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2:58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

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点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都明确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标,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本身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学生只有具备了比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内容是关于地球表层系统的知识,本身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区域性,集合了人文性和自然性于一体,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正是由于地理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空间性是地理课程非常突出的特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充分的利用地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形成地理概念,构建地理空间结构,掌握地理环境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地理空间思维构建的地理知识结构比机械的记忆的知识更加牢固扎实。

2、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高中地理课程也是如此。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学中也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地理课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养成从空间的角度思考地理问题,探寻解决方案,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够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空间智能是人类个体的重要智能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的过程中,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念,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可行策略

1、借助地理直观教具

地理课程的特性决定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等活动中,都需要运用空间形式进行记忆、想象以及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基础,但是在地理空间形式方面仍然比较薄弱,还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在地理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还有专门用于地理教学的挂图、地理景观图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利用这些形式各样的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结构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形形的图片进行分类,创新设计,以及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这种形象直观的“地图”,从而使学生对于干巴巴的文字能够形成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多便利。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挖掘出更多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呈现出更加精彩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既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地理课程内容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仅凭死记硬背是很吃透和掌握的,这就需要老师发挥帮助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原一些地理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进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可以把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个动画,形成自己对于大气环流的直观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照图片进行讲析,从立体到平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通过有效课堂提问培养学生

课堂提问是老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借助有效的课程提问,可以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论是通过直观教具,还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确实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信息去思考总结发现一些规律和本质,真正养成空间思维的习惯,提高空间思维的能力。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地理事物的比较分析揭示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老师问:同学们,有谁想过要当厂长吗?假如你想建一个食品加工厂,这个厂的周围要有哪些设施呢?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联想到附近的一个食品加工厂周围有什么建筑设施等。像这种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必备的基本能力,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知识的掌握、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借助直观教具,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有效的课堂提问等措施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积极的创新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更多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有效措施,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民中,王忠志.浅析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3(05).

[2] 叶元超.浅谈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2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3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73-01

一、前言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用简洁的公式与定理揭示世界的本质。因此,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和学习数学运算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即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适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根据人类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小学生正有形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形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具有一律性,指学生能够进行确定的、前后一致的思维过程。比如,加减乘除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倍数有确切的概念,等等。通过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理判断。研究表明,9-11岁的学生辩证思维开始萌芽,辩证逻辑思维指铜多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如教授乘法与除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了乘法规律后,利用辩证思维学会除法的运算。因此,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上述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要素或特征的过程,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过程,指把部分、要素或特征结合成整体。分析与综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通过对学生进行分析与综合训练,能帮助学生不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与综合的应用非常广泛,贯穿一年级以上的不同年级不同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典型的应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根据题意找出所给的已知条件是分析的过程,而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解答出问题就是综合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分析与综合训练,小学生能不断强化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并最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是指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相异点。通过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在小学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加减法与乘除法的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学习,算数解法与方程解法的学习,等等。通过比较,掌握不同概念的异同,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不同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其次,要有具体明确的进行比较的属性或特点;如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再次,引导学生找出不同事物的本质属性,抓住主要的核心的概念。另外,比较与分析、综合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分析与综合能更好的比较不同概念的异同点,反过来,通过比较,能够更好的归纳也总结不同概念的特点与属性。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5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不会学习地理,很少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问题。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任务指标,往往不注意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对学生地理认知策略的培养、地理技能的习得缺少关注,忽视了教学自然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的价值。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借助的平台增多,让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地理信息,但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有问题就查找的习惯,用检索取代思索,无疑削弱了个体的原创思维,忽视了自己是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重视“自然人”的身份,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人性”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教育要走的方向。因此,笔者萌发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自然思维的培养”的这一探究主题。试图在教育创新改革中,寻找促进地理教育中学生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2自然思维浅析

卢梭认为:“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身体器官和技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发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本文中的自然思维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思维,其中“自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始倾向,强调从环境中获取感知或者把知识用于实践中;二是尊重人的个别天性,减少外界、人为强加的干预和约束,按照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去学习,从人的大脑思维常态出发看问题。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大脑思维的基本状态是漫游状态”。从一个想法联想到另一个想法,以发散的、横向的、立体的、多角度的、跳跃的、整体的等方式进行思考,这是大脑的默认和基本状态。简单而言,自然思维就是在客观环境状态下激发个体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思维。培养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然思维,要求尊重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个体的大脑思维;把知识落实到外界环境中,做活知识;构建良好的人与信息场源联系通道,提高认识水平。

二、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方法引导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的融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思维方法主要是比较思维、综合思维和求异思维。如通过比较,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地理学科的特征设置问题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的内容的时候,笔者采用对“墙头草,两边倒,刮哪风,向哪倒”俗语的剖析,用分析的方法,逐步得出俗语的错误,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2夯实基础,适度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常与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有联系,抽象思维常与理性知识密切相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也可以结合各类地理知识来进行。只有涉猎广泛、博闻强记、举一反三才能在思维训练中提炼出智慧。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思维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比如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去逛超市,看看主要水果及其产地,在课堂上让他们把看到的列举、分析,得出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气候、市场、交通、技术,等等。

3良好习惯,好奇求知

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高效率、快速、准确地掌握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克服懒散拖沓习惯;调整情绪。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引入“高处不胜寒”、藏民服装等材料信息,得出高原气温较低的认识;引入“初次踏上高原,户外活动一天,脸部会出现皮肤脱落”的材料信息,得出高原太阳能丰富;然后矛盾质疑――“为什么太阳能丰富,气温较低”,得出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从而理清大气受热过程。

4系统有序,开放发展

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地遵循地理学所特有的逻辑规则。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例如,认识一地的气候形成原因,总是从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及洋流诸方面展开分析和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又总是从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考虑。又如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按照“秘鲁渔业减产―饵料减少―秘鲁寒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脉络分析,清晰、条理地掌握厄尔尼诺的部分相关知识。地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又可能是多样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学法材料,多样思维

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材料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横向思维,如农业地域类型的讲授中,引入“英国老太太到中国华北,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养猪,我们却养羊”的故事,得出乳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差异;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纵向思维,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思维,促进聚合思维发展,如做选择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促进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的发展,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地图的运用,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等等。

三、结语

学生自然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自然思维,会使学生们勤于思考,综合考虑问题。本文仅就培养学生自然思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自然思维”,能够不断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思维水平。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学到有用的地理,提高个体的知识素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6

一、引言

创新思维是指崭新内容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并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求异性、综合性、灵活性、图像性。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指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在于:

1.提升民族创新水平

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育,可培养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促进教师观念更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营造自主课堂,实施民主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双重力量:培养创造精神与压抑创造精神。只有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创新思维。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

1.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认清概念。创新不是发明家的专利。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根据知识形成的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本身就是创新。创新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其次,坚持民主教学。教师贴近并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给学生留“创新区”。教学中设计“空白”,启发学生发现、创新,让学生有时间余空间去思考创新。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地理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设置问题的情境,“引疑释难”,引进现代先进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学”。

近年来,问题情景设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逐步推广。地理问题情景指在思维上学生与地理问题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是当学生解决要求发现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技能的地理问题时产生的心理状态。设置地理问题情景的途径: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进而产生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1)借助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景;(2)利用对问题的不同观点,设置问题情景;(3)利用地理现象的特殊性,设置问题情景;(4)抓住学生典型错误,设置问题情景;(5)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设置问题情景。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1.发散思维的培养

(1)从事物对立面思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反方向考虑问题,开阔学生思维视角,改善学生思维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2)寻找事物普遍联系。教师可通过找某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地理教学中,讲欧洲西部的气候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后,教师根据欧洲西部的地图,设置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地形图分析该地区气候形成原因是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积极思索,发现从经纬度位置看,欧洲西部属于温带,从海陆位置看,面对大西洋,受海洋影响。这样从地形图中心点出发,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风带、洋流等方向进行发散思考,把对气候形成原因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看问题视角,发展发散性思维;(3)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2.逆向思维的培养

(1)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拓宽课本内容。在讲授大气环流原理时,可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总直射赤道,地表均匀,然后推出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否定原来假设,推出地表三圈环流理论;(2)通过课本思考和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思维。

3.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多思维方式的综合。创造性活动是探索性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包含许多曲折因素,势必造成多种思维方式参与。分析与综合是矛盾统一体。分析是把对象分解成各部分;综合是把各部分联接成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前提与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与结果。创新思维广泛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学习地理不仅应将整体分为部分,分析部分特征,还应把分析结果联系起来,对地理事物特征形成完整认识,这就是综合。主要方法包括:(1)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2)由浅入深,课堂提问,层层深入。

4.空间思维的培养

空间思维是通过具体形象、表象思考,表达上升到抽象的思维活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括: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空间结构、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等的分析、判断、概括及评价能力。空间思维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1)对学生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2)启发学生立体思维。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这些不同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体现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但是在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思维能力特别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地图作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工具,通过形象的图像语言将不同的知识体现在图像中,让学生通过图像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地图知识的学习具有语言和文字所不具有的作用。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运用递进式的观念,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及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利用地图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策略

地图作为众多图像学习中的一种,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然后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查找,最后通过知识的地图的综合把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首先,在进行地图基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明确的让学生认识到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形状特征等基本特点,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地图进行有关地图知识的讲解,然后向学生讲明地图的名称、重要的地理界线及标志性的地理标志等,最后能够让学生在经纬度等有关地图标志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图的基本程序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地图的掌握能力。掌握地图基本读图程序和技能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通过文字和语言给出的条件自动的在脑海中进行地图定位,从而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一图多用、多图并用”的方式,培养通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高中生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地图的使用能够实现综合使用,其中一图多用,指的是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于一幅地图的使用不仅仅体现在于所要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侧面发现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多种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提高地图使用的效率。而对于多图并用指的学生在地图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多多幅地图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同一个地理事物的分析可以通过不同地图的综合应用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充分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特点及性质规律。如在进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分析时,可以通过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降水分布图等不同的地图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关于东北农业发展的空间思维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此部分的知识。在地图使用的过程中,一图多用和多图并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整合能力、比较能力,从而整体提高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重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地图,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熟练的、细致地对地图进行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体方法的使用包括两种方法的实施,一种方法指的是“以图释文”,此种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家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幻灯片或者语言的形式将文字叙述出来,然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将知识在相应的地图中定位,同时让学生能够运用多角度、多思维的方式思考地理知识,这样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种方法是“以文释图”此种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途径将地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并且能够运用走出地图思维能力,在知识分析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综合分析和地图的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够整体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地图进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及时的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在地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给予能够清除明确的作出解释,帮助学生扫清地图认知障碍。教师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关于地理地图知识的交流,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提出建议与解决办法。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地图知识的学习应注意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不能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地图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具体的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无论是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都要学会主动地运用地图思维定位知识、认识知识、了解知识以至于最后充分掌握知识。同时在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地图学习的从简到繁、从分化到系统的学习方法,这以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的混乱。

(3)地理教学中要格外注重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利用地图进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终的目的就是如果没有老师作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地理知识分析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利用地图进行知识的分析,此种方法的持续习惯,才能最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图在空间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从一开始的引导到最后的逐渐放开,让学生在日益积累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分析学习的习惯。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及时的与学生交流,帮助同学通过读图的基本程序的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实现地理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及提高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8

培养创造性人才正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英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也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任务。以往谈到创造性就只与科学课联系起来,似乎人文学科的只肩负知识、文化传承的作用,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创造性来自于全脑的开发,来源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靠的是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于每个学科教学中。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创新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活跃的灵感等。吉尔福特提出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层次上的特征。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内的各种认知能力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也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吉尔福特也认为,发散思维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多个方向,而集中思维能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实际上,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它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或主导,但从横向上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的协调活动。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在教与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标新立异,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以及与发散思维紧密相关的联想思维的培养。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又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建筑在某种联系基础上的,既是以联想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培养发散思维就要首先培养联想思维。

2.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所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想法。培养联想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发现、评价、组合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搭上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混杂的事物表面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3.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

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以及分析与综合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法国遗传学家F?雅各布说:“创造就是重新组合。”

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可以从培养比较、类比和分析思维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综合,是一个“先发散后收敛,先感性再理性”的认知过程。

二、William Gordon 的教学模式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时最后提出:要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个观点说明,培养创造性,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依据具体的教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进行细化,应用。英语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也同样肩负培养创造性的任务,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如何在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能否将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一个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的教学理论普遍承认的一个观点:语言教学应注重实践,应创造环境让学生去使用语言,在用中学语言,在使用中活化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使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 培养语言使用技能, 所以,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正是本着用中学语言、用中练技能、用中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英语课堂,即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两个目的:(1)培养语言能力;(2)培养创造性。因此,在英语课堂,要从培养创造性的目的出发设计问题,但问题的给出,讨论,描述,直到写作的一系列过程都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所以也就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

William Gordon的教学模式包括:

1.Describe the topic.

2.Create direct analogies.

3.Describe personal analogies.

4.Identify compressed conflicts.

5.Create a new direct analogy.

6.Reexamine the original topic.

7.Evaluate.

三、实践中的发现和思考

1.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越熟悉此模式,课堂进程得越顺利,效果也好,学生的想法多,发言积极踊跃,也越能产生新颖的答案;同时,还发现准备得时间越长,学生进入状态越快,这可能语言的基础有关系。平时越活跃、越团结的集体,这个模式的使用效果越好。课后在对此模式评估时,学生给出的反馈也是这样的。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他们除了必须学好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我修养,简单的说,就是应该掌握和具备一些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大学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他专业知识。

一般我们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关系比较密切,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数学等学科比较容易,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会比较清晰,不但关注事物现象,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比较深入的看法,其思考方式也会变得比较严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的学习方法通常能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学,所以掌握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融会贯通的作用,因此,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利于开展其他学科和知识的学习。

1.2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同样,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也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现代大学生要想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求职时的社会竞争力。

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所有类型的大学生毕业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要找到工作都一样要参与社会竞争,或者参加招聘考试,或者参加求职面试。无论是考试,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除了考查必须得专业知识外,他们都将着重考虑求职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一些临场应变能力,归结起来,这也体现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现在大学生毕业考公务员的人数是居高不下,无论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还是申论考试,都要考核考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很容易就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既节约了时间,也比较容易考出好成绩。同样的,在各种面试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占据优势。所以,我们要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占有优势甚至胜出,那么就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2.1 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许多大学都开设了逻辑课程以及一些逻辑学有关的选修课程。不论什么形式的逻辑课程,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老师讲,是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参与进去,主动进行思考。本来开设逻辑课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逻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实际上,仅仅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是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逻辑课的主动性,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听老师讲了以后,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检查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现在有部分大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就是临考前找重点死记硬背,有时候,采用这种方法有的学生也能在有的学科取得较好成绩,所以就有学生就认为平时的学习不重要,只要考前用用功就可以了。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对的,对于比较灵活的学科也是没用的,更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有必要变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检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或者现实问题来考核学生的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在实践中积极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更重要的培养方式是要在实践中加强练习,注重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比如,高校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辩论和各种比赛,既能锻炼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学生实践、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事情,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大学生也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为了更好的解决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思考最好的最合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训练。长此以往,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势必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0

地理和地图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地图是地理学表达地理事物的基本手段,很多地理事物,只有用地图表达出来,才能明确易懂。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巩固和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用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二、用图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1、运用地图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据有关资料测算,人脑记忆能力是文字记忆力的1000倍左右。在地理学习中,容易混淆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原理及规律,设计成简单图示,便于记忆和理解。

2、运用地图便于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借助地图能比较容易地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不仅是联系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3、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三、用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与地理科学特点相符合的逻辑规则。学会地理思维,有助于理解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区性等特点,有助于处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有助于正确审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地理思维,不仅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扩展知识视野,而且能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的结合及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同一幅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地图中提取出不同的信息,这就是利用地图作为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基础。

2、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经常读图、用图能使学生更多地使用右脑,既开发了思维潜能,又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与统一,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用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读图,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可以使观察所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综合分析法: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向过程。分析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连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探究如何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五、利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促进语言智能发展

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科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其本质是学生基础知识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图文转化即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像、概括等认知过程把图示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或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迁移等认知过程把文字表达的内容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六、用图可以促进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表现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垂直分布上有高低的差异。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像能力。改革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废止“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法,而代之的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一般说来,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能力。观察是指人们仔细地察看,了解其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必备的特征,虽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较多,但因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利用地理图像更可行。二是图像转化能力。地理图像中的许多图像信息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形,将图像信息与现实的地理事物相对应,把平面的地理图像转化成立体的地理事物,是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七、地图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1、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显然,地理科学为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提供了丰富而又生动的素材。地理版图可以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使学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易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知识,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地理课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观念、国际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在世界地理的教育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1

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现实的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相联系,所有学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展开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当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发展,升华为能力的前提条件便具有了。因此,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极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才能得以进行。

二、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所谓概括,是指在思维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特性结合起来。一切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可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灵活迁移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他们以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内容的归纳综合能力,并逐步提高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就其品质来说,包括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等。它们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突破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量质疑和释疑。例如,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立性等等。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篇12

作为中学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组织教育的目标,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引导,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和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优化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注重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是首先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充分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自身素质,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努力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语文专业素质,注重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从而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同时,教师应该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然后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自身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最后,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建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保证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才会逐渐深入,学习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重视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创设一种相对开放和互动性的课堂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会得到有效培养,充分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丰富教学活动的支持。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渗透。因此,教师除了利用课上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语文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情境的方式来朗读古诗词,寻找故事创作的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综合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推动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优化教学观念,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葛海丽.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分析[J].才智,2015,(35):139.

[2]胡映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