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增长合集12篇

时间:2023-06-28 10:06:09

国民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增长篇1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往往在原理上说不通。例如,把政府开支当作经济系统外部的所谓外生变量,这怎么行呢。政府开支受制于税收,而税收多了,利润、工资就会减少,否则钱从那里来?又说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是个外生变量,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调控作用。我不否认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调控作用,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调控作用呢?或者说货币发行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货币发行量增加一倍,国民经济将会怎么样?我认为数据一定令人兴奋:收入翻一番,GDP翻一番,当然,物价也都翻一番。有人根据1998年由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过,从1952年-1997年,我国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8.5%(张金水,1999,第92-95页)。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才9.1%,真是小数见大数。货币调控国民经济的“威力”可见一斑。本文不打算多谈旁人的调控方法,本文依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简单介绍一种国民经济的调控方案。

二.国民经济调控原理

笔者曾经在网文[3]中,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原理,将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Y一步步分解为固定资产折旧,消费C,追加投资I和政府开支G(不考虑进出口):

再假定固定资产折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f,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b,0<f<1,0<b<1,即有下列式子:

这样,由式(1)可以得到关于投资的方程式:

I=(1-f-b)Y-G(3)

国民生产总值Y中有一部分是税收和规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τ,税费额就是τY;国家对式(3)中的投资额可能也要征收投资调节税,设这项税率为q,0≤q<1,税费额就是qI。这样,总的税收T由下式表示:

T=τY+qI(4)

假定政府开支G跟踪总税收T,按照总税收T与政府开支G的差额进行调控,调节关系式为:

假定政府开支G跟踪总税收T,按照总税收T与政府开支G的差额进行调控,调节关系式为:

式中β>0,税收多于政府开支时可以增加政府开支。另外,投资额I扣掉调节税以后的实际追加投资额为(1-q)I。所以,设资本存量为K,则实际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由下式表示:表示:

设资本量为K时,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Y,资本产出率为u,则有下式:

Y=uK(7)

资本产出率u的意义是:投资1亿元,每年的产出为u亿元。现在归纳一下经济系统的运动方程:

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求解上列方程。经济系统的结构图,见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经济系统在不考虑进出口的情况下,是个封闭系统,不存在什么外生变量。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系统。我们地球就是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它并没有得到外星人的资助,经济成果不是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吗!

三.经济系统的求解

对上述经济系统的运动方程进行整理可得:

初始条件是:t=0,资本存量为K(0),政府开支为G(0)。对上式稍加运算,改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下面为了有个具体的结果,代入数值:f=0.25,b=0.25,τ=0.25,u=0.25,q=0.1,β=0.1。系数矩阵A如下:

对上式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s为变换变量,则有:

对上式求反变换可以得到K(t)、G(t)。如果再假定:

G(0)=0.25Y(0)=0.25uK(0)=0.25×0.25K(0)=0.0625K(0)

则可以得到(下面直接给出结果):

K(t)=K(0){0.8666exp(0.07626t)+0.1334exp(-0.07376t)}

Y(t)=Y(0){0.8666exp(0.07626t)+0.1334exp(-0.07376t)}

由以上数据可知,年经济增长率为7.6%。

四.经济增长率的讨论

在通常情况下,由矩阵A的特征值,可以近似得到关于年经济增长率r的公式:

将前面的数据代入得:r≈0.075=7.5%,与上面的结果差不多。由式(16)可知,提高资本产出率、降低税率、减少浪费、提高调控效率都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由图1可以看出,这里对投资采取了适当课税的调控策略,既可以抑止过度投资,又起到扶持投资不足的平衡效果。调控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政府开支对税收收入的跟踪状态。

五.结束语

有些学者,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建模思想,所建立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型,与“真实经济过程”相比较,“方程中所有的常系数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些系数很难找出可观测量,因为有可能这些关系本身在统计上是不成立的。”(郑辉,2001,第89页)而本文所列经济模型中采用的经济量、经济参数,都是真实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参数,如垫付资本、周转率、折旧、工资、利润、投资、税收、GNP、税率,等等,由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变量和参数的数值,调控将来的经济变量的数值,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建立某种目标函数,也可以探讨最佳路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动不动就是“均衡值”,“均衡值”等于多少?说得再头头是道,就是缺乏可操作性。经济系统不是什么稳定平衡系统;如果经济系统是个稳定平衡系统的话,我们只能一直呆在原始社会。

有文献借托外宾的话说:托宾(JamesTobin)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论文如果没有运用‘微观基础’的方法,就根本不能在任何主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任何研究报告如果被怀疑违背了‘微观基础’的戒律,就逃脱不了同行的批评;一个新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如果不能表明博士论文中假设的关系式是用‘微观基础’方法推导出来的,他就很难在学术圈子里找到理想的工作。”(郑辉,2001,第70页)我的这篇文章,既没有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又不讲“均衡”,也不是“非均衡”,完全依据西方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却也讨论了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这当然难逃“根本不能在任何主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可悲下场。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增长篇2

出的其他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国家GDP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此之外,房地产行业也对某些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具体讨论房地产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当前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于成熟,同时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电力行业,水利行业,房屋咨询服务等等,这些行业的发展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出了一份力。同时,新行业的产生,又刺激了经济市场的发展,百姓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但在另一方面,自从房地产行业发展起来以后,由于这个行业的暴利性,使得许许多多的商人将资金都投入进去,而大量资本的注入又导致行业发展得更为迅猛,虽然在短时间内房地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对于某些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土地资源把握在房地产商人的手中,使得他们为了利益哄抬房价,老百姓买不起房,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大片住宅楼卖不出去,产生经济泡沫。但还是会有许多的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将大片土地卖出,却并不关心工程后续发展,这些行为都会破坏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二、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1.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我们可以从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态势中看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当多的与房地产有关的行业发展。例如建筑业,无论是商品楼还是居民住宅,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所以大量的房地产工程会为设计院和设计师带来工作;房屋的建筑离不开工人的劳动,大量的施工队为劳务市场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工作,此外,建筑的供暖、供水、供电等等,都为相关的部门带来工作,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2.解决了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普通城市之间的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同,相比较来说,大城市的经济水平要高。目前我国有非常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同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到一线城市发展,这些新增加的人口为城市的住房带来极大的压力,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压力,无论是租房还是贷款买房,稳定的住处让在本地工作的人有休息安置的地方,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的工作。3.缓解就业压力。当前社会的就业问题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在家待业,这些待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具有不稳定性,长时间的无业可能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问题。而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与相关企业都得到了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工作岗位逐渐增多,大量的待业人员找到工作,有了经济收入,社会变得稳定,经济也得到了长远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

1.房地产经济泡沫。房地产行业发展起来后,有许多其他行业的商人受到高额利润的吸引,纷纷将资金也投入到了这个行业,但是大量的建筑建设起来之后,由于房价太高或者是当地经济水平不够等等原因,许多的建筑空置,甚至有许多的工程烂尾,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房地产行业仍然热度不减,仍然有非常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20世纪日本曾经就出现过与我国目前极为相似的经济状况,房价哄抬的极高最终导致资金断裂,国民经济崩溃,出现了“失去的二十年”。当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在发展极为迅速的局面,但如果不能及时刹车,很可能会出现经济崩溃的状况。2.工业发展凋敝。当大笔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时,必定有其他的产业会受到消极影响,而我国当前的状况就是工业发展受到了阻滞。近几年经常会听到很多小型企业的老板说“生意不好做”,特别是小型化工企业,不断有倒闭破产的消息发生。国家的大型化工企业因为受到国家的扶持还勉强能够继续维持,但长此以往,经济沿着畸形的路线发展下去,势必会给国家带来极为不好的影响。3.经济市场紊乱偏向化的经济市场使得资金向房地产倾斜,许多其他的民生行业受到影响而破产关停,长此以往,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紊乱,百姓的生活受到影响,势必会阻滞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本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发展的好,会使经济市场更加活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让国民经济长足平稳发展。当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足,带动了许多相关企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这是它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但是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太过火热,已经超出了它本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以为了维护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让房地产行业重回应有的轨道,让市场重回平衡状态,促进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任何一个行业,将重心放在房地产行业上是非常危险的,希望国家对待每一个行业都有扶持和控制的措施,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姜莹莹.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5,(9):217.

国民经济增长篇3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趋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与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其住房分配制度以从福利性分房转变为货币化、商品化。房地产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间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房地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根本在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与城镇化进程的提高.作为支柱型产业,房地产业具有极长的产业较大的关联度能够对其他相关产业起到直接、间接的带动作用特别是生活资料消费品的增加。基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如何确保房地产业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增长需求,如何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相关部门、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房地产投资带来了经济的局部和短期繁荣,但其引发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发展下,潜在的金融风险、投资风险、违约风险和次级贷款风险等不断发酵酝酿;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价格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匹配,2016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65%,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为16.19%。高q的住房价格给民众的生活带来较重的负担,社会差距凸显。房地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对经济的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威胁。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实施对房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实现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稳步发展,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人员也加大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投入,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二,房地产行业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多个领域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第三,房地产经济发展不具有健全的调控机制。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国政府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具有对房地产经济有效的调控能力,使得房地产价格不受控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

第四,信贷风险增加。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多个行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比如金融信贷。如果房地产发展不稳定就会加重金融信贷危机,严重制约银行的良好发展。

第五,房地产投资比重增大,出现了投资过剩的局面。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利润实现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因而很多人都纷纷进行房地产投资,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导致了房地产领域发展过剩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六,房地产投资标的物聚集的资金量一般较为庞大,采取杠杆操作,贷款数额较大,当房地产价格过快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投资中的不确定性,房地产业的超阶段发展,高比例地释放了大量的房地产信贷,所带来的系统风险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金融安全与稳定需要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造成的不确定性,为银行体系和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分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笔者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及相关数据,包括中国与国外的房地产经济,并归纳整理出如下内容:从宏观经济总量角度来看,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有两种作用,即促进与牵制。在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发展稳定的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增加一个单元产值,有关产业则会增加1.5到2个单元产值相应的,投资总量不足的房地产投资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将导致其他相关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整体经济发展将受到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房地产投资量越多越好,过多的投资量使得其对土地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进而极有可能将出现由于地价大幅上涨而造成的泡沫经济,国民经济发展也将遭受严重创伤日本1991年―2004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不仅对当期消费水平。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影响,更对日本国民经济带来了重创。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5年GDP核算中,我国全年GDP绝对额约为676708亿元,房地产业绝对额为41308亿元,占比约为6.1%。历史数据表明,

1960年之后,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超出6%以上时均会产生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现象,如日本于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破裂现象,以及2006―2009年波及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房地产崩盘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力度十分有必要。

三、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用

在计量研究中,房地产投资与货币数量关系密切,在实际生活中房地产业与资本市场关系也较为密切,一方面房地产投资需要庞大的资金决定了其必须依靠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房地产投作为一种收益较好的资产,吸引了较多的资金进行投资。房地产投资标的物聚集的资金量一般较为庞大,采取杠杆操作,贷款数额较大,当房地产价格过快的增长,增加了房地产投资中的不确定性,房地产业的超阶段发展,高比例地释放了大量的房地产信贷,所带来的系统风险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金融安全与稳定需要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造成的不确定性,为银行体系和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

(一)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总体的变化情况,通过房地产行业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来。因为,房地产行业敏感度较高并且与其他行业关联度较高。在此之外,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有效地拉动就业,扩大内需,促进其他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内需的扩大。第二,房地产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吸纳其他相关行业的资金,由此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我国整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第三,房地产行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消费水平,决定着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因此,从上述表现来看,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发挥着其他行业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房地产行业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

房地产经济与我国的市场经济联系非常密切,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状态。房地a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成熟,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也在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力量。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冶金行业、电器行业、钢铁行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明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房地产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巨大的风险。因为房地产经济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就会造成国民经济的波动,并且房地产经济一旦出现不合理的增长的现象,就会造成泡沫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利用相关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防止房地产行业带来的风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保障房地产行业与市场经济相会之间有序,平稳的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就业

房地产经济的作用十分广泛。首先,房地产经济可以增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我国公民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国现在就业状况较差,严重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可以有效增加我国现在就业人口,促进我国现在民众充分就业,同时房地产经济也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房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现在我国就业难的状况。此外,由于我国现在房地产行业独特的作用,还带动许多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如建筑工程和金融。因此,房地产行业可以进一步促进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中国社会居民的充分就业。

(四)房地产经济推动其他产生发展

房地产业对不同性质产业的作用力方向不同,对于基础原料型产业,如水泥,钢铁等行业,房地产投资对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后向拉动作用,而房地产业对于服务产业主要是前向拉动作用,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是最为密切的环向关联效应,它们之间相互产生较为紧密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离不开产业关联效应,房地产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当房地产业资金投资到材料购买,机械租赁等相关行业,通过其他行业更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可以通过这些和房地产业与前向关联效应,环向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对房地产业产生影响。总体来说,一方面房地产投资会增加与之相关联的部门收入,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加大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乘数效应的体现;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会通过其他行业来影响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也就是关联产业中的后向关联和环向关联。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是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关联产业效应进行。

四、提升房地产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策略

(一)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为本着科学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房地产经济市场发展实际,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有力调控,从而有效避免房地产泡沫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对房地产消费支付能力存在差异,为此,政府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收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住房,完善房地产住房体系的建设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利用规范化的宏观调控手段严格管理国家房地产发展的泡沫经济现象。

(二)加强对金融政策的完善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金融政策是否科学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银行信贷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科学的政策加强度银行信贷的规范。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变融资的方式来形成科学的金融政策,完善融资手段和策略,从而减少金融发展对房地产事业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

为了保证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关部门需要对房地产发展进行严格的。规划,采取措施减少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从而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例如,针对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投资过剩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自己的职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房地长经济的投机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综合发展

虽然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只是注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其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就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注意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其他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全局上来把控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五、总结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发展重要的作用,促进我们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改善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房地产行业发生较大的波动的时候会使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较大波动。我国要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对房价进行控制,对我国现在的房价市场进行动态监测,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规范现在房地产行业。更好地促进我国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实现更好地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121122

[2]王伟刚.浅析房地产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11):29

国民经济增长篇4

前言: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

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原鹏飞.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国民经济增长篇5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决定的,反过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经济既然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成果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房地产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或者出现倒退的现象,将会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还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住房条件等;但是如果房地产经济发展过于快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又会产生泡沫经济,房价快速抬高,对国民经济增长不利,对人民生活更是会产生消极作用,还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合理地控制房地产经济,使得其稳定有规律地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房地产经济概念简述

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中心,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生产以及房地产消费在内的经济总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指开发投资商投资在房屋建筑、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开发和购置土地方面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是一个经济循环的起点,其建成的房屋建筑之后被用于房地产生产以及房地产消费。房地产生产活动包括房地产的生产环节以及房地产相关产业的生产。比如房地产的生产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自有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房地产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包括建筑、物流、金融等。无论是房地产生产活动还是与之紧密相关产业的生产活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房地产消费活动是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生产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生产的服务对象。房地产消费包括生活住房以及相关的房屋消费活动,比如房屋租赁、中介服务、物流管理、房屋维修、生活用电燃气等。总之,房地产经济主要内容在于房地产的投资、生产和消费,三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关系密切,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生产,房地产生产又服务于房地产消费,而房地产消费反过来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生产的优化升级,三者协同发展共同对国民经济增产造成影响。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房地产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好的一方面来讲,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加上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业的重视,我国房地产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管是宏观政策方面,还是在创造社会条件上,房地产经济之所以可以得到进步,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可以得到基本的控制,很大程度是依赖国家的相关政策。

2.房地产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业和房地产经济的繁荣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房地产经济本身就属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会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第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以后,可以带动与之相关产业的出现,并且随着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相关产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金融产业和房地产业关系紧密,房地产业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持,同样金融产业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也要依靠房地产业的推动。总之,不管是房地产经济的本身国民经济属性,还是房地产业可以拉动其他产业发展,都说明我们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时候需要优化房地产业的市场环境,给予房地产经济发展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市场体制。

3.房地产经济发展推动人民生活质量。第三,我们在上文中提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讲,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会推动着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因为首先,房地产经济发展意味着房地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住房等房屋建筑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优化了,整体的生活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房地产经济之所以可以有繁荣的景象,正是因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升,而消费能力是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挂钩的,也就是说因为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所以消费能力也得到了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4.房地产经济依然存在房价过高、房产泡沫等问题。上文中的三点都是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好的一面,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自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房地产业中依旧存在着房价过高的问题,如果房价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带来房产经济泡沫的严重问题。比如现在的一线城市由于外来人口众多,人们都需要有好的住房条件,尤其是对一些小康以上水平的人来说,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样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但是房地产业往往会去高估这些需求,也许人们只是目前有这样的打算,但是受到城市生活压力、个人经济能力的制约,大多数毕业没多久,工作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的青年来说,买房需要在满足自己其他需求的条件下才会真正去落实。如果房地产业没有合理地评估这些需求,被眼前虚假的不可实现的需求所蒙蔽,就会大肆建造房屋,导致供大于求,破坏市场的平衡。另外,房地产过高的房价是被投资商炒起来的,一边投资商为了贪图一时的利益大规模的投资在房地产业,导致房屋过剩,另一边又为了把这些房子卖出去故意抬高价格,外界看起来房地产一片繁荣,实则可能已经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但却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也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压力。

5.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最后,房地产经济虽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房价过高问题依然存在,房地产经济泡沫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看经济的控制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就目前状况来看,政府的确对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颁布了一些政策,也采取了措施,但是成效很低,政府在政策方面的调控能力依旧很弱。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机构可能出于其他利益的考虑,想在社会其他建设上快速取得成绩,所以对房地产业的控制还没有完全重视起来。另外,近几年来房价水平节节攀升,虽然有的政府机构一直在说要控制好房价,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政策始终没有有效地落实下来,房价依旧高,人们的生活压力还是没有得到缓解。总之,政府对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经济的控制能力有待提高,要立足于长远发展,采取宏观的调控政策来控制房价。

三、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详细的角度着手,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带来很多贡献。不管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还是房地产生产、消费领域,总的来说,都会给国民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带动相关产业成长、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就业、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消费结构以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首先,从整体上来讲,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肯定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因为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主导产业的推动。从目前情况来说。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任何一个其他产业都会和房地产业产生较大的关系。正是这样的背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2.带动相关行业的成长。上文说过,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所以会推动其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行业有很多,比如说金融行业、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等,这些行业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推动。比如建筑行业想要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就要房地产业的合理引导,告诉建筑业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投资,建筑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重要事项才能尽量减少建筑业安全事故等。另外,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对钢筋等材料、建筑的工艺和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与之相关的建材业,如钢筋、水泥、木板、化工等行业也会不断地提高其技艺,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成长。

3.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三,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房屋建筑质量提高,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人民提高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空间。在生活工作节奏十分快速的当今社会,一方面人们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消费能力有了保障,所以对房屋的需求也会慢慢增强,住房环境改善了,自然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4.促进就业。第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一方面房地产业本身就是规模庞大的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比如房地产业中不仅需要有大量的工人,还需要这些工人具备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房地产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其他产业或行业也就有了更多的就业需求,比如在建筑行业,需要有更多的建筑人才,还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总之,不管是对于房地产业本身,还是与之相关的产业来说,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大量的员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就业难的状况,使得就业率明显提升。

5.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第五,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优化城市经济结构以及优化消费结构。一方面城市经济包括在城市中发生的一切的城市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关系。不管是经济活动还是经济关系都和房地产经济紧密相关。比如房地产业为城市经济活动提供了基础设施、生活设施等,城市经济活动在这些设施的支持下有效展开,产生一定的城市聚集效应。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多先进的技术支持以及资金、优秀人员的支撑。房地产经济在发展中可以综合开发城市的基础设施,将各种设施结合起来,比如交通、通讯和居住、工作紧密相关起来,合理布局城市生活网以及协作网、流通网等。这样就优化了城市投资环境,提供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等,为城市活动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消费结构。因为在之前的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一种叫做福利性的分房政策,也就是说虽然人们有消费的需求,但是人们不需要在住房上有大量的消费支出,一般在城市中都是单位机构进行分房的,居民在住宅上的消费比重比较低。这种体制和政策从表面上减少了人们的消费支出,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合理消费结构的形成,对市场发展也产生阻碍。现在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货币分房以及土地有偿使用政策。在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拉动内需,使得住宅市场得到开发,消费结构变得合理。同时,也为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6.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最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城市是一个空间上的聚集状态,也就是说在这个聚集空间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可以把大量的财富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合理规划,进行综合性投资。城市投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以及社会公共建设等方面,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对这些方面的投资可以通过地租、税金等方式取得利润,然后投资方再根据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把这些利润再次投资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这样的投资循环为城市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并为城市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房地产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在清楚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了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后,为了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是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或者为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政府是最重要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合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从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看到房地产经济以及其相关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清楚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综合规划,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合理控制好房地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投机,压制房地产经济泡沫,为房地产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也要注意每个地区不同的发展特点,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房地产经济,然后再完善各地区的住房、租房体系。要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基本出发点,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

2.完善金融相关政策。金融产业或者行业是与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过往的种种现象中我们发现如果房地产经济缺乏一个合理的金融投资环境,没有有效金融政策的支持,房地产业就会出现房价过高,政府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稳定价格,出现房地产经济泡沫等问题。因此,如果想要保障房地产经济稳定发展,并且推动国民经济进步,就需要完善各种金融有关的政策,改变融资手段和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银行信贷体系。

3.合理规划房地产经济。另外,除了要完善金融相关政策,还应该合理地去规划房地产经济。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各种盲目投资、投资过剩等现象,在制定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之际,需要综合考虑现实情况,一定要分析现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然后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比如针对当前盲目投资的问题,需要了解盲目投资背后是否有相关的投资商在进行投机活动,清楚问题之后再利用政府宏观政策的力量,打击这些投机行为,严格控制好房价,抑制经济泡沫。另外,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在规划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现实,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合理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4.推动各个产业综合协调发展。最后,必须要关注的是一个区域内所有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因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可能只存在房地产业一种产业,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每个地区不管经济发展程度的大小,都有多个产业的存在。我们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国民经济中的每一个产业,比如房地产业要发展,其他比如交通业、通讯业、金融业也要和房地产一起协同发展。为了避免出现经济结构混乱、经济发展不合理,需要去协调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经济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区域内的每一个行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得每一个产业都可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因素。

五、结语

综上,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经济包括本身的房地产业经济属性,还包括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的经济元素。一般来说,房地产经济只有在合理稳定的发展条件下,才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有关部门在制定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各种元素,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然后再制定合理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吴海艳.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工业C,2016(03):40.

[2]陈永霞.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论述[J].经济期刊,2016(06):35.

国民经济增长篇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24-05

引言

国防支出是反映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二十多年来,该指标绝对数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2010年国防支出预算为5 321.15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7.5%。同期,与之相关的 GDP 指标增长迅速,2010年达到 397 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从数据表面上看,GDP 的增长与国防支出的增长存在显著的关系。但它们之间是如何影响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过去常常直接借助线性方程来解决。但从随机时间序列的特征来看,不经分析地用一个随机变量对另一个随机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不很可靠。因此,本文试图引用1978 —2010 年的数据,采用VAR模型来检验此类问题。

一、模型的分析

1980年西姆斯(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是自回归模型的联立形式,所以称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用矩阵可以表示为:Yt=A0+A1Yt-1+…+YPYt-P + εt。由此也可以看出来,VAR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系统中的每个方程都具有相同的解释变量,且这些解释变量都是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

在一个VAR模型建好之后,就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各变量的相互影响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地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二、实证过程

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用 VAR模型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和协整检验。

(一) 变量选择以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研究中国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过程和影响路径。从而分析中国国防支出对于国民经济增长、非国防公共部门投资和私人部门投资分别产生何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统计年鉴上没有按照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产出来分类,本文采用马拴友(2000)的方法进行划分。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不利影响,对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定义如下:lngdp:国内生产总值自然对数值;lnds:国防支出自然对数值;lnpi:私人部门投资自然对数;lngi:公共部门投资自然对数。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改革开放五十五年》,采集数据的区间为1978—2010年。

(二) 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lngdp仍然不平稳,其他数据平稳。再做二阶差分后所有数据都平稳。这表明,所有变量都属于二阶单整I(2),可进行协整分析。

(三)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1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 中 None、at most 1 都为星号,表示拒绝假设,即存在协整关系,且最多不止1个。迹检验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四个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四)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由上页表2可知,当我们用lngdp滞后两期值来解释lngdp时,其自身对其解释效果比较好,其滞后1期回归系数为正且比较大,滞后2期系数为负。这说明GDP受前面GDP的时滞影响很明显且滞后1期的影响比滞后2期要大.尽管lnds的滞后1期对lngdp的影响为正但很微弱,lnds的滞后2期对lngdp的影响为负,且影响较大。lnpi的滞后1期对lngdp的影响为正且大于滞后2期为负的影响。Lngi与lnpi对lngdp的影响是相似的。滞后1期影响为正且大于滞后2期为负的影响。Lnds滞后两期来解释lnds时,其自身对其解释效果比较好,其滞后1期系数为正且比较大,滞后2期系数为负,且影响较小。Lnds对lnpi滞后1期为正且影响较大,滞后2期为负影响远远小于滞后1期的影响。Lnds对lngi滞后1期的影响为正,滞后2期的影响为负。由此可以得出,GDP受其自身前期的影响最大,但由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更早之前的数值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国防支出对GDP有不太明显的消极作用,但是更早之前的国防支出对GDP是具有促进作用的,说明国防支出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具有时滞效应的;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滞后2期的数据显示对经济增长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当期的正向影响与滞后的负向影响相互抵消后,仍然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国防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当期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滞后期的负向影响非常微弱。国防支出对公共部门投资的当期影响为正,滞后期影响为负,但是正负相抵滞后仍有微弱的正向作用。由此可知,国防支出并没有对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五) 格兰杰检验

由表3看以看出lngdp是lnds的格兰杰原因,lnds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lnpi与lngdp不具有相互格兰杰因果关系。Lngdp是lngi的格兰杰原因,lngi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

(六)脉冲响应图

1.GDP与国防支出、私人投资、公共投资的动态关系研究

从图1中可以看出,lngdp受自身冲击的影响最大,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立刻有了较强的反映,该序列对来自其他方程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第1期都没有反映。第2期,lnpi对lngdp的影响最为明显,上升为0.02,lnds和lngi对lngdp影响不明显,lnds对lngdp的影响为正,以后影响渐渐消失。Lngi虽然影响较小,但是从第5期开始影响为负,以后逐渐消失。这说明,国防支出、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都是有滞后的正向影响的。由于国防支出占GDP很小一部分,所以影响并不明显。私人投资对GDP的影响相对较大。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很小,由于公共投资都投资于基础建设、医疗、卫生和教育,是没有回报的投资,所以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较滞后效应为负。

2.国防支出对私人部门投资和公共部门投资的动态影响分析

第1期给Lnds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其受自身影响较大。受lngdp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影响较小,大约在第2期之后,lngdp对lnds的影响超过lnds本身,且影响一直在不断增大,lngdp对lnds的影响处于不断增大的状态。说明lnds的增加主要是受到lngdp的影响。当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因此国防支出也随之不断增加。

图3对lnpi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第1期受自身影响较大,lnds对其影响甚微,在第2期,lnpi对自身的影响迅速下降,lnds的影响增大,大约在第4期,lnpi对自身的影响趋于消失。lnds对lnpi的影响在第5期之后逐渐下降。国防支出对私人投资是滞后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国防支出并没有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而是在后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国防支出能够提供安全的国家环境,提高国民投资热情和消费信心,间接提高私人部门投资。所以国防支出对私人部门投资具有滞后的正向影响。

从上页图4中可以看出,对lngi一个标准差的冲击第1期其受自身影响较为明显,但是在第2期开始迅速下降,到第3期之后,影响为负。以后渐渐趋于消失。Lnds在第1期对lngi影响较为明显,第2期,影响增大,到第3、4期影响变小,以后各期趋于消失。国防支出对公共部门投资影响为正,虽然国防支出和公共部门大部分来自财政支出,但国防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对公共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结论

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国防支出属于纯消耗性的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但国防支出通过不同的路径也能对经济带来正面影响。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对GDP与国防支出、私人部门投资和公共部门投资的动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防支出的投资占财政支出一直处于很小的一部分,国防支出对GDP的影响为正,但是影响非常微弱,可以得出国防建设的步伐没有跟上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所以影响非常微弱。通过实证研究国防支出对GDP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国防支出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增加国防支出,使得国防建设的步伐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

2.国防支出对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投资的拉动效应要大于挤出效应。国防支出对公共部门的直接影响大于私人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滞后影响大于公共部门。通过实证研究,国防支出对私人部门的影响具有时滞,同时私人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国防支出对公共部门影响为正,但是公共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是负向的,所以国防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间接影响是双向的。从实证研究中看到,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较为明显。通过 “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即减轻了国家的防务压力,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利用民用部门的高端技术发展军事科技,不仅能带来军事技术的变革,节约成本,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加明显而持久的拉动作用。也便于将国防开支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国防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关系。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波.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研究(1985—2000)[G]//中国国防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侯佳,邓秋燕.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J].军事经济研究,2010,(11).

国民经济增长篇7

这一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农业结构日趋优化的同时,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全年农业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35.71%。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出货值达到1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家。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达到19.7万亩。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增工商企业投资农业40家,总投资额3.5亿元。农业科技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园、种子种苗工程、民办科研机构、农产品标准化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6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技改投入增势较强,新增财务投入29.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销售收入19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2%。企业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管理意识有所增强,全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获专利授权、创省及宁波市级名牌的企业产品数量位居省、宁波市前列。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外经贸继续大幅增长。全市外贸自营出口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分别高出宁波市、全国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外贸供货企业和自营出口企业分别达到874家和273家。出口市场进一步拓展,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5个。出口商品结构趋向合理,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上年的25:75调整为13:87。外资、外经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0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9%和48.3%,新办境外企业10家。第三产业继续拓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83.87亿元和164.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10.1%。社区服务业、旅游业、新型商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人数0和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7.5%。金融稳健发展,存款、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42.39亿元和21.8亿元。

这一年,城镇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发展格局更趋合理。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确定。中心城区功能加强,中心镇村建设起步良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66亿元,项目数、投入额为历史之最。全面完成阳光大道一期、芦庵公路和樟新公路拓宽改造等续建工程,峙山文化广场A区、体育中心一期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广电中心、市行政中心、“两道”街景综合改造、2万吨/日污水深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如期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环境整治年”活动扎实推进,“四个全面”进展顺利,河道、道路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垃圾袋(桶)装化村(居)覆盖率达到98.9%;“四大会战”已局部启动,共拆除不良建筑11.76万平方米。旧城改造进展加快,完成拆迁面积25万平方米,商品房新开工面积94.42万平方米。新增城镇绿化面积6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绿面积达到6.58平方米。

这一年,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高新技术产值达75亿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实施高新技术项目78项,科技计划项目195项,引进科技项目32项,获宁波市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部级星火技术密集带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竣工,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宁波市级教育强镇覆盖面达到100%。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加强,*教育网工程进展顺利,*中学等7所学校进入全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高中段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1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率达到83.4%。“名师名校长”工程继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积极兴办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多途径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需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大市建设氛围初步形成,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力度,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跨入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县(市)行列。恢复了越窑青瓷生产,虞氏旧宅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功承办了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和首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颁奖晚会。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正常性管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顺利完成。

这一年,人民生活安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8元和11262元,剔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7.4%,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市政府在去年人代会上承诺实施的当年度11项实事工程已基本完工。社保扩面工作力度加大,参保职工总数达到14.19万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失业职工再就业3949名。继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强化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去年确定的“安全小区”、治安安全村(单位)创建任务完成,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外来人口管理网络,妥善处置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转制工作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对投资项目实行了三站式“联合会审、并联办理”办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老龄、残联、三防、气象及人民武装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去年,我们始终按照市委确定的“着眼长远抓基础,围绕发展抓环境,激活机制抓改革,强化保证抓党建”工作重点,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在发展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看到,在我们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欠缺,在我们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制约。一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市化相对滞后,规划的前瞻性和稳定性不够,城市形象和建设档次亟需提高;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四是社会治安及稳定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市民道德水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还不相适应;五是政府机关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有些部门和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不强,少数干部还存在着作风浮夸、为政不廉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要全面实现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任期目标,把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潮。在这一年里,我们又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所必然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纵观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日、欧经济出现衰退,“9.11”事件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其影响将在今年进一步显现,国际经济形势将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复杂。我市经济的外向依存度较高,受世界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外贸出口将受到直接冲击,由此将给部分企业带来经营困难,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社会稳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着眼国内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内需仍然不足,国家调整所得税征收体制,对我市财政收支平衡增加了难度,对企业发展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面临更为现实的考验,我们将直接面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企业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特别是世贸规则对我们的体制机制、运作方式、人才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任务非常艰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挑战中蕴藏着机遇,看到应对挑战的有利条件。当前的世界形势凸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我们引进国际资本、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启动内需的力度。值得提出的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而且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充满活力,人民群众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尤其是国家已正式批准立项建设杭州湾大桥,又给全市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区域经济社会带来深入的战略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对挑战的良好基础与相对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沉着应对,趋利避害,知难而进,奋发有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增创新的优势,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农业稳健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打造质量信用经济,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保持相对领先的发展态势,推进我市朝着提前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

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0.5%,第三产业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以上。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调控目标,今年政府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乘势而上,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我市农业经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向着“加工型、科技型、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必须继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强化农业要素集聚,着力构筑现代农业经济新框架,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继续培植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建设10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实施梨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产品和农业主导产品推进计划,优化调整梨业面积5000亩,新增大棚设施面积4000亩,申报绿色认证面积5000亩,建立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创汇蔬菜、特色水果、海水养殖、花卉苗木、食草动物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明晰、区域布局、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型农业。按照“扶强扶优”原则,重点支持6家大型农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扶持10家发展潜力大、科技水平高、产品外向度高的“苗子型”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力争新增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30家,总投资额1亿元;继续鼓励农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发展“订单农业”20万亩次。优化农业企业发展环境,对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用地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加快国际认证,取得国际通行证,开拓国际市场。

着力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深化农技推广机制改革,按照“扶国有、推民营”的原则,鼓励农技人员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支持创办民营农业科技公司,大力培育公司化的推广模式,逐步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机制灵活、精干高效、贴近农村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高,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3万亩,切实抓好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培育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探索建立扶农担保基金,形成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种养大户“三位一体”的封闭运行体系。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经纪人、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0家。

加强农业公共基础产业建设。完善和实施全市骨干河网水系规划,抓好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西部排涝二期(三塘横江拓宽疏浚)工程,做好童家岙引水和境外引水工程的前期准备。继续扎实抓好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继续实施四灶浦西侧6.8万亩的围垦工程,力争启动淡水泓3万亩围涂工程,开工建设11个土地整理项目和4个造地项目,建成标准农田6万亩。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抓好农业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广、储备,建立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双禁”工作,加强动物疫病的防制。重视农民基础教育,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优势,建立市场、企业、农民三者紧密联系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不失时机,全方位拓展开放型经济

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杭州湾大桥建设的战略时机,着眼于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着眼于区域流量经济的培育,着眼于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着眼于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建设,必须把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大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更大力度地利用外资。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增强利用外资的紧迫性、使命感,在全市上下营造齐心协力抓外资的良好氛围。切实改进和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利用外资责任制。大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充实市招商中心力量,调整职能,优化人员,使之成为全市国际商务合作交流的窗口;市开发区及利用外资重点中心镇设立相应的招商机构或队伍;市级旅游、经发、贸易、农业等相关经济部门指定具体专(兼)职招商人员。发挥利用我市外贸、外经相对发达的优势,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逐步在境内外设立多元化的招商商务联络机构,形成全方位的招商工作网络。加快利用外资载体建设,“一区二镇”(开发区、周巷镇、观海卫镇)要尽快完善区域软硬投资环境,真正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主战场。进一步拓宽引资领域,在继续抓好二产引资的同时,对一、三产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发展创汇农业和“一优二高农业”,加快商业、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医疗等行业的开放引资。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政策,在土地价格、配套投入、服务收费、考核奖励等方面采取更加开明灵活的措施,提高我市招商引资的政策竞争力。要注重招商方式的创新,利用浙洽会、杨梅节、大桥开工等时机,策划和实施一系列有亮点、有特色的重大招商活动,拓宽招商路子;分析世界投资格局及我市产业链配套现状,明确引资重点区域和行业,积极开展对台、日、韩、美、欧等地的针对性、行业性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全市年度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1亿美元和8000万美元。要真正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实施“外商服务实事工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制度,加强服务考核,提高服务水平。

确保外贸持续高幅增长。全年力争完成外贸出货值145亿元,自营出口8.6亿美元。稳定政府鼓励出口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骨干专业外贸公司为广大中小加工企业出口,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工贸联合,支持有外贸经营能力的生产企业拓宽外贸业务。继续加快外贸出口主体的培育,鼓励自营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并在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坚持市场多元化方针,巩固亚洲、欧美市场,不断拓展非洲、拉美、俄罗斯和阿富汗等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和展销会,继续办好第3届中国*家电展,帮助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企业和产品的认证工作,提高产品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能力。应对入世后的新情况,加强WTO知识的培训推广工作,研究探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进出口扶持新办法。高度重视进口贸易,引导企业努力扩大先进设备和适用技术项目引进规模,促进加工企业技术结构调整和升级。

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兴办加工贸易企业。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拓展服务贸易,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在对外工程承包上有新的突破,并积极利用外经来促进外资引进。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促进产业整合、转移和重组,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三)顺时应变,加快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市工业经济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入世后更加剧烈的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竞争,必须加快观念转变、机制创新、结构调整,改变“低、小、散”的结构状况,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

继续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全年力争完成技改财务投入总额35亿元,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50个。鼓励企业抓住国际技术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五金机械、家电、纺织、塑料制作等传统特色产业,充分挖掘我市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开发、储备一批对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和带头作用的重点高新技术改造项目,采取招商引资、外商嫁接、政府引导等途径,加大培育实施力度,努力增强工业经济的后劲和竞争力。探索技术改造的服务体系,以工程咨询、行业协会等为基础,建立一批市场咨询、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帮助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改善企业技改融资环境,加大金融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我市技改融资比例。

大力引导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引导个私业主、自然人、股份合作企业向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转型,逐步完善我市工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实行控股、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实行合作发展、规模经营。继续实施实力工程,在资金筹措、技改贴息、土地批租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大力扶植重点骨干企业、苗子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培训,引导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逐步优化我市企业家队伍。

高水准推动工业布局园区化。按照“统一规划、企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提高”的要求,限制粗放扩张,扶持集约开发,形成区域特色,高水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并以此为载体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管理结构的不断优化。进一步规范园区的规划及审批管理办法,明确开发主体,完善开发模式,防止和杜绝工业园区发展中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探索设立市镇两级园区发展基金,用于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等配套投入。要注重吸引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强的骨干企业进区,发挥其在产业集聚中的龙头效应。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向纺织、轴承、打火机、电器工业园区集聚,形成若干个有产品及行业比较优势的特色工业园区。切实改善服务,完善园区的投资服务环境,加快完善特色园区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监测、技术辅导、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配套。支持和引导镇村两级建造部分标准厂房,吸纳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工业相对集中发展。

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继续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提高企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要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应用数控等技术,引导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网,建立供应链信息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积极做好宁波市电子商务试点县(市)试点工作。

努力打造质量信用经济。按照“坚决而治,有效而帮,治帮结合”的原则,出实招,出硬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泛深入开展打击偷税逃税行为,实现公平税负。规范企业生产和市场交易秩序,消除无序竞争。实行质量信用部门、镇(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块分线层层抓落实。积极探索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区域性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企业外部环境,绝不让少数企业不讲信用和质量的行为损害*的声誉!以“质量振兴年”活动为抓手,加大打假治劣整治力度,既要巩固减压阀、取暖器专项整治的成果,保持高压态势,严防反弹,又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轴承、电池、饮水桶、絮用纤维服装的规范提高工作,还要组织开展食品、家电、低压电器、五金仪表产品质量的专项整治。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经济发展等部门要转变职能,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推行产品质量ABC分类管理办法,组建洗衣机、轴承、取暖器、食品、多用插座等10大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行业协会的自治管理,依法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积极制订和大力推广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制,为企业做好创品牌、树商标以及质量体系认证服务。

(四)提升拓展,积极培育三产发展新的增长点

适应城市化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需要,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产业,尤其是旅游、现代物流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发展,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32.5%。

修订完善三产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商贸布局及专业特色街发展规划、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区域性现代物流业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使三产发展与城市化发展和消费需求升级相协调,提高我市三产发展的总体水平。

提升传统特色行业。结合旧城改造,以老城区、329国道城区段、新城大道商贸区为重点,逐步发展商业特色街,提高商贸业的档次,扩大商贸业规模。通过组织中华古旧家具学术研究会等方式,加强商旅结合,扩大我市古旧家具业的知名度和交易规模,并探索筹划“中华古旧家具城”。发挥市工业品批发市场等传统专业市场优势,实行“管办分离”,规范运作,创新机制,积极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市场竞争和集聚辐射功能。

拓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改造制造业的物流管理,改造传统商贸和运输服务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规划和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着力培育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适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会计、咨询和法律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中介行业领域的竞争机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走上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轨道。试行农村信用社改组、改造,探索中小企业扶持发展基金,促进金融业在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服务与支持中实现共同发展。

加快拓展旅游业。注重发掘自然和人文资源与构划现代旅游景观相结合,以规划为先导,保护和开发并举,积极开发观光、文化、度假、生态等旅游产品。以实施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重点,加快沿山线(鸣鹤——妙山)修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虞洽卿故居保护性开发工作。鼓励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开发经营,加快优秀旅游景区建设。加大我市旅游业的策划推介力度,广泛利用会展、节庆等多种旅游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尽快使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

加大市场开拓和监管力度。加强工商、农商联手,争取筹划试办首届*农产品博览会和*家电博览会等大型促销活动,扩大*产品的对外影响。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体经销户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大地方产品促销力度。重视培育粮食市场,积极在外建立储备粮生产基地,逐步增加粮食风险基金,确保我市粮食安全。根据打造质量信用*和开展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的要求,抓好以假冒伪劣商品经营、废旧物资回收和典当拍卖等特种行业为重点的市场秩序整治,以及大市场、大商场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整治,认真抓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酱油食醋、放心早点和购物放心商店工程。着手组建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行业协会和经营者协会,加强同业监管,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培训。

(五)规划先导,加快营建现代化中等城市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在科学规划指导下,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失时机地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深入研究杭州湾大桥建设对我市的战略影响,解放思想,超前筹划,积极抓好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按照“突出内涵提高,适度外延扩张”的思路,结合区域条件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的实际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深化中等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及框架体系。完善深化中心城区各种控制性、修建性详规,认真做好规划的分类、细化、量化。抓紧完成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区块及中央商务区的详细规划,并着手编制城区景观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部分镇行政区划调整,抓好“两翼”中心镇和其他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力争全市建制镇详规覆盖面达到60%。全面完成全市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与此同时,抓紧研究制定城市规划管理的完善办法,充实规划管理力量,做到职能到位,制度到位,优化规划方案,突出规划导向,增强规划刚性,切实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城市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全面启动旧城改造。按照“统盘安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确保品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有计划地推进0.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为重点的旧城改造。今年抓好东至糖坊路,南至环城南路,西至浒山江,北至解放街的一期工程启动,并确保城区天九街至工人路、南门大街拓宽改造的完成。同时,要确保完成三北大街西延工程一期21号地块、西延三期等拆迁改造工程,争取全年完成拆迁面积30万平方米。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台新的拆迁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民拆迁安置的新方式,加强和改进城市拆迁工作,促进城市改造顺利展开。

加快城市设施建设。着力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继续集中财力抓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中横线一期、新城大道北延和北外环线西延、东延工程,基本完成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延伸段、北外环线中段及220KV慈东输变电工程,继续抓好管道燃气、集污干管、公交场所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城市集排污管网规划编制和双溪口引水项目的前期工作。着力于城市功能完善,加快筹建一批公用设施,完成广电中心、峙山文化广场B区建设,实施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启动建设市民广场;积极开展体育馆、博物馆、大剧院、公安指挥中心、乌山公园、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前期筹划工作。

切实改善城乡环境。按照创建生态示范市的要求,编制完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大建设投入,提高城乡绿化档次和品位,启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区绿化景观带,加快实施点、线、面结合的城区主要道路及重点区块生态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年”活动,基本完成“四个全面”,继续深化“四大会战”,深入开展以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环境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环境明显改观。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

加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级管理和重心下移的原则,建立市、街道(镇)、居委(村)三级城市管理体系。强化市城管职能部门与街道的管理职能,划定管理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保证城区综合执法管理职能到位。结合镇级机构改革,浒山、宗汉、坎墩三办事处要逐步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区管理。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积极扶持中心镇的建设。继续推进周巷、观海卫镇“两翼”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进一步加快中心镇的建设步伐。积极探索旧村改造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适度超前做好杭州湾大桥的配套服务。加强土地征用、陆上连接线选址等协调工作,按期完成芦庵线南岸进场道路及水、电、通讯等配套工程,积极主动做好大桥南岸施工服务工作,适度超前研究相关水利、交通等问题。

(六)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科教强市及文化大市建设

建设经济强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建立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的技术源,采取内部培养、外部挖掘、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科技机构的多层面合作,建立一批稳固的企业支持技术源,为实现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条件。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尽快形成创新孵化功能,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速推进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抓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开发,提升传统产业,争取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的政策及服务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探索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制订规划,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加快城乡信息化推进步伐。继续实施“115人才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注重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全年引进中高级人才不少于1000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0个以上。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心理健康、法制和自我生存教育。多元化、多形式发展高中段教育,使高中段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和协调发展,全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率达到85%以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抓好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规划和职高布局调整。在规范和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盘活教育存量资产,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依法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认真搞好社区教育试点工作。

继续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思想觉悟,依靠各种团体、社会组织的提倡和维护,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深入开展“争创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系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弘扬和培育先进文化,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活跃社区、校园、企业、乡村文化,精心筹办首届中国唱片“金碟奖”颁奖晚会和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高起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变文化设施相对滞后的局面。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传播环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精心组织举办好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以广电中心启用为契机,加快广电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多功能开发,促进广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条件,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县)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七)以民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体现,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高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努力为民造福。

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认真抓好低保扩面工作,切实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加强扶贫帮困工作,健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五保”人员供养、“三老”对象补助、贫困群众医疗费减免和灾害救助工作。启动“星光计划”,逐步改善农村敬老院住房条件和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办好残疾人和老年人事业。开展“手牵手爱心配对”为主题的助学、助孤、助残、助困系列活动,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稳定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进一步统一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优化村级集体资产结构,改进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抑制村级集体经济萎缩势态,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和保障村级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切实解决失业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继续实施再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企业,推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方式,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制订再就业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失业职工就业能力,力争全年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到70%。高度重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问题,引导农业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改进和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合理确定“一体两翼”的社区布局,加快社区组织建设,推进撤村建居、建社进程,按照“街道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在继续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便利店的同时,加快发展托老托幼、家庭病房、咨询中介等其他便民服务业。全面推行规范化的社区物业管理,逐步在新建住宅小区推行“智能化”管理,力争有100%的封闭小区实行规范化物业管理。

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出租私房管理,推行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以实行社区“一区双警”和“一区一警”工作为重点,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深化“安全小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遏止违法犯罪的高发势头,实现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工作责任制,及时排摸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力争把各类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广泛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依法打击各类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继续兴办实事工程。继续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列入政府工作的实事工程,今年要重点办好七件实事:l.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城区万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3.启动管道燃气建设工程;4.城区天九街至工人路、南门大街拓宽新建工程;5.城区市民广场建设工程;6.329国道城区段绿化、亮化工程;7.徐家浦拓宽疏浚工程。

(八)深化改革,努力增创体制新优势

加入世贸组织,也是加快改革经济体制的过程,我们要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发展、应对WTO挑战的根本性措施,以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为重点,在继续保持我市市场取向改革领先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一轮体制创新。

改革政府管理方式。认真研究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调整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根据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完成市、镇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减少管理层次,精干和优化干部结构,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对现有保留的审批、核准事项重新进行清理和分类,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和核准事项,进一步规范并公开审批事项和程序,完善并联审批等工作办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加强和改进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积极培育中介组织,理顺其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行合伙制,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同时,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的改革。对现有的国有独资企业和行政转体公司完善转制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理和监管,有效落实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运作方式。与此同时进行全市国有资产有效重组,做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加快构建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积极组建教育、城建、市场等若干大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形成规模,强化运作,实现保值增值。

推进事业单位体制创新。加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制进度,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规范操作程序,全面完成转制工作任务。深化社会各项事业改革,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广电等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拟订出台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导部分公立医疗机构积极稳妥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试行高中段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加强对事业单位转制、脱钩后形成的中介组织职能的规范和管理。

提高城市经营水平。完善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扩大融资范围,增强资本运作能力,积极推行城市公用设施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运作,提高城市资产的运作效益。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市场管理,扩大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范围,增强政府对二级市场的调控监管,盘活土地存量。以政策激活民间投资,吸引鼓励私人及社会资本向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工业园区开发及文体设施等领域投资。借鉴市场运作的方式,抓住杭州湾大桥兴建这一主题,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多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城市推介工作,积极营造*城市品牌,努力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全年净增参保职工1万名,确保失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订中心城镇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全面推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力争全年参保率达到100%。完善失业保险,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政策。大力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增强社会保障的综合功能,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保险需求。

三、政府工作改进

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政府机关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严格依法行政,是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也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根本标准。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行动指南,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需要集聚和形成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在加强学习。加强学习,首先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有关政府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肃政治纪律,增强政治敏锐性,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使思想、工作和作风更加切合时代,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合乎实际,树立起正确全面的政府工作指导思想。加强学习,还要以紧追知识、紧跟时代的积极姿态,强化政府公务员队伍的业务学习,重点加强依法行政、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商务)、外语等基本技能培训,抓好WTO基本知识的普及应用,尽快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努力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要采取进修、考察、讲学、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教育形式,逐步建立层次分明、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干部培训学习格局。加强学习,还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注重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充实和提升自己,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增强驾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

(二)强化服务,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整体效能。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果既是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强化服务,首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WTO规则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大战略,制定大政策,调节大市场,抓好大项目”上,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形成服务型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也是管理,管理必须体现服务。强化服务,必须认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为纳税人服务、为投资者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公仆意识,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胸怀爱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强化服务,必须研究探索科学的方式、方法。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法和制度,并健全对服务工作的评估和考核体系,全面营建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国民经济增长篇8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从总体上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似为转轨期中国的普遍现象。这种状况,对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是基于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而鲜有关于整个经济体收入情况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本文试图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资金流量分析方法,来挖掘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一、问题与证据

按照一般的说法,消费、投资和出口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三驾马车”并未并驾齐驱。截至2007年,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比重为48.8%、42.3%和8.88%。与199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1个百分点,提高了14.8和5.2个百分点。按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那么消费支出增速缓的背后,是否源于收入增长速度的缓慢呢?

二、居民收入增速偏低的原因分析一以资金流量核算为依据

资金流量核算是以整个社会资金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核算,主要围绕收入分配、消费支出、非金融投资和资金融通等经济交易,考察社会资金的流向、流量、余缺及其调剂平衡等问题。我们以此为依据.从宏观经济资金运行具体情况来考察居民收入增速偏低的问题。

(一)资金流量表纵向解读――交易项目

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住户部门增加值+住户部门劳动者净报酬+住户部门财产收入净额一住户部门支付的生产税净额从1998年至2007年,住户部门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8.86%,低于GDP增长率0.79个百分点。具体考察其交易项,生产税是住户部门的净支出项目,其16%的较高平均增长率对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产生反向作用;而严重偏低的财产总收入净额增长率、甚至出现负平均增长率经常转移净额,都阻碍了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同步增长。

(二)资金流量表横向解读――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从1998年的13.72%、0.61%和17.53%提升到2007年的17.36%、1.06%和24.06%,而这一趋势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住户部门分到的国民财富的份额减少――从1998年的68.14%下降到了2007年的57.72%。这样以来,不难解释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与经济增长速度:尽管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成果更多地为其他部门分享,从而压缩了居民所得,致使占份额持续下降。

(三)由资金流量表引出的质疑

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是总量数据.以它除以当年全国常住人口数.可以得到一种核算方法下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考量居民收入情况的指标通常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存收入,这两个指标数据来源是各基层调查队的抽样调查、逐级上报后的汇总数据。从理论上说,除去不可避免的误差外,这两种核算方法得到的的数值应该大致相等。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由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间.由调查队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资金流量表中反映的住户部门人均可支配总收入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达到住户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25%。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的低报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居民普遍的藏富心理和顾虑,使得居民不太愿意完全如实地申报个人收入.二是居民无意识的低报,即由于居民对收入的认知和理解有误,或者一时疏忽,有些本应该记入收入的收益未被计入。

三、居民收入增速偏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一一基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视角

(一)宏观层面――经济增长方式的初次制约

去除净出口的影响,只考虑国内情况,伴随最终消费占比减小对应发生的是投资占比的上升。一方面,我国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深度转变时期,其对于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资建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相对于劳动,资本带来更高的收益,从而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成为资金流向的的首选。

但是随着资本投入的急剧增长.渐渐溢出于市场的真实需求之后,盲目的低水平投资带来产能过剩。从而投资效益下降,产出下降进一步制约居民收入的增长。在这种平均收入水平下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反过来推动和强化投资的增长,形成恶性循环。

(二)微观层面――收入分配体系的再次影响

从资金流量表的纵向解读――交易项目的分解.可以看出.两次分配层次下.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重要手段的再分配过程在最近几年有所弱化。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各种保障、福利体系的缺失,弱化了在全国范围内公平分配经济增长所带来收益的再分配机制。

再剖析初次分配,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崛起,而保证稳定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劳动者报酬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再者,居民收入渠道单一,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投资品缺乏,银行储蓄仍然是绝大多数居民的主要金融投资渠道。而居民存款不得不被动接收汇率、通胀等冲击带来的贬值,导致财富缩水。

四、政策建议

尽管存在着统计误差.但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多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居民消费水平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过度依靠第二产业.这种投资结构的极端化除了导致相应产业产能过剩外,还使得财富的分配偏离居民部门。从而使得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下的国内消费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障碍。研究表明,第三产业有相对较高的就业增长弹性,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且第三产业的消费支出对经济的增长有比较显著的稳定作用。所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是提高住户部门收入分配比重.扭转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和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国民经济增长篇9

一、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测度的计算方法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率 (1)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2)

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3)

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额/GDP增长额 (4)

二、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根据公式(1)(2)(3)(4)分别计算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如下:

2001-2010年GDP增长率分别为9.72%、9.00%、12.17%、17.02%、14.99%、16.32%、22.24%、17.55%、8.01%、17.12%。

2001-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4.97 %、53.87 %、53.76%、59.53 %、53.65 %、57.32%、53.26 %、60.36%、74.00%、30.02%。

2001-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分别为14.27%、11.98%、3.58%、12.04%、14.06%、12.48%、11.58%、14.18%、11.89%、9.90%。

2001-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率分别为40.71%、41.88%、50.17%、47.49%、39.59% 、44.84%、41.67%、46.17%、62.11%、20.12%。

2001-2010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5.34%、4.85%、6.54%、10.13%、8.04%、9.35%、11.85%、10.59%、5.93%、5.14%。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0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居民消费(城镇和农村)都在逐渐下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GDP的增长。就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一直不断增强,但是消费贡献率偏低,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偏低,但是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始终占据主导地主,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份额最大的需求。

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2000-2010年的平均居民消费率为55.07%,世界低收入国家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1.9%,显然,我国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0–2010年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55.07%,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贡献率为43.47%,占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的78.94%,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1.60%,占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的21.06%,这10年间城镇居民消费对GDP贡献率都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贡献率,即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逐步提高,这说明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

消费需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消费需求的波动总是小于GDP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波动应该大致相同,我国目前消费相对平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增长,没有充分发挥贡献作用。

三、拓宽国内消费需求对策

(一)采取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抑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提高整体消费倾向

根据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逐步打破垄断,尽可能让各行业公平竞争,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第二:强化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第三: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扶持和鼓励再就业,从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二)加快发展更加开放、流动性高的劳动力市场

数据标明,农村居民收入中越来愈多的本分来自于工字形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提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快发展更加开放的、流动性高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平抑区域之间的工资率差异。

(三)优惠财政支出结构

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的支出过多,而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过少,导致在很多年份挤出了居民消费,因而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关注以下二个方面。(1)调整优惠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资金保障,向明显偏低的农业支出、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项目倾斜。(2)加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同时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避免行政管理支出上涨过快的局面。

(四)中长期优惠消费结构体系

增加居民收入是消费稳定增长的关键。只有居民收入稳定,才能从根本上增加消费,确保居民消费事实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深化改革是消费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形成一种正常的消费实现机制,减少消费环境不好对消费的制约。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消费政策,消费方式多样化。大力扩展信贷消费、网络信息消费、租赁消费等方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促进消费便利化。

国民经济增长篇10

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增加程度,而国民幸福感则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经济增长具有客观性和单一性,而国民幸福感却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主观性是因为幸福感与个体的自我体验息息相关,而多样性则源于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支撑。显然,理解国民幸福比理解经济增长要困难得多,而增进国民幸福比实现经济增长也要复杂得多。然而,国民幸福感首先构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上,从提升国民幸福感的角度去审视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偏差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1、就增长方式而言

从支出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可分解为三个部分: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中最终消费支出与本国居民的消费、进而与国民福祉和幸福感提升联系最为紧密。1978年以来,我国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要驱动力,依靠要素禀赋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然而,最终消费支出/GDP在整体上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1978-2009年最终消费率从62.1%降至48.0%,而200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5.4%。毋庸置疑,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投资-出口主导特征。就可行性而言,在起飞阶段依靠投资-出口主导来驱动经济增长是合适的,但在国内外经济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此种方式的衍生后果是最终消费始终成为需求“短板”,而经济增长也就难以充分地转化为国内消费扩张和国民幸福感提升。

2、就收入分配而言

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收入虽呈现持续提高态势,但国民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收入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收入分配格局。就政府―居民而言,财政收入/GDP反映了政府-居民的财富分配情况,1995-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财政收入/GDP从10.3%增至20.1%,政府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则从22.8%升至26.8%。就居民―居民而言,基尼系数标度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我国已从初期收入分配最均等的国家之一快速转变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在城乡、地区、劳资和行业等方面,就对差距影响最大的城乡差距而言:1985-2009年城乡人均纯收入差距从1.85倍增至3.33倍,而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则从2.2倍增至3.7倍。在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且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形下,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利益“相对受损者”自然难以体验增长带来的“幸福”。

3、就社会保障而言

社会保障主要指政府针对居民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基本教育等需求所提供的保障或福利,作为社会风险的“缓冲器”和秩序维持的“安全阀”,社会保障关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当期的消费,关系国民对当前和未来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已有较大改善,但当前社会保障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度低、配置群体不均等的问题。2008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低保人数占城镇居民的比重分别为36.1%、20.4%、32.9%和3.8%。更重要的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背景下,相对于市民,农民在获取社会保障层面依然处于劣势。2008年在贫困线调至人均纯收入785元之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仍达4007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仅为7.6%。在社会保障供给亟待完善的前提下,很多居民很可能会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但却难以基于稳定预期而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和充盈。

二、深化体制改革以持续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

提高国民幸福感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甚至也需要对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成员消费理念进行适宜引导。但在经济层面,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保障架构弱化了经济增长向国民幸福的有效转化。直面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偏差不是要否定此前经济高速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是要“延续”偏差并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是说中国社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深化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使经济增长能够更好地转化为居民消费、社会福祉和国民幸福。只有在国民幸福感提升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才更有内在稳定性和持续驱动力,也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居民的多元需要才能更好地得以满足。当前,我国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等,这些均体现了对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之间偏差的积极回应。此偏差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我国必须从体制完善的角度去消除偏差产生的“土壤”,为经济增长有效转化为国民幸福提供常规性体制支撑。

1、凸显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地位

国民幸福与其消费水平紧密相关,提升国民幸福感必须强调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这涉及三组关系:一是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具有合理性,但在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单纯追求超高速增长很可能会导致风险累积,基于包容性和共享性的较快增长应成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二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投资-出口主导的增长方式在可行性和合意性两方面均面临着挑战,我国必须将投资-出口主导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方式,依靠内需启动来夯实经济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基础。三是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关系,政府消费/最终消费支出提高有助于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但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此多彼少”的替代关系,我国必须依靠居民消费/最终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来促使“国富”更好地转化

为“民富”。

2、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增强要素配置效率

增进国民幸福需要要素配置效率的持续提高,尤其是劳动者要有稳定的就业、收入和消费预期。在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商品市场化程度,资本和劳动的流动性和对接程度尚不充分,这不仅加剧了资本的短期投机或境外流转,而且弱化了国内的就业创造和居民消费。未来,我国必须加快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在资本层面,应依靠财税体制改革平等对待国企、外企和民企,通过资本市场发育为民企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在“国退民进”的思路下切实降低民企的行业进入壁垒,从而为更多资本注入国内实体经济部门创造有利条件;在劳动层面,应通过深化户籍改革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流转成本,逐步实现农民工的职业流转和身份转化相一致,依靠民企壮大和服务业发展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选择空间,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来增强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薪酬谈判能力。

3、加快社会建设以改善劳动者的谈判地位

企业-居民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资本-劳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与资方相比,劳动者人数众多但力量较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已有很大改善,但其在薪酬确定、福利获取、权利维护等方面仍处弱势。增进国民幸福感应提高劳动者满意度,提高劳动者满意度除政府调控(例如:提高最低工资和实施农业“四项补贴”)之外,更重要的是应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靠社会建设增强这两大主体的自生性谈判能力。未来,我国应重点基于功能发挥去发展工会和农协,就工会而言,应规避资方或行政对工会组织的过度介入,将工会真正打造成劳方开展薪酬谈判、职工培训、就业介绍的有效平台。应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组织发育,在“农有、农治、农享”的基准下,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

4、采取多元化措施缩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

国民经济增长篇11

一、引言

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从驱动结构上表现为“高出口、高投资、低消费”,而消费表现为低的居民消费。截止到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6%,与此同时世界消费率接近于80%,我国居民消费率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失衡是导致经济迅速下滑的根本内因。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其中很大的程度上靠出口的拉动,进入2009年6月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我国进出口贸易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想象使得依靠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总理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必须扩大内需,不能依赖于外需,扩大内需,消费是最终需求,其背后的力量是市场和消费者。投资是引发诱致性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扩大内需必须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尤其要重视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1]。”

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化解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二、经济理论回顾马克思曾指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这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对研究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意义很大[3]。

西方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提出了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他认为生产的目的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他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消费不足。以西斯蒙第和英国学者马尔萨斯、霍布森为代表人物形成的“消费不足”周期理论已经开始尝试解释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3]。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受到马克思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断的启发,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他看到了经济不景气的主要的原因为包括消费需求在内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主张通过宏观调控扩大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4]。相关数据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导致中国居民消费疲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三、中国经济中消费不足的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中消费不足的因素分析

1、收入分配不合理是造成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初次分配中,工资性收入的消费倾向占的比重最大,提高劳动报酬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实际证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在再分配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水平是用消费倾向来影响消费需求的,这是用实际证明了的问题。

2、收入制度改革与价格机制改革不同步从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从国内市场来看,日用品的价格基本接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而衣服、建材、汽车、房产、娱乐场所消费等价格比较高,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我们的收入水平跟不上价格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很弱,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消费人群来看,农民、城乡工薪阶层占一大部分,是我们的消费主体,由于他们的收入提高不上去,造成低收入与高价格这一突出矛盾,导致消费不能充分的得到实现,居民消费无法提高,造成消费市场低迷不振,有效需求不能得到保证。

3.社会保障不到位、住房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居民消费不高

社会保障不到位,住房和教育体制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待遇无法得到保障,价格昂贵,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广大居民给以后生活的消费预期增加,取消目前的消费计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民仍然以最起码的家庭生活保障为主。居民为了看病和将来养老不得不减少当期消费、从而偏重于进行储蓄。

其次,住房制度改革使得居民购买房子会加强对当前消费的抑制意愿。在我国住房消费制度的废除,买房成为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在2006年房地产价格不断快速上涨,商品房价格屡屡攀升而且是居高不下,中国中低收入家庭根本买不起,无力承担购买,导致目前的居民消费需求整体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教育体制改革拉动了儿童教育支出,抑制了其他消费。

四、针对消费不足的对策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首要

从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真正的办法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涨工资才能提高人民的购买力,才能拉动消费,从而最终拉动经济。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在未来应该更积极更完善。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7],根据工作和分配制度完善分配制度,使得人民收入水平继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要注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要建立正常和稳定的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能更充分更明显地反映在GDP增长中。

2.改变长期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增长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1978年到2009年消费率一直下降,投资率、出口率一直上升,2009年消费率降至48.0%。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需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内需所占比重保持下降,在内需中投资占的比重持续上升,消费占的比重下降,在消费中政府支出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维持在15%左右,居民消费却持续下降,说明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贡献越来越少。这不是一个健全的发展方式,应进一步修订,2010年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以及居民消费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应改善居民消费状况,应制定政策,促进消费,增加经济增长。

3.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加强公共支出对提升居民消费的作用

根据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大的事实,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首先是提高劳动报酬率,这对于扩大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次是通过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应注重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完善各种税收政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等税收的征收,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地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转移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和挤出的双重效应,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既表现在支出规模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公共支出主要是通过具有购买力的居民实现的,促进居民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从而刺激整体社会的消费支出。我国公共支出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消费点的挤入效应,能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匡正居民消费行为

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很强,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很谨慎。针对居民不敢消费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养老、医疗这些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不再担心钱花了,老了不能看病了养老了,这样居民消费信心树立了消费就会改观。居民在教育、住房生活用品的消费上就会加大消费,这个消费量将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4):2-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2012(9),2卷:28-30.

[3] 刘郁葱.论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5月,第2期,32-39.

[4] 刘东皇.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2):10-25.

国民经济增长篇12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而使得对农民增收的相关研究显得广泛而深刻。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1978年增长65.6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倍,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78-2013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就产业结构而言,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为28.2:47.9:23.9,而到2013年这一比例变化为10.0:43.9:46.1,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标志着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朝着现代化产业结构方向迈进;需求结构方面,2013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51%,比1978年下降11.1个百分点,当前消费不足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吴敬琏,2011),需求结构失衡已成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并且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陈斌开等,2014);再看要素投入结构,2013年,资本产出效率为2.15(每投入一单位的资本能产出2.15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下降0.47,这表明我国的投资效率在不断下降,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结构失衡导致的效率低下,用高投资来支撑的高速度或者超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吴敬琏,2014)。

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消费应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消费占GDP的比重主要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因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促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关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2.9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重在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成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焦点,也进一步成为需求结构转变的关键。农民收水平的不断增加将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需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而需求结构的变化势必要求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农民增收和经济结构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然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必须得到实证与解释,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合理路径。

Brian C.Briggeman(2007)研究了政府农业补贴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政府通过提高补贴可以显著增加农场的收益,从而使农民离开农场劳动的可能性降低,减少了农民的非农收入,进而提高农业收入,Johnson(1991),Gardner(1992)研究均表明增加农业补贴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Iddo kan,Ayal Kinmhi & Zvi lerma(2006)研究指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非农收入的增长;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改善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状况(Mincer,2001;Schultz,1990;Becker,1987)。Robert(2007),Khan MA,Akhtar MS(2015)实证研究了自然条件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农民收入一般较低。以上研究中的实证数据均来自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基于政府政策、人力资本投资、自然条件等视角,研究了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这对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就国内而言,除了研究政府政策、人力资本投资、自然条件、金融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外,近年来逐渐有学者从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出发研究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耿明斋(2002)、王凤山(2005)的研究表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强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变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叶文辉(2003)指出在通过变化农业产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时,必须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实施有区别的农业结构变化战略。杨烨军等(2008)的研究发现,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是农民增收变化的Granger原因,即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赵晓锋等(2012)利用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农业结构变化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影响。卢宁(2013)研究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工资性收入低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以上文献研究了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然而并未体现出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研究中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并试图找到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相关变量对于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基于此原因,本研究为了便于实证检验农民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变化各指标水平值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中设定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

(二)数据说明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农民收入、经济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对于农民收入的资料,我们选择中国1952-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FI)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图1显示了1952-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走势。关于中国经济结构,本文中仅考虑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对于产业结构结构的度量,根据干春晖(2011)年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TL)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TS),在图2中用两条虚线标出。对于需求结构的度量,本文选择消费投资比(消费占GDP的比率/投资占GDP的比率),文中用CS来表示,图2中用虚线标出。对于要素投入结构,本文选择资本产出比(GDP/资本形成总额)和劳动力产出比(GDP/劳动力总人数),文中分别用LA和CP表示。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1 年到2014年历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版)。

(三)实证分析方法

为防止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研究中我们利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差分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一阶单整的,那么我们将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分别确定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协整理论是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种经典方法。Engle and Granger(1987)指出,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是协整的,把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称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即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提出的协整检验(JJ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并利用最大特征值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协整检验(JJ检验)法得出的协整关系与最大特征值检验得到的协整关系是否一致。得出协整检验的结果之后,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将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短期因果关系分析间长度的确定。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定各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本研究运用stata11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取对数后用lnFI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取对数后分别用lnTL与lnTS表示。消费占GDP的比率与投资占GDP的比率之比取对数后用lnCS表示。劳动力产出效率与资本产出效率取对数后分别用lnLA与lnCP表示。检验后发现lnFI、lnTL、lnTS、lnCS、lnLA、lnCP均为非平稳变量,通过对上述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分别用lnFI、lnTL、lnTS、lnCS、lnLA和lnCP表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取一阶差分后的数据除lnFI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之外,其他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这说明时间序列数据lnFI、lnTL、lnTS、lnCS、lnLA和lnCP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分析

由于以上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判断各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VAR模型的一种检验方法,由于VAR模型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需先确定协整检验的结构。根据AIC准则和HQIC准则可以确定lnFI与lnTL、lnTS、lnCS、lnLA和lnCP的最优滞后期为2;同时LM检验表明滞后期为2的VAR模型的残差序列为白噪声,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建立的模型较为理想。检验得到的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迹检验与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lnFI与lnTL、lnTS、lnCS、lnLA和lnCP这六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这说明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投资比、劳动产出效率与资本产出效率这六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第一个协整向量进行正则化处理,由于lnTS在第一个协整方程中系数太小,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得到lnFI与lnTL、lnTS、lnCS、lnLA和lnCP均衡向量如下:

Β'=(1.0000,-0.0659,-1.9013,-0.9611,2.4403)

其对应的协整方程为:

lnFI=0.0659lnTL+1.9013lnCS+0.9611lnLA-2.4403lnCP (2)

(0.0901) (0.4662) (0.0254) (0.6835)

(0.7300) (4.0800) (37.8100) (3.5700)

上述方程表明,在1952-2013年所在的样本区间内,lnFI与lnTL、lnCS、lnLA和lnCP这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从中可以看出1952-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消费投资比的下降、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与农民收入均存在正向作用关系,而资本产出效率与农民收入之间则表现出负向作用关系。这表明1952-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费与投资比的下降和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都是有利的;而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在1952-2013年期间,显然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不利因素,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却明显地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lnCS的系数为1.90,表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投资比的系数下降1%,则农民收入将增长1.90%,即意味着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的下降反而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的速度快于消费增长的速度,导致消费投资比不断下降。投资持续而快速地增加,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新的工作机会被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来,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使得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增加,从而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伴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持续改善,同时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这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而由于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我国大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农民,不论是农地转向工商业用地还是转向基础设施用地,土地的使用者都得按土地市场价格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lnLA的系数为0.96,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产出效率提高1%,则农民收入会提高0.96%,这表明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加,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元,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4%,达到4.28%,201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攀升为4.30%,国家对教育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方面使得全体公民科学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增多,有条件接受更加优良的教育,促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原有的产业体系将会面临更为优化的转型升级,这也促使从业者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以便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使其收入不断增加。

lnCP的系数为-2.44,意味着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产出效率每下降1%,则农民收入会下降2.44%。表明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会严重抑制农民收入增长。伴随着资本形成总额的稳步增加,农业资本形成总额也逐步提升,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农业从业人员将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农业部门农业资本存量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之比的上升(该过程亦被称为农业资本深化)。罗浩轩(2013)研究表明农业资本深化速度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呈负向相关关系,也导致了以农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标准的农业投资效率下降。尽管如此,农产品产量却出现了持续增长,但是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却并没有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而是减少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进而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

通过分析发现,误差修正模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通过检验,误差修正项ECt-i=0.0659lnTL+1.9013lnCS+0.9611lnLA-

2.440lnCP。该实证模型的R2=0.8305,表明模型的样本拟合度很好。误差修正项的系数λ=-0.1236,其在10%水平下统计显著,符合反向修正的原则,说明在短期内中国农民收入可能偏离它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投资比、劳动力产出效率和资本产出效率的长期均衡水平,但由于纠正速度的绝对值较小,因此这几个变量的短期自我修正过程是围绕长期均衡波动缓慢衰减而趋向长期均衡过程。由于lnTL、lnCS和lnCP在模型中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费与投资比的下降以及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lnTS和劳动产出效率lnLA在模型中系数都是显著的,并且系数都为正,这说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在滞后一期对农民收入表现出了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出,在短期内,消费投资比的下降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在长期则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说明消费投资比的下降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实证结果显示,在1952-2013年的样本区间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从协整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消费投资比的下降和劳动力产出效率的提高均对我国农民增收具有明显地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也对农民收入表现出积极作用,只是其影响不显著;而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而在短期内,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发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消费投资比的下降以及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劳动力产出效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明显地正向促进作用。结合长期和短期的结果还可以发现消费投资比的下降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奋斗目标,结合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配套相应的就业政策,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应促进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结合我国的国情,当前应制定有利于农业从业人口向服务业转移的产业和就业政策。第二,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和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和教育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同时在农村地区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理念,让农民有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增加对农民健康和营养的投资,这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王引等,2009),将自己打造成真正的现代农民,以促进我国人口红利进一步释放。第三,完善农民土地确权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冒佩华等,2015),加大耕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力度,以便加快农民土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进行交易,这既可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农民由于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其自身还可以在城市打工或做生意,同时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或经商收入。第四,为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当前应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促进投资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各方面创新,深入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让创新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让经济增长逐渐由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加快增长模式转型是我国彻底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1,(1).

[2]陈斌开,陈琳,谭安邦.理解中国消费不足:基于文献的评述[J].世界经济,2014,(7).

[3]吴敬琏.放松银根大规模刺激的坏处非常大[J].西咸研究,2014,(19):8-15.

[4] Brian C. Briggeman, Allan W. Gray, et al. A New U.S. Farm Household Typology: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Policy.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 (4).

[5] Johnson R W M. Current Changes in New Zealand Agriculture. Review of marketing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1, (2).

[6] Rausser G C. Predatory versus productive government: the case of US agricultural polici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2.

[7] Iddo Kan, Ayal Kimhi, Zvi Lerman. Farm Output, Non-farm Income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Rural.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2006, (3).

[8] Robert. Mendelsohn. Climate and Rural Income. Climatic Change, 2007,81(1).

[9] Khan M A, Akhtar M S. Agri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for Crop Production in Africa. Crop Produc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

[10]耿明斋,邓淑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学家,2002,(5).

[11]王凤山,杨炳旭.抓结构变化促农民增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1).

[12]叶文辉.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与农民增收的深层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3,(9).

[13]杨烨军,宋马林.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统计教育,2008,(9).

[14]赵晓锋,张永辉,霍学喜.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5).

[15]卢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研究―来自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华东经济管理,2013,(8).

[16] 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7.

友情链接