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能提升培训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2 09:37:36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1

3.提升教育人员数字科技素养

身处第一线的教育人员应随时掌握时代的脉动及社会型态的变迁,不断创新教学思维及提升专业素养,方能有效协助新世代学生培养关键能力。为提升教育人员数字科技素养,拟逐步完成下列三个计划。

(1)陶成校长科技领导涵养

①拟定中小学校长科技领导能力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台北市资讯教育的实际情况,修正并转化、研拟中小学校长科技领导能力的面向如下。

形塑科技愿景:校长能运用各种有效的领导策略,带领学校成员形塑学校科技发展愿景并拟订具体可行的计划。

激励科技作为:校长能激励学校成员致力将科技整合到校务经营中,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与行政工作,以提升教学及行政效率。

培训科技能力:校长能重视学校成员科技素养的训练与发展,并能以身作则示范科技的使用,使学校成员具备科技素养及运用科技的优质能力。

管理科技环境:校长能争取资源充实学校科技设施,提供学校成员使用科技时所需要的软硬件,并且能有效管理学校科技环境。

落实科技评鉴:经由评鉴与研究以评估学校成员的教学与行政绩效,并引导其有计划、有效率地不断专业成长,使学校成为科技的学习型组织。学生能不断提升其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并要认知到数字科技对其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创造科技文化:校长能与学校成员、小区家长进行沟通讨论,并不断反思科技在教育上的法律与伦理议题,以带领学校成员创造数字时代的学习文化。

②实施校长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

整合规划校长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与经费补助项目,针对候用校长的培育过程及现任校长的调训过程,规划适当的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以培养校长领导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能力,使校长成为信息科技教育领导者。

(2)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技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及专业技能,才能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中的数字工具与资源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

①发展教师应用信息教学能力指针。

依据各领域教师职能,建立其在教学设计、实施、管理与评鉴等方面应具备的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指针,并建立教师自我检核系统,便教师定期自我检核,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应用能力。

②定期办理教师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培训。

办理教师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数字技能并应用于教学,同时亦加强教师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师生互动及亲师互动之能力。教师应能应用信息科技提升工作效能与专业发展,亦需具备高度的信息法律与信息伦理素养。

③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教育相关协会。

辅导对教育科技有热忱及专业的教师组织专业社群,积极发展数字教学专业及科技领导力。

④奖励提拔数字教学典范教师及绩优推动行政人员,深化教学分享效益。

奖励提拔数字典范教师,提供全年不需授课或酌减授课时数的机会,使其参与学术性组织,从事相关研究计划,并至全台湾地区各校分享数字教学专业技能及经验。

⑤推动教师个人数字教学历程档案制作。

提供教师制作个人教学历程档案的系统化环境以整理教学档案,教师通过制作教师电子档案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以精进教学技能。

⑥办理信息科技新知及教材教法工作坊。

工作坊的办理除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强调实务教学的应用,务求理论与实务结合,使教师充分学以致用。

⑦办理教师数字教材设计工作坊或资讯教育研习相关学分班。

委托专业机构办理相关课程,鼓励具备积极兴趣与优秀创意的教师进行数字教材设计相关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以培植优秀数字教材设计种子教师。

⑧办理国际资讯教育研讨会,以扩展教师视野。

定期办理数字学习与信息融入教学相关国际交流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教师代表发表数字学习与信息融入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策略,鼓励各级学校教师进行跨区域e化合作学习与交流并踊跃参与国际资讯教育研讨会。

(3)落实教育行政人员科技应用能力

①发展友善且具连贯性的行政化计算机系统。

开发友善、适用性高且具备各学制一贯延续性的校务行政计算机化管理系统,作为各级学校e化管理的基础。

②制定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数字科技能力指针及检核分级系统。

邀请专家学者建立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数字科技能力指针及检核分级系统,使其能有效规划、推动及经营学校的信息科技教育;实行各项措施激励教育人员定期进行自我检核,了解个人数字应用能力的长处与不足,与时俱进发展数字科技应用能力。

③制定激励校长和教师发展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制定具体激励措施及相关配套办法,使校长及教师愿意主动定期检视自我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有效规划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方式及渠道,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应用能力。

④开发校长与各领域教师适用的信息科技应用培训教材。

开发或评选能提升校长与各领域教师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优质培训教材,教材应符合校长与教师的能力,协助校长有效推动及落实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并满足各领域教师多元教学的需求。

⑤奖励绩优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务行政e化绩优人员。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2

[关键词]

教育技术培训;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一、问题提出

在日益推进的教与学的信息化进程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Li,Worch,Zhou,&Aguiton,2015)。然而,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如以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美国为例,已有类似的研究说明了该项问题。一项研究以美国南部的几所学校为例,结果表明仅有15.2%的教师能在教学中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达到精通级别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的11.1%。这意味着73 7%的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Salomon,2014)。要解决该问题,教师培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Peterson&Palmer,2011)。然而,大部分教师专业培训因为忽视教师需求、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Potter&Rockinson-Szapkiw,2012),收效甚微。尤其是在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培训还仅在萌芽阶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势在必行(宋德如,2004;张屹,等,2015)。

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样性需求,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信息技术培训(郭绍青,2015)。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首先探讨哪些教师群体之间存在怎样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差异,才能进一步根据这些差异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Gamrat,Zimmerman,Dudek,&Peck,2014)。然而,国内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性探讨和差异性培训方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研究都以宏观的思辨性研究为主,没有分析教师群体之间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差异性究竟如何(吴军其,等,2016)。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和体验不一致,其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Leary,Lee,&Recker,2014;贾积有,等,2008;康珥媛,等,2016;汪晓东,等,2012;朱艳,2016),这为我们研究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提供了一些线索。深入探讨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群体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具体差异,有助于根据教师年龄提供有根据、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

本研究引用“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概念,以年龄为界限将教师分为两大群体,调查分析不同年龄的教师群体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他们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差异性需求,进而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概念界定

(一)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代际差异”的概念于2001年由Prensky(2001)首次提出。他根据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技术环境的不同,定义了两类人口学特征不同的群体: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指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一群人,这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被认为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数字移民则是指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一代人,当他们处在中小学阶段时,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鲜有接触到信息技术的机会,因此他们被认为缺少使用技术的经验和能力(Prensky,2001;Ransdell,Kent,Gaillard-Kenney,&Long,2011)。Prensky(2001)M一步指出,由于数字原住民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大量使用了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因此他们对技术持更加自信和积极的态度。而数字移民在成年之后才开始接触技术,不得不通过对新技术的学习来跟上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但他们又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习惯。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调整和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Adams&Pente,2011)。

(二)数字原住民教师与数字移民教师

西方研究指出在教师群体中,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在信息技术使用上存在差异(Adams&Pente,201 1;Wyk,2015)。在谈及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时,数字移民教师的回答多偏重于通过技术较简单地呈现知识,比如PPT和Word的使用;数字原住民教师的回答则会提及复杂的仪器和技术,比如电子白板和编程语言(Kinash&Wood,201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移民教师在使用技术时相对不自信,但通过学习他们能够娴熟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而成为真正的数字原住民教师(Ransdell,et al,2011)。

西方发达国家对数字“代际差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思辨为主(姜宛彤,等,20161牛勇,等,2013;徐红玉,等,2015;袁红,等,2015;赵宇翔,2014),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我国第一代数字原住民教师已开始工作,与数字移民教师在相同的技术环境之中进行工作和教学(黎静,2013)。因此,我们有必要比较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在教学工作环境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差异性,进而探究他们在技术专业培训上的不同需求,为提升培训效能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与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抽取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抽取典型的省份、直辖市,然后在这些抽中的省份和直辖市中再抽取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中小学校,最后在这些中小学里随机抽取该校教师作为样本,发送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9%。本研究将数字原住民定义为出生于1980年之后的人,将数字移民定义为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人(Prenskt,2011;Ransdell,et al,2011)。据此,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中共有504名数字原住民教师和919名数字移民教师,其基本信息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方面,主要分为问卷的编制以及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两部分。在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已发表的问卷(Lei,2010;Teo,2011;Thota&Negreiros,2015),并进行了试测和修改。题项基本使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操作程度使用了五点排序计分,其中1代表初学者,5代表专家。在问卷中对每个分类都有详细的说明。例如,初学者水平代表受访者基本不会使用该种信息技术,而专家水平则代表受访者具有教授他人该种技能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实际任务进行变通和创造。问卷涉及41种比较常见的教育信息技术,其难度分级由五位专家共同商定,包括一位教育技术管理人员、两位教育技术研究员和两位信息技术部门技术管理人员。研究者综合专家意见,最终将这41种信息技术分为四种: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在问卷正式发放过程中,采取群体发放的形式,在抽取样本的学校中大规模发放问卷并回收,进行相应的筛选和数据录入。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统均在0.8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KMO值为0.74,p

在访谈方面,主要采取群体访谈方式。群体访谈的参与者是一个群体,参与成员通过相互补充、相互纠正,讨论的问题往往比个别访谈更具有深度和广度(陈向明,2000,p.214)。访谈的目的是进一步补充研究资料,因此,群体访谈过程中主要聚焦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对信息技术培训的看法和需求等问卷调查无法得出确切结果的方面。访谈结束后,首先对访谈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找出有意义的字眼;然后进行主轴编码,将第一步所得的结果进行归类;最后结合研究内容对数据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讨论。

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包含从教师问卷中收集到的量化数据和通过访谈(约5人/组x10组)收集到的质性文字资料。其中,数据资料的处理方法包含描述性统计、比值比检验和方差分析;质性访谈资料通过主题分类来进行词频编码和分类分析。最后的研究结果通过综合质性资料分析和量化数据分析共同得出(Creswell,2008,p.565;Johnson&Onwuegbuzie,2004)。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使用比值比检验(Agresti,2002,p.2),比较了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之间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一)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在如下方面呈现显著不同:首次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每天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长短、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接受现状与态度、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以及对不同级别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如表2所示,在首次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上,有92.3%的数字原住民教师在高中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技术了,而对于数字移民教师,这个数值仅有50.8%(比值比=11.50,p

在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易用性上,数字原住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感知易用性比数字移民教师更高。数字原住民教师觉得信息技术更易于使用(比值比=1.90,p

在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方面,数字原住民教师显得更加积极。数据表明,更多的数字原住民教师报告他们渴望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比值比=1.41,p

在信息技术培训的接受现状与态度上,68%以上的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均参加了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但只有9.1%的数字原住民教师和10.6%的数字移民教师觉得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讲座培训非常有用。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理解在培训时讲师所示范的技术操作,但是当课程结束自己就会忘记这些操作。两个教师群体均表示喜欢更有操作性、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对一指导和同伴合作学习等。这种学习方式能够给予他们更实际和及时的指导。有研究指出合作学习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帮助,并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自信(Forte&Flores,2014;Williams,2010)。需要指出的是,数字移民教师比数字原住民教师对目前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显著偏高(比值比=0.85,p

虽然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但这并没有降低教师们对提升自己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热情。大约90.9%的数字原住民教师和89.2%的数字移民教师表示,他们愿意参与信息技术的培训项目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如表3所示,在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方面,除最基本的备课外,数字原住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更多是为了娱乐,如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该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相符,数字原住民教师多因个人兴趣驱使而去使用信息技术(Berman&Hassell,2014),虽然数字原住民教师很早就接触了信息技术,但他们的老师并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因此他们也没有关于如何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经验和体验,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这一点上他们并不占太多优势。对于数字移民教师来说,一方面,本研究中大部分数字移民教师是在工作后才接触信息技术的一群人,λ们来说信息技术与工作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数字原住民教师相比,他们对于网络游戏和娱乐手段的需求也并不显著(Tilvawala,Sundaram,&Myers,2013)。

如表4所示,在对不同级别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方面,方差分析显示,在四个难度等级上数字原住民教师都显著比数字移民教师表现好。然而,随着难度等级增加,两个群组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小。基本层级的信息技术使用(如使用电子邮件,输入字符,使用在线聊天软件)的效应量为0.7,而当难度层级上升为高级层级时(如使用编程语言,创建数据库),效应量减少到0.3。这表明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都缺乏在教学中使用复杂和高难信息技术的知识。

(二)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在如下方面并未发现显著不同: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这两个群体在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上并没有明显差别。他们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上有顾虑,如使用信息技术会减少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减少师生互动、纵容学生抄作业等。两个群体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数字移民教师来说,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在他们教学伊始还并未出现,需要时间来信任和适应这一新生事物,也因此对其有用性的感知程度较低(Prensky,2001a,2001b)。而对于数字原住民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经验尚浅,对于教学的体验会更多地借鉴自己在学生时代的学习体验(Berman&Hassell,2014)。但他们在中小学学习时,信息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他们也因此不能感知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有用性。这一推论在访谈中可以得到部分印证。比如,有些数字原住民教师表示他们能够使用几何画板,却不知道该如何借助这一技术去设计课堂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有些数字移民教师认为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并无本质变化。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自陈式问卷和访谈资料发现我国数字原住民教师更早接触信息技术,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技术上花费的时间更长,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更加容易,对于信息技术持有更乐观的态度和信念,接受了更多的技术培训,但是他们在教学中除备课外并不会特意去使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实践中时并没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都缺乏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能力,以及使用高级信息技术的经验和知识。这表明,这两个群体的信息素养均有待提高。有研究者(Peterson&Palmer,2011)指出,要提高教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群体自身的特点已然决定了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差异性需求。上文对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分析则为如何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了依据。未来教师培训应从内容和形式上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

(一)培训内容方面的需求差异

1.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差异

在信息技术使用技能方面,数字原住民教师能够很熟练地使用基础技术,如上网、在线交流和字符录入,但是他们欠缺使用高级技术的能力,特别是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数字移民教师不仅欠缺高级技术使用能力,基础技术的使用技能也显得不足。依据这一研究结果,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对数字移民教师提供更多基础培训,对数字原住民教师提供更多高级信息技术知识。

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实践方面,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虽然数字原住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更多,但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有些教师能够使用PPT,会使用网络查阅信息,就认为自己可以在教学中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但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是一种根本上的教学革新,比起单纯地将信息技术视为获取知识的方式要深入得多。未来的教师专业培训需要帮助教师学会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而非只是教授信息技术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机整合需要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信息技术这三者及其关系都能深刻理解(Kadijevich,2012)。在进行培训前,培训组织者可对参与者的学科组织能力进行评估,据此为不同学科和技术水平的参与者进行培训设计,以达到帮助教师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目的。

从总体来看,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都需要有关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有关高级信息技术的培训,而对数字移民教师来说,他们还需要额外的培训来提高他们使用基础信息技术的能力。

2.情感态度培养的需求差异

数字移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消极感知(感知有用性)、悲观态度(使用态度)和较低的使用意愿是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一大壁垒。教育技术培训应当培养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帮助他们愿意接受、乐于使用信息技术。虽然数字原住民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上比数字移民教师更高一筹,但是他们对于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他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愿仍有待提高。这一方面表明他们明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于这一过程仍然信心不足。因此,对于数字原住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重点帮助他们理解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同时鼓励并帮助他们应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二)培训方式方面的需求

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信息技术培训形式是大型讲座,教师大都认为他们所参与的信息技术培训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方式是一对一指导、合作式学习和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授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活动均以大型讲座为主。相关研究早已发现,大型讲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训练(Han,2014),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参与者很难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消化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西方国家大多数成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案例都是合作式学习和实时性操作课程(Williams,2010)。因此,我国的教育管理者应当意识到大型讲座式培训的弊端,在未来信息技术培训中更多融入一对一的教练辅导、合作学习等以参训者为中心的培训方式。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3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42-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perienced by editors of sci-tech journals and proposed a training mode for the edito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s an important promotion for career development, curr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sci-tech journal editors can be concluded as lack of speciality, practice and individuation. With the increas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young editors in sci-tech journal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guide them for right occupation morality and value conception, and to cultivate them for self-realization, as well as for positive sup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itorial staf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y to provide valuab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editors by considering their specialized background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This paper also designs education plan for different stages in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Sci-tech journal Professional quality

职业培训和交流是科技期刊编辑提高自身素质[1-2]和编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的编辑培训方式比较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以讲授、讨论等形式进行,缺乏必要的编辑实例操作、深化培养编辑的专业背景等比较科学的培训方法,培训过程中往往忽视编辑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由于培训形式单调,忽视科技期刊编辑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编辑素养等[3-5],使培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科技期刊编辑部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的评估并未完全科学化和社会化。编辑部和其上级部门对编辑培训考评的管理制度只是规定[6]:编辑培训部门通过课时来评定编辑的学习情况,只是作为编辑证书年审的依据。期刊编辑部应提升相关培训在提高编辑素质中的地位,结合编辑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7],把培训与编辑的晋升和任职有机地绑定在一起,使培训工作成为期刊编辑部和编辑的切实需要。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培训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1.1 科技期刊的编辑培训教育缺乏个性化和系统性

科技期刊编辑行业有其特殊性,案头工作多于交流,很多培训可能只是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培训机构的一纸通知或网上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也不连续,再加上编辑部内部的安排和资源的限制,不是每个编辑都有连续的培训机会。这种时断时续的职业培训,可能对编辑的职业素养并无太大的提高,加上有些培训内容大同小异,就是为了得到相应的培训课时学分,更失去了培训的本质。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和编辑应有选择地进行相对连续和对自己有启迪的培训。当前,期刊编辑培训侧重于知识介绍,主要是对当前期刊的发展形势、政策法规、编校知识理论等的论述[8],侧重于提高期刊编辑能力的培训却很少。这些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编辑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期刊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

1.2 科技期刊编辑培训过程中的专业性不够

科技期刊编辑培训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科技期刊的独特性,科技期刊编辑接触的主要是科技论文,编辑不仅要熟识期刊编校规范,还必须了解和洞悉相关专业的进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论文所要表述的涵义,在编校阶段同作者沟通时,才能更好地根据作者意图优化稿件。科技期刊编辑对相关专业的熟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其赢得作者的尊重,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进而提高刊物质量。但现在编辑培训的内容,基本都是编校规范、编辑部先进经验或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基本不涉及专业知识,这对编辑的成长并不利。因此,应该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2 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模式

2.1 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模式

基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需要和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针对有专业背景的期刊编辑分培训模式(如图1)。根据该模式,科技期刊可以制定符合编辑自身特点与专业背景的培训计划,帮助编辑有效提升个人编辑素养[9]。

具有专业背景的期刊编辑培训模式分为培训教育积累期(实习编辑、编辑)、编辑素养培养期(编辑、副编审)和编辑素质推动期(副编审、编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和重点不完全相同。

2.2.1 编辑培训教育积累期的培训内容

期刊编辑培训教育积累期应对编辑职业生涯初期,培训主要面向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编辑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编辑。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提升期刊编辑敏锐的政治性、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科技期刊编辑的编辑加工技能和数字出版知识,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有关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学习,网络传播理念、大数据、网站运营、微信营销、期刊群运作、数字印刷等方面的知识。从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标准、业务规范、一般常识直至语法、修辞、逻辑、遣词造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为了让年轻编辑更好地了解期刊所属专业领域的发展,培训教育应结合编辑自身的专业特点,开设针对编辑职业发展的专业概览或专业导航课程,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实,科技期刊编辑培训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期刊涉及专业对科技期刊进行学科分类,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编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普及。专家的培训讲座不需要专深,应侧重于让编辑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编辑在接触相关稿件时能心中有数。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例,论文主要涉及测绘领域,如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图像处理、国土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等专业方面的论文。因此,编辑部在选择编辑时充分考虑了论文所涉专业的分散性,英语、大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城镇建设等支柱专业的编辑各招了一名。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编辑可以很好地负责自己所属专业的稿件,并与其他编辑交流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专业学习的积累,再加上编辑部定期邀请测绘专业的专家与编辑座谈,邀请审稿专家与编辑交流沟通,以及编辑攻读学位进一步深造等,现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基本熟知测绘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校内各重大项目组的研究情况和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的稿件数量和质量,也使期刊本身的质量有较大提升。

编辑职业素质培育期的培训主要面向副编审和编辑,强调编辑学研究能力和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培训教育包括:协助主编开展工作,做好编委会沟通和联络工作,加强各编委重点稿件约稿和审稿工作,提升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在杂志社总体要求和授权下,负责编辑部运营管理工作,负责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特别是要提升在同类期刊中的相对位置;做好编辑团队建设工作,带领编辑团队,策划本学科领域重点和热点专题文章,提高期刊文章学术质量;负责对学术文章初审、出版质量把关工作,完成年度出版任务;配合杂志社领导,做好国际交流等工作;营销推广力的培养;编辑自身专业的深造。

这一阶段是编辑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培训应结合社会需求,构建供需联动的内容体系。同时根据编辑的特点和新媒体对编辑的影响,及时而适当地调整培训课程,使其更加适应编辑的需求,紧跟时展步伐[10]。要拓展编辑学理论培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编辑的实践能力。

编辑素养推动期的培训主要面向副编审和编审。这一时期的职业培训包括:加强各编委重点稿件约稿和审稿工作,提升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负责编辑部运营管理工作,负责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做好编辑团队建设工作,提高期刊文章学术质量;负责对学术文章终审、出版质量把关工作;全面解读国内和国外主要期刊的评价体系,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提升期刊品质及内涵,拓展期刊生存发展空间,促进期刊向品质化、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模式转变[11-12]。

这一阶段培训教育侧重于对国家期刊政策法规、期刊发展策略、期刊编辑部发展方向等的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编辑应深入思考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析国内外先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数字出版与经营、办刊模式与机制、办刊能力与发展趋势等,学习其先进的办刊理念和成功实践。并能与期刊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实时互动,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及时把握期刊论文未来的热点和研究重点。科技期刊要积极应对数字化的挑战,通过加快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13]。

3 结 语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培训教育个性化、专业性、系统性缺失的问题,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背景特点,构建了符合编辑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求的培训模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培训教育应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编辑进行职业培训指导,不仅有助于编辑提高业务技能和编辑素养,更重要的是引导编辑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把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期刊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注 释

[1]接雅俐,郭立锦.学报编辑培养策略研究:明确职业定位,提升专业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56-958

[2]国荣,胡爱玲,邱芬,等.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定位与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48-550

[3]郑丽娥.浅谈科技期刊技术编辑的素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78-879

[4]章燕.医学编辑加强自身修养的几点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S1):91-92

[5]郭长寿.观看体育赛事是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的战略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50-152

[6]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5(5):146-155

[7]杨恬.高校学报编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6):67-71

[8][11]游俊,胡小洋.“编辑学者化”的实质及现实可行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340-343

[9]陈卉.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转型:全国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综述[J].新闻前哨,2013(9):23-24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4

二、实习日程安排

1、实习日期:7月4日

实习内容:学习安全守则

2、实习日期:7月5日

实习内容:数控铣床

3、实习日期:7月6日

实习内容: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

4、实习日期:7月7日

实习内容:注塑机及模具拆装

5、实习日期:7月8日

实习内容:现代测量技术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5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9-02

为全面落实“持续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特色品牌,创建全国一流电力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提出了重点建设和发展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特色品牌基地”的工作思路,以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公司网络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针对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提出了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通过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构建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一体化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平台,实现以数字化教材强化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培训大学建设的新思路。

一、数字化教材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和国网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需要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司系统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同年颁布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增加了综合利用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以及旁路作业设备的“综合不停电作业”项目, 以加快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的推广与应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了促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一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安全地开展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同时,推广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并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持续提升城市配网供电可靠性,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国家电网公司针对公司内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和资质培训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省公司要确保带电作业培训设备设施满足培训要求,配置仿真培训系统,丰富实操培训手段,加强培训装备、工器具配置及场地设施建设,保证设备设施正常维护和更新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为了进一步降低配网设备计划停运率、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快包括电缆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配网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力度,确保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地深入开展。

二、数字化教材是未来教材建设和数字出版产业的需要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按照其表现的形式分为:普通版纸质教材、图解版纸质教材和电子版数字化教材。其中,“数字化教材”作为未来教材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材”,或称为“多媒体教材”。

目前,“数字化教材”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所包含的各种“媒体资源制作”以及采用“Adobe Acrobat Pro软件”进行整合的技术已经成熟,为其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这些学习方式所需的设备、网络、存储条件已不是主要的技术问题,而包括数字化教材在内的“学习资源”(在线或离线)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是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数字化教材”将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必然需求。“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2006年,国家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2009年到2012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积极政策和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出版与发行的平台支持。

三、数字化教材是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支持的需要

在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政策衔接方面,“数字化教材其所处的技术范畴”(虚拟现实技术、新型交互技术)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信息技术领域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些为数字化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国务院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为目前正在积极推广的网络培训或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持。同时,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以及“推动信息消费,培育新服务、新市场、新业态”,又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用户保障支持。

四、数字化教材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人才培训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自20世纪末开始,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如人们的学习或培训模式相应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才培训提出新的要求与需求。

第一,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包括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正悄然兴起,且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同时,部级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并投入运行。

第二,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或转移。互联网应用与快速发展的浪潮到来,使人们已经习惯的课堂“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的方向发展。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学习”又进一步向“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与转移。同时,在Web2.0 环境下,“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仅是“读”信息,而是向“写”以及“共同建设”信息的方向发展,为互联网交互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三,单一学习模式向组合学习模式的方向发展或转移。目前较为理想的学习模式是“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发展。它是一种将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相互混合而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借助“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这两种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该模式下,“面授学习”学时数将得到有效压缩,而高效的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网络学习”,将是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缓解网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培训成效的“最佳选择”。

五、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加快国网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7

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员工学会合理地使用数字化平台?这不得不成为战疫保教小组在数字化平台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考虑的问题。经过组长合理分工,各位成员各司其职,但是因为小组成员多数成员是第一接触云学堂线上平台经验欠缺,在组织的线上培训过程中又不能和培训老师一起接处演示,所以问题诸多。好在有回放,每个成员都跟着回放尝试每个功能的应用。熟能生巧,摸索的多了就明白了。但是员工对于软件不太了解,好在我们分工中专门负责讲解的成员,尽自己所能的教给他们,一遍遍的讲解,截图说明,打电话,直到所有的员工都能进入了平台顺利学习。

终于经过小组加班加点的共同奋斗,实现了“云学堂”首期在辽阳公司试行在线培训试用版本,2月12日,线上数字化平台对股份辽阳公司开通使用,股份辽阳公司全员共200余名员工参加。之后,小组多次组织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青年骨干培训、班组长培训、安全员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和高级经理人培训,培训人数规模超过2200多人次,包括:EOD操作、仪表维修、化工工艺、化工安全、化工检验及电工等10个工种。2020年开展各类在线培训累计达3845人次,累计开展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员和化工吸收工等工种技能等级在线培训和鉴定220多人次,累计开展数字化远程在线实训290人次。

开展个性化技能培训,依据各子公司需求,组织2批次80多名新员工“订单式”上岗技能培训,从技能理论到技能实训,经考核后上岗。组织分析工及相关岗位30名员工进行整体技能提升培训,培训后组织进行技能等级认定。

利用云学堂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培训,特别是复工后安全教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培训,为指导职工合理规划学习内容,在线学习平台还将在系统中增加推出职业技能学习指导模块,可以查找每个工种的考试考核科目及内容大纲、对应的学习内容,让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一网在手,一目了然,截止7月底,上线培训人数达3800多人次。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数字城管是利用3S(GPS、GIS、R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分成事件和部件两大类,将城市管理的区域细分成单元网格,由采集员负责巡查,通过信息采集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由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再由处置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由采集员第一时间核实问题,以实现对现代城市的长效管理。数字城管是新兴行业,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外未见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城管。

本文涉及的“政”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及我省11个地级市和90个县(市、区)数字城管主管部门(如城管局、城管委等),“行”是指省城建城管协会及其指导的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协会包含我省11个地级市和90个县(市、区)数字城管相关单位,“企”指以浙大网新为代表的含杭州越秀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江南电子有限公司、浙大帮德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巾帼西丽有限公司、北京数字政通科技有限公司6家数字城管相关公司。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的指导支持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新兴行业结合培养数字城管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人才培养、科学创新、专业建设上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这几年政校行企共育数字城管人才的实践,政校行企四方和谐发展。作为我省数字城管建设和推进的省建设厅城建处以及其指导的省城建城管协会急需经过系统培养的数字城管专业人才充实到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中以提升数字城管队伍的整体质量,也需要高校一起来推进和提升我省数字城管工作;省城建城管协会及其指导的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也需要有一支研究团队来研究我省数字城管的建设运行、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业数字城管相关企业也急需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的数字城管人才及高水平的师资来帮助企业研究数字城管的新技术;作为学校一方,我们也急需计算机专业改革,特别是与新兴行业结合来进行专业改革。

1 专业背景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院一直在探索计算机专业如何与行业结合来进行专业改革,省建设厅和学院对专业改革一直非常重视。近几年浙江省数字城管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人才从事数字城管相关工作和提升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水平。在各方支持下,2011年5月,学院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相关企业签署了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并于同年9月份开始招生。2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所取得的成绩逐渐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今年下半年将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并依托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把学院打造成浙江省数字城管技术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

2 培养目标明确和课程体系确定

2.1 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

(1)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批示:“数字城管”是“数字浙江”的重要举措,2005年7月,建设部将我省杭州市列入第一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后,我省“数字城管”工作正式启动。7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多项通知,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省100个市、县(市、区)建成数字城管运行平台,并快速向乡镇延伸。2013年上半年建成数字城管省级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联网。数字城管使城市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2)需求迫切。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新兴行业,急需大量的专门人才来从事数字城管,特别是提升现有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质量。经过调研,浙大邦德科技有限公司等信息采集公司急需信息采集管理人员,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等单位需信息处置、运行维人员,浙江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需开发、项目实施人员,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单位岗位分析如图1所示。当然,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数量现在还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得到了省建设厅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份,省城建城管协会专门向各地市、县(区、市)数字城管相关单位印发《关于办助做好接纳数字城管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通知》,各地反响强烈,至4月底,已有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等单位向我们要能解决就业的岗位49个。

2.2 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传统专业与新兴行业结合、政校行企共育的专项综合顶岗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向各地市、县(区、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指挥)中心、数字城管相关企业的采集管理岗位、信息处置岗位、运行维护岗位培养具有信息采集管理能力、信息处置能力、运行维护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3 课程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管理能力、信息处置能力、运行维护能力是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的三种核心能力,并确定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采集管理能力由《城市数字化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应用文写作》三门课程构成;信息处置能力由《城市数字化管理实务》、《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应用文写作》和《统计学概论》四门课程构成;运行维护能力由《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动态网页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C语言》、《计算机网络基础》五门课程构成。确定由《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等6门课程为主干课程。政校行企重点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概论》、《城市数字化管理实务》2门课程。

构成以课内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讲座参观和省数字城管各类培训班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图3数字城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3 政校行企合作具体内容

3.1 互惠多赢,制度先行

2011年5月,学院和省城建城管协会、相关企业签署了《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政校行企四方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师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4月,成立由政府数字城管领导专家、行业和企业数字城管专家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方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2012年3月,签署了《关于浙江省城建城管协会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数字城管培训点的合作协议》。2012年11月,制定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聘任专家工作职责》,这些协议和制度规范了政校行企四方在数字城管人才培养中各方的职责,有力保证了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3.2 互融互通,交叉兼职

为促进我省数字城管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更深入地进行专业建设,政校行企四方互相兼职,聘请省建设厅城建处领导、省城建城管协会理事长、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外专业负责人、数字城管研究所名誉所长、政校行企合作部主任等职务。聘请企业专家领导担任数字城管研究所专家,并设立了企业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担任省城建城管协会副秘书长、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3.3 互帮互学,服务为先

互帮互学、互惠多赢,关键是要提升数字城管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数字城管教学团队通过到企业挂职煅炼、培训、参加会议、调研、自学等多种手段快速掌握数字城管的核心技术以及发展方向,通过指导、编写标准规范、科研项目、讲座等形式为数字城管行业服务。

3.4 紧密合作,各司其职

政府方:起到政校行企合作协调作用,在政策、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在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培养等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校方:依托数字城管研究所和数字城管服务团队,在咨询服务、社会培训、技术研究方面发挥理论研究、前瞻性技术研发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迈进献计献策。

行业方:浙江省城建城管协会指导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工作,包括学院在内的各成员单位协作进行数字城管的标准、规范制定、科研项目研究,负责制定数字城管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数字城管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等工作。

企业方:共同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人才,包括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合作课程、共同编写合作教材、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共同推荐学生就业。科研、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包括共同申报合作科研项目、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共建人员交流机制。在师资培训、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4 政校行企合作成效

4.1 政校行企合作数字城管人才培养模式初具成效

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机制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三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尽其能,合作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数字城管)教学计划》。政校行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数字化城市管理理论》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务》,建成了一批包括学院优秀校外实习基地“杭州越秀科技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在内的一批校外实习基地。2012年7月份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等5家单位组织的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数字城管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优秀团队,今年人文与信息系被省建设厅评为“2012年全省数字城管先进集体”。今年七月份,首批35名学生分赴各地市数字城管相关单位和企业实习。

4.2 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在双师素质、专兼比例、专兼授课比例与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保持一致。通过培训、企业煅炼等方式着重培养双带头人、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三类教师。聘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设厅城市建设管理处领导同时也是省城建城管协会理事长及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校外专业负责人,把双专业带头人培养成既懂数字城管培养模式又懂数字城管运行管理研究在国内有知名度的数字城管专家。聘请了各地市数字城管相关管理部门的10名专家担任任兼职教师,计划在近几年聘请的数量在20人以上,并通过培训等形式把这批兼职教师培养成有丰富实践经验,懂教学规律、能上课、能讲座、能指导学生兼职教师队伍。已选派3名骨干教师到数字城管相关单位煅炼,把他们培养成每年有多项项目、有高水平、能举办培训或讲座的在省内有知名度的数字城管行家。其中专业负责人在2012年7月被浙江省委教育工会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3年1月被评为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2012年度全省数字城管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6月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4.3 科研教改项目

政校行企合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项目《浙江省数字城管成效评价及评价体系研究》和《数字城管增值服务及高校数字城管专业设置探索研究项目》2项,政校行企合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项目《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4项,其他各类数字城管相关项目6项。组织编写《浙江省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规范》和《浙江省城市容貌数字化管理标准》,参与编写《浙江省数字(智慧)化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这些项目的研究为提升数字城管运行成效并向智慧城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4 社会服务

2012年9月,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研究所,2013年4月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城管服务团队,计算机专业负责人担任省城建城管协会副秘书长及省数字城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通过这些平台参与数字城管建设、运行、管理调研和指导20多次;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刊《浙江城管》组稿、审稿12期;今年3月份和9月份分别举办了有92名学员参加的《浙江省数字城管高级研修班》和有60名学员参加的《浙江省数字城管通讯员培训班》;主持包括《深化杭州市数字城管协同机制的研究》在内的5项横向课题,到款额将近40万元。

5 结束语

政校行企合作培养数字城管人才具有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培养数字城管行业急需的合格的数字城管人才,充实并提升数字城管从业人员的质量,对提高数字城管运行成效具有关键意义。其次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如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如何与新行业新兴产业结合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第三政校行企四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各取所需、互惠多赢,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2]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7.

[3]张艾青.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河南教育,2012,12.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 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 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28-03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秦志华(1977―),南京图书馆馆员。

如何让用户真正获得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中蕴藏的知识财富,使政府的投资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图书馆用户培训实践为例,对如何满足用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创新公共图书馆培训事业进行了探讨。

1 南京图书馆用户培训模式分析

1.1 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强调的是“先行后知”,主要是让受训者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如南京图书馆针对小读者开展的“我是南图小管理员”“畅游书海沐浴书香――南图之旅”等系列培训,都是通过吸引小读者走进南京图书馆,在了解图书馆馆史、各阅览室的功能与布局、少儿馆藏分布方式、精品少儿书目、参与图书管理实践等活动中,让小读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同伴分享,与培训老师交流,把这些从“体验”中得到的对图书馆的认识与学习、阅读实际相结合,从而对什么是图书馆?怎样使用图书馆?如何帮助同龄人有效使用图书馆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尤其是 “我是南图小管理员”品牌培训活动,自2007年7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二期,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喜爱,并获得了江苏省文明办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三等奖。

1.2 分层式培训

读者的年龄特点往往会对其阅读习惯、阅读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以南京图书馆的少儿读者为例,其年龄段横跨6―15岁,为此南京图书馆在举办少儿阅读指导培训时,进行了分层设计。6―9岁低龄读者的心理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喜欢看带有插图的画册,对童话、寓言故事以及趣味科普读物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该馆与南京师范大学幼教发展中心的儿童阅读指导专家合作,围绕绘本读物,对6―9岁少儿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10―15岁的中小学生读者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喜欢科幻、悬疑、侦探以及科普读物。为此,该馆结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特邀南京市金陵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江苏故事频道《扬淮书场》主持人等,围绕《童年》《俗世奇人》等经典文学作品,为同学们举办“同阅读 共分享”“美文朗诵”等系列阅读指导培训,引导孩子通过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1.3 受训者主导式培训

少儿读者的学习动机常常由其兴趣主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积极探索学习。为此,该馆在培训少儿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时,突出“以少年为主、面向所有少年”的培训流程设计,在“绿色上网,健康成长”“少儿数字资源推广”等常规培训中,培训老师主要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鼓励孩子从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入手,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同时,在活动中注重面向每一个学员,尤其鼓励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员积极参与,让学员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提升信息素养,掌握电脑操作技能和网络文明礼仪,主动远离不良网站,学会合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等优质数字资源。

1.4 面向弱势群体的普及式培训

多年来,南京图书馆一直都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弱势群体来说,出于各种原因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并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边缘人群”。作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南京图书馆主动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公益电脑培训,帮助他们融入信息社会,享受免费、优质的数字资源,促进其个人信息素养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仅在2013年,该馆就策划组织了100多场公益电脑培训、受益读者4,560人次,培训对象包括离退休老人、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培训内容包括五笔输入法、电脑基础操作技能、图书馆网站资源使用方法等;培训方式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确保每一位受训者都能掌握电脑应用技能,学会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

2 当前用户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图书馆对读者的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以少儿为主,兼顾老年和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在培训内容上,以对图书馆、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初步认识与使用为主,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度获取、分析、评估、挖掘技能的培训均较少涉及。

南京图书馆是一个拥有数百万馆藏的公共图书馆,事实上能为读者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不止也不应该以免费借还图书、免费上网为主;许多读者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读者有着强烈的提升能力和水平欲求,为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着眼于用户需求,进一步开展对其现实和潜在需求的研究,通过按需培训、弹性培训、嵌入培训、建立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发展读者培训大使、促进培训交流平台建设等手段,切实提高读者利用馆藏的深度和广度。

秦志华:着眼需求 创新用户培训

秦志华:着眼需求 创新用户培训

3 关于进一步完善用户培训体系的思考

3.1 开展按需培训

公共图书馆的用户按照信息获取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研究学者类、业务课题类、应试学习类及大众休闲类。他们的目的不同也必然会导致需求的不同,公共图书馆应主动研究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按需培训。如对于研究学者类用户,前沿信息资源获取技能、信息的深度挖掘技能应成为用户培训的重点;对于业务课题类用户的培训,应侧重于基本检索与定题检索培训相结合;对于应试学习类用户的培训,应侧重专题数据库方面的内容,如就业培训类数据库使用技能的培训,使此类用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于大众休闲类用户,基本的阅读指导培训和深入的阅读引导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

3.2 开展弹性培训

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用户培训往往是图书馆主导型的,培训主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都是有主办方决定的,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容易出现培训时间与受训者的时间相冲突,培训主题缺乏吸引力,培训方式受制约等问题。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主动吸纳科技手段到培训工作中来,积极开展弹性培训。在传统的室内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培训诉求,制作专题培训视频和培训课件,把他放到图书馆主页上便于用户下载学习;开展实时在线培训,把培训课堂延伸到馆外。相信随着启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引入更具灵活性的培训时间,公共图书馆的培训活动将更具吸引力,也将更具实效性。

3.3 开展嵌入式培训

嵌入式培训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嵌入到研究学者类、业务课题类用户的科研工作中;另一类是嵌入到应试学习类、大众休闲类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做研究、业务不仅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要对所占有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对于这一过程中用户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嵌入式培训方式可以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效果。对于应试学习类、大众休闲类用户,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面临的不是信息挖掘的困难,而是同类诉求用户众多,绝对馆藏满足度有限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公共图书馆进行用户培训时,就要注重提高用户的多角度信息获取能力,当热门纸质馆藏副本不足时,要适时引导用户学会挖掘同类或相关的图书、报刊、工具书、电子文献、讲座、展览、音频、视频、数据库、馆际共享等资源,从而有效解决“热门馆藏借阅拥堵的现象”。

3.4 建立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图书馆培训多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培训面较广,基础性培训较多。从短期来看,这种类似群众活动式的培训对推广公共图书馆在人群中影响度是有帮助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要真正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需要在培训深度上做出更多努力和尝试。如建立一个动态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包括调查―培训―评估―改善―再调查―进阶培训―再评估―再改善等一系列环节,通过培训前后效果的比对,明确培训成果,确定进阶培训的内容和方向,使用户培训效果和文献利用深度获得同步提升。

3.5 发展用户培训大使

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服务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然而,公共图书馆负责用户培训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没有足够的人力投入,必然会影响培训目标的实现。对此,在研究学者类、业务课题类、应试学习类及大众休闲类各类目标“用户”中,分层发展用户培训大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培训大使,一方面可以缓解培训人员不足的问题,推进培训目标的实现,同时培训大使本身也是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有了他们的反馈意见,公共图书馆培训工作将会做得更好、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培训大使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的志愿者管理体系当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6 促进培训交流平台建设

人是图书馆的动力之源,只有当人的要素成为图书馆第一要素时,图书馆才能显示真正的活力和创造力。人的要素体现在图书馆培训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以用户为本,不仅要重视用户的需求,更要研究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展图书馆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强调互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培训目标之间要有不断的交流和互动。要实现这种互动,就必须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如博客、维基(Wiki)、即时通信( IM)、互联网即时聊天以及其他多对多社群系统,建设一个由图书馆员、用户培训大使、不同需求用户三方良性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不仅能够提升读者的信息获取技能,同时还可以把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法律和网络道德问题,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自觉在道德与法律的框架内享受信息获取的自由和文化休闲的便利。

4 结语

从“二八定律”来看,公共图书馆的四类读者:研究学者类、业务课题类、应试学习类及大众休闲类,他们对于图书馆资源使用的贡献率是不同的。人数占20%、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研究学者类、业务课题类用户,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率可能会高达80%;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应试学习类、大众休闲类用户,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贡献率却只有20%。从长远来看,研究用户需求,开展深度用户培训,提升各类用户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和整合能力,对于盘活各类馆藏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柯 平. 数字化和全球化环境下的世界图书馆发展趋势[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18-24.

[2] 於坚秋.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1):85-88.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篇1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