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会计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6-15 09:28:30

会计与会计学

会计与会计学篇1

会计学与统计学都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一门科学,都具有典型的计量特征。会计学与统计学都起源于原始的计量行为,它们联系紧密,又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阐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与联系,使得人们对会计学与统计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1、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起源

复式记帐法发源于12至13世纪意大利的北方城市,最早反映意大利复式记帐法的萌芽状态的帐簿是公元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的两套会计帐簿。这份记录是最早使用借贷用语进行复式记录的史料。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 Paciolo)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的介绍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也标志着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会计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变化。同会计学相比,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则迟了几百年。统计史学界公认,1672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著作《政治算术》的问世,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最早作为学名使用是在1749年,当时德国哥根丁大学政治学教授G.achenwall将课程“国势学”定为“Statistik”(统计),对其起源有个认识,更好地了解它们地发展历程。

2、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

3、会计学与统计学的涵义

会计的专业定义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该定义可得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的预测决策是基于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会计是掌握了对经济信息进行数据化的专业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专业数据化的经济信息。实际上会计还指上述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时我们将它称为会计学。会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质量与时效性,直接决定企业预测决策管理,在企业管理与会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即会计报表分析)。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都需以会计核算为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及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统计”一词广泛的运用使得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涵义,归纳起来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3.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即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划;统计搜集,即对统计资料的调查;统计整理,即对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统计分析和预测,即计算相应指标以及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

3.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统计把有关数据经过一定得方法整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3.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的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有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同时也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为统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职能

4.1、所谓职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所应用的领域相对较为宽广些,它应用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基本上是价值形式,因而显得抽象和笼统;统计信息基本上是实物形式,因而显得具体和朴素。因此,会计学和统计学的职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4.2、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是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以马克思的上述概括为依据,会计有两个职能:一是反映,二是监督。近年来,会计职能已有所发展,除反映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

4.2.1、反映职能。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谓反映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4.2.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监督。

4.3、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信息。信息职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统计部门是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职能部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4.4、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在对统计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分析研究,开发利用,就能发挥统计咨询职能。统计信息咨询可以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作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并且是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的资料来源。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机构,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外的用户开展统计咨询服务,使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发挥多方面的社会化功能。

4.5、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运行状况,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如果说统计是观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状况的仪表,那么统计监督就是根据该仪表的显示来监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并对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还可以起到对该仪表本身运行是否正常进行检测的作用。因此,通过统计监督既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还可以保障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有效运转。

4.6、统计的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收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确、丰富、系统、灵敏的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使统计信息能对科学决策、管理和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统计监督职能是在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它可以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研究来评价和检验决策、计划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计划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对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必然会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三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形成合力,提高三者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使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联系

会计学和统计学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如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职能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了会计当中去,同样也有很多会计方法运用到了统计的计算中去。

5.1、会计学中的统计学

会计很多专门方法在统计中所提及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统计方法都参与其中,比如,相关回归分析就是将混合成本分解运用其中,标准差系数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概率决策运用于短期经营决策,趋势预测模型运用于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区间估计、概率预算以及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等。中级会计教材中可以看到。从财务会计方面看,竟然能够看出会计和统计的起点竟几乎是同一点:六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资产负债表中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统计上的时点指标就是这点;动态利润表中的三个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它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而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同样是反映这一点。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恰好是统计核算的起点。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确定方法中的加权平均法与统计上的平均数如出一辙。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财务管理上的筹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评价,这些都和统计方法有着相当的联系。没有统计方法的支持,就不会存在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在结合了统计方法的抽样调查法,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资料和信息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描述了二者的相关程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自身就相当于一个统计回归方程。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本身,无论是样本选择还是模型方法设计、无论是模型选择还是假设检验,均离不开抽样调查和回归分析。

5.2、统计学中的会计学

很容易发现,统计里面引入了很多会计的方法,比如说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等。宏观上看,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的核算主体。从核算的方法上讲,根据会计账户之间的总体平衡、相互对应的原理,循环账户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核算原理上看,复式记账法已然加入到了国民经济核算中,正所谓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从核算原则讲,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也被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

综上所述会计学与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渗透,不应偏废或以其中一项代替另一项的职能。要达到二者优势互补,互相借鉴,相互协调运用,为企业经营决策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也很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很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应用的作用,也会发挥很大效益,当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2]刘亚彬.会计与统计的协调统一问题探究[J].现代会计,2007,(2).

[3]杨昆元,王力宾.略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关系[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4).

[4]黄杰.论会计与统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1,(20).

会计与会计学篇2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办公和信息传播方面,网络带来的便捷不可替代,在企业会计工作方面也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走上的道路,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

1.会计信息化概况简介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的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处理、加工、传送、分析等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投资与决策提供充足准确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行业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的手工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信息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扩展,其发展呈现出很强的动态性与长期性。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处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得以在企业和相关行业中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人、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进行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中去,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和更科学的分析结果。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领域中网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流转数额逐渐加大,靠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很难完成相关工作,单一的工作方式在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工作中有很大的限制,因此为适应现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必须在会计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改革。进行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现今企业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口,加强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众多高职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引入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中仍未摆脱传统会计学的束缚,没有将信息环境和信息化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二、会计教学变革的路径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将会计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作用。传统会计教学中,在涉及数学计算时,采用的都是黑板、粉笔等基础性教学工具进行演示,限制条件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在各个学科中被应用。会计教师也可以将不易理解的定理、概念等,通过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演示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设备、师资团队、知识储备量、教学经验等都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从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例如,对电算化模拟设备的投入适当加大,模拟在企业中工作的效果,将会计电算化操作队伍进行壮大,使得教学内容在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研究系统的开发力度,使研究系统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热度,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够独立、熟悉地运用,提升其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加强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合作。请软件开发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对项目实践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讲解,并对目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相关看法进行分享。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分析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理论活动中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会计信息软件,对其基本功能、操作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测评,也是对教学状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学不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单靠卷面考核来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很淡薄的,有必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模拟实验中考查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比赛得分对操作技术进行排名,成为学生考核的一部分,使考核的方式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化。在新时代下,必须根据新时代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从多方面对人才的能力进行考核,向着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熟练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会计中应用的优势也尤为明显。我国会计教学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大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而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成熟的人才,才能很好地达到社会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作者:陈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篇3

一、何为法务会计

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涉及的会计资料,依法进行审核、鉴定,为委托人提供相关证据或专业服务的一种职业活动,从其实际应用领域来看,法务会计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亦当属其活动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全面吸收了会计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了审计技术方法和统计学的某些统计比较分析方法,是会计学一个新的成长点,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我国当前的法务会计从广义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海损事故理算会计(5)社会公证会计(6)物价会计(7)司法会计(8)舞弊审计。从狭义来讲一般仅指司法会计和舞弊审计。

二、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进行法务会计选修课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尚未建立正规的法务会计本科教育体系,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仅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有几名,人数非常少,至于博士生教育则仍为空白。我国在会计学专业中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也是屈指可数。

另据Rezaee等对Fortune500首席财务官的调查,77%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法务会计课程应当进入会计专业的课程,5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法务会计并被建议有机会从事这一领域工作。我国宁波大学会计系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所作的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在会计教学中开设法律课程的比例占15%。

三、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区别于传统的财会专业,可考虑开设如下课程:

1.会计审计方面可考虑开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等。

2.法律法规方面可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税法、商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等。

3.其他方面可开设:逻辑学、心理学、证据学等。

4.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本门课程是法务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是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融合和对接。其中,法务会计理论部分至少应解决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基本假设、原则、职能、工作程序、方法、法务会计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法务会计实务部分应是对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具体阐述上述知识在法务审计检查、法务会计鉴定、诉讼支持、法务会计文证审查等法务会计业务中的应用,是对法务会计实践的总结。

由于对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条理的阶段性成果,这门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出来,这实是法务会计教育最大的欠缺。从目前可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只有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开设了《检查会计鉴定学》,将其界定为“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监察会计鉴定技术与方法,去揭露和证实各类经济、渎职犯罪,以及民事、刑事案件的财务会计事实真相,为检查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技术协助的一门新兴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检查会计鉴定学概论。(2)检查会计鉴定方法。(3)财务会计资料及有关帐户的鉴定。(4)检查会计鉴定技术的运用。(5)检查会计鉴定书的制作及审查运用。”可见,其内容尚限于对司法活动的法律支持。

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引导会计学界或组建专门课题组(由会计界、法律界、司法机关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进行法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广泛吸收法学、逻辑学、证据学等学科知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同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性环节,应配合理论课程进行案例调查、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作专题研究报告等;另外,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毕业实习期间,将学生分别安排到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锻炼。期间,学生可在公检法司法会计人员、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其间经济纠纷、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等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会计与会计学篇4

一、何为法务会计

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运用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济纠纷或经济案件涉及的会计资料,依法进行审核、鉴定,为委托人提供相关证据或专业服务的一种职业活动,从其实际应用领域来看,法务会计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亦当属其活动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全面吸收了会计学原理和法学原理特别是证据学的基本理论,也吸收了审计技术方法和统计学的某些统计比较分析方法,是会计学一个新的成长点,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我国当前的法务会计从广义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2)债权、债务理算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海损事故理算会计(5)社会公证会计(6)物价会计(7)司法会计(8)舞弊审计。从狭义来讲一般仅指司法会计和舞弊审计。

二、法务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法学本科专业中进行法务会计选修课教育主要集中在少数政法院校和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尚未建立正规的法务会计本科教育体系,法务会计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仅在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有几名,人数非常少,至于博士生教育则仍为空白。我国在会计学专业中设立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高校也是屈指可数。

另据Rezaee等对Fortune500首席财务官的调查,77%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法务会计课程应当进入会计专业的课程,5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法务会计并被建议有机会从事这一领域工作。我国宁波大学会计系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所作的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会计专业的学生希望在会计教学中开设法律课程的比例占15%。

三、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区别于传统的财会专业,可考虑开设如下课程:

1.会计审计方面可考虑开设: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等。

2.法律法规方面可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税法、商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等。

3.其他方面可开设:逻辑学、心理学、证据学等。

4.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本门课程是法务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是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融合和对接。其中,法务会计理论部分至少应解决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基本假设、原则、职能、工作程序、方法、法务会计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法务会计实务部分应是对会计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证据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具体阐述上述知识在法务审计检查、法务会计鉴定、诉讼支持、法务会计文证审查等法务会计业务中的应用,是对法务会计实践的总结。

由于对法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条理的阶段性成果,这门课程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出来,这实是法务会计教育最大的欠缺。从目前可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只有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开设了《检查会计鉴定学》,将其界定为“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监察会计鉴定技术与方法,去揭露和证实各类经济、渎职犯罪,以及民事、刑事案件的财务会计事实真相,为检查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技术协助的一门新兴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检查会计鉴定学概论。(2)检查会计鉴定方法。(3)财务会计资料及有关帐户的鉴定。(4)检查会计鉴定技术的运用。(5)检查会计鉴定书的制作及审查运用。”可见,其内容尚限于对司法活动的法律支持。

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引导会计学界或组建专门课题组(由会计界、法律界、司法机关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进行法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会计学界应当与法学界加强联系与沟通,广泛吸收法学、逻辑学、证据学等学科知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规范体系。

同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高质量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性环节,应配合理论课程进行案例调查、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辩论、作专题研究报告等;另外,在学生学完了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在毕业实习期间,将学生分别安排到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锻炼。期间,学生可在公检法司法会计人员、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其间经济纠纷、经济案件的调查、取证、审理和撰写报告等工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会计与会计学篇5

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潮流和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其很好的带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保证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也为会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科技化的教学手段为支持,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会计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大发展和大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的时期,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需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形成新型的会计教育教学,促进会计人才的良好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基础性模式,对于会计信息进行利用和发展,凭借着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比如说互联网等电子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传输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其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有着会计信息化的固有特点。首先,从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上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其应有领域已经超越了财务领域,其在范围上有所扩大和发展,同时,从会计信息化的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上来看,会计电算化有助于企业进行一定的方向预测,有助于企业进行决策,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和其他信息的支持。最后,从会计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支持上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手段为支持,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活跃起来的一种信息发展模式,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会计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缓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得我国的会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的会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以便于更好的协调会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会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难题。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工作还没有完全的吸收会计信息化的精髓的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具体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协调和统一,更好的带动会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更新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以会计信息化为背景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新的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教学环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从教师来说还是从学生来说,需要更新自身的目标。从教师教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树立良好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目标,以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技能为基础进行学习。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二)优化教学内容

从目前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来看,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特点,过于陈旧的会计教学内容不利于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因此,要想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会计教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会计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拓展,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的基础教学。同时,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引进信息化教学内容,将与信息相关的教学手段融入其中,更新教材的教学结构,活化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运用程度,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的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换代是保证我国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力量,将会计信息化教学与会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出会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改革与会计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带动会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三)强化信息化教学

会计信息化为背景的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化教学,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教学已经呈现出了一种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但是对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进行的会计教学改革,需要强化信息教学的有效性,将信息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为背景建立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从根本上体现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可以以信息为依托建立专项的会计实体训练,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实践知识,带动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说,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融入信息教学,是会计教学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四)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计教学可以不断的进行优化,比如说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取得全面性的拓展和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需要以信息化为背景进行相应的教学优化和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科学性和信息性。从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方案的拟写,教学过程的实现以及到教学评估整个过程,都需要融入信息化,使得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的优化,提升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

会计与会计学篇6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广西,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广西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广西,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广西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广西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广西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我国,全国会计专业建设经历了由粗分到细分又到粗分的过程。80年代,除个别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同时也设置审计专业外,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学专业。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由于对外投资业务的增加,且当时的外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因此增加了涉外会计专业或国际会计专业。90年代因电子计算机在会计界的普及,加上此时毕业生的分配已进入双向选择阶段,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很多学校增加了电算化会计专业;之后,又由于社会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又增加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会计专业被不同的理由细分了,之后又因争夺招生指标,专业细分愈加细致。至20世纪末期,通才教育又进一步被强调,专业的划分又逐渐回归了大专业。 专业建设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相联系的。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随着会计国际化客观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也日渐暴露。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让学生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作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的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

会计专业建设应突出其应有的特色:一是注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培养质量的冲击;二是从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在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本面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为中心,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专业设置的国际通用化、专业知识的国际规范化、师资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性成为改造会计传统专业的方向。

(四)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更新会计学课堂改革教学观念,创新科学评价机制。会计学课堂改革不再是各种会计理论细节的讨论,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课堂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会计学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会计学课堂的各个要素得以有机重组;从会计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让会计学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会计与会计学篇7

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和职业的需要,其核心是实现统一学生发展需求与职业需求为中心,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获得职业需求信息是与企业充分的交流密切接触过程。因为职业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终决定权属于企业。但实际情况不是很理想,学校与企业合作中,企业的反应态度比较冷淡,课程改革屡屡受挫,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也缺乏职业性。技能竞赛带来了职业教育的春风,从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学校可以知道当代企业需要怎样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职业学校培训技术人才指明了方向,并在技能竞赛中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进一步深入的市场调研,针对市场的变化,贴近企业的需要,努力实现培训目标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对职业的需求及其变化有进一步认识,根据职业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来满足行业需求。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会计教育应根据会计工作职业能力和企业的需求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企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授,应当尽量与会计岗位的实践操作相结合。根据工作内容,来制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

二、会计技能竞赛促进会计教学改革

(一)精心设计的会计技能竞赛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这给课堂教学有带来了难度。因此,会计技能大赛以促进教学改革为目的,探索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相符合析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参加技术比赛为课堂目标,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唤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优化案例材料,加强案例教学效果

优秀教学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启示性、借鉴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会计技能竞赛中的实例进行列举,以此激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在实践环节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与技能;竞赛个案的一般特征反映会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从会计技能竞赛的具体实践中学习更多,解决更多的问题。为了解决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课程设计中要以会计技能竞赛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会计与会计学篇8

一、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会计教育改革主要伴随会计学科的发展及教育学科的不断建设发展而深入。从会计学科的发展来看,近三十年来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适应于计划经济时代以独立的中国国家化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发展成为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以国际趋同为主体特征的会计学科。这一变化,经历了1992年颁布1993年实施的统一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统一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与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的以国际趋同为目的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由于会计改革的力度大、时间周期快,会计教材的更新显得较为滞后。为适应这一会计变革的需要,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编和修改会计教材,使会计教育的内容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从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教育部门推行了以教育教学的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以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的方式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这一形式的推动下,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在重点会计学科建设、优质会计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会计重点实验室建设、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等等的具体项目,将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一个个的科研课题来完成,使会计学科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二、会计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严格地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学科建设,80年代以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工作,学科建设也才起步,直到90年代初,我国会计界才对会计学科体系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之后会计学科建设才在本科院校内开展。在湖北,会计学科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较落后的发展平台上,21世纪前,基本无会计学科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一些本科院校才逐步重视起会计学科的建设,直至2006年,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科成为省级的重点建设学科。

三、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发展思路

(一)会计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地方特色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学科建设应遵循“特、独、需”的原则,选择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有、独有、需要的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和扶持。在湖北,该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国家对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和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服务湖北区域经济、服务北部湾经济为已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与地方财政、税务、审计和湖北大、中、小企业联合,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为北部湾经济服务,为发展中国―东盟经济培养专门人才服务。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凝炼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会计政策、制度比较应用方面,应积极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开展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选择成本工程及湖北各大中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展财务成本工程研究,或在审计监督保障系统研究及应用方面研究我国新的审计准则方面的改革,并侧重于绩效审计方向的课题研究。学科形成的研究成果,会对湖北区政府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要利用学科建设基地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

会计学科的建设,还要通过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来扩充会计教学科研的空间。学科建设基地的建立有多种方式,对于会计学科来说,可以是专业实验室,可以是校外学科研究基地。对于会计专业实验室,它除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外,也为学科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学科研究基地更是会计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科建设点要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应用功能,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和途径,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互动,共建学科研究基地,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经验作为学科建设的源泉。

(三)会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会计课程建设

现代化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化的会计学课程体系,它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蓝图。围绕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材和评价方法等的改革,应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课程体系。

1.大力打造会计精品课程。2003年国家决定以网络为载体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后,课程改革运动在各高校掀起一场精品课程热。大力打造会计学精品课程,开展会计学精品课程评选,会激发会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为会计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会计信息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会计语言将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迫切需要会计学课程国际化。在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面,首先应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国际课程的地位,要求涉外学生必须修完相应课时的国际性专业基础课程,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而培养“知识工人”。其次,随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在会计学课程中应体现国际化观点,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会计学课程开发理念,注重会计学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进行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赋予了会计专业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格局必须打破。

四、结语

伴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学科建设的发展出路之艰辛不言而喻。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开展学科建设,大胆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特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会计理论和经济贸易规则,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游丛芳 关于职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思考《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 第3期

会计与会计学篇9

会计信息“真实”与“失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要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失真,首先必须弄清真实性的含义。汉语字典将真实解释为“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不假”。的确,“客观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的客观事物,实际上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也就不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客观事物”,因而它就无法直接充当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的标准。退一步讲,即使存在大家一致认可的“客观事物”,但与“客观事物”符合仍有一个程度问题,100%的符合是完全的真实,那么90%或50%以上符合是否是真实呢?因此,真实还有一个弹性区间,会计通过“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落在弹性区间内,可以认为这种反映是真实的或比较真实的,否则是失真的。

会计信息从层次上讲属于意识范畴,是观念上或主观上的东西,主观能否真实地反映客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客观,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用客观事物直接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依据,在现实社会中明显缺乏可操作性,于是人们试图去探索、寻求能近似地充当客观事物标准的替代物。这样会计标准就应运而生。所谓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当某些事物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时,这些事物就成为标准。其次,标准同样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为的结果。标准因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参照物,可以有不同的标准。既可以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又可以有国内标准,甚至行业标准、标准。会计标准作为会计系统反映特定对象的行为准则,同样是人造系统,同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惯例,会计、法规、制度等。会计标准要想真正成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依据,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会计标准必须最大限度地逼近客观事实,能够成为客观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参照系。但遗憾的是,会计标准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秩序,其第二性的本质决定了它一定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其原因就在于客观事物转变为会计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由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性所造成的。

知识具有时间的相对性和主体的相对性(柯武刚,史漫飞,2000),知识永远是特定于某一具体时间的,是演化选择的结果。人们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所经历的经验加工其所获得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检验。大多数有用的新知识是边学边干的产物,它们是由无数不同的人在分散化的试错选择或突发性重大创新过程中获得的(吴联生,2002)。因此,某一特定时间下的知识不仅有赖于先辈们的知识积累,也有赖于当时人类的实践。正由于此,人类因存在“知识缺陷”而不可能具备全智全能的理性行为,完全理性是不符合人类实际存在的状态的,而有限理性则是据此提出的更加符合人类实际的假设。西蒙(Simon,1978,1979)不但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这一光辉思想,而且区分了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或实质理性),而当人们依据会计标准提供会计信息时,其依据就是源于程序理性而不是结果理性。当人们就会计标准制定权进行谈判作出合约安排时,人们实际关注的不是这一安排能达到一个怎样完美的结果(实现目标),而在于这一安排是大家(至少是大多数)共同认可的,是遵循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规则与程序作出的,这是程序理性的思想。西蒙还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也就无法按照实质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采用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不确定性程度,因此,应以程序理性替代实质理性(结果理性)来进行学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各国在制定会计标准时都遵循了程序理性思想,即会计标准的制定程序应是各方均能接受的,而不论按此程序制定出来的会计标准能否确保某一目标的实现,能否满足信息用户的真正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它自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据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定权安排进行加工处理,若是,那就是“真实”的。

可见,把会计标准(我们假定这个标准是程序理性的结果)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依据,是无法全面反映和有效满足广大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理解和需求的,其原因有三(吴联生,2002):(1)客观事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2)能够对会计实践进行真实表述的会计知识,部分已经在现实中存在,另一部分尚未在现实中存在;(3)已经在现实中存在的与此相关的有用知识存在于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的所有人的头脑中。由于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人员同样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不仅不可能具备尚未在现实中存在的知识,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具备所有与此相关的已在现实中存在的会计知识,更不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不断变化的会计实践。因此,由他们及其机构制定的会计标准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会计实践,那么,会计信息的标准性失真也就在所难免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人的知识是相对的,其认知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当人们不能直接用客观事物作为判别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标准时,只能用会计标准作为判别会计信息是否失真的间接依据,而制定会计标准的理论依据是程序理性,非结果理性,这就决定了依据这种会计标准生产出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只能是相对于标准的真实性,而绝不可能是针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针对广大信息用户实际需要的真实性。

二、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它不是一门精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Lu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译《数学大全》)在威尼斯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会计被视为数学问题的一部分,并用于对大量数据的整理。Luca Paciodi运用数学逻辑构筑了复式簿记的基础。因此,从会计学的属性看,它是一门以数学的逻辑关系为其计量原理的科学,它通过一定的规则取得代表货币单位的数字,再将这些数字按一定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法则转换成数据,而且结果可以无限精确。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学是与数学相关联的一门科学。但是,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它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学和经济学、管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会计学的很多思想、理论及概念和方法实际上就是从这些学科中借鉴过来的。根据会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分析,它应该归类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某一侧面或部分,对它的研究不能通过实验,不能用实践来认识和揭示事物,而对事物的定性研究难免受到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对事物的定量研究要通过假定、估计、预测、判断,研究者对其所作的结论的检验相当困难。这样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带有模糊性。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同样具有模糊性,不是一门精算科学。但如果我们把会计学的这两种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方法属性和理论属性的冲突。会计系统中每一个数据的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的估计、判断的过程,这就使得某些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概略与严密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揉和在一起构成了会计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精确的数字运算形式,计算来自于估计和判断的数字关系。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用会计报告“观念总结”出来,不仅需要一系列的假设,还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即使如此,会计报告也不可能100%的绝对“真实”。控制论大师N.威纳说过,任何一种实践的结果都“必须得到对世界某一部分的理解和控制,而世界的任何实际部分都不可能这样简单以致不用抽象就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控制。所谓抽象,就是用一种结构上类似但比较简单的模型来取代所研究的世界的一部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其目的是理解和控制再生产过程。出于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会计以价值抽象来总结和控制再生产活动。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这样两个模型来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但在这个科学的抽象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偏离和误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这种“可能偏差”集中反映在六个方面:(1)价值运动在数量与时间上可能偏离实物运动,使价值运动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产生了“可能偏差”。(2)客观的价值运动与价值运动信息反映到载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表现为原始凭证的虚假。(3)会计确认偏差。会计对综合经济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受确认标准、计量方式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使纳入会计系统的“原始信息”的和范围,与客观存在的综合经济信息产生偏差。(4)会计信息加工偏差。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以一系列的假设、判断、估计为前提的,同时会计信息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工处理形成的,由于技术性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会计方法的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决定了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事项,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而得出不同的信息产品。(5)会计报告偏差。会计报告的内容、范围、数值及说明,由于报告主体主观判断不准及利益驱动,加之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各异,使之与客观经济活动或会计记录或信息需求产生偏差。(6)会计信息理解偏差。在会计信息海洋里,使用者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全面理解会计信息而对客观经济活动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从而作出次优甚至错误的决策。

正是由于不是一门精算,因此,会计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会计计量和报告的精确性,并把客观真实性作为会计本质的直接体现。

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动态的

1、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不确定性是指事物结果有多种可能性,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概率事件相联系,其出现的结果有稳定的概率。二是与概率无关,是一种没有稳定概率的随机事件。不确定性按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前者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后者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内,系统操作绩效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亦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确判断。此时,对事物的性质很难断言其归属。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这种结果却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而不确定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中到底发生哪一种结果却是不确定的(唐有瑜,1998)。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本质体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经济生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会计对象上,主要表现为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或有事项和未来事项,许多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去决定和裁决。例如决定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原值、使用年限、清理费用和残值,这四个因素中有三个在计提折旧时是未知的,需要会计人员去判断和估计,究竟有多大的准确性,要通过未来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来决定。

由于会计对象存在着诸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之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人造系统,会计体系与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判断、推理、可选择性的基础上,这些都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只要这种“相对性”在使用者能承受的限度内,就被认为是允许的,但一旦因为人为“粉饰”而使会计信息的“相对性”超过使用者能承受的限度,那么这样的会计信息不再是模糊,而只能是失真了。

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是相对于过去事项而言的,它对来来事项往往无能为力

会计信息能否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不仅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市场功能,反映了会计信息的生命力,而且对所有的相关利益主体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有效性。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不单纯是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更需要对经营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反映,以提供系统、全面、完整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具有很强的离散性,所谓离散性意味着这些数据集是对经济活动各个部分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描述,反映的是投入—产出的相对变化及其变动。因此,投资者及其管理者必须掌握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会计数据,才能对投资环境及市场潜力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者说,孤立的会计数据往往不能产生其导向作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要求的是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各方面状态的会计数据集。但传统的会计理论所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对经营活动变动规律的反映,是决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决策活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未来事项由于受现在和未来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变化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虽然人们努力探讨各种预测方法,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但只要我们将会计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其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同时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时滞”现象,当用户使用有关信息努力作出判断时,未来情况的发展可能大大出乎其预料,远远超出了会计信息可能提供的预测结论。引人注目的“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安然的大多数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现时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流入,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投资者投资的是一个公司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公司内含价值的基本决策变量绝不是账面盈余,而是公司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公司实实在在地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资本风险回报的前提。而的会计信息含量恰恰只反映了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事项,现有的会计标准也主要是对过去事项进行规范,而对未来事项缺乏起码的衡量标准。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信息真实,实际上只是就过去事项而言的,而对未来事项根本无能为力。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包括会计人员)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观念总结”,从角度讲,意识对存在的反映受主体条件的制约,也与主体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相关联。由于会计主体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会计标准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属于第二性的范畴,再加上会计对象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它可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比较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真实的信息也会成为不一定真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

[]

[1]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吴联生。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J].经济,2002,(4)。

[3]谢德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J].经济研究,2000,(5)。

[4]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王世定。会计的真实性与《会计法》[J].财会通讯,2000,(4)。

[6]扬雄胜。会计本质再认识[J].会计研究,1996,(11)。

[7]蒋尧明,吴忠仁。对会计基本原则的重新评价[J].财经研究,1998,(10)。

[8]唐有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因素:不确定性与模糊性[J].财会月刊,1998,(9)

会计与会计学篇10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两者相分离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模式,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决算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财政预算的管理体系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内容已经合并在基建会计里面,相分离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适应和满足国家财政体系的改革,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依法理财的可行性,本文对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建设进行初探。

二、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主体的混乱

在计划经济和国家预算的双重影响下,我国贯彻实行了高等学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者相分离政策,造成高校会计主体划分成两个主体,一个是高等学校会计,另一个是高校基础建设会计。主体的双重性,容易导致会计数目混乱,学校监督部门构无从下手,甚至会出现会计部门各行其是的不良影响。高等学校会计不能反映国家财政对学校办学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只是单方面的按照国家相关发文指示调拨经费,不能掌握项目建设整个过程资金流动情况。

2.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信息的失真

高校教学研究等活动的资金费用主要在高等学校会计上反映,而高校基础建设的资金费用则在基建会计上反映。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相分离,基建会计的资金数目不包含在事业单位中,因此,财务报表缺乏完整性和可信性,高校的资产状况未能如实地反映。想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具体可行的方法就是把高等学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者的信息进行共享。随着人们对办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基础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长,筹集资金的渠道也不断拓宽。其中,银行贷款成为主要的集资渠道之一,然而,银行贷款资金流动的整过程是分别由基建会计和高等学校会计负责的,前者基建会计核算银行贷入款,而贷款和利息的偿还则又后者事业单位会计负责,不仅导致基建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准确,高校的资产状况也未能如实地反映,分离政策造成高校会计出现信息的失真。

3.两者相分离导致高校会计出现监督的削弱

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而高校基建部门负责基建财务核算,虽然财务部门对基建部门有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但是从实地考察来看,两者指导和监督的关系的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基建部门钻行政管理的空子,拒绝高校财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对基建资金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一无所知,两者相分离的政策必将导致高校会计监督管理的弱化。另外,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一个领导存在多重行政身份的情况,他既负责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又负责学校基建部门的工作,这已经违背了“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职务分配原则,削弱高校会计监督作用的同时,将不利于高校财务的管理。

三、针对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采取的措施

1.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

高校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越来越广,但是资金流动的监督机制却没有跟上。因此,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是势必可行的发展趋势。基建财务监督机制中要明确项目资金的流转过程、工程进度报告的报送程序、工程预付款的审批制度、工程进度款的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等与基建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内容,严格的审批手续,清晰的资金流动和合理的工程定额,将会有利于合理控制基建项目的财政支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完善工程的审计制度,高校的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对基建项目资金的流动和管理进行实时的检查和监督,发现资金漏洞和乱账错账时,及时反映,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2.废除收付实现制,实施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目前高校会计核算的主要核算方式,把实际的收到款项列进收入,把实际支付款列进支出。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流动状况,因为不是所有的会计事项都是在当期就能完成确认的,坚持推行收付实现制,容易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高校研究教育事业发展快速,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果相结合时期,学校每年都要像政府和社会提供一份全面的财务报告,但是部分基建项目需要跨年建设,运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则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的经济业务。由此可见,实现高等学校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必须完善会计核算方式,实施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只要是实际发生了收支项目,不管资金是否收付,都要及时记录入账,这样子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资金的流动情况。

3.合理制定项目预算,加强过程控制管理

会计与会计学篇11

例2,12月1日,销售给长春机电公司一批普通车床价款423,000元,增值税率17%,增值税额71970元,(附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3200元(附货票)办理托收,手续费14元(附托收承付凭证回单及工行收费凭证)。

例3,12月1日,发放退休工人工资,金额25000元,另附一张空白中国工商银行现金支票一张,工资结算汇总表及支票存根略。

该企业各种记账凭证,按旬进行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有关的总账,故文中过人总账过程从略。现将上述业务正确的账务处理过程列示如下:

(1) 现付字01号

制单编号1借:管理费用一办公费300附件1张 贷:现金 300

并过人相关明细账(下同),现金日记账表明该企业现金

余额尚余500元。

(2) 现付字02

借:应收账款——长春机电公司2976制单编号2j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4元

附件1张贷:现金3200

银付字01

制单编号2|借:财务费用一手续费14

附件1张 贷:银行存款14

转字01

总号借:应收账款一长春机电公司494,910

附件2张贷:主营业务收人一普通车床423,000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71,910

(3) 银付字02号借:现金28,500

制单编号3|贷:银行存款28,500

现付字03号借:管理费用一劳动保险费25,000制单编号3音贷:现金25,000附件1

现将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陈述如下:

问题主要在业务及业务上。业务中支付运费的方式成为问题的焦点,学生大多采用贷记银行存款,但核算业务没有提供转账支票。个别学生贷记现金,但却割裂了与该企业同日发生的第三笔业务的联系,致使第三笔业务中现金支票上的金额,依然按退休工资总额25,000元提取,从而使运费3,200元成为飞来之“现金”。因而,业务提供的空白支票填制的金额应为2,5000+3,200+300=28,500元,这样不但解决3,200元运费的来源,而且使企业的库存现金维持在800元的水平上。

会计与会计学篇12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教学 共性与差异

一、引言

自1998 年教育部将会计和审计整合为“会计学”专业并将其归为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学科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走上了通识教育的轨道。目前相当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将会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要修读会计学课程,而此时并未分专业,大二分专业时只有管理类学生将来选修会计专业。换句话说,讲授会计学课程的教师只明确自己所教的是经济大类还是管理大类学生,并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将来会从事会计专业。众所周知,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教师教学时如何区分?本文做以下探讨。

二、会计学教学差异及共性分析

(一)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差异

1.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传统上称会计学原理)是专业基础课、入门课,会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技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和各种账务处理程序;能够掌握工商企业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只是众多经济、管理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感觉”,使学生学会怎样用会计信息,并通过对会计报告的利用,分析和解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适应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2. 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如上所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其成为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的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到会计账簿的登记再到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为流程的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可稍有提高,补充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分录的编制,增加与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衔接,避免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脱节。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鉴于学生一般只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感兴趣,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具体核算程序。教师在用一定学时讲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后,按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报表项目顺序,讲解每个项目的分录的经济意义及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这其中强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以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金融资产”的讲解应是重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教师的讲解应注重对此三个项目的会计处理为什么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后果。

3. 选用教材应有所区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线。目前我院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会计学课程统一选用的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对今后选修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适合的。因为其注重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其中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会计的两大平衡公式及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而会计核算方法中以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为重点;基本操作技能讲解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应用,即如何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理解后续专业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样的教材包含了过于复杂的具体核算过程,只是就会计论会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的需求。鉴于此,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建议对管理类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因为按近五年选专业情况,管理类学生中到大二选小专业时70% 是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目前还很少有本科阶段非会计专业专用的《会计学》教材。因此选用时注意这类教材在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包含会计基本概念在内的会计学的整体框架;会计循环过程;基本核算业务(报表项目阅读)。其中基本核算应注重会计核算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注重会计核算中会计师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获取,理解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明白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帮助。

(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在会计学教学共性

1. 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要胜任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等多种能力,这需要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如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会计实验实践环节等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的John Boehrer 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者某一特定的企业案例进行互动式探索过程”。对于没有经济学、管理学常识和实践经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应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开发“案例引导教学”模式。提前将案例资料和应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准备。如讲解存货核算时,在把几种存货计价方法讲解完以后,将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存货计价选择的案例数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通过自己前期的资料搜集来思考问题,为课堂案例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分组的课堂讨论和辩论,通过学生辩论和教师点评不仅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以及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鉴于课时原因一般安排3 个学时的实验课,但选用的实验软件有所区别。目的是让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是让非会计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解会计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帮助。为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应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醒,实验中加强指导,实验后认真总结。同时,学生在实验前要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课程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

2. 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会计诚信危机危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决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的重要因素,现行MPACC 的课程中有“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而很少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就设置相应课程,当然这和高校对本科生的学分要求有关。以武汉大学为例,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总学分为140 学分,但通识课程就要67 学分,占总学分的47.9%,在专业课程学分只有总学分的52.1% 的情况下,很难再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所以受制于学分因素,只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就一向致力于提倡“道德教育是会计课程的基石,是会计职业教育的灵魂”。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会计学原理授课过程中再多强调职业道德也不为过。如在会计凭证审核环节,对于违法凭证会计师可拒绝受理,“如果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师受理违法凭证,作为会计师,你如何做”。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强化他们对客观、公正的认识。鉴于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影响较大,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有需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明确虚假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另外,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强调其管理道德。管理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管理者特定的工作职能,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力量来保证其正确行使职权。如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销售环节时强调企业销售高管制定销售政策的道德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讲解员工薪酬核算时,让其明确在绩效和薪酬中的不公正做法。

3. 应注重新规范、新准则的传播。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会计知识传授和会计法规传播相结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会计学课程除具有专业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极强的法规性。会计师在提供会计信息、管理者在应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均应明确这些会计信息是在怎样的法规环境下生成的;是否有新法规的出台;新旧法规的差异又如何影响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由此,教师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改进原有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使之得以不断更新。

《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等从2005 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由国务院及各部委颁布的各项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中,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制度与准则并存”到“以准则为主”的转变,特别是2006 年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2014 年以来又颁布了“合并财务报表(修订版)”“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职工薪酬(修订版)”“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版)”“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且要求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于2014 年7 月1 日正式执行这些准则。这些变化应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如对会计专业学生讲解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时,应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变化的影响;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解报表项目阅读时,应明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带来的影响。

另外,继2008 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2010 年又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转为内部管理控制。对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应向学生灌输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的背景和精神;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可通过一些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向学生强化管理者的职业道德。

三、会计学教学共性与差异应对策略

(一)要关注学生专业差异

因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而教学目标的差异决定该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分。针对目前所有修读会计学课程的学生统一采用《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现状,我们建议为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原理》教材以保证本专业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讲解。为非会计专业学生选用会计学教材,教学内容应轻会计核算,重会计信息与经济和企业经营的关系以及会计学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二)重视案例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都应注重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实验实践环节,通过课程的创新性讲授及课堂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都应加强诚信教育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客观、公正、真诚、友爱的职业道德观,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教育奠定基础。案例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手段将新颁发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针对会计学课程法规性强的特点,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教师都应将新规范、新准则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亚民,王天东. 从mba 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 会计研究, 2003(5).

[2] 张健.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