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重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5:31

小学教育学重点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1

关键词 小学 体育教学 重点 身心发育 素质教育

通过与本校及周边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交流探讨可以发现,当提及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时,大部分体育教师是比较盲目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不清楚小学体育教学重点,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下重点分析。

一、我国当前小学生身心发育现状及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一)小学生肥胖现象日益严重

据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超半数普通家庭每日人均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量也越来越高,远远超出了每日维持人体日常所需的脂肪以及蛋白质量,除部分被人体吸收外,多出部分由于无法被身体吸收利用而致使脂肪逐渐在体内堆积,形成肥胖。我国当前小学生大多来自典型的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集所有长辈的宠爱于一身,而大部分家长由于缺乏营养以及生活常识,一味将他们认为的好东西给自己的孩子吃,过多热量极高的食物不仅无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肥胖,使之成为孩子的身心负担。

(二)小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下降

通过对各大权威数据网站关于小学生体质水平研究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整体体质水平不但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反而是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比对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及对当地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就当前我国小学生体质水平下降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1.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趣味性强的电子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小学生也随之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玩电子游戏,这也就意味着当前我国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2.上节提到过,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来自四二一模式的独生子女家庭,几乎所有家长都是望子成龙,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课余时间,家长们往往不顾孩子的意愿自作主张的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以及辅导班,使孩子本就不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被剥夺。3.学校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以及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无法达到改善学生体质水平的作用。4.最后就是难以避免的先天以及遗传因素。

(三)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体育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其主旨。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过去几十年,体育教学走进了一个应对升学考试的误区,体育教学的初衷与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上所提高的分数,而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更加顺利。

二、综合以上几点确定小学体育教学重点

(一)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运动本身就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能否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的效果,其重点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说到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可能很多教师会觉得只要在体育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自然就会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除对体育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体育教师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体育教学内容选择要具有科学合理性,并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每个阶段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当前所教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拿篮球运动来说,其对参与者的身高、体能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进行篮球学习显然是不合适的。2.体育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日复一日的持续学习与锻炼,若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体育教师太过于急功近利,则极易因运动时长与运动强度过大而对小学生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得不偿失。

(二)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型增强学生自信心

上节提到过,当前小学生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部分学生容易因肥胖而产生自卑,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自信心建立的良好时机,体育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其中有氧运动是一项较为神奇的运动,若合理安排有氧运动时间与运动量,则可达到有效去脂的效果,不仅如此,对于体重过轻的学生在体重及体型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通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有氧运动促进学生良好体型形成的效果,帮助小学生恢复自信。

(三)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形成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及学者的肯定与认可,且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更具灵活性,通过趣味性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因此,体育教师可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分阶段的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为其今后取得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2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在课前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三项,即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在课堂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试行解决方案。在课后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

一、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教学洁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19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探索教学机制,对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各个要素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这固然与理论不够深入有关,而更多的原因则是应用研究的疏忽,致使实践上无法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成套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成为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指导。这对于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丰富和扩展教学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学生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分析这个环节中,要求设计者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元教学目标和更具体的课时目标,建立一个教学目标群,然后根据每一个具体目标拟定策略。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的思路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从新情境中获取新的知识,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获取新的知识,如何从众多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激励学生敢问、多问、善思、能辩,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及时鼓励和引导,以培养学生敢怀疑、敢取舍、敢于总结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

4.有利于教学科学化

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大多由教师凭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教学决策。有经验的教师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能够驾驭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的科学规律出发,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将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使教学工作普遍科学化,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是促使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狠抓课堂常规,提高课堂质量

要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积极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两操一舞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要强化学生室内广播操的训练,举行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比赛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体育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新课标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并更好的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在已有的训练经验上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完善。在总结过程中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开展好听课、评课活动,分管体育的校行政要加强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抓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运动队框架,是长远的事。按照体育竞赛计划表,认真抓好的训练。制定好周密而详细的计划。每天保证训练一个小时。并规范运动队训练制度,为能成为体育特色学校而积极努力。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3

 

一、兴趣培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也是个性中重要的意识倾向性,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诱发与培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有不少研究表明,人的才能的开发,在3~10岁是最佳时期。小学教育注意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和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习惯完全是后天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习惯又有优劣之分,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发生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习惯则起着消极的作用。习惯还有一个特性,即早期就能形成,尤其在小学阶段。小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习惯质量,如良好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交际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质疑习惯等等。

 

三、性格形成

 

性格,是个性质量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做什么)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怎么做)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独特的心理现象。性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重视性格的早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身心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性格和基本素质人格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性格。也有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教师在引导和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其发挥性格的长处,尽最大努力克服性格弱点。

 

四、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自我意识既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也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初步成型的阶段,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人格健全和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中应格外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不良情绪的疏导。

 

五、品德教育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美育,肩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重任。在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着力实施美育,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合力,使美育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在教育界有这么一种说法:“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这其实是指小学生正处在身心的逐步成熟期,具有接受力和可塑性都很强的长处,但同时也最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正像一颗小树苗如果没有细心的培育,很可能会成为无用的歪树,所以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能否发展成才的决定性阶段。而在这里的“才”并非偏指学习成绩,特别突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人文性的教育和引导。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挖掘教材里蕴涵的丰厚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品德和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一生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内在质量,也是维系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科学成果造福于人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4

所谓的后进生是指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没有缺陷的,但是在其非智力因素或者是学习成绩方面存在落后现象的学生。对于后进生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指向于全体学生的,而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个群体的,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努力以促进整体学生的不断的发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一、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对于后进生而言,其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来看一下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的分析。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经说人类是一种具有高度模仿性的动物,孩子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学习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家庭是一个学习做人的地方。社会上的许多案例和身边的情况也可以知悉,存在严重问题的家庭,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关爱孩子的家长都是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态教育孩子,很多家庭并不是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山区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而薄弱,很多山区的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采用粗暴的发生对于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施教,这不仅会带给孩子心理阴影,不良的情绪带到学习当中,使孩子的学习心态变得扭曲。其次是家庭的经济因素。很多后进生并不是不热爱学习,但是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山区的家庭大多数都是重活农活,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帮助家庭劳动,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同时由于家庭的贫困而不得不担负一定的家庭生存方面的负担,而且这些孩子一般是比较的敏感以及比较的自卑,对自己产生了质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然对学习也产生不了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消极的情绪尤其是自卑的情绪对于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比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其三是家庭疏于孩子的管理,现在很多的家庭的家长为了生活而远走他乡进城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同时也没有了人生指导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性格的孤僻以及脆弱心理,使得其不愿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不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导致厌学的心理。

(2)社会因素的分析。我们知道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社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毕竟学生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不能够避开社会的影响,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方式的改变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贫困的山区,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他们不能够与社会现代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有一个较好的互动与切合,再加上其知识文化的限制,一般目光也变得短浅起来,只能够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社会上生存是非常的苦与难,看不到长远的未来。山区的小学不断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要走出山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必须好好读书。读书无用论是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失去了学习的目标,自然不会有心思学习。除了读书无用论,还有诸多的不良思想风潮影响着孩子对于未来的定位和看法,对学习的动摇,社会百家争鸣是好事,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是片面并且容易收到动摇的。

(3)学校以及学生个体因素。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童年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在学校进行,而且学校的系统化的知识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其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毕竟这是一种持续性的系统性的施教的影响。如果教育者的思想以及意识是有所偏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把这种偏差或多或少的施加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认识的偏差,譬如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分别对待等,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学生的心理,这些教师对于优等生是非常喜爱,而对于较为落后的学生则是采取一种歧视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学生的内心就会认为自己不行,就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另外就是认知方面的偏差。这表现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不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以及评价,通过某一项的认识就对学生做出全体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体而言,由于他们还是小学阶段,年龄还是非常的小,所以对自己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不断下降,进而成为后进生;或者是他们自己的自制力比较的差,不喜欢安静,导致在课堂上不能够认真的听讲等。

二、后进生教育重点

在这里我们需要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所谓的教育策略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及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等,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教师关心鼓励。对于山区的后进生而言,他们一般是性格比较的腼腆,在道德方面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呵护,而不应该是斥责。因为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学生是可以转化的,对于后进生教师不能够区别对待,而应该一视同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给他们以信任,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从而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我班有两个同学A和B学习不好,可劳动非常积极。每次劳动帮老师挖地、抬水,总是忙得满头大汗,不还不停地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干?”我乘机对他们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们现在的表现,如果你们在学习上再下点功夫。就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那时,同学们会对你刮目相看,老师和父母也就更加开心了。”他们听了我的话也受到鼓励,接下来我有时找他们单独做题,有时让学习委员安排同学帮他们辅导作业,渐渐地他们有了改变,A同学以前作业写得很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现在就进步了,字迹也清楚了许多,上课守纪律了,作业也做得快了,都想第一个做好给老师看,我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尽管他的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学习态度有了较大转变,因此,我们老师不要吝啬对后进生的鼓励,要多激励他们。

其次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知道在多数时候,这些后进生的形成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正确的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个体之中具有不同的智力因素,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存在于不同的个体中,其中一个主导性的智力因素。而且不同的个体这些智力因素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依据这些智力因素的不同,为学生寻求到合适的方法。

山区小学的老师还应尽量跟后进生的家长沟通,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斥责。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知识理论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而老师从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家长,毕竟很多山区的家长本来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不高,不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学校要与家庭以及社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效应,对这些后进生给予一定的帮助。譬如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成长以及在家里的表现,而且可以通过与其同伴的交流了解这些后进生的真实的想法与状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促进他们的学习。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5

身体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的体质不仅直接影 响到游戏活动和智力开发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过遗传基因影响到下一 代人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长期处于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坚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 种游戏的乐趣,又怎样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更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智 力开发和识字阅读,很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

二、儿童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受到伤害。

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我国人口死亡率中,儿童死 亡率居前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探索一番、体验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嗅 一嗅、尝一尝;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认识到事物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和估计到自己行为可 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三、儿童期是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旦有所失误,会贻害终生,将悔之晚矣。

孩子从出生到满1岁,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器官和组织迅速发育。以大脑为例,出生时,大脑 皮质的沟、回还不明显,神经细胞体积很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较短、较少。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相 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克,相当于体重 的1/38~1/40。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纤维变长,分支增多,机能基本成熟。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 的时期,最需要充足的营养,氧和活动量。如果儿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身体或大脑发育障碍,甚 至畸形,贻误终生。

四、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编制的《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03‰,大城市为20. 86‰,农村为71.08‰,在极为落后的农村(四类县)高达99.69‰。”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在生长发育曲线在6个月以内基本上接近国际参考标准, 而后则明显地向下偏移,农村尤为突出。这就说明,我国儿童在6个月以后的体质发育水平明显下降。

(3)少数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女孩比男孩严重。 儿童缺铁性贫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锌。缺铁、缺锌都直接影响儿 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4)许多地方的调查说明,肥胖儿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童中的50—70%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功能 下降,成年后极易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肥胖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5)由于营养不均衡和用眼卫生做得不好,我国城市小学生近视率达20%,最高达32%。

(6)许多调查表明,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据两大城市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心理变态率超过 50%。患孤独症的儿童,约有50万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几的速度增加。打骂体罚儿童,不仅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 ,还会带来精神创伤,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对于心灵的伤害,远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铭心 ,还有什么舔犊之情可言?

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 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 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如果家长和儿童能重视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全世 界可望减少1/3儿童疾病的发生。”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长发育,22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 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须在熟睡后1小时才能进入高峰期;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消除疲劳;有利于开发智力 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据统计,7岁的小学生,每天少于8小时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 班上平均分数线,没有一个人名列前茅。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6

一条主线指的是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个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员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以高教版的培训教材为例,贯穿整个培训的真实任务就是“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资源开发”,整本教材均以该任务为主线,设计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以真实任务来组织培训过程,能够贴近教师的真实教学背景,让学员形成看得见的、物化的结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当然,真实任务也可以按照层级关系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组织各个模块和活动,从而使培训过程更为严谨,符合成人的认知规律。

(2)两方面指导思想

两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指突出混合式学习思想和“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强调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既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又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学习,培训内容与活动在真实课堂与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无缝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体现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趋势,使得培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范,这部分隐性的知识势必对学员的学习和后续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组织上,强调“主体—主导”教学结构思想,将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探究式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给予了学员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既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示范、讲解等主导作用的发挥。

(3)三种主要学习形式

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指的是学员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

结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自主探究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学员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能够扩展学习者的知识面,同时能够兼顾不同学习者学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学习者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是培训班的基本组成单位,培训过程强调小组成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并贯穿培训过程,安排了很多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促使学员在合作中交流和协作,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培训活动中强调师生对话,因为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培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互动的主题,可以是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的模式,也可以是学生置疑,教师解释等模式。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4)四个关键点

培训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关键点,分别是强调活动参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以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反馈。

强调活动参与

培训过程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围绕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导学、技术导航和提示,使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机融合到现实应用的活动情境中。学员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为单元来组织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领域,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因此,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也是实施教育技术和理念的过程。在本轮教育技术培训中,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情境中,突破理论讲座、学习实践等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限,真正地将理论、方法、技术等融入到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多种实践性活动(如师生互动、头脑风暴、讨论、辩论、反思等),使学员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策略与方法。

强调案例观摩和体验

案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运用案例观摩和分析既可以发挥成人分析问题能力强的优势,又可以使成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以解决成人学员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收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非常强调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员分析案例,为此培训过程既提供了大量的分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提供了综合案例;既提供了优秀的案例,也提供了有待改进的案例。学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观摩,同时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进行反思。

体验发生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本模式强调学员通过体验将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技术和整合技巧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促进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过程性评价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7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个别教师不提前一周备课,上课随意性强,学校教学秩序有待维护。

(二)宣传思想工作形式手段落后,方法有待创新。

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只是简单的“一言堂”、单向灌输“大水漫灌”,直接影响了正面说服力,缺乏贴身感受,难以让人信服。

(三)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方面的问题

家长微信群信息使用不规范个别家长发表不当言论,这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信息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

在资金管理和学术造假等方面未发现问题。

二、产生的原因

(一)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工作学习与新形势、新问题脱节,虽然平时经常参加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未能做到系统性研究,对其精神实质的掌握不求甚解,思想理论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高,没有很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方式方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二)认识上存在偏差。思想上逐渐产生了自满情绪,依靠经验办事,出现干劲松懈,工作责任心、进取心下降的状况,缺乏锐意进取精神,没能及时用科学思想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主观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对如何开拓性地开展工作研究不够,又是甚至流露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用心性。

(三)服务意识不强。对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衡量标准,且缺乏有效引导。

(四)工作方法简单。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简单,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全方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8

由于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是很成熟,其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若不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将可能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提出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塑造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德育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将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由于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品德课与社会课有效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使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加强德育教育的小学课程中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应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祖国和党的伟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归属感。由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大量的伟人和科学家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各个基础学科中都可以找到相关历史伟人的痕迹,包括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中,让学生体会到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通过教师进行历史伟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

德育教育的渗透应尽量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相互统一,虽然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只能适合在语文、政治、历史等偏文性课程中开展,然而,在数学、地理等自然学科中,德育教育是很难开展的”。其实不然,无论是在文性课程中,还是在自然学科中,只要通过合理的练习,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正确的社会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当进行电量、电费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教材内容中德育因素的挖掘,明确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件中应找准教学内容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注重课前投入,教师应深入专研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解编者的意图来提炼出教材中道德教育的重点,只有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内容,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讲述道德伦理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而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总的来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具有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寻找德育教育的最佳点,只有开展的德育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具有针对性,德育教育在小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和变化点,选择合适的实际有意识的进行思想教育,给予学生无限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应做好榜样和示范

小学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身体力行,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只有教师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才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通过制订周密的计划来完成自身需要完成的任务,注重自己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从而为学生做好指导示范作用。总所周知,教师是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听教师的话,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着装得体,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五)加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自律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了,学生才能养成“课前准备、课中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采用积极的手段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借助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刻度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学生的自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有思想道德品质,而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扎西央宗.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3,08:208.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9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68-01

前言

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下,如何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是目前小学体育老师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小学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1.1 游戏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人生阶段,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比如奔跑、跳跃、攀爬等,灵活、活泼,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

1.2 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虽然在含义上和游戏性相似,但是它与游戏性有着根本的不同。游戏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而趣味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也融合在很多体育教学内容中。

1.3 启蒙性

启蒙性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小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及人格。

(1)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小学体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小学体育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小学生大脑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大脑机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再次,小学体育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

(3)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众所周知,体育是具有竞争性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胜利。小学生在相同的比赛条件或游戏条件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取得胜利,是形成他们竞争意识的一种良好的历程。

2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 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特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喜新、求趣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缺乏耐心和理性等缺点,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使用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烦。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不单单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知识去理解。教师应该亲身投入到小学生的练习活动中,营造一种师生共乐的欢乐气氛,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小学体育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快乐情境,并以游戏的趣味方式给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2.2 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

体育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依据,单一重复的体育教材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而灵活、有趣、多样的体育教材就会诱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体育老师根据小学生身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教材,给小学生展示合适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对游戏化练习方法的研究,比如接力、追逐、各种跳跃的仿生练习等,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

2.3 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

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小学体育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难度和进度的体育技能学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体育技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考评的方法,多观察、多留心每一个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小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小学生对技能的演示,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小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体验体育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老师应该采取针对教学效果而进行评定的效益评估法,既要考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考评他们的进步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龄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和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等方式,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帅.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0):331-331.

[2] 胡明光.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1,(5):194-195.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前言: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下,如何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是目前小学体育老师共同的职责和任务。小学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抓住这些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游戏性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以游戏为主的人生阶段,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也应该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比如奔跑、跳跃、攀爬等,灵活、活泼,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

1.2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虽然在含义上和游戏性相似,但是它与游戏性有着根本的不同。游戏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而趣味性主要是表现在小学体育老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小学教育的趣味性也融合在很多体育教学内容中。

1.3启蒙性

启蒙性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小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还处于一个萌芽的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及人格。

(1)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小学体育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小学体育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首先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小学生大脑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大脑机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再次,小学体育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

(3)小学体育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众所周知,体育是具有竞争性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胜利。小学生在相同的比赛条件或游戏条件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取得胜利,是形成他们竞争意识的一种良好的历程。

2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特点,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喜新、求趣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缺乏耐心和理性等缺点,因此,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不能使用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厌烦。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性教学,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启发小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不单单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知识去理解。教师应该亲身投入到小学生的练习活动中,营造一种师生共乐的欢乐气氛,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

小学体育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快乐情境,并以游戏的趣味方式给小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2.2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

体育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依据,单一重复的体育教材会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而灵活、有趣、多样的体育教材就会诱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小学体育老师根据小学生身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教材,给小学生展示合适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对游戏化练习方法的研究,比如接力、追逐、各种跳跃的仿生练习等,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

2.3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

小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小学体育老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难度和进度的体育技能学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体育技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小学体育老师还应该改进考评的方法,多观察、多留心每一个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善于发现每一个小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小学老师还可以通过小学生对技能的演示,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小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体验体育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老师应该采取针对教学效果而进行评定的效益评估法,既要考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考评他们的进步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小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3 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龄段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包括游戏性、趣味性、启蒙性等。小学体育老师应该认真分析和掌握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创造快乐情境,倡导趣味教学;优化体育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注重个体差异,改进考评方法等方式,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帅.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0):331-331.

[2]胡明光.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版),2011,(5):194-195.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11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农牧区的小学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德育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教育,其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为了让小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农牧区在小学教育中需将德育教育放于各科教育的第一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前提,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在得到学科知识培养的同时具备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埋下扎实的基础。

1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教育群体,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业生涯与成长环节中的重点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其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与学生未来的成长息息相关,因此,在农牧区的小学教育上,不仅需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还需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加强对小学生群体的德育培养工作,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观念,使小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德育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维观念与行为,对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十分有利。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作为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农牧区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体谅家人、朋友、同学的好学生,并在物质基础上,能够做到不攀比、不虚荣的心态,在学习上,能够让学生成为爱学习的好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做到尊敬教师、同学关系融洽、定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遵守班级纪律等好习惯,并且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上,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勇敢、坚强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也成为一名具有正确思想观念的人才。德育教育内容中的优良品质会逐渐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学生原本错误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思想观念,并且在学习态度上,能够转变以往对学习的厌烦态度,从而能够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体谅教师教学的辛苦,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德育教育与其它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由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文字来进行引导的,德育教育更为注重思想教育和观念教育,借助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字载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思想与观念,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日常积累获得更多的领悟。因此,对于农牧区的小学教育来说,教育工作需明确认识到小学教育并不只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教育目的,而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格与道德观念的重要平台,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作为一名知识传授者,应将德育工作融入各个学科教育当中,融入学生的思想当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善良、体谅他人的好学生。

2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农牧区小学相对于城市的小学教育来说具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并且在教育方向上,具有较大差异。以我国目前区域的少数民族农牧区的教育方式来看,农牧区的小学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课程结构以及教育方向主要以知识为教育核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整体以及思想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因此,农牧区的小学教育需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利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内容来作为德育教育基础,基于此,教师需明确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小学生在对一切事物的好与坏上还无法有效的分辨,缺乏正确的分辨能力,对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可将社会中的不好的时事影片进行收集,并播放给学生观看,教育学生这些事物的不良性以及后果,再收集具有正能量的案例视频进行播放,例如雷锋助人为乐的视频、陌生人帮助老年人过马路视频等,通过播放两个具有差异性质的视频,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与认识力,并启发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错误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两者事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小学生教育中的教育重点,将德育工作放于教育第一位,并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来合理设计德育教育环节,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使农牧区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说,教师在选择教学辅助课件时,不可选择难度过大的,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选择具有教育意义但同时学生又能够明白的教学课件。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农牧区小学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教育,并且以积累知识为教育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思想品德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农牧区在开展小学教育工作时,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德育工作为教育出发点,着重开展德育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等观念,从而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发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整体素养,让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与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学重点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4-01

在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提升教学的质量作为这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去抓,通过努力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关,以人为本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立质量提升评价的标准。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提升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石。提高教学质量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永恒的话题。然而,面对我国现实的小学体育教学问题,教学质量分析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抓住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契机,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影响学生小学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问题,同时,它还会对中学、高中、大学甚至后续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一、体育教学质量概述

小学体育教学应当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和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删掉),努力使学生认识小学体育健康知识,掌握基本运用实践技能,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使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之后都能有所收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一组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实践的目标和依据。一般来讲,衡量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有:教学计划和组织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宜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等等,最直观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成绩、能力运用、学生感悟等等。小学体育教学表现为一个过程,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评价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以全过程的视角去动态检视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及成效各个方面。

二、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特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应对其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这些要素中对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作用的因素,从这些因素的合理控制和规划着手,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策。

(1)教师因素

小学体育教师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工作的态度等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新课改条件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注意教学角色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小学阶段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行为和魅力对学生影响较大。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教师努力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比如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力,如何实现对传统教法的革新以及新教法的创新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内容。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育教学中的获益程度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教学质量提高最好的方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改革的重点便是设法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那么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分析了解小学生身心与性格的特点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重点之一。教师通过把学生身心特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能够极速的提升教学质量。

(3)教学环境因素

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完成小学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地、设备等,良好的教学场地和完善的教学器材设备,以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是小学体育教学环境构建的必备内容。这些环境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心情,应当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合理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教学设计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拥有一个共同任务,那便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培育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从中不难发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及怎样安排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切实提高。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环节融入游戏元素是一项明智的选择,通过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保障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注重游戏环节的运用,能够以兴趣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以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优化教学方法

活泼好动、兴趣广泛、但持续性差,这是处于人生初级阶段的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注重从教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主要手段。通过引起学生保持兴趣的不间断性,而起到提高教学高度参与的目的。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比较适合小学生,因其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某种欢娱,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小学生天玩,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过积极的参与,学生能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这样的体育课堂中趣味性和教学效率就都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实现提升了。除游戏教学法之外,比较教学法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非常有效。

(3)注重技术和方法的传授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小学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技术和方法的传授。抛开传统单调式的知识传授,用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中逐渐用心体会,这样得来的体育知识会比听到的体育知识,来的更加深刻。学生通过实践验证来掌握体育知识,会更加具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宇艳.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