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市场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7 09:32:59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1

从全球经贸合作与产业分工来看,以贸易保供给,应当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首选。由此,一系列挑战次第出现:原油商品金融属性日益增强,国际原油价格的期货化程度不断加深,及早构建以本土原油期货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石油金融体系,以平抑价格波动,促进贸易安全,进而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参与国际原油价格制定,是迫在眉睫的命题。

而一个欲寻求国际油价话语权的市场,必然是一个深度融入全球金融贸易体系的有效市场。这需要中国市场的加速开放,需要从商品到金融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持续建设,也需要相应市场监管能力的迅速提升。

市场不开放,石油无安全,贸易有起伏,金融可避险。一言以蔽之,如何在开放中动态确保金融稳定和石油安全,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智慧与胆识。

不只是石油及能源安全如此,随着中国深度卷入全球经济循环,如何以更开放和更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来配置全球资源,平抑市场风险,宜早作决断,早为之计。而结论亦非常清晰:唯有更彻底的市场化、更深度的全球化,才能获取更持续的大发展,更深层的大安全,我们相信,这是新一轮中国改革和开放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编者

半年之间,国际油价“阴晴不定”,波动幅度接近30%,令许多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和相关公司、产业无所适从,中国石油供给安全亦令人担忧。

6月1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轻质原油收盘价为每桶98.85美元,两个月前的4月15日,此价格为每桶109.39美元,四个月前的2月15日,每桶价格为84.67美元。

不过,与近年来国际油价如过山车般的涨跌之势相比,最近半年的价格波动又有“小巫见大巫”之感:2006年至2008年原油价格一路冲高,从30美元涨到147美元。随后,金融危机导致油价一路狂跌,2009年1月触底33美元。

今年以来,中东局势风云突变,日本核电重创,油价再起波澜,几度上破100美元心理关口,又几度跌破此心理线。

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在此过程中备受折磨,原油现货与期货交易颇难决策。分析油价起伏,即使是最严谨的分析师,也需要在供求基本面外,探寻那些影响国际油价的复杂因素。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对进口原油依存度已超过50%,如何更好应对国际油价变动所带来的冲击,亦面临原油交易产品的创新挑战和油品定价机制的变革阵痛,围绕石油的金融体系构建,已不容回避。

以原油进口为例,2010年中国的进口总量为2.39亿吨,相当于每天476万桶。在没有相应的期货交易对冲风险的情况下,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中国每天就要为此多花掉4760万美元。

近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推进包括成品油在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今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6月8日亦表示,相关改革是一个难点,但应当会在年内启动。

不过,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局部调整只是提升了与国际油价的对接力度,整体而言,中国仍然只是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者。而这其中的根本缺失,还是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石油金融体系,相关领域改革重任艰巨。

近期建立“以石油期货为中心的金融体系”的呼声愈来愈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报告,都认为“建立中国石油金融体系恰逢其时”,建议主要建立四层体系:多层次构建石油交易市场体系;多渠道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多途径形成石油基金组合;多方位运用石油外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提出,除了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外,建立石油银行体系值得探讨。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促进石油产业开发,为石油领域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可以考虑将外汇资金直接注入开发性金融机构,条件成熟,还可考虑设立石油储备银行,专司储油、投资、交易及储油折储款付息等特定功能。”同时,设立信贷和投资业务主要限于石油领域的商业银行,向石油企业推销风险管理方案,设计石油场外衍生品给终端客户和炼油商。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认为,有必要设立能源基金,探索在缺少市场主体多元化和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基础上的中国原油交易平台,逐步增加中国的石油定价话语权。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甚至建议,财政部牵头设立国家石油平稳基金,以及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并允许民间设立中国石油投资基金。还可用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到期交割的交易制度,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原油资产。

国际油价再坐过山车

供求决定未来高油价走势,而期货、衍生品等金融杠杆则放大了振幅

什么因素驱动油价在今年再度急涨急跌,业界一直争论不休,但对于原油价格将持续在较高水平上有所震荡,则是基本共识。

一些人指责新兴经济体需求膨胀,一些人认为美元持续贬值难辞其咎,一些人则归罪于中东和北非的混乱局势干扰了原油生产、运输,令石油消费大国出手抢油,也有矛头指向了神秘而势力强大的投机客。

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认为,可以用“最终会回归供需面”来解读:开采成本愈来愈高,存量油田老化,新增油田稀缺,全球石油供需将呈“紧平衡”。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提速刺激了石油需求,2010年石油需求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不久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状况及价格走势分析会”上也表示,人们要做好未来高油价的心理准备。“石油的供求关系将会支配长期的石油价格,低油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傅成玉说。

不过,供求基本面紧张无法解释油价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油价波幅加大更多地是由投资及投机所驱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告诉《财经》记者:“供求决定未来高油价走势,而期货、衍生品等金融杠杆则放大了振幅。”

陈柳钦提供的数据是,2004年到2008年,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基金数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9000多家,估计投资金额达上万亿美元左右。

前高盛石油生产策略分析师麦克・罗斯曼在油价为每桶60美元时就估计,油价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投机造成的。另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目前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投机资金约有2600亿美元,是2003年的20倍。

跨国投资集团泰丰资本(Terra Firma)中国区总裁石博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与原油及与原材料有关的金融产品交易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复杂的金融产品,波动的幅度原比石油价格大,但是并不被媒体关心,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

而石油则不同。石博引用巴克莱资本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世界有4120亿美元的资产投资在与原材料有关的金融产品,比去年同一时期增长50%多。他认为,“对于银行和对冲基金,石油和原材料交易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表明,今年以来,对冲基金的确在继续增加对原油的看涨押注,持仓升至近五年来高点。业内人士认为,对冲基金等与实际需求无关的投资家将“中国因素”、中东乱局作为炒作题材,国际石油的走势呈现出了“亚洲因素溢价”和“投机溢价”。

而一些谨慎的能源对冲基金公司实质上并没有押注油价走势,而是在不同产品间做对冲,比如卖掉供暖用油转为囤积汽油,赚取差价。

各国相继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导致大规模投资资金流入大宗商品市场。“很多人认为石油日益金融化,我认为这个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金融资产,尤其是债券,已经不再安全,逃离金融资产的渴望正使得更多资金涌入硬资产领域。资金逃离金融资产以及货币贬值都是源于印刷货币:债务过多―印刷货币――货币价值缩水―持有大宗商品。”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雷蒙德・戴利奥对《财经》记者说,此外,经济过热的新兴债权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十分强劲。

5月24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有史以来最大力度打击原油期货价格操纵行动,两名知名交易员及其所属交易机构在2008年以操纵市场方式获利5000万美元。根据相关指控,涉案能源巨头一方面控制库存,制造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库存较低的假象推升油价,另一方面提前卖空,待抛售囤货导致价格回落时获取暴利。如果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赢得1.5亿美元赔偿金,这将成为该机构史上第二大罚单。

实际上,为抑制投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自今年2月以来第四度调高原油期货保证金。2月以来该交易所原油期货保证金已调高67%,使得对冲者及投机客的持仓成本陡增。

业界对此举的降温效果并不乐观。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能源研究学院副院长伯纳德・温斯坦对《财经》记者分析指出:“私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公共财政都持有大量现金,在全球很多经济体低利率、股市不振、房地产等资产价值低迷的多重作用下,投资者愿意把赌注下在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上。加之中东和北非的政治不确定性,又增加了石油价格的风险溢价。”

倒逼成品油定价变革

在国内油品市场结构仍旧是垄断性市场的约束下,考虑将定价权交给企业,由政府设定价格监测区间,算是次优选择

国际油价的起伏不定,令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备感尴尬。

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定价《办法》规定,国内成品油定价以中东基准迪拜原油、北海布伦特原油和印尼辛塔原油为参考基准,根据22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区间(移动平均涨跌超过4%),并考虑成本利润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来设定柴油和汽油的出厂价。

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两次,均引发公众怨声。第一次在2月20日,以上三地的原油加权均价涨幅为12.9%,计价期为41个工作日;第二次在4月7日,三地油价涨幅在14.8%,计价期为34个工作日,双双超过发改委规定的4%调价临界以及22个工作日。

5月初,三地油价涨幅已达5%以上。5月9日,第三次国内成品油调价之窗如期打开。不过,令人尴尬的是,接下来一周国际原油价格又暴跌14.7%,创下历史最大单周跌幅,国内原本已经开启的油价上涨窗口又被关闭。

这意味着,国内成品油此次上调有些缓慢,反因国际油价的下跌而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祝捷告诉《财经》记者,调价往往跟不上国际油价的节奏,调整时点滞后已经成为常态,且每次调整幅度都与国际市场实际波动不十分相符。

“调价滞后,迟钝,有时甚至‘逆调节’,国际油价都反转下跌了,我们还正打开涨价时间窗,犹豫着选择涨价时机。”王军对此亦有同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际油价走势阴晴不定,国内成品油调价难免辗转反侧,陷入失灵之局。

而对企业来说,由于调价不到位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带来抑制,两大集团对市场资源投放屡屡出现控销惜售的操作,几次“油荒”已充分暴露出现行定价机制的尴尬:如果一段时间内国际油价在涨,而国内油价不动,企业一方面炼油动力不足,叫嚷炼油环节赔钱,要求政府加大补贴,另一方面自然更愿意将成品油外销。如此一来,等价格调整时,往往出现涨价与“油荒”齐现的尴尬之局。

这种刚性滞后,还往往被叠加以“弹性滞后”,因为价格监管部门要考虑包括通胀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是否生产和捕鱼旺季等等。这种原本应由财政补贴(公共性质用油)和用油企业(偏商业性)自我消化的成本,如今却以暂缓调价来应对,自然又给石油巨头们以口实。

中石化和中石油之间的资源互供,也因此受到影响。中石油拥有国产陆上原油多一些,中石化从外部市场购油多一些,如果能严格执行资源互供计划,自然可以互为奥援,更好保障成品油供应。但眼下的情形却是都愿意原油价格走高时超供,原油价格走低时欠供,而置季度框架协议于不顾――都愿意把低价原油留给自己,把高价原油尽快出手,以规避成品油价格风险。

据业内人士介绍,除了时滞效应,目前中国成品油价格政策的参照物中,没有一个反映国内市场需求的参数。这些参数决定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所反映的更多是外国成品油的供求状况。

而国内成品油消费结构(国内柴油比例较大)与消费季节(国际市场夏季为汽油消费旺季)与国际存在的差异,则令价格和供求进一步扭曲,结果导致旺季价格无法提高,淡季无法下调。此时成品油走私的内外走向反而更能准确展示需求变化,颇具讽刺意味。

调整势在必行。

据报道,正在酝酿的成品油价格改革,根据发改委向国内主要油企下发的征求意见稿,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有可能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财经》记者表示,关于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去年相关部门就已着手准备,今年煤电机制出问题更是使该机制加速推出。

在他看来,决策层意识到事不容缓,必须进一步调节。但是,并不会是媒体说的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石油巨头,而是由政府间接调价变成企业直接调价,改善政府调价滞后迟钝的问题。

调价窗口一旦打开,就可以自动调整,跟上国际油价波动的步点。同时,成品油调价机制还在,不会取消,不是三大巨头想调多少,就调多少。不过是成品油调价间隔、调价幅度有所变动,机制更加畅通,调整节奏更加灵活,更加直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则对《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在目前国内油品市场结构仍旧是垄断性市场的约束下,考虑将定价权交给企业,由政府设定价格监测区间,算是次优选择。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大量民营企业参与定价则能更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弱化垄断定价的可能性。

关键是让市场发现价格

只有当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原油需求的变化时,这样的价格才是更加真实和合理的

更加灵活和直接的调价,自然更有利于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虽然接轨是必须的,但中国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作为国际油价的被动承受者,要么争取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定价。

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定价,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以套期套利、平抑价格波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快推出国内原油期货市场,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进而徐图发挥定价权功能,从而让作为需求大户的中国市场的价格信号,能反映到国际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

“只有当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更多地反映了我国原油需求的变化时,这样的价格才是更加真实和合理的,对我国原油使用者来说才是公平的,这就要求我国原油生产者和使用者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原油价格。”王军说。

中石化负责原油进口的有关人士向《财经》记者坦承,中国目前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2亿多吨油,这其中份额油不到6000万吨,且因上游合同形式或联合体销售或经济原因,不一定全部能拿回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中石化炼油能力相对较强,国内原油生产相对不足,如何做好原油贸易,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压力尤大。

“研究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急迫、更重要。”王军指出,制定完善自己的石油价格形成体系,逐步影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进而掌握石油定价权其实更为紧迫。

事实上,全球每年原油实货贸易量约21亿吨左右,而相应的期纸货交易却高达140亿吨,石油价格主要是由期货市场决定。没有自己的期货市场,“中国需求”无法产生“中国价格”。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能源战略似仍未跟上油价的新逻辑。一位不愿具名的石油企业人士表示,国家能源局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政策还是围绕着如何搞能源项目、如何找到资源”, 并未从金融视角去解开石油价格背后的迷局。他建议,国家能源局应该尽快调整能源战略思路,重视能源价格和交易机制的设计制定。

原油价格波动如此剧烈,致使重启原油期货的呼声一时再起。实际上,中国期货业曾有过一段火爆与盲动的历史,石油期货亦辉煌一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培育石油期货市场。1993年初,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前身之一――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之后,原华南商品期货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继推出石油期货合约。

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运作规范,曾在国内外引起关注。当时推出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250号燃料油等,一年多时间总交易量达5000万吨,占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份额的70%左右。后因石油流通体制改革,以及运作不规范导致的行业整顿,石油期货被叫停,上油所由此被关闭。

据期货界资深人士回忆说,当时上油所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第三大石油期货交易所。2006年上油所重新开市,不过其地位已经被新加坡、东京等交易所取代。目前国际主要的期货市场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交易所(SGX)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价格亦基本由伦敦和纽约两家交易所决定。

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净进口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了53.7%。中国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近年来也开始参与国际期货,但常因孤军作战,经验不足,战绩平平,不乏被海外资本“围猎”的故事。

由于参与境外期货只能依赖境外交易机构提供的交易系统,持仓头寸、资金进出等信息极易暴露。另外,境外交易机构也借交易系统,收取高额手续费,国内企业只好被动接受。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综合来看,因为定价权缺失,中国一直深陷被迫接受国际油价高企的窘境。比如,中东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每桶要高出1美元左右,这就是近两年来被业界频频提起的“亚洲升水”。

据介绍,沙特轻质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洲的价格有时甚至高出3美元以上。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有时直接从沙特购油运回中国,还不如按沙特给美国的价格先从沙特运往美国,再从美国转运到中国便宜。“亚洲升水”并非是沙特对东北亚国家故意刁难,关键原因是东北亚国家定价权缺失。

中东原油的流向主要是亚洲、欧洲和美国,销往欧洲的原油价格通常与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Brent油价联动,销往北美的原油与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油价联动。

由于亚洲地区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因此销往亚洲的原油与Platt’s(普氏价格)报价系统的迪拜、阿曼油价联动,但迪拜油、阿曼油的价格归根结底受WTI和Brent的影响,无法反映东北亚地区的真正供求关系,导致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的原油价格普遍偏高,中国每年也因此多掏数十亿美元的溢价费。

适时重启石油期货

要正确认识期货市场价格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权威性,在商品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物

多位官企学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重启中国的石油期货正当其时。在上海期交所的产品创新规划里,这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王军认为,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备,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的体量,进口的激增,国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致使企业参与套保对冲风险的需求等等,凡此种种都表明重启石油期货机缘已经成熟。

“中国运作的橡胶和期铜,已经影响到了纽约和伦敦,逐步在增加话语权,企业也熟悉了操作技能,是很好的例子。”王军说。

不少学者更看重其宏观意义,力促决策者重视期货,从而为宏观调控发挥更好的“晴雨表”功能。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由于石油、铜、铝、黄金、白糖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属性渐浓于商品属性,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猛涨已释放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成为通货膨胀的导火索。所以,此类产品的价格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5月28日,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范福春在“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也表示,要正确认识期货市场价格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前瞻性、连续性、权威性,在商品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物。“千万不能把商品期货价格看做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认识犹如把天气变化的责任归咎于天气预报一样。”

雷蒙德・戴利奥也对《财经》记者说,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有两大目的:一是作为对冲工具;二是作为投机工具,有了期货市场,石油使用者可以更好地规避石油价格上涨。当然,投机行为会加剧市场的波动。

实际上,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建议“重启原油和成品油期货,恢复国债期货”,“积极稳妥推出期权交易”。期货界人士亦对推出白银、沥青、原油、生猪等品种以及商品指数期货、碳排放权等衍生品冀望甚殷。

近日,深圳期货界元老聚集,呼吁恢复深圳期货交易所,将中国缺失的石油、天然气、柴油甚至利率、国债等期货产品开发出来,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明确了创新路线图,高调力推原油期货的开发。5月28日,上期所理事长王立华在召开的第八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表示, “上期所将加大品种创新力度,完善有色和能源产品系列。”

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称,上海市政府计划今年在上期所重新推出原油期货,以便中国企业套期保值,并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石油定价权。

中石化负责原油进口项目的人士向《财经》记者介绍说:上期所初步计划于今年推出原油期货交易产品及交易业务。他们对此事已经酝酿了很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物力,专门为此与包括我们中石化在内的石油公司、国内外同行、有关政府机构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

在他看来,建立中国自有的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对中国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原油市场中的话语权起到了促进作用,中石化会对此全力支持。

上海期货交易所运作的燃料油期货,是遭遇期货业两次整顿后唯一在2004年复牌的期货品种。目前现货连续交易、延期交割、中远期撮合交易等创新模式,被视为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球”式的试探,而上期所的燃料油期货运作也为放开其他石油期货品种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实际上,几大石油交易中心一直在备战原油期货,冀望开启之时自身能脱颖而出。“他们都扛着、等待着,打持久战,耗到政策的春天来临。”北京石油在线研究院院长周成当说。

大商所副总经理曲立峰曾公开表示,希望原油期货能够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我们希望政府步子再大一点,再敞开一些,再迅速一些。”

上期所则将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国内外石油储备、运作模式和外汇政策等石油金融问题纳入研究视野。

决策部门的举动也在给石油期货市场的重生带来些许助力。5月初,商务部下发通知,敦促地方尽快制定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规划。在业内人士看来,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的小步前行亦为石油价格体系完善探路。

石油市场体系渐进

具体的时间表要视“放”――石油和金融市场开放――的速率而定,既取决于石油市场本身的市场化进程,也取决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节奏

如何选择石油金融体系构建路径,业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陈柳钦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先立足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让几大石油期货交易所在成品油及石化产品中远期交易方面推出更多品种,推动现货集中市场的发展;

第二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尽快丰富现有几大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量,形成几家交易所角逐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自己的报价系统,争取在10年到20年的时间里,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

第三步逐步推出石油衍生品场外交易。

在业内人士看来,具体的时间表要视“放”――石油和金融市场开放――的速率而定,既取决于石油市场本身的市场化进程,也取决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节奏。

一些期货界人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中国石油市场的高度垄断,政策须鼓励创新品种,逐步拓宽新品试验范围,从石油中远期合同交易市场建设入手。

这样可以形成既有现货、中远期合同以及期货和期权等多种交易方式的现代石油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石油股指期货、期货期权交易,优化投资组合,降低石油行业及石油制品的交易风险。 “目标是建立既包括现货、也包含期货的综合市场。可用现货来制约期货的炒作,也可以用期货来提升现货的交易。”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总裁杨景民曾表示。

邓郁松认为,更符合国情的做法是推动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放开油品进口权,率先推出成品油期货品种,从终端倒逼上游,进而逐步推出原油期货。

在业内人士看来,原油进口权的垄断,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对《财经》记者表示:“就那么几家有进出口权,可以想象期货不好做起来。”

目前上海石油交易所(下称上油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等都涉猎原油的下游品种――油、化工产品等现货交易。但是,交易并不活跃,参与者寥寥。周成当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大家都做不起来,市场垄断,交易主体单一,没有几家参与。”

大连一家靠转买配额进口原油的民营企业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民营企业没有或少有原油进口资质,只能进口燃料油。更要害的是“排产权限制”,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必须持有这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证明,海关才给予放行,铁路部门才安排运输计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油企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说:“现货市场不活跃,交易主体不多,是上游没放开。对上游是否要放开?不同利益间意见不一。”

反对的公司认为,原油进口配额放开,铁矿石的今天将是石油行业的明天。曾有大型企业向中央写信,反对上游放开。中央高层批示,让进行研究。结果会场争论激烈,场面火爆。

除了两大集团,其他国企、外企、民企都想到国外拿油。这位油企内部人士反对简单类比铁矿石这个借口,铁矿石是国际寡头垄断的市场,而石油市场交易充分国际化,市场是放开的。他说:“有集团提出也不能拆分三大集团,否则,煤炭市场的今天将是石油行业的明天。”

对此,林伯强向《财经》记者分析指出,“在政策设计上要考虑到垄断机制这一根本因素,先把原油期货市场搭起来,让三大公司以某种形式参与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哪些可行,哪些需要改进,逐步改善设计。一开始不要想太大,其实纽交所也不像人们想的有那么多参与者。参与者不必那么多,品种逐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原油期货市场的建设切忌“急功近利”。林伯强指出,定价权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治权利,纽约商品交易所建在美国,不是说美国有话语权,而是这个市场有话语权。

管清友也提醒,建立原油期货,相当一部分功夫在诗外,“期货能不能建,不全在石油市场,也要看金融市场。原油期货一旦启动,盘子是非常大的,而且与国际市场联动,交易用人民币还是美元结算?中国的金融体系能否承受原油期货市场的冲击?金融管制是否已准备好?统计数据、信息能否跟上期货的变动?因此,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平台的问题,还要看配套制度。”

美国《能源论坛》杂志主编、美国休斯敦大学库伦工程学院教授迈克・J.伊科诺米迪斯对《财经》记者亦表示,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并不被看好。中国的市场经济以及金融证券市场都相对薄弱,较难经受大量外资的冲击。

一位多次参与中国能源立法的全国人大财经委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要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如果还是比照额度很小的QFII,能否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场交易存疑,国际投资者为什么要离开北海、美国和新加坡这些完全开放的市场?而缺乏国际投资者,又何谈影响国际价格。

“相比新加坡,中国的金融和法律系统还需要完善,所以中国近期还很难成为新的定价中心。”普氏能源资讯亚洲商务发展高级总监华大威告诉《财经》记者。

而傅成玉在上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状况及价格走势”会上亦表示,要增加在大宗商品价格方面的话语权,需要增加金融市场的人才培养,需要对包括期货在内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学习和利用。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2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确定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而对相关的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从石油领域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石油资源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石油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成本管理难以满足新时期石油项目管理高效实施的要求,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随着石油开采年限的增长,国内石油资源已经相对短缺,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石油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强化成本控制和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而实现我国石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石油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及内容

成本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决策、控制的过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石油项目工程涉及的环节和内容都比较复杂多样,参与人员多,管理难度大,资金和资源的控制管理工作就变得繁琐复杂,这就对石油项目中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在石油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对项目施工质量的监管以及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等,来达到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在石油领域,项目成本主要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以及生产作业成本。要想切实提高适应项目管理的有效性,石油企业有必要加强成本优化管理。

2 石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

目前石油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还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在进行成本控制和优化的过程中存在误区。首先,部分石油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将成本优化管理简单的定义为对财务的管理控制,将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的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事实上,成本管理和控制贯穿于石油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涉及到企业很多部门和人员,简单的通过财务部门的成本数据分析难以真正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需要石油企业加以改进。其次,部分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错误观念使得石油项目管理成本优化的对象、范围、内容等都比较片面,导致成本优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不能真正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际上石油项目管理成本优化包括对勘探成本、开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控制,需要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化的石油项目成本优化理念。

2.2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脱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石油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的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包括物资采购、网络搭建、物资流通等环节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也不够完善,可选择性差,难以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导致石油项目成本管理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石油企业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分析,没有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导致石油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相脱节,成本核算与最终的实际成本差异较大,不能切实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

3 石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优化对策

3.1 树立科学的成本优化意识

针对目前石油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观念缺乏的现状,需要事业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成本优化意识。首先,在资源使用方面,石油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要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优化配置,增强节约意识,在现有条件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其次,传统的石油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线的大项目方面,而忽略了细节问题,比如后勤、行政部门的差旅费、电话费等成本费用。这就需要石油企业在整体范围内树立成本优化意识,从细节处加强成本控制。

3.2 加强市场调研,优化市场采购环节

由于石油企业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与石油行业发展实际相脱节的现状,导致石油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不到位,难以完成预定的成本控制。针对这一现状需要石油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市场采购环节,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尤其是针对具有海外业务的石油企业来说,更要在进行市场采购之前对市场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并收集足够的行业信息,进而优化工作流程,细化采购开支相关的各个项目内容,进而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

3.3 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持续繁荣,近年来我国逐渐成为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重点,我国的石油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质量、技术水平等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能源外交的机会,展示自身的优势,从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成本的优化管理。

3.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石油企业可以通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作业生产率,进而达到节约作业成本和管理费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既有助于节约成本,又有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4 总结

综上,针对目前石油项目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成本优化问题,需要企业及时转变观念,在企业整体范围内树立科学的成本意识;加强市场调研,在充分了解石油行业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石油企业市场采购环节;同时还要根据行业发展形势有目的的实施国际化成本战略,实现石油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成本的目的,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41

[中图分类号] F272; F4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73- 02

1 石油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 统计观念落后,远远跟不上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当前,石油统计工作从总体上看,还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统计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完成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而把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置于次要地位,没有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为企业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

(2) 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深度不够,难以反映企业运行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统计信息量小,质量不高,超前性、预测性的信息量更小。仍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只做事后的统计;统计分析主要是数据说明,缺少动态的分析和预测,企业领导无法根据统计分析对企业运行状态进行深刻了解,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3) 统计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目前石油企业统计工作只是针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统计,统计资料95%以上的信息是反映企业内部生产情况,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料在日常报表中基本没有。随着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行为将主要依据石油市场信息进行抉择和调整,如果统计工作不开展外部统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仅停留在企业内部,就不能满足企业参与石油市场竞争的需要,更谈不上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4)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统计技术应用水平落后。目前,石油企业统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大多数是石油相关专业,经济和统计专业的很少,而且所掌握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理论知识,同时,统计人员缺乏现代统计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以及进修学习与培训的机会。此外,统计分析软件开发与应用力度不够,影响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2 现代企业制度下石油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路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统计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必须服从于企业改革,满足企业管理需要,进行积极创新。主要思路包括以下6个方面。

2.1 统计理论的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定性分析和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因此,统计创新应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理论,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建立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理论,更加强调统计理论的宏观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

2.2 统计体制的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建立起股份公司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科学分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统计体制。初步设想是:股份公司计划统计处是股份公司统计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股份公司所属各板块和分公司的统计工作要纳入计划统计处实行统一管理,股份公司对下属各单位的统计工作实行“垂直管理,统一领导”,各板块、分公司的统计工作由股份公司计划统计处负责,同时接受计划统计处的业务指导和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

2.3 统计方法创新

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建立经济统计模型,加强量化分析是统计方法创新的根本方向。

2.4 统计制度的创新

统计制度是影响统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现阶段统计创新的重点与核心。根据石油企业统计的现状,石油企业统计制度创新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即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创新。

(1) 统计指标体系创新。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更好地反映企业发展状态,必须对现有统计指标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改革,及时精简计划经济指标,补充一些国际性统计指标,例如世界原油、成品油价格,国际石油企业股票价格,原油产量、加工量,主要成品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等;前瞻性指标,例如未来世界原油气资源发展情况,石油产品需求量、价格等。建立起能够反映石油企业经济总体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服务。

(2) 统计调查方法创新。统计调查方法按组织方式分为以下5种: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统计调查方法创新重点是改革统计调查方法的目标模式,从全面行政报表的方式逐渐向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过渡,建立一个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和有限的全面报表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加快抽样调查在石油统计中的应用,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一步确立抽样调查方法在整个调查方法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5 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现阶段,统计技术创新应着重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加大统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全面实现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统计信息网络,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高效支持和优质服务。

2.6 统计科研创新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4

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发展石油科技教育,利用国际石油先进技术,推进石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国家和石油企业要加大石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石油教育和科研工作,加速石油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科技和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渠道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作好预测可研和评估论证,算好投入产出比及科技贡献率经济账,精选技术和项目,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石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有大型石油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多方位引进、吸收、消化、应用国际石油领先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研制、开发、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和更新中国石油产业,特别是深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利用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多层次加大投入,强化石油劳动者教育、培训和再教育、再培训,建设学习型石油企业,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和产业员工,不断提高石油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兴油”战略,培养和造就石油科技人才,为推进石油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

转变石油经济管理观念,逐步放开和扩大石油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要转变石油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石油产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国际化、大集团、低成本、有效益战略,深化国际石油大市场观念,注意把握国内石油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效率;深化石油国际化经营和外贸体制改革,抓紧建立统一、规范的石油外贸市场体系,加大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油措施的力度,加强国内与国际石油产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优化石油外贸结构,实现石油进出口产业的战略升级;提高石油外贸引进及其运营质量,使石油外贸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搞好石油国际贸易,掌握石油市场世贸规则和国际惯例,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环境条件,以加快发展中国石油产业经济。

实施石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石油资源配置利用,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疏通渠道。

区域协调,结构调整,是中国石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竞争力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实施“开发西部、稳定中部、发展海上、振兴东北”战略,加强石油区域经济协调;实施“深入国内勘探开发、扩大国际资源市场、发展炼油化工天然气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石化企业”战略,加快石油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升级;实施“西油东调、西气东输、北油南下、外油精进、平稳市场”战略,优化油气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适度储备、确保安全”战略,切实搞好石油国际化经营和国际贸易,及时调节石油供需平衡,确保国家石油及能源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国有几大石油公司,国有、国际和民营石油公司的管理、协调和监督,建立和形成竞争、有序、共同发展、促进经济的新格局。实施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循环经济战略,扭转单一能源资源型经济及损害污染环境的被动粗放经营模式,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彻底转型。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5

中图分类号:TU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石油工程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合理的创新机制:因为我国石油工程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构成,运行的机制也过于滞后,这就对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有了制约的作用。这是由于通过石油工程执行创新技术时过多的据现在了研发部门的内部,没有一个合理的研究体系,并且更多的是以调整性局面和过渡性局面的技术进行改革,导致了科研机构严重缺少活力,无法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对市场没有竞争能力。

(二)市场反应能力迟缓:当今中国的石油工程虽然在特色技术上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是石油工程的整体科研技术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得到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尖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巨大。除此之外,我国对于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研发流程,对于市场信息管理以及决策方面也存在着误差,着大大的阻碍了石油行业对于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降低了管理效率。滞后的信息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节奏的市场调节能力,市场反应的灵活性较低。

(三)对于科技资源没有整合能力,也增加了人才的矛盾:我国石油工程在科技资源体系上结构性具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由于以往经济制度的影响,致使科技资源在反复和封闭的进行使用,构成了资源的扩散、效率降低、无法发挥技术服务对石油工程的加快作用,组织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我国的科技发展型人才在素质方面明显不足,初级和中级的人才过多,高级的人才过少,可以掌控世界前端科技的人才严重缺失,人才出现了继承性局面,没有综合性和创新性。

(四)工程技术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在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虽然有了上升,可是从研发的强度来看投入的并不明显,并且同世界级别的石油工程,在发展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了处理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有国家对于技术的投入都加大了力度,而且就投入的程度来看呈现了稳步提高的局面,这样来看,我国石油工程的技术相对投入的较少,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对石油工程的有效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在推广方面就新技术和新产品来看具有不足之处:石油工程在技术服务体制里,技术的研究具有关键性位置,可是对于我国石油工程的发展,从技术成果推广的角度方面来看重视度不够,而且商业化水准过低,无法达成产业化的扩大,而且单单就技术成果来看,有些是阶段性成果,有些还是发展性成果,其余的就是处在具体的生产及应用性的成果,无法通过知识对技术引进和借鉴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正常的市场氛围。

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一)创建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属于石油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要通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依靠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建设。通过企业的真实状况,将重点的技术领域扩大,不断研发新型技术,构成技术阶梯,将技术的优点持续转换成继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

(二)培养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产业,石油工程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人员的努力与智慧。为了打造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就要培养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重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导向作用,在进行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要面向国内外的市场。提升技术人才的服务、管理以及技术等能力,培养有核心竞争能力以及经济实力的石油工程人才队伍。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提高与培养,做到内涵与外延的充分结合,将企业的综合实力作为着力点。加大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研究与培训,与科研高校联合,打造科研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加大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为了达成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包含了政治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将科技创新的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将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构成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了技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合理的技术及资金的支持。

(四)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想要达成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就要提升综合市场的整体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放在关键的位置,透过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成对人力资源的创新配置。积极的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让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创新里。

(五)创建宽泛的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交流平台:要不断创办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合作的会议,实行开放式科研,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确保技术成果朝着商品化、产品化的合理转变,在境外建立研发部门,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让技术的研发可以更具有宽泛性和世界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对于逐渐发展的石油工程创新技术来讲,不管是对于国内市场的战斗,还是对于国际市场的战斗,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都一定要加大力度,在分析完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石油工程的技术创新的问题现状之后,本文针对中国石油工程的特点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但是如何实现石油行业的技术创新依然是当今石油技术人员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刘炳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一)[J].石油科技论坛,2003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6

一、“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为落实石油市场开放承诺、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立法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石油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石油市场管理立法工作有效推进。2006年底及时出台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之后,又公布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原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为我国石油市场有序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操作指导。对于企业和公众来说,想投资石油流通行业,看了两个部门规章和相应的指引手册,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市场准入条件、办事程序以及提供文件、承办部门等。从各方面的评价和实际效果来看,这些立法实践都是比较成功的。

石油流通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部先后起草制订了8个行业标准。《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自2005年实施以来,对规范开放后的成品油零售市场发挥了较好的引导规范作用。2007年我们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和《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配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引导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目前,《原油销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加油站服务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起草工作也已经完成。

地方石油市场管理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依据商务部规章,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和相关管理制度共计110余个。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些地方性管理制度是具有开创性的,大大丰富了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内容,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值得提倡。例如,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制订了《成品油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商务委制订了《天津海上成品油市场供应管理办法》,江苏省商务厅了《农村加油点设置管理办法》,宁夏自治区商务厅制订了《加油站分等定级管理规定》等。

立法和标准宣贯工作全面展开。“十一五”期间,针对已经出台的办法和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我部加大了对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的培训力度,召开管理办法、指引手册及行业标准培训、宣贯会议6期,累计培训人数700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部门间分工协作的石油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横向密切联系国务院相关部门、纵向连接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部门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石油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在公安、国土、建设、税务、工商、质检、安全监管和海关等部门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多数地方开展了成品油市场联合检查、综合执法,一些地区还进行了成品油市场集中整顿,有力地打击了成品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规范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

(二)制订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引导加油站和油库建设合理布局。

编制实施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商务部要求,积极履行职责,在2005年以前制定完成了成品油零售和仓储“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努力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成品油分销网络体系。

依据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取得实效。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严格市场准入的要求,将规划作为审批加油站和油库建设的重要依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成品油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注销无经营实绩企业的成品油经营资质,有效地抑制了成品油流通领域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根本上扭转了加油站和成品油油库乱批滥建的局面,成品油经营企业数量没有因为开放而出现大幅增加。据商务部统计,成品油批发和仓储企业数量在市场开放后的3年间累计增加了45家和40家;在零售市场开放后的5年间,加油站数量未升反降,由98500座下降为95571座,减少了2929座,降幅达3%。

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结合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完成了《我国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培育研究》、《我国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研究》、《我国石油供应保障研究》、《中外石油经营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农村加油点规范化管理研究》、《全国水上加油站(船)管理研究》等12个重大课题,为科学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建立商务系统监测体系,石油市场预警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加强国际国内石油市场监测,适时提出调控意见和建议。“十一五”以来国内多次发生“油荒”,给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把握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运行动态,商务部会同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建立了石油市场监测周报、月报制度,及时监测分析国际国内成品油市场态势,适时提出调控意见和建议。上报的专报信息许多被中办、国办采用,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批示。截至2010年4月14日,已累计形成国际市场监测周报251期,国内成品油市场监测周报100期、月报60期。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也克服人员少、设备陈旧、上网困难等不利因素影响,按时报送周报和月报累计达1万多件。

建立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市场应急保障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按照商务部要求,建立了成品油市场应急预警机制,在供需矛盾突出、发生突发性事件时,能够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商务部及当地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商务部召开了10多次市场供应协调会,及时协调国有石油公司增加供应紧张及受灾地区成品油资源配置,加大市场投入,确保重点用户油品供应。同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还积极引导和督促当地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积极组织外采,减缓主渠道供应压力。从而,较好地发挥了市场调控作用,平抑了成品油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

(四)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石油市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石油市场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石油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油源多渠道、品牌多样化、服务差异化、设施布局合理化的石油市场新格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550家,国有企业占76.5%,民营企业占23.1%,外资企业占0.4%;全国共有成品油仓储企业373家,国有企业占59.0%,民营企业占36.7%,外资企业占4.3%;全国共有成品油零售网点11.1万个(其中加油站9.56万个、农村加油点1.4万个、加油船等设施1400多处),国有企业网点占44.5%,民营企业网点占53.5%,外资企业网点占2.0%。

石油流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中石油、中石化产业链条日益完善,销售网络布局日趋合理,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中海油、中化、陕西延长等公司的业务也分别从勘探开采、进出口向炼制、销售等环节延伸发展,形成了合理的产业链条,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大的石油公司在销售领域都普遍实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也受到高度重视,并延伸到了非油品业务销售之中。由于企业组织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和便利。

加油站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目前,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庭,加油站的传统角色正在悄然改变,卖油为主的单一服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对加油站综合需求日趋旺盛,快捷的加油服务和方便的购物体验、舒适的休息环境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国际经验也表明,当油品利润越来越低、价格竞争愈加激烈时,加油站资源的“二次开发”就愈发重要。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成功做法,我国石油公司正在努力把成品油零售网络打造成功能完备、服务精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综合网络。“十一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出现了跨跃式发展,增幅远高于油品销售增幅,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中石油已有8840个加油站开展了便利店等非油品业务经营,占其加油站总数的51%,非油品业务销售收入达到27.6亿元,同比增长68.3%;中石化已在1.2万家加油站开设了便利店,占其加油站总数的41%,实现非油品业务销售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66.4%。如今,“昆仑好客”、“易捷”便利店逐步成为遍布城市、郊区、国道、高速公路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推进政务公开,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自2004年开通运行以来,初步实现了商务主管部门之间网上办公,网上答疑等公众互动,及时石油市场管理法规政策、省市工作动态、加油站和仓储行业发展规划、许可公告、经营企业名录等信息,有效实现了行政许可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截至2009年底,信息系统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改版升级,文字性信息15万余篇,逾1.5亿余字,网站累计导入各省市石油经营企业信息10万余条,累计点击率逾2亿次,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各省市的网站建设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安徽、广东、青岛等省市网站的原创信息较多,内容丰富,信息更新及时,较好地体现了当地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特色。

政务大厅受理制度运转良好。商务部及一些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设立了行政事务服务大厅,石油市场准入相关行政许可事项申请都由政务大厅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限时办结。这是商务系统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共受理原油及成品油经营资质申请467件,办理批发及仓储企业变更1800余件;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受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质申请9000余件,办理零售企业变更10万余件。

同志们,“十一五”期间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部门和各大石油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是对基层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业务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基层和企业的意识有待增强;二是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整个分销体系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市场调控和协调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成品油供应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总之,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减少石油流通环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石油市场供应平衡稳定,防止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在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消费的便利化。

二、进一步认识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0世纪以来,围绕石油展开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石油仍然是全球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资,石油流通行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血脉和神经。进一步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安全问题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据专家预测,目前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还都无法完全替代石油,石油依然是人类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当前,世界石油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能力增长不足;石油依然是地缘政治斗争的重要根源,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中亚、苏丹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石油利益的影子;世界石油供需多元化格局逐渐呈现,但运输通道安全问题突出。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乃至天气等领域一个小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特别是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增强,政府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因此,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促进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国内石油市场平稳供应,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石油市场属于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具有资本投入大、产业链条长、规模效益显著、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高、市场波动大、关系国计民生等特点。世界多数国家或政府都对石油市场实施强有力地调控、管理和干预。为迎接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组建了国家石油公司,深化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油、土法炼油,加大石油流通领域清理整顿力度,加强石油市场调控,石油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石油石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在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石油经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石油市场经受住了局部“油荒”、春耕、“三夏”等特殊时期的市场供应考验,经受住了雨雪冰冻、汶川地震、西南地区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考验,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的成品油供应保障工作。由此可见,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是石油市场平稳有序开放的重要基础。

石油市场开放前,我国成品油资源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新建加油站一律交由两大集团建设,原油资源由国家统一配置。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2004年12月11日,我国如期开放了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年12月11日,又开放了原油、成品油批发市场,彻底揭开了我国石油市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对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是带有根本性的、制度性的。能否经得起开放的考验,是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管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石油市场开放不是不要管理了,而是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开放是指市场进入和退出机会的均等,是要有一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门槛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则需要更加公开透明,以保障各类投资主体具有均等的投资机会,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进入石油市场。石油市场开放以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靠立法保障、规划约束、信息引导、严格准入等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建立了石油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稳步地推进了原油、成品油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石油管理市场工作,是石油市场平稳有序开放的重要基础。

三、石油市场形势分析

200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向好。近期,经济刺激政策继续拉动我国工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回升,预示着中国经济形势将进一步企稳向好。总体向好的经济形势,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将从整体上拉动石油需求继续增长。但是,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刚性约束,石油需求增长又要有所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环保理念不断强化,石油需求也可能在高位徘徊之后,出现逐步回落的趋势。

(一)“十一五”期间国内石油市场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国内石油需求和进口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原油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十一五”期间,国内原油和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分别由2005年的3.01亿吨、1.69亿吨,增长至2009年的3.88亿吨和2.21亿吨,分别增长了8700万吨和5200万吨,年均增长7.5%左右。但是,我国的原油产量4年间仅增加了865万吨,年均增长仅为1.1%。为了弥补国内石油供需缺口,进口增长很快,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5年至2009年,我国原油净进口数量由1.19亿吨增长至1.99亿吨,年均增长16.7%;短短4年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由41%提高到接近53%。

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2008年以前,国内成品油资源相对紧张,市场保供压力较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成品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有石油公司销售不畅、库存上升。在资源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民营加油站、外资企业在成品油市场中表现得异常活跃,石油公司销售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重点由以前的“保供”转为“保市”,成品油市场竞争逐步由资源竞争转向品牌、服务、价格、管理的综合竞争,具有网络优势、规模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的石油经营企业,竞争优势日益明显。

(二)未来石油市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世界范围石油价格震荡加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世界各国采取了规模和力度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在这些措施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信心有所提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功能有所恢复,股市出现反弹,工业生产出现积极迹象。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回升,内需继续扩张,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国际资本出现回流。但是,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市场投机套利资金、伊朗等国际热点问题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际油价震荡加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虽在回暖,但根本恢复仍有一个缓慢过程,一些大的能源资源国与我国加强能源合作的意愿增强,进一步扩大利用海外能源的空间增大。

国内石油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3700美元,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87亿辆,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同比增长46%,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但是,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52.4辆,远低于美国2006年815辆的水平,较全球平均每千人139辆也有较大差距,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随着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汽车购置税降低等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必将带动石油需求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商业储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石油管道、炼油装置的陆续投产,石油供给保障具备一定的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需求过快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成为国家战略,成为各方面的共识,节能、减排、环保、低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效,节能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加快发展;国家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等政策措施;成品油价格及税费改革深入推进,这些对石油过度需求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十二五”期间,上述影响和作用会进一步显现,如果国际油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这些影响和作用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世界工业化发展历史也表明,重化工业阶段后期开始,石油等能源资源需求会出现高位徘徊后的逐步回落趋势,也就是呈现倒“U”形或马鞍形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在我国有可能在内外部多种因素作用下而提前到来。

四、下一阶段工作部署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各项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阶段,国内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商务工作会议精神,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编制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提高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石油市场管理工作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大石油市场管理和行业指导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下一阶段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严谨地编制好行业发展规划。

全面评估。制订成品油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是国内石油市场健康发展和有序开放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批石油经营企业的重要依据。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对成品油流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科学评估,认真查找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集思广益。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和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各方面智慧、提高各方面认识、汇集各方面力量、推动石油市场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勇于探索。结合规划编制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加油站集约化发展、配送网络建设、成品油需求有效满足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石油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正视石油市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按照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为工作着力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安全环保要求,不违背法律法规,不打破部门职能分工,大胆探索,积极作为。

科学编制。在科学评估“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商务部《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要求,科学编制加油站和成品油仓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统筹城乡市场、区域市场、陆地水上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兼顾生产与流通,促进加油站油品业务与非油品业务协调发展,切实体现合理布局、方便消费、安全环保、资源节约要求。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研究部署,务必要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石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国际国内石油市场运行监测工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形成机制,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国内石油市场信息周报、月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商务系统石油市场统计体系,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成品油库存监测体系,及时跟踪监测辖区内成品油资源购销存和价格变动情况,把握市场运行动态和变化趋势,强化石油市场动态性信息报送工作,为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石油市场预警机制,加强石油市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石油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国内成品油市场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协调油品供应企业科学合理地调配资源,形成对成品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加油站(点)的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成品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结合目前国内市场资源相对宽松、保供压力相对减弱的有利时机,督促成品油经营企业满足《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及《成品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的最低库存要求。同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协调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采取委托石油公司代购代储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成品油地方政府储备制度,并给予承储企业一定的信贷、税收和贸易等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成品油市场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特别是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刺激作用明显,农村购买力增强,汽车、摩托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目前农村市场成品油供应品种单

一、网点过少、设施陈旧、加油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研究对策,积极引导国有石油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成品油零售及配送网络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加油站点的改造与新建,会同国土、建设、农业、安全监管等部门,采取多种安全合理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油需求。

(三)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与行业指导。

加强管理。石油市场管理是国务院赋予商务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做法,按照两个部门规章和有关行业技术规范要求,以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合理布局、满足消费为原则,严格做好石油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工作,形式审核与实质审核并重,使新进入的企业切实承担起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石油市场供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石油经营企业的过程管理,做好企业变更、年检、整改及日常监管等项工作,不合格企业不予换发新证,逐步将管理工作与指导、培育高水平的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同时,要继续会同兄弟部门,加大对成品油经营企业油品质量、计量、价格和经营范围、经销渠道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的日常巡查和检查,严肃处理价格违法、掺杂使假、短斤少两、抢购囤积、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标本兼治,依法维护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

加强指导。上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下级商务主管部门石油市场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注意研究解决下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提出的现实具体问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规范和服务,进一步提高石油流通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探索建立石油市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树标杆、评先进。行业指导工作每年可以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今年可否确定为“零售管理年”。当前,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加油站非油品业务的重要意义,按照《商务部关于促进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规划,协调政策,推进加油站便利店等非油品业务加快发展,完善加油站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要专门召开一个座谈会,专题讨论和研究如何加快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加油站的品牌优势、网络优势、区位优势、管理优势和客户优势,因地制宜,争取尽快使加油站非油品业务上规模、上水平,为扩大居民消费做出努力。

加强协作。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发挥好牵头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国土、建设、税务、工商、质检、安全监管、法制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好、运用好、协调好有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石油经营企业的积极力量,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战斗力。从而,共同促进我国石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共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共同打造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石油保障体系。

加强学习。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有关政策;学习石油和新能源的基础知识,掌握能源科学技术发展变革的方向和最新动态;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石油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商务部已经出台的部门规章、指引手册及行业标准的学习;要认真学习成品油分销网络管理、市场营销及非油品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着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见真功夫、见实效。

(四)加强石油市场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调查研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鲜活材料。要根据石油市场运行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择机出台相应的法规、规章和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确保各项法规、标准和政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对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也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及时调整完善。

加快出台进度。商务部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推进《成品油市场管理条例》或《石油市场管理条例》尽快出台。要进一步加强成品油零售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抓紧研究推动成品油特许经营、水上加油站(船)、农村加油设施等相应管理规章制度或指导性文件。尽快颁布实施《原油销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加油站服务技术规范》、《成品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原油仓储企业服务技术规范》。抓紧启动《水上加油站(船)管理技术规范》研究起草工作。

加强宣贯工作。法规和标准是要遵循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强制性的,标准有强制性的,也有推荐性的,行业标准以推荐性的为主。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比标准要好。我们近年出台了不少行业标准,这些标准虽是推荐性的,但是体现了行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性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相关技术规范,特别是成品油零售和批发企业管理及服务方面技术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要使一些方向性的东西深入企业、深入头脑、深入人心,避免走偏方向,带来损失,不断提高石油流通行业科学发展水平。

(五)加强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网络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降低行政成本。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有专人负责建设好、运用好、维护好这个系统,发挥好信息化带来的安全、快捷、便利等优势。这个系统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完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所有业务网上办公。新晨

健全报送体系。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全国石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成品油市场运行数据网上报送体系,实现商务部与各省市商务主管部门之间、商务主管部门与石油经营企业之间数据的安全传输、快速汇总,提高市场监测数据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要更多地、更加自觉地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减轻人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上报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

完善企业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建设是石油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准确、及时地提供企业基本情况和有关数据是石油经营企业的义务和责任。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数据库建设与企业日常管理、年检、变更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石油经营企业要共同努力,及时调整和更新石油经营企业的基础信息,完善石油经营企业数据库,为公众及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企业情况及市场信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切实发挥好信息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作用。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7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基本特点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

(一)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石油化学工业规模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已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截至2006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较上年增长6.3%,约达3.5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达到3.07亿吨,四大类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和重油)产量达到1.88亿吨。据中国石化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亿吨,同比增长1.6%;原油加工量32,679万吨,同比增长6.4%。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我国不仅是世界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以石油为原料的大部分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满足不了国内市场,每年都要依靠进口才能解决需求。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花费797.7亿美元,进口成品油花费164.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超20%和约6%。而我国化工产品的自给率相对较低,一些高新技术的化工产品更是需要进口。2005年我国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进口777.4亿美元,增长18.7%,其中化学品贸易逆差为410亿美元。

(三)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在中国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在2006年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602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工业增加值12131亿元。如表1所示,我国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增加值逐年在上升,并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的提高。(见表1)

美国《财富》杂志按2006年营业收入排列的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巨头企业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排名都有所上升,其中中国石化(SINOPEC)以1316.3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第23位上升到第17位,中国石油(CNPC)从2006年的第39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24位。

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国内石油资源紧缺。

尽管我国石油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我国石油消费进人增长期,从未来的趋势看,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仍将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而且目前我国没有足够的能源战略储备,所以国内市场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石油对外依存度增大。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7013万吨和近6000万吨分别增长到2005年的12682万吨和11875万吨,原油进口量、净进口量分别增加了80.8%、98.9%,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和14.7%;而原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2%。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9.6%上升到42.9%。预计未来我国的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和对外依存度将会越来越大。而过高的依存度几乎要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这将对国内石化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石油和化工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和频率都很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始终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我国石化技术的进步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科研体制仍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科研开发的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发薄弱,缺乏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和研究院所,使得我国石化行业的专利技术和成套装置技术较少,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存在差距,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更大。

(三)行业垄断严重。

我国的石化行业中的三大巨头企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占我国石化产业的大部分比重,行业垄断情况比较严重,而且我国现有的政策使得国外的大型石化公司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只有通过投资来参与竞争,这无异于降低了对国内行业的冲击度,减小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使得国内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基本思想

(一)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方向。

1.技术密集化。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存在连续性强、危险性大等特点,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要实现技术密集型,设备是关键,科学的工艺配套方案是核心,控制技术是保证。如果设备故障多,必然会使得先进的工艺无法有效应用,职工的数量也无法减少,因此就不能实现技术密集。另外石化行业本身有自成体系的特点,即全部开采加工工程可以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因此企业内部必须要有科学的工艺配套体系来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向技术密集型发展,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密集型同时也是我国石化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必由之路。

2.集约化。上个世纪,我国所建设的石化企业一般都属于大而全的大型模式,如上海石化就属于油、化、纤、塑和精细化工门类齐全的特大型石化企业。而进人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条件下,石化工业应该进行转型,强调发展核心业务,强调专业集中度。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企业更易管理,技术才可以更加集中,企业的销售也可以更加的专业化,从而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改造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点。

1.拓展产业链。相对于其他行业,石化行业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它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化学合成来加快技术创新。因而便于在行业内部之间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有利于开展深加工、精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率;在横向上又可立足某一特定区域,相互间关联度高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区或生态经济区。

2.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虽然在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依然在世界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石油资源毕竟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它将最终被消耗殆尽,因此开发替代和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石化企业应该利用高新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替代与再生能源,这对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促进石油化工产业改造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创新能力。

1.强化创新主体。明确和巩固企业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投入主体、创新执行主体、创新决策主体、创新利益的分配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营造一个创新大环境。

2.建立创新机制。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研发面较广,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应该努力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证创新成果能迅速得到转化和推广,最大限度地体现创新成果的价值。

3.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的强力支撑。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把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加大创新投入。资金投入是创新的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应该积极建立研发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可以从每年营业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创新的经费,同时也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当然,企业的资金投入不应该是盲目的,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和投入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行业竞争力。

国外的许多公司已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如美孚、壳牌、埃索三大品牌以及加德士等品牌已牢牢占据中国的油市场,并且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是以高档油为主,中国70%的高档油市场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自己的品牌,但尚未形成国际化品牌。

这就要求石化行业要重视我们的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把市场作为竞争的主战场,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重视营销的管理,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研究等,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发自主品牌,增强行业竞争力。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加快重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应当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针对石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中的问题,鼓励主业与辅业相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我国石化行业的整体实力。二是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石化经济和民营石化经济。运用各种经济形态,突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参与企业项目,国有资本逐渐退出产业领域。这些经济形态能够给老工业带来活力,促进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Coons,Rebecca,Alperowicz,Natasha;Young Ian:Global Petrochemicals :Chemical Week[J]. 2008,Vol.170 Issue 10

[2]刘均安.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现状和发展[J].中外能源,2007,10

[3]李南南.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市场经营―化工之友,2007,7

[4]李晋.国内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4

[5]李钢,刘冰.中国石化工业现状及展望[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10

[6]华,安蓓.石化行业面临三大突出问题[N].中国企业报,2006-8-15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8

20世纪,中国石油工业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几十年,但是,中国却几乎没有走入国际化经营,更没有进入世界500强之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石油工业竞争意识和管理体制问题。对于此种情况,上世纪末,国家对石油石化企业进行重组改制,使之加速形成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仍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加入到WTO以后,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从石油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我国面临的压力应从全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最有利的具体措施。

近几年,我国人民一直在讨论油价上升的问题。现在,油价的上升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跨国石油公司都在争先的抢占石油资源,基本上石油丰富的地方资源已经被瓜分殆尽,石油资源也在日益的减少。因此,现在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现在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提升自己国家的竞争力,尤其在石油石化工业方面。由于我国进入WTO后承诺过关税减让等,使得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我国如何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天空,是一个值得仔细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尽早的开拓国际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效益猛增,真正的实现石油石化企业的跨时代意义的发展,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因此,做好国际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得到相应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现状分析

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石油石化工业在各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石油市场日趋国际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石油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现今已采用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大大提高了开采的效益。我国已经初步的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规模相当庞大的工业体系。我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石油石化产业也形成了初步的规模。但是,其中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研究和探讨。

1、规模、技术

炼油厂的规模和技术是支撑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拥有规模强大、技术先进的炼油厂,可以大大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资金。我国的炼油设备与技术还有待加强,首要的就是研发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国的成品油的质量比较低,并且我国的石油中的某些指标与国外的指标相差甚远,因此,技术方面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汽车行业和纺织品行业等与石油相关的行业,都在进行不断地发展。因此导致了我国对石油石化企业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同时,促进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力发展。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原油的平均消费增长率大幅度提升,大约在5%以上。以上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各行各业对石油的大量需求,并达到了依赖的程度,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3、竞争环境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进程飞一般加快的时代,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应该不断进行改革。我国现今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加强了我国市场的规范化与国际化。面对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更是一个重点关注的行业。对市场竞争环境的研究也就成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的竞争环境呈现出以下的特点:⑴重组后,世界石油巨头将增强对石油市场的控制力。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石油石化企业进行多次重组,形成了垄断的局面。现在,这些石油大亨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想要控制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资源,这将对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⑵技术领域方面。现在,石油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领域,已经蔓延到了技术领域。现在国外的很多企业争先在我国争取创新主导权,对我国形成了技术包围的趋势。例如,现在在我国所授的很多专利中,国外的企业占绝大多数。我们现在必须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加快科技的步伐。

三、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及新方案建议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取得了进步,但还需完善。在改善的过程中,要舍弃保守的、落后的管理体制,根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一系列更适合石油企业发展的方针,找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

1、引进先进技术

在技术措施方面,应大力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动力。具有合理的科技投资结构是一个公司发展的良好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进军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是一个强劲的推动力。

⑴在我国,由于资金方面投入的过少,导致技术的发展被压制。但是,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会导致技术的发展过慢,大大影响了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大幅度提高科技费用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并加大力度对科技的引进、技术的改造、装备的更新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造。

⑵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将着重点放在科技的研发和创新。首先,我们如果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就必须先对此新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先进科技的实力。引进新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引进新技术达到对石油石化工业的技术改造,最终达到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有利的促进科技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提高管理效率

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只有达到最合理的管理,才能带动一个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在管理方面,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⑴调整资源结构。从全球的角度来讲,石油的产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开发者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天然气等其他能源。那么,调整资源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就是这个道理。

⑵调整销售结构。根据商品的流通规律,适当的调整销售结构,建设更灵活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结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首先就要改进以前的运作方式,比如说:加强石油销售点的网络建设,使之更加的便利;加强油品运输管道网的建设,更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更新石油石化产品的营销方式等方法。

3、改变营销策略

在石油石化工业的行业中,营销策略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现存的体制中完善营销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开拓国际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出口的增长,采取积极地市场开发战略,抓住市场的实时动态,尽可能的将我国现有品种推向国际市场。

在建立良好的营销策略之后,如何运用又是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营销渠道,就应该先分析产品技术性、专业性等特点,进而选择适当的模式,接下来就应该考虑市场的具体的状况,如顾客的形式、购买力的具体情况等等。

四、结语

石油石化工业是一项重要的产业,它关乎到民生,并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安全问题。所以,建设一个更适应时展的石油石化工业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么,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其石油石化工业要想开拓市场,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重要。我国现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各石油企业也都在迈向国际化,继续坚持,我们将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闫笑.世界石油化工市场行情:未来几十年全球关注的热点[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01)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9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行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企业石油质量的营销管理理念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石油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安危。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我国石油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加强和改进我国石油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石油企业有借鉴意义,从而促进我国石油市场走向营销的健康和谐发展道路。

1.我国石油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石油营销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石油化工行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企业盈利能力备受关注,世界各大跨国石油企业要求自我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从经济方面看,近年来,国内外对石油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和总量较不平衡。中石油根据《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先后组织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了具体的运行方案。按照运行方案,中石油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软件平台,该平台将覆盖中石油总部机关以及勘探与生产、天然气与管道、炼油与销售、化工与销售四大业务板块,最终形成各业务模块有效衔接的完整体系。

1.2石油营销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意识不强,参与主体狭窄,管理手段有限,管理方法简单。在对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则是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石油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应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3个方面:管理体制问题。大部分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和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缺少一条有效的联接纽带。

2.石油质量营销管理理念

2.1创立合适的管理体制

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是决定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决定企业业务结构的调整,业务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管理体制的变革。尽管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来看尽管国际大公司的管理体制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因此,在研究完善中石油的组织管理体制时,一定要创立合适的管理体制,适时地调整管理体制,使其尽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相适应。

2.2激励营销团队

为了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需要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此,需要从推动团队气氛改进和激发销售人员内心强烈欲望出发进行调整。可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按需激励与目标相结合原则。其次要根据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及合理性与明确性原则。最后要根基时效性与论功行赏相结合原则和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的激发起下属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

2.3创新营销方案

走石油市场特色化营销道路。按照平常的市场营销理念,石油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必须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层次的职责,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标准的运作流程,包括职责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业务流程等,实际上是规范化的内部运作机制,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因此,在做营销方案时,必须考虑其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在各个要素之间找个平衡和补救,走一条特色化的石油营销之路

3.石油营销管理理念的发展和提高

3.1提高营销管理的运行效率

提高石油公司营销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就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发展战略和规章制度得以落实。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成为国外石油公司攫取巨额利润的目标。而以往国内石油系统依靠单兵作战式营销早已力不从心,石油营销团队的建立也尚待完善。一些企业缺乏执行力的根源正是在于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有的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最终的结果是决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因此,提高营销管理的运行效率是提高企业营销管理首要采取的手段之一。

3.2打响石油品牌的知名度

打响石油品牌的知名度,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品牌是和谐和根本。只有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意识,才能减少宣传的费用,增加顾客的品牌忠诚度。而好品牌经营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知识培训;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制订一套适应石油、石化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经营评估模型,加强石油品牌的树立。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借助品牌, 稳扎稳打,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营造品牌优势, 塑造驰名商标和凝聚力。

3.3加强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

实现以人为本的营销手段。培养一些专业营销人才,将为顾客着想,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营销工作的细节中,才能更好地为产品营销服务。石油产品虽然不同于其他产品,但是我国当前石油市场营销人员素质却呈现参差不齐的格局,终端销售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有规划性的培训。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形成符合我市特点,设立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式的培养机制。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销售精英,才能克服当前石油销售人才断层的情况,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需求,我国企业必须加强石油质量的营销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的营销管理理念,整合现有的营销策略,全方位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来提高资产的运作水平,优化资源和市场的配置,促进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道路上越走越远。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10

中图分类号:F416.22

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彼此利益关切,积极开展石油天然气的联合开发、管道建设及深加工合作,既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维护了国际市场稳定。能源合作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只有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规划,才能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之一,也是巩固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有利于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施,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建立在政治协调和经济互利基础上的共赢。应抓住机遇,以互利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制定互利共赢的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规划,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健康稳定地发展。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石油领域巨大的互补性决定两国可以找到互利性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为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经济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

一、制定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规划,发挥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俄罗斯是油气资源大国和生产与出口大国,而中国具有巨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推进中俄油气合作的基础。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及其调整变化,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的能源安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合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问题较为复杂。只有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与变化,适应俄罗斯战略安排与调整变化,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做好动态规划,才能把中俄战略油气合作成功开展下去。应立足长远,超前谋划,形成具体工作规划。为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需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建议我国尽快与俄罗斯签订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长期规划,这有利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健康稳定发展。

政府要强化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资金困难,积极推进外经贸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骨干企业。

应努力消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体制障碍,保证合作渠道畅通。要抓住俄罗斯“入世”的有利时机,积极与俄方解决合作中的体制问题,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有序开展扫清道路。双方要在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领域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合作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完善双边贸易协调机制,缔结有关贸易秩序、通关便利化、贸易权益保障等条约。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形式,积极开展双向投资合作。双方应努力就能源进出口、输油气管道建设等问题达成一致;双方政府要为企业间的大项目合作提供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组织协调。俄罗斯已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其丰富资源和较优惠政策将对外资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为避免恶性竞争,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俄政策沟通协调,了解信息,掌握政策法律,明确重点支持对象和重点开发领域,实现有序推进。

政府应组织力量研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俄罗斯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潜力巨大。我们既要研究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注意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俄罗斯投资市场需求及其走势,做好市场调研,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选择项目,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我国石油天然气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买不到或买不起石油天然气,而是如何安全、价格有利地把石油天然气买回来。这就要研究市场,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国际市场。不论怎样下力气去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包括到海外去勘探开发,离开市场,我们已经不可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在过去的实践中,我国在找油气、采油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对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几乎没有多少经验。迄今,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被动地接受价格的地位,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在总供给中所占比重将超过50%。近年来,俄罗斯投资环境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我国新的石油天然气战略研究应当把主要力量放在研究市场上。但研究国际市场并不是简单地研究在采购中如何讨价还价。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中国能源的根本出路是“走出去”,“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包括:参与到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去;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通过建立期货储备来维护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安全、减轻短期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把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建立在银行系统支持下的能源金融体系等。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研究石油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急迫、更重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市场化的避险手段、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才是我们规避风险、提高安全程度的最好途径。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中的所有“游戏”规则都和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社会共同约定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市场化避险手段。如,期货市场的首要功能并非是放大风险,而是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在这个市场上,一些参与者所承担的风险恰恰是市场分散风险的方式之一。要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就必须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2]。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和政策法规服务。为降低投资风险,应主动与俄各级政府和中心城市等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定期通报相关信息。依托国家驻俄机构和在俄中资大企业,建立境外信息站点,形成信息网络。进一步整合国内的信息资源。建议在黑龙江省建立部级对俄信息中心,及时收集整理境外相关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如,针对俄罗斯的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第9条第2款的规定,我们无法改变俄罗斯的立法,但可以调整我们自己的立法。这迫使我国矿产投资的自然人、法人组织必须先转换身份,在俄罗斯注册公司,成立俄籍的法人组织,取得俄罗斯的法人资格方能进入俄罗斯的矿产开采领域。中俄政府间应尽快签订完善的投资保护协定,为两国间的石油天然气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建议成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研究机构,研究包括定价机制在内的相关问题;整理翻译俄罗斯相关法规,研究对策,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系统清理俄罗斯能源矿产等经济领域的法律。为避免对俄罗斯能源经济合作的盲目性,吸取对俄合作的经验教训,必须对俄罗斯的相关立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和系统的调查研究。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法》及其最新出台的新版本草案就是调整能源开发与矿产资源国际合作的最为重要的立法文件。与其配套的还有其他相关立法,如《大陆架法》、《产品分割协议法》、《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的提成率法》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形成了必须引起外来矿产投资和经营者注意的法律框架。

二、加强中俄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双边相互信任理解

中国石油两次投资尝试的失败和中俄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搁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罗斯内心深处对中国的不信任,对中国强大后之于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的担忧。因此,增强政治互信成为推进中俄油气合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应该重视发展同俄罗斯各政治势力的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接触与对话,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打消俄方的顾虑,消除“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会对俄形成任何危险,相反,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不仅可为俄罗斯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而且也将为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愿意加强同俄对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支持其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俄油气合作将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共荣”的合作。同时,要进一步发挥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为主渠道的民间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民间外交活动,增加中俄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让俄罗斯民众进一步加强中俄政治互信,密切两国政府间的磋商和协调。中俄之间的油气合作还存在着日本金元和美国大棒的围堵。在这样的大背景推进中俄油气合作,必须加大能源外交力度,将中俄油气合作纳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之中。增强政治互信成为推进中俄油气合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中国在开展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尤其要注重加强与俄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争取首先在政府层面建立政治互信并达成共识。能源合作因涉及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且具有长期的性质,因此,政府间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俄有关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对有政府背景的能源机构和能源公司的游说和公关,规范和协调企业在俄油气领域的投资行为,从大局出发,切忌急功近利。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近年来,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推进,双边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中俄多层次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中俄世代睦邻友好具有深远意义。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使得两国关系迅速改善,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步调也越来越协调一致。同时,中俄互办国家年加强了双边合作和高层交往,为两国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得到更大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要深化与俄罗斯的教育交流合作,互派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举办好中俄学生夏令营活动及文艺、体育交流,扩大和提高在我国的俄语教学和在俄汉语教学的规模和质量。二要鼓励中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俄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通过合作科研项目培养人才队伍。三要实施好中俄文化交流计划和项目,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交流[3]。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信任理解,这将有力地推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上新台阶。

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地区合作机制,开展多边能源合作

中俄还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等机制,加强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多边能源合作,使能源合作真正成为保障本地区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俄罗斯倡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这是具有深远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目的的战略性举措。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虽可增强俄对中亚油气的控制能力,但也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展示和推行新能源安全观,有利于增强上合组织的活力,有利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也有利于抵御外部势力对中亚的扩张。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可能同时带来某些挑战,但应从战略层面观察我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关系,通过俱乐部机制规则的制定,避免不良事态的出现。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机制,俱乐部机制和规则的建设关系重大,必须格外谨慎。因此,宜采取“稳步推进、水到渠成”的做法,先建立上合组织“能源论坛”,待条件成熟时,再适时升格为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组织”。考虑到在此问题上的广泛利益及上合组织的发展,我国在建立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问题上宜全面论证、权衡利弊,把握机遇、不惧挑战、积极主动、稳步推进[4]。

东北亚地区的俄、中、日、韩等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构成了既有竞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日、韩是俄油气资源的净进口国,俄罗斯是能源净出口国。东北亚各能源消费国应共同协商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将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开发与运输放在整个地区能源安全的大框架下,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经济的规划与开发。各方只有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家间的共同发展与利益最大化。再次,积极协调政策,走多边合作道路,建立世界范围的统一能源空间以及增强地区和国家层面能源机构之间的互动,成为世界能源市场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本地区的合作,可以保护各消费国的利益,使运输安全更有保障,也有利于解决环保问题,在经济上给各国带来好处。因此,各国应努力淡化地缘政治因素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消极影响,面对共同的能源供应安全隐患,东北亚各国应强调合作,摈弃零和观念,发展开放型的能源供应体系。中、日、韩三国占据了本地区能源(主要是油气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三国的能源对外依赖日趋严重,尤其是日韩两国的石油消费几乎100%依赖进口,而且还是世界第一、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中国在1993年以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如今,就石油消费和进口总量来说,已经超过了有效使用能源的日本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消费石油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1990年以来,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净增长量占全球净增长量的76%,其中,中国1998~2003年的石油需求累计净增长量占亚太地区总增长量的64%。2002―2008年,亚太地区油品需求年增长率为2.3%;2008―2015年,年增长率为2.4%。未来世界六大石油消费国中的四个将在亚太地区,它们是: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其中,中、日、韩三国都是东北亚国家。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4.97亿吨,占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57.6%和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2%。由于21世纪是东北亚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亚能源需求不能自给,且严重依赖持续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海上运油必须途经包括霍尔木兹和马六甲海峡在内的漫长海上运输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近年来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俄罗斯首先成为其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合作伙伴。

中国在与俄罗斯进行石油合作时,应考虑到这种国际竞争环境。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发展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探索合作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事实上,无论是作为石油出口国的俄罗斯,还是作为石油进口国的中国、日本和韩国,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从另一个思路考虑,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开发也为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创造了空间。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建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机制,筹建共同开发投资资金,为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国际融资,不仅能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损失,还可以共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国际石油安全史表明,在应对能源危机时,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而当今东北亚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缺乏一项共同的能源安全政策。

鉴于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共同的弱点和难题,诸如三国均受到能源市场动荡的巨大冲击,均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海上运输风险,均遭到能源“溢价”的盘剥等,组建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将会大大降低上述风险给各国造成的损失。作为行动的第一步,东北亚首先应建立起地区性的能源合作对话和论坛,开展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间、企业与企业间的对话。之后,逐步向成立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组织过渡,共同促进东北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管线的建设。尤其是建立以俄罗斯为供应国的能源网络,对实现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意义特别重大。此外,中、日、韩、俄还可就石油期货、石油过境运输、区域天然气贸易和发展液化天然气的计划、能源环保、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保护国际海洋运输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合作研究,以提高共同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2007年上半年,俄罗斯启动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俄罗斯与日本、韩国的天然气合作等迅速推进,中国、日本、韩国能源部长会晤等,预示着东北亚能源合作正在不断加强。从长远看,东北亚各国在能源方面的诸多互补之处,展示了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光明前景。东北亚能源合作也必将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秉持开放性的能源合作原则,加强同日、韩的能源合作,减少彼此在寻求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方面的激烈对抗和冲突,避免竞争过度,实现竞争下的合作,不仅可以保护东北亚各国的利益,用合理的代价获取所需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石油天然气运输安全更有保障,也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在经济上给各国带来好处。建议加强与日、韩等国的能源合作,协调相关政策,走多边合作开发之路。中、日、韩三国都需要俄罗斯的石油,且加强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均是各自对外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三方又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在一些项目上开展合作,如日、韩的石油产业已经放开,中国也将开放石油市场,日、韩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参考,日、韩的环保技术也可以与中国分享,三方在东北亚地区是有许多共同利益可寻的。只要三国能够确立起共赢的理念,相互协调能源政策,确定区域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原则、任务和实施途径,使各国在发展能源产业、维护能源安全方面拥有共同的多边能源合作目标、清晰的利益确定和有效的合作方式,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与合作定会取得实质性效果。

四、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机构,争取能源合作的话语权

中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中国损失惨重,并且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还可能维持相当长时期的上升态势。因此,在能源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在可接受的价格水平上保证充足的能源供应就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当今的国际能源市场,离开国际组织奢望能源合作几乎等于空谈。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组织的建立才真正意味着国际能源合作的大规模开展和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最早的与国际能源合作有关的国际组织可以追溯到煤钢共同市场的建立。但事实上,欧佩克是第一个全球性能源政治协调中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能源组织主要是欧佩克和IEA。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针对能源问题的对话机制,如八国集团议会,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全球性定期对话以及联合国的一系列机制等。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能源理事会等在国际能源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能源组织之外是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以及为数众多的能源公司。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就建立在这一系统结构之上。一国参与国际组织的状况和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着该国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能力和程度,也决定了该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中国目前基本被排斥在相关国际机构之外,对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缺乏话语权。中国与全球和区域层面的国际能源组织几乎都有合作关系。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拥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任何国际能源组织都无法忽略中国的庞大市场。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各层次、各区域的能源合作。在全球层面重要的国际能源组织中,中国作为成员国的有:独立石油输出国集团、联合国下属的某些机构、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石油大会等。在区域层面的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作为观察员或重要成员的有:能源、欧盟、亚太经合组织、海合会、东盟等。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合作程度比较低,实质性合作不多,主要是一般性合作和对话性合作。在同盟型和协作型国际组织中没有中国的身影,中国作为成员的国际能源组织往往是协调型或对话型组织。这一方面与有关国际组织具有相当程度的排他性有关,也与中国自身的参与能力有关。中国在亚太地区以内的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大多没有政治上的合作框架,更没有组建本地区的国际能源组织。中国参与全球层面能源合作的程度弱于参与区域层面能源合作的程度。在全球层面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基本被排斥于主要能源组织之外。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但从全球层面的能源组织角度来看,中国缺乏足够的发言权。虽然中国开展区域层面的能源合作较为活跃,但由于缺乏国际组织的合作框架,合作程度还较低。因此,中国应当加深与全球层面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程度,拓展与区域层面国际组织的合作。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在中国作为重要成员或主要成员的国际组织中推动创建国际能源合作的政治框架。如果时机成熟,中国应当联合某些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创建更加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国际组织[5]。最后,建议我国石油海运与国际接轨,争取加入《73/78MARPOL公约1997年议定书》,并大力发展自己的海洋运输船队。

五、继续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争做亚洲石油天然气定价中心,进而在全球能源定价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不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建设灵活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石油天然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98年6月,为配合中国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改革和重组,增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我国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单一政府定价的模式,开始实行国内原油与国际原油价格联动的方式,国内原油价格进一步向国际油价靠拢。2000年6月进一步改革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为:以上月新加坡期货市场同类油品的收盘价为基础,再加上供求双方自行商定的贴(升)水,最终确定国内成品油,尤其是汽油、柴油的市场零售价。根据这个新的规定,成品油的定价原则是极为透明的,很容易被市场投机力量所操纵,因此,2001年10月,我国再度对石油市场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改革。成品油从紧跟新加坡市场每月调整的定价方式,改为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一篮子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三地价格权重保密,价格不定期调整)、两大石油集团(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它们在石油化工领域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有上下8%浮动权力的定价机制。国际市场油价的非正常波动甚至投机炒作又不宜放任其完全传导到国内,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石油价格变动后的各方面利益关系。为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利益分配调节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这包括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合理的定价机制。要坚持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方向和原则,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调整行业内部上下游的利益分配,推动亏损的炼油企业恢复生产,不再“惜售”,从而保障成品油供应,避免一些地区再次出现“油荒”。政府加大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以减少海内外成品油价格的“时滞”效应[6]。

按照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思路,我国石油价格机制的改革应使石油价格的形成主要由参与市场的力量决定。石油价格的制定必须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考虑目前国内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价格水平基本上接近国际市场。建立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灵活、开放的价格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应简单地将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作为国内石油价格。以这样的原则为标准,目前国内石油价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功能弱化,价格构成和结构不合理没有准确反映石油产品的供需状况,不具有刺激企业提高市场效率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的功效。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是采取对国外市场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方法制定的,即在加权平均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后,我国才对国内成品油市场进行相应幅度的调整,结果国内成品油价格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些炼油厂在国际价格上涨、国内尚无调整的情况下开始大量将柴油等成品油出口国外,获取利润,与此同时,而国内市场却买不到油。

在我国,石油市场无论是石油生产还是石油消费都主要由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垄断,进口石油也由这几家大石油公司完成。据研究,近几年国外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如BASF、BP Amoco等的销售净利润率一般维持在4%~7%之间,而我国中海油公司销售净利润率高达30%,中国石油公司也达到20%左右,远高于国外石油公司,这说明我国石油公司存在很大的垄断利润。这显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WTO),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我国应在入世3年后放开成品油零售市场,5年后放开批发市场,原油进口权也将进一步放开,到2004年我国应取消石油进出口配额,各种石油产品的关税进一步降低。因此,为尽快增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平稳应对市场化改革,应确保石油企业有合理的利润和企业留成,以保证我国石油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需要。

因此,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调节手段,逐步放弃政策管理手段,引导价格发挥其市场调节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功效。如建立灵活的石油税收制度,通过对不同用油行业税收政策的差别、对石油生产、流通环节税赋的调整等方法实现对石油价格的有效调节。只有在国家调控石油市场价格的经济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后,才能放开对石油价格的直接管理。我国政府在新的能源体制中的作用应该是政府的价格管理职能逐步由直接制定价格向协调、监督方面转变,灵活利用税收、利率、储备等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国内石油价格,影响石油企业的价格政策。

应完善有利于能源发展的价格、税收和财政等经济激励机制,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把资源、环境、安全等因素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基于能源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系[7]。全球四大原油市场――东南亚、中东、欧洲(伦敦)和北美(纽约)原油之间的信息溢出检验表明,拥有发达石油期货交易的纽约和伦敦市场在全球原油定价中占据主导地位,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则处于从属地位。新加坡、欧洲ARA和北美纽约成品油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检验结果表明:在3个市场的汽油、柴油和取暖油交易中,纽约市场均占主导地位,ARA次之,新加坡市场在油价形成中地位最弱。由于其发达的期现货交易,纽约石油市场是全球几个主要石油市场中具有最高市场有效性的一个,并且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定价中心之一。在纽约市场上,原油和几类成品油期货间的信息溢出基本都在交易日当天被市场吸收消化。而在其他几个石油市场上,各品种间的信息一般需要到下个交易日才会被基本吸收完,其市场有效性远弱于纽约市场。此外,伦敦石油市场也是全球原油定价中心之一,其对全球油价的指导作用甚至与纽约市场不相上下。

近年来,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快速增长,亚太地区因此在世界石油市场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该地区也存在较为发达的现货交易中心以及部分石油类期货交易。然而,该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石油期货市场。作为该地区成品油交易中心的新加坡市场在全球油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因此,亚太市场还没有形成权威的石油价格,几种本地基准油依然由WTI和Brent价格决定。在此背景下,谁能够率先抓住机遇,确立亚洲石油定价中心的地位,谁就能够把握石油的亚洲定价权,进而提升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格局中的地位。实际上,亚太各国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纷纷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力图谋取亚洲区域性原油定价中心的地位。早在1999年,日本在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上市了成品油期货,2001年上市了原油期货,以期依赖巨大的油品进口消费,活跃石油期货交易并确立其东北亚市场原油定价中心的地位。韩国也增加油品交易种类,试图打造亚洲能源定价中心。2006年5月5日,伊朗宣布成立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同中国情况类似的印度更领先我们一步,在2005年2月9日上市了原油期货。据悉,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正试图成为在伦敦和东京两个时区之间交易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的第一个交易所。在亚太国家对石油定价中心的争夺愈演愈烈的同时,欧美成熟的能源交易所也在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试图抓住时机,牵制亚洲形成独立的石油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

相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等亚洲国家而言,我国在建立区域性的石油交易中心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不重视石油定价权的竞争、尽快建设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就有可能失去成为亚洲石油定价中心的战略机遇。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随着近些年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8.6%,其中进口量占消费量的47.2%。在此背景下,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以形成中国石油权威价格,谋求区域性定价中心地位,进而在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中谋求一席之地。同时,我国不仅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在石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随着中哈、中俄原油管道的建成,以及国内石油储运和炼制设施的日益完善,我国在连接中东、中亚石油生产国和东北亚主要石油消费国的能源陆路通道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枢纽地位,有潜力发展成为亚洲石油贸易和定价中心。此外,我国燃料油期货上市交易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也为推出其他石油期货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而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现货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虽然面临难得的机遇,但更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目前我国只有燃料油期货一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在全球石油期货市场中影响力的发挥。因此,我国应借燃料油期货市场运行的成功经验,尽早推出其他品种的石油期货市场,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新品种的成功推出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原油供应主体单一、原油交易市场化程度低、外汇管理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管制等。其次,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价格调整紧盯国外市场,没有反映国内交易的信息,而且存在价格反应延迟现象,因此还需要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改革,使价格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状况,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奠定现货市场基础。此外,还应重视深化石油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积极培养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竞争格局并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进而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8]。

六、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要从简单的贸易扩展到投资等更深的领域,在合作过程中发展上、中、下游全方位的合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企业对俄石油天然气领域投资创造条件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联席会,通报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银企沟通搭建平台,使企业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在市场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以民营银行为载体,以民营机制为动力,把社会闲散资金组织起来,是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社会闲散资金庞大,而投资渠道狭窄,应发挥私营企业协会和个体私营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采取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民营企业为大股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快组建民营银行,为对俄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合作方面提供金融服务。

建议加大对中俄两国间业已立项的能源开发项目提供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创造条件。目前,国内能源企业大多依靠银行贷款,但这种仅仅依靠银行融资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能源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中国必须推进能源产业融资,特别是加快非贷款融资渠道建设,来帮助能源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能源企业必须实现融资和扩张手段的多元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是能源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建议中国政府设立一项专项基金,直接以外汇资助能源企业购买海外资产。

建议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确保能源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如发行债券、吸引海外投资、开放民企投资能源、能源企业上市、重组与并购等融资方式都可以尝试。另外,在投资项目的融资方面,我国企业可申请联合国的资金援助;由于俄罗斯与我国同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同样会给予企业经济援助。鼓励有实力到俄罗斯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并提供前期费用支持,上市成功可奖励企业,不成功则由企业偿还;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优先、从速为这些上市企业办理各种相关手续,提供特殊服务。鼓励支持大企业到俄罗斯并购石油天然气企业,直接利用国外的品牌和市场,减少风险和投资成本。也可帮助企业利用俄罗斯银行资金发展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已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以加强与中国银行界的合作。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作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授权银行,是俄罗斯最大的三家银行之一。目前,该银行凭借资产赢利额跻身于世界25家效益最好的银行之列[9]。

七、适当放开政策,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民营石油企业是我国石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到2005年底,我国有经整顿合格的地方和国营炼油企业近百家,加工能力8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3;成品油批发企业800多家,占全国近1/3;成品油零售企业4万多家,占全国1/2;石油钻井和开采企业近100家,仍在采油的80多家。然而,由于政策的限制,这些民营石油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狭小,多数面临关门歇业的境地。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对吉林省民营石油企业的调查,发现那里有40多家企业在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从事原油开采服务,每年生产原油超过100万吨。这些企业大多数打着外资企业的旗号,而实际上不过是在国外注册的我国民营石油企业而已。民营石油企业家们进行了多年的奔走呼吁,并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集体反映他们的呼声。到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形势终于有了变化。这个政策明确提出,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经济可以参股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资本可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民营石油企业家们认为:这表明国家允许民营石油资本进入石油行业,石油勘探开采应该对民营资本开放。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出了“认真落实国务院文件 为民营石油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提案。提案中指出,现行的某些政策仍然阻碍着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不符合国务院文件精神。在原油开采、石油加工、成品油定价、批发商资格、进口资格、国际石油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对民营石油企业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建议国家放宽民营企业进入能源行业的准入条件,特别是为它们进入俄罗斯能源矿业市场创造条件。在能源矿产行业放开民营企业准入条件是中国在最大程度上、在国际范围内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和在法律上清除障碍的必为之举,也是进入世界能源矿产市场的重要条件。为此,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以立法方法和颁布有针对性政策来放宽民营企业进入能源矿产领域的准入条件;在融资上给予支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俄罗斯能源矿产市场。鼓励国营能源矿产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际运作上的合作、配合,避免因中国国家公司出面而受到投资目标国(俄罗斯)的各种法律限制和抵制。俄罗斯人对外来的公有制、国有资本在能源矿产领域的投资公司的担心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那种有国家在背后支持的公司让我们感受到非市场的和国家意志的“阴影”,导致警惕。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卖案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此案中,俄罗斯杜马为了保证俄国石油公司获胜,临时引用《私有化法》来迫使政府修改《招拍公告书》,使中国公司因国有股超过25%而无权参拍。

相反,俄对我非公有制企业的限制相对较松,黑龙江省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与俄资源、能源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一些油田区块开发权、矿资源开发权,并在电力合作方面稳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先导、国有大企业为后盾,推进对俄能源、资源合作是切实可行的。黑龙江省已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对俄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重点扶持黑河星河公司布拉格维申斯石油综合体项目、南卡唐格里油田区块的勘探和开采项目、黑龙江鑫城实业集团秋明油项目、阿城华汇集团南萨哈林亚历山大煤矿项目、黑龙江华诚公司赤塔州鲁金斯克多金属矿项目、黑河星河实业公司与俄罗斯联邦国际电网公司和俄罗斯统一电力股份公司电力合作等项目,加强在政策、资金、技术待方面的协调,推动对俄能源、资源开发合作取得更大突破。

八、总结

为保证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必须全面认识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前景。要战略目标明确,同时还要加强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特别是东部地区资源的准确情报搜集,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抓住一些难得的经济合作机遇。

深入研究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俄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战略,知己知彼,降低风险。要对俄罗斯的大企业、大集团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做出正确的评估。深入了解与中国相关的俄罗斯大企业、大集团的构成,在倾向需求和关系网络的基础上,与其建立广泛的联系。

对俄罗斯的整体战略调整,具体经济政策法规和国际因素对俄罗斯能源战略走向的影响等情况,要全面而详尽地加以了解,充分认识俄罗斯内部利益集团在中国与俄罗斯油气合作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应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俄罗斯提出的油气合作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做到既谨慎行事,又不失机遇,充分发挥中国及其石油公司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 杰里亚金,许金秋(翻译).俄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 几点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4(6):14.

[2] 陈淮.石油战略要重点研究国际市场[J]. 国际技术经济 研究,2004(2):12.

[3] 抓住机遇推动中俄教育科技[N].人民日报,2006-6-20.

[4] 王海运.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中国的立场选择[J]. 国际石油经济,2007(6):5.

[5] 管清友.中国能源战略应改变“小伙伴”身份[N]. 中国 经营报,2006-7-2.

[6] 闻希,发改委. 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要逐步完善[N].石 油商报,2005-11-9.

[7] 郭云涛.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路探析[N].人民日报, 2008-1-24:7.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1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26-02 有效的市场营销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然而,云南石化企业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对市场竞争经验的积累十分缺乏,市场营销相对滞后,在当前国内石化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一系列制约因素也显现出来。为应对挑战,提升石化企业市场占用率,石化企业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更新营销观念和手段,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提高营销服务水平,培养和引进高端营销人才,建立完善的营销创新激励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消除制约石化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推动石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 云南石化企业市场特征分析

1.1 典型寡头垄断型企业市场结构

目前,石化企业属于垄断行业局面,云南石化企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石油企业,尽管国家已经逐渐放松对石化市场的管制,引进竞争机制,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石化市场门槛依旧很高,所以,石化企业依然属于典型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1.2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从国内需求来看,近年来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势必带动石化企业发展,增加市场需求量。从国际需求市场上看,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有20多条出境公路,是全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又是我国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对石化产品需求量巨大。由此看出,云南石化企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 云南石化企业市场营销的制约因素

目前,云南大多数石化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的本质,缺乏市场营销意识。比如中石油,如今油价节节攀升,外资石油企业持续渗透,民营资本积累逐渐雄厚。存在着一系列制约云南石化企业发展的因素。

2.1 观念因素

营销观念淡漠,调研意识缺乏。目前,云南石化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重生产,忽视营销,市场营销工作相对滞后,市场营销观念也非常淡漠。同时,缺乏市场调研能力,一些石化企业从未真正做过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对竞争对手的信息不了解,对顾客的需求不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误解与矛盾。这一因素已经成为制约石化企业发展的最大内部阻力。

2.2 人才因素

营销人才紧缺,人才机制不健全。石化企业没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对大型销售活动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各营销部门工作难于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另外,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营销人员紧缺,不能适应市场开拓需要,大多营销人员不能做到既了解企业产品的性能,又懂得市场营销技巧,不善于进行市场调查和售后服务。同时,由于缺乏相关人才激励机制,一些石化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不够,导致有经验的营销人才流失。

2.3 产品因素

主营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随着石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迅速改变,对石化企业的产品要求也逐步趋向多元化。一些经销商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如低价、赊销、返利、赠品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石化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从成品油市场来看,成品油消费涉及民生,我省成品油价长期维系在高位运行,与国际油价波动呈现跟涨不跟跌的态势,使得石化企业备受媒体和舆论关注。一旦消费者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或者在销售服务中出现问题,石化企业便容易陷入舆论漩涡。

2.4 服务因素

服务意识差,缺乏主动式服务。目前,石化企业处于垄断行业地位,尽管国家已经逐渐放松对石化市场的管制,引进竞争机制,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石化市场门槛依旧很高,大多数石化企业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总是等待顾客上门购买自己的产品,其它关联产业产品服务更是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比如:云南大部分地区加油站没有云南特产销售服务、便民充值服务等。石化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差这一因素会导致企业失去市场营销宣传优势,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5 网络因素

网络宣传不给力,电子商务没搞活。目前,许多石化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展示了企业形象,更新了企业自身的行业信息和新闻信息,部分企业进行了网上营销活动。但在具体的网络营销活动中,显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石化企业关于产品信息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容易被忽略。根据调研,大部分的石化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与概念相符,但网络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企业领导人认为只要在企业网站上展示了自己的企业形象、提供一些相关信息等就是网络营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开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营销活动,不应与传统的营销活动脱离开来,它属于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营销活动我们也要在网络中大力宣传,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云南石化企业根本不重视电子商务营销,没有让电子商务活动开展起来,以盘活整个营销活动。

3 解决石化企业市场营销制约因素的对策建议

针对石化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上述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应对。

3.1 更新营销观念,做好市场调研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石化企业不可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必须转变观念,尤其是更新营销观念。(1)树立全员营销观念,市场营销不能认为是营销部门之事的理念。应该是多部门联合齐抓共管。企业所有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到市场营销中来。(2)树立市场营销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双赢关系”的理念。市场营销工作从来不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它涉及到员工、顾客、企业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市场营销本质就要与这些利益相关者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不断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增值服务。

石化企业必须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收集重要市场信息,通过对市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而且将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分类并传递给产品开发部门,以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收集市场信息也是石化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开展营销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前提和基础。从市场调研中提炼出反映市场和营销活动特性也反映了企业的软实力,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与信息也将会对经营决策起到指导和参考作用,方便企业及时挖掘商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2 健全营销机构,培养营销人才

营销管理机构要不断健全,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应对市场变化、市场需求,营销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和控制各部门的功能,使市场营销效益最大化。营销机构完善,才能将企业产品推销出去,让企业获取最大利益。

人才是石化企业发展的关键,石化企业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技术人员充实营销队伍,并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要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率。如:建立基层营销干部凭业绩晋升机制,建立“管理干部能上能下、末位淘汰”机制,建立员工定期培训、建立员工激励奖励等机制。从而优化企业队伍结构,提高营销人员素质,留住营销人才。

3.3 直面消费需求,推出优势产品

营销活动是从了解用户需求开始,到满足用户需求结束的一个循环。市场营销全部活动的出发点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石化企业来讲,必须直面消费需求,推出优势产品,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用户(消费者),留住用户就等于保住了市场,企业也才能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我国石化企业可以借鉴跨国企业的一些先进做法。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加油站,尽管其油品来源、零售价格同国内石油企业一样,但在产品的创意上却让人感到了创新意识,国产的93号汽油和国产柴油,在融入了添加剂并经过一番积极改良后,更名为“超劲93号”和“超爽柴油”。这种营销方式对顾客的消费心理影响很大,我国石化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市场调研征询客户意见和要求,并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推出更加经得起市场考验、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优势产品。

3.4 优化服务理念,打造服务亮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更倾向于优质的主动式服务。石化企业若只重视产品的生产质量而轻视售后服务,就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所以石化企业必须在生产出优势产品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推动企业发展。首先,要在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上下功夫,把“至诚服务,确保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追求,大力弘扬“今天的质量是明天的市场,企业的信誉是无形的市场,用户的满意是永恒的市场”的价值观,使全体营销人员更加关注客户需求,改进工作态度和方法。其次,要把服务作为一种产品。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同时,要凭借卓越的服务理念,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规范化的售前售后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例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加油站逐步开设换轮胎、地磅、EXPRESS特快店等便民服务。同时,石化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将客户需求与内控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将优质服务呈现在外延式发展中,改善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打造亮点服务、特色服务,丰富便民服务,从而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从而将石化企业的优势产品和优质服务营销出去,最终达到增加营业额的目的。

3.5 充分开展网络营销,拓宽销售渠道

当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交换链接、病毒性营销、会员制营销、网络广告、网店销售、信息、电子邮件、个性化营销等。石化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以上常用网络营销方法,加大力度开展网络营销。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式:(1)提升搜索引擎排名。搜索引擎排名靠前,能拓展企业的知名度、更好的展现企业形象以及增加商机。(2)丰富网络广告。石化企业不能一味使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应从网络广告方面进行多方位宣传。(3)开设网络商店。当前石化企业已基本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却没有开设自己的网店,电子商务营销活动较少,没有搞活电子商务营销。开设网店可以很好地进行网上交易,购买加油卡,从而可以大量将资金融入生产,推动石油企业发展。(4)VIP客户营销。VIP营销即会员营销,许多行业均采用会员制营销策略,石化企业也应该采用并加强会员制营销,为企业建立相当一批VIP客户。让这种有效的电子商务营销手段为石化企业带来效益。

网络、电子商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石化企业生存的另一关键所在。凭借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石化企业可以减少商务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拉近石化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节省大量的费用,从而提高了整个石化行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扩宽了石化企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石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市场调研篇12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东营市已形成了集装备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已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15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等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2007年,地方规模以上75户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利税23.3亿元、利润16.6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的7.2%、8.6%、8.6%,占全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30%左右。2007年,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中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41家。

胜利高原是国内最大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已建设了三大工业园,具备同时配套6套大型钻机的测试场地和年产40台钻机的生产能力,拥有世界上第二条连续抽油杆生产线,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0.6亿元。胜利油田总机械厂以其精良的装备、先进的技术、雄厚的人才基础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后劲。目前,已形成大型成套钻采设备、钻杆、钻头、抽油机、抽油泵、抽油杆、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油气开发、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

同时,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已积聚了较强的研发和人才优势。仅胜利总机厂就有国家专利38项,胜利高原有国家专利26项。在东营的各产业中,石油机械产业高级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最高,是研发能力最强的产业。石油装备产品市场已形成市内、国内、国际三大板块。主要产品约占胜利油田的1/4。

目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企业间沟通机制和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尽管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但一直以来没有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公共平台,产业发展的内部协调机制没有形成,不能有效地整合产业资源,也不利于产业品牌的培育。

二是产品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现象普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企业发展战略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外装备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石油装备制造业企业绝大多数是油田改制企业,大部分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突破原有企业管理方式的惯性。

四是核心竞争能力不足。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还要靠引进和直接到国外采购获得。企业研发力量分散,缺乏装备研发的整体策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低。

二、发展对策

一是深入打造中国最大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区域化美誉度。要从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的高度,明确地把该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重点产业纳入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全面介绍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盛况和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搭建行业发展交流平台。2006年成立的东营市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协会,对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交流、规范行业竞争、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引导、带动作用。

三是出台产业指导意见,促进集聚式、集约化发展。尽快制定加快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在产业整合、发展导向、生产要素供给和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