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3 09:23:14

泌尿系统论文

泌尿系统论文篇1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自述腹痛、血尿、阵发肾绞痛等症状就诊,知情同意后参与本研究。其中男97例,女2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2.8±9.2)岁。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查方法

1.2.1CTU检查仪器型号

Aqullion16层螺旋CT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扫描层厚2.5~3.2mm,螺距1.25,电压120kV,电流250mA,扫描野350mm。常规准备,嘱患者平躺,先行普通CT、增强CT扫描,再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仪非离子造影剂辅助,用量1.5ml/kg,速率不超过3ml/s。行多层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式,保证图像清晰度。

1.2.2MRU检查仪器型号

1.5T超导单梯度磁共振成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先行轴位T1及T2加权常规扫描,定位水平成像序列。二维扫描参数:TR:max、TE:1200、扫描野35~40、层厚70mm、间距0、二维扫描、扫描9s;三维扫描参数:层数增加至21层,扫描时间270s,其他同二维扫描。经MIP重建后仪器得出扫描图像。

1.3研究方法

综合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确定泌尿系统疾病有无及类型,以此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U、CTU二者检测敏感度、特异度、检测准确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金标准检测结果

金标准检出输尿管恶性病变14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继发性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38例:囊肿10例、结合8例、单纯积水7例、单纯狭窄6例、其他7例;结石及结石相关病变51例。总阳性率85.8%。

2.2三种检验方法与金标准对比

CTU检测阳性89例,其中真阳性83例,其检测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824;MRU检测阳性96例,其中真阳性81例,敏感度0.786,特异度0.706;联合两种检测方案,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完全一致。三种检出一致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泌尿系统论文篇2

泌尿系损伤类型包括输尿管损伤21例,膀胱损伤15例。及时发现并修补是治疗膀胱、输尿管损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出现输尿管轻度压伤者可通过观察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及是否漏尿,是否放置双J形输尿管导管视情况而定,若情况严重则实施输尿管段吻合手术或输尿管穿孔修补手术,术后安放双J型输尿管导管作为支架。其若术后出现膀胱损伤,在确诊后尽早给予膀胱修补术,对于较严重的膀胱损伤,为确保膀胱引流通畅,加快伤口愈合,需进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1.2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百分比(%)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手术原因包括剖宫产10例,卵巢肿瘤9例,子宫肌瘤7例,恶性肿瘤全子宫切除术3例,子宫内膜异位3例,绝育术3例。其中,输尿管损伤患者21例,占58.3%,膀胱损伤患者15例,占41.7%。手术方式及泌尿系统损伤部位(n)手术方式输尿管损伤膀胱损伤剖宫产73卵巢肿瘤54子宫肌瘤43恶性肿瘤全子宫切除术21子宫内膜异位21绝育术12总计2115

泌尿系统论文篇3

资料随机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门诊和泌尿科住院患者的泌尿标本118份(每份标本平均分为两小份),按照标本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18份;对照组男女比例25∶24,年龄20~78岁,平均(37.41±1.2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30∶29,年龄22~82岁,平均(39.56±1.95)岁;标本清洁度:Ⅰ度22例(18.64%),Ⅱ度例25例(21.19%),Ⅲ度41例(34.75%),Ⅳ度30例(25.42%)。两组患者在标本数量、性别、年龄、标本清洁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美国新柏氏全自动细胞制片机,型号:ThinPrep2000。方法:对照组标本予传统制片,摇匀尿液标本后,倒入500mL于离心管内,采用离心机(2500r/min)离心,离心时间为5min。完成离心后取其沉淀物做传统制片2张,在95%乙醇内固定15min,巴士染色。研究组标本予液基薄层制片,

①首次离心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②加入相同体积的PreservCyt与离心沉淀物混合,在振荡器中震荡15min,再次离心5min;

③完成离心后取其沉淀物存放于20mL保存液内,静置15min随即制片,用95%乙醇固定15min,巴士染色。

1.3观察判定指标

两组标本检查灵敏度,均参照细胞学的检查标准(阳性表示检查灵敏度);肿瘤分型以病理组织学,为判断检查结果正确与否的金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标本检查情况

本研究118例泌尿标本经细胞学检查出阳性40份(33.89%),阴性78份(66.10%),其中对照组标本阳性率37.50%(15/40),研究组标本阳性率80.00%(32/40),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标本病灶分型情况

细胞学检查出40份阳性标本所对应的参试者均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鳞癌4例,移行细胞癌31例,其他5例(包括前列腺癌、平滑肌瘤、纤维组织性细胞瘤)。其中对照组标本病灶分型检出率为鳞癌25.00%(1/4),移行细胞癌48.38%(15/31),其他40.00%(2/5);研究组则为鳞癌100.00%(4/4),移行细胞癌80.65%(25/31),其他80.00%(4/5),两组比较(P<0.05)。

泌尿系统论文篇4

2讨论

鳞状细胞癌是前列腺癌中的罕见类型,在原发性前列腺癌中发病率不足1%,可能源自尿道移行上皮及尿道周围部的导管。前列腺鳞状细胞癌常继发于前列腺癌放疗、内分泌治疗后,或结石慢性刺激,继发于泌尿系统结核目前未见报道。前列腺鳞状细胞癌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下尿路梗阻及血尿,PSA多处于正常范围,细胞角蛋白19等鳞状细胞癌标志物或有助于诊断。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呈巢状聚集,体积大,伴角化珠,异形性及核分裂像明显。由于前列腺鳞状细胞癌内分泌治疗无效,发现时多处晚期,治疗常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膀胱造瘘等姑息手术为主,有条件者可选择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化疗,化疗多采用基于铂类的联合化疗方案。本例虽无继发于泌尿系结核的直接证据,但在肺、皮肤等部位,结核慢性刺激导致鳞状细胞癌并非罕见,本患者病理特征明显,其余器官未发现鳞状细胞癌,符合原发性前列腺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标准,因此我们认为本例鳞状细胞癌继发于泌尿系结核慢性刺激的可能性较大。

泌尿系统论文篇5

2结果

2.1整体尿路显示情况

MSCTU可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结构,显示良好率为100.00%(36/36);IVP仅能显示肾脏轮廓外观、密度改变,显示良好率为80.56%(29/36),其中肾盂显示不良3例、肾盏显示不良2例、输尿管显示不良1例、膀胱显示不良1例。MSCTU显示良好率明显高于IVP(P<0.05)。

2.2MSCTU表现

在观察组36例患者中共发现尿结石20例,泌尿系统肿瘤9例(膀胱肿瘤6例、输尿管肿瘤3例),泌尿系统结核7例。结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圆形,并有少量的椭圆形,近端输尿管扩张,且同侧肾盂肾盏积水,而并发输尿管炎症者可见输尿管壁增厚,且壁周毛糙。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数目正常,和邻近结构关系清晰;而输尿管肿瘤主要表现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块充盈缺损影,且呈柱状改变,输尿管腔阻断,上方的输尿管扩张,但程度都一样。泌尿系统结核均为肾结核,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且邻近的肾盂排列存在散化的钙化影;肾呈略萎缩,且体积较小,输尿管普遍较窄,腔中无出现充盈缺损,且膀胱较厚,充盈不良。

泌尿系统论文篇6

本试验研究对象共77例,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均已确诊为复杂泌尿系统结石,且已排除其它疾病干扰。患者男女比例为51∶26,年龄23~68岁,平均(44.8±9.1)岁,详细诊断显示单发、多发、铸型结石的比例为19∶38∶20,无其他类型结石,37例患者结石位于右肾,30例患者位于左肾,其余患者为双侧结石。结石大小在(1.1cm×0.8cm~3.3cm×5.9cm)之间,部分患者存在并发症,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感染等。患者组内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1.2.1仪器设备

肾镜及输尿管镜均为德国狼牌,前者型号为20.8Fr,后者型号为8Fr或9.8Fr。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为EMS第三代系统,进口自瑞士。液压灌注泵为国内产。

1.2.2手术过程

(1)行各项术前准备工作,以硬膜外麻醉作为麻醉方式,取截石位开始手术;(2)于膀胱镜下顺着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导管型号为6F,插至肾盂,行生理盐水灌注,留置导尿管;(3)协助患者改为俯卧位,微垫高患侧,行B超检测,确定结石情况,选择穿刺点,以穿刺针刺入患者肾中、下盏肾集合系统,尿液溢出则显示穿刺部位正确;(4)置入导丝,取出穿刺针,以扩张器扩张穿刺孔,首先使用筋膜扩张器,将穿刺孔扩张至18F,随后使用套叠金属扩张器,将穿刺孔扩张到24F;(5)置入经皮肾镜,寻找患者体内结石,期间需用输尿管泵保证视野;(6)利用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碎石清石工作,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标准进行;(7)确认无结石残留后,拔出导尿管,置入6F双J管,退出经皮肾镜,置肾造瘘管;(8)行各项术后处理,视实际情况拔肾造瘘管、双J管。

2结果

7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1.5±25.1)min,平均住院时间(11.5±5.4)d。77例中66例一次手术成功,一次手术成功率85.7%。11例患者有7例行二次手术,另4例患者口服排石药物,均成功清除体内结石,以手术方式成功清除结石的患者共73例,占94.8%。各项数据均显示,该手术方式效果良好。患者术中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半年,也未发现任何并发症。

泌尿系统论文篇7

二、急性肾损伤(AKI)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ANS的临床特征是血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有中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大多数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有些血管炎也可以出现ANS,如过敏性紫癜、Wegener肉芽肿、微血管炎等。Salcedo等总结7例KD并ANS,6例是儿童,平均年龄5个月,ANS的发生时间为2~30d,平均20d,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7/7、6/7、5/7、4/7,C3和C4下降者为4/7,2例发生轻度肾功能不全,肾脏改变随着KD的缓解完全消失,而6例存在冠状动脉损伤,1例进行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伴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系膜区有IgM和C3沉积,电镜发现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KD并发ANG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基于发现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于肾小球,4例有C3和C4下降,推测部分可能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

五、肾病综合征

虽然蛋白尿在KD很常见,但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者少见,Krug等报道3例KD,年龄分布为4、4.5、8岁,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所有3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均未使用皮质激素,2周内蛋白尿完全消失,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3例出现肾病综合征,尽管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但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痊愈无任何后遗症。张琴等报道1例8岁男孩KD合并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发生在KD的恢复期,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高度增生,广泛插入,形成双轨征,毛细血管管腔高度狭窄,基膜内系膜区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灶状萎缩及多数蛋白管型;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加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对症治疗,2个月后病情明显改善。

六、肾小管功能异常

肾小管功能异常时有报道。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尿中尿溶酶体、尿IL-6、β2微球蛋白水平和尿NAG酶,发现这些指标在KD急性期增高,说明存在肾实质损伤。最有价值的研究是Watanabe等对23例KD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检测,根据尿分析结果分为3组,无脓尿、膀胱性脓尿、尿道脓尿。发现大多数KD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但膀胱性脓尿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较尿道脓尿和无脓尿组更高。KD的肾小管功能异常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泌尿系统论文篇8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于本院住院的患者30例,其中男3例,女27例,年龄12~71岁;糖尿病1型8例,2型22例;病程在3~38年,平均5~11年;尿道口感染5例,膀胱感染16例,肾盂肾炎9例;空腹血糖在(9.01±4.20)mmol/L;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淋漓不尽、尿潴留等症状;所有糖尿病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泌尿系感染诊断标准符合1985年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鉴定标准,30例患者均进行清洁中段尿培养加药敏试验,尿路感染的诊断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革兰阴性菌>1×105/ml,革兰阳性菌>1×104/ml,每例均为连续3次送检,至少2次培养出同一细菌,排除有泌尿系手术史、导尿史、妊娠等因素;20例有糖尿病并发症,4例并发高血压,6例并发脑血管病变,7例并发冠心病,合并N或视网膜病变15例,5例并发糖尿病肾病,其中合并1种并发症者8例,2种以上者6例。

1.2检测方法

采取中段尿培养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用物准备无菌导尿包、手套、20ml注射器、7~8号心内注射针头、注射盘、酒精灯、火柴、无菌培养小瓶、试管等。

1.2.2患者准备检查前1d向患者交代检查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中段尿留取方法。检查前1d晚餐后禁水,嘱患者睡前清洗会阴,憋尿至检查日晨。1.2.3采集尿标本方法留取前清洗会阴并用碘伏消毒,弃去前段尿液,留取中段尿于无菌液培养管内,并立即送检。操作过程由专人负责,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1.3结果30例患者均经过控制血糖、针对药物敏感试验使用抗生素及提供个体化护理措施,均痊愈出院。

2相关因素

2.1年龄与病程

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年龄>60岁的发病率高于≤60岁者,年龄≤60岁者泌尿系感染9例,占30%,年龄>60岁者泌尿系感染21例,占70%;病程<10年者发病率高于≥10年者,病程<10年者泌尿系感染7例,占23.5%,≥10年者泌尿系感染23例,占76.5%。

2.2分型与并发症

1型8例,占26.5%,2型糖尿病22例,占73.5%;合并DM肾病5例,占16.5%,合并N或视网膜病变有15例占50%。已有研究表明:患DM10年后约有半数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而DM肾病多发生在DM发病10~15年以后,且DM肾病往往伴有视网膜病变。

2.3感染细菌菌属

DM患者中段尿培养:阳性菌的为17例,占56.5%,阴性菌的为13例,占43.5%。细菌菌属中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杆菌12例、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余10例分别为肠球菌、光滑拟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等。

2.4性别

本组中男性糖尿病患者3例并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10%,女性糖尿病患者27例并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为90%;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护理措施

3.1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多发生于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病率亦较高,DM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单纯靠饮食、锻炼、口服降血糖药物很难控制血糖,应配合胰岛素治疗,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及注射时间、部位、方法正确,以免影响降糖效果;尽早进行胰岛素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泵治疗,可明显缩短高血糖的控制时间,更快地清除高血糖的毒性,将血糖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防止血糖忽高忽低,大幅度波动,损害防御机制加重病情。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的变化,通过控制血糖,不仅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而且,对于已发生者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改善尿路的内环境,使之有利于尿路感染的治愈。

3.2严密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血象的变化,观察有无尿急、尿频、尿痛、会瘙痒及尿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相应的措施;加强口腔护理,嘱患者勤漱口和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粘膜的变化,防止真菌感染的发生;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可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3.3会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的防御功能较正常人低下,对感染的易感性较高。经报道,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因尿糖的刺激,会皮肤常有瘙痒,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高糖尿和排尿不净易于细菌的滋生,泌尿系统感染加重又会造成血液感染,血液扩散又易引发全身感染,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做好有关糖尿病及尿路感染知识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穿棉质、柔软、宽松、吸水性好、透气性好的内衣,每日更换;保持会清洁,嘱患者每次排尿后可用温水清洗会,防止和减少瘙痒和湿疹发生。

3.4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首先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饮食均衡,合理膳食,提倡粗纤维饮食;让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为其制订饮食计划表,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的原则;掌握测定尿糖留取四段尿液的方法及判定尿糖定性结果的知识、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等,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属患者多饮水,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2500ml以上,以保证体液的平衡并排出足够的尿量,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必要时可静脉补充入量,嘱患者勤排尿,以达到冲洗尿路细菌及排泄毒素的作用;协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抵抗力。

3.5合理使用抗生素

大多数DM患者合并神经病变、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而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存在如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各脏器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亦是导致患者易发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因此,积极控制感染的是关键。根据患者的尿培养、菌落计数和药敏试验结果,加强临床抗生素使用的规范管理,足量、足疗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感染严重者可静脉联合用药,尽量选对肾脏毒性小的抗菌药。避免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菌群失调。注意观察抗生素的疗效,如症状不见好转,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有效抗生素。慎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引起菌群失调。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菌群失调。

3.6心理护理

DM是终身性疾病,其病情复杂,大部分患者心理紧张、抱怨声不断,存在负性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身遵医行为差,再加上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易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情绪。因此,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认真听取患者倾诉,进行心理指导,给他们以更多关怀,向患者讲解泌尿系感染的诱因、治疗及转归,逐渐改变错误认知,使患者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泌尿系感染是可治愈的,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通过对家属进行教育指导,可使家属明白家庭支持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促使家属对患者进行督促和协助,给予患者极大的心理安慰,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

3.7留置尿管的护理

为避免加重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导尿,对合并神经源性膀胱者,要训练患者白天每2-3h排尿一次,以代偿排尿感缺乏,尽量避免或减少尿道插管。尿潴留明显必须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用闭式引流,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尿管,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使用气囊导尿管,加强观察,记录24h尿量,注意观察尿量、尿液颜色、酸碱度,应用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2次/d,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应低于膀胱位置防止尿液逆流。牢固固定导尿管,防止滑脱,留置最佳时间为1周,长期留置者每月更换尿管1次,集尿袋应每天更换1次,应定时,恢复膀胱植物神经功能。

泌尿系统论文篇9

术前护理应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护理(1)对患者介绍泌尿系统结石的病理、影响、并发症等相关病理知识,并介绍内窥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技术的治疗方法,优势及对患者的影响,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2)术前对患者进行完整的检查,比如CT、B超、肾功能检查等,确定患者体内结石位置、有无肾积水症状等,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用药护理。(3)应做好术前准备,嘱咐患者术前一天洗澡,并根据情况帮助患者做好剃毛备皮的准备,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1.2术中护理

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术中采用的截石位会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呼吸顺畅。并根据手术医生的需要做好医疗物品的补给、辅助工作,及时添加术中多用的灌注液,保证冲洗的连续性,避免影响到内窥镜的视线范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分为常规护理、尿液观察、并发症护理三种护理方式。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二十四小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三十分钟对患者进行血压、呼吸频率等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一小时一次;因为在气压弹道碎石技术中需留置双J管以保证尿管畅通,排除细石,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双J管的护理,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双J管一般留置五到七天,此间应每天更换引流袋;此外术后应最好让患者使用流食或半流食,待确定无其他不良反应后改为半流食或普食,嘱咐患者减少使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多食用清淡、多纤维的食物。尿液观察护理中,应注意(1)患者术后第一次排尿为血尿现象是正常的,血尿应随次数增加而消失,针对这点提前对患者进行说明,避免患者过分担心,若发现患者血尿较多或无改善现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指导患者对尿液进行过滤静置,以观察结石排出情况,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的排除。由于手术可能会因内窥镜的插入造成尿道等一定的损伤造成输尿管穿孔,因此应注意患者是否有腹部压痛、反复跳痛等状况,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药物治疗;一些年老体弱者因免疫功能的下降,可能会因为尿道黏膜的损伤而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尿液混浊等现象;对一些年老患者使用此术有可能会诱发心脑血管病变等内科疾病,因此术后应注意患者的心律变化,若有心律不齐、心慌等现象应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

1.4预防复发

预防结石复发是有效减少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根本途径,也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预防结石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对患者应根据结石种类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饮食指导(1)患者若是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则应叮嘱患者多食用碱性食品,少食用草酸丰富的蔬菜、水果等;(2)若患者是磷酸钙结石,应嘱咐患者平衡饮食结构,减少高钙的奶制品或豆制品的摄入;(3)若患者为尿酸盐结石,应嘱咐患者少食用过多的海产品、动物内脏等食物,多饮用富含维生素C的橙汁等果汁,增加尿液的PH值,防止钙质结石、尿酸结石的发生;(4)若患者为磷酸盐结石,则少食用虾仁、海带、肥肉等富含磷酸物质的食物;(5)若为胱氨酸结石则应减少蛋白质的摄入;(6)所有得患者都应该增加饮水量及排尿量,有效帮助体内各种盐分的排出。

2.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经过护理仅有1例出现心律不齐症状,并经过药物控制痊愈,其余皆恢复良好,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出现。

泌尿系统论文篇10

图像观察由2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在未知临床病史和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双盲观察,仔细观察各期横断位图像,结合CTU后处理重组图像,观察病变范围、形态以及与邻近组织关系,作出诊断,意见分歧时,请第三者主任医师参与讨论达成一致,并与临床结果对照。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DLP、ED、CTDIvol)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s-t检验分析(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若1≤理论频数≤5时,用连续性卡方校正值,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多个样本率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χ2分割法,重新规定检验水准,以P<0.012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MSCTU髓质期常规剂量(120kV+固定毫安技术)和延迟期低剂量(100kV+CAREDose4D技术)扫描的辐射剂量比较:34例中,髓质期单期图像辐射剂量CTDIvol为(18.38±0.00)mGy、DLP为(815.85±56.80)mGy•cm,ED为(12.24±0.85)mSv,有效毫安为(240±0.00)mAs,延迟期单期图像辐射剂量CTDIvol为(4.72±0.64)mGy、DLP为(208.56±36.26)mGy•cm,ED为(3.13±0.54)mSv,有效毫安为(105.41±14.01)mAs,范围74~129mAs,两组单期图像辐射剂量比较,CTDIvol(t=124.433),DLP(t=52.547),ED(t=52.538),有效毫安(t=56.003)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低剂量延迟期扫描条件下,单期有效辐射剂量ED较髓质期减少了74.43%,CTDIvol较髓质期减少了74.32%。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病变定位、定性的诊断对照:使用以下3种不同的图像组合进行对照分析,常规CT轴位(含3期图像,即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轴位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含4期图像,即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延迟期轴位图像),全尿路MSCTU图像(含CTU后处理图像,即含延迟期CT轴位+CTU后处理图像)。34例中累计发现14种泌尿系统疾病,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7.1%(33/3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2%(31/34),常规CT轴位的定位诊断率最低,为73.5%,漏诊了9例患者,而结合延迟期CT轴位图像,其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加了7例患者,达到了94.1%,在CT延迟期,多检出了1例肾盂旁囊肿,1例输尿管癌,2例输尿管息肉,2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泌尿系炎症,而全尿路MSCTU图像较含延迟期CT轴位多检出了1例不全性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图1)。在定性诊断中,含延迟期CT轴位检出了常规CT轴位不能定性的2例肾盂旁囊肿,1例输尿管癌,1例输尿管息肉,2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肾盂癌,而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性诊断率更高,较含延迟期CT轴位多检出了1例输尿管息肉,1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泌尿系统炎症,其诊断准确率为91.2%,仅仅误诊了3例(1例乏脂肪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误诊为肾癌,1例囊性肾癌误诊为复杂性囊肿合并感染,1例输尿管炎症误诊为输尿管癌)。具体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对照见。

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尿路MSCTU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常规CT轴位,定位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定性诊断。其中全尿路MSCTU图像与常规CT轴位的诊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5),其余组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具体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敏感性统计学对照见。CTU后处理CPR、MIP、VR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对照:34例患者的延迟期薄层1mm图像均成功进行后处理重组成像,包括MPR/CPR、MIP、VR图像。3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PR/CPR>MIP>VR,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定性诊断准确率。MPR/CPR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7.1%,定性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1.2%,具体CTU3种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对照见。其中MPR/CPR技术与MIP、VR技术对照,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MIP技术与VR技术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具体CTU3种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成像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敏感性统计学对照见。通过3种不同方法的对照研究显示,作为CTU后处理重组技术中的二维MPR/CPR技术能够清晰反映病变的位置,并能准确定性,区分病变的良恶性,而三维重组技术MIP和VR,由于影像的重叠,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但是对于泌尿系统结石、

4讨论

3.1MSCTU单期扫描辐射剂量问题

CT尿路造影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多期扫描带来的高辐射剂量,低剂量研究应该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7]。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延迟期采用低管电压100kV结合CAREDose4D技术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在降低管电压的同时,通过自动毫安调节技术降低了扫描时的有效管电流,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通过对照髓质期的常规剂量扫描(120kV、固定管电流)方案,结果显示在低剂量延迟期扫描条件下,单期有效辐射剂量ED仅仅为(3.13±0.54)mSv,较髓质期减少了74.43%,CTDIvol为(4.72±0.64)mGy较髓质期减少了74.32%,达到了欧洲泌尿放射协会(EuropeanSo-cietyofUrogenitalRadiology,ESUR)所推荐的可接受辐射剂量(在平均体质量为60~80kg的标准体型患者中,单期扫描剂量5~6mGy)[2]。CAREDose4D技术会自动根据患者身材和扫描范围线的衰竭变化自动调整有效mAs,既可以提高射线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目前,该技术在胸部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腹部低剂量的技术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Hundt等[8]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扫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CAREDose4D扫描技术与不使用该技术相比,在胸部扫描辐射剂量可减少30.5%,腹部扫描辐射剂量可减少29.7%。本研究在泌尿系统造影延迟期开启CAREDose4D功能,预设的参考值为175mAs时,100kV扫描条件下的有效mAs幅度范围为74~129mAs,均明显低于预设的参考mAs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辐射剂量。

3.2全尿路MSCTU图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MSCTU技术是利用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和肾脏排泄功能的原理,静脉注射含碘的造影剂,采用动态增强多期扫描方式,获得肾脏的皮质期、髓质期和延迟期图像,利用延迟期的泌尿系统充盈特点进行后处理重组,获得泌尿系统全程的影像,可以准确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清楚显示泌尿系统的病灶,提供详细的解剖细节,可以作为“一站式”检查方法解决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难题[1,4]。按照正常的生理排泄过程,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30~40s肾脏皮质强化为主,60~70s肾脏髓质强化为主,此时,仅仅是肾脏强化的过程,而尿路未显影,对于输尿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较低,约2~3min后含碘剂的造影剂进入集合系统开始排泄过程,对于正常人群5~10min肾脏的集合系统和输尿管显影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其排泄功能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结合平扫、皮质期、髓质期的图像和诊断,采用个性化的延迟时间,争取泌尿系统能够全程显示,充盈度良好的输尿管图像,既有利于后处理图像的重组,也有利于疾病的显示,因此,国内外较多学者认为,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建议进行延迟期扫描[2]。本组研究结果显示,3种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尿路MSCTU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常规CT轴位。全尿路MSCTU图像的诊断准确率最高,检验效能最佳,其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CT轴位扫描,可以较好的显示泌尿系统全程,检查出常规CT轴位漏诊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泌尿系统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和肾盂、输尿管腔内的密度较低或体积较小的病变,如输尿管癌和输尿管息肉,同时还能通过泌尿系统管腔内的显影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如肾盂积水和肾盂旁囊肿的鉴别,输尿管损伤及内漏的判断,有利于检出早期病变,并帮助定位、定性[9-10]。但是对于继发肾脏功能损害的患者,泌尿系统显影较差,多次的重复延迟扫描又增加了病人的辐射剂量,特别不适用于对辐射非常敏感的人群,如儿童或年轻女性患者。因此,我们在泌尿系统的延迟期尿路造影时采用低管电压100kV结合CAREDose4D技术的低剂量扫描方案,有效降低了单期辐射剂量,同时静脉推注速尿5mg以加速排泄过程,争取做到肾盂、输尿管一次全程显示,但是对于部分中-重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特别是梗阻严重的患者,上述方案仍然无明显效果,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8-10]。

3.3MSCTU三维后处理重组技术的应用价值

MSCTU后处理重组技术主要包括MPR、CPR、MIP和VR。由于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实现了各向同性,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了明显提高,MPR冠矢状面重组能够多方位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的位置,在MPR的基础上沿输尿管走行方向进行CPR重组图像,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拉直,获得从肾盂至输尿管、膀胱的连续性图像。通过任意平面的旋转,多角度、多平面观察整个泌尿系统的走向、梗阻部位和病变形态,其密度分辨率较高,即使造影剂不能完全充盈,仍然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用于诊断,该技术是输尿管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10-11],MIP和VR属于三维重组图像,较CPR更加立体和直观,MIP图像是将一定厚度的体层容积组织或物体中最大强度的像素投影到相应平面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厚度,其灰阶值可反映实际组织的CT值,图像类似于传统的IVP,对于肾脏集合系统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可实现多角度、立体观察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宽的窗宽、窗位(300/800HU)更适合显示结石、钙化等病变。VR技术的立体感最强,图像更加直观逼真,可形成彩色图像,其原理是通过容积数据进行所有像素的总和投影,可以更加立体显示整个尿路的形态,更容易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和位置关系,3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需灵活运用[4,12]。本组研究通过对CTU3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对照结果显示,CPR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及其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MIP和V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是MIP和VR作为三维重组技术,其立体感更强,更有利于泌尿系统先天异常和结石的诊断,而对肾脏和输尿管的实质性病变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泌尿系统CTU中,根据不同患者的泌尿系统显影情况和不同的疾病诊断,以横断位为基础,结合不同的重组技术,采取最优化、最准确、最快捷、最直观的方法,对于显影程度较差的患者,首选CPR技术,对于显影度较好的患者,若临床怀疑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首选VR和MIP,而对于结石、肿瘤等疾病需密切结合横断位、CPR和VR技术,以便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和分期[10-12]。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泌尿系统论文篇11

随机选取2014年1月~10月于我院经B超及X线确诊的8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其中男5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4.6±7.3)岁,平均病程(6.3±3.1)年。一般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痛、肾绞痛、镜下或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征,偶伴恶心、呕吐,甚者呈虚脱状态。

1.2诊断方法

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行X线及B超及腹部CT三重检查,以明确有无泌尿系统结石。争取患者同意及配合后,以常规拍腹部平片的及方法进行X线检查;常规腹部CT检查;B超检查稍复杂,具体如下:肾脏检查采用俯卧位;输尿管根据需要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膀胱结石的检查采取仰卧位,必要时可根据需要相应改变。依次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检查过程中,着重观察有无结石、积水等症状。以腹部CT为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最终标准。我院在确诊纳入研究的病例中,使用的均为飞利浦HD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弧形线阵,频率:3.5MHz;使用的X光机为希尔健RaynovaDRsc。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0.05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超对泌尿系统结石的综合诊断阳性率为95.0%,明显优于X线平片78.8%诊断阳性率。二者在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泌尿系统论文篇12

1.1一般资料

泌尿系统造瘘口尿液渗漏患者15例,其中11例膀胱肿瘤及1例腺性膀胱炎行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2例前列腺增生行膀胱造瘘术;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4~89岁,平均68岁。住院时间7~64d,平均27d。

1.2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处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透明贴应用。

1.2.1材料:治疗碗2个:内盛无菌纱布、0.5%碘伏棉球、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无菌剪刀1把、无菌镊2把,手套1副,弯盘1个,造口袋1个,皮肤保护膜1张,康惠尔透明贴1张。

1.2.2操作:①戴手套,用纱布轻轻吸干渗漏的尿液,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擦洗清洁造瘘管或造瘘口周围皮肤,手术切口处用0.5%碘伏棉球消毒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擦拭干净,再用无菌纱布吸干。②保持造瘘口或造口周围干燥,外涂皮肤保护膜,对有管道的将已剪裁好的透明贴紧紧围绕造瘘管或造口用手按压黏贴使之与皮肤紧密贴合,完全覆盖切口缝线或缺损处。③将底盘对准造瘘口或造口,将造瘘管或输尿管支架管用无菌镊导入造口袋,调整造口袋到最佳位置,一手将露在底盘外的胶布向外牵拉撕开保护纸,另一手随保护纸的撕开轻轻按压底盘,在保护纸撕离到底盘的1/2时,撤离造口上方小纱布,自下而上黏贴底盘。此法可有效预防在黏贴过程中尿液流沾出湿底盘,影响造口袋黏贴效果,同时避免手套与底盘粘连导致手套破损,避免手与污物的接触,有效加强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

1.3判定标准以造口袋粘贴使用至有尿液渗漏来计算使用时间。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透明贴运用前后,造口袋使用时间比较,单纯使用造口袋平均22.8h,联合透明贴运用造口袋使用时间为127h,透明贴运用后明显优于使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造瘘口处切口均一期愈合,按期拆线,无感染病例发生。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