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继续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5 09:22:57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1

河南省10余所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包括平顶山市新华区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宝丰县人民医院、周口市淮阳县人民医院、鹿邑县人民医院、濮阳市濮阳县人民医院、新郑市人民医院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临床医生职称级别为分层标准,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调查员到县级医院按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科室等一般情况。认知和实践情况包括获取EBM知识的途径、对EBM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了解一点和不了解)、应用EBM解决临床问题的频率(没有、偶尔、经常)等。问卷最后内容为EBM对医生是否有帮助及其是否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EBM了解程度根据临床医生认知和实践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即其主客观综合了解程度的评价,评价标准有前后问题答案一致情况及准确性等。

1.2.2质量控制

进行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进行规范化培训,使其解释标准化;要求调查对象进行无记名填写,如填写者有缺项和漏项,则需要求其填写完整;数据由2人合作录入,并由小组成员多次核对,以确保数据录入的准确性。问卷剔除标准:核心条目漏答或条目完整率小于80%。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双向有序列联表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法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97.1%。调查对象中男78人(57.4%),女58人(42.6%)。

2.2临床医生对EBM了解程度

11.8%(16/136)医生对EBM不了解;71.3%(97/136)医生少许了解,16.2%(22/136)医生比较了解,仅有0.7%(1/136)的医生十分了解。

2.3EBM运用于临床情况

136人中没有将EBM应用于临床的有42人,占30.9%,偶尔使用的有75人,占55.1%,经常运用的仅有19人,占14.0%。

2.4临床应用

EBM最大影响因素临床应用EBM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对EBM认识不够(24.3%)、受单位条件限制(19.9%)及工作太忙,应用EBM费事(31.6%)等3个方面。

2.5不同英语、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

临床医生的英语水平越高,对EBM的了解程度越好(H=25.895,P=0.000)。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且不同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443,P=0.486)。

2.6临床医生对EBM相关培训的态度

97.8%(133/136)临床医生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2.2%(3/136)临床医生不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

3讨论

3.1本调查结果分析

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很不如人意,仅0.7%医生对其十分了解。另外,将EBM运用于临床的情况亦不容乐观,仅有19.0%临床医生经常将EBM运用于临床,卫生决策部门制定EBM继续教育政策时面临着很大挑战,任重道远。很多因素也影响了EBM的临床应用,主要工作太忙、应用EBM费事(31.6%),对EBM认识不够(24.3%),受单位条件限制(19.9%);另外,临床医生的英语水平越高,对EBM的了解程度越好,而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与EBM的了解程度不存在差异,整体上临床医生的计算机水平都不是很好。但绝大部分临床医生能够认识到EBM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愿意参加EBM的相关培训,为EBM继续教育提供了主观积极性,有利于EBM继续教育的开展。

3.2在EBM环境下对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对策

3.2.1调动医疗人员积极性

加强EBM本质、主要内容的教育及文献检索能力的培训,如EBM的科学性、人文性等,使医生认识到EBM在决策、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使EBM观念深入人心,调动医疗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医生在临床治疗中能自觉地实践EBM。

3.2.2多途径增强医院EBM软实力

由于医院的临床医生对EBM了解及使用情况较差,可以系统地对学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医生更少,根据实际情况,卫生决策部门可有计划地派送教师去专业度高的EBM培训机构进行进修,获得系统的EBM知识。另外在医院中根据临床医生对EBM的了解程度,形成梯度教学。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临床医生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普遍偏低,使用数据库较少,应对不同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的临床医生进行分层教育。通过参加培训班、听讲座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每季度由医院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的英语与计算机水平。大力培植EBM优秀人才,使其在医院的EBM发展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该院的EBM长期发展贡献力量;另外,也可请知名的EBM专家来院指导,以加强对EBM的建设。

3.2.3加强医院EBM硬件投入

医院或卫生决策部门应尽量满足临床医生应用EBM的客观条件,加大对EBM数据资源的建设,如加大对电子阅览室购买专业数据库(如EBM数据库)和各种软件(如SPSS软件),图书室的投入力度,以满足临床工作对检索EBM证据的需求。

3.2.4优化EBM管理体系

21世纪发展EBM是医学界的必然趋势,应用最可靠的临床证据,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创造出最佳的疗效。在工作太忙、应用EBM不方便这个最大影响因素问题上,根据实际情况,医院可将EBM的应用与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价、发放奖金及晋升职称等方面相结合;另外医院也可以建立EBM组织管理体系,引入临床路径(CP),CP是根据EBM的原则制定的针对一组情况类似的患者,而确定出的一套指导医生医疗行为规范的医疗措施,确立临床路径学术委员会(由医院内EBM水平较高者组成),由其根据临床最新研究成果等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临床路径,有计划的应用于临床,节约时间。

3.2.5培养临床医生终身学习意识

在此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重点应向培养学员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这无疑既能使临床医生及时更新知识制定更好的临床决策,更好地让患者受益,又能为卫生决策等部门节约一笔培训的费用,使资金优化利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562.6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01-02

现代临床研究对医学统计学的依赖正日益加强,从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再到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步都需要统计学的支撑。同时,新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对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医学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统计学知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他们学习目的明确,不以广泛学习统计理论为主,而是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医生在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寻找循证依据,提高科研和业务素养是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目标。针对此实际情况,我校开办了临床研究中的设计与统计分析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内容覆盖了从临床科研设计到统计分析和统计结果表达各个部分。

为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需求现状,为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参加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报名参加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115名临床医务人员,以本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为主。

2、调查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由学员自行填写。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问卷回收率为81.74%。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学习班主要授课内容为: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问题、CONSORT简介、统计方法简介与错误辨析、SPSS统计软件简介、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

1、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学员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员以年轻的,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初、中级临床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为主。

2、对医学统计学的掌握情况。

绝大部分学员都有医学统计学基础,88人(93.62%)在学历教育阶段都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学员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现状如表2所示。对于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大部分学员熟悉(19.15%)或者比较熟悉(65.96%),而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不熟悉(56.38%)。对于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大部分学员比较熟悉(64.89%),而对于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观察性研究不熟悉的学员占45.74%。

3、需求分析。

(1)对本次学习班授课内容的认可和进一步需求。

68名学员(占72.34%)认为本次学习班对其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对授课内容的认可如表3所示。从表3得出,最受学员认可的课程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及其软件实现,这和目前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点和研究现状较为符合。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在国内临床医务人员中较受欢迎,同时又缺少meta分析所必需的统计学知识。对CONSORT的认可度较低,认为是可以简单介绍的内容,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医生自己撰写RCT研究报告的机会少,因此接触CONSORT的机会也较少。

(2)对医学统计学授课内容的需求。

所有学员都认为非常有必要适时的开展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学习班。70人(占74.47%)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班中讲授常用的实验(试验)设计方法;65人(占69.15%)希望增加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的方法。对于统计分析方法的需求情况详见表4。

表4表明大多数有医学统计学基础的学员对于简单的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已经掌握,他们更加注重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结果的展现,比如如何利用图表进行结果展现(54人,占57.45%)。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学员最想学习的内容分别是多因素试验分析56人 (占59.57%),logistic回归54人(占57.45%)和生存分析59人 (占62.77%)。特别是后两者,在临床医学科研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讨论

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为临床医务人员建立统计思维、提高统计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目前国内院校和医院的考评机制中,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也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工作,统计学方法的掌握,统计学思维的建立对于临床医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本研究调查发现,目前临床医务人员在科研设计和统计方法上存在着以下需求。(1)高级统计方法。一半以上的学员表示对高级统计学方法不熟悉,同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对高级统计方法的要求在不断增加,特别如多元线性回归、多因素试验设计和分析、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上常用的高级统计学方法,需求比较大。(2)观察性研究设计方法。在平常的临床科研中,RCT研究只是占了少数,大量的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类研究设计在临床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部分内容的潜在需求会非常大,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考虑增加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的内容。(3)统计结果报告格式。将统计软件产生的结果转换成符合期刊要求的结果表达形式是统计分析的关键一步,如何撰写统计学方法部分,如何制作统计图表等内容看似简单,但是不少临床医务人员经常犯错,比如不报告统计量只报告P值、不报告精确的P值等。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对该部分的需求较大。(4)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统计学过程。系统综述能够通过对多个有争议的或者相互矛盾的小型临床研究采用严格、系统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和合成,解决纷争或提出建议,为临床实践、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系统综述中用到的统计学方法、使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等都是临床医务人员急需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在职临床医务人员的统计学教学应与学历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有明显的区别,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针对性强为原则,注重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软件的使用。结合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班的经验和调查,笔者认为今后针对临床医生的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以下两个方面设置。

1. 授课内容。(1)授课内容模块化。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统计学方法、高级统计学方法和若干专题。基本统计学方法授课以结果的报告和论文写作为主;高级统计学方法模块需要适当增加课时,突出多因素试验的分析、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生存分析等临床常用的统计学方法;专题模块突出当今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新的观点,紧贴临床应用实际,比如可以开设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统计学方法专题培训班、观察性研究设计和分析专题培训班等进行深入讲解。(2)增加软件教学。淡化公式的推导和大量的计算过程,突出软件在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务人员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软件在学员中应用非常广泛,65.96%的学员使用SPSS作为首选的统计软件,可以针对SPSS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开展学习班。

2. 授课方式。继续教育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PBL教学模式强调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淡化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以学员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继续教育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需要特别强调实践性,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将临床实例、软件实现、结果呈现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让学员自己动手,增加实际应用能力。

笔者对于医学统计学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本次学习班中得到几点启示:(1)医学统计学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有必要和有需求的;(2)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做更多的探索和改革,使临床医务人员更容易接受;(3)医学统计学专业人员应紧跟国际医学科研方法、统计学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的最新情况,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临床医务人员。本次调查的结果为我们今后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如何突出成人特点[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169

2、Jin Z, Yu D, Zhang L, Meng H et al. (2010)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in Selecte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s in 1998 and 2008 [J]. PLoS ONE 5(5): e10822. doi:10.1371/journal.pone.0010822

3、王家良,循证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M]. 第二版, 2006. 10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毕业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医学是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提升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学科、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二是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并存;三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和个体化的需求,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0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执业医师数约527万,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约106万,注册护士30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约759万。不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护人员个人,亦或是对于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前沿性的继续医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例,每年通过各类继续医学教育目所培训的医护人员总数也不足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国家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然而通过面授、观摩、专题研讨会等传统的培训方式所能实现的培训规模是有限的。而且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除了规模有限,还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被广泛应用至教育教学中,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慕课(MOOC)、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并且,随着无线网络、便携式终端的普及,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够学到任何知识”成为可能。加之,随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临床技能在线培训实现成为可能。如在美国,某网络解剖公司开发了互动式身临其境的3D软件,提供网络解剖学、虚拟人类尸体等产品来支持医学院教学和3D网络教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借助类似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在家里就可以借助虚拟体验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上这些技术的都为医学教育培训中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互联网时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新的模式、更快的速度为更多需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技能的医护人员创造出更方便的学习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慕课这一正在被国内外各大教育机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同样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这一概念是由英文“MOOC”音译而来,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massive)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开放(open)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进来学;在线(online)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如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因此,与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相比,如运用慕课模式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并对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具有促进意义。

(一)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使得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的培训成为可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卫生资源和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获得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乡村医生培训量不足,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缺乏临床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而慕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开办1期继续教育培训若为1万元,那么开办100期的培训成本就是100万。而在慕课模式下,开办1期和100期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并且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对于广大医生而言也是相同的,即培训质量能够实现同质化,同时,实现规模化也变得非常容易。拥有大量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慕课提供者,如像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的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临床医院,能够通过慕课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改进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诉求,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也必然要求以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医生培训方式往往需要在患者身上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患者资源”是有限的,培训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在患者身上学习尤其是一些手术实践训练,往往存在风险。因而,传统以患者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医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掌握一些临床技术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形成逼真的三维视觉,使参与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以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密切融合对医学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丰富多彩的医学教育资源中像临床实操视频、3D解剖图、医学影像图片、虚拟实验室等也更适合通过慕课模式加以呈现升华。

因此,若通过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开展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可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同时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加之大数据的发掘利用,将会使得培训的各个环节容易被监督,这反过来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升级。

(三)缓解学习者工学矛盾问题,实现以医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

由于医护人员普遍工作繁重,工作与培训时间相矛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的难题。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学习节拍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再因时空限制而使得医护人员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擂未境。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模式会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从传统单纯的面授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发展。它的发展潜力、表现力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普及率,是传统面对面培训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有较高水平、可供不同背景医生选择的高水平课程。这将成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善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如何慕课

(一)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优质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库

当前国内的各类远程医学教育虽然可以满足各级医护人员及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但难以满足其对临床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需求,这些技能的学习实际上仍得靠传统的师徒面授形式来进行。这也恰恰是制约在线医学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开发出优质实用、针对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尤其是需要补充大量临床技能在线培训课程,并逐步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线课程库和数字资源库。

(二)利用慕课模式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分享

当拥有了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就可以利用慕课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内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美国医学教育家米勒教授(George Miller)构建的“米勒金字塔”(Miller’s Pramid)勾画了培养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与临床能力标准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明确标明了医学学习者由知识累积到临床实践训练的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目标。由塔底到塔尖,第一层是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理论层(Knows),即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记忆;第二层是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层(knows how)是指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第三层是临床操作表现(shows how),是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演练临床思维与技能;第四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Does)。因此,根据米勒金字塔模型,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可提供前三个层次的培训:

1.理论培训

此类型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操作理论更新学习为主,主要包括医学研究新进展、新发现;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医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与在线课程主讲教师或其他医生进行线上异步交流学习。从而使医务人员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和新进展,引进和吸收最新医学科技成果,提升创造力、创新力。

2.观摩培训

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重点强调知道如何应用以上理论知识。医生可以通过 “看别人怎么做”来实现这一目标。观摩培训可为医生提供多元化的临床技能相关学习资源,如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手术示教视频资料、专家会诊过程视频等。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医生可异步反复观摩学习。

3.临床技能的虚拟实践培训

在较好地掌握了临床理论知识及如何应用的基础上,医生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资源在计算机中建立的虚拟诊室、病房或手术室对新的临床技术进行在线“虚拟实践”。对于复杂的环节还可进行反复操作,从而逐渐熟练并掌握某临床技能。医生的“虚拟实践”被系统记录下来可接受线上虚拟学习社区的同伴和专家的点评指导,然后针对同伴和专家的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最后在对某临床技能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临床实践。这将成为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逐步形成“以受训者为中心”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慕课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青年医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技术和能力、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在线更新理论知识,通过模拟训练来提升自身临床技能或习得新的医疗技术,从而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终身教育成为生存概念、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对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也无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幸运的是,“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模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逐渐应用,继续医学教育必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终将实现真正“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原英,申玉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4).

[2]孟群.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创建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09(1).

[3]罗涛,陈兵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血管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4

1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特点

1.1紧迫性和重要性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信息量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根据医学界的最新分析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期刊在最近的25年之内数量翻了一倍还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总量指数的持续增长;其次是知识陈旧的周期明显缩短。而且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模式,由过去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医学自身的发展与医疗保健客观社会需求两种之间的关系来说,近几年来与心理性、社会性因素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鉴于此,传统的医疗技术已经不能彻底解决疾病的防治问题,而必须将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疗工作者都是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进行学习的,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医学知识,但是对制约和影响人体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则了解不多,因此对在职的临床因素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2针对性和目的性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医护人员培养成为全才,而是一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的培训。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体现在解决与临床医生专业相关的诊治疾病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因此,在诊治过程与专业培训过程中,临床医生应当及时总结自己所从事的专科的特点与个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在培训当中能够有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同时临床医生继续教育还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所有知识信息的中心都离不开医疗诊治服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新仪器被采用,诊断治疗程序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临床医生转变观念,及时掌握这些新技术,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3应用性和实践性临床医学继续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就需要临床医生能够活学活用,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运用到诊疗的实践当中。根据临床学科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可以将临床医生的培训分成两类,分别为一般培训与专科培训。一般培训的主要对象为住院医师,教学内容为本学科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训练。专科培训的对象则为主治医师,在固定学科内,通过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培训,形成新知识的补充,从而提高业务能力。

2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的途径

2.1院内继续医学教育[1-3]

2.1.1基础理论的培训医院应当从自身的特色出发,要求无论是哪一个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都应当对医学基础理论有所了解,并正确运用于本专科基本的治疗当中。另外,临床医生对基础理论要做到熟读、精思。叶茂,要求根深,因此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必须打好基础。

2.1.2院内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求医院医护人员要全部参加基础课与公共课,而专业课则针对不同的专业从业医生。

2.1.3把专家请进来根据医院开设的科目的具体情况,邀请在专科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专家到医院来进行培训和指导。可以先进行查房,然后根据查房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另外还可以针对本领域的发展前进进行讲座,从而提高专科内临床医生的业务水平。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5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是一所承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任务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同时以老年病研究为特色,担负着部级科研课题。针对本院的特点,医院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认识到举办学习班,既是医院专业人员自身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好机会,又可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和推广,服务于社会,同时提升师资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培养医学人才。医院充分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和医疗教学资源,整合相关内容设计出有一定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积极申报部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鼓励科室开展具有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结合课堂理论授课,开展床边实践带教、案例分析教学和学员与授课教师的互动式教学,并利用模拟教具开展有创操作的临床技能培训,在教学形式、手段或方法上探索继续医学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在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水平的同时,强化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从2007~2013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增加,学科覆盖临床内科、临床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影像医学学科、急诊学科、药学科、病理学科、医学检验科、护理学科、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全科医学学科及康复医学学科。

1.2建立三级管理体系,确保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落实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医院领导、管理职能部门、科室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三级管理模式。教育处专人负责,建立部级、市级、院级项目申报备案、学分管理、项目评估、档案管理体系,使项目落实程序化。院级管理机构由医院领导和知名专家组成,院长和教学副院长作为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负责全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年终的教育教学评估检查;处级管理机构由教育处处长、副处长和1名继续医学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组成;教育处长和副处长亲自主持此项工作,指导、协调、落实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督查继续教育项目执行情况;科级管理机构由科室主任和项目管理负责人组成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完成科室继续教育项目的落实工作。

1.3逐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制度

医院根据原卫生部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文件精神,先后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规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工作流程、培训项目收费管理规定。管理制度涉及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项目执行流程及要求、项目备案流程要求、项目落实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每年教育处根据考核评估,查找问题,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制定新的要求,每年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指标,通过管理人员培训、加深项目承办科室及项目负责人对职责的认识,达成共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办学质量。

1.4注重“过程”管理模式,严把教学质量关

项目执行的质量将直接体现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从组织申报到项目落实,根据项目申报程序,将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项目认可、项目执行、项目备案4个环节进行“过程管理”。在每个环节的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管理、协调作用,指导、督察项目的落实与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确保教学质量。

1.4.1项目申报

职能部门(教育处)对每一申报项目进行单位初审,包括形式审核及内容审核,对于不符合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要求者,取消其向上级主管部门(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资格。

1.4.2项目认可

根据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发北京市部级继续医学教育认可项目通知,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同时由主管部门对项目承办科室进行有关项目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加深项目负责人对本职责的认识,提高承办科室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1.4.3项目执行

项目执行中加大管理力度执行三查制度,即:对项目承办科室在承办前按规定时间进行通知与教案的审核,减少项目承办的变化率,执行内容与申报认可内容变化率<20%;项目承办中进行现场督查,包括教学环境、授课人员、管理老师、授课内容变化率、学分授予等,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教学质量;项目承办结束时进行学分授予的检查,对于所授虚假学分一律取消授分资格。

1.4.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指导检查承办科室准备备案材料,保证下一期项目申报与执行的教学质量。

1.5创造学习条件,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办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积极引进新的培训方法用于继续医学教育,2004年初医院先后引进美国最高端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腹腔镜电脑模拟腹腔镜、泌尿外科腔镜模拟培训箱等一系列高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技术为主导,开展技能型继续医学教育,创建了设备完备、环境逼真、规范的临床技能训练模拟患者和模拟临床训练场景,摸索出小班临床技能培训的模式[1,2],先后举办《心肺复苏新进展规范化培训班》、《危重病人麻醉管理实践技能培训班》等技能型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1项,学科覆盖临床内科(呼吸内科)、临床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受到学员的认可。1.6严格考核、评估,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制度为了保证项目培训效果,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分两方面,一方面根据原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满意度调查表”,要求学员对参加的培训项目进行问卷式评估,评估内容为:认为讲授主要内容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讲授基本内容以前的了解情况;对本项目学习的收获;对授课教师讲授内容满意度;对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度;对编写教材满意度;通过学习获得的收获,共八项指标。另一方面教育处对项目承办科室进行管理方面考核与评估,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培训质量[3]、执行情况3个方面共12个指标。对继续教育项目考核结果实行全奖、半奖、无奖3个奖励标准,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规定此奖励专款专用,只能用于科室职工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教研室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不达标者,取消其年度评优、奖金分配等资格。2007~2013年本院每年职工教育考核达标科室情况为:2007年9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2008年和2009年12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因评选有名额限制均有14个教研室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

2体会

2.1医院重视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医院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领导重视,方向明确,管理才有力度,责任才能到位;领导牵头,才能协调各职能部门、科室之间的合作,保证各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使继续医学教育成为有丰富内在活力的卫生事业建设内容,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形式,培养医学人才,更新专业人员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医院竞争力。2007年至2013年继续教育项目逐年增加,共举办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55项(其中继续教育基地项目49项,技能型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4项),培训学员共15084人;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7项,培训学员5116人,培养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收到很好的效果。

2.2制度完善是规范管理的根本保证

建立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是项目落实与确保质量的基石。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环节管理、过程管理[4]、细节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从而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笔者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有针对地在薄弱环节上,加强管理力度,促进工作开展,同时也起到正性激励作用。

2.3考核奖惩制度促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与落实

继续教育奖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科室申报、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使目标完成变被动为主动。奖励资金专款专用,用于改善科室临床教学条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办学质量,继续教育项目由2007年29项增加至2013年的46项,为医院专业人员完成继续教育提供有效平台。

2.4师资培养是继续教育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院以临床技能培训项目为契机,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教学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基本技能规范、并接受过临床技能培训和教学基本功培训的教师作为师资,要求脱产教学干事必须参加首都医科大学师资培训班,考核合格颁发上岗培训合格证书。建立了一支培训专家队伍,他们是培训项目的决策者和评估者,在临床技能训练中负责培训考核内容的确定、实施和带教教师的培训;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中编写教材,参与授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梯队的建设与稳定,提高了医疗和科研、教学水平。

2.5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培养医生的非技术性综合能力

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通常以学术讲座、研讨班、讲习班、学习班面授理论知识为主,大型手术演示,受训者得不到亲自实践的感知。临床技能模拟培训,在多种情景的诊疗实践中,根据临床真实病例,学员通过真实仪器设备进行判断、采取抢救治疗措施等综合演练;合理的分工与配合,使培训具有真实感和趣味性,从而达到培训目标,完成由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知识转化过程,训练医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指挥能力、配合交流能力、协同能力[5]。医学模拟教学为急救技能培训和锻炼培养医生的非技术性综合能力提供平台,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中的不足,受到学员的认可。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6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农村有一半以上患者在村级卫生部门就医。乡村医生工作和生活在农村,除担任医疗卫生基本工作外,还从事计免、妇幼保健、新农合等方面的基层卫生工作。有的乡村医生还有繁重的农活,有时使之身心疲惫,对乡村卫生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1.2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有调查表明,乡村医生的从医途径存在多种多样的现象,有的是参加县一级卫生职业学校培训的;有的是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有的是通过祖传的等等。从事乡村医生时间跨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乡村医生从业几年,有的甚至超过了几十年。但大多因为没有经过正规高校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医学理论知识显得相对肤浅,基本临床技能操作也不是十分规范。乡村医生在文凭、年龄、阅历等方面巨大的差距,使得其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必将影响中国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缺乏对乡村医生设身处地考虑的教学组织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脱产的受教育形式,存在着工作和学习上的矛盾。自己诊所之事及家务的繁忙是大多数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障碍。而在乡村医生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上,现在多实行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相对集中的短期教学培训的方式,而医学高等院校又集中分布在中等或者中等以上的城市,这种相对集中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给乡村医生的求学之路带来极大的不便,这样很容易出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出勤率不高的现象。另外,有些医学高等院校只是集中将每期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乡村医生分到一个较大的班级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从而影响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另外,乡村医生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他们缺乏对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显得其医学知识整体性差,临床操作技能不够规范,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以承担乡村医生培训的医学高等院校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使课程设置更适合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

2.2忽视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再教育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临床能力、紧跟医学知识发展的前沿。但随着现代健康生态学模式的发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理应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转化。但相当多的医学高等院校在对乡村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时,只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技能的实践,而忽略了对乡村医生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和渗透,尤其忽略了对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德的教育。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由于缺少对乡村医生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等方面了解和认识以及缺少对乡村医生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认知,在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抱着完成进行教学任务万事大吉的心理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上的陈旧枯燥,势必会影响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2.4有些乡村医生对继续教育目的不够明确

许多乡村医生具有一定的医生知识技能和独立的医疗工作能力,事业上的小成功使其产生满现状的心理和想法,不思进取;加之对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对继续教育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进而以一种无奈的心态和抵触情绪对待继续教育。有些医学知识,特别是医学基础知识枯燥又难懂,而且表面看上去与农村卫生工作关系不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不少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对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3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质量的对策分析

3.1采取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教学方式

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采取集中短时间授课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的成人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聘请有关医学专家或者医院科室主任举行讲座、亲临医院临床学习、集体会诊、观看医学教学视频、针对不同层次的个别辅导、分组探讨等形式。这是由于乡村医生不能和五年制的医科生相比,医科生是在医学高等院校接受全日制的本科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上述教学管理模式。其主旨就是要尽最大可能的让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有限时间内学到更实用的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要尽可能去征求乡村医生对病例和案例的意见和看法,广泛听取乡村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本院校实际情况积极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乡村医生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以期提高继续教育授课质量及教学效果。同时在授课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到能激励乡村医生在继续教育中将学习真的落实到位,尽可能减少调课、停课给乡村医生造成的上课扑空现象的发生;在教材和所学课程的选用上要以能够培养出技能型、实用性的地方医疗卫生人才为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乡村医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3.2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乡村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医学高等院校可以为其量身制定一套临床实纲并实行临床导师制。即聘请学校附属医院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相应科室医师作为乡村医生的培训导师,在这些医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在规定的继续教育时间内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有关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同时指导老师要细心地解决乡村医生以前从医中遇到的相关医学问题和困难,指导老师可以从出医院到乡村医生所在的乡镇或者自然村,为病人诊断和进行相关治疗。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乡村医生要较好地完成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将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3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

负责承担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要对乡村医生进行入学教育、行为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应加强承担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各医学高等院校之间沟通和学术交流及联络。同时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素质和时代精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在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中的比例,加强医德医风医貌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通过不断地提高对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管理,使更多的乡村医生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3.4采用多种而有效的考核形式

结合乡村医生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如理论笔试、临床实验操作等,学校可以安排模拟执业医师考试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操作性考核,提高其执业医师考试的考试通过率。总之,要采取人性化、规范化的教学和实践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管理,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干精神的乡村医生,使接受继续教育的乡村医生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和好评,为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7

开展多学科知识的教育主要包括跟进与追踪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并以其为继续医学教育的主体内容;同时,科学合理地提供有关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及医事法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介绍人类辅助生育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等涵盖的诸如人工捐献、卵子捐献、代孕、器官捐献与移植,以及依托病人尤其是无行为能力病人等的临床科学研究所涉及的伦理、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宣教《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病例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民法通则》等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作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此外,还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培训及医德、医风教育,以强化医务人员守护健康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医务人员对医学科学的奉献精神和执着追求。注重能力的培养(1)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继续医学教育中,注重对医务人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提倡医务人员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为医务人员安排较为充裕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包括课题专业结构的选择、课题层次的选择及跟进学习与创新探索性学习的选择等。(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继续医学教育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关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创新研究方法的课题,如医学论文的写作、临床科研的选题、医学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医学文献的检索与查新等,通过对医务人员发现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索未知领域兴趣的培养及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以实现医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其整体素质。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8

在指标体系设计阶段,原则上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概念,即“辨证论治”。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观察等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提炼出有关临床医师“三基”能力的初步指标体系,随后依据调查结果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调整,形成指标体系。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有关临床医师“三基”标准以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学》最为权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方剂、内外妇儿疾病。结合“三基”的内涵以及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特殊角色,可以将临床医师的“三基”概括为以下两个主要维度(一级指标):中医药基本“三基”能力和中医药专业“三基”能力。两个一级指标下设定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基本能反映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见表1)。

2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根据表格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并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在临床医师使用各种中医药的情况数据统计中剔除了表2中认为中医药“三基”对他们不重要和没有回答该问题的l3位临床医师,并将他们使用中医药的情况分为四个等级:从不=1,偶尔=2,一些=3,经常=4,未答=0,统计各项回答的人数百分比,并对中医药的使用人数进行了算术平均值的计算(见表3)。有关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的指标体系也分为四个等级来衡量:不可能=-2,有一点可能=-1,可能=+1,很可能=+2,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算术平均值的统计(见表4)。再次,将有关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等级:强烈反对=-2,反对=-1,赞成=+1,完全赞成=+2,整理统计后的数据(见表5)。继续教育是反映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将继续教育按照不可能=一2,不太可能=一1,可能=+1,很可能=+2分为四个等级,对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整理后得出(表6)。

3结果

3.1临床医师的中医药“三基”能力

首先,本研究假设临床医师的个人因素会引起他们在中医药使用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临床医师的工龄越长,年龄越大,则使用中医药的频率越低;中医科的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频率会大于其他科室的临床医师。但有关的标准差数据显示出临床医师之间的差异不大,同时也验证了以上各表格数据的有效性。调查数据显示,大约95%的受试临床医师意识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非常重要61%,重要34%,表2),其中经常使用的是中药注射液(平均值是3.50)和中成药(平均值是3.43),但是对中药煎剂(平均值是2.77、外用中药为2.14)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表3),这说明临床医师虽然重视使用中医药,但类型单一。绝大多数临床医师重视中医药,但数据对比发现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医师不一定会经常使用这些中医药。在自认为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医师中经常使用中成药的人数仅有占总人数的43%,使用中药注射液的人数仅有41%(见表3),这可能与临床医师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和自身需求有关,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使用技术门槛低,容易使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药物只有在本医院才可以找到,临床医师为了临床需要而不得已查找和使用中医药,这说明临床医师对中医药的使用还受到所处环境限制。此次调研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医药的疗效是激发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兴趣所在,他们能适时适量地将中医药理论应用临床治疗过程中,比如他们经常将望闻问切用于内科疾病(平均值是1.39),四气五味用于妇科疾病(平均值是0.05),气血津液用于外科疾病(平均值是0.83)。有时临床医师也会使用藏象理论(平均值是0.94),临床医师最常使用的中医药理论是君臣佐使(平均值是1.42见表4),但阴阳五行(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60)、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43)、理法方药(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73)却极少应用,这说明临床医师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但是面对疾病对如何“辨证论治”却不知所措。临床医师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中医药能力一直是有关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单位培训(平均值是1.46)、网络(平均值是2.99)和自学(平均值是1.57)中医药来获取,但由于途径和学习时间太少,所以中医药继续教育尤其必要(表6)。

3.2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的影响因素

如果临床医师实际参与中医药活动,则他们使用中医药的动机远远大于那些未使用的临床医师。有一些研究认为需要有一些外在动机鼓励临床医师在使用中医药改变他们中医药使用行为(药物说明书、继续教育等)。表5的数据显示,临床医师普遍反映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中医药知识遗忘(平均值是0.94),反映出西医院校中医药教育的失败。客观上,中医药的出现改变了临床医师可以多种选择药物的途径。因此,继续教育应该不是一个阻碍因素,那些抱怨“继续教育”的人可能因为其使用中医药的内在动力不足,更可能是受自身的中医药“三基”能力的限制。另一个限制他们使用中医药的障碍是不懂中药中医术语(平均值是0.42),这也与“三基”能力相关。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临床医师认为中医药疗效不肯定(平均值是0.45)。

4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临床医师在使用中医药过程中,常常不是“辨证用药”而是“辨病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病的精华所在,同一种病不同证候用药完全不相同,忽略这一点,不但治疗无效果,反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更趋严重,王忠山等[2]认为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只能用于“寒证”,龚雯[3]则认为清开灵注射剂属寒凉之药,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应慎用。中西药联合应用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H值改变使得药理性质改变而引发不良反应。中药与西药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有关中西药物搭配使用的基础研究尚存在许多空白。很多情况下,单独应用某一中药或西药可能不产生毒副反应,但如随意将中西药混合使用可能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使用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对于中西药混合使用临床医师应慎之又慎[4]。临床医师尽管因为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使用中医药,但由于中医药基础知识的遗忘,继教项目注重内容少,流于形式多,先进性、实用性欠强[5]。宋琪[6]通过对10种常用静脉用中药注射液安全性分析后认为:临床医护人员如果能够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液就可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综合医院充分认识中医药“三基”对临床医师的重要性,在“三基”培训计划和继续教育中增加中医药内容,那么临床医师的中医药“三基”能力将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逐步提高。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9

    在指标体系设计阶段,原则上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概念,即“辨证论治”。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观察等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提炼出有关临床医师“三基”能力的初步指标体系,随后依据调查结果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调整,形成指标体系。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有关临床医师“三基”标准以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学》最为权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方剂、内外妇儿疾病。结合“三基”的内涵以及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特殊角色,可以将临床医师的“三基”概括为以下两个主要维度(一级指标):中医药基本“三基”能力和中医药专业“三基”能力。两个一级指标下设定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基本能反映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见表1)。

    2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根据表格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并对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在临床医师使用各种中医药的情况数据统计中剔除了表2中认为中医药“三基”对他们不重要和没有回答该问题的l3位临床医师,并将他们使用中医药的情况分为四个等级:从不=1,偶尔=2,一些=3,经常=4,未答=0,统计各项回答的人数百分比,并对中医药的使用人数进行了算术平均值的计算(见表3)。有关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的指标体系也分为四个等级来衡量:不可能=-2,有一点可能=-1,可能=+1,很可能=+2,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算术平均值的统计(见表4)。再次,将有关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等级:强烈反对=-2,反对=-1,赞成=+1,完全赞成=+2,整理统计后的数据(见表5)。继续教育是反映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将继续教育按照不可能=一2,不太可能=一1,可能=+1,很可能=+2分为四个等级,对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整理后得出(表6)。

    3结果

    3.1临床医师的中医药“三基”能力

    首先,本研究假设临床医师的个人因素会引起他们在中医药使用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临床医师的工龄越长,年龄越大,则使用中医药的频率越低;中医科的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频率会大于其他科室的临床医师。但有关的标准差数据显示出临床医师之间的差异不大,同时也验证了以上各表格数据的有效性。调查数据显示,大约95%的受试临床医师意识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性(非常重要61%,重要34%,表2),其中经常使用的是中药注射液(平均值是3.50)和中成药(平均值是3.43),但是对中药煎剂(平均值是2.77、外用中药为2.14)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表3),这说明临床医师虽然重视使用中医药,但类型单一。绝大多数临床医师重视中医药,但数据对比发现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医师不一定会经常使用这些中医药。在自认为重视中医药的临床医师中经常使用中成药的人数仅有占总人数的43%,使用中药注射液的人数仅有41%(见表3),这可能与临床医师对待中医药的态度和自身需求有关,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使用技术门槛低,容易使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药物只有在本医院才可以找到,临床医师为了临床需要而不得已查找和使用中医药,这说明临床医师对中医药的使用还受到所处环境限制。此次调研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医药的疗效是激发临床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兴趣所在,他们能适时适量地将中医药理论应用临床治疗过程中,比如他们经常将望闻问切用于内科疾病(平均值是1.39),四气五味用于妇科疾病(平均值是0.05),气血津液用于外科疾病(平均值是0.83)。有时临床医师也会使用藏象理论(平均值是0.94),临床医师最常使用的中医药理论是君臣佐使(平均值是1.42见表4),但阴阳五行(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60)、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43)、理法方药(在内科疾病平均值是-0.73)却极少应用,这说明临床医师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但是面对疾病对如何“辨证论治”却不知所措。临床医师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中医药能力一直是有关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单位培训(平均值是1.46)、网络(平均值是2.99)和自学(平均值是1.57)中医药来获取,但由于途径和学习时间太少,所以中医药继续教育尤其必要(表6)。

    3.2临床医师中医药“三基”能力的影响因素

    如果临床医师实际参与中医药活动,则他们使用中医药的动机远远大于那些未使用的临床医师。有一些研究认为需要有一些外在动机鼓励临床医师在使用中医药改变他们中医药使用行为(药物说明书、继续教育等)。表5的数据显示,临床医师普遍反映的一个最大障碍是中医药知识遗忘(平均值是0.94),反映出西医院校中医药教育的失败。客观上,中医药的出现改变了临床医师可以多种选择药物的途径。因此,继续教育应该不是一个阻碍因素,那些抱怨“继续教育”的人可能因为其使用中医药的内在动力不足,更可能是受自身的中医药“三基”能力的限制。另一个限制他们使用中医药的障碍是不懂中药中医术语(平均值是0.42),这也与“三基”能力相关。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临床医师认为中医药疗效不肯定(平均值是0.45)。

    4分析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10

1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缺乏有效统一

在医学发展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8]。近年来,随着医学教学的改革,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统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有机的结合。医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医生。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对临床知识知之较少,因此在基础医学授课过程中,很难将基础知识与临床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当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后,由于临床教师对较新的基础知识缺乏深入学习,因此不可避免应用故有的知识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的临床教师甚至回避基础知识,经常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临床教师是医学生求学过程中接触的最后的教师,也是他们能否学以致用的重要决定者。临床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临床知识的传授,更应当是基础与临床知识统一体的传授与发展。因此,临床教师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医学教学的成败。提高临床教师队伍基础医学知识水平是医学生的需要,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和造就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9]。

2 继续医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教育中基础医学继续教育所占比重较少

纵观当今针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不难发现,大多数是针对疾病的临床诊治,而少有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多出现在科研报告以及文献中。医学的发展使学科分细化,不同学科医师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也逐渐减少,尤其在大型的医院更是如此。虽然现在的职称等体系对临床医师掌握前沿知识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大多数临床医师仍缺乏对前沿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在医院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中,多数为临床知识的再教育[10]。

3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知识的相互统一是提高医学教学水平的关键

3.1 基础医学知识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回顾历史,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主要是源于基础医学研究的进展:16世纪,随着人体结构的揭示,解剖学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7世纪,血液循环的发现引起生理学的一次飞跃;18世纪,开始了实验研究;19世纪发现了细胞和细菌,而麻醉、无菌和灭菌则奠定了外科的基础;20世纪,药物研究及抗生素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正是由于基础医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目前的临床专科。基础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临床医学中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是和基础医学知识密不可分的。

3.2 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保证: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基础医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又为基础医学研究工作指明具体的方向,基础医学研究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理论研究基础,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从本质上认清临床疾病的性质,从根本上找到疑难并征得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3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统一结合是医学发展的有力保障:纵观医学科学的发展史,临床医学研究与基础医学研究一直是齐头并进的。从16世纪到20世纪,临床医学中疾病的研究工作一直是基础医学所必须优先解决的课题,用于基础医学研究的材料资源多数都来自于临床医学研究的长期积累,只有经过长时间、多角度、多途径的临床医学研究之后,才能得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从而为基础医学研究发现和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临床医学研究以基础医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又推动了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其既要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又要了解相关的基础医学前沿知识。临床医学是最终将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并检验的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临床与基础医学的统一结合,才能使现代临床医学健康快速发展[11]。

4 提高临床教师队伍基础医学知识水平的举措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11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何红媛(1974-),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泸州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学管理。

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理论(lifelong education theory)认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与青年期,它理应伴随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从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①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连续的统一体,其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教育必然坚持终身性医学教育,国际医学教育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

一、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医疗卫生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中专和专科学历层次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教育部制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但为了顺应医学生的就业趋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有相当大比例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和幅度地调整了培养目标,试图培养专科医生。但是我国的五年制医学教育相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而言,教学周期过短,教学安排过于紧张,专科医生的培养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全科医学中的家庭医学、老年病、疾病预防与保健、心理咨询、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很难进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的医学生既不是合格的专科医生,也不是合格的全科医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0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当前活跃在农村卫生工作战线上的是百万乡村医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仍将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乡村医生队伍中有相当大比例未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或仅是具有中专及以下的低学历人员。因此,乡村医生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所能提供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与农村居民的实际卫生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层次偏低。据卫生部2005年统计公布,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大专占26.7%,本科占13.2%,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仅占1.1%。众所周知,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国资本势必会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精湛高学历的临床专科医生,必然会对我国的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差距,如果不早作谋划,我们将会在激励的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广泛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在国际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是医学院校教育(学校教育)后医学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分为两个阶段或形式,毕业后医学教育(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PME)和继续医学教育或继续专业发展(CME/CPD),PME是医学院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包括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全科、专科医师培训。②虽然PME是一个特定的医学教育阶段,但是它不可能同CME/CPD截然分开,因为CME/CPD是在医学院校毕业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坚持的。③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等时代特征,决定了医学继续教育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医疗卫生行业本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目标也从消除躯体疾病拓展到使人们在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完好状态的层面。因此,必须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培养出既精通医学科学知识、技能,又熟谙心理学、行为科学、全科医学知识、技能合格的适应社区和广大农村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通科医生,以应对医学模式及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急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经系统临床医学专业训练、有着精湛技术的专科医生,以适应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广泛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医疗单位和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成为实施医学继续教育最重要、最广阔的培训基地。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猛,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18 000多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934所,二级医院5173所,一级医院有2675所。如此规模庞大、层次丰富的医疗体系既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摇篮。近6000所的二级以上医院完全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学教育的重任,这将是实现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随着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施毕业后研究生教育或长学制医学教育将成为可能。我国有近100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继续教育学院,为开展毕业后医学学历教育提供了又一途径。

因此,无论从国家卫生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就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的规模和条件而言,都为实现全方位的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医学继续教育的模式

1.执业前培训,对象一般是即将从事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基层执业医生。

(1) 执业医师考前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经过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注册为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人员,才可以执业活动。考试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理论、医疗法规以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

(2)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经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使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站中符合条件者逐步向全科医生方向转化。这种培养模式能为广大社区及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

2.医院开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多样,主要适用于医院在职医疗人员。

(1)知识更新与提高教育。开展“三基”培训,使临床医务人员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药学会等组织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全院范围的学术活动,对参加学习的医务人员给予继续教育学分。外请专家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专科前沿知识。

(2)医师在岗培训。轮岗培训。医疗单位安排新到岗毕业生在各科室进行轮转工作,时间一般为1~3年。在轮转中了解单位内部的工作规程、各科室的业务关系、其他专科疾病的处理,并由高一级职称医师带教参与医疗活动,逐渐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达到某一临床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

(3)外出进修方式提高专科技能和业务水平。培训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选拔工作与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到国内或国外先进的专业或学科进修。进修医师通过专业性授课在充实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为返回原单位独立工作或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培养临床专科医生的重要途径。

3.网络培训。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以它的大信息量、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借助网络达到优秀资源(包括师资)共享,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必将成为今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流。

4.学历证书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方式。为了使我国的医学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人民大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演变,为了弥补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毕业后住院医师培养体制造成的困难,非常有必要开展学历证书教育。

(1)专科及本科证书教育。在岗社区和乡村医生学历层次的提高,可通过2~3年的脱产或半脱产正规学历教育,取得相应大专及本科学历证书。在这类培训中,均应强调进行全科化培训,在培训内容和要求上要密切联系实际,以社区和农村常见和存在的卫生问题为重点,着重进行医学模式转变方面的训练,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

(2)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从目前医科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我国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方式之一。医学毕业生或在职医生为今后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自身发展,在完成五年本科医学教育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临床型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以培养高超的临床技能为基本特色,理论学习、科研均是为培养临床技能做准备。但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标准偏高,以及教育投资成本高,因此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还不大可能成为实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3)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由于目前在各级以三级治疗为基本任务的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大多数没有取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资质与他们任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职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医疗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广大在职医疗人员提高业务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教育学习形式更为灵活,注重医疗操作技能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平衡“工与学”矛盾的理想方式。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深刻理解终身性医学教育内涵,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与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必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以及卫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篇12

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有代表性的临床护士。入选标准:临床工作的护士,工作年限5年~20年,年龄20岁~45岁,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样本量根据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特点,研究资料丰富性确定[2],以接受采访者陈述的信息资料重复出现,资料整合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本次访谈共14人,以“N”代表访谈个案的序数,其中男2人,女12人;已婚9人,未婚5人;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7人;年龄25.0岁±1.2岁;参加护理学继续教育龄7.0年±1.6年。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采用以真情实景和隐含在交谈信息中的涵义为基础,应用Bandurad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多次修订,并归纳设计了7个访谈提纲。主要有:①您主要参加哪种继续护理学教育?②您每年是否能完成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③目前是否参加护理专业提高学历的学习?④参加过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是否帮助了你临床的护理工作?⑤参加完护理学继续教育之后有新的收获吗?⑥您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最大动力是什么?⑦您认为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此提纲作为互相沟通的访谈主线,确保资料分析整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结提炼出互为相关的因素。

1.2.2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采用安静的会议室,采用半结构、开放式提问方式交谈,具体顺序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时间控制在每人30min,用录音笔全程录音,确保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现场做好笔记,注意受访者的反应。

1.2.3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3],将录音资料转化为书面文字资料[4],将共性问题以研究者的语言、思路和洞见形成有内在关联性的主题。

2结果

2.1参加医院集体授课时间局限性

现在临床护士完全遵照APN排班,医院集体授课时间均为中午、下午,白班护士只能选择性地替班听课学习,下夜班的护士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来医院听课,听课质量欠佳。N4:“下夜班交完班已经上午十一点了,听说中午有学习,只能在值班室先休息一会,中午听完课再回家(苦笑)。”N7:“我上白班的那天科室很忙,中午轮流吃饭后就继续上班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不过有一次科室没有手术,下午让同事顶了一小时班去学习了,下次我帮她顶班。”N12:“我在上医科大学的本科,每个周末上课,经常是下夜班去,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

2.2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有效应用于临床

继续教育一般为幻灯形式授课,由于临床一线繁忙、工作量大,一些操作若是按照理论操作,工作根本无法完成。N2:“理论讲课中我们核对病人的姓名都可能花3min,而实际工作中使用PDA核对信息,3min都给3例病人打完针了,可能有点点夸张(笑)。”N8:“我们教科书上讲的铺床又要折角,又要一次性打开床单,而实际每天铺将近20张床,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根本干不完活。”N10:“我们给血管情况很差的病人行留置针,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哪有血管就留哪,理论上要选粗、直、弹性好的血管。”N14:“在PPT讲课中讲解为病人膀胱冲洗,要自己利用注射器的帽自己用剪刀剪去一半制作一个无菌帽用于膀胱冲洗,这个过程需要8min左右,可是平均每天有15例病人需要膀胱冲洗,按照理论根本完成不了本班的护理工作。”

2.3继续教育的形式单一、理论性太强且学分压力大

继续护理学教育医院安排的讲课均有学分,听课后需要刷卡,选择函授的护士均为周末上课。N3:“我们下夜班很瞌睡,有时不在乎讲课的内容,只关心听课后的学分,一年学分不够是要罚钱的。”N5:“每次参加医院的学习讲课,都是老师在上面按照PPT照本宣科,听的无精打采,只盼着快快讲完。”N13:“医院每次听课,都只想着什么时间刷学分卡,如果今年学分够了,就不去参加学习了。”

2.4科室、工作年限、初始学历等不同的护士其继续护理学教育需求不同

三级甲等医院科室分的很细,护士定科后需要掌握专科护理知识,把本科的专业知识学精、学细即可。N1:“我在手术室上班,与临床相差很远,只掌握好自己的技术就行了。”N6:“我是中专毕业,我觉得平时的课程应该从基本讲起。”N9:“我都工作21年了,每次为了学分还要去听课,哎。”N11:“我毕业于本科,我认为既然是医院讲课,就应该讲一些前沿的、新的东西。”

3讨论

3.1注重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护士属于一个学历偏低的群体,因此护理学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一线临床护士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因此护理学继续教育应该考虑临床工作的实用性。例如: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提高临床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实行责任护士包干,减少护士走路的时间,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提高临床护士工作质量;教会新护士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2明确护士需求,针对性地培训、讲课,从而提高继续护理学教育的质量

由于护理学继续教育项目与临床护士需求不相适应,现实中的护理学继续教育并没有达到更新补充知识的作用,必须要明确在职护士缺少哪方面的理论、技术、知识,即护士的护理学继续教育需求,才能制定相应的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内容计划。例如:对工作年限不同的护士分别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中专毕业及大专、本科毕业的护士分别侧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外科、内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应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分别讲课学习。3.3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减少学分的压力在讲课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情景模拟、小品模仿、互动的形式,使培训多样化更能穿透医学知识的魅力;可以采用网上学习、答题的形式获取学分,减少一线临床学习的学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