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规范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管理,严格按照“三公开一决策”的项目评定要求,实施科技项目,确保科技项目资金按要求有效使用。二是抓好项目申报。20XX年,将从我县企业和单位的储备项目中,筛选和确定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影响的科技项目向省、市申报,积极争取到26县特扶项目,力争在科技项目申报工作上有新突破。三是继续加强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建设项目、特派员团队项目的监督管理,组织人员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通过验收。四是加大科技计划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继续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和服务。

3.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将研发投入大、发明专利拥有量多、税收增长快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作为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的重点,把承担科技计划项目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相结合。二是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改善中小微企业创新支撑条件和创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支持力度,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三是进一步强化创新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科技重点项目、科研示范基地、社会公益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四是创新项目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项目资金使用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的扶持,完善创新券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创新券的发放、使用、兑现、监督等各项工作。五是加大科技政策扶持的力度,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进一步加快科技若干意见》,。

4. 强化新型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

一是积极引导。针对存在的企业的技术需求、院校的技术供给及合作开发的资金等各方面问题,引导企业不能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更要注重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要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深化院、县合作。深化XX农林大学等高校与我县全面合作,为企业的技术难题现场支招,实施好县科技局与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合作项目。三是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先导作用,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结构,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变。

5.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是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县为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创建工作,积极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保护创造”氛围。二是抓紧修订、完善专利奖励政策,加大对专利发明的奖励力度。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工作,以运用推进保护,以保护激励运用,强化专利保护的法律保障,加强执法力量建设,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新途径。四是鼓励企业参加“贯标”培训,以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管理知识产权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全县知识产权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6.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树立“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的意识。加强项目、企业、平台三项服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层次。一是服务项目,夯实创新基础。项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不断强化项目意识,把科技创新着力点放在项目上,注重新项目挖掘。新项目落户后,要深入企业调研,全面掌握项目的创新点,为推进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帮助项目申报单位组织材料、聘请专家、组织项目验收,努力做好项目申报与实施全程服务。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帮助企业申请政策性优惠,将服务落到实处。二是服务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探索科技服务新机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从技术难题攻关、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成果申报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进行“面对面”、“一对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难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攻坚克难、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服务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水平。

7.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优势

一是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日常管理,定期召集科技特派员召开工作座谈会,积极听取科技特派员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提高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结合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专长特点,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眼界、更远的目标,在更高层面上定位科技特派员工作,整合盘活科技特派员队伍,在发挥科技特派员个体作用的同时,加强与科技特派员背后团队的沟通与联络,发挥科技特派员的协同作用,实施科技支撑县城美丽经济项目,助推XX经济跨越式发展。

8.强化培训宣传,进一步夯实防震减灾的基础。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 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在促进了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积极转变工作思维和手段,创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了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分析该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凸显的不足,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文件,伴随着文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文件管理工作的负担。现阶段,手工搜集、整理和加工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面临沉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不高。而这种不科学、不系统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文件杂乱存放,受损严重,甚至出现重要档案的遗失。外加部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分类不合理,使得科技档案分散在不同科室,有些甚至出现档案存储在个人手中,或借阅不归还的现象,亦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各界愈发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然而,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新形势下,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层面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具体的科技档案管理中,绝大多数单位或者个人对档案管理的思想认识均存在不足。科研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归档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在一些单位举办的科技活动中,只保存了立项、验收数据,并未认真记录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科技档案整理将变成空谈,导致所存档案的价值不高、所需档案尚未存档的现象,因科研工作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档案缺失将会给科研部门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管理体系以及法律规范不健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机构面临大量的科技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体系缺少可行性,管理规范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三)利用率不高。通过有效的档案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效率性和规范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手工分散式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突显,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整、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档案借阅需求。同时,档案服务体系不完备,社会利用率不高。

三、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的思想认识。我们应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从整体发展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源自于科研活动,并能为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它作为一笔无形资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各个单位应从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管理不仅是管理部门自身的责任,还关乎其它部门的生产与发展,同时,单位领导应增加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投入力度,加强宣传,让单位的每一位员工均能认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2. 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将科技档案管理体系列入整体质量管理范畴可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能确保归档文件资料的真实、可靠。另外,科技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而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能有效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9

2.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

摘要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指出了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档案管理等对策,提升地市级农科所科研管理能力。

关键词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1 概述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为推动本市和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2]。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的学科建设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较好地适应时代,不能更好地为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工作提供服务。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农业科研院所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才能弥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应用,进而提升农业生产力,已经成为农业科研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2.1 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1.1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管理对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性强的科学理论知识,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并且知识面还要更广,既专又全,既要懂得管理知识,又要熟悉专业科学[3]。目前,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缺少科研管理专业人才,科研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岗位培训,缺乏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多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了科研管理经验的积累、总结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加之,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问题,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没有建立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这些都使科研管理人才短缺现象加重,影响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制约科研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

2.1.2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岗位人员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人员在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对科研管理岗位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该岗位的工作只是信息的上传下达,上报一些项目申报、结题、验收、报奖等材料,向科技人员传达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随便哪个人都能够轻松完成。有的单位科研管理岗位人员身兼数职,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忽视了科研管理岗位人员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管理在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等方面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1.3 地市级农业科研管理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在选拔科研管理部门人员时,不能按工作需求和人员自身特点来选用,盲目安排管理人选,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往往安排的人员虽有能力,但缺乏科研管理与服务人员必备的奉献精神,并不适合从事管理服务工作;有些热爱并适合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却因为用人机制不完善而不能加入科研管理团队。另外,多数农业科研管理部门都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利,使得“有人忙的昏天暗地,有人闲的无事可做”现象在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频现。用人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农业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2.2 农业科研管理理念、机制陈旧和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2.1 农业科研管理理念陈旧亟待转变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发展时期,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运作好坏,关键在于能否以现代化科研管理理念为先导,营造良好科研环境[4]。在“科研独大”的氛围下,忽视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性,重点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及成果鉴定和报奖等工作,不能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积极作用。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还存在机关作风,不能正确对待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科研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将阻碍农业科研院所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和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

2.2.2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不尽完善

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重科研、轻管理,收入分配体制欠合理,缺乏公平合理的环境,科研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得不到激发,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单位的科研管理制度中,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如:论文、成果、品种、专利等)均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同时,有这些科研产出便能顺利晋升职称,提高工资待遇,而科研管理人员付出了很多劳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默默付出,却没有科研产出,不能以科研产出的形式来体现工作业绩,职称晋升时因没有主持项目、鉴定成果、学术论文等,而晋升无门。在这种机制和环境下,势必会影响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3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落后,影响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相对落后,多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的管理十分薄弱,存在许多弊端,不能适应农业科研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是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令人唏嘘,大部分归档材料不符合要求,或是缺少部分材料,或是没有各类材料原件,又或是缺少后续相关材料,不能形成完整的归档材料。

(2)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差。部分地市级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设施投入经费少,不能确保科研档案安全保存的要求,不利于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主要表现为保管档案的空间不足、档案保管配套措施落后、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不高等方面[5]。科研档案管理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将最大限度被激发。这就要求地市级科研院所抢抓机遇,顺应时展,加快改革步伐,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科研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科研,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3.1 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

(1)加强学习,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素质。农业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建设高水平科研管理队伍的必备条件,而学习则是提升农业科研管理素质的唯一途径,是任何时期创新科研管理的必备条件。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农业科研相关专业知识和发展动态、最新的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政策法规以及科研管理知识等,不断提高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渐掌握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和高效科研管理方法等,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农业科研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学习观念,时刻关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动向,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农业科研管理的档次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科研人员当好参谋,引好路[6]。

(2)强化培训,提升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7]。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系统的岗位培训和教育,是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能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保障。而农业科研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高质量完成[8]。针对目前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管理岗位培训和教育、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可通过有计划的安排管理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掌握农业科研最新发展动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管理人员赴科研管理水平较高的单位学习交流, 使管理人员了解先进单位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方法,对比发现自身不足,及时改进,防止闭门造车、停滞不前;通过常态化邀请相关专家授课,为管理人员学习科研管理先进的理论、方法、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供便利;通过常态化组织召开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为管理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探讨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提高。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水平。

(3)正确认识,完善科研管理岗位用人机制,确保科研管理队伍建设良性发展。科研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人员从项目申报、实施到结题验收以及成果申请的全过程管理,科研管理在农业科研院所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针对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认知偏差,认为该岗位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任何人都能胜任的问题,可通过加强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公开,公开科研管理各项工作,实现科研管理工作透明化,使科研人员了解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提高对科研管理岗位认识;通过邀请全体科研人员参加科研管理工作交流座谈会,让全体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工作的交流,使其在交流中加强对科研管理岗位工作的认识,进而消除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错误认知。同时,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完善用人机制,避免在选拔科研管理人员时,盲目安排,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要将有能力、有担当、能奉献并热爱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吸收到科研管理队伍中来,建设懂科研、会管理、高素质的农业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科研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3.2 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创新农业科研管理机制

3.2.1 顺应时代转变管理理念

近年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改革不断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手段都随之发生变化,农业科研管理也需顺应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培养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与意识,必须认识到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才能大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是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科研管理方法,做好学科规划、人员配置、项目管理、督促检查等基本科研管理工作;做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等矛盾关系的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原动力。

3.2.2 创新农业科研管理机制

在农业科研管理中创新用人考核机制,实行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开放流动、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建立合理、完善的考核指标(科研管理人员考核不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以其工作效率、责任心和科研人员的评价等综合评定),使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压力与动力并存,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推动农业科研快速发展。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公平竞争环境,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差距,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竞争意识等,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6]。

3.3 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效率

科研档案管理是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9]。

(1)加强科研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对收集整理归档的科研资料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归档资料的数字化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求科研管理部门以身作则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归档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建档归档,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2)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院所需加大科研档案管理设施经费投入,建设高标准的档案室,配备必需的设施,确保科研档案的安全保存。同时,加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通过科研档案网络化服务建设,建立农业科研档案局域网,实现农业科研档案资源内部共享;通过建设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形成现代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张开春,陈梅香,徐秋红,彭义杰.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32-34.

[2]王冰林.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0):248.

[3]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4]蒋超.论科研管理发展及相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16.

[5]蔡翠花,彭荣康.关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3,28(3):27-28.

[6]吴林妃,吴敬华,张棋,孙丽霞.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措施[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22-25.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10

1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双创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高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存在很大的认识和管理问题。这将会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大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很多高校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指导,高校中的教师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意识。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在实际的学生创新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很多较为发达的国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占据了10%左右,从中足以说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有待提高。

2.2科技成果产权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创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产权刺激是其持续进行学习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我国现如今的很多高校在科技成果产权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或者是评估不正确的情况,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技术创新没有相应的认定标准与界分标准,大多毫无例外的将知识产权划归学校或者直接认定给导师,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创业背景下,该项创新技术或成果可能就是学生创业的基石,融资的根本,如果不能够将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的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完善,将限制大学创新体系与体制的发展,阻碍大学创新体系的活力。

2.3高校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工作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教育,在进入大学之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的相关法律与制度接触几乎为零,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关键要素。

3加强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提高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教育与保护意识

对创新需求的提升,使我们必须认识到根据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作用,对于知识创新的重要作用,构建使科研、教育、生产、创业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机制,深化创新体系当中的知识产权教育意识,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教育与保护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创意与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3.2在高校开展普及型的知识产权教育

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对懂技术、懂管理、懂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我们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技术教育还要开展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教育,保护学生在知识培养与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成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现状与模式无法满足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知识产权知识与能力的需要,因此知识产权的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专业型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普及型教育,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

3.3建立完善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对学生创新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高校科技工作与创新领域中完善对大学生创新产权的保护,明确大学生在校创新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划分等标准与制度,并形成统一的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政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

3.4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我国高校已经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管理和认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管理机制中缺乏对大学生创新的有效引导,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支持与管理(包括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合作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利于高校中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与保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发展必须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只有实现全面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的促进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现如今高校知识产权教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科研创新是现如今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学生是高校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与大学生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创新体系的更好发展。加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创新体系的管理和建设能够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友亚.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9).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11

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

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第一资源。高校具有多学科门类、多专业领域、多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特别是研究生资源,构成了学科完备、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学科领域有科研人员60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不含教学人员)27.3万人。高校雄厚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奠定了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以2005年为例,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344.4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72.5亿元),在承担基础研究任务方面,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9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7.05%。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93项,占立项总数的63.3%;获准创新研究群体56项,分别涉及32所高校,占立项总数的54.9%。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万余项,接近立项总数的8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600项,占立项总数的55%以上。

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资源

高校承担了大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涉及理、工、农、医等各个行业领域的各个学科专业。

据统计,2001~2005年间,全国高校共完成专著41453部,发表学术论文1748786篇,其中国外刊物186790篇;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33项,分别占全国公布项目的55.07%,66.40%,53.57%,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份额全面超过了50%。以2006年为例,本年度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奖29项,高校参与获奖15项,占51.7%,国家技术发明奖41项,高校参与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技进步奖184项,高校参与获奖101项,占54.9%,本年度在国家三大奖获奖比例再次超过50%。

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资源以其适用行业领域的多样性、学科专业的全面性、地理区域的广泛性和自然资源的丰富性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工农业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显示了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果资源所特有的优势,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科技创新基地资源

科技创新基地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基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及高校科技企业等三个系列,知识创新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又分为国家、省部、学校三个层次。截至2005年,全国高校共有独立管理部门批准建立的研究与发展机构2872个。这些雄厚科技创新基地资源为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知识创新基地

主要是依托学校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托高校组建的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校内部组建的研究所(室、中心)。目前全国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5个,总投资约14亿元,其中建在高校的有101个,投资额约9亿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104个。

2.技术创新基地

主要有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的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建立的省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高校自建和企业依托高校联合组建的研发机构等。

自从2001年国家公布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22个,截至2006年,共组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依托高校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

3.高科技企业

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创办了高科技企业,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高校乃至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

截至2005年,全国有592所高校创办科技型企业4563个,销售收入969.3亿元,利润总额49.93亿元;在沪、深股市控股的上市公司已达25家,在海外上市的有4家公司。

新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资源

高校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主要由4个方面的力量组成 :一是设在高校的6个技术转移中心 ;二是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开发部(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推广力量 ;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科技中介组织 ;四是高校中承担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示范任务的科技力量。

优良的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资源

高校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构成了独特的科技创新环境资源:高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 ;高校和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快捷的信息资源 ;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土壤。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对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角色缺乏足够认识,滞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直接制约了科技创新;二是对高校科技创新队伍的培养、创新群体的建设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实施,致使科技创新乏力;三是对高校科研条件建设缺乏认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浪费严重,制约了高校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教师要承担过去几倍的教学任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专职科研工作人才偏少,由于受条件限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留不住精英人才。同时受传统世俗的影响,论资排辈现象较为普遍,科技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创新性科技成果及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科研机构追求小而全

由于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是适应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条块分割”,从而导致低水平重复设置高校和专业,科技资源未能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虽然近几年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的调整,开始逐步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但这种状况仍未得到完全改观。这种体制上的不顺造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科研机构结构重复、分散,布局不尽合理。就高校内部而言,也存在着科研机构重叠、分散、运转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科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科技队伍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和业务指导,虽然存在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但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尚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宏观调控乏力等等。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科研与教育结合,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组成一个共同体,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同时,高校中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由于科研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研成果缺乏中试环节,高校科技成果缺乏面向经济、社会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移不力,科技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力,浪费严重,贡献率不高。

科研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仍然利用金字塔形的等级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知识和信息逐层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知识和信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从金字塔的底层向顶层流动,决策则从顶层塔尖向底层流动。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对外界的变化反应不敏捷,不能适应外界迅速变化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应成为各部门可自由获取、使用和共享的基础性资源,现行体制做不到知识的共享,不能让科研管理机构及科研机构与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因而不能实现与市场的直接交流,进而阻碍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使得大量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本身具有协调作用,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一直利用的是静态的直线式管理,其缺点是强调分工,忽视整合,扼杀个性,抑制科研人员的创新,因此建立动态组织运行机制是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核心。科技的发展要靠创新,而创新要靠人才,特别要靠青年英才的不断涌现。高校科研工作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实验人员和在校学生四个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有关创新工程和科技计划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性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要根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按学科将科研人员进行整体组合,遵循配套、适应、精干、能级合理的原则,组织科研创新梯队,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减少低水平重复,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组织科技创新梯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新内容。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懂经营、重管理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将为高校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强后劲。学科负责人(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是科技项目研究的组织“核心”,他们的成长、培养,至关重要。

在科研管理组织运行中,“三段式”工作方法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三段式”即把科研管理工作分解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抓立项开题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化管理及时关注企业需求的发展,在课题申请前,与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辅助引导科研人员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立项,避免盲目性。第二阶段在项目获准立项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协助科研人员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并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第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抓项目研究成果落实,完成项目结题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点和归宿。同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这是检验科研管理组织运行良好的标准。

建立现代科研管理模式

开放性的科研管理体制不仅能保证科研管理组织的良好运行,同时能保证科研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实现。创新管理模式首先要把科研管理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采取“依据社会需要选题、结合社会需要开发创新、组织成果鉴定、鼓励申请专利、促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研究的全过程。其次管理方法创新。通过加强与科研工作者的沟通,运用柔性管理,把组织意志变为科研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同时对科研工作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将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质”与“量”的管理上达成完美的统一。加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情报、预测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和可供借鉴的建议,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第三管理手段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要主动适应新形式,重视市场调研,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进行科研管理。

完善科研管理,建立新的科研管理体系

建立和不断完善校园两级管理体系。一方面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学校着重抓宏观管理和重大项目,抓交叉联合和新的生长点;强化学院的管理职能,推行在学院内部系所职能分离、由所管科研的管理模式,加强科研机构自主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制度化管理,健全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和管理职责,按制度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建立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最终要靠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才会有所发展,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

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有利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建立一支稳定和精干高效科技创新队伍,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持续发展做贡献。

重视和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服务平台,整合、重组、优化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大型仪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调控新增科技资源,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以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为基础,根据学科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若干科技创新专业平台,为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技术转化服务平台,以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聚集功能、成果转化、全方位服务,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以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参与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合力,加强建设和运行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科技强省中的积极作用。

加大高校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高校虽取得一些重大成果,且科学研究投入产出比远大于其他行业,但高校科技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科技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其中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国家和各高校应采取必要的财政扶持政策措施,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科技创新管理的认识篇1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优化,尤其是在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可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项目运作。但是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部门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中运用科技创新的职能和效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各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在日益转变,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工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综合科技创新的各项优势,提高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积极促进整体管理控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加强企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含量,向科技型方向转化,规范项目管理和标准要求之间的系统化流传,从根源上实现项目运行和技术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领导阶层对项目运行和企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增加科技创新程度,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对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性监督,增加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体现出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优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企业要有机地把工商管理系统与科技创新产业相结合,转变传统管理控制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管理职能和成效提升有利于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企业效益的长远性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增加对其重视程度

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成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整体运营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项目运营中科技创新的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地位,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成效性有明显作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层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基层项目管理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控制阶层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转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

(二)利用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企业工商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不断随市场形势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项目结构在不断发生转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入,增加了管理系统的科技性与时效性。科技创新代表了先进化技术与开拓性的思维方法,企业积极加快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对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升级更新,确保企业运行框架和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建设创新型团队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引导。因此,企业要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具备科技创新型能力和意识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主要对企业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革优化。团队建设要提高员工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项目经验的掌握,确保创建的团队符合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需求。

(四)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形势所淘汰,总结经验不难看出,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符合当前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理念和思想,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形势,理清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化进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加大领导阶层对其重视程度,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型团队,将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鹏,许恒源.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5(47):122-122.

[2]傅宏.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137-13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