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2 09:37:51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1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面向专业

本课程将面向财务管理专业新生。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来源有两种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无论是哪种来源,此类学生的文化课程掌握程度都比普通高校学生要薄弱些。虽然该专业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但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比如说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就会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二)计划课时安排

本课程原本属于纯理论的课程,但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这样的定位后,预计将原来的纯理论课程修改成“理论+实践”的课程,一学期中有56课时是理论部门,16课时是操作课程。改革后,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技能。

二、课程改革目标

(一)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的教学主要是以让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主要目标,虽然学校会设置实训课,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考证而进行的特训,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会使学生有个优异的考试成绩并顺利拿到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当步入社会时他们仍旧需要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培训时间才能真正上岗。

(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本课程将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考虑《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准备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来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写和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以及会计报表的填制等专业知识。

三、师资建设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一)专职教师实行“3+1”培养模式

专职教师是财务专业师资的核心力量,因此,应重视该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做到专职教师能够每三年到企业的财务相关部门脱产实践一年,实现“3+1”师资培养模式。

(二)兼职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制

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行业工作经验,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此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应该做到每学期考核一次,具体采用督导听课及学生测评的方式来评价其教学水平。

(三)行业专家实行校外导师制

学校每学期将联系一定数量的财务专业的行业专家来学校给学生讲学,讲学过程一定要形成考核机制,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一部分。行业专家将成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定期和学生联系并向学生布置任务。这种机制将为将来学生校内综合实训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人才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个岗位的要求与订单式培养协议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校办特色班级,可以用委托培养企业来命名,比如苏宁班,就是以学生实习企业名称来命名的。订单培养能使学生所学内容更加接近将来就职的企业,从而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五、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际教学中,除了采用我们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也要学会使用一些新的授课方式,像使用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活泼生动的方法。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短期借款业务”这一章节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习“短期借款业务”,教师首先给学生一张企业借款借据,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比如短期借款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编制短期借款的记账凭证。

(二)案例分析法

在学习“短期借款特点”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比如A没有通过正常渠道而私自把单位的10万元借给了B去炒股,结果不幸全被套住。此时可以提出“怎样管理短期借款的借入和使用”等问题让学生思考。

(三)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理论课配套有《会计模拟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完全利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的方式,模拟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并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过程。

六、总结

我们倡导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职业能力本位教育,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让社会与学校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力本位的教学改革应用到高等职业院校,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王炜,杨欣.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2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有弊端,而从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正趋向于从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那么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在会计准则模式上做何现实选择呢?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仍坚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制度近乎于规则基础模式;我国会计准则中则结合了原则基础模式和规则基础模式,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会计报告的要求等,虽然需要大幅的修订,但是可以视之为偏向原则基础模式,而具体准则采用“准则+指南”的形式,更偏向规则基础模式。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并非纯粹的原则基础模式抑或纯粹的规则基础模式,而是二者的结合。

如果盲目跟进美国的会计改革动向,则意味着我国要从当前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结合的现状而转向原则基础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一则,从前述理论分析可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二则,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这一会计改革的趋向是否可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才可定论。三则,美国处于准则完善阶段,而我国处于准则建设阶段,二者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特点入手对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剖析。

(一)会计的文化环境

按照Hofstede所提出的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权距大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而美国的文化环境恰恰相反,它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属于权距小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小。由Gray会计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可知: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会硬性规定会计程序以减少自由选择的争议,权距大的社会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接受教条式的会计规则,规避不确定性意识高的社会为减少未来的疑虑或难题往往需要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个人主义意识强的社会尊重职业判断,权距小的社会的从业人员不喜欢政府过度干预企业会计活动,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专业意识。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而我国的会计规范中规则基础型的会计制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要求会计职业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其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从会计制度向原则基础准则的转变。从职业道德水平看,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诸多造假恶性案件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极可能加剧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方面看,我国的会计规范目前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三)会计的法制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制化程度不高。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会计职业界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之上的。与美国的法律制度下诉讼成风、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极大的现实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过低,职业道德水平原本就有待提高的会计职业界更有可能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的法制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会计规范同样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宜全面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结合的会计规范形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最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充分研究我国会计环境的具体特点而“量体裁衣”,在考虑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抛弃。

三、结语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故而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会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技术性及可操作性都很强的特点,笔者从一名从事高职教育的实践者的角度,对会计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如何实施,最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一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专业入门课程,从重要性来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为以后的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基础会计除了会计专业①的学生要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要学,本文仅限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研究。作为基础课的基础会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人员从事工作的基本技能。这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究竟何在?在对2008届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分析得出,共156份问卷,在回答“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哪些能力最有利于就业后发展”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有47人认为“实操、动手能力”,占30%,有41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占26%,有29人认为“学习、分析能力”,占19%。另外,本课题②针对2009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实施了问卷调查,发出70份,有效回收42份,其分析结果如下:在42份有效问卷中有42个回答实践能力比会计理论知识重要,在八项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中排前三名的分别是财务核算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能力。可见,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培养学生会计工作基本操作能力,并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陈旧

我国高职教育是进入21世纪开始兴起,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基本都是接受以前的会计学科式的本科教育,理论性较强,实践教育意识比较欠缺。因此由他们任教的高职会计课程很容易“重理论,轻实践”。并且很多教师仍然将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于高职教育,中职、高职、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教学区别不甚明显,其教学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尤其是仍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体现,教学理念陈旧。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随着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颇丰,包括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构建。但是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资源仍显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训教材存在较多缺陷:一是教材中实训资料仿真性不强,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教材的编写大同小异基本按照本科教材的编写思路编写,没有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三是实训资料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案例,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思想没有在教材开发中得到贯彻。另外,除了实训教材,其他教学资源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管理制度、网上实训平台等等资源不足,尚未发挥作用。

(三)实践教学内容存在缺陷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包括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践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重视。当前已基本形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主干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其中主干课程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虽然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缺陷:第一,基础会计的实操基本是手工操作,很少涉及电算化实训,尽管基础会计的业务内容比较简单但是除了熟悉手工账务处理程序外,运用计算机环境下账务处理程序也应了解并掌握。第二,基础会计实训中所用到的凭证和账簿实属有限,实训内容不全面。第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样的会计循环进行,并未按照岗位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很难实现就业岗位的对接。第四,教学内容基本以核算为主,其他会计职能几乎不见踪影。比如很重要的会计监督职能在实训中很少安排,这样一来,学生只知道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却不知道如何审核原始凭证。第五,实践教学中未能体现职业道德的渗透以及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第六,在很多尚未设置会计技能课的学校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忽视会计技能的培养,没有点钞之类的技能训练。

(四)实践过程尚未凸显“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应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③当前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工学结合”体现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脱离,并未有机结合,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缺乏学生认知能力实践的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匮乏;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没能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施教学,并且与会计职业法规的教育结合不够;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尚未结合或结合不够,比如绝大多数学校的基础会计实训都是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给的资料做实训题目,主要是通过练习题目,而不是在真实或仿(上接第306页)真的情景中去完成某项工作,这样的实训脱离工作实际,不利于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数仍是传统方法,单项实训是在理论学习后作为练习给学生做,综合实训是在单项实训结束后在实训室集中实训,学生完成后由教师作评讲,有些教师甚至忽略评讲环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落后,如前所述基本采用手工,缺乏会计电算化训练。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尽管在理论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但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则运用较少,仅靠“粉笔+黑板”式教学其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六)实践教学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高职教育很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未充分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就笔者的理解应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去实现双师素质要求。一方面从形式上应取得除讲师以外的会计中级职称(包括会计类资格证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应具备会计实践经验。但目前随着会计师职称考试难度的增加,青年教师考取会计师不再容易,所以能取得双师证的教师并不多。另外,取得证书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就业,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此外,会计是一门知识更新很快的学科,只有少数教师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总体来说,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七)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环节不科学

对于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多数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考核方式,比较重视实践结果的评价,忽略实践过程的评价。比如一般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训作业的结果,如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审阅,从而对其基础会计实践课程做出评价,成绩通常以五级制评定。考核没有针对学生整个实训过程进行。有少数教师为了防止学生抄袭答案会采取口试的方式,但多数在评价实训环节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由于实训操作不可能按闭卷考试那样独立完成,很多时候需要互相讨论,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提问教师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对其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尤其重要。加上实训结果很容易抄袭如果只看结果评价难免存在有误之嫌。

三、基础会计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改变教学理念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高职教育尤其应重视实践教学,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应引起广泛重视,除了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除外)以外单独设置实训课程,并且保证足够的课时。可以考虑在学期中或学期末集中时间(停课)实训,这样一来容易按照“工学结合”设计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在全球高职教育中掀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热潮,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

(二)补充完善各种教学资源

补充完善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开发至关重要。建议与企业会计资深人士合作开发实训教材,结合当地经济,最好使用当地的原始凭证,从内容上选取适合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不宜过深,但能反映企业基本业务,可以分别选取典型的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为例,这样一来实训教材的仿真性可以大大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可以基于工作过程,按照岗位设置编写。另外,应积极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包括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管理制度、网上实训平台资源等等。

(三)充实并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一是增加实训中的电算化环节,掌握手工与电算化操作的帐务处里程序。二是在实训内容深浅适中的情况下尽量多用各种凭证、账簿,使学生接触面更广。三是按照会计岗位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较好实现就业岗位的对接。四是增加会计监督等实训内容,比如要求学生审核原始凭证,可以将学生填写的凭证互相审核,从而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样既能陪养学生填制凭证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审核的技能。五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适时穿插案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六是如果没有设置会计技能课,则在基础会计实训中应完成会计技能部分的教学,比如点钞、识别假钞、翻打传票,装订凭证、账簿等。此外,笔者建议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一方面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与会计技能竞赛相结合,既提高“双证率”,又实现“课证赛”一体化。

(四)实践教学凸显“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应当凸显“工学结合”特点,实践教学应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使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二是从进校的入学专业教育以及认知实习到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三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将会计规范贯穿其中,以达到会计从业的要求。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训环境和实训条件:首先,学校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机会。其次,不断扩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议以当地注册会计师协会为合作平台,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

(五)运用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践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重要。在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掌握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教学方法,比如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注意贯彻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此外,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等。

(六)提高实践教学教师专业素质

要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素质应抓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考取会计中级职称(包括会计类资格证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下企业锻炼的条件,从物质和时间上提供保证。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比如教师可以参与到事务所某项目工作,跟踪整个项目的进展,不用整天呆在事务所比较机动灵活。当然,会计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科,所以要求教师应随时更新知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环节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应不断完善考核与评价环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是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实训结果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可以考虑用小组评价、个人评价、同学互评等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二是实践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提问也可了解其实践情况。三是为了防止学生抄袭实训结果,实训结果无法反映学生成绩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口试的方法,事先准备好与实训有关的题目采取抽题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基本反映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四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还应包括撰写实训报告,以总结学生在本次实训中的所学所悟,有利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五是对学生校外实习过程的控制也应纳入考核体系,应从制度上加强管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习教师“双管齐下”,切实做好指导工作,并做好记录。六是不仅对学生做出评价,对教师的实践教学也应进行控制和评价,建立以过程控制为特征的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注释:

①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财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

②本文是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③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2]肖瑞利.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思路[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49-51.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4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5

一、重庆市经贸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变革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缺乏职业特性

学校现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从学科派生出来的。在我国,从事课程设置开发的人员主要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很少,所以从课程设置上看,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课程编排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际操作训练,课程设置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

2.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就业趋向之间存在矛盾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初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中小企业就业,主要从事会计、出纳、收银员、统计等相关工作。而现行的中职学校会计课程大多是依据大中型企业的要求,按照《会计准则》,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大纲编写的,无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要求,因此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下降。

3.会计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只侧重于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应有衔接,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章节之间比例失调。如《税收基础》中没有涉及有关税金分录的编制,财务管理也只是进行有关经济模型的计算,没有跟企业内部的管理结合起来。

4.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未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助理会计师证书考试融合

从业资格证书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得基础,但是目前学校会计课程设置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有一定的脱节,不能把学生考证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因此,必须对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培养社会所需会计人才的课程体系。

二、新环境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一)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微型企业、供销社行业企业、基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相关财经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应成立由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广泛听取行业、企业财务专家、学生就业对口企业人事主管对会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的任务描述和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所需能力为主线,形成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再将相关知识、技能、素养转化为课程,按照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研发相应岗位教材,形成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以达到教学内容 “实际、实用、实践”的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要求,在对会计行业及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想。其中“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三、未来选择:中职会计专业“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一)“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内涵

“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为公共文化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以学生“够用”为度,主要包含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音乐、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指导、公关礼仪等。该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适当增加选修课。该模块设置的课程包括: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纳税实务等。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基础、经济法基础、审计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经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建设由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财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就是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建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体现了课程教学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就是制定岗位模块课程标准,开发岗位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模块化教学,开展岗位实训,如《财经基本基本》、《出纳实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审计基础与实务》等课程与会计实务中的出纳岗、财产物资会计、往来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报税员、审计员等岗位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即在每一岗位课程学习中或学习后进行跟岗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模拟实习、代账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初中级会计技能人才。

(二)构建“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点:开放性、具体性和激励性。“三模块三融合”课程结构使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型向知识与能力兼顾的方向发展,使培养出的会计人员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基本素质模块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商务礼仪等课程。

专业技能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技能方向课和综合实训课。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资产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权益篇)、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损益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基本技能等;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出纳实务、成本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纳税实务、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企业会计)方向包括收银实务、统计学基础、库管员实务、会计从业基础、企业登记管理实务指南、ERP沙盘基础等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包括:企业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课程,

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审计基础等课程。

(三)教学时间安排得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安排

按照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采用理实一体、学训交替方式,增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专业教学执行计划。教学计划安排的设想是,一年级完成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学习后,二年级进行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学习更多相关的专业课程。三年级主要是学生在企业行业对口专业、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引进的记账公司等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具体教学建议与安排如表2所示。

1.教学时间安排基本要求

(1)本教学时间安排针对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36周(含复习考试和集中实训),假期16周。周学时平均课时为29。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168(3132)。

(2)公共基础课中的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为必修课。学校也可根据需要,开专题讲座(活动)。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30%,累计总学时将近一学年。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能满足第3年参加技能高考需要。

(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能力课以及综合实训课。

专业技能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顶岗实习(含认识性实习实训、教学实习实训、专业综合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

(4)课程设置中的拓展能力课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的10%,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连续性。

2.教学建议与安排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6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入门课程。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建账、日常处理、期末处理以及会计报表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知道实际会计岗位在何时该完成何工作,以及如何完成这些工作,能够独立自主判断并手工处理完成一个业务简单的小型工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提交最终的会计产品,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计素质和业务处理能力,基于目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出现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取证考试相脱节等现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实行教考分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保证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至少再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学生在以后就业和实际工作中具有一专多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术考核鉴定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制度,组织大量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证明。事实证明,取得实用性很强的“双证书”的职校生就业形势很好,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在学习完《基础会计》课程后能够直接参加“天津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基础这一考试科目,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和日常学习评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制订教学计划方面,要加大取证课程的课时量,突出对证书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调整证书取证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考核标准,保证取证课程能够紧贴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水平要求,使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就能参加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双证书持有水平。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主旨目标,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工作任务要有实训内容做支撑,编写适合本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要明确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资料、实训步骤。本课程采用面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示范性的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杜绝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配合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取证考试,以“天津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基础这一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选用应选用天津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写组编写的《会计基础》与配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三是提高教师素质。任课教师应该首先取得所任课程的专业证书职业资格,达到专业证书职业资格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

二、积极参加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通过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合作企业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中意的职校生,而职校生在比赛中不但巩固了专业知识,加强了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还是职校生展示自己的一个绝好的机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有利于企业与职校生的双丰收。针对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在《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组织方面要坚持 “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理论和实践要密切结合,学习了理论就能指导实践。以一套模拟企业的账务资料为背景,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步骤和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工作过程的各项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着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三、我院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我院一直对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创新。从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的改革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一路进行下来紧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我院《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实施是以行动为导向来构建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以此来设置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章节分配,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依据来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先介绍会计基本原理,如概述、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等内容。这些基本原理介绍后进入课程实践阶段,以“期初设置日常处理期末处理提交成果”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各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通过布置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会计原理知识,为了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在学期末采用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日常教学中各个任务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不同,各项评价指标和权重有所区别,分为基础理论、实践动手技能、教学参与程度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1 重知识轻育人的培养理念

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育人理念,但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育人的不好倾向。对学生成长方面教育的忽略,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会计学基础这种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而轻育人的培养理念,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以及该如何去学,没有好的学习动机,也没有有效率地学习,这显然是无法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成为我们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重教导轻引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而言,他们好比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会计知识而言,这种情况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会计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会计知识的学习与高中的知识学习存在不同之处,更多地是需要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学会去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结构。但现在来看,很多学校在会计学基础这一理论课教学时,为了迁就学生从高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转化为纸质的练习,成为类似于高中文科知识的死记硬背,违背了会计知识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1.3 重训练轻能力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有所体现。重训练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健全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养成人格上的依赖与被动。越不给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片面越僵化,对课程的学习也就会越具有畏难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会计学基础功课的学习。

1.4 重灌输轻实务的教学环境

在我们的高职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将知识一幕幕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不停地抄,形成了教师讲什么听什么,抄什么的做法。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记住的知识只限于课堂笔记。虽然学会了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分录的编制,可以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但到了现实工作中,却连最基本的原始凭证都无法处理到位,对各种账证的填写也难以符合要求,成为光有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的理论高手。这种重知识灌输却轻实务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法实现学生从学校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过渡,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 提升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基本知识的学是会比较枯燥的,很难想象没有兴趣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会多么令人担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教学经验,将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一个个可为学生接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允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观点阐述。可以多借助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会计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更好接受的多媒体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2.2 围绕个性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相对固定,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每个教师却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讲课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将这种个性体现得明显一些。多媒体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模拟仿真,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拥有超出文本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在制作课堂课件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操作平台,要通过课件的播放,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多媒体设计的密切关联,设计一些生动贴切的动画与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会计等式的讲解,这是基础也是重点,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公式。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要向学生讲授基本技能,通过让学生了解教师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学习目的。

2.3 围绕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掌握所学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营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模拟会计业务,对所学的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一个大概理解。模拟会计业务,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角色意识,有利于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多创造进入职场实习的机会,用完全职业化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所学。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习之初,可以由指导教师带领将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考察和实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做好进入会计岗位实习的情绪、知识准备。而在基本技能的实习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做,突破教学中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同为同事,让学生在真实且又平等的环境中,更好地向教师学习,转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3 结束语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将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画面,围绕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与实践能力,突破教与学的界限,多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进而在教学中既讲授知识,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8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目标,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并与其职业发展息息相关。而“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入校后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第一门职业技能课,因此,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贯穿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课程。它以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为导向,围绕会计核算方法这一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的种类、作用、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反映了会计工作的实际工作情景,突出了工作过程的主体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识别、填制和审核各种凭证,能根据审核无误的凭证登记账簿,能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具备对工业企业简单的经济业务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能力。因此,课程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为学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从事出纳员、会计员和报税员等各会计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会计”与会计业务岗位群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员岗位职业标准为目标,以会计员的工作过程与任务为内容,以会计员工作场景与项目为载体,采用项目任务教学。并通过仿真实训,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对工业企业基本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1]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思路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会计”课程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而转变为以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展开课程教学,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注重学生会计核算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会计单据、账簿、报表处理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阶梯式提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会计专业的网络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采取课上边学边做或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2]

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施

(一)选择最优秀的专业教师为学生上课一方面,“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优秀的专业教师能够提升和带动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优秀的专业教师还能使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认识会计专业,并能使学生较早地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二)基于工作过程,“课证融合”实施教学以会计核算业务流程为中心,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并突出其身份的双重性(既是学生,又是出纳员、会计员),在教师的操作示范下,将会计业务单据引入课堂,根据任务的不同独个或分组尝试每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全真的环境中完成会计核算业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课程教学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紧密结合,实施“课证融合”。将教学课程从教室延伸到会计实训室,再延伸到出纳员、会计员的实际工作岗位。(三)教学内容源于具体案例和真实单据讲授内容、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围绕出纳员、会计员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以会计业务单据的流转为导向,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吸收、融合并向技能知识的转换。(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实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演示,将会计业务中的真实凭证、账簿、报表再现课堂。在会计实训室进行实操实练,通过世界大学城的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空间作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开展高效和灵活的教与学的活动。

五、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考核评价

(一)考核方式采用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实行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综合测试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课前任务、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发言、课堂实训过程、课后任务五个部分。(二)考评标准“基础会计”课程考评标准具体如图2、图3所示。(三)考核方法考核方法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具体如图4所示。(四)考核结论“基础会计”课程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对应分数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9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了多年,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全面素质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会计学基础是整个职业教育会计课程的基础,而教师在教学时,却容易忽视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日益增多,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造假行为被曝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时代呼吁诚信,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制的结构。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基础有很多的教材如《会计学原理》、《会计学概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但总体结构基本都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即会计的初级阶段――簿记展开。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账户的分类,凭证、账簿、报表,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这种教材结构在历史上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作用是显著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会计已不再仅仅只包含会计核算,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的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已更加清楚,会计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会计教材的编写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必须立足于会计学发展才能符合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传统的授课形式。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会计学基础的授课形式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从第一章总论开始到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结束,重点精力放在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上,大量的灌输,使得学生从头到尾都陷入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大海”,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产生了恐惧感,同时更忽略了让学生学会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71-02

职业能力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影响很大,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在求职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着重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会计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不同会计岗位上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完成职业活动的条件来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是完成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而从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来看,会计职业能力是由多种元素复合而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会计技能、会计职业经验、会计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等诸多因素。

二、依据会计职业岗位群明确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等岗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会计职业岗位群一般包括: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

在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首先搞清楚职业能力具体包括的内容。职业能力中的所谓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的”能力,构成会计职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会计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虽与会计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职业领域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体系的核心(如表1)。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于职业岗位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反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因此,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在设置相应的课程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职业能力有哪些课程或课程模块与之对应。为此,在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时,我们采用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并融入“多证书”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时既分模块又结合专业资格证书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会计课程分成五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任意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会计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本领,会计专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会计专业能力包括: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整个会计过程的管理意识和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专业基础模块来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具有基础性、整合性、实践性和必须性的特点。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

(二)会计方法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方法能力包括制订会计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对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信息的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会计全局与系统的思维,会计整体与创新思维,会计决策与迁移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实际操作课程和选修课程来强化方法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会计学习方法”课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包括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

1.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就是将在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才能接触到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前移到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模块课程进行演练,缩小学习与工作的差距,实现零距离就业。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出纳岗位实训、采购销售岗位实训、成本核算岗位实训、ERP原理与应用、报税实务、纳税筹划、基础统计、专题讲座、综合实践活动、会计学习方法等课程。

2.选修模块课程。适当广泛地开设与会计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以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于选修课采取分模块进行的模式,主要设置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扩展学生各方面素养及能力的课程,为其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及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此类课程可相对广泛开设,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兴趣的不同任意选修其中的某个模块,发展长处或弥补不足,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如可开设会计制度设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基础、经济基础、财经英语、预算会计、税收相关法、税务实务、财政金融、会计文书写作等课程。

(三)会计社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设置

会计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营销能力、谈判能力、组织与执行任务能力、竞争能力、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等。主要通过方法、思维课程进行培养和锻炼,如依靠设置社交礼仪、演讲等人文选修课模块和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在竞争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与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推行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等。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和人文选修课程模块来强化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会计社会能力培养的公共必修课可包括办公自动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演讲、诉讼法律知识、社会调查与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的后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时要考虑和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考取,有的课程作为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科目开设,也可将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结业成绩,从而将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评价与职业证书的考取统一起来。

四、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说明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的设置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某门课程被安排在某项能力的培养中讲授,并不意味着其他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这门课程的知识,只能说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是该项能力培养最必需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能力都有明显的课程与之对应。有些能力的培养,如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需要学生在第二课堂或完成某项技能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来完成。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11

从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而言,很多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相继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非会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如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习态度不积极、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脱离非专业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教学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分为四点:1、教学目标和教学定位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为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是过度的重视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传授,对于教授会计实操、培养学生分析和会计应用能力的方面并不完善;2、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重视度低。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安排大约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40-50课时左右,课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学习基础会计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其他与专业不相关的课程抱有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基础会计教材没有贴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与会计专业的教材相同,理论过多,实践课较少,导致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缺乏针对性。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互动性较差,教师重理论、轻实训,单纯的重复性训练,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利影响。

二、职业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举措

(一)根据非会计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必须要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定位和目标,面对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理解会计信息,从而在未来实际经营管理决策工作上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中职学校在教授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时,要将教学定位强调为实用性和应用性上,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掌握基础的会计工作规范流程,以及与本专业有关联的会计学常识,从而达到让经贸管理非会计专业学生成为通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优选教材内容,合理设置课时

职业学校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上,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做到有侧重、有重点结合了专业实际,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坚持以会计规范的原则,全面理解会计的原则和实质,利用会计理论知识辅助本专业的相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课时上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特点,适当的增加基础会计课程的课时,其中实训课课时要多于理论课课时,这样更加便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习方面的应用理解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要完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营造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如在教授凭证和账簿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用图文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账、查账、改账等训练,通过交叉来练习会计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基础会计的基本职能篇1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为改变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对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有的学者把其归纳为十重十不重,即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继承不重创新;重科技不重人文;重智商不重情商;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教法”不重“学法”;重共性不重个性;重确定性内容不重不确定性内容;重记忆性内容不重分析性内容。

(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师资现状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达到办学要求,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且教师的方法手段、教育教学理念、自身修养等方面与新的教学理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另外从教师个体上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既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又能讲授专业理论课,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基本上组织机构健全,质量方针明确,但过程管理薄弱,以计划执行为主,欠缺随机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及时总结,各部门协调衔接较差,管理职责不甚清晰。同时,高职生对其学校管理机构职责、教学管理程序、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很不高,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四)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还缺乏实践教学实训、实验、实习的一体化。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教学内容因条件而设、因人而设、因理论课程而设现象。

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教学弊端的原因分析

第一,目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材和教学内容一般都重理论而轻实践,讲授教材内容大体上都是分为四大部分,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体制之下,在新形式的倡导与引领之下,以这四大块作为高职院校《基础会计》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高职院校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与掌握度。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会计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会计凭证、企业资金周转、会计账簿、成本核算、复式记账法、财务报告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必定会大大折扣。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就业需求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而且要有普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知识结构、人才规格、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职业素质和一般人文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以及体质、审美、心理等素质教育同职业岗位技术训练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

(二)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最适合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办学的总体规划和办学规模,在认真研究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以及“双师型”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解决质量问题,又要解决数量问题,要兼顾学科结构、学历、年龄和职称等方面的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高职学生的入学教育

首先,可由专业教师对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高职会计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等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可邀请往届高职会计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同学进行交流与谈心,让毕业生的切身体会告诉新生应该如何在校努力学习,以及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等。

2.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最好是以3-5人为一小组。首先,学习小组便于学生之间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也便于互相帮助与互相学习;其次,学习小组在今后的分组讨论、分岗位实训操作中、案例教学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小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还可以分别附之以小论文、大作业、小组作业、社会调研、课程实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全面、综合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对社会经济问题的逻辑推理、解决思路与办法、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竞存等.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出国与就业.2012.

[2]董兵等.开辟职高学校会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赤子.2012.

[3]杨伶俐等.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科技博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