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的重要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2 09:37:51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1

1 概述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因此,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交通规划、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当代交通规划的兴起。但是,我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各个不同的省市,仍显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近年来,轨道交通有所起步,我们也一直提倡公交优先。随着三年大变样的进展,我们在一些城市的一些路道看到了公交车专属车道。但我国的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且存在着交通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等问题。

2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通达性,更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而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交通环境。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交通规划是市人民政府引导和调控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先于城市而出现,城市是基于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形态都建立在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基础之上。但是,城市是内部的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当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交通便利,附近的土地价值会增值并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此外,城市的交通规划合理,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摊大饼、郊区盲目扩张的弊端。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发达,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交通规划会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立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但是交通规划也不能忽视土地利用,应该与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交通发达,道路交通机动车化可以大幅度扩大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的出行不再受局限于交通方式,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空观念的转变,出行不再受距离的局限,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进行购物,就业,休闲等活动,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2.2 交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的桥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空间的结构。城市交通规化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和回归总体规划的主题思想,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密切结合,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对城市整体进行更好更完整的规划。有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中,相关系数最高的是邮电通讯。仅次于邮电通讯之后的便是交通运输,相关系数数值都大于0.9,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城市要想发展,城市的总体规划不能离开城市的交通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的城市总体规划会如一盘散沙,只有把城市的交通规划这一项任务做好,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城市的经济才能谈得上增长,谈得上发展。

2.3 城市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规划能更好地促进本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孤零零地得到发展,它必须同周围其他城市以致国外的城市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的有机网络。所有的城市都不是孤立,都是处在一个与其他城市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之中,而联系他们的除了电脑网络之外,就是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然而,在我国仍然存在此方面的弊端。一些城市之间,根本没有相互通达的交通方式,只能绕道而行。这样,使得通勤成本大大增加,也就阻碍了城际之间的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因此,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不能简单地把眼光界定在本城市之内,应该把如何与其他城市更好地沟通考虑进来,与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创城际之间最便捷的交通,增加彼此之间的往来,提高物流效率,承载彼此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对我国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在过去的旧年代,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的发展落后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步。“九五”期间,一些大城市普遍开始强调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交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在未来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的各级城市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大力解决城市的堵车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限制个体车辆的交通运输量和出行,北京的汽车限号出行以及一些城市的购买汽车摇号虽然有其弊端,但也不失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其次,仅仅限车是不够的,城市政府应该注重加大城市的交通建设投入,提高建设城市交通网络的标准,改善公共交通管制系统等;第三,注重并扶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现有的公交路线,增添新的有必要的公交路线,提高公交车运行的效率,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倡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保定高开区的朝阳大街,新建成的公交车专用车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第四,突出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环保的交通体系,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轨道交通是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手段,大中城市应该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注重应用新技术,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结语

城市交通的发展真实地反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逐渐累积和显现的过程。城市交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政策、体制、机构、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交通的需求急剧增长,1978年全国城市客运量为132亿人次,1994年为290亿人次,2000年达到341亿人次。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既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据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原则,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毛慧东,王蓬军.中小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浅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3]欧国立,郭春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广告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

[4]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5]赵伟.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J].2008.

[6]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情况的分析[J].

[7]畅芬叶.对城市道路系统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8]罗秀云,蒲云.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2004.

[9]林.浅谈国内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北方交通,2008.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2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交换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活动过程。公路交通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灵活方便的运输方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的优势体现

公路交通的优势,包括它的潜在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公路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优良资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 是社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甚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增加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国际经济发展表明,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和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目标

公路交通的规划首先从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在服务功能上的要求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构成区域公路交通体系的各种公路交通方式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对公路交通整体发展和结构调整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决策,使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在功能上和能力上得到有效的协调,使公路交通建设控制性与合理性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整体规模。

1、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首要选择,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角度来说,为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而获得利益,各个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比较优势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要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公路交通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公路交通为平台,以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能力,在更为广阔的市场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协作

区域间的协作能够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有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地区间的协作应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畅通的生产要素流动渠道实现共同发展。公路交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建设区域经济圈, 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地区带动资源匾乏地区,相互促进和推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效率,以逐渐缩短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3、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把促进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全体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缩短地区发展差距和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从而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能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流通做出积极贡献。公路交通应对这一战略要有支撑保障和服务的功能。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保持区域间协调、公平发展,保持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实行掠夺性的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首先公路交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规划交通线路、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来换取眼前的短暂发展。

三、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用基础产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受益广泛等特点,属于公共品、半公共品,对经济有较强拉动作用,其发展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同时,基础设施具有资产的特性。公路交通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是属于基础产业和生产力范畴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质交流等大量客货运输任务、甚至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往往需要先修通公路而后才能开工建设。至于在国防、军事方面,汽车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方便,公路交通更是国防现代化和部队机械化、快速化的重要条件。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越来越明显,人们已经清楚的看到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公益性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能为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即创造的社会效益。同时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是优良资产。国际经济发展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拥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减少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已经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2、公路交通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按照经济活动分类可以公路交通行业划分为公路建设和客货运输。公路建设属于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客货运输属于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等组成的增加值,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了贡献。

3、公路交通行业创造就业机会

公路交通行业的建筑和运输活动,因消费增加而扩大生产的经济活动、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等,都必须有人力的参与。因此,在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大量就业机会被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从而使公路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4、公路交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交通运输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之一。自然意义上交通所需时间和费用,会因为交通距离的改善而缩短和减少。从经济内涵上衡量距离的尺度不能只用表面上的长度单位去衡量距离,而是是时间和费用。人类从事交通运输、克服空间距离阻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演变,它是一项无时不在、无地不在的任务,而表现出不同的运送手段和对象、空间范围和运输的规模及强度。全面认识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能说明经济地理系统空间结构关系改善的条件,从对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空间和结构几个角度更好地解释。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57—0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管道运输等九大交通运输行业比翼齐飞,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设施落后而形成的经济发展瓶颈。但是,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的基本建成,我国交通事业又到了一个战略取向的关键阶段,确定我国交通事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一、西北民族地区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仅占全国总人口的9.55%,但分布区域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3.72%。其中,西部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71%的人口居住在西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民族地区举足轻重。

(一)西部民族地区交通事业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

建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告别了刀耕火种、手无寸铁,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告别了茶马古道、驼队马帮,实现了交通商贸方式的历史性转变。青藏铁路、南疆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面貌,使西部民族地区成为资源和农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对外开放的后续阵地、观光旅游胜地。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落后,近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10%。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等级公路数量少,高速铁路刚起步,交通网络不完善,运输能力低下,客货运输不畅。三是生产结构单一,长期以农畜产品和资源开发为主,缺乏精深加工,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四是贫困人口众多,目前我国成片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据国家民委公布的监测结果,2008年末,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2102.4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2.47%。在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持续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加剧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度,拉大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各族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中,不能缺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全国人民的义务,是各行各业的责任,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事关国家发展战略。所以,要举国家力量,尽快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安排一批大中型交通建设项目。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为经济运转提供载体保证,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无一例外都会优先发展交通事业。交通运输是战略产业,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指标之一。交通运输是先行产业,是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是幸福产业,直接有利于西部各族人民的出行,对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这已被无数经济理论所证明;“要想富,先修路”,也已被无数脱贫致富的实践所证实。交通运输业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产业,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其深层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在于优先发展交通事业。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6

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既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更对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适应新常态必须研判新形势、把握新规律。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大势紧密相连。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总体需求依然旺盛、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动力转换逐步加快及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等机遇,也面临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刚性约束持续增强、利益诉求趋于多元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十三五”期仍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不可置疑,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重要环节的交通运输,结构性问题不可避免存在,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运输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步伐。这既是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

在新常态下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性改革,我们既要加强研究,又要深化认识,必须彻底摒弃旧的思维逻辑和想法,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重点推进“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更加注重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更加注重运输装备提档升级;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进放权降费。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7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作用力越来越大。只有真正的从科学角度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更好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到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规划上。通过对地理系统中经济要素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基本联系和空间格局必须依靠完善的交通网络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需要完善的交通网络组织为基础。只有实现运输网络的扩展、加强、综合化,才能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发展。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需要金融关系、商业关系、区域化关系、企业间的分工和集团化作用才能保证二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费用和交通运输时间的减少对空间距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衡量空间距离状况的是费用和时间,主要是指人们克服此类障碍时期所付出的代价。 经济业绩是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经济业绩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移民、收入、失业、工业结构等问题大都是因为地理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福利发展空间不均衡问题会导致国民经济水平的下降。交通运输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为再配置奠定了重要基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效应,产业布局会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交通运输对区位划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交通运输与地区开发和地区繁荣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1交通运输对区位经济影响的效应研究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区位影响因素的最重要成分,运输费用对一个地区的工业、农业、服务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是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的费用如果很小,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区位选择效应会很明显,任何企业都会选择对自己成本要求最小的区位,所以企业都选择成本低的区位导致产业积聚,最终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按照此种模式进行下去,产业都会选择成本低的地方,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所以产业会聚集到几个最有利的地方。如果按照相反的模式进行推算,如果交通运输费用达到一个很大的状态,导致远距离运输成为不可能的状况,区域交流会减少,区位优势很难得到体现,只能依靠自身供应[1-2]。因此廉价交通运输费用是地区经济规模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区域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如果运输费用处于很低的状态,社会产生的运输量会显著增加,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会拉大,经济的活动范围同样会扩大,最终导致贸易范围扩大。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费用的降低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但是从现实状况看,交通运输费用的下降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空间距离仍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区位研究可以清晰的看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只有发展好交通运输业,才能带动经济又好有快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因素,交通运输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交通运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交通运输成本和其他相关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交通运输成本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表示,所以区位理论一般都是以交通运输成本为根本出发点进行研究。经济发展与运输成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运输因素和积聚效应对区位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约束效应。区域经济对区域结构的影响产生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结构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的不完全可分性因素、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因素、服务和产品的不完全流动性因素[3-4]。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区位自然资源优势方面,规模经济可以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因此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要素是交通运输,此三个要素中交通运输要素产生的作用最大。交通运输成本对聚集经济和自然天赋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交通运输与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交通运输基础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积极的财政政策给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只有加快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交通运输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交通运输投资应该向落后地区倾斜才能保证落后地区更好的发展经济,才能形成区域发展的动力[5-6]。从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看,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区域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导致区域经济的运行速度会越来越快。我国很多地方由于交通运输投资不够,导致区域交通条件差,所以地方经济一直很难发展,交通运输条件会直接影响较经济发展的速度。交通条件落后会导致物流效率低,物流效率低会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在不断升级,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够配套发展,才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力发展交通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交通循环经济是交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交通循环经济需要从运输生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等领域进行展开,才能更好的拉动经济全面发展[7-9]。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要求,只有走内涵式、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内涵式、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需要交通现行,只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只有采取资源化策略,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必须发展持久、循环、高效的经济模式,从根本上要求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需要合理利用交通资源。从而实现有限的交通资源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状态。 3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只有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角度分析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反作用于交通运输,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二者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0-11]。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各种协调关系平衡,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上存在很多的不协调因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此类不协调的因素,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态,只有不断调整才能实现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交通运输行业既具有第三产业的特点又有物质生产行业的特点,从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性和基础性特点看,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需要很多物质产品,充分利用物质产品的同时,带动相关行业的稳定发展,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交通运输必须适应其要求,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导致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更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只有分析好二者的对应关系,才能保证交通运输投资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阶段性作用,不同发展时期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同。从长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看,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从交通运输的间接效应,主要是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服务营运岗位和就业机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建筑材料等要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可以产生一定的关联效应。#p#分页标题#e#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其他工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别,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交通运输企业需要按照股份制发展模式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投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需要通过合理的金融投资途径来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才能建立现代交通业,才能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深入发展交通经济表现明显,只有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服务质量,才能体现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需要通过协调性、灵敏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考量,才能更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只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新框架向前推进,才能实现交通运输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才能保证经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合理性,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更好的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简介

沈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11条线组成,线网总长为400km。沈阳站、沈阳北站和新沈阳站都有两条或三条线路经过,各新城与母城之间有两条以上的线路连接,通过两条L线构成环线。

二、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一)建设规划目标

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规模与城市客流需求、投资能力及建设能力相适应,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重点解决中心城区客流需求,支持浑南的开发建设。衔接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沈阳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对接,满足客运交通一体化发展要求。

(二)建设规划重点

根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近期建设线路的选择,应缓解沈阳市几个主要交通走廊的交通压力,支撑沈阳未来的发展轴向,并兼顾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运营效益,通过轨道交通带动城市核心区的升级改造和新城或组团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个沈阳市的经济繁荣与稳定。

(三)建设规划方案

1.布设原则。支撑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中长期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提升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符合客运主要流向,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发挥轨道引导功能,促进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锚固枢纽尽快成网,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三、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对线网规划实施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沈阳市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我们提出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作为规划就要有预见性、前瞻性。现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外影响因素众多,很难根据主观战略意图来制订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因此,战略的前瞻性、预见性至关重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比如说要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这没错,但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所必要的客流条件、经济条件等能否与轨道交通建设相之呼应呢?现在各城市的基础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各重大项目也日渐增多,所以对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应该加强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的深度,以达到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准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特色性

轨道交通的特色性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创建轨道交通建设的特色性不仅要有轨道交通网络、美观的地面建筑造型、轨道交通覆盖率等标准,而且在质的方面要能较好地体现生态学、自然美学、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完美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稳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相结合,提高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利用率,开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专项科学研究,强化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意识,精心施工以及完善的管理。

(三)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和谐性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和谐”就是资源匹配、生态平衡、布局合理、空间丰富、交通顺畅、实用舒适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影响了城市在产业发展、功能分区、资源配置、交通安排、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制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应以和谐为本。

(四)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实用性

轨道交通建设要注重实用性,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要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缩短城镇客流的出行距离,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等。这样,便决定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三个不可忽视的属性:工具性、快速性、社会性。工具要便于使用;快速要讲求速度;社会要提高效率。这便决定了轨道交通建设要注重实用性。

(五)结合目前交通状况,切实解决具体交通问题

近年来,交通问题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决定了能够良好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是轨道交通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必须客观的对城市交通状况加以调查,对未来客流进行科学的预测。其次,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项目,解决重点地区内的交通问题;加大轨道交通在市域内的覆盖率,能够更多的吸引客流;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交通紧密结合,缩短换乘距离,为公众出行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促使设施布局合理,加快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生态交通体系建设进程。

(六)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安排方案内项目

轨道网的分期建设规模应与各时期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和城市综合实力相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轨道交通建设也促进了城市综合经济的发展,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是介于城市经济的有限性,所以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应合理安排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分时期分批量的加以建设。优先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建设相协调,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最终保证线网的动态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金峰.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一体化[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9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壮大,而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加剧,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因此,进行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是目前交通运输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交通运输部门要理顺与市场以及政府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为交通运输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1.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交通运输重点领域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点领域,其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现行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管理主体多元化造成职责不清的状况时有发生。同时,公路运输中公路产权不明晰、政府的监管职能没有落实到位等现象导致了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的结构性失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发展要求,必须针对交通运输重点领域进行体制改革。

1.2政府在交通运输行业提供的公共服务尚不到位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国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对于一些重点领域,政府监管职能没有有效发挥。在交通运输资源供给方面,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亟待加强。政府对交通运输的管理缺少行政性命令以及手段的参与,交通运输事业与其他事业的界限并不明确,使得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规范性严重不足。

2.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2.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履行政府监管职能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新形势下,交通运输部门在进行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交通运输效益发挥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对交通运输体制改革进行宏观层面的控制,确保各项财政预算资金的及时下达,同时,政府要大力履行监管职能,保证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可偏离发展轨道。

2.2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改革的实施。因此,政府、市场以及交通运输部门要明确的认识到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好地发展,同时,要在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更加有效的改革途径。

2.3进行体制创新

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进行交通运输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展的稳定性,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可因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同时,要学会借鉴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协调各方面关系,推进依法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3.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

3.1建立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因此,面对这一现实国情,需要建立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体现网络化、效益性以及科学性的特征,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

3.2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明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职责,科学划分交通运输部门权限,加强对公路建设、使用环节的监督和控制;其次,科学规划“两个公路体系”建设,即将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建设相联系,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最后,建立健全相关公路管理条例,确保公路管理的法制性,提高公路执法的效力。

3.3深化港口、航道管理体制改革

港口、航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意义重大,因此,如何深化港口、航道管理体制改革是目前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对于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港口的行政管理,科学开展港口规划工作,严肃岸线审批制度,确保港口运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现有港口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发挥港口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辐射效应。其次,对于航道管理体制改革。要贯彻落实航道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司法体制改革要求进行。

3.4深化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改革是创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交通运输单位事业改革要从单位内部管理入手,明确各部门职责,对部门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推行绩效考核方式,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分类。中央实行简政放权,增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的市场独立性与自主性,发挥市场潜力,以此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效益。

4.结语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同时将中央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利于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针对一些重点领域,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建立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注重调节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市场,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10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35-03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地形地貌差异极大,相应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向前推进,国家对交通的支持力度一增再增,水运、陆运、空运的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健全和繁荣,加速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交通运输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运输业的带动下,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争相发展。但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障碍,必需尽快解决。

1. 交通运输对区域性经济的良性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空前繁荣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部分的制约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但交通运输业却对我国南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

1.1 促进区域性经济向第三产业迈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逐渐摆脱了困境,此时的交通运输业为区域经济的再一步发展扩大起到了传输纽带作用。交通运输是区域性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综合服务的扩散的主要途径和媒介,这种媒介大大改变了区域经济的现状。发达区域通过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逐步开创新兴产业链;欠发达区域通过交通运输的带动作用,认识到交通运输对本区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物流产业的开发,加大本区域特色产业的开发,逐步将区域性经济推向第三产业。四川攀枝花市位于云、贵、川三省邻接地区,是我国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中作为首都放射线北京至昆明这条高速主干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使攀枝花成为连接四川与华南及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重要通道,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得攀枝花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的钒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攀西-六盘水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西部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对于攀枝花而言,加大运输能力,不但可以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同时攀枝花城市以旅游、旅游服务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也将获得极大发展契机。

1.2 交通运输促进沿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不仅使得不同区域的经济获得新鲜的血液交换,而且一并带动了交通沿线的经济开发,形成了一条“经济走廊”或“通道经济带”。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出口的河北省廊坊市,20世纪80年代处于经济落后的局面,由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使得当地的物流、客运迅猛发展,1992年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底载发区引进项目411个,超亿元项目24个。可见,交通运输对交通沿线的区域性经济的带动作用之强。

1.3 交通运输拉动区域性经济的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手段。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处于优越地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竞争的资本。交通运输能力是区域物质交换的唯一选择。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网络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而这种网络化的交通又以高效快捷的运输效率,提升了区域发展所需的物质流动,为区域性经济的竞争占得先机。

另外,交通运输对区域性经济的良性影响还有很多方面,诸如带动区域内服务质量、开创区域内企业品牌、增加区域劳动就业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2. 交通运输对区域性经济的反面影响

2.1 交通运输不可避免地对区域性环境产生噪音污染

区域环境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有好的环境,才能有良性的经济活动。交通运输不可避免会产生噪声。交通运输噪声是现代城市环境中噪声的主要来源。噪声在交通路线沿线和区域端表现尤为突出。噪声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在考虑噪声污染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能力的进一步扩大。而交通运输业为了更为快捷的提升运输效率,忽略了噪声污染,这使得交通运输与区域性经济之间发生了冲突。

2.2 交通运输的高能耗不符合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以资源破坏和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种以牺牲作为发展阶梯的交通运输,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以及交通道路沿线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过去车辆的设计方面不够合理,在动力能源消耗的上考虑不周,致使车辆在运行时动力资源消耗严重,而且尾气排放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对空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汽车排污也是城市空气中含铅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与区域性经济的关系加强,若想使交通运输为区域性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纽带作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必须改变以往的运行机制,否则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2.3 交通运输的发展跟不上区域性经济的发展速度,制约了区域性经济的进一步迈进

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甚至相邻的区域经济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经济决定着不同的交通运输能力,不同的交通运输能力来源于不同的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水平。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正逐渐迈进全面小康水平的战略时期,有的地区已经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有的区域则还处于经济起步阶段,迫使交通运输能力不能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例如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但初始交通流量偏小;而东部地区路网建设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瓶颈制约又有所呈现,如沪宁高速正处于大规模的扩容之中;中西部地区的等外公路占据了将近80%的比重,说明中西部地区的路网条件相对较差,且很多偏远地区不通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交流增加,而连接区域的大通道容量不足。

2.4 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影响着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交通安全问题是交通运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交通安全一直是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从业素质参差不齐,为交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甚至发生无法挽回的恶通事故,更为可气的是发生交通事故后,由于司机的从业道德低劣,肇事后逃逸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危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人们的安全出行带来不可抹去的阴影。这种阴影不断扩散,在全区域乃至全社会引起

轩然大波,制约了交通运输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种人为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3. 交通运输对区域性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3.1 寻找交通运输的噪音来源,有效降低交通噪音,协调区域性经济全面发展

交通运输的噪声来源于车辆与路面的摩擦,车辆高速运转发动机、排气系统、车辆鸣笛等,这些声音的叠加如果在原来的声音环境的基础上显著地增加,若超过现有水平10db~15db,则不论原来噪声水平如何,都认为该项目对环境有影响。交通噪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车速的,为了保证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公路设计、车辆保养、车辆行驶速度及鸣笛管理等入手,加强司机个人的驾驶技术与职业道德修养,并进行限制载货汽车通行,指定专用车道,建立缓冲区,指定区域不准鸣笛等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均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污染。因此,正确分析交通运输的噪声来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既保证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又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3.2 改变交通运行机制,引入高新科技,加速区域性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企业要认清本行业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改变以往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自身的负面形象。交通运输企业要借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激励、约束机制,进成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个清晰的认识,在岗位上能上能下,管理者也能高能低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另外,交通车辆在设计上,为了迎合节能和环境污染方面的要求,就要引进高新设计技术,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来加强车辆的生产质量,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在全面推广应用成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加大智能运输系统等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推进交通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开发应用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收费系统。逐步建立快速、畅通、安全、便捷、高效的新型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铁路、民航、公路与城市公共交通相互衔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采用先进的运输装备,重点开发客车及专用车成套技术,提高大型客车的生产制造水平和技术含量,并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限制低排气量汽车发展等。交通运输业从本身进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为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3.3 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速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向前迈进

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优化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向前迈进。因此,要根据居民出行量、出行目的、现有交通设施和未来发展建设情况,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协调好铁路、民航和公路交通运输关系,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另外,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在经济经较落后的地区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能很好的起到带动作用,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在提高自身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为基础设施建设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更好的拉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3.4 深化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素质,加强法律约束,为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快速的保障

交通运输企业和员工要加强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交通事故给人们和国家带来的生命危胁和重大经济损失,使得家庭遭破坏,经济遭损失,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在交通安全管理上加大力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观,使交通运输业的从业人员从思想源头上提高警惕。另外,法律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通运输中事故的恶劣态势。在交通事故中,对不同行为结果有着不同法律约束,例如:肇事者当场致被害人死亡而逃逸的,肇事者将被害人撞成重伤,难免一死而逃逸的均为交通肇事现场逃逸罪;肇事者致被害人撞伤不至死而不及时救护负伤者逃逸的,应按不救助罪处罚;被害人因行为人的肇事而负伤,从被害人负伤的程度看,不致于死亡,但因为被害人处于人迹很少的山路或者是在深夜,行人极少,等待较长时间也不会有人救助;或把被害人弃之于夜间车流频繁的道路上,或在寒冷的季节因流血过多而有冻死的危险,或行为人为毁灭证据,而将被害人撞伤后挪离现场弃置于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使其得不到他人的及时救助等而最终死亡的,对于行为人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等等。这些法律法规使得肇事者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对事故作出积极的反应,减少事故的死亡率,降低事故两方的经济损失,使得整个区域的交通运输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运输对区域性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进一步提升的纽带,对拓展区域性经济起着带动作用。只有加强交通运输的管理和交通安全的认识,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得交通运输更好地为区域性经济服务。

注释:

①苟顶才,唐升宏,张宇,交通运输如何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攀枝花现代运输业发展对策研究[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9,Z1.

②吕兰明,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外公路,2003,(01).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8-01

1引言

城市建设一般以城市规划为先导,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也是以规划为先导,规划成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效益。而规划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规划的思想是否合理、先进,规划的原则是否准确、适用,规划的方法是否科学。

2轨道交通的规划原则

2.1统筹安排――综合效益最大原则。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一般分担城市公共交通运量的 30%以上,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全面分析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全面检讨轨道交通的修建所带来的效益,尽可能使效益最大化。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征,其直接效益主要是由其运输能力产生的,而从广义上看,由于交通运输是服务业,因此必将产生广泛的衍生效益。轨道交通的运输特点决定了其能够产生土地集约化利用,减少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服务,节约城市居民交通的时间成本; 减少交通工具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环境等重要的衍生效益。

2.2因地制宜――与城市特征相协调原则。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每一个城市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动力、发展条件、发展历史和规模不同,其总体布局也有巨大的差异。比如,建在山区的城市一般具有组团式的总体布局,坐落在平原的城市一般具有圈层结构,坐落在山谷的城市一般呈带状分布等。发展历史较长的城市往往受到中国古代造城思想的影响,街道一般呈方格网布局,如北京、西安等; 受到近代国外造城思想的影响,城市路网一般呈放射状,如天津、上海等; 现展与近代或古代相结合的城市,一般路网会有两个体系,如济南、银川、乌鲁木齐等。

2.3继往开来---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成长起来的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我国,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由此看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投资巨大及规模运输的特点,因此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关系、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土地的利用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必须正确处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既有系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方式的关系,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既能保持城市既往发展的动力,又能坚持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优化未来发展的方式。在已经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新的规划必须在尊重既有规划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最新发展来规划下一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3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一般可以分为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规划方法也不尽相同。

3.1线网规划阶段。

3.1.1要对城市展开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近期,以及远景总体布局所确定的城市各个空间系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目标,总结既往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进而判断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规模,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发展中功能定位、网络形态和网络结构。

3.1.2要研究城市的交通发展。主要通过对城市交通现状的量化研究和分析,总结城市现状交通的需求特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在对未来城市交通需求做出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明确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其他交通系统之间在网络、通道、节点上的相互关系,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配置、网络形态、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3.2建设规划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实施性规划,其关注的重点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所以称之为规划,主要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自身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以城市发展为全局,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运行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要求,以此来确定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达到轨道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3.3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一个法定规划,是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的重要依据,轨道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同样的作用,它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依据和重要保障。轨道交通设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据已批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必须体现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公共设施的特点,也必须符合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特点。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复杂、不可复制的特点,需要长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好。所以,确立正确的思想,制定合理的规划原则,使用规范、科学的规划方法,是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62-02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交通运输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是经济运行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缩短世界距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改良最为有效”的著名论述。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也证明对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专为汽车运输提供服务的道路交通设施,公路工程的优势集中于速度快、通行能力强、运输成本低与行车舒适度高等。为更深入地分析公路交通经济内容,需重视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才能推动公路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公路经济适应性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运输理论体系由苏联移植而来,近年来,我国在对国外运输领域研究成果积极吸纳的同时,也需从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情况。韩彪于1994年对各国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历史关系研究后,指出交通在对经济需求满足后,经济将拉着交通走“交替推拉关系”理论,特别是《运输经济学导论》(1995年)将该阶段研究推向了高峰,书中对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过程内交通运输的作用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愈加完善,但仍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析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问题,才能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投资效率,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公路交通运输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公共基础性、公益性与经营性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特点。在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中贾元华对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投资、经营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现代化交通设施一高速公路选取的策略、管理体制与运作方式,并进行相关方案、措施制定,以此与国家、地区等经济关系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制约作用。笔者认为,交通运输系统经济适应性是经济和交通系统的一种自组织、自适应现象,实际展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交通和社会经济系统出现“协调效应”。而“经济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间具有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联系,进而调整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结构适应性。

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属性、先进交通方式,公路经济适应性是指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公路和经济系统发展需求等相互作用分析,应做好适应性调整工作。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公路交通遵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诞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公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为更好分析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可从下图分析。经济系统与公路系统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够进行良性发展机制的建立。同时,两者还存在相互制约与阻碍作用。

二、公路经济适应性分析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可紧紧联系构成区域经济活动的各类要素,是经济布局形成的根本要素,交通方式的每一次改变、更新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扩展与区域产业格局变化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为实现交通经济一体化必须重视运输网络的合理构建。20世纪50年代,“公路产业带”在国内外出现,其为现代化交通方式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改变的重要形式,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并促进现代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为更好地分析与研究公路经济适应性,需重视其布局、交通供给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公路布局和经济布局的复合度

作为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公路交通在宏观层面分析,其建设对地区经济布局规划起到重要影响作用;于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区位选择与公路建设息息相关。除此之外,作为区域、城市连接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公路交通可紧密连接国家、地区间的城镇布局、人口分布、资源分布等,并按照“效率”和“公平”等原则,在现有布局前提下,公路交通利用规划建设,可对系统化、网络化程度进行最大限度提升,并对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加以重视,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交通通畅,更要对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以改善,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

公路建设需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更要按照国家各个时期发展战略导向作用,对各个区域间的地理区位条件加以充分考虑,在开发区域资源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等方面应重视公路交通的带动作用,确保公路交通布局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联性,以此适应地区整体性规划,并达到协调国家、区域空间发展目标,提升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布局间的复合度。

(二)交通供给和需求流动的匹配性

以交通供给和需求均衡方向研究,公路网发展布局和主要线路走向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目标相符,并满足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的发展布局状况。同时应和交通流量流向要求具备统一性,进而将路网运输最佳水平发挥出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如将公路经济适应性理念引入交通供给中,实现其与需求流动间的匹配性,可有效交通运输事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公路布局建设时序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长期建设过程,公路网的完善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建设资金、资源条件等。公路网布局需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公路建设需求进行全面考虑,通过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需按照区域建设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公路运输网。由此可见,公路建设布局适应性应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需具备相应的时效性。

(四)空间布局上公路交通和交通综合体系的协调性

作为交通综合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公路建设布局需与综合运输布局、区域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等相结合,以此选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各个交通网布局的合理性,如铁路网、航运网等,在和交通综合枢纽连接时,才能将各类运输方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也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层次布局公路交通网,也就是局部满足整体需求,以公路布局为前提,合理规划我国公路运输网,优化整体路网。

三、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

公路建设网布局规划是指在交通需求与建设资金的制约下,对规划节点与规划线路实际走向的合理连接、布置,是整个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目前公路网布局评价应从三点分析。

一是路网的整体规模与涉及范围,其选取评价指标主要为路网密度、目标长度等;二是路网的布局特点,其选取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连通度、可达性、迂回率等;三是路网等级结构,其主要是对公路系统自身等级结构状况的反映。

由现阶段公路交通实际情况研究来讲,公路网布局评价对网络本身完善度较为重视,则并不重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协调适应度,如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生产力布局等。为缓解交通压力,实现公路网合理规划,需对公路系统自身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处理,更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一体化。

基于经济适应性的公路布局评价方法研究,公路网络可表示为拓扑结构图,如相关城市、县市或公路,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据等进行充分考虑。有两点集合V与点、点间连线的集合E构成的集合对称(V,E)为图,其表示为G(V,E)。节点为V内元素,边为E内元素。如图内随意一边(i,j)都赋予相应数(i,j)w,则被叫做边的权数。

在规划公路网时,路网联通度、可达性等为网络布局、性能评价指标。路网连通度公式如下:其中,规划区域内公路总里程由L表示;

规划区域面积由A表示;

规划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由n表示;

相邻两节点的平均直线距离由H表示;

非直线系数由ξ表示。

同时,公路网特点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内容描述,公式如下:

β=d/v其中,节点连接率由β表示;

交通图内点和点间的连接线数目由d表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